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八、记平望小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平望有两小学,其一在中水港,本艺英书院,清末改为艺英小学堂。只收男童,故亦称男校。门临中水港[1],入门三楹为门房,其北为楼,亦三楹。庭有侧门,入门一廊临小池,稍布置树石,北又有屋三楹。艺英书院时规模仅如此。初改初等小学,无高小。当时学制,初等小学四年卒业,高等小学三年卒业。吴江县一高在城,二高在同里,三高在盛泽,四高在黎里,五高当在震泽。四高最著,其国文教师为沈梅若,芦墟人,能为古文辞。平望无高小,民国七八年间,创立初级商业学校,建课室于操场之北。其后改为高小与初小合并为完全小学,是为公立第八完全小学[2],简称为公八校。其校长予所知者有孙天雄、计剑华、李溶、周介祉、黄印三等。天雄之母为予之族祖姑母。天雄毕业于体操学堂。计剑华为校长时,平望有旅外学生会,以计资历浅,力攻之。计既去职,李溶继之。李溶字永清,其父字臻伯,我父之师也。为邑诸生,后执教于盛泽绸业小学,终其身,温厚端谨人也。李溶年少于我父,与我父同学,毕业于苏州师范学校。任校长不久,亦去之盛泽任教。周介祉名同祺,亦卒业于苏州师校。任校长最久,后调平望民众教育馆长,旋去职。抗战时,失志降敌,其后不知所终[3]。印三毕业于吴江旧制中学(旧制中学四年),解放后尚在。

又一小学在殊胜寺大殿西,旧为积谷仓之粮仓。民国初,黄鲁若(名象坚)始创女子小学,由县补助而非公立,号为代用小学。黄鲁若始为校长[4],卒于二十年代末,年不逾三十。鲁若曾祖琛圃,祖甘叔,有文名,《平望镇续志》中颇有其文。父倜人,清末浙江佐杂官,民国初为镇乡董。鲁若卒业何校不详。继任为吴敏於(名淇)。敏於曾祖梅隐[5],父竹舟,卒业于周庄小学。有干才,而不修行检。我父尝延之课余读,未逾月,忽不来,问其家,其家不知也。既而闻在上海,冶游数月而返。抗日战争前,任某县烟酒局长[6]。日寇内侵,挈家至新市。新市时未沦陷,国民党诸军帅往来索饷,新市镇人苦之,敏於掉臂肆应诸军帅间,为镇人所倚重。然后终为某军帅所杀。(一九二四年甲子岁[7],江浙搆兵,平望为水陆要冲,苏军之过境者络绎不绝,或至万人,张勋旧部白宝山领军至,镇人大恐[8],乡董亦遁去,索诸供应[9],无负责者,且将有变。敏於出与周旋,镇得无事。新市之事[10],敏於习故智[11],以为己之才足以应之,而竟以杀身。)

敏於去校长职,继之者为陈景康(元钊)。景康父设蒙馆自给。景康卒业何校不详。任校长最久,不知于何年去职。继之者何人亦不详[12]。余七岁时,将入学校,中水港距我家远[13],稚弱不任往返,余姊先已入女学,因亦附读。其时校长尚是鲁若先生,女教师二,一姓王,一姓费,皆同里人。王未嫁,费则盛年守寡者也。并校长、教师止三人。其时课本为共和国教科书。余入学为二年级生,读第三册与第四册。今犹记第三册之第一课云:“中华,我国之国名也,溯自远祖以来,居于是,衣于是,我为中华之人,岂可不爱我国哉。”并是浅近易晓之文言。此课文以爱国为旨。五四运动时余尚幼,此后以五月九日为国耻纪念,是日集学生、教师述日人侵略我国,以二十一条相迫之经过。率学生游行街道间,唱《国耻歌》。其辞曰:“五月九日,国耻纪念日,念哀的美敦四十八时来逼迫。筹国之经,练兵之后(此二句音如此,原文是否是此八字,不能确知),我民尽天职,报仇雪耻,同心协力,毋忘此一日。”然童而习之[14],共知袁世凯为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为卖国贼,而得愤日人之欺凌[15]。犹忆女学壁上悬一黑板,以白漆大书“毋忘五九”四字,我姊素心六年级时所书也。黑板悬于南偏教师休息室门外壁上,出入必见之。

* * *

[1] “中”为补字,原在“临水”二字右。

[2] “是为”二字干写,据印痕残笔补。

[3] “所”原作“数”,笔误径改。

[4] “黄鲁若始”四字干写,据印痕补。

[5] “曾祖”为改补字,与右行“卒业”原重叠。

[6] “某县”二字干写,据印痕残笔补。

[7] “四”原作“一”,笔误径改。是年,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爆发战争,驳火一月有馀,苏胜浙败,俗称“甲子兵灾”。

[8] “大”与前“不绝”原重叠。

[9] “索诸”与右行“张勋”原重叠。

[10] “之事”二字干写,据印痕残笔补。

[11] “敏”字干写,据印痕残笔补。

[12] 按陈元钊于民国十八年(1929)去职,继之者为前揭黄印三。

[13] “远”原作“远远”,衍一“远”字,径删。

[14] “然”与前“日。”原重叠。

[15] “得愤”原补写于前“国贼”之右,此据文意插补于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