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针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敘曰:元戎不熟諳山陵川澤,疆界險易,則寇之巢穴部落,出沒遠邇,有所未知。良醫不精明經絡孔穴,陰陽逆順,則邪之表裡溪谷,原會俞募,有所未達,而欲戡亂去疾,均悖之矣。古昔神工,洞照五內,至今育之。惟是考述明堂經穴如下,署曰「神照集」。

手足三陰三陽流注總論一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肺)、陽明(大腸),陽明注足陽明(胃)、太陰(脾),太陰注手少陰(心)、太陽(小腸),太陽注足太陽(膀胱)、少陰(腎),少陰注手心主(包絡),少陽(三焦),少陽注足少陽(膽)、厥陰(肝),厥陰復還注手太陰(肺)。其氣常以平旦為紀,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十二官相使貴賤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手足六陰經及任脈經穴起止(詳後)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府穴,終於少商穴。手少陰心經,起於極泉穴,終於少衝穴。手厥陰心包絡,起於天池穴,終於中衝穴。足太陰脾經,起於隱白穴,終於大包穴。足少陰腎經,起於湧泉穴,終於俞府穴。足厥陰肝經,起於大敦穴,終於期門穴。任脈起於會陰穴,終於承漿穴。

手足六陽經及督脈經穴起止(詳後)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商陽穴,終於迎香穴。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少澤穴,終於聽宮穴。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關衝穴,終於絲竹空穴。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睛明穴,終於至陰穴兌穴。

足陽明胃經,起於頭維,經於歷兌穴。

足少陽膽經,起於瞳子髎穴,終於竅陰穴。

督脈起於長強穴,終於齦交穴。

正人明堂經穴總圖二

正人明堂經穴總圖

伏人明堂經穴總圖三

伏人明堂經穴總圖

《靈樞》骨度四

法以人長七尺五寸為則。

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胸圍四尺五寸。

腰圍四尺二寸。

發所復者顱至項,長尺二寸。

發以下至頤,長一尺。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缺盆以下至𩩲骬,長九寸。𩩲骬即鳩尾。

𩩲骬以下至天樞,長八寸。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

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至下廉,長三寸半。

內輔下廉至內踝,長一尺三寸。

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

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

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

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

兩顴之間,相去七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四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中七節每節長一寸六分分之一;下七節每節長一寸二分之六。

以上為眾人骨度,取穴者准而分之,則無差矣。

明堂取穴法五

頭面腹背手足,橫用橫尺寸,直用直尺寸,橫法不可以准直,直不可以准橫。

前髮際至後髮際,均作一尺二寸,其髮際不明者,取眉中心後至大椎,共折作一尺八寸。

頭部橫寸,以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

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各一寸五分。

自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

背部自大椎至尾骶,共二十一椎。上中下長短不同,詳在前骨度中。

夾脊第二行,相去四寸取之。(《針經》相去三寸。)

夾脊第三行,相去七寸取之。(《針經》相去六寸。)

腹部膺部:用乳間橫折作八寸為則。

其直者,自天突至膻中,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

上取岐骨,下至臍心,共折作九寸取之。

臍中至橫骨,共折作五寸。

手足部:並依骨度均折取之。或以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紋為一寸。

諸穴有眉發、筋骨、約紋陷下、肉際者,即取之,不必度也。(明堂取穴終。)

正人臟腑圖六

正人臟腑圖

伏人臟腑圖七

伏人臟腑圖

手太陰肺經圖穴八

手太陰肺經

《靈樞經》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入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手太陰肺經所發十一穴

(左右共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夾任脈華蓋穴兩旁各六寸,居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肺之募也,足陽明、手太陰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手太陰肺經穴法圖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二骨間,夾任脈璇璣穴兩旁各六寸,動脈應手,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禁灸。《針經》云:刺太深令人逆息。是所當慎。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應手。又法:以手伸直,用鼻尖點到處是穴。又法:垂手與乳相平是穴。《針經》刺入四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之氣逆。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針經》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五壯。

尺澤二穴,水也。在肘內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應手。手太陰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陰之郄。《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列缺二穴,手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者。去腕一寸五分,用手交叉,食指點到處是穴,當筋骨罅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前一寸半,透太淵穴,灸二七壯。列缺為八法之一,以其合任脈,行肺系,而會陰蹻也。

經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陰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之傷人神明。

太淵二穴,(避唐祖諱,一名太泉。)土也。在掌後寸口頭陷中,是為脈會。手太陰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魚際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為手三陰諸絡之會。手太陰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肺經穴法分寸歌

肺手太陰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許,

雲門氣戶旁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數,

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肘上五寸主,

尺澤肘內約紋中,孔最腕上七寸取,

列缺腕上寸有半,經渠寸口陷中爾,

太淵掌後寸口頭,魚際大指節後舉,

少商甲後一韭葉,一十一穴斟酌取。

手陽明大腸經圖穴九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圖一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三分少半。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手陽明大腸經所發二十穴

(左右共四十穴)

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手陽明大腸經穴法圖

二間二穴,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三間二穴,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陷中。手陽明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應手。手陽明之所過也,為原。或云:捻拳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五分。虛實皆拔之。孕娠禁針此穴。一云:可瀉不可補,補即下胎。

陽谿二穴,一名中魁,火也。在手腕上側橫紋前兩筋間陷中。手陽明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偏歷二穴,在手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者。《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前一寸半,透列缺穴,灸七壯。

溫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池頭,手陽明郄。在腕後,少士五寸,大士六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穴一寸,輔兌肉分外斜縫中。《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抵三陽會外。《針經》斜入五分,灸七壯。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或曰:此穴為諸絡會,不可輕灸。

曲池二穴,土也。在肘間輔骨肘骨之中,屈手拱胸,橫紋尖陷中是穴。手陽明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云:得氣先瀉後補。竇氏刺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肘髎二穴,在曲池穴橫紋尖上,向外二寸,大骨外廉陷中,手拱胸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二七壯。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是穴。《針經》灸三壯。禁刺。禁多灸。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臑肉之端,舉臂取之。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肩 髃二穴,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在肩端兩骨間,舉臂有空。手陽明、蹻脈之會,平手取之。《針經》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方:刺入一寸。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手陽明、陽蹻之會。《針經》刺入一寸五分,灸五壯。

天鼎二穴,在缺盆上,直扶突,當氣舍後一寸五分。《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

扶突二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當曲頰下一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禾髎二穴,取法:鼻孔下三分是人中穴,兩旁各開五分即此穴也。《針經》刺入三分。

迎香二穴,一名衝陽。在鼻下孔旁五分,當約口紋。手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禁灸。

大腸經穴法分寸歌

大腸陽明二十穴,食指內側起商陽,

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取三間強,

岐骨陷中尋合谷,陽谿腕中上側詳,

腕後三寸走偏歷,歷上二寸溫溜當,

下廉上廉各一寸,廉上一寸三里隍,

屈肘紋尖曲池得,肘髎大骨外廉陷,

五里肘後三寸量,臂臑肘後七寸是,

肩髃肩端兩骨當,巨骨肩端叉骨內,

天鼎缺盆上之藏,扶突氣舍後寸半,

禾髎水溝五分旁,迎香禾髎上一寸,

孔旁五分約紋當。

足陽明胃經圖穴十

足陽明胃經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髕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圖二

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足陽明胃經所發四十五穴

(左右共九十穴)

承泣二穴,一名鼷穴,一名面髎,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不可灸。一方:用艾如麥大,灸二壯。不可針。

四白二穴,在目珠下一寸,向顴空,令病人正視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七壯。近古禁不宜灸。

巨髎二穴,在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蹻脈、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

地倉二穴,一名會維,夾口旁四分,直縫中,如近下是穴,有脈微動。蹻脈、手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竇氏針更沿皮透頰車,灸七壯,或二七壯。《銅人》云:得氣即瀉,不宜留針,右病治左,左病治右。

大迎二穴,一名髓孔。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應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頰車二穴,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垂下三分。曲頰端陷中,張口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銅人》得氣即瀉,不宜留針。竇氏針入一分,沿皮透地倉穴。左病治右,右病治左。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足陽明、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云:得氣即瀉,不得久留針,耳中有幹不可灸。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夾本神一寸半,夾神庭四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下一寸半。

人迎二穴,一名天五會。在頸大動脈動應手,夾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以候五臟氣。《針經》禁灸。刺入四分,禁過深,不幸殺人。

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夾喉嚨旁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下,夾天突陷中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中,夾天突兩旁各四寸。《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太深。太深則氣泄,令人逆息咳喘。灸三壯。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輸府兩傍各二寸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四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四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夾任脈兩旁各四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夾任脈兩旁各四寸。《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足陽明胃經穴法圖

乳中二穴,當乳頭。禁不可刺灸。刺灸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兩旁各四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不容二穴,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直四肋間。《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關門二穴,在梁門下,太乙上,各一寸,穴少外沿。《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太乙二穴,在關門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滑肉門二穴,在太乙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天樞二穴,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俞一寸五分,夾臍兩旁各二寸,大腸募也。《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

外陵二穴,在天樞穴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大巨二穴,一名腋門。在外陵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針經》刺入三分半,灸五壯。一方:刺入二寸五分。

歸來二穴,一名溪穴。在水道穴下二寸,夾任脈兩旁各二寸。《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或一寸五分,灸二七壯。

氣衝二穴,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當橫骨兩端,夾任脈兩旁各二寸,動脈應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明堂》云:氣至即瀉。

自氣戶至乳根,去中行各四寸。自不容至滑肉門,去中行各三寸。自天樞至氣衝,去中行各二寸。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癰疽死地有九,伏兔居一。

陰市二穴,又名陰鼎。在膝蓋上三寸。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一方:拜而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竇氏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梁丘二穴,時名鶴頂穴,在膝蓋上兩筋間陷中,去膝蓋二寸。足陽明郄。《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一方云:宜三稜針出血。

犢鼻二穴,在膝蓋骨下,胻骨上,夾解大筋中,形如牛鼻,故名。《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大脛骨外廉兩筋間,舉足取之,以虎口當膝端,中指盡處是穴。《針經》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當舉足取之。《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入五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解谿二穴,繫鞋帶處是穴。足陽明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

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穴二寸。足陽明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

衝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跗上五寸陷中,動脈應手,去陷谷三寸。足陽明之所過也,為原。《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

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兩岐骨後三分。足陽明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七壯。仲景曰:傷寒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不傳則愈,此穴近之。

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向中指邊,去爪甲如韭葉。足陽明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陽明經穴法分寸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頭維本神寸五分,

下關耳前動脈是,頰車耳下八分針,

承泣目下七分取,四白一寸不可深,

巨髎孔傍八分定,地倉夾吻四分迎,

大迎頷前一寸三,人迎結旁各寸半,

水突在頸大筋前,氣舍直下夾天突,

缺盆橫骨陷中親,氣戶俞府旁二寸,

至乳六寸三四分,庫房屋翳膺窗近,

乳中正在乳中心,次有乳根出乳下,

各一寸六不相侵,穴夾幽門二寸五,

是曰不容依法數,其下承滿至梁門,

關門太乙從頭舉,節次續排滑肉門,

各是一寸為君語,天樞夾臍二寸旁,

外陵樞下一寸當,一寸大巨三水道,

道下二寸歸來將,氣衝曲骨旁二寸,

衝下一寸鼠鼷鄉,髀關兔後約紋中,

伏兔市上三寸強,梁丘二寸膝上量,

陰市膝上三寸許,膝眼四穴膝兩旁,

膝髕胻上尋犢鼻,膝下三寸三里場,

里下三寸名上廉,條口上廉下二寸,

條下一寸下廉當,上踝八寸分明詳,

豐隆下廉外一寸,解谿衝陽上寸半,

衝陽陷上三寸長,陷谷內庭後二寸,

內庭次指外間量,厲兌大指次指端,

去爪如韭胃經藏。

足太陰脾經圖穴十一

足太陰脾經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 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便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

足太陰脾經所發二十一穴

(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灸七壯。

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赤白肉際。足太陰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一壯。若本節痛腫者,三稜針出血。

圖三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榮。

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內側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五分,灸二七壯。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者。舉足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留二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灸五壯。如本節紅腫者,宜出血。諸病宜下不下者,取此穴。公孫為八法之一,以其合衝脈,會陰維於心胸也。

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七壯。

三陰交二穴,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三脈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一寸半,直透絕骨穴,灸二七壯。傳曰:宋太子出苑逢妊婦,診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視,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胎應針而下,果如文伯之診,後世遂以二穴為妊婦禁。一方云:補三陰交瀉合谷,則胎反安。

足太陰脾經穴法圖

漏谷二穴,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足太陰絡。《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在膝內側輔骨下陷中,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伸足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一指陷中,屈足取之。足太陰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二寸半,直透陽陵泉穴,灸二七壯。

血海二穴,一名血郄,一名百蟲窠。在膝上內廉輔骨上二寸半,赤白肉際宛宛中。一方:以患人手按膝蓋骨上,大指向內,餘四指向外,大指盡處是穴。《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竇氏刺入二寸半,灸三七壯。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上血海六寸下氣衝五寸,足太陰內市。《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方:禁刺。

衝門二穴,一名慈宮。上直兩乳,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應手,夾任脈兩旁各四寸。足太陰、厥陰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

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三寸,上直兩乳夾任脈兩旁各四寸。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脅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

腹結二穴,一名腹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上直兩乳。夾任脈兩旁各四寸。《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三寸,橫直臍旁大橫紋中,上直兩乳,夾任脈兩旁各四寸。足太陰、陰維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上直兩乳,俠任脈兩傍各四寸,足太陰陰維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六寸,仰而取之。一云:直兩乳外旁開一寸半,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六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兩旁各六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兩旁各六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大包二穴,在淵液下三寸,直脅下六寸。為脾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別絡諸陰,總統陰陽,由脾灌溉五臟。《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脾經穴法分寸歌

二十一穴足太陰,大拇內側隱白侵,

大都節後陷中取,太白核骨後陷尋,

公孫節後一寸取,商丘踝下微前真,

踝上三寸三陰交,漏谷踝上六寸親,

膝下五寸名地機,陰陵內側膝輔際,

血海分明膝髕上,內廉肉際二寸半,

箕門血海上六寸,筋間動脈須詳諦,

衝門五寸大橫下,三寸三分尋府舍,

腹結橫下寸三分,大橫夾臍非所詐,

腹哀寸半日月旁,直與食竇相連亞,

食竇天溪又胸鄉,周榮各一寸六定,

淵液三寸下大包,九肋之間當熟諳。

手少陰心經圖穴十二

手少陰心經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二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少陰心經所發九穴

(左右共一十八穴)

極泉二穴,在腋下筋間聚毛中,動脈入胸。《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圖四

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七壯,不宜用針。

少海二穴,一名曲節,水也。在肘內廉節後,去肘內大骨端五分陷中,動脈應手,屈肘向頭取之,在肘骨大筋內。手少陰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靈道二穴,金也。去腕骨後一寸五分,手少陰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刺入二分,沿皮向後一寸半,灸七壯。

通里二穴,在手內側腕骨後一寸。手少陰絡,別走太陽者。《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手少陰心經穴法圖

陰郄二穴,手少陰郄也。在手掌後,前直小指,去腕五分動脈中。《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五壯。

神門二穴,土也。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小指掌後兌骨端陷者中。手少陰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分,沿皮向後一寸。

少府二穴,火也。在手小指本節後兩指中間陷中,直勞宮。手少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少衝二穴,一名經始,木也。在手小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手少陰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灸一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心經穴法分寸歌

少陰九穴始極泉,臂內腋下兩筋間,

青靈肘節上三寸,少海肘後五分端,

靈道腕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占,

陰郄腕後五分是,神門掌後兌骨端,

少府衝下勞宮對,少衝小指內肚靈。

手太陽小腸經圖穴十三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二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太陽小腸經所發一十九穴

(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二穴,一名小吉,金也。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陽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次節後橫紋陷中,握手取之。手太陽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分。

圖五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手太陽小腸經穴法圖

後谿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一寸,大橫紋尖上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一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後谿為八法之一,以其合督脈而會陽蹻於內眥與頸也。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縫中,必轉手向內,腕骨中分為毒,乃下針。手太陽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三分,或透神門穴,灸二七壯。

陽谷二穴,火也。在手外側宛中,兌骨下二分陷者中。手太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三分,灸七壯。

養老二穴,手太陽郄。在手踝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針經》刺入三分。

支正二穴,在手腕後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者。《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前一寸半。一方:以腕骨肘節為兩端,居中是穴。當臂之中,故曰支正。

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內大骨外,大筋內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入腰取之。手太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二七壯。

臑俞二穴,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針經》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

秉風二穴,夾天髎在外肩上小髃骨後,舉臂有空。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之會,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動脈應手。《針經》刺入八分或九分,灸十壯。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後,動脈應手陷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三分,灸七壯。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顴髎二穴,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陽、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宜灸。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是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謂之聽宮者,宮閫之名,言在內也,居耳輪之內,故名宮。《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輕彈出血。禁灸。

小腸經穴法分寸歌

小腸少澤小指端,前谷外側節前論,

節後陷中後谿是,掌盡外側腕骨存,

腕中骨下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

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貞在肩曲胛下,臑俞胛上夾肩杳,

天宗大骨下陷中,秉風髎後舉有空,

曲垣肩中曲胛陷,肩外去脊三寸中,

肩中二寸大椎旁,天窗頰下動脈詳,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頰兌端量,

聽宮耳前如赤豆,一十九穴手太陽。

足太陽膀胱經圖穴十四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頸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二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圖六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合。

足太陽膀胱經所發六十三穴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方:刺入一分半。竇氏針入一寸,禁灸。(東垣曰:刺太陽睛明出血則目愈明。蓋此經多血少氣,故目翳赤痛從內眥起者,刺之以宣瀉太陽之熱。)

攢竹二穴,一名光明,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夜光。在兩眉尖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透魚腰穴。

曲差二穴,一名鼻沖。夾神庭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在髮際,正頭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透臨泣穴,灸七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穴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上曲差一寸。《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灸三壯。《明堂》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透目窗穴,灸七壯。又宜三稜針出血。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五分,夾督脈兩旁亦各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二穴,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五分,夾督脈兩旁亦各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夾督脈兩旁亦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一寸五分,夾腦戶旁各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天柱二穴,在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甲乙》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云:得氣即瀉。竇氏針入二寸半,左右相透,灸二七壯。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者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背部第二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者中,正坐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五十壯。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五十壯。

心包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針經》刺灸缺。《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禁不可灸。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膈俞二穴,即崔知悌患門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血之所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更廣五分,即崔知悌四花旁二穴也。《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足太陽膀胱經穴法圖

脾俞二穴,在第一十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五十壯。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入寸半,灸二七壯。一方:隨年為壯。

三焦俞二穴,在十三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禁灸。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五十壯至百壯。一方云:植杖度之與臍平是穴。

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三七壯。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齋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三七壯。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三七壯。

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夾脊胂而起,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取法:挺身伏地,以兩手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經》刺入八分,得氣即瀉,瀉訖多補之。禁不宜灸。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三七壯。

上髎二穴,在腰髁骨下一寸,第一空,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次髎二穴,在腰髁骨第二空,夾脊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中髎二穴,在腰髁骨第三空,夾脊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下髎二穴,在腰髁骨第四空,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厥陰所結。《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會陽二穴,一名利機。在陰尻骨兩旁,去長強一分。《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去脊兩旁各開三寸。手足太陽之會,正坐取之。《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開三寸,上直附分,正坐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三七壯。一方云: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

膏肓二穴,在四椎下,微帶五椎骨上,兩旁各開三寸,正坐開肩取之。禁不宜針。灸三七壯至百壯。《針經》未有此穴。唐真人孫思邈始指而論之,無所不療,一切痰飲虛損勞瘵,傳屍骨蒸,癰疽發背並治之。竇文貞云:若針此穴,泄人五臟真氣。是在所忌。昔秦和緩,不救晉候之疾,以其病在膏之下,肓之上,針砭湯液皆所不及,即此穴也。一方云:灸膏肓二穴,宜取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灸一穴以應之。又灸足三里,引火氣下行,方為盡善。又曰:人言二十以上不宜灸膏肓,恐致虛火上炎。又多不針瀉三里,是不經師授而妄作也。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開三寸陷者中。《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譩譆二穴,在肩膊內廉,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令病人呼「噫嘻」,其動應手。《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方云:多灸益善。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開三寸,正坐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銅人》灸五十壯至百壯。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一方:灸五十壯。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平巨闕。《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陰闕,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上約紋中。《針經》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壯。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屈膝而展得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委陽二穴,在承扶下六寸,與殷門並,屈伸取之。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太陽之前,少陽之後,足太陽之別絡也。為三焦下輔俞。《針經》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壯。

委中二穴,一名血郄,土也。在膝後約紋中央,兩筋之間動脈是穴。伏臥取之。足太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禁灸。四畔紫脈上宜鋒針出血,大經不宜出血。

合陽二穴,在膝後約紋中央下二寸是穴。《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承筋二穴,一名腨腸。在腨中央陷中。《針經》禁不可刺,灸三壯。

承山二穴一名肉柱,一名魚腰。在足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伏臥,用兩足大指堅挺,乃取之。《針經》刺入七分,灸三壯。《明堂》云:得氣即瀉,速出針,灸不及針。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三七壯。

飛揚二穴,一名厥陽。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別走少陰者。《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附陽二穴,陽蹻之郄。在啼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崑崙二穴,火也。在足外踝骨後下五分,足跟骨上陷中,動脈應手。足太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橫透呂細穴,灸三七壯或五十壯。

僕參二穴,一名安邪,陽蹻之本。在足後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七壯。

申脈二穴,陽蹻所生也。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一方云:取外踝尖下二寸,赤白肉際。《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灸二七壯。申脈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陽蹻,會督脈於內眥也。

金門二穴,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陷中。足太陽郄,陽維別屬也。《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所過,為原。《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七壯。一方:虛實皆拔之。

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本節紅腫,彈針出血;腳背紅腫,鋒針出血。一方云:五臟氣亂於頭,宜深取通谷、束骨。此知根結者也。

至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陽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五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

膀胱經穴法分寸歌

六十三穴膀胱經,目眥內角始睛明,

攢竹眉端陷中是,曲差寸五伴神庭,

五處挨排夾上星,承光五處後寸半,

通天絡卻一停勻,玉枕橫夾於腦戶,

一寸三分相旁助,天柱髮際大筋外,

大杼在項一椎下,夾脊相去寸五分,

第一大杼二風門,肺俞三椎心包四,

心俞五椎之下淪,督俞膈俞相梯級,

第六第七次第立,第八椎下穴無有,

肝俞相椎當第九,十椎膽俞脾十一,

十二椎下胃俞取,三焦腎俞氣海俞,

十三十四十五主,大腸關元俞要量,

十六十七椎兩旁,十八椎下小腸俞,

十九椎下尋膀胱,中膂內俞椎二十,

白環二十一椎當,上髎次髎中與下,

一空二空夾腰胯,並同夾脊四個髎,

載在《針經》人勿訝,會陽在尾髎骨旁,

相看督脈一分詳,第二椎下外附分,

夾脊相去古法云,先除脊後量三寸,

不爾灸之能傷筋,魄戶三椎膏肓四,

四椎微多五椎上,虛損灸之精神旺,

第五椎下索神堂,第六譩譆穴最強,

膈關第七魂門九,陽綱意舍依次數,

胃倉肓門屈指彈,椎看十二與十三,

志室次之胞十九,秩邊二十椎下詳,

承扶臀下紋中央,殷門承扶下六寸,

浮郄一寸上委陽,委陽卻與殷門並,

膕中外廉兩筋鄉,委中膝膕約紋里,

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腨腸中央是,

承山腨下分肉陷,飛揚外踝上七寸,

附陽踝上三寸量,金門正在外踝下,

崑崙踝後跟骨上,僕參跟骨後陷是,

申脈分明踝下容,京骨外側大骨下,

束骨本節後陷中,通谷本節前陷索,

至陰小指外側當。

足少陰腎經圖穴十五

足少陰腎經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貫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拽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二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少陰腎經所發二十七穴

(左右共五十四穴)

湧泉二穴,木也。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蜷指宛宛內,跪取之。一方云:蜷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一方:用線於中指量至後跟盡處,折中是穴。足少陰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銅人》云:無令出血。《明堂》云:灸不及針。此各有見。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

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陰脈所溜,為滎。太陰、蹻脈之郄。《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甲乙》云: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飢欲食。

太谿二穴,土也。一名呂細。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足少陰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崑崙穴,灸五十壯。東垣曰:治痿宜導濕熱,不令濕土克堅腎水,其穴在太谿。

照海二穴,陰蹻脈所生。在足內踝骨下一寸,赤白肉際。《針經》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照海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陰蹻任脈於喉嚨也。

太鍾二穴,在足後跟沖中。足少陰絡,別走太陽者。《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三分,灸七壯。

水泉二穴,足少陰郄。去太谿穴一寸,在足內踝下。《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

圖七

腎有二枚,重一斤二兩。主藏志。

復溜二穴,一名昌陽,一名伏白,金也。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陰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交信二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居復溜之後,二穴相平,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二穴只隔一筋。為陰蹻之郄。《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

築賓二穴,陰維之郄。在足內踝上六寸腨分中。《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陰谷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動脈應手,屈膝取之,縫尖是穴。足少陰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

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腹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針經》云:夾任脈兩旁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大赫二穴,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夾任脈兩旁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中注二穴,在肓俞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直臍中兩旁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商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食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幽門二穴,一名上門。在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自橫骨至幽門十一穴。《針經》云:夾任脈兩旁各半寸。《千金方》云:幽門在巨闕旁半寸,肓俞直臍旁各五分,與《針經》符合。《明堂》穴法、王冰《素問》注:「去中行一寸。」《資生經》作夾任脈兩旁一寸五分。諸家不同如此,今從上古《針經》,以五分為訓。)

足少陰腎經穴法圖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入四分,灸五壯。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任脈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璣穴兩旁各開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沒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腎經穴法分寸歌

湧泉屈足蜷指取,腎經起處須記此,

然谷踝前大骨下,踝後跟上太谿主,

後跟沖中尋大鐘,水泉溪下一寸許,

照海踝下陰蹻生,踝上二寸復溜與,

溜旁筋骨取交信,築賓六寸之端取,

陰谷膝內輔骨後,橫骨有陷如仰月,

大赫氣穴四滿處,中注肓俞正夾臍,

每穴一寸逐一數,商曲食關上陰都,

通谷幽門一寸居,幽門寸半夾巨闕,

此去中行各五分,步廊神封過靈墟,

神藏彧中入俞府,各一寸六不差殊,

欲知俞府君當問,璇璣之旁各二寸。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圖穴十六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包絡又名心主,心主乃無形之臟,故不及圖。)

手厥陰心包絡脈所發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一名手心主脈)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手厥陰、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三壯。

天泉二穴,一名天溫。在曲腋下,去腋居臑間二寸,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曲澤二穴,水也。在手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橫紋兩筋中間,用手拄腰,便於下針。手厥陰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二七壯。

郄門二穴,手心主郄。在掌後,去腕五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間使二穴,金也。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主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支溝穴。

內關二穴,在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陷中。手心主絡,別走少陽者,握拳取之。《針經》刺入二分,灸五壯。竇氏針透外關穴。諸病宜吐不得吐者取此。內關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陰維,而會衝脈於心胸也。

大陵二穴,土也。在手掌後橫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勞宮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處是穴。手厥陰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云:得氣即瀉。又云:不可多灸,令人息肉日加。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手厥陰心主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灸七壯。

心包絡經部穴分寸歌

包絡穴共一十八,乳後一寸天池索,

天泉腋下二寸求,曲澤中紋動脈覺,

郄門去腕上五寸,間使掌後三寸逢,

內關去腕乃二寸,大陵掌後兩筋中,

勞宮掌內屈指取,中指之末是中衝。

手少陽三焦經圖穴十七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者,喉嚨至膈為上焦,膈下至臍為中焦,臍下至曲骨為下焦。五臟六腑皆三焦所貯,盡有形物也。前臟腑總圖,皆其具耳。舊云三焦為無形之腑,恐不其然。謂之焦者,生物納之皆成腐爛,故以為名。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歷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頸,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厥陰心包絡穴法圖

手少陽三焦經所發二十三穴

(左右共四十六穴)

關衝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

液門二穴,水也。在小指次指間陷者中。手少陽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中渚二穴,木也。在小指次指本節後五分陷者中。手少陽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一寸半。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陽脈所過,為原。《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五壯。一方:透大陵,虛實皆拔之,腫痛宜彈針出血。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者中,正坐覆手取之。手少陽絡,別走心主者。《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內關穴。外關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陽維而會帶脈也。

支溝二穴,一名飛虎,火也。在手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間使穴。

會宗二穴,手少陽郄。在腕後三寸,如外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針經》禁刺,灸七壯。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尖骨上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時拱胸取之。甄權:叉手按膝取之。手少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一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灸二七壯。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臑會二穴,一名臑髎。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手陽明之絡。一云: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七分,灸三壯。

手少陽三焦經穴法圖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間陷者中。善針者取缺盆上突起肉上針之。若誤針陷處,傷人五臟氣,令人咳逆喘。手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天牖二穴,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針經》刺入一分,灸三壯。《銅人》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不宜灸。《明堂》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

翳風二穴,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開口得穴。諸方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針經》刺入一分,出血如豆許,灸三壯。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絡中。《針經》刺入一分,出血如豆,多則殺人,灸三壯。

角孫二穴,在耳上廓外間,髮際之下,開口有孔。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二分,灸三壯。一云禁針。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和髎二穴,在耳前銳發下,橫脈應手。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入髮際陷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竇氏治偏正頭風,沿皮向後一寸五分,透率谷穴。治眼目赤腫,沿皮向前一寸五分,透瞳子髎穴,宜彈針出血。

三焦經穴法分寸歌

三焦名指外關衝,小指次指間液門,

中渚次指本節後,陽池表腕上陷中,

腕上二寸外關絡,支溝腕上三寸約,

會宗三寸空中求,消詳五分毋令錯,

腕前四寸臂大脈,此是三陽絡穴宅,

四瀆腕前五寸量,天井肘上一寸側,

腕上二寸清冷淵,消濼臂外腋肘分,

臑會肩端去三寸,肩髎肩端臑上斜,

天髎盆上毖骨際,天牖旁頸後天容,

翳風耳後尖角陷,瘛脈耳後雞足青,

顱息耳後青脈內,角孫耳角開口空,

絲竹眉後陷中看,和髎耳前兌發橫,

耳門耳前當耳缺,此穴禁灸分明說。

足少陽膽經圖穴十八

足少陽膽經

圖八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二合。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反大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陽膽經所發四十四穴

(左右共八十八穴)

瞳子髎二穴,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去眥五分,尖盡處是穴。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上透魚腰穴。

足少陽膽經穴法圖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穴下一寸,動脈應手,開口得穴。《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銅人》得氣即瀉,不須補。竇氏橫入四分。一方:口銜尺,方可下針,此為直入四分設也。蓋銜尺有孔,便可下針故耳。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孔乃取之。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不宜深,太深令人耳無聞。《明堂》針一分,留之,得氣即瀉。

頷厭二穴,在曲角下,顳顬上廉。顳顬者,腦有空之名。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深刺令人耳聾。

懸顱二穴,在曲角顳顬中,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鬢二穴,一名曲發。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深刺令人耳無聞。

懸釐二穴,在曲角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嚼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前,透絲竹空穴。

天衝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二寸,如前三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竅陰二穴,一名枕骨。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難經》曰:髓會絕骨。非懸鐘也,當作枕骨,乃此穴之謂。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明堂》依年為壯。

本神二穴,入髮際四分,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夾神庭兩旁各三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臨泣二穴,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正視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銅人》云:三度刺之,目大明。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銅人》云:得氣即瀉。魏武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針腦空立愈。

風池二穴,在腦空後大筋上,髮際陷中,夾風府兩旁各開二寸,按之引於耳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陽蹻之所入也。《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方:累灸百壯。《明堂》云:灸不及針。竇氏針入七分,或橫針三寸半。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取法:肩上陷是缺盆,其上一寸半是柱骨,如取左穴,用本人右手小指,按於左肩柱骨尖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節中是穴。取左穴亦如是。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淵液二穴,一名泉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腫蝕馬刀,內潰者死,寒熱馬瘍可治。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陷中。《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日月二穴,一名神光,膽募也。在期門穴下五分,夾任脈兩旁各四寸,平蔽骨,足太陰、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京門二穴,一名氣俞,一名氣府,腎之募也。在監骨下腰中,脅脊季肋下一寸八分。《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

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環跳上五寸。一曰:在水道穴旁一寸五分,是夾任脈兩旁三寸五分也。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二七壯。

維道二穴,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髂骨上陷中,居腹部,度與環跳穴上一寸相平。足少陽、陽蹻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環跳二穴,一名髖骨,一名分中。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左手按穴,右手搖撼取之,穴在陷中。足少陽、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五十壯。竇氏針入三寸半,已刺不可搖,恐傷針。唐·仁壽宮患腳氣偏風,甄權奉敕針環跳、陽陵泉、陽輔、巨虛下廉,而能起行。環跳穴痛者,恐生附骨疽。

風市二穴,《針經》無之,《千金方》有風市。取法:在膝上七寸,股外側兩筋間,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是為筋會。足少陽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陰陵泉,得氣即瀉,宜久留針。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一名足蹻。陽維之郄。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七壯。竇氏針入二寸半,透中都穴,灸二七壯。

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與陽交平,差後一寸。足少陽郄。《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者。《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透蠡溝穴,灸七壯。

陽輔二穴,名分肉,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

懸鐘二穴,一名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是穴。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三七壯。

丘墟二穴,在足外廉踝下,如前三分陷中,去臨泣穴三寸。足少陽脈所過,為原。《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虛實皆拔之。

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外側後,筋骨縫陷者中,去俠谿穴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出血水,針隨皮過一寸。臨泣為八法之一,以其連帶脈,行目銳,而會陽蹻也。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

膽經穴法分寸歌

少陽瞳子髎目外,耳前陷中尋聽會,

客主耳前開有空,懸顱曲角顳顬中,

懸釐腦空下廉揣,頷厭腦空上廉看,

曲鬢偃耳正尖上,率谷耳發寸半安,

本神差旁一寸半,入髮際中四分是,

陽白眉上一寸取,記真瞳子睛明貫,

臨泣有穴當兩目,直入髮際五分屬,

目窗正營各一寸,承靈營後寸五錄,

天衝耳上二寸居,浮白髮際一分殊,

完骨耳後際四分,竅陰枕下動有空,

腦空正夾玉枕骨,風池腦後髮際陷,

肩井柱骨旁有空,淵液腋下三寸中,

輒筋淵前平半寸,日月期門下五分,

京門脅脊監骨下,帶脈季脅寸八分,

五樞帶下三寸斷,維道章下五寸三,

居髎章下八寸三,環跳髀樞宛宛中,

兩手著腿風市攻,中瀆膝上五寸逢,

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側一寸下,

陽交外踝斜七寸,外丘踝上七寸正,

光明外踝上五寸,陽輔踝上又四寸,

懸鐘三寸動脈中,丘墟踝前陷中出,

臨泣後俠谿寸半,丘墟踝前陷中出,

臨泣後俠谿寸半,五會小指次指本,

俠谿小指岐骨間,竅陰小指次指端。

足厥陰肝經圖穴十九

足厥陰肝經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肝經所發一十三穴

(左右共二十六穴)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直甲後,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灸三七壯。

圖九

肝重三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魄。

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岐骨間動脈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膝頭足趺紅腫,並宜出血,浮腫宜出水。

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陷中動脈應手,或曰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五分。

中封二穴,一名懸泉。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筋里陷中,仰足取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蠡溝二穴,一名交儀。足厥陰絡,別走少陽者。在足內踝上五寸。《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光明穴,灸二七壯。

中都二穴,足厥陰郄。在內踝上七寸胻中,與太陰相直。《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橫透陽交穴。

膝關二穴,一名陰關。在膝蓋骨下內側陷中,與犢鼻平,相去二寸。《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橫透陽關穴。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者中,屈膝橫紋盡處是穴。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半。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絡,蜷足取之,膝內側虛陷中是穴。《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五里二穴,在陰廉下一寸,去氣衝三寸,去外廉二寸,陰股中動脈。《針經》刺入六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羊矢者,膚中有核如羊矢也。)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針經》刺入八分,灸三壯。

章門二穴,脾之募也。一名長平,一名季脅,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季脅端,肘盡處是穴,夾下脘兩旁各九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少陽、厥陰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累灸百壯。經曰:臟會章門,以其能統五臟之氣故也。

期門二穴,肝之募也。在乳下第二肋端,夾不容穴旁一寸五分。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肝經穴法分寸歌

大敦拇指叢毛際,行間縫尖動脈處,

太衝本節後二寸,中封內踝前一寸,

蠡溝內踝上五寸,中都內踝上七寸,

膝關犢平二寸所,曲泉屈膝橫紋盡,

陰包膝髕上四寸,在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氣衝下三寸,陰廉穴在橫紋胯,

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在季脅看兩旁,

期門不容旁寸半,上直兩乳二肋詳。

足厥陰肝經穴法圖

督脈圖穴二十

督脈

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諸陽之都綱,奇經八脈之一也。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歷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焉。為陽脈之海也。是病脊強而厥。

督脈所發二十七穴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橛骨。伏而取之。督脈別走任脈者,在脊骶端。足少陰、少陽所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之大痛無喜是穴。一方:灸三十壯,累灸至二百壯。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二十一椎下間,患人昂首伏地,縱四體,乃取其穴。《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方:刺八分,灸七七壯。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下間,坐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奇經督脈穴法圖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下間,伏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下間,伏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脊中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在第十一椎下間,俯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傴僂。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下間,俯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下間,俯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靈臺一穴,在第六椎下間。禁不可灸,上古無主治。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下間,俯而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一方:灸七壯,累至百壯。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下間,俯取之。《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一方:灸七七壯,止百壯。

陶道一穴,在第二椎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大椎一穴,一名百勞。在第一椎下陷者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九壯。竇氏灸二七壯。

啞門一穴,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針經》刺入四分,不可更深。不可灸,灸之令人啞。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去腦戶一寸五分,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針經》刺入四分,留三呼。禁不可深,不可灸,逆之令人喑。

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下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深,深刺中腦立死。禁不可妄灸,妄灸令人啞。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是穴。《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直兩耳尖,陷可容指。北溪陳氏曰:略退纖子,猶天之極星居北。一方,以草前後齊發際量折當中是穴。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分,前病者沿皮向前一寸,後病者沿皮向後一寸,左右如法,灸七壯。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中。《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骨間陷中。《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小兒八歲以下,囟會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人夭。風熱上攻,宜出血。

上星一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中可容豆。一方:以掌後橫紋按於鼻尖,中指點到處是穴。《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針經》禁勿刺,令人癲疾,目失明。灸三壯。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翳腫,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此以邪氣作實而弗禁針也。

素髎一穴,一名面王。在鼻端。《針經》刺入三分。禁灸。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三分,口含水,凸珠是穴。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直唇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齦交一穴,在唇內上齒齦縫中。督、任、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督脈經穴分寸歌

(歌內增神聰四穴,亦太醫所傳,累用神良,今並存之)

齦交唇內齦縫間,兌端正在唇中央,

水溝鼻下溝內索,素髎宜向鼻端詳,

頭形北高南面下,先以前後髮際量,

分為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

庭上五分上星位,囟會星上一寸強,

上至前頂一寸半,寸半百會居中央,

神聰百會四面取,各開一寸風癇主,

後頂強間腦戶三,相去腦戶一寸五,

後發五分定啞門,門上五分定風府,

上有大椎下尾骶,分為二十有一椎,

古來自有折量法,針經凜凜不可欺,

九寸八分分之七,每椎一寸四分一,

上之七節如是推,中之七節依法量,

一寸六分一釐強,每椎一寸二分六,

下之七節忒真詳,共長三尺少四釐,

此是督脈脊中央,大椎第一節上是,

節下便為陶道知,身柱第三椎節下,

神道第五無足疑,靈臺第六至陽七,

筋縮第九椎下司,脊中在脊十一椎,

懸樞命門十三四,陽關十六椎下看,

二十一椎腰俞參,其下長強趺地取,

痔疾主之效不難。

任脈圖穴二十一

任脈

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夫人生養之本,奇經八脈之一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系目系,會承泣而終焉。為陰脈之海。

是病,其內若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盛則溢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月事數下。衝任有虧,脈不榮於口唇,內宦以刑身,傷其衝任,故髭鬚並不生焉。

任脈所發二十四穴

會陰一穴,一名屏翳,一名海底,在兩陰之間。男人取陰囊後盡處中縫是穴。任、督、沖三脈所會。《針經》刺入二寸,留三呼,灸三壯。

曲骨一穴,在臍下五寸,中極下一寸橫骨之上,毛際之中,動脈應手是穴。任脈、足厥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五分,灸三七壯。

中極一穴,一名氣原,一名玉泉。膀胱募也。在臍下四寸。足三陰、任脈之會。《針經》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一方:灸五十壯,宜三灸之。

關元一穴,一名次門,一名下紀。在臍下三寸,小腸募也。足三陰、任脈之會。《針經》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一方:灸五十壯,累百壯。

石門一穴,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募也。《針經》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一方:灸五十壯,女子禁不可刺灸,令人絕子。

氣海一穴,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五分。《針經》刺入一寸三分,灸五壯。一方:灸五十壯,止百壯。是穴為生氣之原,諸虛不足,並宜取之。

陰交一穴,一名橫戶,一名少關。在臍下一寸,當膀胱上口。足三陰、沖、任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窺工針入二寸五分,灸五十壯。

奇經任脈穴法圖

神闕一穴,一名氣舍,一名維會,在臍中。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惡瘍,遺矢者死不治。灸一百壯。徐平仲中風不蘇,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灸七七壯,止百壯。一方:水脹病灸百壯大良。禁針,針之水出盡死矣。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足太陰、任脈之會。《針經》刺入一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灸五十壯。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灸五十壯。

中脘一穴,一名太倉,一名上紀,胃之募也。居膻中與臍之中,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又曰:腑會中脘。《針經》刺入八分,灸七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灸三七壯,止百壯。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臍上五寸。手足陽明、任臍之會。《針經》刺入八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灸五十壯。

巨闕一穴,心之募也。在鳩尾下一寸。《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五分,針頭向下施。

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𩩲骬。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脈之別,膏肓之原也。《針經》禁刺灸。一方:刺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五分,針頭向下施,禁不宜直入。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是穴,非高手不能下。

中庭一穴,在膻中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以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膻中一穴,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中,居兩乳間,是為氣之所會,仰臥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灸五壯。

天突一穴,一名玉戶。在頸結喉下三寸中央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仰頭取之。《針經》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針頭宜向下施,所謂直下是也。

廉泉一穴,一名本池。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陰維、任脈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方:刺入一寸,低針取之。

承漿一穴,一名懸漿。在頤前唇下三分陷中。足陽明、任脈之會,合口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靈樞·本輸篇》云:任脈,一次足陽明人迎,二次手陽明扶突,三次手太陽天窗,四次足少陽天容,五次手少陽天牖,六次足太陽天柱,七次於督脈之風府。故七穴皆主暴喑喉痹,咽中諸疾。

任脈穴法分寸歌

會陰正在兩陰間,曲骨臍下毛際安,

中極臍下四寸取,三寸關元二石門,

氣海臍下一寸半,陰交臍下一寸論,

分明臍內號神闕,水分一寸臍上列,

下脘建里中上脘,各穴一寸為君談,

巨闕上脘一寸半,鳩尾蔽骨五分安,

中庭膻中寸六分,膻中兩乳中間看,

玉堂紫宮至華蓋,相去各寸六分算,

華蓋璣下一寸量,璇璣突下一寸當,

天突結下宛宛中,廉泉頷下骨尖強,

承漿地閣唇稜下,任脈二十四穴詳。

衝脈二十二

衝脈者,與任脈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經又曰:衝脈者,起於會陰,並足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為病也,令人氣逆而裡急。

《針經》衝脈所發一十二穴

(左右共二十四穴)

會陰(衝脈之會)、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食關、陰都、通谷、幽門(上十一穴皆衝脈、足少陰之會)。

衝脈經穴歌

衝脈所發十二穴,會陰橫骨大赫列,

氣穴四滿中注存,肓俞商曲食關接,

陰都通谷及幽門,悉是少陰經里穴。

帶脈二十三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若坐水中。

《針經》帶脈所發二穴

帶脈(穴)、維道(二穴與足少陽會)。

帶脈穴歌

此脈環腰束一周,幾希犀玉束人流,

穴惟帶脈與維道,足少陽經圖所收。

陽蹻脈二十四

陽蹻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陰緩而陽急。以邪氣在陽經,故陽脈緊急;陰不受邪,其脈自舒緩也。陽蹻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針經》陽蹻脈所發一十穴

(左右共二十穴)

僕參(陽蹻之本)、申脈(陽蹻所生也)、附陽(陽蹻之郄)、居髎(足少陽陽蹻會)、肩髎(手陽明蹻脈會)、巨骨(手陽明蹻脈會)、臑俞(手太陽陽蹻會)、地倉(手足陽明陽蹻會)、巨髎(足陽明蹻脈會)、承泣(足陽明任脈陽蹻會)。

陽蹻穴歌

陽蹻十穴本僕參,申脈附陽居髎安,

肩髃巨骨臑俞並,地倉巨髎承泣完。

陰蹻脈二十五

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喉嚨,交貫衝脈。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蹻脈者,足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為經,男子以為絡。

《針經》陰蹻脈所發二穴

(左右共四穴)

照海(陰蹻所生)、交信(陰蹻之郄)。

陰蹻穴歌

陰颺脈起足跟中,循內踝上至喉嚨,

穴惟照海與交信,少陰所發是其蹤。

陽維脈二十六

陽維者,起於諸陽之會,維絡諸陽,溢蓄環流,溉灌諸經者也。陽維不能維諸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為病也苦寒熱。

《針經》陽維脈所發一十三穴

(左右共二十四穴)

金門(陽維所別屬)、陽交(陽維郄)、臑俞(手太陽陽維陽蹻)、天髎(手少陽陽維會)、肩井(足少陽陽維會)、陽白(足少陽陽維會)、本神(足少陽陽維會)、臨泣(足少陽陽維會)、正營(足少陽)、腦空(足少陽)、風池(足少陽)、風府(督脈)、啞門(督脈)。

陽維穴歌

陽維經穴一十三,金門陽交臑俞安,

天髎肩井與陽白,本神臨泣正營迨,

腦空風池風府同,更有啞門在其中。

陰維脈二十七

陰維者,起於諸陰之交,維絡諸陰,流環溉灌者也。陰維不能維諸陰,則悵然失志,其為病也,苦心痛。

《針經》陰維脈所發七穴

(左右共十二穴)

築賓(陰維郄)、腹哀(足太陰)、大橫(足太陰)、府舍(足太陰厥陰)、期門(足太陰厥陰)、天突(任脈)、廉泉(任脈)。

陰維穴歌

陰維七穴有築賓,腹哀大橫府舍承,

期門天突廉泉序,載在《針經》予所聞。

附:《針經》不載諸家奇穴二十八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端上是穴。宜三稜針出血。禁灸。治傷寒不識尊卑,發痧等證。

手鬼眼二穴,在手大拇指端外側,去爪甲韭許,用線縛定,兩大指縫內是穴。灸七壯。禁針。治五癇呆癡,傷寒發狂等證。

五虎四穴,在手第二指與第四指上。四穴俱是指背第二節尖上是穴。灸七壯。禁針。治手拘攣不開。

龍囦二穴,又名龍玄。在手側腕上,交叉紫脈上是穴。灸七壯。治牙齒疼痛,瀉。

小骨空二穴,在手小指第二節紋尖。灸七壯。禁針。治目羞明,怕風日,爛眼,迎風冷淚。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拇本節側橫紋尖。灸七壯。禁針。治目痛,失明,怕日,風沿爛眼,迎風下淚。

中魁二穴,在手中指第一節尖。灸七壯。禁針。治翻胃吐食,眼疾,心疼痛。

中都二穴,在手次指本節陷中。針入一分,沿皮透陽池穴。治手背紅腫痛,瀉。宜三稜針出血。

上都二穴,在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針入一分,沿皮透陽池穴。治手臂紅腫生瘡。

二白四穴,在手腕上四寸,一穴在大筋內,一穴在大筋外。針入五分,灸七壯。一法:用線量轉脛間,除下,將患人虎口量起,到線頭盡處是穴。治五腫痔漏,便血。

膝眼四穴,在膝蓋骨下,犢鼻穴內外陷中。針入五分,灸七壯。治膝紅腫疼痛,鶴膝風。

肘尖二穴,在手肘大骨尖上是穴。灸七壯。禁針。治眼目疼,翳膜冷淚,風沿眼爛。與肩髃並灸,治瘰癧。

金津一穴,在舌底,在左紫脈上是穴。禁灸。宜用三稜針出血。治小兒重舌,大人乳蛾等症。出血妙。

玉液一穴,在口舌底,右紫脈上是穴。禁灸。宜用三稜針出血。治五疳,重舌,乳蛾等症。

海泉一穴,在口舌底根,當中紫脈上是穴。宜三稜針出血。禁灸。治舌上諸病,針不宜深。

內迎香二穴,在鼻孔內。用箬葉做一箬管,搐動出血,治眼紅腫。一法:在鼻柱兩旁珠上陷中是穴。針入二分。治鼻息肉,不聞香臭。

癭俞一穴,在廉泉穴下,近結喉骨上是穴。針入三分,灸七壯。治癭等症。

魚腰二穴,一名吊睛。在兩眉中間。針入一分,沿皮向外透魚尾穴。禁灸。治眼紅腫疼痛,瀉之良。

子宮二穴,在臍下四寸,中極穴兩旁各開三寸是穴。針入二寸五分,灸三七壯。治血崩漏下及男子婦人無子。

關元二穴,在曲骨穴微上,兩旁各開三寸是穴。針入三寸,灸五十壯。治乳痃疝氣,肚腹膨脹,偏墜木腎,遺尿,先補後瀉。

腋縫二穴,在肩柱骨前縫尖是穴。針入五分,灸七壯。治肩胛疼痛。

蘭門二穴,在曲骨穴兩旁,各開二寸。針入一寸五分,灸三七壯。治膀胱七疝之氣。

髖骨四穴,在膝上梁丘穴兩旁,各開五分。針入五分,灸二七壯。治腰腿腳膝無力麻木,補多瀉少;膝蓋紅腫瀉之。又法,在梁丘穴兩旁一寸。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指節下橫紋縫中。灸二七壯。禁針。治難產,胎衣不下,偏墜木腎。

鬼哭四穴,在手足大指端,去爪甲外側,用繩縛定,取兩指縫內是穴。灸七壯。禁針。治傷寒發狂,癇疾呆癡。

太陽二穴,在頭額角髮際下紫脈上。用三稜針出血。治目疼。

腦堂一穴,在頭後風府穴上一寸五分,玉枕骨下陷中。針入二分,灸三七壯。治腦頂頭暈痛。

胛縫二穴,在肩背胛縫尖盡處。直針入三分,灸三七壯。治肩背膊臂痛,瀉;手足無力,補。

鼻柱一穴,在鼻柱尖上。專治鼻上酒醉風。宜三稜針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壯。

聚泉一穴,在舌上,當舌中,吐出舌直縫陷中。用三稜針出血。治喘咳久嗽不愈,舌苔舌強。

肩柱骨尖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灸五壯。治瘰癧,手不能舉動。

內踝尖二穴,在足內踝骨尖上。灸五壯。治下牙痛,足內廉轉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灸七壯。治足外廉轉筋,腳氣寒熱。宜三稜針出血。

囊底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用艾如小豆大,灸七壯。治腎臟風瘡,小腸疝氣家一切症候。

印堂一穴,在兩眉陷中。針入一分,灸五壯。治小兒驚風。

八邪八穴,在左右手十指岐骨間縫中。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間,握拳取之。針入一分,灸七壯。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節岐骨間縫中,握拳取之。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臂紅腫。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岐骨間縫中,一名液門。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臂紅腫。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岐骨間縫中,一名中渚穴,中渚在液門下五分。針入一分,灸五壯。治手背紅腫。竇氏針八邪穴,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一寸五分,宜出血。治手膊紅腫,手上諸疾。

八風八穴,在足十指陷中。竇氏針直入五分,宜出血。治紅腫腳氣。

天應穴,即《千金方》「阿是穴」,《玉龍歌》謂之「不定穴」。但痛處,就於左右穴道上,臥針透痛處瀉之,經所謂「以痛為腧」是也。若青腫痠疼,麻木不仁,寒痛等症,補,灸五七壯;紅腫毒痛,宜三稜針出血。

睛中穴主治內障二十九

圖十

龍木居士金針撥轉瞳人妙訣

睛中二穴,在眼青白珠縫中。法:以暑月,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將三稜針於目外角離黑珠一分許,刺入半分取出。然後用金針針入數分深,自上層轉撥向瞳人,輕輕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見物。一飯頃出針,輕扶偃臥,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針,盤膝正坐,將箸一把,兩手握於胸前,寧心正視,其穴易得。治一切內障,年久不能視物,頃刻光明,神秘穴也。

針內障秘訣歌

內障由來十八般,精醫明哲用心看,

分明一一知形色,知得行針自入玄,

察他冷熱虛和實,多驚先服定心丸,

弱翳細針粗撥老,針形不可一般般,

病虛新瘥懷妊月,針後應知將息難,

不風不雨兼吉日,清齋三日在針前,

安心定坐存真氣,醫師全要靜心田,

有血莫驚須住手,裹封如舊勿頻看,

若然頭痛不能忍,熱茶和服草烏煙,

七日解封方視物,花生水動莫開言,

還睛圓散堅心服,百日冰輪流九淵。

針內障要歌

內障金針針了時,醫師治法要精微,

綿包黑豆如球子,眼上安排慢熨之,

頭邊鎮枕須平穩,仰臥三朝莫厭遲,

封后或然微有痛,腦風牽動莫狐疑,

或針或烙依前法,痛極仍將火熨宜,

鹽白梅含止咽吐,大小便起與扶持,

高聲叫喚私人慾,驚動睛輪見雪飛,

三七不須湯洗面,針痕濕著痛微微,

五辛酒面周年慎,出戶升堂緩步移,

雙眸了了光明日,狂吝嗔予泄聖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