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细说隋唐

九六 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奠定吴国基础的杨行密,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杨行密自小为孤儿,家里穷得叮当响。他生得高大有力,可轻易举起百斤,且能日行三百里。到了唐乾符年间,江淮地区民不聊生,群盗竞起,生活没着落的杨行密,投身做了强盗。做强盗总有失手的时候,有次被官府逮着,按理要受到严惩,可刺史郑棨看他相貌壮伟,暗中称奇,竟把他给放了。

州里募兵,没路可走的杨行密前去应募,被编进本地的部队。他身材大、力气大,尤其是胆子大,在本军和秦宗权部的战争中,每有俘获,从而被提为队长。后被派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戍边。去了一年回来后,没过多少时间,他的上级讨厌他,又要他再去。他发怒了,砍下上级的头颅,纠集了一百多号勇而无行者,闹起兵变,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刺史郎幼复吓得弃城而走,他乘机接管了部队,占据了城池。朝廷迫于事实,授之为庐州刺史。

庐州地处淮南,而淮南的中心在扬州。当时扬州在唐末名将高骈的控制下,可这个名将随着时过境迁,逐渐昏庸起来,信妖迷怪,把政治搞得一塌糊涂。其部将毕师铎受到排挤,在高邮起兵,联合宣州割据者秦彦攻克扬州,囚禁了高骈。城破之前,高骈向杨行密求救。

杨行密率部驰救,和城内的联军展开了激烈的攻守战。他用计诱敌出战,以伏兵杀得敌军大败,挫了对方的元气。毕师铎单骑逃脱,回城杀了高骈。杨行密命全军缟素向城大哭三日,激起哀兵之气,随之下达攻城令,集中兵力猛攻西门,打进了城。毕师铎和秦彦亡命而去。

城内一片惨景,居民无食已久,互相杀人充饥。更令人震颤的是,夫牵妻,父牵子,卖给屠夫,屠夫将买下之人如猪羊般切割成块,挂在架上出售。杨行密用军粮救济居民,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只能勉力支撑。

为求得外援,他向中原的朱温送去了归附表。朱温时已向唐廷讨得淮南节度使的头衔,他明里同意和杨行密结盟,暗中却派出军队送大将前去接管扬州。杨行密看出端倪,明确地表示了抗命不从的立场。朱温一时难以顾及,只得承认了杨行密在淮南的地位。

城中严重缺粮,外面的靠山又找不到,杨行密失去了守志,想退出城别求发展。然而还未等他作出决断,秦宗权部将孙儒杀了来投的毕师铎和秦彦,兼并了他们的残部,声势浩大地进抵扬州,将城围了起来。城外尽为孙儒所占,扬州成了座孤城,一座内外交困的孤城。杨行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守住这座城池。他打开一条出路,返回了根据地——庐州。

他依据庐州重新调整战略部署,首先攻克宣州(今安徽宣城),扩大了领地。此后,在短短几年中,势如破竹地连续取得了苏、常、润、滁、和、楚等州,把势力伸向了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孙儒在扬州也守不下去,加上他不愿看着杨行密坐大,于是放火烧城,将老弱病残居民杀了作军粮,驱众渡江,号称五十万大军,杀奔宣州。

势力对比悬殊,几场战斗打下来,杨行密的将领连连吃败仗。他悲观得很,想放弃宣州。幕僚戴友规反对说:“孙儒气锐兵多,其锋虽不可挡但可以挫,其众不可敌但可以疲。若避而出走,势必将被其所擒!”

将军刘威同意这看法,并提出具体的战术说:“背靠城池,树立营栅,可以不战而疲敌军。”

杨行密采纳了他们的主张,坚守不出。

孙儒被阻隔在栏栅前,不能前进半步。时间稍久,军中发生了瘟疫,部队迅速减员,孙儒本人也病得起不来。杨行密趁机发动攻势,大破敌军,生擒孙儒,将他斩首示众。消灭了孙儒,杨行密大踏步地进入了扬州。

以胜利者姿态重回扬州的杨行密,着手做了两方面的事:针对人烟几乎断绝的淮南,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招集流民,发展生产;改编孙儒遗部,选出精将劲卒,建立亲军,衣以黑甲,号为“黑云都”。

宽民整军,杨行密扬起了独树一帜的霸旗。攻城略地,从淮河以南,至长江以东,全都归入杨行密的版图。

仗一仗接一仗地打,和后梁打,和吴越打,和诸侯打,和叛将打,地理边界线有伸有缩,可淮南始终是杨行密的天下。

谁有实力和地盘,朝廷就承认谁。唐昭宗连着下诏:授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爵封吴王。

见杨行密在淮南割地称王,一直未放弃对淮南的企图的朱温,在中原形势稍稍稳定后,立即征调大军前来争夺。他命令:大将葛从周领一军屯兵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待机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大将庞师古领一军驻扎清口(今江苏淮阴西),目标对准扬州;自率主力在后左右接应。

面对以泰山压顶之势而来的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杨行密,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先打清口之役:利用多水的地理条件,掘开大渠,水淹庞师古军,相机以少击多,阵斩庞师古,取得大捷。然后,乘势追击闻讯已经撤退的葛从周部,又获得大胜。梁军全线失利,退回了中原。

在对外战争的同时,杨行密着手整顿内部政治关系。当初,他在庐州起兵时,结交了一大批草莽豪杰,其中有田頵、安仁义、朱延寿、刘威、陶雅、徐温、刘金等人,号称“三十六英雄”。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他们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随着事业的做大,他认为田頵、安仁义、朱延寿三人猛悍难制,决意将他们除去。田頵、安仁义二人见势不妙,树起反旗,但一一遭到了镇压。他又装作眼睛失明,假意要托大事给朱延寿,将他骗来给刺杀了。

派将下了鄂州(今湖北武昌),看着割据者杜洪被押来扬州斩首后,杨行密病了,没出几月,把他毕生挣来的江山留给了后人。

杨行密在那个官逼民反的时代中,凭着胆量和力气,把脑袋掖在裤腰上反了,反成了英雄,反成了割据者。他没文化,斗大的字不识,却有出众的号召力、高度的组织力、精干的审察力,以此吸引了济济人才,成了大事。他占有淮南后,采取了宽松的惠民政策,使久经战争创伤的民众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为淮南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一些前提条件。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长子杨渥在权臣张颢、徐温的支持下,继承了亡父之位。

杨渥为与权臣抗衡,自建心腹班子。张颢、徐温杀死杨渥的心腹成员,控制了大权,使杨渥成为傀儡君主。

天祐五年(公元908年),张颢、徐温二人再杀杨渥,约分吴地向梁臣服。

可杨渥死后,张颢反约准备自立,徐温杀张颢,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为主,自秉政纲。徐温以保境安民为方针,着力稳定社会秩序。他自己驻节金陵(今江苏南京),让儿子徐知训在扬州主持日常政务。徐知训为政残暴,被大将朱瑾所杀,驻节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徐温养子徐知诰过江平叛,旋代徐知训秉政。

天祐十六年(公元919年),徐温使杨隆演称吴国王,改元武义。

武义二年(公元920年),杨隆演卒,徐温扶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登位。顺义七年(公元927年),杨溥称帝(睿帝),国号吴,定都扬州,改元乾贞。

按道理说,杨溥是个开国皇帝,可这个开国皇帝却成了末代皇帝,在徐温死后成为头号权臣的徐知诰,于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将他连同吴国一起给废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