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序分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劝发菩提心文”:劝发,是你本来没有发,他用一种很合理的、很合法的语言,来劝勉你,令你发生这种的心。发生什么心呢?就发这个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种明白的心,就是反迷归觉的一种心,就是舍邪归正的一种心,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种心,也就是不颠倒的心,就是一个直心。直心里边没有一切的委曲相,没有弯弯曲曲的这一些个行为。菩提心也就是个利人的心,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这都叫菩提心。

那么“菩提”,这是一个梵语,翻译过来就叫“觉道”,就是要你明白这个道。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不明白道,你往往就会颠倒,就会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个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个邪路。所以这个菩提心,你怎么样讲,怎么有道理。总而言之,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个持戒律。你守规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规矩,就是忘失菩提心。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子。

“古杭”:就是古来到现在都有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就是杭州。杭州这个地方是佛法大兴的一个地方。杭州有西天目、东天目、南天目、北天目,又有天台山。这些个地方,过去七佛都在这儿出世的。所以中国为什么大乘的根性这么多?因为佛以前选择过中国,在这儿出世,所以这个种子早都种下了。“梵天寺”:梵是清净的意思,就是“清净天”这个寺院。

“沙门”:沙门是出家人的一个普通的名词,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就是不颠倒;息灭贪瞋痴就是不糊涂,就是没有无明。所以出家人普通的一个名号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那么这个出家人叫什么名字呢?就叫“实贤”。本来他的名字叫“思齐”,就是见贤思齐焉,又有个别号,就叫“省庵”。因为这个,所以这一般的人就谓之“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文”,就是文章。文章里边有开合转折,有种种道理在里头包括着,可是它说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这个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启承转合”,那么写的东西是井井有条,很有道理在里头包含着。

那么这一篇文,也就等于经典一样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说的理论是很圆满的。因为这个,在佛教里头这个发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撰”:这一篇是谁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写作,就是他著作的;因为他写出来的,他不知道究竟对不对,所以客气话,他只是说撰,没有说他著作。他自己认为自己所写的道理,以前没有的,那么以后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这个杜撰就是单独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别开生面,独出心裁,写这么一篇文章,这叫撰。撰就是撰述;述就是说一说。

他说“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么呢?不像古来诸佛菩萨、大德高僧那个智慧。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无论他们写出来什么东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譬如父亲是一个大官,我呢,只做一个农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亲是很有钱的,自己是个穷人,这也叫不肖。说:“我比不了我那个先人。”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尧就把他这个天下传给大舜,没有传儿子。他儿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传给旁人了。这个不肖,就是和父亲不一样的,和先人不一样的。他这个“不肖”,是说他和佛菩萨的思想、心理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他没有什么智慧。说“愚下凡夫僧”:我是一个凡夫,不是个圣人。凡夫僧,谁呢?“实贤”。

虽然他是个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痴,很下劣,也是一个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诚心,有一份真心,要说真心话,要说诚心的话。真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泣血稽颡”。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来了。你们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诚,哭到极点,怎么会把血哭出来了呢?不会的。这虽然是个形容词,可是也就是他一个真心的表露,恳切至诚的一种心的表露。稽颡,就是叩头:头前边额这个地方也叫颡,所以稽颡,就是把头叩到地下。

“哀告现前大众”:我啊!泣不成声的,很哀痛的,告诉现前大众。大众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众生;不单人,乃至于其他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大就是广大;众就是众生:这不是单单说的人了。“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和当时的,这可以说是就是现在的。这个“当世”也就是在当时的,也和“现前”是一样的,不过这个文法他这么样说。净就是清净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内了。

“惟愿慈悲”:我现在愿意你们每一个人,都很慈悲的,“少加听察”。你们拿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一听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少加听察,你也想一想。这个“察”就是想一想,对不对?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尝闻”:我常常听见你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入道要门”:你想要修道,这个要紧的门径是什么呢?“发心为首”:你一定要先发菩提心。你要先发菩提心,这才是最要紧的。“修行急务”:你修行,这个最要紧的你应该懂得的,就是什么呢?“立愿居先”:一定要发愿。你若不发愿,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的。因为愿你也不敢发,你还修什么道?你所谓修道,那都是在骗人呢!你若真正想要修行,为什么不敢发愿呢?所以说立愿居先,你要先立一个愿。

“愿立则众生可度”:你有了愿在那儿来支持着你;你若没有愿,你就是这么样子,说:“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时候就忘了,到时候就不记得了,所以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愿力,就像你有个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没有船,你怎么能度人?那个愿就像一个船似的。“心发则佛道堪成”:你要发菩提心了,你才够成佛的资格;你若不发菩提心,你就没有机会成佛。所以这说得都非常地恳切,非常地要紧。

“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茍,是假如、假设。你如果不发广大心,就那小小气气的,一点点亏也不能吃,也不能舍得。你不立最坚固的这个愿,“假如我说了,一定要这样做,不能改变的。”这叫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你就经过有尘刹那么多的劫数,你不能脱出这个轮回。轮回就是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这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你还在这里头转来转去。你就是做什么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报,这没有什么大意思的,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虽然说你也吃斋啊,也念经啊,也念佛啊,“总是徒劳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儿徒劳无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么法,也是不究竟的。

“故华严经云”:所以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要是忘失这个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虽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诸天那个天魔的业。因为你无明不断,淫欲心不断,修这些个法,都是在那个地方造天魔的业。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净。你若念清净,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净,那就是魔业,所以是名魔业。“忘失尚尔”:你把这个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还都只是魔业,“况未发乎”:况且你没有发呢?你若不发菩提心,那你能修什么?修什么也都是魔业。

“故知欲学如来乘”:因为这个,所以你要学佛法,要学佛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你一定要先具足了发菩萨的愿力;你若不发这个愿力,那是总在魔的窟窿里转,在魔的洞里,在那儿来回来回跑。“不可缓也”:所以这个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说:“我等等再发菩提心吧!”不可以的!说:“我等等再立菩萨愿。”这不可以;你一定要发这个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才能脱出轮回,了生脱死呢!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惟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然心愿差别”:然,就是这样子。既然是这样子了,就是你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立坚固愿。你不发菩提心,始终也不能成佛道;不立坚固愿,始终也达不到你的目的。心愿差别,人发心的心愿有很多种不同的,其相乃多。发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目的,人的志愿,人的目标。“其相乃多”:这个相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有八万四千那么多。

“若不指陈”:那么现在我略略地,不能全说,我说简单一点。若不指陈,我若不把它指示明白了,说清楚了,陈列出来。陈,就是陈列出来,就是给你们摆在眼前看一看。“如何趋向”:你怎么样子才知道往前去进步呢?趋,就是往前去,到那个地方去;向,就是对着那个地方。“趋向”,就是我怎么会有一个目标呢?我怎么会有一个方针、宗旨呢?“今为大众”:这省庵大师他说,我现在为大众,“略而言之”:略略地说主要的。“相有其八”:这个相,总括起来有八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有邪有正,有真有伪,有大有小,有偏有圆。

怎么叫邪呢?邪就是自私。怎么叫正呢?正就是不自私。怎么叫真呢?真就是利人不利己。伪呢?就是利己不利人。你用六大宗旨来看,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小?什么叫大?小就是为自己;大就是为大众。所谓“为人不为己,终究是佛体;为己不为众,终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没有用。大,就是发大心;发大心就是行菩萨道。那么不发大心,小呢?就是不行菩萨道,就是自私自利、争哪、贪哪、求啊、为自己做打算,这都是小。若为大家做打算,大公无私、至正不偏,普同供养,以法界为体,以虚空为用,这都叫大。

偏,就是偏激,偏于一端,偏于一边,偏于一小部份,不圆融。那个圆里头包罗万有的,就是圆满;圆满菩提了,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可以用我那一首偈颂,来形容这个“圆”。这个圆就是:

“法界为体有何外”:以法界为体,有什么在法界外边的?

“虚空是用无不容”:虚空就是一个大用,没有不包容的。

“万物平等离分别”:对于万事万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绝言宗”:这个可以说是圆了。

那么后边,他会解释这个“偏圆”。我现在解释,是按照字义大概的意思说。省庵大师这个《劝发菩提心文》,你若往我们这个六大宗旨上一合,那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怎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这个“耶”字就是问号。“世有行人”:这就说出来了。说世界上有修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他修是修,可是尽做外相。譬如,他又拜忏哪,又礼佛啊,又在那儿念经啊;尽给人家看,他不往自己回光返照,自己心里有没有拜忏?自己心里有没有念佛?有没有礼佛?有没有念经?你心里念,那才算真的呢!你尽在外边做表面的工作,装老修行,给人家看--我用一个什么功也给人家看看,譬如我扫扫地,也等着有人来了,我就扫扫地,我这可做苦工了!尽做表面上的工作,这就是不单没有功德,而且邪。这个就是不正当,尽报功。对人有一点什么好处就说:“你知道吗?因为你,我怎么怎么样子啊!”叫人感激自己,这都是叫邪的。

你们大家要彻底了解,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对谁有什么好处,你应该忘了它;不应该常常记得,挂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这个来做广告,做招牌:“啊!我做了什么好事了,你知道吗?某某地方的庙是我修的,你看那个匾上有我的名字嘛?”还怕人不知道,还叫人看看那个匾上有没有他自己的名字。这就是邪,这就是尽在那儿贪名闻利养。

若不这样子呢?那就是正了。所以这个邪正,正是相反。邪的是属阴的,正的是属阳的;邪的见不得天,见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么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从来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专门向外驰求,到外面去找去。“但知外务”: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像给人念经,做赶经忏,又是什么的,哦!你看的很热闹很热闹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啊!我真是为法忘躯了!你们大家知道我吗?”就是尽向人来报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么张扬外露,不能韬光晦迹,不能藏器,不能有修养,有涵养。

为什么他到外务去呢?“或求利养”:就是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养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炖点人参给他啦,或者煲点木耳给他啦,或者……,所以你们谁要是我的真弟子的话,谁也不准给我弄东西吃。我反正现在没有饿死嘛!你今天又煲点这个汤,明天又弄点那个,啰啰苏苏,真讨厌!你们以为这是诚心了,你想不到这就是助纣为虐呢!你就把那个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你们懂了没懂?所以不能单独地个别供养某一个人。

“或好名闻”:或者贪图人家到各处给自己宣传一下:“喔!他真是老修行啊!真是个大修行啊!真是好呀!怎么样,怎么样……”各处给宣传。你派出去很多的马仔,很多的工作人员到各处给他宣传。好像我今天说这个某某,就是邪!就是邪!你看他就是贪利养嘛!佛教企业化!这是佛教的罪人哪!这是佛教的败类啊!佛教怎么要企业化?要企业化,又出什么家?在家人谁都可以办企业,谁都可以做生意赚钱。为什么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业化?那么一般的人还说:“哎呀!那儿好呀!好呀!好呀!好呀!……”往地狱里钻还不知道呢!还好呢!都钻到地狱去了。这就是或求利养嘛!尽叫人拿钱给自己。喔!自己干什么干什么。或好名闻,或者贪一个好名誉。

“或贪现世欲乐”:你说他不是贪现在欲乐是干什么?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的,又吃肉,又喝酒,又乱七八糟的,什么都干,就是贪现在的欲乐嘛!那不是地狱是什么?你们哪一个是他的徒弟,可以回去报告他,告诉他我这么骂他,我不在乎的。

“或望未来果报”:或者说我现在做功德,将来我做国王,将来我又如何如何的,将来有好的果报。这都是邪,这都是邪!我讲话,我是知道的,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你们一般人还不认识,趋炎附势:“啊!那儿造得好啊!很漂亮呀,像皇宫似的。”皇宫又怎么样啊?皇宫那个皇帝一样堕落。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自己不懂道理,就跟着这个邪知邪见跑,贪一时的热闹,这是不可以的!

什么叫正呢?“既不求利养名闻”:也不贪一个好名誉,也不想要把自己的声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来供养自己。“又不贪欲乐果报”:也不贪什么欲乐,也不想怎么享受啊!我不能说我是正,但是我告诉你们,我来到美国二十多年,没有到过狄斯耐乐园。你们想一想,你们到美国来,差不离的,哪一个不到过狄斯耐乐园呢?出家人差不离到了美国,都是要参观参观狄斯耐乐园。我这一个乡下人,所以没有参观过,我也不愿意知道那个。所以这说又不贪欲乐,也不贪什么享受、果报。

“惟为生死。为菩提”:就是为了要了生死,为的一个觉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这样发心,就是一个正的;你要不是为了生死,为了发菩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认识清楚这一点;不认识清楚这一点,你修来修去都是魔业,修来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属。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省庵大师前边讲“邪正”,现在讲“真伪”了。“念念上求佛道”:这是说人念兹在兹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么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心心下化众生”:那么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说一点功劳也没有,就成佛了。那么成佛怎么样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么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众生,令众生舍邪归正,舍妄归真,舍伪归真。你能令众生觉悟了,你就是在佛教里立功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长远的。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衹劫才成佛了。一个阿僧衹劫就是无量数。阿僧衹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量数”。那么三个阿僧衹劫,这是三个无量数;不单是三个无量数,而且还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所以叫三大阿僧衹劫。那么这么长远的时间,就望洋兴叹了,就怕了,说:“唉!这么长远的时间,我怎么能修行呢?”好像我们读佛经,读一读说:“啊!这一部经这么长!我得什么时候能读完?什么时候能背得出呢?”这都是退怯心。可是佛道虽然长远,也不生退怯心,还是勇猛精进,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总是不忘了修道的这种本份。

“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看这个众生很难度的。你叫他去毛病嘛,他不单不去毛病,而且还要增加多一点毛病。你看众生就是这么奇怪的!你想度他,他就偏偏不受你的度,是很不容易度的;很不容易度,那么你就生出厌倦心了,这就不是真心了。要不生厌倦,那么就像什么呢?就像“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就像登那个万丈的山似的,一定到那个山顶上。这个“万仞”,也可以说是一万里,也可以说是一万个mile(哩)那么高,也可以说是万丈。总而言之,是最高的山。必穷其顶,一定到那个山顶上。“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上那个九层的宝塔,也一定到那个顶上。“如是发心”:像这样的发心,不中道自画,不是半途而废。那么有始有终,“名之为真”:这就叫一个真正发菩提心。

“有罪不忏”:那么什么叫伪呢?他本来有罪,他藏着,不向大家来发露忏悔,不对大家坦白。“有过不除”:他有过错,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说:“哎呀!我没有办法呀!这个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也不愿意把这个过错除掉它。“内浊外清”:里边他就嫉妒障碍、痴心妄想啊、骄慢哪、贡高我慢哪、贪瞋痴慢疑啊,里边都是这些个东西。外清,外边现出一个很清高的样子,那么色装者乎,就装模作样的。“始勤终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开始他很勤,很精进的,到最后就有始无终,没有后力了,后面没有力量,松了。

“虽有好心”:他虽然好像有这种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为什么他要做好事呢?就因为他想要博取一个好名,想要弄一个为善的名字,做一些个骗人的事情。所以就在那儿搞名搞利,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他一举一动都是为名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为佛教。“虽有善法”:虽然佛法是很善的,“复为罪业之所染污”。他在这善法里头行一些个淫欲,做一些个很见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现在密宗里头那一些个喇嘛,到处恣行淫欲,到处乱七八糟的,还对人说:“这是密宗啊!密宗就要这样子。”你说,这个真是害死人的!那么有一些无知的人,就被弄得说:“这个密宗啊!佛教里头说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这就是染污。“如是发心”:像这样发菩提心的人,“名之为伪”:这就是假的。

“众生界尽”:那么什么叫大的呢?就是众生界尽,众生都度空了。就像地藏王菩萨似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众生界尽,烦恼业尽。那么“我愿方尽”:把众生度没有了,我这个愿力才没有。“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个菩提觉道,我修这个佛道成就了,我那个愿才是成就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大”:像这样的发菩提心,再没有比这个大的了。

“观三界如牢狱”: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这是菩萨发心。那么这个“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这就是小乘。二乘人是自了汉,他看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监狱那么样地苦。“视生死如冤家”:这个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这就好像他的冤家对头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像这样子发菩提心的,这就是叫一个“小”。小,就是心量太狭窄了;大呢,就是极广大尽精微了。那么这个大,我以前写那个法界颂,这也就是一个大的表现,说的什么呢?说:

法界为体有何外?虚空为用无不容。

万物平等离分别,一念不生绝言宗。

这就是大心了。所谓“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把这一切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是一个,没有什么分别。今天我讲的就这样子。我若讲的不圆满,你们谁翻译的时候,再补充一下。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若,就是假设;于,当个“在”字讲。假设你在自己的心外边,见有众生可度,见有佛道可成;你愿意来度脱你心外的众生,愿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勋不忘”:你就以为度众生成佛,度众生就有了什么功德了,总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个大执着。“知见不泯”:泯,就是泯灭了它,没有它,息灭了它。你不能把你这个邪知邪见泯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像这样子,心里总有一个东西在里头执着了,这就叫偏。你没有明白那个原理,你还有偏见。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你要知道自性就是众生;众生不离自性,所有的众生都在自性里。你自性的众生誓愿度,自性的烦恼誓愿断,自性的法门誓愿学,自性的佛道誓愿成。你要是能这样子看,“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你能要成自性的佛道,所以愿意成就佛,因为他不离自性。“不见一法”:你没有什么法可执着的,不应该生出一个法执来。“离心别有”:你要是觉得有法可学,你在你心外学法,在心外求法,这都是外道。你要怎么样呢?“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就像那个虚空似的,自性和那虚空是一样的,你那个愿也要像虚空那么广大。“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你所行所作也像虚空似的,你证得像虚空那么大的果位。“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可是还不执着,不执着虚空有个什么相;你若一执着有个相在,已经就执着了。所以“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像这样的发心,就是圆。

“知此八种。则知审察”:你知道这八种的差别、不同,你就应该知道好好地详细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你就知道应该去什么了,应该要什么了。你知道应该什么不要,什么要,你“则可发心”:这样才可以发心呢。

“云何审察”:怎么样审察呢?“谓我所发心”:就是我所发的这个心,“于此八中”,在这八种的发心里头,问一问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伪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圆的呢?“云何去取”:那么你审察之后,认识了,你还要应该去什么?应该要什么呢?就是这个“所谓去邪”:那个邪的要去了,伪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个偏的也要去了;要取这个真,取正,取这个大的,取这个圆的。“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像这样的发心,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么样能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圆满你这个虚空的菩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