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客观知识

知识论中的反传统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舒炜光

研究中心的转移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卡尔·波普尔从社会研究重新回到了科学哲学。《客观知识》一书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论文和讲演的集子,其中只有两篇是较早时候写的。这些文章大部分已经发表过。有许多课题表现了作者精神兴奋点的稳定性及其哲学思想的持续性。例如,归纳问题、理论与观察的关系问题、科学与真理问题、知识与批判问题,它们的价值对于波普尔来说与时间流程无关。伹更突出的是,出现了新的智力兴趣和新的思想倾向。这本书标志着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从孕育发展成完整的系统,标志着批判理性主义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扩展到本体论。其中关于世界3的理论和知识的进化论观点是最引人注目的。与此相关,从生物学观点研究人类语言也是一个方面。

本书的思想倾向非常鲜明:反对主观主义知识论,提倡客观主义知识论。它作为绝交书,表现了同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常识知识论传统相决裂,表现了对支配西方哲学的主观主义进行批判。波普尔认为:知识不是任何信念,也不是不变的观念;而笛卡儿、洛克、贝克莱以来的传统却把知识当作特别可靠的信念。波普尔把传统思想分析为一连串等式:p被感性经验证实或证明=我们有充足理由相信p=我们相信、判断、断定、同意或知道p是真实的=p是真实的=p。简单地说,“我知道”、“我思”等于知识。由此引出结论说:主观主义知识论的主要错误之一在于它以为没有读者就没有书。不仅如此,波普尔还认为,传统认识论在研究方向上错了。它集中于研究主观知识,这是偏离了正题。他主张,对于认识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研究客观知识。(1)

波普尔的知识论有两个基本思想,即:知识是客观的,本质上是猜测性的。书名本身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即世界3的存在。这里所谓的知识的客观性不同于唯物主义的理解,并且他还把客观知识置于多元论框架之中而反对一元论。波普尔自称他的许多工作是捍卫客观性,向主观主义观点进攻或反攻。按照这个说法,这本论文集就是哲学竞争的纪实,关系到知识论的发展方向。他本人为此而感到骄傲,而他的对手则从此窥察理论上的漏洞。他们之间的许多争论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浓厚兴趣。

在《客观知识》中,物理学的影响仍然很明显,尤其对主观主义的批判进到了物理学思想领域,不过比起生物学的影响已有逊色。知识背景的色彩在变换。达尔文主义的幽灵到处出现。达尔文主义与一种知识理论全面地结合为整体模式,而不是当作比喻,也不是形象性联想。知识作为进化的成果而进入进化论,成了进化长链中的一环。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又作为一种形式而包含在知识增长的逻辑之中。在波普尔哲学中,客观知识、猜测性知识与进化知识合而为一;它们是知识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进化论的结合,并且以后者为基础。无论与传统哲学还是与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学派科学哲学相比较,波普尔对知识的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关于知识的两类问题

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观点,了解他的思考方式极其重要。波普尔深知这个道理。为了使别人理解他自己的见解,他总愿意说明自己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在传播客观知识理论的时候,他也这样做了(例如,参见此处和此处)。他声称,像许多其他哲学家一样,他非常注重区分关于知识的两类问题:一方面,知识的起源或历史的问题;另一方面,它的真理性、正当性和“辩护”的问题。不把这两类问题区分开来,常常使哲学家陷入思想混乱之中。

波普尔重申其成名著作《研究的逻辑》的结论,强调对正当和逼近真理的问题的逻辑研究比发生学的、历史的甚至心理学的研究要重要得多,它们在逻辑上无条件地先于后一类问题。他在该书中写过:科学认识的逻辑分析与事实的问题无关,而只与正当或正确的问题有关。这个观念不仅在他那里得到应用,而且在三十多年之后有了明显的发展。按照波普尔的观点,两类问题或者两类研究的区分乃是一把钥匙;不掌握它,面对三个世界理论或世界3理论,面对进化论的认识论,就难以入门。

波普尔要求首先要严格区分两类问题。这样的区分有多种多样的表述形式。除了上述的以外,在《客观知识》中还说到逻辑的问题与事实的问题、逻辑的问题与心理学的或社会学的问题、逻辑的问题与来源或历史的问题、产物本身问题与产生问题、结果问题与创造过程和方法的问题,等等。这些两两区分有着对应性。其次,波普尔认为,逻辑的问题、产品问题、结果问题更为基本,更为重要。他曾表示坚决主张认识论的主导观念是逻辑的而非事实的。这就是说,两类问题有不同的地位。再次,研究逻辑的问题、产品问题、结果问题有其优越性,有助于理解另一类问题。这三个论点来自于生物学研究。把它们应用于知识可具体表述如下:(1)要区分个人对科学知识生产的贡献问题与科学理论和科学论据等的结构问题。(2)研究产品比研究生产重要得多,即使是为了理解生产及其方法。(3)通过研究理论以及支持或反对理论的论据,或一般地说通过研究产品,可学到很多有关行为和心理学的东西。

与逻辑经验主义者或拉卡托斯相同,波普尔也把科学发现的逻辑同科学发现的心理学或社会学严格区别开来。但是,在他那里有着鲜明的特色。他把这种区分一方面与生物学方法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与世界3理论联结起来。他所注重的是:把生物学方法用于研究世界3。他相信这么做是有效的。早在30年代考虑“经验基础”问题时,他曾指出:“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的心理学方面与它的逻辑方法论方面清楚地分开,我想在这里也能找到一种解决办法。”(2)在有关世界3问题上,他得出两个有独创性的结论。一个结论说:世界3客体一方面是人造的,另一方面又是客观的、部分地自主的。另一个结论说:知识的客观性、猜测性是知识论的主导方面,而进化论可构成知识论的基础。研究知识的起源可向认识论提供必要的例子和提出问题。但是,起源的问题是另一类问题,是事实的、历史的,而不是逻辑的。他对笛卡儿和贝克莱以为观念的起源保证真理的主张持否定态度。

客观知识

区分知识的两类问题,在逻辑上以理解知识本身为前提。波普尔一再强调,重要的是:区分主观意义的知识与客观意义的知识。主观知识是由某些天生的动作意向以及某些意向的获得改变所组成,或者说,是由以一定方式行动、相信一定事物、说出一定事物的意向所组成。它包括具体精神气质,尤其期望的精神气质,包括世界2思想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世界1大脑过程。客观知识是由说出、写出、印出的各种陈述组成,如科学知识是由问题、问题境况、假说、科学理论、论据等组成。客观知识包括思想内容以及语言所表述的理论内容,它们出现在杂志、书本、图书馆等一定环境之中。波普尔对所谓“客观的”这个词的用法不同于康德。那不是指可证明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念的,而只是说的能被主观间相互检验,指非私人的意义。波普尔声称,说到“人类知识”时只取“知识”一词的客观意义或非私人的意义(参见第八章)。

于是,在波普尔看来,存在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包括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第二世界是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等,简称世界2。第三世界是思想内容的世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波普尔主要致力于为世界3的客观性、自主性和实在性作辩护。

世界3客体具有客观性特征。它可处在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之中,包括逻辑等价性、可演绎性、可相容性、不相容性等关系。它可成为一个可能的批判对象。客观思想内容是在合理的优良翻译中保持不变的东西。与世界2思想过程不同,世界3思想内容是抽象的客体,而不是具体的;它们处于逻辑关系之中,而不是联系着大脑过程。理论的逻辑结果特别标志世界3思想内容的特征,以至于可把理论的抽象思想内容看作是它的逻辑结果的集合。简单地说,世界3客体可以通过批判而得到改进,而这种批判可能是抱合作态度的,可能来自同原有观念毫无关系的人们;另一方面,世界3客体可以引起人们去想、去做——这就是世界3客体的客观性的论据。(3)

知识的客观意义可与蜜蜂酿的蜜相类比。(1)它们是产品,人生产知识好比蜜蜂酿蜜。(2)它们可贮存,知识贮存在书本或图书馆中好比蜂蜜贮存在罐子里。(3)它们可供消费,尤其自己的产品可供同伴消费,或者自己消费同类者生产的产品。(4)产品生产者也是这产品的消费者,生产知识、理论者也是知识、理论的消费者。这就是说,知识像蜂蜜一样是客观的(参见第八章)。

波普尔时常把世界3的客观性和自主性连在一起来谈。他提出,一本书之所以为书,既不在于思想动物的创作,也不在于实际曾被读过或被理解过,而只要可被解读就够了。书包含着真的或假的、有用的或无用的内容,这是客观知识。于是,柏拉图式的自在的书、自在理论等,一句话自在性,既联系着世界3的客观性,又联系着它的自主性。自主性思想是世界3理论的中心思想:世界3虽是人的创造,但部分是自主的,是一个有一定程度自主性的领域。所谓自主性,意味着独立存在或不可还原性。自主性的判定标准在于:存在自身固有的特性或规律,它们是其他领域(或对象)所没有的;这些特性或规律原则上不可断定为已给的特性或规律。世界3的特性和规律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精神的,并且还不能还原为物理的或精神的。世界3客观上有迄今没有人想过的问题和推论。人们可以发现它们,但总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和没有预见到的。世界3一旦在理论上存在,就开始有自己的生命和历史。实际上,客观知识世界大部分是实际出版了的书籍和已提出的论据的意外副产品,连作为世界3客体的语言本身也是为了其他目的而活动的意外副产品。

波普尔的另一个主要论点是世界3的实在性。他认为,世界3客体的实在性不仅在于它们在世界1中的物质化或具体化,而且在于它们可引导人们去生产其他世界3客体,并作用于世界1;所以,未具体化的世界3客体也可以是实在的。关于实在性的判定标准,主要在于相互作用。他声称,一个东西同世界1的相互作用(即使是间接的)乃是称其为实在的决定性论据。换句话说,凡是实在的东西,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对物理客体,尤其是对易于操纵的基本的物理客体,具有因果作用,特别是具有某种事出有因的效果。世界3客体对我们、对世界2经验并进而对世界1大脑、物理客体,具有事出有因的效果,所以是实在的。这就像物理主义者所称的物理力、力场是实在的一样。波普尔的思路是,从易于肯定的物理客体出发,它们是实在;再凭借因果关系,世界3客体通过世界2对物理客体发生有效作用,所以它们也是实在。这样,通过论证世界3客体(如科学理论)对世界1的影响而确立了它的实在性。在第三章中,作者用两个思想实验作了说明。

所有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都以相互作用为论据。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从而用作论证的说明有着微妙的差别。为了避免循环论证,三个世界之中必须有一个世界的实在性不依赖于与其他两个世界的关系而得到说明,只有由它自身内部的相互作用提供论据。波普尔提出:物理世界的实体——过程、力、力场——彼此相互作用,因此同物质体相互作用,所以世界1是实在的。世界2由于与我们的身体相互作用,因而是实在的。世界3对世界2的作用是直接的,而对世界1的作用则是间接的。

在三个世界中,前两个世界能相互作用,后两个世界能相互作用。因此,主观经验或个人经验世界与其他两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相互作用。世界1和世界3之间只有通过世界2的中介才能相互作用。波普尔声称:

这样来描写与说明三个世界的关系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即: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以第二世界为中介。这观点虽很少为人们所说明,我却认为它清楚地包含在三个世界的理论之中。……这样,精神与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双方的客体都可以联系起来。

通过这两方面的联系,精神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建立了间接的联系。这一点极为重要。(4)

比如,技术专家应用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的某些成果去改变物理客体,而这些理论的发明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理论含有这种技术潜力,只是由于人们试图理解这些观念才发现了它们。科学家必须主观地领悟客观理论的含义,然后才能发挥这些理论的作用去改变物理世界。这里表现了世界2的中介地位。

波普尔自称,确定第三世界的存在,这是哲学上多元论研究的一个重大步骤。按照他的多元论,世界至少包括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亚世界。这种多元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这三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波普尔所说的本体论上的多元,是从逻辑关系上而不是从历史关系上说的。

猜测性知识

科学不等于真理,知识本质上是猜测性的——这是波普尔哲学形成时期树立的一个论点,并且成了他的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与反驳》一书不仅表明猜测与反驳在他的知识论中占有何等地位,而且显示出他在一个历史时期里的注意力中心。在《客观知识》中,对知识的猜测和反驳的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重要的发展。

把丰富的哲学思想浓缩成精练的图式或公式,这是研究中的一种过硬功夫。与黑格尔的三段式相类比,波普尔提出了他的四段图式。这个图式在《客观知识》中频频地出现(例如在第三、四、六、八章等),传递了大量信息,为了解波普尔的知识论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1965年在《关于云和钟》中出现描述有机体进化序列的四段图式:

p→ts→ee→p

其中“p”表示问题,“ts”表示试探性解决办法,“ee”表示排除错误。但是这个序列不是简单循环的,新产生的问题与原来的问题不同。为了说明这一点,有必要改写成1式如下:

p1→ts→ee→p2

这是一种简单形式,它未能表示出试探性解决办法的多样性。所以,复杂的表示是(2)式如下:

从进化论观点看,这个图式表示进化面临着生存问题。但是,广义地说,问题并不限于生存问题,于是,一般地说,上述四段图式乃是问题逻辑的表示式。它有广泛的用途。

1966年波普尔把他的图式用于知识,描绘理论成长的方式。为此,用“tt”表示试探性理论,并代替“ts”,使(1)式变为(3)式:

p1→tt→ee→p2

这意思是说:为解答问题而提出理论,所有理论都是试探性的,都是猜测;把批判性讨论或排除错误用之于它,其结果通常会突现出新问题;新问题较之旧问题往往有更大的深度,它们之间的深度差和预见度差适当地表征出理论的成长或科学进步;最好的试探性理论是能引发出最深刻和最意外的子问题的理论。此外,如果可能的话,对于一个问题应设想多个理论作尝试,并对它们作批判性检验——考虑到这些,复杂的表示方式可如(4)式。它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了。按照世界3理论,甚至还可以说,它包含波普尔自己未加说明的思想内容。

波普尔认为,他的四段图式不但对动物和原始人都适用,而且可以推广到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阿米巴都遵循同样图式活动,虽然也有决定性的差别。波普尔不仅把他的图式用来表示生物进化,而且表示理论的成长、知识的增长或世界3的发展;不仅作为思想突现的表示式,而且也作为科学研究的逻辑的表示式、理解活动的表示式、世界3对世界2进行反馈作用的表示式,等等。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否证论和客观主义知识论都可在这个图式中找到说明。

在四段图式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核心,它们说的就是猜测与反驳,能代表整个图式的实质。在波普尔看来,理论、科学、知识都是一种猜想;它们是不可证实的、不能得到充分支持的;科学理论与假说没有区别;证实主义的可靠知识是不存在的;一系列对知识性质的别出心裁的看法都强化地浓缩在第二段之中。第二段在前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提供了波普尔对猜测性知识的主要说明。科学理论、知识是猜测性的。这个论点不只来自于理论、知识的产生方面,即它们的提出或发明、创造是尝试性的、没有保证的;更重要的论据在理论本身的存在状态之中,因为任何理论迟早都要被反驳、被否定,它们与真理是分离的、外在的。因此,要深刻了解波普尔关于知识的猜测性,必须深入第三段,必须了解他的知识论与否证论的关系。波普尔自己提供了必要的说明。

知识的猜测性由第三段提供根据和机理。因为,波普尔认为检验的目的在于否证,知识、理论的被反驳、被否定决定其猜测性。理论的增长是达尔文式的选择,不是拉马克式的教导。知识的猜测性与否证或反驳的关系,犹如在达尔文主义中进化与选择的关系。“否证”概念成为关于猜测性知识的理论的核心概念就好比“选择”概念之对于达尔文主义。波普尔把知识、理论归结为猜想,片面夸大猜测性,其根源在于把检验等同于反驳,片面夸大了否证的地位和作用。

进化知识

达尔文主义扩展到知识领域了。在波普尔看来,一方面,人类知识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另一方面,知识的进化,世界3的进化,仍然是达尔文主义的模式。三个世界在历史关系上是进化的。有一个物理世界,即世界1,它的一个次级世界是生物有机体世界。世界2是有机体世界的进化成果。世界3即人心产物的世界,作为世界2的进化成果而出现。

波普尔认为,科学提示给我们一幅试探性的宇宙图景,其中有新的层次及与之相关的新事物突现出来。在最初层次上有重原子核;在较高一级层次上出现有机分子;在更高层次上生命突现;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出现意识状态;在再高一个层次上出现人类精神的产物,如科学理论、艺术作品等。在他看来,精神的出现是生命进化中的大事,这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同意,主要的疑难在于说明在进化的链上出现知识。他表示说:“我认为我们可以把神话、观念和理论都看成是人类活动的一些最典型产品。它们和工具一样,是在我们体外进化的‘器官’。它们是人体外的人造物。因此,我们要特地把称为‘人类知识’的东西算进这些典型产品之中”(参见第八章)。

按照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在进化中选择是极其重要的。波普尔认为,这对于进化中出现知识也是适用的。但是,在《客观知识》中曾把自然选择理论描述为几乎是同义反复,是不可检验的。到1978年,他声明改变了这种看法,并承认它已得到孟德尔的遗传理论、突变理论和在同一基因库中基因重组的理论以及解译了的遗传密码的支持。

在第二章中说明进化论的认识论时,特别强调它与科学方法相一致。认识活动的进展,知识的增长,像生物进化一样,都按照试错法进行。而试错法在波普尔看来是与科学方法基本上一致的。他用四段图式描述突现进化和通过选择、理性批判而自我超越,描述通过系统的理性批判以排除错误来发展知识。不仅知识的产生有赖于语言,而且只是随着语言论证功能的进化,批判才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工具。科学从问题开始,引发出竞争理论,进而对它们作批判性评价;这就要求严格的批判性检验,其目的在于排除错误。这是一种选择。波普尔认为,动物甚至植物也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爱因斯坦与阿米巴都免不了犯错误,主要差别在于,是否怕犯错误或厌恶错误,是否对批判有自觉的态度。波普尔提出,科学家努力消除自己的虚妄理论,让它们代替自己去死亡;而信徒——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则随他自己的虚妄信仰而死去。这番话是很有见地的。

波普尔的知识论把认识论与进化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依靠否证方法或问题逻辑作纽带。他认为,从客观主义观点看,认识论即是知识发展理论;它是解决问题的理论,即构思、批判性讨论、评价以及批判地检验的理论,竞争的猜测性理论的理论。人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源于动物是问题的解决者。科学方法、批判方法来自于试错法。所谓客观知识、猜测性知识和进化知识,都是指人类知识,不过,它们的含义和侧重面有所不同。

在认识论和进化论的结合中,进化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而出现。这是波普尔的主要意图。他提倡从进化论观点看知识,力图使自己的认识论得到达尔文主义的支持。对于波普尔,进化论的认识论的意义不限于此。通常,哲学家、科学哲学家之需要某门科学或某种科学理论,全在于用来服务于哲学,尤其是当作哲学理论的基石或支柱。与此不同,波普尔的胃口更大,他还期望推进作为科学理论的进化论本身。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进化论的认识论可看作是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延伸。其论据很简单:人类知识是进化的结果;知识像意识状态、精神一样是进化链条上突现的环节;世界3和世界2是实在的,它们的出现像有机体世界在世界l内部出现一样是一种选择、一种进化。这样,关于知识的理论就成了进化论中的新篇章。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波普尔研究的是知识达尔文主义。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波普尔声称:进化论的认识论由于与科学方法相一致,从而使人们在逻辑基础上既对认识论又对进化论有更好的了解。

没有完结的结束语

《客观知识》提供了一些与传统不同的新思想。它们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兴趣,除了哲学家以外,还有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甚至情报科学专家等。对于包括世界3理论在内的一些新建议、新构思,赞同者、褒者有之,反对者、贬者亦有之。例如,1963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艾克尔斯在《了解大脑》(1973)中声称:“我完全接受了卡尔·波普尔爵士的哲学成就以及他所提出的三个世界的概念。”与此相反,法伊尔阿本德专门评论《客观知识》这本书时则认为:没有恰当的证据或发现支持波普尔的论点,第三世界只不过是怪物,是投射在物质世界上的影子。

至于波普尔,他在本书的前言和其他地方都声明:他的著述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或传授点什么,或说服别人,而在于提出问题,引起注意,激起争议,进行讨论。他认为,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借助于建立既是想象的又是辩论的和批判性的理论,主要是方法论方面的理论,以丰富我们关于世界的图景。他的理论引出了许多新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有相当深度。这是波普尔自己所沾沾自喜的,也是有学术价值的。用批判精神对待他的理论,不过是用其之道而已。

本书由舒炜光组织集体翻译,分工如下:前言、致谢,舒炜光译;第一章,卓如飞、舒炜光译;第二章,李秉平、彭信娥译,舒炜光校,李小群曾参加初稿翻译;第三章,梁咏新译,赵国复、舒炜光校;第四章,曾聪明译,舒炜光校;第五章,舒炜光译;第六章,卓如飞、舒炜光译;第七章,顾毓忠、梁咏新译;第八章、第九章和附录,周柏乔译,舒炜光校;全书由舒炜光统校。

* * *

(1) 参见《客观知识》前言和第三章。

(2)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1968年英文版,第44页。

(3) 波普尔后来在“三个世界”一文中系统地发挥了这些论点,见s·m·麦克马林编:《论人类价值》,1980年。

(4) 参见第四章第2节。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