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细说秦汉

七七 袁绍发难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袁绍当初逃往黄河以北,寄居在勃海郡,即今日的沧州,虽则志在举兵,却苦无适当名义。管理河北的,是冀州牧韩馥,他原为宫中的尚书,是皇帝的侍从秘书(到了唐朝以后,尚书的地位才等于今天的部长)。董卓为了沽名钓誉,才把韩馥提拔为冀州牧。当时中国十二州,多数由一个刺史主持。牧是新设的制度,比刺史的权力大。韩馥做起冀州牧来,果然奉命维谨,效忠董卓,对袁绍用心防范。

等到董卓发表了袁绍为勃海太守,韩馥就没有办法防范他了。袁绍公然招兵买马,韩馥不敢指他为图谋造反。等到袁绍的兵招足了,马买够了,韩馥索性附和袁绍,免得吃眼前亏。

原来袁绍在汉朝配得上称为豪门子弟。他的高祖父袁安是汉章帝的司徒(等于丞相);叔曾祖父袁敞是汉安帝的司空(等于御史大夫);祖父袁汤是汉桓帝的司空,后来又做汉桓帝的司徒;生身父亲袁逢是汉灵帝的司空。司徒,司空,与司马均为三公之官;袁绍的祖先四代都做到三公这一级,所以当时的人,提起袁绍来,都说他家“四世三公”,声望很高。

因为袁家的人,官做得这么久,所以门生故吏极多,遍于天下,连韩馥也算是一个。韩馥在未蒙董卓提拔以前,在袁家的门下做过小事。

袁绍本人自幼喜欢结交朋友。他和外戚梁家、窦家与何家,均处得很好。因此上,他便成为宦官的死对头。

说来奇怪,不但何进想杀尽宦官,是袁绍所怂恿,连那暗中叫董卓带兵进京,以威胁何皇太后逼她杀宦官的一条“妙计”,也是袁绍主谋。这一条妙计很不高明。

袁绍逃出洛阳以后,一到河北就准备举兵讨伐董卓。他奉到了勃海太守的任命状,不但不感激董卓,正好借这个官衔与实权,大干特干,在他的号召之下,有若干刺史与太守都招兵买马起来。

是哪几个刺史呢?豫州的孔伷,兖州的刘岱与冀州的韩馥。韩馥在名义上不是刺史,而是“牧”,我刚才已经说过;豫州是河南中部,兖州是山东南部,冀州是河北南部。

是哪几个太守呢?陈留郡的张邈,广陵郡的张超,这张邈与张超二人是同胞兄弟,原籍山东寿张,平素行侠仗义,和袁绍是多年朋友,和曹操的交情也很好。还有三个太守,一个是河内郡的王匡,一个是山阳郡的袁遗,还有一个是东郡的桥瑁。

陈留郡是今日开封一带,广陵郡是江都一带,河内郡是河南怀庆一带,山阳郡是山东金乡一带。东郡的中心地点是河北省的濮阳,济北国是今日济南以北的地方。他们连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在内,一共是十个人。九个人公推袁绍做盟主。每人的兵都有几万,合起来有几十万,号称百万。我替他们列一张表:

在这十个人之中,最热心的一人不是袁绍而是张邈,张邈的背后是曹操。曹操虽则身为太监曹腾的养子曹嵩之子,却不和太监们要好,自来与外戚派打成一片。当袁绍在灵帝朝中担任中军校尉之时,他担任典军校尉。后来袁绍大杀宦官,他也出力。董卓入京,袁绍出走以后,他留在洛阳与董卓敷衍了两三个月,蒙董卓保举为骁骑校尉。其后不知怎样,他逃出洛阳,改名换姓,向东边跑。也许是他真向董卓献过宝刀,也就是图谋暗杀董卓而未成罢。

他走过郑州西北成皋地方,杀了老朋友吕伯奢全家,这是由于“误会”。他看见吕家人磨刀,不知道是杀猪,以为是要杀他。

再向东走,到了中牟。有一个保长看见他鬼鬼祟祟,以为他是逃兵役的壮丁,把他扣留起来。却有一位功曹认得他是曹操,正是董卓所行文通缉的人。这位功曹便向县长说情,把曹操放了。我们不知道陈宫究竟是县长,还是功曹;总而言之他可能是救了曹操的人(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时候,陈宫并不在场。陈宫后来反对曹操,是在曹操打陶谦的时候)。

曹操又由中牟县向东,走到陈留。在这儿,他和张邈商议,举兵造董卓的反。张邈赞成。据说陈留有一位孝廉,姓卫名兹,送钱给曹操招兵。曹操就招到了五千人左右。山东人鲍信,曾经在灵帝朝中做过“骑都尉”,这时也在他的山东家乡,泰山郡平阳县,招足了两万步兵,七百骑兵,同时又准备好了粮草五千多车子。鲍信的兵马,比曹操多,却肯和曹操合作,两个人一齐随了张邈,参加袁绍的反董卓大同盟。

袁绍便保荐曹操为奋武将军;又听了曹操的话,保荐鲍信为破虏将军。向谁保荐呢?自然是向汉献帝,袁绍按照惯例向皇帝上表,至于皇帝看得到所上的表与否,他却不管。反正曹鲍二人经他一保,也不必等候批准,便可以做起将军来。

张邈是同盟诸公最热心的一个,而曹操便是张邈朋友之中最热心的一个,鲍信则为死心塌地帮助曹操的一人(鲍信这个时候,还没有做济北国的国相,《三国演义》错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