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细说明朝

四二 李文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在开国的功臣之中,被朱元璋追封为王的,除了徐达、常遇春以外,仅有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四个人。

李文忠是盱眙人,十二岁丧母,随着父亲李贞当难民,当了两年,在滁州找到朱元璋。朱元璋是他的舅舅,见到他很喜欢,说:“外甥见舅,如见母也。”说罢,便收他为子,改姓朱,请老师教他读书。五年以后,他十九岁,充任朱元璋的亲军指挥,一出马就立了功,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的兵,又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次年,至正十八年,会同邓愈、胡大海由徽州进入浙江,从元军手中夺得建德,升为亲军都指挥,坐镇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不久,邓愈移军江西,李文忠便帮助胡大海拿下诸暨与金华,诸暨改称诸全,由谢再兴守,金华由胡大海守。李文忠的官职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这仍是因袭自元朝的制度,元朝在中央有枢密院,在地方上于必要时设“行枢密院”,有“知院”、“同知”、“佥院”、“同佥”等官。朱元璋是韩林儿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可能也兼了所谓行枢密院的知院。)

苗兵在至正二十二年叛朱,杀了守金华的胡大海,李文忠转危为安,夺回金华。朱元璋“拜”他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严是建德,衢是金华,信是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处是处州,今天的浙江次年,守诸全的谢再兴叛朱,投降张士诚,带了张士诚的兵来打东阳,李文忠在义乌迎战,大胜,但收复不了诸全,在离开诸全五十里的地方另筑一个“诸全新城”。张士诚派他的司徒李伯癉,以十六万人来攻,李文忠守这个新城,守得很好。

至正二十五年,李伯癉带了二十万人再来,被李文忠少数兵力杀得大败,俘虏了敌方将校六百,甲士三千。次年,李文忠进攻杭州,杭州的张士诚守将谢五与潘元明不战而降。朱元璋升李文忠为“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加衔“荣禄大夫”,叫他不必再姓朱,复姓李氏。这一年,他的年龄仅有二十八岁。

洪武二年,他奉命随同常遇春出塞,打到上都(多伦),回军之时,常遇春暴卒,由他代作主帅,率军西向,帮徐达攻庆阳,走到太原,听说大同危急,而且庆阳已被徐达攻下,便当机立断转军北向,解了大同之围,活捉元军的将领脱列伯。

洪武三年,李文忠实授征虏左副将军,与征虏大将军徐达分途北进。他带了十万人,再度到达开平,听说北元的新皇帝爱猷识理达腊驻跸应昌,他就兼程突袭,几乎把爱猷识理达腊捉住。爱的儿子买的立八剌和几个后妃、宫人、王公、武将、文臣,都成了他的俘虏。宋元两朝的玉玺金印,也被他拿到了十五颗之多。回军经过兴州与红罗山,收降了元军五万以上。朱元璋封他为曹国公,任命他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

洪武五年,朱元璋大举征讨北元,出兵三路,李文忠与徐达冯胜各任一路。他这一路由居庸关深入蒙古,到达和林,追击元军渡过土拉河与阿鲁浑河,大战获胜,但也损失了不少将士,继续向东追,追到骋海(呼伦池)回军。

在洪武六年与洪武七年,他奉命巡边,在长城外沿着长城巡逻,和元军发生了若干次的小接触,都获得胜利。洪武十年以后,他与李善长二人受任“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重事”,作了实际上的宰相,但是作了不到两年,胡惟庸谋反伏诛,中书省被取消,大都督分为中左右前后五个都督府,御史台也在十三年五月被取消,他和李善长失去了所“总”的对象。

在此以前,他曾经在十二年上半年督率沐英等人,削平洮州十八个番族的叛乱,在七月间回京,掌理大都督府的事。(最早的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掌理到十三年正月大都督府被分为五个都督府,也就算了。国子监,从十二年七月起,也是由他兼领的,兼领到什么时候,史无明文,好在那是一个闲差,又是一个文职,领不领均无多大关系。

他在十六年冬得病,十七年(1384年)三月去世。病中,朱元璋自己来看过他,又吩咐华云龙的儿子淮安侯华中负责料理他的医药。他死了以后,朱元璋怀疑华中料理得不周到,把华中的侯爵贬了,把华中的家属流放到建昌(西昌),而且也怀疑医生用了毒药,把所有的诊视过李文忠的医生一齐砍头,连他们的妻与子也砍。

朱元璋如此作为,可能是由于一时气愤,即也容易引起当时与后代的批评家认为这是“欲盖弥彰”。事实上,朱元璋确无毒杀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朱一生所最亲最信的人,而且罢兵家居之时“恂恂若儒者”,与世无争。虽则他有时也因为劝朱元璋不必杀人太多,不必派船出海征倭,不必多蓄宦官,而受过朱的呵斥。他死的时候,年纪才有四十六岁,朱追封他为岐阳王,谥以“武靖”二字,亲自写了一篇祭文祭他。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