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丙、结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演培法师著述

一、躬自反省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趋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

本文的绪说与正说,都已解释过了,现是全文的结说,又分为四个段落,先讲第一躬自反省。‘如是’像上所说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我们既已完‘备’的了解认‘识’,‘则’今后‘开发’菩提心的话,是就‘有’了正确的田‘地’。如是像上所说邪正真伪等的‘八法’,我们既已圆满‘周知’,则今后‘趋向’涅槃的妙城,是就‘有’了正确的‘门’路。趋向有门,就不致走错了路向;开发有地,就知道怎样的发心。发了菩提心,必然就可证得涅槃的二转依果。

同时,我们又都很幸运的‘相与得此人身’,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确实是不容易的。应该好好利用这个人身,在佛法中有番作为,亦即于此生中,解脱这个危脆败坏之身,不要再为此身所累,而造下了无边大罪。经中常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尘’。我们岂可不藉重此人身,来做自利利他的有意义的事?我们岂可于这一生中,糊里糊涂的糟蹋此人身?

我们不但同得此人身,而且相与‘居于华夏’,所谓‘中国难生今已生’,这同样是很难得的。华夏,是中国的别名。但佛经所说的中国,并非是指一般称为华夏的我国,而是指有佛法流行的地方,即不论什么地方有佛法流行,什么地方就可称为中国。在有佛法流行和听闻的地方,或不觉得佛法的可贵,一旦生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去,要想听闻佛法而不可得,那你就会知道求法的不易。所以居于华夏,有法可听,应生庆幸之心,更应把握这良好的时机和环境,好好的修学佛法以积集成佛的资粮。生在中国做人,固然是很理想,但若生理上,有诸多缺陷,那还是不美满的。现在我们幸而‘六根无恙’,更应利用六根完具之身,在佛法中熏陶一番,以求得到佛法的实际受用。经中说六根不具,是八难之一,亦不能出家受戒的。可见六根完具,就从事佛法修学说,是异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不容有所忽视。

六根完具是修学佛法的法器,固然是不错的,但若四大不调,身体常常有病,仍是修道的一大障碍。现在我们不仅六根完具,而且‘四大轻安’少病少痛,如不真切发心学佛,试问怎对得起自己?现有人说: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事业之母。当知学佛亦要有强健的身体,不然的话,决难去做自利利他的伟大工作。

虽具如上各种优越的条件,假定没有对佛法的信心,那还是不能学佛而获得佛法的。经中说信如手,如入宝山,利用你的双手,可得无量珍宝,假定无手,宝山上的宝贝虽多,而你终于一无所获。‘初入佛门,以信为本’,没有敬信心,纵有无量法宝,不能为你所得。幸而我们对于佛法,已经‘具有’深切‘信心’,理当如法修学。本于信心修学佛法,的确是很难得的,但在修学过程中,还要没有魔障才行,如有各种魔障现前,不特不能如法修学,而且很易退失道心。我们明确见到的,就是很多退道心的行者,不是自己愿意退的,是遇魔障才如此的。我们由于宿根深厚,从事佛法修学以来,‘幸’而‘无’有‘魔障’扰乱,更应精进修去不可懈怠。

【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得宝贵的人身,固然值得庆幸,得出家受戒等,尤为庆幸中的大幸,因为出家受戒这些大事,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所以说:‘况今我等’的八又:

‘又得出家’:是说生而为人的人固然不少,可是得能出家的并不多。诸如我们台湾有一千多万人口,发心出家的究有几人?当知‘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看来出家是很简单的,实际出家是不容易的。依佛法说:一个真心出家的,要有相当的善根才行。现在我们既得出家,‘不于今日发此大心’,试问‘更待何日’?‘又受具戒’:是说有出家的因缘,不一定有受戒的可能。因为受具足戒,须要十师具备,如果生在佛法不怎么兴隆,而具戒的德僧又极缺乏,你想受戒亦是万难的。现在我们不但能够出家,而又能圆具比丘大戒,这是何等幸运的大事。如此,假定‘不于今日发此大心’,试问‘更待何日’?错过这个机会,岂不大为可惜!

‘又遇道场’:这里的道场,是指阿育王寺,供有佛的舍利。如来舍利所在之处,即是佛陀所在之处,想要遇到这样的道场,又是谈何容易?因为各地寺庙虽多,但如阿育王寺那样有规模,并供有佛的舍利,实在还是不多见的。现在我们既已遇到这样良好道场?设若‘不于今日发此大心’,试问又要‘更待何日’?

‘又闻佛法’:佛法虽流布在世间,如没有弘扬佛法的人,要想听闻佛法,亦不是简单的事。闻法,为学佛者的第一要义,唯有从闻法中,才能得到佛法正路。佛法难闻,我们现在已经闻到,并且知道佛法对众生的好处,设若‘不于今日发此大心’,将自己所听闻的佛法,辗转的讲给众生听,以期有益人群,试问‘更待何日’?‘又瞻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说:‘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薰馥’。如佛涅槃后,烧出无量晶莹光耀的圆状凝固体,就是指此。但这唯有戒德清净,定慧庄严的佛陀,始能烧得出来,非一般人所能有,故学佛人特别珍视。不但供养有大功德,就是见到亦有功德。现在既得瞻视舍利,怎可不发大心于此日?

‘又修忏法’:是说无始来的业障,非依忏法去修不行。因为佛法是佛法,舍利是舍利,如果自己不去忏除本身的业障,则佛法的一切胜利,仍然与自己毫无关系。省庵大师说:现在我们又得集合在此道场,共修忏摩之法,改悔一切过失,如不在这时候,发起广大心来,以期上求下化,做佛法所当做的工作,试问更要等待什么时候?

‘又值善友’:善友,就是法侣。在佛法中修学,最要紧的,是要有良好的法侣,同在佛法的大道上前进,才能不断的趋向菩提。如果没有善友为伴,不特修学难得上路,而且很易退失初心。善友是不容易遇到的,经中常说:‘善友难值’,就是这个道理。现在阿育王寺道场中,遇到这么多的善友,如不即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又具胜缘’:胜缘,是指殊胜的因缘。在这世间的最胜因缘,要莫过于遇到三宝,唯有佛法僧三宝,始是最胜的因缘。现在虽是末法时代,我们还能值遇三宝,并且诚敬归依三宝,这不是我们所具的胜缘是什么?既然具有这样的胜缘,如‘不’即‘于今日发此大’菩提‘心’,试问‘更待何日’?总之,当下即是发心之时,不可错过。

二、普劝大众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此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省庵大师说了上面种种胜缘,进而再来普劝大众说:今我‘惟愿’在座‘大众’善友,悲‘愍我’的‘愚’拙和真‘诚’,‘怜’念‘我’的‘苦’心和意‘志’,在这育王道场,佛陀舍利塔前:‘同立此’上求菩提大‘愿,同发此’广大菩提‘心’,而且是刻不容缓的,‘未发’此菩提心愿‘者’,请即于‘今’日‘发’起,如‘已发’此菩提心愿‘者’,请使这菩提心愿逐渐‘增长’,设若‘已增长’此菩提心愿‘者’,请从‘今’日‘令’其‘相续’不断,千万不可退失这菩提心愿。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发了无上菩提心,必须广行菩萨道,而行菩萨道是极艰难困苦的,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当年佛陀的发心行菩萨道,就是从难行能行的历程中,怀著大无畏的精神,排除一切荆棘险难,始达到成佛的目的。现在文中举出八个‘勿’,告诫我人对于发菩提心不可大意。

一、‘勿畏难而退怯’:我常说:个人的问题容易解决,大众的事情难以处理。发菩提心度化众生,是为大众谋幸福的,可是各人根性不同,在与群生的接触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如畏艰难而不敢前进,那就必然的要退怯下来,失去你为菩萨的勇气。所以行菩萨道,第一要不畏难的直向前进,免生退转怯弱之心。

二、‘勿视易而轻浮’:行菩萨道的大事,认为艰难固不可以,视为容易亦要不得。在尊重己灵中曾说过:众生本具的佛性之宝,必须加工磨琢始能发光,假定视为容易,而起轻浮之心,那就易于自满!一个自满的人,到头来必会自暴自弃而不会有成就的。试想一下:做世间的小事,尚不容易成就,何况成佛度生的大事?

三、‘勿欲速而不久长’:菩萨道是长远的,必须以长时间去行,才能走到菩提道的尽头,是以不可求速而失久长之心。中国有句老话:‘欲速则不达’,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一般世间的工匠,尚须若干年的学习,始能有所成就,何况是成佛度生的大事?求速成怎么行?有以为一生可得成办,那真是自欺欺人的错误见解。老实说:世间的俗事成就,尚且不可取巧侥幸,在佛道上要求侥幸,自是大错特错,而为智者之所不取的。

四、‘勿懈怠而无勇猛’:佛道既是这样的长远,就非精进勇猛的不可,绝对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不过勇猛,并非只凭一时的勇猛,亦非暴虎凭河般的勇猛,要能持久不息的勇猛,才是真正的勇猛,要能步步脚踏实地向前迈进,才是真正的精进。惟有精进的向佛道前进,才不会从顺利安适中,养成懈怠偷安的惰性。有很多修学佛道的人,不能到达最高无上菩提,根本原因在于懒惰懈怠,所以省庵大师特别要菩萨行者,勿懈怠而无勇猛。

五、‘勿委靡而不振起’:在这现实世间,明白所见到的,凡是振起精神来干的,都是有很大收获的,凡是委靡不振无精打采的,都是一事无成的。世事尚且如此,何况无上佛道?是以菩萨行者,定要鼓起精神来干,千万不可委靡懦弱,更不可不振起精神。当知精神力量胜于一切,一旦精神力量崩溃,那就一切无可救药了。

六、‘勿因循而更期待’:今日发了菩提心,今日就得向菩萨道上走去,切勿存抱因循心理,而拖延宝贵的时间。更不可期望于将来,必须本著「今日事今日毕’的精神做去,绝对不可等待明日,要知明日复有明日。如果因循成习,事事待诸明日,不说无上佛道,难望证得,就是世间事,亦难望有成,所以不可因循过日。

七、‘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众生的根性,有智愚利钝的差别,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是我们应知:智巧根利人的,固然可以趋向佛道,就是愚拙根钝的人,亦同样可趋向菩提。而且愈是愚钝,愈应修学菩提,因为这是人人可修,而不拣别智愚利钝的。所以佛法行者,切勿以自己的资质愚钝,对于无上佛道,一向无心进取。

八、‘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或有以为无上佛道,是根机深厚者所修的,我是一个根机浅薄的人,哪有资格修学佛道?于是自我鄙弃以为无分。殊不知这是错误的。佛在经中一再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众生之一,为什么自暴自弃的视无上菩提与己无分?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我为什么不能?应有这样自信。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勿用?】

省庵大师为了鼓励佛法行者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特又举了两个譬喻说明,以坚定我们的信心。

一、‘譬诸种树’:初初种下去的时候,其根当然是很浅的,似乎受不了风霜的打击,但若‘种’得‘久’了,假以相当时日,‘则根浅而日’见‘深’固,‘岂可因’其根‘浅’,而就‘勿’去‘种’树,‘任其自枯’自萎。当知菩提树根亦复如是:初初发菩提心时,其菩提树根很浅,不能遭受一点磨折的,但若久久的,在菩提树根,灌以法水,自然坚固起来,不受任何外力的动摇。因此,佛法行人,不能因其根浅,而任令菩提树根枯萎不生。

二、‘又如磨刀’:在初开始磨的时候,其刀锋当然是很钝的,似乎不能发生刀的作用,但若‘磨得‘久’了,假以相当时间,‘则’必将‘刀钝’而变‘成’锋‘利’的,岂可‘因’其初‘钝’,而就‘弗’去‘磨’刀,让刀‘置之勿用’?当知智慧之刀亦复如是:初初磨智慧刀时,其智慧刀还很钝,不能发生断惑的作用,一旦磨得久了,从有漏慧,引发无漏慧,不但可以运用智慧之刀去断烦恼,且使天魔外道莫奈我何!因此,佛法行人,如因智慧刀钝,将之弃而不用,那就未免太可惜了!如上所说,我们每个佛弟子,应有这样的表现,就是菩提树根,从即日起加以培植,不要让其永不生长;智慧宝刀,从即日起,加以磨砺,不要让其永置不用!

三、苦乐相校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依佛法修行,不论是自利的,或者是利他的,特别是利他的大行,都要勤苦精到的去修,才能有所成就,绝对不是偷安者流,所能修行得成。正因如此,有人畏苦,不敢修行。修行的确是艰苦的,不能视为快乐之事。其实,‘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比修行之苦‘尤苦’,为什么?因‘修行’所感受的痛苦,是由勤劳而来,但‘勤劳’之苦是‘暂时’的,且这暂时的勤劳苦修,却能换来永劫的安乐,那又何乐而不为?所以说:‘安乐永劫’。‘懈怠’虽‘则’可以‘偷安’于‘一世’,但却换来多生多世的痛苦,所以说:‘受苦多生’。这话怎讲?因人若不修学佛法,只知一味的在世间造作生死罪业,自难免于堕落三恶道去,一旦堕落三恶道去,自要多生多世受诸痛苦!如是苦乐相校,佛法行者,是愿勤劳修行而暂时稍受痛苦呢?还是愿懈怠偷安而长时期的受苦?稍有智慧的人,相信会善自抉择的!

四、至再叮咛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

省庵大师进一步的说,我们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况乎’是‘以净土’法门‘为舟航’的,‘则’又‘何愁退转’下来?因为我们一旦往生彼国土中,立即就得‘阿裨跋致’,绝对不会退转的。退转只有在娑婆世界才有可能。同时,在我们未得无生法忍时,没有智慧的力量在支援著我们,当遇到各种不同的环境现前,就会感到困难而生退却之心。可是生到净土之后,不特不会退转,且‘又’获‘得无生为忍力’,‘则’又‘何虑艰难’?当知无生法忍的忍字,是即智慧的意思。不论任何困难,在智慧的透视下,都可迎刃而解,所以无须挂虑道途上的重重困难。世间很多事情不易解决而认为困难的,不是真的没有办法,问题在看我们有无智慧。有智慧的人,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困难,可见智慧的重要。得无生忍的行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当然不觉有什么困难横陈在面前。

发广大心,立广大愿,不仅人类有情,有这样的可能,‘当知地狱’中的‘罪’苦之‘人’,‘尚发’大‘菩提’心‘于往劫’,现在我们是人,而且做了佛子,‘岂可’既为‘人伦’,又是‘佛’的弟‘子’,反而‘不立’菩提‘大愿于今生’?果真如此,那不是连地狱罪人都不如?不如地狱罪人的人,不特枉为了人,更愧做个佛子。关于地狱罪人,于往昔中,尚发菩提大愿,于诸大乘经典,到处都有说到。就是过去生中发了菩提心的人,因为还在凡夫位上,亦即是属凡夫菩萨,仍不免于在不知觉间,造出堕落恶道的罪业。有了地狱的罪业,自然要感地狱的果报,虽感地狱的果报,但其菩提心未失,所以说:地狱罪人尚发菩提心于往劫,不是说地狱罪人开始发菩提心。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

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生死流转中,颠颠倒倒的‘昏迷’不觉,不知什么叫做发菩提心,立广大愿,这是过去的错误。然而过去已经过去,再也没有办法纠正,诚所谓:‘往者既不可谏’,就是追悔亦来不及。但未来是还可追的,且现生中,得闻佛法,出家受戒,可说‘而今’已经‘觉悟’过来,不若过去那样的昏迷颠倒,则应对于‘将来犹尚可’以‘追’求补救,如不急起直追,是就未免太辜负了自己。所以当今觉悟以后,应本佛法所开示的,发广大心,立菩提愿,为个己的身心解脱,为众生的拔苦救济,向菩提大道迈进。

‘然’于往昔之中,因未听闻佛法,昏‘迷而未’觉‘悟’,在佛菩萨的慈眼中看来,‘固’然是‘可’值得‘哀’愍‘怜’念的众生,亦即所谓可怜愍者。如今明白了佛法真义,‘苟知而不’起‘行’的话,那就‘尤为’令人感到‘痛惜’了!佛法所重的,是解行相应,而且唯有解行相应,才能得到佛法实益。如果说食数宝,完全没有自己的份儿,那有什么用?特别是大乘佛法,重在发菩提心,说法度生,唯有从说法度生中,才能积集福智资粮,才能圆成无上菩提,这是每个佛法行者都知道的。设若仅以知道为满足,而不真的这样去做,无上菩提的法乐,不管是怎样的乐法,与你毫无关系。所以知道大乘佛法的殊胜,一定要照著去实践才行。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

一般世俗的人,所以不肯在善法上精进去修,只因不知世间是苦,而反以为是快乐的;一般佛的弟子,所以不肯在佛法上精进不懈,只为不惧地狱的种种痛楚,‘若’真恐‘惧地狱之’种种‘苦’相:如刀山剑树,如割首削足,如割舌啖眼,如千死万生等的地狱苦相,随时展现在我们眼前,那就自会时时警惕而精进不懈了。所以说:‘则精进自生’。因为发现地狱的苦相,自觉如不精进修善,那到地狱里头受苦,终有一天与我有份,设欲不与地狱结不解缘,唯有依于纯正的佛法,精进修诸善法的一途。

平时一般人们,所以不能振作精神奋发起来,病根就在不能常念无常的迅速,总以为自己,今天在活著,明天在活著,后天还在活著,好像自己永远不死似的。殊不知我们这个四大组合的生命体,是虚假不实的,是危险败坏的,一口气不来,就两眼翻白,而成隔世了!到时即使后悔平生的懈怠,已经追悔不及,唯有随著业力去不息流转而已。‘若’果真能常‘念无常之速’,犹如山水那样的宾士,‘则懈怠’心自然就被警戒心克服而‘不’生‘起’了。我们每日晚课念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实在是有警策作用的。佛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不是说来吓唬人的,而是事实的确如此,只要上气不接下气,生命立刻就告结束。

为佛弟子,居常除惧地狱苦,念无常迅速外,‘又’得更‘须’常‘以佛法’作‘为’自己的‘鞭策’,鞭策自己无时无刻不沐浴在佛法中以求进步。当知佛法在人生的价值中,占著最高的地位,如能经常的或阅读或听闻,使自己的身心,受佛法的薰陶,就可获得改善。经中常说:佛法犹如一面洁净的明镜,如常为佛法的明镜所摄照,不但能照见我们处世为人的一切得失,且能照见我无始为贪嗔痴三毒所浸蚀,而已失去原来面目的心性,使能脱离涸辙之困,而得解脱自在。因为日常与法为伍,等于依法为师,以法自励。所以真正说来,我们为佛子者,应该‘造次弗离’于佛法,‘终身依赖’于佛法,果能这样的以佛法鞭策自己,‘则自然无退失之虞矣’!

除此以外,我们应该还要‘善友’常‘为提携’,俾使自己在佛道的修学旅程上,得有照顾而不至于退堕。这里说的善友,有的说为善知识,这有教授善知识与同行善知识的两类。就修学佛法说,这两类善知识,都缺少不得的。教授善知识,可以开导我们,指示我们,怎样向佛道前进,如发现我们走错了方向,可以改正我们,重行走上正道。同行善知识,可以互相策励,互相切磋,不使我们稍生退志,如发现我们一有了退意,立刻提醒我们,继续精进不懈。是以佛法行者,在修道过程中,善友的提携,的确很重要,而且必须‘造次不离’善友,‘终身依赖’善友,永远互相依赖,彼此亲近不离,果能得到善友的提携,‘则’自然就‘无退失’菩提心‘之虞矣’!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一念菩提心的生起,就是将来成佛的种子,将来能不能成佛,全看现在这一念的菩提心是否生起,所以发心的行人,千万‘勿言’这‘一念’心是很‘轻微’,而不予以重视。‘万丈高楼从地起’,当知无上菩提,是从一念得的。开始发愿的时候,没有实质的内容,一般看来,似乎是虚愿,没有什么实益的。殊不知一切佛法的利益,都是从最初发愿来的,假定没有愿力的推动,哪里会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发愿的行人,千万‘勿谓’这是‘虚愿’而‘无’实‘益’。学佛树立高尚的志愿,实为起行的始点,所以本文前说:‘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发菩提心,是依真心而修行的,如果发‘心真’切,‘则’未来必定付诸于‘事实’,唯有从事实上表现,才能显示你的发心,是真实不虚的。可见为人发心,定要真实,绝对不可有所邪曲。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这是值得每个发心者的注视。立愿,要立广大愿,如一般所知的四弘誓愿,就属广大愿。如果发‘愿广’大,‘则’依大愿所修的‘行’必然是很‘深’的,唯有深行的修习,才能填满广大的心愿。佛法常说:‘行山愿海’,大愿犹如大海一样的宽广无涯,没有如山那样的深行,怎能充实广大的愿海?什么行是深行?唯有菩萨的六度万行,才够资格称为深行。是以每个发广大愿的菩萨,没有不修六度万行,理由亦即在此。一般说来,世间虚空,是广大无边的,不是我人所能测其边际的,然而如佛经说:‘虚空’虽大而‘非’真‘大’,因它远还不及‘心王为大’。这里说的心王,是指的菩提心,此心为心中王,所以称为心王。心王所以大过虚空,因为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心王之大,大得不可思议。

一般说来,世间金刚,是最坚固的,它能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之所摧毁;可是佛经告诉我们,‘金刚’虽坚而‘非’真‘坚’,因它没有我们的愿力来得坚固,唯有‘愿力’才是‘最坚’的。智度论说:世间金刚置于牛角之上,是可击破的,但人如若立定坚固志愿,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动摇,纵是天魔外道,也不能动摇其丝毫。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省庵大师当年写这篇文时,虽说是为普劝当时涅槃法会的大众,而实际上亦包括劝导今日我们。不论是过去或当今的法会‘大众’,‘诚能’真实的‘不弃’嫌‘我’这番苦口婆心的言‘语’,大家共同一致的,本于各种不同的因缘,发起大菩提心来,‘则’我们彼此之间,就成了‘菩提’道上的‘眷属’,共同向著佛道迈进。所以说为‘从此联姻’。‘莲社’即念佛道场,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为志,如各地所成立的莲社。在莲社,共同念佛,成为莲友。由于彼此志同道合,好像结成宗盟一样,所以称为‘莲社宗盟自今’就可‘缔好’。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始也。】

省庵大师说:现在我与诸位在此道场共修忏法,唯一‘所愿’,就是‘同’得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同’得觐‘见弥陀’如来,听闻佛法而得悟于无生法忍。然后再以愿力,回入娑婆世界,‘同’来度‘化’一切‘众生’,等到化缘周讫,所谓因圆果满,最后‘同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自己最高的愿望,亦于此愿望在会大众以及未来修学佛法的佛子。当知此中所说四同,包含自利利他的两大工作,到达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就得成佛。凡是成等正觉的佛陀,无不具有三十二相,百福庄严,所以说:‘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始也’。今日发心立愿是因,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是果,如是清净因果,是最究竟因果。我们应修如是因求如是果,方不负出家学佛之志。

佛的三十二相,一个个的说来,是相当麻烦的,现扼要的说几种:如顶上的肉髻相,眉间的白毫相,胸前的□字相,足下的千辐轮相等,即是三十二相的几种。而这三十二相,必须培植百福,使之庄严起来。百福,不是我们平常所做的那些平凡的善事,通常所做的救济贫困、印经放生等,固然是属善事,但不能一桩桩的,列成一福一福的。据大智度论说:倘若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双目都已失明不复能有所见,菩萨行者发心予以一一医治,使令一切众生的眼睛,都重复光明而能见一切,是为一福。这样说来,一福修成,已是不简单了,何况培植百福?自不是短短时间的事。所谓:‘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的确是要经过多劫去修的。

【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省庵大师行文至此,再作总结的说:我‘愿与’诸‘大众’,互相‘共勉’,互相策励,自利利他的向菩提大道进发,为个己而努力的,则自利‘幸甚’!为利他而精进的,则众生‘幸甚’!所以文中两说幸甚。

劝发菩提心文,到此已经讲完。最后,我还要再说两句:在座诸位,过去如果没有听过这篇劝发菩提心文,不知何谓发心,不知如何发心,未曾发起菩提心来,自也难怪;如今既已听闻此文,了解发菩提心的因缘、意义、方法,那我不得不愿诸位,如省庵大师所期望的,从今日起,立即发心,立即立愿。今日佛教四众,果能共同发菩提心,立菩提愿,结成菩提眷属,向著佛道前进,相信不但中国佛教振兴有望,即使娑婆世界众生亦能得益。因为佛教四众,真能恳切发心,则此娑婆世界,就成佛化世界,而呈现一片和乐自由的气氛,还再忧虑什么氢气弹、核子弹?今日这个世界,所以如此紊乱,处处杀气腾腾,就因佛法未能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灌输到每个人的心田中去。发了菩提心的我们,如能人人弘扬佛法,使佛法普遍的流行在世间,转化秽恶的世界,是即太虚大师所说‘人间净土’的实现!

末了,愿我与诸位,同发菩提心,同行菩萨道,同证菩提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