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细说隋唐

四三 唐睿宗、太平公主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睿宗李旦和他三哥一样,都是梅开二度的皇帝。

李旦为武则天第四子,在唐高宗儿子中排行第八。他出生以及成长之时,正是武则天当政方兴未艾之际。他不仅没得到皇嫡子身份这顶保护伞的庇护,相反,比其他人更容易卷入是非的漩涡中。在说话不慎就要说错、做事不慎就要做错的恐怖气氛下,他干脆不说话、不做事,摆出胸无大志样,只是孝敬父母,关起门来读书,借练书法以磨平性情,钻进文字训诂堆中消度时光。在如此环境中长大的李旦,英气萎缩,很是一副庸碌状。

他第一次登位,是在母亲武则天将三哥撵下台后。从那时起,他虽说是皇帝,然正殿也不得坐,坐在偏殿,当临朝称制的母亲的摆设。这一摆设被摆设了六年,在母亲易唐为周后,他被降为皇嗣。皇嗣本是皇太子的别称,然他只能叫皇嗣,享受皇太子的礼仪,却不能叫皇太子。这皇嗣他当得十分困难,几度被酷吏罗织进谋逆分子的行列,遭到了一夜三惊的审查,最终得以侥幸过关。

待到三哥从贬地被召回,李旦明白自己的皇嗣当到了头,由是知趣地提出了让位。武则天接受了他的请求,立李显为皇太子,将他改封为相王。他一如既往,保持着温良恭俭让。

李旦潜缩着爪牙,一直潜缩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终于伸展了爪牙,参加了以三哥为首的政变,一同诛灭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母亲移交政权,恢复了唐祚。他有功,以功被进号为“安国相王”,居百王之首。三哥考虑他也曾做过皇帝,为安慰他,假惺惺地要立他为皇太弟,意即在百年之后传位于他。他知道这王朝是三哥一家的王朝,不可能由他来分一杯羹,由是坚决地推辞了。

推辞之后,他百事不管地当他的安国相王,坐看韦氏集团胡闹。然他再不管也没用,韦氏集团还是认为这个有过皇帝经历的李旦,以及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对他们有着莫大的潜在威胁。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武则天另有一女,为嫁祸于王皇后,她亲手将襁褓中的女儿弄死了),深得武则天宠爱。早先吐蕃赞普遣使要求和亲,提出娶太平公主为妻。武则天没舍得,将她嫁给了光禄卿薛曜的儿子薛绍。后薛绍兄弟被牵连进越王李贞的叛乱事中,被处死。武则天又暗杀了她侄子武攸暨的妻子,将她嫁给了武攸暨,以亲上加亲。

生得方额广颐的太平公主,多权谋,常参与朝廷的政事。武则天认为,这个女儿和她很相似。然由于武则天的厉害,太平公主对母亲很是敬畏,在当时挺收敛,并不敢惹是生非。

她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更喜欢在政治大风浪中弄潮。在武则天病重之际,她降低了对母亲的敬畏,积极参加了李唐王朝的复辟活动。事后,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被允许开府设置官属。她不像四哥那般韬光养晦,而是大露锋芒,推荐依附她的朝臣为大官,百般笼络文人学士,以扩大她的势力。由于她做得很得体,在朝中赢得了不小的声誉。她不仅擅长权术,且有大刀阔斧的泼辣,从而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对她很是忌惮。

唐睿宗李旦学舜禅位 有一天,唐睿宗对侍臣说:“方术之士说五日当中将有急兵入宫,你们替朕早作防备。”侍臣说:“这一定是小人离间东间,愿陛下让太子监理国家,此流言则会自灭。”不久,方士有“除旧布新”之言,睿宗又对大臣说:“传位给太子以避灾难,朕下决心了。”太平公主和她的同党尽力谏阻,太子李隆基跪拜在地叩头说:“儿臣以小小功劳,越位当了太子,还怕不能胜任,如今陛下突然要把皇位传给我,这是为什么?”睿宗说:“你是孝子,对国家安定有贡献!再说古时有舜传位于禹之榜,何必一定要等我死后才传位?!”

在唐中宗被韦氏集团毒死后,他们将打击矛头暗中对准了李旦和太平公主,欲将他们及其一脉的势力来个一锅端。

然而,韦氏集团最终非但不能如愿以偿,反而遭到了灭顶之灾。这灭顶之灾是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带给他们的,也是太平公主带给他们的。在李隆基政变诛灭韦氏集团之前,太平公主积极地给予了道义以及人力、物力的支持,并派出她的儿子薛崇简加入其中。

政变成功,然皇位上还呆着少帝李重茂,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决定抬出李旦,以取代少帝。可李隆基抬自己的父亲恐遭物议,说他发动政变是出于私情。李隆基不能说,其他朝臣也不敢直说。太平公主见这是自己立功的大好机会,当朝臣们在朝廷中议论不休之际,她大步走上前去,将少帝从皇位上半扶半拖地拉下来,并对他说:“天下事已归相王,此座非儿所坐!”

唐睿宗重新复位,坐到了久违的宝座上。

名实相符,才能当上大权独揽的皇帝。然而,唐睿宗本身并没实力,他是靠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联合支持,才登上台的。自然而然,他的新朝的实际权力,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平分秋色。可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往日的政治联合,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出于权力再分配,逐渐破裂了,演化成尖锐的矛盾。唐睿宗不得已,只能充当和事佬,尽力弥补他们的缝隙,以使政权得到支撑。他的努力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尽力起用一批旧唐臣,以建立本身的政治基础。从而,这个朝廷形成了一种很怪异的现象,唐睿宗、李隆基、太平公主三者,构成了近似各自为政的三角政治。

三角政治不过是种架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大实力派仍无时无刻不在较量,以较量出胜负为止。

太平公主非常了解她的四哥,每出言献计,必能打中他的心思。从而,唐睿宗对她几乎是言听计从。得了这种便利,她大力扩展自己的势力,在她本人被加了实封万户外,三个儿子被封王,其他儿子均官居高位。时有七个宰相,其中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四人竟然都出自她的门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李慈等军官积极向她效力。各地地方官争先恐后地讨好她,不时向她献上丰厚的物品。她占尽了长安的良田,庄园遍布京师,所用器物络绎不绝地从各地运来,府中的摆设、车马、倡优能与宫廷相媲美,侍候她的侍女、奴仆、苍头有千余人。

太平公主认为,要压制李隆基,最关键的一步,是阻止他成为太子。由是,她和党羽们借皇位嫡长继承制传统观念到处宣传,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宜册立为太子。而太平公主的这一策划,在一个角度上和唐睿宗的思路发生了契合,因他明知道李隆基有大功于社稷,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但他从自己的政治利益考虑,还是看中了较为温和的长子李成器,不希望李隆基成为太子。

然而,李成器是识大局的,他不想卷入险恶的斗争漩涡中去,坚决不肯被册为太子。他且以平时立嫡、危时立功的古训,声泪俱下地向父皇陈请,要求立李隆基为太子。加上朝中的舆论倾向,唐睿宗迫不得已立了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不愿承认现实,她继续在力挽狂澜,强行要求宰相们同意废除李隆基的太子地位,但遭到姚崇、宋璟的反对,无奈只得暂时作罢。

此时朝中政治力量的对比已有所变化,李隆基取得太子位,利用正统的身份,建立了更大的政治威信。他利用政治威信,发出了强有力的政治号召力,使得大批的朝臣转变了立场,站到了他的一边。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在皇位上被搅得心力交瘁的唐睿宗,已不想再充当这名不副实的皇帝,遂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向天下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由李隆基继立为天子(唐玄宗)。

唐玄宗登位后,太平公主仍不甘心,继续与之为敌。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她孤注一掷,收买宫人元氏,让她在御膳中下毒。此事没能做成,她又与其集团骨干商议,决定发动政变。

最后,还是唐玄宗抢先了一步,他组织了军事反政变,调动羽林军,将太平公主集团骨干杀了个殆尽。

太平公主逃奔南山寺庙,三天之后,她在绝望中被迫返回京城,等着她的是赐死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