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方剂辞典

十二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黃土湯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主之。亦主吐血。(金匱吐衄)

甘草 乾地黃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白朮 附子(炮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黃芩清肺飲 治肺風粉刺。皶鼻。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腫者。(正宗)

川芎 當歸 赤芍 防風 生地 乾葛 天花粉 連翹 紅花(各一錢) 黃芩(二錢) 薄荷(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用酒一杯過口。

黃芩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傷寒太陽下)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此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此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同上厥陰)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陰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此湯主之。(傷寒太陽下) 乾嘔而利者主之。(金匱)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斤洗) 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外臺。用乾薑有桂枝人參。無甘草。芍藥。名黃芩湯。又治乾嘔下痢。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諸不足方。(千金)

黃耆 生薑 桂心(各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糖(一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飴。令消。溫服一升。日三。間日可作。嘔者。倍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佳。(仲景。集驗古今錄驗。並同。深師。治虛勞腹滿食少。小便多者。無飴糖。有人參二兩。半夏一升。又治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必效方。治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多。有人參。當歸各一兩。若失精。加龍骨。白蘞各一兩。古今錄驗。治虛勞裡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痛。或心痛短氣者。以乾薑。代生薑。加當歸四兩。)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怔忡。口苦咽乾。咳嗽潮熱等疾服之。能進飲食。陸彥安方。唐仲舉家屢效。(事證方)

黃耆(去蘆) 白朮 枳殼(湯浸去穰) 前胡(三分) 杏仁(去皮尖) 柴胡(銀州者)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半夏(湯洗七遍) 黃芩 白芍藥 羚羊角 生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各二分)

上十七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半。生薑四片。煎至八分。去滓服。食後服。日二服。

黃耆桂枝五物湯 血痹。陰湯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者。主之。(金匱血痹)

黃耆(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一方有人參)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芍藥(三兩) 黃耆(五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金匱水氣)

黃耆湯 筋實極。則好怒。口乾燥。好嗔。身躁不定。調筋止怒定氣方。(外臺)

黃耆 芎藭 白柘皮(無刺者各二兩) 通草 芍藥(各四兩)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大棗(四十枚去核) 石膏(八兩碎綿裹) 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雀肉。

黃耆湯 療虛勞裡急。少腹痛。氣引胸脅痛。或心痛。短氣方。(同上)

芍藥(六兩) 黃耆(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二兩) 乾薑(四兩) 當歸(四兩) 大東(十二枚) 飴糖(六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飴糖令消。分三服。忌海藻。生蔥。菘菜。

黃耆湯 療消渴。(同上)

黃耆 茯苓 栝蔞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乾地黃(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日進一劑。服十劑。托服丸藥。後腎消門中。宜補丸是。

黃耆湯 治咽喉中腫癢。微嗽聲不出方。(聖濟)

黃耆(一兩半) 人參(一兩) 赤茯苓(一兩半) 桂枝(半兩) 甘草(炙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半分。拍破。棗二枚擘。煎至五分去滓。空腹。食前。各一服。

黃耆湯 自汗屬表虛。宜此湯。無有不止者。然溫疫證。屬實常多。屬虛常少。邪氣盛為實。正氣奪為虛。虛實之分。在乎有熱無熱。有熱為實。無熱為虛。若顛倒誤用。未免實實虛虛之誤。臨證當慎。(溫疫)

黃耆(三錢) 五味子(五分) 當歸(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黃淨根一錢五分。

黃耆理中湯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千金)

黃耆 桂心(各二兩) 五味子 桔梗 乾薑 茯苓 甘草 川芎(各三兩) 丹參 杏仁(各四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為三服。

黃耆內托散 治臀癰已成。服活血散瘀湯。勢定者。欲其潰膿。宜服之。(正宗)

黃耆(二錢) 當歸 川芎 金銀花 皂角刺 穿山甲 甘草節(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入酒一杯。食前服。

黃連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三兩) 甘草(炙) 乾薑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傷寒太陽下)

黃連阿膠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主之。(傷寒少陰)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連解毒湯 前軍劉車者。得時疾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余思作此湯方。(外臺)

黃連(三兩) 黃芩 黃蘗(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進粥。於此漸差。余以療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佳。傳語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此湯療五日中神效。忌豬肉。冷水。正宗有連蕘。牛蒡子。甘草各五分。治疔毒入心。內熱口乾。煩悶。恍惚。脈實者宜用。

黃連瀉心湯 治大人小兒。心火妄動。結成重舌。木舌。紫舌。脹腫堅硬。語言不利者。並宜服之。(正宗)

黃連 山梔子 荊芥 黃芩 連翹 木通 薄荷 牛蒡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後服。

黃連煎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方。(千金方)

黃連 酸石榴皮 地榆 阿膠(各四兩) 當歸 厚朴 乾薑(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去滓下阿膠。更煎烊。分三服。

黃連竹茹湯 治胃熱。煩渴嘔吐。(回春)

黃連(薑汁炒) 山梔(炒黑) 竹茹(各一錢) 人參(五分)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 白芍(炒) 麥門冬(去心)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烏梅一個。棗二枚。炒米一撮。水煎。徐徐溫服。發熱加柴胡。

黃連洗湯 療眼漠漠方。(外臺)

黃連(三兩) 秦皮(二兩) 蕤仁(半兩)

上三味。㕮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絞去滓。適寒溫。以洗目。日四五度。又加升麻二兩。加水煎之。忌豬肉。

黃龍湯 溫疫證。本應下。耽擱失治。或為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戰。目中不了了。皆緣應下失下之咎。邪熱一毫未除。元神將脫。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幾微之氣。不勝其攻。攻不可。補不可。補瀉不及。兩無生理。不得已勉用此方。此證下亦死。不下亦死。與其坐以待斃。莫如含藥而亡。或有回生於萬一。宜此方。(溫疫論)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 人參 地黃 當歸

照常煎服。

黃蘗黑散 療小兒臍中汁不差方。(外臺)

黃蘗(炙一兩) 釜底墨(四分)

上二味。搗和作散。以粉臍中即差。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黑麵黃。消瘀血。(千金)

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牡丹皮(二兩)

上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忘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又溫疫論云。服桃仁承氣湯。畜血盡。而熱亦盡。大勢已去。亡血過多。余焰尚存者。宜此湯。)

犀角地黃湯 治一切吐血。衄血。咳血。咯血。唾血。並皆治之。(回春)

犀角(一錢鎊) 牡丹皮(一錢半) 生地黃(二錢) 赤芍藥(一錢半) 當歸(一錢) 黃芩(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熟入茅根汁。磨京墨。調服。

犀角旋覆花湯 夫腳氣之疾。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脛腫滿。或行起澀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時冷熱。小便澀。喘息氣衝喉。氣急欲死。食嘔不下。氣上逆者。皆其候也。先覺此證。先與此湯。(千金方)

犀角 旋覆花(各二兩) 橘皮 茯苓(各二兩) 大棗(二七枚) 香豉(一升) 紫蘇莖葉(一握)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之。以氣下小便利為度。(崔氏。名小犀角湯。如其不下。服後大犀角湯。)

犀角麻黃湯 服大犀角湯。竟不下。氣急不定。主之。(同上)

犀角 麻黃 防風 獨活(崔氏用茯苓) 防己 芎藭 白朮 羚羊角(崔氏用附子) 當歸 黃芩(各二兩) 石膏(四兩) 生薑 甘草 杏仁(崔氏用細辛) 桂心(各三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麻黃去沫。取汁八升。下藥煎。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訖覆取汗。若不差。五日後。更一劑。取汗同前。

犀角散 治風毒壅熱。心胸痰滯。兩耳虛聾。頭重目眩。(準繩)

犀角(屑) 甘菊花 前胡 枳殼(麩炒黃) 羌活 石菖蒲 澤瀉 木通 生地黃(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食後溫服。

犀角黑參湯 治發斑。毒盛咽痛。(傷寒緒論)

犀角 黑玄參(各一錢) 升麻 射干 黃芩 人參(各一錢) 甘草(生八分)

上水煎。溫服。

犀角大青湯 治斑出大盛。大熱心煩。狂言悶亂。(同上)

犀角(三錢) 大青(一錢五分) 黑玄參 升麻 黃連 黃芩 黃蘗 山梔(各一錢) 甘草(八分生)

上水煎。熱服無時。

犀角飲子 治風熱上壅。耳內聾閃。焮腫掣痛。膿血流出。(準繩)

犀角(鎊) 木通 石菖蒲 甘菊花(去根枝) 玄參 赤芍藥 赤小豆(炒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不拘時候。

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千金)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干(各三兩)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豉(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犀角湯 治風毒熱。頭面腫方。(同上)

犀角 生薑(各二兩)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一兩) 石膏(六兩) 黃芩 青木香 升麻(各三兩) 防己(一兩半) 竹葉(二握)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內消不利。

犀角升麻湯 王檢正希皋。昔患鼻額間痛。或麻痹不仁。如是者數年。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不可開。口雖言語飲食亦相妨。左額與頰上常如糊急。手觸之則痛。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證。或者以排風小續命。透水丹之類與之。皆不效。予制此湯贈之。服數日而愈。(本事方)

上等犀角(鎊一兩二分) 真川升麻(一兩) 防風(去蘆) 羌活(各三分) 白芷(不見火) 黃芩(去皮) 川芎(洗) 白附子(焙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日三四服。

犀角消毒飲 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臉腫。腮項結核。癰腫毒聚。遍身風疹。癉毒赤瘦。及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並皆治療。小兒疹痘欲出及已出。熱未解。急進此藥。三四服。快透消毒。應神效。(局方)

鼠黏子(炒六十四兩) 荊芥穗 甘草(各十六兩) 防風(去苗八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吳昆醫方考曰。此方名犀角。無犀角者。謂其功同乎犀角也。

溫中當歸湯 療暴冷。心腹刺痛。面目青。肉冷。汗出。欲霍亂吐下。脈沉細者。及傷寒毒冷。下清水變作青白滯下。及白滯後。還復下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調諸冷痛也。(外臺)

當歸 人參 乾薑 茯苓 厚朴(炙) 桂心 青木香 桔梗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服。日三服。不耐青木香者。以犀角一兩代之。忌海藻。菘菜。豬肉。醋物。生蔥等。

溫中補脾湯 慢驚之後。多因吐瀉。或因久瀉。或因久瘧而得之。身冷。面或白或黃。不甚搐搦。目微微上視。口鼻中氣寒。大小便清。目昏睡露睛。筋脈拘攣。俗謂之天吊風。蓋因脾土極虛。中氣不足。故寒痰壅盛。而風動筋急也。此陰證也。又危證也。急宜溫中補脾。則風痰自退。蓋治本。即所以治標。全不必治風。治驚。彼用蜈蚣。全蠍。辰砂。牛黃等。皆誤也。(活幼心法)

白朮(用里白無油者去蘆去皮炒一錢二分) 製半夏(七分) 黃耆(蜜炙) 人參(各八分) 白茯苓 白豆蔻仁(研) 乾薑(炒) 砂仁(研各五分) 官桂 陳皮 甘草(炙) 白芍(酒炒各四分) 熟附子(若覺虛寒甚者加五分) 老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去核)

水二茶鍾。煎八分。溫服。兒小者分數次服。必得肢體溫和。風除神爽。方可止服。遇此症。服藥不於遲緩過時。其效如神。立起回生矣。而昔人謂慢驚。為九死一生之症。何也。得非調治錯慢而然乎。

溫中大黃湯 治小兒暴冷。水穀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乾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者。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乾嘔目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遂為霍亂者。但用大黃。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用溫和者。除之方。(千金方)

大黃(六分) 桂心 厚朴 甘草 乾薑(各一分) 人參 茯苓 白朮 當歸(各二分) 桔梗(三分)

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已來。一服三合。

溫中湯 療寒下。食完出方。(外臺)

甘草(炙) 乾薑(各三兩) 蜀椒(八十枚去汁) 附子(一枚炮)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再服。若嘔。內橘皮半兩。小與老皆取服之良。

溫經湯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滯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此湯主之。(金匱婦人)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同上)治衝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又治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發熱下利。手掌煩熱。唇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局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藭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牡丹皮(去心) 生薑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斤) 麥門冬(一斤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溫經湯 治婦人血海虛寒。月水不調方。(局方)若婦人經道不通。繞臍寒疝痛徹。其脈沉緊。此由寒客血室。血凝不行。結積。血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所以發痛。譬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宜服此藥。(十便)

當歸 川芎 芍藥 桂枝 牡丹皮 莪朮(各半兩) 人參 甘草 牛膝(各一兩)

上九味。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按大全良方。同金匱溫經湯。加減方也。

溫脾湯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千金)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 乾薑(各二兩) 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方。(千金方)

生薑(四兩) 半夏(二兩洗) 竹茹(二兩) 枳實(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按得效方。加茯苓二兩。人參一兩。治驚悸自汗。觸事易驚。又回春。有酸棗仁。茯苓。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又加麥門冬。人參。柴胡。桔梗。

黑錫丹 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瞪昏眩。及奔豚氣上衝胸腹。連兩脅膨脹。刺痛不可忍。氣欲絕者。及陰陽氣。上下不升降。飲食不進。面黃羸瘦。肢體浮腫。五積水氣。腳氣上攻。及牙齦腫痛。滿口生瘡。齒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風。痰潮上膈。言語艱澀。神昏氣亂。喉中痰響。狀似癱瘓。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藥百粒。煎薑棗湯灌之。壓下。風涎自利。或觸冒寒邪。霍亂吐瀉。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陽事痿怯。腳膝痠軟。行步乏力。臍腹虛鳴。大便久滑。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自下。歲久無子。血氣攻注。頭面四肢。兼療胸膈煩壅。痰飲虛喘。百藥不愈者。(局方)

金鈴子 胡蘆巴(酒炒) 木香 附子(炮) 肉蔻(煨) 破故紙(酒炒) 沉香(鎊) 茴香(舶上者) 陽起石(酒煮研各一兩) 肉桂(半兩) 黑錫 硫黃(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併為細末。一處和勻。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為度。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四粒。空心鹽湯或棗湯下。按家寶方直指方並同。本事方無陽起石。有巴戟天。俱十一味。三因方。有青皮。烏藥。俱十四味。楊氏方。無胡蘆巴。沉香。陽起。肉桂。俱八味。

疏鑿飲子 治水氣。通身洪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煮熱藥不得者。(濟生方)

澤瀉 赤豆(炒) 商陸 羌活(去蘆)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蘆) 檳榔 茯苓皮

上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疏肝飲 治左脅下痛。肝積屬血。或因怒氣所傷。或跌撲閃挫所致。或為痛。(回春)

黃連(吳茱萸煎汁炒二錢) 柴胡 當歸(各一錢半) 青皮 桃仁(研如泥) 枳殼(麩炒各一錢) 川芎 白芍(七分) 紅花(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疏經活血湯 治遍身走痛如刺。左足痛尤甚。左屬血。多因酒色損傷。筋脈虛空。被風寒濕熱。感於內。熱包於寒。則痛傷筋絡。是以晝輕夜重。宜以疏經。活血。行濕。此非白虎。歷節風也。(同上)

當歸(酒洗一錢二分) 白芍(酒炒一錢半) 生地(酒洗) 蒼朮(米泔浸) 牛膝(去蘆酒洗) 陳皮(去白) 桃仁(去皮尖炒) 威靈仙(酒洗各一錢) 川芎 漢防己(酒洗) 羌活 防風(去蘆) 白芷(各六分) 龍膽草(八分酒洗) 茯苓(去皮七分) 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斤。水煎空心溫服。忌生冷溫物。

異功散 治婦人血冷氣痛。心胸煩悶。不思飲食。四肢無力。頭目昏疼。寒熱往來。狀似勞倦。並治之。(醫書大全)

牡丹 芍藥 白芷 乾薑(各三錢) 當歸 陳皮 官桂 玄胡 川芎 桔梗(各半兩) 烏藥(半兩)

上為末。每二錢。生薑三片。酒水各半盞。煎七分。溫服。初生時。宜服此藥。每日三服。七日後。漸減服。數至十日滿。永無疾病。服後些少。腹痛不妨。

異功散 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食。凡治小兒虛冷病。先與數服。以正其氣。(直訣)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陳皮(各等分)

上每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二個。煎七分。食前溫熱服。

異功散 能除風寒熱濕痹。調和陰陽。滋養氣血。使痘瘡易出。易靨。不至癢塌。善救表虛。文中代代為醫。不敢妄處藥餌。思人身難得。因果非輕。(陳氏方)

木香 官桂 當歸 茯苓 人參 陳皮 厚朴 肉蔻(各一兩) 丁香 附子(炮) 半夏(各一兩半) 白朮(一兩)

上每三錢。水一大盞半。生薑五片。肥棗三枚。煎六分。空心溫服。

萎蕤湯 治風溫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讝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遺失便利如此者。宜服之方。(千金方無葛根)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腦痛。咽喉干舌強。骨肉疼。心胸痞滿。腰背強。亦治風溫。(小品方)風溫者。脈尺寸俱浮。頭痛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發即讝語。獨語。內煩躁。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如此死者。醫殺之耳。(準繩無白薇有白芷)治風溫咳嗽。及冬溫發熱。頭眩咽乾舌強。(醫通)

萎蕤(一錢五分) 石膏(二錢碎) 白薇 麻黃(去節) 川芎 葛根 羌活 甘草 杏仁(去皮尖碎) 青木香(各一錢)

上水煎。日三服。千金方。無葛根。用獨活。以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雲林參苓白朮散 治氣虛泄瀉。凡虛瀉者。飲食入胃即瀉。水穀不化。脈微弱是也。(回春)治痘出裡寒。飲食少進。大便泄瀉。小便清白。神氣倦。口鼻氣冷。瘡不起發。(保赤全書)

人參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砂仁(炒) 山藥(炒) 藿香 陳皮 乾薑(炒) 蓮肉(去心皮) 訶子(煨) 肉蔻(煨去油) 甘草(炒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燈心一圈。水煎服。嘔噦噁心。加半夏。烏梅。元氣虛脫。昏倦。加黃耆。升麻少許。去砂仁。藿香。飽悶。加厚朴。去內蔻。訶子。水小短澀。加木通。車前炒。去乾薑。瀉甚不止。加炒蒼朮。烏梅。熟附子少許。

越脾湯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主之。(金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一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越脾加朮湯 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金匱)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主之。(同上)

于越脾湯內加白朮四兩。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越脾加半夏湯 咳而上氣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主之。(同上)

于越脾湯內。加半夏半斤。

提肛散 治氣虛肛門下墜及脫肛便血。脾胃虛弱等症。(正宗)

川芎 歸身 白朮 人參 黃耆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升麻 柴胡 條芩 黃連 白芷(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渣再煎服。

提氣散 脫肛乃脾肺虛寒也。下脫肛門翻出也。宜此方。(壽世保元)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門。肺實熱則閉結。虛寒則脫肛。腎主大腸。故肺腎虛者。多有此症。(同上)

黃耆(蜜炒) 人參 白朮(去蘆) 當歸(各一錢) 白芍(炒八分) 乾薑(炒) 柴胡 升麻 羌活(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上銼。水煎服。

鉤藤散 治肝厥頭昏。清頭目。(準繩)

鉤藤 陳皮 半夏 麥門冬 茯苓 茯神(各半兩) 石膏 人參 甘菊花 防風(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鍾半。姜七片。煎八分溫服。

鉤藤飲 治吐利。脾胃虛。慢驚。(幼幼新書)

鉤藤(二分) 蟬殼 防風(焙) 人參(切去須焙) 麻黃(去節) 白殭蠶(炒) 天麻 蠍尾(去毒炒各半兩) 甘草(炙) 川芎(各一分) 麝香(一錢)

細末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服。量與。寒多加附子半錢。無時。

舒筋湯 臂痛不能舉。有人常苦左臂痛。或以為風為濕。諸藥悉投。繼以針灸。俱不得效。用此方而愈。蓋是氣血凝滯。經絡不行所致。非風濕。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後服。(準繩)

薑黃(二錢如無則以嫩莪朮代之) 芍藥 當歸 海桐(去角皮) 白朮(以上各一錢半) 羌活 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去滓。磨沉香汁少許。食前服。(大全良方。名舒經湯。直指增味五痹湯。無防己。)

惺惺散 治小兒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局方)治頭痛壯熱喘急。此攻毒散熱之劑。(保赤)

人參(去蘆) 甘草(炙) 細辛(去葉) 瓜蔞根 茯苓(去皮) 白朮 桔梗(各一兩半)

上件同杵。羅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薄荷三葉。同煎至四分。溫服。要和氣。即入生薑煎服。不計時。一方無瓜蔞根。有川芎。

普濟消毒飲 治時毒疫癘。初覺憎寒發熱。肢體沉重。次傳頭面作腫。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煩渴不寧者服。(正宗)

黃芩 黃連(各二錢) 人參(一錢) 陳皮(去白) 玄參 甘草 柴胡 桔梗(炒各一錢五分) 連翹 牛蒡子 馬勃 板藍根(一作大青) 升麻 殭蠶(各五分)

水二碗。煎八分。食後服。如大便燥。加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為度。腫勢甚者。宜砭去惡血。

開結舒經湯 婦人手足麻痹者。七情六淫。鬱滯經絡也。(回春)

紫蘇 陳皮 香附 烏藥 川芎 蒼朮(米泔制) 羌活 南星 半夏(薑製) 當歸(各八分)桂枝 甘草(各四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臨服入竹瀝薑汁少許同服。

訶梨勒散 氣利主之。(金匱嘔吐)

訶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順氣和中湯 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回春)

陳皮(鹽水浸炒一錢) 半夏(薑汁炒七分) 白茯苓(去皮七分) 白朮(去蘆炒七八分) 枳殼(麩炒五分) 香附(薑汁炒黑一錢) 砂仁(炒三分) 黃連(六分薑汁和豬膽汁拌炒) 山梔(薑汁炒黑一錢) 神麯(炒六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長流水。入嬌泥攪澄清。水一鍾。煎至七分。入竹瀝童便薑汁。不拘時。細細溫服。

萆薢湯 治結毒筋骨疼痛。頭脹欲破。及已潰腐爛。並效。(正宗)

川萆薢(二錢) 苦參 防風 何首烏(各一錢) 威靈仙 當歸 白芷 蒼朮 胡麻 石菖蒲 黃柏(各六分) 羌活 川椒(各四分) 龜板(一錢五分) 紅花(三分)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臨服入酒一杯。量病上下服之。

雄黃熏 蝕於肛者熏之。(金匱)

雄黃

上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脈經云。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之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者。豬苓散主之。(百合病)

腎著湯 治妊娠腰腳腫痛。(三因方)

茯苓 白朮(各四兩)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兩) 杏仁(炒三兩)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服。(千金方。腎著湯。無杏仁。大全良方亦同。)

椒梅湯 治時痛時止。面白唇紅者。是蟲痛。(回春)

烏梅 蜀椒 枳實 木香(另研) 肉桂 砂仁 厚朴 乾薑 川楝子(去核) 檳榔子 香附子 甘草(各等分)

上十二味。生薑一片。水煎溫服。

痢聖散子 治丈夫婦人。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等痢。(局方)

黃蘗皮(去粗皮) 枳殼(去穰) 甘草(爁) 御米(即罌粟子) 罌粟花(去蒂蓋各四兩) 乾薑(炮) 當歸(去蘆各二兩)

上件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薤白二條。擘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溫服。老人小兒。加減服。忌食生冷油膩之物。

華蓋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背拘急。聲重鼻塞。頭昏目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同上)

麻黃(去根節) 紫蘇子(隔紙炒) 桑白皮(炙) 杏仁(去皮尖炒) 赤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藥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