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6(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三 光明觉品第九

卷十三 菩萨问明品第十

卷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六)

目 录

卷十三 光明觉品第九..................................一

卷十三 菩萨问明品第十..................................一一一

卷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二一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三 光明觉品第九

光明觉品第九

为什么会有光明?因为修般若的缘故,所以现出光明。什么是觉?就是觉悟。众生见到光明,就生出觉悟的心。这一品在华严经排列在第九品,所以称为光明觉品第九。

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在说完四圣谛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从两足轮之下放出百亿光明,照耀三千大千世界(足是人身最卑贱的地方。但因为智慧是最平等,没有高下的,所以从足下放出最尊贵的光)。

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一个四大部洲,这是一个世界。积聚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积聚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有三个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百亿阎浮提、百亿弗婆提、百亿瞿耶尼、百亿郁单越、百亿大海、百亿轮围山。

有百亿(一万万为一亿)那样多的阎浮提(南赡部洲),有百亿那样多的弗婆提(东胜神洲),有百亿那样多的瞿耶尼(西牛贺洲),有百亿那样多的郁单越(北俱卢洲)。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大海,又有百亿那样多的轮围山。

百亿菩萨受生、百亿菩萨出家、百亿如来成正觉、百亿如来转*轮、百亿如来入涅槃。

有百亿那样多的菩萨,从兜率天内院降下,来到人间受生。有百亿那样多的菩萨,出家修行。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转大*轮,教化众生。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在双树林入大涅槃,这是佛八相成道的过程。八相是1降世、2住胎、3出胎、4出家、5降魔、6成正觉、7转*轮、8入涅槃。

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四天王众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化乐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众天、百亿光音天、百亿遍净天、百亿广果天、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有百亿那样多的须弥山(译为妙高山,山形是上边宽,而下边窄)。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四天王众天(在须弥山的山腰,东是持国天王所在,南是增长天王所住,西是广目天王所住,北是多闻天王所住)。又有百亿那样多的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因为四方各有八天,中央有一天,所以称为三十三天。也即是天主——佛教的释提桓因,住在此天)。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夜摩天(译为善时分,因为此天以莲华开合为一昼夜),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兜率天(译为喜足,因为此天众生欢喜知足。候补佛位的菩萨都住在此天之内院,当来下生弥勒菩萨就住在此。他来到人间时,据说人血会变为白色),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化乐天(此天的天众可以遂心所欲,化现各种乐器,各自受用),又有百亿那样多的他化自在天(此天快乐无比,可将他天所变化的音乐,作为自己的音乐。天魔王波旬就住在此天),又有百亿那样多的梵众天(此天的众生,其心清净,无欲念,貌似童子,身如银色,有男无女,纯是化生),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光音天(此天的众生,不但身心放光,而且智慧也放光,所放的光是红色,用来作佛事,用光来教化众生),又有百亿那样多的遍净天(此天的众生,得到纯真清净的妙乐。因为太快乐了,容易丧失道心,所以修禅定者,宜离此天),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广果天(此天分为两种禅定的功夫。修有漏定的外道,会生到无想天;修无漏定的菩萨,会生到五不还天),又有百亿那样多的色究竟天(这是色界最高天。禅定利根者,直接出离三界;禅定钝根者,要经过四空天“无色界”,才能出离三界)。在这样诸天所有的境界,完全很明显的现出来。

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其百亿阎浮提中,百亿如来亦如是坐。

好像在娑婆世界,能见到佛世尊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共围绕于佛。在其他百亿那样多的阎浮提中,也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在转*轮,教化众生。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这完全以佛的大威神力之缘故,在十方世界中,各有一位大菩萨;而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起来到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来聆听佛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法。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宝首菩萨、功德首菩萨、目首菩萨、精进首菩萨、法首菩萨、智首菩萨、贤首菩萨。

有十位大菩萨,其名号是1文殊师利菩萨,从东方金色世界来,为三世佛母,又为诸佛之师。在处胎经上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立,故我为菩萨。”2觉首菩萨,从南方妙色世界来,他是觉悟上首的菩萨,证得无碍智。3财首菩萨,从西方莲华色世界来,他是用法财教化众生,为上首菩萨,得灭暗智。4宝首菩萨,从北方薝卜华色世界来,他是真俗无违,可珍贵故,为上首菩萨。5功德首菩萨,从东北方优钵罗华色世界来,他能了达如来应现说法之功德的缘故,而为上首菩萨。6目首菩萨,从东南方金色世界来,他能以福田照导,如目将身,平等福田,为究竟智。7精进首菩萨,从西南方宝色世界来,他以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为最胜智。8法首菩萨,从西北方金刚色世界来,他以法门虽多,必在正行,于法能行,方得自在,而为上首。9智首菩萨,从下方玻璃色世界来,他以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能净万行。10贤首菩萨,从上方平等色世界来,他以前佛后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为贤。

是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薝卜华色世界、优钵罗华色世界、金色世界、宝色世界、金刚色世界、玻璃色世界、平等色世界。

这十位大菩萨,是从自己的国家来到佛所,作为影响众。这些世界的名称,已在如来名号品中说过。在东方有金色世界,在南方有妙色世界,在西方有莲华色世界,在北方有薝卜华色世界,在东北方有优钵罗华色世界,在东南方有金色世界,在西南方有宝色世界,在西北方有金刚色世界,在下方有玻璃色世界,在上方有平等色世界。

此诸菩萨,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威仪智佛、明相智佛、究竟智佛、最胜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观察智佛。

这十位大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就修菩萨道而利益一切众生。他们皆在所有诸佛之前,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净修梵行。净修就是把一切染污念头断了。梵行就是清净的行门,专心致志,令杂念不生。净有扫除的意思,好像房间有尘土,便要大扫除,清理干净。净修也是这样——把心中的尘垢扫除。什么尘垢呢?就是邪知邪见,狂心野性,不守规矩的思想等等。人只知扫房间的尘土,而不知扫心中的尘垢。心中有很多的肮脏妄想和杂念,若不把它清除干净,这个菩萨道便永远不会有成就之日。所以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令心不放逸、不随便,生觉悟的念头,这就是净修梵行。

在如来名号品中所说十方世界有十位佛世尊:1在东方金色世界有位佛,名号不动智佛。这位佛在常寂光净土中,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遍知一切。他有正知又有遍知,所以他的智慧非常广大。我们人人都具足这种不动的智慧,可是人人把它遗忘了。好像在作梦的时候,所有的学问也不会运用。所以这位不动智如来,令众生想起自己本有不动的智慧,令我们返本还原,反迷归觉。

2在南方妙色世界有位佛,名号无碍智佛。这位佛的智慧是无有障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种智慧,不但诸佛有,我们众生也有,可惜我们不会用,所以颠颠倒倒。

3在西方莲华色世界有位佛,名号解脱智佛。这位佛有解脱的智慧,解脱就是离开一切障碍,得到真正的自由。这种智慧,人人皆有,但因为妄想执着,所以不能解脱。得到智慧解脱,就证得五眼六通。

4在北方薝卜华色世界有位佛,名号威仪智佛。这位佛有威仪的智慧,威是有威可畏,仪是有仪可法。所谓“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古德说:“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路时,如轻风徐来,水波不兴;不可有暴风之势,刮得天昏地暗。站立时,身直如松,卓然独立;不可东倒西歪,前弯后仰。坐时,要端然正坐,形如大钟,不动不摇,心无妄想,自然不动。卧时,采取吉祥卧的姿势,右手托腮,左手搭胯,好像弓形。这是简略而言,若广言之,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总而言之,处处要谨慎行事,时时要注意环境。例如人家正在静坐,你关门不但要没有声音,就是走路也不要有声音。否则,会影响静坐者心动。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修道人心静如水,本来没有波浪。你若令其心动,或会引他发狂,或者堕地狱。我们修道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标准,不能妨碍他人修道的情绪。这一点,希望大家要遵守,不可放逸!

5在东北方优钵罗华色世界有位佛,名号明相智佛,这位佛有明相的智慧,明了诸法实相的道理。实相就是无相,不执于相,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因为相从妄心生起,不执便无,所以为实相,就是真实的相。

6在东南方金色世界有位佛,名号究竟智佛。这位佛有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根本的智慧,而不是后得的智慧。我们修道的目的,是求究竟的智慧,此智现前,就是开悟。

7在西南方宝色世界有位佛,名号最胜智佛,这位佛,有最殊胜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无上可比,能转八识为四智。

8在西北方金刚色世界有位佛,名号自在智佛。这位佛有自在的智慧。自在就是心离烦恼之缚,到通达无碍的境界。

9在下方玻璃色世界有位佛,名号梵智佛。这位佛有清净的智慧。清净就是离开诸恶行之过失,离开众烦恼之染污。

10在上方平等色世界有位佛,名号观察智佛。这位佛有观察的智慧。观察诸法体性,是不生不灭的。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一切处所有文殊师利菩萨(他的化身是遍满一切所有诸佛的道场,凡是有佛说法,他都来参加作为影响众)。他能在各位佛的道场中,同时发出音声,来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妙法。

有人问:“文殊师利菩萨究竟有多少?”文殊菩萨只有一身,可是能化百千亿身。文殊菩萨虽然在本处而不动,但是化身能到十方诸佛国土去。这是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例如有水的地方,就是月光现出,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又如,在一间屋子里,四壁和上下都挂满镜子。人若站在房子中央,在所有镜子里边,都现出人的影子,有很多人影。由此可证,有多少镜子便现出多少身。

若有见正觉 解脱离诸漏

不着一切世 彼非证道眼

在所有诸佛道场中的文殊师利菩萨,同时说出菩提和烦恼的关系。菩提就是觉道,烦恼就是业障。因为烦恼是从情感所生,有烦恼就有业障。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怜悯众生,而说出怎样修菩提觉道,怎样断烦恼业障的方法。所以才说:假设有人能见到正觉(佛),已经证得解脱,离开诸病,也就是内离一切诸漏,外不着世间有为法。但这两种境界尚不是究竟,因为还有个离不离,着不着的对待法。若是没有一个离,也没有一个不离;没有一个着,也没有一个不着,这才是绝对待。能这样,就是对世间法真正明白了。

没有一个离,也没有一个不离,这是扫一切法。没有一个着,也没有一个不着,这是离一切相。佛的境界,没有一个离,也没有一个不离,而是超情离见。超出凡情,离开凡夫的知见,所以说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到这种境界上,才是诸佛的本体。若说诸佛已经离开诸漏,那是还没有深入明白佛法,若说诸佛已经不着世间法,那也是没有明白佛法,因为诸佛还在世间教化众生。虽在世间,但没有凡夫的颠倒。佛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没有一个着,也没有一个不着;没有一个离,也没有一个不离,这是究竟的,所以才说不着一切世。

如果说佛还有个离,还有个不离;还有个着,还有个不着,这是对待法,是不究竟的,所以说彼非证道眼。道眼就是真正的智慧。

什么是解脱?就是得到真正自由,无拘无束,来去自在。我们为什么不自由?因为被执着妄想的绳子把自己绑上,所以行动不自在,得不到解脱。

什么是诸漏?就是从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例如贪财,就有财漏。贪色,就有色漏。贪名,就有名漏。贪利,就有利漏。漏就是不圆满。凡是不合规矩的,就是诸漏。

有人在心中打妄想:“吃饭也是漏,穿衣也是漏,睡觉也是漏,那么,什么是不漏呢?吃饭是漏,可是人人要吃饭,没有一个人能不吃饭,人人要穿衣,没有一个人能不穿衣。人人要睡觉,没有一人不睡觉。这些食衣睡都有漏。我们应该无漏,可是不吃饭,就会饿死。不穿衣,就会冻死。不睡觉,就会困死。若说这三种是漏,我坚决反对,不赞成这种说法!”

谁能不吃饭?谁能不穿衣?谁能不睡觉?可是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求其中道。例如吃饭,吃饱就可以。不可打妄想,总去研究这食物到底有营养或没有营养呢?穿衣是为了御寒,能保暖就行了,不用天天更换新衣,引人注目,令人羡慕你。有这种思想,就是漏。睡觉是为了消除疲劳,多睡也是漏,少睡也是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便没有漏。

总而言之,欢喜也是漏,发怒也是漏,爱是漏,恶也是漏,七情是漏,六欲也是漏。漏而不漏,就是无漏。可是无漏还没有到家哩!因为还有个无漏。如果没有一个漏,也没有一个不漏,这才是究竟。

现在简单的解释一下七情。

喜:本来不应该喜的,你欢喜,就是漏。好像人家死了人,你却哈哈大笑,这是不对的。

怒:见到人家守规矩,你却发脾气,骂人是混蛋,不知自由,自找苦吃。这样就会令大家讨厌你。

哀:人家正在举行婚礼时,你去大哭大吵,还说你们不应该结婚。凡是用的不得当都是漏。

惧:人家发生不幸的事件,有恐惧的感觉,你不但不安慰他,反而说些风凉话。这是不对的。

爱:见到人就说“我爱你!”令闻者心里不舒服,生起反感,永不理你。

恶:见到人就说“我讨厌你!”令听者不高兴,甚至发脾气,和你辩论或者相打相骂。

欲:欲望无止境。但必须有限度,不可贪而无厌,不应有贪欲,而你有贪欲就是漏。

这七情在未发生之前是中道。应该欢喜而没欢喜,应该发脾气而不发。谁能这样,谁就有开悟的机会。我们修道,就是要修忍辱,不发脾气,应该学弥勒菩萨那样旷达的胸襟,能忍天下人所不能忍的事。

什么是世间法?有形有相的法,都是世间法。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就是世间法,也好像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就消逝了。

若有知如来 体相无所有

修习得明了 此人疾作佛

假设有人知道佛的八相成道。知道佛在过去因地时怎样修行,怎样修福修慧。佛本来是无相,可是无相而无所不相,体相空无所有。若要知道为何无所有,必须修习一切法门。这样才能明了佛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所不在。可是体相是寂然的,无形无相无所有。这个人若能够明白佛是怎样修行,怎样成佛,如果他能依法修行,一定很快会成佛。

能见此世界 其心不摇动

于佛身亦然 当成胜智者

能见到世间法,而能悟得出世间法。并不是离开世间,另外有个出世间。若是离开世间法,另外有个出世间法,这样应该有两个人,一个是凡夫,一个去成佛。既然是一个人,或为凡夫,或者成佛。做凡夫或成佛,都是众生,并没有两样。所以经文上说:“其心不摇动”,既是不为分别所迷惑,不为妄想所执着。十方诸佛和众生原来是一体的,不过是觉和迷而已。修行具足大智慧,便成为佛。不修行具足烦恼,仍为凡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一样的。若是明白,世间法即是出世间法。若是不明白,出世间法即是世间法。就在一转念之间,能回头转身,就见本地风光。这个人当成最殊胜的大智人,也就是佛。

若于佛及法 其心了平等

二念不现前 当践难思位

假设有人能对佛对法,明白是平等而无差别,佛和法是一体的,那么,这个人便达到了佛的境界。佛而不佛,本来就是佛。已经成佛就不需要依靠法。这时到了修无可修,证无可证的程度。在无修无证的果位上,可说是既没有佛,也没有法。但是凡夫在修行时,绝对不可说没有佛没有法。所以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绝不可说没有佛没有法。因为明白了佛和法是平等,是一个。到了那种程度,才可以说什么都不要了。假设佛和法都没有,就变成顽空外道,外道是主张什么都没有了。佛和法的二念不现前,没有佛和法的分别心,达到这种境界,当实践不可思议的果位,也就是佛位。

若见佛及身 平等而安住

无住无所入 当成难遇者

假设有人见到佛和众生,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都是平等的。虽然安住,但本来就是无所住,亦无所入。能有这种的看法,这个人应当成就为难遭难遇的人,也就是佛。

色受无有数 想行识亦然

若能如是知 当作大牟尼

这首偈颂,是讲五蕴之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一切的颜色,受就是领纳,想就是妄想,行是一种的行动,识就是一切的分别,分别善恶、是非、黑白。若能转识成智,就有成就。若不能转识,用分别心来分别一切法,这还是识在作怪哩!

色蕴和受蕴,没有一个数(有相差别为数),想蕴、行蕴、识蕴也同样地没有数(能离数超世)。如果知道五蕴不落一切数,将来应当作大寂灭的人,也就是成佛果。

如果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不会被五蕴所缚,反而能照见五蕴皆空,很快就能成佛。我们不成佛的原因,就是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天天在五蕴中打转。现在知道五蕴没有数,那就是空。能看成空,就能成佛果。

世及出世见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当成大光耀

世间的见和出世间的见,一切都是超越入出。若能善知一切法,能行持一切法。应当成为大光耀的人。往究竟来说,就是佛。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世间法里边包括着,没有离开世间的觉悟。如果离开世间法,另外去找菩提法,就是错误的。好像在兔子头上找犄角,无有是处。

若于一切智 发生回向心

见心无所生 当获大名称

若把一切的智慧,发生回向菩提心,即是将功德和智慧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而又要好像没有这回事,不要有所执着,不要有所企图。见自己的心,并没有生出回向的心。若能把执着功德的心破了,这人将来应当获得最大的名称,也就是佛。

回向有四种:1回自向他2回因向果3回事向理4回小向大。简略介绍如下:

1回自向他:回自己的功德,而布施于法界众生,为众生回向。如有智慧,发愿把自己的智慧布施给法界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智慧。

2回因向果:我们在因地修行,将来大家都得到佛的果位,希望法界众生,同成佛道。

3回事向理:我们现在所修行一切事行,愿意回向诸佛无上寂静的理体。

4回小向大:我们现在的心量很小,思想很浅窄。应该发愿,将心量放大,广大如法界,周遍如虚空,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假若从前是修小乘法,而今应该回向修大乘法。

众生无有生 亦复无有坏

若得如是智 当成无上道

若能明白诸法实相之理,见佛是不生不灭,见众生也是不生不灭。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没有生,也没有坏。若有这种智慧,便无执着。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没有能修,也没有所修。将来应当成就无上道的佛果。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亘生起 当成无所畏

一是少,无量是多。一散为多,多复为一。所以一生无量,一不自一。无量归一,多不自多。互相生起,互相无碍,所以说一中解无量。无量是从一那里来的,如果没有一,也没有无量;没有无量,也没有一。没有一,就是○。我们学佛法,就是学这个“○”。得到“○”字,就能返本还原,反迷归觉。

在无量中又能了解这个一,一生无量,无量还一。能明了互相生起的理论,这个应当很快成就无所畏,最低限度是位大菩萨,要往上说,便是究竟成佛。

尔时,光明过此世界,遍照东方十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彼一一世界中,各有百亿阎浮提,百亿如来,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佛从足轮下所放的光明,超过这个世界,普遍照耀东方十佛国土。在这个世界的南西北四维上下余九方,也是同样的情形。在十方每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那样多的阎浮提,乃至百亿那样多的色究竟天。在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很明显现出佛从足轮所放之光。如此处见佛世尊(释迦牟尼佛)坐在莲华藏师子座之上。结双跏趺坐,转大*轮,教化众生。有十佛刹微尘那样多的菩萨,共同来到佛所,围绕于佛。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各有百亿那样多的阎浮提,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也是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完全以佛的大威神力之缘故,所以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菩萨在一起,咸来到佛所,聆听佛宣说妙法。这些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是从自己国土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每一位大菩萨,本来所供养于佛,侍奉于佛,其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等等就是代表还有九位大菩萨,还有九个世界,还有九位如来。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于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在每位佛的道场中,同时宣说以下的偈颂:

众生无智慧 爱刺所伤毒

为彼求菩提 诸佛法如是

众生以什么因缘来到五浊恶世?就因为有爱的缘故。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业不空不生净土”。所有一切烦恼,都从爱所生。众生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被爱毒所伤。文殊菩萨大悲心切,流露出来无上甘露和醍醐妙味,用直心的智慧,开示所有众生。众生为什么颠倒?为什么糊涂?因为无明太重。有无明就生行,有行就有识,有识就有名色,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有取就要为我所有,辗转而有生、有老、有死,这是十二因缘互相生起的道理。因为众生没有智慧,就被爱刺所伤毒。

在四十二章经上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这就是爱的害处。爱又有九种的譬如:

1如债有余:爱好像欠人家的债,尚未还清。譬如声闻缘觉二乘人的余习,没有断尽。爱未断尽,如同欠债。所以修道人,一定要明白爱刺的厉害,它不但伤身,又能伤心。谨之慎之,切记!切记!一失足成千古恨,永远没有办法挽回。

2如罗刹妇女:罗刹鬼的妇女,其心非常狠毒,能将自己所生的小罗刹鬼吃掉,甚至吃掉自己的丈夫。这是表示爱能令人受生死。有生死就会堕落在三恶道之中。三恶道就是畜生、饿鬼、地狱。

3如妙莲华茎:在莲华茎的下边,藏着一条毒蛇。人爱妙莲华之美丽,去采莲华,就会被毒蛇咬死。爱能令人躲不开生死。华茎譬喻五欲(财、色、名、食、睡),爱譬喻毒蛇。如果爱五欲,必为毒蛇所噬。

4如恶食:好像不欢喜的食物,勉强食之,会生病而死,而堕入三恶道。爱也是这样,强求便会丧失生命。

5如淫女:就是出卖灵魂的女人,这种人能把善法毁灭,被无常鬼所驱逐,夺去生命,堕入三恶道。

6如摩楼迦子:他能缠绕凡夫失去善法,令凡夫颠倒而死。死后堕入三恶道,受极大苦,不得解脱。

7如疮中息肉:爱如生疮,内有坏肉。如不把疮除掉,疮会愈长愈大并生虫子。慢慢地法身慧命便被虫吃掉,而人也丧失智慧,因而堕落。

8如暴风:暴风能把大树吹倒,爱能把菩提根拔出。爱是多么的可怕!多少人为它而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尚不认识这罪魁祸首。

9如彗星:这是不吉祥的星,俗称为扫帚星,因为它的尾巴有道强烈的光芒,形如扫帚。彗星一旦出现,世界便不太平,不是有刀兵之灾,就是有饥馑之难。爱能断一切善根,令人堕三恶道,好比不吉祥的彗星一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救度被爱刺所伤的众生,便劝发其趣求菩提,并提倡断欲去爱的方法,令其将爱欲之心,变为菩提心。爱欲心是愚痴,菩提心是觉悟。众生为什么愚痴?就是被爱所迷惑。因为一切众生都欢喜爱,没有反对爱,我们所讲的经,并不是遍差于一边,说爱怎样不好。我们是研究佛法,应该明白爱的反面,乃是一种害处。

普见于诸法 二边皆舍离

道成永不退 转此无等轮

普遍见到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等。认识一切诸法,修中道了义,才能舍离空有二边,不落于空边,不落于有边,即是中道。不着空有二边,能见到诸法实相,便证得中道理体。这种道业有所成就,就永不退转了。不退分为三种:1位不退,行菩萨道,不退于二乘法。2行不退,只有向前修行,勇猛精进,毫不懈怠,不会向后退转。3念不退,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佛是常转无可比之大*轮,这是最高无上,令众生成佛的*轮。

不可思议劫 精进修诸行

为度诸众生 此是大仙力

我们在多生多劫一直到现在,都是懒惰放逸,对于佛法,还有所怀疑,不能勇猛精进。遇到正法,也不用功修行;遇到邪法,反而欢喜若狂,努力学习。佛不是这样,他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劫中,昼夜六时勤精进,勤修一切法门。他为了要度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勤修。成佛之后,才有力量来教化众生。这是大仙力,也就是佛力。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天,在地上抓起一撮泥土,放在手中,向弟子们说:“你们大家说,我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弟子们异口同声的说:“世尊手中的土最少,大地的土最多。”佛又说:“你们知道吗?得到人身的人,如同手中的土那样的少,失去人身的人,如同大地的土那样的多。”我们学佛,只有五分钟的热度,没有恒心。就因为这样,所以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有时堕地狱,有时升天,有时为修罗,有时做畜生,有时为鬼,有时做人。可是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很幸运能得到人身,不要辜负为人的使命,要行菩萨道,一切以利益众生为前提。不可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有利则争,有害则避之,这种行为要不得,要彻底明白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生苦的道理。

导师降众魔 勇健无能胜

光中演妙义 慈悲故如是

导师是接引众生的导师,也就是佛。接引一切邪道上的众生归于正路,接引一切恶的众生走向善路。导引众生了生脱死,反迷归觉,弃暗投明,引导众生发菩提心,回事向理。这位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佛。

佛在菩提树下将要成正觉时,魔王波旬,知道世间有位大觉者即将成道,乃发大恐怖。因为佛力增加,魔力就会减少,所以魔王波旬用种种力量来破坏佛的道业。于是率领眷属来到菩提树下的四周,企图扰乱佛的修行,威胁佛。此时,佛放白毫相光,入胜意慈心三昧。在白毫相光中,又现出种种光明,在种种光明中,又现出种种化身。其光上通于天宫,下达于地狱。这时,所有的魔子魔孙、魔民魔兵,自觉四肢无力,头也抬不起来,眼也睁不开了,于是知难而退。

魔王又派三位美丽的魔女,用色相来扰乱佛修道的清净心。魔女来到菩提树下,现出妖媚之相,来引诱佛,企图令佛动心,失其道业。佛仍用白毫相光来照耀她们,此时魔女被光所照,变成奇丑无比的女人,九孔流出不净之物,背负老母,怀抱死儿。三女互视,见此丑恶之相,顿生惭愧之心。自想,这丑怪相,自己看之,还要作呕,焉能引诱于佛?乃匍匐而去。

佛的白毫相光,有不可思议的威力,所以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佛是大智大仁大勇大雄的圣人,没有人能胜过佛的神力。佛在光中能演微妙而不可言的神通妙用,以慈悲三昧来降伏众魔。因为佛慈悲的缘故,所以这样才能降魔。

以彼智慧心 破诸烦恼障

一念见一切 此是佛神力

以诸佛智慧的力量,能破除所有众生的烦恼障。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把烦恼化了,就变为菩提。众生为什么不能和佛一样有智慧?因为众生有烦恼障。

在一念之间,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在一念之中,能破除八万四千烦恼障。这是诸佛大威神力来加持的缘故。只要你能改恶向善,回小向大,依法修行,就会有这种的感应。

击于正法鼓 觉寤十方刹

咸令向菩提 自在力能尔

佛转大*轮时,如击正法鼓一样。为什么要击正法鼓?因为欲令十方刹海中的众生醒悟,令他们发大菩提心,永不退转。这是因为佛的自在神通力,才能这样,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

不坏无边境 而游诸亿刹

于有无所著 彼自在如佛

不坏就是不动,不动本体。佛是不动道场,而能周遍法界。佛坐在菩提树下,法身能到无边诸佛刹土去。这是有而非有,无而未无的境界。所以于有也不着,于无也不着。于有不着,就是真空。于空不着,就是妙有。能有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自在和佛相同。

诸佛如虚空 究竟常清净

忆念生欢喜 彼诸愿具足

诸佛的法身是无相。虽然无相,但有如虚空,虚空是遍满一切处。虚空是无边际,佛身也是无边际。虚空是无相,佛也是无相。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所以说究竟常清净,所谓“佛法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常常忆念于佛,就生大欢喜。这是诸佛的愿力具足,令你生欢喜心。

一一地狱中 经于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 而能忍是苦

菩萨是具足大智慧的人,所以舍去自己的小我,而成就众生的大我。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而行菩萨道。不怕一切苦,不畏一切难,愿为众生受苦。好像地藏王菩萨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他恒处地狱和众生在一起,希望众生觉悟,发菩提心,早离苦海。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仍然不厌其烦在教化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他为了令一切众生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所以能忍受地狱一切的苦,任劳任怨,认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所以心甘情愿受苦。菩萨是慈悲的心肠,为度众生的缘故,而能忍受不能忍的苦,这才是菩萨的精神,这才是行菩萨道的真谛!

菩萨用四摄法来教化众生。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法。今简略解释四摄法的道理:

1布施:菩萨教化众生,舍己为人,把自己的利益,都布施给需要的人。菩萨的布施,有外财和内财。外财是金银珠宝、国城妻子。内财是头目脑髓、皮肉筋骨。虽然布施内外财,但三轮体空,而不执着。所谓三轮体空,就是没有能施者,没有所施者,中间也没有所施物。菩萨虽然布施,而离开布施的相,他没有凡夫自我宣传的思想。有人说:“你们知道吗?某某大庙是我出资造的,某某大桥是我出钱修的。”这是大卖广告,这就是执着布施的相,虽然有功德,但是是小功德。菩萨对于功德事,从不记于心,过去就空了,绝不到处宣传。

2爱语: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对众生都是和颜悦色,绝不发脾气。也不用粗言暴语来骂人,更不诽谤人,不说是非语,更不挑拨离间,不吹毛求疵,不找人的麻烦,不说人的坏话。菩萨是爱护众生,只说柔和的话,说温暖的话,说慈悲的话,说怜悯的话,令众生开心,生欢喜心。这个爱,是对众生爱护之意,也是说好话的意思。

3利行:菩萨所行所作,都是利益众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作为众生的榜样。所谓“以身作则”,令众生学习,有启发作用。他令众生生尊敬心,生信仰心,相信菩萨说的话是有真理,这样,便容易灌输佛法的知识。

4同事,菩萨想度一个众生,便现同样的人和职业,和他在一起共同生活,令他产生亲善之感,例如菩萨想教化读书人,就示现读书人的身份,去影响读书人发菩提心,学无上道。菩萨想度化做工的人,就示现工人的身份,去感化他们发菩提心。菩萨想度农夫,就示现农夫的身份,去影响农夫发菩提心,学无上道。菩萨想度化商人,就示现商人的身份,去感化他们发菩提心。菩萨观察有什么因缘得度者,便示现什么身而度之。不但在人道是这样,就是畜生道也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曾经做过鹿王,教化同类,又感化国王不吃鹿肉。

不惜于身命 常护诸佛法

无我心调柔 能得如来道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到处求法,不惜生命,所谓“为法忘躯”。有一天,他遇到一个罗刹鬼,听他念半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说一切的行为,都是无常。为什么无常?因为它是生灭法。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没有停止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菩萨时)一听,知道这是佛法的偈颂,但是还有下半句偈,可是罗刹鬼不说了。佛便向罗刹鬼要求:“你还没有念完,一定还有两句,请你再念出下半偈给我听,可以吗?”罗刹鬼说:“可以的。可是我饿了,没有力气念出来。你能舍身供养我,我就为你念出来。”佛说:“我答应你!但是我也有个条件,你先念出来,我刻在树上,给后来人留下正法,令他们依法修行。然后你再吃我,可以吗?”罗刹鬼说:“当然可以。你注意听:‘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意思,是说生灭都灭完了,然后便得到寂灭之乐。也就是了生死之苦,证涅槃之乐。这时,佛用刀在树上刻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十六个大字。刻完之后,佛心里想:“时间久了,大树容易变坏,不如刻在石头上,能保存长远一点,那么,受法益的人,一定能更多。”于是向罗刹鬼要求:“我决定把身体供养你,绝不反悔。请你稍等一会儿,我把这首偈颂刻在石头上,令后世人,都有机会看得到,可以吗?”罗刹鬼说:“你的思想很仁慈,可敬可佩!那么,等你刻完,我再吃你。”佛很快将偈语刻在石上。然后闭起双眼,等罗刹鬼来吃,他心中非常安静。等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声音,觉得奇怪,乃睁眼一看,不见罗刹鬼,再仰望虚空,见到有位天人,原来这是天人化作罗刹鬼来考验佛,是否真能为法忘躯。此时天人乃含笑而去。

行菩萨道的菩萨,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诸佛所说的法。菩萨是没有我相、没有我所,心意调柔,没有刚强。他以善语良言来对待一切人,这样无我心调柔的修行,才能证得佛所修的道。

尔时,光明过十世界,遍照东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诸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佛从足轮所放的光明,超过十个世界,普遍照耀东方百个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六方,都是这样。在十方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世界中,都见到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结双跏趺坐,转大*轮,教化众生。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围绕于佛。这是仰承佛的大威神力之缘故,在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各与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聆听佛宣说妙法。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都是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在本国土所侍奉的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在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于各位佛的道场中,同时发出声音,而说出下边的偈颂:

佛了法如幻 通达无障碍

心净离众着 调伏诸群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明了诸法如幻如化,没有实体。一切诸法是对治众生诸病。若是众生的毛病没有了,这法也就不需要了。法譬如是药,因为众生有贪瞋痴的烦恼病,所以要吃戒定慧的药丸,等病好了,就不需再吃药了。

诸佛明白诸法非空非有的道理,所以才能通达无所障碍。有智慧者才能通达,有愚痴者才会障碍。有智慧的人,若是不明白诸法如幻,就有智的执着,也就是法执。若是不明白无障碍的道理,也有障碍的执着,也就是迷惑的执着。有智德就能通达,有断德就能无碍。

智慧的执着,是明白的执着;迷惑的执着,是糊涂的执着。明白人有明白的执着,糊涂人有糊涂的执着。总而言之,各有所执着。如果没有执着,那就有办法了。什么办法?能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将背觉合尘的境界转变为背尘合觉的境界。

心中清净,就能离开智的执着,也离开迷的执着。也没有法执,也没有我执,也就离开一切执着。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心中如果没有无明,就会清净无染。清净之后,自然离开一切妄想执着。

佛具备三德:1智德:能破除无知,而得般若。2断德:能断除烦恼,而得涅槃。3恩德:能救济众生,而得快乐。这三德圆满了,所以佛才能调伏九法界一切众生。

或有见初生 妙色如金山

住是最后身 永作人中月

这些偈颂,是说佛八相成道的情形。或者有人见到佛初生的时候,身有微妙不可思议的金色,如同金山一样。这一次是最后一次的出生,永远作为人间的月光。月光能普照一切水,佛光能普照一切众生心。所谓“佛法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就是这个道理。

佛在出生的时候,便能走路,足踏莲华,四方各行七步,然后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上天下就是人间,在天上和人间我(佛)是最尊贵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众生的生死和命运,是操在自己。所谓“自作自受”的因果律。这种道理没有人明白,唯有佛才明白,所以说“唯我独尊”。

或见经行时 具无量功德

念慧皆善巧 丈夫师子步

或有人见到佛初生的时候,就会经行(走路),而具足无量的功德。福也具足,慧也具足,又具足大智慧,所以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反迷归觉。佛走路的姿势,是大丈夫行,是师子步,四平八稳,不疾不徐。

或见绀青目 观察于十方

有时现戏笑 为顺众生欲

或者有的众生,见到佛的绀青眼睛,澄清如四大海,能观察于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佛常在定中,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没有欢喜,没有忧愁。可是有时候,佛也会开颜含笑。为什么?因为要随顺众生所希望,为令众生欢喜,乃现戏笑相。

或见师子吼 殊胜无比身

示现最后生 所说无非实

或者有的众生,见到佛在转大*轮,教化众生,作师子吼。永嘉大师说:“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佛说法时,犹如师子吼,天魔外道闻之而丧胆。师子吼时,所有的禽兽被吓得脑裂,魂飞天外,战战兢兢,生大畏惧。就是大笨象,也失去威风了。天龙八部,闻佛说法的慈音,却生出欣悦心,礼拜于佛、护持于佛。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种特别殊胜的大丈夫身,是无可比的。这是佛最后生来示现成佛。佛所说的法,都是真实的法,没有半点虚妄。

或有见出家 解脱一切缚

修治诸佛行 常乐观寂灭

出家是出无明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人人都有无明,不容易破,要想超出无明,就得出无明的家。因为世俗的家,有无穷的烦恼,所以要出烦恼的家。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永不停止,所以要出三界的家。不出家,就被一切系缚捆绑得很不自在。不自在就烦恼,有烦恼就愚痴,愚痴就起惑造业受报。出家就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没有一切缚了。

或者有人见过佛出家。佛出家之后,把一切的烦恼缚解脱了。他修行诸佛所修的行门,静坐思惟,常观寂灭之乐。

释迦牟尼佛于西元前六百年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即今尼泊尔南边)的王宫中,他身为太子,享受无穷之福、无比之乐,若是在家修行,多么快乐。为什么把荣华富贵的生活,美丽的娇妻,活泼的爱子,都舍弃了,跑到深山修苦行,一日只食一麻一麦。因为世间的快乐是无常的,出世间的快乐是恒常的。又因为在富贵家修行,有许多障碍,不容易成功,所以毅然决然出家,割断世俗之爱,成就涅槃之乐。

或见坐道场 觉知一切法

到功德彼岸 痴暗烦恼尽

佛出家之后,到处参访善知识,经过六年,仍没得要领。又在雪山苦修六年,也没有证得了生脱死之法。最后来到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静坐四十九天,于三十岁那年十二月初八日的晚上,夜睹明星而悟道,当时便证得生死之轮——十二因缘法,就是了生脱死之法。

或者有人见到佛坐道场,教化众生,佛开悟之后,觉知一切法,明了一切法,为众生说一切法。佛已经福慧双足,功德圆满,到无欠无余的境界,所以达到功德的彼岸。佛已把愚痴的黑暗、妄想的烦恼,统统扫灭干净,这时候,烦恼已变成菩提。

或见胜丈夫 具足大悲心

转于妙*轮 度无量众生

或者有人见到佛现出殊胜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佛具足大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或子女一样的关心,常转无上妙*轮,来教化无量的众生,来救度无量的众生,所度的众生,已证得涅槃四德——常乐我净真正的快乐。

或见师子吼 威光最殊特

超一切世间 神通力无等

或者有人见到佛说法的情形,犹如师子吼。佛的大威德、大智慧、大神通种种的光明,都是最殊胜最特别的,它超出一切世间所有的力量。佛的神通妙用,无人可比、无人相等,的确是“唯我独尊”。

或见心寂静 如世灯永灭

种种现神通 十力能如是

或者有人见到佛常在寂静中。佛的心常修寂静法。寂静法就是寂灭法。好像世间的灯,永远熄灭。佛有种种的神通力,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佛有十种力量,能示现种种的妙用,妙不可言。

尔时,光明过百世界,遍照东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百个世界,普遍照耀东方千个世界。在南西北三方和四维上下六方,统统是同样情形。在十方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在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中,都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共同围绕于佛。这是仰承佛之大威神力的缘故,所以在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于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是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本来侍奉于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在一切处中的文殊师利菩萨,于各个佛的道场,同一时候发出音声,说出下边的偈颂:

佛于甚深法 通达无与等

众生不能了 次第为开示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所有甚深微妙八万四千法门,都通达无碍。九法界的众生,没有一界的智慧能和佛比较。因为佛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众生因为愚痴,所以不能明了佛法。佛怜悯众生,于是很慈悲的为众生说法,很有次第的开示众生。佛先为钝根众生说小乘法,讲有的道理。后为利根众生说大乘法,讲空的道理。最后为钝根人说一乘法,讲真空妙有的中道法。

佛成道之后,首先为法身大士(十地菩萨)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然后为二乘人说阿含经。后又为大乘人说般若经,最后说法华经和涅槃经。这是次第为众生开示,解释诸法的真理。

我性未曾有 我所亦空寂

云何诸如来 而得有其身

我性就是我身。佛是没有我,所以才说我性未曾有。连性都不存在,那里有个我?我没有了,我所也没有了。我是我执,我所是法执。既然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怎可以说一切佛而得有形相的身体呢?佛是无形无相的,无在无不在,非空非有的,所以佛是遍一切处。

解脱明行者 无数无等伦

世间诸因量 求过不可得

解脱是离开一切执着。若能没有执着,智慧就圆满了,这是明。福德也圆满了,这是行,都是从修行中得来的。福慧双圆,就是如来。佛的智慧功德是无数无等伦,世间任何人都不能和佛比较。在因明学上的量有三种:1现量:就是现在所知道的,用现在知识来衡量它。2比量:用道理来比较,自然而明白。例如隔山见烟,便知有火;隔墙见角,便知有牛。3圣言量:经律论便是圣人之言论,用它来衡量外道所说的道理,便知是邪知邪见。若想在三量中找不对的地方,那是不可得,也无法能找得到。

在华严经所说菩萨的行位有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可是天台宗认为是别教菩萨的行位,而不是圆教菩萨的行位。他们立出圆教菩萨的行位,就是六即位,也是六即佛。

1理即佛:按理来讲,人人都是佛。为什么众生不成佛?因为执着在事相上,有我执,有法执,所以未成佛。

有首偈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竟非,冥冥随物去,渺渺不知归”。动静就是行住坐卧。若是明白动静的道理,都是对的。若不明白道理,都是错的,这时,动也不对,静也不对。行是去作,藏是收起,也是动静的意思。按照事相来讲,就不对了。因为在理是对,所以在事是错。冥冥是不知不觉的意思,错在不知不觉之中,随着物欲乱跑,不守本份。渺渺是糊糊涂涂的意思。错在糊糊涂涂之中,不知回来,流连忘返。这是说我们的自性,本来和佛是一样,但是落在有为法上,所以现是众生。有为法是事,无为法是理,应该回事向理。

2名字即佛:现在闻到佛的名字,知道众生和佛是平等,不过,佛是已成佛的佛,众生是未成的佛。但有佛的名字。我们听到十方诸佛的名字,才说下边的偈颂。“方听无声曲,此闻不死歌,今知当体事,反恨自蹉跎。”方才听到没有音声的歌曲,现在又听到不死的歌,到今天才知道修行时,当下能成佛。即刻反迷归觉,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道路。要回光反照,自己把大好光阴空过了,是多么可惜可叹一件事!

3观行即佛:观行是观看所修行一切诸法实相。用观照的力量来修行,才能成佛。

有首偈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念念是时时刻刻专一用念来观照,也就是念兹在兹。专一什么?专一观照真常之理。心心念念,都把妄想除尽,把虚幻尘垢息灭。这时候,真心便现出。我们为什么没有契合本有真心呢?就因为尽打妄想,妄想多了,所以梦幻泡影露电这六种都现前。所以要息幻尘,普遍观察诸法实相,离开这个假,更离开这个真。有个真就有个假,有个假就有个真。无假无真到本来空寂境地上,所以看一切诸法都是空寂的。

4相似即佛:相似就是有一点好像要成佛的好消息,但是没有成佛。只是相似,尚未成佛。相似又好像打铁,虽然未成器,但是它本身是热的,有热度就有机会成器。

有首偈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四住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思惑四种,住在迷惑上。落是无障碍。虽然打破关而通过,但是六尘仍然没有尽空。好像眼睛有毛病,见空中有黄花或红花。这种境界,还不究竟,不过是得到一点好消息而已,还未到至极之处。

5分证即佛:分证就是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的境界。也就是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证得四十一位菩萨果位。

有首偈颂曰:“豁而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豁然贯通,心里明白一切理而开悟。湛然通达,一切法都明白了。虽然穷尽源头,但未圆满,尚未尽极,仍有月色朦胧的感觉。这好像月亮被云所遮,知道月亮在那里,可是看不清楚,这种境界,还没有到家,还没有到究竟即佛处。

6究竟即佛:就是真正成佛,也就是破了四十二品之无明,到达妙觉的地位,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所谓“福慧双足,功德具备”的境界。

有首偈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是真;但复本识性,更无一法兴。”从无始以来,把真当妄,背觉合尘,从真起妄。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着住境界长六粗。”现在才知妄是真,返本还原,知迷归觉,背尘合觉,又回到本有的地位。所以妄也是真,回到自有佛性上。没有特别巧妙的法,自性本来具足佛性,必要成就自己本有的佛,并不是从外边来的佛。

见惑是对境起贪爱。见到境界,便生出一种贪心和爱心。一见境界就不明白,被见所迷惑。见就是眼睛所见的,都是外边的境界。譬如见到电影广告,今天某某电影院上演什么电影,你看广告之后,啊!我要去欣赏,这就是被境界所转。看完电影之后,又不想离开,再看一遍,甚至三遍或四遍,这就是着了迷,贪爱这部电影,这就是见惑。

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思想上的惑。心里仔细思量思量,思什么?思想道理,越想越不明白,越不明白越要想,想得头昏脑胀,饭不思、茶不饮,不吃不喝,忘掉一切。迷于道理,生出分别。这是对还是不对?这是黑还是白?是非不明、善恶不明,而入了迷惑三昧,这不是真定。用妄心来思惟,所以就着迷了。

修道人如果能断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可证初果罗汉位。如能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可证二果罗汉位。如能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可证三果罗汉位。如能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可证四果罗汉位。这是小乘人,一步一步的修行而证得的果位。大乘人可以从初发菩提心,而能证得觉位。也就是说从十信初位,便可直到等觉位。

佛非世间蕴 界处生死法

数法不能成 故号人师子

佛成佛之后,对于世间五蕴已经空了,超过五蕴法。在十八界和十二处中的生死法,数法不能成,所以称为佛。不能在种种有数的法中,来研究佛的境界,所以号为人师子。人中的师子,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超出九法界的众生。

其性本空寂 内外俱解脱

离一切妄念 无等法如是

佛性本来是清净空寂的。内边的心,外边的身,没有执着。也就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二执俱空,所以内能观心无心,外能观境无境。观心无心,心就得到解脱;观境无境,境就得到解脱。佛能离开一切妄想和一切心念。我们众生,以妄为真,但诸佛没有真妄的存在,所以离开言语的道路,心所行的地方也没有了。佛得到无等法,就是这样。

体性常不动 无我无来去

而能悟世间 无边悉调伏

佛的体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因为空寂,所以不动。佛根本没有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来,也没有去;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佛以这种无为法来觉悟一切世间,令世间的众生从梦中清醒。所有无边的众生,完全被调伏了,而发菩提心,将来成就无上道。

常乐观寂灭 一相无有二

其心不增减 现无量神力

佛常常观察寂灭相。这种相只有一个,绝无两个。佛的心是不增不减的。虽然不增不减,但是在寂灭的境界中,佛还能现出无量神通力,来教化众生,令发菩提心。学佛修道的人,如果不发菩提心,就得不到无上道的成果。好像开花不结果实的树,是无有用处。

不作诸众生 业报因缘行

而能了无碍 善逝法如是

众生有种种因缘、有种种行为,造业受报。佛是没有这种情形,可是佛明了这种境界,佛能不动道场,而周遍法界,观察众生的业果报应,来教化众生。善逝(佛)的法,就是这样。

种种诸众生 流转于十方

如来不分别 度脱无边类

所有一切众生,在轮回中,生而又死,死而又生,转来转去,乃流转到十方世界去。佛是没有分别的,不是说在此方众生我教化,在彼方众生我不去度,佛没有这种分别心。无论是有缘或无缘的众生,佛一视同仁,不分彼此。都用方便法门,来度无边种类的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

诸佛真金色 非有遍诸有

随众生心乐 为说寂灭法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有真金色的相好庄严。佛虽无形相,但能普遍示现于三界二十五有中。不管那一界,佛都去教化众生。以非有现有的境界,随顺众生心中所欢喜的,为他们说清净无为的寂灭法,也就是常乐我净的法。

尔时,光明过千世界,遍照东方十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足轮所放的光明,已超过千个世界,普遍照耀东方万个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也是这样。在十方每一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世界,完全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中,完全见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围绕于佛,悉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所以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其中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都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都在本所承事于佛,这些佛就是所说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于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在各个佛所,同时发出音声,说出下边的偈言。这偈颂是对菩萨而言。

发起大悲心 救护诸众生

永出人天众 如是业应作

什么是大悲心?就是给众生一切乐,拔众生一切苦。发起大悲心,就能生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能和众生在一起,不分彼此,视为一体。我常对你们说:“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你能常常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会批评他人的是非,更不会讨论他人的错。把他人的过错当作自己的过错来看,认为是同一体,这就是大悲心。

若能把一切众生视为同体,那就能救护一切众生,永远出离三界。这种善业,应该去作。这种德业,应该去作。这种道业,应该去作。

意常信乐佛 其心不退转

亲近诸如来 如是业应作

在意念之中,要时刻信乐于佛。在任何时间,对修道心不可退转。行菩萨道的人,信乐于佛、亲近于佛、供养于佛,其心永不退转。像这样亲近十方三世诸佛的道业,应该去作。

志乐佛功德 其心永不退

住于清凉慧 如是业应作

志在圣贤,就可以作圣贤。志在豪杰,就可以作豪杰。志在佛功德,就可有佛功德。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这种志愿,将来一定会有成就。

什么是佛功德?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圆满,就有智慧。觉他圆满,就有功德。自己得到法的利益,也教他人得到法的利益,也就是讲经说法。自己得到解脱,也教他人得到解脱,这就是佛功德。

我们志在佛菩萨所行的功德,就要依照佛菩萨在过去生中所修的行门去修行,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功德。学习佛法的根本条件,就是其心永不退转,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勇猛向前精进,百折不回。这样,才能住在清凉慧,没有热烦恼。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仪的事,不去攀缘,像这样的善业,应该去作。

一切威仪中 常念佛功德

昼夜无暂断 如是业应作

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要守其规矩,不可失其仪态。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在四大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六时不可间断,这种的行业,应该修行。

佛的功德,要长时信、长时乐、长时念、长时学。若想认识佛功德,是件最不容易的事。本经说:“尘刹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不可能的事,都能做到了,可是仍不能知道佛的功德有多少?

观无边三世 学彼佛功德

常无厌倦心 如是业应作

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观察十方三世诸佛,他们是怎样修成佛?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有功德。众善奉行,就有智慧。这种功德和智慧圆满了,就会成佛。诸佛当初若不修行,到现在还和我们一样,仍然是凡夫俗子。诸佛为什么成佛?因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经过无量劫修福修慧,功德圆满,才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身。

佛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舍己为人,为法忘躯。恶虽小于微尘,也不去作;善虽小于微尘,也要去作,所谓“不舍小善而成大善,不作小恶而空大恶”。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尽未来际,也说不尽。

我们信佛,要学佛,学佛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不怕痛苦,不怕艰难。为什么?佛知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的哲理。所以佛能受苦、能耐苦。在修行中,能修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能行人不能行的法门。所谓“难修能修,难行能行”,这就是佛的功德。

佛所修所行,都是损己利人,对自己没有好处,对他人有好处,因为这样,所以成佛。佛修六度万行时,没有厌倦心、没有退转心。我们要向佛学习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学佛法若起厌倦心,就不会出离三界。若欲出六道轮回,必须没有厌倦心,时刻无厌倦心,开悟就在一秒钟之间。可是若就在这一秒钟的时间,生出厌倦心,便会失去开悟的机会。这样便前功尽弃,是多么可惜呀!所以才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就是这个道理。

像这样的道业、像这样的德业、像这样的行业,应该老老实实去作。不要像赌钱的心理,孤注一掷,去找侥幸,这样会一败涂地。我们学道,不可找便宜,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去修行。修一寸得一寸的功德,修一尺得一尺的功德。天长日久,就有集沙成塔之效果。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谁修谁得,不修不得”,这是至理名言。

观身如实相 一切皆寂灭

离我无我着 如是业应作

观察佛身,不可用有为法来推测。因为佛身如实相,实相是真实的相。真实的相,也就是没有相。虽然无相,而无所不相。宇宙包罗万象,都是实相的表现。虽然是实相的表现,可是找不到实相的本体。为什么找不到?因为无相。无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所以叫实相为无相,可是没有不是实相的表现。

因为实相无相,所以举心动念,都是寂灭法。寂灭就是无形无相,离开四大假和合的我。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而合成。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热气体温属于火大,血尿湿性属于水大,呼吸空气属于风大。这个身体是藉父精母血的因缘而成,仔细分析起来,由若干元素组合而有,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存在。若是离开我,没有一个我执;也没有我所执,即没有法执。我执也空了,法执也空了,这才合乎寂灭的理。像这样修行道业,应该去作。

等观众生心 不起诸分别

入于真实境 如是业应作

平等观察一切众生的心,所谓“慈眼视众生”。若能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四相来观察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便不会生起种种分别心。这样就入于真实境界中。好像这种的道业,应该勤修,不可懈怠、不可放逸。

悉举无边界 普饮一切海

此神通智力 如是业应作

完全观察无边的世界,普遍饮尽四大海水,这种神通力和智慧力,都是广大无边的。这种道业,应该去修行。

思惟诸国土 色与非色相

一切悉能知 如是业应作

思惟一切诸佛国土,有形相有色相,是有为的。无形相无色相,是无为的。有色和无色的形相,是很复杂的,但是都能知道。像这样的道业,应当去修行。

十方国土尘 一尘为一佛

悉能知其数 如是业应作

所有十方世界的微尘,在每一粒微尘中,有一位佛,坐在那里,转大*轮,教化众生,能完全知道佛有多少位,像这样的道业,应该去修行。

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遍照东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万个世界,普遍照耀东方十万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也是这样。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统统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中,完全见到如来在那里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在围绕于佛。因为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所以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各和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于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是从本国而来,各国就是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各承事一位佛,就是所说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于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的道场中,同一时候,发声说出下边的颂言:

若以威德色种族 而见人中调御师

是为病眼颠倒见 彼不能知最胜法

假设用大威德、大神通、大势力的色相,和种族这种种尊贵来看佛,那简直是病眼,所见都是颠倒相。好像戴有色眼镜,所见的颜色皆非,所谓“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这是眼病,所以见到红花黄花在空中。若有这样颠倒的思想,便是不究竟的法,就不会明白诸佛最殊胜微妙的法。于法不相应,就不契合佛理。

我们修道人,欲想成佛,必须除去颠倒相。为什么?因为佛和众生是平等,佛没有自豪的心理,也没有优越感,不以自己种族是高贵,自己有大神通大智慧而骄傲。他和众生一样,随众生心而示现,顺众生根而教化。

印度婆罗门教创造神话,认为大梵天王生下四种人,因而留下四大姓。其实是有智慧人来统治愚痴人的一个方法。从大梵天王的口中生出婆罗门(僧侣),从肩上生出刹帝利(王族),以上是贵族。从髀部生出吠舍(商贾),从足部生出首陀罗(奴隶),以上是贱种。当时阶级分别得非常精楚,贵族不和贱种同行。据说贱种(当地土人,即黑色皮肤的人)出门时,身带摇铃。贵族(僧侣王族者,即白色皮肤的人)闻铃声则避之,认为见到贱种人,一天不吉利。

什么是调御师?就是佛。调是调和,御是驾御。怎样调和?调和三界烦恼,而证得一乘菩提。把烦恼调和成菩提,好像炒菜一样,五味调和,就合乎胃口,大家都吃一点。佛调和众生也是这样,把烦恼调和,便成菩提芽,将来可结菩提果。

怎样驾御?从前的战车,是马所驶,或有两马、或有四马,御者(赶车人)必须有技术,能控制马的前进或后退。这样,战车才能发出威力,战胜敌军。古时的教育,是文武合一的教育,所以采用六艺来教学。学生都要会这六种技能,才能毕业。兹将六艺的内容简略说一说,作为参考:

1礼:就是礼仪,在婚嫁丧祭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礼节,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做事要能礼让,见人要有礼貌。有礼是文明,无礼是野蛮。

2乐:就是音乐。凡是读书人,都要有音乐的修养,不但有欣赏的能力,而且还有演奏的技能。因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是必修的科目。孔老夫子学乐时,三个月不知肉味,他专心学习,所以食而不知其味。

3射:就是射箭。古人以箭为武器,在百步之内,可以将敌人射死。所谓“百步穿杨”,有百发百中的技术,可以称为武术家。国家太平时,射箭可以锻炼身体,国家有战争时,射箭可以保卫国土。

4御:就是驾御。这是专门的技术,要知马性,才能御马。要知战术,才能驾车。这些知识,必须了解,要有经验,才能胜任。

5书:就是写字。古时用刀刻竹成册,用漆写帛成卷。后来演变有真草隶篆四种字体。读书人,以书法为招牌,字写得好,代表有学问,所以古人也专心练字。

6数:就是教学。不但明白礼乐射御书,还要懂得算数,如何计算面积和体积,如何开方等数理。现在的电脑,可以计算天文的数字,这是由算数演变而成的。到了宋朝时,读书人文武分家,学文不习武,习武不学文。这种风尚造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又造成有勇无谋的武夫。

如来色形诸相等 一切世间莫能测

亿那由劫共思量 色相威德转无边

佛的色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诸相,所谓“相好庄严”。所有世间的众生,不能猜测佛的色相究竟是怎么回事。经过数亿那由他(无数量)劫来思量佛的诸相,越思量佛的色相越多。佛的威德越多,是无量无边之多,辗转数不尽之多,简直无法了解。为什么?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虚空虽然无所有,但是所有都包含在虚空里。这是说真空里有妙有,妙有里有真空。真空不空,所以有妙有。妙有非有,所以叫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道理在于此。故说佛的色相如虚空,是无边际的。

如来非以相为体 但是无相寂灭法

身相威仪悉具足 世间随乐皆得见

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虽然无相,可是无所不相。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胎卵湿化的众生,都是佛的一部分法身。可是不能一定要找佛的法身在那里?因为佛的法身,是无在无所不在,是遍一切处。

佛是常在寂灭中,不可以有相来求佛,又不可以无相来求佛。为什么?因为佛犹如虚空。虚空是取之不可得,所以说虚空是寂灭法。

佛身虽然无相,可是四大威仪,宛然现前,很明显而具足。凡是世间的一切众生,都诚心欢喜见佛。佛会示现其前,令所求的众生得睹,以满其心愿。为什么?因为佛是恒顺众生心。凡是众生有所求,佛一定有求必应,令众生生欢喜心。

佛法微妙难可量 一切言说莫能及

非是和合非不合 体性寂灭无诸相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世间里边,不觉就是世间法,觉悟就是佛法。这个觉悟没有离开世间法。觉悟世界一切万物万理,都能融通无碍,这样就是真能明白佛法。若是离开世间法,另外去找菩提,那就是在兔子头上找犄角一样不可能。世间所有一切一切都在说佛法。明白就是佛法,不明白就是世间法。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什么事,就醒悟什么事,就出离这个世界。见到什么境界,就迷惑什么境界,转不过身来,回不过头来,便迷失方向,不知东西南北,这样一定堕落在轮回之中。

这世间所有善的恶的,都在说法,教人清醒。善人说善法,恶人说恶法,人人都在现身说法。认识了,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认识,就是“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这样子。一个迷,一个觉。迷的是众生,觉的是佛。

佛法是微细到极点,奥妙到极点,真是难思量。说它多吗?多而不多。说它少吗?少而不少。说它是多,又变成一;说它是一,又变成多。一多不二,实在无法能说出它的确实数量。佛法微妙,就是“言语的道路已经断了,心行的地方也没有了”。也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离一切相,就不明白一切法。一切法在那里?就在人间。若想离开世间去寻找,永远找不到。

无论是那一种言语,也说不出法的究竟。法是寂灭的,所以说非和合。本体是寂灭,寂灭是不动,不动是空,空才不动。那么,寂灭和什么合呢?又可以说非不合。为什么?因为住体寂灭,就是法身。可是法身是随众生心乐而示现,这又非不和合。若是不和合,怎样应众生心呢?所以又和众生心相和合。这是说法身,法身像虚空,虚空虽空,但生万有。一切万事万物,皆由虚空而生。

按法身来讲,犹如虚空,遍满一切处,无在无不在。按报身来讲,缘起修成。好像用金子造佛像,佛像都是金子。按化身来讲,缘即非缘。好像影子,说它有,但无相可得。说它没有,又有黑影存在。化身是应化一切众生之所求,而现身说法。总而言之,有形的就和合,无形的就不和合。

佛法的体性是寂灭的。用言语说不出,用心思想不出,这就是妙不可言,妙不可思的境界!

佛身无生超戏论 非是蕴聚差别法

得自在力决定见 所行无畏离言道

佛身是无生无灭,而超过一切戏论(起心动念,皆是戏论),也就是似实而虚的话,所谓“戏论破慧眼,是故不见佛”。众生的业身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的。但诸佛的法身不是由五蕴所积聚的,佛的法身没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种种差别法。要修道业,就得自在力。得到自在力,就能见到佛的法身。这种境界,所行无畏,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身心悉平等 内外皆解脱

永劫住正念 无著无所系

身属于外,心属于内。所谓“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是身心皆平等。身心空寂,内外皆解脱。解脱就能无所执着,解脱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定正受,也就是三昧。正念现前,永劫住在三昧中,无所执着,无所挂碍。因为一切放下,心无所系,所以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如果能返本还原,就见本地风光,这才是真正自在!

意净光明者 所行无染着

智眼靡不周 广大利众生

意净就是没有妄想、没有无明、没有私欲、没有贪瞋痴等等的烦恼。清净的意念是大光明,能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谁能净意,谁就能知道佛的境界,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若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断了,这时,意念就清净了,智慧便现前。我们为何没有智慧光明?就因为私欲太多,把光明覆盖,而变为愚痴的黑暗。这时对一切境界不认识,就被境界所迷,怎能变黑暗成光明呢?首先要大公无私,至正不偏。大公无私,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时人我一体,法界同轮。至正不偏,就没有私心,正大光明,一切不为自己打算,要为大家着想,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有这两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在笼中的鸡,虽然有米吃,有水喝,可是肥大时,就要被杀,作为人的美食,所以说汤锅近。野鹤虽然没有预备的米可食,可是天地宽广,任意纵横宇宙,无拘无束,无所执着,多么逍遥,多么自在!我们出家人,应该以天地为庐,四海为家,不应有所住处。如果有个庙,有时就被粘着,反而与佛法背道而驰。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势。

有位禅师,他曾经这样的说:“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今年穷,连锥也无!”这种思想,多么解脱自在,真是妙不可言。我们要向这位禅师学习,除一钵三衣之外,一无所求。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钱,多做功德事,就是印一本小册子,宣传佛法,也是功德无量。胜于造大庙、修大塔。

光明者,所行所作,没有执着、没有染污。什么是染污?就是贪财爱色。财不空,染污不能除去;色不空,染污不能除尽。若要无染污,唯一办法,就是打破财色二关,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立身处。我们修道人,切记!关键就在“财色”两关,若能打破了,一切就无执着。有句刻薄话:“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我们出家人应该反省、应该检讨,是不是有这种思想?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希望大家提高警觉,自力更生,学百丈禅师的警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如果都能这样,那么俗人便不会再讽刺出家人是蛀米虫。

金山寺的出家人,知道钱是不净物,所以有人持银钱戒,就是手不触钱,和钱拒绝往来。我讲个真实故事:我有个弟子,父亲是百万富翁,他是独子,他不但不要他父亲的财产,就是他父亲为他所介绍的女朋友,也拒之千里之外,毅然决然出家修道,到金山寺修行,故特赐法名恒空。

有一天,他父亲在电话中问他:“需要钱吗?可以寄给你。”他不接受他父亲的钱,这种行为真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他持银钱戒,名符其实,一文不名。不爱财不贪色,就无染着,这种行为,一定能有成就。

智慧眼是周遍一切处,若能无染着,便对一切众生有广大的利益。

一身为无量 无量复为一

了知诸世间 现形遍一切

佛的一身,能为无量身;无量身又能归回为一身,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要明白“一为无量”,这是一多无碍的道理。“无量为一”,这是多一无碍的道理。也就是互相无碍的境界。事也无碍,理也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境界。

佛了知一切世间众生心,就教化九法界众生,不辞辛苦、不畏艰难,随顺众生的心意,而示现一切形,遍满一切处。

今天讲一个华严经之外的法,什么法?“钱”的法。钱为什是不净之物?你们看!钱是世界上最不清洁的东西。一般人数钱时,多数用口水来数,口水中含有无量的细菌,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口水,不知有多少种的细菌在传染着,可见钱越数它就越不干净,有人反而爱钱如命。这就是明知故犯。有些人为了贪钱,牺牲生命,在所不惜。这足以证明钱的魔力如何之大。

中国人造字,都是经一番心机而成就的。有的象形、有的指事、有的会意、有的形声、有的转注、有的假借,每一个字,都离不开这六种范围。例如“钱”字,是属于会意。钱是从金从二戈。有首偈颂曰:“二戈争金杀气高,人人因它犯唠叨;能会用者超三界,不会用者孽难逃”,大意是这样:钱是金属所铸成,有两把戈来争金,双方你争我夺,而酿成杀气高达云霄。人人因为金钱,惹出多少麻烦?会用钱的人,多做功德事,利人利己,便能超出三界,不受生死。不会用钱的人,用它来造孽业,便堕入三恶道,永不得解脱。要知道钱是害人的东西,不可贪求。

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修道?就是要将财色看空,不执于财,不执于色。然后,对自己的举动行为,时刻回光返照,摄心使不外驰。天长日久,心净如镜时,善恶自明。这样,才能出离三界,才能了生脱死, 这就是出家的本怀。如果舍不了财、舍不了色,那就辜负出家的本意。

世上的人,拚命为子女赚钱,想尽方法为子女积钱。但他不知给儿孙留下的钱,反而惹出祸来。如果不给儿孙留钱,反而没有麻烦。所谓“有子强如父,留财做什么?有子不如父,留财做什么?”有子女比父亲有本领,留钱给他没有什么用处。有子女不如父亲有本领,留钱给他,反教他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吃喝嫖赌,花天酒地过生活,秦楼楚馆混光阴,这岂不是害了子孙?奉劝有钱的人,多行功德事,济世救人,功德无量!

我们出家人,不但不贪财色,而且不起妄想。在行住坐卧时,都要控制妄想,如何控制?唯一法门,就是念佛或诵咒。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念到感应道交,就会开悟,得到智慧,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所以修道人,要时时刻刻自己管着自己,所谓“但念无常,慎勿放逸”,用这两句话来警惕,自然能反省。希望大家严守戒律,为要为盼!

此身无所从 亦无所积聚

众生分别故 见佛种种身

这个身,或为法身、或为报身、或为化身,没有一定。此身无所从,就是没有形相。不可以用形相观佛。在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此身无所从的境界。

这个身,不是由五蕴所积聚成的,也不是从十二处或十八界来的。佛既然没有一个形相,众生为什么能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随顺众生的分别心而示现。因为众生有分别好或不好的心,佛为了要使众生发菩提心,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增加其欢喜心,增加其信仰心。这是善巧方便的法门。

男人愿意找个美丽的女人做太太,女人愿意找个英俊的男人做丈夫。这是证明人人欢喜美的,不欢喜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希望有个漂亮的太太或者有个潇洒丈夫。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的事。

有人提出问题:“法师讲经,为什么讲这个?”你说不讲这个讲什么?古人云:“君子之道,肇端于夫妇。”这个世界上,只有男女两个人。有了男女,才能造世界。在这里特别声明,这对男女,不是亚当和夏娃,也不是天主用泥造的男女,来到这世界。

究竟是怎样有男女?现在没有时间来讲,总而言之,这个世界,是由夫妇组织起来的。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兄弟、有人我。男女就是阴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离了阴阳道不成。”又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是自然的道理。

我们修道,要返本还原。男人修道,应由“离中虚”返回到“干三连”上。女人修道,应由“坎中满”回去到“坤六段”上。干代表男,坤代表女。男人要返回到童真,女人要返回童女。男人要好像善财童子,女人要好像龙女,他们都是童男童女,已经返本还原。我们修道也要这样,保持童体,这样便容易证得清净法身。

因为众生有分别心、有善恶、有美丑、有是非、有黑白种种的问题,所以佛随顺众生的心,而示现种种身,令众生见到佛的身。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是随类而化身。众生心水净,佛便现其中。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身?因为我们的私欲太重,无明太重,所以智慧不现前。心水混浊,有佛也不现。

无明就是黑暗,智慧就是光明。有无明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愚痴,有愚痴就是黑暗,有黑暗就无光明,无光明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见不到佛,这都是连带的关系。欲望见佛身,必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样佛身便自然现前,来为行者现身说法。

心分别世间 是心无所有

如来知此法 如是见佛身

分别是妄心,不分别是真心。众生心是有分别,分别世间的一切法。妙明真心是空,所以说是心无所有。这个真心,也是无在无不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这个真心的表现。

如来证得真如的理体,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的道理。能明白此法,这样就能见到佛的法身。

尔时,光明过百千世界,遍照东方百万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一万个世界,普遍照耀东方百万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统统也是这样的情形。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显现出。在每一个阎浮提中,都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围绕于佛。完全以佛大威神力的缘故,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于佛。那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是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在本所承事于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于一切处无量文殊师利菩萨,在每位佛的道场中,同一时候而发音声,说出下边的颂言:

如来最自在 超世无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脱于诸有

佛是最自在,是无入而不自得的;也就是随心所欲,愿意怎样就怎样,没有一切的限制,真正的自由。自己若能当家而做得主,没有一切烦恼,不为境界所转变,不打妄想、不执着,这都是自在。

佛是超出世间一切思虑,是无所依靠的。佛是具足一切功德,度脱三界二十五有。什么是二十五有呢?先说出一首偈颂:“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五不还,四空并四禅”。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欲天(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禅天(大梵天、无想天、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在无色界有四有:就是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我们都在二十五有之中,没有离开生死。

无染无所著 无想无依止

体性不可量 见者咸称叹

佛的境界,也没有所染污、也没有所执着、也没有色受想行识、也没有所依止。佛的体性是不可度量、不可思量的。凡是见到佛的人,都称扬佛、赞叹佛。见佛不见法,不是真见佛,见法才是真见佛。世尊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讲地藏经毕,回到人间时,莲华色比丘尼,她是神通第一(目犍连是比丘之中神通第一),首先见到佛,于是自为荣幸。佛对她说:“先见我者,不是你,而是须菩提。”此时,须菩提在精舍补衣服,并未来迎接佛,可是他以心来迎接、以法来迎接。他是解空第一,金刚经就是由他请法的。经里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这个道理。

光明遍清净 尘累悉蠲涤

不动离二边 此是如来智

佛的智慧光明,普遍照耀法界,令法界清净。把所有一切情牵物累的尘垢,完全洗刷干净,使没有情和爱的缠累。断欲去爱是返本还原(恢复童体)的法门,我们应该修这个法。要把有微尘(无明)的地方,装上玻璃(智慧),这样就会把一切尘累蠲涤了。不落空有二边,不落断常二见,就是中道。执断外道说:“人死如灯灭,一切没有了。”执常外道说:“人死来生还是人,狗死来生还是狗。”这两种外道都是否决因果,所谓“拨无因果”论。佛是不动,离开空边、离开有边,这就是佛的智慧。

若有见如来 身心离分别

则于一切法 永出诸疑滞

假设有人见到佛的时候,身心都离开分别。这个人见佛犹如虚空,就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永远出离一切疑滞。

我们修道,要按照信、解、行、证四大步骤去修行,不但对佛没有怀疑,对法也没有怀疑。要相信佛所说的法,都是经验之谈。佛所说的法,都是身历其境而悟得的法。我们学佛法,就是学佛成佛的方法。

一切世间中 处处转*轮

无性无所转 导师方便说

在十方一切世间中,处处有诸佛在那里转大*轮、击大法鼓、吹大法螺,教化众生。法本来无自性,法本身不能转*轮,所以无转。这是佛用种种方便法来说法。

于法无疑惑 永绝诸戏论

不生分别心 是念佛菩提

法是方法,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这个方便法,是因人而施。若是没有人,法也没有了。法是佛说的,佛不在世间,可是法尚留在世间。众生信法的心,比疑惑的心为轻。有什么证明呢?例如,有人给你介绍一位朋友时,首先说他如何之忠厚,如何有学问,如何的好,你听完之后,一定生怀疑,要调查一番,这是因为信心不具足的关系,这是对善法而言。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品行不端,坏到极点,对父母不孝,对政府不忠,对朋友无信,这时,你却深信不疑。不需要去调查就相信,这是对于恶法而言。有人对你说正法(佛法),你便起怀疑:有佛吗?有菩萨吗?有罗汉?如有人对你说邪法(外道法),你就相信,还参加他们的集团,作为他们的奴隶,而自己还不知道被人所利用,这种人多么可怜呀!被神所奴隶的人,赶紧觉悟,回头是岸。

能对佛法不起疑惑,修戒修定修慧,便永远断绝一切诸戏论。戏论有六种:1颠倒戏论。2唐捐戏论、3诤竞戏论、4于他人分别胜劣戏论、5分别工巧养命戏论、6耽着世间财食戏论。

1颠倒戏论:本来是黑色的东西,而说是白色,以黑为白,就是颠倒是非。明明是“是”,你和人家辩论,强词夺理说是“非”,这就是颠倒戏论。也就是说违背道理的论调,说出虚妄不真实的言论。

2唐捐戏论:唐捐就是抛弃的意思。例如你作功德,有人说你是愚痴人:“作功德有什么用?作功德不吃饭,饱不饱?作功德不穿衣,冷不冷?根本就没有功德嘛!那是骗人的法。你看和尚化缘,向人家化,教人家布施,而自己不布施。”这是歪曲的理论,这样便把功德唐捐,抛弃了。要知道有功德,才有福慧,福慧圆满,才能开悟。

3诤竞戏论:诤是诤辩,竞是竞赛。和人争胜负,竞赛第一名。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人有胜负心,便和道理相违背,既不合道,也不合法了。若有辩论,则生四相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何处能得到三昧?没有得真正的定慧,对法就起疑惑了。

4于他人分别胜劣戏论:和人分别好或坏、胜或劣、是或非,这好像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家黑,不见自己黑的情形一样。又好像替人家洗衣服,只见人家的衣服脏,不见自己衣服脏。

5分别工巧养命戏论:一旦生分别想,就是戏论。好像大学生毕业之后,后悔当初不应学文学,或者不应学哲学。如果当初学医科,现在就可以当医生。如果当初学法律,现在就可以当律师,生活定能富裕。等念完大学,再想工巧养命,这就是戏论。

6耽着世间财食戏论:就是贪恋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且看世上有多少人,为财而丧身、为色而破身、为名而败身、为食而伤身、为睡而毁身,这是耽着世间财食戏论。

若是没有这些戏论,就不会生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是念佛菩提。没有分别心,就会开大智慧。我们为什么没有智慧?因为分别心太重,人家赞叹你一句,便高兴不得了。人家诽谤你一句,就忧愁不得了。这样怎能学道?怎能修行?要修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把一切看成一体,才是觉念,才是真功夫。但不可像泥人或木人,没有知觉。

八风就是称、讥、苦、乐、利、衰、得、失。这八风为世间人所爱憎,能煽动人心,故为八风。修行人,修到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程度,就不会被八风所吹动。就是黄金当前,不会变节;白刃架头,不改志向,这就是金刚的信念。

了知差别法 不著于言说

无有一与多 是名随佛教

人出生的时候,是混沌的赤子之心,知而不知、识而不识,是一张洁白的纸。若是有善知识或者有明师,细心教导,很快便会明心见性,有所成就,能明白差别法。这种法是不著于言说相的。因为没有言说,所以没有分别。不分别法就是寂灭相。寂灭相的法,就不著于言说,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这时候,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也就是,口想说话,可是言词没有了;心想攀缘,可是思虑灭亡了,这就是言语的道路断了,心中的思想也没有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一,也没有多。没有一,是一而不一;没有多,是多而不多。一多不立的境界,这是随顺诸佛微妙的教理。

多中无一性 一亦无有多

如是二俱舍 普入佛功德

从无始来讲,没有一个开始;从无终来讲,没有一个终了。所谓“无始无终,无一无多,无大无小,无内无外”。这就是○,也就是无极。无始是没有起头,好像八卦中的乾卦第一爻,是○;第二爻也是○;第三爻仍然是○。这个○,大于法界,小于微尘。大而无外,再没有比它再大的;小而无内,再没有比它再小的。这个○,没有一,没有多,一而不一,多而不多。说它是一,又不是一。说它是多,又不是多。说它不是一,它小而无内。说它不是多,它大而无外。一不成一,多不成多,都在○中包括着。在这里边就是真空,虽然真空,也有妙有。所谓“真空不空,才是妙有;妙有非有,才是真空”。在这○中有什么?看不见什么,虽然看不见什么,但不能说没有什么,在这○中有个妙有。我们修道就是修这个○字。这叫无极一圈,无到极点。

这个○字,就是大圆镜智,本来的面目,本具的自性,也就是大光明藏。在○内修行成功,就变成大光明藏。若把大光明藏破坏,由无明便生出三细相(业相、转相、现相),由○字变成一字,也就是○破成一。没有一的时候,它永久是○,无论加上多少○,仍是无数目可说。现在○破为一,加上个○便成为十,再加上个○便成百,再加上个○便成千,再加上个○便成万。千千万万是从○所生出来的。在这个○还未有变成一的时候,它是无始;现在变为一,加上○就是无终。这个一加上尽虚空遍法界的○字,也是加不完,所以叫无终,即是没有终了的时候。

天得一以清,天把一回到○,就清明了。地得一以宁,地把一回到○,就安宁了。人得一以圣,人把一字修到大光明藏上,返本还原,就是圣人了。我们为什么不是圣人?因为没有得到一。所谓“得一万事毕”。得到一(童贞),什么事情都了了、什么事情都不要了。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没有来生,人的生死大事已毕。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因为把大光明藏破坏了,把○破坏成一,有了一就有了麻烦。

大光明具足一切,所以说多中无一性。多就是多,因为没有一性;也就是多而不多,不多而多,一也没有多。这种道理不容易明白,那么,怎么办呢?就是不要生出分别心,不要在数目上用功夫,这是一,那是多,不要执着数目,所以才说如是二俱舍。把一也舍了,把多也舍了,不执一多,就没有分别心,就能普入佛功德,和佛的功德是一样,而无差别。

我们人都有分别心,见到境界,就生分别心。所谓对境起贪爱,这是见惑。迷理起分别,这是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如果能把这些执着心没有了,就能得到佛的功德。

一和多是互相依靠着,互为本末。或者一为本,多为末。或者多为本,一为末。或者一依靠于多,多依靠于一。有四种意思:1相成义2相害义3互存义4互泯义。

1相成义:一多俱立,互相存在。因为一帮助多,多帮助一。互相存在,彼此都有,也就是一成为多,多成为一。这是最初两句“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多里没有一,就是多。一里没有多,就是一,就是一多互相成立的意思。

2相害义:形夺两亡。有一就没有多,有多就没有一。一多互相障碍,变成无力,都不能独立。这是第三句“如是二俱舍”。两个都不存在,这是一多互相害灭的意思。

3互存义:互相存在,而不是单独存在。以一来帮助多,可是多相还不坏,还是一样的多,但是由一而成多。以多来帮助一,可是一相也不坏,还是存在的。但是摄一为多,虽然一摄入多中,可是互相存在。多不碍一,一不碍多,这是一多互相共存的意思。

4互泯义:互相泯灭,彼此没有了。这和相害义不同,用一的力量来帮助多,而多相没有,用多的力量来持一,而一相没有,这是一多互相没有的意思。

再详细来分析一多的义理,可以分出十义:1孤标独立2双现同时3两相俱亡4自在无碍5去来不动6无力相持7彼此无知8力用交彻9自性非有10究竟离言。

1孤标独立:这是说一多二法都没有了。多中没有一,也没有多。一中没有多,也没有一。虽然一没有,但一还存在。虽然多没有,但多还存在。一是一,多是多,这是孤标独立的道理。

2双现同时:知一有众多,知众有多一。没有一,也没有多。没有多,也没有一。没有前,没有后,一多同时现出。譬如牛的一双犄角,或者羊的犄角,都是同时生出来,这是双现同时的道理。

3两相俱亡:也没有一相,也没有多相,两相都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二相俱舍的缘故,这是两相俱亡的道理。

4自在无碍:不造做而自在。所谓“无入而不自得”,从心所欲,愿意怎样就怎样。愿意一就是一,愿意多就是多,这是自在无碍。一既然能为多,多既然能为一,这就是一多自在无碍的道理。

5去来不动:一入于多,一还是存在于多中。多入于一,多也是存在于一中,所以去也不动,来也不动。好像两面镜子,一人的影像,照在两镜中,这是一多去来不动的道理。

6无力相持:因为一有多,所以多没有力量来支持一。因为多有一,所以一没有力量来支持多。互相支持、互相无力,这是一多无力相持的道理。

7彼此无知:因为一多互相依靠,没有体没有用,所以一不知多,多不知一。觉首菩萨有首偈说:“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诸法没有自己的作用,因为它没有自性。因为这样,所以世间一切法,各各互不相知,这是一多彼此无知的道理。

8力用交彻:就是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互相帮助,一帮助多,多帮助一,而能互相交彻,这是一多力用交彻的道理。

9自性非有:因为互相因起,互相由借,你借着我,我借着你。一的自性也没有,多的自性也没有,都是非有,这是一多自性非有的道理。

10究竟离言:一多说出来,就是戏论。应该离言说相,不可说它是一,也不可说它是非一,也不可说它是亦一亦非,也不可说它是非一非非一。所谓“离四句,绝百非”。离开四句说不出来,说出来就是不对。也不可说有相,也不可说无相,也不可说相即相入,也不可说不即不入,互相交彻。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口想说话,而无话可说;心想攀缘,而无缘可攀。为什么?辞也丧了,虑也亡了。这种道理、这种境界,不是说出来才能明白的。但若不说,更不会明白。说出来,是为了令人去修行,而证得自性的果海。这时候,才能明白一多的道理,原来是这样子。染净的道理,也是这样子。

众生及国土 一切皆寂灭

无依无分别 能入佛菩提

众生是正报,国土是依报,这是依正二报。在佛的分上来观察,一切众生和一切国土,都是寂灭的。也没有一个依报,也没有一个正报,寂然不动,没有所依,也没有分别,这样才能入佛的菩提道。

众生及国土 一异不可得

如是善观察 名知佛法义

众生是有情世间,国土是器世间,佛是正觉世间,这是三世间。众生是有情,也就是有感情有血气的动物。矿植物为无情众生。国土好像器皿一样,来盛载众生,也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佛是真正的觉悟者,能善于观察,对一多无分别。本来也没有一,也没有多。一多不异,都是不可得。找不到一个一,也找不到一个多。若是没有分别心,善于观察这种妙理,这样才能了知佛法的义理。

尔时,光明过百万世界,遍照东方一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各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百万世界,普遍照耀东方一亿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也是这样。在十方每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悉皆明显现出。在每个阎浮提中,各见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而围绕于佛,依仗佛的大威神力。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于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各事奉其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在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于各佛的道场中,在同一个时候,发出音声,说出下边的颂言:

智慧无等法无边 超诸有海到彼岸

寿量光明悉无比 此功德者方便力

佛的功德无可比、佛的智慧无相等、佛的法力无边际。佛能超出三界诸有,已经到达生死的彼岸。佛的寿量,其法身是无始无终,报身是有始无终,应身是有始有终的。这段是指佛法身的寿量,是无可比,佛的光明也是无上的。这功德圆满了而证佛位,这是佛所用的方便力。

所有佛法皆明了 常观三世无厌倦

虽缘境界不分别 此难思者方便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释迦牟尼佛都明了。佛常常观察三世诸佛的法,而没有厌倦的时候;虽然也随着境界来观察,但是不分别一切的境界。这样证得难思议的佛果,是佛的方便力。

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

恒住禅寂不系心 此无碍慧方便力

佛很快乐地来观察众生、照顾众生、教化众生。在金刚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虽然度脱一切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执着。没有执着,所经说没有生想。佛普遍见到四恶趣中的众生,都是业障深重,应受其苦。可是佛见到最恶的众生,也是未来诸佛,所以见诸趣而无诸趣想。

佛常住在禅定寂静中,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一切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不系于心。不系于心则无障碍,得到无碍的智慧。这乃是佛方便力所加持,才有这种境界。

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乐于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世间的万物都在说法,有情说有情法,无情说无情法。鸟语花香,都是说法。百鸟鸣空,万鱼戏水,青山白云,黄花翠竹,都在善巧说法。所谓“善巧方便度众生”,也就是观机逗教,因人说法,这样才能令众生通达一切法。欲明一切法,必须深入经藏,智慧才能如海。依法修行,必存正念,就是回光返照,不走邪路。勤修戒定慧,走向涅涅槃道,就是不生不灭的法。

解脱是得到生死的自由,能控制生死,愿活就活,愿死就死(不是自杀),而来去自由。所谓“来明去白”,来的时候也明白,去的时候也明白。修到这种程度,对生死有所把握,自己便做得主,从心所欲,不受时间的限制。得到真正解脱,就能离开不平等的事情,这是寂灭人的大方便力。

有能劝向佛菩提 趣入法界一切智

善化众生入于谛 此住佛心方便力

我们自己发了菩提心,也要劝人发菩提心,趣向法界一切智慧修行,才有智慧。有智慧之后,就能观察众生的机缘,善巧教化,令他们知道世间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而知出世间法是常、乐、我、净的。如果人人都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职志,那么,世上一切的灾殃就没有了,战争也自然消灭了。

佛法无定法,遇着善化不了的众生,就要恶化。什么是恶化?有的众生,受到极度的苦楚,觉得世间一切无常;或者遇到飞灾横祸,觉得苦是逼迫性,乃发菩提心。善人说法是善化,恶人说法是恶化。这种种法门,都是教化众生清醒,教他们面对境界而觉悟境界,不可迷恋境界。我常说:“世间一切都在说法,无论善化或恶化,都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老虎说老虎的法,猫说猫的法,各说各的法。每一举一动,都是教化众生,教你明白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若是明白了,就进入真理。”善化众生入于真实的理体,就是运用常住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佛心,这是四无量心所发的方便力。

佛所说法皆随入 广大智慧无所碍

一切处行悉已臻 此自在修方便力

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都能明了而深入,就能证得广大的智慧,一切无所障碍。佛所有的境界、所有的法门,都修行达到极点。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为什么能得到自在?就因为修行的缘故。若不修行,怎样也得不到这种自在方便力。

恒住涅槃如虚空 随心化现靡不周

此依无相而为相 到难到者方便力

佛恒常住于常寂光净土中,好像住在虚空一样。因为虚空是无边际,而佛的法身也是无边际的,所以遍满一切处。随顺众生的心念,化现来度脱众生。没有一个地方不周遍,这是依无相而为相,是真实的理体。佛已到达自觉圆满、觉他圆满、觉行都圆满的果位上。所谓“三觉圆,万德备”,所发出这种方便的力量。

昼夜日月及年劫 世界始终成坏相

如是忆念悉了知 此时数智方便力

在佛经常说昼夜六时。昼是白天,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是黑天,也分为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这是印度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中国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为代表。白天从卯时开始,所谓“日出卯时”。黑天从酉时开始,所谓“日落酉时”。半夜十二点钟为子时,中午十二点钟为午时。现在将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虽然算法不同,但是时间是相同的。

日是太阳,一昼一夜为一日。月是太阴,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为一劫。劫是梵语,译为时分,就是时候的分别。劫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成劫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住劫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坏劫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空劫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一个世界成坏要经过一个大劫。成成坏坏,周而复始。此世界坏了,他世界又成了,如环无端,流转不绝。

现在是住劫中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人寿减到七十岁(世尊出世时,人寿为百岁)。什么是减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起,每隔一百年减去一岁,身的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众生充满邪见颠倒,具足十恶业。此时天不降雨,大地干旱,五谷不登,众生以草根树皮为食,甚至易子而食。人类饿死无数,这是饥馑灾,再减到人寿二十岁时,瘟疫病流行,百药无效。为什么会有瘟疫呢?因为人心太坏,孝心全亡,不尊师不重道。因为由业所感,使恶人病死,但善人存在,这是瘟疫灾。再减到人寿十岁时,众生坏到极点了。怎样坏呢?在婴儿时期,就有淫欲心,想找异性的朋友。就好像猪狗一样,刚生出来,就有淫欲心。在三四岁时就结婚生子,不到十岁就死亡了。这时,人和人之间,互相残杀,草木成刀,也变成杀人的武器。人类不分亲疏,见人便杀,成为疯狂世界。剩下的人,乃逃避到深山。经过这种自相残杀的浩劫,人类所剩无几,这是刀兵灾。

这时,人心转向善良,生大忏悔心,灵光返回,智慧增长,没有以前那样大的贪瞋痴。人寿又开始增加。每隔一百年,寿命增一岁,身高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这样一增一减为一劫。在一小劫中有三小灾。在一大劫中有一次大火灾,能烧到初禅天。经过七次大火灾之后,便发生一次大水灾,能淹到二禅天。经过七次大水灾之后,便发生一次大风灾,能刮到三禅天。修禅定到达四禅天时,才不受三大灾的威胁。

世界本来是无始无终的,但因为把○字打破成一,就有数目的开始,但仍然是无有终止。就像在一字的后边,无论加上多少○字,仍然是永远加不完。这是说世界始终成坏相的道理。

地球成了二十个小劫,众生, 住在其中二十个小劫,然后变坏二十个小劫,坏而空灭二十个小劫。地球有成住坏空四相,人也有生住异灭四相。生有二十年(学习时期),住有二十年(事业时期),异有二十年(变化时期),灭有二十年(病老死期)。无论什么人,都逃不出这四相范围之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天是生的时节,夏天是住的时节,秋天是异的时节,冬天是灭的时节,这是一年中生住异灭四相的现象。

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采用阴历,以月为标准,月满为十五日。农种时,乃采用阳历计算,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十五天为一节气。所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中寒”。把一年四季,分别得清清楚楚,按照节气来耕种。

在佛的智慧中,这些时间法,只要在一念中,便能完全了知。这是时间和数目的智慧,所发出来的方便力量。

一切众生有生灭 色与非色想非想

所有名字悉了知 此住难思方便力

所有一切众生,都有生有灭。有色的众生、无色的众生、有想的众生、无想的众生,所有的名字,佛都能了知,这是得到不可思议智慧的方便力。

众生有三大类的分别:1从生来分别,有胎卵湿化四种。2从体来分别,有色无色二种。3从识来分别,有想无想及非想非非想三种。这是所谓九种众生。

过去现在未来世 所有言说皆能了

而知三世悉平等 此无比解方便力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一切众生的言语非常复杂,无论你如何聪明,也学不完世界的语言。可是佛有大智慧,他不需要学所有的语言,就能完全明了。佛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明了的。佛又知道三世都是平等。虽然三世是一样,但是不可得。为什么?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智慧无比的见解,又发出方便的力量。

尔时,光明过一亿世界,遍照东方十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一亿世界,普遍照耀东方十亿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四维上下六方,也是这样情形。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世界,完全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中,都见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围绕于佛,都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于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来自本国,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各承事于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在每位佛的道场中,在同一个时候,发出音声,而说下边的颂言: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师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

佛在因地所修的苦行,是无量无边。可以说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都是佛修行苦行的地方。修什么苦行?佛在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天只食一麻一麦,来维持生命。这种最苦最难行的苦行,日夜精进,勤加修习,而没有厌倦,也不懈怠。佛修广大苦行,所以众生极受其感动。众生本来是刚强难伏的,可是因为佛具足这种德行,促使众生闻法生信心,而依法修行。

佛说法的慈音,犹如师子吼一般。师子吼又名决定说,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是度一阐提(不信佛法)。定说无我存在,这是度一切外道(心外求法)。定说欲苦不净,这是度天魔(波旬魔王)。定说常乐我净,这是度声闻(阿罗汉)。定说大悲心,这是度缘觉(辟支佛)。定说如来无碍大智,这是度菩萨(发菩提心),所以说普化众生。佛是普遍教化所有一切的众生。佛所行所作,就是度化众生、教化众生,这是佛的工作。等应度化的众生皆度完了,佛就入大般涅槃。

佛法是随着众生的业障而兴衰的。众生的业重,佛法就没有了。众生的业轻,佛法就兴起来。有时候,佛法兴起很快,没灭也快。有时候,佛法兴得慢,没的也慢,皆是由众生业感而决定。释迦牟尼佛出现于娑婆世界,有人信佛,也有人闻佛法而不相信。在正法时期,也有像法,也有末法。在像法时期,也有正法,也有末法。在末法时期,也有正法,也有像法,不过末法为多。分开来讲,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别。若是合起来讲,在每一法中,都有正像末之不同。例如在正法时代,明明是一样的人,就有的信佛,有的不信佛。不信佛的人,只见佛的相好庄严,这就是像法时代。甚至于佛住世的时候,也有很多众生,没有见到佛,也不懂佛法,这就是末法时代。在像法时代,有人真正修行,证果开悟,这就是正法时代。有人根本不闻法、不睹僧,这就是末法时代。

现在是末法时代,因为法将要没了,所以正法也很少,像法也不多。因为众生根机的关系,对佛法完全不相信,或者对佛法认识不清楚,而生狐疑。他们曲直是非,把正法说是末法,末法说是正法,所以这个时代是危险时期,令人非常迷惑。稍有不慎,则堕于五里雾中,迷失方向,不知东西南北,这时就糊涂而愚痴了。

我对佛法的看法,不要说是佛法,可以说是众生的心法。佛教是最微妙的心理学,也是最究竟的真理,不管是不是佛所说的,都合乎道理。总而言之,凡是合乎道理的,我们就相信,不合乎道理的,我们就不要相信。我们现在是研究佛法,就要追求真理,要深入经藏。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众生法。先要知道众生的思想是什么?众生的思想,就是自己不明白,也不愿意教其他人明白。所以不叫佛法,而叫众生法。也可以把佛经叫做众生经。心佛众生,这是三而一,一而三。佛所说的你不相信吗?那么,我们讲相信心法。心法不相信吗?那么,我们来讲众生法。佛说佛法,心说心法,众生说众生法。你们愿信那个法,就信那个法,不信也没有办法。因为末法时代,就是这么一回事!

众生流转爱欲海 无明网覆大忧迫

至仁勇猛悉断除 誓亦当然是其行

众生是众缘假和合而成的。众生有胎卵湿化四种分别,胎生如四足的兽类,卵生如两足的飞禽,湿生如多足的昆虫,化生如蝶蛾等。胎生是在母体胎内生长,然后就生出来。卵生是在母体外卵中得到热度而生长,然后生出。湿生是卵子在潮湿地方,得到自然的暖气而产生。化生是变化而生,如蛹变蝶或蛾等。六道中的众生,天道和地狱道的众生是化生,人道和畜生道的众生是胎生,修罗道是胎卵湿化四生,鬼道是胎生或化生。低级的动物是卵湿化三生,高等动物是胎生。

众生因为有爱欲,所以在生死海中漂荡,不容易出离苦海。这里有五种原因:1水深:这个爱欲海很深,人掉在其中,无论怎样的挣扎,最后还是随波浪而流转。2波迅:在爱欲海中,有巨大的波浪。所谓“惊涛骇浪”或“波浪滔天”,因此容易迷失方向,不出苦海。世间无明太重的男女,谈情说爱,恋爱不成功,乃决定自杀,以身殉情,这就是被爱欲海所吞没,然后便到轮回中去受生死之苦或者永作孤魂野鬼。凡是自杀者,永不脱生。3迷暗:就是无明。被爱欲水所淹,就糊涂了。智慧光明不现前,迷糊黑暗出现,便不知方向,不能到彼岸。终日在生死海中流转,不得解脱。4虫执:好像蚕一样,作茧自缚。在爱欲海中,不得出离。为什么?被鱼虫所执,被情网所困。这样就在爱欲海中打旋转,随波逐流而上下,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不停的流转。5大忧迫:被困在爱欲海中,不得出离,就生忧愁,苦受逼迫。因之,便失去智慧、失去力量。无论这类众生如何挣扎,仍然被困,无法得出。

佛因勤修种种苦行,勇猛精进,所以把爱欲海的尘劳,都断绝了、都清除了,而变为光明的智慧。众生欲要有智慧,誓愿向佛学习,断尽一切爱欲心,这才是良好的行为。

世间放逸着五欲 不实分别受众苦

奉行佛教常摄心 誓度于斯是其行

一切众生是有情世间,山河大地是器世间,一切圣人是正觉世间。现在所说的世间,是指有情世间而言,因为有情的众生,才放逸不守规矩,而执着五欲。什么是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五种法。

1执着财的人:贪而无厌,多多益善。金银堆积如山,也不满足,结果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只有所造的孽业,随身而去,随业而生。

2执着色的人:迷于美色,贪恋美色,认为美色是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结果一无所得,或者身败名裂,同归于尽。这个色是指男女而言。

3执著名的人:为扬名于天下,便用种种方法来提高名誉,或者作些沽名钓誉的事,令人皆知,成为大名鼎鼎的人物,或者做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慈善家,但是最后,难免一死。

4执着食的人:认为山珍海味是最有营养的食物,食之可以强身延寿,岂知那是催命符,脂肪过多,造成脑满肠肥的现象,不是患血压高,就是患糖尿病,或者心脏病,结果反而短寿,提前去见阎王。

5执着睡的人:他能放下财色名食的四欲,不去贪求,但是对睡还放不下,还贪恋着。白天睡,夜晚睡,一天十二时辰常在睡中,睡得糊里糊涂,不去做有益社会的事。这样迷迷糊糊一生,也不知出离苦海。在五盖中,贪睡成为第三盖,盖覆心性,而不能生善法。

常言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可是众生都着住在五欲上,不明白五欲是没有实体,而是虚妄相。因为认识不清而执着,所以造出很多的业障,将来定受苦报。所谓“起惑、造业、受报”,这三种法,是有连带关系的。

若能奉行佛的教诲,常常摄心,管着自己的心,不许可打妄想,不准贪着五欲。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作为座右铭,要发誓愿,度化众生,这是应该有的一种行为。

众生着我入生死 求其边际不可得

普事如来获妙法 为彼宣说是其行

无论那一类的众生,都有我的执着,有我所的执着。这是我的,这是我所有的。究竟我在那里?从头上找到脚下,也找不到有个我的存在。既然无我,为什么还执着一个我?不过,我是代表人的总名称,头身四肢是代表人的别名称。我是虚妄的假名,它做不了主,控制不了身体各部的行动。老时,不能控制眼不花、耳不聋、牙不掉、发不白。病时,不能控制病处不疼、食欲不衰、行动无阻、言语无碍。死时,更做不得主。阎王叫你三更去,不能半夜到。由此可证,身体根本不是属于我的。若是真是我的,就能说得算,做得主。如果做不得主,就不是我的,也不是我所有的。自己的身体,尚且做不得主,何况身外的东西,更做不得主,所以一切不要执着。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少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一半睡着了。”人的寿命以七十岁为标准。在青年二十岁之内,不会有什么成就,这要除去。到老的二十年,也没有多大作用,这要除去。这样只剩下不过三十年,又有一半在睡中过了。七折八扣,只剩下十五年的光阴,在这时期有什么发展?能做些什么呢?所以说:“虚妄而生,虚妄而死”,挣扎一辈子,空手而去。行善到天上,行恶便到地狱,小善生人道,小恶生畜生道。

有人问:“法师!你这样的讲法,那么,人可以什么也不干了,等着自然发展好了吧!”这种思想也是不对的。其实,还要去做事情。做什么事情?要去做善事,不要去做恶事。所谓“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如果执着我,或执着我所,便入生死。想找生死的边际,是不可得,找不到的。应该奉献你的力量,来事奉于佛,才能得到妙法。要常摄住自己的心,誓愿代佛宣说佛法,宣扬佛教,续佛慧命,这是我们所应该做的行为。

众生无怙病所缠 常沦恶趣起三毒

大火猛焰恒烧热 净心度彼是其行

无怙的意思是没依靠,没有人帮助。众生没有依靠,就生无明烦恼种种的病,常常被其所缠绕着,不得解脱。因为无明烦恼而造业,造业要受报。造善业受善报,造恶业要沦落四恶趣中。若生起贪瞋痴三毒,有了三毒三业,就堕于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恶趣里边来受苦报。如果在恶趣中,还不知忏悔业障,反而增加贪瞋痴,这样,智慧便被迷住了,好像太阳被乌云所遮住,而变成黑暗。无明的大光焰,燃烧的非常旺盛,非常猛烈,常常如此。火焰三千丈,能烧到初禅天。这种无明火,越烧越热,能烧毁一切功德林。用清净的心,光明的智慧,来度脱四恶趣中的众生,这是应该有的好作为。

众生迷惑失正道 常行邪径入暗宅

为彼大然正法灯 永作照明是其行

众生因为无明而迷惑,教他走正路,他偏向邪路走。所谓“天堂有路无人走,地狱无门自来投”。譬如说:爱吃爱喝爱跳舞,好赌好嫖好吸毒,这就是邪路。这种行为,无师自通,不需要学习。如果教导他如何修行、如何持戒、如何念佛、如何静坐,他就不愿依法修行,或者勉强,或者敷衍。总之不认真去做,不彻底去行,反而常常去行邪径,做不正当的事。这一类的众生,就入了暗宅(愚痴),也就是地狱。因为这一类颠倒众生,好像蚕作茧,自缠其身,不见光明。为这一类众生,应该燃起正法的灯,照亮众生心,使他们离苦得乐,了生脱死。这个法灯之光,永远照明众生的暗宅。这是行菩萨道的人,应该所作的行为。

众生漂溺诸有海 忧难无涯不可处

为彼兴造大法船 皆令得度是其行

我们人好像虚空中的微尘一样,忽上忽下,随业漂流,而受果报。所以众生漂溺于三界二十五有中,没有停止的时候。在诸有海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忧愁苦恼是无边际的。这三界是火宅,不可流连忘返而不知归回到真正的家。修道人和佛菩萨为这类众生兴造大法船(道场),转大*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到彼岸。我们所建的道场,我们所译的经典,都是在造大法船。这样能令一切众生,乘大法船安全抵达涅槃不生不灭之岸,这是行菩萨道所应作的行为。

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升是其行

我们众生没有真正的知识,所以常常颠倒,做些不合道理的荒唐事。因之,而不见本来真面目,不能明心见性,不能返本还原。众生和诸佛本来是一样的。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因为迷惑而未成佛,诸佛因为觉悟而已成佛。众生迷惑什么?迷是对道理认识不清楚,惑是对正道或邪道分别不清楚。所以颠倒黑白,迷真逐妄。诸佛觉悟什么?觉悟诸法实相,见到本体本性,本来面目。众生愚痴而迷惑真理,遂迷头认影,随着虚妄跑,有时甚至发狂,失去理智。这样东奔西走,易入险道,遭遇危险的事,是十分可怜的。

佛为什么要说法?因为怜悯众生的缘故。众生好像苍蝇似的,到处乱飞乱闯,找不到出路,不知设法出离三界。所以佛便建立大法桥,令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过大法桥,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是修行人应该去作的行为。

见诸众生在险道 老病死苦常逼迫

修诸方便无限量 誓当悉度是其行

佛为什么要修道?因为见一切众生在险道中,惨遭毒蛇猛兽的侵害。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有生老病死四大苦。这种苦有逼迫性,是无法能摆脱的。所以佛便修一切方便法门,发愿来救一切众生出离三界险道,得到大安乐,这是修道人,所有的行为。

闻法信解无疑惑 了性空寂不惊怖

随形六道遍十方 普教群迷是其行

有大善根的人,闻法之后,绝对相信法的真理,不起疑惑。他了解自性本是空寂,而不生惊怖。佛随众生的种类,在六道轮回中化现十方众生,普遍一切处,教导迷惑刚强的众生,离开黑暗的三界,得到光明的净土,这是修道人应该所作的行为。

尔时,光明过十亿世界,遍照东方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亿世界、百那由他亿世界、千那由他亿世界、百千那由他亿世界,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十亿世界,普遍照耀东方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亿世界、百那由他亿世界、千那由他亿世界、百千那由他亿世界,这样的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统统都是这种情形。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现出佛从足轮所放的光明。在每个阎浮提中,都见到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法妙义。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围绕于佛。仰承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在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各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诸大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于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来至本国,就是所谓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各所事奉于佛,就是所谓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在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在各位佛的道场中,在同一个时候,而发音声,说出下边十首偈颂: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我们众生观察一件事,挖空心思费了很多时间来计算,用了很多脑力来思考。现在虽然有了电脑,省了许多麻烦,可是佛的智慧,胜过电脑千万倍!就在一念之间,佛能观察十方三世无量劫中的所有事。在这一念,也没有来、也没有去、也没有住。在一念间,照了时间和空间,明了三世的事情。佛能超过一切方便法门,成就佛的十力。佛在无量劫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才证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等。

三身就是1法身:乃是积聚理法为身。真如妙理,犹如虚空,所以遍满一切处,所谓“无在无不在”。2报身:是积聚智慧为身。诸惑已经清净了,而成就福德智慧身。3应身:是积聚机缘为身。有可度的机缘,便示现化身来度之。如水中现月,空谷传声。

四智就是1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做的事情。2妙观察智:用妙智来观察一切境界,不起分别心。3平等性智:没有人我之心,普遍救济一切有情众生。4大圆镜智:能现非空非有一切相,又现有为无为一切法。

五眼就是1天眼:上观三十三天,下视无间地狱。2肉眼:这个肉眼不是普通凡夫的眼,而是另外一个眼。可以看人、看鬼、看神、看佛菩萨。3慧眼:就是智慧之眼,能明了真如实相之理。4法眼:能观察尽虚空遍法界,所有每粒微尘中,都有三藏十二部。5佛眼: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六通是1天眼通:能见天上的人和一切的境界。2天耳通:能听天上的人在谈话的音声和天乐的音声。3他心通:能知对方心中所打的妄想。4宿命通:能知对方前世的因缘。5神足通:在定中出游,随心所欲,不受限制。6漏尽通:一切诸漏,断尽无存,得到究竟,直到涅槃。

十力就是十种智慧的力量:1知觉处非处智力:知道所有物的道理和非道理。2知三世业报智力:知道一切众生三世的因果报应。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道一切禅定和八解脱及三昧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知道一切诸根的胜或劣。5知种种解智力:知道一切众生种种的知解。6知种种界智力:知道世间众生种种境界所有之不同。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道修五戒十善法,而至人间天上;修四谛八正道法,而至涅槃。8知天眼无碍智力:知道众生的生死和善恶业,以天眼来观察,而无障碍。9知宿命无漏智力:知道众生的宿命,又知无漏的涅槃。10知永断习气智力:知道一切妄惑余习,永断不生。还有十力就是:1广大力2最上力3无量力4大威德力5难获力6不退力7坚固力8不可坏力9不思议力10无能动力。又有十力:1身命不可坏力2毛孔容持力3毛持大小力4定用自在力5常遍演法力6德相降魔力7圆音遍彻力8心无障碍力9法身微密力10具足行智力。

十方无比善名称 永离诸难常欢喜

普诣一切国土中 广为宣扬如是法

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名称,都比不了佛的名称。善名称是永远离开一切不如意的灾难,常生吉祥的欢喜。普遍到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中,代为诸佛宣扬妙法,教化众生,令其发菩提心,修无上道,早成觉果。

为利众生供养佛 如其意获相似果

于一切法悉顺知 遍十方中现神力

为利益众生离苦得乐,因而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佛,好似获得佛的果位。在八万四千法门中,门门都了解,就能得到无比的智慧。对于一切事理,都能迎刃而解,没有困难了。这一切智慧,能了知诸法实相,普遍到十方诸佛国土中,现出大威德神通之力。谁能这样?释迦牟尼佛才能这样。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时,修行种种行门,所以才能得到这种的神通妙用。

从初供佛意柔忍 入深禅定观法性

普劝众生发道心 以此速成无上果

从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供养三宝,其心意便很柔和,又有忍耐。不刚强为柔,不暴躁为忍,这样才能入深禅定,得到真正的正定正受。浅禅定是不坚固,有时会生退转心。深禅定是时时在定中,恒常观察诸法实相的法性。佛教是不自私的宗教,自己发菩提心,也普劝他人发菩提心。自己觉悟了,也教他人觉悟。自己证得无上妙果,也令他人证得无上妙果。

怎会成佛呢?因为劝化众生发道心,有此功德,便很快成就无上觉果。无上觉果,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的果位。

柔和忍耐是修道人的美德,若能认真修行,一定会成就道业。往浅来说,就是没有脾气。所谓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切记!不要存报复的心,就是忍。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忍,受人诽谤要忍,遭到是非要忍。古人说的好:“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常说:“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他,事事都能好。”若有忍耐的工夫,修道一定会成功;若是无忍耐的工夫,就不容易成功了。

修道人要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是自己时时刻刻修行,助行是帮助他人来修行,令他人发菩提心、发无上道心。就是没有分别心来助行,没有选择心来助行。不管亲疏,一视同仁;不管远近,一律平等。你相信我,我也劝你发道心,你不相信我,我也劝你发道心。这是直接劝人发道心修行的助缘,亦是间接帮助自己修行道业,也就是立功、立德、立言。自己好,也愿他人好;自己得到受用,也愿他人得到受用。自己得到妙果,也愿他人得到妙果,这就是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

十方求法情无异 为修功德令满足

有无二相悉灭除 此人于佛为真见

修道的人,要访友求明。访友是访问同参道友,求明是请求明师来指导,也就是求善知识来教化。访友求明,要到十方世界,凡是有善知识处,一定去求法,令自己明心见性。什么是善知识?凡是勤修戒定慧的人,就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凡是有贪瞋痴的人,就是恶知识。善者应该效法,恶者应该为戒。

有是有自满的心,无是有自卑的心,也就是有人我二相。不落于空,不落于有。落于空是无边,落于有是有边,没有空有二边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真空生妙有。妙有生真空,真空妙有不能分开。说它是真空吗?又有妙有;说它是妙有吗?又有真空。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我们修道就是修真空妙有。若是没有真空,不能成佛;若是没有妙有,不应该修行。修也没有,修它做什么?因为有妙有,所以才修行。本来是没有(真空),一修就有了(妙有)。真空不空,才能妙有;妙有非有,才叫真空。把有无二相扫干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要头上安头,不要骑驴找驴。不要像演若达多照镜子,见镜中人有头,以为自己没有头,便发狂乱喊:“我的头到那里去了?”跑到街上,逢人便问:“你看见我的头在什么地方吗?”这真是愚痴发颠的现象。本来没有丢头,硬说头没有了。这就是没有明白有无二相的道理。若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这就是本来面目。这就是真见到佛,见到本圆自性天真佛。

古时的人,受尽千辛万苦,不怕艰难,一心求法,为法忘躯,只向前进,绝不退后。好像玄奘大师,去印度求法,被困于沙漠中,乃发誓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

这种求法心,多么伟大!这种真诚心,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绝不会改变求法的志愿。但是得到法,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圆满。如果有法无德,就会着魔障。魔障有天魔、地魔、人魔、财魔、色魔、内魔、外魔等等。因为想修行,才有魔来磨你。若不修行,就没有魔。有人说:“既然是这样,那我不敢修行了。”你不修道,不会成道,没有功德。修道都是世间最尊贵的人,所谓“有道人人修,有德人人钦。”有道德的人,是受尊敬和钦佩的。所以要修道,要修德,道满德足了,称之为佛。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道德还没有圆满具足。等到圆满具足时,不可自满(骄傲)。为什么?因为满,就会遭损,谦才能受益。假设你自己觉得比谁都大,那就完了,没有希望成佛。

世间的总统,人人有分,只要有才能,肯替民众服务,就有资格被选为总统。佛教也是这样,人人可以成佛。只要精进修行,就可成佛。不肯修行,绝对不成佛。所以说佛教是平等,佛教是伟大。

普往十方诸国土 广说妙法兴义利

住于实际不动摇 此人功德同于佛

修道人,要发广大心,普遍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勤学佛道。又要忘人无我。虽然教化众生,但无众生是我教化的。根本没有一个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功德,都要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普遍到十方国土去教化众生,广说妙法。妙法是对机的法,若是不对机,妙也不妙了;若是对机,不妙也妙了。兴起有意义的事业,而来利益一切众生,所谓“凡有利益,无不兴起”。这是尽一切方便法,来教化一切众生。

自己有定力,才能住在实际(真理)上,才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对境无心,而能转境。总之,不被境界所转,就是不动摇。若真能这样,有定力,常不动,不为一切境界所摇动;那么,这个人的功德便和佛是一样。

如来所转妙*轮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闻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见佛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就是来而未来,去而未去,所以名为如来。佛所说的法,有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1经藏2律藏3论藏。经藏显示定学,律藏显示戒学,论藏显示慧学。经律论三藏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佛法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方法。十二部不是有十二部经,而是佛所说的经典,内容分为十二部份。什么是十二部呢?先说一首偈颂:“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是经文中一行一行的长文,所以叫长行。

2重颂:把前面长行的经义,用偈颂再说一遍,令诵者容易了解经义,容易记住。

3孤起:是孤独而有的偈颂,和前后经文,都没有关系,而是忽然在经中出现几句偈颂。好像法句经。

4譬喻:用譬喻的方法,来说明法的道理。用某一件东西来譬喻某一件事情。

5因缘:讲一部经的时候,有什么因缘而说,犹如楞严经的因缘,是因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先梵天咒所迷,而引诱到她家去,想破坏阿难的童体。所幸佛在定中知道,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去救出阿难,脱离女难。

6自说:有人请法,佛才说法。无人请法,佛不说法。唯独弥陀经是不问自说。为什么?因为无人知道极乐世界的境界,所以无人请法。佛为了怜悯众生,故说这个容易修容易成的法门。

7本事:或者释迦牟尼佛本人、或者诸大菩萨、或者诸大罗汉,在过去生中,所修行一切弘法利生,一切功德的事业。

8本生:或者佛、或者菩萨,在今生之中,一切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说过的法,没有人知道这个法。或者六种震动,或者十八变的神通,是听法众所未曾见过的。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文,好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大小相融,一多无碍,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⑪论议:研究一切经典的义理,来讨论,来博议,取其真理。

⑫授记:佛给菩萨授记,或者给罗汉授记。佛说:“汝于来生,应住什么世界,在什么劫中而成佛,佛号是什么,寿命是多少。”在预先授个记别。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菩萨行时,某次见到然灯佛,经过泥泞的道路走来。他用自己的头发铺地,请然灯佛走过去,以免染污佛的双足。这位佛便给他授记说:“汝来生当成佛,号释迦牟尼佛,住在娑婆世界。”

佛转妙*轮,就是说三藏十二部的道理。凡是讲经说法,都是转*轮。*轮是圆形,不应该停止不动的。你们看!大江的水,天天在流。我们金山寺,天天在讲经,这就是建立大法桥、建立大法船,转妙*轮。

在道场中,种菩提因,结菩提果。谁能觉悟这个道,谁就有一分。若能听过之后,便明白一切诸法实相,一切诸法法性。诸法实相就是真空,可是真空里边又有妙有。能悟到这种真实义,这种人就能常见到佛的法身。

不见十力空如幻 虽见非见如盲睹

分别取相不见佛 毕竟离着乃能见

见到佛的十种力量,可是不要着住在十力上。要见而不着,这才是真见。要犹如不见佛的十力,空如幻、如化、如空华,不应该执着。若不这样见十力的话,便着住在佛的十力上,以为这是实有。这是说,虽然见到了佛的十力,可是不明白十力是空的,本来是无形的,还没有真正了解哩。非见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好像盲人,看不见东西。若只能看眼前黑暗的一面,而不见光明的一面,等于没有见到。

虽然见到十力,但是不明白十力的妙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看见或没有看见,或有佛的十力,或没有佛的十力。这都是在相上来用功夫,用分别心来取相于佛。这是没有见到本圆自性天真佛,没有见到佛的真正法身。若能离开一切执着,那时,就能真见到佛的法身。

众生随业种种别 十方内外难尽见

佛身无碍遍十方 不可尽见亦如是

佛的智慧光明,是尽虚空遍法界。众生的业障黑暗,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幸业障没有实体,是无形相的。如果有形相,就是一个众生的业障,就会装满虚空界。

众生的业力,有种种的不同。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善业结善果,恶业结恶果,这是因果定律,丝毫不爽。

讲到这个地方,想起一件可笑的事。中国的风俗在过春节时(阴历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写吉祥话,表示春回,象徴一年四季,万事如意。庙上也贴春联,那年我十六岁,随手以草书写了“智慧如海”四个字,贴在墙上。我的师兄看见了之后,左念右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念个不停。我在他的身后说:“你的业力如海!”他一听,无明火冒起三千丈高,大发脾气的说:“你欺人太甚!过年骂我,业力如海,岂有此理!”我说:“请你不要冒火,我说你的善业如海,你说怎样?”他一听就笑起来了。我说:“你一点定力也没有,还修个什么道?要把善业忘了,恶业也忘了,这样才能修道。”他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到处替我做义务宣传,某人真有智慧。一字能令人发脾气,一字能令人生欢喜。我希望各位学佛法,不要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这才是真有定力。

众生的业,在十方内外不能完全都能看见。佛的法身,也是无碍的,也是遍满十方;也像众生的业,不能完全见到是一样道理。

譬如空中无量刹 无来无去遍十方

生成灭坏无所依 佛遍虚空亦如是

譬如在虚空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国土,虽然没有来也没有去,但是周遍十方。生成灭坏四阶段,是无所依赖的。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也是这样。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三 菩萨问明品第十

菩萨问明品第十

什么叫菩萨?具足应为菩提萨埵,因为中国人好简略,所以只说菩萨二字。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的意思,又可以说是有情觉,也就是一切有情中的觉悟者。总之,自觉觉他,希望将来觉行圆满,而证得佛的果位。

菩萨又译为大道心众生,就是在众生之中,有大道心的人。什么是有大道心呢?就是不怕一切艰难困苦的事,尽力而为,所作所为皆是利益众生,不是为利益自己。所以说菩萨只知利人,不知利己。因为道心大,所得的果位也大。道心若不大,当然所得的果位也不大。菩萨又叫大善士、大隐士、大处士、大居士等。换句话说,凡是利益众生者,都可称为菩萨。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菩萨行时,不惜身命来教化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有一生,佛曾经舍身饲虎。有一天,天降大雪,老虎无法寻食,饿得受不了,乃领着小虎无精打彩向前去找东西吃,老修行(是佛为菩萨时)见到这种境界,乃发慈悲,愿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老虎作食物,甘愿牺牲自己,供养老虎。这种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又有一生,佛曾经割肉喂鹰。有一天,老修行(佛的前生)在树下静坐,忽然飞来一只鸽子,投奔其怀,乞求保护,后边追来一只凶猛的鹰,要捕捉鸽子。于是老修行便保护鸽子,不许鹰无礼,伤害鸽子。这时,老鹰对老修行说:“你这个修行人,太不公平了。它是我的食物,你保护它的生命安全,难道就把我饿死吗?”老修行一想,佛法是对一切众生皆平等,没有分别心的,于是很慈悲地说:“我可以把自身的肉割下来供养你。”老鹰说:“可以!这样才公平。”于是老修行用刀割自身肉来喂鹰,可是鹰贪而无厌,一直食而不饱。到了最后无肉可割的时候,没有吃饱的鹰,无可奈何,踊跃飞到空中,而现帝释身。原来是帝释来考验老修行到了何等程度。

佛为救护鸽子,将自己的肉割下来,心甘情愿喂鹰,这就是行菩萨道。因为真心行道,所以全身的肉复生无缺。菩萨道不易行,虽然不易,但要去行。不行怎能成菩萨?想要成佛,必须行菩萨行。

释迦牟尼佛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我们是佛的弟子,检讨自己能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反省一下自己对一切众生有慈悲心吗?佛教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有人说:“我能做到。”真要做到才算数,不是口头说说。不去实行,等于妄谈。所谓“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不是道”。要实实在在去做,才是道。

各位!我们应该学佛牺牲的精神。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国城妻子或者头目脑髓也要布施。只要众生需要,一定要毫无吝啬的布施,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千万不可学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作风,这是自私自利的思想,没有舍己为人的菩萨精神。

墨子虽然有摩顶放踵的思想,但是他这种兼爱的作风,不合乎中道,而违背伦理道德。好像现在的嬉皮,男女放荡形骸,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所以孟老夫子批评: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子的兼爱,胜于耶稣的博爱。兼爱是没有条件,人人都爱,人人是我的父母,人人是我的兄弟,人人是我的姐妹。其中有点行菩萨道的精神,但是落在二边,不是中道。

什么叫问?就是问法和问难,也就是问“问题”。菩萨有不明白法的道理,要请问其他的菩萨,求其解答。或者已经明白这种道理,故意问难;这不是找麻烦,而是研究或辩论,令不明白的菩萨,也能了解真正的道理。

好像这一品中文殊师利菩萨,他对一切法,已经通达无碍,可以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是他还要问。为什么?因为他代表一切众生来问。他问觉首菩萨:“心性既然是一个,为什么有种种分别?”又问财首菩萨:“既然众生是空的,为什么佛现身教化调伏?”又问宝首菩萨:“一切众生既无我无我所,为什么有受苦有受乐?”又问德首菩萨:“佛所悟一种法,为什么说多种法?”又问目首菩萨:“佛修福田是平等的,为什么众生所得的果报不同?”又问勤首菩萨:“佛说教法是一个,众生同时听法,为什么有些能出三界,有些不能出三界?”又问法首菩萨:“佛曾经说过,凡受持正法者,可断烦恼,可破无明,为什么还有受持正法而不断破呢?”又问智首菩萨:“佛的教法,以智慧为第一,为什么还赞叹六度和四无量心?”又问贤首菩萨:“诸佛用一乘法出离三界,为什么一切佛土,所有一切事,有种种不同?”文殊菩萨向以上九位大菩萨发问九个问题。

菩萨没有戏论(开玩笑),不会问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如果有位菩萨问:“吃饭为活着,还是活着为吃饭呢?”那么,这位菩萨就不是真菩萨。各位!大家想一想,究竟吃饭为活着?还是活着为吃饭?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有研究的必要、有研究的价值。一旦彻底明了,便能明白人生的意义。

什么叫明?就是明白。明白而回答所问的问题。若是明白才能答覆,若是不明白就不能答覆。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说知,这是妄语。知而说不知,也是妄语。所以用明字而不用答字,关键在于此处。我们学佛法,就是学不妄语的法门。明白这种道理,才答覆这个问题。不明白这种道理,便不答覆这个问题。这是修道人的本份。

这一品属于本经第十品,所以称为菩萨问明品第十。这一品十分重要,研究佛法的人,要特别注意,应静心听讲。这是开智慧的机会。大家将心猿意马的妄想收住,一定会得到法益。我们为什么不成道?就因为懒惰,不修佛法,或者不认真修行,敷衍了事,所以没有成就。空费光阴,到最后一无所得。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前生所种的善根,才有今天的机会。

希望大家转劝诸亲好友,来金山寺听华严经,这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听经对身对心都有利益,可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比欣赏不正当的娱乐胜过万倍。若将平常看电视的时间来念佛,就有妙不可言的好处。例如,在临命终时,心有准备,便不会牵肠挂肚,手忙脚乱。能一心念佛,便能安详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没有诸苦,但受众乐——这是人人的究竟归宿处。凡是爱看电影、爱跳舞的人,应该即时回头,趣向菩提路!要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有说法的道场,不要错过机会,否则到时候便后悔莫及了。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当光明品说完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大智文殊师利大菩萨,乃向觉首菩萨请法,问道:“佛的弟子!如果说心和性是一个的话,那么,为什么有种种不同的业报呢?若往善趣,应该都往善趣。若往恶趣,应该都往恶趣。为什么有的往善趣,有的往恶趣?这是什么道理呢?请你开示一番,我洗耳恭听。

人的诸根,为什么有圆满或有缺陷?生的时候,有的诸根相同,有的诸根不相同。这是什么道理? 若是一样,为什么有人的相貌生得端正?有人的相貌生得丑陋?有的受苦?有的受乐?为什么苦乐不同?那么,所受的业,业不知心是怎回事?心不知业又是怎回事?为什么彼此互不相知?受不知什么时候又报?报不知什么时候又受?心不知这个受,受不知这个心。因不知道缘,缘不知道因。这个智慧不知道那个境界,那个境界不认识这个智慧。这都是什么缘故呢?请你详细说明,令一切众生明白这种道理。”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首大菩萨,他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种种的问题。

仁今问是义 为晓悟群蒙

我如其性答 惟仁应谛听

觉首菩萨说:“仁者你现在问这种义理,不是为你自己不明白而来问,而是代表十方被无明所蒙盖的一切众生来问。你是想令所有众生明白一切法的道理,而能开悟,不再做颠倒事。今我依照法的道理来答覆你所问的问题。希望仁者你注意的听。因为你是代表众生来请法,所以请你特别聚精会神来听我所说的道理。”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仁者你要慎重其事来听法。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它本身没有一个用。为什么?因为诸法是空,没有一个实体,所以说诸法无作用。既然诸法无作用,为什么佛又要说法?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说法的原因,是因为众生有一切的毛病,所以要用法来对治毛病习气。毛病习气没有了,法也就没有用了。法是方法,有毛病时,就用方法来医治。

这个方法,并不是实有,而是假设虚妄的。譬喻人有病时,要请医生诊断,然后照方吃药,这样病才能痊愈。病愈之后,要把药方丢掉,不可再吃药,否则定有中毒的危险。法的本体和药方是同样的道理。有病吃药,无病不可乱吃药。应该将药放下才对。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诸法用完之后,没有一个真实体,因为它是空的。没有一个体,也没有一个用,所以一切法,彼此不相知。

色法不知道心法,心法也不知道色法;心所法不知道不相应法,不相应法不知道心所法。一切法本身没有知觉性,因为是空寂的,不过是个名字而已,所以法和法是互相不知道的。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竞奔逝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觉首菩萨又举出许多譬喻来说明这种道理。诸法实相虽然是空寂的,但可以用地水火风四大来说明诸法实相的道理:1用水来譬喻,因水有流注作用,故各不相知。2用火来譬喻,因火有起灭作用,故各不相知。3用风来譬喻,因风有动作,故各不相知。4用地来譬喻,因地有任持作用,故各不相知。用这四种来譬喻诸法实相的道理。

1水的流注:以流注的情形来譬喻诸法实相,有十种义理。这十种义理是互不相知,虽然不相知,但是成就流注的道理。

第一种义理,在清凉国师所著华严经疏钞上说:“前流不自流,由后流排流,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前边的流,不是自己在流,而是被后边的流所推排的缘故,所以在流动。因为前边的流,自己没有自性,所以不知道是被后边的流所推排它而流。

第二种义理,在疏钞上说:“后流虽排前,而不到于前流,故亦不相知。”后边的流,虽然推排前边的流,但是不能把前边的流推排没有了,而使它变成后边的流。前流虽无自性自体,可是它的流,还是自己流。后流不会到前流的前边去,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前流和后流互相不知道。

第三种义理,在疏文上说:“后流不自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后边的流,也不是自己向前流,而是前边的流来摄引它而流。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后流也没有自性,也不知道自己是被前流所摄引而流。

第四种义理,在疏文上说:“前流虽引后,而不至后,故亦不相知。”前边的流,虽然摄引后边的流,但是各有自己的流,不会到后边的流去,所以前流和后流,也是互相不知道。

第五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后边的流,能推排前边的流;前边的流,能摄引后边的流,虽然是两个,可是不是两个,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六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前边能引的流和后边所排的流,没有两个,分不出彼此。在形式上来看,有前流和后流,在实际上来说,一个也没有,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七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排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后边的流是能排,前边的流是所排。能排和所排没有两个,也没有一个能排,也没有一个所排,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八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前边的流是能引,后边的流是所引。这个能引和所引也是无二,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九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后边的流能排前边的流,前边的流能引后边的流,可是不是俱有的。若有一个能排,就没有一个能引;若有一个能引,就没有一个能排。不能互相有能,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十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前边的流,是后边的流所推排的;后边的流,是前边的流所摄引的。可是它们也不俱足,也不完全,所以互相不知道。

举出以上十种义理,来说明水流本来是空的,没有前流和后流的分别。可是我们凡夫的知见,在没有分别中找分别,硬要分别出来一些道理。诸法实相本空寂,空无一物。所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切诸法实相,譬如河中的水,很湍急的流,驰逐竞奔而消逝。后浪追前浪,前浪再追前浪;前浪引后浪,后浪再引后浪。好像比赛一样,互相奔跑而消灭了。可是前浪和后浪各不相知。诸法实相的本体,也是这种道理。

火也是这种情形,风也是这种情形,地也是这种情形。这四大有时候互相帮助;有时候互相敌对。会善用它,四大便互相帮助;不会善用它,四大便互相克制。

我们的身体,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就的。身上的尿汗及血液等,属于水大的范围。身上的温度,属于火大的范围。身上呼吸器官,属于风大的范围。身上的皮肉筋骨,属于地大范围之内。这四大调和,身体就健康。这四大失调,身体就生病。生的时候,这四大就和合;死的时候,这四大就分张。四大和合成为身,四大分张成为空;地大还于地,水大还于水,火大还于火,风大还于风,各还其所。这时皮肉筋骨还于土,血尿汗涕等和水合而为一,体温和火合而为一,呼吸和风合而为一。

在虚空中也有四大。白天太阳普照大地,发生热力,而有蒸汽,这是火大,尽虚空遍法界。夜间月光遍照大地,发生寒力,而有露水,这是水大,尽虚空遍法界。高气压流入低气压,因而成气。在虚空中又有很多微尘,微尘属于地大,所以虚空也有地水火风四大。这四大供给你使用,你活六十岁,就借给你用六十年。活一百岁,就借给你用一百年。等你死时,又各还本位。

人有真实的本性吗?有的。就是佛性,就是真如。人为万物之灵,借假修真,借四大假合的臭皮囊,本修本有自在如来大觉的佛性。所以一举一动,不要有个我,不要把我放在前边,认为我是第一、我是最大,或者着住在名上或利上——这都是虚妄!只有本来的智慧光明才是真实不虚的。

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发现出来,研究明白,且很详细地记载于经藏里。我们现在学佛法,志在研究本有自性天真佛,我们本来就是佛,因为从真起妄,就迷惑了,所以到现在还是众生。

依水有流注,譬喻依真妄想续。就是真妄接接连连不断,从真起妄,说它是真的,又有点假的;说它是假的,又有点真的。

依火焰起灭,譬喻依真妄起灭。就是真妄生起来又消灭。妄生出来就现妄,妄灭了又现真,这是从真起妄。

依风有动作,譬喻妄用依真起,就是无明,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是由无明所生出来,这是从真起妄。

依地有任持,譬喻妄为真所持。妄还是在真的里边,好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手背不离手心,手心不离手背。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也就是这个道理。烦恼没有离开菩提,另有一个烦恼;菩提没有离开烦恼,另有一个菩提。它是一个的。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冰化为水,水冻为冰。有烦恼就是水成冰,无烦恼就是冰成水,就是烦恼化为菩提。返本还原,就是返回我们本有的自性,不要使水冻成冰。

诸法本来是空寂的。既然是空,为什么佛要说法?因为众生有种种分别心。说一切法是为对治一切分别心。众生本来没有分别心,其本有的自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就因为被环境所转,无中生有,所以生出许多分别心来。菩萨用种种理论来形容一切诸法,但是这些理论也是虚妄的;不过,目的是令众生知道一切有为法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亦如大火聚 猛焰同时发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文殊师利菩萨问:“心性是一,怎样还有种种果报现出来?”觉首菩萨就用种种譬喻来形容一切诸法,说心性好像流注的样子,这流注有很多自然的现象,但各不相知。这个道理还没有说完,又举出来四大之中的火大来说明。

也好像大火聚一样,堆聚在一起,就发出很猛烈的火焰,跟着前边的火焰向上燃烧,但各不相知。佛说一切诸法,众生的心性也是这样,互不相知。

又如长风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好像长风起来一样。长风就是时时有风。这个风接连不断,前边的风,摄引后边的风;后边的风,又推排前边的风。这如同水流一样的道理。有时,风生起来,但没有来的地方。有时,风又停止,也没有去的地方。有风的时候,遇到物则鼓荡扇动。风是看不见的,那么,怎知道有风呢?就看花草树木在摇动,就知有风,这就是鼓扇。

风是互不相知,前边的风不知后边的风,后边的风也不知前边的风。因为风是没有实体自性的缘故,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这样。

在往昔的时候,皇帝有福报,百姓有幸福。所谓“风不鸣条,雨不破块”。那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候。那时候,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所刮的风是微风,不会把柳树枝吹出声音来;所降的雨是细雨,不会把泥块淋得破碎了,气象都是很自然:及时风和及时雨,应该刮寒风的时候,就刮寒风;应该刮暖风的时候,就刮暖风。应该降雨的时候,就降雨;应该降雪的时候,就降雪,但绝对不会狂风暴雨,这就是风调雨顺。因为风调雨顺,所以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人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时,国家也太平,百姓也安乐,这就是国泰民安。古时的气候就是这样,不像现在的气候,在反常状态中,一切不正常,该风不风,不风而风,有时飓风而至,将房屋吹倒,将树木拔出,造成严重的灾害。或者该雨不雨,不雨而雨,有时剧雨而降,将良田淹没,变成泽国,造成无家可归的灾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心不古,贪瞋痴太重,自私自利,一切为自己,不为他人着着想,所以要遭受这种集体的果报。

又如众地界 辗转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好像一切大地(地球),互相辗转,依虚空而住。所谓“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如果地球不转动,就会被毁灭。为什么?因为风轮摄持不住它在虚空转动,地球就会出离轨道。地球在旋转,才能发生摄持的力量,而能存在。地球和地球都在虚空中旋转(在太阳系有一个地球,在银河中有无量数的太阳系),彼此互不相知。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这样。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意六根,常被境界所转。为什么?因为有情根的缘故。如果能把一切情根断了,就不会流转于生死,就没有烦恼的麻烦。并没有任何人来主宰支配你的六根流转于生死,而是你自己的情根在流转,这都是互不相知,而是自己在生死中流转于六道。

法性本无生 示现而有生

是中无能现 亦无所现物

法性就是诸法的实相,实性是空的。因为是空,所以无所生。虽然无所生,但是它会现示而有生,生出这个法,这是生而无生。法性本来是真空,示现而有生,这是妙有,可是也不实在的。虽然说法性本来是空的,但能在真空中生出妙有。这个生是不究竟不彻底,而不是常住不坏的。

在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并不是有主宰者,能令它生、令它现。它是真空中自然示现出妙有,所以说是中无能现。在这里边没有主宰者,不是说我教它生、我教它现。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根本就是从法所现出来的,没有一个物体。也没有一个能现的主宰,也没有一个所现的东西。本来就是虚妄的,没有实在的境界。

我们把虚妄没有实在的境界,认为真实的。不知它是无常,所以执着幻有,而忘了本来的真空,把幻有认为实体。若是把幻有的执着破了,就合于本有真空的妙理。

马胜比丘(鹿野苑五比丘之一)到舍卫城里托钵乞食。他走路时,目不邪视,威仪严整,在路上被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遇到,他们从未见到像马胜比丘那么庄严的威仪,甚为惊异,心里便生起恭敬。于是走到马胜比丘面前,合掌问讯之后而问:“善知识,请问你从何处学来这种的威仪,这么庄严肃静,我们敬佩之至!”马胜很谦虚的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大意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缘所生所灭。因为缘生无性,没有一个自体。我师父就是大沙门(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他老人家常常是这样的说法,来教导我们,依法修行。

这时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是学外道行者)二人一听,茅塞顿开。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二人便去礼拜佛,请佛说法,蒙佛开示,改邪归正。二人率领弟子二百人,同时皈依佛出家,作为佛的弟子,后来成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皆证阿罗汉果。这是诸法从缘生,缘生无性的道理。

佛教刚刚在美国兴起,凡是出家人,都要向马胜比丘学习,严肃威仪,给西方人一个良好的印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威仪。无论是比丘,或是比丘尼,到外边去的举动行为,都要十分小心谨慎,不可随随便便,有损威仪。金山寺的金字是从沙中澄清而来,经过一番辛辛苦苦磨练而成的。否则,金山寺就变成银山寺、铜山寺、铁山寺,甚至变成土山寺,那就无威可畏,无仪可敬。

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一切法,都是逢因缘而生出来,不会单独而生。必须依赖境界,才能生出这种法。道虽然是无为,可是要遇到因缘,才会产生感应。因为有位居士捐一栋房子拨作道场,所以金山寺拟在洛杉矶成立支会。道场多,佛法才能宣扬于全世界。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一切空无性 妄心分别有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属于情根。眼能见色,为色尘所转。耳能听声,为声所转。鼻能嗅香,为香尘所转。舌能尝味,为味尘所转。身能觉触,为触尘所转。意能知法,为法尘所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生出六识,这是一切诸情所生的根。除这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故称八识。在小乘教义中有六识,在大乘教义中有八识。

第七识名叫传送识,它将第六识的意传送第八识。它好像送信邮差,互相传达消息。又为染污根,因为和四种的根本烦恼相应,就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痴是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我见是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我慢是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我爱是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又为末那识,译为思量。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没有丝毫间断,这是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识。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译为藏,能藏一切善恶的种子(神识)。第七识所作的一切行为,都藏蓄在第八识的仓库中。若是善的种子,将来便得善的果报。若是恶的种子,将来便得恶的果报。换言之,迷惑时,是阿赖耶识;开悟时,是大光明藏。

虽然六根对六尘,而生六识,可是没有自性,没有实体。因为众生有分别心,所以有种种的识。若是无分别心,便是真空,无有实体可寻。好像一切山河大地,本来是空寂的,我们有分别心和执着心,才现出这些境界。

如理而观察 一切皆无性

法眼不思议 此见非颠倒

依照理来观察一切事和一切法,都是没有性和体。如用法眼来观察,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用法眼来观察一切理事,所见的不会颠倒的。若是凡夫肉眼来观察一切理事,都是颠倒见。开五眼的人,得到无障碍的神通力,这个见,才不是颠倒见,而是正知正见。

若实若不实 若妄若非妄

世间出世间 但有假言说

在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一首偈颂,是说凡是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没有自性,也没有实体,所以我说是空寂。它也有个假名(诸法)而已。空假合起来,就是中道。中道了义,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二边,就是中道。又有一说,不执断,不执常,就是中道。若是执断,就偏于空。若是执常,就偏于有,空有二边不着,就是中道。

实是有,妄是空。或者说是有,或者说是空,或者说有而不有,或者说空而不空。在中论上说:“一切法真实,一切法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假名而已。只有个说法,而没有实际的本体,凡是能说出来,皆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说不出来的,没有言语可说出来,也没有文字可写出来,所以说但有假言说。

这首偈颂,是把前边所说的偈颂,再总括说一遍。此段经文将地水火风四大来譬如诸法。在每种大中,有种种的譬如,来显明诸法的实性。现在只用水来说明诸法实性的道理。因为水有相同的道理,所以举出水来譬喻真如自性,也就是真心。今举出十种譬喻:

1水的自体是澄清的。由上边看,能看见水底,这是譬喻自性清净的真心,光明遍照。

2水和泥混合在一起,即变成混浊不清,这是譬如清净真心不染而染,变得没有清净光明。

3水虽然混浊,但是清净本性不失,仍然存在,这是譬如清净真心染而不染,清净还存。

4若把泥土澄清到水底,水的清净本性又现出,这是譬如人之真心,惑尽性现。就是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破了,自性(真心)就现出来。

5水遇到寒冷时,便凝成冰,有坚硬性,这是譬如如来藏性(真心)和无明合起来,生出八识作用。

我常说:“假设用一碗水,泼在人的头上,不会伤害人,也不觉得痛。如果将一碗水冻成冰,打在人的头上,那么,轻者,则头破血流;重者,有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同是一样的东西,而作用就不同了。”

6冰虽然有坚硬作用,可是在冰中不失其软性,这是譬如我们的真心随缘去了,还是不变。就是在事相上,也会显出真理来。

7水虽然成冰,但遇热力,则溶化成水,这是譬如人的八识,虽然很强盛,难转为四智,可是若会转的话(修道)八识仍可转为清净,恢复如来藏性。

8水随风而有波浪的动相,但改变不了水本来平静的自性,这是譬如我们如来藏性被无明的风所吹动,而生出波浪的起灭。

在六祖坛经上有这样记载:六祖在法性寺时,有一天听到二僧在辩论“风动幡动”的问题。有一僧说,“风动,不是幡动”。有一僧说:“幡动,不是风动。”为什么?若是没有风,那幡不会动。若是没有幡,怎能显示风动?因此之故!二人诤论不已。这时,六祖在场,便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意思就是你们心中的波浪在动。

风吹浪动,而水的静性不动。水的本性没有生灭,没有波浪。所以说:“不是风动,不是水动,仁者心动。”这个心有些动摇,心若平静,波浪也没有了。

9水随地势高下,才有推排。前边的流引导后边的流,才有流注的相,可是水的自性是不动。这是譬如人的真心,随缘流注,但是自性还是湛然不动。

10水在器中,随器形而变。盛在方筒中,则成方形;盛在圆筒中,则成圆形,但是水的自性不变,这是譬如人的真如自性,普遍到一切有为法,但自性不动。

这是用水来譬喻真如自性。清净真心,本妙明心,都是譬喻这个。其余火、风、地都有种种的譬喻,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讲水大一种,其余的可以自己去研究。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财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云何如来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随其言论、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惟、随其观察。于如是诸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

在觉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向财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一切众生本来都是非众生(空),既然是空的,为什么佛还要度空的众生?佛若是见众生不是空的,这是智慧不够,便成谤佛。佛要是见众生是空的,还来度空的众生,这岂不是空有相违背吗?请你详细解释一番。”

怎样解释这十个问题呢?如来随着众生的根性来教化,不管成熟或没有成熟,都一律教化。众生没有种善根者,佛令他们种善根。因为种善根,才能生菩提芽。已经生菩提芽善根者,令其善根增长。善根已经增长者,令其善根成熟。善根已经成熟者,令得解脱。

1佛是观机逗教:就是到教化的时候,佛便来教化他;没有到教化的时候,佛就等待着。总之,机缘成熟时,佛一定会来教化他。那么,众生既然是空的,佛为什么又来教化众生?这又是怎样讲法?

2命就是寿命:众生的寿命,有长或有短的不同。众生应该在寿命长的时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长寿时候来教化;众生应该在寿命短的时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短寿时候来教化。那么,众生是空的,佛为什么又来教化众生?这又是怎样讲法?

3众生有种种类、有种种身,各不相同:例如人有人身,畜生有畜生身,一切众生的身类有很多种。佛能随顺其身类来教化。身是累赘的,所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患就是大忧患,也就是大病。我们有大忧患的病,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个身体的缘故。有了身体,就生出自私心。为这个身体,一切要照料它,为它找房子住,为它找衣服穿,为它找东西吃。住衣食这三个问题,一定要俱备,不可缺其一。若是不圆满,便觉得有忧虑之患,因为有个我身,便有大患。若无我身,便是无我。到了无我的境界,我又有什么忧患呢?在这世间的杀盗淫妄酒,都因为有这个身。如果把身看破了,不为身体去贪去瞋去痴,就没有忧患了。若是没有自私心,身体也不会成为累赘。如果能修道,借假修真,就是借着假的身体(色身),来修法身的慧命,而成就佛果。若是不借假修真,那么,佛果不会成就。所以佛随众生的时、命、身来教化。本来众生是空的,为什么又来教化?这是什么道理?

从前有一个六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的三位老年人,常聚在一起研究自身问题。有一天,大家讨论生死问题:人来时,糊涂而来;去时,糊涂而去。生而死,死而生,这又怎么办呢?各人发表各人的意见,六十多岁的老人说:“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明年又缺谁?”这时,七十多岁老人说:“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八十多岁老人说:“这口气出去,那口气不知回来不回来?”所以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趁着现在未老的时候,赶紧用功修道,了生死最要紧。这三老是非常用功修行的人,用功念佛、用功参禅,精进修行。为了生脱死,所以一天吃一餐,也没有妄想,结果三老都了脱生死。古诗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等到老的时候,再想学道,了生脱死,时间已来不及了。你们看孤坟里所埋葬的人,都是少年人。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人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

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这一天已经过去了,生命就减少一点。好像河中的水,渐渐减少,鱼在水中,便有生命的危险,这还有什么快乐呢?大众!要注意,应当时时精进,不可懈怠。好像扑救头上着火一般的急切,保护生命的安全,修道也是这样的急切。但念无常不知何时就来了。所以不可放逸,要时刻谨慎。到生死自由时,能控制生死,欲生则生,欲死则死(不是自杀),能有这种把握,那么,什么病症也没有了。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不要随生死流转。

4随着众生的根性,众生应该修什么法,佛就用什么法门来教化。例如,众生应该以六度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六度法门。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所以叫六度,即是能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而度到涅槃彼岸。众生应该以四谛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四谛法门。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若能依法修行,便能证得道业。众生应该以十二因缘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十二因缘法门。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互有缘起,如果把无明断了,其他便无缘所依,则能了生死。这样依法修行,便能得到道果。佛是观察机缘,而说修行之法门,这是随其行。

5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为众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佛说法的道理,各有浅深。佛为六道众生说法,为令众生明白而了解,这是随其解。

6众生有很多种类,他们的根性也不相同。不要说飞潜动植、胎卵湿化,那样多的众生;就单单以人来说,其语言和文字或多种语言,完全不相同。明白什么语言的众生,佛就说什么语言的法,这是随其言论。

7众生都有自己的希望,佛随顺众生的心乐来说众生所欢喜的法。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为了令众生入佛的智慧,先用他所喜爱的法,来接引他,这样才有效果。这样依法修行,便证道业,这是随其心乐。

8佛教化众生,是用种种方便法门,所谓“善巧方便”。如果不了解众生的心意,不随其方便而说法,那就不能有良好的效果,这是随其方便。

9众生都有自己的思惟。佛要随顺众生的思想来教化,否则事倍功半,费了很多言语,但收到很少效果。所谓“因人说法”,见到什么思想的人,便说什么法。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方针,这是随其思惟。

10佛不但随顺众生的思惟而教化,而且又要随众生所观察而观察。佛观察众生的因缘,应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为令众生可以接受佛法。

在前边说众生非众生(空的),那么,佛为什么要用种种方法来教化、来调伏,这是什么道理?究竟佛看众生是空还是不空呢?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财首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种种问题。

众生执着一切诸有法,没有能明白诸有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所以就染苦为乐。名利是个小问题,可是,所有的人,都迷恋在名利上;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多数人是名利双求。生死虽然是个大问题,可是,没有人在事前作准备;待临终时,手忙脚乱而去。所谓“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就这样子在六道轮回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所以叫众生。

众生就是众缘假和合而生,又是由众多生而成的。因为生的太多,所以名叫众生。有众生就有众死。生的多,死的也多,所以又叫众死。一个众生不知在轮回中受多少次的生死?那么,为什么不停止生死轮回呢?因为爱欲不断的缘故。爱欲是生死的根,有爱欲就有轮回。有轮回就有生死,如同作梦一般,所谓“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梁。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人活的时候,正在作梦;人死的时候,才作完梦。在梦中,升官发财、娇妻美妾,或者中状元,或者作宰相,荣华富贵,享受不尽。等待梦醒时,还是身无分文的穷人,流浪在街头。在梦中的七宝现前,什么都好,应有尽有。可是梦醒,什么都没有,仍然是孤家寡人,一无所有。天天在作梦,作的是黄梁梦。什么是黄梁梦?就是在梦中,中了状元,做了大官,子孙满堂,富贵荣华,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梦醒来,店主为他所煮的黄梁饭尚未熟哩!在梦中如果不觉悟,便白作了一场春梦!

此是乐寂灭 多闻者境界

我为仁宣说 仁今应听受

这个法,是人所欢乐的寂灭法。什么是寂灭?就是其体寂静,离一切相。离烦恼为寂,绝苦患为静,也就是涅槃之理。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为法忘躯。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命,在所不惜,只要求到法,便遂心满愿。有一生,佛在雪山修行,有一天,听到有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到这里,便停止不说。老修行(释迦牟尼佛前生)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罗刹鬼说的,乃问罗刹鬼:“这首偈颂,还有下两句,你为什么不说呢?”罗刹鬼说:“我三天没有吃东西,饿的没有力气,不能说出来。”老修行说:“你再勉强说出下面两句,我便心甘情愿将我的身体供养于你。”罗刹鬼说:“一言为定,你不可后悔,说了不算数。”老修行说:“修行人不打妄语,但我有个条件:你说出这两句偈之后,让我刻在树上,将法流传后人,然后把身体供养于你。”罗刹鬼说:“可以!满你的心愿。”于是罗刹鬼说出下两句偈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老修行很快将偈颂刻在大树干上。又一想,刻在石头上,时间更能长久,令后人依法修行,乃向罗刹鬼要求,请他等待片刻。老修行说:“请你再等一会,我想刻在石头上,比较长久,后人受益一定很多。”罗刹鬼见老修行如是诚心,便同情的说:“你要刻快一点,我实在饿的受不了。”老修行在石上刻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十六个大字。刻完之后,对罗刹鬼说:“我已完成心愿,请你来吃我吧”,于是,闭目静坐,心无恐怖,一心供养。所谓“为善最乐”,老修行心中快乐无比,视死如归。等了多时,不见罗刹鬼的行动,睁眼一看,罗刹鬼已腾空而起,在虚空现出天人身——原来是天人下来试探老修行的定力,这时天人说:“善哉!善哉!汝是真心求法,功德无量。”言毕而去。

释迦牟尼佛为半句偈而舍身命,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呢?我们非常悭贪,什么也舍不得布施。不要说是身体,就是身外物,也舍不得。如果能布施内财(头目脑髓)和外财(国城妻子),才能修成福慧圆满。福慧双足,就是两足尊,也就是佛。

多闻就是博学广闻。深入经藏,增长闻慧。善于思惟诸法实相,就是思慧。思惟之后,就去修行,这是修慧。闻思修三慧会用,就是多闻的境界。

阿难尊者,就是多闻第一。佛所说的经典,他都记住,因为他的记忆力特别强,所以能博闻强记,好像录音带一样。凡是经过阿难尊者的耳根,他都能一字不漏说出来。

佛灭度后,阿难尊者结集经藏。他在升座说法的时候,大众顿起三疑。第一疑,认为释迦牟尼佛复活。因为阿难尊者蒙十方诸佛加被,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和佛一样的庄严,所以一般佛弟子,以为是佛再世。第二疑,认为阿难尊者已证佛果,即身成佛。第三疑,以为他方诸佛来说法。阿难尊者开口说“如是我闻”,意思就是: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所闻。此时,大众的三疑顿息。

财首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为仁者宣说佛为什么度众生的法。仁者你是代表来问法,请你特别注意,代表众生谛听这种法,而接受这种法。”

分别观内身 此中谁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达我有无

我们人的执着太大。执着什么?执著「我”。这个“我”比须弥山还要高,比四大海还要大。这个“我”争强论胜,争名夺利,逞英雄、论豪杰。因为有这个“我”,给它吃喝玩乐的一切享受。天天给它作奴隶,也不知道看破,也不能放下,所以天天不自在。

财首菩萨说:“仁者你要详细分别来观察,在身内和身外来找这个‘我’,是找不到的”。从头顶到脚下,各有其名。头有头名,五官有五官名,四肢有四肢名,足有足名。在身外来找“我”,是找不到的。在身内的五脏六腑,亦各有其名。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就是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这里面也找不到“我”。究竟谁是“我”,既然找不到“我”,还执着什么“我”?要明白内也无我,外也无我。所谓“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或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身体本来就是空。身体是空,为什么还要执着?为它颠颠倒倒,这又是何苦?

若能有这种想法,就明白“我”究竟是没有的。假设有个“我”,那么我是谁?谁是我?在清朝顺治皇帝的偈颂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个道理,应该深深研究一番。既然找不到“我”,为什么要尽力帮助“我”?心里执着: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有人骂一句,也受不了;有人打一下,更受不了。被一个假“我”支配得颠颠倒倒,所以如来说:“这一类众生,真是很可怜!”

此身假安立 住处无方所

谛了是身者 于中无所著

所有众生的身体,都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若想找它真正的住处,却找不到一个地方它是存在的。若能审谛明了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和合所现的,便应该无所执着。不执于身,不执于我,这样就把我执破了。如果我执破了,法执便很容易破。我执不破,法执更不容易破。这一点,希望大家注意。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应该首先知道要把身体看空或看假,这样就不会有所执着。那时候,便是解脱、便是自在。

于身善观察 一切皆明见

知法皆虚妄 不起心分别

在众生的身体善于观察。观察什么?观察究竟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假设是我的,为什么我做不得主?眼睛花的时候,不能教它不花;耳朵聋的时候,不能教它不聋;牙齿掉的时候,不能教它不掉;皮肤皱的时候,不能教它不皱;所以我做不得主。身内身外都要观察,才能知道一切法皆虚妄。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是这样,所以不要有执着,便不起分别心。

寿命因谁起 复因谁退灭

犹如旋火轮 初后不可知

人的寿命,因为谁而起呢?又是那个主宰使它退灭呢?这生命好像旋转的火轮一样,找不到前后。因为互相旋转不停,那个在前?那个在后?无法可以知道。因为无始无终,所以始终不明白。这是说我们的寿命,来时,不知怎样来的?去时,不知怎样去的?来,糊涂而来;去,糊涂而去。对生死问题,一点也不清楚。

智者能观察 一切有无常

诸法空无我 永离一切相

怎能会有智慧?先要持戒,然后修定。由定中得到真正的智慧。有了智慧,心才清净。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如水。若是把泥土掺到水中,搅拌不停,便成混浊的污水。我们人就是混浊不清,因为清净的真心,和无明合而为一,所以混浊成妄心。这时候,若能严持戒律,没有分别心,也就是不打妄想。若能诸恶莫作(没有自私心),众善奉行(大公无私),这就好像水和泥混合在一起,若不去动它,水自然会慢慢澄清。若想澄清,就要修定,这种定力,能使混浊的水恢复清净。清净就有智慧。浅言之,有一缸浊水(愚痴),使用白矾(修行)放在水中,水便渐渐澄清(智慧)。这时,不可再去动它(妄想),否则,沉到缸底的泥土(无明),又起作用,将清水再度变为浊水(愚痴)了。

有智慧的人,具足择法眼。是法非法,善法恶法,他都能分别得清清楚楚。本来是没有分别心,但这是择法眼的分别,而不是用虚妄心来分别。换言之,是用智慧来分别,这好像澄清的水,从上边能看到下边。凡夫观察事情,好像看一缸浊水,尚未澄清,无论如何的分别也不会清楚。等水澄清后,有了明辨是非的智慧,便会明白这件事情。没有智慧,但有分别,这仅是一种妄真的分别。这种分别心不能助你明白这件事情。只差一点点,便大错而特错,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智慧人观察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在金刚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一切法中,都是空而无我。若能把一切有形有相有为法都离开了,到这个时候,就无所执着。

众报随业生 如梦不真实

念念常灭坏 如前后亦尔

我们在世间上,起惑、造业、受报。起惑是从无明生出来疑惑,生出之后,便去造种种业。因为有种种的业,所以要受种种的果报。这是不变的字律。什么时候能把惑破了,真心便显现出来。那时候才能停止业报。所以说众报随业生,一切果报就是从众生所造的业而生出来。换言之,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所谓“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这是丝毫不爽的定律。

众报虽然随业生,但是好像作梦一样,不是实在真有的。我们的身体都是假有的,何况其他,更无真实。不要执着身体,它不是好东西。你对它无微不至的照顾,来保护它、喜爱它;又怕它冷、又怕它热、又怕它饥、又怕它渴。一天到晚为这个臭皮囊忙忙碌碌、颠颠倒倒,无有暂歇。结果到时候,它先跑掉,不管你啦!

这个身体和一切业,都在念念之中,有生住异灭;在念念之中,有成住坏空。恒常是这样,没有停止。这种业报,犹如波浪,前边的波浪吸引后边的波浪;后边的波浪又推排前边的波浪。前浪消灭了,后浪又生起,前后都是这样子。

世间所见法 但以心为主

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

在世间所见一切法,都是由心来支配。所谓“一切唯心造”,如果没有心,就没有法。这是随着心中的妄想执着而取一切相,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真心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自性。因为随着妄想分别而取众相,这就是颠倒、不实在的法。本来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怎会有执著相呢?

世间所言论 一切是分别

未曾有一法 得入于法性

世间每个国家,都有它的言论,都是一种有分别的有为法,而不是无分别的无为法。这种法里没有一个法,能入自己真实的法性;也就是说,没有一法有自己法的体性。

能缘所缘力 种种法出生

速灭不暂停 念念悉如是

能顺着妄想去追求境界,这是能缘。所追求的境界,这是所缘。能是主动,有这分能力;所是被动,也有这分能力,在这里就生出种种的法。可是这种能缘和所缘的力量,所生出的法很快就消灭的,所谓“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因为不停,所以无常,都是生灭不已的法。

我们众生有妄想执着,在没有麻烦中生出麻烦,在没有事情中生出事情,这就是背觉合尘。背觉就是没有智慧,合尘就是愚痴。有了愚痴之后,在有为法中,执着一切虚妄的境界,认为是实有。

在前边所说的偈颂,总括来说,有三种性:1遍计执性、2依他起性、3圆成实性。什么是遍计执性?就是周遍的计算,执着一切是有的性。什么是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缘而起心动念。这个性,是迷悟的分水岭。向上悟真空,就是圆成实性;向下起分别,就是遍计执性。什么是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功的真实灵性。

譬如在黑夜中走路,在路上见到一条长细的黑影,便生起怀疑:“可能是蛇吧!蛇有毒,咬人会死的。”于是骇怕的不得了。后来仔细看清楚,原来是条麻绳。复次把绳拆开,变成麻。麻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没有自性,所以是空的。总之,普遍计算于一切法,计实我法,就好像认绳为蛇,这是遍计执性的作用。依靠其他众缘和合而起,好像麻上见到是绳,这是依他起性的作用。因心圆明,不被迷识所执,远离依他起性和遍计执性,得无生法忍,唯一真空,圆满成实,好像麻成空,这就是圆成实性的作用。

我们都有虚妄的执着,认假为真,以苦为乐,一切一切看不清楚。因为看不清楚,所以越迷越深,这就是背觉合尘的境界。若能背尘,就能合觉。把世间法的染污心放下,这就是清净的自性。染污心不放下,本有真正的智慧,就显现不出来。

那个人很聪明,记忆力很强。为什么?因为前生妄想少,所以今生聪明。今生妄想再少,来生一定比今生还聪明。如果今生妄想多,就把前生的聪明智慧用光了,等来生便又愚痴了。不会用自己的智慧,就生颠倒妄想,若会用自己的智慧,便没有妄想。总而言之,聪明人妄想心少一点,愚痴人妄想心多一点,为什么?因为智力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妄想就是有分别心、有执着心。有智慧的人,很少有妄想,见事省事出世间,不要去想,就知道了,这样便能出离三界。愚痴的人,有很多妄想,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事情就迷惑了,分不清真假是非,这样就堕落三恶道。有智慧的人,人能办事;没有智慧的人,事能办人。有智慧的人,能转境界;没有智慧的人,被境界转,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听经闻法,不能在头上安头,多此一举。本来是很容易明白的,可是却跑到另外一方面去想,本来应该明白的也不明白了。越找越远,离自性就远了。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没有择法眼的缘故。若有择法眼,无论什么法来了,都能迎刃而解,不费吹毛之力。

我们研究佛法,主要是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不要尽在皮毛上用工夫。好像蚂蚁啃西瓜,在皮外边啃,白费功夫,那是没有用的。要想法子钻到西瓜里边,才能得到甜味。我们研究佛法,也是这样。要深入经典,才能体会到佛法的妙味。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在财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又向宝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所有众生的身体是平等,由地水火风四大成就的。在这四大之中,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我所有。既然无我无我所,那么是谁在受苦报?又是谁在受乐报?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请你详细解释。”

又问:“既然没有我,没有我所,没有受苦,没有受乐。怎会有的相貌端正,有的丑陋?有的内心非常好?有的外相非常好?有的少受,有的多受?或者今生造业,今生受报;或者今生造业,来生受报?为什么会有这样多不同的境界呢?既然是这样子,在法界之中,本来没有一个好,也没有一个不好。那么,苦乐从何而生呢?这实在是百思不解的问题。”

在三世因果劝世文(宋朝佛印禅师所著)上说:“今生富贵是何因?前生舍财装佛金。今生贫贱是何因?前生不肯济穷人。今生端正是何因?前世香灯供佛尊。今生丑陋是何因?前生污身佛前行。”由此可知,人生之寿夭、富贫、贵贱、美丑、顺逆,都是前生所造成。所谓“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生苦”。修什么?修功德、修福慧。功德修多了,福慧自然满足。佛在往昔时,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因为有此功德,所以今生才具足三十二相的庄严,有超人的大智慧,这都是修功德得来的。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宝首大菩萨听完文殊师利菩萨所问,乃用偈颂来答覆,为什么有的众生受苦?有的受乐?有的少受?有的多受?有的现报?有的后报?种种的问题。

随其所行业 如是果报生

作者无所有 诸佛之所说

随顺众生所造的业,应该受到所应受的果报。老子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也无门,福也无门,就是看自己造的是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作善业受善报,作恶业受恶报。好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不能离开。例如,造杀生的业,将来受被人杀的果报;造偷盗的业,将来受被人盗的果报;造邪淫的业,将来受被人淫的果报;造妄语的业,将来受被人妄的果报;造饮酒的业,将来受沉溺醉梦中的果报。所以说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是丝毫不爽的,这样果报就生出来。

这不是有人来主宰你去造业,而是你自己去造的。因为起惑,所以造业。造了业障,就要受报,这是一定的道理。绝对没有侥幸而不受报的,因为这是自然律。也不会有人来审判你、来帮助你,而是完全由自己负责任,即是所谓“自作自受”。

诸业中没有一个操作者,也没有一个支配者。没有一个人教你这样做,也没有一个人教你不这样做,而是你自己顺着所造的业来受果报。这就是诸佛所说的道理。

譬如净明镜 随其所对质

现像各不同 业性亦如是

譬如一面清净光明的镜子,有什么人来,就现什么形相,所现的相各不相同。所谓“佛来现佛,魔来现魔”,非常的清楚。业的性,也是和明镜一样,就是造什么业,便受什么果报。每位众生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也是不一样的。

亦如田种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 业性亦如是

也好像田地的种子有种种不同,有的是麦种,有的是稻种,甚至所生出来的苗也不同。麦的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荞麦等。稻的种类也很多,有水稻、旱稻、糯稻等。无论那一种类的五谷(麦稻粱黍菽),都分出很多的类别。把这些种子种在田地中,各各不相知。虽然不相知,但是自然而然又生出来。种子播种于田地,因受种种的因缘而生长。业性也是这样。所造的善业、或恶业、或无记业(不知是善,不知是恶),都和种五谷的道理一样。所谓“种麦得麦,种稻得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便得什么,绝对不会错误的。

在中国古时,有井田制度。就是将一块地,划分为九份(每份百亩)。每家各种一份,为私有田,所收获的五谷为自己用。中央一份为公田,是八家共同耕种,所收获的五谷,要缴纳于政府,也就是等于现在缴粮税一样。该田形成为井字,所以称为井田。田字成为四方形状。

又如巧幻师 在彼四衢道

示现众色相 业性亦如是

又好像巧幻师(魔术师),他能变出很多的色相。由无中变有,有中变无,变化无穷。有无、无有、有有无无、无无有有,千变万化,令观众不知是怎样一回事。例如,母鸡能生蛋,他不需要母鸡,就能变出鸡蛋。有蛋才能孵鸡,他不需要鸡蛋,就能生出小鸡,真是妙不可言。

这位巧幻师,他在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表演他的特技,能吞钢刀到他肚中,能吐火焰于空中,运用自如,令人惊奇,叹为观止。他示现种种的色相。我们的业性也是这样的境界。

如机关木人 能出种种声

彼无我非我 业性亦如是

好像用木材所造的机械人,能自动发出种种的音声。又好像现在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一样,虽然里面没有真人,但有人在说话在歌唱。这个机关人,它没有思想,没有分别心。它不会想我是机关木人,我不是机关木人。也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非我。我们人所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是这种的道理。若是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执著有个我的存在。

亦如众鸟类 从壳而得出

音声各不同 业性亦如是。

也好像一切的鸟类,有千万亿那样多的种类。但是每一类鸟的音声也不相同,形相也不相同。虽然一切鸟类,都是从卵壳中生出来。可是音声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独立的言语。雄鸟善于歌唱,雌鸟闻声而来。人所造的业性,也是这样,也是每人不同;有的善业多一点,有的恶业多一点,有的善恶平等,将来受报,就有分别。

譬如胎脏中 诸根悉成就

体相无来处 业性亦如是

譬如胎儿在母腹中,究竟是怎样成长?做母亲的也不知道,胎儿乃是不知不觉中长大的。要明白胎脏的道理,可以研究十二因缘的法门。什么是十二因缘?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⑪生⑫老死。这十二因缘若照流转门来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样就在轮回中受生死。若照还灭门来讲,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样才能出离三界,不受轮回之苦,而得到涅槃之乐。所谓十二因缘即是:

1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也就是糊涂。无明是愚痴的根本。为什么愚痴?因为无明的缘故,就生出爱。在爱欲海里浮沉,顺生死流。好像男女互相恋爱,为什么会生出这种爱心?就因为有欲念。怎会有欲念?因为有无明在作祟。这个无明,被见惑所迷。所以男女相见,就被爱情所迷。男女相爱时,有人问他(她),你为什么要爱他(她)?回答多数是:“我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不过,换个名词而已,其实就是无明。

2行:就是行为。什么行为?男女之间性的行为。这种性行为,就是生死的根本。若无性行为,爱欲海便会干枯了,生死流也会断了。一切众生,觉得性行为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所以看不破、放不下,一切众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就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而在此轮回中转来转去。

3识:就是中阴身,也就是神识。在男女性行为的时候,有一线很小的光明。中阴身无论隔离千里或万里,若是和父母有缘者,就能见光明,便去投胎。这个识,就是生的种子,是父精母血和合而成,而成为胎。在第一个七天内,名叫凝滑(精血混合一体)。在第二个七天内,变成软肉,成为胎盘。好像鸡卵中有个白盘,那是小鸡的胎盘,有它才可以孵出小鸡。父精母血是妙有,在妙有中,也有真空。真空就是识。在没有成胎之前,是中阴身,成胎之后,就是识。

4名色:在第四个七天,渐渐成为坚肉凝厚的肉团,名为名色。名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色是五蕴之中的色蕴,所以人身是由五蕴所组织而成。这时的胎儿,已经有了神经系统,有了生理系统,但未成形,四肢不分,五官不生,仅仅是个坚肉而已。

5六入:有了名色,就有六入。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不知不觉生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但是无人知道在那一天生那一根?这是奥妙的神秘,是无法可知。

6触:就是感觉。胎儿在母腹中住了二百八十天之后,六根俱全,开始活动,所谓“瓜熟蒂落”,便降生到人间。六根和六尘接触,便产生六识的作用,就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婴儿自出胎到三岁的时候,只有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苦乐,并不起憎爱的感情。

7受:有了触觉,就有受用。婴儿到四岁以后,便生出七情六欲,对饮食和玩具等,都有希望和企图。遇到顺境便觉得快乐,遇到逆境便觉得痛苦,这时有了憎爱感情作用。

8爱:有了受之后,就发生爱。这个时期,是指十六七岁时,贪恋财货和美色,生出种种欲望,贪恋不舍。好像男女相爱,互相抚摩。用手来摩对方的身体,觉得很快乐。这因为在母腹中时,养成这种习气,所以生出之后,由想生爱。

9取:有了爱心,就要取为自己所有。为什么要取呢?因为想占有,要属于自己的。这样就生出自私心。人为什么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因为有取的缘故,所以造出身口意三业。为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用尽心机,千方万计来争取到手;否则,睡觉也不安心。

10有:有了取心,就有个有。于是生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思想。这是我所有的、我所爱的。好像有人,所爱的是汽车,就去买一辆新式流线型的汽车。所爱的是洋房,就去买一栋新建豪华的楼房。因为爱而去取,有取就有自私心。广而言之,财货男女,都是由取而有。有了什么?有了造业的因,将来必定有苦报。

⑪生:有了善恶的种子(第八识,阿赖耶识),等因缘成熟时,就去投胎。好像男女结婚之后,又生小孩子。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停止。因为有了生的种子,遇到机缘就生了。

⑫老死:有了生,就有老死。这是十二因缘的道理,就因为一个无明,便生出这种连环不断的三世因缘。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