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资生集

卷一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調經門

總論

《經》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天,謂天真之氣;癸,謂壬癸之水。馬玄臺曰:男女之精,皆稱天癸,此為陰精,屬腎水,非經血也,下文月事,方指經血。)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沖為血海,任主包胎,二脈通流,經血漸盈,應時而下以象月盈則虧,不失其期,故曰月事以時。)

又云:衝脈起於胞中,出於氣街。(在毛中兩旁,各二寸,挾臍左右上行至胸。)前行於胸,伏行於背,上出頏顙滲灌諸陽,下入於足,注諸絡。(下注諸絡,以溫足脛,此太谿等脈,所以常動。)為十二經脈之海,其出入皆少陰經以行。(與足少陰腎經並行。)故為血海。

(眉批:天真天一也,天一之氣升而為壬,降而為癸,壬陽而癸陰也。三旬一見者,為一小會之周天,此其常也。然有大會中會之不同,故又有三月一行,一年一行之變異,究其盈虧之義則一也。甚有數年不行,而一行即受妊者,又超於理之外矣。

又云: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人身一天地,故經脈亦應之。)

王太僕曰:沖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謂之血室。經云,任脈通,衝脈盛,男既運行,女既停止。運行者,無積而不滿動也陽也氣也。停止者,有積而能滿靜也陰也血也。故滿者以時而溢,謂之信。男子以氣運,故陽氣應日而一舉,女子以血滿故陰血應月而一下。

程若水曰:婦人經水與乳俱由脾胃所生。《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其清純津液之氣歸於心,入於脈變赤而為血。(稟心之色。)血有餘則注於衝任而為經。若媾精成孕,則移蔭於胎,胎既產則清純津液之氣歸於肺,朝於脈流入乳房變白為乳。(稟肺之色。)或兒不自哺則陽明之竅不通,其胃中津液,仍歸於脈變赤而復為月水矣。

程扶生曰:太衝脈屬陽明為血之海,故穀氣盛則血海滿,月事以時下。

薛立齋曰: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男子則化為精,婦人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雖心主血,肝藏血,要皆統攝於脾。東垣云,脾為生化之原,補脾和胃血自生而經自調矣。

(眉批:知水穀之精氣,是生血之本,則知脾胃是生血之源。故脾胃不健而血不生者。不可專主四物矣。脾氣化液入心而變為血,即水入於經,其血乃生之意。此榮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

陳良甫曰:婦人以血為主,脾胃虛弱不能飲良,榮衛不足,月經不行,但滋其化源其經自通。

虞世曰:女子以血為寶,血虛則發熱,而水不足。則燥氣燔。燥氣燔則金受邪,金受邪則肺家嗽,嗽則咳血吐血之病成矣。醫者見經不行,用峻藥以攻之。見熱用寒藥以伐之。血海涸竭,無以滋養,其能行乎,當治其源。

趙養葵曰:衝任起於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所以滋水更當養火,甚有乾涸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不宜以苦寒之藥降火。只宜大補其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

《濟生》曰:《經》云:百病皆生於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也。益以寒熱二氣為九氣也。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惟婦人血氣之患為尤甚。蓋人身血隨氣行,氣一壅滯則血與氣並。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將行預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漓不斷;或作寒熱;或為癥瘕;或痛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吐逆不食,肌肉消瘦,非特不能受孕,久而不治轉為瘵疾者多。此皆氣之為病也,故調經養血莫先以順氣。

葛仙翁曰:凡治婦人諸病,兼治憂恚。令寬其思慮則病無不愈。此治氣之要妙也。

朱丹溪曰:調經莫先以調氣,氣為血之帥,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虛則虛,氣實則實。往往見有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之甚也。故調經而專治其血未得病機之要者也。

葉以潛曰:女子經候不調多主耗氣益血之說,但血為氣配,陽生則陰長,氣衰則血亦弱,豈可專耗其氣。適有憂愁傷心,恚怒傷肝,思慮傷脾,當審其順逆治之而已。

方約之曰: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血亦結,忿怒過度則氣逆,氣逆則血亦逆,而經於是乎不調矣。

朱丹溪曰: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色也;色淡白者屬氣虛屬痰;色紫者屬熱;色黑者屬熱之甚,而或作風冷誤治,禍不旋治。《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熱甚必兼水化,故熱則紫,甚則黑也。況婦人性多拂鬱,臟腑厥陽之火,無日不有,非熱而何。

葉氏曰:亦有血寒凝塊而色黑者,如巢氏所云風冷乘之也,但寒主收引,少腹必常冷痛,經行時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脈必遲,或無此證而脈見數,為熱明矣。

《準繩》云: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鬱而化熱。且血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非寒也。

李氏曰:心主血,故色紅為正,雖不如期,而色正者易調,色紫者風也。(四物加荊、防。)黑者熱甚也,淡白者虛也,有挾痰停水以混之。如煙塵水屋漏水者,寒濕也;如蟹黃水者,濕熱也;帶黃混濁者,濕痰也;白而成塊者,氣滯也。

丹溪曰:經水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四物加芩、連之類。)後期而至者,血虛也。(川芎、當歸、人參、白朮兼痰藥治之。)忽前忽後,乍多乍少者,氣之亂也。(宜調其氣。)

趙養葵曰:經水先期而來者,火也。(宜六味丸滋水。)如半月或十日而來,且綿延不止,此屬氣虛。(用補中湯。)後期而色淡者,火衰也。(六味加桂。)亦有先期無火,後期有火者,難拘一定也。

(眉批:血生於脾,故色淡者宜補脾胃,此白朮所必用也。而丹溪以芎、歸為配,不用地、芍,豈無深意,如立齋養榮、八珍等湯,俱本於此。甚用六味丸者,又為補母之法,宜詳。)

李時珍曰:經者常也,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經候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有臨期不行,而或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是謂倒經。(錯經妄行,由氣之亂火之升也。)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脈經》云:脈微血氣俱虛,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為可否者,此為居經,又寸口脈微而澀,微則衛氣不足;澀則血氣無餘,趺陽脈浮而澀,澀則衛氣虛,虛則短氣,此為居經。又寸口脈浮而大,衛強榮反而弱。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降榮竭,故令血少,而三月一來,其人或咽燥汗出溲稠,數唾涎沫,津液漏泄所致。)有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此由真元不足,宜固先天真氣。)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此由先天陽氣獨盛,有運行而無停止。血室無積而不滿,非病也,故亦能受胎。)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胎盛,俗名垢胎。(此由養胎之血有餘,故經行如常,但少耳。)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是謂漏胎。(此病有因久漏不止,必隕胎。)

(眉批:此言脈微氣血兩虛之居經。此言寸脈微澀,反胃脈浮澀,陽不生陰之居經。女子尺脈宜盛,今反見弱,榮不足於下也,寸口衛脈浮大,衛氣盛於上也。此言陽脈浮大,陰脈反弱之居經。)

王子亨曰:經者常候也。謂候其一身之陰陽愆伏,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者,皆由陰陽盛衰所致。

許叔微曰:陰氣乘陽,則胞寒氣冷,血不運行,故令乍少而在月後。陽氣乘陰,則血流散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當別其陰陽,調其氣血,使不相乖,以平為期也。

褚侍中曰: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或雖合而難子。合多則瀝枯虛人,產乳眾則血枯殺人。

王叔和曰:婦人病如癲疾鬱冒,起年少時經來以合房室,移時過度,精感命門,開精下血則虛,虛則百脈皆張。中極感傷,動微風激成寒,因虛合於榮衛,積于丹田,上奔胸膈,涎唾溢出,狀如厥氣。

陳藏器曰:犯月水行房,精血相射入任脈,留於胞中,致小腹結病,如伏梁。水溺頻澀,是名積精。

《原病集》曰:婦人經來交合陰陽致傷血絡,多成經漏,俗名血沙淋,治當調和血氣。

陳良甫曰:婦人月水不調,由風冷乘虛客於胞中,傷衝任之脈。故凡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後證相類。

王子亨曰:婦人冷熱調和則衝任氣盛,手太陽少陰所生之血,宣流依時而下,若寒溫乖適,經脈則虛,虛則邪搏於血,寒則血結,溫則血消。

(眉批:《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此則又兼小腸而言,不過與心為合,豈可混淆,故當以《素問》為是。丹溪云: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也;一雲氣滯四物加桃仁、香附、黃連。(阿川用連須識其故。)臨行時腰疼腹痛乃是鬱滯有瘀血,四物加紅花、桃仁、莪朮、延胡、木香。有熱加黃連、柴胡。經行後作痛者,血氣俱虛也,八珍加減。有加香附、青皮、桃仁、烏藥、丹皮、小茴、五靈。)

(眉批:思致工夫,更進一層。)

滑伯仁曰:有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兩尺沉澀,余皆弦急,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搏於衝任。經來邪與血爭,故作㽲痛,寒濕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以辛散苦溫。)

王海藏曰:經行臍腹後痛者,血澀也。(宜八物湯加木香、延胡、苦楝子。)

朱丹溪曰:經將行腹痛,屬氣滯,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氣滯者,抑氣散之類;血熱氣實者,四物加連、牡丹皮。)

戴元禮曰:經來腹痛,不來亦腹痛,皆血不調也。欲調其血先調其氣。(四物加香附、吳萸;或和氣飲加吳萸,痛甚延胡索湯。)然又恐感外邪,傷飲食致痛,痛不因血,尤宜詳審。(和氣飲卻能兼治。因冷而積,因積而痛,宜大溫經湯,冷甚者去麥冬。)

《產寶》曰:婦人經候欲行,身體先痛,血氣不足也。(越痛散。)

丹溪曰:經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亦有虛中有熱,腹中綿綿走痛者。血行而氣滯,未盡行也。(虛者八珍湯,有熱者逍遙散,未盡行者四物加木香。)《大全》曰:經行客熱者,體虛也。其狀心煩口燥,手足壯熱。

《攝要》曰:經後發熱倦怠。兩目如帛蔽。夫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此脾傷而五臟皆失所不能歸於目也。(治在脾胃,歸脾、補中之類。)

汪石山曰:婦人經行,必先瀉二三日,脈濡弱,此脾虛也。脾統血屬濕土,經水將行,脾血先注血海,脾虛不能運行其濕,故先瀉二三日。

(眉批:據此直用十全大補湯、八珍、養榮之類。李氏潮熱,有時為內傷為虛,無時為外感為實。虛者,大溫經湯;熱者,四物湯加柴胡、黃芩;經閉者,滋血湯;骨蒸者,大胡連丸、大烏雞丸;五心潮熱者,四物湯加黃連、胡連;無汗者,茯苓補心湯;有汗者逍遙散;經前潮者,血虛有滯,逍遙散加丹皮、桃仁、延胡;經後潮者,血虛有熱,逍遙去柴胡加地骨、生地;此藥加減為退熱聖藥。尋常熱者,腎氣丸、大造丸,或四物加黃芩、香附。經水適來適斷,或寒熱往來,先服小柴胡,去其寒熱,後以四物湯和之。薛新甫治一婦,耳後作痛,寒熱口苦,經不調。此肝火氣鬱而血凝,小柴胡加黑梔、丹皮、川芎而愈。《大全》云:師尼寡婦室女失嫁、欲心不遂,乍寒乍熱,久則為勞。薛氏曰:前證若肝脈弦出魚際,用小柴胡加生地煎湯下生地黃丸。久而血虛佐以四物湯;若兼怒動肝火而寒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一婦因夫久不歸,發寒熱,月經旬日方止。服降火涼血藥,反潮熱內熱,自汗盜汗,月經頻數。余曰:熱汗,氣血虛也;經頻,肝脾虛也。用歸脾湯,六味丸而愈。《良方》云:婦人經水過來,晝則安靜,暮則譫語,有如瘧狀,此為熱入血室。治者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宜服小柴胡湯。析理無餘,論症極確,醫能悉此,何患不良。)

(眉批:以類字推之,則所該者廣,幸毋熱也,而為先為佐。尤所當知。)

繆仲淳曰:月水過多,白帶時下,日輕夜重,泄瀉無時,作下多亡陰論治,服四物益甚。始悟此病正合仲景陽生陰長之法。夫經多帶下泄瀉,皆陽虛陷下而然。命曰陽脫是也。(以參、術助陽之藥,服而漸愈。)

陳良甫曰:婦人月水淋漓,因勞傷衝任,外邪客於胞內故也。若氣不能攝血,但養元氣病自愈。

《產寶》曰:婦人年逾七七,或因勞傷過度,又為邪氣攻衝則當止不止而復下。

許叔微曰:婦人天癸過期不止,腰腹疼痛。《經》云:七損八益,謂女子七數盡而經不依時者,血有餘也。不可止之,但令得依時不腰痛為善。(宜服當歸散之類。)

李時珍曰:婦人年過五十,而經不止者。作敗血論。(方用條芩二兩,醋浸七日,炙乾,又浸七次為末醋丸。空心溫酒下,名芩心丸。)

方氏曰:婦人經病,有月候不調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調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發熱者。此分而為四也。細詳之。不調中有趲前者,有退後者;趲前為熱,退後為虛。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滯者;血滯宜破,血枯宜補也。疼痛中有常時作痛者,有經前經後作痛者;常時與經前為血積,經後為血虛也。發熱中有常時發熱者,有經行發熱者;常時為血虛有積,經行為血虛有熱也。是四者之中,又分為八矣。人之氣血周流,忽有憂思忿怒,則鬱結不行,經前產後忽遇飲冷形寒,則惡露不盡。此經候不調不通,疼痛發熱所由作也。大抵氣行血行,氣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香附之類是也。熱則流通,寒則凝泣。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肉桂之類是也。

葉以潛曰:月經不行,四肢發腫者,屬瘀血滲入脾經也,宜辛溫以導之。月經上行口鼻者,火載血上,氣之亂也,四物加梔子、黃連、粉丹皮、犀角。

楊仁齋曰:女子經脈不行者有三。一則血氣盛實,經絡遏閉,其脈滑實,治當通經疏利;一則風冷外傷,七情內賊,以致經絡痹滯,其脈浮澀,治之當解風散冷,去瘀滌熱。一則形體憔悴,經絡涸竭,其脈虛弱,治當滋血養血氣。

李氏曰:婦人潮熱則血愈消耗,汗出、咳嗽、嘔惡則氣往上行。泄瀉則津偏於後,腹痛則積結於中,凡此諸病,皆阻經候不調。是以必先去病,而後可以滋血調經。

蕭慎齋曰:婦人有先病而後致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薛立齋曰:先期而至,有因脾經血燥,宜加味逍遙散;有因脾經鬱滯,宜歸脾湯;有因肝經怒火,宜加味小柴胡湯;有因血分有熱,宜加味四物湯;有因勞役火動,宜補中湯。如過期而至,有因脾經血虛,宜人參養榮湯;有因肝經血少,宜六味丸。蓋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甘苦之劑,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眉批:脾虛氣鬱,宜歸脾湯;脾實氣鬱,宜越鞠丸之類。)

《準繩》云:婦人經來腹痛,由風冷客於衝任,用溫經湯、桂枝桃仁湯。若因憂思氣鬱而氣滯,用交加地黃丸、天香正氣散、延胡索湯;若血結成塊者,萬病丸、鱉甲丸。前症若寒冷傷脾,六君加炮姜;思慮傷脾,四物加參朮;思慮傷氣,歸脾加柴梔;鬱怒傷血,歸脾、逍遙兼服。若因血虛肝氣作痛,四物加吳萸;若脾胃虛寒腹痛,和氣飲加吳萸。此大略也,尚宜隨症應變。

又月水不斷,因鬱結傷脾,歸脾湯;恚怒傷肝,逍遙散;肝火妄動,加味四物湯;脾氣虛弱,六君子湯;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熱傷元氣,前湯加五味子、麥冬、炒川柏。

又月水不利,寸脈弦,關脈沉,是肝病也。兼主腹痛,孔竅生瘡,肝與膽為表裡。多因鬱怒所傷,若本經風熱,或肝虛脅痛者,補肝散之類,若患諸瘡瘍。治見後。

凡經行時,禁用苦寒辛散之品,飲食亦然。

張戴人曰:凡看婦人病脈,不可純用破血行氣之藥,恐有妊娠在疑似間也。

調經類方

四物湯 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或臍腹痛,或腰足痛,或崩中漏下及胎產諸症。常服益榮衛,滋氣血。

當歸(利血,除血刺痛如刀刺) 川芎(治風泄肝木,除血虛頭痛) 芍藥(利血理脾,除腹中虛痛) 熟地(補血,除臍痛)

春倍川芎,夏倍芍藥,秋倍地黃,冬倍當歸。

觀其加減法,便是四時妙理。倍當歸以迎春氣;倍川芎以迎夏氣;倍芍藥以迎秋氣;倍地黃以迎冬氣。用當歸以生一陽,用芍藥以生一陰,皆升降之妙也。此方始於朱梁時,節度巡官昝膺所撰。(此金匱膠艾湯中脫胎出來,非杜撰也。)《產寶》方中有四物散,後醫易散為湯。(陳修園曰:妙在川芎一味。)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生物之功也,順四時而生,人亦順四時而養。當歸甘辛溫潤,喻春日之融和;川芎辛溫而散,喻夏日之敷榮生長矣。而不為收藏何以成物,故用芍藥,酸收以成秋;地黃味厚以成冬。四時之中,甘為土德,歸、地味厚而甘。此又五行之不離乎土也。

王海藏曰:如用血藥,於四物中擇其一二可也。豈無意哉。故如行血則用芎、歸以行春夏之令,如用止血則取地、芍以行秋冬之令。觀佛手散、犀角地黃湯止取四物之二可想矣。

簡易當歸散 治月經不勻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腿疼痛。

當歸 川芎 白芍(炒) 黃芩(炒,各一兩) 白朮 萸肉(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空心溫酒調下三錢,日三服。或銼,每服七錢加生薑,水煎。如冷去黃芩加肉桂,一方有熟地。

大溫經湯(《金匱》) 治衝任虛冷,月候不調,或來多不已,或過期不行,或崩中去血過多。此溫劑,內冷者宜之兼血氣。

當歸 川芎 白芍(炒) 人參 甘草 阿膠(炒,各二錢) 麥冬 肉桂(原本桂枝) 丹皮 吳萸(各二錢) 半夏(制,二錢五分)

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稍熱服。

拱辰丹(孫琳) 葛承丞相夫人少年時服之,有效。

鹿茸(酥炙) 萸肉 當歸(各四兩) 麝香(三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每服七十丸,溫酒淡鹽湯任下。

嚴氏抑氣散 治婦人氣盛於血胸滿體痛。

香附(四兩) 陳皮(二兩) 茯神 甘草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食前沸湯調下。

十味香附丸 治婦人經候不調赤白帶下,陰虛氣滯不能生育。

四制香附(一斤四兩) 當歸 川芎 白芍(炒) 熟地(各四兩) 白朮 澤蘭 陳皮(各三兩) 鹽水炒 川柏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一水法丸,一煉蜜丸。每服七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此方以香附為君,以香附血中氣藥也。氣和則血調,絕妙好方。四制香附 (四制者酒浸四兩,醋浸四兩,童便浸四兩,黑山梔四兩煮汁浸四兩。)

人參養血丸 治女人稟受素弱,血氣虛損,經候不調。

熟地(五兩) 人參 烏梅(三兩) 當歸(二兩) 川芎 赤芍 炒蒲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溫酒米飲任下。稟弱者,先天之氣弱也。血生於氣,上生於下。故用熟地為君,人參佐之以生下焦之氣,使陰氣旺而生血也。臣以烏梅取生液而斂血入肝。夫既生矣,聚矣而不為流行之,則血凝。故芎、歸為使,或瘀也以赤芍破之,或潰也以炒蒲黃澀之。庶乎生而不壅止而不塞。

先期湯 治經水先期而來,宜涼血固經。

當歸 白芍(炒) 生地(各二錢) 黃柏(炒) 知母(炒,各一錢) 條芩(炒) 川連(炒) 川芎 阿膠(炒,各八分) 艾葉 香附 甘草(炙,各七分 先期血熱也,艾葉乃溫下元之藥,非先期所宜。)

上作一服,水兩鍾,煎一鍾,食前溫服。

過期飲,治經水過期,乃血虛氣滯之故。法當補血行氣。

當歸 白芍 熟地(各二錢) 川芎(一錢) 香附(二錢) 紅花(七分) 桃仁(六分) 蓬朮 木通(各五分) 甘草(炙,各四分) 肉桂(四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溫服。

此方補血行血,溫氣破氣,故為氣寒氣滯者所宜。而脾虛不能生血以致過期者無與也。

滋血湯 治婦人血脈虛弱,月水過期。

人參 黃耆 山藥(各一錢) 白茯苓 川芎 白芍 熟地

此八珍湯之變方也,如脾肺元氣不足者,尤宜。

當歸散 治經水過多,取抑陽助陰之義。

四物加 白朮 黃芩 如久不止成崩者加炒阿膠、山梔、地榆、荊芥、甘草。或再不止,茅根汁磨墨服。

久不止而熱者,固宜。若脾氣下陷,血不歸經者,不宜。如此加法。

膠艾湯(《金匱》) 治勞傷衝任,經水淋瀝。

熟地 白芍(各一錢) 當歸 艾葉(各七分半) 阿膠(炒) 川芎 炙草(五分)

一方加地榆、黃耆 此方暖下元也。血熱者去艾。

丹溪方 治稟弱氣不攝血,經水過多。

白朮(一錢五分) 黃耆(生) 陳皮(各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二分)

此東垣法。

此方治血,不用一味血藥,學者要知此意。

四物加葵花湯 治經水澀少。

此方全在血分,葵花須用紅者,乃潤燥之藥。

牛膝散 治月水不利,臍腹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膈。

牛膝(酒洗) 桂心 赤芍 桃仁 延胡(炒) 當歸(酒浸) 木香 丹皮(各七錢五)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下。

歸漆丸 治月水不利,臍下憋逆氣腹痛。

當歸(四錢) 乾漆(三錢,炒,令煙盡)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簡當妙在等分。

止經湯 治婦人多睡少食,經水淋瀝或成片,或下赤白黃水。頭眩肢痠。此症急宜調理,免致崩漏。

四物(各一錢) 加白朮 黃芩 阿膠(炒) 蒲黃(炒) 柏葉(鹽水炒,各七分) 香附(一錢) 砂仁 甘草(各五分)

加姜三片,水煎空心服。

據此證,俱屬脾胃元氣不足,當用人參養榮,歸脾補中,十全之類。而此亦穩當,如加參耆更佳。

固經丸 治經水過多,陰虛挾熱所致,當補陰清熱。

黃柏 白芍(各三兩) 黃芩(二兩) 龜板(炙,四兩) 樗根皮 香附(童便制,各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下。此丹溪先生法也,以肝腎之陰為主,四物中只用一物,豈尋常所知。

芩心丸 或治婦人年逾七七,天癸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

條芩心(二兩,米泔浸七日,炙乾又浸又炙,如此七次)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日二服。用米泔浸,入陽明胃經也。

茸附湯 補衝任調血氣 治血海虛寒而不禁者。

鹿茸(酒炙,三兩) 當歸(三兩) 乾薑(四兩) 肉桂 附子 龍骨(生,各一兩) 牡蠣(煅,二兩) 防風(一兩)

每服五錢,水二鍾,煎八分酒服。止流之藥不難於澀,而難於辨虛實寒熱。此方妙在於補血中之氣,舉下陷之陽。防風妙(須酒炒。)

越痛散 治血氣虛寒身體作痛。

虎骨(五錢)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續斷 防風 白芷 藁本 附子(各三錢)

每服五錢,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三枚,煎至一盞,不拘時服。

此治身痛之劑,故立法如此,要知身痛與腹痛自是不同。

八物湯(海藏) 治經水將行,臍腹絞痛,血澀故也。

四物(各一錢) 加延胡 苦楝(碎炒,各一錢) 木香 檳榔(五分)

食前服。前四味是血,後四味是氣,而川芎血中有氣,延胡氣中有血,不可不知。

澹寮煮附丸 治經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膨脹,頭暈噁心。

香附(去毛不拘多少,米醋浸一日,瓦罐煮,令醋盡)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曬乾每服五十丸,淡醋湯下。妙在用醋,乃行氣之劑。

琥珀散 治婦人月經壅滯,每發心腹臍痛不可忍及治產後惡露不快,血上搶心,迷悶不省,氣絕欲死者。

三稜 莪朮 赤芍 劉寄奴 丹皮 官桂 延胡 烏藥 當歸 熟地(各一兩)

上前五味用黑豆(一升,)生薑(半斤,)米醋(四升,)同煮至豆爛為度,焙乾入後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

《本事》云:此予家秘方也,若是尋常血氣痛只一服產後敗血衝心,二服便下。

此神品藥也,別方琥珀散有琥珀,此卻無之,亦贊其功而借名耳。

經驗方 治婦人臍腹疼痛,不省人事,認為心氣痛誤矣。

木通 芍藥(炒) 五靈脂(炒,各等分)

醋水各半煎溫服。功在五靈,然必佐之以醋,若木通、芍藥一通一斂皆有妙用。

交加散 治婦人經水不調,腹中攝痛,氣多血少,結聚為瘕及產後中風。

生地黃 生薑(各五兩,研取汁)

上交互取汁,浸滓一夕汁盡為度,各炒黃末之。尋常腹痛,酒調下三錢,產後尤不可缺。

交加地黃丸 治婦人經不調,血塊脹痞腹痛。

生地 生薑(各一斤,搗汁存滓) 延胡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二兩) 乳香 木香(各一兩) 桃仁 人參(各五錢) 香附(半斤)

上為末,先以生薑汁浸地黃滓,以地黃汁浸生薑滓。曬乾皆以汁盡為度,其十一味合一處曬乾,研末醋糊丸,空心薑湯下五七十丸。

瓦龍丸 治瘀血作痛。

醋煮香附(四兩) 當歸 丹皮 桃仁 大黃(蒸,各二兩) 川芎 紅花(各五錢) 瓦龍子(煅醋煮一晝夜,二兩)

上為末,炊餅丸,空心溫酒下三四丸。

丹溪治血塊,多用瓦龍子。古方均用薑桂,此用大黃,宜熱宜寒,智者別之。

桂枝桃仁湯 治經候前偶感風寒,腹痛不可忍。

桂枝 芍藥 生地(各二錢) 桃仁(七錢) 甘草(炙,各一錢)

上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即桂枝湯法也。(芍藥用赤者妙。)

一婦人冬月經行,值途中傷冷,遂經止不行,腹痛不可忍,予用此一劑而痛止,經復行其效如神。

逍遙散 治血虛煩熱,口燥咽乾,減食嗜臥,月水不調。

當歸(酒洗) 白芍(炒) 白朮 茯苓 柴胡(各一錢) 炙草(五分)

上加姜三片,麥冬二十粒,去心水煎服,不拘時。一方加丹皮、梔子,名加味逍遙散;一方加知母、地骨皮。有嗽加桑白皮、貝母、知母、桔梗、麥冬;咳血加生地、山梔、丹皮;嘔吐加陳皮、半夏、旋覆花;嘈雜加姜炒川連或芩連二陳湯。

此方重在脾胃及行肝膽之滯,故不用生地。

加味四物湯 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肌膚髮熱。

四物各一兩,加柴胡五錢、黃芩二錢半,如骨蒸四物加地骨皮、粉丹皮。一方四物加胡黃連,極效。

六神湯 治血氣不足,肌體煩熱,四肢倦怠,不進飲食。

四物加黃耆、地骨皮各一錢,水煎空心服。

(眉批:按逍遙、柴芩、六神三方,皆除熱而用意不同。要皆不離乎血藥,此婦科之旨也。)

前方治陽勝則熱,如肝陰不足而肝火獨甚者宜之。脾胃壯者可加胡連。此方治血虛而氣分有虛熱者,二方氣血不同,學者自當分別。

柴胡散 治婦人寒熱肢節疼痛,口乾心煩,不欲飲食。

北柴胡 赤茯苓 黃耆 白朮(各一錢) 麥冬(三錢) 鱉甲(醋炙,二錢) 人參 地骨皮 枳殼 生地黃 桑白皮 赤芍 桔梗 甘草 姜(三片)

煎服。

參、耆、白朮,益肺脾三焦元氣而治不欲食;麥冬、生地,清心與包絡中火而生血,並治口乾心煩;柴胡、鱉甲,解骨節中熱而外散;赤苓、赤芍,導心火、散血熱而下行;枳殼、地骨皮、桑皮,瀉肺火散結氣於胸中,亦補中有瀉之方也。要知不用芎、歸之旨乃妙。

柴胡四物湯 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

四物合小柴胡湯 姜三片

水煎,此是正治。

柴胡抑肝散 治寡居獨陰無陽,欲心不遂,惡寒發熱如瘧。

柴胡(二錢半) 川芎(七分) 蒼朮(一錢) 神麯(八分) 香附(一錢) 山梔(一錢) 連翹(五分) 青皮(二錢) 丹皮(一錢半) 地骨皮(一錢) 生地(五分) 赤芍(一錢半) 甘草(二分)

水煎,空心臨臥服。

此方疏肝散郁乃丹溪越鞠丸之套方也。

生地黃丸 治師尼寡婦寒熱如瘧,欲男子不得者。

生地(一兩) 赤芍(一兩) 柴胡 黃芩 秦艽(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日三服。

此方減當歸為厥陰肝經鬱火結血之劑。

小柴胡加地黃湯 治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晝則明爽,夜則譫語如見鬼狀,此名熱入血室。亦治產後惡露方來忽然斷絕。

柴胡(三錢) 半夏 黃芩(各二錢) 人參(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生地(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二枚,不拘時服。

(眉批:按此乃是治太陽傳經病。蓋經來則血室虛,邪乘虛入而為越經症。血室與胃腑有氣血之分,故譫語有晝夜之別,如見鬼者,肝家熱而魂不安也,用小柴胡解表裡之邪,生地涼血中之熱,不愈,針期門穴。其加桃仁、紅花及承氣、抵當湯者,各因其症而瀉之也。又有不用涼而用熱,如柴桂薑湯之類。此治法也,當發汗愈。)

乾薑柴胡湯 治婦人傷寒,經脈方來,熱入血室,寒熱如瘧或狂言見鬼。

柴胡(一錢) 桂枝(三分) 瓜蔞根(五分) 牡蠣(煅) 乾薑(炮) 炙草(各三分)

上,水煎服,汗出而愈。(此以熱治熱法,投之得當應如桴鼓,投之不當,殺人反掌。)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生牛黃(二錢五分) 硃砂 鬱金 丹皮(各三錢) 腦子 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新水化下。此真是心經藥,要知子母相傳之理。

海蛤散 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宜服此藥及針期門穴。

海蛤 滑石(煅,水飛) 甘草(各五錢) 芒硝(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雞子清調下,小腸通利其結血自散,更用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此非熱入血室證,乃是血結胸膈,針法俱妙,發汗尤妙。

經閉(當與調經門參看)

(眉批:總歌

二陽之病發心脾,血海無餘土已虧;

氣結痰凝良有說,肝勞心損亦須知;

東垣指出三焦病,學者宜將五臟推;

血滯血枯當有別,通經不可浪施為。

類方 實熱,三和湯、玉燭散、二氣丸;風冷,千金桃仁丸、晞露丸;痰阻,瓦龍丸;血結,血極膏;氣滯,琥珀散、當歸散;心虛,茯苓補心湯、柏子仁丸;肝勞,內經烏鰂方;經閉成癆,澤蘭湯、柏子仁丸、又生地黃丸;灸四花穴、又腰俞,投北斗符;傳口疰,秦艽、鱉甲散、獺肝丸、取勞蟲方,符灸同上。)

《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死不治。(二陽,陽明也。胃與大腸二經也。發心脾,言發於心脾也。隱曲,指陽道也。《本經》云:腎風之狀,隱曲不利,不月。女子經閉也,言在男子則隱曲不利,在女子則月經不行也。風消者,脾病土虛,風不乘克也。息賁者,心病火旺,肺金受刑也。二陽,馬玄臺專主胃說。以胃為化源,故重胃而不重大腸也。張景岳曰:胃與心子母也,人之情欲本於傷心,母傷則害及其子,胃與脾表裡也。人之勞倦,本於傷脾,臟病連及於其腑,此二陽之病。所以發於心脾也。不得隱曲,陽道病也,胃為水穀血氣之海,主化榮衛而潤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然則精血下行生化之本。惟陽明為最。令化源既病,則陽道外衰,故不得隱曲,在女子當為不月也。隱曲,馬玄臺指女子隱曲之事。叔武叔卿曰:人有隱情曲意則氣鬱,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穀日少,不能變見氣血以入二陽之血海矣。血海無餘,所以不月也,亦通。)

《經》曰:月事不來,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胞脈者,胞中之脈也,衝任皆起於胞中,故曰胞脈。屬心者,心主血脈也。氣有餘便是火,今心氣上迫肺,不得下通衝任而為血,故月事不來。)

張景岳曰:經閉一症,血枯與血隔。血隔,(即血滯也。)有如冰炭,枯者,竭也。血虛極矣,隔者,阻也。血本不虛,而或氣或寒或積,有所逆也。隔者病發於漸。其證或痛,或實。通之則行而愈。若枯者,其來也。漸,衝任內竭,其證無形。夫血既枯矣。宜補養陰氣,使血自充,如與血隔同治則枯者益枯,斃可立待也。

李東垣曰: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致經水斷絕。武叔卿謂,當補脾胃。蓋水入於經,其血乃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去榮散,谷消胃亡。況脾統諸經之血,而以脾胃久虛,致氣血俱衰者,可不補益乎。(此言血枯,當補脾胃。)

王子亨曰:婦人月水不通,病本於胃,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穀,使津液不生血氣故也。又醉以入房,則內氣竭絕傷肝,使月水衰少,所以爾者。肝藏血,勞傷過度,血氣枯竭於內也。又先吐血或下血,謂之脫血,名曰血枯。亦月水不來,所以爾者,津液耗減故也。但益津液,其經自下。(此言血枯,當益津液。)

虞天民曰:婦人百病,皆自心生,經閉不通。先因心事不足,心血虧耗,故乏血以歸肝而出納之用已竭。經云,母能令子虛,是以脾不磨而食少,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者此也。因食少,故肺氣亦失所養,而氣滯不行則無以滋腎陰。況月水全賴腎水施化,腎水既乏則經水日以乾涸而血枯之證形矣。(此言血枯當養心。不治其血而治其心,探源之論。)

徐春甫曰:心屬陽而主血,脾裹血以行氣。若月經不通,未必不由心事不足,思慮傷脾,有所勞倦,穀氣不輸,肺金失養,腎水無滋,經血枯涸,以致三五不調,漸致閉絕。惟養心則血生脾健。則氣布,二者和則氣暢血行而調經之要至矣。(此言血枯,當調心脾。)

蕭慎齋曰:婦人經閉,或因房勞過度,內傷肝腎。夫肝藏血,內涵木火,必賴天一之水以為滋榮。若精竭於下,則水不涵木而木火上騰。或胸脅脹滿,妨於飲食,胃不能納,脾失所輸,日漸煎熬津液,乾涸以致血枯經閉,當從趙養葵滋水補肝之法。(此言血枯,當補肝腎。)

《醫錄補遺》云:婦人血海滿則行,然婦人性情執著,比之男子十倍。雖有虛症宜補,亦當以執著為慮。況月閉一症,大半屬血虛氣結。

李東垣曰:經閉不行有三,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宜安心補血瀉火,則經自行。(此上焦心肺有熱而經不行也。)或病中消,胃熱善飢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燥渴,血源乾涸,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則經自行。(此中焦胃有熱結而經不行也。)或心包絡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閉,小便難,而經水閉絕,此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胞脈中火邪,則經自行。(此下焦胞脈熱結而經不行也。)

張潔古曰:女子月事不來,先瀉心火,血自下也。

齊仲甫曰:婦人月事不來,因風冷客於胞門,以血得溫則宣通,得寒則凝泣也。

陳良甫曰:血滯經閉宜破者。原飲食毒熱,或暴怒凝瘀積痰。直須大黃、乾漆之類,推陳致新。俾舊血消而新血生也。若氣旺血枯,起於勞役憂思,自宜溫和滋補;或兼痰火濕熱,尤宜清之涼之。每以肉桂為佐者,熱則血行也。但不可純用峻藥以虧陰道。調和飲食,自然血氣流通;苟不務充養氣血,惟以毒藥攻之,是求千金於乞丐,必死而後已。

婁全善曰:婦人經閉,有汙血凝滯胞門,少腹㽲痛,有熱有寒。如熱而經閉者,羅謙甫血極膏。(大黃為末,醋熬成膏,治婦人乾血氣,大便利一二行。經自下。)是婦人之仙藥也。仲景抵當湯(大黃、桃仁、虻蟲、水蛭,)千金桃仁煎(大黃、桃仁、朴硝,虻蟲,)治血積月水不行,若寒結汙血而不行;云歧紅花當歸散(紅花、歸尾、牛膝、蘇木、甘草、赤芍、劉寄奴、桂心、白芷、紫葳(即凌霄花,)治婦人室女經閉,或積瘀血,腰腹疼痛。

張子和曰:一婦人經閉,寒熱口乾頰赤食少,旦暮間咳一二聲。諸醫用虻蟲等峻藥以攻之。余曰不然,乃命止藥。《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既心受積熱,宜抑火升水流濕,潤燥開胃誘食,湧出痰一二升。泄水五六行,濕水皆去,經自來矣。如用峻藥攻之,月經縱來,小溲反閉,他症生矣。凡精血不足,宜補之以食,大忌有毒之藥,損傷胃氣而致天閼。

又月水不利,用茶調散。(瓜蒂不拘多少,奶茶中停末服二錢,薤汁下。)吐之,次用玉燭、四物合調胃氣承氣。三和(四物合涼膈)、芎歸湯、桂苓白朮散之類,降心火,益腎水,開胃進食,分陰陽利水道之藥也。

朱丹溪曰:有婦人病瘧,飲食少,經脈不行,診其脈,兩手並無,時寒月,以虛寒治之。並無倦怠,驚曰,前藥誤矣。夫經不行者,非無血也,為痰所礙也,無脈者非血衰少,而脈絕也。結痰生熱,結伏而脈不見爾,當作實熱治之,用三花神祐丸,六脈俱出。(神祐甘遂、大戟、芫花、黑醜、大黃。)

又有積痰下流於胞門,閉塞不行,用厚朴二陳湯;又有痰多佔住血海而不下者,痰多血虛,南星、二朮、黃連、川芎末丸,有肥人脂滿者,加味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黃連、川芎、生薑。)不用地黃,泥膈故也,如用薑汁拌炒。(導痰即二陳加枳實、川連。)

李氏曰:經行與產後一般,若其時余血一點未淨,或外感六淫;或內傷生冷;七情鬱結為痰為瘀,凝積於中,曰血滯。或經止後用力太過,入房太甚,及服食燥熱以致火動則邪氣盛而津液衰曰血枯。

陳良甫曰:經行被驚則血氣錯亂。逆於上,則從口鼻出;逆於身,則血水相搏變為水腫;恚怒則氣血逆於腰腿,心腹背脅,手足之間重痛,經行則發,過期則止。怒極傷肝,則有眩暈,嘔血,瘰癧、血風瘡瘍等病。加之經血滲漏,遂成竅血、生瘡、淋漓不斷。濕熱相搏為崩帶,凝結於內變癥瘕。凡此變證,百出不過血滯與血枯而已,重則經閉不通,輕則經水不調,不止虛與熱二者也。

葉以濟曰:血滯不宜過於宣通,通後又須補養,血枯亦不可峻行補益,補中又須參詳。蓋血滯恐元氣有虧,血枯恐變症百出也,高明者當臨症應變。

戴復庵曰:少女經脈已行一二次,復至一二年,又不行或四季一行,或三五復至,此本血脈柔弱未充,故經脈斷續,宜順氣養血,氣血旺自通,勿攻之。

寇宗奭曰:人生以血氣為本,人病必先傷血氣,若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故月水先閉,且心病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金虧,故發嗽,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支幹痿,多怒發焦骨痿,若五臟傳偏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切不可用青蒿、虻蟲等涼血行血,宜用柏子仁丸、澤蘭湯,益陰血制虛火。

薛立齋曰:經水者,陰血也,其為患有因脾虛而不能生血者;有因脾郁傷而血耗損者;有因胃火而血消爍者;有因脾胃損而血少者;有因勞傷心而血少者;有因怒傷肝而血少者;有因腎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有因肺氣虛不能行血而閉者。治療之法,若脾虛而不行者,調而補之;脾鬱而不行者,解而補之;胃火而不行者,清而補之;脾胃損而不行者,調而補之;勞傷心血而不行者,靜而補之;怒傷肝而不行者,和而補之;肺氣虛而不行者,補脾胃;腎陰虛而不行者,補脾肺。《經》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審而治之,庶無誤矣。

(眉批:弦也,沉也,斷續也,皆主痛而不利;沉緊為寒在血分。)

《脈經》云: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尺脈來而斷絕者,月水不利;寸關如故,尺脈絕不至者,月水不利當患小腹痛;肝脈沉,月水不利,主腰腹痛;腎脈微澀為不月。(脈弦苦少腹痛,主月水不利;尺脈來而續斷者,月水不利,當患小腹引腰痛,氣滯上攻胸臆也。經不通,繞臍寒疝痛。其脈沉緊,此由寒氣客於血室,血凝不利,結血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故痛。)

經病血厥

血厥者,婦人平居無病,忽如死人,口噤目閉,重者不救,輕者移時乃寤,此名血厥,由汗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通復,故移時方寤。婦人多患此症,與癇症迥別。此條混見大方全書內,今特表出之。《經》曰:諸乘寒者則為結,鬱冒不仁,其脈微弱,初或嘔吐,便爾昏沉,陰陽乖隔,榮衛不和,比之中風,身不發熱,喉無痰聲,手不搐握為異耳。急宜握住頂心發,令人扶起,用通關散,吹鼻起嚏。有嚏則吉,無則凶。或以鐵錘燒紅,以醋沃之,薰鼻下,令醋氣入內,透膈立蘇。口噤不能灌藥者,針少商及三陽五會等穴。或以竹筒吹其兩耳,切不可灌熱湯。蓋血得熱則泛溢,犯胃衝心,多致不救。心為君主,義不受邪,一絲血入心即死矣。治宜花蕊石散,童便調服,或蘇合香丸;醋後白薇湯、八珍散、歸脾湯調理可也。

《家秘》曰:經隧乖戾,血上衝心,所以神昏,緩則不救,治宜八寶丹。

(眉批:此症在產後謂之。血暈,在經病謂之血厥。治法亦大同小異。)

治血枯經閉

玉燭散 治胃熱消渴減食漸瘦。津液為熱燥竭,以致血海乾枯。(此即四物與謂胃承氣合方也。)

四物合(用生地) 大黃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八錢,水煎食前服。

三和湯 治勞心,心火上行致胞脈閉經不來。(四物合涼膈。)

四物(用生地,)合大黃、朴硝、甘草、黃芩、梔子、連翹、薄荷(各等分。)

上銼,每服八錢,水煎。

此治勞心之實熱也。如心虛而熱收於內,與心虛而土衰者不宜妄用。

二黃散 大黃(燒存性,二錢) 生地(三錢)

上末,空心好酒下。

二氣丸 治月水不調,斷絕不產,面黃憔悴,不思食有燥熱,以柴胡引子相參服之。

大黃(四兩,另末,醋一升,慢火熬為膏) 當歸 白芍(各二兩)

上為末,以膏子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淡醋湯下,食前日三服。

以醋熬大黃作膏,引之入肝,行血也。四方俱用大黃而配合不離四物,自有輕重緩急不同宜加詳之。

五補丸 補諸虛,安五臟,堅骨髓,養精神。凡胞脈閉,先服降心火之劑,後服此丸及衛生湯。以治脾養血也。

熟地 人參 牛膝(酒浸,去蘆,焙乾) 白茯苓 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下。熟地以補天一之水,人參以生天一之氣,所謂水生於氣也。然氣不降則水不生,故用白茯苓以降天氣,地骨皮以清氣中之火,牛膝引之下行。此立方大意。

(眉批:心胞是多血之經,此胞絡當指心胞言。)

衛生湯 當歸 白芍(各二兩) 黃耆(三兩) 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溫服。

五補丸補水之源,衛生湯行已生之血。蓋地黃、茯苓、血人參俱補裡氣之不足,而黃耆、甘草又益表氣之不足,當歸、芍藥行肝血之不足,有先後天之意焉。

潔古先服降心火之劑,蓋亦芩、連、三和、玉燭之類,後服五補,衛生者,亦補氣之劑也。

柏子仁丸 治血虛有火,耗損經閉,日漸羸瘦而生潮熱。柏子仁(炒,另研) 牛膝(酒洗) 卷柏(各半兩) 澤蘭葉 續斷(各一兩) 熟地(三兩,酒浸半日,搗成膏)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夫血生於心,心火旺則津枯而血不化,故用柏子仁以潤心而生津。火位之下,水氣承之,故用地黃以滋水,其四種皆通血脈而續絕者也。

澤蘭湯 澤蘭葉(三兩) 當歸(酒洗) 白芍(炒,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治證同前。

十全大補湯 治墮胎及多產育傷血,或誤服汗下克伐之藥,以致血衰氣乏而經不行者。

八珍合耆、桂各二錢,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此方溫補氣血為主,所謂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也。已上十方重在血枯一字。

治血澀經閉

溫經湯 治經不行,繞臍寒疝痛,脈沉緊。此由寒氣客於血室,血凝不行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所以作痛,宜此湯與桂枝桃仁湯。

當歸 川芎 白芍 官桂 牡丹皮 蓬朮(各一錢) 人參 牛膝(各一錢) 炙草(五分)

上水二鍾,煎一鍾,服無時。此溫行之劑也,以四物去地黃,恐凝滯耳。人參得官桂能溫行故加之。然諸痛忌參、術。亦有不必用者,在人取之有法焉。

桂枝桃仁湯 治證同前,方見調經門疼痛條。

紅花當歸散 治婦人經閉積瘀腹痛,及室女經閉。

紅花 歸尾 紫葳(即凌霄花) 牛膝 蘇木(細銼) 甘草(各二兩) 赤芍(九兩) 劉寄奴(五兩) 桂心 白芷(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空心熱酒調下三錢,食前臨臥再服。若血久不行、濃煎紅花酒下。

此皆破血之藥,然不用川芎以行血海之血,而用白芷以行陽明之經者,以血海隸於陽明故也。

行經紅花湯 治婦人室女經不行,時作脹痛。

歸尾 赤芍 紫葳 劉寄奴 牛膝 延胡 紅花 蘇木 桃仁(炒,各一錢) 青皮 香附(各八分) 桂心(五分)

此與前方不相遠,而有青皮、桃仁乃厥陰肝經藥,要分別此義。空心服。

土牛膝散 治婦人室女血閉不通,五心煩熱。

土牛膝 歸尾(各一兩) 桃仁(炒) 紅花(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

專主血閉,曾藉此治婦人血塊作痛有效。

當歸散 治血脈不通。

當歸 穿山甲(微炒) 蒲黃(炒,各半兩) 辰砂(另研,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二錢,食前熱酒調下,專主在脈絡。

桃奴飲子 治婦人室女月經不通,漸成脹滿,及男子墜馬跌僕損傷,致瘀血停積欲成血蠱,悉皆治之。

(眉批:此脹滿,根血瘀來。)

桃奴(桃樹上嫩桃干朽不落者,冬月及正月收) 猳鼠糞(即雄鼠糞也,兩頭尖是也) 延胡 五靈脂 肉桂 香附 砂仁 桃仁(另研,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下。

類聚濁陰之物,以破汙積之血,佐溫熱之味以行停滯之血氣。蓋為血氣流也。

萬病丸 治經事不來,繞臍寒疝痛。

乾漆(杵砂炒,煙盡須青白如此一時) 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乾,各一兩)

上為末,以生地汁一升,入二藥末,銀器內慢火熬可丸即丸桐子大,每服二丸,空心米飲或酒下。

妙在以生地汁熬破血藥,大有見解。

以上諸方俱輕劑,隨寒熱選用。

通經丸 治經閉不通及血塊疼痛。

歸尾 桃仁 大黃(煨) 丹皮 乾漆(炒煙盡) 肉桂 牛膝 莪朮(各一兩) 三稜(醋炒,五錢) 麝香(八分)

上為末,皂角五錢,芫花二錢,水煎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不用虻蟲、水蛭、斑蝥之類,是重劑中之輕劑,最穩。

產寶方 治月經不通腹中痛。

牛膝(六分) 大黃 桃仁(炒) 細辛(各五分) 川芎 當歸(各四分) 水蛭(三分,糯米炒黃)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眉批:水蛭須炒十分熱,蓋生則害人也。)

千金桃仁煎 治血積癥瘕,月水不行。

大黃(濕紙裹煨) 桃仁(炒) 朴硝(各一兩) 虻蟲(一兩去足翅,炒黑)

上為細末,醋二升半,銀石器中漫水熬膏,即入大黃、虻蟲、桃仁末,不住攪可丸,即入朴硝再攪,良久出之。丸如桐子大,五更初,溫酒下五丸,至日午取下如赤豆汁,雞肝蝦蠶衣樣,候鮮紅住。仍以調氣藥補之,此涼行之劑,血因熱結者宜之。

(眉批:虻蛭皆食血,故用之以破血,苟非血塊不宜用。)

斑蝥道經丸 治經候閉塞,亦治乾血氣。

斑蝥(二十個,糯米炒) 桃仁(四十九個,炒) 大黃(錦文者,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丸,甚者十丸。(一方加虻蟲半錢,水蛭一錢。)

大黃膏(一名將軍丸) 治婦人乾血氣。

川大黃(四兩)

為末,釅醋成膏丸,如雞豆大,每服一丸。酒化開,臨臥溫服,大便利一二行,經脈自下,是調經之仙藥也。一方加當歸頭,一方加香附二兩,童便浸炒為末入膏丸,桐子大,熱酒下四十丸。

乾血氣者也,故用大黃一味解熱通經,其加當歸頭,香附者,一榮血,一調氣也。在人自擇之。

治痰結經閉

加味導痰湯 治軀脂經閉。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枳實 黃連 川芎

加生薑水煎服。

《經》云:氣上迫肺則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今用連枳之類,導痰降火使不上迫於肺,故心氣下通而月事來也。

此治胃實痰盛之藥,非為降心火也,其通經止取四物中一味之最當者思之思之。

礬石丸 治婦人經水閉,臟堅癖,中有乾血下白物。

礬石(三錢,燒) 杏仁(一分)

上末煉蜜丸棗核大,納陰中,劇再納之。

(眉批:即蜜導之意。)

通經下取方 曾經試驗神效。

海蛤粉(五錢) 苦葶藶 牙皂(各二錢半) 巴豆(略去油) 天花粉(五錢) 苦丁香 紅娘子(各一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每一錢蔥汁同搗丸,薄綿裹,以五寸竹管納陰中,候熱時,先通黃水,次則經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