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宁晋县志卷之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封域志

郡县既分,强理斯定,邑各代变,川原不移。绣错犬牙,则遥隅受制,鞭长马腹,则隔属不辖。上应星文,下辨风土,各有届焉。志封域。

星野

周礼:冯相氏掌十有二辰、二十有八星之位。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世纪云:自胃七□至□十一度,为大梁之次,于辰在西。赵之分野,属冀州。状晋属。按宁真定府,禹入毕十三度,宁当在毕分;定入毕十三度,宁当在毕分度下。但郡志与各县志传载不同,姑存以俟考正。

沿革

禹贡冀州之域。周杨□伯侨自晋归周,封于杨,即此。春秋晋杨氏邑。战国,赵地。秦邯郸、巨鹿二郡地。西汉、置杨氏县,兼置莽婴陶,属巨鹿郡。功。东汉、属巨鹿郡。魏属巨鹿郡。晋省杨氏入婴陶县,属巨鹿国。后魏、改婴遥县,属南巨鹿。北齐、属巨鹿。后周因。隋、复改婴陶。初属栾州,后属赵郡。唐天宝元年,改为宁晋县。宋、属庆。金属。沃州元属赵州,明属真。定府,赵州。国朝因之。

形胜

枕倚晋、赵,川原旷衍,滏阳中贯,常山尾蟠。

疆界

东至新河、冀州界各五十里,西至赵州界二十里,南至隆平界三十五里,南至隆平界三十五里,东北至晋州、束鹿界各六十里,西北至赵州界三十里,东南至巨鹿、南宫界各五十里,西南至柏乡界三十里,至真定府一百四十里,至赵州四十里,至北京七百五十里。

川泽

大陆泽大陆泽在县东南,即禹贡大陆泽之□。大河及孟津,维涒,巩县。至于大邳,黎阳。乃酾二渠漯川,以引其河。北过洚水,信都。至于大陆,在邪、深、赵三州。播为九河,入于渤海。目祖谦日:禹不惜数百里地,疏九河,以分其势,不与水争利也。或又为舜典纳于大麓。然纳麓之时,舜尚未登庸,禹尚未治水,大陆之名恐未有也。且山足曰麓,禹之大陆为水,舜之大麓为山。或又谓水经云:大陆、大麓、大阿,一泽异名,不知孰是。有之以俟葫芦海。葫芦河原在大陆泽中,非谓葫芦即大陆也。盖大陆原为地洿,河所汇之迹,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已非禹故道,特泽封域地洿下,又为近邑河之水所汇,又有葫芦何之名,不知始于何时。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薄洛之水。或谓葫芦即薄洛之讹。周世宗城李宴口,濬葫芦河,即此。

滹沱河

河源发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下,经鴈门,由灵寿、平山,绕府城南,历稿城、晋州、宁晋,入滏阳,达卫河,以入于海。束鹿、深州、武强诸处,故道不一,为害甚广,壅决不常,迁徙靡定。邑侍郎王公之栋罢濬河一疏,言之甚悉,载艺文志。附上流西韩河,源发大鸣泉,自真定县界入滹沱。绵蔓河,源发平定州,至井陉,合甘陶河、平山入滹。沱松阳河源发楸山、灵寿,入滹沱、岁河、平山入滹沱。山西胭脂河、当城河、合派河、阜平入滹沱。洨河在宁晋县南。里讦,旧志源出平山后。考有四泉,一在莲花营,一在洚北村,皆获鹿南境,相去五六里,东去十余里始合流。其二在窦妪西北石牛港,相去亦百步,皆乳泉漫流,初微渐巨,迤逦栾城、赵州以西,渠皆平漫,过州南石桥,东流始成渠。唐书云:县令程处默凿新渠,过城南,东至铺头村入滏河。近河田亩咸资灌漑焉。邑侍御蔡公叆建三闸以资灌漑。之利,一在城西南隅,一在丁曹村,一在东汪村。明崇祯庚辰辛巳。河源淤塞,民无所利,迄今闸亦圯壤仅存。

附清水,源发封附清水源发封隆山,经栾城,入赵州城濠,东流水抵宁晋闸渠,即清水,入州城濠。知州何濬于经藏寺前穿此渠,西入永济桥,与坻水合流,入大石桥,东入宁晋。坻水,在临城西北二十五里。源发封隆山,经元氏、高邑、栾城、赵州,达宁晋。史记韩信斩成安君于坻水上,即此河源此发平定州松岭,经井陉,合甘淘绵蔓,抵平山,入滹沱。元贞间,以合流急注,修故道以分其势,于栾城圣母堂东关辟渠,合洨水,下至宁晋。或谓即汉太白渠,又日蒲吾渠。汉永平,十年开通漕船,后遇水溢,逆薪横流。人争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间因以供陶冶之用,故冶河又日谓运粮河之礼。

河自赵州迤东入宁晋、滏阳河。源发河南。

磁州境或日神、香山,经邯郸、曲周、任县、隆平,至宁晋,由青县达卫河入海。

漳河按经卫者日清漳,经邯、郸北。过宁晋者日浊漳。水经注:漳水过南宫,至百尺沟,又至杨氏东,又北。至于宋子漳水或别有故道,皆不可考。今漳与滏二水同一渠。清水河或谓滏阳俗呼清水河,滏与漳。皆浊水,非清也。惟县北有清水之名,历栾城、赵州入洨河。今又指在县南,或传之讹欤?抑或别有所谓清水渠耶?存之以俟。附澧水,在隆平东十里,源自漳河分流,入宁晋。新澧河,在隆平东十五里,即澧水。因旧河淤塞,嘉靖十六年,知县王冕攺疏于此,北入宁晋。济水,在高邑南,一名白沟水,发源赞皇山,历柏乡,入宁晋滏阳河。槐水,在柏乡西北,发源赞皇黄沙岭,环山亭石岩下,经元氏、高邑,绕柏乡,抵宁晋,入滏阳午河。柏乡志:与槐水为隆平志:槐午为一河坻水。府志载经栾城者,在宁晋城北。州志载经柏畅亭、钓盘山,入沙河,名三断绿杨河者,又在宁晋城南,未知孰是。今并存鹻。河在县鹻河在县东十里。金史云:寝水自稿城迤南、栾城、赵州迤东,由宁晋入滏阳河。是河怕被滹沱水淤,今下流巳壅塞,上流渠虽存,无水,遇夏秋霖潦,水皆泛滥田野。

沙河旧河在县南二十五里北苏村中,今移村南,东经县南十里沙梁。高庄村北,发源赞皇黄沙岭,经元氏、临城、赵州,达宁晋,入滏阳河。昔年沙河自高庄、小麻村东流,复折而南入七里河,以归滏阳后。七里河口淤塞,高庄村以西,河皆有渠,高庄村以东,皆平漫,无复河渠,亦无复□滏阳径路,泛滥田野。而七里河附水泊。在县南二十五里宋家庄村北,为柏乡、槐午诸水所注,东入滏阳,是河即在泊中。昔年任县隆平水涨,自张家口注宁晋泊,俗呼曰南水。明隆、万年间,南水六月至七月,即从七里河口归滏阳。归水之期,声闻数里。不廿日,南水彻尽。八月揰麦,麦熟。后,水又至,田不粪而肥,官民田几二千顷,悉为腴壤。如是者百年余。至崇祯巳卯、庚辰三年不雨,岁大荒,南水遂绝,遍野无禾,草亦不生。至国朝顺治辛丑,南水突至,麦皆种裘漂没。自是年治辛丑夏,麦方大熟,南水突至,麦皆漂没。自是年后,水壅滞不去,遂成湖泊。盖由滹沱南徙,从贾家口横截滏水,滏阳遂淤,七里河口淤为平地,泊水无归河之路,是以汇为大泽。百姓仍赔纳钱粮。康熙九年,蒙抚台金题请,始获蠲免。今滹沱北徙,束鹿、滏阳渐开,尚未复□。近于泊中亦开归。滏阳水口,数处。极南为史家嘴水口,极北为侯皋村水口,两水口冲流日久,有渐成河之势。旧沥城亦有水口久经,乾涸惟侯皋村水口惟最顺利,以地势愈北而愈下,水就下之性然也。附论曰:禹平水土,尽力沟洫。书称大陆既作,必其先治冀都,皆有沟洫故道故地可耕作也。今宁居冀,下流诸水委注岁久,流漫泊地,泛滥为患,使遇叹涸,就七里河与沙河下流,并滏阳河两涘为堤,束水成渠,□流不溃,民得佃种,亩可倍获。然堤须坚厚,工费不赀,动众虑始,劳怨易沮。愚欲力与当事议。之而时未遑也,以俟后之留心民瘼者。

古迹

尧台,在县东十里尧台村,见隋图经并魏书。在县东南十里鱼台村。相传以为大公望常钓于此。𫷾陶城,在县南二十九里。汉置县。大陆城或谓在。鱼台村。本汉广阿县,隋改大陆。然广阿城又在隆平境内。或又曰封城。杨城,或谓今城旧址张孟村人朱瑶获。隋大业间志石曰:杨城南曹村。曹都督魏孝昌间碑。志亦曰杨城,应是古杨国之故域欤。𫷾遥李怀仁记云:晋称杨国,魏曰𫷾遥。封城旧址尚带常山,历乡余基还分巨鹿。由是推之,其在𫷾陶附近,自有二城基址,今特堙没,不可复见矣。沥城在县东二十五里滏阳之滨与志曰:城下薮泽,周回百余里,中有鱼藕。菱芡之利,岁饭,土人赖以全活。郡志曰:金末,王义率众保此。薄落亭。高梁书:杨有高梁亭。左传僖公九年齐之水,即其地也。封梁亭。汉书杨有高梁亭。左传僖公九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伐置,及高粱而还。杜预曰:在县南县北乡。郡志曰:在宁晋。唐、宋皆曰尧城,金、元皆曰唐城,以唐尧名乡其必有城址,可以取义。者,今特堙没不可见,或在唐邱。村西。今考县北十五。里□古疃有元志石曰唐城。定州北有唐城,今县北有唐城乡,其义皆不可考。县旧志县西有乐邑乡,县南有金符乡,并存之。云台上村台下有寺,载郡志。

风台在县南二十八里中孟村。汉书曰孟村,载郡志。看花台在县东二十五里延白村,载郡志。

论曰:邑有名胜,便于登眺游览,觞和流连,以云雅致韵事,则得矣。然往往有一邱一壑之奇,一峰一石之美,一亭一台之异,一水一碑之佳,而宾客络绎,上司往来,供亿费烦,地方受累。甚至释道之募栖,士女之乐游,损不足,而予固深为地方幸。宁邑古迹不足,而予固深为地方幸焉。

里社

宁晋县编户里社二十,在城、沥城、延白、孟家庄、铺头及村塔塳鱼台、东陈固、纪家庄、刘村、□里只兰新庄、丁村、官庄、沙梁、崇德、齐里。

村庄

城东焦家庄、半里。三柳家庄、一里头、王李庄、郭家寨、二中曹、孙村、敏村俱五里。南曹、路前八里庄,俱八里,南北。二鱼台、辛寨、薛庄俱十里。孟村、赵庄、俱十二里。刘路村、十五里。南北二丁曹、尧台、俱二十里。沥城、贾家口、东汪、大刘村、赵平邱俱二十。五头、小河口、延白、黄儿营、小河庄、草塲村、镇邱、魏马、金正、连邱山塲俱三十。南文庄、洨口、东波卫东侯高、西侯高以大纲儿雷李庄、屈家山仙月郁丁柯、小刘利自木俱五。圣韩家正南朱宋正伹三人则讲里相二齐家庄出头小曹正营工集四十皇明北侯家暂亭心武止、邸量家止。毕众寨、汤家寨、小杨家、上祀家止大杨家、北俱十五里。高二能家正四、双兰、三变兰迁、富利河里□善头、清善桥。俱东曹谷、西曹谷。叚李庄、北圈里。侯家庄、和睦庄、俱五十五里。荆邱南圈里北孟家庄、侯家庄东西。二林子、百尺口、俱六十里。百尺口桥六十五里。城西东南汪里,西南汪二里。小杨家庄□俱三里。南留、四里。北留村。五里。武家桥西村南楼下俱八里。黄退楼底内章俱十里。胡谷赵村、薛家营、堤里张北俱十二里。西及桥,北及桥,南及桥。李家营中近河渠,东里塔儿底俱十。五马店边村,南近张召固下浊。南俱二十里。北近田村。北苏、南苏、南里、西里、北里、北陈、白、侯俱二十五里。翟村、黄泥俱三十。城南温家湾一里阎家庄二里北董六里北沙梁、西沙梁、东沙梁、高庄俱八里。褚家庄、柏房小俱十里。曹庄、十二里。北河庄、南庄、素邱范家庄、小河庄俱五。里东陈、赵兴庄、贾家庄、蒙小侯家庄、俱十五里。保定庄、二十六里。小明曹庄二十里。北鱼、于家台、三里。徐家河、三十五里。王家庄、毕家庄、南北二官庄、赵家庄、曹家台、俱四十里。南鱼南孟家庄、杜贾新礼头、俱四十五里。孙家口、四十八里。大疙疸、耿家庄、礼头、庞庄、俱五十里。崔官庄、五十三里。城北李史庄、河家庄、一里。中架庄、大王家庄、俱二里。大及村、小及村。俱五里。南塔塳、小王家庄、小曹庄、六里。北塔塳怪村、小枣村、石柱村、王村、俱八里。秦邱、荆里庄、小曹庄、曹五疃、北楼下、俱十五里。双井、郝庄、胡岳康庄、三枣村、俱二十。唐邱、岳家庄、米家庄、南马庄、东北马庄、俱三十里。高李庄、五烈庄、大安、俱四十里。苏家庄、四十五里。二羊杯、朱家庄、白豆俱五十里。疙疸头、李家庄、北辛庄俱五十五里。司马浩固、王家庄。俱十五里。

四乡共台百七十五村。附论曰:古者兵农合一,比闾族党,即为五两卒旅。今村庄里社,犹遗制也。宁初分二十社,社有书以纪之,列廿四团团有长以率之,较道里之远近,核人数之多寡,便。于催赋税,联守望,指臂相屈,唇齿相依,劳逸有节,公私以利。自客户诡占,势族规避,大小相吞,东西互窜,赢缩不齐,而社之版籍乱矣。什伍无稽,而团之编牌混矣。徭役不均,累困孱弱,弊未易厘也。

市集

城市北关大街、初三、初六、初九。南关、十三十六十九。北关东街、廿三,廿六,廿九。城北乡大陆村、二七小刘村、三八米家庄、二七四只兰、五十苏家庄、四九城东乡八五、纪家庄、四毕家庄、城南乡野头庄、六河庄、五十东陈、四八城西乡及桥七,河渠二七、北靳、二七换马店。五十。

桥梁

丁石桥在县南里许洨水上。自宋、元间,咸称曰丁桥。有贼将犯宁,梦土神孙公于丁桥,以双鲤遗贼,即此。载桥碑。樊桥县樊桥在县北门外真武庙前。宋、元间曰樊桥,俗呼曰草桥。鱼台桥在县东十里洨水上。及桥在县西十五里洨水上,为汉处士孟敏故里,见石志。武家庄桥在县西八里洨水上。铺头村桥在县东三十里滏阳河上,有工部悦料水府军捕厅□□。白木村桥,在县东三十五里滏阳河上。真定获。元氏□□稿城、无极、赞皇、赵州、井陉、灵寿、高邑、平山、柏乡。等县引盐卸此起载。刘陆桥在县东十五里鹻河上。文桥在县外奎星楼前百步许。

附论曰:桥梁以通水道,便行旅,问王政不忍病民之一事也。先王之制曰:水涸而成梁,谓农功巳毕。可用民力焉耳。国侨以乘舆济人,孟子讥其不知为政而范延。赏以桥梁修知,张希颜为好官,守兹土者,可忽视此乎?

坟墓

贾太尉杨骏墓在县北塔塳村,武帝杨太后之父也。永熙元年,以杨骏为太尉辅政,尊皇后曰皇太后。五代宁晋伯刘尔头墓在县东八里南曹村,有碑。宣穆皇后之侄,为魏𫷾陶令。宋曹都督墓在县东八里南曹村。鲁公曹彬祖墓在县东三十里延白村。明嘉靖二十五碑为乡民所毁,今断碑仅存其半。□公彬与父芸居灵寿,彬裔槩籍灵寿。彬祖葬县延白村,分第五子玘守之,因家焉。玘即光献皇后之父也。后及兄佾等皆玘出,皆籍宁晋,久未考证,今采入。金节度使张。天翼墓在县西北三里谷家庄,有碑。元学士王磐撰记。元广威将军李让墓在县北一里,有碑镌墓表,御史王恽撰,参政县孤一封域。参政王忱墓在县北三里王家庄。文忠陈天祥墓、忠定陈祜墓、通敏陈思谦墓。三墓在县南二十里北陈村。总管张公爵墓在县东十里鱼台村,有碑记。总管叚德隆墓在县东北五十里羊杯村,有碑记。廉访使荆元纲墓在县北十里荆里庄,有碑记。尚书董锡墓、京兆尹董铨墓、郡守董铉墓。三墓在县正西三里东南汪村,郡志误。□籍栾邑县旧志载:董乐邑东南汪人。县古有西大乡,象村落咸隶之,县西曰乐邑,郡志盖以栾、乐字讹也。董锡历工、兵、刑三部尚书,有翰林院学士李受益所撰墓碑,董郡守亦有墓碑,郡志误矣。尚书孙瓒墓在县西三里,有志石。明正德七年,石毁。杨国公以忠墓在县北关东北隅。杨国公进忠墓在县北三里孙家庄后。杨廉使士元墓在县北三里杨家庄东。明御史曹端墓在县东四里中曹村。文忠曹鼐在忠。曹鼐墓在县东四里洨水上。御史蔡叆墓在县东三里柳家庄村西。吏部王之栋墓在县北十里石柱村。司徒王经邦墓在县北三里王家庄。驸马李和父敕封兵马指挥李晹墓在县北四里。给谏刘文炳墓在县南十五里河庄村。太史张翀墓在县北十里石柱村。大司寇冯英墓在县北十里。太常高推墓御史高捷墓二墓在。县北十五里曹古疃。中。丞王梦尹墓在县北十里石柱村。

国朝恭宪孙昌龄墓在县北三里孙家庄。大理高去奢墓,子参政光社墓俱在县北十五里曹古疃。御史郑名墓在县东十里鱼台村。佥事蔡含灵墓在县东三里柳家庄。

风俗

古称赵地,多感慨悲歌之士。汉书地里志曰: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上古遗风然也。隋书地里志曰: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伤于迟重。唐杜佑通典曰:性缓尚儒。宋地里志曰:质厚少文,□专经术。邑缙绅先王,大都类是。郡志曰:习俗日久,情纵弥侈。势家富族,豪贾游士,大率轻车肥马,浆酒藿肉,靡有厌饫。其小民习礼送死,多夏家弗靳焉。县旧志曰:文物鲜华,栋宇壮丽,衣冠齐楚,冠婚丧祭,备物尽文。赵州志曰:人不思远,家无素蓄,轻生嗜利,男女讼牒,攘臂一呼,易为震动。隋志曰:好结朋党。县旧志曰:乐于援公道,□□是非,人情流弊,往往遁此。附论曰:禹贡:记物产而不记人才,人才由乎上之成也,记山川。而不记风俗,风俗由乎上之化也。是故三晋俭朴,犹存帝尧之遗;江汉好游,革于文王之政。上惟风下。惟草所固然巳。今宁俗浇侈,渐异古初,忿易轻生,讼好讦胜贫□。不耻。夫攘窃堕流,相靡于俳优。还淳返□,责有饮归。乡里所尚,视乎城市,子弟所率,视乎父兄,小民所傚,视乎士大夫。而长吏明礼教,严禁制,身为之倡,庶彬彬乎俗美。□。否则民贫而奸,易与为险,其流不大可忧欤!

岁时

正月元旦,礼神祀先,亲友交贺,元宵张灯会饮,士女游观。花朝上巳,士大夫间集饮清明踏青。祭墓。富者鼓乐牲羞,贫者楮钱杯酒,五月五日。插艾叶,餽角黍,饮雄黄酒。六月六日□□籍,□□俗。不乞巧,□五日祭邱□。中秋俟月上,陈瓜饼。具酒肴。重九人鬻菊于市。登高书舍各置盆菊数种,醉东篱。十月一日祭墓,如清明仪,焚纸衣。长至过是日,民间多嫁娶。除夕易门神,书春联,家人聚饮,曰守岁,亦曰辞。旧岁。

坊表

仁育坊在县治左,义正坊在县治右。太和元气坊在文庙前。德配天□坊在文庙今存改写圣域二字。道,今废。流贼伪官邓到任时,道冠古人坊在文庙右,倒一时与蔡坊同倒。

显佑伯坊在城隍。庙前。

义民坊在鼓楼北街西,明正统六年为义。民王瑄建。

义民坊在鼓楼南街东,明万历庚子为高文炳建。

贞节坊在鼓楼西街北。明宏治十年为高泰妻孙。氏建。

贞烈坊在鼓楼北街西。明天启三年为生员孙昌谷妻张氏建。

贞节坊在北门内街西,明天启丙寅,为赠太常寺少卿。王家干妻高恭人建。

贞节坊在北门外街东。明崇祯元年为生员孙缵妻王氏建。康熙十四年重修。

都谏坊吏科都曹鼎在南街。状元坊、大学士坊。癸丑状元曹鼐在南街二。坊,仅存进士坊。巳丑进士蔡叆南街。御史坊,御史蔡叆在东关。清忠坊。吏部主事王之栋东街。黄堂坊,知府王𣽂北街。太史坊。翰林编修张翀西街。谏议坊。给事中刘文炳南街。总宪坊。副都御史孙昌龄南街。御史坊,御史郑名南街。司农坊。户部郎中王元晋南街附论曰:坊表之立,崇德褒功。扬孝显节,彰歌宅里,以树风声也,臣民而见。宠于朝廷。子孙而获光其祖父忠荩,孝思永感,无𭣧而过者瞻仰之下,益动夫自立之心,其视此矣。

物产

谷属高梁、麦、大小荞麦、豆、类甚多。芝麻、稻。不常植,谷类甚多。蔬属菘、即白菜。芥、芹、萝卜三种:藤蒿、葱、韭、蒜、莴苣菠菜一赤根薯豫,避唐代宗讳,改名薯药。宋英宗讳曙,遂改名山药。芫荽、莙荙。玉环、一名甘露茄,豆角二种。蔓菁、以上园蔬。苦菜、俗曲蔬、曲菜。青蓟、本草目:大蓟、小蓟。苋、地软名地上野。藕、蘑菇。间时有。瓜属王瓜,瓜属王瓜、西瓜、冬瓜、以晚熟得名。又有南瓜、北瓜,最易生。菜瓜、甜瓜、瓠、丝瓜。果属桃、李、杏、柰、蒲、梨、枣、石榴、莲实。木属松、柏、榆、柳、槐、桑、杜、椿。花属菊、榴、葵、萱、迎春、牡丹、芍药、荼、湅槿、鸡冠、海棠、芙蓉、丁香、凤仙、月季玉簪、刺梅、石竹、扁竹、金银药品车前子、益母草香附子、瓜蒌、天花粉、地骨皮枸杞子黑牵牛、兔丝子、蛇床子、酸枣仁桑白皮、桃仁、杏仁、槐角子、柏子仁朴硝、艾叶、瓜蒂、蝉退。禽类鸡、鹅、鸭、雉、鸽、鹌鹑、鸠一名布谷□。雀、鹊鸟、鹳、鹭、莺、鸥鴈、黄鹂、燕、鸳鸯、蝙蝠。粪日夜明砂。兽类马、牛、骡、驴、羊、豕、犬、猫、兔、鼠、狐□。鳞类。鲇鳅虾。介类蟹、鳖、蛤蜊。虫类蚕、蜂、猬、蜗牛、促织、蝉蝶、守宫、蚯蚓。诸货绵、麻、布、□、蜜、红花、靛。附论曰:洪范八政,首先食货,以民之天,日用之需,所恃以为生也。不贵远物,不好异珍,亦所以厚人心,惜物力,樽节爱养,食土之毛而巳。是非其土之所宜,天不能生;非其地之所产,国不以税,而有司固可以妄肆诛求也哉。

灾祥

汉以前无考元帝甲戌初元二年五月,客星见昂分,居卷舌泉,可五尺,青白色,炎长三寸。□。巳亥建武十五年春正月丁未,彗星见昂,稍西北行,入营室,犯离。庚子,建武十六年三月晦,日有食之,在昂七度。顺帝巳巳永建四年,冀州部大水,伤禾稼。桓帝癸巳,永兴元年,河溢,民饥。乙未永寿元年二月,冀州饥,人相食。元嘉元年,河北饥,人相食矣。于是人相食者再,民之不幸甚矣。灵帝乙丑中平二年,黑山贼褚飞燕南攻𫷾陶。惠帝癸丑元康三年,岁星、填星、太白三星聚于毕、昂。戊午元康八年戊午,元康八年,大水。壬戌,大安元年秋七月,大水。丙寅,永兴三年六月庚子,月犯岁星,在毕。怀帝巳巳永嘉三年夏四月,汉石勒寇巨鹿、常山,攻州百余璧。庚午,永嘉四年五月,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八月,常由崩水出,滹沱盈溢,大木倾拔。元帝戊寅,大兴元年,冀州蝗,食生草尽,至于二年。成帝癸巳,咸和八年秋七月,营惑入昂。乙未,咸康元年二月,太白犯昂,又月入昂。戊钺,咸康四年,赵冀州入□蝗。康帝甲辰,建元二年春正月,太白入昂。穆帝戊申,永和四年夏四月,太白入昂。已酉,永和五年冬十月,月犯昂。辛亥,永和七年二月,太白犯昂。夏五月,又入毕口,犯左股。丁巳,升平元年三月,月犯太白,在昂。八月,又犯毕大星。帝奕丁卯,太和二年春正月,太白入昂。孝武辛巳太元六年夏四月,太白昼见昂毕。乙酉,太元十年夏四月,冀诈人相食。时燕、秦搆兵,相持经年,冀州人相食,邑落萧条。垂以桑椹为军粮,太白昼见于毕昂。梁高祖庚寅天监九年,魏冀、定二州大旱。丁酉,天监十六年,魏冀州大水。辛酉,大同七年,东魏大稔。陈文帝庚辰,天嘉元年夏四月,齐定、冀、赵三州隆水伤稼,遣使分途恤之。唐高宗甲寅,永徽五年六月,滹沱溢。乙卯,永徽六年,大水,害稼。癸未,宏道元年八月,滹沱溢。乙未,天宝十四年二月,荧惑、太白斗于毕、昂间,至夏四月乃伏。代宗丁巳,大历十二年,恒州地震。宁晋地裂数丈,沙石随水流出,坏卢舍,压死者数百人,震三日乃止。德宗庚申,建中元年,滹沱横流自山而下,转石折树,水高。丈余,禾稼荡尽。壬戌,建中三年,赵州宁马县群蛇分为三集。宁晋仁孝里沙宁晋仁孝里沙河北棠树甚茂,忽有群蛇数千,自东南来,赴北岸,集棠树下为二集,留居南岸者为一。俄有三龟径寸,绕行积傍,积蛇尽死,而后各登其集。后之论者以为王武俊分镇之兆也。

夏四月,朱滔、王武俊反,引兵救田悦,南攻宁晋。穆宗辛丑长庆元年六月,彗星出于昂,长一丈,凡十日。宋太祖甲子乾德二年六月,蝗。太宗癸未,太平兴国八年秋七月,滹沱、葫芦水溢为患,诏死罪以下释之。真宗甲辰,景德元年秋七月,宁晋县民耿待问田禾合。者三本知州□用和图以献金。世宗丁酉,大定十七年秋七月,滹沱河水溢。元世祖癸巳至元三十年,真定、宁晋早蝗,雨雹。甲午,至元三十一年九月,赵州、宁晋等县大水。武宗甲子泰定元年,滹沱河溢,漂民庐舍。丁卯,泰定四年八月,滹沱河溢,诏发丁夫浚冶河。顺帝庚子至正二十年,贼率众过宁晋,陷赵州,攻真定路。贼帅意屠宁晋,过丁桥,忽见双鲤跃于桥上,应梦中神孙公所言,遂引众去。戊申,至正二十八年春正月,彗星见于昂、毕之间,□□又出于昂北。明成祖丁亥永乐五年,大水,诏蠲刍粮。英宗巳未正统四年六月,蝗。时畿内飞蝗蔽天,人民缺食。□□吏部侍郎魏□□□设法陶捕治,民始获生。辛酉六年,真定□□□□□丁卯十二年秋七月,蝗。宪宗丁亥成化三年,大水。戊戌十四年,大水。

孝宗辛酉宏治十四年秋七月,赞皇、宁鲁等县大水。时井陉、临城、柏乡、稿城诸州县河水泛溢,周衢水深丈余,圮坏民居,淹没人畜不。武宗庚午正。德五年,井陉、临城、宁晋等见。辛未。六年,游击郤永击流贼刘七等于百□□清水河上。时流贼刘六刘七、齐彦名等掠畿□□□□宁昔百尺沟,败之,堕河死者不可胜计。此后流□□境,以东南有葫芦河也。壬申七年九月,宁晋大雪。丙子十一年六月,漳河南徙。丁丑十二年,滹沱河由宁晋北徙。

世宗巳丑嘉靖八年六月,深州、宁晋等处旱蝗,民相食,诏作粥赈。戊戌十七年秋七月,滹沱水溢。丁未二十六年秋七月,宁晋嘉禾七穗。时禾生一茎七穗甚多,下王庄有二三四茎,合为。癸丑三十□年,大水。自是年至乙卯,连城大饥。辛酉四十八年,大饥,邑御史蔡叆输粟三千石、银一千两赈之。神宗乙酉万历十三年,大旱。怀宗癸酉崇祯六年冬十月,流贼过宁晋,知县曹华登城固守,贼大掠乡村而去。巳卯十二年,大旱。庚辰十三年,大旱,蝗,川泽竭,井涸,人相食。辛巳十四年,大旱。国朝祖皇帝戊子顺治五年五月,土贼入城。巳丑六年,豁免宁晋县荒田三千顷。乙未十二年,分遣吏部尚书王永吉赍帑金赈宁晋县饥民有差。丁酉十四年,雨雹。戊戌十五年,大水。是年渰没田数千顷。县之东南水汇不去,遂成湖泊。今上甲辰康熙三年,大饥,邑御史郑名输粟千石赈之。戊申七年六月,地震,大风拔木,瓦石俱飞。秋七月,大水遍地行舟,野无寸草,漂没村庄人民头畜无算,城几陷没附论曰:古者。立国,辨分星以观妖祥,登灵台以察氛祲,凡欲修德教政刑,弭变于未然,以常而止怪也。盖休咎之征,应于五事,灾祥在人,不在物。国无礼年,即凤见麟游。而非瑞家。有孝子,即鼠妖鼠怪而非凶,君子遇灾而惧遇祥而省以无警为忧,此水旱星变之所以谨书也。循吏之冶蝗。不入境有守土之责者,可忽此欤?

宁晋县志卷之一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