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借助于我们这些凡庸有情作为根因,从而来成办“大觉佛果”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讲,共有两种作为“道”的教授:
一、“顿悟之道”的教授;
二、“渐修之道”的教授。
“‘顿悟之道’的教授”是指:把事物存在的本源实相,透过师长的具有窍诀性的教导,进行引荐之后,而转化为道用。
有关这个方面的教授,我们暂不讨论,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渐修教授”的要诀。
“渐修教授”的要诀,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1.方便道;
2.智慧道。
第一, “方便道”: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在引入“方便道”的过程之中,师长应该借助于“三种引荐”,进行引荐;在弟子接受了引荐的内容之后,就应该再借助于“三种转为道用”,而转其为道用。
◆ 在将“慈心转为道用”的时候,师长需将“六道众生”,引荐为“大恩父母”。如果弟子真心认同了这种“引荐”,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对于一切如母有情,就不可能不会由衷地生起“慈心”这种特质了;
◆ 在将“悲心转为道用”的时候,师长需将“六道轮回”,引荐为“无边痛苦”。如果弟子真心认同了这种“引荐”,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对于一切如母有情,就不可能不会由衷地生起“悲心”这种特质了;
◆ 在将“两种‘世俗菩提心’转为道用”的时候,师长需将“因果法则”,引荐为是“缘起生法”。如果弟子真心认同了这种“引荐”,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对于一切如母有情,就不可能不会由衷地生起“菩提心”这种特质了。
由此可见,就借助于“三种转为道用”,来转化为修道的方便这种修法而言,是势必要用以上的“三种引荐”进行引荐的。
第二,“智慧道”: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在师长将弟子引入“智慧道”以后,就弟子修习作为智慧道的“诸法无生甚深空性”这方面而言,首先,一位真正具备资格的师长,需将“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现象界的万事万物”,都引荐为“法身”。假如弟子真正认同了这种“引荐”,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不证悟“诸法无生甚深空性”这层道理了。
总而言之,“借助于‘三种转为道用’而转为道用”,需先透过“三种引荐”进行引荐,进而,再将“引荐之义”转为道用。就这种修持方法而言,我们把这个“犹如穷汉幸遇宝藏般的教授”,分成四个方面,来进行开示。
这个“犹如穷汉幸遇宝藏般的、将‘引荐之义’转为道用的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授之一:
甲:将“六道众生”,引荐为“大恩父母”。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
一切六道众生,都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或者,更加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作过我们的父母,因而,一切有情众生,都唯是我们的大恩父母;
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只是因为多生累劫的轮回隔阂,才致使这些“大恩父母”,既不能再认出我们,而我们自己,也无法再认出这些有情,原来就是我们的大恩父母;
由于这种原因,便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才在我们的深层意识之中,显现出负面的“业的景象”,而把这些大恩父母,错误地当成是仇恨我们的敌人和危害我们的魔怨等等负面的事物,(由此而生起负面的情绪,再作负面的“业”,)也因而,我们便就不得不经受各种痛苦的煎熬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恶性循环,都是因为我们未能如此如实地了解“有情皆父母”这种事实,以致颠倒迷乱的过错;也是未能幸遇大乘善知识,以及未能闻思大乘佛法的缘故。由此可见,为了如实地认出“有情皆父母”的这种事实,我们就应该依止一位大乘善知识,来闻思大乘佛法。
乙:在如此闻思的过程中,这位作为师长的善知识,也应该将囊括于“五道”,或者说“六道”的一切有情,引荐为“都是我们自己的大恩父母”,而转“慈心”为道用。
有关这个方面的道理,我们是需要踏实实修的。
在实修之初,师长在“引荐”的时候,他应该明确、肯定、直截了当地告诫我们:
“总体而言,一切和虚空一样广大的有情众生,都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或者,更加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作过我们的父母呀!要知道,一切有情众生,他们都唯是我们的‘大恩父母’!”
将“一切有情”引荐为“大恩父母”,又需要借助于以下四种因由,来进行引荐:
◆ 第一,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找出轮回的最初边际,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在往昔世不断生死的过程之中,投生的次数,也一定是没有边际的,由此可见,投生的时候,所需依靠的父母数量,也一定是没有边际的,)因此,一切有情众生,不可能有其中的任何一个,未曾作过我们的大恩父母;
◆ 第二,我们的这个生命,纵然是每一剎那,也都是无恒无常的,我们过去由业因报得的五蕴之身,也一定是相续不断地弃旧取新,新陈更替了无数次,基于这种原因,一切的有情众生,也一定曾经作过我们的大恩父母,这肯定是确凿无疑的;
◆ 第三,由于“业因”之力,我们也一定曾经投生在各种各样的身躯,基于这种原因,一切的有情众生,无一未曾作过我们的大恩父母,这也是可以确凿无疑的;
◆ 第四,由于生处不定,因而,我们一定曾经在“六道”的各个地方投生,基于这种原因,一切有情都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或者,更加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作过我们的父母,这种情形,也肯定是确凿无疑的。
我们应该这样地思考着,而来对于“一切有情众生,都唯是大恩父母”这种事实,产生确定的认识。
不但如此,就算是拿其中的某一个众生来说,他曾作过的我们父母的次数,也是多至无法统计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若抟大地土, 成丸如枣核, 为母之数量, 不能尽其边。 即便是我们把整个大地上的土壤, 都抟成枣核大小的泥丸儿, 我们也没办法算尽 (每一个众生) 曾经作过我们父母的次数。 热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