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细说宋朝

八三 瓦子勾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兴起,与之相适应的市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瓦子勾栏是当时市民文娱游乐的重要去处,也是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一种标志。

瓦子又叫做瓦舍、瓦市、瓦肆,简称瓦,是固定的娱乐中心,游人看客来往其中,川流不息。因来时如同瓦合,去时如同瓦解,易聚易散,故而以瓦称呼。北宋开封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有十座,南宋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二十三座。都城以外,不少城市也有瓦舍,例如建康府的新瓦,明州的新旧瓦子。

也有学者认为瓦子不是一种专门的娱乐场所,应是城市中一种方形市场,四周有酒楼、茶馆、妓院和各种商铺,中间是定期集市,它是坊市制打破以后一种城市综合性市场,其中也包括文娱演出场所。

勾栏又叫勾肆,设在瓦子中,有时也互为同义词。其原意为栏杆,是固定的演出场所,内设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四周以栏杆圈围起来,用意大概一是圈定场地,二是免得有人混票。勾栏上面还张有巨幕,以蔽风雨寒暑,因而也唤作游棚、乐棚,简称为棚。

每座瓦子中都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如开封中瓦、里瓦共有勾栏五十多座,南宋临安北瓦有勾栏十三座。勾栏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如开封中瓦的莲花棚、牡丹棚,里瓦的夜叉棚、象棚可容纳数千人。当时演出的场所除了勾栏,还有在城市里临时性搭建的演出场所,叫做露台。

宋代城市娱乐出现了四种新趋势。

其一,商业化趋势。瓦子既是娱乐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娱乐活动与商业活动同时进行,因而也叫瓦市,其中也有卖药、卖卦、博彩、饮食和剪卖纸画等。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艺人的演出乃至体育表演都以挣钱为目的。当然,瓦子以外酒楼茶肆的音乐演唱,也都具有商业性质。

其二,专业化趋势。由于商业化娱乐趋势的形成,观众就要求观看高质量演出,专业程度相当高的艺人和社团也相应产生。民间艺人可分瓦子艺人和路歧人两种。后者只在路边空场上作场演出,以换取衣食之费,不进瓦子勾栏,专业性较弱。瓦子艺人则以勾栏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往往自发结成演艺社团,例如杂剧有绯绿社,清乐有清音社,清音社下还有数社,每社不下百人。失意的读书人组成书会,进行文艺创作,称为书会先生或才人。

其三,通俗化趋势。瓦子勾栏里的文娱活动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爱好,以至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说法。当时街巷小儿的父母如被纠缠得紧,就塞给孩子一点钱,让他去听说书。听到刘备失败,就有蹙眉头流眼泪的,听到曹操打败,就手舞足蹈,喜形于色。

其四,大众化趋势。瓦子小的占地一里有余,勾栏大的可以容纳数千人,游人看客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不少从前为上层独享的娱乐活动如今成为大众共同的爱好。徽宗时,开封府属下有个村民入戏场看戏,回来路上见到一箍桶匠,拿起他的桶戴在头上,模仿戏中造型问:“我比刘先主如何?”可见演剧之深入民众。

瓦子勾栏时演出的内容主要有说唱、戏剧、杂技和武术等,这里略作介绍。

首先介绍说唱。说唱大体分三种形式:“说话”、“杂说”和“演唱”。

说话即讲故事,讲故事的艺人也称说话人,故事的底本称为话本。说话根据内容再细分为“说参请”、“说经”、“小说”和“讲史”。说参请就是以诙谐机辩的谈锋,讲说参禅悟道。

说经就是讲说儒佛经书,南宋临安说书人张廷叟以说《孟子》而闻名遐迩,现在仅存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南宋临安中瓦子印行的说经话本。

小说是讲市井故事,又可以分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一般篇幅较短,有说有唱,使用白话,先以诗词或小故事引入,称为“入话”,再讲一两个故事,称为“头回”,正文说唱完毕,再以诗词或议论收尾。现存当时的小说话本有《京本通俗小说》。

讲史是讲说历代兴衰战争的演义,以三国与五代史事最受欢迎。一般篇幅较长,只说不唱,并有议论。不过,有时说话人也说当代史,例如南宋王六大夫说《中兴名将传》,就是敷演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岳飞的故事。现在公认的当时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这种话本,在体制上对明代白话长篇和短篇小说,在内容上对元杂剧与明传奇,影响都不容低估。

杂说以机敏幽默的语言说噱逗笑。其中的“学乡谈”学说各地方言;“背商谜”是指本人心口相商或与别人相商,琢磨如何出谜猜谜;“说诨话”就是滑稽诙谐的语言表演,或说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或吟咏语有讥刺的歌诗,有点像现在的相声。

演唱分为好几种。“小唱”声调重起轻落;“嘌唱”音调曲折柔曼;“叫声”模仿各种市井叫卖声;“唱赚”兼容小唱、嘌唱等多种声腔,伴以笛声鼓板,类似今天的大鼓;“合生”主要演唱诗词,指物题咏,应命立成,当场演唱;“乔合生”则是以滑稽或乔装的样子演唱合生;“陶真”以琵琶伴奏演唱小说或评话,略似后来的弹词。

演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诸宫调”和“鼓子词”。诸宫调是兼用多种宫调演唱长篇故事,宫指以宫声为主的调式,调指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说唱兼备,以唱为主。演唱时用琵琶等弦乐伴奏,因此也称“搊弹词”。孔三传与张五牛分别是开封与临安诸宫调的著名艺人。“鼓子词”说用散文,唱用韵文,使用同一宫调反复以鼓伴唱,或写景叙事。

其次说戏剧。当时戏剧包括傀儡戏、影戏、杂剧和南戏。

傀儡戏即木偶戏,一人用线牵提傀儡表演的,称为“悬丝傀儡”;用木棍操纵傀儡动作的,称为“杖头傀儡”;手擎幼童仿效傀儡表演的,称为“肉傀儡”;爆炸火药增强音响效果的,称为“药发傀儡”;另有在船上或水上表演的,称为“水傀儡”。傀儡戏题材广泛,能表演情节复杂的历史故事,很受民众欢迎。

影戏已由纸影发展为皮影戏,因用羊皮雕形,比白纸不易损坏。艺人边讲唱故事内容,边摆弄人物皮影,透过灯光折射,在布幕上变化造型。故事内容也以敷演三国争战最受欢迎。洪迈有绝句说:“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形象生动地赞颂当时手影戏的高超艺术。

杂剧出现在北宋时期,由唐代参军戏演变而来,但情节和人物都较参军戏复杂,其间也穿插一些插科打诨。角色通常有五个,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其构成有艳段、正本、杂扮三部分:正本是杂剧主体;艳段是正本演前的小段,也称焰段,意思是犹如火焰,易明易灭,相当简短;杂扮是正本演出后的小段,可取可舍,也可以单独表演。杂剧演出时有音乐伴奏,以锣鼓为节拍。开封每年七月七日到十五日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广受市民欢迎。遗憾的是,宋杂剧没有元杂剧那样有完整的剧本流传后世。

南戏也称戏文,南渡以后兴起于温州一带农村,故而也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以村坊小曲演唱,起初结构简单,出场人物较少。后来传到都城临安,大为盛行。在南杂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下逐渐完善,演出体制与杂剧大体相近,并与杂剧并驾齐驱,标志着中国戏剧由萌芽走向成熟。宋元之际,南戏受北杂剧南传的影响,开始形成南北曲兼用的体制,成为明代传奇的滥觞。《永乐大典》收有《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据说是目前仅存的宋代南戏作品。

再次说杂技。当时杂技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杂技当时称为“踢弄”,广义的杂技还包括魔术、口技和马戏。

踢弄因杂技往往不离踢和弄得名,踢的有瓶、磬、缸、钟等,弄的有碗、花钱、花棒鼓等,此外还有走索、踏跷、上竿、打筋斗、过门子、过圈子等,虽继承前代,但难度大增,惊险奇特。例如走索不仅行走索上,还在索上担水和装神弄鬼;有的艺人还把走索与踢弄结合起来,让观众见了惊心动魄。

魔术变幻无穷,大多离不开一个藏字,例如藏人、藏舟、藏剑等,吞刀、吐火、吃针、取眼也无非是藏,当时也叫做“藏去之术”。宋神宗时,有一人擅长藏舟,用数十人抬舟,转瞬之间大舟不见,观众莫不惊骇。南宋临安有个艺人,能演出杀人复活术,当场将人头切下,再把它装上。

口技当时也叫做“百禽鸣”,因模仿飞禽走兽的鸣叫声而得名。宫廷的教坊乐人和民间艺人都有擅长口技的。他们模仿鸟叫,场内肃静,只听得百鸟在半空和鸣,犹如鸾凤翔集。

宋代马戏,一方面有马术的特技表演,骑手在马上表演“立马”、“跳马”、“倒立”、“拖马”、“镫里藏身”等高难动作;另一方面,凡是经过训练的动物进行表演也都属于马戏,当时称为“教禽兽”,包括“教走兽”、“教飞禽”、“教虫蚁”、“教水族”等。

教走兽有笨熊翻筋斗、蠢驴跳柘枝舞、猴子演百戏、狮豹表演等。教飞禽有禽鸟认书、乌鸦下棋等。教虫蚁表演各种小巧新奇的节目,例如蚂蚁角胜,是调教黄黑两队蚂蚁,大者为将领,插旗为号,能对垒交战,偃旗归穴。教水族有鱼跳刀门、乌龟叠塔和七宝之戏等。七宝之戏是艺人一边手敲铜锣,一边呼唤动物的名称,桶内鱼、蟹等七种水族应声出来,头戴面具,边游边舞,令观众趣味横生。

最后说武术。当时城市里有商业性的武术艺人社团,例如南宋临安的射弓踏弩社、川弩射弓社等等。拳术往往以套路形式出现,器械武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南宋已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不少的武术表演与舞蹈相结合,称为“诸军百戏”。

在瓦子勾栏或空地露台献演的各种武艺中,最受欢迎的是相扑。相扑也称角抵或争交,民间相扑手为谋生所作的表演,开场往往有女相扑手数对打套子,招徕观众,然后正式表演。女相扑手的表演一再遭到以礼法为理由的反对,但直到南宋后期依旧盛行。

值得注意的是,辽金两朝的市民文化也相当繁荣。辽朝宫廷已有杂剧演出,民间当亦如此。金朝灭宋,将开封的杂剧、说话、小说、影戏、嘌唱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迁往北方,这些文艺样式也在金朝广为流行。

金朝说书人张仲轲擅长说传奇小说,杂以俳优诙谐语,大为走红。金代演员居所称行院,故而杂剧也称院本,即行院之本的意思。山西侯马出土有金代砖雕戏台模型,设施完善,角色齐全,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北方杂剧繁盛的情景。传世仅见的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倒都是金章宗时代的作品。正是在金院本与诸宫调的基础上,才繁衍出盛极一时的元杂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