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中卷 病症(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伤风咳嗽

伤风咳嗽,因肺气不清,外伤风邪,闭束皮毛,营卫失调,肺气上逆所致。

【脉证机理】

肺主皮毛而司卫气,以清肃降敛为性。中气不健之人,营卫失和,一旦外被风邪感袭,闭束皮毛,则肺气失于降敛,郁生上热,化生痰涕,阻滞清道,而作咳嗽。出之不及,则作喷嚏。初起风邪闭束,卫气不宣,肺失肃降,故症见淅淅恶风,涕泪交流,身困烦热。继则肺气堙郁,故症见白涕胶粘,鼻塞不通。郁久不解,化热伤肺,故症见痰涕黄稠,胶粘如脓,鼻咽干涩,咳嗽连声。风邪犯卫,肺气上逆,故脉现浮虚、关寸大。邪在卫表,里气未伤,所以舌苔白薄、舌质淡红。

【治则】

清肺解表,理气降逆,化痰止咳。

【方药】

紫苏叶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生甘草6克,水煎温服。

【方解】

紫苏叶,解表顺气;广陈皮、炒杏仁,清肺理气,化痰止咳;生甘草,和中助卫。

【加减】‘

脉虚而汗出者,加炒杭芍9克,酸敛和营,以止汗出;加鲜生姜6克,辛温解表,而降冲逆。肺寒,脉浮而紧,咳剧者,加北细辛1.5克,辛散肺寒,以宣肺气;加炙五味子9克、法半夏9克,敛肺降冲,和胃化痰,以止咳逆。表解而咳不止者,为郁久化热伤肺之候,以“咳嗽”论治。

【忌宜】

避风寒,适量饮温开水。

【按语】

伤风咳嗽,系肺气不清,风邪感袭所致,与伤寒、中风及风热外感不同。伤寒、中风,俗称“重感冒”,仲景《伤寒论》论述至详,风热外感,俗称“热感冒”,后世温热派医家论述亦详,所制诸方,疗效卓著,兹不赘述。

脾为己土而主湿,肺以辛金而化气于脾。脾湿素重之人,肺胃壅滞不降,郁生肺热,则化生痰涎,阻塞清道,外被风邪感袭,表里双郁,即病伤风咳嗽。伤风咳嗽初起,肺卫为风邪所郁,肺胃双困,则症见咳痰清稀易出。继而正邪相争,则痰色白粘,咳唾难出。数日之后,痰色变为淡黄,为正气胜邪,驱邪外出之兆。病者若能适寒温,调饮食,医者针药无差,因势利导,数日可愈。反之,则风邪化热,入里伤肺,痰黄稠如脓,胶粘不易咳出,为肺热郁隆之诊。所以伤风咳嗽,虽系小恙,不可轻视,当及时治疗,以免发生他变。

所谓“清肺”,系指凡能使肺家复其清肃之常诸法,非仅指用凉肺、润肺之品,以清其郁热者也。肺为华盖,其体娇嫩,其气清肃,性喜温润,而恶燥热。肺家清肃,方能降敛;肺气不清,或滞塞胸膈,而作闷满,或失肃上逆,而作咳喘。而寒、热、温、凉、湿、燥诸邪,均可导致肺气不清,其治疗均当清肺。医者且不可将清肺之法,局限于凉肺、润肺之内,致使寒湿所感之伤风咳嗽,久而不愈,而生他变。

肺恶燥,主降敛,桂枝气温,其性升散,所以肺家诸疾,多不宜用桂枝。至于痰饮咳嗽而用桂枝者,因咳嗽之因为痰饮,而痰饮化生之源在脾而不在肺,用桂枝意在温升因脾湿而致郁陷之肝气。病机不同,用药也异,与肺恶桂枝无涉。

【临床医案】

例1:张某,女,65岁,西安市人。1987年11月6日初诊。自诉:感冒3天,不发烧,咳嗽,吐白色痰,量不多。自服解热止咳西药,疗效不显。现仍咳嗽,身困乏力,睡眠食纳均差,因求治干麻瑞亭。脉虚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健,营卫不和,肺胃上逆。

诊断:伤风咳嗽。

治则:健脾和胃,调和营卫,敛肺止咳。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紫苏叶7克川贝母6克北沙参15克炙五味9克北细辛1.5克鲜生姜4克炙冬花9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16日复诊:药后咳嗽有所好转。脉舌同前。上方去甘草、苏叶、五味、细辛、鲜姜,加建泽泻9克、前胡9克、缩砂仁5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30日三诊:上药服10剂,咳嗽已愈,无其它明显不适。脉细濡、稍缓、关寸大,舌苔白薄。11月16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2:马某,男,42岁,西安市人。1985年元月17日初诊。自诉:发烧咳嗽数日,胸闷,痰多,服西药,效不显,患慢性气管炎数年,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数、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风寒外感,营卫不和,胆胃上逆,肺气不敛。

诊断:伤风咳嗽。

治则:调和营卫,平胆和胃,敛肺止咳。

处方:

银柴胡9克炒黄芩9克炒杭芍12克生地炭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浙贝母9克法半夏9克北沙参12克白茅根9克鲜生姜6克川贝母9克3剂,水煎温服。

元月21日复诊:药后烧已退,仍咳嗽。脉舌同前。上方去银柴胡、炒黄芩、浙贝母、鲜生姜,加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粉丹皮9克、前胡9克、炙冬花12克、草果仁6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26日三诊:药后咳嗽已基本痊愈。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薄腻。原方去银柴胡、炒黄芩、生地炭、浙贝母、白茅根、鲜生姜,加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前胡9克、炙冬花12克、草果仁5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肺热喘咳

肺热喘咳,因表邪入里,内伤于肺,肺失清肃降敛,相火上炎,刑逼肺金,肺热气逆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胃冲和,燥湿不偏,肝胆调畅,肺金肃降,里气不郁,卫外密固,邪无由入,所以喘咳弗作。太阴以湿土主令,足太阴脾以己土司气化,手太阴肺以辛金从令而化湿是其常;阳明以燥金主令,手阳明大肠以庚金司气化,足阳明胃以戊土从令而化燥是其常。气源于胃,藏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燥盛则肺不从足太阴脾化气而为湿,而从手阳明大肠化气而为燥。

素秉阳气偏盛之人,或时当春秋之季,风燥偏胜之时,肺气偏燥,降敛失常,相火浮动,卫外不固。当此之时,若被外邪感袭,则内外合邪,化热而犯肺。肺热则清肃无权,而不降敛。肺不降敛,相火上炎,而灼肺金,肺家热盛,气火上壅,而病肺热喘咳。表邪内侵,里热郁发,所以起病较急。初尚微恶风寒,继则高热不退,口渴心烦,口鼻干燥,尿少无汗,甚则神昏谵语。肺热气逆,失于肃降,故症见咳嗽连声,喘促痰鸣。肺胃燥热,故痰黄粘稠,咳唾难出。热伤肺络,故痰色如铁锈,或见痰中带血。气火上冲,胸膈壅满,滞塞不通,故胸膈痞闷,甚则胸痛。初起尚有表邪,所以脉现浮数,舌苔白腻或薄黄。继则内外俱热,气逆不降,所以脉变洪数或滑数、关寸大,舌苔白满、舌心黄腻、舌质红。重危者,热伤营阴,故脉现弦数或疾促,舌苔黄厚或黄燥、或苔少而干、舌质红绛。

【治则】

平胆疏肝,清降肺胃,化痰止咳。

【方药】

生薏仁12克生甘草6克生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干生地12克广橘红9克杏仁泥9克法半夏9克浙贝母9克拍子仁9克鲜芦根25克北沙参12克水煎服。

【方解】

生薏仁、生甘草,甘凉润脾以和中,而保气血之化源;生杭芍:粉丹皮、生地炭,平胆疏肝,凉营退热;广橘红、杏仁泥、北沙参、浙贝母、法半夏,清肺化痰,理气降逆;柏子仁养心润燥;鲜芦根清肺生津,润燥止渴。

【加减】

咳血重者,改鲜芦根为白茅根15克,以清肺止血。舌苔黄厚腻者,改法半夏为全瓜蒌12克,加天门冬10克,以利膈降逆,清肺润燥。吐黄脓痰者,加鱼腥草9克,解毒以祛痰。高热,舌苔黄厚者,酌加黄芩炭6-9克,以清相火。初起表邪郁闭,肺热壅盛者,可酌以“麻杏石甘汤”宣肺解表,降逆平喘。重危者(如休克型肺炎),当以西药救治。危急缓解后,仍用上方,随症化裁,加减治疗。

【忌宜】

忌辛辣、腥荤、大热食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按语】

肺热喘咳,包括急慢性肺炎等肺家燥热型喘咳症。

肺炎,属祖国医学之肺热喘咳或温热病范畴。本病一般起病较急,内外合邪,表里皆热,气火上冲,肺热郁隆,所以起即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胸痛。部分患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危重,症见谵语妄言,昏昧撮空,寻衣摸床,烦躁不安,当配合西药以救急。若喘咳痰鸣,垂头闭目,声如浅锯者,为病势重危之象,命在旦夕,当以西药急救,以冀挽患者于冥途。

肺为心之宅,心为神之舍,宅焚则神无所藏,必魂荡而神驰。

心主血脉,君相火炎,热伤营血,必危及心君,故危重者见神昏谵语等心经症状。此即邪热内陷心包,叶天士谓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者是也。所以方中用柏子仁,意在养心强心以防脱。或加五味子、天门冬,清敛肺气,亦可防脱。

【临床医案】

韩某,女,11岁,西安市人。1985年10月3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咳嗽发烧已数日,痰稍黄,量少,纳差,乏困。自服解热止咳西药片,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数、关寸大,舌苔淡黄腻。

辨证:风寒外感,肺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肺热咳嗽。

治则:健脾和胃,清肺降逆,化痰止咳。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粉丹皮9克炒杭芍12克生地炭12克广陈皮12克炒杏仁9克北沙参12克白茅根9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9克炙五味9克软柴胡9克草果仁3克3剂,水煎温服。

10月5日复诊:药后发烧咳嗽减轻,纳食增加,昨天大便三次i今天一次。脉细濡,稍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陈皮、柴胡、草果仁,减炒杭芍为9克、生地炭为9克、北沙参为9克,加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缩砂仁4克、银柴胡9克,3剂,水煎温服。

10月9日三诊:咳嗽已愈,发烧亦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陈皮、川贝、柴胡、草果、减炒杭芍为9克、生地炭为8克、粉丹皮为8克、炒杏仁为8克、北沙参为9克,加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前胡9克、缩砂仁4克、银柴胡6克,3剂,水煎服。

药尽痊愈。

咳嗽

咳嗽,多因伤风失于表解,久而伤肺,肺失肃降,其气上逆,或因过食生冷盐卤,嗜好烟酒,内伤脾胃,中气不运,肺无降路,浊阴上逆,或因房劳伤肾,肾不纳气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胃冲和,肝胆调畅,肺气降敛,肝脾温运而左升,肺胃清和而右降,胆火蛰藏而不逆,里气不郁,表卫秘固,故咳嗽弗作。

肺主表,司卫气,伤风失于表解,风邪入里,内伤于肺,致使肺气失其肃降之常,上逆而作咳嗽。症见咳嗽连声,咽喉不利,胸闷气逆,吐痰清稀,或干咳无痰。表卫不固,每于秋冬之季,或偶感风寒则犯病。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盐卤,或嗜好烟酒,内伤脾胃,致使脾湿而胃滞,中焦壅满,肺无降路,清气堙郁。津液不能布扬,而化生痰涎,阻塞清道,故清道不利,喉中漉漉有声。阵咳过后,吐出痰涎,气道暂清,随之咳轻而闷减。移时痰涎复聚,咳嗽胸闷如故,阵咳又作。如此反复不已,久久不愈。中气壅滞,肺胃气逆,孩胆之降路,甲木化生相火,上刑肺金,致使肺热,摧引痰涎,而作咳嗽。其咳而多痰,或黄或白,胶粘不利,咳唾难出,胸闷气憋。房劳过度,首伤肾阴,继伤肾阳,阴阳俱伤,致使肾虚不能纳气,肺气虚逆,亦作咳嗽。症见咳声低弱,痰涎清冷,行动气喘,神疲乏力,腰腿酸软。肺气上逆,故脉现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久咳致使肺脾肾俱虚,肾不纳气,故脉现细濡、紧、革、关寸大。

【治则】

健脾和胃,清肺理气,平胆降逆,化痰止咳。

【方药】

云茯芩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生地炭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前胡9克炙紫苑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12克草果仁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生地炭,疏肝平胆,活血润燥;北沙参、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前胡、炙紫菀、炙冬花,清肺理气降逆,化痰止咳;草果仁,和胃顺气。

【加减】

咳嗽重、吐粘痰者,加川贝母9克,清肺利气,化痰止咳。咳吐黄粘痰者,加浙贝母9克,润肺化痰,理气止咳。咳而胸膈闷胀不适者,改炒杏仁为瓜萎仁9-12克,宽胸利膈,化痰止咳。咳而心慌悸者,加柏子仁9克,养心以止悸。咳而痰多色黄,胶粘难出者,加炒葶苈子6-9克,豁痰利窍,清肺止咳。咳而痰多色白,胶粘难出者,加白芥子3-6克,摧痰利窍,温肺止咳。咳而痰多色白,胸膈滞闷者,加韭菜子6-9克,宽胸理气以止咳。大便干结者,加炒麻仁9克,滑肠以利大便。阵发性咳嗽,致使汗出者,加炒莱菔子9克,利气滑肠,祛痰止咳。大便稀溏,阵发性咳嗽者,加炙米壳5克,敛肠止泄,固肺止咳。久咳津竭,赢瘦心慌,夜热盗汗者,去生地炭,加大熟地9克,补血以润燥。当脐硬痛,脐左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消痞以止悸。脉现关尺大,胸闷憋胀者,去生地炭,加旋覆花9克,宽胸利气,降逆止咳,禁用桂枝。肾不纳气,虚咳伤魄者,加南沉香1-3克(研粉,分两次冲服)、炒小茴香9克,温肾纳气以止咳。中下虚寒,咳嗽痰稀,咳吐不利者,加炒干姜3-6克,以温暖中下。肾不纳气,君相火旺,口苦目眩耳鸣者,改生地炭为黄芩炭6-9克,以清胆火。适可而止,不可过暇,以免寒凉败胃而“除中”。咽喉不利,干涩发痒,痰白胶粘者,改炙紫菀为苦桔梗9克,化痰利咽以止咳。遗精者,加生龙骨12克、怀山药20克,降蛰君火,补肾纳气以止遗。急性气管炎,或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气喘咳嗽者,加麻黄绒3-6克,宣肺平喘以止咳。痰多,胸闷较重者,加紫苏子6-9克,利气化痰以止咳。

【忌宜】

忌食烟、酒、辣椒,少食盐卤,以清淡饮食为宜。

【按语】

咳嗽,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咳嗽吐痰,或兼见气喘之疾患。

急性支气管炎,多因外感而致病,故称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多因内伤而致病,故称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失治,迁延不愈,内伤于肺,可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因感受外邪,可急性发作。

外感咳嗽,因邪伤肺卫,肺失清肃;内伤咳嗽,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运化失司,湿旺生痰,痰阻气逆,或因久咳伤肺,金不生水,或因房劳伤肾,肾虚不能纳气。然无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无不因为痰阻气逆而成。气源于胃,藏于肺,纳于肾,以肃降为顺,痰由湿化,湿源于脾,痰阻清道,致使清气堙郁,而作咳嗽,故治疗总以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和胃降逆,以复肺气肃降之常为本。脾升则能运,胃降则能纳,升降复则中气冲和,精微化生气血,而不化痰涎,咳嗽自止。

外感咳嗽,一旦转为内伤咳嗽,多成痼疾。内伤咳嗽,多系肺脾肾俱虚,药后咳痰喘嗽虽可大减,甚至一如常人,然其根难除,每因气候突变或劳累而急性发作。经年不愈,甚则迁延而成痰饮咳嗽、咳嗽吐血者。

暖肾之品,不宜早用,用早则伤肝阴,致使肝家燥热。肝为五脏之贼,肝燥则有所恃,恃则敖物,必反侮肺金。肺金被贼,咳嗽不唯不愈,反而益剧。所以然者,因木能生火,火能克金故也。临床所见,金克木者少而木侮金者多,所以方中用疏肝活血之品,以防肝胆火旺。治疗肺家之疾,以甘缓药物为宜,大热、苦寒之品,均须慎用。

【临床医案】

例1:张某,女,65岁,西安市人。1988年2月26日初诊。自诉:患慢性气管炎数年,经治疗,效不显,仍经常犯病。3天前感冒,不发烧,头晕心慌,胸闷咳嗽,有时咽喉不利,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肺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咳嗽。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理气止咳。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川贝母9克北沙参20克柏子仁9克白蔻仁5克炙米壳3克炙冬花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复诊:药后纳食心悸好转,仍咳嗽,咽喉不利。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柏子仁,增炒杭芍为15克,减制首乌为20克、北沙参为15克、炙米壳为2克、川贝母为6克、加川射干9克、山豆根6克,6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三诊:上药服12剂,咳嗽减轻,咽喉已利,其它症状均减。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3月28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2:严某,男,60岁,陕西省平利县人。87年8月13日初诊。自诉:咳嗽吐痰,气短心悸多年,经治疗,时好时差。当地医院胸透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主动脉硬化。经治疗,效不显,近又犯病,借出差之机,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气不降敛。

诊断:咳嗽。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理气止咳。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陈皮12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前胡9克川贝母6克北沙参15克炙五味9克缩砂仁4克白茅根9克柏子仁9克6剂,水煎温服。

87年8月20日复诊:药后脉症均佳。上方增制首乌为30克,减广陈皮为9克,6剂,水煎温服。

87年10月18日来函称:上方服20余剂,诸症悉愈。

痰饮咳嗽

痰饮咳嗽,因脾湿胃滞,肺气不降,化生痰涎,阻塞清道,痰阻气逆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胃冲和,燥湿不偏,肝胆不郁,肺气肃降,故而痰涎不生,咳嗽弗作,不病痰饮咳嗽。

素秉脾湿之人,一旦伤风,失于表解,表邪入里伤肺,而致咳嗽。咳久缠绵不愈,则脾湿愈增而胃气愈滞,湿化痰涎,阻塞清道,肺无降路,其气必逆。痰阻气道,咳嗽吐痰,是病痰饮咳嗽。脾家湿旺,痰涎淫洪,瘀阻清道,而致肺叶胀满,故症见痰多色白,胶粘难出,胸盈气憋。肺虚不敛,宗气不固,君相浮动,故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心慌心悸,气喘息短,头昏失眠。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虚不能行血,血瘀脉络,可见口唇青紫。脾湿肝郁,疏泄不遂,故大便初干,或状若羊矢。湿阻气机,痰涎壅塞,故脉现细濡、滞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白厚腻、或见舌质暗紫而润。重则因痰涎壅盛,肺叶胀满,滞涩不通,而致关尺脉大。

【治则】

健脾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化痰止咳。

【方药】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2充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前胡9克川贝母9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缩砂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健脾渗湿,和胃降逆;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北沙参,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化痰止咳;柏子仁,养心化痰;缩砂仁,健脾行瘀。

【加减】

脾家湿重,面目浮肿者,改焦白术为建泽泻9克,利湿以消肿。喘满抬肩者,加麻黄绒6克,宣肺以止喘。痰涎多而咳唾易出者,加炒苍术9克,健脾燥湿,以绝生痰之源。中下虚寒,大便稀溏者,加炙米壳3克,健脾暖肾,敛肠以止泄。口唇青紫者,加青浮萍9克,通经活络以消瘀。咳痰带血丝者,加白茅根15克,清肺以止血。痰色黄而粘稠,咳唾难出者,加炒葶苈子6-9克,利气摧痰以止咳。胸膈胀满,莫名其状者,加鹅枳实6-9克,行气开郁以消满。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大便干结,状若羊矢,难下者,加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肠润燥以通便。

【忌宜】

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按语】

痰饮咳嗽,包括肺气肿、“老慢气”等咳嗽胸盈之疾患。

肺气肿,病起于久病体虚,中气不运,脾家湿旺,而致痰涎淫生,阻塞于末端支气管,故以痰多咳唾不利,喘咳气憋,胸盈息短为特征,甚则因缺氧而见口唇青紫。

治疗此证,首在健脾渗湿,以杜绝痰涎化生之源,清降肺胃,以止喘咳。中土健运,清升浊降,痰涎不生,则病可渐愈。

老年慢性气管炎,迁延日久,肾气虚衰,肺胃气逆,亦有导致肺气肿者。亦以痰饮咳嗽论治。

【临床医案】

王某,男,64岁,西安市人。1984年6月6日初诊。自诉:患气管炎10多年,肺气肿近5年。屡治不效,现仍胸闷气憋,咳嗽,吐白痰,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肺气肿。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降逆止咳。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生地炭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前胡12克川贝母9克北沙参12克炙冬花12克缩砂仁5克炙米壳3克炙麻黄3克柏子仁9克

10剂,水煎温服。

6月18日复诊:药后有所好转。脉舌同前。上方去砂仁、炙麻黄,增粉甘草为9克、生地炭为12克,加草果仁4克、天花粉12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9日三诊:药后咳嗽胸闷继续好转。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炙麻黄,增粉甘草为9克,加天花粉12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15日四诊:近来又咳嗽。脉舌同前。原方去炙米壳、炙麻黄、柏子仁,增粉甘草为9克,减前胡为9克、缩砂仁为4克,加白茅根9克、天花粉12克、麦门冬12克,5剂,水煎温服。

8月30日五诊:药后自感尚好。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炙冬花、炙麻黄,增粉甘草为9克,加天花粉12克,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咳嗽吐血

咳嗽吐血,多因脾湿肝郁,肺胃上逆,相火不藏,刑灼肺金,肺热不敛,热伤肺络所致。

【脉证机理】

素患咳嗽及肺家疾患之人,多系脾家湿盛。脾湿则中气不运,肝脾郁陷而肺胃上逆,胆火无下降之路,不能蛰藏而上逆,刑灼肺金,肺热不敛,而致咳嗽连声,咳痰如脓,热伤肺络,而致嗫复咯血,是病咳嗽吐血。

脾湿胃逆,胆火刑肺,故症见痰多色白,或痰黄粘稠,咳唾难出,纳差胸闷,心慌气短,头目昏晕,口臭口干,或渴而不欲饮,唯喜温水漱口。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传于大肠,肝主疏泄,肝郁疏泄不利,故症见大便干燥或大便初干而不利。中气不健,气虚血少,加之反复咯血,故见面色虚浮,甚则觥白。脾湿肝郁,肺热气逆,故脉现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胖或紫暗。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敛肺止血。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5克粉丹皮9克生地炭9克广陈皮12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前胡9克川贝母9克炙五味子12克北沙参12克柏叶炭12克棕榈炭12克藕节60克一白茅根1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生地炭、粉丹皮,疏肝平胆;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北沙参,清肺理气,降逆止咳;柏叶炭、棕榈炭、藕节、白茅根,收敛止血;炙五味子,敛肺止咳。

【加减】

吐血不重,不思食者,加白蔻仁6克,开胃健脾,以增食纳,或以草果仁5克代之。大便于结,舌苔黄腻或黑腻者,加炒大黄3-6克,以泄大肠燥热。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9-12克,清肺以利尿。咳剧吐血,气虚欲脱者,改炙五味子为山萸肉15-30克,敛肺以固脱。痰中带血,零星不断者,改藕节为荷叶炭12-20克,清肺以止血,用白茅花更佳。吐血久久不止者,加三七粉2-3克(分两次冲服)、血竭粉1克(分两次冲服),化瘀以止血,用血竭末塞鼻亦佳。

【忌宜】

忌烟、酒、辣椒,忌食大荤、大腥之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按语】

咳嗽吐血,包括支气管扩张等咳嗽肺胀、反复咯血之疾患。

支气管扩张,多因慢性支气管炎经久不愈,或其它肺部慢性疾患迁延而成。此症多系中土湿旺,上热下寒,痰涎壅盛,阻塞清道而成,以咳嗽、吐脓痰及反复咯血为特征。一旦劳累或感冒风寒,多即犯病。治疗以祛痰为主,痰去则阻塞减轻,诸症随之而减。而生痰之源,在于脾湿,因而健脾渗湿,为治疗本病第一要务。佐以清上温下,敛肺止血,可渐而向愈。

【临床医案】

周某,女,32岁,河南省三门峡市人。1987年10月11日初诊。自诉:自孩提时起,即经常咳嗽。10年前患肺结核,经治疔,已钙化。3年前咳嗽吐血,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经多方治疗,效不显,每因劳累、伤风即咳嗽吐血,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花腻。

辨证:脾虚肝郁,胆胃上逆,肺气不敛。

诊断:支气管扩张。

治则:健脾舒肝,平胆和胃,敛肺止血。

处方:

云茯苓9克炙甘草9克炒杭芍12克生地炭9克制首乌2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棕榈炭9克川贝母9克北沙参15克炙五味9克白蔻仁5克白茅根9克牡蛎粉12克柏子仁9克

10剂,水煎温服。

87年11月6日复诊:药后吐血已止,诸症明显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陈皮、牡蛎粉,增棕榈炭为12克,减粉甘草为6克,加广橘红9克、炙冬花9克,10剂,水煎温服。

87年12月28日来函称:上药服20剂,再未吐血,咳嗽等症已不明显。

肺痨

肺痨,多因素本燥热偏胜之体,或因发汗、利小便,重伤津液,致使肺家燥热,其气不清,痨虫乘机袭肺所致。

【脉证机理】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土湿而阳土燥。平人脾胃调和,胃之燥以济脾之湿,脾之湿以济胃之燥,故而燥湿不偏,肺气清肃,痨虫无由袭肺,所以不病肺痨。

肺以手太阴而化气于足太阴脾,喜温润而恶燥热。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素体瘦弱之人,主令不敌从令之强,故脾家多不偏湿而胃家偏燥。胃为化气之源,故胃燥则肺不从脾家化气而为湿,反由胃家化气而为燥,致使肺胃燥热,其气不清。或因发汗、利小便,亡其津液,致使肺家燥热。当此之时,若痨虫乘机袭肺,则病肺痨。肺热气逆,故症见于咳,或咳嗽痰少。热伤肺络,故症见痰中带血,或咳血、咯血、胸痛。肺热不敛,胆胃上逆,木火刑金,故症见日晡潮热,骨蒸夜热,手足心热,颧红心烦,易怒梦遗。肺虚不敛,营郁外发,故而盗汗。脾主肌肉,肺胃燥热,劫夺脾阴,脾阴亏虚,运化失司,故而纳差食减。化源不足,无以充养肌肉,故日渐消瘦,甚则骨瘦如柴。热伤津液,无以濡润,故口舌干燥。久则肺虚不能生水,水源乏竭,而致肾之阴阳俱虚,二火上炎,肺热叶焦,而成肺痿。至此则咳嗽咯血,夜热骨蒸,消瘦盗汗,形寒畏风,自汗而喘,咯血不止,已成危候。肺热不敛,亡立伤津,故脉现细濡、较弦、关寸大,舌苔白燥而涩、或黄腻而燥。至成肺痿,阴阳俱亏,则脉现滑数、关寸脉毛而不显、两尺脉动、或脉现革象,舌苔白薄或无苔、舌质暗红。

【治则】

培土生金,平胆疏肝,清肺理气,润燥止嗽,敛肺止血。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生地炭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前胡9克川贝母9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白茅根15克草果仁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培土生金;炒杭芍、生地炭、粉丹皮,平胆疏肝,润燥退热;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北沙参,清肺化痰,理气降逆,润燥止嗽;柏子仁,养心安神;白茅根,清肺止血;草果仁,开胃进食。

【加减】

燥咳过重,舌苔涩腻者,加麦门冬12克,或加天门冬9克,润肺以止嗽。吐血者,加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棕榈炭l2克、藕节60克,清肺扶伤以止血。痰涎多,胸闷者,改广陈皮为广橘红9-12克,清肺利痰以宽胸。夜热盗汗者,加地骨皮9克、山萸肉15克,泄火敛肺,以退热止汗。身体瘦削,动则气喘,痰中带血者,加炙五味子9克、荷叶炭9- -15克、生白芨9克,敛肺扶伤以止血。口气腥臭,舌苔厚腻,脉现关寸虚大者,加天门冬9至12克、麦门冬12'--15克,清润肺胃,复其肃降以退热。虚嗽,吐痰不利,气短者,加红人参6-9克(另煎),益气生津,以利痰涎。

遗精气短者,可酌加生龙骨9-12克、牡蛎粉12克,敛精藏神,并促其钙化。浸润性肺结核,加炙百部6-9克,以杀灭痨虫。病久年深,脾湿中阻,阳不潜降者,改粉甘草为炒苡仁12克,或加焦白术9克,和胃健脾,以助阳之潜降。熟地等滋阴之品,可酌情加用。禁用姜、桂及一切辛辣之品,以免助其燥热。

【忌宜】

忌辛辣、酒、大寒、大热之品。鸡肉、猪肉等,均不宜食。以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甘缓养胃之品为宜。宜食高蛋白食品,植物蛋白尤佳。患者之居处,需空气清新。开放期要隔离,以防传染。

【按语】

肺痨,系因体质虚弱,正气亏损,结核杆菌乘机袭肺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祖国医学有肺痨、肺痿、痨瘵诸称。

远在两干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本病之记载。《金匮要略》中的肺痿,极似空洞性肺结核之类疾病所引起的肺叶枯萎之疾患。并指出系因“肺热”而致“叶焦”所致。在治疗方面,提出培土以生金的大法。葛洪的《肘后方》,称之为传尸。认识到此证有极强的传染性,并提出治疗方法。后世医家,称之为肺痨或痨瘵,在认识到燥热伤肺而致阴虚的前提下,在治疗上强调滋阴。

此症虽为燥热伤肺,清金澜肺为不易之法,然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中土不健,化源不足,正气必虚,无以抗邪,虽以清润,不能尽愈。当以健中培土为主,调其阴阳之偏,使清阳升而浊阴降,则病可渐而向愈。中气不败,则有向愈之机,中气一败,则大势去矣,绝无延年之望,所以不可肆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伤中败土,而绝生金之源。

此症脉现弦而短者,为胆火亢旺,木火刑金之诊,肺家必燥热,而致阴虚,为难治。若脉现数象,且兼促动,虽非佳象,然较弦短阴虚为易治。

【临床医案】

张某,女,40岁,西安市人。1986年3月16日初诊。自诉:患肺结核数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痰中偶尔带血,消瘦,盗汗,乏困无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数、不柔、关寸大,舌苔白腻、质较红。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气不降。

诊断:肺结核。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降逆止咳。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生地炭12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前胡9克川贝母9克北沙参12克炙冬花9克草果仁5克白茅根9克刘寄奴6克10剂,水煎温服。

3月31日复诊:药后咳嗽好转,未吐血,仍胸痛。脉细濡、不柔、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川贝母,增炒杭芍为15克、刘寄奴为9克,加浙贝母9克、炒白芨9克,10剂,水煎温服。

4月14日三诊:药后咳嗽减轻,吐血已止,唯有时左腹部痛,大便不干。脉细濡、稍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贝母,增炒杭芍为15克、刘寄奴为9克,加浙贝母9克、炒白芨9克、炙米壳3克。10剂,水煎温服。

5月5日四诊:药后诸症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贝母、刘寄奴,增炒杭芍为13克,加浙贝母9克、炒白芨9克、牡蛎粉15克、炙米壳3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胃脘痛

胃脘痛,多因脾家湿旺,二木不调,贼克中土所致。

【脉证机理】

土分戊己,己土主升清阳,在脏为脾,戊土主降浊阴,在腑为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又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木分甲乙,乙木主升发,在脏为肝,甲木主降潜,在腑为胆。己土升,则乙木随之亦升,戊土降,则甲木随之亦降。脾胃之气,谓之中气,中气健旺,则肝脾左升,胆胃右降,脾胃冲和,肝胆调畅,痛何由生?!由于饮食不节,过食寒凉,伤及脾胃,则升降失常。脾土不升,则抑遏肝木生发之性,而致肝郁,肝郁则横克脾土;胃土不降,则阻碍胆木下行之路,因而胆木横冲,必克胃土;或困情志所伤,肝胆郁滞,克伐中土,则病胃脘痛。《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胃痛而呕也,又云:脾……在志为思,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则气结,即此之谓也。

脾土不升,多因湿旺,脾湿则肝郁,肝郁则横克脾土,所以症见脘腹疼痛,食则痛减,喜温喜按,嘈杂烧心,当脐跳动,大便初干后溏,脉现细濡、稍弦、关尺较大,舌苔白润或白腻。重则肝脾下陷,症见腹痛溏泄,下血紫黑。此为湿寒偏重者。脾湿肝郁,则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因而胆胃上逆,症见嗳腐吞酸,脘胁胀痛,纳差呕吐,食后痛加,呃逆口苦,脉现细濡、稍弦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满、或一侧厚腻。此为湿热偏重者。湿为主令,燥为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因而病则多为湿胜其燥,湿寒偏重者多。

【治则】

健脾和胃,疏肝平胆,暖中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炒干姜6克白蔻仁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平胆;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理气降逆;延胡索、乌贼骨,疏肝止痛;上肉桂、炒干姜,温暖中下;白蔻仁,温中开胃。

【加减】

上热口苦,舌质红者,去上肉桂,加川黄连3克,以清心火。

脾气约结,大便干燥,或状若羊矢者,改上肉桂为制首乌20克,加炒麻仁9克、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湿寒偏重,脉弦、关尺大,舌苔白滑者,改上肉桂为桂枝木6克,改白蔻仁为缩砂仁6克,加天台乌9克,舒肝升陷,暖脾行瘀以止痛。腹胀者,改白蔻仁为缩砂仁6克,加苏泽兰15-30克,暖脾行瘀以消胀。脾湿过重,晨起睑胀,腹胀尿涩,脉现关寸大、尺涩者,加炒车前子12克,利尿祛湿以消胀。胃逆呕恶,胸膈满闷者,改炒杏仁为瓜蒌仁9克,加煨生姜6-9克、广木香6克,和胃顺气,以降冲逆。服药后疼痛反重者,加怀山药15-30克,健脾养胃以止痛。胃寒呃逆者,加荜拨1.5克,重者加公丁香3-5克、柿蒂10枚、炙米壳5克,暖胃顺气以止呃。大便隐血阳性,或见柏油样便者,加三七粉1. 5-3克(分二次冲服),扶伤止痛,化瘀止血。若无砂仁,以草蔻仁6克代之;若无白蔻,以草果仁4-5克代之。

【附方】

胃痛散:治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合并出血,及胃溃疡。

功能:暖中除酸.化瘀止痛。

组成:田三七30克乌贼骨30克延胡索30克炒罂粟壳15克

制法:共研为极细粉。

’服法:每日服1. 5-3克,分两次冲服。

【忌宜】

宜酌食腥荤,尤以绵羊肉为宜。忌食糖、醋、酒、杂面及一切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按语】

胃脘痛,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痉挛等疾患。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虽有偏于湿热,偏于湿寒之不同,在疾病过程中,因受气候之冷暖,饥饱劳逸之不均,五情之偏激等因素的影响,也有疼痛之轻重,胃酸之多寡等差异,然十之八九属脾胃虚寒,或脾家湿盛,肝气郁滞。所以然者,脏腑之性,脾湿易旺,而胃阳易衰也。肝木之条达,固赖脾土之健运,而脾土之健运,实赖肝木之升发。脾家湿盛,肝气必郁,郁必克脾,脾湿愈增,则肝气愈郁。肝郁则疏泄不遂,必郁怒而克脾土,肝气郁则胆气滞,必横冲而克胃土,土木郁迫,中土被贼,故胃脘痛作。继则纳差运迟,脘腹胀满,呕吐吞酸诸症续见,甚则便溏下血。治当首在健脾和胃,以助运化食纳,疏肝理气,以止疼痛。下寒者,加暖下之品;上热者,加平胆之味。谨守病机,执中央而驭四旁,自能收到疼痛减而诸症差,进而溃疡愈合,诸症消除之效果。

胃溃疡偏于湿热者多,十二指肠溃疡偏于湿寒者多,凭脉辩证,以上方加减化裁,多可渐而向愈。此方也适用于慢性胃炎、复合性溃疡及一般的胃肠痉挛性疼痛。历以然者,病机相同,治亦相同,异病同治,无须赘述。

绵羊肉性暖养胃,功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芝麻酱味香燥脾,扶伤止痛,厚肠胃,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防止恶变,均为本病宜食之品。

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与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及饮食失调,关系至为密切。验之临床,确系如此,往往因饮食失调或情志过激,而致疼痛加剧,且缠绵难愈。寒冷季节易加剧,愈后复发者也属常见。因此,饮食之忌宜,情志之调适,避寒冷而就温暖,也为治疗本病必不可少的辅助方法。病家密切配合,方能达到疗效显著,早日康复之目的。

【临床医案】

例1:丁某,男,30岁,河南省新乡市人。1985年4月24日初诊。自诉:胃脘痛数年,半年前在西安铁路局职工医院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时好时差,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脾肾虚寒,肺胃不降,气滞作痛。

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则:健脾温肾,清降肺胃,理气止痛。

处方:

云茯芩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赤丹参15克炒干姜6克草蔻仁4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4月30日复诊:药后脘痛明显减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广橘红,减赤丹参为12克,加大党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5月6日三诊:脘痛已愈。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草蔻仁、炙米壳,加缩砂仁4克,5剂,水煎温服。

7月5日四诊:因吃大蒜,又犯病,胃脘作痛,烧心。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桂枝木、赤丹参、草蔻仁,减炒干姜为5、克,加上肉桂4克、北沙参12克、广木香3克、缩砂仁6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五诊:药后脘痛已止,烧心已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5月6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2:魏某,女,61岁,西安市人。1988年5月23日初诊。自诉:患萎缩性胃炎已8年,时好时差,不痛,嘈杂不适,大便初干,有时后背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

诊断:萎缩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治则:健脾和中,平胆降逆。

处方:

云茯芩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3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2克白蔻仁5克煨生姜4克5剂,水煎温服。

6月6日复诊:药后背痛减轻,大便已正常,嗜酸。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上肉桂、乌贼骨、广木香,增煨生姜为5克,加制首乌20克、东山楂9克、北沙参15克、炙米壳3克,6剂,水煎温服。

7月4日三诊:自感尚好。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根腻。原方去上肉桂、乌贼骨、广木香,增煨生姜为5克,加制首乌30克、东山楂9克、北沙参12克、炒苍术9克,6剂,水煎温服。

7月18日四诊:脉证均佳。原方去粉丹皮、上肉桂、乌贼骨、广木香,增煨生姜为5克,加黄芩炭9克、制首乌30克、东山楂9克、北沙参15克、牡蛎粉12克、炒苍术12克,6剂,水煎温服。

8月8日五诊:脉证均佳。原方去粉丹皮、上肉桂、乌贼骨、广木香、煨生姜,加黄芩炭9克、制首乌30克、东山楂9克、北沙参15克、炙米壳2克、牡蛎粉12克、炒苍术12克,10剂,水煎温服。

10月26日六诊:上药服30剂,无明显不适,近一月体重增加3公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上肉桂、乌贼骨、煨生姜,加黄芩炭6克、制首乌30克、东山楂9克、北沙参12克、炙米壳2克、牡蛎粉12克.10剂,水煎温服。

11月24日七诊:前几天又犯病,胃脘痛,呕吐两次。疑系胆结石。脉细濡、稍紧、两关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上肉桂、乌贼骨、煨生姜,增法半夏为12克,加制首乌30克、东山楂9克、炙米壳3克、炮干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1989年4月3日八诊:间断服上方。在此期间作了两次“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诸症好转。脉细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满腻。原方去炒白术、上肉桂、乌贼骨、广木香,增煨生姜为6克,加建泽泻9克、制首乌30克、东山楂9克、北沙参15克、银柴胡7克,6剂,水煎温服。

4月24日九诊:诸症明显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上肉桂、乌贼骨、广木香,增生姜5克,减白蔻仁为4克,加制首乌20克、东山楂为9克、北沙参15克、炒苍术12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张某,女,64岁,西安市人。1987年6月7日初诊。自诉:胃脘痛,胸痞闷,打呃半年。胃镜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贲门息肉。服西药治疗,时好时差,一直未愈,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两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作痛。

诊断:萎缩性胃炎、贲门息肉。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北沙参12克白蔻仁5克炙米壳4克煨生姜5克6剂,水煎温服。

6月14日复诊:药后呃逆减轻,胸闷好转,头昏,胃脘仍有烧灼感。脉细濡、弱、两寸关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粉丹皮、北沙参、煨生姜,减炒杭芍为9克、炙米壳为3克,加黄芩炭6克、广木香3克、炮干姜4克,6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三诊:一直服上方,已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6月16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4:雍某,女,61岁,西安市人。1988年3月30日初诊。自诉:舌尖痛,头晕,胃脘偏左痛,心慌气短半年余。在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高血压。好转出院。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不降敛。

诊断:萎缩性胃炎、高血压。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清肺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延胡索9克夏枯草9克茺蔚子12克白蔻仁5克炙米壳3克乌贼骨9克5剂,水煎温服。

4月5日复诊:药后头晕减轻,血压已正常,左胁下痛,脾可触及。脉细濡、关寸大、左寸动,舌苔白腻。怀疑左心室扩大。上方去黄芩炭、炒杜仲、乌贼骨,增炒杭芍为12克、制首乌为30克,加粉丹皮9克、广郁金9克、银柴胡9克、炙鳖甲15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2日三诊:药后平稳。脉细濡、滑动、关寸大,舌苔燥涩。原方去建泽泻、黄芩炭、炒杜仲、茺蔚子、乌贼骨,增炒杭芍为12克、制首乌为30克,加生苡仁9克、粉丹皮9克、广郁金9克、制香附3克、广木香3克、姜厚朴12克,5剂j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崔某,男,44岁,陕西省佳县人。1988年4月15日初诊。自诉:胃脘痛年余,经“钡透”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大便干结如羊粪。经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不降,大肠结涩。

诊断: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习惯性便秘。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润肠通便。

处方: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桂枝木5克延胡索9克北沙参15克炒麻仁9克白蔻仁5克肉苁蓉15克姜厚朴12克5剂,水煎温服。

7月9日复诊:药后大便干结好转,仍不利,左胁痛。脉细濡、两尺大、不柔,舌苔白、根腻。上方去炒白术、法半夏、北沙参、白蔻仁、肉苁蓉,增桂枝木为7克,加建泽泻9克、炒杜仲12克、乌贼骨9克、缩砂仁4克、软柴胡9克、番泻叶1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5日三诊:一直服上方,大便已正常,脘痛减轻,无其它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6:陶某,男,51岁,西安市人。1988年2月29日初诊。自诉:身体虚弱,脘腹作痛,大便初干,不思饮食半年余。“钡透”提示:轻度萎缩性胃炎。经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较弱、右关寸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不降。

诊断:萎缩性胃炎。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降逆。

处方:

云茯芩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20克桂枝木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炮干姜5克白蔻仁5克

6剂,水煎温服。

3月8日复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矢气多,脘痛减轻,食纳增加。脉沉细濡、两关较显,舌苔白薄。上方增桂枝木为9克、炮干姜为6克,减法半夏为7克、广郁金为7克,加炙米壳3克、炒苍术12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5日三诊:脉舌均佳。脘痛减轻。原方去炮干姜,增桂枝木为9克,加炒干姜6克、炙米壳3克、炒苍术12克、石菖蒲12克,6剂,水煎温服。

4月28日四诊:药后精神气色好转,脘腹疼痛均减,饮食增加,他无明显不适。脉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广郁金,增桂枝木为9克,减炮干姜为4克,加大党参15克、炒苍术12克、炙米壳3克,6剂,水煎温服。

6月4日五诊:一直服上方,无明显不适,纳食增加。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7:张某,男,26岁,西安市人。1987年11月16日初诊。

自诉:胃脘痛近半年,某医院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肾虚寒,肺胃不降。

诊断:萎缩性胃炎。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暖下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丹皮9克炒杏仁9克延胡索9克白蔻仁5克粉甘草6克上肉桂3克法半夏9克乌贼骨9克炙米壳3克炒杭芍9克广橘红9克广郁金9克广木香2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25日复诊:药后脘痛已止。脉细濡、右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上肉桂,加桂枝木6克、北沙参12克,6剂,水煎温服。

12月16日三诊:上方服20剂,脘痛已愈,纳食增加,二便正常。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以善后。

例8:宋某,男,38岁,陕西省吴旗县人。87年3月23日初诊。自诉:胃脘疼痛、泛酸数年,当地医院确诊为浅表性胃炎、胃窦息肉。经治疗,未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气滞作痛。

诊断:浅表性胃窦炎、胃窦息肉。

治则:健脾舒肝,理气止痛。

处方: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3克缩砂仁6克炙米壳3克煨生姜5克5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复诊:药后痛减轻。脉细濡、不柔、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上肉桂,加炒白术9克、制首乌30克,10剂,水煎温服。

9月18日来函称:一直服上方,胃痛、吐酸水已愈,也无其它不适。

胆胃病

胆胃病,多系脾湿肝郁,胆胃不降,甲木克伐戊土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胃冲和,脾之清阳左升而善消磨,胃之浊阴右降而善食纳。脾气升则肝气随之亦升,胃气降则胆火随之亦降,肝胆调畅而不郁滞,气机畅利,所以胁痛不作。

由于情志刺激,饮食所伤,而致脾湿肝郁,运化迟滞,中焦壅满,胆胃失其和降之性。滞而不降。甲木横冲脘胁,克伐戊土,而病脘胁疼痛。气滞过重,故痛剧欲死。逆而上冲,串于肩背,故右肩及右侧胸背亦痛。乙木生君火,甲木化生相火,脾胃不调,肝胆郁滞,则现其火象。君相升炎,刑逼肺金,肺家燥热,降敛失司,上热燔蒸,故口苦咽干舌燥,头昏心烦善噫,胸胁胀闷,纳差食减诸症悉作。《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即系指此。土木郁迫,滞而不降,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厚腻。似此上热偏重者,多系胆囊炎。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宽胸,化瘀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15克粉丹皮9克鹅枳实12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 -12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9克北沙参12克白蔻仁4-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广郁金、北沙参、鹅枳实、全瓜蒌、法半夏,清肺利气,宽胸降逆;川楝子、延胡索,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顺气。

【加减】

口苦、咽干、舌苔黄厚腻者,去云茯苓,加软柴胡9克,平胆疏肝以退热。口干渴饮,舌苔白厚腻者,去全瓜蒌,加天花粉12克,清肺生津以止渴。郁热不退,发烧者,加龙胆草6-9克,清相火而退郁热。

病久反复发作,上热较轻而肝阴虚象较显者,多系胆结石。

症见胁痛重滞,痛连右肩胸背,重则绞痛骤作,头汗淋漓,头昏头晕,心慌气短,口舌干燥,胸胁闷满,纳差食减。脉现细濡、滞涩、稍缓、关寸大,舌苔白腻、或见舌边尖暗红。

【治则】

健脾疏肝,理气宽胸,化瘀止痛,滋肝润燥。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8克陈枳壳9 -12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6克川楝子6克天台乌9克白蔻仁4-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滋肝润燥;广郁金、陈枳壳、川楝子、法半夏,理气宽胸降逆;天台乌、延胡索、川楝子,理气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顺气。

【加减】

上热者,加黄芩炭6-9克,以清相火。腹胀者,加苏泽兰15克、川厚朴12克,行气化瘀以消胀。脾湿肝郁,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大便较稀,胁痛重者,加炙米壳5克,敛肠止泻,缓急止痛。下寒明显,纳差怕冷者,加炒干姜3克,温暖中下以祛寒。若无白蔻仁,以草果仁4-5克代之。

【忌宜】

忌食肉、蛋、荤油及一切辛辣刺激之品。以清素饮食及植物油为宜。

【按语】

胆胃病包括胆囊炎、胆结石等胆胃气滞疼痛之疾患。

胆囊炎、胆结石,均属胆胃气滞,相火上炎而成者。肝胆同气,胆火上炎,则肝家亦现燥热。火热壅滞,气机不利,木郁克土,故初病即见上热痛重。

胆汁之化生,来源于肝,肝家燥热,则胆汁凝稠,复经相火煎熬,必有结晶析出,犹如煮水为盐者。胆囊蠕动,则结晶抟结,状如“砂”、“石”,是为胆结石。结石梗塞胆管,阻滞不通,故作绞痛。

此际多兼见肝阴虚象。治疗以平胆疏肝、宽胸降逆、化瘀止痛为主。初病兼清上热,久病兼滋肝阴。肝阴足,则胆汁由凝稠而变稀薄,结晶溶解,则结石不复存在矣。

验之临床,此症除初起因胆胃气滞,火热之象明显者外,脾湿之象,多伴有之。所以本病病机,肝胆固属燥热,而脾肾多属湿寒。故治疗需兼健脾渗湿,久病下寒者,尚需酌用干姜以暖下。上热固当清泄,但须适可而止,以防寒凉伤中,助其脾湿。滋肝阴莫助脾湿,渗脾湿莫伤肝阴,是治疗本病之大法。

【临床医案】

例1:薛某,女,32岁,西安市人。1983年11月12日初诊。

自诉:胃脘痛,3年余。3年前因胃脘疼痛、呕吐,就诊于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胃炎,疗效不显。近两年经常犯病,痛剧则大汗出,恶心呕吐,发迷。曾做“b超”,捉示:胆囊内有直径1厘米大小之结石一块,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浊阴不降。

诊断:胆结石合并胆囊炎。

治则:平胆和胃,理气降逆,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12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广木香4克草果仁4克天台乌6克肉苁蓉15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复诊:药后胆囊区疼痛明显减轻,咽干不利,思饮,大便干燥,每日一次。脉细濡、关寸较大、稍弦,舌苔白腻。上方加炒大黄3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22日三诊:药后胆囊区疼痛基本已除,大便已正常。

咽痛,气拘。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杏仁,加全瓜蒌9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29日四诊:药后右胁下疼痛已除,白带多,咽干口渴,大便干。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6日五诊:右胁下近日又疼痛,咽干痛,白带多。脉细濡、关寸较大、稍弦,舌苔白腻。原方去肉苁蓉,加龙胆草3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17日六诊:右胁下疼痛减轻,白带多。脉细濡、稍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楝子,加乌贼骨12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4日七诊:胆囊区无明显不适,食纳睡眠均佳,咽干痛,不红。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楝子,加乌贼骨12克,5剂,水煎温服。‘12月31日八诊:咽干痛,晚上为著,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楝子,加乌贼骨12克,5剂,水煎温服。

1984年元月7日九诊:右胁下闷满不适,不恶心,白带多。

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楝子,加乌贼骨12克、炒芡实15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24日十诊:胃脘部仍满闷不适,有时阵发性嘈杂不适。

近一周未服药。脉细濡、稍弦、革、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楝子,加桂枝木6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28日十一诊:上方服后自感尚好,仍感咽痛,口干。脉细濡、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楝子,加桂枝木6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4日十二诊:胆囊区时隐痛,白带多。脉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肉苁蓉,加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2月21日十三诊:未犯病,尚好。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肉苁蓉,加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5月5日十四诊:未犯病,胆囊区无明显不适,大便稍干。4天前,起风疹片,瘴甚。脉细濡、稍促、关寸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白术、延胡索、木香、川楝子、台乌、肉苁蓉,加粉甘草6克、生地炭9克、青浮萍9克、紫苏叶6克、鲜生姜6克、肥大枣4枚,3剂,水煎温服。

5月10日十五诊:风疹已愈。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台乌,加炙米壳4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27日十六诊:近来未服药,尚可,有时右胁下不适,咽喉夜间疼痛,干燥,头昏,心烦。6月21日做“b超”,提示:肝、胆、胰、脾、肾均未见异常。脉细濡、右稍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广木香,加北沙参12克、番泻叶1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孟某,女,67岁,河南省漯河市人。1984年3月24日初诊。自诉:右胁下疼痛,加重两天。素有胆囊炎病史,本月22日晚,右胁下剧烈疼痛一次,伴恶心呕吐,赴某医院做“b超”,确诊为结石性胆囊炎。现右胁下及胃脘疼痛,恶心,暖气,时泛酸,纳差食少,厌油腻,大便正常,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胆结石合并胆囊炎。

治则:平胆和胃,理气降逆,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

炒杏仁9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4克制首乌30克法半夏9克川楝子6克炙米壳4克炒枳实12克广郁金9克广未备≮丸

5剂,水煎温服。

3月29日复诊:药后右胁下疼痛减轻,泛酸、恶心已除,大便正常,日一次。脉细濡、稍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4月3日三诊:右胁下疼痛已愈,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四诊:无明显不适,右胁下疼痛已止,饮食、大便正常。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干姜3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五诊:药后自感尚好,近日腹痛,下坠,大便稀,每天2至3次。脉细濡、关寸较大、右稍弦、舌苔白腻。原方加炒干姜5克,3剂,水煎温服。

4月28日六诊:药后腹痛腹泻已愈,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川楝子,加软柴胡9克,3剂,水煎温服。

8月6日七诊:间断服上方,未犯病,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川楝子,加赤丹参15克,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吴某,女,56岁,西安市人。1988年5月28日初诊。自诉:右胁下及背痛,近半年。曾做“b超”,提示:胆结石,1.oxl.1一枚。经治疗,效不佳,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较大、滞涩,舌苔白、心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不降,气滞作痛。

诊断:胆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5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炒枳壳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北沙参15克夏枯草9克白蔻仁5克炙米壳3克银柴胡7克6剂,水煎温服。

6月4日复诊:药后后背、右胁下疼痛减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满腻。上方增北沙参为20克,减银柴胡为6克,加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6月20日三诊:药后胁痛大减。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增制首乌为40克,加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6日四诊:脉证均佳。原方去建泽泻、北沙参,减炒杭芍为12克、炙米壳为2克,加粉甘草6克、广木香2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五诊:近两月来,病情明显好转,一直没犯病。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满腻。原方去建泽泻,减炒杭芍为12克、炙米壳为2克,加粉丹草6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10日六诊:脉证均佳。原方去建泽泻、炒枳壳,增银柴胡为9克,减炒杭芍为12克、炙米壳为2克,加炒白术9克、广橘红9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26日七诊:脉证均佳。原方去银柴胡,减炙米壳为2克,加软柴胡7克,10剂,水煎温服。

9月14日八诊: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建泽泻、炒枳壳、银柴胡,减炒杭芍为12克、炙米壳为l克,加炒白术9克、软柴胡9克、广橘红9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嘱复查“b超”。

10月7日九诊:在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做“b超”,提示:胆囊内未见结石,胆汁浓度高,欠清晰。脉细濡、弱、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枳壳、炙米壳、银柴胡,减炒杭芍为12克,加广橘红9克、赤丹参15克、绵茵陈12克、软柴胡9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4:曲某,男,60岁,西安市人。1984年2月1日初诊。自诉:胃脘痛,呕吐不止,反复发作,半年余。做“b超”,提示:胆结石,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右滞涩、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胃不和.肝胆失调,气滞作痛。

诊断:胆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丹皮9克炒杏仁9克延胡索9克缩砂仁6克建泽泻9克制首乌30克清半夏9克乌贼骨9克煨生姜6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广郁全9克广朱备4丸

5剂,水煎温服。

3月3日复诊:药后无明显效果,仍脘痛呕吐。脉舌同前。上方去广橘红、炒杏仁、清半夏、乌贼骨、煨生姜,加炒枳实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天台乌6克、川楝子6克、肉苁蓉15克、炒大黄5克,10剂,水煎温服。

3月22-日三诊:药后诸症减轻。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腻。原方去广橘红、炒杏仁、清半夏、延胡索、煨生姜,加炒枳实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天台乌6克、肉苁蓉,10剂,水煎温服。

4月24日四诊:上方服20剂,脉证均佳。原方去建泽泻、广橘红、延胡索、煨生姜,加炒白术9克、炒枳实9克、软柴胡9克、赤丹参12克,10剂,水煎温服。

5月13日五诊:昨天做“b超”,提示:胆囊内未见结石。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4月24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张某,男,17岁,西安市人。1977年11月11日初诊。

自诉:右胁下疼痛一月余,纳差,失眠。作胆囊造影、超声波、肝功等检查,疑为胆囊炎、胆结石。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庥瑞亭。

胆囊区局限性压痛,有包块,腹直肌稍紧张。血常规:血色素72%,白细胞8400lmm3。脉细濡、浑、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肝胆不调,气血瘀滞。

诊断:胆囊粘连☆治则:疏肝平胆,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

软柴胡9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白头翁9克秦皮9克川黄连3克炒桃仁9克蒲公英12克粉甘草6克青浮萍9克

3剂,水煎温服。

11月18日复诊:药后右胁下包块缩小,压痛减轻,仍纳差。

脉细濡、稍弦紧、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上方加川郁金12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3日三诊:药后大便稀,胁下疼痛减轻,包块继续缩小。日前在西安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胆囊粘连。脉细濡、稍弦紧、关寸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减: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大熟地9克、炒枳实9克、全瓜蒌9克、法

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薄公英18克、苦桔梗9克、草果仁6克,3剂,水煎温服。

12月21日四诊:右上腹疼痛已不明显,然右季肋下仍有痞块,食纳差,咳嗽,夜间重,清晨吐黄白色粘稠痰,小便正常,大便溏稀,内有未消化之食物。包块已缩小至鸡蛋黄大小,压之稍感隐痛。脉细濡、右不柔、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加麦门冬9克,5剂,水煎温服。

1978年元月4日五诊:右胁下可扪及如指头大块状物,已变软,压之不痛,食纳睡眠均佳,除近日咳嗽痰多外,它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77年12月21日方加前胡9克、炙冬花9克,5剂,水煎温服。

78年7月3日六诊:药后右胁痞块消失,它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77年12月21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6:许某,女,54岁,西安市人。1985年11月11日初诊。

自诉:胆结石术后半年,胆囊区仍时感隐痛,呕吐,不思食,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胆结石手术后遗症。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炒枳实12克瓜蒌仁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3克草果仁4克煨生姜6克

5剂,水煎温服。

11月18日复诊:药后好转,呕吐已止,胁痛减轻,已能进食,仍乏困无力。脉舌同前。上方去炒枳实、瓜蒌仁,加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赤丹参12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11日三诊:药后胁痛已愈,唯有时恶心。脉舌同前。原方去炒枳实、瓜萎仁、川楝子、广木香、草果仁、煨生姜,加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缩砂仁4克、赤丹

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30日四诊:尚好,善饥,气馁。脉舌同前。原方去建泽泻、炒枳实、瓜蒌仁、川楝子、广木香、草果仁、煨生姜,加粉甘草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北沙参12克、赤丹参12克、缩

砂仁6克,10剂,水煎温服。

1986年元月13日五诊:病情已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枳实、瓜蒌仁、川楝子、草果仁、煨生姜,加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东山楂9克、缩砂仁6克、赤丹参15克.10

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7:任某,男,32岁,陕西省临潼县人。1984年3月20日初诊。自诉:胃脘及右胁下痛半年,曾做“b超”,肝胆未见异常。

经治疗,时好时差,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作痛,诊断:胆胃气痛。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逊。

处方: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牡蛎粉12克广木香4克草蔻仁4克炙米壳4克柏子仁9克5剂,水煎温服。

. 4月1日复诊:药后疼痛减轻。脉舌同前。上方去炒白术、牡蛎粉、柏子仁,增炒杭芍为15克,减炙米壳为3克,加建泽泻9克、川楝子6克、赤丹参12克、半枝莲12克,10剂,水煎温服。

4月22日三诊:药后脘胁疼痛明显减轻,当脐痛。脉舌同前。原方去牡蛎粉、广木香、柏子仁,加乌贼骨9克、半枝莲9克、赤丹参12克、炒干姜5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黄疸

黄疸,系因土湿木郁,复感不正之气,化生湿热,熏蒸淫洪,泛于肌表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气,化为气血,所谓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也。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肺气宣扬,则其湿外发皮毛而为汗,手太阴肺从令而化湿,内渗膀胱而为溺,虽湿气淫蒸,得汗溺输泄,故土不伤湿,木气条达,黄疸弗作。

由于饮食不洁,劳逸不均,或因酒色失度,致使中土郁滞,脾湿不运,肝木郁迫。当此之时,若感受不正之气,必致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滞。肝主五色,入脾为黄,脾土不运,木郁不达,土木双郁,则化生湿热,而病黄疸。湿热移于膀胱,故症见溺黄赤涩。湿热淫蒸,泛于周身,故皮肤、面目、全身皆黄,鲜明如橘。木郁克土,故症见右胁下作痛。湿热郁蒸,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肝脾郁陷,故见大便稀溏。胆胃上逆,故症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厌油。浊气熏腾,故恶闻食臭。食则胆胃更逆,而致头眩心烦,口苦咽于。湿热不解,肝胆郁蒸,故而发热。湿热熏蒸,故脉濡、浮数、舌苔白腻、或白厚腻、或黄厚腻。

【治则】

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利尿退黄。

【方药】

猪苓片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佛手片9克全瓜蒌9克广郁金9克绵茵陈30克净连翘9克山栀子9克赤小豆12 -15克,水煎温服。

【方解】

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疏肝;广郁金、佛手片、全瓜蒌,清肺降逆,利气止痛;绵茵陈、净连翘、山栀子、赤小豆,清利膀胱湿热,利尿以退黄。

【加减】

胸胁满闷,呕吐重者,加法半夏9克,降浊以止呕。身热不退者,加炒黄柏6-9克,清利膀胱湿热以退烧。发热汗出,二便不利者,加生大黄9-12克,荡涤脏腑以退热。大便稀溏者,加滑石粉15克,以实便。胆道阻塞(梗阻性黄疸),脉现虚大而涩,舌苔厚腻,大便色白,身黄重者,以“茵陈蒿汤”化裁,通利湿热以退黄。禁用生姜、大枣、以免助湿热而滞中气。

【忌宜】

忌食腥荤及辛辣刺激食品。以清淡饮食,鲜菜、高糖、高蛋白食品为宜。注意休息,勿劳累。须隔离。

【按语】

黄疸,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发黄之疾病。

黄疸有阴黄、阳黄之分,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别,其病机均因脾家湿旺,木气郁滞。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则病阳黄;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则病阴黄。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即系阳黄之一;脾虚发黄,则多为阴黄。谷疸,由于脾湿运迟,复感外邪,水谷难消,土木郁蒸。酒疸,由于嗜好饮酒,化生湿热,汗溺闭塞,湿热遏瘀。女劳疸,由于纵欲伤肾,火泄水寒,阳亏土湿,肝木郁陷,化生湿热。

治黄疸之法,首在健脾利湿,疏肝解郁。属湿热者,兼以清利湿热,属寒湿者,兼以暖水行瘀,且应恪守利脾湿莫伤肝阴,滋肝阴莫助脾湿之原则。急性黄疸型肝炎,为肝膻燥热,脾家湿旺,用上方治疗甚捷。或以“茵陈蒿汤”加丹皮、芍药、首乌等疏木柔肝之品,祛湿退黄,其效亦捷。总以保护肝脏,助其肝功之恢复为原则。

临床所见,胰腺炎、胰头癌等亦发黄,因其病因不同,另当别论。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系因脾湿肝郁,胆胃气逆,木郁克土,感受不正之气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土健运,肝木条达而不郁,故胁痛不作。

由于饮食劳倦而伤脾,脾失健运而运迟,情志不遂而伤肝,肝气郁滞而化热。脾湿肝郁,致使胆胃不和,湿热内蕴,易感外邪。当此之时,若感受不正之气,虽因湿热较轻,而不发黄,然土湿木郁,肝气不舒,横冲胁肋,则病胁痛。脾湿肝郁,故症见脘腹胀满,倦怠无力,心烦易怒。肝木郁滞,化热传脾,移于膀胱,故溲溺黄少而不利。脾湿肝郁,致使胆胃不降,故而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胸胁胀满。胆胃上逆,相火上扰,故而口苦口臭,头目晕眩。脾湿肝郁,胆胃不降,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较大、或右脉偏弦,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 {t j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佛手片12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苏泽兰30克草蔻仁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疏肝;广郁金、佛手片、全瓜蒌、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延胡索、川楝子,疏肝止痛;苏泽兰,化瘀消胀;草蔻仁,健脾行瘀。

【加减】

上热重者,去制首乌,加黄芩炭6-9克,平胆以清上热。肺气壅滞,胸闷明显者,改佛手片为陈枳壳9克,开滞顺气以宽胸。

肝气郁滞,胁痛明显者,加制香附6-9克、赤丹参15克,疏肝化瘀以止痛。肝气郁滞,胁痛明显,热象不重者,加天台乌9克,行气以止痛。脾湿肝郁,腹胀尿少者,加滑石粉12-15克,清利湿热以消胀。转氨酶高者,加半枝莲15克,或加炒五味子15克,或加大青叶6克,化瘀解毒以降转氨酶。胃气上逆、呕恶、不思食者,加煨生姜6克,降冲逆而止呕。脾脏肿大者,加炙鳖甲15克,化瘀以消痞块。

【忌宜】

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荤食品,切忌酒类。以清淡食品,高糖、高蛋白饮食为宜。

【按语】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包括“乙肝”等无黄疸型肝炎,以胁痛为主,属肝郁胁痛范畴。因脾胃不和,升降失司,肝胆不调,化生湿热,复感不正之气而发病。其湿热程度较黄疸为轻,所以不见发黄;其脾湿肝郁程度较黄疸为重,所以胁痛明显。治疗重在调理肝脾,清降肺胃,兼以化瘀止痛。使土木冲和,气血调畅,病可向愈。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不降,二木横克二土所致。

【脉证机理】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平人水土温暖,肝木调畅而不郁,所以胁痛不作,痞积不生。

由于情志抑郁,饮食不节,致使脾湿增而中气不能运化,肝气郁而疏泄不利,或病黄疸,黄疸虽退,正气未复,均可导致肝木横冲,气血瘀滞于胁下,而作胁痛,久之则作痞积。肝胆同气,脾胃同源,脾湿肝郁,胆胃必逆,故症见恶心呕吐,食少厌油。胃气上逆,阻隔相火,不能下潜,弥漫于上,故而头目晕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肝脾双郁,运化迟缓,故而脘腹胀满,乏困无力。肝藏血而华色,久病正气耗伤,气血瘀滞,故而面色晦暗不鲜,精神萎靡不振,胁肋胀痛或刺痛,肝脾肿大,而成肝脏早期硬化,是为痞积。血瘀脉络,气滞不行,故体表出现蜘蛛痣及肝掌。肝脾郁而不升,胆胃逆而不降,甲木化生相火,逆刑肺金,肺热不能降敛,而成上热下寒,升降反作,诸症相继而生。肝脾瘀滞,故脉现细濡、右偏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见舌质暗淡、或有瘀斑。

【治则】

健脾渗湿,平胆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佛手片12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北沙参12克半枝莲9-12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广郁金、北沙参、佛手片、全瓜蒌、法半夏,清肺和胃,行瘀降逆;延胡索、川楝子、半枝莲,疏肝止痛,清热解毒。

【加减】

纳差者,加白蔻仁6克,或加草果仁5克,和胃健脾,以增食纳。腹胀运迟者,加鸡内金9克、缩砂仁6克,或加草蔻仁6克,健脾和胃,化瘀消胀。胸膈闷满者,改佛手片为陈枳壳9克,利气降逆以宽胸。胁痛重者,加赤丹参12克、嫩桑枝30克,疏肝行瘀以止痛。肝脾肿大,早期肝硬化者,加苏泽兰30克、炙鳖甲15克,化瘀消胀,散结止痛。偶见轻度黄疸,在10-20个单位之间者,加茵陈蒿15-20克,改制首乌为生首乌30克,清利湿热,滋肝以退黄。舌苔厚腻,口臭难闻者,加天花粉12克,或加粉葛根9克,清肺降胃以除浊。转氨酶高者,加板兰根9克,增半枝莲为15克,清热解毒以化瘀。脉左弦、关尺大,偏于肝脾郁陷者,去建泽泻,加粉甘草6克、软柴胡9克、赤丹参15克、苏泽兰15克,甘缓疏肝,活血化瘀,以升肝脾之郁陷。脉沉细、关尺略显,无热象者,加桂枝木6-9克,疏肝以升陷。生姜辛辣,助肝胆之燥热,非气逆作呕,饮食即吐者,酌加煨生姜6克,降冲逆以止呕吐外,一般不用。

【附方】

慢肝丸:治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功能:健脾疏肝,和胃平胆,化瘀止痛,滋养精血。

组成:云茯芩75克建泽泻60克银柴胡45克炒杭芍60克粉丹皮45克制首乌75克全当归45克广橘红60克炒杏仁60克法半夏60克广郁金60克延胡索45克赤丹参75克苏泽兰150克降真香60克川厚朴45克鹅枳实30克生白术45克大野党75克焦内金45克缩砂仁45克桑白皮60克怀山药150克广木香30克草蔻仁45克

制法: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2-3九,温开水送服。头痛,胸闷不适者,用柴胡煎汤送服。腹痛腹胀者,用生姜煎汤送服。

【忌宜】

忌食腥荤及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色。以清淡饮食,高糖、高蛋白食品为宜。注意休息,勿劳累。

【按语】

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均以肝脾肿大、胁痛为主症,在治疗上大同小异,所以一并论述。

慢性肝炎,系因黄疸型肝炎或无黄疸型肝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当,迁延不愈而成。既成慢性肝炎,治疗仍不及时或不当,一误再误,可转化为早期肝硬化。再度延误,可转化为晚期肝硬化合并腹水。肝炎患者,不戒酒色,或因过劳,有转化为肝坏死者,出现重度黄疸,危症迭见。

慢性肝炎之病机,多为脾家湿盛,致使脾胃不和,肝胆失调,郁生湿热,因而气滞血瘀,胁肋作痛。脾湿则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出纳不利。脾胃不和则肝胆失调,气滞血瘀,胁肋作痛。木郁克土,清阳不升,则脘腹胀满,小便短涩;浊阴不降,则胸胁胀闷,恶心纳减。血源于肾,统于脾,藏于肝,气源于胃,统于肺,纳于肾,而气血之充旺调和,实赖中土之健运。所以然者,气血本由水谷精微所化,而水谷之受纳消磨,赖于中土脾胃之健运。脾胃为气血之源本,中土健运,则气皿充旺调畅,而不瘀滞;中土不健,肝胆失调,必气滞血瘀。所以治疗肝炎,以健中为主,兼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论虽系“治未病”之大则,也可谓治疗肝炎之大法也。

验之临床,此症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者,初转为慢性肝炎,湿热尚较明显,故治疗仍需偏于清利湿热,以轻清不伤正气之品为宜。中期者,系慢性肝炎迁延不愈,气滞血瘀明显,治疗以疏调气血为宜。晚期者,肝脾均已肿大,肝脏硬变,既见脾肾寒湿之象,又见肝胆燥热之征,故治疗既要健脾渗湿,柔肝止痛,又需化瘀软坚。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攻守适宜,步步为营,俾使正气渐复,邪气渐退,病自可随之逐渐好转,以至痊愈。

臌胀

臌胀,系因阳败土湿,中气不运,金木郁而升降滞使然。

【脉证机理】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是气之根。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有阳则升,是气升于水分。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是水之根。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有阴则降,是水降于气分。

肺主气而肾主水,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而气水升降循环之权,全恃乎中气之健运。平人中气健旺,肺胃右降,在上之气,清肃敛降而化水,肝脾左升,在下之水,温暖升发而化气,气能化水,水能化气,所以臌胀弗作。

由于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肝病久而不愈,敢使肝脾俱伤。

木郁克土,阳败土湿,中气不运,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不升,而病气臌,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没不降,而病水胀,由是而臌胀成矣。

阳败土湿,中气不运,肝木郁陷,疏泄不行,三焦通调失司,水湿内停,故症见单腹胀大如鼓。气血瘀阻,结于胁下,故症见肝脾肿大硬痛,按之不移。脾湿肝郁,郁而化热,传于膀胱,故而溲溺短涩,或见黄赤。血瘀脉络,碍气血运行,故症见青筋暴露,蜘蛛痣等。久病不愈,中气伤残,致使升降反作。胆胃上逆,故食纳俱废,心慌气短。肺热气逆,故症见咳嗽,鼻衄。肺热不降,气不化水,故而小便涩少。脾主大腹、肌肉、四肢,脾湿肝郁,郁而克土,故症见脘腹胀满,水谷不消,四肢头面消瘦,肌肤萎黄暗淡。

肝郁下陷,故而大便稀溏,或见色黑。升降紊乱,气血瘀滞,故脉现细濡、稍滞涩、右偏弦、或革、关寸大、或关尺较大,舌苔白腻、或黄腻、或见舌质暗紫。

【治则】

健脾利湿,滋血柔肝,清降肺胃,利水消胀。

【方药】

猪苓片9-12克建泽泻9-12克粉丹皮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15-30克广橘红9-12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12克苏泽兰30克木防己9克车前子9克赤丹参15克草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滋血柔肝;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和胃降逆;苏泽兰、赤丹参,化瘀通络,消胀利水;木防己、车前子,疏通水道,利尿消胀;草蔻仁,暖脾行瘀。

【加减】

肺家燥热,舌苔厚腻,小便少者,加北沙参12-15克,或加淡竹茹9-12克,清肺润燥,以启生水之源。腹胀尿少,精神不振者,加炒苍术12-15克,或加地肤子12-15克,健脾利湿,行瘀以消胀。脾虚运迟,消化不良者,改草蔻仁为缩砂仁9克,加鸡内金9克,健脾行瘀以消食。肝脾郁滞,化生湿热,下陷膀胱,膀胱热涩,小便不利者,加焦山栀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肝气下陷,湿寒之象明显者,加桂枝木6-9克,以温升肝气。

【忌宜】

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荤之物,忌盐。以高糖、高蛋白及清淡食品为宜。避免劳累,必要时需卧床休息。

【按语】

臌胀,包括肝硬化合并腹水等单腹胀大如鼓之疾患。

肝硬化合并腹水,系肝硬化之晚期。导致此症的原因很多,不仅限于肝炎不愈,转化而成,其它病症,经久不愈,也可病此。

此症多系中气虚败,正气伤损,不能御邪,正虚邪实,故其见症寒热错杂,虚实兼见,层出不穷,危病迭出。发病机制,本属虚寒,标属虔热。治疗此症,在健脾柔肝、通利水道之中,需酌加扶正之品,以使邪去而正气续复。

【临床医案】

例1:宋某,男,2个月,西安市人。1984年12月16日初诊。

其母代诉:一月前发现患儿目黄,身黄,面黄,腹胀。在西安市某医院查肝功(数据不详),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半月余,有所好转,自动出院,而慕名求治于麻瑞每。脉稍数,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湿热发黄。

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利尿退黄。

处方:

云茯苓5克建泽泻5克炒杭芍5克粉丹皮3克制首乌9克广橘红5克炒杏仁5克法半夏3克广郁金5克净连翘5克北沙参5克半枝莲5克绵茵陈9克草果仁2克赤小豆5克5剂,水煎温服。每剂分四次服。

12月29日复诊:药后诸症均减轻。脉舌同前。上方去北沙参,增粉丹皮为5克、制首乌为12克、赤小豆为6克、草果仁为3克,加焦山栀5克,5剂,水煎温服。

1985年元月7日三诊:药后黄疸减轻。脉舌同前。原方去北沙参,增粉丹皮为5克、制首乌为12克、赤小豆为7克、半枝莲为6克、草果仁为3克,减炒杏仁为3克,加焦山栀5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日四诊:药后诸症逐渐好转。脉舌同前。原方去炒杏仁、北沙参,增云茯苓为6克、建泽泻为6克、炒杭芍为6克、制首乌为12克、粉丹皮为5克、广橘红为6克、广郁金为6克、赤

小豆为9克、半枝莲为6克、草果仁为3克,加瓜蒌仁5克、焦山栀5克,5剂,水煎温服。

2月24日五诊:黄疸基本消失,精神佳。脉平,舌苔白薄。原方去北沙参,增粉丹皮为5克、制首乌为12克、赤小豆为8克、半枝莲为6克、草果仁为3克,减炒杏仁为4克,绵茵陈为8克,加焦山栀3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2:李某,男,67岁,西安市人。1985年3月12日初诊。自诉:患黄疸型肝炎一月余,经治疗有所好转。患慢性胆囊炎两年余,时好时差。现仍目黄,尿黄,右胁下隐痛,纳差呕吐,大便干结,身困乏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湿热发黄。

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胆囊炎。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利膀胱湿热。

处方: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生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12克瓜蒌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赤小豆12克绵茵陈15克净连翘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18日复诊:药后胁痛减轻,大便干结,呕吐,不能食。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炒杭芍、瓜蒌仁、赤小豆,增生首乌为30克、法半夏为12克,加炒黄芩9克、炒杏仁9克、赤丹参15克、西大黄9克,3剂,水煎温服。

3月21日三诊:药后黄疸基本消失,大便正常,呕吐已止,已能纳食,胁痛已除。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瓜蒌仁、赤小豆,增生首乌为30克、净连翘为12克,加炒杏仁9克、赤丹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4月20日四诊:上方服15剂,诸症均不明显,纳食、二便正常。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3月21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任某,男,22岁,陕西省宝鸡市人。1986年11月12日初诊。自诉:患胆结石两年余,经治疗好转。近一月来,目黄,身黄,尿黄,大便不利,夜间右胁疼痛。赴西安市某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胆囊发炎,诊断为胆道阻塞性黄疸,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短紧、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不降,湿热瘀阻发黄。

诊断:阻塞性黄疸。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泄热退黄。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瓜蒌仁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北沙参12克广木香3克绵茵陈15克生大黄5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16日复诊:药后胁痛已愈,大便仍不利。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广木香,增生大黄为6克,加净连翘9克、赤小豆12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21日三诊:药后巩膜黄染明显减轻,自感尚可。脉细濡、弦、短紧、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瓜蒌仁、广木香,减生大黄为3克,加炒杏仁9克、净连翘9克、赤丹参15克,旋复花6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7日四诊:药后自感尚可,一周前夜间又胁痛。脉细濡、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生大黄,增广橘红为12克,减北沙参为9克、绵茵陈为12克,加软柴胡9克、缩砂仁4克,6剂,水煎温服。

12月14日五诊:药后尚可。感冒一天,发烧,咽干,大便干。

脉细濡、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广木香、生大黄,减绵茵陈为12克,加生苡仁9克、炒麻仁9克、软柴胡9克、缩砂仁4克,6剂,水煎温服。

12月22日六诊:药后好转。昨晚又感胁痛不适。脉细濡、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广橘红、瓜蒌仁、广木番、生大黄,加炒枳实9克、炒杏仁9克、半枝莲9克、软柴胡9克、净连翘7克、番泻叶1.5克,10剂,水煎温服。

1987年元月2日七诊:黄疸已愈,犯病。脉细濡、左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广橘红、瓜蒌仁、广木香、生大黄,加炒枳实9克、炒杏仁9克、半枝莲9克、软柴胡9克、炙米壳3克、姜

厚朴12克,10剂,水煎温服。

元月24日来函称:上方服20剂,诸症均愈。

例4:吴某,女,71岁,西安市人。1988年4月22日初诊。自诉:去年2月患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时好时差。近来加重,胸胁胀闷,呃逆,目黄,尿黄,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泄浑、稍弱、关寸略大,舌质淡、苔黄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湿热瘀阻发黄。

诊断:阻塞性黄疸。

治则:健脾渗湿,疏肝平胆,和胃降逆,泄热退黄。

处方:

猪芩片12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5克制首乌3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焦山桅9克炒大黄6克绵茵陈30克净连翘9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9克二剂,水煎温服。

4月25日复诊:药后腹泻数次,诸症均减轻。脉细濡、稍浑、关寸较大,舌质淡、苔黄腻。上方去炒大黄,增制首乌为40克、半枝莲为12克、白花蛇舌草为12克,减猪苓片为9克,加全瓜萎9克、法半夏9克、淡竹茹9克、赤小豆12克,5剂,水煎温服。

4月30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思食,黄疸减轻,精神好转,大便正常,尿已利。脉细濡、右弦、两关左寸较大,舌质淡、苔白腻。原方去广橘红、炒大黄,增制首乌为40克、半支莲为12克、白花蛇舌草为12克,减猪苓片为9克,加炒枳壳9克、全瓜萎12克、法半夏9克、淡竹茹9克、赤小豆12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4日四诊:脉证均好转。近日检查:黄疸指数14单位,肝功正常,胰腺管、胆管下端均扩张。原方增制首乌为40克、半枝莲为12克、白花蛇舌草为12克,减猪苓片为9克、绵茵陈为20克、炒大黄为5克、焦山栀为7克,加全瓜蒌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淡竹茹9克,6剂,水煎温服。

5月21日五诊:药后精神好转,每天能食四至五两,大便日1至2次。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厚粘腻。原方去广橘红,减制首乌为40克、半枝莲为12克、白花蛇舌草为15克,减猪苓片为20克、炒大黄为5克,加炒枳壳9克、全瓜蒌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2克、北沙参30克,6剂,水煎温服。

5月28日六诊:药后诸症减轻,黄疸继续减轻,大便每天一次,仍呃逆。脉细濡、关寸较大、左寸关潞,舌苔白腻。原方去广橘红、焦山栀,减绵茵陈为20克、炒大黄为4克,加炒枳壳9克、全瓜蒌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炙米壳3克、北沙参30克、姜厚朴12克,6剂,水煎温服。

6月18日七诊:药后尚可,巩膜轻度黄染,胸痞闷,纳食尚可。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炒大黄,增制首乌为40克、半枝莲为12克、白花蛇舌草为15克,减绵茵陈为20克、焦山栀为7克,加全瓜蒌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北沙参20克、车前草9克,6剂,水煎温服。

7月2日八诊:近因天气热,不思食,喜食瓜果,精神欠佳。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满腻。原方去炒大黄,增制首乌为40克、半枝莲为12克、白花蛇舌草为15克,减猪苓片为9克、绵茵陈为20克,加全瓜蒌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北沙参9克、车前草9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武某,男,43岁,西安市人。1972年10月4日初诊。自诉:头昏,心慌,脘腹作痛,腹胀,肝功不正常(数据不详),一年余,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经住院治疗,已减轻,然诸症仍存在,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12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天台乌9克川楝子9克草蔻仁9克白茅根30克苏泽兰30克3剂,水煎温服。

10月19日复诊:药后腹胀减轻,肝区仍时痛,纳食尚可。脉细濡、弱、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加炒枳壳9克、绵茵陈15克,3剂,水煎温服。

10月26日三诊:近几天又腹胀,不欲饮食,大便不利,有时肝区作痛。查:肝在剑下3cm,肋下2cm,压痛不明显。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天台乌,加延胡索6克、厚朴花12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3日四诊:肝区痛减轻,烦热不适。查肝功:转氨酶300单位,碘(+十+),絮(+++),硫酸锌20单位。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5克、厚朴花12克、延胡索6克、炒枳壳9克,去天台乌,5剂,水煎温服。

11月14日五诊:近几天腹胀,小便黄,面目浮肿,肝区痛不显,不思食。脉细濡、稍涩、右关寸略大,舌苔白灰腻。原方去草蔻仁、天台乌,加炒枳壳9克、厚朴花12克、延胡索6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日六诊:午后腹胀较前好转,肝区时痛,二便尚调。

脉细濡、右稍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草蔻仁、天台乌、炒杏仁,加炒枳壳9克、厚朴花12克、延胡索9克,5剂,水煎温服。

1973年元月7日七诊:上药服10剂,服药期间腹胀减轻,纳食增加,日食7至8西。查肝功:转氨酶正常,射浊(16)、锌浊(18),高田氏(±),絮(++)。脉细濡、稍浑、关寸较大,舌苔白花腻。原方加软柴胡9克、赤丹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21日八诊:肝区时痛,时腹胀,胸闷胀,天气变化时明显。脉细濡、尺大而涩,舌苔白腻。原方加软柴胡9克、车前草18克、延胡索6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2日九诊:诸症减轻,有时肝区微痛,大便正常,小便稍黄,腹部时胀。日前查肝功,正常。脉细濡、两关寸较大,舌质淡、苔白腻。原方加软柴胡9克、佛手片15克,去广橘红,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6:全某,女,39岁,青海省西宁市人。1988年5月2日初诊。自诉:胸胁闷胀,肝区痛,半年余。在当地医院查肝功,提示:表面抗原阳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借出差之机,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适,肝胆不调,气滞血瘀。

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15克半枝莲9克白蔻仁5克软柴胡9克白花蛇舌草12克6剂,水煎温服。

5月9日复诊:药后脉证稍有好转。上方去苏泽兰,加延胡索9克、赤丹参15克、北沙12克,10剂,水煎温服。

5月21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杏仁、苏泽兰,增炒杭芍为15克、半枝莲为12克,加全瓜蒌12克、延胡索9克、赤丹参20克、北沙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6月6日四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精神食纳均佳。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杏仁、苏泽兰,增炒杭芍为15克、制首乌为40克、半枝莲为12克,白花蛇舌草为15克,加全瓜蒌12克、延胡索9克、北沙参20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6月20日五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无明显不适。近日查肝功,正常。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苏泽兰,减软柴胡为7克,加延胡索9克、赤丹参15克、炮干姜3克,10剂,水煎温服。嘱查“两对半”。

7月25日六诊:药后尚好。查“两对半”,1、4、5阳性。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苏泽兰,增炒杭芍为15克、半枝莲为12克,减软柴胡为9克,加净连翘9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7:张某,男,47岁,陕西省清涧县人。1972年8月29日初诊。白诉:胃胀,不思食,恶闻食臭,有时恶心呕吐,大便稀,小便黄,近一年。去年8月份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住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黄疸消退后出院。今年4月份化验肝功,不正常,即在临潼417医院住院3月,效果不明显而出院。现在转氨酶500单位,他项正常。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肝在剑下6cm,肋下3cm。脉细濡、浑、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失通调,水湿不行。

诊断:早期肝硬化合并轻度腹水。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化瘀利尿。

处方:

云茯苓12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2克苏泽兰30克车前子12克炒枳壳9克木防己12克白茅根30克寸麦冬9克3剂,水煎温服。

9月2日复诊:药后腹胀减轻,纳食稍增加,鼻干。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9月5日三诊:脉症继续好转,可进少量饮食。9月3日查肝功:黄疸指数20单位,碘试验(+++),高田氏(+++),麝浊12单位,锌浊20单位,总蛋白9. og%,白蛋白4.6g%,转氨酶280单位,球蛋白4. 4g%。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麦冬,加嫩桑枝15克、绵茵陈15克,3剂,水煎温服。

9月11日四诊:肝区隐痛,晚上腹胀,矢气后减轻,小便黄,大便正常j脉细濡、关甘略大,舌苔白腻、根稍厚。原方去黄芩炭,加制首乌12克、绵茵陈15克,6剂,水煎温服。

9月18日五诊:精神好,纳食不多,每天食六两左右,矢气不畅,小便淡茶色。查:肝在剑下3cm,肋下刚扪及,稍有压痛。脉细濡、稍涩、关寸略大,舌苔白涩腻。原方加制首乌15克、绵茵陈15克,减黄芩炭为6克,7剂,水煎温服。

9月26日六诊:近来饮食增加,小便利,大便稍稀,精神好。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制首乌15克、绵茵陈15克,7剂,水煎温服。

10月5日七诊:药后纳食增加,小便较黄,精神佳。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制首乌12克、绵茵陈15克,减防己为9克,7剂,水煎温服。

10月14日八诊:药后小便已利,大便正常,纳食增加,肝区有时稍痛。睡眠差,查肝功:黄疸指数4单位,碘(+),高田氏(++),麝浊15单位,锌浊20单位以上,转氨酶172单位。原方去防己,加制首乌12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10月27日九诊:肝区有时稍痛,纳食增加,吐白沫痰,肝在剑下右侧2指,不硬,压痛不显,二便正常。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涩腻。原方去防己,加制首乌15克、赤丹参15克、川贝母9克,10剂,水煎温服。

11月7日十诊:症状继续好转,吐痍也减轻,偶而肝区隐疼,纳食已正常,二便调。查肝功:转氨酶正常,碘(++),高田氏(++),麝浊13,锌浊17,总蛋白7. 60g%,白蛋白5.20g%,球蛋白2. 4g%。脉细濡、稍紧、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防己,加制首乌15克、赤丹参15克、川贝母9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3日十一诊:上药服20剂,症状明显好转,肝区痛已愈,偶感烦热,二便正常。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防己,加制首乌15克、赤丹参15克、川贝母9克,去麦冬,改车前子为车前草15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19目十二诊:12月1 6日查肝功,各项均正常。脉症均佳。前方去瓜蒌、车前子、防己、麦冬,加炒杏仁9克、赤丹参15克、川贝母6克、制首乌12克、高良姜3克,5剂,水煎温服。

1973年元月18日十三诊:无明显不适,纳食睡眠均佳,二便正常,偶感肝区抽动不适。脉细濡、稍不柔、关寸略大,舌苔白淡、根腻涩。原方加减: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12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天花粉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30克、车前子9克、炒枳壳9克、麦门冬9克、赤丹参12克、草蔻仁3克、全当归9克,5剂,水煎温服。

2月23日十四诊:食纳睡眠精神均佳,唯有时腹胀,口干。

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质淡、苔白薄腻。73年元月18日方去当归,加黄芩炭9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8:景某,女,33岁,西安市人。1988年5胃27日初诊。自诉:患“乙肝”数年,经治疗,不理想。现腹水(++),肝脾均大,尿少。“b超”提示:肝、脾、胰均不正常,外院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腹水,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肺胃不降,水湿不行。

诊断:肝硬化合并腹水。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利尿。

处方:

猪苓片15克建泽泻12克炒杭芍15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20克炙鳖甲18克炒苍术15克缩砂仁6克木防己9克车前草12克白花蛇舌草12克

5剂,水煎温服。

6月6日复诊:药后腹水明显减轻,精神食欲均好转。脉才濡、关寸较大,舌苔薄腻。上方增炙鳖甲为20克,减猪苓片为12克、建泽泻为9克,加白茅根9克,5剂,水煎温服。

6月13日三诊:药后腹水已消失大半。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增炙鳖甲为26克,加软柴胡7克,6剂,水煎温服。

6月20日四诊:药后腹水已消失,脾大12cm。脉细濡、不柔,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防己、车前草,增炙鳖甲为20克,减猪苓片为12克、建泽泻为9克、炒杭芍为12克,加软柴胡9克、赤丹参20克,6剂,水煎温服。

6月27日五诊:药后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猪苓片、砂仁、防己、车前草,增制首乌为40克,炙鳖甲为20克,减建泽泻为9克、炒杭芍为12克,加云茯苓12克、白蔻仁5克、软柴胡9克、赤丹参20克、桉树叶2片,10剂,水煎温服。

8月5日六诊:上药服20剂,并食獾肉十几斤,病情明显好转,面色好转,体重食欲均增加,脾仍大。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苍术、砂仁、防己、车前草,增炙鳖甲为20克,减猪苓片为9克、建泽泻为9克、炒杭芍为12克,加白蔻仁5克、软柴胡9克、半枝莲12克、海藻12克、桉树叶2片,10剂,水煎温服。

8月22日七诊:药后体重增加五斤,脾大减少一指。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砂仁、防己、车前草,增炙鳖甲为20克,减猪苓片为12克、建泽泻为9克、炒杭芍为12克,加白蔻仁5克、海藻12克、半枝莲12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6日八诊:上方服50剂,肝功、转氨酶均正常,“两对半”1、4、5阳性,脾大有所缩小。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猪苓、砂仁、防己、车前草,增炙鳖甲为20克,减建泽泻为9克、炒杭芍为12克、白花蛇舌草为9克,加云茯苓9克、白蔻仁5克、赤丹参20克、半枝莲12克、石菖蒲15克、海藻15克、炮

干姜6克,10剂,水煎温服。

1989年5月5日九诊:上药间断服用,自感尚好。又食獾两只。脾大减至如掌大,较原未缩小三分之二,精神体质均佳。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防己、车前草,增炙鳖甲为20克,减猪苓片为9克、建泽泻为9克、炒杭芍为12克、缩砂仁为4克、白花蛇舌草为9克,加赤丹参30克、半枝莲12克、海藻12克、软柴胡9克、延胡索9克、京三棱6克、桉树叶4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9:安某,男,22岁,西安市人。1986年6月9日初诊。自诉:半年前某日突然大吐血,赴西安市某医院住院治疗,血虽止而未确诊。其后又吐血几次,均以止血药止住。近一周又吐血,量多色鲜,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上逆。

诊断:肝硬化☆治则:健脾舒肝,清降肺胃,化瘀止血。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降真香6克棕榈炭12克乌贼骨9克刘寄奴6克缩砂仁6克炒山药12克炮干姜4克三七片6片(分两次服)

5剂,水煎温服。

6月20日复诊:药后吐血稍有好转,仍乏困无力。脉细濡、弦、关寸较大而紧,舌苔白腻。上方去白术、刘寄奴、砂仁、山药、炮干姜,增炒杭芍为12克,减粉丹皮为7克,加粉甘草6克、炒干姜4克、草果仁4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7月24日三诊:近在他院检查,脾大8cm,肝右肋下可及,肝功基本正常。前者吐血,当系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可致。脉细濡、右关滑动、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术、橘红、降香、棕炭、乌贼骨、山药、炮干姜、三七片,增炒杭芍为12克、制首乌为30克,加建泽泻9克、广陈皮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15克、北沙参9克、三七粉2克(分两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

8月10日四诊:近来未吐血,脾大较前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术、降香、棕炭、乌贼骨、刘寄奴、山药、炮干姜、三七片,增炒杭芍为12克、制首乌为30克,加建泽泻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20克、炙鳖甲18克、赤丹参15克、白茅

根9克、三七粉2克(分两次冲服),10剂,水煎温服。

9月1日五诊:近来病情稳定,食纳睡眠尚好。脉细濡、关寸大、两寸稍弦,舌苔白腻。原方去白术、降香、棕炭、乌贼骨、刘寄奴、山药、炮干姜、三七片,增炒杭芍为12克、制首乌为30克,加广郁金9克、苏泽兰20克、炙鳖甲18克j赤丹参15克、软柴胡6克、炒苍术9克,10剂,水煎温服。

上方服48剂,诸症均除,脉舌均正常。停药。

随访3年,吐血未复发。

例10:刘某,男,61岁,西安市人。1987年6月15日初诊。

自诉:肝区不适,疼痛.消瘦,一年余。经治疗,不愈。一月前目睛发黄,继之全身发黄,尿黄,胃脘时痛。在他院检查,提示:肝右叶癌变,诊断为肝癌,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涩、左寸独弦,舌苔白厚腻、舌质淡。

辨证:中气虚败,脾湿肝郁,气血瘀结。

诊断:肝癌。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消积。

处方:

猪芩片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全瓜萋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2克苏泽兰20克半枝莲12克白蔻仁6克软柴胡9克北沙参15克绵茵陈15克白花蛇舌草12克

10剂,水煎温服。

6月25日复诊:药后病情有所好转,肝区仍胀闷,纳食尚佳。脉细濡、关寸较大、不匀,舌苔白腻。上方去猪苓、全瓜萎、白花蛇舌草,减广郁金为9克、绵茵陈为12克,加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赤丹参15克,6剂,水煎温服。

7月3月三诊:药后面黄已愈,精神食欲均好转,巩膜微黄。

脉细濡、关寸较大、不匀、左寸弦,舌苔白腻。原方去猪苓、全瓜蒌、泽兰,增炒杭芍为15克,减广郁金为9克、白花蛇舌草为9克、绵茵陈为12克,加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赤丹参15克、净连翘7克,6剂,水煎温服。

7月31日四诊:上药服24剂,目黄已愈,其它症状明显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猪苓、全瓜萎、泽兰、柴胡、北沙参、绵茵陈,减广郁金为9克、半枝莲为9克、白花蛇舌草为9克,加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净连翘7克、赤丹参15克、嫩桑枝12克、炒苍术9克,6剂,水煎温服。

8月19日五诊:上药服12剂,赴北京出差,往来6天。脉症均佳。原方去猪苓、全瓜萎、泽兰、柴胡、北沙参、绵茵陈,减广郁金为9克、半枝莲为9克、白花蛇舌草为9克,加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净连翘9克、嫩桑枝12克、赤丹参15克、炒苍术9克,7剂,水煎温服。

10月16日六诊:上药服37剂,自感尚好。脉细濡、左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猪苓、全瓜蒌、泽兰、白蔻、北沙参、绵茵陈,减广郁金为9克、半枝莲为9克、白花蛇舌草为9克,加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赤丹参15克、缩砂仁9克、炒苍术15克、炒

干姜5克,6剂,水煎温服。

11月6日七诊:上药服18剂,自感尚好。脉细濡、左滞、左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猪苓、全瓜蒌、泽兰、白蔻、北沙参、绵茵陈,减广郁金为9克、半枝莲为9克、白花蛇舌草为9克,加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赤丹参20克、缩砂仁6克、炒苍术15克、炒干姜5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11:屈某,女,68岁,西安市人。1988年4月7日初诊。自诉:两年前患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半年前,因肠梗阻,二次手术。近来右胁下及后背疼痛,“b超”发现肝脏内有~鸡蛋大包块。经治疗,疼痛不减,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浑、关寸较大,舌光无苔。

辨证:中气虚败,肝胃不调,气血瘀结。

诊断:肝癌☆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消积。

处方:

猪苓片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半枝莲9克白蔻仁5克软柴胡7克炙米壳3克广木香2克白花蛇舌草12克

3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复诊:药后脉证有所好转,肝区仍痛,头痛,颈右侧淋巴结疼痛,肩背困痛,大便三日未解。脉细濡、稍浑、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粉丹皮、炙米壳、广木香,增炒杭芍为12克、半枝莲为12克、软柴胡为9克,加黄芩炭9克、赤丹参15克、姜厚朴12克、番泻叶1克,5剂,水煎温服。

4月5日三诊:药后胁痛减轻,大便已利,睡眠好转,已能走动。脉濡、滞、左稍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柴胡、炙米壳、广木香,增炒杭芍为12克,加黄芩炭7克、苏泽兰15克、赤丹参15克、银柴胡9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噎食

噎食,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胸膈所致。

【脉证机理】

饮食劳伤,中土阳衰,脾湿增而肝气郁,胃气逆而肺气滞。气滞不降,积郁胸膈,痞塞不通,症见咽下梗塞不利,胸膈痞闷不舒,甚则饮食梗噎,咽下不利,是病噎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滞,则大肠结涩,肝与胆相表里,胆木逆升,则肝气郁陷,疏泄不利,因而症见大便涩滞不畅或干结。气滞不降,故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

平胆疏肝,理气宽胸,和胃降逆,清肺通便。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15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陈枳壳9-12克瓜蒌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北沙参12克煨生姜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平胆疏肝;广郁金、北沙参、陈枳壳、瓜蒌仁、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消满通便;煨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

大便干结或涩滞不利者,加郁李仁9-12克,润肠以通便,或加川厚朴9克,破滞以通便。湿盛腹胀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或加苏泽兰15-30克,利湿以消胀。中下湿寒者,改煨生姜为炒干姜6克,以温暖中下。肺热气滞,水源亏乏,不能濡润咽喉,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6克,或加川射干9克,或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气滞不开,胸闷胀者,去粉甘草,加昆布9-12克,化瘀软坚以散结。

【忌宜】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过硬食品。以质软易消化之食物为宜。

【按语】

噎食,包括食道憩室、食道狭窄等咽下困难诸疾。

上述诸疾,显然与食道关系密切。食道有上、中、下三段之别,其憩室之症状也有所不同,然病机均属气滞不降,因之均以胸前区胀闷、痞塞不通、咽下梗塞不利为主症。破滞气,利肠腑,则滞气开而痞塞除,憩室平而其病愈。-呃逆

呃逆,系因中气虚弱,甲木横冲,克伐戊土,胃气上逆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清阳左升,浊阴右降,上清下温,故呃逆不作。而阴之所以能升、阳之所以能降之关键,在于中气健旺。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是为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所以胃家之燥,常不敌脾家之湿。

·卣于饥饱不均,过食寒凉,或因情志刺激,损伤中气,致使胃阳虚而脾湿增。中土不健,运化迟滞,水谷停留,阻碍甲木下行之路,必然横克戊土。胃土被贼,失其顺降之性,逆而上冲,则呃呃连声不止,是病呃逆。胃气不降,胆木横冲,故症见胸脘胀闷,纳差气短,善太息。胆胃逆冲,故脉现细濡、两寸关大、甚者脉现弦象,舌苔白薄腻或白腻。

【治则】

健脾和胃,平胆舒肝,宽胸降逆。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粉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天台乌9克草蔻仁6克煨生姜9-12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止呃;上肉桂、草蔻仁,温暖中下;天台乌、煨生姜,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加减】

胃寒木郁而泛酸水者,去粉甘草,加焦白术9克、乌贼骨9克,暖胃疏肝以除酸。胃寒苔薄者,加淡吴萸3-5克、荜茇1. 5-3克,或加公丁香3克,暖胃以降冲逆。呃逆不止者,加炙米壳5克,暖中以止呃。气滞胸闷过重者,去广橘红、炒杏仁,加陈枳壳9克、瓜蒌仁9克,破滞降逆以宽胸。肺热苔厚,咽喉不利者,去煨生姜,加北沙参12克、柿蒂10枚,清肺理气,降逆以止呃。呃逆声重,连续不止者,加代赭石9-15克、旋复花9克、炙米壳5克,暖胃顺气,镇逆以止呃。大便干结者,加炒麻仁9克、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脾湿重,运迟腹胀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利湿以消胀。不宜用大黄、厚朴,慎用二冬,以免败脾伤胃。

【忌宜】

忌食生冷寒凉及不易消化之食物。避免情志刺激,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志舒畅。

【按语】

呃逆是一种常见病,有轻重之不同,系因膈肌痉挛所致者。

此证多因脾胃湿寒,肝胆不调,胃失和降,逆而上冲使然。

胃喜温润,而主降纳,呃久不愈,则胃之温气,随呃而亡失,必致胃寒,其气更逆,呃亦愈重。

轻而偶发者,调节饮食,涵养情志,使一时逆乱之气机,复其升降之常,可不药自愈,重而频发不已者,必须凭脉辨证以治之。

治当首在温中,以培其本,兼调肝胆,使脾胃冲和,肝胆调畅,则逆气顺降而呃逆自止。

胃下垂

胃下垂,系因中气虚弱,脾湿不运,食停不化使然。

【脉证机理】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土阳旺,则胃气顺降而善食纳,脾气升运而善消磨。

由于饱食未化,或因长期站立工作,或因车马颠簸,或因产后下床过早,致使中气虚弱,脾胃不和,运化迟缓,久则脘腹胀满,下坠隐痛,是病胃下垂。胃气滞而不降,故而食纳减少。旧谷不去,新谷不入,故症见不思饮食,食也难消。中脘壅满,胆胃上逆,故兼见头昏脑胀,心慌气短等症。肝脾不升,可见腹胀,大便先干后溏,或干结难下。气滞不降,故脉现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和胃,平胆疏肝,宽胸降逆。

【方药】

云茯芩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炒苍术9-12克陈枳壳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6克炒干姜5-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苍术,健脾消胀;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陈枳壳、法半夏,宽胸利气降逆;广郁金、延胡索,疏肝止痛;草蔻仁、炒干姜,温中暖下。

【加减】

脾湿肝郁,下陷不升,脉现关尺大者,加桂枝木6-9克,舒肝以升陷。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胃脘痛胀者,加天台乌6-9克,理气以止痛。胸膈闷满不适者,加薤白9克,利气以宽胸。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者,加淡竹茹9克、焦山栀6-9克,清肺润燥,通利膀胱,以祛湿热。

【按语】

胃下垂,属脏器下垂之一,医者多辨为中气下陷,以升提之药治之。

验之临床,脾湿重而胃气逆,脉现寸关大者,亦屡见不鲜。从症治疗无效,必须从脉,以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舒肝化瘀之法,使滞气开而胃纳增,清气升而宿食化,中气健运,痞满消除,则病渐愈。不可一见“下垂”二字,而概谓之中气下陷,径用升提之法,使肺胃更逆。病不唯不愈,反而食纳全废,日渐危笃。

大便秘结一症,因肺津不能濡润大肠所致。此系寒燥,而非热结,一切苦寒伐泄之品,绝非所宜。在温中暖下、疏肝理气之中,酌加润燥利便之品,俾使中土健旺,大肠沾濡,气机畅利,则便坚自可消除。

【临床医案】

例1:王某,男,50岁,西安市人。1976年6月10日初诊。自诉:咽部阻噎,吞咽困难一年,伴食道烧灼。某医院确诊为胸段食道憩室。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食道憩室。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理气化瘀。

处方: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瓜蒌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30克半枝莲9克草果仁9克煨生姜9克昆布15克广木香6克5剂,水煎温服。

6月17日复诊:药后自感效果明显,食硬物仍有噎塞感,二便调。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6月24日三诊:咽痛,大便于,咽下尚顺利,余症同前。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薄腻。原方改瓜蒌仁为郁李仁12克,5剂,水煎温服。

7月23日四诊:药后纳食佳,时泛酸,二便调。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瓜蒌仁,加郁李仁9克、淡吴萸3克,5剂,水煎温服。

8月7日五诊:服药后自感尚可,咽仍不适,头昏,其它症状减轻。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加郁李仁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6日六诊:咽下顺利,他症续减。脉细濡、关寸大、沉弱,舌苔白腻。原方加肉苁蓉15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七诊:药后诸症减轻,吞咽已利,大便干燥好转。

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改瓜萎仁为郁李仁9克,加肉苁蓉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八诊:药后诸症减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瓜蒌仁,加郁李仁9克、肉苁蓉12克,5剂,水煎温服。

药后痊愈。

例2:王某,女,43岁,西安市人。1976年8月24日初诊。自诉:呃呃连声不止,伴心慌气短,胸痞,不思饮食,大便干,有时大便稀,多梦,胃脘隐痛半年余,外院诊断为膈神经痉挛。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气不降。

诊断:呃逆。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天台乌9克石菖蒲9克淡吴萸6克煨生姜9克荜菠3克草蔻仁6克3剂,水煎温服。

8月31日复诊:药后效不明显,仍呃逆不止,胃脘时痛,大便时干。脉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改肉桂为老川芎9克,改淡吴萸为柿蒂10个,3剂,水煎温服。

9月7日三诊:药后效不显,仍呃逆,胃脘痛。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原方改肉桂为老川芎9克、改菖蒲为广木香6克,加柿蒂10个,3剂,水煎温服。

11月6日四诊:一直服上方,仍呃逆,脘痛,食纳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五诊:药后呃逆减轻,仍脘痛,二便正常。脉细濡、稍滞、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0日六诊:药后无明显变化。脉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9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7日七诊:药后效果甚好,呃逆减轻,大便仍干。脉细濡、稍弱、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广木香6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30日八诊:药后呃逆减轻,四肢仍乏困无力,时心慌。

脉细濡、弱、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广木香9克,3剂,水煎温服。

12月21日九诊:服上方自感诸症减轻。停药半月后,又胃痛呃逆。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广木香6克、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977年元月11日十诊:呃逆减轻,头昏,睡眠差,脸肿胀。

脉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广木香6克、炙米壳6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15日十一诊:药后呃逆已除,仍感头闷胀.脸肿胀,下午加重,咳嗽。脉细实、寸关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广木香6克、炙米壳6克,减吴茱萸为3克,3剂,水煎温服。

元月29日十二诊:上方服9剂,脸部浮肿减轻,胃痛好转,有时右胁痛,大便干,小便黄。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淡吴萸,加北沙参12克、炙米壳5克,3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3:马某,女,15岁,西安市人。1983年元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不欲食一年余。血色素6.8克。去年7月开始,自感食欲不佳,每日进食5-7两,身体渐瘦。在西安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三个月,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效不显。现仍不欲食,纳食后腹胀,精神不振,有时出盗汗,大便每日一次,略干,小便正常,体重27公斤,眼睑肿胀,面色咣白,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沉濡、弱、关尺略显,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胆胃不降。

诊断:纳呆、消瘦。

治则:健脾舒肝,温中暖下,平胆和胃。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6克广郁金6克缩砂仁6克炒川椒3克炙米壳4克大党参15克乌梅12克炒干姜4克3剂,水煎温服。

元月22日复诊:药后饮食略有增加,腹胀好转,精神有所好转,二便通调。脉细濡、实、关尺大,舌苔白、根稍腻。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元月27日三诊:药后饮食渐增,精神好转,二便调,心烦,右胁下痛,体重增加1市斤。脉细濡、稍涩、关尺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黄芩炭3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日四诊:药后尚好,今晨头痛。体重30公斤。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薄滑。原方加鸡内金6克,5剂,水煎温服。

2月5日五诊:自感尚可,纳食知香,仍感腹胀。脉细濡、稍沉、关寸略大,舌苔白淡滑。原方加鸡内金9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0日六诊:自感尚好,纳食知香,腹胀已除,仍感乏困。

脉细濡、稍缓、关寸略大,舌苔白滑。原方加鸡内金9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7日七诊:自感尚好,腹胀已愈,乏困减轻。脉细濡、较实、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东山楂12克,5剂,水煎温服。

2月22日八诊:昨晚腹泻三次,稀水样便,伴恶心、呕逆、头痛。脉细濡、稍缓、右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炒干姜,加煨肉蔻3克、鸡内金9克、煨生姜6克,5剂,水煎温服。

3月1日九诊:腹泻已止,现无明显不适。脉细濡、稍弱、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淡黄、滑。原方改广橘红为广陈皮9克,加鸡内金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10日十诊:上方服10剂,近几天纳差,稍感腹胀,睑胀已怠,咽干。脉细濡、稍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薄。原方改炒川椒为鸡内金9克,加赤石脂9克,改炒干姜为川射干6克,5剂,水煎温服。

3月17日十一诊:饮食稍增加,精神好转,腹胀减轻,大便干,咽痛。脉细濡、稍弦、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原方去上肉桂、炒川椒,加鸡内金9克、川射干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31日十二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查血:血色素92%,红细胞340万,白细胞3200,中性60%,淋巴40%。脉沉细濡、右寸稍弦,舌苔白腻。原方去粉甘草、法半夏、广郁金,加炒白术9克、鸡内金9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4日十三诊:药后纳食增加,纳食后胃脘仍胀,口渴。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甘草、法半夏、广郁金,加炒白术9克、鸡内金9克,3剂,水煎温服。乌梅丸3合,每次1丸,每日3次。

5月19日十四诊:药后自感尚好,无明显不适。查血:血色素10克,白红胞3700,中性72%,淋巴28%,血小板13万。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减:云茯苓12克、炒白术9克、炒苍术9克、炒杭芍12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

杏仁9克、法半夏6克、乌梅肉9克、炒川椒1.5克、炒于姜6克、炙米壳3克、草蔻仁4克,5剂,水煎温服。

6月30日十五诊:自感尚好,体重增加,纳食佳,无其它不适。近几天感冒,查血:血色素11克,白细胞4500,中性70%,淋巴30%。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减: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苍术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广橘

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6克、广郁金7克、赤丹参12克、北

沙参12克、补骨脂7克、乌梅肉9克、草果仁3克,3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4:刘某,男,35岁,西安市人。1986年11月26日初诊。

自诉:吞酸烧心,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上逆。

诊断:吞酸。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

处方:

云茯苓9克粉丹皮9克炒杏仁9克天台乌6克缩砂仁5克建泽泻9克上肉桂4克法半夏9克乌贼骨9克炙米壳3克炒杭芍9克广橘红9克广郁金9克广木香3克炮干姜4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6日复诊:药后证症均佳。上方去建泽泻、天台乌、广木香、炮干姜,加炒白术9克、延胡索9克、炒苍术9克、炒干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5:杜某,女,56岁,西安市人。1987年12月22日初诊。

自诉:吐酸水,食道不适,便秘,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结涩。

诊断:吞酸、便秘。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理气润肠通便。

处方:

云茯苓9克炒苡仁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制香附3克白蔻仁9克肉苁蓉15克姜厚朴12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9日复诊:药后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制香附、肉苁蓉,增乌贼骨为12克,减制首乌为20克,加煨生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1988年元月20日三诊:上方服10剂,吞酸、便秘基本已愈。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薄。1987年12月29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6:张某,女,50岁,富平县人。1984年3月24日初诊。自诉:吐酸水,大便于,不利,一年余。服西药片,时好时差,至今未愈,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稍弦,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结涩。

诊断:吞酸、便秘。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理气润肠通便。

处方:

云茯芩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4克草蔻仁9克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复诊:药后诸症好转。脉舌同前。上方去延胡索、肉苁蓉,增上肉桂为5克,减广木香为3克,加天台乌6克,炙米壳4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日三诊:药后好转。脉舌同前。4月19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8月15日来函称:上方服20剂,诸症均愈。

例7:巴某,女,30岁,西安市人。1986年6月21日初诊。自诉:鸡鸣泻,打呃,纳差,胃胀,消化不良,消瘦,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不敛。

诊断:幽门痉挛?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4克煨肉蔻3克补骨脂9克5剂,水煎温服。

6月28日复诊:服后腹泻已止,仍有呃逆。日前曾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做“钡透”,提示:幽门痉挛。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桂枝木、党参、炒干姜、煨肉蔻、补骨脂,减赤石脂为9克,加炒白术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缩砂仁6克、广木香3克、煨生姜5克,5剂,水煎温服。

7月4日三诊:药后平稳,纳食后胃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桂枝、党参、赤石脂、炒干姜、肉蔻、补骨脂,减炙米壳为3克,加炒白术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缩砂仁4克、延胡索9克、炒苍术12克、炮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四诊:药后有时恶心呕吐,不思食。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党参、赤石脂、炒干姜、米壳、肉蔻、补骨脂,减桂枝木为7克,加炒白术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苍术12克、缩砂仁5克、延胡索9克、炮干姜5克、法半夏

7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7日五诊:药后脉证均有好转。7月11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9月6日六诊:上方服15剂,尚好,近来大便又稀,消化欠佳。9月2日茌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钡透”,提示:胃肠未见异常。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肉蔻,加炒白术9克、缩砂仁4克、石菖蒲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0日七诊:上方服10剂,腹泻已愈,仍恶心欲吐。脉细濡、缓、动、关寸略大、不匀,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桂枝、赤石脂、肉蔻、补骨脂,减炒干姜为5克、炙米壳为3克,加炒白术9克、上肉桂5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缩砂仁4克、炒苍术12克、石菖蒲12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16日八诊:脉证均佳。9月20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8:陈某,男,18岁,西安市人。1987年5月22日初诊。自诉:纳差,胃胀,体瘦,遗精一年余。在西安市某医院做“钡透”,提示:胃下垂、胃窦炎。服中药、西药,效均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关左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肾寒,肝气下陷,疏泄下藏。

诊断:胃下垂、胃窦炎、遗精。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敛精止遗。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3克白蔻仁5克生龙骨5克炮干姜4克5剂,水煎温服7月17日复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脉细濡、稍缓、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粉甘草、广郁金、乌贼骨、广木香、炮干姜,减桂枝木为6克,加炒白术9克、牡蛎粉12克、粉苍术9克、煨生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9月2日三诊:胃痛已愈,纳食增加,他症均减。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甘草、广陈皮、广郁金、乌贼骨、广木香、炮干姜,减桂枝木为6克,加炒白术9克、广橘红9克、牡蛎粉12克、炒苍术9克、煨生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4日四诊:诸症均愈,体重增加10公斤,气色精神如同常人。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香砂养胃丸,两合,照说明服,以善后。

例9:刘某,女27岁,西安市人。1984年5月28日初诊。自诉:胃脘胀坠,纳食后尤甚,纳差运迟,半年余,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胃下垂。屡经中西医治疗,效均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

诊断:胃下垂。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苍术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3克草蔻仁5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复诊:药后纳食好转,他症也减。脉舌同前。上方去延胡索,加天台乌6克、赤丹参12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30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脉舌同前。原方去延胡索、广木香,减炒苍术为9克,加天台乌6克、黄芩炭9克、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9月10日四诊:一直服上药,诸症均愈,体重增加。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以善后。

再未来诊。

例10:黄某,男,35岁,陕西省临潼县人。1986年4月24日初诊。自诉:纳差,有时腹痛,打呃,半年余。在当地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弦涩、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肝脾郁陷,肺胃上逆。

诊断:腹痛、呃逆。

治则:健脾和胃,疏肝升陷,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桂枝木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石菖蒲12克缩砂仁6克肉苁蓉12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4月28日复诊:药后平稳。脉细濡、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满腻。上方去石菖蒲、肉苁蓉,增炙米壳为4克,加广木香3克,5剂,水煎温服。

5月4日三诊: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疑系肝脏病变,嘱查肝功。原方去桂枝、石菖蒲,增炙米壳为4克,加软柴胡9克、广木香3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1日四诊:药后病情好转,肝功正常,抗原阳性。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术、桂枝、乌贼骨、石菖蒲、肉苁蓉,增炙米壳为4克,加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北沙参l2克、银柴胡9克、煨生姜6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8日五诊:脉证均佳。原方去白术、桂枝、乌贼骨、石菖蒲、肉苁蓉,加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北沙参12克、半枝莲9克、银柴胡9克、煨生姜6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泻泄

泻泄,系因脾湿肝郁,下陷二肠所致。

【脉证机理】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华归于五脏,是为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其清者化为津液,濡润四肢百骸,其浊者注于膀胱,而为溲溺。糟粕贮于大肠,水液渗于膀胱,盛满之时,肝木行其疏泄之令,则为便溺,因而溺不至于闭癃,便不至于滑泄,所以不病泻泄。

由于劳伤中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郁怒伤肝,或因外感寒湿之邪,损伤脾胃,肝脾郁陷,致使水谷水分,同趋二肠,摧注而下,是病泻泄。脾湿肝郁,运化迟滞,水谷难消,肝木愈郁,木郁则行其疏泄,故症见大便稀溏,或纯系黄水,或见完谷不化。脾主大腹,脾湿肝郁,必克己土,故症见大腹作痛。肝木郁冲,行其疏泄,故而腹痛即泄。泄后腹内舒和,肝郁遂减,故而泄后痛减。移时大肠壅满,土木复郁,故痛泄复作。肝郁不得上达,盘郁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久泻不愈,摧剥脂膏,故症见便下清稀,兼杂肠垢白滑。肝脾下陷,胆胃必逆,故症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温暖中下,敛肠止泻。

【方药】

云茯芩9克焦白术9克粉甘草6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潞党参15克煨肉蔻3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粉甘草,健脾和胃,渗湿燥土;桂枝木、粉丹皮,疏肝止痛,升陷止泄;潞党参,补中益气,升陷止泄;炒干姜、煨肉蔻、炙米壳,温中暖下,敛肠止泻。

【加减】

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以止痛。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敛肠以止泻。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和胃顺气,降逆以止呕。久利不止,脘腹胀满,腹内奔气冲激鸣响,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质红如辣椒、无苔者,为火旺血热之诊,去桂枝木,加川黄连3-5克,清君火以凉血。夜热者,去桂枝木,加炒黄柏6-9克、川黄连3-5克、乌梅肉6-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以止泻。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现细濡、稍弦数、关寸较大,舌苔黄腻者,径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加味(炒黄芩9克、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炒杭芍9克、粉甘

草6克、粳米9克),平胆和胃,降逆止呕以治之。

【忌宜】

忌生冷,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忌腥荤,勿食不洁及难于消化之食品。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按语】

泻泄系后世病名,先秦以远,统称为“泄”,汉、唐之际称为“下痢”,包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以腹泻为主症之疾患。

泻泄多因脾肾湿寒,肝木郁陷,故治疗以温燥水土、疏肝升陷为主。若大肠寒滑不收者,用“桃花汤”,温暖中下、涩肠固脱以治之。若肝郁化热生风者,脾肾仍属湿寒,谓之厥阴下痢,甩“乌梅汤”,温燥水土、润肝息风以治之。若外感风寒,太阳少阳合病下痢,中下不寒,但有上热者,谓之少阳下痢,用“黄芩汤”,平胆泄热以治之。凡泻泄而不受温燥者,皆少阳、厥阴下痢之类。

急性胃肠炎,上热重而兼呕吐者,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之;呕吐重者,用鲜生姜煎汤送服“藿香正气丸”治之。盛夏贪饮冷水,及饮食不洁,致使夜热毛蒸,出虚汗,腹胀泄痢,兼见完谷不化者,为腹内有寒积之诊;可用巴豆两枚,焙黄,取霜口服,荡涤寒积,寒积去则痢自止。

痢疾

痢疾,系因脾湿郁,乙木陷于大肠,大肠气滞不升所致。

【脉证机理】

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而木生于水。平人水温而土燥,金肃而气调,木舒而血畅,传导顺遂,故不病痢疾。

由于恣食生冷,饮食不洁,或时疫之气感袭,伤损脾胃,而致脾湿。脾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因而乙木庚金俱陷,大肠气滞,症见脐腹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是病痢疾。金性收敛而木性疏泄,庚金收敛,故出不至于遗矢,乙木疏泄,故藏不至闭塞。乙木庚金俱陷,致使金愈郁而愈欲敛,木愈郁而愈欲泄。木气疏泄而金强敛之,致使敛而不闭,泄而不透,藏不能藏,泄不能泄,势必隧路梗阻,传导艰难,故证见里急后重。庚金涩滞,木强泄之,滞气缠绵,剥蚀摧伤,脂血俱下,故症见少腹绞痛,痢下赤白。

土湿木郁,郁而化热,陷于大肠,大肠气滞者,为湿热痢。多来势急骤,赤多白少.甚则纯痢血水。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湿寒者,为湿寒痢。多来势较缓,白多赤少,或白滑如冻,或经年不愈,反复发作。

湿热痢,因肝郁胆逆,甲木化生相火而上炎,故症见发热口渴,烦躁面赤。寒湿痢,因脾肾阳虚,肝木幽沦,故症见神疲畏寒,口润不渴,面色咣白。

赤痢,因脾湿肝郁,化生湿热,陷于大肠,大肠气滞,故脉现细濡、较弦、关尺大,舌苔白腻、或白满腻、或燥腻、舌尖红。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滑肠行瘀。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嫩桑枝15克广陈皮9克肉苁蓉1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粉甘草,健脾渗湿,和中缓急;嫩桑枝、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化瘀止痛;黄芩炭,清泄上热;广陈皮、肉苁蓉,清肺理气,滑肠祛瘀。

【加减】

红白兼杂,腹痛重者,加白头翁9克,疏肝泄火,化瘀止痛。

发热者,加秦皮9克、炒黄柏9克,以清泄厥阴之湿热。下坠重者,改广陈皮为陈枳壳9克,破滞气以除坠。挟热下痢,来热急骤者,径用“白头翁汤”(白头翁9克、川黄连3-6克、炒黄柏9克、秦皮9克),清利湿热,化瘀止痢以治之。

白痢,因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气滞,故脉现细濡、较沉、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滑肠祛瘀。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肉苁蓉1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粉甘草,健脾渗湿,和中缓急;桂枝木、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化瘀止痛;广陈皮、肉苁蓉,清肺理气,滑肠祛瘀。

【加减】

春夏之季,减桂枝木为6克,以防助肝家之燥。下寒腹痛者,加炒干姜5克,温暖中下以止痛。大便稀,下坠不明显者,去肉苁蓉,加炙米壳5克,暖中以止泄。春夏之季,兼见痢下色红者,加黄苓炭6-9克,以清相火。痢下黑褐,状如果酱者,多系阿米巴痢,加白头翁6-9克,清热疏肝以祛瘀。

【忌宜】

忌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按语】

痢疾,系指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或见发热之疾患。分湿热痢、湿寒痢(或称虚寒痢)两大类。疫毒痢属湿热痢范畴,久痢、休息痢,多属湿寒痢范畴。

痢疾之作,均因脾湿,肝与大肠俱陷。木郁而化热者,则为湿热痢,湿重而肾寒者,则为湿寒痢。所以然者,木郁则生热,水郁则生寒,而寒热之源,均因足太阴脾土湿盛。湿为阴邪,与寒同类,故湿寒为痢疾之本,湿热为痢疾之标。无论湿寒、湿热,均兼大肠气滞,故均见痢而不利。治疗以通利为主,山楂等涩肠之品,均属禁用之列,大黄寒凉峻下,槟榔破气搜肠,用之亦属不当。病于春夏者,因系木火主令之时,所以即使痢下白多红少,治亦应以润肠行滞、凉血泄热为主;病于秋冬者,因系金水主令之时,所以即使痢下红多白少,治亦应以温中散寒为主。

疫毒痢、挟热下痢、噤口痢,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应配合西药,消炎止痢以治之,必要时须用西药抢救。休息痢、久痢,视其病情,一般用治湿寒痢之方加减治疗,或用巴豆两枚,去油取霜,冲服,以治休息痢之阿米巴原虫。痢疾初起,素秉体健者,可用花槟榔9克、广木香9克、炒大黄9克、川黄连6克、广藿香6克,一剂,水煎温服,以荡涤肠腑之积滞,继服“加昧番连丸”,疗效尚佳。素体虚弱者,不可服;若服之,因其方中无健脾之品,可致腹泄不止,甚则因脾败而纯下黑水,是为洞风,多不易挽救。

【附方】

加味香连丸:治腹痛腹泻,欲转为热痢者。

功能:行气化瘀,止痛止泻。

组成:广木香炙米壳川黄连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

服法:每次服2丸,每日两次。

飧泄

飧泄,系因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水谷不化,并走二肠,大肠敛,混杂而下所致。

【脉证机理】

人之生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微归于五脏,是为气血,以奉养身,糟粕传于大肠,是为粪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气归肺,肺气降洒,清者化为津液,以润关窍脏腑,浊者下注膀胱,是为溲溺。

水之蒸化,较难于谷。由于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中阳衰而脾湿增,愈难蒸水化气,消磨谷食,因而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并走二肠。中土阳衰,累及肾阳也虚,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肝木因而郁陷于下。一交夜半子时,阴尽阳生,肝木行其疏泄之令,膀胱空虚,无物可泄,必冲突肠间,漉漉有声,摧注而下,而作泻泄,是病飧胀。肝气郁遏,冲突大腹,故而腹痛。脾土湿陷,运化无权,故而脘闷腹滞。肝脾郁陷,胆胃必逆,上热下寒,故症见纳差食减,口干不欲饮,甚则食后呕吐,身体消瘦。肾水下寒,不能上承,以济心火,心火独盛于上,可兼见舌红如辣椒。心肾不交,脾胃不和,中气虚败,而致腹胀如鼓者,也有之。此系晚期,多不易挽救。脾湿肝郁,阳虚下寒,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

健脾疏肝,温暖中下,敛肠止泄。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一茧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肉豆蔻3-6克炙米壳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止痛;炒干姜、上肉桂,温中暖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炙米壳、肉豆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

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6克,敛肠以止泄。脾家虚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上热日苦,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苓炭6-9克,或加川黄连3-6克,以清君相之火。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温肾以止泄。关尺脉大者,去上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升陷以止泄。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食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以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按语】

飧泄,又名鸡鸣泄、五更泄等,西医多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系因中土不健,运化迟滞,不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以养身,水谷杂合,同趋二肠,泄而不藏,混杂而下的一种慢性病。飧泄因长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虚为主。其病机为脾湿肝郁,疏泄不藏。重则及肾,肾阳亦虚,釜底无薪,所以水谷不化,泻泄愈剧。治疗以补虚为主,健运中气,舒肝解郁,敛肠止泄,重则兼以温肾暖下。正其本,清其源,虽系虚候,亦非难治。且不可见一“炎”字,径用寒凉伐泄,愈败脾肾之阳,犯“虚虚”之戒,欲其病愈,实为难矣。

【临床医案】

例1:寇某,女,14岁,西安市人。1980年4月12日初诊。其父代诉:胃痛腹泻,4个月,呕吐消瘦,两个月。1979年12月,因食生冷食物,致使胃脘疼痛,腹泻稀便,逐日加重。近两月来,食后即吐,嗜睡纳呆,每天仅能强食1至3两,四肢酸软无力,明显消瘦,某医院诊断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扭转。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卧床不起,被迫停学,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32.5公斤,精神萎靡,下肢肿胀。脉细濡、沉、关寸较大,苔薄白。

辨证:脾虚胃逆,大肠不敛。

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治则:健脾疏肝,敛肠止泻。

方药: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药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克大党参12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煨肉蔻4克炙米壳4克乌梅3枚3剂,水煎温服。

4月15日复诊:药后思食,仍呕吐泛酸,四肢欠温。脉细濡、右关寸略大,舌尖红、苔薄白。上方加川黄连5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三诊:服药两剂后,呕吐脘痛已止,大便正常,思食善饥,日食6两,精神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川黄连3克,10剂,水煎温服。

5月31日四诊:复学三周,精神食纳均佳,日进食1斤半,二便正常,体重43.5公斤。脉细濡、关寸较大,苔白腻。原方加川黄连3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12日五诊:精神食纳均佳,二便正常,体重48.5公斤。

脉细濡、关寸较大,苔白腻。乌梅丸2盒,每次一丸,每日2次,以善后。

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王某,男,21岁,西安市人。1983年11月10日初诊。

自诉:腹痛,里急后重,两月余。因纳食不洁,致使腹痛腹泻,脓血便,每天20-30次。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菌痢,住院治疗50多天,效不显。现仍腹痛,午后大便脓血三、四次,里急后重,腹胀,身困乏力,纳食正常,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查大便常规:脓血便,脓球(++),红细胞(+++)。脉细濡、稍弦、两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湿热蕴结大肠。

诊断:慢性痢疾

治则:健脾疏肝,清利大肠湿热。

处方:

云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广陈皮12克白头翁9克肉苁蓉15克炙米壳4克

3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复诊:药后大便颜色好转,较稠,腹仍隐痛。前天做结肠镜检,提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因痢疾所致)、慢性菌痢。

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24日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大便颜色已正常,仍偏稀,晨起腹隐痛。脉细濡、右稍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7剂,水煎温服。

12月1日四诊:药后自感尚可,日大便两次,稍稀,下午便中略带脓血,腹痛明显减轻。查大便常规:脓球(+)、红细胞(+)。脉细濡、右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8日五诊:近几天大便前腹胀腹痛,便后痛减,下午便中稍带脓血。脉细濡、右弦、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干姜6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2日六诊:药后大便脓血已愈,仍稀,每日一次。睡前与晨起时腹胀,腹痛已愈。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干姜6克,5剂,水煎温服。

1984年元月5日七诊:近十几天未服药,又感腹胀,大便带脓血。脉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12日八诊:近两天未服药,腹又隐痛,大便带血。脉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肉苁蓉、白头翁,加秦皮9克、槐角炭6克,5剂,水煎温服。

4月2日九诊:间断服上方,诸症均愈。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健脾丸,两合,每次一丸,每日3次,以善后。

随访3年,未复发。

例3:丛某,男,70岁,西安市人。1987年9月28日初诊。自诉:腹泻,每天3-4次,纳差,胃脘时胀,乏困无力,半年。经中西医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肾寒,肝气下陷,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温肾,和胃舒肝,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炮干姜6克炙米壳3克白蔻仁4克补骨脂9克6剂,水煎温服。

10月12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可。脉舌同前。上方去建泽泻,增桂枝木为9克、白蔻仁为5克,加粉甘草6克、法半夏6克,6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三诊:药后平稳,因天冷,昨天又腹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党参、白蔻仁,增桂枝木为9克、炮干姜为9克,加粉甘草6克、红从参5克(另煎)、煨肉蔻3克、炒苍术12克,5剂,水煎温服。

1988年元月5日四诊:日前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住院一个月,腹泻已止,仍肠鸣。脉细濡、左关尺大,舌根稍满腻。

原方去建泽泻、党参、炮干姜,增桂枝木为9克、炙米壳为5克,加炒白术9克、红人参6克(另煎)、炒干姜6克、石菖蒲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3日五诊:近来每天大便两次,较稀,仍肠鸣,腹不适。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党参,增炮干姜为9克、白蔻仁为6克,加焦白术9克、红人参6克(另煎)、炒苍术12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4:朱某,女,35岁,河南省洛阳市人。1988年2月24 lj初诊。自诉:患鸡鸣泻5年,日泻5-10次,纳差消瘦,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黄连素、抗菌素即止,然旋又犯病,至今未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肾虚寒,肝脾下陷,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温肾,舒肝升陷,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炮干姜9克白蔻仁4克炙米壳4克补骨脂9克法半夏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日复诊:药后腹泻好转,日4次,胃脘仍胀,消化欠佳。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肉桂、白蔻仁,增云茯苓为12克、赤石脂为15克、加焦白术9克、桂枝木9克、缩

砂仁16克、炒苍术12克、6剂,水煎温服。

3月18日三诊:药后腹泻明显好转,日两次,胃脘嘈杂不适,口苦。脉细濡、稍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肉桂、补骨脂,增赤石脂为15克、白蔻仁为5克、加炒白术9克、桂枝木8克、炒苍术12克、川黄连3克,6剂,水煎温服。

5月10日四诊:一直服上药,大便已正常,纳食一般,嘈杂已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乌梅丸,两合,每次一丸,每日3次,以善后。

例5:陈某,男,59岁,西安市人。1985年12月26日初诊。

自诉:患慢性结肠炎3年余,经治疗,已明显好转。近因天气冷,又腹泻腹痛,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两关偏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疏肝,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9克炙米壳4克煨肉蔻3克

5剂,水煎温服。

1986年元月9日复诊:上方服10剂,大便已正常。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减炙米壳为3克,加焦白术9克、补骨脂6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