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一◯ 填海、追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按照历史的顺序排列,女娲、伏羲之后出现的大神应该是炎帝神农。由于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诸神世系,叙述或研究诸神的神话时,只好权且按照历史的顺序排列。但是还有一些荒古的神话,就其性质而言,似乎还该在炎帝神农之前。例如本节所讲的“填海”和“追日”两个神话,下节要讲到的“断首”和“触山”两个神话。然而说也奇怪,这些神话的主人公,他们大都和炎帝神农有些关系,或是他的子孙,或是他的臣属。虽说是这样,由于神话的流传演变,情况非常复杂,有些关系是出于附会也未可知。再者这些神话各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便把它们放在炎帝神农的前面讲了。

先讲“填海”。“填海”就是“精卫填海”,这段神话差不多已为大家所熟知,用不着引据原书记叙的文字了。它出于《山海经·北次三经》,大意是说,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的,偶然去东海游玩,不幸淹死在东海里了。她的魂灵变化作一只叫作“精卫”的小鸟,形状有点像乌鸦,花脑袋,白嘴壳,红足爪,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常常到西山去衔了小石子、小树枝来,抛掷在东海里面,想要把奔腾咆哮的大海填平。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然而它所揭示的图景却是多么动人心魄,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又是多么丰富而深刻啊!

晋代大诗人陶潜《读山海经》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虽也只是简单的两句,可是一种悲壮的赞美之情却已跃然纸上。因为小鸟对大海所进行的斗争,在这里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在高高的天空中,小鸟所投下去的,是“微木”,是细石,然而“将以填沧海”。她去而复来,成年累月、千秋万岁都干着这样艰巨的工作。从人们的理智上看来,她这工作当然是徒劳无益的;但从感情上看来,沧海固然浩大,然而小鸟坚忍不拔地想要填平沧海的意志却比沧海还要浩大。她的正义的斗争,或许终将有成功的一天。此其所以为悲壮、为值得令人赞美,充分体现出神话英雄人物的战斗精神。《述异记》还说“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那么世世代代飞行在高空做填海工作的,就不只是一只单独的小鸟,而是成群结队的精卫了。神话的续闻也很有意思,使人容易想到那个著名的含有神话因素的寓言“愚公移山”。不论是“移山”也好,“填海”也好,人类和大自然所做的斗争,都须有世代相传、为之不已的精神才行。

再讲“追日”。“追日”就是“夸父追日”,《山海经》里有两处记叙到它: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两处虽然都是简短的记叙,实际上却都是气势磅礴的诗篇。我们看神话的构思多么宏伟:居然有这么一个巨人,忽发奇想,要和太阳竞走,要把最后发射光芒的太阳在日没处的虞渊将它“逮”住。他不仅是这么想,并且马上提起他的长腿,真个去追赶太阳,在北方的原野上作万里的奔驰。他已经看着要追赶上太阳了,一片耀眼的金光笼罩住他的全身,灼热的气焰烤炙着他,使他“渴欲得饮”。黄河、渭水两条河川都被他喝干了,口渴还是止不住。他正想跑到北方去喝大泽的水——那大泽,又叫做瀚海,在雁门山的北边,纵横有千里宽广,是群鸟孳生幼儿和更换羽毛的地方——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口渴死了。临死时丢掉他手里的拄杖,马上变化作一片绿叶茂密的邓林(邓林就是桃林),满结嘉桃,给后来的人们解除口渴。

这就是整个神话的内容大概。在阐述它的意义以前还有几点应当补充说明。一是据《海内经》“炎帝……生后土”和《大荒北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的记叙,可知夸父是炎帝的后裔。

在黄帝与蚩尤战争神话中,《山海经》屡有黄帝神龙应龙“杀蚩尤与夸父”的记叙,知夸父为一巨人部族名,追日夸父只是此族的一员。二是《列子·汤问篇》记夸父事末尚有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数语,更补充、丰富了神话的内容。三是说邓林即桃林,乃是根据清代学者毕沅就《中次六经》“夸父之山,北有桃林”所做的小考证,谓“邓、桃音相近”而来的。其说可信,当从。

这个宏伟壮丽的神话故事,它的意义安在呢?自然,我们得承认,我们今天的探索未必符合古人的构想,但也不是不可以探索。或者言人各殊,都是神话的新解,就让它是新解也好。例如有人说夸父追日,是象征对王权的夺取——“日”所象征的就是王权。又有人说,夸父追日,目的是为了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去盗取天上的神火,他手里拄的杖就是点火的枝。还有其他一些说法,都各有所见,不无道理。而据我的理解,则毋宁说是夸父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无论他怎样快步奔跑,发展的真理总还是行走在他的前面。他只能接近真理,却永远也无法牢牢捕捉真理。黄河、渭水乃至大泽的水源,无非都是表示探求真理所需要的大量知识。巨人感到口渴,虽竭河、渭而还不能满足他探求真理所需具有的知识。他死在奔往大泽的中途了,他没有达到探求真理的目的。然而他仍将手里的拄杖,弃而化为桃林,给世世代代追踪他的足迹而来的光明和真理的寻求者解除口渴。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大悲剧中涵藏的宏丽的图景:他鼓舞着我们为此献身的斗志,继世而起,嘤鸣相呼,前行不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