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躲在东汉的成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没石饮羽

汉武帝时,匈奴屡次侵犯汉朝边界,他们一直打到上谷,杀害了不少老百姓,抢去了许多财物,汉武帝于是派了四个将军,每人带领一万兵马,分四路去对付匈奴——卫青从正面去救上谷,公孙敖从代郡出发,公孙贺从云中出发,李广从雁门出发。

匈奴的首领军臣单于探听到汉朝派了四个将军分四路打过来,就重新布置了兵马。四个将军当中,匈奴最怕的是李广,他资格最老,本领也最大。李广在汉文帝时就做了将军,汉景帝时又跟着大将周亚夫平定七国内乱,立过大功。汉景帝曾经派他做上谷太守。他时常冒险去跟匈奴作战。汉景帝怕他太鲁莽,白白地丧了命,就调他到上郡做了太守。他不但做过上谷和上郡的太守,还做过雁门、代郡和云中的太守。他这么多年一直在北方防御着匈奴,在匈奴那边也出了名。

有一次,汉景帝派了个宠臣跟着李广去打匈奴。那个大臣带着几十个骑兵随便跑跑,越跑离军营越远。他们发现了三个匈奴兵,就追上去想占个便宜。匈奴兵们回过头来射了几箭,那个大臣中了箭,拼命地往回逃。半道上,碰到李广带着一百来个骑兵正在巡逻,就向他说了个大概。李广是个急性子,马上带着骑兵追过去,一口气追出几十里地。那三个人跑不了啦。他们扔了马,往山上乱跑。李广拿起弓箭,射死了两个,活捉到一个。他把那个匈奴兵拴在马上,准备带回去。他们还没走多远,惊讶地发现不远处有好几千的匈奴骑兵。

匈奴的大队兵马在这种地方看见了李广的一百来个人,挺纳闷儿:要说李广是来进攻的,人数实在太少了;要说不是来进攻的,干吗到这儿来呢?匈奴的将领断定这一小队汉兵准是来引诱他们的。他立刻吩咐那几千个骑兵上了山,摆起阵势来,挺细心地观察着汉兵的动静。李广的一百来个人突然碰到这么多匈奴兵,都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李广对他们说:“咱们离开大营太远了。要是咱们一逃,他们准追上来。一百来人马上就完蛋。要是咱们上去,他们准怕咱们是去引诱他们的,他们一定不敢来打咱们。大家别慌,慢慢上去吧。”

李广带着这一小队兵马又往前走了二里地。他下个命令,说:“大家下马,把马鞍子也拿下来,消消停停地休息一会儿。”他们就好像没事人儿似的把马遛开了。匈奴的大军果然不敢下来。有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带着几个士兵跑了过来,他想走近一点看个明白。李广立刻上了马,也带了十几个人,飞似的迎了上去,只一箭,就把那个白马将军射倒了。他马上跑回原来的地方,下了马,卸下马鞍子,叫士兵们继续躺着。

山上的匈奴兵看得清清楚楚,汉兵们横七竖八地躺着,汉马甩着尾巴安安静静地在那儿吃草。天黑下来,汉兵和汉马还是那个样子。快到半夜了,汉兵还在那儿。这下,匈奴可慌了。他们料定附近准有埋伏,万一半夜里来个总攻,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山上的匈奴大军就偷偷地逃了回去。直到天亮,李广发现匈奴兵不见了,才擦着冷汗带着他那一百来个骑兵和那个活捉来的匈奴兵回了大营。

之后,匈奴在李广手里又吃过几次亏。军臣单于一心想把李广收过来,他下了个命令,说:“抓李广,要抓活的,有重赏。”

话说回来,这次汉武帝吩咐李广带领一万兵马从雁门出发去打匈奴。军臣单于探听到汉朝四路兵马的情况。他知道这四个将军当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他就把大部分的兵马集中到了雁门,沿路布置埋伏,准备活捉李广。李广打了一场胜仗,乘兴往前追去。他哪里知道匈奴是假装打败仗引诱他进去的。这下子李广可倒了霉了,他被匈奴的伏兵活活地逮住了。匈奴的将士们高兴得不得了。他们见李广受了伤,就用绳子编成一只吊床模样的筐子,让他躺在上面,吊在两匹马中间驮着他,押到大营去献功。

他们一路走,一路唱着歌。李广在吊筐里纹丝儿不动,好像死了似的。大约走了几十里地,他偷偷地瞅见旁边的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李广使劲一挣扎,猛一下子跳上那匹好马,夺过弓箭来,把匈奴兵推下去,掉转马头,拼命地往回跑。等到匈奴的将士们一齐回过头来去追,李广已经跑在前头了。他一面使劲地夹住马肚子,拼命地逃,一面连着射死了几个跑在最前面的匈奴兵。匈奴的将士们见李广越跑越远,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逃了回去。

公孙敖那一路的军队被匈奴大杀一阵,死伤七千多人,逃回去了。公孙贺那一路的军队没见到匈奴兵,等了几天听说雁门、代郡两路兵马打了败仗,不敢老待在那儿,也只好回去。只有上谷那一路卫青的军队一直到了龙城。匈奴兵大部分都到雁门去了,守在龙城的只有几千人,让卫青占了便宜,打了胜仗,逮住了七百来个匈奴兵,也回来了。

四个将军回到长安。汉武帝听了他们的报告:两路打了败仗,一路白跑一趟,只有卫皇后的兄弟卫青打了胜仗,他格外赏赐卫青,封他为关内侯。公孙贺没有功,也没有过。李广和公孙敖都定了死罪,理应砍头。好在汉朝有一条规矩:罪人可以拿出钱来赎罪。他们两个人交了钱,赎了罪,做了平民。

大将卫青

卫青是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卫子夫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是汉朝抗击匈奴的名将,能征善战,七战七捷,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他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他屡立战功,但却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对同僚大度有礼,威信极高。

李广做了平民,回到老家,打打猎、喝喝酒,倒也逍遥自在。第二年秋天,匈奴又打进来,杀了辽西太守,掳去了两千多人。汉武帝又起用李广,派他做了右北平太守。李广到了右北平,防守着边界,匈奴不敢进犯。匈奴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好,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飞将军”。

右北平一带有老虎,时常出来害人。李广就经常出去打老虎。老虎碰见他,没有不被射死的。有一天,他回来晚了,天色半明半暗,正是老虎出没的时候。他忽然看见山脚下的草丛里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拿出弓箭,铆足了劲儿射过去。手下人见他射中了老虎,纷纷跑过去逮。他们走近一瞧,喝!中箭的原来不是老虎,是一块大石头。只见箭头陷进石头很深,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惊讶得不得了,李广过去一看,也挺纳闷。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又射了一箭。那支箭碰到石头,迸出了火星儿,掉在旁边。他连着又射了两箭,箭头都折了,也没能射到石头里去。就那么一箭已经够了,人家都说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这个消息传开去,匈奴就更不敢来侵犯右北平了。

没石饮羽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没石饮羽”后人用来比喻功力精湛或箭术高明。

不得要领

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当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和祁连山之间有个大国,叫月氏(yuè zhi)。月氏被匈奴的冒顿单于打败以后,又被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赶走。老上单于砍了月氏王的脑袋,把他的骷髅做成一个瓢,拿它舀水( 舀 yǎo),月氏人只好远远地往西逃去。月氏人恨死了匈奴,想要报仇,但苦于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听说后,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就想去联络月氏,夹击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是从月氏去打匈奴,准能斩断匈奴的右臂。可是汉朝跟月氏素无来往,现在月氏逃到西边去,离汉朝就更远了。谁也不知道这月氏到底在哪儿。更何况要到达月氏,不仅沿途有重山阻隔,更要穿越匈奴的领地。汉武帝慎重考虑之后,下了一道招贤榜,招募天下的能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联络月氏人。

招贤榜贴出来,文武大臣当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应征。这时,担任郎中不久的汉中人张骞首先应征。还有一个匈奴人堂邑父(fu)和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汉武帝就让张骞做了他们的首领,带着这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陇西外面就是匈奴的地界,他们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张骞他们小心翼翼地走了几天,没想到仍然被匈奴兵围住了。这一百多个人怎么能够打得过匈奴呢?他们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倒没杀他们,只是派人管着他们,不放他们回去。张骞他们在匈奴一住就是十多年,张骞还娶了一位匈奴的姑娘,生了儿子和女儿。外表看来,他们跟匈奴人没有什么两样,日常生活也比以前自由得多了。

尽管张骞在匈奴生活挺安定,他可始终没忘记汉武帝交给自己的任务。他和堂邑父偷偷地商量好了,带着干粮,在一个月黑的夜里,趁别人不留意,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虽然不知道月氏在哪儿,可认定只要往西走,准错不了。他们跑了几十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出了匈奴的地界。这一下,总该到了月氏了吧,哪儿知道月氏没找到,倒闯进了大宛国。

大宛在月氏的北边,是西域列国当中出产快马、苜蓿和葡萄的好地方。张骞他们到了大宛,被大宛人截住。大宛是匈奴的邻国,这几个人都能说匈奴话,张骞跟他们说明白了以后,他们就去报告国王。

大宛王早就听说很远很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地方很富庶,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不完,就是路太远,没法来往。这会儿他一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连忙欢迎他们。张骞对大宛王说:“我们是奉了大汉皇帝的命令到月氏去的。要是大王能够派人送我们去,将来我们回到中原,我们的皇上一定感谢大王的好意,拿最好的礼物来送给大王。”大宛王答应了。他说:“从这儿到月氏还得经过康居。康居和月氏语言相同,可是你们听不懂,我派一个会说月氏话的人带你们去吧。”

张骞谢过了大宛王,跟着带路的大宛人走了。他们到了康居。康居同大宛素来交好,又有大宛王的介绍,康居王就派人送张骞他们到了月氏。

月氏王被老上单于杀了以后,月氏人立太子为新王。新王带领着全部人马往西进攻大夏,占领了大部分的土地。那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月氏人得到了那块土地,很满意,就重新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张骞由康居王介绍,见了月氏王,谈到联合进攻匈奴的事。月氏王听了张骞的话,不大感兴趣,他此时报仇的念头已经冷了,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战。月氏王只是把张骞作为一个外国的使者,挺有礼貌地招待着他。

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学到了许多东西,可他同月氏王的外交商谈始终不得要领,不能得到月氏对于夹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没法联合月氏去攻打匈奴,张骞只好辞别月氏王回来。

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匈奴地界,又被匈奴逮住了。他们又留在那儿一年多,正碰上匈奴的伊稚斜(yi zhì chá)跟单于的太子争夺王位,匈奴国内大乱。张骞趁着这个乱劲儿,带着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张骞最初带着一百多个勇士出去,在外边足足过了十三年,就剩下他们两个人回来。汉武帝慰劳了他们,他拜张骞为大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此后,汉朝频繁派出使节出使西方,汉武帝时期最远的汉使到了今天的埃及。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了五十八年的西域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张骞的这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终于打开了西行的途径,使处在匈奴铁蹄下的西域各国都知道了强大的汉朝并没有忘记他们,这对促进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得要领

出自《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得月氏要领。”说的就是张骞出使月氏国的故事。

要,同“腰”字;领,衣领。“不得要领”原指没有了解到真实的意图和态度,后人用“不得要领”指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或要点。

封狼居胥

公元前 122 年( 汉武帝十九年 ),匈奴又带领着一万骑兵,进了上谷,杀了几百个汉人,抢了不少财物。这可把汉武帝气坏了,他决定去跟匈奴拼一拼。第二年,他拜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去进攻匈奴。霍去病的军队跟匈奴连打了六天,匈奴抵挡不住,向后直逃。霍去病追过燕支山,追了一千多里地。那边还有不少匈奴的属国,像浑邪、休屠等。汉兵俘虏了浑邪王的太子和相国,连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也拿来了。这回出兵,霍去病又立了大功。

到了夏天,骠骑将军霍去病带着公孙敖和几万骑兵再去进攻匈奴。他们打了个大胜仗,夺取了燕支山和祁连山。匈奴失去了这些地方,非常痛心。他们编了山歌,挺难受地唱着:

夺去了我们的祁连山,

叫我们的牲口不繁殖;

夺去了我们的燕支山,

叫我们的姑娘没颜色。

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要替他盖一座大房子。霍去病推辞,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武帝更加信任他,差不多可以跟大将军卫青相比了。

卫青、霍去病接连打击着匈奴,那些跟汉朝接壤的匈奴属国就更加苦了,浑邪王和休屠王打了败仗已经够惨了,伊稚斜单于还责备他们不够用心,派使者叫他们前去受罚。他们害怕单于,准备一块儿去投奔汉朝。刚巧汉朝的将军李息在河上筑城,浑邪王就打发使者到李息那儿请求归附。李息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恐怕是匈奴的诡计,派霍去病带着军队去迎接他们。

浑邪王派使者去催休屠王带领部下一同进关,休屠王忽然变了卦,不肯动身。浑邪王骑虎难下,就带着兵马,突然打进来,杀了休屠王,收了他的部下,一同往汉朝这边来。霍去病带领兵马接见了浑邪王,这次,投奔汉朝的一共有四万多人。

汉武帝立浑邪王为漯阴侯( 漯 tà),封给他一万户。浑邪王底下的四个小王也都封了侯,汉武帝另外还赏给他们很多金钱。这四五个头儿封了侯,又把那四万多的手下分别安顿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个郡里。汉武帝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还可以跟汉人做买卖。这五个郡就称为“五属国”。

从此,自金城、河西,通到南山,直到盐泽,都没有匈奴的踪影了。原来防守着陇西、北地、上郡的士兵减了一半。

自从浑邪王归附汉朝以后,匈奴不敢从西边过来,他们就从东边进来。他们来了一万多骑兵,杀了一千多当地的老百姓,抢了一些财物就回去了。

又过了一年,山东地区遭受了大水灾,老百姓穷得没有饭吃。汉武帝下了诏书,命令地方官开仓放粮,同时向有钱的人家借粮,救济难民。可放粮、借粮只能是一时救急,不能老这么下去。汉武帝决定移民,他下令把受水灾的难民送到关西和朔方南段的边界上去。这次移民一共有七十多万人,吃的、穿的全由公家供给。移民到了开荒地区,好几年都由公家借粮、借钱给他们。朝廷花了几万万钱,弄得府库又快空了。他就重用桑弘羊、东郭咸阳和孔仅三个大商人,叫他们管理财政,把铸钱、冶铁、熬盐、造酒这些事业从商人手里拿过来,让朝廷来掌握。

这么一来,军饷就很充足了。汉武帝决心要一鼓作气,彻底消灭匈奴的主力,于是又派兵去攻打匈奴。

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带五万骑兵去追击匈奴。郎中令李广要求一块儿去。汉武帝嫌他太老了,不让他去。李广再三要求,汉武帝就叫他带一队兵,和曹襄、公孙贺、赵食其三个将军,共分前、后、左、右四队,由卫青统领。卫青临走的时候,汉武帝嘱咐他,说:“李广年老,不能让他独当一面。”

这次汉军出去跟以前大不相同。除了十万骑兵以外,还有几十万步兵和十四万匹驮东西的马。卫青、霍去病分成两路进兵,发誓一定要打败匈奴。

卫青派李广往东绕道进兵,指定日子到漠北会齐。李广要打先锋,卫青不答应,派赵食其跟他一同去。

卫青自己向北进兵。走了好几天,才找到了匈奴的大营。当时就打起来了。双方死伤了不少人马。到了黄昏时分,伊稚斜单于向西北方向逃去,匈奴兵四散逃跑。三天里卫青又追了二百多里地,没追上单于,他们继续往前追,那边有个赵信城,里面存着不少粮草。这些粮草,匈奴人来不及运走,全落在汉军手里。他们在赵信城一带搜索了一天,没找到匈奴人,又不知道前面的道路,担心还有埋伏,只好离开赵信城,回到漠南来了。

李广难封

这次漠北之战,李广因为迷路,耽误行程,惹上了官司。他流着眼泪对将士们说:“我从军以来,跟匈奴打仗七十多次,有进无退。我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犯不着再上公堂。”说完,他就自杀了。士兵们一向爱戴李广,一听到他死了,全都哭起来,好像死了自己的父亲一样。

这位抗击匈奴、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爱戴的名将,一生坎坷,终身未能封爵。后人以“李广难封”慨叹将士功高不爵,命运多舛。

卫青的大军回到漠南,才碰到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卫青责备他们误了日期,都应该定罪。赵食其解释说:“东路水草少,道儿远,弯弯曲曲的小道儿又多,我们迷了路。”李广气得说不出话来。卫青派人送酒食给李广,另外派人审问李广他们行军误期的案子。

另一边,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大军走了两千多里地,才找到了匈奴左贤王的军队。他们连着打了几次胜仗,并且逮住了单于手底下的三个王,以及将军、相国、军官等一共八十三人。这一次,匈奴大败,被消灭了八九万人,而霍去病的军队只损失了一万多人。

霍去病一路追杀,到了狼居胥山。在这里,霍去病稍作停顿,他率大军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来庆祝这次漠北之战抗击匈奴大获成功。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领军队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瀚海( 今俄罗斯贝加尔 湖 ),方才收兵。经过这次漠北之战,匈奴逃到了很远的地方,大漠以南再也没有匈奴的王庭了。这一年,霍去病年仅二十一岁。

汉武帝对漠北战役的胜利极为满意。汉军凯旋后,他加封卫青、霍去病为大司马,从此两人各号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功绩尤其赞赏,不仅升了他的官阶,而且再增加其封邑五千八百户。

又过了三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很悲伤,他追谥霍去病为景桓侯,并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他给霍去病修的坟墓的外形,也像极了祁连山的样子。

封狼居胥

出自《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这一战,霍去病歼敌八万余人,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经此一战,匈奴元气大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封狼居胥”后用来形容建树边功。

苏武牧羊

公元前 100 年( 汉武帝四十一年 ),汉武帝想再次派兵去攻打匈奴,谁知,那些扣留在匈奴的使者都回来了,他们向汉武帝报告,说匈奴又提出和亲了。

原来匈奴的且鞮侯( 且鞮 ju di)单于刚即位,听说汉朝打败了旁边的大宛,他怕汉朝打过去,就派使者把扣留在匈奴的使者都送回来了,还说:“汉朝是匈奴的老丈人,我做晚辈的怎么敢得罪长辈呢?”

汉武帝听到且鞮侯单于说了这么谦虚的话,不能不信。他打发中郎将苏武拿着使节送以前扣留的匈奴的使者们回去,还带了许多礼物去送给单于。

苏武带着两个副手张胜和常惠,还有一百多个士兵到了匈奴。他们归还了匈奴的使者,送上了礼物。这下,且鞮侯单于总该满意了吧,哪知道他并不是真要跟汉朝和好,他把汉朝的使者送回只是个缓兵之计。他见汉朝归还了使者,送来了礼物,认为汉朝中了他的计,更加傲慢起来了。他对待苏武也很不讲礼貌。苏武为了两国和好,不便多说话,他只等着单于写了回信,让他回去就是了。想不到就在这时,发生了意外,害得苏武吃尽了苦头。

苏武到匈奴以前,汉朝有个使者叫卫律,投降了匈奴。匈奴正需要有个汉人替他们出主意,就格外优待卫律,封他为丁灵王。卫律的副手虞常虽然跟着卫律投降了匈奴,可是心里很不乐意,老想着暗杀卫律,逃回中原去。可因为没有帮手,不敢莽撞。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本就是朋友,这次见了张胜,就暗地里对他说:“听说咱们的皇上恨透了卫律,我准备替朝廷把他杀了。我母亲和兄弟都在中原,我不希望别的,只图立了功,皇上能照顾我的母亲。”张胜很同情,愿意帮助他。

谁知虞常没能杀掉卫律,自己反倒被逮住了。单于让卫律审问虞常,张胜害怕起来,他把一切都告诉了苏武。苏武急得跟什么似的,他说:“要是虞常供出了跟你同谋,咱们就得上公堂。堂堂大国的使臣像犯人一样被人家审问,不是给朝廷丢脸吗?还不如早点自杀吧。”说着,他就拔出刀来,向脖子上抹去。张胜和常惠连忙拉住他,夺去了刀,才没让他死。

苏武只希望虞常不要把张胜供出来。虞常受了各种酷刑,只承认张胜是他朋友。卫律把他的供词交给单于,单于召集大臣们商议杀掉汉朝的使者。有一个大臣劝住单于,说:“不如免了他们的罪,叫他们投降。”单于叫卫律去召苏武他们进去。

苏武听到卫律叫他投降,就对常惠他们说:“丧失气节、有辱使命,就算活着,还有什么脸见人呢?”苏武一面说,一面拔出刀来,又向脖子上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经受了重伤。他倒在地下,浑身是血。卫律叫人去请医生。常惠他们哭得不像样子。等到医生到来,苏武还没醒过来。

匈奴的医生叫人刨个地坑,地坑里烧着文火,铺上木板,让苏武趴在上面。医生用脚踩他的背,让他的伤口出血。这么踩了半天,苏武才苏醒过来,医生给他脖子上涂了药膏,单于命人把他抬回了营房里。那个愿意帮助虞常的张胜已经关在监狱里了。

单于十分钦佩苏武,早早晚晚派人去问候,一直等他痊愈了,才又叫卫律想办法去劝他投降。卫律奉了单于的命令,请苏武到公堂上坐下,让苏武旁听他审问虞常和张胜的案子。

虞常态度强硬,他对卫律说:“要杀就杀,要剐就剐,我可不愿意跟你这个汉奸多说话。”卫律宣告虞常死罪,当时就把他杀了。卫律对张胜说:“你是汉朝的使臣,不应该跟虞常同谋暗杀单于的大臣。你也有死罪,可是单于有令,投降的可以免罪。你要是说个‘不’字,我就砍了你的脑袋!”说着,他就举起刀来。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回过头来对苏武说:“您的副手有了死罪,您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不是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又拿起刀来,苏武脖子一挺,不动声色地等着。这一挺,反倒叫卫律的手缩回去了。他说:“苏先生,您听我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多蒙单于大恩,封我为王,给了我几万个手下和满山的马群,您瞧多么富贵呀!苏先生今天投降,明天就能跟我一样,何必这么固执白白地丧了命。到时候尸首扔在荒野里,又有谁知道呢?”苏武不回答。卫律又说:“先生若听我劝告,我就跟先生结为兄弟。要不然,恐怕咱们再也不能见面了。”

苏武再也忍不住了,他站起来,用手指着卫律,骂着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忘恩负义地背叛了朝廷,背叛了父母,厚颜无耻地投降敌人做了汉奸,亏你还有脸跟我说这些话!再说,单于信任你,叫你审案子,决定生死。可是你不但不主持公道,反倒挑拨离间,引起两国的争端,你安的是什么心!你也不想想:南越杀了汉朝的使者,被汉朝灭了,改成了九个郡;大宛王杀了汉朝的使者,自己的脑袋被送到长安去了。难道你也要让单于学他们的样儿吗?你明知道我是绝不会投降的,我不怕死,可是要是匈奴闯了祸,你也逃不了。”

苏武这番理直气壮的责骂,卫律听了直脸红,他只好去向单于报告。单于不得不称赞苏武,可是他更想叫苏武投降,他打算折磨他,叫他屈服。他把苏武下了地窖,不给他吃的、喝的。这个办法可真毒辣,两三天饿下来苏武就受不了。苏武不怕死,可他要争取活着。恰巧天下大雪,破破烂烂的地窖里全是雪,他就大口地吃。不渴了,可肚子还是饿。他把地窖里的破皮带、羊皮片什么的啃着吃下去。这么着,他又过了几天。

单于见苏武还活着,只好把他放出来。封他为王,他不干,单于就把他充军到北海,叫他在那儿放羊。他的副手常惠也像苏武一样不肯投降,单于罚他去别处做苦工,故意不让他跟苏武在一块儿。

苏武到了北海,口粮不够,他就挖野菜,逮野鼠,作为补充。吃的、喝的,是冷是热,他都不在乎,最叫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没完成使者的使命。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跟他同生共死的只剩下这根汉朝的使节了。苏武把使节看成了命根子,一天到晚地攥着。使节让他得到了安慰,他从每一节穗子上看见了他白头发的母亲,看见了他长着胡子的皇上,看见了中原的麦穗,看见了他所热爱的整个国家。他拿着使节放羊,抱着使节睡觉,他还想着总有一天能够带着使节回去。

转眼,十九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汉武帝去世,汉昭帝即位。

匈奴发生了内乱,匈奴的阏氏打发使者到长安要求跟汉朝和亲,汉朝只提了一个条件:要单于放回苏武、常惠等汉朝的使者。汉朝的使者到了匈奴,要求匈奴把苏武、常惠他们送回去。匈奴骗使者说苏武他们已经死了。可常惠买通了单于的手下,私底下见了使者,说明苏武的底细,还教给他一个要回苏武的说法。第二天,使者见了单于,要他送回苏武他们。壶衍鞮单于说:“苏武早已死了。”汉朝的使者挺严厉地责备他,说:“单于既然成心要跟汉朝和好,就不应该再欺骗汉朝。大汉天子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帛书,是苏武亲笔写的。他说他在北海放羊。您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苏武的忠心感动了飞鸟,这是天意啊!”他当时就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好好儿送回苏武。使者请求把常惠等人一概放回,单于也都答应了。

苏武回了国,当初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的时候,随从有一百多人,如今跟他回来的只剩下常惠等九个人了。苏武走的时候才四十岁,今天回国,胡须、头发全都白了。长安的百姓听说苏武回来了,都出来看。他们看见了白胡须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使节,没有不受感动的。有的流下眼泪来,有的跷着大拇指,说他真是个大丈夫。

昭宣中兴

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但到汉武帝执政后期开始衰落。到了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他们励精图治,着力整顿吏治,任用贤能,赈贷农民,废除一些苛法,屡次减免田租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这个时期,一度国力衰退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史称“昭宣中兴”。

苏武他们拜见了汉昭帝,交还了使节。十四岁的汉昭帝拿着那个光杆子使节,看了好大会儿工夫,又看看苏武他们,酸着鼻子,却说不出话来。他把使节亲手交给苏武,对他说:“您到先帝庙里去祭祀,把使节交还给先帝,让他老人家也高兴高兴。”说着,他直流眼泪。汉昭帝采取了大将军霍光的建议,拜苏武为“典属国”,叫他管理汉朝跟外国来往的那些事儿。

苏武牧羊

出自班固《汉书·苏武传》。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苏武牧羊”赞扬了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忠心耿耿,不畏强权,忠贞爱国,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形容人有气节。

奋不顾身

当初,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左等右等不见他回来。后来,他听说匈奴扣留了汉朝的使者,打算再次来侵犯边疆。汉武帝火了,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去打匈奴。他又吩咐李广的孙子李陵监督辎重( 辎 zi ,辎重, 指军队的军械、粮草等物资 ),跟着李广利一块儿去,可是李陵不干。

李陵是个少年英雄,力气大,箭法好,跟手底下的人很合得来。汉武帝说他有点像他的祖父李广,让他做了都尉,给他五千楚兵防守着酒泉、张掖一带。这次李广利准备从酒泉出发去打匈奴,汉武帝于是吩咐李陵给李广利监督辎重。李广利虽然老打败仗,可是他到底是汉武帝的大舅子,谁也不敢不服他。李陵毕竟年轻,还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他瞧不起李广利,不愿意做他的手下。他央告汉武帝,说:“我的部下都是楚兵,他们个个都能打老虎,射箭更是百发百中。我情愿带领这一队人马独当一面去分散匈奴的兵力,请别让我跟着贰师将军的军队。”

汉武帝知道他瞧不起李广利,当时就生了气,骂他,说:“你不愿意跟着贰师将军,好!我再也没有马给你了。”李陵挺着胸脯,说:“没有马就没有马,只要给我五千步兵,我就能打到单于的大营里去!”汉武帝就像斗气似的答应了他,可是他另外派将军路博德在半路上接应李陵。

路博德的地位比李陵高,他不愿意跟在李陵的后头,好像是他的副手似的。他上了个奏章,说:“现在正是秋天,匈奴的马最肥,我们不可轻易跟匈奴交战。还不如叫李陵慢点出发,等到明年春天再去也不晚。”

汉武帝看了奏章,不说话。他怀疑这是因为李陵说了大话后悔了,才叫路博德出面来推辞。他把奏章搁在一边。正好探子来报告,说匈奴侵犯西河。汉武帝就派路博德去守西河。接着他下了命令,吩咐李陵从遮虏障出发,去侦察东浚稽山。

李广利从酒泉出发,到了天山,碰到了匈奴右贤王的士兵。右贤王没做准备,人马又没像汉军那么多,打了一个败仗,死伤了一万多人。他赶紧去召集大队人马,再回来追赶汉军。李广利打了一个胜仗,得意扬扬地往回走,刚走了几百里地,忽然被右贤王的大队人马围住。几天下来,汉军的粮草不够,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幸亏他有个手下叫赵充国,带着一百多个壮士拼着死杀出重围。贰师李广利这次也挺勇敢地夹在赵充国和一百多个壮士中间一块儿逃出来,赵充国受伤二十多处,可还没死。

李广利带了三万骑兵出去,回来的还不到一万人。他上了个奏章,说匈奴多么厉害,他多么勇敢地杀出了重围。不说别的,光是他手下的赵充国,身上就受了二十多处伤。汉武帝召见了赵充国,亲自瞧了瞧他的伤,血痂还没掉呢!汉武帝不由得夸奖了他一番,拜他为中郎。李广利虽然打了败仗,损失了这么多的人马,可是人家这么勇敢地逃回来了,当然也不能办罪。

李广利开山引泉

敦煌沙洲附近有一眼贰师泉,又名悬泉,泉水从石头中间涌出,出水量可以随着饮水人的多少而变化。传说这个泉是当年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的时候路过此山,人困马乏又没有水喝。贰师将军以手拍石,对天盟誓,又拔出佩剑刺向山体,山石间立即有一股泉水喷涌而出,解救了三军的干渴。为纪念这件事,当地人将这个泉水命名为贰师泉。

汉武帝是不肯认输的。他再派公孙敖和路博德从西河出发,分两路去打匈奴。两队兵马分别在北边兜了一个圈子,没碰到匈奴兵,只好回来。李陵的那五千步兵还没有消息,如果进攻匈奴有盼头的话,全在李陵这一队了。果然,李陵的骑兵陈步乐回来向汉武帝报告,说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从遮虏障出发,一帆风顺地到了东浚稽山南边,没找到一个匈奴兵。他们再往北走了三十天,到了浚稽山,就驻扎下来。李陵把沿路的山水地势绘成一张地图,加上说明,由骑兵陈步乐带回去给汉武帝。

汉武帝听了报告,看了地图,很高兴。他认为打胜仗有盼头了。他天天等候着好消息。好容易消息传来:李陵全军覆没!

原来李陵他们一直到了浚稽山,没看见一个匈奴兵,匈奴兵可早就看见他们了。且鞮侯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五千步兵围困在两山中间。李陵拿大车作为营盘,营盘外面摆下阵势:前面一层的士兵拿着戟和盾牌,后面一层是弓箭手。匈奴见汉军人少,大胆地一直冲过来。汉营里的弓箭手等着匈奴兵走近了,几千支箭一齐射出去,大批的匈奴兵中了箭,倒下了,其余的乱哄哄地逃到山上去。汉军趁着乱追上去,杀了一两千人。汉军一打退匈奴兵,连忙往南跑。

单于慌了,他赶紧召集了八万骑兵来追赶汉军。汉军一面抵抗,一面继续往南跑。这么打打跑跑,跑跑打打,坚持了好几天。他们到了一个山谷里,又打了一阵,杀了一千多匈奴兵。汉军跑了四五天,到了一个水洼地区,那边长的全是苇子。他们想躲在苇塘里打游击,不料匈奴在上风处放起火来了。汉军趁着匈奴那边的火正烧着的时候,一直往南跑,到了一座山底下。匈奴兵赶到,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李陵的步兵在树缝子里钻来钻去地打击匈奴的骑兵,匈奴的骑兵在树缝子里行动不方便,又被汉军杀了不少。汉军发现单于在南山上,大伙儿对着他一齐射箭,吓得单于慌忙逃去。

那天,汉军俘虏了几个匈奴兵,盘问下来,才知道单于本来不想再追汉军了。他认为李陵的步兵是汉朝的精兵,他们天天引着匈奴兵往南赶,前面准有大军埋伏着,所以不想再追下去了。单于的几个大臣说:“大王亲自率领着几万骑兵还消灭不了几千个汉兵,以后汉朝将更瞧不起咱们了。在山谷里打仗,人多使不出力气来。再过去四五十里就是平地了。要是在平地上再打不过他们,咱们就回来。”单于听了他们的话又追赶了一阵。

汉军到了平地,一天当中打了十几次。匈奴兵又死伤了一千多人。单于赚不到便宜,真就打算回去了。想不到汉军里有个军官,叫管敢,因为说错话被校尉责打了一顿,竟夜里偷偷地跑到匈奴那边去,做了汉奸。他告诉匈奴,说:“汉军后面并没有救兵,汉营里的箭也快用完了。只有将军李陵和校尉韩延年各有八百名步兵,十分厉害,别的人都平常得很。”单于得到了汉奸管敢的报告,非常高兴。他马上带领骑兵去攻击李陵和韩延年,还向他们喊话,叫他们投降。

匈奴的一支骑兵拦住汉军的去路,大军在山上四面围攻,把汉军赶到山谷里。汉军五十万支箭都用完了,五千名步兵也只有一千零点了。他们就拿车轮、车挡、车轴当作兵器,跟匈奴兵展开了肉搏。双方又死了不少人。天黑了,匈奴不便出来,汉军也不能出去。李陵穿上便衣,自己出去,想去跟单于拼命。可是四面全是敌人,怎么跑得出去呢?他叹了一口气,回来叫士兵们把旗子收起来,连同值钱的东西一块儿埋在地下,不让匈奴拿走。

他对士兵们说:“要是现在还有几十支箭的话,咱们还可以一块儿冲出去。现在箭没有了,刀、戟也都折了,一到天亮,不是全给他们逮了去吗?还不如散了队,各自逃命,能够有几个逃回去报告皇上也是好的。”他就吩咐士兵每人随身带上两份干粮,一块冰,各人自想办法分头逃跑。往南再跑一百八十里就是遮虏障了,他们约定在那边相会。

到了半夜,李陵叫士兵擂鼓助威。哪儿知道所有的鼓不是破的,就是鼓皮软绵绵的,“噗噗噗”怎么也敲不响。李陵和韩延年骑上马,带着十几个壮士往南冲去。匈奴的骑兵追上来的就有几千,十几个人跟几千个骑兵就打起来了。韩延年杀了几十个匈奴骑兵以后阵亡了,李陵被匈奴围住,他向南哭着说:“我没有脸见皇上了!”他只好下了马,让匈奴逮了去。

其余的汉兵先后逃回到遮虏障的一共有四百多人。他们向当地的长官详细报告汉军覆没的经过,长官又向朝廷报告上去。

汉武帝得到了这个消息,还以为李陵一定也阵亡了。后来他得到李陵被俘投降的信儿,气得跟什么似的,当时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下了监狱。大臣们这才知道汉武帝是多么痛恨李陵了。

奋不顾身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李陵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朝中大臣纷纷指责李陵没骨气,只有司马迁为他辩护,说他为了国家奋不顾身,此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奋,振作;顾,顾及,惦念。“奋不顾身”形容奋勇前进,不顾惜生命。

重于泰山

李陵被俘,汉武帝让大臣们都来评评李陵的行动。大臣们有的责备李陵怕死,有的说李陵没有用兵的本领,还有的骂李陵是个卖国贼。其中一个说:“孤军深入已经不对了,他还想躲在山谷里,苇塘里,这哪儿像个将军?”另一个说:“李陵只会说大话,没有真本领。他当时曾经说过他的部下个个都能打老虎,射箭是百发百中的,要是真有这种本领的话,五十万支箭怎么射不中几万匈奴兵呢?”还有一个说:“李陵非要自己带兵,他早就瞧不起贰师将军了。”大伙儿都说李陵该死。

大臣当中有个太史令,叫司马迁。他正值壮年,也像李陵一样不知天高地厚。他并不是跟李陵特别要好,也不是不知道李陵投降匈奴是不对的。只因为他瞧不起那帮专看汉武帝的脸色说话的人,就冒冒失失地替李陵打抱不平来了。

他说:“李陵服侍父母很孝顺,跟人来往最讲信义,国家有缓急,他情愿不顾性命,他的风度是大人物的风度。现在他遇到不幸,那些安稳度日的臣下,添油加醋地说李陵的坏话,我实在觉得痛心!再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足五千,就这么深深地插到敌人的心腹地区,打击了几万敌人,他的士兵拿着弓箭打击匈奴,拼命地打了一千里地,直到箭用完了,道儿堵死了,他们还赤手空拳地跟匈奴拼命。他的部下能够个个不顾死活地拼命,就是古代最出名的将军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足足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司马迁替李陵辩护,汉武帝插不上嘴,大臣们就更不敢反驳了。有几个人嘁嘁喳喳地议论说:“这么说来,李陵要比贰师将军强得多了。”汉武帝听见了他们拿李陵去比大舅哥李广利,火了。可是他觉得司马迁的话很难挑出错处来,只好瞪了那几个议论李广利的人一眼。也是司马迁一时糊涂,说着说着,不该说的话他也说出来了。他说:“李陵不肯马上就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抓住了这句话,骂着说:“你怎么知道是他的主意?是李陵告诉你的?按你这种说法,谁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投降敌人了。这么狂妄地替投降敌人的人争辩,你是成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吩咐廷尉杜周去审问他。

廷尉杜周是个酷吏,也是汉武帝肚子里的蛔虫,他早就知晓汉武帝的心意了。上次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李陵不愿意在他手底下监督辎重,已经得罪了汉武帝。因此,汉武帝就让他带着五千步兵去冒险,不但后面没有军队接应他,连打仗的马也不给。汉武帝这么对待他,司马迁还替他辩护,这不是老虎头上拍苍蝇吗?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廷尉杜周就把司马迁定了宫刑。

按照汉朝的规矩,定了罪的人可以拿出钱来赎罪,可是司马迁拿不出钱来。他既没有有钱的朋友帮忙,又没有侠客替他打抱不平,只好受了刑罚。受宫刑是最丢人的,依他的脾气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受这种刑罚。可是他正在用全部的精力写一部《史记》,还没写完。他觉得自己不能死。他要忍受一切侮辱和痛苦来完成这部书。他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读《尚书》《左传》《国语》等古文,二十岁开始游历各地的名胜古迹,全国东南西北差不多走遍了,随后就一直在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学。这次为了李陵的事,受了宫刑,他叹息着说:“从前周文王被关着,写了一部《周易》;孔子被困住,写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子被斩了脚,写了一部《孙子兵法》;吕不韦被逼搬到蜀地去,传下了一部《吕氏春秋》;韩非子关在秦国,传下了《说难》《孤愤》等文章;《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人在受困发愤的情况下所完成的著作。我要写的这套书,从黄帝开始到太始二年( 公元前 95 年 )为止,一共一百三十篇文章,五十二万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在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鲁迅曾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它是历史著作中的“绝唱”,又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

司马迁出狱以后,做了中书令,后来却闷闷不乐地死了。也有人说,他是因为始终改不了倔强的脾气,被汉武帝杀了的。

汉武帝把李陵的家人下了监狱,又把司马迁办了罪,总算出了气。过了一阵,他静下心来想了想,有点后悔。他本来叫路博德去接应李陵,就不应该改变主意,又叫他去守西河,弄得李陵得不到救兵。这么一想,他就打发使者去慰劳那四百多个逃回来的士兵。他还打算再去进攻匈奴,最好能把李陵接回来。

公元前 97 年( 汉武帝四十四年 ),汉武帝派出了二十多万人马分成三路去进攻匈奴:他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兵,从朔方出发,派强弩都尉路博德带着一万多人跟在后面接应;派游击将军韩说带着三万步兵,从五原出发;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着一万骑兵、三万步兵,从雁门出发。

四位将军一个一个地来向汉武帝辞行。汉武帝特意嘱咐公孙敖,对他说:“李陵虽然打了败仗,留在匈奴,可听说他还想回来。你要瞅准机会,一直打进匈奴里面去,能够把李陵接回来,就是一等大功。”公孙敖觉得汉武帝这么重用他,高兴得直点头哈腰。

二十多万汉军浩浩荡荡地陆续出发,看这个势头,非要把匈奴消灭不可了。匈奴的探子得到消息,立刻骑着快马飞一样地跑去报告且鞮侯单于。且鞮侯单于吩咐左贤王带领两万骑兵去抵抗从雁门出来的公孙敖那一路汉军,自己率领着十万骑兵去对付从朔方出来的李广利那一路。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匈奴知道了汉军的情况,他们布置好了,可李广利还不知道。他率领着六万骑兵、七万步兵毫无阻碍地一直到了余吾水,正碰上单于的十万精兵。两下一交战,李广利就败下阵来。人家还不肯让他好好地撤退,他只好一面打一面逃。这么连着抵抗了十几天,粮草都快吃完了,刚巧路博德的一队人马来接应,匈奴兵才放弃了追赶。李广利和路博德两队大军总算挺安全地一块儿回来了。

游击将军韩说带着三万步兵到了匈奴地界,在荒野里兜了几个圈子,没碰到一个匈奴兵。他们没有事,每天只是吃饭、走路,走路、吃饭。路越走越远,粮食可越吃越少。韩说没有办法,只好回来。

第三路公孙敖的那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到了匈奴地界,还没扎营,匈奴左贤王的骑兵已经打了过来。公孙敖皱着眉头,眯缝着小眼睛估量了一下,觉得自己不是左贤王的对手,还是退兵最上算。幸亏左贤王挺大方地让汉军回来了。临走前汉武帝曾嘱咐他深入匈奴地区,可是他见了左贤王就往回跑,更别说见到李陵了。他怎么向汉武帝交代呢?可他有办法,只要心够狠,怎么说都行。

他向汉武帝报告,说:“我捉到了一个匈奴的活口,他说李陵投降了匈奴,做了单于的军师。李陵布置了匈奴兵防备着汉军,叫我怎么还能打得进去呢?”说着,连连摇头。

汉武帝这才确定李陵真不是玩意儿,李陵不是怕死,是成心跟朝廷作对。司马迁说他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朝廷,这不是有意欺蒙皇上吗?他越想越恨,当时就下了命令,把李陵的一家老小全杀了。

冤枉的事情可是能查得出来的。原来汉朝有一个都尉叫李绪,他早已投降了匈奴。这会儿教匈奴防备汉军的是他,不是李陵。汉武帝觉得不应该杀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他想,死的已经死了,也就算了。

李陵得到了全家灭门的信儿,哭得死去活来。他要报仇,他派人把李绪刺死。单于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说李陵不该杀害匈奴的大臣,一定要把李陵治死。且鞮侯单于爱李陵的才能,暗地里派心腹把李陵送到北方暂时躲避,李陵不由得感激单于的好意。后来单于的母亲死了,单于马上派人去接李陵,好言好语地安慰了他一番。因为汉武帝杀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还封他为右校王。从那时起,李陵跟卫律一样,死心塌地地投降了匈奴。

重于泰山

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山名,在山东泰安,五岳之首。“重于泰山”的意思是比泰山还重,多比喻意义、价值等非常重大。

小心谨慎

霍光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兄弟,汉武帝挺看重他,叫他做了郎中,又升至光禄大夫。霍光服侍汉武帝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从来没有过失。

汉武帝七十多岁的时候,想立小儿子弗陵为太子。可弗陵只有七岁,得有个忠实可靠的大臣帮助他,他觉得大臣之中霍光最靠得住。他想起从前周公辅佐成王,背着成王让诸侯朝见的事情。他想让霍光辅佐弗陵,但他不知道霍光肯不肯做周公。于是他命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霍光是个老实人,收到画一看,只觉得画得挺好,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第二年,汉武帝病重,霍光流着眼泪问:“万一皇上有个三长两短,谁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说:“你还不明白那张图的意思吗?立弗陵,你做周公。”当天,汉武帝就立八岁的弗陵为皇太子。第二天,汉武帝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又过了一天,七十一岁的汉武帝死了。太子弗陵即位,就是汉昭帝。

霍光一心一意地辅佐汉昭帝,继续休养生息,减轻税收,减少劳役,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转眼间,到了汉昭帝即位的第十三年,汉昭帝二十一岁了,老百姓都颂扬着汉昭帝的恩德,希望他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想不到仅仅过了两个月工夫,汉昭帝却害病死了。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周武王去世,年仅 12 岁的周成王继位。因为继位时年幼,害怕诸侯再起战乱,周成王的叔父周公代为执政。周公对周成王倾囊相授,爱护有加,教他治国之道,为君之道,更教他爱民之心。难得的是,周公能抵制住权势的诱惑,在周成王成年之后还政成王。

周公求贤若渴,唯恐失去天下贤人。他洗一回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只为了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

汉昭帝没有儿子,大臣们议论纷纷,立谁好呢?汉武帝的儿子里只剩下一个广陵王刘胥了。可是他的荒唐劲儿是出了名的,汉武帝早就说过不准他继承皇位,大将军霍光当然不会立他为皇帝。有人提议立汉武帝生前宠幸的李夫人的孙子,也就是昌邑王刘贺。霍光就请十五岁的上官皇后下了一道诏书,打发使者去迎接他来即位。

昌邑王刘贺是个浪荡子,整天光知道玩儿,不知道上进。他手底下也有几个正派的大臣,像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老师王式等。他们屡次苦苦地劝告刘贺,可刘贺不喜欢他们,他喜欢的只是一帮专门跟着他荒淫无度混日子的臣下。

使者到了昌邑已经半夜了。刘贺接了诏书,刚看了几行,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笑着说:“哈哈,我做皇帝去了!”说着,他就抱着一个手下直蹦,蹦得两人全都摔倒了。他爬起来,叫人马上预备车马,还叫厨师把夜宵送到内室里来。他在屋子里像小猫撒欢似的蹦着。他一见厨师进来,就自己端着盘转了几个圈,对厨师说:“哈哈,我要到长安做皇帝去了,你们去不去?”一下子,宫里、宫外都起了哄,内侍、宫女、厨师,还有驾车的、看马的、养狗的、踢球的、吹打的都到宫里来贺喜,请求刘贺把他们都带到长安去。刘贺指手画脚地说:“行,行!都去,都去!”

中尉王吉得到信儿,慌忙来劝刘贺别这么心急。这种泼冷水的话刘贺哪里听得进去,他等不及,骑上马就先飞一般地跑了。他一口气跑出去了一百三十五里地,回头一瞧,跟着他的人一个也看不到。他只好在驿舍里等。等了大半天,才见使者赶到。后面还有三百多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赶上来。

王吉劝告刘贺,说:“我听说从前孝文皇帝听到高皇帝晏驾了,悲伤得说不出话来,三年没笑过一次。现在大王去主持丧事,应当哭泣、悲哀。请大王留点神,别让人家瞧不起。大将军霍光的仁爱、勇敢、智慧、忠诚、信义,谁都知道。他伺候了孝武皇帝二十多年没有过错,先帝把整个天下托付给他。霍将军抱着少帝治理天下,爱护百姓,大伙儿过着太平的日子,就是古时候的周公、伊尹也不过如此。现在皇上晏驾了,没有后代。大将军立了大王,请大王一心一意地尊敬他,就是像伺候长辈一样地孝敬他也不算过分。但愿大王记住我这一番忠告。”刘贺呆呆地点点头,就又上马走了。

昌邑王刘贺到了济阳,听说那儿有两种土特产很出名。一种是“长鸣鸡”,打起鸣来又长又响;一种是“积竹杖”,是用两根竹竿合成的手杖。这两种东西对于刘贺一点用处都没有。他偏偏要人家停下车马去买,越多越好。郎中令龚遂往死里劝阻他。他只好买了三只长鸣鸡、两根积竹杖,才走了。他到了弘农,看见那边的姑娘挺漂亮,就暗地里嘱咐手下阿善挑选十几个最漂亮的偷偷地送到驿舍里去。阿善到老百姓家里去搜查美女,见到有几分姿色的,就硬拉上车。当天晚上就有一些良家妇女送到了驿舍。

这件事情被使者知道了,他批评昌邑的相国安乐,安乐告诉龚遂,龚遂立刻进去责问刘贺。刘贺不肯承认,赖又赖不掉,只好挺别扭地看看站在旁边的阿善。龚遂叫人把阿善拉出去砍了,又把那些抢来的妇女放回家去。刘贺没说话,耷拉着脑袋,表示同意。

一行人到了灞上,离京都只有几里地了,有几个大臣等在那儿迎接,请昌邑王刘贺坐上特别准备好了的车马。他们到了东门外,龚遂对刘贺说:“照规矩,奔丧见了京都就应当开哭了。”刘贺说:“我嗓子疼,不能哭。”到了城门口,龚遂又催他哭。他哪儿哭得出来呢?一直到了未央宫,龚遂请刘贺下车,对他说:“再不哭,就做不成皇帝了。”刘贺听了,连忙趴在地下,呜呜哭得还挺像样儿。

上官皇后下了诏书,先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太子,再叫皇太子刘贺即位。刘贺即了位,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老师王式都没重用,因为这些大臣老说着讨厌的话,劝他守规矩,就是对霍光,他也只是敬而远之。他喜欢的是从昌邑带来的那帮跟他一块儿胡闹的臣下,包括车夫、厨师、看马的、养狗的,连养长鸣鸡的都在内。他在宫里闷得慌,就叫手下人陪着他喝酒作乐、说说笑话。看见美貌的宫女,他就拉着不放。

他还闹着要到外面去玩,左右的人说皇上不能随便出去。他们就陪着他到上林苑去跑跑马,或者到兽园去看看老虎、豹什么的。刘贺觉得老虎跟豹分别关在笼子里,太老实,不好看。他让管野兽的人把它们关在一起让它们打架,那才好玩儿哪。老一套玩腻了,他就独出心裁,把乐府里所有的乐器都搬出来,就这么乱七八糟地吹吹打打,闹得宫里锣鼓喧天,好像要把房顶都震塌了他才高兴似的。

说他年轻、不懂事,可他已经十九岁了。在汉昭帝丧事期间,就这么荒唐,怎么能叫大臣们不着急呢?龚遂他们流着眼泪,头磕出血来地劝他,他也不生气,可就是坚决不改。大臣张敞上书劝告,说:“皇上刚即位,正在年轻有为的时候,天下的人都擦着眼睛、侧着耳朵要看看皇上的行动,听听皇上的教化。朝廷中辅助皇上,为国家出力的大臣都没受到表扬,从昌邑来的那批淫乱的小人反倒被重用,这是最大的过错。请皇上远离小人,亲近君子,这是国家的造化,天下人的造化。”刘贺觉得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多乏味儿,要是这样,还不如不做什么皇帝。

大臣当中最苦闷的要数霍光了,看见新立的天子这个样子,他觉得对不起汉武帝。他偷偷地跟大司农田延年商量挽救的办法。田延年说:“既然知道他不配做君王,为什么不另外选一个贤明的君王呢?”霍光要强,他一心想做个忠心的大臣。因此,他一直小心谨慎,不敢有半点破坏规矩的行动。听了田延年的话,他心里倒是同意了,可还是怕坏了规矩。他又去跟车骑将军张安世商议。张安世完全赞成霍光和田延年的主张。三个人一致决定废除昏君。霍光就让田延年和张安世写奏章,准备请大臣们签名。

第二天,霍光到了未央宫,召集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大夫、博士,还有典属国苏武等,商议大事。霍光先开口,说:“昌邑王行为昏乱,恐怕社稷不保,天下不安,怎么办呢?”大伙儿听了,好像晴天打了个响雷,都愣住了,谁也不敢发言。

田延年拿着宝剑,走上一步,说:“先帝把孤儿和天下托付给大将军,是因为大将军忠心、贤明,能够保全刘家的天下。现在人心惶惶,国家将亡,要是大将军不快点决定大计,汉朝天下怕要从此亡了,请问大将军有什么脸去见先帝?今天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做了汉朝的大臣不能帮助汉朝就是不忠!谁敢不忠,我就先把他杀了!”

霍光拱了拱手,说:“大司农责备我,很对!朝廷弄得乱哄哄的,都应当怨我!”大臣们也都觉得自己应当受到责备,他们趴在地上,磕着头,说:“天下万民全靠大将军。我们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

霍光就把田延年和张安世写好了的奏章念了一遍,大臣们听了,连连点头。当时就由丞相杨敞领衔,接着大将军霍光、大司农田延年、典属国苏武等十几个大臣都签了名。他们一块儿去见上官皇太后,扼要地说明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皇太后就坐着车到了未央宫承明殿,吩咐卫士守住各处宫门,不准昌邑的那批臣下进来。

昌邑王刘贺听说皇太后到了承明殿,不得不去朝见。他见不让昌邑的臣下进来,就问霍光是怎么回事。霍光说:“是皇太后下的命令。”刘贺说:“干吗这么大惊小怪的?”

不一会儿,皇太后传出命令,吩咐昌邑王进去。昌邑王进了承明殿,吓了一大跳。他看见:上官皇太后穿着最有气派的衣服,威风凛凛地坐着;她左右站着卫士,手里拿着刀;殿上排列着一班拿着长戟的武士。昌邑王不由得哆嗦起来,跪在皇太后面前,听她的吩咐。旁边的尚书令开始宣读起来:

丞相敞等冒死上书皇太后:孝昭皇帝晏驾,没有后嗣,特派使者去召昌邑王来主持丧事。不料他毫无悲哀之心,路上也不肯斋戒,反倒派人强抢民女,在驿舍里荒淫无道。到了京师,立为皇太子,竟在孝子居丧期内,私买鸡、猪,大吃大喝。自作主张,带来了昌邑的人员二百多人,天天跟他们在一起玩乐。送殡回来,就把宗庙乐器胡乱吹打。连皇太后的车马,他也给官奴使用、玩儿。连孝昭皇帝的宫女,他也随便污辱。他还下令,谁敢泄露一律腰斩……

别看上官皇太后年纪轻,她听到这儿,气得胸膛一鼓,吩咐尚书令停下。她大声责备,说:“做君王的可以这么无法无天吗?”刘贺跪着倒退了几步,仍然趴在地上。尚书令继续读下去:

他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应当做的事。他这么荒淫无道,失了帝王的体统,破坏了汉朝的制度。臣敞等屡次向他劝告,他不但不肯悔过,还越犯越严重。这么下去,恐怕社稷不保,天下不安。社稷比君王更重要,这样的君王不配继承统治万民,应当废去。请皇太后下诏!

上官皇太后听他念完了,就说:“准!”霍光就吩咐左右扶着刘贺下去。霍光亲自把他送到昌邑公馆,对他说:“我宁可对不起大王,也不能对不起国家。希望大王自己保重,我不能再伺候大王了。”说着,他流着眼泪跟刘贺分别了。

大臣们请霍光把刘贺放逐到汉中去。霍光认为太重了。他请皇太后削去刘贺的王号,仍旧让他回到昌邑去,另外给他两千户作为生活供应。但是昌邑的那批不着调的臣下害得昌邑王落到这么个下场,应当处斩。只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老师王式可以免刑。皇太后一一照准。

霍光他们既然废去了刘贺,就得再选一位像样的君王。光禄大夫丙吉上书给大将军霍光,推荐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说他有才有德,可以继承皇位,请大将军和大臣们商议。霍光先向大臣们挨个征求意见,有的说刘病已的确不错,有的不太知道他,可也不反对。

霍光又和丞相杨敞商议了一下,请丞相领头向上官皇太后上书,先封皇曾孙刘病已为阳武侯,再立他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了。刘病已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小心谨慎

出自《汉书·霍光传》:“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霍光被汉武帝任命为光禄大夫,每当皇帝出行,他总跟随左右。霍光出入皇宫处处小心,事事谨慎,从不出任何差错。汉武帝十分宠信他,封他为大司马。汉武帝死后,霍光被委以重任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执政。

小心,留神,当心。“小心谨慎”形容说话做事非常慎重。

沉鱼落雁

匈奴自从壶衍鞮单于即位以来,贵族争权,国内不团结,越来越衰落了。等到壶衍鞮单于一死,匈奴出了五个单于,互相攻打,根本没有力量再跟汉朝作对。其中有个单于叫呼韩邪,他杀了一个主要的敌手,又打败了别的几个单于,差不多可以统一匈奴了。想不到呼韩邪单于的哥哥自立为郅支单于( 郅 zhì),又打起来了。郅支单于兵力很强,他杀了另一个单于,回头又来攻打他的兄弟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因为连年打仗,已经死伤了不少人马,这会儿又打了几个败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郅支单于很快吞并了周边的乌孙和大宛。西域都护甘延寿和他的副手陈汤担心他继续进攻别的国家,那样西域就真的不能太平了啦!也怪那个郅支单于不得人心,甘延寿和陈汤联络了西域的十五个国家,周密计划,绕道向郅支单于发起了进攻。双方打了几仗,汉兵打下郅支城,砍了郅支单于的脑袋,把人头送到了长安。

汉朝杀了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听到了这个消息,又是高兴又是怕。高兴的是郅支单于一死,他的匈奴王位可以坐定了;怕的是汉朝这么强大,万一对他不满意,那可不是玩儿的。于是他亲自到长安去见汉天子,要求做汉朝的女婿,愿意一辈子和汉朝交好。汉元帝也愿意同匈奴和亲,答应了。

以前匈奴很厉害,汉朝嫁给单于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现在呼韩邪单于已经投奔了汉朝,作为外臣,只要给他一个后宫的女子就可以了。住在掖庭里( 妃嫔 居住的地方 )等待皇上挑选的女子多着哪,随便赏一个给呼韩邪单于,就能让他满意。汉元帝吩咐掖庭令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当成公主看待。”那些成千的被送入掖庭的女子从没见过皇上一面,大多数一辈子也没有伺候皇上的机会。她们就好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永远没有飞的机会。能够出去嫁人的话,就是嫁给一个平民也够称心了。可是要她们离开本国,跟着匈奴到遥远的外族去,谁都不乐意。其中有个宫女叫王嫱,又名王昭君,她很有见识,为了两国能和好,也为了自己的终身,她向掖庭令说明愿意到匈奴去。

掖庭令正为没人应征而焦急,难得王昭君肯去,就把她报了上去。汉元帝把宫女图中的王昭君拣出来,仔细看看,觉得这个女子长得并不难看,可也不怎么漂亮,反正后宫女子有的是,他就在王昭君的画像上画个圈儿,决定把她嫁给呼韩邪单于。当时就吩咐几个专门办理喜事的臣下,准备嫁妆,择个日子,给呼韩邪单于成亲。

到了结婚那一天,王昭君到汉元帝跟前来辞行,她跪着说:“臣女王嫱拜见万岁!”说着低下头去。汉元帝一瞧,觉得她又美又可怜,就问她:“你是什么时候进宫的?”王昭君说出了哪年哪月。汉元帝眼看这么一个美人儿送给单于,多少有点儿舍不得。他嘱咐了王昭君几句话,就让掖庭令带她去跟呼韩邪单于成亲。呼韩邪单于娶了这么一个年轻美貌的“公主”,从心坎里感激汉天子。不说别的,那份嫁妆已经够令他高兴。光是绸缎布帛就有一万八千匹,丝绵一万六千斤。从汉朝方面说,只要匈奴不来侵犯,使边界上和临近的居民不受到抢劫和屠杀,已经称心满意。如今呼韩邪单于一心和汉朝交好,不但从此不再来侵犯边境,而且还跟汉朝一起守卫北方,汉朝怎么样优待他都乐意。因此,在呼韩邪单于夫妇离开长安那一天,汉元帝在宫廷里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欢送他们。

在宴会上满朝文武百官和匈奴的大臣们都有说不出的高兴。只有汉元帝一个人闷闷不乐。他见了新娘王昭君和新郎呼韩邪单于在一起,突然愣了。这么一个大美人儿像是天上掉下来的,转眼间就成了别人的媳妇。他直愣愣地对着王昭君出神,大臣们向他上寿,匈奴的君臣们向他上寿,他只好皮笑肉不笑地应付着,心里头直跺脚。他皱着眉头想:“她进宫已经那么多年了,没见过她,无所谓;那天见她一个人跪着,也没觉得怎样;为什么今天她跟着别人走了,才越看越舍不得?”他多么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惜太晚了。为了一个宫女,被大臣们议论,说他好色,还对外族人失了信,那可太不值得了。他定了定神,酸溜溜地让宴会继续下去。

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后悔,越想越生气。再拿出王昭君的宫女图来仔细看看,模样是对的,可是没一点儿精气神,压根儿没有真人那种招人疼的劲儿。他认为这一定是画工捣的鬼。他火了,他早就火了,可是这会儿他找到了让他泄恨的人了。

原来王昭君被送入掖庭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规矩,得由画工画了像,让皇上随时可以看看,看中了,才召她去伺候。那个画王昭君的画工叫毛延寿,是当时很出名的一个画家。他给宫女们画像,宫女们希望他把自己画得好看点儿,总是送礼物给他。那时候朝廷上下贪污勒索成了风气,毛延寿很可能得到了不少额外的收入。汉元帝看了宫女图,直怪毛延寿没把王昭君画成大美人儿。左思右想,他认为是毛延寿害得他把这么一个大美人儿白白送给了匈奴。他怎么能不生气呢?当时就拿贪污勒索的罪名,把那个倒霉的毛延寿杀了。

“沉鱼落雁”之“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女子名叫西施,她五官端正,面若桃花,相貌过人。相传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她俏丽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竟然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称号,在附近流传开来。

王昭君冒着刺骨的冷风,骑上马,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

王昭君告别了故土,一路上,她听着马儿的嘶鸣和大雁的啼叫,想到自己即将离开故乡,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回来,她的心肝就好像被撕裂了一样。她在坐骑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竟然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王昭君到了匈奴,住在塞外,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她看出了匈奴人和中原人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慢慢儿也就生活惯了。她一面劝呼韩邪单于不要专仗着武力去发动战争,一面把汉朝的文化介绍给匈奴,王昭君就这么安安定定地住在了匈奴。

沉鱼落雁

清刘鹗《老残游记》记载:“他们不是比他西施,就是比他王嫱;不是说他沉鱼落雁,就是说他闭月羞花。”

“沉鱼”指的是西施,“落雁”指的是王昭君。后人多用“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十分美丽。

环肥燕瘦

王昭君出嫁以后才几个月工夫,汉元帝死了,死的时候才四十二岁。太子即位,就是汉成帝。汉成帝立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拜大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兼任尚书,二舅王崇为安成侯,还有五个舅舅都封了侯。外戚王家从此掌握了朝廷大权。

汉成帝也是个宝贝,他认为朝廷里有大臣,四方有将士,自己倒乐得坐享太平,寻欢作乐。汉成帝好色,除了皇后以外,别的妃子和宫女他也喜欢。他有了这么多女人,可是就没有个儿子。好在他也不在乎,只要能玩儿就行了。他常穿上便衣,带着手下的人偷偷地到外面去斗鸡、跑狗、找美女。

有一天,他到了阳阿公主家里,公主请他喝酒,还叫家里的几个歌女出来唱歌、跳舞,伺候皇上。汉成帝看见其中有一位姓赵的歌女长得特别漂亮,他越看越喜欢,就向阳阿公主讨要。阳阿公主当然答应,汉成帝就把她带进了宫,从此日日夜夜地陪着她,爱她爱得掉了魂。这个歌女原来的名字叫赵宜主,因为长得瘦小玲珑,跳起舞来,灵巧得像燕子飞似的,就得了个外号叫“飞燕”。

赵飞燕已经够叫汉成帝入迷的了,哪知道赵飞燕还有个妹妹呢!后宫里有个女官是赵飞燕的亲戚,她为了讨汉成帝的好,就把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推荐了一番,说得汉成帝心里直痒痒,他立刻派人去接她。赵合德装腔作势地不肯动身。她说必须有姐姐的命令,否则就是死也不进宫。汉成帝向赵飞燕起了誓许了愿,总算得到了她的同意,把赵合德接到宫里来。

“环肥燕瘦”之“环肥”

“环肥”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宠妃杨玉环,唐朝时期以胖为美。杨贵妃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长恨歌》一诗,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相传,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为王昭君、杨玉环、西施和貂蝉。

汉成帝爱上了赵家姐妹,废了原来的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赵合德为昭仪,只比皇后差一级。谏大夫刘辅上书反对,汉成帝把他下了监狱。后来大臣们联名求情,才免了刘辅的死罪。

赵飞燕做了皇后,赵合德做了昭仪,一个住在中宫,一个住在昭阳宫。尽管这几年来,水灾、旱灾已经闹得各地的老百姓没法活下去,不说别的,光是饿死在道路上的尸首就得用百万来计算,可是皇帝马房里天天喂粮食的马就有一万匹。汉成帝有的是金银财宝,他把赵合德住的昭阳宫重新修葺。一般的雕梁画栋不必说了,门槛全是铜的,还包上黄金,台阶是用白玉砌成的,墙壁上还嵌着玉璧、珍珠、翡翠什么的。汉成帝什么都称心如意,可就是没有儿女。

赵飞燕姐儿俩胆子挺大,居然偷偷地养了几个男宠,汉成帝也老瞒着她们偷偷溜出宫去跟别的女子来往。光禄大夫刘向实在看不过去,又不敢得罪皇上,他就借题发挥,写了一本叫《列女传》的书。书中谴责不守妇道的女子,赞扬贤德的女子。他把书献给汉成帝,汉成帝看了,大大地称赞了一番,可就是不愿意改变他的行为,也不去过问赵皇后和赵昭仪的行动。

赵昭仪对待宫女非常残酷。有一位姓曹的宫女生了一个儿子,汉成帝心里喜欢,可是不敢告诉赵家姊妹。他特地派了六个宫女去伺候曹氏娘儿俩。没想到这件事被赵昭仪知道了,她假传皇上的命令,把她们娘儿俩和那六个宫女全都杀了。

又有一个许美人,也生了一个儿子。汉成帝这会儿老老实实地告诉了赵合德。赵合德哭得死去活来,一定要自杀,汉成帝好歹把她劝住了。她要瞧一瞧婴儿,汉成帝叫宫女把婴儿放在苇子编成的箱子里,偷偷地跟赵合德两个人看了一会儿。看完赵合德吩咐宫女把婴儿送回去,那个婴儿就被活埋了。

汉成帝把朝廷大权交给了外戚王家,一直就这么荒淫无度地闹着。公元前 7 年三月的一天,他在赵昭仪的宫里过夜。第二天,赵昭仪已经起来了,汉成帝刚穿上一只袜子,突然倒在床上,不能再说话。赵昭仪慌忙派人去请御医,可是已经晚了,这一下子宫里上上下下都慌乱起来。皇太后王政君、皇后赵飞燕赶来,摸了摸汉成帝,冷冰冰的,人已经死了。

汉成帝去世的消息传到外面,大臣们和长安的老百姓议论纷纷,都说皇上是被赵合德害死的。皇太后下了一道诏书,吩咐大司马王莽和御史、丞相、廷尉查问皇上突然死去的原因。赵合德觉得自己做了不少缺德事,审问下来,也是一死,她就召集了贴身伺候她的丫鬟们,给了她们不少赏赐,嘱咐她们不可说出她以往的过错,自己喝了毒药死了。

汉成帝做了二十六年皇帝,因酒色过度,死的时候才四十五岁。太子刘欣即位,就是汉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

汉哀帝也像汉成帝一样,沉迷于酒色,只做了六年皇帝,才二十六岁就死了。汉哀帝也没有儿子。接连两个皇帝没有后嗣。论起血统来,最亲的是汉元帝的孙子,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箕子。大司马王莽和太皇太后王政君就派车骑将军王舜拿着符节到中山去迎接刘箕子。

刘箕子到长安以前,朝廷上连个主持朝政的人都没有。太皇太后已经七十多岁了,国家大事就全由大司马王莽做主。王莽把皇太后赵飞燕废做平民,罚去守陵。过了一个多月,赵飞燕就自杀了。

环肥燕瘦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记载:“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环”指的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体态丰满;“燕”指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体态苗条轻盈。

后人用“环肥燕瘦”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风韵。也比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各有所长。

鸱目虎吻

太皇太后王政君是大司马王莽的姑姑,汉哀帝去世后,朝政由王莽主持。太皇太后对他非常满意,老给他奖赏,每次王莽都推辞,甚至于流着眼泪趴在地上连连磕头,一定要姑姑收回赏赐,他才肯起来。

后来,九岁的刘箕子即位,就是汉平帝。汉平帝太小,太皇太后王政君替他临朝,朝政依然由大司马王莽主持。

王莽掌握了大权,已经能够号令天下,可是他还担心自己的地位不够巩固。他想,要是边疆以外的部族也能够像朝廷上的大臣那样顺服,该多么好哇!这时,正巧有一位外国的使者到长安来送礼,那位使者说,南方的越裳氏愿意跟汉朝结交,特地献上一只珍贵的白色山鸟。据说周公旦辅助成王的时候,越裳氏也向周朝送过一只白色的山鸟。那么,汉朝的王莽不就是周朝的周公旦吗?

大臣们商议了以后,一致请太皇太后加封王莽,又因为他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大伙儿建议称他为“安汉公”。太皇太后一一照准。王莽连忙告病假,坚决推辞封号和封地。他上了个奏章,说:“就算我有点功劳,那也不是我一个人,一定要加封的话,请封给几位有功的大臣。”太皇太后又是一一照准,然后下了诏书,召王莽上朝受封。

王莽还是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大臣们一面联名请求太皇太后一定要封王莽,一面都去劝他上朝。太皇太后就又下了一道诏书,封王莽为太傅,尊为安汉公,加封两万八千户。王莽勉强接受了封号,坚决退还了封地。

第二年,中原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公家征粮收税逼得很紧,全国又骚动起来了。为了缓和百姓对朝廷的愤恨,王莽向太皇太后建议节约粮食和布帛。为了表示对百姓的关心,王莽一家先吃起了素,他一下子拿出一百万钱、三十顷地交给大司农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他这么一带头,贵族、大臣们也只好纷纷拿出土地和房子来。

汉平帝十二岁了,王莽请太皇太后给汉平帝选个姑娘,太皇太后同意了。她下了一道诏书,叫几个负责的大臣去办这件事。没几天工夫,大臣们把推荐的姑娘列了名册呈上来。王莽拿来一看,名单上除了自己的女儿以外,别的姑娘还有几十个。他就拿着名册去见太皇太后,对她说:“我自己没有德行,我女儿也没有才貌。再说,这名册里倒有一半是咱们王家一族的女子,这就太不妥当了,请先把我女儿的名字勾去吧!”

太皇太后认为王莽不愿意让外戚的女儿做皇后,这倒是个好主意。她就又下了一道诏书:“王家的女子不得入选。”这道诏书一下去,满朝文武都为王莽的女儿抱不平。他们一齐恳求太皇太后立安汉公的女儿为皇后。上书推荐王莽女儿的,每天有一千多起,太皇太后就很大方地选了王莽的女儿。王莽自然又是推让一番,太皇太后和大臣们怎么也不依,他就只好同意了。太皇太后给汉平帝定了亲,准备明年给他完婚。

王莽做事这么面面俱到,对内对外都有一套办法,可是背地里还有人说他虚伪,他自己的大儿子王宇首先就不赞成他。王宇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是他父亲不让汉平帝的母亲卫姬到宫里去。王莽恐怕汉平帝母亲一家将来独霸朝廷,就叫她留在中山,不准到京都来。卫姬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年纪又小,就上书给王莽,要求到宫里去照顾自己的儿子,王莽始终不答应。王宇害怕将来汉平帝长大了会怨恨王家,就跟他老师吴章、大舅子吕宽暗地里商量着怎么样去劝告他父亲。

吴章挠着头皮想了一会儿,说:“你现在去劝告安汉公,他一定不听。听说他相信鬼神,你不如把猪羊狗血盛在桶里,到了晚上偷偷地把这些污血泼在他的大门上,让他起疑。他起了疑,准会来问我。那时候,我就借着这个因由劝他去迎接卫后。”王宇和吕宽都认为这是个好办法。王宇就托吕宽小心去办。

吕宽照着计划,把猪羊狗血泼在王家的大门上。想不到看门的一闻到血腥气,赶紧出来一看,正瞧见吕宽往旁边逃去。看门的当时就向王莽报告。王莽先把吕宽抓来,追问下去,才知道主使人竟是自己的儿子。王莽把王宇、吕宽、吴章他们下了监狱。再拷问下去,原来王宇那一党除了吴章、吕宽以外,还有以前的司隶鲍宣和卫后一家的人。王莽就逼着儿子王宇自杀,又把吴章腰斩,鲍宣等好几百人都处了死刑。大臣甄邯向太皇太后报告,说王莽大义灭亲,应当受到表扬。王政君就下了一道诏书,把王莽表扬了一番。

转过年,十三岁的小皇帝愣头磕脑地成了亲,王莽的女儿被立为皇后。王莽做了国丈,大赦天下。

太皇太后以下,不论贵族、大臣、地方官吏、学者,大多都说王莽好,认为他的功德只有古代的伊尹和周公才能够相比。这样的功臣自然应当加封。太皇太后要把新野的土地两万五千六百顷赏给他,王莽又坚决推辞了。

王莽派了王恽(yùn)等八个大臣带着随从分头到各地方去观察风土人情。他们把王莽不肯接受新野土地的事情到处宣扬。中小地主和农民对于豪强兼并土地,都恨透了,一听到王莽连两三百万亩的土地都不要,都说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好人。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有人要太皇太后封他。朝廷上的大臣,地方上的官吏,甚至于有些平民,都纷纷上书要求加封安汉公。前后上书的一共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还到太皇太后面前磕头,说:“要是不快点拿最高的荣誉赐给安汉公,天下的人都不答应了。”他们一定要太皇太后把九种最高的赏赐给安汉公。那九种赏赐是:

1.最讲究的车马;

2.像王袍那样的衣服;

3.乐器;

4.朱红色的门户;

5.有屋檐的台阶;

6.三百名卫兵;

7.先斩后奏的刀斧;

8.表示征伐的弓箭;

9.祭祀用的香酒。

太皇太后就把这九种最尊贵的赏赐赏给王莽。王莽推辞了一番后,只好接受了。他想把自己当作周公,正好皇族里有个叫刘庆的人上书给太皇太后,说:“周成王小的时候,朝政全由周公代理;现在皇上还很年轻,应当请安汉公执行天子的职权。”太皇太后叫大臣们去商议。大臣们都说:“应当照刘庆的话去做。”王莽就真像周公那样做了汉平帝的代理人。

这还不算,王莽派出去观察风土人情的人回来了。他们带回来各种各样歌颂王莽的文字,一共有三万多字。据说这些都是从老百姓那里采集来的歌谣,王莽的威望就更高了。

当年十二月“腊日”,大臣们欢聚一堂,给汉平帝上寿。王莽按照当时的仪式,亲自献上一杯椒酒。汉平帝接过来喝了。想不到第二天宫里传出话来,说汉平帝病了。第三天,汉平帝病得更厉害。又过了六天,汉平帝死了。因为汉平帝是喝了王莽献给他的那杯椒酒以后害病死的,反对王莽的人就说王莽在那杯椒酒里下了毒药。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十四岁,当然没有儿子。就是汉元帝也绝了后,要挑一个岁数小的继承人,只好从汉宣帝的曾孙方面去找了。可是继承的人据说还得比汉平帝晚一辈的才行。王莽就挑选了汉宣帝的一个玄孙叫刘婴的,他才两岁,挺合适。大臣当中没有人反对,而且又有人建议:“应当请安汉公执行天子的职权。”

这时,长安有个叫谢嚣的大官报告说,武功县令在挖井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白石,上面刻着这么几个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太皇太后知道了,说:“这种话不能信!”安阳侯王舜说:“请安汉公代理一下,才能够安定天下。”太皇太后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安汉公像从前周公那样代替天子临朝。大臣们上书太皇太后,说是为了便于统治天下,安汉公应当有个更合适的称呼,在祭祀宗庙的时候,最好称为“假皇帝”( 假,是代理的意思 ),老百姓和臣下就称他为“摄皇帝”,太皇太后同意了。

一转眼,就是新年了,换了个新年号,叫居摄元年。到了三月,王莽立汉宣帝的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又叫孺子,尊皇后( 王莽的女儿 )为皇太后。汉高祖打下来的天下眼看着就要落到了王莽手里。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后来成为秦、汉、魏、西晋、前赵、东晋、宋、南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王莽篡汉时,玉玺被王政君摔坏,虽然日后王莽命工匠用黄金补上缺角,却仍能看出摔碎的痕迹。传国玉玺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时失踪,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满朝文武百官都想做开国元勋,王莽也觉得假皇帝管不了天下,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做个真皇帝。当时就有一批凑热闹的人,纷纷报告说什么“王莽是真命天子”的书也发现了,“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铜箱也在高帝庙里发现了。一生以谦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可不再客气了,他把汉朝改为新朝,自己称为新皇帝。因为孺子婴还没即位,皇帝的大印还由太皇太后掌管着,王莽就派王舜去向她要。

太皇太后王政君到了这个时候好像又向着刘家了,她骂着说:“你们一家好几代都受了皇恩,得了富贵。可是你们不知道报恩,辜负了汉朝的托付,趁着孤儿没有依靠,篡夺皇位。这种忘恩负义的人,猪狗不如。你们既然受了符命,做了新皇帝,就该自己去做个玉玺。我这一个是亡国的、不吉祥的玉玺,还要它做什么?我是汉家的老寡妇,就快死了,我还要把这个玉玺带到棺材里去哪!”她一边骂着,一边哭个不停。

王舜对太皇太后说:“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我们做臣下的也无话可说。安汉公要这颗玉玺,您也不能不给他。”太皇太后拿出玉玺来,往地下使劲一摔,“砰”的一声,那个玉玺摔坏了一只角。王舜把那个缺了一只角的玉玺献给王莽,王莽叫工匠用金子补上。

公元 9 年正月,王莽把汉朝改为“新”朝,自称“新皇帝”,他废孺子婴为定安公。王政君肠子都悔青了,大骂王莽篡位,可是她有什么法子呢?西汉从汉高祖到汉平帝一共十二个皇帝,二百一十四年的天下,到这儿就亡了。

鸱目虎吻

出自《后汉书·王莽传》:“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西汉时期,鸱目虎吻的王莽处心积虑,沽名钓誉,抚育亡兄的儿子,衣不解带地伺候生病的伯父,博得“孝”的美名,被伯父推荐给孝元太后和皇帝。后来他成为大司马并称帝后,变得凶相毕露,大开杀戒。

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鸱目虎吻”的意思是像鹞鹰一样的眼睛,像虎一样的嘴唇。形容人的相貌凶狠。

绿林好汉

王莽做了皇帝,一心要把汉朝的制度按照古代的办法改一改,可是姓王的夺取了姓刘的天下,自己的地位能不能巩固还是问题,复古的做法违反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更引起了人家的反对。

王莽的一大变动是禁止买卖土地和奴婢。按理说,这种改革是符合农民和奴婢的要求的,可是王莽改天下田为“王田”,只是用强制的办法把全国的土地归皇帝一人所有;改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并不是释放奴婢,而是把奴婢没收为官奴,可见他并不主张废除蓄奴制,只是把私人可以买卖的奴婢改为官家所有的奴婢罢了。王莽一下子把土地改为王田,再交给农民去耕种,农民没有农具,没有本钱,原来的贵族、豪富、地主也暗地里想方设法破坏生产,再加上这几年来连年发生雹灾、蝗灾、水灾和旱灾,折腾下来,农业生产反倒不如以前了。

王莽还想显示下自己新朝的威力,他就强制招募了三十万人马去攻打匈奴。既然打仗,就得向老百姓征军粮和牲畜。谁要是懈怠一步,动不动就处以死刑或没收为官奴。老百姓实在没法活,只好起来反抗。西北边境五原、代郡一带的老百姓因为接近匈奴,负担重。他们首先起义。接着,东方和南方也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 17 年,南方荆州闹饥荒,野菜都被吃光了。有人在野外挖到一种野荸荠,消息一传开,老百姓都去了那里挖野荸荠。人多荸荠少,老百姓互相争夺,甚至大打出手。新市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他们给大家调解,大伙儿都服他俩,公推他俩为首领。于是,一下子就有好几百人跟着王匡、王凤去找活路,一支农民起义军就这么起来了。

王匡和王凤他们占领了荆州的一个山头,叫绿林山,就拿绿林山为根据地,攻占邻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南方起义军就有了七八千人。后世的人就称他们为“绿林好汉”。

农民起义的消息传到了长安,王莽召集大臣们商量。大臣们说:“这些盗贼死到临头,皇上不必费心。发大军去剿灭他们,不就完了吗?”左将军公孙禄反对说:“朝廷怎么能发兵去打老百姓呢?有些贪官污吏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任意加重捐税,只要皇上严惩这些贪官污吏,再派贤臣去安抚百姓,派使者去同匈奴讲和,国内就能安定下来。”

王莽从没听到过这种顶撞他的话,这叫他怎么受得了?他叫卫士们把公孙禄轰出去。接着,他又下了命令,吩咐荆州长官去剿灭绿林。荆州长官不敢怠慢,当时就召集了两万人马去打绿林军。

绿林军的首领王匡、王凤立刻带领弟兄们迎了上去,把官兵打死了好几千,还夺了许多兵器和粮草。荆州长官带了残兵败将拼命地往北逃跑。绿林军趁机打下了两座城,搬了一些粮食回去了。他们回到绿林山,又有不少百姓加入进来,绿林军的人数增加到了五万多。

农民起义的那些口号

陈胜吴广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绿林赤眉起义 :刘氏复起,李氏复辅。

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元末红巾军起义 :明王出世,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口号 :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太平天国起义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想不到第二年,绿林山发生了疫病,五万多人死了将近一半。其余的人只好离开绿林山,分头去占领别的地盘。其中一路占领了南阳,称为“新市兵”;一路占领了南郡,称为“下江兵”;还有一路占领了平林,称为“平林兵”。这三路统称为“绿林军”,绿林军越来越强大了。

平林有个汉室的贵族子弟,叫刘玄。王莽篡位以后,他隐姓埋名藏了起来。这会儿,他听说绿林军起来反抗官府了,就投奔了绿林的“平林兵”,还当了一名首领。

东方的琅琊郡海曲县有个公差,叫吕育,因为没按命令去毒打没钱付捐税的穷人,县令把他办成死罪杀害了。吕育的死激起了公愤,吕妈妈挺有魄力,她召集了一百多个穷苦的农民起来替她儿子报仇,大伙儿进攻县城,杀了那个县令。官府派兵镇压,她又带着手下人到了黄海上的一个小岛上,瞅准机会就上岸打击官府,打开粮仓。等到官兵赶到的时候,他们早就下海了。吕妈妈的名气越来越大,没多久,跟着她的就有了一万多人。

第二年,莒县又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名叫樊崇。莒县官兵多,樊崇他们打不进去,就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回打击官府、抢粮救灾。不到一年工夫,各地投奔樊崇的就有了一万多人。后来,吕妈妈害病死了,她手下的一万多人都归附了樊崇。同时,樊崇的两个同乡也率领着几万人加入了樊崇的东方起义军。三路人马合在一起,声势越来越大。

公元 21 年,王莽派大将景尚率领一队官兵去剿灭樊崇的东方起义军。起义军在跟官兵的接触中才学会了打仗,没想到,他们竟然打了个大胜仗,还把大将景尚也杀了。

王莽大发雷霆,马上派太师和更始将军率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去围剿樊崇的起义军,樊崇准备跟官兵大战一场。他恐怕自己的人马跟王莽的人马混淆,就叫他的部下都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记号,因此,东方起义军就得了个外号叫“赤眉”。

赤眉军很守纪律。他们立了两条公约:第一条,杀害老百姓的定死罪;第二条,打伤老百姓的受责罚。因此,老百姓并不害怕赤眉。相反,太师和更始将军的官兵到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老百姓都说:“宁可碰到赤眉,不要碰到太师;碰到太师已经糟糕,碰到更始性命难保。”

太师和更始将军的军队只知道抢劫掳掠,不愿意替王莽卖命打仗;赤眉兵不怕死,纪律又好,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他们的力量就比官兵的力量大了。刚开始的时候,更始将军还打了一回胜仗,以后就越打越不像话。他们在成昌大战一场,太师亲自上阵,想着能一下子消灭对手,可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伙涂着红眉毛的庄稼人还真敢跟他对敌。他不愿意拿性命去拼,赤眉军却拼着命攻上来了。

突然,太师大腿上被樊崇扎了一枪,捧着脑袋逃了回去。更始将军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又碰上了另外一支农民军,末了,死在乱军之中。十万官兵,逃了太师,死了大将,没有个发号施令的将官,乱哄哄地散了一大半,有一部分干脆投降了赤眉军。这一仗,赤眉军越战越勇,已经发展到十多万人。

一边是兵荒马乱,一边是处处闹饥荒,关东甚至有不少人都饿死了。逃荒的、逃难的男女老少,听说关中有粮食,一批一批地都往关中拥过去。守关的没法拦阻,慌忙向王莽报告,说进关的难民有几十万。王莽急得脸膛儿发黑,只好下令开仓放粮,还派了官吏去救济灾民。没想到这些官吏层层克扣,成千上万的难民被饿死在路上。

王莽听说连长安城里天天都有人饿死,他就把那个管理长安市政的官员叫来,问他难民的情况。那位官员早就想好了怎么去应付王莽,他说:“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流氓,并不是真正的难民。”他特意拿了些菜馆子里出卖的小米饭和肉羹给王莽看,对他说:“这些人吃得这么好,怎么能是难民呢?”

王莽看到的都是底下的人布置好了的,他就认为所谓的关东饥荒,难民进关,都是轻事重报罢了。他这才放了心,派使者分头去催荆州长官和太师加紧剿灭绿林军和赤眉军。

绿林军在荆州、赤眉军在东海打败了王莽的两路大军,其他地方起义的农民听到了这个消息,更加活跃起来。单是黄河北岸,就有大小起义军几十路。可这些起义军彼此并没有联络,都自己单打独斗,虽然人数不少,却成不了什么气候。

绿林好汉

出自《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臧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

“绿林”,绿林山,在今湖北大洪山一带。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以此为据点,所以称为“绿林起义”。后来,人们称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为绿林好汉。

齐心协力

绿林和赤眉造反的时候,一些没落的汉朝贵族和豪强趁着机会,也都野心勃勃地混在农民起义军的队伍里抢夺地盘。其中有家汉朝的远房宗室也在南阳舂陵( 舂 chong)县发动起来了。

南阳舂陵县住着哥儿俩——刘 (yǎn)和刘秀,按辈分,这哥儿俩是汉高祖的九世孙。刘 和刘秀一直痛恨王莽的篡位,老想着恢复汉朝的天下。大哥刘 性情刚烈,慷慨仗义,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弟弟刘秀生性谨慎,态度沉着,他长大后进了太学,拜了老师,结交了一些名人。从太学回来后,他做起了粮食买卖,成了一个大商人。

有一天,刘秀在卖谷子的时候,遇见了两位朋友,他们说:“王莽眼看不行了,你们哥儿俩那么能干,又是汉族宗室,何不趁机招兵买马,夺取天下,恢复汉室呢?”刘秀一听,正合自己心意。于是他马上约了刘 ,分头到附近的各县区发动亲戚朋友一同起兵。

刘 和刘秀只召集了南阳的七八千人,成不了大事。正好绿林军的新市兵和平林兵到了南阳。刘 就派人去见绿林军的两位首领,劝他们共同行动,一起去进攻长聚。两位首领同意了。三路大军首战告捷,打下了长聚。他们沿路得了不少财物,士兵们因为抢夺财物差点动了手,刘秀就劝说自己的士兵们把财物都让给别人。平林兵和新市兵们乐坏了,他们都愿意跟着南阳兵继续去进攻棘阳,接着,棘阳也被打下来了。

刘 打算继续去攻打宛县,没想到他们半路遭遇了王莽的两位大将甄阜和梁丘赐的大军。刘 他们都是步兵,连刀枪都很少,根本没法抵抗。三支军队打了败仗,只好退到棘阳。甄阜和梁丘赐不肯罢休,他们放出话来,不打胜仗绝不回头。

新市兵和平林兵的两个首领来见刘 和刘秀,说:“甄阜和梁丘赐有十万兵马,叫咱们如何抵抗啊?不如扔了棘阳,暂时退了吧!”刘 心里着急,正在这时,他听说绿林军的下江兵已经到了附近,刘 抓住机会,马上亲自去见下江兵的首领。

下江兵的首领王常出来跟刘 相见。刘 劝他将两路人马联合起来抵抗王莽。王常挺痛快地说:“王莽暴虐,大失民心。我愿意做你们的助手。”刘 说:“如果大功告成,我刘家绝不会独享富贵。”刘 当时就跟王常订了盟约。从那时起,农民起义军和刘 、刘秀的南阳兵就彻底混合在一起了。

王常带着下江兵赶到棘阳,跟南阳兵、新市兵、平林兵合在一起,准备跟甄阜和梁丘赐大干一场。刘 同各路将士订立了盟约,大摆酒席,休整三天。到了除夕那天,刘 提出他的作战计划,大伙儿都同意。他们决定先去袭击兰乡,斩断敌人的粮草。把守兰乡的官兵没想到会遭袭,他们正大吃大喝地过除夕呢!将士们都喝了酒,睡得死死的,突然遭到攻击,逃命都来不及,哪里还抵抗得了?四路人马杀散了兰乡的士兵,把甄阜、梁丘赐留在那儿的所有辎重全都搬到了棘阳。来不及搬走的,放一把火,全都烧了。这场大胜仗大大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

第二天,他们又去进攻沘水( 沘 bi)。沘水那边的甄阜、梁丘赐听说丢了兰乡,辎重还被夺了去,已经慌了神,想不到起义军这么快,已经到了跟前,大伙儿只好手忙脚乱地抵挡一阵。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败得很惨,连大将甄阜和梁丘赐也都被杀了。王莽派另一路的军队去救,正好碰上了刘 的大军,这支援军也打了败仗。

就这样,四路人马齐心协力,打败了王莽的大军。四支军队合起来已经有了十多万人了,将士们都认为必须得有个最高的首领,才能够统一号令。四路人马的首领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人心思汉”。他们说必须要立个刘家的人才符合人们的愿望。可是军队里姓刘的人多着哪,立哪一个好呢?南阳的舂陵军和下江的王常主张立刘 。可是新市和平林的将士们不同意,他们怕刘太严厉,反把他们管住了,主张立没有实权的刘玄。刘 还想反对,可是自己兵力不够。就这样,立了刘玄为皇帝。

公元 23 年二月,举行了皇帝刘玄的即位仪式。改元为“更始”,大赦天下。刘 被更始将军刘玄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从那时起,绿林起义军称为汉军,汉军的大权掌握在新市、平林将士们的手里,这让南阳的刘家军很失望。

更始皇帝刘玄派王常和刘秀去进攻昆阳,派刘 去围攻宛县。很快昆阳就被打下来了。王莽听说汉军立刘玄为皇帝,又打下了昆阳,急得坐立不安。他派心腹司徒王寻和司空王邑去征调各地的兵马,号称一百万,浩浩荡荡地直奔昆阳。

把守昆阳的汉军士兵站在城门上往外一望,满眼全是王莽的军队,有的人害怕了,准备散伙逃走。这时,刘秀跟大伙说:“在这紧要关头,必须顶住,咱们兵少粮少,全靠齐心协力。大丈夫千万不能灭自己的志气。”将士们这才安定下来,愿意听他的指挥。刘秀请将士只守不战,自己带人骑上快马,连夜往定陵和郾城去搬救兵。

这时候,刘 已经把宛县打下来了。可刘秀还不知道,他到了定陵和郾城,让那里的将士放弃那两座城,一同去打昆阳。将士们一听,好多人不愿意,刘秀就对他们说:“咱们到昆阳打败了敌人,就可以立大功,成大事。要是被敌人打败,可是连命都保不住啦!大丈夫做事,得站得高,看得远才行。”为了鼓舞士气,他故意说:“宛县已经打下来了,大司徒的大军很快就到了,你们还怕什么呢?”将士们这才信心百倍,放弃了定陵和郾城,跟着刘秀直奔昆阳。

刘秀自己带着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做先锋,在城外离王莽大军四五里的地方布置了阵势。刘秀骑着马,走在最前头,他见敌军过来,突然冲上去,一连杀了好几个敌兵。将士们见了,勇气倍增,一股脑杀了上去。汉兵一个抵得上敌兵十个。王寻、王邑的兵接连后退,汉军赶上来,杀了上千人。刘秀带着敢死队杀过去,专打中军大营,敌军很快乱了队伍。王莽的队伍是从各地临时征调来的,将士们各守各的阵营,互不相救。汉兵越打越有劲儿,王寻想要带兵往前冲,被汉兵围住,结果了他的性命。

王邑见王寻被杀,慌了,急忙逃跑。城里的汉军见城外打赢了,马上开了城门打出来。两面夹击,喊声震天动地。王莽的将士听说主将被杀,副将逃了,全都慌了神,乱奔乱跑,自相践踏,沿路一百里到处都是倒地的尸首。汉军趁机一阵猛追。王莽的大军被撵到河里,淹死了一万多人。剩下的各地征调来的兵将也都四散逃跑了。

昆阳大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刘 、刘秀哥儿俩的名声大了起来,更始皇帝对他俩不放心,便找了个借口,说刘 的心腹刘稷对自己出言不逊,一同杀了刘稷与刘 。

刘秀听说哥哥被杀,痛哭了一场。哭完他擦干眼泪去见刘玄,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有人问起昆阳大战的事情,他说:“这全是皇上的洪福和将士们的功劳,我只不过是跟着大伙沾光罢了。”他也不给哥哥戴孝,仍旧有说有笑,像个没事人一样。刘玄反倒过意不去了,他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

刘秀韬光养晦

哥哥刘 被更始所杀,这对刘秀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痛,越发谦逊,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

为了不被更始帝猜忌,他急忙去谢罪;他对大哥刘 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前去请罪。更始帝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因而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被封武信侯。

齐心协力

据《后汉书·王常传》记载:“于是诸部齐心同力,锐气益壮,遂俱进,破杀甄阜、梁丘赐。”王莽的残暴统治引起绿林、赤眉等大型农民起义。刘秀兄弟加入绿林军,联合下江军王常、成丹、张卬(yǎng),齐心同力,锐不可当,没几天就歼灭了王莽的精锐甄阜和梁丘赐的军队。

心,思想;协,共同。“齐心协力”指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反水不收 后悔无边

昆阳大战之后,王莽失势被杀。王莽的新朝被推翻了,更始帝刘玄在各地的人马互不相让,都说自己的功劳大,都想独掌大权。他们互相攻打,各抢各的地盘,害得老百姓叫苦连天。当时王莽的新朝虽然覆灭,但是河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尚未归附更始政权。而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此外还有“河北三王”、铜马、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刘玄想要派人安抚河北的各路兵马,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刘秀。

这时,有个叫邓禹的太学生来找刘秀,说乐意帮助他平定天下,邓禹对刘秀说:“刘玄庸庸碌碌,自己没有主张,他手底下的将士贪图眼前的富贵,没有远大的志向。你不如自己搜罗人才,争取民心,创立高祖的事业。”这话正说到了刘秀的心坎儿上。第二天,他吩咐手下人称呼邓禹为邓将军,还叫邓禹跟他住在一个屋子里,有什么事情好一块儿商量。

他们的心思被一个叫冯异的人给琢磨出来了。这个冯异原来是新朝的一个将军,替王莽管理着五个县。有一次,他巡城的时候被刘秀捉了去,他见刘秀老练沉着、文武全能,不同于常人,打心底里佩服他,就归顺了刘秀。刘秀见他能力出众,就把他当作心腹。此时,他对刘秀说:“现在人心思汉,已经不是一两天了。刘玄不得民心,老百姓很失望。你赶快派人分头到各地安抚百姓,宣扬汉家的恩德。”刘秀听了很是同意,他让冯异到临近各县去考察官吏,释放受冤的囚犯,自己则带着部下,往北到了邯郸。

“大树将军”冯异

冯异跟随刘秀上阵打仗,总是跑在前面。在征战间隙,休息的时候将领们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话题无非是打仗的经过,那些将领喜欢自述战功,胡吹乱侃,有时候为了争功互不相让,甚至闹得脸红脖子粗。每到这个时候,冯异总是偷偷走开,一个人默默地躲到大树下面。于是,士兵们便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

“大树将军”一词后用来指代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邯郸有个汉朝宗室的子弟,叫刘林。他见了刘秀,向刘秀献计说:“赤眉军驻扎在黄河东边,只要掘开河堤,赤眉非淹死不可。”刘秀担心殃及百姓,没去理他。刘林碰了一鼻子灰,就打算自己起兵,干点大事。他找了一个叫王郎的算卦先生,让他冒充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召集了好几千人。他们驻守邯郸,立王郎为天子,刘林为丞相,向临近的州郡发出通告。王郎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刘林还出了十万的赏格捉拿刘秀。

刘秀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没法儿跟王郎硬拼,只好往北退去。他听说信都太守任光跟和城太守邳彤(pi tóng)都不肯投降王郎,就带着大伙儿到了信都。任光和邳彤正担心对付不了王郎,听说刘秀到了,赶紧迎接他进城。

大伙商议怎么对付王郎,邳彤建议刘秀用大司马的名义,召集人马。很快,刘秀就召集了四千精兵。任光发出通告:“王郎冒充刘氏宗室,大逆不道,大司马刘公率百万大军前来讨伐。一切军民,反正的既往不咎;抗拒的,绝不宽容!”通告很快传开了,王郎手下的兵将听了都害怕起来。

刘秀带着四千精兵,接连打下了附近好几座城。再加上刘秀为人慷慨,又有不少地方首领起兵来投靠他,刘秀很快就有了十几万人马。正好,更始帝刘玄也派兵来打王郎,两路大军联合起来攻打邯郸,杀了王郎,刘林也逃得不知去向。

刘秀进了邯郸,检点公文,发现了许多各县官吏和大户跟王郎往来的文书,大多是奉承王郎说刘秀坏话的。刘秀特意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些文书都烧了,有人说:“哎呀,反对咱们的那些人可就查不到了!”刘秀说:“烧了这些文书,好让大家安心!”大伙儿这才明白过来,全都佩服刘秀胸怀开阔。

刘秀打下邯郸,消灭了王郎。刘玄派使者来见刘秀,封他为萧王,还吩咐他撤兵回去。刘秀手下的将领听说了,纷纷说:“刘玄只知道享乐,没有什么本事。再说全国到处都是起义的兵马,刘玄根本就对付不了他们,他长不了。大王平定了王郎,只要登高一呼,准能天下响应。为什么要把天下让给别人哪?您可千万不能回去啊!”刘秀听了摆摆手,叫他们别再往下说。他出去对刘玄的使者说:“王郎虽然灭了,但是河北还没平定,我暂时还不能动身。”刘秀把使者打发走了,他决定留在河北,打出自己的地盘。

刘秀想在河北立住脚,首先得把铜马军压下去。这支铜马军最初是当地造反的农民拼凑起来的。他们打仗很怪,来得快,去得也快,跟打游击似的,他们占地为王,自立名号,抢了东西就自己用。这些铜马军人数不少,河北一带没人能管得了,很是乱套。刘秀想让局面平定下来,非得把这些队伍压下去不可。

这些农民军虽然人多,却没能联合起来,彼此之间都互相防备,纠纷不断。刘秀瞅准了这个空子,打一个拉一个,各个击破。这一来,刘秀在河北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再加上他对人和气,也不吝惜封那些归附他的铜马军头领当官,所以人缘越来越好,势力也不断壮大起来。

刘秀有了实力,决定打击最强的那支铜马军。公元 24 年秋天,汉军和铜马军打了一场大仗。刘秀绕到敌军后面,把粮道给截断了,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支起义军全部投降,归附了刘秀。刘秀把铜马军都收编进来,把原来的头领都封了侯,依然让他们管理着自己的部下。这样一来,河北真正成了刘秀的地盘,他的军队扩充到了几十万人,威信无人能比。因为他是靠收编铜马军强大的,老百姓都称他为“铜马皇帝”。大家越来越佩服刘秀,不愿意再听更始帝刘玄的了。

这时候,有消息传来,刘玄和赤眉军打起来了。原来赤眉军的首领樊崇归顺了刘玄,刘玄给樊崇封了个挂名的列侯,却不给二十几万赤眉军发粮饷。结果好多人都跑了,赤眉军眼看要散架,樊崇对刘玄很失望,就找个机会逃了出去。这时,刘玄自己内部也起了内讧,他把朝廷上的杂事都交给了老丈人赵萌,自己摆起了皇帝的谱,整天在宫里跟妃子们吃喝玩乐。赵萌掌握了大权,架子十足,全然不把绿林军的将士们放在眼里。大伙儿本就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刘玄,认为他本就没啥本事,不过靠着姓刘的本钱当了皇帝,这么着,队伍很快就分裂了。

看着刘玄一天不如一天,樊崇率领二十万赤眉军,往西攻入了函谷关,分几路往长安打过去。刘玄大吃一惊,慌忙调集人马抵抗。

刘秀在河内得到消息,知道刘玄打不过樊崇,就打算派邓禹帮帮刘玄,去打樊崇,自己去平定燕、赵。可是刘玄的大将朱鲔还在洛阳,他可是刘秀的死对头,当初主张杀刘 的就是他。要是知道河内空虚,朱鲔肯定会带兵打过来。他问邓禹,邓禹说:“以前高皇帝信任萧何,嘱咐他镇守关中,供应军粮,征集士兵,高祖才能一心一意在前方打仗。河内地势险要,要挑个文武双全的人守在这儿才行。”刘秀听了直点头,他问:“谁守在这儿合适呢?”邓禹说:“再没有比寇恂更合适的了。”

这个寇恂不但能带兵打仗,还读过好多书,喜欢研究学问,懂得治国的道理。刘秀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负责后方事务,又拜冯异为孟津将军,镇守河内。

寇恂留在河内,用心管理朝政,还吩咐各县练兵。他命人做了一百多万支箭,养了两千匹马,征集了四万斛(hú)军粮,源源不断送到前方。朱鲔果然趁着刘秀不在来进攻河内。不料,他碰上冯异,吃了个败仗,冯异和寇恂两路兵马合在一起,追着朱鲔打,一直把他打回到了洛阳城里。朱鲔逃进城,把城门关得紧紧的,不敢出来对敌。冯异和寇恂也不着急进攻,带着大军绕着洛阳城,耀武扬威地走了一圈。

寇恂和冯异派人去向刘秀报告这边的情况,刘秀很高兴,将士们也都进来向他道喜,还要尊他为天子。大伙儿一齐说:“大王功高德重,天下的人心都归向您,我们恳请您登上天子之位。”刘秀听了直摇头。有个将军见他这样,很是着急,理直气壮地说:“大王虚心退让,好是好,可是如果现在不即位,怕是日后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后悔就来不及了。更何况,大王难道就不顾忌刘家的宗族社稷了吗?只有确定了名分,才好干一番大事。要不然,谁是主,谁是贼,谁应当征讨谁呢?”刘秀一看,说话的是前锋将军马武。马武原本是绿林军的一个首领,刘秀不但信任他,还跟他很是亲热。可是刘秀觉得当皇帝还不到时候,不肯答应。他说:“将军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论罪这可是要砍头的。”马武不在乎地说:“大家都这么说。”刘秀说:“那你去告诉大家不要再这么说了。”

谁知,刘秀不肯当皇帝,可别的地方已经有好几个人自称皇帝了。跟着刘秀的那一帮人得到消息,都着急起来,他们又去请求刘秀即位。刘秀去问冯异,冯异说:“刘玄没有才能和威望,他的大臣都散了,他注定是要失败的。现在天下没有君王,人心惶惶。大汉的宗庙社稷还要不要,就全在大王了。依我看,大王应当接受大家的意见。”刘秀说:“可我心里老是不踏实,怕众人不服我。”冯异说:“那是因为大王做事一向慎重。”刘秀听了,高兴地说:“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踏实多了,就顺了大家的心意吧!”

公元 25 年夏天,三十一岁的刘秀宣布即位,定都洛阳,就是后来的汉光武帝。他拜邓禹为大司徒,跟他出生入死的一帮将士们,像冯异、寇恂、马武等,都封了大官,他又追封死去的哥哥刘 为王。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

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为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乃议征伐。’”前锋将军马武劝说刘秀称帝,刘秀谦让不肯。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事情不可挽回。

老当益壮

刘秀即位称帝后,他先后消灭了绿林和赤眉两支起义军,可他还是不放心。各地占据地盘称王、称帝的人还有不少,天下还乱着呢!其中,陇西的隗嚣(w ěi xiào)、河西的窦融和蜀地的公孙述,这三处势力最大,距离京都洛阳又远,汉光武帝没法同时分成三路去对付他们,于是决定采取“单打一”的办法,先向隗嚣和窦融让步,好把公孙述孤立起来。

汉光武帝打发大中大夫来歙(shè)作为使者去聘问隗嚣。这个隗嚣原本是当地的一个名士,天下人讨伐王莽的时候,他被大伙儿推举,领头起兵占了天水一带,势力挺大。后来他归顺了更始刘玄,又因为刘玄失势,他回到天水,自称大将军,占据一块地盘,还有了当皇帝的打算。

来歙到了隗嚣那里,隗嚣挺客气地接待来歙。来歙劝他去洛阳见汉光武帝,说只要他肯去一趟,一定能得到很高的爵位。隗嚣心想:这不是叫我做刘秀的臣下吗?他可不愿意,就找个借口推辞了。

公孙述也想拉拢隗嚣,派使者去封他为王。隗嚣认为他和公孙述是平起平坐的,根本说不上谁是君、谁是臣。公孙述凭什么封他做王,这不是瞧不起人吗?他把公孙述的使者杀了。以后,公孙述每次往北进兵,都被隗嚣给打了回去。

公元 28 年,隗嚣忽然又改变主意,派个亲信大臣做使者先去拜访公孙述,再派他去拜访汉光武帝。这隗嚣分明是打算向两头讨好。谁知,那个使者两头跑下来,自己倒有了主意。

隗嚣派出去的那个使者是扶风茂陵人,叫马援。马援十二岁死了父母,是跟着大哥马况长大的。大哥马况说他志向大,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不过大器晚成,不能心急。后来马况死了,马援就把他嫂子当作母亲看待。

马援在王莽当政的时候,当了一个小官。有一次,郡太守让他押送犯人去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哭得挺伤心,怪可怜的,就擅作主张把犯人放走了。他因此丢了官,只好逃到北地躲起来。后来赶上大赦,免了罪,他才敢出头露面地留在北地经营畜牧业和农业。没几年工夫,他就成了北地的大畜牧主和地主。当时有不少宾客投奔到他的门下。他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穷志不穷,人老心不老 )。”大伙儿都挺佩服他,认为这是很宝贵的教训。

又过了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自己花不完。他叹口气,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又有什么意思?”他就把财产分给他的亲戚朋友们。等到隗嚣离开更始,回到天水,他拜马援为绥德将军,还经常跟他商议重要的事情。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还是街坊,从小就挺有交情,因此,隗嚣派他去见公孙述。

马援到了公孙述那边,以为老朋友多年没见面,一定手拉着手,像过去一样亲热。可他没想到公孙述已经做了皇帝,摆起了皇帝的谱。马援进去的时候,大殿两旁站着卫士,文武百官按官职大小排列着。排场挺讲究,仪仗也挺隆重,可是就找不到从前朋友之间的那股热乎劲儿。公孙述见了马援,没讲几句话,就叫手下的人拿出衣帽来要封马援做大将军。他端端正正地坐着,等候马援过去谢恩。

马援推辞不干,他回去对隗嚣说:“公孙述自高自大,好像是只井底之蛙,咱们不如向着汉光武帝吧。”隗嚣就派他去见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听说马援到了,穿着便衣,也不带卫士,就在宫殿里欢迎马援。他带着笑脸对马援说:“您在两个皇帝之间奔波,我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马援说:“天下还没定下来,不但做君王的要挑选臣下,做臣下的也得挑选挑选君王。”汉光武帝笑了笑,不说话。马援接着说:“我跟公孙述是同乡,从小就挺要好。我这次去见他,他竟然布置了武士,让我一步步地走上台阶去跟他相见。想不到今天我刚到这儿,皇上您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接见我,好像见着老朋友似的。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呢?”汉光武帝笑着说:“您不是刺客,可能是说(shuì)客。”马援说:“现在天下乱糟糟的,称王称帝的不少。今天见了皇上这么豪爽,真像见到了高祖一样。”两个人越谈越投机,马援打定了主意,回去要劝隗嚣归顺汉光武帝。

符节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用于政治和军事的凭证信物,它可以用于身份证明,又可以作为传达命令、调遣兵将的信物。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伪,如兵符、虎符等。

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汉代使臣所持的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不仅汉廷派往匈奴等处的使者持节,皇帝派往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处的使者,同样要持节。“使节”的称谓,即是来源于此,一直沿用至今。

马援临走的时候,汉光武帝打发大中大夫来歙拿着符节送他回去。回去之后,隗嚣问马援:“汉光武帝怎么样?”马援说:“他啊,又豪爽,又英明,待人开诚布公,很不错。”隗嚣说:“跟高祖比起来怎么样?”马援说:“那可比不上。高祖老那么随随便便的,当今的皇上虚心待人,举动合适,而且他还不像高祖那样喜欢喝酒。”隗嚣挺不乐意地说:“照你说,他比高祖还强,怎么说比不上我呢?”

隗嚣虽说不乐意,可对马援还是照样尊重。他很客气地招待着来歙,来歙再次劝他归顺汉光武帝,隗嚣又推辞了。

老当益壮

成语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意坚,老当益壮。”

当,应当;益,更加;壮,豪壮。马援常对朋友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豪壮。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汉光武帝立下了赫赫战功。

老当益壮,形容年纪虽大却志气豪壮,多用来赞扬老年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

得陇望蜀

隗嚣送走了来歙之后,把大学问家班彪找来,跟他谈论秦汉兴亡的历史,想听听他的意见。班彪一听就明白了,隗嚣是借古论今:汉朝既然可以代替秦朝,当然也可以有别的朝代代替汉朝。可班彪明白隗嚣才能一般,不是汉光武帝的对手,他就劝隗嚣不要去跟汉朝争天下。隗嚣正想自己做皇帝,这种话当然听不进去,班彪就借个由头要求退休。隗嚣觉得这种读书人没有多大用处,就让他辞职了。

班彪辞了职,逍遥自在。他到了河西一带,打算在那儿隐居下去,整理整理历史,写一写文章。谁知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和班彪是同乡。窦融一听说班彪离开了隗嚣,正在自己的地界里游玩,就马上打发使者很隆重地把他接了来,还把他当作上宾,挺虚心地向他请教。班彪得到了这么一个知己朋友,就忠心耿耿地劝他归向汉光武帝。

窦融早就听说过汉光武帝这个人挺了不起,只因为河西离着洛阳路远,交通又不方便,没能够跟汉光武帝来往。隗嚣曾经给他送来一枚将军的大印,拜他为将,后来又派人来劝他自立为王。使者说,更始已亡,证明刘家不能再兴;要是你、我、公孙述三人联合起来,建成三个国家,共同去对付汉光武帝,成功了,各自为王,就算不成功的话,也能够像从前南越赵佗那样被封为边界上的大王。窦融拒绝了隗嚣。他听了班彪的话,写了一个奏章,打发使者上洛阳去朝见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接见了窦融的使者,他拜窦融为凉州牧,还给窦融写了一封信,信里说:“现在益州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将军的地位举足轻重,帮谁,谁的力量就大。如今有人主张分割天下,他们以为成功了,可以像战国时代那样各自为王;不成功的话,也可以像过去赵佗那样做个南越王。要知道,即使中国的土地可以分,中国的百姓也是不能分的。将军能够上为国家出力,下为百姓着想,我非常感激。”

这封信到了河西,窦融和他手下的人全都愣了。他们认为汉光武帝真英明,一万里以外的情况他全看得清清楚楚。谁再要不向着他,就是糊涂虫。

汉光武帝安定了窦融的河西这一边,又派来歙去见隗嚣,请他一起去征讨公孙述,还答应事成之后分给他土地。隗嚣不干,他找了个借口,说:“我力量本就薄弱,又要时时防备边界上的匈奴,哪有兵力帮你们去打蜀地啊!”来歙这才知道隗嚣跟公孙述一样,是想要三分天下了。可是隗嚣又忌惮汉光武帝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对汉光武帝不能不赔小心,于是他打发他大儿子跟着来歙到洛阳去,还让马援全家也跟着去。

公元 30 年,汉光武帝又写信给隗嚣和公孙述,劝他们归顺汉朝,实现统一。公孙述铁了心要三分天下,不但不回信,反倒发兵进攻南郡。汉光武帝要试试隗嚣是不是真的向着公孙述,就故意请他从天水发兵一同进攻蜀地。隗嚣回答说:“公孙述性子急躁,弄得上下不和。不如等到他恶贯满盈的时候再去征伐。”汉光武帝知道隗嚣是不肯帮助他了,就亲自到了长安,吩咐大军向成都进攻。隗嚣知道要是公孙述被消灭了,他也保不住,就发兵占领了陇山底下的几个城,还发兵去进攻关中,谁知碰上了征西大将军冯异,吃了败仗。

隗嚣正在为难的时候,又接到了马援的信,责备他不该反复无常,劝他及早回头,归附朝廷。隗嚣火了,他调动人马,准备再跟汉兵交战。马援带着汉光武帝拨给他的五千骑兵,在隗嚣的部将当中来来往往地劝他们归附汉朝。当时就有不少将士听了他的话,离开了隗嚣。隗嚣一看大势已去,只好再写信向汉光武帝求和。汉光武帝这会儿就不再那么客气了,他回答说:“虚浮的话我也听烦了,或是真心,或是假意,随你的便。”隗嚣知道汉光武帝已经看透了他,就投降了公孙述。公孙述封他为王,还派兵去帮他对抗汉光武帝。

公元 32 年,汉光武帝亲自带兵去征伐隗嚣。他到了陇地,看到那边都是山谷,地势十分险要。将士们大多劝汉光武帝回去。大伙儿正在为难的时候,蜀地的公孙述又发兵来帮助隗嚣抵抗汉兵,将士们就更泄气了。汉光武帝犹豫不决,他问马援怎么办。马援说:“隗嚣的军队心不齐,只要皇上进兵,他们非败不可。”他又拿米一撮一撮地堆成山谷的形势,指明行军的路线。汉光武帝仔细看了,记在心头,他说:“形势已经一目了然,明天就进兵。”正好,凉州牧窦融也率领着好几万骑兵和步兵,还有五千多辆辎重车来跟汉光武帝的大军会齐。将士们一见,泄了的气又鼓了起来。这时,使者来歙已经把隗嚣的两个大将都说服了。他们做了汉朝的大中大夫,大大地削弱了隗嚣的力量。

马援指明了道路,窦融带来了骑兵,来歙收服了隗嚣的大将,这三件重要的事帮助了汉兵顺利地把隗嚣打败。隗嚣带着妻子逃到西城,公孙述的救兵逃到上邽(gui)。汉光武帝再一次写信给隗嚣,劝他投降,保他父子相会。隗嚣情愿不要儿子,汉朝就把他那个做人质的儿子杀了。接着,汉光武帝派人围住西城和上邽继续攻打,又让窦融带兵回了凉州,自己也回洛阳去了。

汉光武帝刘秀与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与汉高祖同样都是平民出身,同样都需要推翻残暴的统治,在他们的身边同样有着许多忠臣良将的陪伴。

刘邦与刘秀在夺取天下的模式上是一样的,两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登基后的做法。刘邦登基之后,为了消除异姓诸侯王对朝廷的威胁,便将曾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功臣逐一铲除,而刘秀却能善待他的那些功臣。他的继位者刘庄,还将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刻于云台阁,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士”,以激励当朝大臣。

汉光武帝在路上写信给围攻西城和上邽的将军们,说:“那两个城要是打下来了,你们就带领兵马往南去征伐蜀地。人的毛病就在于不知足,我知道我的毛病在于‘得陇望蜀’( 平定了陇右,又想去平定蜀地 )。每发一回兵,我的头发和胡须总是白了一些。可是不这么干,天下又怎么能够统一呢!”

隗嚣被围困在西城,第二年,他便闷闷不乐地害病死了。他的部下立他儿子隗纯为王,继续抵抗汉军。又过了一年,隗纯投降了。可是“大树将军”冯异为了平定陇右,死在了军营里。

陇右既然平定了,汉光武帝就决定用全力去对付蜀地。他又亲自带兵征伐。公元 36 年,汉军进攻成都,大破蜀兵。公孙述受了重伤死了,他的手下知道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希望,就献出了成都,投降了。就这样,汉光武帝平定了陇右,又得了蜀地,统一天下的心愿总算是完成了。

等到大军回来,汉光武帝开了一个庆功会,大封功臣。他想起当年汉高祖是多么重视张良和萧何,可惜那个“赛萧何”寇恂一年前已经死了。邓禹虽然抵不上张良,可是告诉汉光武帝怎样统一中原,随时劝他注重纪律、争取民心的还是他。因此,汉光武帝把他当作第一号功臣,封为高密侯。别的功臣也都按照功劳的大小,给了他们不同的爵位和赏赐。已经死了的功臣,汉光武帝就分封他们的子孙。功臣当中受封的一共有三百六十五人,外戚当中受封的一共有四十五人。

得陇望蜀

出自《东观汉记·隗嚣传》:“西域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隗嚣占据陇地,公孙述占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汉光武帝平定陇右后不满足,紧接着又派兵南下平定蜀地。

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了。

董宣强项

汉光武帝平定了陇、蜀,二十年来乱糟糟的中原又重新统一。打仗打了这么多年,老百姓对于各地豪强连年征战早已恨透了。汉光武帝从二十八岁起兵,到这时已经四十三岁了,打了十五年仗的他打算让老百姓好好休养生息。他决心发展文教,不愿意再谈起军事。

有一天,皇太子刘疆向他父亲讨教打仗的方法。汉光武帝趁着机会,当着不少功臣的面,回答他说:“从前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打仗的方法,孔子不回答他。今天,这种事你还是不问的好。”

大将军邓禹、贾复知道汉光武帝不愿再用兵,就请求汉光武帝让他们遣散军队,研究儒家的学问去。汉光武帝废除了左右将军,列侯中只留了三人在朝廷,其他都回了自己的封邑。汉光武帝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却不让他们参与朝政。他想尽一切办法做到有始有终地保全功臣,功臣们即使有点小过失,他也能宽容过去。要是外地有什么进贡来的好东西,他宁可自己没有,也要分赐给功臣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陈”即“阵”,行兵布阵之意。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把孔子当作上宾,希望孔子能对卫国有所帮助,就问了他关于军事的问题。不料,孔子一听说行兵打仗就不高兴了,毫不客气地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打仗的事情我从来没学过!”因为孔子主张以“仁”得天下,他不愿与卫灵公为谋。于是,第二天,孔子就带领弟子离开卫国了。

打天下要靠武力,可如今天下太平,文教和法令就显得尤其重要。不过法令只能管理老百姓,要拿法令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可就难了。比如,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认为法令对她是没多大用处的。自己的兄弟做了皇帝,不但她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就连她的奴仆也敢横行不法。那么多皇亲国戚、豪门贵族住在洛阳,这洛阳令就不好做。

有一次,湖阳公主的一个奴仆杀了人。洛阳令董宣没法直接去湖阳公主的府里逮捕他。可他想,要是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了人,就可以不办罪的话,自己还怎么能治理好京师呢?他就天天守在外面。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出来,跟着她的正是那个奴仆。董宣上去就要逮捕他,湖阳公主沉下脸来,竖起眉毛,阴森森地说:“大胆洛阳令,你有几个脑袋,敢拦我的车马!”董宣可没被吓倒,他拔出宝剑来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公主不应当放纵奴仆杀人。他很严厉地叫衙役把那个奴仆拖下去,当时就把他杀了。

这一下,湖阳公主被气昏了。她立刻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哭啼啼地诉说董宣欺侮她。汉光武帝听了,也怪董宣不该冲撞公主。他立刻召董宣进宫,让人拿着鞭子在湖阳公主面前责打董宣。董宣说:“用不着打,让我说完话,我情愿死!”汉光武帝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是一国之君,一向注重德行。现在皇上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够治理天下吗?”说着,他就挺着脑袋向柱子撞去,撞得头破血流。

汉光武帝连忙叫人把董宣拉住,让他向公主磕个头、赔个礼,这事就算了。谁知,这董宣是个倔脾气,他宁可把自己的头撞破或者让汉光武帝把他的头砍下来,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上摁,可董宣两手使劲地撑住地,梗着脖子,怎么也不肯让自己的脑袋被摁下去。这内侍也真机灵,他明知道汉光武帝不会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和湖阳公主一个台阶下,就大声说:“回皇上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汉光武帝实在佩服董宣,只好笑了笑,让他回去了。

湖阳公主对汉光武帝说:“皇上做平民的时候,也曾私藏过罪犯,官吏都不敢上门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你的威力怎么反倒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洛阳令了呢?”汉光武帝笑着说:“就因为我做了天子,不能再像做平民的时候那么干了。”他一面劝湖阳公主回去,一面称赞董宣,还赏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这三十万钱都分给了他的手下。从此以后,董宣不怕豪门贵族的威望震动了整个京师,人们都称他为“强项令”。

当时执法如山的官吏除了董宣以外,还有个郅恽(zhì yùn),也是个硬汉,论官职,郅恽只不过是一个掌管洛阳上东门的小官。有一次,汉光武帝忙里偷闲地跑出去打猎,直到很晚才回来。他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士兵们叫管城门的赶快开门,遭到了郅恽的拒绝。汉光武帝亲自到了城下,让郅恽看个明白,吩咐他快开城门。郅恽回答说:“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汉光武帝碰了钉子,只好绕到东中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说:“皇上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么下去,国家社稷怎么办?”汉光武帝看了奏章,赏了他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级。

就这样,汉光武帝平定了天下,又靠着政策稳定了国家。国家再次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人们把汉光武帝统治的那些年称为“光武中兴”。

董宣强项

“董宣强项”在《后汉书·酷吏列传》中有记载,“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董宣面对湖阳公主的强势,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汉光武帝佩服董宣,不但放他回去,还赏赐了他三十万钱。

后人用“董宣强项”来形容官吏不畏权贵,执法不阿。

马革裹尸

马援为汉光武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公元 41 年,马援被汉光武帝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公元 44 年秋天,马援从西南边打仗回来了,回来的士兵还不到出发时的一半。马援还没进城,朝廷上的文武百官都出来迎接他。

有个叫孟冀的,足智多谋,是马援的好朋友,他也说了几句恭维的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教导我的话,怎么您也说这样的套话呢?”

孟冀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才只得到几百户的封地。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而我的封地却多达三千户。赏赐多,功劳小,我怎么能保得住呢?这一点,还得请您指教。”孟冀说:“我真笨,还真就没想到这一层。可是你已经够辛苦了,还是在家里休养吧。”马援说:“不行!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侵扰北方,我正要向皇上请求出征呢。男子汉大丈夫,死也应该死在边疆,用马革裹着尸首,送回来埋葬,那才像个样儿,怎么能够老待在家里跟妻儿过日子呢?”孟冀非常佩服他能够这么忠心耿耿地去保卫边疆。他说:“对!大丈夫就应该这样。”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待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在北方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迎战,汉光武帝同意了。匈奴和乌桓跟汉兵接触了一下,打不过,逃走了。

原来匈奴趁着汉朝国内打仗,顾及不上边塞的时候,又把西域各国当作自己的属国了。匈奴对待西域各国和汉朝对待他们可不一样。汉朝只要他们不来侵犯中原就好了。以前跟他们来往,也是送给他们的东西多,向他们要的东西少。匈奴把西域各国收为属国,除了逼着他们纳税、进贡以外,还老勒索牲口和财物。因此,西域各国一听到中原又统一了,就有车师、鄯善等十八个国家的国王打发他们的儿子到洛阳来,请求汉光武帝收留他们,再派都护去保护西域。汉光武帝因为中国刚平定下来,北方的部族还老来侵犯,自己没有力量去管西域的事,就送了不少的礼物给那十八个国王,好言好语地劝他们的王子回去。

莎车是跟匈奴联盟的。他一听说汉朝不派都护去,就去进攻鄯善和车师,还杀了龟兹(qiu cí)的国王。鄯善和车师又派他们的儿子到洛阳来伺候汉光武帝,再一次地请求他派都护去。汉光武帝还是不答应。他说:“我不能派大军去。你们要归附哪一国,东西南北随你们的便。”鄯善和车师这才死了心,只好再去归附匈奴。

没想到匈奴连年遭受了旱灾,蝗虫吃光了牧草,几千里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人和牲口也遭到了瘟疫,死了不少。老单于一死,国内又发生了内乱。乌桓趁机攻打匈奴,把他们大部分赶到几千里以外的地方去。匈奴南边的八个部四五万人公推日逐王为单于。这个南部的单于一心要和汉朝和好,他派了使者来到汉朝,说愿意永远给汉朝做屏障,挡住北边的敌人。

汉光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这件事。大臣们都认为天下刚安定下来,中原空虚,不应当答应单于的要求。只有一个人建议可以叫日逐王在东边抵抗鲜卑,在北边抵抗北匈奴,让他做个榜样去结交四边的部族。这样的话,边防就更加巩固了。汉光武帝同意了。从那时起,匈奴就正式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北边安定下来没有多久,南边的一个叫“五溪”的部族,又打了过来。公元 47 年,汉光武帝派将军去镇压,没想到中了计,全军覆没。接着他又派出了两个将军,这第二次出兵又遭到失败。中原大军接连两次被五溪族打败,五溪族更得意了。

汉光武帝正为这件事忧心,伏波将军马援要求再带兵到南方去。那时,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汉光武帝看了看马援,胡子都白了,怎么能再派他去打仗呢?他挺同情地说:“将军太老了。”可是马援不服老,他在殿外穿上铠甲、跨上战马,雄赳赳地来回跑了一圈。汉光武帝看着,叹了一口气,说:“这老人家,还真硬朗!”于是派他带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和四万兵马去攻打五溪。

马援出发的时候,许多朋友出来送他,一直送到郊外。马援捋着银白的长胡须,又是高兴又是难过地对一位叫杜愔(yin)的老朋友说:“我受了国家莫大的恩典,现在老了,正担心着不能马革裹尸,今天接受了命令往南边去,我就是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怕只怕有些豪门子弟常常伴随皇上左右,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这真叫我放心不下。”杜愔听了,叹息着劝了他几句,请他爱护身子,马援就这么走了。

马援、马武、耿舒他们到了临乡,正碰到五溪人进攻县城。汉军跟他们打了一仗,杀了三千多人,五溪人就逃回去了。马援他们想去抄五溪人的老窝,可往那边去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经过壶头山的,路近,可是难走;一条是经过充县的,道路平,可是远得多。耿舒主张走充县那一路,马援认为路远多费日子,多消耗粮草,不如走壶头山这一路。马援上了个奏章向汉光武帝请示,汉光武帝同意他的看法,他们就向壶头山出发。

没想到汉军到了壶头山,被五溪人围住了。他们好容易找到地方把军队驻扎下来。可是天热、太阳毒,已经有好多士兵中暑死去。马援吩咐士兵分作两队:一队守住营寨,对付五溪人;一队在山上凿山洞,让士兵可以在里面避避暑气。他想用这个办法应付一段时期,只要汉军到了平地,就可以打败他们了。可是五溪人一会儿敲着鼓冲下来,一会儿又打个呼哨跑回去,弄得汉兵没法交战。马援不管太阳多么毒,瘴气怎么厉害,也不管五溪人出来还是回去,他总是坚持在外面亲自指挥,要不,就踮着脚瞭望着五溪人的动静。他手底下的人见他流着汗,连胡子都湿透了,都央求他进山洞里去歇歇。他笑着说:“我老头儿不怕热。你们进去吧。”手下人都被他感动得直流泪。

中郎将耿舒原来不主张走壶头山这条路的,现在大军被困在山腰里,打又打不过去,退又退不出来,他心里有点怪马援。他就给他哥哥耿弇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马援不听他的话,以致大军到了这步田地,死了不少人等等。耿弇把这封信给汉光武帝看了。汉光武帝虽然曾经批准马援这么办,可是大军失利,只能怪将军,不能怪皇上,他派中郎将梁松到壶头山去责问马援,同时去监督马援的军队。

梁松是个驸马爷,骄傲自大,一向瞧不起马援。马援动身时对杜愔说的挑拨离间的豪门子弟,梁松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来梁松的父亲是马援的朋友,马援见梁松做了皇上的姑爷,那种骄横劲儿实在看不过去,就曾经像长辈似的批评过他。梁松一直怀恨在心,这次他奉命去责问马援,还去监督他的军队,马援不是犯在他的手里了吗?谁知等到梁松到了壶头山,马援已经害病死了。“死无对证”更方便,梁松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

画虎不成反类犬

马援对子侄后辈的教育十分严格。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他曾写信告诫他们: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龙伯高,一个叫杜季良。龙伯高为人敦厚谨慎,出言皆善,谦和节俭,清廉无私,我敬重他,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为人行侠仗义,各色人等皆有交往,他的父亲去世,数郡都有朋友来吊唁,我钦佩他,但我不愿意你们学他。学杜季良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狗一样。

后世以“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就,反成笑柄。

梁松上了个奏章,说马援不但这次犯了错误,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时候,他拿了无数的珍珠,满载而归。不但梁松这么说,跟马援在一起的马武也这么说。这下汉光武帝相信了,他立刻废了马援的爵位,还要追究其生前的罪状。等到马援的灵柩运到家里,他妻子不敢报丧,偷偷地埋在城外。马夫人亲自到宫里向汉光武帝请罪,汉光武帝把梁松的奏章交给她,让她自己看去,马夫人这才知道丈夫的冤屈。

原来马援在南方的时候,得了风湿症。据当地的人说,薏仁可以去风湿。马援吃了,果然有效果。他回来的时候,就买了不少粒头较大的薏仁,装在车上,带回了家。马武可能见到过这些薏仁,他以为是珍珠,害得马援革了爵位,坏了名誉,就连灵柩都不能够好好地安葬。

以前跟马援要好的朋友和宾客们没有一个敢上马家去吊孝的,只有一个跟马援同郡的朱勃,替他打抱不平,大胆地上书替马援申诉冤屈。他说:“大将在外,只要有人在朝中说坏话,做君王的就很容易记住他的小过,而忘记他的大功。”接下来,朱勃把马援历来的功劳细数了一遍。他说:“马援为朝廷出力二十二年,亲身尝遍了北方冰天雪地和南方毒热瘴气的滋味,临了马革裹尸,为国家丧了性命。他得到了什么呢?爵位废了,名誉毁了,家属不敢露面,亲戚朋友都害了怕,尸首没能够好好地下葬。死人不能够替自己辩护,活人不敢替他申冤。我真觉得痛心。”

汉光武帝看了朱勃的书信,允许把马援的灵柩运到本乡去安葬,也不再追办马援的罪。当初马援凿山洞抵制五溪族的办法很有效果,最终五溪人投了降,但功劳也就归了别人。

马革裹尸

成语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后来,62 岁的马援带兵远征,三年后病死军中,应了他当年那句“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即马皮。“马革裹尸”指军人在战场上战死。多用来表示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决心和气概。

乐此不疲

南匈奴一心和汉朝交好,情愿做汉朝的屏障,挡住北匈奴。过了不久,北匈奴也派了使者要求和亲。这一次,汉光武帝听了班彪的劝告,答应了。又过了几年,国内、国外已是一片安定。

汉光武帝巡游到东方,大臣们趁着机会打算举行一个歌功颂德的仪式,就联名上书,说:“皇上即位到今天,整整三十年了。这回巡游到东边,就该上泰山去封禅。”汉光武帝趁着机会下了一道诏书,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我骗谁?骗天吗?从今以后,谁要是从郡县派官吏来向我上寿,称颂虚伪的美德,我一定把这些人罚做奴隶到边界去屯田。”

这诏书一下来,大臣们缩起了脖子,谁也不敢再提歌功颂德的话,更别说封禅了。可是过了两年,驸马爷梁松和其他几个专门爱奉承皇上的大臣又开始起哄了。他们说上天早已注定到了汉光武帝这一代一定封禅,这次汉光武帝没有再反对,他想让人家知道他是真命天子,就把曾经说过的“我骗谁?骗天吗?”之类的那些话,都统统抛到了脑后,到底还是举行了封禅的仪式。汉光武帝上泰山祭了天,到梁父祭了地。

封禅

封禅是古代君王在泰山顶上筑台祭天的一种最隆重的歌功颂德的仪式,据说只有古代圣君才配封禅。早在远古即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称封;在泰山下梁父等小山上辟场祭地,称禅。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往往只有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久乱之后天下太平了,才可以封禅,向天地报告帝王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天命而治理天下。

汉光武帝为了巩固汉朝的政权,尽心提倡文教,争取民心,就像他当年尽心于用战争统一天下一样。就在封禅那一年的下半年,他一面修建太学,一面注意救济老人和孤儿。到了第二年,他已经六十三岁了,可他还是每天和大臣们讲解、讨论诗书里的道理,常常到很晚才睡觉。太子刘庄劝告他,说:“皇上的英明可以比得上禹王和汤王,可是却没有像黄帝和老子那样修心养神的福气。皇上也得多照顾照顾自己的身子啊!”汉光武帝笑着说:“我正是因为喜欢这么做,所以一点不觉得疲劳。”

汉光武帝不觉得疲劳可能是事实,可是他一天天地衰老下去也是事实。那年二月里,也就是公元 57 年,他害了重病,没有几天就死了。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

汉明帝即位的时候正好三十岁。他拜高密侯邓禹为太傅,东平王刘苍( 汉明帝的兄弟 )为骠骑将军。邓禹做了一年太傅死了,骠骑将军不但本领大、学问好,而且很懂规矩。汉明帝即位以后的两三年内,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人民得到了休养,连以前总是侵袭北方的乌桓也来访问。西边和东边的一些国家都归顺了朝廷,边疆上也很安宁。汉明帝就把边缘地区的屯兵都取消了,他自己也用不着操心打仗,这些事都可以交给骠骑将军刘苍去办,他只要提倡文教、尊重老师就能够叫大臣们和老百姓满意了。

这样的天下当然是汉光武帝给他打下来的,可是他也忘不了那些帮助汉室中兴的功臣。为了永远纪念这些功臣,汉明帝就在南宫云台中画上他们的像。当时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将军,就是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

乐此不疲

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原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汉光武帝刘秀勤于治理朝政,经常与大臣谈论治国方略,每天都是深夜才睡觉,太子不忍心他如此操劳,他则说他自己乐于这样做,并不感到疲劳。

后人用“乐此不疲”比喻十分喜爱做某事,做起来不知疲倦。

投笔从戎

为了宣扬文教,尊重儒家,汉明帝特别重视太学。从太学里出来的人才还真不少。东汉有几个很了不起的名士都曾经在太学里念过书。这些人喜欢读书、写文章。可是有个叫班超的书香子弟,他居然抛了书本、扔了笔杆去投军,很是有意思。

这个班超是大学问家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兄弟。班彪离开了隗嚣,跟窦融在一起。后来汉光武帝请他做文官,整理历史。他死了以后,汉明帝叫他的儿子班固做兰台令史,编辑历史书籍。班固的兄弟班超跟着他到了京师,帮着他做抄写工作,没多久,他也做了兰台令史。哥儿俩都像他们的父亲那样很有学问,可是性情却大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地编写历史。班超呢,他不愿意老趴在案头上写东西,他听说好几个西域的国家帮着匈奴掠夺边界上居民的牲口,就扔了笔杆,挺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书房里写文章呢?”于是,他打算扔掉笔杆去投军。

那时候显亲侯窦固执掌着兵权。他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先去联络西域,斩断匈奴的右胳膊,再去对付匈奴。公元 74 年,窦固派班超作为使者去西域。班超带着随从和礼物到了鄯善。

鄯善王虽然归附了匈奴,可是匈奴勒索他们的财物,他也不太满意。这次汉朝派使者来,他表示愿意脱离匈奴结交汉朝。班超住了几天,正打算再往西到别的国家去,忽然觉得鄯善王对待他们不像前几天那么殷勤,供给他们的酒食也不那么丰富。班超起了疑,这里面肯定有鬼。

班超跟随从的人员说:“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太一样,你们看出来了吗?”随从们说:“我们也觉得有些异样,却不知为什么。”他说:“我猜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才故意冷淡了咱们。”不过,这只是推测,刚巧鄯善王派下人送酒食来,班超装作挺有把握地问他:“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住在什么地方?”鄯善王原来真就瞒着班超,正跟匈奴的使者打交道哪!那个下人被班超这么一诈,还以为他早已知道了,就老老实实地说:“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有三十里地。”班超把那个人扣留下,不让他出去走漏风声,然后召集了所有三十六个随从的人,一块儿喝起酒来。

大伙儿正喝得兴高采烈的时候,班超站起来,对他们说:“你们跟我到了西域,原本是为了立功来的。没想到匈奴的使者到这儿才几天,鄯善王就对咱们不那么客气了。要是他见咱们人少,把咱们抓起来,送给匈奴,向单于邀功,咱们可就连尸骨都不能还乡了。你们看该怎么办?”随从们说:“反正也逃不了啦,是死是活,全听您的!”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我们趁着黑夜,到匈奴的帐篷周围,一面放火,一面进攻。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兵马,一定慌乱。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鄯善王胆子就大了,这样,他才敢抵抗匈奴。大丈夫立大功,称英雄,在此一举了。”随从们都说:“好!就这么拼一拼吧!”

一切准备就绪,到了半夜,班超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向匈奴的帐篷偷袭过去。那晚正赶上刮大风,班超吩咐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二十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自己跟剩下的六个人顺着风向放起了火。火一烧起来,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的人大喊大叫地杀向帐篷。匈奴人从梦里吓醒,急得走投无路。班超带头冲进帐篷,手起刀落,一下子砍死了三个匈奴兵。其余的壮士也跟着班超进了帐篷,杀了匈奴的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他们割下使者的脑袋,把匈奴所有的帐篷都烧了。班超他们回到自己的营里,天刚刚发白。

班超请鄯善王过来。鄯善王见到匈奴使者的人头,又是高兴又是怕。班超对他说:“从今往后,只要你一心一意抵抗匈奴,匈奴就不敢再来侵犯你们。”鄯善王慌忙趴在地下,磕着头说:“愿意听从汉天子的命令。”班超扶他起来,好言好语地安慰了一番。鄯善王为了表示真心交好,就叫他儿子跟着班超到洛阳去伺候汉朝天子。

班超回去向窦固报告联络鄯善的经过,窦固高兴地向汉明帝奏明班超的功劳。汉明帝再派班超去通于阗(tián),还叫他多带些兵马。班超说:“宣扬威德不在人多,主要是能帮助当地人去抵抗匈奴。我仍旧只带原来的三十六个壮士去,只要随机应变,应该足够了。”汉明帝就叫他多带些礼物。

班超带着原班人马,走了好久,才到了于阗。于阗王已经听说了班超在鄯善的事情,知道了他的厉害,只好出来接见班超他们。可是于阗也算是西域的一个大国,班超的人马又不多,于阗王在接见班超的时候就不怎么热心。班超要他脱离匈奴,联络汉朝。可他倚仗有匈奴做靠山,可以压制自己的老百姓,就犹豫不决起来。

于阗王拿不定主意,就叫巫人去请示大神,巫人作起法来,他假装大神,开口说:“你为什么要去结交汉朝?汉朝使者的那匹马倒还不错,可以拿来祭我。”于阗王就派人向班超请求把那匹马送给他。班超知道是那个巫人在捣鬼,就说:“可以。叫巫人亲自来取。”那巫人得意扬扬地到了班超那儿向他要马。班超也不跟他废话,立刻拔出刀来,把他杀了。他提着巫人的脑袋去见于阗王,对他说:“你结交汉朝,就有好处;你要是再勾结匈奴,这人头就是下场。两条路,你自己选吧!你为什么不去打听打听鄯善王是怎么送他儿子到汉朝去的?”于阗王见了那个人头,已经愣住了,再被班超这么大声地一说,不由得软了半截。他说:“愿意归向汉朝。”

于阗王暗地里发兵,杀了匈奴的将官,把人头献给班超,班超这才把随身带来的礼物送给了他和他手下的官员。他们得到了金、银、绸缎和布帛,都很高兴,于阗王也像鄯善王那样派他的儿子到汉朝去伺候汉明帝。

于阗、鄯善结交了汉朝,别的国家大多也都跟着过来了。北面的龟兹和疏勒还站在匈奴那一边,这是因为那个龟兹王是匈奴立的。龟兹王仗着有匈奴撑腰,去进攻疏勒,杀了疏勒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疏勒在于阗的西北,班超联络了于阗,打算再去收服疏勒。他了解了情况,断定疏勒人绝不会甘心情愿地让别国人做他们的王的。他派手下的田虑到疏勒去,告诉他怎么样去对付兜题。

田虑带着十几个壮士到了疏勒,见了兜题,劝他结交汉朝。兜题不敢得罪汉朝的使者,可是也不愿意结交汉朝。田虑见兜题左右只有几个卫士,就出来吩咐那十几个随行的壮士怎么下手。他们突然冲进帐篷,拖倒兜题,把他绑上。那几个卫士愣了一下,都逃散了。班超早已料到疏勒人是不会帮助兜题的。果然,大伙儿装聋作哑地都躲开了。田虑把兜题拖到外边,班超也正好赶到。

班超召集了疏勒的官员和老百姓,对他们说:“龟兹人杀了你们的国王,你们怎么不替他报仇,反倒投降敌人呢?”他们说:“我们势单力薄,自己也正恨着自己哪!”班超说:“我是汉朝的使者,愿意帮你们主持公道,你们可以另立自己的国王。”他们就立原来的王子为国王,还要求班超把兜题处死。班超说:“杀了他有什么用?不如把他放回去,也好叫龟兹知道汉朝天子是不愿意随便杀人的。”

班超放了兜题,叫他回去告诉龟兹王不要再反对汉朝。兜题连连磕头,说:“我一定好好劝告我们的大王。”他向大伙儿拜了拜,回到龟兹去了。疏勒赶走了敌人,有了自己的国王,都欢天喜地地谢过班超,还请他住在那儿,免得龟兹再去欺负他们。班超派人把这件事的经过去向窦固报告,窦固派使者去告诉班超暂时留在疏勒。

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 70 岁的时候,上书给汉和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可是,汉和帝没有给他回信。后来,班超的妹妹班昭苦苦上书央求汉和帝让她哥哥回来,汉和帝才终于同意班超回朝。

至于“酒泉郡”和“玉门关”:在东汉人的心目中,酒泉郡已经属于非常内地的地方了,只要过了玉门关,就是汉人聚居区,也就是内地。

西域各国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六十五年了。到了现在,终于又恢复了张骞时候的局面,彼此又都有使者来往。

班超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七十岁那年,时任西域都护的他思乡心切,上书给当时的汉和帝,要求回来。他说:“我死在西域无所谓,只怕以后的人会因为我不得回国,而不敢再出来。我不希望回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第二年八月,班超回到了洛阳,九月里就死了,死的时候他已经七十一岁了。班超为了保护汉朝的边界,苦苦地在西域坚持了三十多年,平定了五十多个国家,为促进西域回归、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投笔从戎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智略’,尤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和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投,扔;戎,军队。后人用“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

豺狼当道

东汉继汉光武帝之后,在位的皇帝大多没有超过二十年的,而且多是幼年登基,刚成年不久就死去。如汉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在位十八年;汉章帝在位十三年;汉和帝在位十七年;汉殇帝满月即位,即位八个月后即死去;汉安帝在位十八年;汉婴帝在位仅二百余日,之后便是汉顺帝。

公元 125 年,十一岁的汉顺帝即位,又过了几年,他立梁氏为皇后,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做了大将军。汉顺帝是靠着宦官才当了皇帝,他当然重用宦官。他开了一个先例,宦官虽然没有儿子,但是他们的养子可以继承爵位和封地,养子也可以得到封赏。而养子是要多少有多少的,于是,宫里的宦官多到几百家,彼此争权夺利,闹得乱糟糟的没有一天安宁。

大将军梁商为了保全荣华富贵,叫他儿子梁冀好好地去结交宦官曹节、曹腾他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外戚和宦官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士族豪强的局面。

梁冀跟他父亲大不相同。别看他两眼直愣愣,说话结结巴巴,好像木头人儿似的,他从小就懂得耍钱、斗鸡;长大了,打猎、跑狗、喝酒,欺压别人,着实有两下子。他做河南尹的时候,对付老百姓简直像狼对付羊一样。父亲做了大将军,妹妹做了皇后,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说他不好?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指东汉桓帝、灵帝时重用宦官,士大夫和贵族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争权的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的罪名禁锢士人而得名。“党锢之祸”以反对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失败而结束,党人被残酷镇压,“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提及“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有一天,洛阳令吕放偶然在梁商面前谈到梁冀,说话当中,有点不满意梁冀的口气。梁商把他儿子责备了几句。梁冀直怪吕放多嘴,就派人把他暗杀了。他还把这个罪名加在别人身上,屈死了一百多人。梁商给他瞒过了,汉顺帝更是被蒙在鼓里。

过了几年,大将军梁商害病死了。汉顺帝自己没有权力,只好让梁冀接替他父亲做了大将军。各地的官府都向梁冀送礼贺喜,他更可以无法无天了。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手下公开行贿,公开勒索。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只好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专杀贪官污吏。朝廷上的大官一听到各地都有农民起义,再也不能安安稳稳地睡觉了。

谏议大夫周举上书给汉顺帝,说:“要消灭盗贼,必须先把地方官彻底地查一查。爱护人民的官员应当升职,贪官污吏就该查办。”汉顺帝同意了。他派周举、杜乔、张纲等八个大臣为使者分头到各地去观察一番。这八个人之中,武阳人张纲最年轻,他认为真要整顿政治的话,首先应该惩办朝廷上违法乱纪的大官,那些地方上的小官自然就不敢胆大妄为了。他到了洛阳都亭,越想越不是滋味儿,就把自己的车毁了,不去了。人家问他:“你怎么啦?”他说:“豺狼当道,何必查问狐狸?”他就上书弹劾大将军梁冀。

张纲弹劾梁冀的消息一传出去,好像捅了马蜂窝,整个洛阳城全都骚动起来。汉顺帝正宠着梁皇后,梁家的子弟和亲戚布满了朝廷。他们说:“张纲这小子,看他有几个脑袋!”汉顺帝也知道另外有不少人是向着张纲的,他只好把他的奏章搁在一边,没把他办罪。大将军梁冀可把张纲恨透了,他得想法把他害了才解恨。

刚巧广陵来报,说广陵大盗张婴,手下有好几万人马,扰乱徐州、扬州一带,杀害刺史,请朝廷发兵去围剿。梁冀真比豺狼还狠,他趁着这个机会推荐张纲。朝廷就派张纲为广陵太守,让他到张婴那儿去送死。

张纲到了广陵,只带着十几个随从亲自去见张婴,说他是来惩办贪官污吏的,并不是来为难百姓的。张婴是条好汉,好汉识好汉,张婴被张纲说服了,亲自挑选了一批能力较强的首领,交给张纲量才录用,其余一万多人自愿回家种地,广陵一带就这么安定下来了。

张纲治理广陵,立了大功,汉顺帝打算封他。梁冀出来拦阻,因此作罢。过了一年,张纲害病死了。汉顺帝听到这个消息,叹息了一番,就在这一年,汉顺帝也害病死了。他死的时候,才三十岁,两岁的太子即位,就是汉冲帝。不到半年,婴儿皇帝汉冲帝死了。汉顺帝绝了后,立谁做皇帝呢?公卿大臣提出了两个人,一个是清河王刘蒜,一个是渤海王刘缵(zuǎn),他们都是汉章帝的曾孙。刘蒜年长,刘缵才八岁。公卿大臣大多向着刘蒜,太尉李固劝梁冀顾全大局,立年龄较大的刘蒜为皇帝。梁冀跟梁太后商量下来,认为年幼无知的小孩子容易对付,就决定立八岁的刘缵为皇帝,就是汉质帝。

八岁的汉质帝还真伶俐,就是不懂事。他见梁冀掌握着大权,独断独行,连皇上也不搁在眼里,就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梁冀说:“大将军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了,气得眼珠子都蹦出来了。他想:“这小子现在就这这这么厉害,赶明儿长长长大了,那还了得!”他就嘱咐内侍把毒药放在饼里拿上去。汉质帝吃了饼,倒在地下,滚了几滚,死了。要是张纲还活着,他一定又是那句话:“豺狼当道,何必查问狐狸?”

几位大臣联名上书,请大将军梁冀立清河王刘蒜。梁冀和梁太后可另有打算。他们打算立十五岁的蠡吾侯( 蠡 li)刘志为皇帝,梁冀和梁太后还决定把他们的妹妹嫁给刘志。没想到公卿大臣们一致要立清河王刘蒜,事情就不怎么顺手了。

第二天,梁冀召集了公卿大臣商议立新君的事。他端着肩膀,突着嘴,俩眼直瞪,来势汹汹地大声宣布:“立……立……立蠡吾侯!”朝廷上除了几个大臣以外,全都一齐说:“大将军的主意错不了。”大臣李固和杜乔刚要反对,梁冀吆喝一声,说:“退……退朝!”

就这样,十五岁的小孩子刘志即位,就是汉桓帝。梁太后替他临朝,梁冀替他掌权。汉桓帝全靠着梁家做了皇帝,自然一切全听他们的。转过了年八月,汉桓帝娶了梁太后的妹妹为媳妇儿。姐儿俩就这么分成两辈,一个叫梁太后,一个叫梁皇后。

梁冀对李固和杜乔反对他的事一直耿耿于怀,就找了个借口,逼死了他们。

汉桓帝即位第一年就杀害了这两个出名的大臣。外面沸沸扬扬地都怪着梁太后。她心里也挺不踏实,公元150 年正月,梁太后身子不舒服。她下了一道诏书,大赦天下,把朝政归还给汉桓帝。过了一个月,她死了。梁太后一死,朝廷大权在名义上由汉桓帝掌管,实际上落在梁冀一个人手里。梁冀前后加封,一共三万户,儿子也都受了封。谁有他那么威风呢?

梁冀为了自己享受,大兴土木,盖了不少高屋广厦,又圈了几十里地作为梁家的花园。花园里面有河流和假山,亭、台、楼、阁应有尽有。这还不算,他又在河南城西开辟了一个极大的园林,也有个几十里地。梁冀喜欢小白兔,他命令各地交纳兔子,设立兔苑,烙上记号,谁要是敢伤害这些兔子就判死罪。有个西域人不知道这个禁令,偶然打死了一只兔子。为了这件案子,梁冀前前后后杀了十多个人。

梁冀仗着皇家的势力,还向外国征求各种特产和贵重的物品。他在京师里曾经接待了不少西域商人;他把良家子女抓来作为奴婢;他还派人去调查有钱的人家,把财主抓来,随便给他一个罪名,叫他拿出钱来赎罪。有个扶风人孙奋,很有钱。他可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梁冀送给他一匹马,向他借钱五千万缗(m ín)。孙奋哪儿舍得?后来他实在被逼得没有办法,一咬牙,给了梁冀三千万缗。梁冀一看,短了两千万缗,火了。他吩咐当地的官府把孙奋和他兄弟都抓来,说他们的母亲是将军府里逃出来的丫头,被她盗去十斛珍珠、一千斤紫金,都应该追还。孙奋哥儿俩不肯承认,就活活地被官府打死,家产没收,一共值一亿七千多万缗。

梁冀这么无法无天地闹着,汉桓帝也管不了他。梁皇后有了这么一个掌握大权的哥哥,那种骄横劲儿也不用提了。她因为自己没有儿子,最恨别人生孩子。因此,宫人有了喜,没有一个不被她害死的。汉桓帝越看她越讨厌,干脆不上她那儿去了。最终,梁皇后气出病来,咽了气。

她一死,贵人梁猛出了头。那梁猛原本姓邓,父亲早死,母亲宣氏再嫁给梁冀老婆的舅舅梁纪。梁冀的老婆见她长得挺美,就把她认作干女儿,改成梁姓,送她进宫,后来封为贵人。大家都以为她是梁冀的女儿,都叫她梁贵人。梁冀怕梁贵人的母亲泄露秘密对自己不利,就派刺客去杀她。不料那个刺客被人逮住。审问下来,才知道是大将军梁冀派去的。梁贵人知道了底细,把梁冀派人去暗杀她母亲的事告诉了汉桓帝。

汉桓帝正宠着梁贵人,就把梁冀当作仇人。梁冀曾经杀害过不少大臣,作威作福,小看皇上。现在他竟敢得罪梁贵人,汉桓帝火更大了。他秘密联系了几个一向跟梁冀有怨的大臣,商量定当,发动羽林军一千多人,突然围住梁冀的住宅,收了大将军的印。梁冀慌了神,直发抖,两眼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等到他清醒过来,知道活不了啦,只好跟着他老婆一块儿喝了毒药自杀。

梁家和他们的亲戚全都完蛋了。有的处了死刑,有的废为平民。老百姓们欢呼雀跃,不用提有多高兴了。梁冀的家产充公,一共值三十多万万缗。汉桓帝有了这笔巨款,下了一道诏书,减去天下租税一半,所有梁家的花园、园林等一律开放,交给穷人耕种。国内的紧张局面暂时又缓和了一下。

过了几年,汉桓帝害病死了。十二岁的汉灵帝即位。汉灵帝昏昏庸庸地信任宦官,只知道吃、喝、玩、乐。库房里的钱不够用,他就在西园开了一个挺特别的铺子,让有钱的人很方便地到这儿来买官职和爵位。四百石的官职定价四百万缗;两千石的官职定价两千万缗;就是凭才德选上的官员也得付半价或三分之一的价钱;县令的缺随县的好坏决定价钱;没有钱的也可以买官,准他上任之后加倍付款。这么公开地允许官吏去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可就活不下去了。

朝廷上宦官当道,全国的老百姓受着贪官污吏、大族豪强的压迫,再加上连年的灾荒,这样的日子教老百姓怎么过得下去?那时候,巨鹿郡张家有弟兄三个: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都挺有本领,张角还曾经读过书,他懂得医道,给人治病挺有效。穷人看病,还不要钱,他很快地出了名。

张角看到绝大多数的农民只盼望能够安心生产、过太平的日子,就创立了一个教门,叫“太平道”,还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块儿传教、治病。每回发生瘟疫,张角都把药预先煎好,配成现成的药水,盛在瓶子里,随时给人治病。他还叫病人跪在坛前,自己念着符咒,然后给他喝药水。他就这样救活了不少人。远远近近到他家来求医的,每天总有一百多人。张角自称为“太平道人”,人们可都尊他为“太平真人”。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张角就派他的兄弟和弟子周游四方,一面治病,一面传道。大约过了十年光景,太平道传遍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教徒发展到了几十万。这八个州的老百姓不论信不信,没有不知道太平真人的。郡县的官吏认为太平道是劝人为善、给人治病的教门,谁也不去真正过问。朝廷上有一两个大臣曾经上书,请朝廷下令禁止太平道。汉灵帝正忙着起造林园,就没把太平道放在心里。

张角看到时机成熟了,就暗地里发动教徒起来反抗朝廷,全国几十万农民同时起义,不到十天工夫,天下响应。所有跟着张角、张宝、张梁起义的农民头上都裹着黄巾,当作标记。起义军就称为“黄巾军”。各地的起义军好像大河决了口子一样,人数越来越多,官兵哪能抵抗得了?汉灵帝只好让各州郡自己招募将士,用心抵抗黄巾军。这么一来,各地的宗室贵族、外戚将军、太守、刺史、地主豪强以及所谓英雄好汉、流氓地痞等等,都借着征讨黄巾的名义,趁机会抢夺地盘,扩张势力,把个东汉的天下闹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然后大鱼吃小鱼,把中国分成魏、蜀、吴三国割据的局面。

到了公元 220 年,也就是汉灵帝的儿子汉献帝三十一年,东汉亡于魏。魏、蜀、吴各有皇帝,各立朝廷,正式分成了三国。

豺狼当道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张纲》中记载:“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讲得就是张纲弹劾梁冀的故事。

当道:横在路中间。豺狼横在路中间,比喻坏人掌权。梁冀成为大将军后,与其弟和宦官勾结,狼狈为奸,无恶不作,天下人对其恨之入骨。光禄大夫张纲想主持正义弹劾梁冀,却碰了一鼻子灰,他大发感叹:“朝廷也是豺狼当道。”

后人用“豺狼当道”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