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细说隋唐

五九 李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李泌先后事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是个标准的三朝元老。这个三朝元老,是一个传奇人物。

李泌,字长源,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他出生官宦家庭。在年轻时,就获得了能名,博通经史,对《易》尤其有研究。

他自负有王佐之才,虽有入仕之心,但不想走常规的道路,换言之,也就是不想参加科举考试,而采取了上书唐玄宗谈论世务的方式。书中言得很有道理,唐玄宗召见了他,在作了一席谈之后,让他待诏翰林,到东宫做太子李亨的属官。

李亨和他相见恨晚,彼此很合得来,称他为先生。他是个大才,如此的大才辅佐太子,遭到了企图动摇太子的杨国忠的嫉恨,由是加了一顶讽刺时政的帽子,被贬了出去。

他不在乎遭贬,躲进大山,当了隐士。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躲进了大山的李泌,躲过了天宝末朝廷中的政治风险。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立即派人召来了李泌,向他征询如何处理天下大事。李泌援引古今成败教训,谈得头头是道,且一针见血。唐肃宗将他倚为智囊,从拜相到政务,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唐肃宗要他出任宰相,可他拒绝了,理由是做天子的宾友贵于做宰相。

李泌六岁以“奇童”闻名长安城,长大后研究《周易》。唐肃宗拜他为右相。(选自明刊本《帝鉴图说》)

其实,李泌是不想用官衔来束缚自己,他认为以布衣的身份,更能达到出言无忌的效果。他虽不是宰相,但在唐肃宗的眼里,远远超过了宰相。

身处安史之乱,李泌不断在政治上对唐肃宗进行引导,引导他从大处着眼,引导他避免失误,引导他放宽胸襟,总之,引导他成为一个有道之君。

时唐肃宗立了嫡长子李豫为太子,为了对付叛军,准备任命另一子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

李泌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建宁王确实有帅才,但太子是他的兄长,如建宁王一旦大功告成,岂非要让太子让位!”

唐肃宗的解释是:“太子没必要担当元帅的重任。”

李泌说:“不然,今天下处于艰难之际,众心所归于元帅。若建宁王成功,即使不用他为太子,追随他的人岂肯甘休。太宗皇帝、当今的太上皇,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最后,唐肃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以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

唐肃宗当初被册立太子前,曾经受到李林甫的百般反对,由此多年来,一直怀恨在心。有次,他咬牙切齿地对李泌说,若能恢复长安,一定要将李林甫焚骨扬灰。李泌劝导说:“陛下的大业是定天下,不必与死者计较,否则,枯骨没有感觉,倒显得陛下气量不宽宏。当今追随安禄山的叛乱者都是陛下的仇敌,一旦他们知道陛下心胸狭隘,还有谁会悔过自新,前来投降。”唐肃宗听得甚有感触,觉得自己大不如李泌,从此极力提高自己的襟怀。

李泌极有战略眼光,针对叛军已占据范阳、长安、洛阳的战局,他提出了一套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北伐方案。

他说:“以臣之见,叛军将所得的战利品全都运回到范阳(今北京),可见其没有雄踞四海的打算。既然对方缺乏远大的目标,从而可以断定,不出二年,即能加以平定。具体的军事布置是,命李光弼从太原(今属山西)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郭子仪从冯翊(今陕西大荔)入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叛军的史思明部便不敢离范阳,安守忠部便不敢离长安。此部不敢向外运动,洛阳的安禄山当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调集所征部队,屯驻扶风(今属陕西),与郭、李二军相互呼应,俟机出击,使叛军不能首尾相顾。同时采取这样的战术,暂不攻城,不阻击,敌来避锋,敌去出袭,使敌往来数千里而疲于奔命,官军则以逸待劳。待形势变化,命李光弼直捣范阳,倾覆叛军老巢。如此,长安、洛阳之敌当退无所归,留则不安。再各路大军进行合击,此必胜无疑。”

遗憾的是,唐肃宗贪于长安的收复,没采纳李泌高明的战略方案,致使抗叛斗争延续了好多个年头,连他自己都没能看到最后的胜利。

尽管大敌当前,流浪政府的内部还是充满了倾轧。唐肃宗听信张皇后以及太监李辅国的谗言,杀了有杰出军事才干的建宁王李倓。而宰相崔圆与李辅国对李泌的地位极是嫉妒,准备对他下手。为了避祸,李泌暂时离开了唐肃宗,做了闲云野鹤。

在唐肃宗的催促下,唐军花了重大的代价,收复了长安。唐肃宗回到京师,再度召见李泌,要他出来做事。

可李泌坦率地回答说:“臣对陛下报恩已足,只想再为闲人。”

唐肃宗说:“君臣患难与共多年,今正可同富贵,为何如此急着要去?”

李泌说他有“五不可留”:“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不可留而硬留,等于是陛下杀臣。”

唐肃宗表示,他决不会当勾践,诛杀功臣。李泌因势利导地要唐肃宗以误杀李倓为戒,不再使太子落到同样的下场。

李泌终于走了,到衡山学神仙。

曾受到李泌保护的李豫,在继了帝位(唐代宗)之后,将李泌从衡山召到长安,在宫廷内外分别为他造了居所,以随时向他讨教,再想让他就任宰相。可李泌还是老原则,当王者师,当王者友,尽己力辅佐君主,但不做宰相。

李泌不愿做宰相,不是做作,是想保留个自由身,以躲避伴君如伴虎的危险,以躲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危险。然唐代宗不像他父亲,他不想让李泌保留自由身,而要李泌彻底放弃他的原则,交出身体来为他效命。

时逢端午节,王公大臣、妃嫔公主都向唐代宗献了礼,惟独李泌不见动静。唐代宗问他为何不献礼。

李泌反问道:“臣住在宫中,从头巾到鞋袜都是陛下所赐,所剩只有一身体,拿什么来献?”

唐代宗说:“卿往日不肯屈就先帝的宰相,从今往后,卿当献身给朕,身不再为卿所有!”

李泌问究竟要他做什么。

唐代宗的回答是:“朕要卿食酒肉,有家室,受禄位,为俗人。”

李泌大泣,请唐代宗不要堕其志。唐代宗不睬,强行为他葬了双亲,再给他娶了士族卢氏之女为妻。

李泌拗不过唐代宗,他清楚再拗下去,只能自取其辱,由是迫不得已地当了俗人。作为妥协,唐代宗没强迫他做宰相,而让他当翰林学士。当了俗人后的李泌,却和官场很不融洽,宰相元载借口他有才,将他放了外任。元载被诛后,转了几个地方的李泌,被唐代宗召回了京。但没多久,宰相常衮如法炮制,又将他撵到地方上去。

唐德宗继位,逢朱泚作乱,放弃长安,逃奔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在这危难之际,唐德宗想起了曾做过他文学老师的李泌,想用他来为自己排忧解难,由是遣使将他召了来,任为左散骑常侍,在中书省听候调用。

到了唐德宗手下,李泌已完全放弃了学神仙,放弃了做隐士,成了彻底的俗人,在家里有了儿子,在朝中是个标准的官员。他不再以王者师的面貌出现,而是开始扎扎实实地做事。

在藩镇割据的形势下,他帮助唐德宗做了些消弭分裂势力的工作。陕虢都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了节度使张劝,自立为节度使,上表要求朝廷予以承认。唐德宗命李泌前去解决此事。李泌单骑而往,以政治攻势化解了参与叛乱的军官,并说服达奚抱晖自选去处,使虢都回到了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中。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节度使陈仙奇,自署为留后,李泌以伏兵在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大破其兵。此外,他积极呼吁恢复府兵制,取消募兵制,以断绝藩镇割据的军事渊源。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李泌被拜为宰相,他没作推辞就上任了。在解决了胡人留京、边兵军饷等问题后,他就太子李诵(唐顺宗)妃母亲郜国公主被人检举交通外臣之事,百般劝说唐德宗,担保李诵无事,从而保住了李诵的太子位。

两年之后,李泌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六十八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