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祖剂

卷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梔子豉湯。

治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及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又治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梔子(十四枚,擘,苦寒)。香豉(四合,綿裹,苦寒)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後服。

按成無己云: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治傷寒之妙,雖有變通,終不越此數法也。傷寒邪氣自表傳裡,留於胸中,邪在高分,則可吐之,是越之之法。然吐症亦自不同,如未經汗下,實邪蘊郁,謂之膈實,宜瓜蒂散,乃吐胸中實邪也。若發汗吐下,邪氣乘虛留於胸中,謂之虛煩,宜用梔子豉湯,乃吐胸中虛邪也。又曰:酸苦湧泄為陰,苦以湧吐,寒以勝熱,梔子、香豉相合而為吐劑宜矣。又曰: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服。

梔子甘草豉湯。

即梔子豉湯加甘草(二兩),治症同前。而少氣者,蓋少氣則氣為熱搏,散而不收者,甘以補之也。

梔子生薑豉湯。

即梔子豉湯加生薑(五兩)。治證同前而嘔者,蓋嘔則氣為熱搏,逆而不散者,辛以散之也。

梔子厚朴湯。

即梔子豉湯去豉,加厚朴(四兩),姜炙,枳實(四枚),去穰,炙令黃。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蓋用梔子之苦,以湧虛煩,枳、樸之苦,以泄腹滿也。

梔子乾薑湯。

即梔子豉湯去豉,加乾薑(二兩)。治傷寒,醫以圓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蓋用乾薑之辛熱,以復正氣也。

梔子柏皮湯。

即梔子豉湯去豉,加炙甘草、黃柏(各一兩),治傷寒身黃髮熱者。

梔子大黃湯。

即梔子豉湯增豉(六合),加大黃(一兩)、枳實(五枚),治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大黃硝石湯。

即梔子柏皮湯去甘草,增黃柏,加大黃、硝石(各四兩)。治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茵陳蒿湯。

用梔子鼓湯去谷,加茵陳蒿(六兩)、大黃(二兩)。治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又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身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成無己云: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茵陳、梔子之苦寒,以逐胃燥;大黃之苦寒,以下疹熱。

瓜蒂散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瓜蒂(一分,熬黃,苦寒)。赤小豆(一分,酸溫)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服。

按:成無己雲:華佗曰:四日在胸,則可吐之。此迎而奪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氣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滿者,吐之則愈。此隨證治之之法也。大約傷寒四五日,邪氣客於胸中之時也,加之胸中煩滿,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則為吐證具,乃可投諸吐藥,而萬全之功有之矣。又云: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香豉之苦;在上者湧之,湧以赤小豆之酸。內經曰:酸苦湧泄為陰。

一物瓜蒂散

即前方止用瓜蒂(二七個),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頓服。治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又治傷寒三四日者,或覺心滿堅硬,腳手心但熱變黃,不治而欲死者,用瓜蒂為細末,每用一字,吹鼻令黃水出,余殘末水調服之,得嘔黃水一二升乃愈。

㗜鼻瓜蒂散

用瓜蒂(十四個)丁香(一個)黍米(四十九粒)為細末,噙水取一字,㗜鼻下黃涎。

按衍義云:瓜蒂,即甜瓜蒂也。瓜蒂成熟自落,其蒂在蔓莖上,採得曝乾,不拘多少,為細末,量病輕重,每服一二錢匕,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合,調勻灌之。

又治偏正頭痛久不愈,服諸藥及針刺不效者,以其濕在頭也。瓜蒂一味為細末,以少許㗜之,鼻中清水徐徐出,一晝夜濕盡痛止為度,此亦吐之意也。經云: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故邪在胸中者服之,邪在頭目者㗜之,皆吐之屬也。張子和云:點目出淚,㗜鼻瀝涕,口食漉涎,皆有以同乎吐也。問:古今吐法不一,在胸中者或㗜之,在頭者或吐之,何也?答曰:頭為天之天,肺為天之地,鼻為肺之竅,胸為肺之腑,總而言之,皆在心君之上,無形之神,至高之分,故用之錯而效之同也。又治小兒久患風癇,纏喉風痹,及大人風涎潮熱,發則不省人事,酒積食勞,黃疸,脾濕腫滿,勞熱上喘,肌熱咳嗽,中滿眩暈,膈實痰飲,痰厥頭痛,一切胸上病患,脈沉實按之有力者,並約量劑料輕重多少服之,服之良久,涎自出矣。如涎不出,含砂糖一塊,下咽則涎出。此物甚不損人,全勝石碌、硇砂等藥。用諸瓜蒂藥吐不止者,以麝香湯解之。

勝金丸。

用生薄荷(半兩),豬牙皂角(二兩),捶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瓜蒂末(一兩),藜蘆(二兩),硃砂(半兩),將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硃砂為衣,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醒,不醒不可救。或謂中風無吐法,引金虎、碧霞為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執以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藥,恐損脾壞人四肢耳。羅謙甫方有粉霜、鉛粉,無藜蘆,治法同。

瓜蒂散

用瓜蒂(七十五個)赤小豆(七十五粒)人參(去蘆,五分)甘草(生用,二錢五分)治痰飲酒。

積,食勞留飲停滯,或寒結胸中,熱鬱所化。

三聖散。

用防風(三兩)、瓜蒂(三兩)、藜蘆(一兩或五錢),治痰涎壅盛,用此吐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宜靜室暖不透風處用,吐至以好醋蔥湯解之。

瓜蒂散

用瓜蒂、丁香(各七枚)、小豆為末。黑豆許於鼻,少時黃水出,瘥。治身面四肢浮腫,殺蟲,去鼻中息肉,陰黃,黃疸及暴急黃。

瓜蒂散

用苦參(二分)甘草(一分半)瓜蒂(二十枚)赤豆(二七粒)療傷寒汗出不渴,三四日胸中惡欲吐者,當吐不止,作蔥豉汁解之。忌海藻松菜。

赤小豆茯苓湯。

用赤小豆(三十枚)茯苓(六銖)瓜蒂(四銖)雄黃(二銖)甘草(五銖,炙)栝蔞(四銖)用水三升,先煮小豆、茯苓,取汁八合,合後四藥,搗為散,取前汁調半錢匕,適寒溫服之,須臾當吐則愈。治黑疸,身體大小便正黑。一方云:療久黃疸。

瓜蒂散

用瓜蒂(三分)赤小豆(四分,熬)雄黃(四兩,研)搗篩為散,空心溫漿水服一錢匕半,當吐止,不吐加至二錢匕。寮卒中惡,心腹絞刺痛,氣急脹,奄奄欲絕。

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苦寒)。甘草(二兩,炙。甘平)。芒硝(半升。鹹苦大寒)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成無己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芒硝鹹寒以除熱,大黃苦寒以蕩實,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陳而緩中。又曰:承氣湯中用甘草,恐其暴下也。

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潮熱。大便硬者。

大黃(四兩,酒洗,苦寒)。厚朴(半斤,炙,去皮,苦溫)。枳實(五枚,炙,苦寒)。芒硝(三合,鹹寒)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成無己曰:內經曰: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之苦,以潤燥除熱。又曰: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之苦,下結燥。又曰:熱淫所勝,治以鹹寒。芒硝之咸,以攻蘊熱。

小承氣湯。

即大承氣湯去芒硝,減厚朴(六兩),枳實(二枚)。大熱結實者,與大承氣湯。小熱微結者,與小承氣湯。以熱不大甚,故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減厚朴,枳實也。一名順氣湯,一名三物厚朴湯。成無己曰:承,順也。傷寒入胃,胃氣鬱滯,糟粕秘結,壅而為實,是正氣不得舒順也。湯以盪滌實邪,使正氣得以舒順,是以承氣名之。又曰:承氣湯,下藥也,用之尤宜審焉。審知大實大滿,堅有燥屎,乃可投之也。如非大滿,則生寒熱而病不除,況無滿實者,而或妄投之,則結胸痞氣之病生矣。故曰:傷寒有承氣之戒也。

按:海藏云:調胃承氣湯治實而不滿,即正陽陽明是也。大承氣湯治大滿大實,即太陽陽明是也。小承氣湯治實而微滿,即少陽陽明是也。太陽陽明、正陽陽明為最高之分,故大黃但用酒浸,從巔而下之也。惟少陽陽明為最下之分,處三經之內,故大黃不用酒浸也,非若二經而高爾。若最高之分,用最下之藥,則耳目昏冒,咽頰腫痛,神癡不清之病,有不免矣。若最下之分,用最高之藥,則胸中氣消,日久不復,虛損成勞之病,有不免矣。故仲景三承氣湯,各有主治,隨經而異,即不同也。又年老虛人,傷寒可下者,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去硝,慢火熬成玄明粉,量輕重而下之。

桃仁承氣湯。

即大承氣湯減芒硝,加桃仁。一方去枳實、厚朴,加桂枝、桃仁。治傷寒熱毒入經,結於五臟,內有瘀積,吐血下血,及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外解而小腹急痛者,及血痢質實,跌蹼損傷,瘀血作痛等症。

三一承氣湯。

即大承氣湯加甘草,治大承氣湯證腹滿實痛,又治小承氣湯證內熱不便,又治調胃承氣湯證譫語下利,此湯合而為一,故名三一承氣湯也。

六一順氣湯。

即大承氣湯加甘草、黃芩、芍藥、柴胡,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三一承氣、大陷胸、大柴胡六湯,故名六一順氣湯。順,即承也。

黃龍湯。

即大承氣湯加甘草、人參、當歸,治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者。庸妄不識,呼為漏底,而用熱藥止之,誤矣。此因熱邪傳裡,胃有燥屎,名曰熱結利,俗所謂傍流也。

三化湯。

即大承氣湯去芒硝加羌活,治中風便溺阻隔,邪氣內實者。上焦滿,治以厚朴;中焦滿,破以枳實;下焦實,奪以大黃。用羌活者,不離乎風也。服後二便微行,三焦氣化,故曰三化。

麻仁丸

即大承氣湯去芒硝,加麻仁(二升)、芍藥(半斤)、杏仁(一斤),蜜丸服。一名脾約丸,一名潤腸丸。治胃強脾弱,不能運布津液,濡潤大腸,大便結燥者。又治跌陽脈浮而澀,小便數,大便難,為脾約者。

滌毒湯。

即大承氣湯去厚朴、枳殼,加甘草、牛蒡、當歸,治時氣五發,瘡瘍喉閉,虐。頭風等證。

厚朴七物湯。

即大承氣湯加生薑、大棗、桂、甘草,治腹痛脹滿。

大黃湯。

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木通、大腹皮。治陽毒傷寒未解,熱結在內,恍惚如狂者。

大陷胸湯。

太陽病,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者。

大黃(六兩,去皮,苦寒)。芒硝(一升,鹹寒)。甘遂(一錢匕,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成無己云:大黃謂之將軍,以苦盪滌。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軟硬。夫間有甘遂,以通水也。甘遂若夫間之,遂其氣可以直達。透、結、陷胸,三物為允,利藥之中,此為翛劑。傷寒錯惡,結胸為甚,非此湯則不能通利之。劑大而數少,取其迅疾,分解結邪,此奇方之制也。靈樞曰:結雖大,猶可解也。在傷寒之結,又不能久,非陷胸湯,孰可解之。

大陷胸丸

即大陷胸湯增大黃(二兩),減芒硝(半升),加葶藶、杏仁(各半升),先搗大黃、葶藶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乃可攻之。

芫花(熬,辛溫)。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各等分)。大棗(十枚,擘,甘溫)

上三味,各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之後,糜粥自養。

按成無己曰: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飲;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腎所主也;甘者,脾之味也。大棗之甘,益土而勝水。又云:下嘔逆,里受邪也。邪在裡者可下,亦須待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不惡寒者,表已解也。頭痛,心下痞硬滿,下,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邪熱內蓄而有伏飲,是里未和也。

三花神祐丸

即十棗湯加牽牛、大黃、輕粉,水丸。

除濕丹

即神祐丸加乳香、沒藥。

玄青丹

即神祐丸加黃連、黃柏、青黛。元戎云:以上四種藥,極有毒,不可輕試也。

趁痛丸

即十棗湯去芫花,加白芥子。大麥面上三味藥為末,拌和勻作餅,慢火炒黃熟,再為細末,用大麥面一兩,同上拌勻,糊丸桐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丸至十五丸。明理趁痛丸無大戟,治腳氣上攻,風毒走注疼痛,神效。又治水氣浮腫。

舟車丸。

即神祐丸加青皮、陳皮、木香,水丸,白湯下七十丸。

控涎丹

即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桃仁泥,糊丸,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丸,薑湯下。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小胃丹

即十棗湯去大棗,加大黃、黃柏,水丸,臨臥津液下二、三十丸,或白湯下。製法詳準繩。取膈上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

舟車神祐丸。

即舟車丸合神祐丸加檳榔,取蟲加蕪荑,為末,水丸,空心服五丸,日三服。河間依仲景十棗湯例,製出此方,主療一切水濕為病。戴人云:十棗泄諸水之上藥,所謂溫藥下者是已。如中滿腹脹,喘嗽淋閉,水氣蟲腫,留飲癖積,氣血壅滯,不得宣通,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久新瘧痢等病,婦人經痛帶下,皆令按法治之,病去如掃,故賈同知稱為神仙之奇藥也。按婁全善曰:舟車祐丸乃河間所定,初服五丸,日三服,如至快利後,卻常服,以病去為度。設病愈後,平人能常服保養,宣通氣血,消運飲食。若病痞悶極甚者,多服反煩渴不開,轉加痛悶,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加至快利為度,以意消息。小兒丸如麻子大,隨強弱增損,三四歲者三五丸,依前法加減。至戴人變為神芎丸,神秘不傳。然每令人夜臥,先服百餘粒,繼以濬川等物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投下少末,再服和膈藥,須以利為度。五日一下者,三日一下者,病輕者可一二度止,重者五六度方愈,是擒縱卷舒之妙,臨證制宜,非言可諭。觀其藥雖峻急,認病的確,自非老手諳練,有大負荷者,焉敢見諸行事。余每親制用之,若合符節。然又隨人強弱,當依河間漸次進服。強實之人,依戴人治法行之,神效。

大聖濬川散。

即神祐丸去芫花、大戟、大棗、輕粉,加郁李仁、芒硝。

樓全善評曰:此下諸積之聖藥也。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燥乾。濕病本不自生,因干火熱怫鬱,水液不能宣通,停滯而生水濕也。凡病濕者,多自熱生,而熱氣多為兼病。內經云:明知標本,正行無問者是也。夫濕在上者,目黃而面浮;在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肢滿痞膈痿逆。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世俗不詳內經所言留者攻之,但執補燥之劑,怫鬱轉加而病愈甚也。法當求病之所在而為施治,瀉實補虛,除邪養正,以平為期而已。又嘗考戴人治法,假如肝木乘脾土,此土不勝木也。不勝之氣,尋救於子,巳土能生庚金,庚為大腸,味辛者為金,故大加生薑,使伐肝木,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以舟車丸先通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後以薑汁調濬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以濬川散隨後。如寒疝氣發動,腰腳胯急痛者,亦當下之,以瀉其寒水。世俗暗於治體,一概鹵莽,有當下而非其藥,終致萎頓而已。豈知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濕,大黃、芒硝可以下燥,如是分經下藥,兼食療之,非守一方求其備也。故戴人曰:養生與攻疴,本自不同,今人以補劑療病,宜乎不效也。

泄水丸

即十棗湯加海帶、海藻、郁李仁、續隨子、商陸根,水煮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水下。

神芎導水丸。

用黃芩(一兩)黃連川芎薄荷(各半兩)大黃(二兩)滑石黑牽牛(各四兩)治勞瘵停濕,二陽病熱鬱。

河間制治一切熱證,其功不可盡述。設或久病熱鬱,無問瘦痿老弱,並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以為度,常服此藥,除腸胃積滯,不傷和氣,推陳致新,得利便快,並無藥燥搔擾,亦不困倦虛損,遂病人心意。或熱甚必急須下者,使服四五十丸,未效再服,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動臟腑,有益無損。或婦人血病下惡物,加桂半兩,病微者常服,甚者取利,因而結滯開通,惡物自下也。凡老弱虛人,脾胃經虛,風熱所郁,色黑齒稿,身瘦痿黃,或服甘熱過度,成三消等病。若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病於內,則神志躁動,怫鬱不開,變生諸證,皆令服之。惟臟腑滑泄者,或裡寒脈遲者,或婦人經病,產後血下不止,及孕婦等不宜服。

導水丸。

大黃黃芩(各二兩)滑石牽牛頭末(各四兩)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臨臥溫水服。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滿。

加減法

加朴硝(一兩),退熱,散腫毒,止痛。加白芥子(一兩),去遍身走注疼痛。加郁李仁(一兩),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加甘遂(一兩),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滿。久病加樟柳根(一兩),去腰腿沉重。

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兩)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臥服。

加味控涎丸

即神祐丸去大黃、輕粉,加苦葶藶、巴豆,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茶清下。治風熱上攻壅盛,中脘停痰,留飲喘急,四肢浮腫,腳氣入腹,及腹中諸氣結聚,服之得利即效。

甘遂半夏湯。

用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治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

疏鑿飲子。

用澤瀉、赤小豆炒、商陸、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檳榔、茯苓皮以上(各一錢)。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神助散

用黑牽牛炒取頭末澤瀉(各二錢)豬苓椒目(各二錢五分)葶藶(五錢)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浮腫,以手按之,隨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安臥,小便赤澀,大便難。

牡蠣澤瀉散。

治人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

牡蠣。澤瀉。蜀漆(洗,去星)。栝蔞根。葶藶子。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

牡蠣湯。

用牡蠣(四兩熬)蜀漆(三兩)麻黃(四兩)甘草(二兩)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治牡瘧。

蜀漆散

用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杵為末。治牡瘧多寒者,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蜀漆丸

用蜀漆知母升麻白薇地骨皮麥門冬(各五分)烏梅肉鱉甲炙葳蕤(各四分)石膏(八分)甘草(三分,炙)常山(六分)豆豉(一合)熬,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此方用無不瘥。加光明硃砂一兩,神良。治嶺南瘴氣,乍熱乍寒,積勞似瘧,皆主之。兼治痎瘧連年不瘥。忌海藻、菘菜、莧菜、生蔥、生菜。

蜀漆丸

用蜀漆、青術、香、升麻、鱉甲炙、牡蠣熬、硃砂研、豬苓、香豉(各四分)、常山、大黃(各八分),為末,蜜和丸梧子大。米湯下寸二丸,日二服,漸漸瘥,至平復止。治瘴瘧不瘥。

蠲痹湯。

治冷痹,手足腰痛沉重,及身體煩疼,背項拘急。

黃耆(蜜炙)。防風(去蘆)。羌活。赤芍藥(酒炒)。薑黃。(炒)。當歸(酒洗,各二錢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鍾,食前服。一方無防風。

愚按: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故用黃耆以實衛,當歸以調榮,羌活驅風,薑黃療痹,赤芍藥和肝,甘草和脾。黃耆畏防風,得防風而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舒經湯。

即蠲痹湯無黃耆、防風,有白朮、海銅皮、生薑,水煎去滓,入沉香汁少許,食前服。治臂痛不能舉。有人常苦左臂痛,或以為飲,或以為風為濕,諸藥悉投,繼以針灸,俱不得效,用此方而愈。蓋是氣血凝滯,經絡不行所致,非風非濕。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後服。

五痹湯。

用片薑黃羌活白朮防己(各二錢半)甘草(炙,一錢)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七片),煎至一錢,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治風寒濕之氣,客留肌體,手足緩弱,麻痹不仁。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二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徹汗,瘥。

防己茯苓湯。

即防己黃耆湯去白朮,加桂枝、茯苓,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治皮水為痛,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地黃湯。

用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一分)。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

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治病如狂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者。

木防己湯。

用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治膈間有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免黑裡,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此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後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

用: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茯苓(各四兩)芒硝(三合)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用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

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方主之。

瀉肺湯。

用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治肺癰喘不得臥者。

葶藶丸。

用甜葶藶隔紙炒栝蔞仁杏仁湯浸,去皮尖,炒漢防己(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搗一二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赤茯苓煎湯下,日三四服。治消渴後成水病浮腫。一方,無栝蔞仁,有貝母、木通(各一兩)。治肺氣喘咳,面目浮腫,便赤。

沉香琥珀丸

用:琥珀。杏仁(去皮尖)。紫蘇。赤茯苓。澤瀉(各半兩)。葶藶。炒郁李仁(去皮)。沉香(各一兩半)

陳皮去白防己(各七錢半)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以麝香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參煎湯送下,量虛實加減。治水腫一切急難證,小便不通。

常山湯(療瘧。)

常山(三兩)

上一味,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煎取一升,臨發前頓服之,微吐瘥。

常山散

用常山五分升麻蜀漆(各一分)搗篩為散,每服二錢匕,和井花水煮米半合,頓服,少間則吐,吐訖則瘥。療瘧。

常山桂心丸

用常山、桂心、大黃、甘草炙各四分,為末,蜜和。平旦服如兔屎大,每欲發,服五六丸,飲下之。欲服藥,先進少熱粥。治瘧神良方。忌生菜、生蔥、海藻。

常山丸

用常山青木香(各四分)知母(六分)牡蠣熬豉鱉甲(炙各二分)蜀漆麻黃大黃烏梅肉丹砂(各一分)搗篩,蜜丸梧子大,未發時服五丸,粥飲下,微吐後任食,如未愈,更服十丸,療瘧。忌生菜蔥莧及生血物油膩。

療瘧丸。

用常山(三兩)知母(四分)甘草(三分)炙為末,蜜丸梧子大,未發前服十五丸。

常山酒

用常山(一兩)獨蒜頭(一顆,切)糯米(一百粒)烏豆(一百粒)清酒(一升)未發前一日,以酒浸藥於碗中,紙覆碗上,橫一刀,欲發時飲三分之一,未吐再服,吐即瘥。

烏梅丸。

用烏梅肉(一兩)、常山(二兩)、鱉甲(二兩炙)、香豉、蜀漆、人參、蓯蓉、桂心、知母、桃仁去皮尖搗篩,蜜丸梧子大,空心酒飲下三十丸。療瘧,無問瘴痰諸瘧悉治。

皂莢丸。

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者。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稀涎散

用白明礬(一兩)豬牙皂角(四條)去黑皮上二味為末,治中風卒倒昏悶,涎潮搐搦,水調灌下,得吐涎妙。一方用明礬一兩化開,將江子仁六粒,每粒分作兩半,牙皂三錢切片,入礬中攪勻,待礬枯為末,治中風不語,牙關緊急,單蛾雙蛾,每用三分吹入,諸病皆愈。痰涎壅盛者,以五分燈心湯下,喉中之痰逆上者即吐,膈間者即下。一方用江子二粒去皮膜,白礬拇指大一塊為末,將二味在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用綿裹敢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治急中風,口閉涎上垂死者,一服即瘥。

碧雲散。

用青礬明淨者(七錢),巴豆(一粒),去殼研,以礬為末,瓦上溶化,入巴豆在內,候礬干為度,細研,每用一字,以竹管吹入喉,咽中涎去為效。治咽喉諸證。

黑龍膏。

用皂莢(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鬥半,入人參(末,半兩)、甘草(末,一兩),煎五升,去滓,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餳,入瓶埋地中一夜。每溫酒化下一匙,取惡涎盡為度,後含甘草片。治九種喉痹,急喉痹,纏喉風,結喉爛,木舌,飛絲入口等證。

抵當湯。

治太陽病六七日,表證在,脈微沉,不結胸,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小腹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又治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

水蛭(三十個,熬,鹹苦寒)。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苦微寒)。桃仁(二十個,去皮尖,苦甘平)。大黃(三兩,酒浸,苦寒)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成無己曰:人之所有者,氣與血也。氣為陽,陽病易治,氣塞而不行者猶易散;血為陰,陰病難治,血畜而不行者則難散。血畜於下,非大毒駛劑,則不能當而抵之。又曰:苦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鹹苦,以除畜血;甘緩結,苦泄熱,桃仁、大黃之苦,以下結熱。

抵當丸。

即抵當湯減水蛭(十個),虻蟲、桃仁(各減五個),大黃增一兩,杵搗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睟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治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

大黃䗪蟲丸。

即抵當丸加䗪蟲、蠐螬、乾漆、乾地黃、芍藥、杏仁、黃芩、甘草,為末,煉蜜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

沒藥散。

用虻蟲(一錢,去足翅,炒)水蛭(一錢,炒)麝香(一錢)沒藥(三錢)為細末,煎四物加鬼箭、紅花、玄胡索湯調服。治血暈、血結、血聚於胸中,或偏於少腹,或連於脅肋,服後血下痛止,只服湯藥。

白散

與小陷胸治證相同。

桔梗(三分。辛、苦,微溫)。貝母(三分。辛、苦,平)。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辛,溫)

上先以二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外臺名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也。

三物備急丸。

用巴豆去皮心,熬,另研如脂,大黃、乾薑(各一兩)三物須精新者,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蜜丸,密器貯之,莫令泄氣。主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咳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禁,亦須折齒灌之。千金云:司空裴秀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傾口中,令從齒間得入。

神應丸

用巴豆(一百十粒)、面(一斤)同炒盡油,連曲一處為細末,醋糊丸,綠豆大。冷水下一、二十丸。

治心腹脹滿,宿食不消,飲食所傷,不喜飲食,諸藥不效。

青蛾丸

即神應丸加青黛等分,白礬倍蒸餅,丸如綠豆大,甘草湯下二丸。治喘嗽上熱。

紅粉丸。

一名軟紅丸。用杏仁(二十個)、巴豆(四個)、不去皮乾胭脂(十個),水丸綠豆大,生薑湯下三丸。治婦人血不通及心痛。一法加硃砂。

解毒雄黃丸。

用巴豆(七個,去皮油)雄黃鬱金(各一分)醋糊丸綠豆大,熱茶下七丸。治纏喉風急,喉閉卒倒,失音不語,不省人事,吐出頑痰,立便蘇省,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心頭猶熱,口禁不下,即以鐵匙斡開,或折齒灌之,藥下咽喉,無有不活,微吐泄不妨。及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滿,目赤癰腫,一切熱毒,並宜服之。小兒喉腫痛,驚熱痰涎壅塞,服二丸或三丸,量大小加減,三五粒量虛實加減,溫水吞下,不拘時候。常服進飲食,消酒毒,令人不中酒。又治小兒脾胃虛弱,累有傷滯,糞白鮓臭,下痢水穀,每服五粒黍米大,幹薑湯下,不拘時候。前項疾症,連綿日月,熱藥不效者,不拘老幼,處心服餌,立有神效。

玉霜丸

即神應丸加輕粉、滑石。一方加南星、青黛,名比金丸,糊丸麻子大。治小兒驚風體熱,喘粗涎嗽,心忪頰赤,大小便不利,夜臥不安。如一歲兒用一丸,薄荷湯下。如急驚風,頭熱足冷,口噤面青,筋脈抽掣,膈中頑涎甚者,加一二丸,煎桃符湯下。蘊毒熱毒涎出,立便安愈。小兒瘡疥後餘毒,食後以此湯解之。黑神丸用巴豆(二錢半)鹽豉(四兩)為末,滴水丸梧子大。同大麥炒香,水上浮,不用麥,酒吞二丸。活人加五靈脂,治濕痰食積。

紫霜丸

用巴豆、代赭石、赤石脂。一法加大黃,治熱結。一法加附子、烏頭,治寒結。

酒症丸

用巴豆(十五個)雄黃皂角子大(六塊)蠍稍(十五個)白麵(五兩)為末,水丸豌豆大,候稍干,入麩內炒香,以一粒放水中,如藥浮於水上,即去麩不用。每服二丸,溫酒下。一方無蠍稍,加神麯、葛根、半夏,水丸桐子大,炒法同前。治飲酒過度,頭旋噁心,嘔吐不止,及酒積停於胃間,遇飲即吐,久而成癖。

走馬湯。

巴豆(去皮心,熬)杏仁(各二枚)以綿纏捶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蜚屍鬼擊,及中惡心滿腹脹,大便不通。

柔金丸

即走馬湯加雄黃等分,寒食麵為丸,綠豆大,幹糖炒令黃色,每服二丸,治酒積。

安中丸

用巴豆(三十個)不去皮,杏仁(十五個)白礬(一兩)棗(十枚)去核,用蒸餅劑四兩,內藥味味各種,並與棗和餅劑裹,慢火燒黃熟,去皮,一處搗成膏子,如蘿蔔子大。每服六、七丸,食後白湯下。

透羅丹。

用半夏(一兩)皂角(二兩)去皮弦子,杏仁(六十個)巴豆(六十個)用麩(五升)同炒令黃色。

為度,去麩不用,為末,入寒食麵二兩,炒黃色,醋煮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食遠臨臥生薑湯下。治胸膈痞悶,酒食所傷,並咳嗽等症。

感應丸。

治虛中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因飢飽食醉酒過多,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疼,霍亂吐瀉,大便頻並,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消,愈而復發。又治中酒嘔吐,痰逆噁心,喜睡頭旋,胸膈痞悶,四肢倦怠,不欲飲食。又治妊娠傷寒,新產有傷。若久有積寒,吃熱藥不效者,並悉治之。大病不過三服,便見痊愈。此藥溫無毒,並不燥熱,不損胃氣,亦不吐瀉,止是磨化積聚,消逐濕冷,療飲食所傷,快三焦滯氣。旋丸如綠豆大,每服

百草霜(用村莊家鍋底上刮者,細研,二兩)

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細,出盡油如粉)

杏仁(一百四十個,去皮尖及雙仁,別研膏)

丁香(新揀,一兩半)。乾薑(炮,一兩)。肉豆蔻(去粗皮,二十個)。南木香(去蘆頭,二兩半)

上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餘四味搗為細末,於前三味同拌研令細,用好蠟匱和。先將蠟六兩,熔化作汁,以重綿濾去滓,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溶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取蠟秤用。凡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於銚內熬令沫散香熟,次用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就鍋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熱作汁,和匱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以油單紙裹,旋丸服餌。此高殿前家方也。

神應丸

即感應丸,但用丁香、木香(各一錢)、乾薑(炮)、百草霜(各五錢),四味各為末,和勻重羅細,肉豆蔻(三錢)、杏仁(五錢)、巴豆(五錢炒去油),微存性,同研為泥,將前末入泥中,先備蠟二兩,醋煮去垢溶化,入油半兩勾,同入泥與細末中研勻,及數百回後,至漿可搓作挺,蠟紙封裹,每挺可重一錢,旋丸服,治冷飲注瀉者立止,海藏所攺法也。醫壘兀戎按:許學士云:此方得之王景長之家,近世名醫多用,即知此方乃古方也,惟此為真,局方高殿前家亦非也。本方雖云秘者能下,泄者能止,用之少效,予反覆本草味藥症,但言巴豆得大者良,予攺法為神應丸。

溫白丸。

用川烏(去皮臍,二兩半)、紫菀去苗葉及土、菖蒲去須九節者佳、柴胡洗淨去蘆頭、厚朴去粗皮生薑制、桔梗去黑皮蘆頭、吳茱萸用湯洗七次焙、皂莢去弦子炒、茯苓去皮、乾姜炮、黃連去皮、人參去蘆頭、巴豆去油心膜出油研炒、桂去粗皮、蜀椒去目炒半兩,各為末,入巴豆令勻,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食後臨臥服三丸,生薑湯下,漸加至五六丸。治五積六聚,十種水病,八種痞塞,九種心疼,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及婦人一切諸疾,連年累月,形瘦困憊,但服此藥,無不除愈。

易老治五積,肺積息賁,加人參、紫菀。心積伏梁,加菖蒲、黃連、桃仁。脾積痞氣,溫白丸加吳茱萸、乾薑。肝積肥氣,加柴胡、川芎。腎積奔豚,加丁香、茯苓、遠志。

萬病紫菀丸。

即溫白丸加羌活、獨活、防風,余藥分兩不同。紫菀、吳茱萸、厚朴各一兩半,菖蒲、柴胡、桔梗、茯苓、皂莢、桂枝、幹薑、黃連(各八錢)、蜀椒、巴豆、人參(各五錢)、川烏(八錢),共為末,入巴豆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加至五七丸,食後臨臥生薑湯下。治與切風患萬病如神,惟有孕者忌服。所下諸湯,詳醫壘元戎。

蓍婆萬應丸。

用牛黃、射香、犀角、硃砂、雄黃、黃連、芫花、人參、茯苓、大戟、乾薑、肉桂、當歸、芎藭、芍藥、甘遂、黃芩、細辛、巴豆、桔梗、前胡、紫菀、蒲黃、防風、葶藶、川椒、桑皮、禹餘糧(各一兩)、蜈蚣(二十八節)去頭足炒、芫青(二十八枚)、糯米同炒黃色去頭足翅、石蜥蜴去頭尾足炙四寸,共為末,入研藥勻,煉蜜丸如小豆大,療七種癖塊、五種癲病、十種注忤、七種飛屍、十二種蟲毒、五種黃病、十二種瘧病、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痹風一切等病。此藥以三丸為一劑,服藥不過三劑,萬病悉除,故稱萬應丸。若一歲以下小兒有疾,令乳母服兩小豆大,亦以吐以利為便。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活人治挾熱自利,名黃芩芍藥湯。

黃芩(三兩,苦寒)。甘草(二兩,炙,甘平)。芍藥(二兩,酸平)。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名黃芩半夏生薑湯。成無己云: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黃芩、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弱而不足者,甘以補之,甘草、大棗之甘,以補固腸胃之弱。又曰: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病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故用黃芩湯以和解表裡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

防風芍藥湯。

即黃芩湯加防風。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白朮芍藥湯。

即黃芩湯加白朮,無黃芩。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瀉無無數,水穀不化,先宜此湯和之。

蒼朮芍藥湯。

用蒼朮(二兩)芍藥(一兩)黃芩肉桂(各半兩)為粗散。每用一兩,水煎服。治痢疾痛甚者。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發咳,咳而失氣。

芍藥(四兩)。甘草(炙,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生薑甘草湯。

用生薑(五兩)甘草(四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五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茯苓杏仁甘草湯。

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桂苓五味甘草湯。

用桂枝(四兩)去皮、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兩)。治咳逆倚息不得臥。用小青龍湯主之。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用此湯治其氣衝。

苓甘五味姜辛湯。

即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各三兩)。治眼前湯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此湯治其咳滿。

桂苓五味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

即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半升)。治服前湯,咳滿即止,而更不復渴,沖氣復發者。以姜、辛為熱藥也,服之當歸,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水,其水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即前方加杏仁(半斤),去皮尖。治服前湯,水去嘔止,其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黃髮其陽故也。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即前方加大黃(三兩)。治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煮生面,故加大黃以利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治發汗後腹脹滿者。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炙甘草湯。

用甘草(四兩,炙)人參阿膠(各二兩)生薑桂枝(各三兩)麥門冬麻仁(各半升)生地黃(一斤)大棗(三十枚)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糕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渴。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千金翼同。

星香湯。

治中風痰盛,服熱藥不得者。

南星(六錢)。木香(不見火,二錢)。生薑(七片)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三生飲。

即星香湯加川烏、生附子(各三錢),治卒中昏不知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痰涎壅盛者,加全蠍(三枚)。一方,氣虛人去川烏、南星,名附香湯。

星附湯。

用天南星、生附子去皮臍(各一兩)、木香(五錢),不見火,每服四錢,生薑(九片)煎服,不拘時溫服。治諸中風,服諸藥不效,其人頑涎愈盛,或前證不解,或增困,吃此方應之。

大醒風湯。

用南星(八兩)、防風(四兩)、獨活、附子、甘草俱生料,全蠍微炒各二兩,㕮咀。每服四錢,水二鍾,生薑(二十片),煎八分,去滓溫服。治中風痰厥,涎潮昏暈,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歷節痛風,筋脈攣急。

壽星丸。

用天南星(一斤),先用炭火三十斤,燒一地坑通紅,去炭,以酒五升傾坑內,候漆酒盡,下南星在坑內,以盆覆之,周圍用灰塞定,勿令走氣,次日取出為末,加礞砂(二兩)、琥珀(一兩),別研為末,和勻,生薑汁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石菖蒲、人參湯送下。治心腹因驚,神不守舍,風涎潮作,手足抽掣,健忘等證。

青州白丸子

用半夏水浸洗(七兩)南星(三兩)白附子(二兩)川烏(半兩)去皮臍為末,以生絹袋盛,於井花水內擺出。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置瓷盆中,日曬夜露,至時撒去舊水,用井水攪,又曬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復如玉片,研細,以糯米粉煎粥清,丸如綠豆大,薑湯下二十丸。如癱瘓,溫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三五丸。治男婦手足癱瘓,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婦人血風。

省風湯。

用生南星、防風去蘆各(四兩)、生半夏酒浸洗實、黃芩、生甘草(各二兩)。每服四錢,水二盞,姜(十片),煎一盞,不拘時溫服。治卒急中風,口噤全不能言,口眼喎斜,筋脈攣急,抽掣疼痛,風盛痰實,旋暈僵仆,頭目眩重,胸膈煩滿,左癱右瘓,手足麻痹,骨節煩疼,步履艱辛,恍惚不定,神志昏憒,一切風症,可預服之。

辰砂丸

用半夏(一兩)湯洗七遍,辰砂(半兩,研)天南星炮白附子(炮)白殭蠶去絲嘴,炒蠍梢炒(各一分)硼砂(研)牛黃(研,各一錢)為細末,同研令均,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生薑、荊芥湯下。治諸風痰盛,頭痛惡心,目脹心忪,胸膈煩悶。

急風散。

用生南星洗(四兩)、辰砂研、生川烏炮去皮臍各二兩,上為細末,每用酒調塗痛處。治男子婦人偏正頭疼,夾腦風,太陽冗痛,坐臥不安。

赤石脂禹餘糧湯。

治傷寒服藥利不止,以理中湯與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此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

太乙禹餘糧(各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桃花湯。

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

赤石脂丸

用赤石脂(一兩)蜀椒(一兩)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炮)乾薑(一兩,末)蜜之,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二服,不知稍加服。

風引湯。

除熱癰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能療。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綿囊盛之,取三指撮,並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滑石白魚散。

治小便不利。

滑石(二分)。亂髮(二分燒)。白魚(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

蒲灰散

用蒲灰七分,滑石三分,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治小便不利,兼治厥而皮水者。

益元散

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一名六一散。治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驚恐悲怒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兼解兩感傷寒,百藥酒食邪熱毒。治五勞七傷,一切虛損內傷,陰痿驚悸,健忘瘛癇,煩悶短氣,痰嗽,肌肉疼痛,腹脹悶痛,淋閟淋濁,服石石淋。療身熱嘔吐,泄瀉腸澼,下痢赤白,除煩熱,胸中積聚寒熱,止渴,消畜水,婦人產後損液血虛,陰虛熱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癰,牙瘡,齒疳。此藥大養脾腎之氣,通九竅六腑,去留結,益精氣,壯筋骨,和氣,通經脈,消水穀,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魄,強志輕身,駐顏益壽,耐勞役飢渴,乃神驗之仙藥也。用白滑石水飛過(六兩),粉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實熱用新汲水下,解利用蔥豉湯下,通乳用豬肉麵湯調下,催生用香油漿下。凡難產或死胎不下,皆由風熱燥澀,結滯緊斂,不能舒緩過也。此藥力至,則結滯頓開而瘥矣。

白龍丸。

用滑石煅(一兩)、硫黃(四錢)為末,糊丸綠豆大。用淡薑湯下。治伏暑水泄。

清六丸

即六一散加紅曲(五錢),治血痢。

溫六丸。

即六一散加乾薑(五錢),薑汁為丸,治白痢。

茱萸六一散

即六一散加茱萸湯泡過(一兩),此亦治濕熱吞酸之方也。

三生益元散

用生柏葉、生藕節、生車前各汁(一杯),益元散(三錢)調服。此主血淋之方也。

複方

雙解散。

即防風通聖散合益元散(一兩)加蔥白(十莖)豆豉(一合)生薑(半兩)水一碗,煎八分,溫冷服。一半取吐,吐後服一半,稍熱出汗,能解利四時傷寒,內外所傷。又治風氣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以致氣血怫鬱,變成積熱,發為汗病雜病。又治傷寒傷風,或有汗無汗,表證悉具,內熱口渴。若自汗,去麻黃。

八正散

即六一散加車前子瞿麥萹蓄山梔子仁木通大黃麵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多少與之。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

滑石散

用滑石(一兩半)白礬(一兩)火枯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大麥粥湯食前調服,以小便出黃水為度。治女勞疸。

五皮散

治風濕客邪於脾經,氣風邪滯,以致面目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促。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以上各二錢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前服。切忌生冷油膩堅硬之物。澹寮方去五加皮、地骨皮,加陳皮、桑白皮。

加味五皮湯。

即五皮散內,腳腫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入胃苓湯。

五子五皮飲。

用紫蘇子炒七分,蘿蔔子炒大分,葶藶子醋炒存性(五分)香附子(七分)車前子大腹皮(各六分)茯苓皮山梔皮(各八分)生薑皮(五分)陳皮(七分)作一貼,水煎服。治水氣上氣喘急。

加味五皮飲。用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薑黃、術、瓜。是方七朱各等分,作一貼,水煎服。治水病腰以下腫者。

分氣紫蘇飲。

用紫蘇桑白皮炙五味子去梗桔梗去蘆草果仁大腹皮白茯苓陳皮甘草炙,各一錢半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入鹽少許,煎至一鍾,空心服。治男子婦人脾胃不利,胸膈噎塞,腹脅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悶,飲食不思,嘔逆不止。

三子養親湯。

治年高痰盛氣實者。

紫蘇子(沉水者)。白芥子。蘿蔔子(各三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紫蘇子飲。用真蘇子炒、訶子煨去核、蘿蔔子微炒、杏仁去皮尖麩炒、木香不見火、人參(各一錢半)、青皮、甘草炙(各三錢)。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治咳逆上氣,膈因怒氣,叫喊未定,便夾氣飲食,或飲食甫畢,便用性恚怒,以致食與氣相逆,氣不得下,或咳嗽不透,氣逆噁心。

青氣化痰丸。

即三子養親湯去白芥子,加半夏(八兩)、南星(八兩)、栝蔞、黃連去須、陳皮去白、枳實麩炒、茯苓去皮、山楂,以上各四兩,乾生薑(二兩)、甘草炙、香附子炒、黃芩,以上各三兩。上將南星切作十字塊,半夏每個切作二塊,皂莢(六兩)、白礬(三兩),多用水將南星、半夏、皂莢、白礬一處浸三宿,煮至南星心黑潤為度,取出皂莢不用,將南星、半夏曬乾,同眾藥為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加至百丸,食遠或臨睡茶清送下。治清痢胸膈,順每化痰,寬中健脾,消導飲食,治痰之聖藥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