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细说清朝

二八 掳福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多尔衮命令多铎由潼关转师东向,顺着黄河、淮河、运河,攻打南京。

南京原是明太祖的京城。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称南京为“留都”,“留”了若干官吏如各部尚书之类在南京,以备万一北京出了问题之时,“留都”能有一个现成的“作战政府”,主持一切。成祖以后的明朝历代皇帝,保存了这个制度。

因此,当北京被李自成占领、崇祯皇帝上吊以后,“留都”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南京翰林院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便在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会同“勋臣”魏国公徐弘基(徐达之后)、诚意伯刘孔昭(刘基之后),公推明神宗的一个孙儿、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担任“监国”,代行皇帝职权。

十二天以后,他们奉朱由崧进一步即皇帝之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这时候,山西的一部分与陕西及今日甘肃的全部属于李自成,四川属于张献忠。山东与河南两省的情形十分混乱(有不少县份于投降过李自成以后受清朝安抚,但也有不少县份始终为明朝死守)。

湖北属于左良玉。左良玉号称有几十万兵,对李自成之攻陷北京,与多尔衮之窃取北直隶、河南与山东的一部分,视若无睹,对福王也极冷淡。

史可法没有兵。南京新政府所倚靠的只有凤阳总督马士英,及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刘肇基、方国安、郑鸿逵等寥寥可数的几个将领及其部队。

新政府的用人行政大权,操在马士英之手。他把史可法挤出南京,到扬州去“督师”。

史可法到扬州,高杰正在和黄得功争夺扬州的地盘。史可法用自己的真诚感动高杰,高杰跟随他北伐,稳住了苏北与豫东,把兵力推进到归德(商丘),在归德一带屯田。海州一带的防务,史可法交给刘肇基,刘肇基守得很好。

马士英在南京,却不干正经事。他荐引魏忠贤的余孽阮大铖为“添注兵部右侍郎”,不久又升阮为兵部尚书。这阮大铖只知道卖官鬻爵,为非作歹,教福王修建宫殿,广选美女。

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逃来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硬说他是冒充,把他关起,用刑。

左良玉听到消息,便自称奉了太子密旨,起兵讨贼。马士英调黄得功的军队,开到芜湖、贵池一带来抵御;同时也召回史可法,去“西线”前方巡视。史可法刚到采石矶,多铎的清军已渡了淮河南下。史可法只得又赶回扬州。

南京新政府曾经派遣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三人作为特使,带了一千两金子、十万两银子、一万匹绸缎,到北京去向清军致谢,附带的任务是改葬崇祯皇帝,慰问吴三桂。

多尔衮收了金子、银子、绸缎,却责问这三人:为什么南京不出兵讨伐李自成,而“擅自”立了一个新皇帝。多尔衮的理论是:崇祯皇帝一死,明朝已亡,中国的天下属于清朝。南京的史可法等人无权延长明朝的生命。

多尔衮也不准左懋第等改葬崇祯皇帝,更不准他们慰问吴三桂。他们给吴三桂带来的一万两银子、两千匹绸缎,被多尔衮的兵抢走。

左懋第等三人离开北京,回南京复命,走到沧州,左懋第与马绍愉被抓了回去,陈洪范一人被放回。原来,这陈洪范已经暗中降清,把南京的内情都告诉了多尔衮。多尔衮于是知道新政府不难消灭,就命令多铎把扫荡李自成的未了之事完全交给阿济格,转师东向,打开封、归德、泗州、淮安、扬州、南京。

这时候,高杰已被睢州的守将许定国杀死(许定国投降了清军),他的部队由外甥李本身(李本深)率领,但是李本身毫无能力,全军瓦解,李自己也降清。

多铎很不费力地来到扬州城下。史可法向南京要兵,南京不给;檄调各个地方的守将,来的仅有此时守住北洋河的刘肇基一人。这一位刘肇基,是辽东人,积功升至总兵,洪承畴在关外督师,不喜欢他,把他撤离故乡。史可法很赏识他,他感恩知己,便率领麾下四千人,到扬州来帮史可法作战到底。

刘肇基向史可法建议,在郊外与多铎的军队背城一战。但是史可法主张守城。史可法以为,只要能守几天,南京与各方的援兵总有来的。于是,守了七天七夜,城破。

城破以后,刘肇基率领他的四千壮士进行巷战,多数殉国。(刘肇基本人突出重围,其后于隆武二年在湖南武冈抵抗清军,被耿仲明捕杀。)史可法自刎,被左右拦阻,未死。左右把他拥到小东门,准备护他出城,遇到清兵,史可法大叫:“我就是史可法!”清兵捉了他去见多铎。多铎劝他降,史可法说:“天朝大臣,岂肯作万世罪人!”

史可法牺牲以后,清军把城内的明朝军民屠杀了十天。(有一位王季楚,侥幸未死,写下一部《扬州十日记》。这一部书在清朝末年被革命同盟会翻印,成为极有力量的反清宣传品。)

扬州城破,是在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十天以后,清军杀完了城内极大多数的明朝军民,渡过长江。

守着长江北岸瓜洲与仪真等处的郑鸿逵水师,抵敌不住。

七天以后,弘光皇帝(福王)不战而逃,逃到太平(当涂),进不了城,又逃到芜湖,求黄得功保护。

又过了两天,清军到达南京城下,马士英挟了弘光皇帝的庶母跑掉,阮大铖也不知去向。全城的勋臣、文武大吏,由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人领先,排了队,出城迎接,跪地投降。高杰的儿子高元照、“广昌伯”刘良佐,也先后率领二十三万骑兵、步兵,作了清朝的奴隶。

他们倘若肯把这二十三万兵分一半给史可法,则不仅扬州可保,南京可保,中原也一定可以光复。

多铎命令清军暂时不进南京,先在南京郊外杀一个痛快,抢一个饱。可怜成千成万的老百姓,又作了无辜的牺牲品。

多铎命令刘良佐作先锋,去打黄得功。刘良佐无勇气抗清,倒颇有勇气残杀自己的同类,黄得功中了箭,不愿意再活下去,他拔出这一枝箭,刺向自己的咽喉。

那只知修宫殿、选美女的弘光皇帝,被降将田雄捆了,送给清军当俘虏。清军把他解到北京,砍头。

那兵力最强的左良玉,和刘良佐同样怯于公战,勇于私斗,不敢打清军,偏要“东下”,想到南京抢马士英的位置。他的兵在贵池与黄得功的军队遭遇,被打败。他本人病死在九江。其后他的儿子左梦庚,在阿济格追赶李自成,追至九江之时,率领十三万兵、四万条船,降了阿济格。

刘泽清在安徽,迟疑了一个多月,到了七月四日,也率领全部兵丁投降。

方国安原在南京守城,见到大势已去,退浙江支持新的“监国”鲁王朱以海。郑鸿逵在清军渡江以后,也退到浙江。

多尔衮召回多铎,另派洪承畴到南京去,“以原官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所谓原官,是洪承畴在明朝所做的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皇太极收降他,一时未加任用,多尔衮把他带到北京,才“给还”了他这个明朝官职,而且加上了“同内院官佐理机务”这八个重要的字,事实上叫他入了内阁。)

洪承畴到南京以后,十分卖力,把各地前仆后继的义兵,摧残净尽。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