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滋阳县志卷之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清古鄗李潆禹门甫重修。

土地部:沿革、分野、疆域、形胜、城池、地亩、山川、古迹、衙署、祠庙、寺观、桥梁。

滋阳县志书卷之一图考:郡邑总图一、滋阳城图一。

滋阳县志卷之一土地部

土地志

按邑乘以天文始者,盖言分野躔次耳。然分野则在数百里,或亦千余里,若一邑之所属,其所与几何?即躔度所载,自奎二度至胃三度,属鲁。然今兖、沂、海、泗、淮阳、利国皆鲁分,安在其为滋阳一邑也?孟夫子日: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滋虽小犹然。春秋小诸侯也。志宜遵以土地为首,以人民政事继之,而文献足征,次第可考。至分野即在土地志内,沿革、疆域、山川、地亩、形势、城池、桥梁等项,俱从土地起见,庶几连类及之,以见一方信史。故志以土地为首云。

沿革

外史氏曰:地之沿革,民生苦乐系焉。滋阳在元明以前,当北平未为都会,路非孔道,民有余安,即在未为府治之前,亦不过济宁属邑,尚不致轮蹄络绎也。今则九省为咽喉,二十七城为领袖,厂夫有公子履霜之悲,驿骑有我马虺𬯎之叹,留心经济者,宁无所调剂于中乎?为志沿革。

有熊氏为寿,按帝皇世系日:黄帝生寿丘,在鲁丘东门北,兖为鲁境,则滋阳即其地矣。少昊氏为穷桑邑。按通鉴前编:金天氏邑于穷桑,注:今兖州府,葬于云阳,乃今曲阜县也。

帝喾氏建九州,滋阳分在兖。

有虞氏肇十有二州,滋阳地属兖州。又舜迁于负夏,即今负瑕。按通鉴称舜作器什于寿丘,在鲁东门北,则此地为舜旧游之地,其为夏字之误可知。

禹贡:济河惟兖州,滋属兖。

周成王封伯禽于鲁,是为鲁境。

春秋为瑕丘地。鲁哀公七年,季康子人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此地是也。

战国楚灭鲁,地入楚。

秦并为薛郡。

汉置瑕丘县,为山阳郡。武帝元光间,封鲁恭王子政为瑕丘侯,故为侯国。东汉复为县。

晋省入南平阳,属高平国。

南北朝宋以鲁郡攺治兖州,齐攺兖州为任城。今有任城卫地,与滋阳错壤,仍旧名也。

隋开皇三年,郡废,十二年,复置瑕丘县,为鲁郡治。

唐为兖州治。唐末,升兖州为太宁军。

五代周削军为兖州地,为州治。

宋大观四年,避宣圣讳,攺为瑕县,复以字为瑕□之瑕,因西北有嵫阳山,攺日嵫阳县。大中祥符元年,攺兖州为袭庆府,县属焉。

金为兖州,大定二年,复攺府为泰宁军,县仍附郭。

元攺泰宁军为兖州,至元六年,省人宁阳。

明初,仍元为兖州,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封鲁藩于兖州,遂升兖州为府,而扩其南城,攺济宁为州,复置嵫阳县。附郭,领二十四社。成化年间,王城多火灾,大殿灾,欲以水压之,故去山添水,名滋阳县。

皇清因之,附郭兖州府,仍名滋阳县。

星野

外史氏日:星野之说,始于周礼保章氏,而历代因之者。盖在天为星,在地为辰,相为感召,故星孛大辰,裨灶知宋、郑之火,岁临越地,史墨识勾践之兴,诚慎之也,诚重之也。若鲁则奎宿所躔,有图书武库之象,故文明接踵,亘古为昭。滋邑数年之内,科甲晨星,岂学植而中落,抑振励之无人耶?何星躔之不验也。天道精微,浅学莫究,嗣今以往,端有望于豪杰之士,与一方司牧者为志星野。

象纬考奎娄在戍,自奎二度,属鲁分兖州。

西汉天文志:角亢、氐,兖州。奎娄、胃,徐州。西汉地理志:韩地,角亢氐分野,鲁地,降娄分野。东汉天文志:玉衡第五星,主兖州。又日岁星,主泰山、青州、徐州、兖州。东汉郡国志:自娄五度至胃六度,日降娄之次,于辰在戍,今鲁分野。

唐天文志:奎娄,降娄也。自蛇丘、肥城,南屇巨野,东连梁父,循岱岳众山之阳,以负东海,及大庭氏诸国,俱属降娄。又曰:奎为活泽,胃得马牧之气,与冀之北土同占。娄者东。

娄者,东方七宿之一也。三星横亘天仓,天庾在其南,将军在其北,左为左更,右为右更,乃为娄宿一垣之星。

奎亦七宿之一,十六星,围环外屏,有七黑星,南为天溷,七,左为司空,一,王良在其东北,阁道在其西北,而策而付路、军门等星,则在于围环之正北,乃为奎宿一垣之星。占者因其常变明晦,以定鲁分之吉凶,庶乎其近矣。

淮南子天文训云:辰星正四时,常以二月春分出奎娄,晨候之东方,夕候之西方,一时不出,其时不四时不出,天下大饥。

旧志云:嵫阳属在兖州,幅幔仅百里,据鲁墟中央,共为奎娄分野,直一隅耳。虽沿革建置不同,广狭远近各异,得气之一分,必举全兖以立训者,以隶在附郭,居兖之首云。

疆域

外史氏日:鲁自伯禽肇封,至春秋与载国之日,巳五百余里。由今北昔,滋阳特其什二耳。然幅辑百里,视春秋鄫、鄅、邳、邿诸国,犹似过之。且归并鲁籓遗产,如红门厂、颜村集一带,直与郓城分丁地而治,则滋之民庶,俨然在二百里外矣。边邻五处,奸宄易生,其将何以缉逃,何以弭盗,何以清保甲而逐匪人,何以并地丁而清影射?览四境之图,能不深鞭长马腹,绠短汲深之虑欤?为志疆域。

东至曲阜县界十里,有至圣先师故里碑记。自曲阜至县三十里,西至济宁州界二十里,至州城六十里,南至邹县界二十里,至县城五十里,北至宁阳界三十里,至县城五十里。西北至汶上界六十里,至县九十里,东北至省城三百五十里。西北至京师一千二百里。四境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八十里。东德政乡,每乡六社。东大南社,在县正北二十里,大南社在县西北三十里。北高吴社在县。

形胜

附兖城八景。

外史氏日:辛宽日: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其地日削。由今观之,滋邑平畴矌野,一如辛语,又何形势之足云耶?然山河不远,环拱依然,况如舞雩故景,杜老遗馨,千古芳踪,于今为烈。不凭纪载,名胜何存?为志形胜。

诗经。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文苑英华:境带龟蒙,地邻凫绎。孔颖达兖贡疏:在河、济之间,其地卑下,而水所沮洳者甚多。

兖州箴:悠悠济河,兖州之寓。通志:邹鲁之间,汶泗之会。阳峰据其西,甑埠枕其北。

兖城八景:泗水流芳、泗自龙湾河口入境,环东北一带之地,至金口一锁,南流西折,桃花夹岸,景色异常。龙山环照、龙山凫峄支峰,为兖城之南照瞻境连山岫,夕阳晚景更隹。玉河烟柳,城之内河,白石为槛,柳阴葱郁,夹河两岸,如云覆之。金口秋波、坝为泗之金锁鱼浪翩腾,秋月龙□。舞雩春风、在城东南。旧志。颜回陋巷为景之,似属不伦,今攺之以此。南楼夕月,在城东北隅,即杜诗载登兖州南楼故处。诗载艺文,旧志为杜甫高台,似非为贤者讳名之义,今攺正。石□灵泉、寺在古兖州城,建于隋,沿于唐宋。内有甘泉,旱而取水,祈雨辄应。兴隆塔影。在城东北隅兴隆寺。高耸扶云,碧入霄汉。

兖城八景附旧志诗。朱当㴐明辅国将军。

泗水流芳:孔圣千年道,独存泗水源。中流涵兔魄,下濑入龙门。云影迎风聚,芹香其藻浑。灵鲲化鹏去,怪底浪花翻。

龙山环照:紫翠龙山色,斜阳影欲残。归云拥林树,旅雁下沙滩。凫峄连珠秀,烟岚匝地寒。几回闲拄笏,东望兴漫漫。

玉河烟柳:流水潺潺绿,垂阳袅袅黄。风烟如有约,造化似无疆。时惹莺梭露,轻飞霜雪香。那看常送客,折赠别情长。

金口秋波:石闸名金口,雪涛振玉珂。潨潨来脉远,㶁㶁濑声多。游子迷津问,渔人倚櫂歌。尘心应万斛,涤濯更如何。

颜渊古庙:今改正。复圣当年志,安贫陋巷居。名高诸子德,胸富五车书。庙貌今仍在,箪瓢乐有余。缅思真好学,瞻拜一踌躇。

杜甫高台:今改正。老杜今何在,荒台尚有踪。晚风迷碧草,落日伴青松。木岸飞霜叶,鸦声逐晓钟。长吟情不尽,伫立想仪容。

石佛灵泉:石佛谁名寺,灵源海底通。一泓寒浸玉,千丈倒垂虹。草色阑边绿,天光镜里空。银瓶分素练,端可济疲癃。兴隆宝塔:屼嵂高临斗,峥嵘直倚天。铃声闻十里,鹤迹阅千年。舍利前朝化,心灯午夜然。我来登绝嵿,举手挹云烟。

以上八诗,系旧编八题末经改正时所作,故即附于景后,以不汨先贤遗美。若其他诗咏,俱总人艺文部内,余不载纪也。

城池

外史氏曰:重关百二,莫延秦祚;方城汉水,无裨楚亡。似高城深池无庸也。然先王设险守国,则未雨之防,岂能不为之备?今环城者,泗水洋洋,一泓如带,固足尚矣。而雉堞城楼,颓圯未完,不修则启陈子之忧,修之则怨北门之晳,主持而整理之,补,能无望于上宁也?为志城池。

砖城一座,周围一十四里二百步,高三丈,垛高七尺,共高三丈七尺,基广二丈四尺。

月墙四座,各高三丈二尺,垛高九尺,共高四丈一尺。

垛口五千八百九十三个,窝铺五十座。

城楼四座,南楼额日德政,后攺延薰;东楼额日九仙,后日宗鲁。西楼扁日泗水,后日望京;北楼扁日青石,后日拱极。近更洗其旧日:南达吴会,北拱神京,东连海岱,西联赵、魏。

马道阔一丈五尺,壕深一丈二尺,阔三丈。雩河自黑风口西流入城,分两股于南北,绕城一匝,会西郭平政桥,汇而西流,中设三闸,而入济州。

按:嵫阳故城在城东三里,后迁今处。明洪武十八年,封建鲁府,因旧规狭隘,命武定侯郭英开拓今制。嘉靖四十一年,西门迤南数百步坍塌,长三丈五尺,估计修砌物料工食,申允动支府库银六十二两九钱二分,知县李之茂照旧例役夫助工补完。

旧例,城垛楼铺坍塌损坏,军三民七修理。任城卫派分东门楼迤北左所一铺起,至北门楼迤西第二铺止,计铺舍一十六座。滋阳县泒分东门楼迤南起,至北门楼迤西三铺止,计铺舍三十四座。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李之茂具由申详巡抚都御史张批分守道查议明白,札行本县,令任城卫拨军看守。如在三年以外倒塌者,滋阳县照旧分地方修理;在三年内查系折损者,任城卫赔偿,违者查究问罪。滋阳亦不时委官查看。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大兵破城,城之南门、北门、东门同日焚毁。知县李潆现在议修。

街市附

东西门长街、东西河内长街,东西钟鼓楼长街,东桥南北长街,西桥南北长街,以上命义五常。南门内大街、东王门大街、西王门大街、后所大街、白果街、归善胡同南车辋街、兴隆寺东。果老街、内有果老井,参府衙前。张善街、御桥西。新开街、南司前顾家楼街、鼓楼南。棋盘街、果老街南。葫芦头街、米营南。小矩道街、关王庙桥东。官房胡同、南门内东马房胡同、御桥内东路北。归善胡同、东门内。鼓手营、钟楼北。内官营、府后准提阁北。米营、白果街东。割肝巷、内有洗肝井,东北隅。火巷、西门内南回子巷、新开街东。金鱼巷、御街东路南。手帕巷、北门内东。棉花巷、手帕巷东。纸房、通武桥北。七层房。纸房北。

附城中旧集

西桥东街集,初一日西桥北街集,二十一日。西桥南街集,十一以上俱移西关石桥北。鼓楼中街集,初二日。鼓楼南街集,十二日。鼓楼西街集,二十二日以上俱移南关。东桥口集,初三日。东桥南街集,十曰三。东桥北街集。二十三日以上俱移东关。以上市集虽移,故址犹存,倘后有攺作者,可按籍而也。

地亩

外史氏曰:上古荒略,地亩无章。自黄帝经土设井,立步制亩,而民生之地亩以定。然却克伐齐,则欲东南其亩。子舆策滕,则云始于经界。则是地亩之不清,自古巳然矣。按滋阳昔有大亩、小亩、中亩之分,而奸民遂得高下其手,以射利殃民。自明仁宗九年始定例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革去中大之名,民乃称便。然积久则獘又生,近者侵欺包荒之累,在在见告。噫!按亩而厘正之,其能巳于核寔之思乎?为志地亩。

洪武至嘉靖,原额官民地二千四百五十五顷二十亩七分五厘三毫。东大南等二十一社,每亩七百二十步,南辛王等三社,每亩二百四十步。后被积奸里书通同富豪权势,止存见在地一千九百顷有零。比因丈得地复原数,遂将三辛王社每亩加添一百四十四步半,每亩合三百八十四步半起科。自李知县行取去后,有三辛王社刘月暹等思得三辛王社地三百八十四步半为一中亩,东大南等二十一社七百二十步为一亩,与中亩似难一槩起科,连名具状,赴巡抚都察院张告,批税粮道转行府县查议。

万历九年间,适奉明例均丈,查得二十四社地土,原无荒芜砂鹻,虽宅园平坡地叚不一,其肥瘦实不相远。百姓情愿不分等则,仍旧一例起科,具由申府,转申司道。两院详允,俱照新例,分作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起科,革去大亩、中亩之名。计筭二十四社共地六千六百八十七顷六十六亩八分六厘一毫。每亩泒征夏税本色小麦一合二匀八抄二撮一圭八栗三粒,折色银二厘四丝一忽四微二纤。秋粮本色栗米五合一勺一抄三撮五圭一栗。折色银八厘一毫一忽八微。夏税本色小麦七百九十石六斗五合一勺五抄九撮一圭五粒,折色银一千三百六十五两二钱三分五厘。秋粮本色粟米三千四百一十九石七斗四升五合三勺七抄一撮三圭五粒,折色银五千四百一十八两八钱八分二厘六毫八丝五忽。

崇祯十三年,大荒大疫,十五年破城,至顺治八年抛荒地九百五十三顷四十九亩四分五厘。

续于顺治十二年、十三年至十六年开垦全熟。

康熙十一年由单不分则例征粮,地六千六百九十四顷八亩三分六厘一毫,每亩征正供、杂办并九厘胖衣等银三分四厘七毫三忽九微四纤九沙三尘六渺二漠五埃,共该征银二万三千二百三十一两一钱一分三毫九丝二忽五微八纤,每亩征米三合四勺二抄三撮六圭七粟一颗,共该征米二千二百九十一石八斗三升二合二勺九抄九撮。

东大南社原额各色宅基地四百五十八叚,园圃地一百五十七叚,平地一千三百四十五叚,坡地一千七百六十叚,共地三千九百二十叚,计地二百四十八顷二十亩二分二厘四毫。今实在地二百三十二顷九十七亩三分三厘一毫。

西大南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三百九十六叚,园圃地二百零七叚,平地六百九十一叚,共地六千二百一十三叚,计地三百七十一顷八十四亩二分五厘三毫三丝。今实在地三百三十八顷八十九亩五分六厘。

漕河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五百零七叚,园圃地三百七十九叚,平地二千九百七十一叚,坡地二千六百四十九叚,共地六千五百零六叚,计地二百九十六顷七十六亩零九厘。今实在地三百八顷八十亩七分六厘。

北高吴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三百叚,园圃地一百五十叚,平地一千二百零三叚,坡地四千二百九十叚,共地五千九百四十三叚,计地二百九十一顷五十亩零四分。今实在地二百九十七顷八十一亩七分六厘。

东白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二百三十八叚,园圃地一百四十一叚,平地九百四十七叚,坡地二千一百七十三叚,共地三千五百九十九叚,计地二百零九顷二十六亩六分五厘。今实在地分上下二甲,共地一百五十三顷八十八亩零二分三厘六毫。

北砂堆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五百八十五叚,园圃地六百一十八叚,平地二千五百五十叚,坡地一千八百一十四叚,共地五千五百六十七叚,计地二百九十七顷五十二亩九分三厘。今实在地一百八十五顷二十九亩二分九厘七毫。

马青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二百二十九叚,园圃地二百五十叚,平地一千五百二十七叚,坡地一千二百一十一叚,共地二千一百零六叚,计地一百九十九顷四十六亩三分四厘。今实在地八十顷二十四亩四厘。

南李宫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一百零五叚,园圃地一百一十叚,平地九百四十五叚,坡地五千五百七十二叚,共地六千七百七十七叚,计地二百九十二顷七十九亩二分二厘。今实在地二百八十五。顷一亩四分六毫。

北李宫社原额各色宅基地八十六叚,园圃地五十五叚,平地九百二十五叚,坡地四千九百五十五叚,共地六千二十一叚,计地二百八十四顷二十六亩六分二厘。今实在地二百七十七顷四十亩八分五厘四毫。

东土娄社原额各色宅基地四百四十叚,园圃地四百四十四叚,平地一千三百三十八叚,坡地二千六百八十九叚,共地四千九百一十一叚,计地二百九十七顷五十一亩八分二厘。今实在地二百六十四顷六十亩二分九厘六毫。

西土娄社原额各色宅基地八百六十叚,园圃地八百六十四叚,平地一千三百五十五叚,坡地三千七百八十八叚,共地六千八百六十七叚,计地三百零五顷二十一亩八分八厘。今实在地三百二十五顷五十五亩二分三厘三毫。

进贤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七百四十叚,园圃地二百九十五叚,平地一千七百五十六叚,坡地二千四百二十二叚,共地五千二百一十三叚,计地二百七十五顷六十六亩六分四厘。今实在地二百六十七顷八十二亩五分七厘二毫。

旧县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一千零七十叚,园圃地八百八十六叚,平地一千九百八十四叚,坡地三千零四十二叚,共地六千九百八十二叚,计地三百零五顷七十六亩三分。今实在地三百零七顷零八亩三分七厘八毫。

吴寺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三千二百八十三叚,园圃地二千四百二十二叚,平地三千六百一十三叚。坡地五千九百三十六叚,共地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三叚,计地四百九十八顷四十四亩二分二厘。今实在地四百二十九顷九十二亩八毫。

顿村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三百七十一叚,园圃地七十九叚,平地二千零五十四叚,坡地一千六百三十八叚,共地五千一百四十二叚,计地三百二十八顷六十五亩九分一厘。今实在地三百二十五顷一十六亩七分五厘六毫。

南辛王社原额各色宅基地六百一十四叚,园圃地七百四十四叚,平地二千零二十叚,坡地一千六百一十一叚,共地五千零八十九叚,计地二百七十一顷二十八亩二分七厘。今实在地二百四十九顷二亩四分二厘。

西辛王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七百二十五叚,园圃地五百六十一叚,平地一千叚,坡地七百八十一叚,共地三千零六十七叚,计地一百六十五顷三十二亩四分三厘。今实在地一百八十九顷五亩四分一厘四毫。

北辛王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五百九十三叚,园圃地五百零九叚,平地二千三百一十一叚,坡地二千四百四十五叚,共地五千二百六十五叚,计地三百二十四顷八十亩零六厘。今实在地三百一十九顷二十九亩八分六厘。

南砂堆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一百七十三叚,园圃地一百九十四叚,平地四百零七叚,坡地一千四十叚,共地一千八百一十四叚,计地二百六十九顷二十二亩七分八厘。今实在地三百八十一顷九十九亩零一分二厘。

南高吴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二百四十五叚,园圃地二百八十九叚,平地六百四十七叚,坡地一千七百一十六叚,共地二千八百九十七叚,计地二百三十八顷四十一亩七分二厘。今实在地二百九十六顷六十二亩七厘五毫。

东邢安社原额各色宅基地四百一十一叚,园圃地一百一十九叚,平地一千六百一十五叚,坡地一千二百八十八叚,共地三千四百三十三叚,计地二百六十二顷七十七亩七分五厘。今实在地二百八十五顷三十九亩二分九厘。

西邢安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二百三十一叚,园圃地。三百六十五叚,平地二千一百二十一叚,坡地二千二百八十七叚,共地四千九百九十,四叚计地二百六十八顷六十七亩九分一厘六毫。今实在地二百五十三顷三十三亩零三分五毫。

东隅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二百四十六叚,园圃地六十一叚,平地一千八百一十二叚,坡地九百六十八叚,共地三千一百八十七叚,计地一百九十七顷八十五亩五分一厘。今实在地四百二十一顷九十二亩五分八毫。

南隅社原额各色宅基地一百五十二叚,园圃地二百零一叚,平地二百零七叚,坡地一千四百五十五叚,共地二千零一十五叚,计地一百七十六顷二十八亩九分一厘八毫。今实在地二百零三顷四十一亩五分八厘。

以上原额条叚,系嘉靖甲子岁,知县李之茂奉郡伯张名鉴、曹名子朝二公帖文,委省祭官丁志纯、老人谭文进等分投领岔,沿叚逐亩,从公丈量。各记。四至,曾经命工刻石,以垂后世,以杜兼并。今虽百余年来,大略犹未甚远,故余特详载之,俾留心民牧者,择暇抽丈,以清欺隐包荒之獘,庶不没前人苦心云尔。外史氏记。

山水

附闸堰。

外史氏曰:按滋阳境内,皆平原沃野,固鲁国之都内地也。虽登高望远,龟、蒙、岱、峄,近在几席,然既画疆而理,滋岂得而隶之?独是嵫阳一山,童然培嵝,不在海内名山之列,而县故借以名,倘所谓山不在高者非耶?若夫水则洙、泗等河,发源圣地,涓滳俱入会通。而县东金口一坝,现在倾圯,以及蒋诩等泉,岁烦挑濬,夫繁役累,识者不能无遗虑焉。为志山水。

嵫阳山,在县治西三十里,高一里,广三里,上有太玄观,今有神祠,旱必祷而获雨。宋熙宁间,封其神为惠应侯。山下有洪福寺。有元碑。略曰:㼱郡之内,几四十里,界于任,有山曰嵫㼱,在山之左,故附郭县名曰嵫阳,盖取其意也。山之巅有神祠,扁曰昭烈惠应侯,无碑可考,故不知何代所立。访于附山故居耆艾云:宋大中祥符初,真宗封泰山,幸阙里,迥车舍于山下,卫士所乘之骑,十病八九,上不悦,侍臣奉命祷于山神。是夜,上梦其神俯伏于前日:嵫山土地之神,蒙陛下赐祭,何德足以当之?惟卫士之骑,臣巳疗之矣,陛下勿以为忧。及旦,上以语侍臣,命往视之,万骑嘶喊如故,乃敕封前号。或云:金明昌元年,章宗求嗣,一诏封二山神,徂徕曰护国感应侯,螆山日照烈惠应侯。二说未详孰是,兹而存焉。我元大德五年,自春徂夏,旱既太甚,郡人请于监都冀君日:嵫山有昭烈惠应侯,其神之。灵感岁时水旱则祷之,寒暑气讹则祷之,氛祲疫疹则祷之,咸有应验。昔者雨泽愆期,时东原李公信甫知㼱州,尝躬谒祠下,祷祝,未及迥骖,雨降盈尺。今愿使君亦如李公之竭诚行香可也。君日诺,斋戒卜吉,率僚属耆艾谒祠下,以香币恳祷,项之,云气四合,霖雨大作。噫影响之报,盖不如是之捷也。神乎神兮,盖真惠而应乎?郡人之言,盖不诬矣。予尝观韩昌黎有言曰:神即人也,人亦神也。神之所依者惟人,人之所祀者惟神。况监都冀君、知州时君、同知忽君、州判刘君辈,皆一时英俊,克慎厥职,治人以明,事神以诚,如是而神之感恪,能不果乎?书曰:至诚感神,其斯之谓欤!今磨贞珉以纪其实,庶俾斯人知斯神之灵,敢乏岁时之祀哉!大德六年秋八月吉立。

甑山在县治东北十里。北齐时,境内有猛兽为患。张华原剌㼱州山中忽有六驳食兽,咸以为德化所致。

雩河在县东五里,其源发曲阜县南马砲泉,西流至本境合泗水入干汶河。或云即泮水也。

洸河在县治西北三十里,其源由宁阳县西流,经本境,至济宁州入会通河。元修洸河记略曰:洸河,汶水支流也,名不载于传记。其源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之阳,折而之南,达于会通,漕运南北,其利无穷。会通之源,洸也;洸之源汶也。每霖雨作,泰山万壑沟渎之间,合往而之汶,洪涛汹涌,泥沙溷奔,径人于洗,此洸所以于填也。至元六年,监丞宋公濬自闸口至石剌。然洸之源虽通,而其流犹梗。公谓:不硫其流,源将安知。又恐前功徒费,后患复萌。使会通志津从而涸也。询及其佐,得壕寨岳聚所度,自石剌至高吴桥南王家道只浅涩者,延袤五十六里百八十步,濬之,逝波滔滔,水济会通之流,使漕事无虞。非公之忠诚,为国远虑,与属吏有司之竭心,又孰能兴是事,立是攻耶?今以为国劳民实,生道存焉,公之虑,将必建千百载远大志勋,而其渐实本于此耳。

济河在县治西六十里杏林闸下,即雩、沂、泗支流所会之水也。

泗河在县治东五里,其源发泗水县陪尾山,迤逦过曲阜,至本境与沂水合,入金口堰。

沂河在县治东五里,其源出尼山,西北经鲁之雩门,蜿蜒至本境,与泗水合。

漕河在县北三十里。发源于徂徕山,入境九折而下,矫若游龙,人号日九龙湾。

韩马河水出无源,北连龚丘、黄淤,停留垛庄一带,水落,尽为膏腴。

东北新泉、三义泉、阙党泉、将命,童子故里。伭对泉、照星泉、惠泉、既济泉、古沟泉、负瑕泉、舜迁负百夏,相传即此地。上蒋诩泉、下蒋诩泉。西北新泉、纸房头泉、古作纸处。驿后泉。在昌平驿后。

以上十四泉,俱在城北关外,基下木钉,上以磗石缘砌,如井状,自城东北起,至城西门外,合泗水,至平政桥下,西流七十里人济河、天井闸接运,设泉坝夫三十六名,依时挑濬,河涯树柳。

金口坝在县治东五里。其水即雩水,会泗水,自北而南,魏、隋以来,建置巳久,水小则堰之西流,入黑风口,至城东门,绕南而西为瘠河,至济宁入天井闸,水大则纵之南行,入塂里河,逶迤至鲁桥下流以入淮。元延祐四年,太监阔开重修金口闸。新安刘德智记日:皇元膺天命,抚方夏,极天地之覆载。皆臣服唯谨。东南去京师万里,粟米、丝枲、纤缟、贝锦、象犀、羽毛、金珠、琨簜之贡,视四方尤系重,车挽陆运,民甚苦之。至元中,穿会通河,引泗、汶、会漳以达于幽,由是天下利于转输。泗之源会雩于兖州东门。其东多大山,水潦暴至,漫为民患。职水者访其利,堤土以防其溢,束石以泄其流。一洞岁久石摧,攺作二洞以闸启闭,时庶不害。佥谋于义,乃上之大司农升中书省以闻,天子可当。延祐四年,都水太监阔开分治。山东曹椽王元从埋簿书,壕寨官李克温董工役役长张聚、李林。五百,磗三万,灰五万,木六千四百铁锭、铁钓、铁环。不敷,取诸官钱以买。兖州知州寻敬提调州吏鹿杲经始终四年闰正月,成于三月,工告讫,因书所闻以为记。

风口系泗水支流,在龙王庙前,直进府城,出门会十四泉,西流,达于济宁。

土娄闸在县治西十里,永乐九年建。旧有闸官一员,总于金口闸,嘉靖初裁革。

杏林闸在县治西三十里,元至元中建。按泉源岁烦挑濬,而闸坝启闭无常,秋夏泛涨时骇浪稽天,鲸波浴日,虽有泉官总甲,画夜守巡,而沙壅水啮之处,殊费补修。则工食不可不依时给散,而夫力不可不差遣均平也。是在牧兹土者留意焉。

古歵

外史氏曰:鲁为望国,自春秋巳然,至今怀愿学之思者,莫不以鲁为神皋奥薮,盖不在区区古歵也。然滋邑北逼岱宗,东巡之址如昨,南连邹峄,沙丘之迹犹新。至于孔、颜乐道,以及于疏、韦风流,尤炳炳在人耳目,详列载之,俾览遗歵者,有以观感而兴起之,未必无小补云。为志古歵。

坛城地至瑕丘坛城,古灌檀也。周时侯国,炎帝之后。路史云:兖有檀乡。

帝尧昔东巡遗址。史记:尧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驻跸于此,后人因建祠祀之。唐李白、宋范仲淹俱有题咏,欧阳修亦有碑记。今其祠既废,止余故址云。

舜泉城北三里即负瑕泉。史记称舜就时于负夏,孟子言迁于负夏,即负瑕也。泗水志云:诸冯在费县,去泗水十里。负夏即兖州之瑕丘,盖谓此也。

达巷在城西北五里,乃适中都之要途。孔子为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尝赞夫子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后人因志其地曰达巷。党里。

昌平城在府城东南八十里。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杜预日:鲁县东南有昌平城。史记:孔子生鲁昌平乡,即此地也。明为雨京大路,建驿曰昌平驿,后因离城稍远,移在西郭,而名仍之。

阙党府城东北一里。其地人不满百,地不当道,在城一阙,因以为名。阙党之童子渔畋分有亲者得多,孔子尝使之将命。今有阙党泉。

陋巷在县前路南,小巷湫隘,前有勒石,即颜子簟食瓢饮处。尝对孔子曰:回有郭内之田五十亩,足以为线麻者,即此地。北首建兖国复圣公庙,即其庙为滋阳学。永乐巳丑岁,

上遣礼部员外郎饶赊等来兖,特祀,表其里居,存有御祭碑文。

颜子郭外田在县治南八里南砂堆社,旧名陋地。按家语颜子称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𫗴粥者,即此地。向建有兖国复圣公庙,久废。顺治十一年,滋阳县知县宋文运输俸鼎建,前殿五楹,后殿三楹,庙貌复新。

故嵫阳城,在县治西二十五里,即春秋瑕地,汉之瑕丘,宋置之嵫阳。明洪武初年,仍隶济宁府,十八年废而建今治。

兖州故城。东汉兖州治昌邑,隋兖州治瑕丘。今既别有嵫阳废城,则此城疑为随后变迁者。城东北五里草桥口西,俗名古城。

鲁东门在兖城以东。唐李白诗曰:水作苍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即今金口堰,非祀爰居之所也。鲁治虽在曲阜,商仙之咏,则在兖城。曲阜东门无水,泗之潆回弥漫于兖者,历世如昨。矧桃红夹岸,泗堤至今犹盛。此歵在兖,通志、郡志皆同。

沙丘城东二里黑风口西。秦始皇东巡,封泰山,登峄山之巅,立碑颂德,乃至阙里,发孔子墓。既启,见蒙壁上刊文云: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浆,唾吾堂,前至沙丘,当灭亡。七月至此,见童子聚沙为丘,果病笃。丙寅,始皇崩,至今地名沙堆社。

娄公庄县南三十里。汉建信侯娄敬之居。其先世居于齐,至敬始迁居于邑之西。辛王,遂号其地为娄公庄。近置有娄庄集。

烟古堆,在城西三里演武厅之南。晋郄鉴,金乡人,为兖府刺史。时荀潘用李述,刘琨用兄子演,并兖州,各屯一郡,以力相倾。又徐龛、石勒,日寻干戈,百姓饥馑,或掘鼠罗燕而食,终无叛者。鉴筑此以氛侵。

韦园在县治东百余步。汉丞相韦贤为瑕丘冮公弟子,受诗于江公,因筑园斯地,以便就传。子玄成,以明经至丞相,增修益盛,名曰韦园。至明洪武年,始建关圣帝祠于内,至今犹称韦园关帝庙。

两疏故里,在县北四十里。汉太子太傅疏广兄子疏受为太子少傅,流居于邑之北高吴里。今有东疏村、西疏村,乃两疏之分疃。

岳云楼,即兖州南城楼,唐杜甫省亲,登楼赋诗,后因为少陵台。明在滋阳王府内,清县尹赵惠芽镌像于上,建亭其下,为兖州之胜槩云。

南池,杜子美泛舟之地,登眺之余,继而鼓枻,亦贤迹之所至也。顾王城

顾王者,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称盗跖者,在邑西三十里,筑城自卫,生能周给邻里,土人感之,号曰顾王。或日堌王城,在西辛王社。

舞雩台城东沂河南,即曾点所谓风乎舞雩者。桃园系鲁府,种植几二十里,郡人以为美观。

金鸡台城外东北隅,有石,击之如鸡鸣声。

宝器库在县治三十五里孟家庄西一里许,有土坟起,凡人家有事用器皿者,备香纸至其所祝祷,用器若干,转时即如数设列于外,用过即送环。后有人驱用不还,今遂废。此嘉靖年事,备此以广异闻。

魏贾使君碑府治内,碑阴云:唐楮遂良书法,寔师此碑。

听风台嵫山迤北三里许,传说汉关夫子屯兵于此,筑此台以听风警,至今犹存,有遗迹。

郭家潭县治西十八里。先有大鼋,不知起于何时。曾有水手入潭,行至数里,见有山根,于水尽处,有一大鼋,两眼如灯,颈长一二尺,绿毛,其人遂迥。有汶上坛芳邃者,为江西令,诸拜张天师,至门,有一人着青衣守门,问以言,默然。见天师,言其故。天师曰:彼乃先生乡里郭家潭大鼋也。亦广异闻。

钟离意得素书处,县治西北六十里滕存店东头,旧有木坊一座,今废。

宋祝家寨县西北三十五里,相传宋江三打祝家寨,即此地。大王营西北四十里,系宋都汴时运粮漕河,有大王庙并石闸遗迹。

衙署

外史氏曰:君子难进易退,方以官为传舍,而况身入传舍之中,其敢作堂搆观耶?然文公迁国,不废楚宫,而子产坏垣,因妨燥湿,则衙署者,官所有事于政令之地也。升政事之堂,将以正衣冠,尊瞻视,所以兴利除害,所以承流宣化。顾瞻衙署,当必有惕然不敢自恃者。为志衙署

府治在西北隅,元为州治,明洪武十八年攺为府治,渐加渐扩,遂成具瞻。照壁牌楼,匾日海内文邦。

府桥一座,下通御河,栅栏。大门一座,角门二座。康熙十年,郡伯蔡公重建。大门钟鼓楼一座。门之东寅宾馆三间,门楼一座,郡伯彭公绳祖重修。馆后土地祠三间,门楼一座,仪门三间,角门二间,大堂五间,匾日:正巳率属。郡伯范光遇题。堂库二间,书吏房东西各九间,平心堂三间,二堂五间,东西卷房各五间。府宅门一座,三堂五间,东西各厢房,宅厅五间,左右各耳房。康熙十一年,郡伯蔡公新建。内群房二十间。公讳廷辅。

堂之东夹道经历司衙门一所,旧制有粮捕厅衙门一所,今攺。堂之西府监仓一所,西夹道照磨司衙门一所,旧制理刑厅衙门一所,今奉裁,并作府署。两夹道俱有公廨房屋数十间,为吏书办事居住。粮厅治在城西南隅,旧在府治内,后国朝通判李攺置今处,甚为轩畅。大门楼一座,仪门三间,角门二间,大堂三间,东西书吏房各五间。堂后西偏退思堂、书厅各三间。施公讳嘘修建。堂后宅门三间,宅厅五间,东西各厢房、厨房、廊房俱备。

府教谕廨旧在府学明伦堂后,崇祯十五年毁于兵。

县治在府治东南。旧制大门三间,二间、三间,大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东西库房各三间,东西卷房各九间。洪武十八年立县,规治粗定,后之攺造葺理,随时因革。弘治初,知县胡缙鼎新修饬。嘉靖三十八年,知县江应昂攺造后堂及大堂。记曰:夫事有可巳而不巳者,殃民者也;有可为而不为者,保民者也。不可巳而巳,可为而不为,而民自为之,趋赴子来,不日成之,是非德之浃之素,而人之深者不能致也。嵫阳地不盈三十里,荆榛接道,烟火寥邈,逋窜未复,征求孔殷,当南北之冲,日不暇给,盖难乎其为邑也。邑之治废,垂数十年矣,公堂颓而不整,退厅芜秽不治,官有修葺之念,而力或未遑,民有乐役之心,而时或未隙。是率时之不可为,而势之不容于不巳也。我候承时之獘,来莅兹邑,积爱蓄惠而民不疑,布公正辞而民弗咈,定法一听而民弗易。惠不要感,威不取慑,恭于过宾而民不劳,豫于国赋而民不匮。内含独贞,外循常规,三年有成,而思欲新其堂楹,而惟动民之是恐,民逆其意,相谓日:侯,吾贤父母也。县治吾父母庭宇。

父母知恤其子,而子顾不能安父母之身乎?欲告于侯,虑其弗许也,于是匠者输工,农者输力,封树植者输材,陶者输所有,而石人伐石于山,乃撤退厅而弘其规制,仍公堂而新其固陋。侯无事于督也,而民日趋事之弗遑;民忘其劳也,而工计日以毕。是举也,吾民之义也,我侯之仁之感召也。自始迄终,侯未尝刑一人,罚一木,以给其用,是非有以深。得其心者弗能然也。君子曰:父慈而子顺,令仁而民义,此志谓乎?

夫侯理一邑而邑民知义,则夫守一拜而拜民如之。若夫登诸台鼎,泽被九有,而天下之民有不尚义者乎?侯为谁?今晋大夫楚江子应昴也。记为谁?鲁逸史中立朱观𬉼也。时维何?嘉靖巳未小阳也。狱囚房瓦草共一十六间,监门二间,俱二门之西南。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知县李之茂撤旧攺造二门三间,添东西出角门二座,东扁吏、户、礼、承发司、铺长司,西扁兵、刑、工、架阁库、马政、科、赞政厅三间于大堂之东掖,供事所三间于大堂之西掖,今俱不存。旧制,有两门于堂南之左右,由左入县丞廨,由右八主簿廨。崇祯十五年俱毁,今由左入典史宅,由右入里马厩、戒石亭于角路之中,今仍焉。康熙十一年,知县李潆重修。仪门、书、吏房、两廊、并监厂房室。

土地祠在二门外东首,寅宾馆在土地祠前带。顺治十年,知县宋文运建马局于署西。康熙五年,知县张承瑞塑马神、山水神于马局内。康熙十年,马局房屋尽塌,知县李潆重盖草房十七间,门楼一座,以养里马。知县廨在后堂之北,寝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书房三间,茶厅三间,宅门一座。

县丞廨旧在知县廨东,治事厅三间,寝房、厢房、大门一座,俱县丞张灿自处鼎造。崇祯十五年毁,后未复。

主簿廨旧在知县廨西,顺治三年奉裁,衙署无存。

典史廨在县丞厅南,治事厅三间,寝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大门一座。康熙四年,典史平永𪸩增草房数间。申明亭在儒学东,直深三丈九尺五寸,横阔三丈四尺八寸。旧有正房三间,门一座,今俱圯。

县教谕廨在县治东南滋阳学明伦北。崇祯十五年毁于兵。康熙九年,教谕朱泰交自建瓦草房十间于明伦堂之东居住。

参府署坐落东北隅在废王城东。

中军守备署在参府后北门内。

察院在城东南隅,大门三间,二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座,大厅堂五间,东西抄卷房各三间,皂隶房二门,穿堂三间,东西书房各五间,寝堂五间,东厨房三间,西书吏房三间。嘉靖四十三年,知县李之茂于穿廊两傍添盖棬棚各三间。大门之南,左右当街牌坊二座,扁曰激扬振肃。康熙十年,知县李潆重修,整理往来行台赖有。驻节。

布政分司在察院县官厅西,嘉靖甲子仲夏立。东兖道旧在新创公馆西,都水司原在旧射圃西,规制略如察院。公馆六座在布政分司西,及旧射圃废地,俱嘉靖四十四年建。崇祯十五年毁。阴阳学、医学

俱在察院东。各厅三间,卷棚三间,大门一座,为府官及理刑官坐立之处。嘉靖四十四年,知县李之茂修。官厅一座在察院西,厅三间,草房三间,大门一座,为守府、巡各道坐立之处。崇祯十五年,大兵入城,毁。

察院在昌平驿西,一名分司。大门三间,二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座,大厅三间,东西皂隶房二间,穿廊三间,寝堂五间,东厨房三间,西书吏房三间。二门外,东府官厅三间,西县官厅三间,厢房三间。

大仆寺在西关拱极门内,望东为大门三间,正南为二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座,大厅三间,寝堂三间。书吏房三间,厨房三间,今圮。

泉厅在金口坝西,大门三间,二门一间,东西角门各一座,厅三间,退息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兼为迎春晏所。今圮。

察院,在新嘉驿,详驿递。驿丞廨在驿西。厅五间,书房三间,后楼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金亭馆在南门内,旧为鲁籓迎诏之所,因前六馆颓,纳价留此,以作上司往来驻扎。

祠庙

外史氏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庙固不可废矣。曲礼曰:君子营室,宗庙为先,廐库为次。若漫神黩祀,其若守土之职何?第滋阳为郡城附郭,凡先师先圣之庙,以及于城隍土榖诸祠,俱郡邑并举,虽虔对之诚,不敢有彼此之分,而供备修理之事,民得无过劳哉!为志。祠庙。

文庙在县东,北至民居,东北至审理所,东至长史宅,东南至民居,西至县墙,直深四十六丈五尺,横阔十六丈八尺。中奉至圣先师,以颜、会、思、孟十哲先贤配享。初俱神主,知县宋文运塑像。

启圣祠在文庙东北,祀至圣父叔梁纥,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激及先儒程珣、朱松、蔡元定配享,亦宋文运塑像。

东庑祀澹台灭明等三十贤,及左丘明等一十七儒。

西庑祀宓不齐等三十一贤,及公羊高等一十八儒。名宦祠在戟门之左,祀汉瑕丘令钟离意等贤祠在戟门右,祀汉儒江公等。□在明伦堂前。前兖州未升,滋阳未附郭时,仅一庙,相传在县东七里日陋地,即圣门。志载在宁阳西南四十里处。洪治六年,兖州同知余良仁重建庙宇。陆焕然为之记曰:兖国实复圣公所封。旧有庙在州治东南,约有一里余,西去宣圣庙三十举武。自唐开元二十七年,谥孔子为文宣王,是年以颜子为兖国公,历代因之,春秋致祭,如上公仪。比年厄于兵燹,洪武癸丑,同知米公因其址仅复一庙,他务未遑。逮丁巳,同知余公良仁下车,笃意庙学,分教孙公仲桓语之曰:庙所以奉先圣先师,学所以传道淑人也。

昔吾夫子以至圣之德,当周之衰,道既不行,设教于洙泗之上,弟子从游者三千,速肖者七十,独得圣人之传者,惟颜子一人而已。受圣人慱约之教,语之而不惰,发圣人无隐之语,养之以如愚。以深潜纯粹之资,而抱王佐之才,使天假之年,圣人将不徒梦见周公,而亲见周公于颜子矣。故濂溪周子曰:发圣人之蕴以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以是思之,千载之下,见之如生存,所封之地又当何如哉?矧我朝文治蔚兴,礼秩百神,其于先圣先师,礼特有加,德至渥也。今庙虽建,而貌尚未完,实土官之责也。公即倡率僚吏士夫之好事者,而仲桓首出以相事,或助以财,或资以力,坛石阶砌,刬然一新。乃肖圣像,衮服赤舄,金碧焕烂,俨然如生,瞻者莫不起敬。经始于癸丑二月,落成于丁巳年八月望。适节判袁公伯金莅政之初,复树神门,书庙额,缭以垣墉,规制甚壮。五十七代孙主祀池,请文砻石,以昭不朽。余忝教三氏,义不容辞,于是就纪其实,而乐为之记。洪武十年丁巳岁十月吉立。

洪武十八年创建,学始迁今址,并前碑亦移置于此。

洪武元年,知县刘静修重新修葺。正统十一年,知县姚俊略加修理。成化十八年,知县王谞因洪水漂塌,补葺一新。

三山郑必显记曰:道在天地间,犹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四时有代谢,而道未尝有代谢。学校乃道之所寓也,学校有兴废,而道未尝有兴废。昔孔子大圣也,设教洙泗,从游三千,速肖七十,而传其道者颜子一人而已。嵫阳,附郭邑也,颜子生于斯地,封兖国复圣公,而学有庙在焉。我朝廷建学立师,文教诞兴。百余年来,时更物改,风雨倾圯,庙学废弛久矣。

嵫阳邑侯王公谞,字咨汝,开封之祥符人也。下车之初,毅然以兴复为己任,庙堂诸舍,加葺事具。一二年间,洪水横流,泛滥郡邑,而学舍漂流殆尽,所余者庙与堂斋而已,亦皆圯坏弗堪。连年饥歉,事弗暇为。逮岁壬寅,公重新修理。庙宇之中,一物之既朽,一木之不堪者,悉撤而更易之。庙外两旁,缭以垣墉,缜密可观,讲堂斋舍,亦各修饰备具。诸生讲肄之舍,东西更造各十间,视前加倍。又于讲堂之东作会馔堂、厨屋共六间,西则仓廒三间,以备师生廪馔之资。学门外隘陋,弗称观美,悉撤旧更造三间,弘厂伟然。于门之内外甃石为路,以便往来。暇则朝夕程督,无敢或怠。木植砖瓦之类,随时措置,不扰于民。邑士大夫往来者,咸啧啧称。叹以为学校之兴作,诚非往日比。也。训导吴兴唐君遂诣必显言曰:王公兴学盛事,不可无纪以风。来者。必显窃惟孔、颜之学,其性则仁义礼智也,其道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也,其书则易、书、诗、春秋、礼乐也。圣贤之所以教,学者之所以学,悉本乎道而已。学校之设,正学以致道之所,岂特为观美具哉?诸生讲道于斯,游息于斯,受业于斯,尚当体颜、曾、思、孟之得于孔子,周、程、张、朱起而传于孔子,朝夕考验,察识问学,务心圣贤之心,行圣贤之行,异日出而受一命之寄,则当推所学以黼黻皇猷,圭璋治化,使圣贤之道见于践履之间,无徒碌碌侥幸,图进取于一时,贻后人之訾议,庶几上不负朝廷作养之恩,下不负王公修学之意,而师友平日之所讲明者,不徒托之空言矣。谨记。

正德十一年丙子,兖州府知府童旭病其隘陋,于学东拓基地数丈,迁复圣庙居中,就其后鼎建明伦堂三间,东西齐各三间,移养贤堂三间于明伦堂东掖,学粮仓三间于明伦堂西掖。区画更新,规制整饰。训导余信有记。略曰:洪武十八年,规兖州封建藩王,升州为府,迁嵫阳县附郭县治东十余武,置学校。先是,十三年,诏天下郡县立文庙。方是时,嵫阳属济宁府,旧治在城西二十五里,遗址尚存兹庙。十八年建议以颜子寔封兖国,故得专祀。按地舆志:有陋地,在今县治东南八里许,相传唐开元二十七年,封颜子为复圣公,即其地建庙,春秋致祭,如上公仪。历代因之。比罹兵燹,荒芜。洪武六年癸丑,莅事者谋复之。逾五年丁巳,庙始就。后学校建置,庙享备于典礼。邦人改置颜子书院。今庙之前有洪武丁巳碑,从陋地徒来无疑矣。自初学校制度,规画卑陋,其后傩颓弥甚。正德十一年,守臣沔阳童公旭拓地鼎建。九月戊戍,新庙成。率诸生行享献礼,御祭文碑一座,及都御史陈凤梧所撰道统圣贤替碑一座。嘉靖二年癸未,知县张环重立。御制敬一亭在颜庙西。嘉靖十三年,知县钱乾奉例特建。四十二年,知县李之茂重修。

府文庙在东北隅废王城后,旧为州学,洪武时升州为郡,就而充扩之,其规模弘大,与县庙曼殊矣。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省牲所、明伦堂、敬一亭诸处,俱比县庙宏广。前郡伯迭为修辑,事载郡志中。

府城隍庙在南门内,东大门三间,有二门,拜殿、正殿、寝殿,东西内外四厢房。内有府县新官到任齐宿之处,创建不纪其时。正统十三年重修,有胡渊记不载。天顺五年,知府郭再葺。礼城蔡圭记曰:夫有功于人者,宜享庙食。城隍捍外卫内,民之所赖以安,故朝廷特严祀典,春秋有常祭,朔望有常礼。其庙貌之建,固所以为神,亦所以为民也。惟承流宣化之得其人,则必体盛典而致修焉。兖为鲁郡礼义之域,邑治城之东南,旧建城隍庙,涉历年深,殆将倾圯。绛阳郭侯景昭再守是郡凡九年,吏畏其廉,民怀其惠,政声洋溢。一日,顾谓寮宷曰:祀宇若此,可置之度外乎?第恐伤民财,劳民力耳。吾欲悉所余之禄,藉众助以济其美,可乎?佥曰:善。遂捐俸以为倡,而僚佐而县属,各以禄之多寡隋之。乃鸠工抡材,悉撤其朽腐而重新之。质以粉素,文以舟垩,规模高广,事悉有加。中门隘陋则大之,鼓亭废缺则之,废缺则增之。前门、后寝、东庑、西廊,完固如旧,则从而雅洁之。经始于是年三月之中旬,而讫工于五。月之既望,侯以时方亢旱,是日乃沭栉请两。越二日,雱霈沾足,百姓举首相庆曰:此我侯至诚感神之所致也。东作西成,吾民得于此而祈报;水旱疾疫,吾民得于此而祷求,岁时旦望,吾民之在官者又得于此而拜礼,是皆侯之所赐也。时董其事者县丞张伦偕诸耆庶因民之意,属记于予,予故乐书之,以纪岁月云。嘉靖四十三年,知县李之茂复加修葺,补修拜五间,内设道会司。

县城隍庙旧在东关龙王庙左。万历戊午年,滋阳县知县刘炼改建于西南隅,钟楼迤西,止有大殿、两廊、大门。康熙八年,有本街济庠生员田厥茂鸠合众等,添设墙垣照壁,重立门户,以旧大门作二门,规模稍整。内设道纪司。康熙十一年,知县李潆修整今制。

土地庙在县二门东,狱神庙在县二门西监房内。马神庙在县二门内马房之后,春秋二仲上戍日祭。文昌祠建于泗水桥南,一建于关公息马地庙左,一建于修真道院后。龙王庙建在东关黑风口西。嘉靖乙丑岁,知县李之茂重修,春秋府官遣祀。𧈢蜡庙建在西关拱极门北。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李之茂撤旧鼎新,春秋县官致祭。三皇庙建在北辛王竹亭村。一建在东关赞政桥,建在西关茶棚街。

帝尧祠在城东南七里,建于汉熙平四年,修于宋治平元年。欧阳修记曰:汉尧祠碑云:帝尧者,盖昔世之圣王也。又曰:圣汉龙兴,缵尧之绪,祠以上牺。至于王莽,绝汉之业,而坛塲废替,屏慑无位。大抵文字磨灭,字虽可见,而不复成文。其后有云:李树连理,生于尧冢。太守河南张宠到官,始初出钱二千,敬致礼祀,其余不能读巳。碑后有年月,盖熹平四年建也。治平元年书修。又曰:汉尧祠祈雨碑,首尾残灭,其仅可识者,有云:股肱贤良,广祈多福,虔虔夙夜。又云:常以甲子日诣太常,陈千古之礼,舞先王之乐。又曰:延熹十年,仲春二月,阳气侵阴。又云:享祀群神,仰瞻云汉。又云:嘉澍优沾,利茂万物。又云:孟府君知尧精灵,与天通神,修治大殿。以此知为祈雨于尧祠也。今废。

昭烈惠应侯庙,在县西三十里嵫阳山。宋真宗东幸阙里,驻跸山下,从骑多病,祷于是山。其夜,上梦山神俯伏于前,日蒙陛下恩赐祭,卫骑巳瘳。诘朝视之,果然,乃敕封是号。又曰:金章宗祈嗣干此山,常封是号。

鲁义姑祠在城北十里东白社白家店。忠孝贤祠大公居中,左右夷齐列坐者,管、鲍左楹,狄梁公右楹。岳武穆四壁啚二十四孝及龙逢、比干、朱云之像。关帝庙建在韦园,乃鲁荒王从驾之行像。鲁班庙在韦园。息马地庙在县西北,内,祀关帝、文昌。有苍松数本,卷曲如龙。又有玉圭一,执,温玉灯泚汉钟存供。

寺观

外吏氏曰:鲁为宣圣枌榆,流风教化,积久未衰,异端之学无自而入。故先辈有一方烟火无庵院,三氏弦歌有子孙之句。似滋阳无所为寺观也。乃按诸境内,嵩丘兰若,不啻如要,初地袛园,俨然竺国。岂二氏之教果能转移习俗,抑古人神道设教之意,顾可并行而不倍耶?为志寺观。

东岳庙在县西东土娄社。四庄店。一建在南辛王谭。家庄。一建在县北漕河社。玄帝阁在西关北,额曰拱极。泰山庙建在城南泗水旁,明鲁府建。玄帝庙一在县东,明邹平王建,一在西郭东。一北门瓮城。天仙庙建在兴隆寺左。三官庙一在西郭,明钜野王建,一在东关,明滋阳王建。一在颜村店。天仙行宫建在城外东北隅,神路长有五里,四月朔日起,至十八日止,南北商贾多辐辏焉。三义庙建在西关义井街,西,外有过街卷棚。大一庙建在府学以北。

关圣庙建在较塲北河涯。康熙十年,刺史蔡公讳廷辅鼎新。

三官庙一在金口坝,明鲁恭王建,一在土娄闸。三山杨杰记曰:兖郡嵫阳县治西十里许,有闸曰土娄,其北有地一区,闲旷坦平,芟茅而嘉种列,发石而清泉冽,盖善地也。闸之旁薛信、毛恕辈,俱以乐善好义称。一日,胥与谋曰:吾侪生穹户间,遭逢圣明之世,有室庐以避燥湿寒暑,有稼穑以供伏腊,岁时金革不兴,妇子宁止,可不思所以答鸿休而昭景贶耶?矧兹岁自夏泪秋,旱魃为虐,农事焦劳,祈禳萦需,靡神不举。顾惟三官龙王庙夙著显灵,率众往叩之,果获甘澍,大慰人情。则斯庙也,旧虽创始,未底厥成。盍若廓而大之,撤而新之,以安神灵,以输民悃,不亦可乎?询谋佥同,于是谒诸达官长者,与夫好善重义之君子,莫不欣然响应,纤钜随宜,布帛米粟之输,川涌云集。乃征工役,执器具,群萃祠下,斲板干,砻柱础,陶瓴甓,筑垣墉,恢拓旧规,为屋三间,而塑各神像于其中。未几而厥工胥成。制度弘敞,轮奂鲜明。居人过客仰瞻赞叹,冈不知。其为事之义而心之诚也,是为记。弘治五年壬子岁十月吉立。

兴隆寺在北门内,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初名普乐寺。宋太平兴国七年,改名兴隆。宝塔峥嵘,高数里,岁时习仪行礼之处。内设僧网司,有宋王禹称碑记,入艺文志。

三圣堂在县西南西辛王社。大觉禅寺在北李宫社。张留村。有邑绅马。永康记,又吴之英记。观音堂在县西二十五里西辛王社。一在南辛王社。谭家庄。一在县西八里旧县社。一建西南娄庄集。大士庵在西郭外,推官李恪,崇祯十一年建。

白衣堂建于东桥。景贤书院。一建在城内之南池,一建在西郭外之旧关。皇姑庵在县西北西大南社。旧传唐太宗妹剃度之处。

诸天寺在泗水桥旁,鲁敬王建。吕公堂在府学迤北。吕公祠在西郭迤西,崇祯十二年,李恪创建。石佛寺在北关东北,内有圣井泉,旱而祈雨必应。束村寺在北高吴社。小蒙寺在西北吴寺社。

房家院寺在县北罗家店西。齐王庙在北辛王社。王音集。崇庆寺有元左丞姚炜碑记。正觉寺俱东邢安社。万寿神寺在古城。孤村寺在王音北。形堂寺在西邢安西。翟村堂在城西臧家店。顿村寺西顿村堂俱在旧瑕丘之北。袁庄堂在北砂堆社。

孔宅屯堂在城西故县社。五圣堂在北李宫社。

洪福寺在嵫阳山巅,建于元至正间,重修于明正德十二年。有郡人御史李监记曰:寺之名,有由然矣。粤自汉明帝求佛书处于都城鸿胪寺,因而修寺焉。肇于汉,流于隋,盛于唐,往蹈故辙,千百余年,以及于明,混一区宇,其教亦未殄。海宇之内,在在有之,为之徒者,信守之笃,则铃铎日振而梵宇日新,否则颓獘隋之。以是知寺之隆替,系乎僧之得人何如耳。吾兖酉三十里嵫阳山前,有寺一区,轩昂耸拔,四顾豁然,扁曰洪福,面离背坎,左临沟渠,右接官道,环青叠翠,纤尘不到,真禅林一胜概也。叩其所始,肇基于元至正间,隋以兵燹荡减,风雨震凌,颓覆殆尽。于是有僧德来创复于前,长老德山同修于后,中建正殿,而傍翼以小殿,塑像图壁,以壮厥观。既而善士王升、孟聪辈,世家嵫阳村,即捐赀若干以为倡,而见闻者乐助如归市。于是选工抡材,补缺略葺圯坏,仪像庄严,金璧炫耀,谒者凝神,过者注目。经始于正德癸酉之春仲,而落成于丁丑之秋。翟村乡耆张本告予曰:兹寺之成,吾一方之伟镇也,上以祝圣寿于无疆,下以启民愚于有觉,为上则为德忠也,为下则为民智也,其福之洪,莫有过于此者。德来、德山有志未遂,使非王升、孟聪尸其责,胜事何由而成?宜勒诸石,以垂不朽。因请言以为记。予惟成败有数,修为在人。彼释氏之徒,崇礼重本,固其分内,而王、孟二善士乃能相助以成其绩,岂非忠智性成,虑谋天锡,而数之有待欤?矧今住持圆果、圆松,一皆见绍宗风,有裨于梵刹,则是记之刻也,岂直今日巳邪?

正德十二年冬孟吉立。勒庵在城御桥贤门迤西,建于顺治初年,邑庠生张元冶鸠街众外立卷棚三楹,国人憩息,若亭榭然。乃题柱联:寓意和气渡尘缘,任愁多怨多怒多。恨多直恁的喜颜色,消除了许多孽难,坦怀关造化。饶天大地,大道大王,大生来得好度量,包藏着偌大乾坤。

大玄观建嵫阳山巅,今废,止存碑文。万寿观在兴隆寺前,建元至正间。内有五祖七真祠。炳灵宫在南辛王中檀庄起,元至大年间,修于明万历年间。

张留寺在县治西三十五里南李宫社。寺中有佛石像,其佛骑一狮,连底石共为一块。其石掘至黄泉,不见底。佛常有木珠,谚云是佛出汗。

大明禅寺在小孟集孟尝君墓侧,系金大定六年三月十五日敕建。

大明禅院在歇马亭北,金大定四年建,元至元丙子修。后唐李晋王庙在王庄村,去坟一里。东岳行宫在旧县,有元教谕马居中记。

水火既济二圣庙在金口坝西大街路南,火帝路北,真武二庙相对立焉。东岳东华帝君邴灵公三圣古庙在万寿观左侧,自大宋年创建。至元十八年,兖州知州汪泽民重修。明成化二年,巩道岩重修。崇祯戊辰年,善人尹志高重修。壬午年兵毁,鼎革后,善人尹志登创建。

三元古行宫在万寿观石侧,真人金元秀成仙于此。

关圣行宫在三元宫西大街,尹志高创建。锄清邑侯宋文运给香火地捌大分。

铜瓦大士堂在万寿观东,明泰兴王创建。天医庙在西北隅城角,鲁恭王创建。内铸古铜大方鼎二座,各重千觔。

九天伭女殿在后,同前庙并建。圣水井在旁,子孙眼光癍疹庙在西侧。弥勒佛大阁在殿后层,鲁敬王妃何氏创建。吕公堂在西侧,鲁敬王妃何氏建。关庙在西侧,向东。

桥梁

外史氏日:月令:孟秋完堤坊,孟冬谨关梁。明乎濡首汔济,易戒征凶,而徒杠舆梁,允惟王政也。滋阳四面平壤,虽无深溪大沟之险,然洸、雩诸水及各泉会流之地,非桥不足以利涉,是亦尹兹土者之所宜究心也。为志桥梁。

通济桥在西关外通济河,康熙九年,郡守蔡公讳廷辅鼎建。

泗水桥在城东南五里贯庄铺北岸,乃泗水急流,当南北之要途。万历三十七年,鲁宪王所建。中通十五洞,每洞五丈有奇。记八艺文。

高吴桥在城西三十里,跨洸。水而建。

永济桥去高吴桥二里,跨溪水,建于弘治庚戍之秋,俗号新桥。山东参议长安萧谦有记。

利涉桥在金口坝东二里黄泥沟。诣阙里之要途,明朱观𬉼记曰:兖之东,洙、泗汇流,诸泉牙潦溱澜浩渺,势若奔鲵,以达于漕,赖金口巨坝,杀其势也。逮至黄泥沟,北联曲阜,实为周行。旧桥久湮,继者屡谋而未就。秋霖夏潦,由泉涨溢,自北而南入于沂,滔滔混混,汪汪沮濡,舟不可施,桴难以用。民难于济者数十年矣。浮屠宝山病焉,而惧福田之未广,沦溺之日增也,于是驱石鸠工,揆厥迹,量厥材,乃拓旧址,爰建蹲鸱。坚石参差,厥质𬨆矣;巨木峥嵘,厥形奠矣;大牙鏶制,鱼鳞坎伏,厥绩茂矣。三阅月而工毕。呜呼!事底于成者难,利溥于众者尠。斯桥广不盈丈,而利达于数百里之外,工不逾时,而泽及于数百年之后。将见斯境之民,优游于坦途,往来于顺境,相忘于经营,相庆于农贾者,宝山与有功焉。吁!溱洧之济,君子疵之。今夫四海之民,日苦于奔趋,而渐溺于昏垫,司拯援之柄者,顾可不及。时为之津梁欤。嘉靖庚戍秋八月吉立。

吕仙桥在县治西三十里。万历三十四年,有吴之英、丁时雍请鸾与吕祖会。吕书云:明午在张家桥会。届期,二人至桥拱立,天甚晴,忽有云如掌大,自西。北来小雨一阵,二人桥下避之。转瞬天晴,适见一人甚蓝缕,自西北来,问曰:你二人是候陈亲家乎?因问:尔何知之?曰:吾方在井上饮水,他说即来。又问:尔□何来?曰:从郓城来,往府裹去,回来还要到家。瞻视间,则不见矣。至次日,问乩云:昨约相会,何不见会?复书云:昨巳在桥会矣。其后桥石遂见。坐痕。

关王庙桥在东门内,跨内河而建。

东桥在关王庙桥西,亦跨内河而建。

御桥在东桥之西,县治之北,跨内河而建。景有御河烟柳西桥,跨内河而建,在御桥之西府衙之东。

通武桥在西桥之西,水门之东。北临玄帝庙,跨内河而建。

德盛桥在南门之内,钟楼西桥南,鼓楼东桥南。

旱石桥御街西弥勒庵前。

平政桥西水门西,跨南北两海河,并内河之水而中建也。北临昌平驿。

大石桥在平政桥之西。

赞政桥在东郭外。

九仙桥在黑风口之西,升仙桥在九仙桥之北。

济众桥在西辛娄庄集。

铁板桥在城西北二十五里西大南社。

仁义桥城西二十五里袁庄。邑庠生高枫作记。

变通桥在北李宫社,有邑绅吴伯埙记。

广济桥在北李宫社,有郡庠生吴季翕记。

普度桥在县西北歇马亭之西。

便济桥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梅家营东。

翟村八桥在县西二十余里。

屯头八桥在县西南二十余里。

仁济桥在洸河,有邑举人高士淳记。

婆媳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