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雍大记

雍大记卷之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考迹

易赞成形,诗称具瞻。高卑天造,经营人力。世移代谢,陵迁谷堙。爰陈国纪,以正地利。标示观省,昭诫淫德。作考迹。

终南山在西安府南五十里,东自蓝田县界,西入咸宁县界。石鳖谷,以谷水出,与长安、咸宁二县分界,东西四十里。

禹贡:终南惇物,至于鸟鼠。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毛注:周之名山终南也。春秋左氏传曰:荆山、终南,九州之险也。杜注曰:终南,在始平武功县南。汉书曰:太乙山又为终南山。五经要义曰:太乙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关中记曰:终南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又曰:终南太乙,左右三十里,内名福地。三秦记曰:太乙在骊山西,去长安二百里。一名地胏山。东方朔传曰:终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铁、豫樟、檀柘异类之物。豹林谷,在终南山麓,宋种放隐此山之东明峰。太乙山,在西安府西南八十里长安县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汉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乙于此,建太乙宫。石鳖谷在西安府南六十里。谷口有白圆石,其巨如屋类鳖。谷东属咸宁界,谷西为长安县界。义谷、锡谷,皆在西安府东南,至旧归安镇合路通于汉中。竹谷,在西安府南六十里。方舆记曰:竹谷俗谓之赤水,出于是谷。

子午岭,在西安府南四十里,至东杜甫村。景佑二年置关,以南山子午谷为名。

龙首山,在西安府西一十里。三秦记曰:秦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可六十尺,土赤不毛。秦时,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括地志曰:今按山首在长安故城中,汉取山土为城,山之余尾在城西南数里乃尽。按长安城南鼎门之西,南北附城,有土岭,可二三百步,望之隐然如城,俗名曰土蛇岭,即此山之余土也。又汉台殿城阙,皆在山土为之,是以高大数千年不圯。武将山,长安记曰:长安城西北有武将山,即前汉末辛孟所隐之处。灞上,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灞河西岸。汉元年十月,沛公至灞上,子婴降。文帝六年,宗正刘礼为将军,次灞上。少陵原,在咸宁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汉鸿固原也。宣帝许后葬司马村,塳比杜陵差小,号曰小陵。又曰少陵,杜曲在其傍。

乐游原,在咸宁县南八里曲江池东北,即秦宜春苑。汉宣帝起乐游庙。

毕原,在咸宁县西南二十八里,与咸阳县界相接。

高阳原,在长安县西南二十里,接咸阳界。

细柳原,在长安县西南三十三里昆明池南柳市。周亚夫军于细柳,今石徼是也,又名石墩,今在咸阳县界。

凤栖原,在少陵原北,接鸿固原。柳宗元为伯妣志曰:葬于万年之凤栖原。长安志少陵西北三十里,皆此原。

龙百原

三秦记:起自南山,东义谷、浐水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乐古城六七十里。隋唐宫殿皆依此原。新说:唐呈子幼则居内,渐长成,于东内苑建立大宅,于外,为十六王宅。又置百孙院,王子王孙勿得出外,斗鸡走狗,蹴踘弹射于院中。龙首原,俗呼小儿原。或曰:今原有西番塔,元李武元中所建。其下是一古塳,堑之,得一石椁,有篆文曰小儿塳。神禾原在御宿川北樊川之原上,东西三十里。剧谈录曰:晋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名。唐季有华佗洞,在此原上即郑驸马之居。

铜人原,在灞陵东北一十五里,苏子训与老父摩挲铜狄,即此。

长乐坡,在咸宁县东北一十里,即浐水之西岸。十道志曰:旧名浐坡,隋文帝恶之,改名。汉长乐宫在其西北。

开元坡剧谈录:唐京城兴庆池西,乃明皇为王时故宅,后废为坡。

金銮坡,雍录云:在含元殿龙首山之北,坡上有金銮殿,故名。

勋阴坡,在牛头寺下。

朱坡,在陜城南四十里,与华岩寺相近,瞰南山之胜,故少保杜公池亭在焉。

故市坡,雍录云:在京坡西,乃旧之西市,后市。废。

塔坡在韦曲之西,有浮图,何将军山林在焉。其地出美槄,土人谓之塔坡。

米骊山,在临潼县东南二里。昔骊戎来居于此,故以名山。三辅故事云:在长安东北三十里。土地记曰:即蓝田之北山也。温泉出其麓,其阳多宝玉,其阴多黄釜。三秦记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于上建祠,名曰灵台。天宝元年,更名曰会昌山。七年,又更名曰昭应山。水经曰:浮胏山,一作胏浮山。庆山距骊山东南三十五里。按谭宾录曰:新丰县因一夕风雷大作,有山踊出于平地,高二百尺,唐武后因命之曰庆山。俞文俊诣阙上书曰:臣闻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而庞赘生,地气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而山变为灾。陛下谓之庆山,臣以为非庆也。后览其奏,大怒,贬之岭外两。京道里记曰:庆山踊出,高百余尺,居守以闻,百僚毕贺,独给事中魏叔璘曰:地生骨堆,何足为庆。或以上闻,赐死。

金斧。山罅中有石斧,色黄肖金,以杖抵之,则动。山去临潼县南二十五里。

坑儒谷,在临潼县西南五里。始皇坑儒于此,又名坑儒乡。汉书注师古曰:今新丰县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卫宠诏定古之官书序云: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立旌儒庙。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以为名。

新丰原,一名青原,在临潼县东南二十里。水经注曰:冷水历阴盘、新丰二原之门。按今零水经此原之下。凤凰原,后汉延光二年,凤凰集新丰,即此原。唐韦嗣立构别庐于骊山凤凰原。鹦鹉谷,有重崖洞壑,飞流瀑水,中宗临幸,改为清虚原。

幽栖谷。唐书曰:新丰鹦鹉谷水清。代传曰:此水清,天下平。

鸿门坡,在临潼县东十七里,汉旧大道北下披口。关中记曰: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新丰县。汉书:沛公会项羽鸿门。续汉书郡国志:新丰县东有鸿门亭。

毕原,在咸阳县北。尚书曰:周公薨,成王命葬公于毕。刘向传曰:文、武周公葬于毕。师古曰:毕陌,在长安县西四。十里三辅故事曰:文王、武王、周公皆葬毕陌南北。春秋左氏传曰: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居后稷,谓邰、芮、岐、毕,吾西发也。盖武王克商之后,以其地封文王次子。又曰:毕郢咸阳原,在渭水北九嵏山南。郡县图志曰:周之毕郢,汉之长平,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川泽,陂泊,井泽五十丈。周文、武、周公、成、康、汉帝王诸臣并在东西原上起陵塳。鸡头山,在鄠县东南三十里。十六国春秋曰:符生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山,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寻为追兵所害。牛首山,在鄠县南二十五里,南接终南山上林苑中。三辅黄图曰:甘泉宫中有牛首山。五林山,在鄠县境。汉书曰:鄠有五林。紫阁峰,在鄠县东南三十里。白阁峰,在鄠县西南三十里。蓝田山,在蓝田县东南三十里。范子计然曰:美玉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延生述征记曰:灞水之源,出蓝田谷,西有尊卢氏蒙,次,北有女娲氏谷。七盘山,在蓝田县南二十里,近北又有䋫坂。杜氏通典:七盘十二䋫,蓝关之险路也。唐贞元初,刺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回山取涂人不病涉,谓之偏路,行旅便之。秦岭山海经云:秦岭,乃天下之大阻也。三秦记:秦岭东起商、洛,西书岍、陇,东西八百里,岭根水北流入渭,号为八百秦川。上有昌黎祠。白鹿原,在蓝田县西五十里。三秦记曰: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得名。其原接南山,西北入万年县界,抵浐水。晋书:符雄与桓冲战于白鹿原。凉风原,在蓝田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遁甲开山图曰:骊山之西川有阜曰凉风,亦雍州之地,即砚山之阴也。水经注曰:狗枷川水有二原,西川水入砚山之盘谷,与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入凉风原。桓公堆,在蓝田县南二十五里。晋书:桓温伐符坚,遣符雄等拒温于秋思堆,后因名桓公堆。商山,一名楚山,又名商洛山,在商州东南九十里,汉四皓隐遁于此。𬤰举山,在商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洛水之源出于此。良余山,在商州西南九十里,乳水所出。鬼门,在商州南五十里。深沟陟涧,巨石璧立如门,中穿行路。涧上高崖万仞插天,下极幽险。邠山在邠州南。立州之时,依以为城,陟峻崄固,易守难攻。紫微山,在邠州西南。山有后稷砦,乃宋金屯兵之所。故老相传内有宅,宋时杨廷昭所居,因朝北极原,故名,山曰紫微。豳谷,在邠州东北三十里。旧三水县,公刘立国处。仲山,在淳化县南二十里。郑国凿渠引泾水。

嵯峨山,一名巀孽山,在泾阳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二十里。汉书:巀孽山在池阳县北。师古曰:俗呼为嵯峨山,黄帝铸鼎于此。小仲山,在泾阳县西北四十里。史记: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有黄云盖焉。徐广云:关中有中山,非冀州也。俗传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庙,庙有一泉,而水未尝竭。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云磨石岭,在泾阳县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关中记曰:甘泉宫在甘泉山上。汉书:单于绛火通于甘泉,即此山。甘泉水出石鼓西原。石安原在泾阳县西南七里,崇二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崔鸿前汉录曰:符健攻张琚于宜秋,还,登石安原而叹曰:美哉斯原也!怅然有终焉之志。西城原,在泾阳县西。自天井泽至洪门监,东西四十里,南北十五里,地宜种黍稷、稻麦。长平坡,在泾阳县西北二五十里。东方朔记曰:汉武帝上甘泉,至长平坡,上驰道,有虫盘而覆地,赤如生,肝肚、头目、口鼻、耳齿尽具。先驱还报,上令方朔往视之。还曰:怪也。上曰:何谓?对曰:秦始皇拘系无罪,幽杀无辜,众庶恨怨,忿气之所生。是地必秦之故狱处也。诏丞相公孙弘按地图,果秦狱也。上曰:善,当何以去之?朔曰:积忧者得酒而忘,致酒其上则靡,以酒浇之,果消。上土曰:东方朔真先生也。赐帛百疋。高原在同州北二十五里。其地宽平,自蒲城至朝邑县界,袤延八十余里,土产麻最佳。其原近沮水之浒,又名浒原。商原,在同州北三十五里。水经云:洛水南经商原。梁山在郃阳县北四十里,谓奕奕梁山,维禹甸之,与韩城县接界。高门顶,在韩城县。水经原南有层阜,秀出云表。界头山,在澄城县西北七十里,北曰洛川,南曰澄城,此山间于两县,故名。小秦山,在白水县西百五十里。俗传自古形势阻隔,不通往来。后因秦王过此山,而兵不得行,秦王下马拜之,其山自崩解,有路通中部。宜君。始平原在兴平县北一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县界,西入武功县界。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汉时亦谓之北。苉岩又曰:何武葬于北 龙薄坡。马嵬坡,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废丘,在兴平县,周犬丘之地。帝王世纪: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鄗迁都于犬丘,秦名废丘。项羽灭秦,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高帝三年,改为槐里县。唐至德初,改为兴平。姜维岭,在盩庢县东南五十里,即蜀将姜维率众出骆谷,经沉岭之地,其后遂呯为姜维岭。梁山在乾州,即古公袒父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梁山,即禹贡壸口治岐山之梁山。九嵏山,在醴泉县东北四十里。汉书地里志曰:谷口县九嵏山,在西。四夷。郡国县道记曰:九嵏山东连仲山,西泾水出焉,高六百五十丈,周回十五里,上有唐太宗昭陵。承阳山,在醴泉县北六十里。山有石泉,三辅黄图所谓浪水。温宿岭,在醴泉县东北。共汉时温宿国人来朝内附,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太白山

按三秦记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周地图记:太白山甚高,上,常积雪,无草木。半山有积雪,如瀑布则澍。两人常以为候。语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水经注曰:太白山南连武功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吉茂苏则值乱,隐于扶风南太白山中。按太白、武功二山,在郿县,盖旧武功县地也。今武功县本无此山。惇物山,又名垂山,在武功县南二百余里长安县界。

按尚书蔡传云:地志古文以垂竹为惇物,今在古武功县界。华山

太华之山,今在华阴县西南。山海经云:华山之首曰钱来山,其形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广十里,命曰西岳。又西八十里曰小华山,又西八十里曰符禺山,又西六十里曰石脆山,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又西二百里曰浮山,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蒙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山,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山,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自钱来至于騩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按华山三峰,中一峰,东西二峰华峙,盘旋峻极,不可穷览。何景明曰:太、华终南、太白实一山,延亘不绝。太苉在苉阴,终南在咸,长太白在郿,各望其地,异号命尔。其山首枕嵩,苉尾贯羌、蜀,表里秦关,盖邦域大纪云。少华山,在华州南一十四里,连接泰华半截山,亦名复成山,在隐州东南一十五里。宋神宗熙宁中,因少隐山崩而余半,故名。倒兽山,一名玄象山,在渭南县东南三十七里。十六国春秋曰:西晋玉嘉,字子年,隐于东阳谷凿崖穴而居,弟子传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兵乱,弃其徒众,至于长安,潜隐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灵台山,在渭南县东南三十五里。其山顶上高平,四面方整,乃宋仁宗曹皇后之故里,有曹氏所建灵台寺在其上。玄扈山,在洛南县西北一百里。世传黄帝时,有凤衔图至此山,帝拜受之。书堂山,在洛南县北二十里。世传张良辞汉,尝隐此山读书。金粟山,在蒲城县东北三十里,唐玄宗陵在其下。白堂山,在蒲城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山之岭秦。白起立寨之所,故名。

不群山,在蒲城县东北白堂山南。旧图经曰:诸山累峰峦相接,唯此山孤迥,俗谓之孤山。尧山,一名浮山,在蒲城县北二十里。旧志云:昔尧时洪水泛滥,诸山尽没,唯此山若浮。洛水谷,在蒲城县东五十里,源自白水县东南流,经冯翊界入渭。蟠龙神原,在蒲城县西三十里。旧志云:唐明皇游幸,见原上云雾中有黄龙之状,于下得石,似蟠龙,后以其地为龙乐乡,今石犹存。五台山,在耀州东五里,有孙真人隐居石洞,五山对峙,顶平如台。此北五台,在终南者曰南五台。太,唐山在。耀州西北四十里,后魏高祖文皇帝延昌公主葬于此山下。磬玉山,在耀州东五里。山出青石,唐天宝中取为磬,其后郊庙乐遂废。泗滨磬。天齐原,在三原县北二十里,连巀孽山,因原上古有天齐祠,故名。荆山,在富平县南十里,今名握陵原。禹贡:尽荆岐既旅。又曰:导岍及岐,至于荆山。方舆记曰:昔黄帝铸鼎于此山。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山下有荆。渠坛山,在富平县西北三十五里,唐代宗陵在焉。天乳山,在富平县西北三十里,两峰相对类乳形,唐文宗陵在焉。频阳山,在富平县北八十里,秦将王剪家居此山下。金瓮山,在富平县北五十里,唐顺宗陵在焉。紫金山,在富平县东北九十五里,唐懿宗葬处。文王山,在同官县西四十里,文王射丰,即此。武王山与文王山相峙。女回山,在同官县。旧云:孟姜至长城寻夫回,卒于山下,葬焉,世号其山曰女回。雍山,在凤翔府西北三十里,雍水所出。土杜。阳山在凤翔府东二十五里,杜水所出。西平原,在凤翔府西三十里西平里。昔吴玠与金人撒离曷相持处,撒离曷登此以观,叹曰:善战者常立于不败之地,难与争也。遂去。吴岳。五峰山,古属岍阳县,今属陇州。山耸五峰,在州南,曰西颠峰,二曰、大贤峰,三曰、灵应峰,四曰、会仙峰,五曰望辇峰。周礼其山镇曰吴山。

陇山,在陇西北六十里。汉属汉阳郡。有大坂,名陇坻。三秦记: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清水四注。郭仲产秦州记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四望极目。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岍山,在陇州西四十里。岍源县,岍水所出。禹贡导岍及岐。慈山,在陇州西四十里岍源县,岍水所经。天井山,在陇南百里。大山之顶有井,其水四时常满,旱亦不涸。金门山,在陇州西南百里,两山相合,中有渭水所注。关山,在陇州西四十里。其山上高五十里,盘折而登,路通临、巩诸原,为秦、凤要害之地,距关中千里。岭西有长宁驿。小陇山,在陇州西,岩嶂高险,不通轨辙。西秦山,在陇州之陇安旧县北二十里。白环谷,在陇州西岍源旧县界,白环水所出。方山原,在陇州西二百里,宋将吴玠与金人战于此,杨政常知方山原,军储刍粟在其中。岐山,地志:在汉右扶风美阳县西北,今属类山县东南四十里,即诗之天作高山,太王荒之,是也。左传椒举曰:成王有岐阳之搜。山海经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又山有两岐,故曰岐山,亦曰天柱山。

周原,在岐山县东北四十里。周太王避狄,迁国,邑于岐山之下居之。诗曰:周原脢脢。五丈原,在岐山县南五十里斜峪口。诸葛亮遣孟谈据五丈原,即此。原接郿县。龙尾坡,在岐山县东二十里,即僖宗朝,凤翔节度使郑畋大破黄巢将于龙尾坡。石鼓山,在宝鸡县东二十里,周宣王所凿之腊碣也。后昌类东坡作前后石鼓歌。鼓有十一,散在陈仓野中,郑余庆迁之凤翔孔子庙,宋又取至汴,今在北京孔子庙内。陈仓山,在宝鸡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上有石,类山鸡晨鸣山顶,声闻三十里。三畤原,在扶风县南二十里,东连武功县界。史记: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灵公又作吴阳上畤。今之名三畤原者,阡陇弥望,黍离之墟,去古既远,略无遗迹。崆峒山,在平凉郡西南二十里,一名都卢山。赫连据平凉,尝屯兵于此山。寰宇记云:赫连定畋于凉州,登可蓝山,至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事?俄而群狐鸣于定傍,命射之,竟不得一。定乃叹曰:此亦怪事也。笄头山,在平凉郡西四十里,其山如妇人笄头之状,泾水所出。史记:黄帝西至于崆峒,登笄头山。今在灵州东南。大统山,去平凉郡西南二十里,在崆峒山东。又崆峒山西北有望家山。雉头山,在镇原县西三十里。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至雉头山。鸡头山,在镇原县西五十里。隗嚣使其将王猛塞鸡头山道,以拒汉兵。大垄山,在镇原县西七十里,高平县地。潜夫山在镇原县北五百步,上有佑德观。石门峡,即垄山北阜也,石门水所经,谓之石门峡。水风堆,在旧高平县西十里,独阜上有故台,台侧有风伯坛,俗呼为风堆。台山,在今固原州西南四十里,上有华火台,故名。马屯山,在旧开城县西,前秦符坚与姚苌战败,奔于此山。砲架山,在固原西北一百二十里,即石城堡之前山。窄路上跻,四璧削立,极为险峻。上旧有石,凿井一,以贮天水。成化五年,土达满四造逆,官军攻是山,贼堆垛木石于其上,以下击官军。又有照壁山,与砲架山相连。小龙山,在华亭县西五十里。南逾岍、陇,比接沙漠,其名有四:一、抢竿岭,二米高山,三湫头山,四龙江峡。瓦亭山,在华亭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古之武关萧关关县横山,在静宁州北十里,前古蕃部所居。石门山,在静宁州南一百五十里,旧水洛县。刘沪破氏羌于此,道狭斩截若门,因名之,又谓之石门峡。水洛山,在静宁州南一百五十里。水源东导陇山,西经水洛亭,西流与犊奴水合。又经石门峡,谓之石门水,西南流入秦州略阳川。六盘山,在隆德县东二十五里,冬夏有雪,古谓之络盘道。山上有路,盘旋六折。上下回中山,在泾州西五里,上有王母宫,汉武帝求神仙于此。米麺山,在泾州东五里,三峰削绝,古传郡有此山,民不缺食。安仁谷,在泾州东南四十里,有古长城砦。台山,在灵台县东北一十里。山多奇木异兽,泉甘石秀。白石原,在灵台县西北,其原首起旧良原县西南三十。里,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一名良原,一名良杜原。景山,在庆阳府西一百里,术石奇怪,其间多獐鹿猿猱之属。太白山,在庆阳府北一百五十里,黑水河发源于此。马岭,在庆阳府,一名箭筶山,唐于此置县。乌仑山,在环县北三十里。山势高峙,顶阔而根狭,登陟者难步。其上置寨,旧有屯兵。横岭即子午岭,在宁州东一百里。桥山,在上郡阳。周黄帝葬衣土处。汉武帝元封元年,巡狩还,祀黄帝于上郡。阳周今中部县地,与真宁相去三百余里,而土壤相接。真宁之地即无桥山。隋以阳周地置罢川县,唐以罗川为真宁县,故隋书注云:罗川有桥山。旧志遂传信真宁有桥山黄帝塳,非也。嘉岭山,在延安府东南五十步,山势高峻,有宋范仲淹大书嘉岭山三字,镌于石壁。清山,在延安府东北七十五步。古者尸毗王佛憩息于此,山遂名清凉山,乃割肤喂鹰之处,故后世因此名肤施县。草塲山,在延安府西南一百五十步,山脊入城中,今与城中府治相连。三塠山,在安塞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即古敷政县望山也。龙安山,在安塞县西一里,山高数百丈,险夷不等,状如盘龙,旧建龙安砦。天泽长岭,在安塞县东五十步,其山土石相间,上有天泽泉,四时不竭。神林山,在甘泉县西南二十五里,山高林茂。空洞山,在甘泉县东一百七十里,山有石窍如洞。伏陆山,在甘泉县东北。唐置伏陆县,因此山而名。温泉山,在甘泉县南四十三里,下有温泉。九吾山,在保安县西五十里。山上有湫池,遇旱祈雨,有应。宋时乡人立庙祠祭之,朝命封为顺惠王,岁时有祭,至今仍旧。胡家山,在保安县南七十里,因有胡子常墓,故名。官家山,在保安县西一里,傍右有石空洞。元时拨学田于上。西岭在葭州。宋薜义败夏人于葭芦西岭山,即此。

龙眼山,在神木县东南一里,孤峰高耸,上有三孔透穿,形若龙睛土山,在榆林城中,高数十丈,居人穴山为居。山上旧有㷨墩,后移于北城外半里。

红山,在榆林城外十余里,山皆红石,胡虏常至此,近沙漠地稍东,因筑红山墩。

黑山,在榆林城南三十里,俗名黑土扢靼。其地水甘草茂,北虏每内侵,必驻此以便水草。成化中,巡抚重臣率军士于其处筑砦堡,植柳万余株,屯兵养马,以遏侵轶,虏不敢近。红石峡在红山墩左。峡中有水,自沙漠来,水从石流下,斗落数千仞。旧传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而凿石为穴以葬,及葬毕,仍引水流于故道。今云墓在水下石穴中。

雕山,在绥德州西南,连城横峙,其形望之如雕刻焉。山北曰阴郡城在雕山之北,故曰雕阴。疏属山,在绥德州境。山海经:式负之臣曰危与式负杀弃窫窳,帝乃梏之疏属山,梏其右足,反䌸两手,与䯭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北。汉宣帝使人发上郡疏属山,于盘石室中,得一人,徒祼,被发,反䌸,机一足,因问群臣,莫能晓。刘向按此言对之,宣帝惊异,始重文学。苇谷在鄜州境。谷有水,东南流入三川。

石堂山,在中部县西北,一名翟道山。周穆王传:天子命驾八骏之马,造父为御,南征朔野,径绝翟道,升于太行。即此。

玉华山,在宜君县西南四十里。昔唐太宗避暑于此,因建玉华宫,后改为寺,今存。

孟门山,在宜川县西北八十里,古之镇山也。唐置门山县。

晋师山,在宜川县西一百里。春秋时,晋师驻于此山。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