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历阳典录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历阳陈廷桂子犀纂辑,同学孙茂源、荔田、余镔、贡扬、邱超、抑旃、孟成儒、莼庵参订,男矩楘校雠。

沿革

虞、夏、商、周俱属扬州春秋属楚,后入吴,吴亡入越,越亡,仍入楚。

历阳古扬州之邑,于天文直南斗魁下,在春秋实句吴之封,后为楚所取。左传:吴取楚太子建之母于巢。又云:楚子囊师于棠。杜预注:楚地。和州。盖分为二邑,皆楚境。战国时犹为楚地。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灭楚,置历阳县,属九江郡。

历阳本秦县,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即此。

县南有历水,故曰历阳。

汉历阳县都尉治,莽曰明义。

历阳县本汉旧县,南有历水,故曰历阳。九江都什尉居之,属九江孔郡。后汉为扬州刺史所理之地。

历阳,汉县。有濡须水、六合山,古梁山寨。通考高帝四年,封英布淮南王,历阳属焉。武帝元狩元年,淮南国除,复为九江郡,分县十五:历阳,朴其一也。

阜陵县,莽曰阜陆。

后汉分十三州郡,扬州治历阳。

九江郡历阳县,侯国,刺史治历阳。后汉扬州刺史所理。

扬州刺史,前汉刺史未有所治,后汉治历阳。魏、晋治寿春。

前汉扬州无定理。后汉扬州方理历阳,又徙阴陵。魏扬州刺史理寿春。吴自寿春移理建业。

阜陵县

三国属吴,为重镇。筑濡须𬮻,魏屡攻围,不拔。

晋永兴元年,分淮南之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

太康六年,于东城界置乌江县。

乌江亭,即和州乌江县也。晋初为县

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江,亭长𭩚船待羽处也。魏黄初三年,曹仁据乌江以讨吴。晋太康六年,始于东城县界置乌江县,

含山县。本历阳县地,东晋侨置龙亢县。

含山县本晋龙亢县,晋太兴二年,元帝置今县南。

咸和四年,侨立豫州刺史,治芜湖,进镇寿春,又镇历阳。

阜陵县汉明帝时,沦为麻湖。

宋历阳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淮南立,属扬州,安帝割属豫州。永初郡国惟有历阳、乌江、龙亢三县。何徐又有酂、雍邱二县。领县五,户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万九千四百七十。

历阳令汉旧县,属九江。

乌江令二汉无,晋书有太康地。志属。淮南

龙亢令汉旧名,属沛郡。晋太康地志属谯。江左流寓立。

雍邱令汉旧名,属陈留流寓立,先属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酂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流寓立,元嘉八年度。

孝武大明五年,以乌江并怀德二县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省临江郡,怀德即住郡治乌江还本。

永初二年,分淮东为南豫州,治历阳。元嘉五年,徙治姑孰。泰始二年,还治历阳。四年,治宣城。五年,罢。时淮以西悉没寇矣。

齐南豫州历阳郡、历阳、龙亢、雍邱、

临江郡、乌江。怀德𬪍。建元二年,罢,并历阳,后复置。

建元二年,太祖以两州损费甚多,省南豫。永明二年,割扬州、宣城、淮南、豫州、历阳、谯、庐江、临江六郡,复置南豫州。

太祖省南豫州,永明二年复置。沈宪启以颍川、汝阳在南谯、历阳界内,求属南豫。是齐初南豫本治阳历阳,后寿阳附魏,遂以历阳为豫州,故移南豫于江南也。

梁敬帝绍泰元年,北齐文宣送贞阳侯萧渊明至历阳,与齐盟,江北二国协和,故曰和州

乌江县,梁置江都郡。

龙亢郡龙亢县萧衍置。

陈乌江县,陈改为临江郡。魏乌江酂

魏书志:乌江县属临滁郡,无历阳县。

龙亢郡龙亢县,萧衍置。魏因之。

北齐历阳郡后齐立和州。

乌江县,齐改为齐江郡。

梁末,侯景乱,江北之地尽属高齐。高齐立为和州,改临江为齐江,以和州领历阳、齐江二郡。及后又省齐江,并乌江,并入历阳,为一郡。北周大象初,尽取陈江北地,并入历阳。

齐天保六年,置和州,周因之。

乌江县,周改为同江郡。

龙亢县旧属谯国。周大象元年,拓定江淮,并入历阳,依旧为龙亢县。

龙亢县周天和元年并八历阳。

隋历阳郡,统县二,户八千二百五十四。

历阳县,旧置历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

隋开皇十三年罢郡,省齐江之谯县入历阳县,以为和州。炀帝初,州废,复立历阳郡。炀帝初,州废,而历阳郡如故。

乌江县,梁置江都郡,后齐改为齐江郡,陈又改为临江郡,周改为同江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属历阳郡。有六合山。

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临江郡,后周乌江郡。隋后为县。有项亭。

唐和州,历阳郡上。土贡纻布。户二万四千七百九十四,口十二万二千一十三。有府一,曰新川。

唐武德三年,杜伏威归顺,因改为和州。五天宝元年,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和州。

和州,历阳上。户二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乡三十九。

和州。唐开元户二万一千。

历阳县上。有祷应山,本白石山。有栖隐山,本梅山,皆天宝六载更名。

乌江县上。东南二里有韦游沟,引江至郭十五里。

含山县上。武德六年,析历阳之故龙亢县地置,八年省。长安四年复置,更名武寿。神龙元年,复故名。

含山县,本历阳县地,东晋侨置龙亢县。唐改含山县,取州境含山为名。

含山唐县。有大岘山。

五代和吴、南唐、周有

和州。领县三:历阳旧县,乌江旧县,含山旧县。:

吴与南唐更有其地。周世宗显德三年,破李璟,地入于周。

历阳县。和州治乌江县,属和州,含山县属和州。

宋和州上,户三万四千一百有四,口六万六千三百七十一。南渡后,为姑孰、金陵藩蔽。淳熙二年兼管内安抚。县三

和州。皇朝管户主四千七百八十九,客四千九百。六十一。土产:纻布、茶、奂稻。

历阳县紧。有梁山、相江二砦。

含山县中。有东关砦。

乌江县中。绍兴五年废为镇,七年复。

和州。宋隶淮南西道。

元和州,中。至元十三年,置镇守万户府,明年,改立安抚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录事司,后八州自治,领三县。

历阳县上倚郭。

含山县中。

乌江县中。

明洪武初,省州八县。二年九月,复改县为州,仍属庐州府。七年,属凤阳府,寻直隶京师。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九千五百三十一,口六万六千七百一十一。宏治四年,户七千四百五十,口六万七千一十六。万历六年,户八千八百,口一十万四千九百六十。

领县一:

东北有乌江废县。西有故遏胡城。又梁山,在南,亦曰西梁山,与太平府博望山夹江对峙。山下有梁山镇。又西北有鸡笼山、六合山。又北有夹山,中有夹山关。又横江,在东南,南对采石矶,亦曰横江浦。东有杨林渡,又有当利浦,东北有乌江浦,皆大江别浦也。又栅江,在西南,即濡须入江之口。又南有白石水。又有裕溪河,源出巢湖,皆南流注江。又西有铜城堰。又有麻湖,亦曰沥湖,巳堙。西北有石湖关,又有斗焰关。

含山县州西。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晋侨置龙亢县。唐含山南有废龙亢城。东北有大岘山,北有小岘山,山之西有故昭关。又西有含山县,因以名也。南有白石山,白石水出焉。西南有濡须山,与无为州界。西对巢县之七宝山,濡须水出其间,即东关口也。又南有三汊河,东合裕溪入江。县北又有尉子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