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金瓯缺

第四十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

为自己的家属亲人,为西军的旧侣和义军的新兄弟们,为更多的爱国、忧国之士,甚至也为敌方统帅部密切关注的马扩的命运一直犹在未定之天。虽然在一段时期中,关于他的传说纷纭,有的说得神乎其神,似乎他已经化成一条神龙,破壁飞去。但事实上,自春徂夏、自夏历秋,他始终是真定府军巡院牢狱中的一名稍受优待的囚犯。他在牢狱中整整蹲了九个半月,直至真定府沦陷的那一天,他才得戏剧性地逃出牢狱,那已经在太原府沦陷后一个月,两路金军积极准备渡河,发动第二次围攻东京城的前夕了。

马扩是勇敢的军人,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者和组织者。他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手脚与五官并用,处处以大局为先。无论在童贯的幕府中,在和尚洞义军山寨中还是真定的军队中,工作都成效卓著。但他不幸而进入监狱。监狱是禁锢人的处所。他不得不受到镣铐枷锁、木栅铁窗、狱吏节级、司法方面的规章制度等的约束。在监狱中,他不是一条破壁上天的“飞龙”,不是一条暂时栖息在田间的“见龙”,而是一条无所用其锋芒的“潜龙”[1]。

他的身体受到禁锢了,但是用来禁锢他身体的刑具班房却禁锢不了他的思想。他不断地在沉思、探索,在他头脑中反反复复考虑着的,概括起来,无非是下面的一些问题。

不管国家是否爱我,我一定要爱国家,这没有选择的余地。唯一的理由就因为我是这个国家的人。

我爱我的国家,即使它有缺点和错误,好像我爱我的母亲。用凡人的观点来看,母亲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但我爱她的时候,并不与她的缺点错误联系起来。因为我怀着一种神圣的,必然要排斥世俗观点的感情爱她。我爱国家也怀着那种神圣的感情。

我爱我的国家,不问我已为它支出多少,它已经付给我多少。爱国不是做买卖,不是去街市买青菜萝卜,不能讲等价交换。讲等价交换的是韩非子的观点,从汉朝以来只讲利害关系不讲道义关系的法家思想早已受到唾弃,彻底破产了。

从马扩所处的时代来说,国家与朝廷是同义词。国家的概念大而抽象,朝廷是它的具体体现者,他爱这个国家就要爱这个朝廷,他不能背叛这个朝廷犹如他不能背叛这个国家一样。他当然熟知这个朝廷的缺点错误,特别从宣和以来,陋政百出,导致了许多城池被攻陷,许多家庭被毁灭,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它的缺点错误是十分严重的,但他仍不能不爱它,随时准备着献出自己的一条性命来挽救它的危机。

为了它,他们这个家已经付出足够多的牺牲。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这个人口稀少的家族已经有四个直系男子殁于王事。最近消息传来,榆次一战,他的父亲马政已与小种经略相公一起战死,他的少年侄儿也在战争中陷失,生死未卜。他是这个家族硕果仅存的男子,而他蒙受奇冤,身陷囹圄,至今尚未得到平反昭雪。

即使这样,他并没有改变对国家的执着的爱,并没有丧失正义终将伸张,他马扩必有平反昭雪、光荣出狱一天的执着信念。由于这种执着的信念,他几次拒绝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出狱的机会。

种师中战死后,种师道挽请与刘鞈熟悉的宇文虚中与刘鞈谈判。刘鞈在宇文虚中面前也不说假话,他表示子充一案,暧昧难明,但王几道既然出面揭发,不给他一点面子,这支真定军今后就难以统带了。只要子充略有逊词,承认中间发生某种误会,婉转解释,此案可结。

这种妥协性的结案,马扩理所当然地严词拒绝了。

远在西陲现任陇右副都护的刘锜是马扩最亲密的朋友,是马扩情同手足的兄长,二人暌隔了几年,彼此都密切关心对方的动静。马扩身在狱中,还设法挽请小种经略相公奏调信叔到前线去作战,此事受格朝廷,未能实现。渊圣皇帝在使用刘锜的问题上显得他真是太上皇的孝子,太上皇不喜欢的人,他也不给予立功的机会。这时,刘锜托人送去一道奏稿,他让留在西北的西军宿将联名上奏,痛陈马氏一门殁于王事者四人,不释放马扩无以慰地下之灵,无以泄将士之愤,无以鼓前线之气。这件事被马扩自己阻止了,他虽感谢刘锜的好意,但用祖、伯、兄长之死来交换自己的自由,这种做法他不愿意考虑。奏章终于没有呈上朝廷。

刘七爹离开真定前,赵邦杰大哥两次派沙真兄弟入城与七爹商议劫狱的办法。七爹两次都把沙真带进狱内与马扩见面。马扩高兴地知道义军之势日益发展,一次曾远哨到赵大哥的家乡固次县,猛袭驻军,金将特离补猝不及防,跣足而逃。他又知道保州仍在官军手中,他的母亲、寡嫂、亸娘母女,都平安无恙。那次赵大哥进军固次时,原想顺道把她们带回和尚洞山寨。后因在衡水一带与金军遭遇,大战数日而退,保州没有去成。但赵娘子带信来说,她一定不负所托,要把三哥的宝眷带往山寨,请三哥勿虑。

这两条都是好消息,马扩听了放心。沙真带来的越狱计划是赵大哥出的点子,经与七爹详细推敲过。它富于吸引力,而且轻而易举,不必伤害什么人,有绝对成功的把握。越狱如获成功,估计母亲、妻子也将来到山寨,不久他就可以与她们见面了。

刘七爹几次带来的消息都是偏于乐观的。譬如他说母亲的身体一如往昔,亸娘病体也早痊愈。马扩不能完全相信它们都是真话。母亲一向虽然善于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父亲战死,侄儿失陷,对她都是莫大的打击,再加上他自己长期系狱,亸娘多病多灾,国难家恨,百忧交集,怎能不在她的身心中留下巨大的伤痕?

去年十一月他去保州探亲时,与亸娘缱绻难分。当时两人都产生了一种分别后很难再见面的不祥预感,现在回忆起来,当时他考虑的是战争即将爆发,既然参战,他就有可能战死,而亸娘害怕的是她听说真定方面有人要陷害他。当时他已经从几个方面得到警告,要他谨防王渊、李质这些小人的报复陷害,但他并不在意。他不相信他一向蔑视的王渊之流能有什么办法来加害于他。看不起一个人的品质,连带也蔑视他的能量,他难道不知道有些道德品质极为恶劣的人干起坏事来却是很有才情的?马扩由于盲目地自信,忽视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丧失警惕心,果然着了他们的道儿。

在那几个月中,亸娘经历了流产、早产、难产三重关卡,挣扎于死亡线上,命悬一线,而自己身陷囹圄,无可着力。有时他心里想,莫非他们的预感真是有些道理的,他们今生难道真正不得再见面了?

这种婆婆妈妈的想法居然也在豪迈绝伦的马扩心中生根,牢狱生活是滋长这种想法的温床。他失悔于当日保州城外一战胜敌,他马上就可以进城与亸娘相见,却请缨去救中山之围。一言才决,驱马便行,错过这个机会,造成了长恨。

每次他见到刘七爹时,都要问到亸娘的身体,而七爹每次回答的都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消息:亸娘早占勿药,如今已经结实得像个牛犊,每天怀着乳儿,下田劳动,干起活来,简直比得上赵娘子。而马扩知道亸娘是从来不懂得干农活的。她要下田,赵娘子也不会要她去,这句话分明是个漏洞。

无论对亸娘、对马扩,刘七爹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先安慰了他们再说,至于前言不搭后语,引起他们的疑窦,那只好以后再说。马扩熟悉他夸张的习惯,领略他的好意,对他说的话却是不能深信的。但这一回是沙兄弟带来的消息,而且又是赵大哥托他转达的,那当然可信。现在他只要一举足之劳,越出监狱,回到山寨,就可以打破那无稽的预感,与她相见了。他多么盼望这个好不容易才能盼到的机会,争取这一次百劫余生后的见面!

但他还是拒绝那越狱的机会,理由是,他蒙受大冤,被关进牢狱,要离开它,不能是折了脊梁骨从门槛下爬出去,也不能是偷偷地逃出去,要么不出去,要出去非得正大光明,开了大门,送他出去不可。

几次出狱的机会都被他以这同样的理由拒绝了。

父亲和侄儿出征不久,刘七爹也悄悄地离开真定,他走得匆忙,来不及进狱道别,只把马扩之事托给老禁卒徐信。

有刘七爹做他的后台,徐信虽然胆小,上面的关系都由刘七爹打通了,他行起事来倒也理直气壮。自从抽去了这根拴心骨儿,他佝偻更甚,好像比刘七爹的年纪还大上十岁。一把花白乱胡子中间的笑容消失了,偷偷摸摸说一两句含混不清的话,就急忙走开,唯恐被人发现。他对马扩的照顾只限于饮食方面,不让他吃到苦头,如是而已。

从那时开始,狱中的关防加紧,马扩搬到一个独立的院子里单独关押。已经与他建立起相当亲密友谊的难友们,包括第一次向他介绍狱中情况的热心朋友豪杰之士巩仲达、愿意自宫的蔡俊、出狱后仍要去干老行当的“白日撞”等人,都被隔绝了。山寨来人更被严密控制,不让见面。徐信本人也受到监视,馈食之外,不许他和马扩有其他的接触。

“白日撞”撞来了一条重要新闻,而且利用白日放风的机会撞到马扩的别院中告诉了他,那是一条最坏最坏的消息,榆次战败,小种经略相公以下的将佐官兵全部阵亡。刘七爹就是为此出门的。不消说这些消息在马扩心中引起的震惊哀悼。他本来也有点猜到刘七爹的不辞而行必有缘故。现在他多么希望有刘七爹这样一个能干的人为他传递消息。看他在狱中进进出出,滑脱如泥鳅,大小狱吏都尊敬他,从来不妨碍他的行事。不像徐信行动拙慢、胆小如鼠,反而处处被人抓住小辫子。刘七爹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什么都知道,即使言语夸张,本人臆想掺杂的成分,超过事情真相。但是打个折扣,挤去水分,多少可以了解个大概,比目前蒙在鼓里的情况总要强多了。譬如榆次战后,太原的命运如何?斡离不的东路军沉寂了半年,跃跃欲试,出动南下了不曾?老种经略相公犹自无恙?不见得,从去年勤王以来,听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目前他在京师,还在河北前线?还有,一天徐信偷偷地说了一句:“赵大哥离开山寨已去河东。”语焉不详,再问下去就变成个锯了嘴的葫芦,索性不回答了。马扩心里想,赵大哥此去必是去会韦寿佺、李宋臣、冯赛等人,不知会见了没有?河东情况有无变化,义军有没有在敌后活动,以牵制粘罕围攻太原之师?所有这些在他心里千转万回的问题,在监狱里,谁都不能回答他。自从他发作了一次以后,徐信害怕了,明显地要躲避他,匆匆馈食,总是站在木栅门口,东张西望地不跟他说话。

有谁体会过一个人生了嘴巴,却长期没有张口说话的机会,那是什么滋味?如果几年不让他说话,等他恢复自由,重新回到人间后,肯定要有一段时期变成哑巴的。

狱中的气氛越来越沉重,过去难友、狱吏对他的同情现在很少有机会表现出来。一名狱中尊称为“提控”的高级节级曾来看过他几次。口气之间,把他当作自己管辖下的重犯,虽然还称他为廉访,关心他的伙食,并不存心要虐待他、挫伤他的自尊心。在那“提控”的心目中,不论是谁,即使官家本人也好,一旦入狱,就是他管辖下的犯人了,一切都要听他的。

人世间不缺少这样一种人:无论在多大的范围中,他都是一个头儿,随时不忘记在这里是唯我独尊。“螺蛳壳里做道场”,就是这种人的特点。他是凶人、恶人,马扩倒不把他看成很坏的坏人。特别在那最后几个月中,除了徐信以外,他是马扩唯一能接触到的人,从他身上多少也可以体会到一些人的气味。

他名陶成,是奉朝旨前来真定勘断马扩一案的深州兵曹毕蟠带来的属吏。

这个毕蟠才是真正掌握马扩命运的人,他是熟悉业务的司法官,也是作风稳健的中低级官员。这次奉旨勘察,一下子成为钦差大员。他有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来到真定后,认真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听取了原审理官周推官、董司理的意见,翻阅了全部卷宗,传讯了一些有关的证人,那时被李质卖出来的假使人已经“瘐毙”在狱,但受赂杀人灭口的狱吏都被毕蟠查出来了。这一点突破,全案真相大白。毕蟠甚至不需要与马扩本人见面,就能为他平反昭雪,现在他要考虑的不是案件的本身而是与案情有关的人事关系。

司法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那是在升平时节,如今军事倥偬,地方军政长官的权力很大,往往可以牵制司法。本案指控人是声誉籍甚,朝廷正倚为长城的安抚使刘鞈,本案的揭发者王渊与李质都是手握兵权的军事大员。如果替马扩平反了,就得坐实他们的诬陷之罪。王、李二人,如果锒铛入狱,耽误了戎机,岂不也要他毕蟠负责?

枉法徇情,昧着良心行事,断送马扩一命以讨好上级,毕蟠有所不愿。直道而行,在法行法,不怕得罪权势、为马扩昭雪,毕蟠有所不敢。在古代,即使最好的司法官也不能不在法律与人情的天平之间加上一块平衡的砝码,毕蟠又岂能例外?最后他采取了权宜之计,找出一些借口,把本案延宕下去,看看形势的发展再说。这就是马扩一案长期不得审结的原因。

但本案是钦命的重案,马扩是钦犯。马扩与城外义军的密切关系,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外面种种神乎其神的传说,毕蟠自己也听到多次了,更不必说王渊、李质等人的再三警告。

毕蟠是官方人员。官方对义军一般都持有敌对的看法。和尚洞义军领袖赵邦杰曾被刘鞈称为义士,转请朝廷授予武义大夫之官,位分儿已不低,但这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在官方人员的心目中,义军与乱民、与草寇其实并无多大区别,义军中的不逞之徒,要把马扩劫出狱外,这是非常可能的,即使马扩不愿,义军中人还是会干出这种事情。职责所在,他不得不加强监狱中的关防。特别命令他从深州带来的陶成,负责看管,不得稍有疏虞。同时也加强了对马扩的人身保护,不使王渊、李质等有机会暗害他。在这两方面,他都做到了“克尽厥责”。

2

八月间,刘鞈升任为河北路宣抚副使,出兵平定州应援太原。王渊、李质都随军西行。朝廷改派枢密院副都承旨李邈为真定府路安抚使代替刘鞈,另派西军将领刘翊为真定府路兵马钤辖代替李质。这次出兵是朝廷为了解太原之围所做的最后努力,三路并进,催兵的羽檄急如星火。新官尚未到位,旧官先已出发去前线,连移交接替的手续也没有办妥。情况紧迫可以想见。

马扩一案的“苦主”们都已离开真定,看来他们无论胜败,都不可能再回真定。毕蟠的思想包袱卸除了。新任安抚使李邈原来也是司法官出身,与毕蟠有着共同语言。刘翊更是代表广大西军官兵的意见,要求从速给马扩平反昭雪。现在毕蟠有了可以做清官的条件,就可以问心无愧地发落本案了。做清官是要有客观条件的,不光是一个主观情愿的问题。当下毕蟠打叠文书,申请朝廷为马扩结案。可惜就在这一两天之间,斡离不亲自率领的一支大军突然掩到真定城下,四面包围,水泄不通。李邈、刘翊派人带了蜡丸,先后三十四次向朝廷告急。司法方面的文书不算急件,当然无法传递出去,本案就这样让它自行消灭了。

真定之战坚持了四十天,金军攻击之猛,宋军坚持之苦,真可谓泣鬼神而动天地。十月初二城陷。刘翊巷战不胜,自刭而死,可与在太原殉节的西军名将王禀相媲美。李邈受俘,诱降不屈,后来送到燕京,用火烧他的须眉肌肤,仍不投降被杀。他比起口出大言、临难苟免的叛臣张孝纯,真有天渊之别。

真定保卫战是第二次宋金战争中一次激烈的攻守战,可惜史料多阙,声光为太原之役所掩。其实它战争之激烈,城守者死难之壮烈,都非常值得表扬,在民族战争史上是一个光辉的范例。

城头上的战争打得轰轰烈烈,十分火炽,监狱当局唯恐引起囚徒的骚扰,尽量封锁消息。“提控”陶成越俎代庖地下了命令:一不许狱吏、囚犯交头接耳地传播议论战事;二不许探监,传递消息,特别不许把消息透露到羁押马扩的别院中去。李邈上任后,刘翊曾建议释放马扩,先把他放出狱去,协助城守,以未得朝旨照准,未能实现,但生活待遇比前又有所改善。战争时期他在别院中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四十天中,竟不知道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监狱里的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生活节奏也异常缓慢。每天的时间以三顿饭两次放风来划分,被五所等分,余下的就是睡觉的时间。

他们每天卯初起身,吃早饭,每隔三个时辰吃一顿饭,中间隔一个半时辰放一次风。大家都习惯了在一定的时候等待吃饭,在一定的时候等待放风。有两条嗓子发号施令,都是他们熟悉的。

挑了饭担到班房来发放囚粮的是徐信的哥哥徐义。兄弟俩出身狱吏世家,不知道祖上哪一代开始就在真定牢狱中服役,只是位子越做越低,兄弟俩都已在狱中熬了四五十年,比任何一个囚犯关押的日子还长,如今都熬到院家的身份,实际上还是个小节级。自从徐信涉嫌以来,许多事都不让他经手了,陶成对徐义倒还放心任使,除发放囚食是他本来的职责外,每天早饭后出街去采办伙食,每隔一天就要去滹沱河边挑水。这些优差与苦役都让他承袭。颇似舜殛了鲧,仍让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一样,所不同的,一个是子承父业,一个是兄“终”弟及。

每天卯初、午初、酉初三次,徐义都要放开一条千年不变的哑嗓子吆喝着:“开饭啰!大伙儿都来装饭呀!”

这一声叫得回肠荡气,一波三折,远远听来,仿佛是叫卖枣糕的市声,很有点凄凉的味道。但是囚徒们听起来,却是莫大的福音。他们纷纷抢到开着一个小窗洞的木栅前去领取应得的一份。囚粮照例要层层克扣,徐义也不是圣贤之徒,真能做到一尘不染,在日常生活中永远出不了圣贤之徒。徐义在自己的口袋中也难免有两只烘干的馒头、一把萝卜干,有时还把一包盐、一碗咸菜带回家去,这种合于情理的贪污,囚徒们倒也谅解,不加苛责。

另一条嗓音粗鲁专断,很有些权威性,它属于“提控”陶成所有。陶成生得仪表不凡,颌下一部络腮胡子,根根倒竖,双目炯炯,两只招风大耳,暑天中简直可以当扇子扇风。有人说他是封侯之相,也有人给他算过命,如果投笔从戎,可望做到都统制,他也颇以此自负。可惜当年刘鞈在真定招募“敢战士”,他去应考,骑射举重,都考了下中、下下,不得已降格以求,在深州当一名狱吏。毕蟠看中他办事认真,把他带来真定,升官一级。本来是专管马扩一案的干系人的,后来他自封为王,样样都管,惹得同僚侧目,只是碍着毕蟠的面子,让他三分。

每天上下午,他都要提一大串钥匙,弄得哗啦啦地响,打开了一道又一道的木栅门,然后放大嗓门,用短促的强音吼道:“放风啦,犯人们挨次出来!”

他特别强调“挨次”,这个次是他排定的,囚犯们出来后,要排好队伍,随着他举起的拳头,东弯西走,乱了行列,乱了次序的,他照例是一拳头下去,吼骂一声:“死囚攮的,你瞎了眼睛折了腿,走到哪里去了?”

所有这些,本来并不需要他亲自执役,但他一个基本原则是“亲民之官”一定要经常在直接管辖者面前露面,才能显得他的权威性。他用粗暴的语言和强烈的吼骂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但很少用鞭子,拳头也是举得高,放得轻。只要肯承认他的权威性,有事与他商量,还是讲得通的时候居多。再加上放风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项人道的措施。他每天准时开栅,按时关栅,保证了法定的放风时间,有时情绪较好,还肯适当地延长片刻,这一些,囚犯们也都感激他。

在一般的犯人中,唯一不承认他的权威性,敢于和他顶撞的是巩仲达。有一天,囚犯蔡俊触怒了他,在暴怒中,他喝令小节级把蔡俊吊起来打,打得皮开肉绽,血流如注,还不肯放下来。巩仲达跑去责问他,凭哪一条可以这样毒打囚犯?后来进一步问他,《大宋会典》中有没有“提控”之官,是谁任命他的,他有多大的权限?

陶成自己对律法官制一窍不通,巩仲达问出来的话,句句都有根据,理直气壮,何况他背后还有全体囚犯以及部分不服气的狱吏的支持。陶成只好让步了,把蔡俊放下来,还向巩仲达作了变相的道歉。在此以后,陶成的威风有所收敛。

但是有一天,这两条嗓子都听不见了。徐义喑哑的吆喝是在开过早饭以后变成为“广陵散”的,陶成的吼声实际上在昨天下午的一次放风以后就成了绝响。这天早饭以后,大家期待着的上午放风,忽然取消了。大栅门纹丝儿不动,还是关得牢牢的,平常举得老高要大家跟着它转的拳头居然随着那吼骂一起消失了,此乃亘古未有之奇事。囚犯们不禁鼓噪起来。凭他们叫破了喉咙也无人理睬,接着中午“馈食者”徐义也走得无影无踪。不放风犹可,不吃饭却是十分严重的事情。大家凭气力推那木栅门,有人去拨弄铁锁。可惜他们手里无可以使用的工具,光凭人多,也不顶事,闹闹嚷嚷,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巩仲达一时也想不出点子,他要大家安静下来再说。

3

第一个得到正确消息的是马扩。

那天他在别院中也隐约听到大牢里的鼓噪声。别院的两扇大门是用铁皮裹起来的,没留下半丝儿的隙缝,因此他看不见外面的动静。只是推想在这死水似的监牢里发生这样大的鼓噪声,一定有了什么不寻常的事情。

别院里看得见太阳光,但他的肚子是最好的日晷,从饥饿的程度上推算出一定过了未时了,然后他听到熟悉的开锁声,熟悉的推动铁门的声音,熟悉的一步一颠、一步一蹶的脚步声。

“这个徐老二直到此时才来馈食,俺不冲着他骂几句才怪哩!”

但是一看到徐信双手空空,一副惊慌的、诡秘的神气,骂他、问他都没有必要了。此时徐信进来,并非馈食,那天早饭以后,徐义逃走,监狱里断了炊,已经无食可馈,他是专门来报告消息,并且催促马扩赶快逃走的。

“番子们夜来进了城,此刻正在城头上乱杀官兵。”这句话就使他的一部花白胡子乱抖,“典狱官、节级全部逃光,陶‘提控’清晨也走了。俺担着血海干系,再进狱来,冒死相告,廉访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这几句话倒也说得清楚,不像他平时说得含含糊糊,有头没尾。这可真是个石破天惊的消息,马扩根本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他是早该想到的。

“李都旨、刘钤辖还在城头拒战?”

刘鞈调走,换来枢密院副都承者李邈,还有他认得的刘翊也代替了李质,这个消息是巩仲达托人透露给他的。

徐信也并不清楚那些长官的姓名,他的见闻不出监狱的范围,典狱的长吏都逃跑了,安抚、钤辖非死即走,不然番子哪能进得了城?他把自己的推想作为事实告诉了马扩。

“山寨之事,你可知道?”马扩想起徐信是与山寨有联系的人,再问,“赵大哥还在山里不在?俺出狱后,你陪俺上山去走一遭?”

“廉访想得恁地容易!”徐信急忙把马扩的要求推开,好像要把一块烧得通红的火炭扔出去,以免烫手,“如今四门已陷,稍停片刻,番兵即到,在街坊中杀人如麻,廉访怎走得到城外去?”

“徐头儿与俺从这别院走出,先把狱中的难友们都放了,免受金兵屠戮。”

“此事万万不可,”徐信吓得面色大变,“私放狱囚,该当何罪?番兵顷刻即至,廉访怎还顾得到他们?”是害怕宋朝的刑律还是害怕金兵的刀剑,徐信吓糊涂了,自己也不知道吓的是哪一桩,他连声道,“此事万万不可。廉访快打定主意,随俺出去,就在俺家暂住数日,再作计较。”

“俺独善其身,逃出狱去,置狱中难友于不顾,难道听任他们为金兵所屠?此事万万不可。”

“廉访不走,俺先走了,廉访休怪!”

“徐头儿怕事,尽可先走,俺自不走。”

马扩斩钉截铁的回答使徐信十分狼狈。此时大牢中传来阵阵吼声,他还当金兵已经入狱来杀人了,拔步就走。走了几步,忽然想起手里的一串钥匙,又转身把钥匙丢在地上,只说得一句:“俺家就住在左近的小朝街,廉访随后就来,休带从人。”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看他吓成这副样子,”马扩轻轻骂一声,“真是个没用的家伙。”

不过这个没用的家伙还是做了一件有用的事。马扩手里有了这串钥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大牢中的难友包括锁在狱底的重犯都释放出来。他只消三言两语,就说明原委,然后他与巩仲达分别带队,把全体犯人都带出监狱。这是一支不寻常的队伍,有的囚犯手足还算轻健,快步疾走,一路上还要花费一点时间,把平日限制他们自由的狱中设施,捣毁砸烂,或者踢两脚出口气也好。有的囚犯镣铐犹未卸除,啷啷当当,拖拖拽拽,唯恐走慢了掉队。有些病号,自己走不动,全靠难友们扶掖而行。这时大部分狱吏已逃走,少数几名狱卒还守在门岗上,一看大队出来,都自动躲开了。囚犯们没有受到阻碍,趾高气扬地冲出真定府狱的大门。

这座大门与其他机关衙门的大门并无两样,除了它在门额上雕刻着的作为牢狱象征的“狴犴”图案。狴犴是龙与虎杂交的私生儿,因它生有虎形,性威严,愿意蹲在狱门口把守,囚犯们对它显然没有好感。

每一个获得自由的囚徒第一眼看见他们已经不习惯了的耀目的阳光,重新踏上狱门外的土地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他们已经知道真定城沦陷的消息,意识到现在不仅是监狱,整个真定城都成为民族的囹圄时,大家都在考虑何处存身,怎样突破这座大牢狱,离开真定府,争取真正的自由王国。

大街上出奇的平静,既没有行人,也没有番子或我方的士兵。住户的门都上了闩子,店铺都上了牌门。在平静之中透露出紧张的气氛。有些囚犯在真定有家,或者有亲友可托,这时都纷纷走散。只有马扩熟悉的几十个人留着不走,马扩把他们带到附近的狱神庙,问问大家有什么打算。

他们众口一词的回答是:愿随马廉访一起上西山抗敌。

“上山抗金,谈何容易?”马扩笑笑说,“你们都有家室之累,哪能说去就去?”

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他们有的有家有室,有的孑然一身,有的六亲不认,有家也等于无家了,情况各异,但要求跟随马扩上山抗金都是一致的、坚决的,态度十分明朗。

众人之中,马扩特别注意巩仲达,只要他愿上山,这里一半的人都听他话,将来可视他们为心腹。他不禁试探地问:“据俺所知,巩大哥妻女在室,儿子已长大,家累甚重。今番幸脱囹圄,正好阖室团聚,重振家业,不上山去也罢。”

“马廉访岂可如此看轻小弟?”巩仲达跳起来抗议:“小弟虽未读破五车之书,国存家存,国亡家亡,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国亡了还有什么家?小弟家口虽多,粗能自给,小儿元忠,现为里正,也识忠义,老妻茁壮,女儿已嫁,跟随廉访上山去杀贼还有什么放心不下。莫非廉访改变了初衷,不肯提携入寨,否则岂能如此见外?”

马扩想到当初在狱中言志,他原曾答应过大家一旦出狱,如果朝廷不容,他们也必相将上山,誓杀金贼。他与巩仲达尤为莫逆,彼此推心置腹,这话谈了不止三次。如今他不肯食言,可见得志气坚定。其他难友,也有表示过的,也有未曾谈得透彻的,譬如这个“白日撞”,当然只有含糊的一句话,今天他也愿意上山,不免再要问他:“白兄年纪最大,身体不健,只怕吃不起山寨之苦,不去也罢。”

“白日撞”回答得倒也利落:“俺姓白的一无恒业,二无长技,老婆子女,一概全无,孤身一人,难道再操旧业,重新去坐金朝的班房不成?众位休看俺姓白的老拙无能,真定城内城外、山上山下的道路摸得熟了,无有不知,就替大军当名向导,有何不可?”

几个难友问下来,大家的意志都很坚决,马扩心里高兴,这才商量起具体事项来:“众兄弟矢忠国家,誓灭金贼,忠义之心,可贯金石。马某不才,誓与众兄弟生死相随,始终不渝。只是俺等初出狱门,内外情况不明,贸然出城,恐遭金贼毒手。白兄既然熟悉道路,就请他先去打探明白,另外再派几个兄弟相助,要紧的是看看出城上山之路可是畅通?如一时不得出城,要有一个隐蔽处所,暂时栖息,大家约期再见,共商大计,如何?”

当前先要解决的是万一出不了城,马扩住宿何处?囚徒中不乏家道殷实之辈,就如这个蔡俊,家里就开设二爿当铺。大家都抢着要做马扩的东道主。商量再三,马扩还是选择了房舍较大而且靠近西城的巩仲达之家先去安身。一部分无家可归的难友也跟去巩家暂住。其余的跟随“白日撞”出去打探消息,约期今夜在巩家会齐后商议行止。

4

如果马扩能够预先知道他后来才知道的那些情况,使他能从金人密布的罗网中脱身逃走,他真要万分感激徐信,而不能“忘恩负义”地斥之为胆小鬼了。那天早晨,几乎所有的狱吏都已逃离监狱,连那权力欲极重的陶成也是保命要紧,不再“提控”监狱而随着大众逃之夭夭。只有这个胆小鬼徐信此时还想到刘七爹的嘱托,心有未安,逃出去后重新回进监狱来通知马扩快快逃走,他自己感觉到是拎着头颅来完成这项使命的,是出了娘胎后第一遭的壮举。

他怕金军杀进狱来,不分青红皂白,连囚犯带狱吏一起杀掉,这种顾虑倒也合理,但他向马扩报告的消息,说城门已破,李、刘战死,却是为时过早的讹传。原来经过四十天的激战后,城外屏藩白马关确于昨夜失守,败兵拥入城内,谣言四起。西城的居民讹传东城已失,南城的居民讹传北城已陷,城内的百姓纷扰,店铺打烊,各衙内的官吏都逃散了。混乱中,狱吏们也弃职逃命。与他的姓名恰恰相反,徐信也是过早地相信了谣言,随众逃走,随后又回来劝马扩逃走。其实当时全城尚在宋军的防守中,李邈、刘翊分别在西门、北门的城头上喋血苦拒,战死之说乃是想当然的推论。

与谣言相配合,那天一清早,真定几条大街上都出现四门已破的无头揭帖,张贴在官府衙门门口及大街通衢上,有的就散发在路上。府狱门口也聚集着一些人,张张望望,打听消息,后来被守卫狱门的岗哨驱散了。所有这些都是刘彦宗布置的。他趁攻陷白马关有意放关上溃兵退入西城的机会,派了一些奸细混在溃兵内一起入城,得到机会就大肆造谣、发放揭帖,配合攻城。谣言很快传到各城门,影响了守城战士的士气,他们略一接战就纷纷溃逃,金军乘机攻陷东、北两门。李邈受俘,刘翊自刭,全城才告失守。

这次攻城,刘彦宗亲自统率的细作部队立了大功,起了正规部队不能起的作用。从此金人用兵更加注意用间的一条。

马扩在狱神庙集众议事时,一支金军的骑兵已经风驰电掣般来到监狱,它是由汉军万户韩庆和统率的,他打破了破城后先应占领城内军政衙门的惯例,弃置城中的安抚使司衙门与城西的真定军总部两处要地于不顾,在一名向导带引下径来府狱搜捕马扩。向导是细作部队的头目,他说狱前已有布置,单等大兵一到,就可把马扩手到拿来。可惜他来晚了一步,监狱门口,既没有细作相迎,监狱中也没有一个囚犯。粗大的铁锁都被砸开了,抛下满地镣铐枷锁等刑具。韩庆和喝问那头目:“你的细作都死在哪里了,为何不见一个囚犯?”

头目瞠目结舌,不知所答,诓报军情,贻误戎机,是个死罪。韩庆和一时怒起,长刀一挥就把他砍死在地上。

他的部下进狱搜索,搜到两名来不及逃走的小节级。韩庆和喝问马廉访的下落。一名节级回答得稍慢,喉咙里打了个“咯呛”,韩庆和又是一刀,把他搠翻在地,另一名节级慌了,结结巴巴地回答:马廉访刚才率同全狱囚犯逃出。韩庆和只问他们逃走的时间、方向,有多少人一起走,接着骂一句:“你们是吃干饭的,囚犯逃走了也不管。”手起一刀,又把他斫死。

这时韩庆和两眼通红,口中嘀咕道:“虎兕出于柙[2],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这句文绉绉的掉书袋,与他粗暴杀人的行为十分不协调。但像许多汉儿贵族一样,他们多少要受点文化教育,《论语》《孟子》一般背得挺熟,那句话表面上好像他为宋朝政府抱不平,代它惩罚了失职的狱吏,实际是由于他们(包括那细作的头目)的失职,连带也使他完不成任务,杀人泄愤,不过是顺手牵羊的事。

从昨夜攻陷白马关以来,一昼夜间,他连陷两道城门,立下首功,他自己也不知道已经手刃了多少名宋朝军民,他杀得手痒,杀得眼红,连自己人忤了他的意也要杀。他手中的这柄长刀似乎也患了消渴症,必须饱饮生人之血才能解渴疗病。

唯独这个马廉访是杀不得的,他在燕京时曾见到过马扩,那时马扩是大金皇帝的上宾,带着大皇帝拨给他的五百名铁骑满街跑,像他这样一个刚被金人收容的降将还够不上去拜见马扩的资格。他像左企弓等人一样对马扩充满了敌意妒意。如果他有自由处理的权力,此刻撞到马扩,毫无疑问,顺手就是一刀。可是他受命进城时,女真亲贵窝里嗢以及他的顶头上司无所不管的汉军都统刘彦宗特别告诫他一是要找到马扩的活口,一定要加以特别保护,一定要以隆礼相请,窝里嗢还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今番你找不到马廉访,让他逃走,或在乱军中为人所杀,俺无面目见二太子,你也休来见俺了。”

不管韩庆和对马扩有什么看法,将令总是将令,他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按照那小节级提供的情况,他们一批先出去的囚犯人数甚多,逃离的时间不长,韩庆和判断马扩不可能跑远,一定潜匿在附近的处所。他立刻下令,把附近几处街坊封锁起来,严格检查行人,不许自出通行,特别要注意衣衫褴褛,囚首垢面、形容不整、须发不修的人,若有遇见,一律扣留起来。

好险呀!马扩与巩仲达一行人刚离开狱神庙不到一盏茶的时间,韩庆和的骑兵已经接踵而至,扑入庙内搜索,几个离开得较慢的难友都被封锁在内,不得逃脱。他们的头脸须发衣服神情,在在都足以表明是一群刚刚逃离牢狱的囚犯,简直没有置辩的余地。不久韩庆和本人也进庙来了,气势汹汹地亲自审问:“这中间有没有马扩?”

大家面面相觑了一会儿,没有回答。

韩庆和焦急起来,喝一声:“难道你们都是哑子不成?你们跟马扩一起逃出监狱,此刻马扩在哪里,你们岂不知情?说出来有赏,”他从从人手中接过一锭五十两的大银子,“铮”的一声,掷在地上,然后又抖抖长刀,刀环发出好像要吃人的锵铿声,“不肯说的,吃俺一刀。”

还是无人搭腔。

韩庆和看看众人的面孔,认为需要各个击破,他拉住一个鬓须虽然遮去三分之二的面孔,两只眼睛里却闪耀着跳动的光芒的青年囚徒,用一种极其阴险的低哑声问道:“俺知你是马扩的死党,你敢说不知道马扩?”

“俺不知谁是马扩。”

“你不知道马扩,难道也不知道马廉访?”

韩庆和一面孔的杀人凶相,引起那囚徒的反感。他毫不畏怯地指着殿侧的塑像,带着明显的挑战的快意回答道:“这庙里倒有牛头马面等杀人恶鬼。狱中有什么马廉访、牛孔目的,俺不知道。”他回答得斩钉截铁,在他闪耀的眼神中却泄露出他不但知道马廉访其人,还准备为他保密到底的神情。他痛快地对自己说:“休道他这副凶煞神的样子,俺不惧他,俺知道的决不说与他听。”

韩庆和熟练地提刀搠去,刀环响时,那青年囚徒早已横尸阶下。他就是那个出狱后准备自宫去当一名内监的蔡俊。顷刻前他还曾与马扩说过:廉访若用得到小弟,小弟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此刻他已经实践了诺言。他的犹未瞑合的眼睛,似乎怒气冲冲地在说:“俺死了打什么紧,将来马廉访拿获了你,碎尸万段,为俺报仇。”

殿上还有四五个囚徒,韩庆和来不及一个个细问,正待提刀排头斫去,忽听有人高呼:“刀下留人!”说着本人就走上殿来,扬扬得意地自我介绍道:“小人是真定府有名的‘白日撞’,府狱中人人都知道俺的名气,那马廉访马扩就与小人关在一间班房里。两人关在一处,无话不谈,因此备知他的底细。将爷们要问马廉访,找小人才是,这些打脊笞臀的贼配徒,马廉访从来不与他们说句话儿,哪里就听到过马廉访的大名?”

番兵冲进狱神庙时,别的囚徒都逗留在大殿上,未及走避。唯独这个“白日撞”,脱剥了上衣,独自坐在殿阶下向阳的石级上,一心一意在捉虱子,捉住一个就送到嘴里去咬死,似乎不问天下兴废之事。他从外形到神情都是不折不扣的乞丐,番骑并没有把他抬举到囚犯的身份。此刻韩庆和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也自狐疑不定,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似乎还需要对他的身份证实一下。

他伶俐地翻开裤腰,取出一块腰牌,顺手在裤腰中捉住一只虱子,往口中一送,“呸”的一声吐出来,说道:“这不是小人的号牌?小人是‘玄’字元号,马廉访是‘玄’字二号。”似乎他的编号还在马廉访之前,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囚徒的身份没有怀疑的余地了,韩庆和亲自问他:“你狗子般的人物,还比不上他们,马廉访倒肯把心里之事相告?”

“两人关在一间牢房,闲常也替他出力办事,打些杂差,承蒙不弃,马廉访倒常与小人说话。”然后自言自语地加上说,“他不与小人说话,倒把话说与墙壁听?这话问得蹊跷。”

番骑们一齐吆喝:“这是大金朝万户韩总管,你小人怎敢无礼!”

韩庆和倒不计较这些,他再问:“你且说马扩现藏匿在哪里?老实说来。”

“白日撞”瞅着地上的那锭银子,眼睛里似乎着了火,突然弯腰,把它一把搂在自己臂弯中,回说道:“韩将爷、韩万户、韩总管,你把这锭银子赏与小人,小人愿告。”

“你说,”韩庆和又响着刀环,把刀头指向他,“你说真话,银子少不了你。你敢胡言乱语,刀子饶不了你。你说!”

“小人岂敢谎报军情,误了军爷大事?小人说的都是真话。”韩庆和性急地催他快说,他偏要慢慢地引入正题,“‘官官相护’,此话真是不假。马廉访与王总管王渊外面不睦,骨子里却是生死之交。马廉访曾与小人说过,一旦出狱,王总管必接他去他的小公馆暂住。王总管的小老婆外号‘一枝花’,乃是真定府中大大出名的烟花女子,真有杨玉环、苏小小之貌……”

韩庆和一声喝断:“话休啰唆,你且说马扩会去‘一枝花’之家,她家住哪里?”

“‘一枝花’家住南门护军营前小河街左侧向右手弯进去的小巷第三家宅门。马廉访今天出狱后还与小人说,有事到王家去找他就是。军爷派人去那里,包管手到拿来。小人在此坐等,拿到了他,再赏小人五十两。大名鼎鼎的马廉访还不值一百两银子?”

“好啰唆的地名,你熟知那里的道路?”

“告军爷,真定城里没有哪条街、哪条巷,小人不熟悉的。”

“你做向导,随大军去捕人,捕到了赏你二百两,还要给你个小小的前程。”

“白日撞”却犹豫起来,说道:“却有一件事为难。马廉访一直待小人不薄,如今带了大军去捕他,见了面,吃他一顿臭骂。异日死了必化为厉鬼报冤小人。再说小人干此昧心之事,义气上说不过,将来传开了,也吃江湖上讪笑。”

“你小人不知,大金朝二太子派俺寻找马廉访乃是请他出来做官,并非要杀他。他做了官,岂不要谢你通风报信之劳,哪会骂你,吃人讪笑。”

“白日撞”一下子变得十分高兴,说:“真有这等好事,小人焉有不去之理。俺这就随大军前去把他请来,他当上了万户,小人也弄个百夫长的前程,风光风光。”然后“呸”的一声,吐出一只虱子,再做一个习惯动作,从裤裆里提出一只虱子来,加重语气道:“俺不随军爷,把马廉访请来,就是这只虱子。”

“白日撞”原来就是机警绝人——笨头笨脑的人显然干不了他这一行。他的这番花言巧语编造得合情合理、天衣无缝,不由得韩庆和不信。韩庆和一声令下,带队就往南门而行。“白日撞”跑在前面,充他们的向导,他一心一意地在计算时间和途程,暗暗想道:此刻马廉访已到巩大哥家,却似鸟儿归窠,番骑再也踪迹不到他了。他与蔡俊不同,蔡俊一心要找死,以死来报答马廉访的知遇之恩。他一心要求生,只有自己活了命,把他知道的这些消息相告马廉访,才是他要紧的任务。

凭着熟悉道路里巷这点本事,他把这支番骑骗到城南,专在小街隘巷中转来转去,把他们带进王渊私邸,趁乱中找个机会,拔步就溜。韩庆和等番骑弃马而步,追赶不及,情知上当,不由得怒生心头。活该小河沿那一带的老百姓遭殃,韩庆和一声令下,把那一带的民房官舍全部烧光。

5

第一次伐宋之役,斡离不与粘罕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方针。粘罕的西路军顿兵于太原城下,未能完成截断宋朝西北勤王之师,与东路军一起合攻东京的预定计划。斡离不的东路军则绕过真定不攻,迅猛推进,长驱渡河,包围了东京城,使宋朝君臣陷入极度恐慌中,两支军队的战果不同,优劣判然。事后女真贵族检讨了这一战役的全部过程,认为斡离不师出有功,而把东路军未能攻陷东京城的原因归咎于西路军的失机,对粘罕本人颇多责难。从此,在朝廷和军事指挥系统上,粘罕失去了与斡离不并驾齐驱、相互颉颃的平等地位而沦为一军之统帅,事实上成为斡离不统辖下的一个从属。对于这样的评价和处理,西路军诸将领都很有意见,不消说粘罕本人的咆哮如雷了。粘罕是一头猛虎,无事尚且要发威,哪禁得再有人去撩拨他。

实际上,上述的评价确实有失公允。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斡离不的才能、气度、头脑、手腕以及所产生的历史作用都非粘罕所能望其项背,但如果单凭这一战役而论,则是各有得失,各有成败,难于以一战定高低。西路军坚持先攻取太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进攻,择利而进,不利而退,十分稳当,采取的是持重的战术,深合乎《孙子兵法》“以我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的原则,其实这也不是粘罕个人的主张,西路军大帅娄室、银术可等富有战斗经验的将领都是这样建议的。东路军轻进得利,包围东京,在政治及经济上获得莫大的利益,但从军事观点来看,围攻东京一个月,除击败姚平仲的偏师外,未能挫动种师道的主力,东京城及后路重镇真定都在宋人的坚守中。斡离不深恐前后受敌,自动撤兵,全师而归。这固然由于斡离不善于抓住时机,进退之间,都争取主动权,但也由于宋朝君臣将相的怯懦,和战的方针不定,种师道追击之议受到主和大臣的牵制,刘鞈也未能配合出击,拦截金军的后路,否则斡离不之师未必能安全撤退,而整个局势也可能要随之改观了。

在战略上采取持重或轻进的方针,要决定于敌我双方的许多具体条件,军事史上最有名的冒险轻进而收大功的例子,如五代梁唐大军相持于河边的夹寨,李嗣源侦得梁军后方空虚,偏师轻进,迂回郓城,猛袭大梁得手。相反的则如后来明清之际郑成功的江宁之役,有人劝他先取崇明岛为老营,再入长江,郑成功卑视崇明为小城,忽而不攻,后来崇明三师果然拖了他的后腿,大败而归,持重与轻进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看来,持重为正兵,轻进为奇兵,持重之失最多是错过机会,轻进却常会导致全军的被歼,其危害性尤大。

金朝朝政虽然作了偏袒东路军的结论,斡离不和他的亲信刘彦宗、阇母、窝里嗢、挞懒等将领却没有自我陶醉起来,他们彻底“检讨”,认为第一次围城未能得手的原因,一在于西路军未能截住宋朝的勤王军,二在于他们自己未能先取真定作为后方的根据地,未免有轻进之失。从此以后,他们处心积虑地以真定为假想进攻的对象,一再派人混入真定城,刺探军情,搜集情报,设计了多种攻取的方案,包括军事攻势、政治攻势和间谍攻势。这项工作由斡离不亲自主持,不消说,刘彦宗也起了主要的赞画作用。

刘鞈把马扩关进监狱,自毁长城,又使得城外山寨的义军离心离德,未能很好地配合作战,而斡离不此时已虎视眈眈,把进攻的矛头指向真定城,刘鞈似乎并无所知。

攻取真定并不难,至少斡离不事前已作了这样的估计,但太原未得,宋朝的西北军出入自如,大功尚难告成,斡离不还要等待。

五月中,种师中、姚古之师先后溃败,宋朝以李纲为河东宣抚使,刘鞈升任为河北宣抚副使,组织最后一次的救援太原的军事行动。这时真定新任安抚使李邈尚未就任,后防空虚,正是难逢的好机会。斡离不毫不犹豫地出动进攻真定之师,挑开第二次伐宋之役的序幕。

金军东西两路各有一个独立的指挥系统,两军统帅之间,存在着很难掩盖的矛盾,在个人事务上矛盾尤其尖锐,但他们私不害公,在军事上配合得十分和谐。

当时西路军“围城打援”,粘罕亲统大军,牢牢地围住太原城,雷打不动,电击不散。娄室、银术可各统所部游弋于太原的东、西、南三个方面的外围,击败宋朝各路援师。太原已成为“瓮中之鳖”。这时东路军又实行“围魏救赵”之计,乘虚猛攻真定。结果在九月初和十月初,太原、真定两座名城相继被攻陷,配合之妙,如响斯应。

十月初二,全军东西两路的首脑集会于河东东部的平定军,讨论今后的军事行动。这时太原初得,在河东的宋朝正规军几乎全被歼灭,正是西路军趾高气扬之日。会议刚开始,西路军监军完颜希尹就开了第一炮:“今河东已得太原,昨报河北也得真定,此两者乃两河之领袖。领袖既得,派兵四掠,至今犹在负隅顽抗之城,传檄可定。两河底定后,再作渡河以取东京之计,未为晚也。倘弃两河根本之地,先犯东京,计非万全。万一蹉跎,两河非我所有了。”

完颜希尹是太祖旧臣,有文武才略,以创制女真文字出名。他在西路军中任监军,位居粘罕之次。他是很有资格可以倚老卖老的,完颜希尹一贯主张先取根据地再图进取,对斡离不恃胜轻进持反对的态度。斡离不第一次渡河后,曾派他去说服粘罕以一军围太原,一军渡河会攻东京。这个冒险的战略方针首先就不能说服他,当然谈不上让他再去说服粘罕了。后来朝议嚣然责难西路军,他身为当事人,很难为之辩白,但心中是不服气的。今天他就借取太原的东风,指出冒进渡河的失算,还说了一句性质严重的话:“二太子昨已到京,卒不能攻取其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为我军之殷鉴。”

这一句含有讥诮斡离不的话,西路军诸大将听了都很高兴,似乎为他们出了一口气,但完颜希尹的建议是不能考虑的,它过于保守了,当时宋朝主力西军的精华已竭,在两河战场上根本没有出击的能力,防守东京的只有一些乌合之众,此时不取东京,更待何时。粘罕本人就不赞成完颜希尹的主张。他甩一甩翻下的马蹄袖,随手摘下戴着的貂帽,用力掷在地上,大声嚷道:“东京乃中国[3]之根本,不得东京,虽有两河也不能守。如得东京,两河不战可下。今日之计,当以攻取东京为先。监军先取两河之议,未免太缓。”然而他对完颜希尹讥诮斡离不的一句话是十分同情的,还要火上加油地补充道,“年初之役,不能攻取东京,乃因俺不在军中之故。如今俺率军亲行,取东京必矣!”

完颜希尹、粘罕无视斡离不的权威性,一吹一唱,贬低斡离不,使他十分恼怒,他很想反击一句:“国相提师八万,耗时九月,糜饷无数,仅能克太原孤城。东京城守尚固,天下闻名,非太原可比。今番国相去了,如又顿兵坚城之下,数月不克,岂不惹天下人讪笑?”

这是一句挂在口角边的负气话,任何人处此都不免要用它来进行反击,但斡离不忍住了,他宽宏大量地略过他们的讥诮,表示赞同粘罕先取东京的主张。

统帅的意见一致,手下人自然同意,完颜希尹孤掌难鸣,只索罢休。这个重要的会议决定了金军会后的动向,也决定了东京城的命运。以后粘罕、斡离不二人回燕京去参加由大皇帝完颜晟亲自主持的御前会议,那不过是在形式上通过第二次伐宋战役。

攻占真定是斡离不的预定方针,并不与陷身真定狱中的马扩发生联系,但他早已了解马扩在真定狱中的情况,既然决定了出兵,就打算把马扩打救出来,罗致麾下,收为己用,成为他手下第一个有用的辅佐,或者,最低限度也要限制马扩的自由,使他不能成为自己和大金朝之敌。

宋金建立关系以来,斡离不直接或间接发生过联系的宋朝人员中,也许没有另外一个人能享有他对马扩那样的尊敬和重视了。在他们多次的过从中,他发现在外交酬酢、谈兵论战、上山猎虎等方面,马扩表现出来的才智勇敢胆识都不在自己之下。而他单纯地相信他能够做到的事业,马扩也有同样大的能量来破坏它们。他对马扩害怕、嫉妒、顾虑的程度甚至还超过他之看重他、尊敬他。一个杰出的外交人员往往能增加他代表的朝廷的比重。斡离不由于害怕、尊重马扩之为人,连带也看重了宋朝。以后他更广泛地接触到宋朝的文武大员,特别是第一次围城之役中,宋朝的宰相权臣以及派来乞和的使臣如枢密副使李棁之流,他看透了他们的鬼蜮心肠,黔驴伎俩,连带也轻视了宋朝的两个皇帝,认为这个朝廷非亡不可,不亡是无天理。但当他想起马扩,仍会想到在宋朝朝野之间一定还有不少像马扩这样的英杰,目前不是置诸闲散之地,就是沉沦下僚,或受到废斥罪责,不能展其才略,但其潜在的力量还是很可畏的,决不能等闲视之。

像所有女真贵族一样,灭辽以后,要征服宋朝,进入中原之地乃是他们的大方向、大目标,斡离不也不例外,但他坚持采用留有余地的怀柔政策,不要逼人过甚,迫使他们全部走上反抗金朝的极端化的道路,为大金朝制造敌对力量。这是他能够比其他贵族更有远见地看到那一股潜在力量的缘故。

斡离不这种想法和做法,在攻克东京以后还有重大的发展。

九月底,他首途去平定军参加军事会议时,真定城尚未攻陷。他把围攻真定的指挥权下放给他的兄弟窝里嗢与刘彦宗二人。他不放心的是马扩之事,临行前,谆谆嘱咐他们一定要把马扩找到,待之以礼,感之以情,诱之以利,把他留下来为大朝效劳。如果他不肯,那么留到他回到军中时自己去说服他。然后斡离不又极其机密地嘱咐刘彦宗一个人,马扩矢志不移,不愿仕金,可把他软禁起来,如发现他有秘密抗金的活动,万不得已,只好采用激烈手段把他除去,免为我朝留下一大患。

斡离不这段话是抄了《史记·商君列传》中公叔痤劝卫君重用卫鞅否则除之的老文章。宋朝读书人最善于抄古人的老文章,引经据典,炫耀其博学。斡离不则不然,他读过的汉书不多,但意有暗合,必实践于行动。决非为读书而读书,这是创业英雄的一个特色。不过公叔痤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强调卫鞅的才能,增强卫君用他的决心,所谓不能用则除之,无非是暗衬的一笔。斡离不却真怕马扩成为他们的大患,说要除他是不得已之举,但真到了那一步,则他下手不会犹豫,必狠必快,不能养痈为患。不以私害公,这又是创业英雄的另一个特色。斡离不与马扩有着不寻常的交情,二人骈骑上山猎虎那一段经过,他至今记忆犹新,当他今天已掌握了国家与军队的大权,而马扩又有可能落入他的手中,从感情上说,他很愿施恩惠于这个他十分看得起的故人,可是不能因个人感情影响国家安危。处置这些问题,他的心肠是够硬的。

斡离不如此重视马扩,窝里嗢、刘彦宗执行命令怎敢怠慢,但二人各有自己的想法。窝里嗢是金朝的重要贵族,久随完颜阿骨打,太祖皇帝器重马扩,他是知道的。太祖皇帝在女真贵族心目中久已神圣化、偶像化了,何况又是主帅的命令!刘彦宗一向自视甚高,在降人中不屑作第二人想,也不相信有人的聪明才智能够超过他。他早听说过斡离不与马扩之间的不寻常的交情。现在看到斡离不如此向往于马扩,那就意味着一旦马扩归顺大朝,将取他的地位而代之,那是他决不能容忍的。但不好好地执行命令把马扩找到,怕斡离不会轻视他无能,或者认为他妒贤嫉能,不肯尽心去办此事,两全之计,莫如把马扩找到了,尽量礼待,结以心腹,使之不疑,然后找个岔子,把他除了,替自己解除了威胁,而表面上的动机还是为了尽忠于大金朝。这才是最理想的结果。斡离不以此相嘱,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他心意的。

破城之初,窝里嗢、刘彦宗把这件首要的任务交给汉军万户韩庆和去办,因为韩庆和身为汉儿,负有能名,相信他能顺利交差。此外刘彦宗还有一段深意,他也知道韩庆和为人脾气毛躁,狂怒难制,万一在执行过程中,马扩忤了他的意思而被杀,那么罪有攸归,责任让韩庆和来负,他自己乐得坐享其成。在新朝的辽降人中,倚老卖老的左企弓早被张觉杀死,高庆裔、时立爱资浅望轻,非自己之敌,只有刘、韩两家才相匹敌,韩家族主韩企先无疑是自己潜在的对手,借此机会,削弱韩家的势力,倒也为计良得。

窝里嗢、刘彦宗二人一厢情愿,期待韩庆和带来马扩的活口或首级,结果两者都没有,韩庆和空着双手前来缴令,这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刘彦宗问明原委,不禁勃然大怒。特别叫他着恼的是,王渊与马扩有着不可调解的深恨大仇,设了毒计,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韩庆和怎能轻信一个小偷的供词,一番花言巧语,把眼前可以抓到的马扩放过了,反而扑到王渊小老婆家中去找他,岂非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在真定城中,马扩到哪一家去望门投止,都会受到欢迎,唯独不可能去王渊家里躲藏。更为可耻的是一大批趁战胜之威的骑兵跟随一个小偷去捕捉马扩,马扩没有捉到,那小偷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脱身逃出。这几百名将士难道都是些瞎子、瘸子?小偷逃走后,肯定要把经过的一切告诉马扩,泄露我方大索马扩的迫切意图,增加今后工作困难,堂堂大金朝的一个万户竟被宋朝的一名小偷耍了,玩之于股掌之间,这真是奇耻大辱。

当下窝里嗢绷下脸来,要以失机之罪,论处韩庆和以死刑。不过刘彦宗是汉军都统,是韩庆和的顶头上司,论罪处斩,还得征求他的同意。毕竟刘彦宗也是汉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他反而做了好人,力保其不死,最后责打一百柳条鞭了事。

斡离不尚在平定军未回,刘彦宗估计自己一时还离不开真定城,他就把缉捕马扩之事,自己承担下来。

现在就要看这个足智多谋、鬼点子最多的刘彦宗怎样撒下罗网来缉捕马扩了。

6

首先跑到城西巩家把杀人搜捕的消息告诉马扩本人的是在狱神庙险些做韩庆和刀下之鬼的五名难友,而不是“白日撞”。这五名难友绝处逢生,侥幸逃死,惊魂未定,就听得韩庆和一声呼哨,在“白日撞”的向导下,带领几百名骑兵呼哨而去了。他们还不相信自己已第二次获得自由,大家钉在大殿上,犹如殿旁两庑的泥塑小鬼一般,一动不动,更没有人敢于说话。过了好半天,其中胆子最大的一名名叫鲁班——可能因为他是个技术熟练的木匠,别人就称以鲁班,姓名在监狱中不过起个代号的作用,在狱中代号甚多,一个人往往有两三个称呼,大家都不重视真姓名——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外,四面张望一番,忽然奔回来惊喜地向大家报告道:“好了,好了,番子们都走光了,俺等这就跑去告诉马廉访。”

泥塑木雕的四名难友一下子也都活跃起来,大家嚷起来:“快去巩大哥家里告诉马廉访。”

他们恢复了自由就要把消息告诉马廉访,这是必然的联系,谁也没有怀疑,不过,其中一个比较细心地问道:“鲁兄,你可认得巩大哥之家在哪里?”

鲁班不知道,其他三名难友也不知道。

“不是说城西巩家,到那里去打听打听就是了。”

“巩大哥是有身份的人,必然住在深院大宅里,到城西去一问,还怕打听不到他的住室?”

“不错,巩大哥刚才带去十多个弟兄,要不是深院大宅,叫他们住在哪里?俺想他家的大门口一定标出他的姓氏,到城西去一找即得。”

主意已定,大家一阵呼哨,拔脚即行。

好危险啊!这批难友没脑子的程度正好与韩庆和相匹敌。韩庆和的脑壳要是装有一分一厘一丝一毫的大脑,派两个人留下来秘密监视这些囚徒的行动,他们岂不正好成为这二人的向导。而这些囚徒的脑子里也丝毫没有被监视的警惕,就在这狱神庙里闹闹嚷嚷地讨论巩宅在哪里这样一个机密要害的问题。

在狱中共处了几年,由于巩仲达的地位特殊,行事豁达,最是急人之急,大家发生了什么疑难之事,都要请他出头与狱吏交涉解决。狱吏们也买他三分账,因此大家尊称之为“巩大哥”,却不知道是龙共之龚,是宫殿居室之宫,还是其他的什么“工”字?更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职业行当,一路就是这样乱嘈嘈地逢人就打听巩大哥之家在哪里,闹得满城风雨。

这时金兵已经入城,暴风雨来临前的沉寂已经打破。街道上乱纷纷的都是想要逃命的居民。他们扶老携幼,将妇挈儿,大哭小喊地纷纷向城门口挤去,希望找到一个缺口,奔出城去。金军守住了城门,不让进出。百姓们软求硬挤,恼怒了一员番将,喝令开刀,顿时斫杀了挤在前面的七八个百姓,一阵血雨,吓退了后面的百姓,他们挤着,抢着,互相践踏着逃散而去。

向这批难民去打听巩大哥的消息,当然得不到回答。幸好他们找到一个认识巩仲达的老人,为他们指明了道路,才得叩门而入。

巩仲达也是出去打探消息,勘踏道路,刚从西门回来不久的。他的印象是金军严守西城的白马门、金鸡门两道城门,除了军事上的必要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政治目标?这时李邈已被俘,刘翊战死,他们的目标也许正是马扩也未可知。西城如此,其他各道城门想来也是如此。马扩此时要趁乱出门是万万做不到了。他回家后,听了鲁班等几个难友乱嘈嘈的报告,更加深了这个印象。

晚晌以后,“白日撞”也来了。他从王渊私邸中逃出后,又在城里闲荡了好久,才悄悄进来与马廉访、巩大哥见面。他的报告详细而且有条理得多,并又带来更严重的情况,入夜以后,几条大街上都有金朝的巡逻队穿梭往来,搜索行人,把许多他们认为形迹可疑的百姓都捆到大营去盘诘究查。

综合了这些消息,马扩这才憬然地觉悟到他已成为金人物色的主要目标,出城暂时不可能了,不出城则在金人的严密搜捕下,难免要遭到毒手。他与巩仲达认真地考虑了目前的处境以及今后的动向。

巩家地处西城,距白马门仅数箭之遥。城中人要去西山和尚洞,这里是必经之路,很可能成为金人搜索的重点地区。再加上鲁班他们闹嚷嚷地到处打听巩宅的地址,难免要走漏风声,看来这里已不可久留,非要马上迁离不可。

逃到哪里去暂住,姑且不论。照马扩的愿望,最好马上就出城上山去。他们实事求是地估计一番,混在百姓中,逃出城外,眼见得不可能了,趁金军不备,爬上城墙,缒城而出,这未始不是一种办法,只是金军穿梭往来,城墙一带,防守更严,至少在目前是做不到的,要想翻城,也只好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现在知道马扩暂匿巩家的有数十名难友,他们大部分都住在巩宅这个大院内。巩家自祖父以来就开设几家质店、几家酒楼,广有资财,多几十个人嚼吃不成问题,怕只怕他们走透消息。马扩相信他们都是义重如山的人,譬如这个蔡俊,犯了男女苟合之罪,在囚犯中,大家都看不起他,不想临难不屈,视死如归,马扩听到后,十分感动。他深信所有愿意上山去参加义军抗金的难友都不会辜负他,出卖他。但巩仲达认为一时慷慨,自愿上山是一码事,长期处在逆境中,不为利动,不受威胁,能始终保持节操的又是另外一码事,不能想得过于简单。再说他们思考不密,万一无意中泄露了马扩的住处,也是十分可能的,他主张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他们商量了半夜,做出如下的几条决定。

巩家不可久居,巩仲达提出马扩迁到他儿子元忠的丈人陈广家里去住。陈广也是个意气男子,长于技击枪法,河北一路的英雄豪杰都知道“陈家花枪”之名,他还擅长医道,善治内外科症候。当年刘鞈在真定招募“敢战士”一军,重金礼聘他去当教头,他尽心教授,克尽厥责,只为与李质、王渊二人不和,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职不干,归家里居。收几个徒弟教授枪法,兼行医术,出卖伤科膏药度日。他与巩仲达本来就是好友,二人意气交孚,十分相得。巩仲达为了做买卖,与人竞争,对方买通官府,诬陷巩仲达入狱。陈广得知后,多方奔走,竭力营救,并把独养女儿许配给巩元忠为妻,好叫他在狱中放心。在这两三年中,他入狱探监数十次,彼此无话不谈,因此也知道马扩被陷之事并深表同情。

巩仲达提出陈广之名时,马扩问道:“令亲家陈广莫非就是‘敢战士’岳鹏举的业师?”

“廉访怎知道他是岳飞的业师?”巩仲达表示惊奇,然后高兴地回答,“岳飞里居时,曾从周侗学弓箭,学《春秋左氏传》,能开弓三百斤,后来又从陈广学技击枪法,才一年便为全县之冠。陈广曾说过,他授徒二十年,唯有相州汤阴县的岳飞、杨再兴二人学得最好,尽得其技,他年必能纵横中原。后来他去真定充教习时,恰巧岳飞也弃了相州弓手不干,应募为‘敢战士’,师徒二人相契尤深。”

“名师出高徒,岳飞骑射技击,皆冠一军,他率队巡哨至燕京一事,西军中人人皆知。如今经大哥这一说,才知他们的师法渊源,果然不凡。”马扩不胜羡慕地说,“马某此去,如蒙收留,一时又走不脱身,必向他学习请教技击枪法,想他不吝赐教。”

“廉访谦挹过甚,你的一身本领,难道还不够用?”

“战阵之事,岂容虚矫,俺倒是真心诚意地想向他讨教。”马扩正色回答,“异日如荷陈翁不弃,马某还想请他上山去教习山寨中众兄弟哩,到时大哥也要劝驾才好!”

那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只好到时再议。

然后他们再谈到翻城之议。那刚才已经说过了,性急不得,只好耐心等候机会。巩仲达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目的也在劝马扩要有长久等待的思想准备。看来马扩虽然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刚才他提到要跟随陈广学习枪法,也已意识到短期内不能脱身。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脸上出现焦灼、期待,然而又是无可奈何的表情。

他们分析了愿随马扩上山抗金诸难友的具体情况。最根本的一点,愿意上山,就出于极大的爱国热忱,这一点无可怀疑,但具体情况是他们大多数人都无家可归,或有家等于无家,舍此之外,更无其他处所可以容身,现在只好把他们留下来,考验考验再说。但约法三章,不得出门惹事,不许与陌生人乱讲,也不准打听马扩将去的地方。其中鲁班、张成、曲襄等几个都派了执事,仍要他们出去侦事,特别在各城门口要多去走走,有了情况,就回来报与巩大哥知道。

现在还谈不上与山上义军的联系,马扩关照张成去小朝街徐信、徐义家里看看,回来说给巩大哥知道。

他们都不知道马扩的去处,其中只有“白日撞”是例外。他机警灵活,颇有头脑,这是经过事实证明的。他夜里从城南到城西,路上情况已摸过一遍。半夜以后,派他再去南城探路。然后巩氏父子保护着马扩一起来到陈家。巩元忠先行一步,把事情禀告了老丈人。陈广一听,好像从天上掉下了一件宝贝,倒屐而出,把马扩迎入内房。不过陈广说的第一句话,却使大家惊奇。

“马兄眼红颧赤,微汗津津,鼻息失调,莫非怀疾在身?”

马扩一生没有生过病,是病的绝缘体。如果不是听说或看到过有人生病,根本就不知道病是何物。

“小弟系狱九月,一旦抉网而出,精神亢奋,饮食如恒,贱躯倒也顽健,未有不适之感。”

他说了饮食如恒四个字,巩仲达才想起今午监狱中未曾馈食,逃回家中,匆匆忙忙,大家都忘了吃饭一事。如今天色即将破晓,他们已有整整十一个时辰未曾进食了,一经说穿,就感到饥肠辘辘。陈广急命巩元忠搬出些干粮来充饥。

“廉访今日想是做客,吃得恁地斯文,却不像在狱中之时。”

“白日撞”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然后言归正传,巩仲达简单介绍了金人搜捕的情况,问道:“廉访此来,事极机密,亲家把他安置在何处?”

“不拘哪里,但有个地方容小弟安身,于愿已足,老丈休费心思。”

“廉访一身系天下之重,金人搜捕,非同小可。今日既然来了,诸事悉听老拙安排,休为客气误了大事。”陈广用手指指外面一间的地下,“那里有扇暗门,循一条扶梯下去是间地下密室。老拙在此接待江湖豪客,除元忠及小女外,家中并无人知道。老弟住在那里,老拙照顾也周,倒是稳便。只怕老弟身体不适,那地室是否住得惯?”

“马扩哪里就这样娇嫩了?”马扩豪爽地笑起来,“既有这等好处所,住下去就是了,何疑之有?”

他们下去看了,果然是个整齐的地室,床铺桌椅,一应俱全,马扩索性赖在床上,不肯起来,说道:“这等齐整的房间,马扩住下,老丈要撵也撵不走了。”

“好,好!”巩仲达补充道,“元忠明日回家把媳妇接来,两个在此照顾廉访。白兄也留下与廉访当个伴当如何?”

“这地室虽宽敞干燥,只是地气不泄未免有碍尊体,”老年人是尊重自己意见的,等闲时不肯轻易收回自己的话,“老弟要感到不适,千万说与老拙知道,再作打算。”

从此马扩就在陈家的地室里住下来,陈广父女翁婿,内外照顾得十分周到。“白日撞”改名白坚,除充当他的伴当外,还经常出去打探消息。在短短几天中,他与张成二人带来了一大堆坏消息。

那刘彦宗果然十分厉害。他把斡离不的一支护卫亲兵调来把守城门及巡逻街道,这支亲兵中有一半人曾跟随马扩收复燕京城,熟悉马扩的面孔,不管马扩怎样化装,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斡离不的亲兵,事非小可,他们都是太祖皇帝的护卫,如今许多人已升为猛安或谋克,但在战阵中,仍是普通一兵,冲锋陷阵或保护主帅,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随大军南犯而留在真定,专作搜捕马扩之用,可见金人决心之大,付出代价之重,志在必得马扩。

光靠城门和街道还不顶事,刘彦宗通过威胁利诱,把真定府原有的一套缉捕使臣狱吏公人掌握到自己手里。有了这套班子,他才有可能发动挨家逐户的搜索。

消息报来,“提控”陶成已经附逆,这个人一生的目标要做个“头儿”,不论在什么政权之下,不论在什么范围中,只要是“头儿”,他就肯拼命去干。他手里有一本囚徒的名册,大致上了解囚徒的情况以及彼此的关系,可以说枢纽在握。现在刘彦宗满足了他的“头儿”欲,不但提控刑狱,还让他总管这个班子,他由提控而总管,自然要大大卖力一番。

挨家逐户的搜索开始,名登囚箓的囚徒之家,都在优先搜索之列。囚徒中具有巩仲达这样身价的也不过二三个人,何况陶成知道巩仲达与马扩的特殊交情,搜索第一天,他就带了一批差役,来到巩家。幸好,有走狗就有通风报信、走透消息的人,这似乎已成为一条规律。差役尚未到家,巩仲达就把这批寄居的囚徒分散出走,让陶成扑了一个空。

以后陶成又来光顾两次。第三次不但搜了家,还搜了巩家开的当铺、酒楼。似乎在那质库和炉灶中可以藏匿一个活人。陶成虽然满心狐疑,却抓不到巩仲达的把柄。巩仲达明知陶成还会噜苏,他却处之泰然,每次来搜索时,都坐镇在家里,应付得当。陶成倒也有些把握不定起来。

陈广之家,也成为搜索队注意的对象,去过两次。马扩深居在地窖之下,家里又没人走漏风声,再加上陈广脾气甚大,动不动就要拔拳打人,欺善怕硬的搜索队尝到他拳头的滋味以后也不大敢去登门拜访了。

倒霉的只有徐信、徐义兄弟,陶成追究起一串钥匙的责任,徐信结结巴巴地回答不上来,陶成情知有弊,把两个都投入监狱,严刑拷打,徐义的确不知马扩的下落,徐信供称马扩是他释放的。只知道他要上山去,去得成去不成都不知道是实。

偌大的一座真定城里撒下了大渔网,单等这条大鱼上钩,可知不易。等到十天八天,刘彦宗焦急起来,还待再想出些绝招引鱼上钩,哪怕把这座真定城踹翻了,也要拿获马扩。不想阇母国王开完平定州军事会议回来,传达了统帅部的命令,责成刘彦宗率部南下,去李固渡一带相看地势,勘察水流,准备大军在此渡河。事关重大,刘彦宗只好请窝里嗢自己主持搜索之事,留下侄儿刘晏做他帮手。不久窝里嗢也带着刘晏率女真军南下,由韩庆和坐升真定路总管与女真副都统杓哥共同主持真定方面的军政事务。十月底,斡离不由燕山去大名府,道经真定,把他的亲兵营带走了,只留下十多名认识马扩的将士,仍驻在各城门口盘查行人。斡离不给韩庆和、杓哥的两大指示:一是彻底剿灭西山各寨乱民,以杓哥为主;二是继续搜捕马扩,还特别关照,要捉“活的”,以韩庆和为主。

城市生活有它本身的规律,即使在军事占领时期,也不可能长期、持续地保持紧张状态,犹如绷紧的弓弦终究要松弛下来一样。经过了最初的混乱屠杀,真定已逐渐进入稳定期。大规模的抢劫和不由分说的杀人事件减少了,挨家逐户的搜捕也停止了。搜捕马扩本人就是大海里捞针的勾当,搜了一个月仍不得要领。重金悬赏也没有人告密,莫非他已出城逃走了?现在即使有了最高统帅的命令,也无法恢复行之无效的搜捕,陶成被免去了“总管”的头衔仍回监狱里去当提控。紧闭了一个月的城门,先开一道门,后来东、北、南三壁的城门都陆续开放以疏通城乡交通,把城里急需的粮食蔬菜燃料运进城来。只有西门未开,目的显然防止城中人与西山义军的联系,但这是一项愚蠢的措施,人们上西山,难道非出西门不可?即使从南门出去,也无非多绕道几十里,多经过几个卡子罢了。

斡离不亲兵中认得马扩的十多名将士仍在东、南、北三壁的城头值勤,他们的思想上也懈怠了,为了这件无头公案,他们失去作战立功的机会,但在新的任务中也有些甜头可尝以资补偿,进出城门的百姓,对他们多少有些孝敬,还有青年妇女,不让他们打情骂俏、动手动脚一番,休想出得这道关卡。

马扩可以离城上山的时机成熟了。

真定城终究是个虎穴,一天不走就存在着一天危险。对付韩庆和不难,说不定哪一天刘彦宗叔侄又回到真定,袋口一收紧,要走又不容易了。陈广、巩仲达父子、白坚等日夜筹思脱险的方法,一切准备就绪,但是一场意料不到的灾祸,夺去了这个大好机会。

说意料不到,实际上陈广是早已料到的,并且一直在注视着它的发展趋势,凭着他多年的医疗经验,那些征象的出现,总是预兆着某种恶疾的来临,哪怕潜伏一段较长的时期,病还是要发展的。只是马扩过于自信了,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中。

一个晚上,他们正在谈论白坚已去南城迎候山寨派来的郭头目、沙兄弟,他们今夜不到,明天一定来了。马扩一面兴奋地说话,一面感到胸口有些痒痒的,不禁伸手进棉袄去抓挠。

这个动作没有逃过细心的陈广的眼睛,他一定要马扩解开衣襟,仔细检查,忽然面孔变色,失声叫声:“不好!”

巩氏父子也来看了,那不过是几个小红斑,马扩自己先笑起来:“那几个小红斑,敢情是蚊子叮的!老丈明察秋毫,想是把它们看成一束柴薪。”

“寒冬十一月的天气哪有蚊子?”

“没有蚊子,敢情是让蜈蚣百脚叮了?老丈不放心,敷点药也罢。省得老丈疑惑不定。”

“俺这地下室干干燥燥的,蛇虫百脚、蝎子壁虎一概全无。”陈广焦急地说,“老弟台这红斑来得蹊跷,不可等闲视之,且到明日再说。”

明日早晨不但腹背胸口,连脸孔上也发出红斑,但总共也只有十多处,陈广明白这是来势凶猛的斑疹伤寒。好像从来没有生过病的人一样,一发病就十分严重。昨天晚上,马扩还是谈笑风生,讥刺陈广,只隔了十二个时辰,到晚上已全身软瘫,倒卧在床上,再也起不来。

斑疹伤寒在当时几乎是绝症。并非伤寒专家的陈广也没有把握可以把马扩治好。他依靠丰富的经验、悉心的护理和不失常识的药物进行治疗,与疾病之间形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守战。

马扩得病于斡离不亲统大军积极准备在李固渡渡河的前夕,直到闰十一月二十五,粘罕、斡离不的大军攻破宣化门,攻破东京城,病势有加无已,经历了无数险境,似乎每日都有失守之虞。马扩的命运与东京城的命运始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1].“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语见《易经》。

[2].出于《论语》。

[3].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由汉族建立的朝代,与今天我们习用的“中国”一词,概念不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