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北平杂记

八、北平的建筑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要谈北平,当然先说到建筑,北平的建筑始自明朝永乐年间,以前金元两朝虽然已经有都城的建设,但原址靠西南,大约离丰台很近,元朝廉文正公希宪的万柳堂花园,就在莲花池跑马场左近。法源寺这座庙元朝在城之东北,现在则在西南角。因都城近丰台,所以彼时丰台为官员人民宴乐之所,清朝初年,阔人还常去,一直到光绪年间,偶尔还有人到丰台观花;民国以后则无人知道了。

北平分内外城,内城共九门,俗说“门见门,三里地”。南面中为正阳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东面北为东直门,南为朝阳门;西面北为西直门,南为阜城门;北面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以上清朝所命之名。清朝虽然都另起了名字,但人民怀旧,仍然还是呼明朝的旧名。比方正阳门则仍叫做前门,崇文门则仍叫做海岱门,宣武门则仍叫做顺治门,朝阳门则仍叫做齐化门,阜城门则仍叫做平则门;外城各门亦然。并且都有简单的说法,如崇文门内外,可写崇内崇外,他门亦然。这种写法,最初邮政局不知,所以不承认;后来在邮局,也很通行了。这种情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固然是习惯使然,不易更改,然看得出人民怀念明朝的情绪。

中国若干年来,讲究是九重天子,所以中间之门,自最外到最里,共为九道门;不过这九道门的说法就不一样了。一种说法,是一永定门,二正阳门,三中华门,四天安门,五端门,六午门,七太和门,八乾清门,这便到了宫里;尚短一层门,有人说太和门外,还有一道木栅栏门,也在其内。又有一说:外城是后来增建,永定门,不能算在其内,而前门为两层,因此算是九层。

永定门内,东为天坛,周围十里,皇帝祭天及祈雨,都在此处;西为先农坛,周围六里,皇帝躬耕就在此处,这个礼节,名曰耕藉礼,《礼记》中所谓天子三推,诸侯五推者是也。

往北为天桥。天桥这个地方,在明朝初年,是最美丽的一个处所。河流由西来,到虎坊桥南流,东流过天桥,往东又往北流,到三里河,往北往东出城。所以珠市口以西大街,有虎坊桥、韩家潭,珠市口以东有三里河、南桥湾、北桥湾等等的名目,至今犹然。三里河北往东之草厂头条至七、八条胡同,都是皇家由船中卸草的码头,后来河流淤塞,天桥无水,这一个地方便冷落了多少年;民国后因建筑电车的关系,又热闹了一个时期,因为电车最南头的出发点是天桥:东边一路,北通至北新桥,西边一路西通至西直门。住在后门内外的居民,不但没有看见过电车,而且有许多人,没看见过天桥,因为彼时皇城的南池子、南长街,两豁口未开,住在皇城内东西两面的人,固然可以出东、西安门,住在后门内的,就得出后门,彼时既无马路,又无汽车,坐骡车到天桥,来回就得一整天,所以去过的人很少,尤其是妇女。自电车通后,不但坐电车过瘾,而且来回不过数十分钟,于是后门之居民,人人要逛逛天桥,天桥便兴盛起来。在民国初年,天桥一处,一切杂耍不算外,只戏园子便有五处,茶馆饭馆更不必提了。

前门大街,最初是很宽的,明朝日本人画的查楼(即现在之广和楼),门口还在大街上,后来两边侵占,两边又添了两道小街,东边曰肉市,西边曰珠宝市,则大街焉能不窄呢?不但窄,在前清二百余年,五牌楼南,大街之上都是卖鱼虾的,都是搭的席棚,即名曰鱼棚,中间只有一丈多宽的过路。因为皇帝祭天坛或先农坛,在此经过,必须把棚拆去,否则辇便通不过,皇帝过完再搭上,所以永远未能盖房。光绪末年,因这些鱼棚,不但有碍交通,且有碍观瞻,才把他移到西河沿,特别另建筑了一个市场。这本是一件小事,但搬移鱼棚的时候。却有许多笑话。大家都说:“皇帝是龙,前门外所有的鱼虾,是给龙吃的,所以所有的鱼虾都在此处,如今鱼棚一移,龙非饿死不可;龙饿死就是皇帝完了,则清朝必要终了。”大家如此说法,原无足怪,最有意思的,是有几位御史,也据以入奏,说如此一来,则对大清国祚,是有妨害的;不过因为经过庚子以后,西后有点怕外国人,没敢特出主意,此事才算过去。

中华门在前清名曰大清门,因为明朝名曰大明门,所以他改为大清。其实大明门这个名字,乃元朝所命,并非始自明朝,然前清绝对不肯留着“大明”二字,这与民国不用“大清”二字,改为“中华”二字,同一性质。中华门外一大片石墁地,三面汉白玉的栏杆,名曰天街,由此往北,从前便都是禁地了,然戴官帽之人,便可通过,尤其是每早上朝的官员,往往由此进去。每月二十前后,月光正明,月光之下,在此行走,颇有诗味。北平有一景,曰“天街步月”者,即是此处。

天安门为皇城的前门。北为地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俗又称后门,或外东华门、外西华门。天安门外东即东长安街,西即西长安街,这本是内城东西城交通惟一的条大街,此外别无可通之街道,但因东、西长安门平常都不许走,所以这一条大街,在前清是等于没有。然戴冠帽之人,尚可通行,所以从前卖水菜的人,往往戴一官帽,倘门丁盘问,即可说是给某机关送水菜。东西城居民之来往,都必须南绕至前门。天安门外,有一河曰玉带河,亦曰金水,河上有五座桥,名曰金水桥,此处通常都呼做外金水桥。民国以后,袁世凯有阅兵等等大典,都在此处行之,因站在天安门上,较为保险也;又因东西电车交通方便,以后大规模的聚会,也都在此处。

端门。有人说当初建设此门或者是因为凑足九重门之数,据我调查询问所得,仍是森严的关系。此门之南,东西有两个大门,即皇帝进太庙及社稷坛之正门,而两旁之厢房又为存放盔甲弓刀之所,都是极重要的地方。可是端门之后,午门之外,乃是平民可以来往的道路,于收藏军装之库房,实不够严密,也可以说是实在有建设一层门,以防匪盗之必要。

午门为紫禁城之南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在这个城圈之内,就很森严了,除每日上朝的官员外,所有下级差役人员,都得有腰牌,否则便不能进门。午门上边为五座楼,名曰五凤楼,平常所说的“龙楼凤阙”,即是指的此处。民国后开放,改为博物馆,从前菜市口杀人的五把刀,及凌迟人用的各种小刀刑具,也都存在此处任人观看。在前清打了胜仗,皇帝受俘的典礼,永远在此:皇帝在城上观看,下边凯旋大将,将所有俘虏,及各掳获品,均于门前陈列献之,此即名曰献俘礼。再朝廷有大庆贺典礼时,则在此门楼上,陈列钟鼓;门内院中,陈列执事、仪仗、大驾卤簿等等。这些仪仗,并不见得应用,但非陈列不可。在门外东西两边陈列着日晷及嘉量。曰晷者测日影定时辰器也。全国的时刻以此为准则名曰“都城顺天府节气时刻”,即指此日晷,亦名日规。在前清时代所颁行宪书,最全者,是各省的二十四节时刻都有;平常所用者,则只有北京的时刻,书中第一行便注明“都城顺天府节气时刻”字样。嘉量者标准量器也,全国的升斗,都以此为准。其实以上这两件事情,只不过有这样的规定,结果谁也不管,他为什么安排在这午门外陈列呢?因为午门外,东西都有阙门,本来人民可以来往,比方皇城东西两边的人,都可以由东华门顺紫禁城墙往南往西:进东阙门,过午门出西阙门;沿紫禁城,往西往北,便是西华门外。这条路是车辆都不许通过,然人民戴上官帽,都可以随便走,不过因地方森严,没有走过的人不敢走就是了。照规定此处是国民可以随便行走的地方,而门内便是禁地,则此门即古人所说之国门,所以将嘉量日晷,陈之国门,以便人人观览。这是大公无私,而且便民的举动。不过行久便成虚设了。

太和门外,也有一道河,名曰金水河,也叫玉带河,河上有五座桥,即名曰金水桥。大家呼天安门外之五座桥,为外金水桥,呼此为内金水桥。门内即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凡国内有大庆典,都在此处行礼,例如元旦、万寿、大婚、凯旋,以至会试点状元发榜等等的大礼节,皇帝都要坐太和殿受贺或办公。殿前有大月台,此名曰“丹墀”;三层台阶,即名曰“丹陛”。丹墀下就是一个大院,都是三层砖墁地。由丹墀右角起,到院的西南角,由丹墀的左角起,到院之东南角,各墁两条石块。此石块大约每七八步远一块,每块见方尺余,此即名曰“品级石”,亦曰“品极台”。每逢大朝贺时,官员都在此按品级站班,文官站东边,武官站西边,所谓文东武西;所以文官的补服都是鸟类,而鸟首都向右边,武官补服都是兽类,而兽之首都是向左边,这都是头向皇帝之义。太和殿之后,即中和殿,再后即保和殿。照国家的规定,皇帝办公应该在保和殿,后来因皇帝永在乾清宫上朝,于是保和殿,除乡会试之年,在保和复试之外,就没什么许多的用处了。

乾清门在保和殿的后边,门外有不大的一个院落,此处便极森严了,门外台阶以西靠北墙有三间房,此即从前之军机处,门口挂一白油木牌,上写黑字曰“误入军机者斩”;错走进去,就是杀罪,其严可知。在此屋内办公者,只有军机大臣几人,司官人等有事回禀堂官,须站在门外说话;军机大臣命进,才能进去。台阶之东,靠墙有几间北房,名曰“九卿朝房”,乃各衙门堂官上朝时座落之所。院中西南角,有三间南房,名曰“小军机处”,因军机处的司官名曰“小军机”,故此名曰“小军机处”。小军机处亦名军机章京,满洲话曰搭拉密,故内庭说话通称军机搭拉密。总之这个院中,只有这几个机构,其余各衙门中之司官,倘没有公事,谁也不肯进这个院中来了。

乾清门内,就是乾清宫,俗称乾清殿,乃每日皇帝上朝办公之所。门内两边群房,西边为上书房,曰讲起居注官办公之所等等;东边为南书房,皇子皇孙读书之处。乾清门内,只有这几处,官员可以到达,且可以与皇帝会面。再往后便是宫禁,俗名都叫后宫,乃后妃等所住,平常官员就不许进去了。总而言之,是乾清门以外,都是皇帝与官员办国家公事的地方,所以房屋都名曰殿,偏殿或曰阁。门内乃是皇帝私人眷属住的地方,房屋都名曰宫。紫禁城内之宫,平列又分五个圈。民国后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所谓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外西路等等,就是指的这五个圈。自然中间一圈最大,名曰正宫。前门即是乾清门,后门名曰顺贞门,再往北就是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了。

皇宫的情形,大致如此,至于宫内,处所当然还很多,好在逛过故宫博物院之人,都可稍稍明了;没有逛过,全靠写也很难明白的了。不过有一些趣味的事,还可以说一说。宫中关于厌胜的事情,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天罡者,即宫中之大金缸,缸罡同音。缸为铜铸,外包以金颇厚。乾隆年间,有人用刀偷刮缸上之金被斩,足见其金之厚。缸面口径约三公尺,原为盛水防火之用,各宫殿前多摆一对,如太和门外,阶左右就有一对。据说宫中共有十八对,以足三十六之数。此外又有铁缸若干对,小于金缸;乃嘉庆年间,籍没和珅家时所抄来者,则不在此数之内。七十二地煞者,宫中各院落内都有井一眼,当然是为用水方便,据说全宫中共有七十二眼,便是地煞。以上不过听到宫中所说,两样我都没有数过,不知果是此数否,然如此传说已有几百年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