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总 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经者常道也,即不可变易之道也。以不可变易之道,载之于书,谓之经籍。古人称经之昭著,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盖惟其为常道而已,惟其为不可变易之道而已。此就经之大体言之也。若分论之,则戴记《经解篇》,及司马子长《史记》、扬子云《法言》言之最明。《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史记》曰:“《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纪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纪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生,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法言》云:“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礼者,莫辩乎《春秋》。”就此数说统观之,所谓长也辩也教也。六经之要旨,固不外乎是矣。

后世以经史子集为四大部,若古代则惟有经而已,言经而其他三者无不在其中矣。盖书记言,春秋记事,诗载风俗,礼详制度,经也而无非史也。章实斋(名学诚,清乾隆时人,著有《文史通义》)谓六经皆史,其言固信而有征也。若以子论,则班固《汉书·艺文志》明言诸子为六经之支与流裔,其分叙诸家,如道家则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法家本于易之明罚饬法,名家出于孔子之正名,以及其他诸家亦无一不为六艺之遗者,是则言经而子亦无所不赅矣。至于集部之始,乃下在魏晋以后,刘彦和(名勰,南北朝梁人,著有《文心雕龙》)谓文章皆根本六经,经之足以包孕集部也,尤无待言。是则六经之为众说郛(见扬子云《法言》)可知,而学者之从事四部,莫先于经也,亦可知矣。

古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后《乐经》亡,仅存《乐记》一篇并入《礼经》中,逐有五经之名。唐时取三礼(《周礼》、《仪礼》、《戴礼》)、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分而习之,于是以九经列之学官,后复加入《孝经》、《论语》、《尔雅》三书;至宋程朱诸儒出,又进《孟子》以配《论语》,而十三经之名始立。顾普通所习者,不外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抽《礼记》中之《大学》、《中庸》,使与《论》、《孟》相配,谓之《四子书》,亦始自宋儒),九种而已。兹故遵之。盖此九种中能得其要,已用之而有馀矣,固无事多求也。名为七经者,以《大学》、《中庸》本在《礼记》中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