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经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佛的十号之一。成道已:就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时候,作是思惟:他作这么一种想──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想:“应该先度哪一个呢?应该先做什么呢?”离欲,就是没有欲念,没有染污法。寂

静就是清净,无所作为,在那儿如如不动。这是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

住大禅定:在大禅定里住着,这是最为殊胜。能住大禅定,所以也就能降诸魔道:一切的魔王外道也能降伏了。于鹿野苑中:佛作是思惟观察,看憍陈如这五个人应该先得度,所以就到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是世间之果;集,是世间之因;灭,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苦集灭道,这叫四谛法。佛成佛之后,先说《华严经》度法身大士。因为看凡夫还都不能接受这个大法,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所以才到鹿野苑。这个鹿野苑是以前有两只鹿王,在那儿教化鹿群,所以就叫鹿野苑。这在讲《楞严经》的时候,讲得很清楚,愿意知道这个公案,可以到《楞严经浅释》上查一查。这时候,马胜、小贤、摩诃男、憍陈如和十力迦叶,他们都在鹿野苑修行,这五个人以前都是和佛在一起的,也是佛的亲戚。马胜、小贤、摩诃男是佛父党的亲戚;憍陈如和十力迦叶是佛的舅舅,是母亲的亲戚。他们五个都是佛的父亲派去侍候佛的人,可是憍陈如和十力迦叶受不了苦,就先走了;以后马胜和小贤、摩诃男三个人,看见佛吃天女送的粥,认为佛不能修苦行,也跑了,都到鹿野苑去了。佛成道,说《华严经》之后,观察一切应该度的机缘,应该度的众生,知道憍陈如他们五个人应该先得度,就先去找这五个侍者。所以佛就到鹿野苑里边,转四谛法轮──转,是辗转;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法,是方法、法则;轮,因为佛所说的法,是从心性里边流出来的,流到众生的心里头,令众生反迷归觉,所以这叫轮。轮以摧伏为义;摧,是把它摧破了;伏,是降伏。摧,是无坚不摧,越坚固的,越把它摧坏了,也就是能将坚固的外道、坚固的魔王破了,这是轮的意思。转四谛法轮,是这个世界最先有佛法的时候。转法轮含有三转,三转四谛法轮──

第一转是示转,示就是指示你;因为你不懂,那么我要指示你,我要告诉你,这叫示转法轮。怎么叫示转法轮?就是指示这四谛法是什么。示转又叫初转,就是一开始转法轮,就说: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

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怎么逼迫呢?这种苦很厉害的,令你连气都透不过来,气都不能喘了。压迫着你,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厉害。苦,什么苦呢?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就是(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什么叫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这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很贫穷的人,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所谓受饿、受冻。本来有一间木头房子,晚上可以睡觉。虽吃不饱、穿不暖,但有个地方可睡,这还算不啦!可是打了飓风,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烂了,也没有得住了。既然吃不饱、穿不暖,又没有地方住了,你说这是不是苦?

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饱,但没有衣服穿,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没有饭吃,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这叫贫穷的困苦,贫穷困苦是不容易受的,这种苦逼迫得很厉害。那么富贵就没有苦了吗?孰不知富贵有坏苦。很富贵、很有钱的人,被土匪绑架去了,土匪看你身家值多少钱,譬如你财产有五百万,他就要你六百万,你借也要借一百万块钱给绑票的土匪。这岂不就是坏了吗?把富贵坏了,这叫富贵坏苦。

没有贫穷困苦,也没有富贵坏苦,但这一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所以有行苦,这合起来叫三苦。

八苦,就是:(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

除了这些苦外,又有无量诸苦,所以说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集就是集聚烦恼,这是一种招感的。你内里边有烦恼,外边烦恼才来;你内里边有贪瞋痴,外边不如意的事情才来了,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寂灭为乐,这是可证的,可以证得这寂灭之乐。

“此是道,可修性”,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这个道,要是往多了说呢,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道是可修性的,你可以修道。

以上是初转四谛法轮,也就是示转。

第二转是劝转,就是劝转四谛法轮。佛说:

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

此是道,汝应修。

劝其他人来修四谛法,这叫劝转。

第三转是证转,是证转四谛法轮。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

此是道,我已修。

证,就是说我不是单单教你们要知苦,要断集,要慕灭,要修道。我还告诉你们:“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经知道啦!“此是集,我已断”,因为集是烦恼,我已经断烦恼了,不是说我教你们断,我不断。因为我断了,觉得自在,所以我教你们也来断烦恼,知道这种苦。“此是灭,我已证”,这寂灭之乐,我已证得,所以我现在才告诉你们,也应该证得这寂灭之乐。“此是道,我已修”,说苦集灭道这个道,我已经修好了,我已经不需要再修了。那么现在我希望你们也都知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法。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在三转四谛法轮的时候,憍陈如最初闻到佛所说的法,即刻就开悟了,初证圣果,所以叫解本际,又叫最初解。

憍陈如怎么先开悟呢?这是佛过去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时候,歌利王把他四肢都给割断了,问他:

“瞋恨不瞋恨?”

“不瞋恨!”

“有什么证明你不瞋恨呢?”

“我若瞋恨,我这四肢就不能恢复如初;若不瞋恨,被你所剁断的还会长出来。”说这话之后,四肢又都长出来了。

然后忍辱仙人就发愿说:“我成佛的时候,要先度你,因为你是我的善知识。”

在过去生中,憍陈如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今生的释迦牟尼佛。所以佛成佛了,一看,我应该先度谁呢?应该先度剁我手脚的这个人,所以到那儿给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这是憍陈如。

其次,佛又说持戒、布施,怎么样布施?怎么样修持戒律?怎么样能升天?就呵斥欲,说:“有欲念,是不对的,是不干净的!离欲才能清净,得到真正的快乐。”在这时候阿湿婆(马胜比丘)和跋提(小贤)两个人也开悟了,这是第二个开悟的。

第三个,就是在佛又说种种法门的时候,拘利和十力迦叶也都开悟了。这五位先出家做比丘,最先开悟证得四果阿罗汉,所以说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得道果了。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又有其他的比丘,以后向佛请法,来问他们所疑难不明白的道理。 求佛进止:请佛决定他们是可以向前修行?还是停止?求佛给他们一个决定的选择。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佛有教敕。教,教化;敕,敕令,就是给他们命令。佛为他们开示教化,每一个比丘都开悟了,以后合掌敬诺,而顺尊敕:合起掌来恭恭敬敬而应诺,应诺就是秉承随顺世尊所教的道理去修行。

本来我以为每个人都懂了,所以在讲经的时候,就把“比丘”忽略过去了,想不到还有人不太懂。

“比丘”是梵语bhikshu,译成中文有三个意思:(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因为含有三个意思,若只翻译为“乞士”,就没有“破恶”、“怖魔”了;翻译“破恶”,就没有“怖魔”、“乞士”了。因为有多种意思,所以多含不翻,这是五不翻之一。

翻译经典,有五种不翻,保留梵音,不译其义:(一)多含不翻、(二)尊重不翻、(三)此方无不翻、(四)顺古不翻、(五)秘密不翻。所以保留“比丘”两个字,就因为它有多含不翻的意思。比丘三种意思是:

(一)破恶。我们有烦恼,这就是恶,所以应该断烦恼,这叫破恶。

(二)乞士。就是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的意思──乞法于诸佛,增长慧命;乞食于众生,给众生种福田。

(三)怖魔。在受比丘戒,登比丘坛的时候,得戒和尚问:“你是大丈夫否?”你答:“是大丈夫。”这一答是大丈夫,天魔外道就都恐怖了,所以叫怖魔。

出家做沙弥的时候,必须要知道沙弥是什么意思,比丘是什么意思。出家之后,比丘必须要知道怎么样破恶,怎么样断烦恼。破恶就是断烦恼,我们人的烦恼是最恶的。要知道这人有道没有道,看他有没有脾气,就知道了。有脾气的人,就没有修道;修道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忍耐得下,谁骂他,也能忍;谁打他,也能忍;甚至于杀他,也能忍,这都要能忍的。能忍,还要有智慧,还要能认识。所以比丘是出世的一个相,他能断惑证真,断三界的惑,证阿罗汉果。

这里有个弟子,以前学佛法学了四、五年,到现在才跑到金山寺来,他找了那么多年,才找到金山寺,这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外边很多人都是各处跑,去研究佛法,都找不着真正的地方。所以各位在金山寺的人,不要以为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金山寺是很不容易进来的,各位应该特别注意。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