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术皆出于帝王。故伊尹处畎亩之中,以乐尧、舜之道。孔子亦尝称尧、舜。故自尧、舜以来相传之伦理政治原理,有即为孔学原理者,则中是已。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礼记·中庸》)
观上二章,则尧、舜、禹皆以中为伦理政治之原理矣。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书·舜典》)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谊。”(《书·皋陶谟》)
上虽未明言中,而实亦无过不及之义所存。《孟子》曰:
汤执中,立贤无方。(《离娄下》)
是商王亦以中为伦理政治之原理。至箕子《洪范》“九畴”第五之“皇极”,第六之“正直、刚克、柔克三德”,亦含有中义。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郑玄注“皇极”曰:“皇,君也。极,中也。”注“三德”曰:“正直者,中平之人。克,能也。刚而能柔,柔而能刚,宽猛相济,以成治立功。人臣各有一德,天子择使之。安平之国,使中平守一之人治之,使不失旧职而已。国有不顺孝敬之行者,则使刚能之人诛治之。其有中和之行者,则使柔能之人治之差正之。”按,极既训中,三德又各使相济,期于无过不及,皆含中义。武王问彝伦攸叙之道,而箕子以此为对,亦以中为伦理政治之原理也。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希腊亚里士多德虽亦以无过不及为中,然专就德而言,未尝广之为伦理政治之原理也。吾国自尧、舜以来,所谓伦理政治之原理皆以中为本。孔子既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故尤重中庸之德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同上)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同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其他尚有言“中庸”或言“中”者,不复备引。盖中庸非截然为二,庸只是中之常然不易者。程明道曰:“惟中不足以尽之,故曰中庸。庸乃中之常理,二者相须,不可得而离也。”朱子《中庸章句序》曰:“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之大事也,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诫,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宋儒以来,皆以执中为圣学相传之绪,故中庸又孔学原理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