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庄严净土分第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戊二、推广住心之法(分二)

己一、修因无住(分三)

此科为推广住心之法,要怎样才能让真心安住呢?心能无住,就是真心安住了。现在先讲修因无住,分三科,庚一、得记无住,就是释迦佛,他得到了授记成佛,他也没有住相。庚二、是严土无住,菩萨修因位时,要庄严佛土,庄严佛土也没有住相。庚三、总以结示,就是把为什么要得记无住,严土无住,这些修因无住的道理总结示出来。己二、得果无住,释迦佛他得成佛果他也没有住相。

庚一、得记无住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这里是讲到修因无住。你想安住真心,要用什么方法呢?你不要住相,不住相就是离相,这样妄心自然降伏。你能降伏妄心,真心自然安住。其实这二个问题合起来是一个问题。分开来说,降伏妄心在前,安住真心在后,因为妄心在扰乱,一定要先降伏妄心,欲降伏妄心,起步就先要远离一切相。

我们学大乘佛法要怎样学呢?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再进一步的功夫,就是上不著求佛道之相,下不著度众生之相,这样菩提心就能发的长远。上求佛道先修因,后证果。修因的时候就无住,得果的时候也要无住,无住因才能结无住果。

释迦佛在过去时,跟你我一样,是个薄地凡夫,流转生死。不过他发了菩提心,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依著他所发的菩提大愿,建立大行,用功修行了二大阿僧祇劫,到了第二个大阿僧祇劫满的时候,遇到然灯佛给他授成佛之记,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即成佛。授成佛之记就是他证到八地菩萨,才会得到然灯佛给他授记,证到八地菩萨以后,这个菩萨非成佛不行。八地菩萨已入‘无功用行’的位了,七地菩萨还要精进用功,还必须‘有功用行’的心。换句话就是说,到了八地就任运自然的精进下丢,好像驾船,到了第八地的这个时候,风也顺,水也顺,你不须要撑这个船,船自然会到达目的地,所以到了八地的位子,才给他授成佛之记。为什么不给七地菩萨授记呢?因为他的功夫还没有到。释迦牟尼佛在因位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辛辛苦苦修到了二大阿僧祇劫,这个时候叫善慧菩萨,他是一位修因位的菩萨,什么都学。此时世间有一位道行根高的神仙,他就跑去跟仙人学道,因为他是个八地菩萨,一下子便把神仙的道学完了,他就要告辞下山。这外道的老师就说:你现在既然把我的法学去了,要报师长之恩,就要用五百金钱来供养我,这是我这里的规矩。他回答说:我现在没有这么多钱,那么就请师父等一下,我下山去募化,马上就回来供养师父,以报答师恩。说过了话以后他就马上下山。刚好碰到一位国王做无遮法会。这个布施法会没有遮止,满一切人愿,你要什么给你什么。他就向无遮法会要五百金钱,国王问明他要钱的目的与原因,原来他是为了报答师恩,不是为了贪财而是为道,就满他的愿。这个时候,在这个法会的地方,他听到一个消息,有一尊佛出世,叫然灯佛,要到这里来。他是个八地菩萨,马上就触发他宿世的善根,要去亲近佛。在路途中,刚好碰到皇宫的一位女子,叫做取意,手中拿了七枝青莲华,世间上的莲花中有四色,以青色最为贵重。善慧童子看到了就对女子说:‘这莲花是稀有名贵,能不能卖给我?现在正好碰到然灯佛出世,我要拿去供养佛,用这个最稀有名贵的青莲华供佛,更能表露我内心的恭敬与虔诚。我有五百钱,全部给你,我不必要你全部的七枝,只要五枝就好了,希望你能满我供养佛陀虔诚的心愿。’皇宫女子就告诉他,本来这青莲花是皇宫之物,是不准卖给你的,但是你的恭敬虔诚的心很令我感动,这五百金钱我不向你拿。这五枝莲花送给你,另外二枝莲花希望你替我拿去供养佛陀,表示我对佛陀的敬意。因为碍于皇宫的规矩,我自己不能亲自去供养,只好劳驾你了。善慧得到了莲花,满怀高兴,又向别人问明了佛陀现在所处的地方,他就跑到了佛陀要经过的路等著。当时的风俗是:若用花供养,都是用散花的,就是把花撒过去,散开来,叫做散花供养。当时他就发了个大愿:我今天至诚的拿这青莲花供养,愿这些青莲花能化成一个宝盖,随著佛走。他是八地菩萨,愿力殊胜,随著他所发的愿力,这七枝莲花就变成一个宝盖,在虚空中跟著然灯佛走。这时善慧童子眼看著佛,已经走近过来了。他在等著顶礼接驾,一看地上有泥巴,他就把衣服脱下来掩盖污泥,还有一点点掩盖不住,他身上也没有东西可掩盖了,这时佛已经走近他了,他马上毫不考虑的把头上的头发打开,掩盖那一点点的污泥,这叫布发掩泥的公案。由这公案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表示他内心对佛陀恭敬已到了极点。他拿自己的身心供养佛,这头发算不了什么。由这里可以看出,他当时身心的供养是多么的恭敬与虔诚啊!当时他爬在地下,要佛踏著他的身体过去,让佛双脚清净无染,不去踏到污泥,但愿以此小小的身心供养,仰仗佛陀的威神,消灭我的业障。他发愿时,佛也知道了,因此然灯佛就满他的愿,就踏著他的身上走过去。佛一走过去以后,他踊跃欢喜,这种欢喜叫大欢喜,通身欢喜。我们平常小小的欢喜,首先是在嘴巴上小小的笑,再进一步就连脸也笑起来,再进一步的欢喜是连心里都笑起来,更再进一步叫通身都笑起来,这叫踊跃,使你蹦蹦跳跳起来,这种心境,不是自己能作主的,因为欢喜得太厉害了。然灯佛就在这个时候给他授记,说‘你从今天起,再过九十一劫,你就成佛,名字叫做释迦牟尼佛。’这是然灯佛给他授记成佛的公案。

我们要知道,布发掩泥的供养,发愿请然灯佛踏著他的身体走过去,这就是为法忘躯来供养佛。这一下子的发心,就超过了一大阿僧祇劫。他本来只是八地菩萨,还要再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但是然灯佛说:你再过九十一劫就成佛了。由这公案,我们还要再进一步去了解,所谓:‘一念摄多劫,多劫摄一念’,时间是没有定体的。一大阿僧祇劫究竟有几丈几尺长呢?时间它实是无定体的,依法上生都是假定的,你心里面起了分别,他才有长短,你一念不生,这个长时间与短时间又怎样去分辨呢!所以他一念精进,一个阿僧祇劫就超过去了,这叫做‘短劫可以摄长劫。’

授记成佛就等于国王封太子一样,国王的儿子是可以接续国王之位,但是必须要经过国王封过,他才有资格作国王。在受封的那一天,典礼是最隆重的,佛教的授成佛之记,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一位菩萨用功修行,到了授记成佛这一天,大家都要向他恭贺欢喜。但是大家一定这么想:他授记成佛,一定是得了成佛之法了。然灯佛一定是有个成佛的妙法传给他,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那些著相的人起的分别。这又怎么说呢?在佛教里面,能授记成佛,原因在于他努力修行用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行了二大阿僧祇劫,才能授记成佛,并不是然灯佛另外有个妙法传给他。这个道理很明显,但是众生好奇好怪,不能老实按步就班的去修行,要想讨便宜,要你传他什么妙法好让他得道。外道就利用众生这种心理的弱点,就说他有妙法,他要传妙法。外道说法是不公开的,他说这个妙法不能传六耳,妙法只能他一个人,不能有第三个人听到,因为有三人就有六耳。其实,那个法不叫妙法,根本就是骗人的一种手段,把你骗入外道门内,弄到你要在他的祖师面前,烧香叩头,又给你点关,给你开窍,叫你发重誓,不能泄露天机,不然就会被天打雷劈。你就从此落入了他的圈套,跳不出来,心中一片烦闷黑暗。这是愚痴自缚,为一切智者所唾弃的。其实,你根本不须要接受他的蒙骗。外道怎样用手段骗你,他传你妙诀,给你开窍,在二眉中间,给你点一下,说这个地方是个玄关,你点过了以后开了窍没有?你还不是一个大凡夫,跟原来的你,还不是一样。还有外道他说,有一个最妙的窍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肚脐底下,一寸三分的地方,他会告诉你,现在顺手给你点一下,你将来要是修这个真人,他会在那里作胎,就在这肚脐底下,一寸三分的地方。实际上,那地方只有大小便,只有血只有水,你那肚子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神仙,这都是外道骗人的。他怎么能够骗得到你呢?因为众生都有贪便宜的心。外道他这么把你一点,你就能够得道了吗?天下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啊!你不种因,怎么会有果可以收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辛苦才有收获。你不去种瓜,不去种豆,那来的爪豆到你手中呢?你们如果有碰到这种外道,就要好好的劝导他,叫他不要再迷信下去了。试问他,今天被外道点了关,开了窍,得到了什么东西呢?还不是照样是原来的一个大凡夫,那个身体还不是照样是原来的臭皮囊,这不正是外道在骗人吗?他那个外道师父也是个大凡夫,愚痴邪见,一盲引众盲,瞎无量众生的慧眼,以后的罪业果报,不知何时才能了啊!

佛法里面的授记成佛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他苦修了二大阿僧祇劫,有如是因才能得如是果,所谓:种爪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意思。譬如说你读完高中以后,就发给你一张毕业证书,就由此而证明你有考大学的资格一样。为什么你会得到这份高中毕业证书呢?就是因为你辛辛苦苦的读完高中的课程,所得来的结果。授记成佛,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另外的特别妙法传给他,这个道理是很容易了解。可是,一般著相的人,偏要疑猜,以为授记成佛是另外有个成佛的妙法传授给他,这都是众生不了解授记成佛这桩事所生出的误解。

现在释迦牟尼佛请须菩提给他作证明,须菩提他是佛弟子,他又怎能证明呢?因为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他彻悟了我空、法空之理,而且悟得很深透,所以佛选他来作证明,由他的一问一答来证明,以便大家都能够开解明白,同时也叫我们能体悟,意思已讲完,下面是解释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如来在九十一劫前,在然灯佛那里,‘于法有所得不?’然灯佛授我成佛之记,是否有得到授记成佛之法呢?‘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要是于法有所得,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如果不空,怎么会有资格成佛呢!须菩提答得好,答得对,对于这个授记成佛之法,实在无所得。在法会的大众,也就了解,释迦佛也没有再说,这就是在得授记成佛,没有住相的证明。这科是‘推广住心之法’,怎样来安住真心。我受了成佛之记,但是我没有执著,‘住’就是执著,没有执著,真心就能如如不动。换句话说,你一执著,妄心就生起来,你那儿有资格成佛呢!这就是在‘得记’没有住著,没有住,就是安住真心。下面佛再说,菩萨庄严佛土也无住。

庚二、严土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再问一声:‘菩萨庄严佛土不?’,菩萨在修因地时,就广修一切功德,修这一切功德做什么呢?他要回向庄严佛土。现在他是个菩萨,将来他要成佛的,因此依报正报都要庄严。这个庄严要从那儿庄严起呢?这庄严是从他的因地修成的。庄严正报这是庄严报身佛。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正报也是他修因庄严出来的,所以说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释迦佛是他自己修因修出来的,弥勒佛也是他自己修因修出来的,有如是因才得如是果。菩萨在修因的时候,他广修一切福慧功德,广修一切功德回向庄严佛土,庄严佛果菩提,他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你要是不回向成佛,一切所做的功德都变成人天福报,因此求大乘佛法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只求人天福报,福报一享尽,可能招来不如意,求二乘会变成焦芽败种。因此你回向佛果菩提,菩提心种才能发芽、成长、茁壮,最后必定会开花,结菩提圆满果实,这样才不致于把菩提心芽焦了,把菩提心种败掉了。佛严厉的呵斥,发小乘心的人是焦芽败种,不能成就菩提大树,结菩提妙果。佛时常鼓励众生,一定要发大乘心,回小向大,回向无上菩提佛果。庄严正报,庄严依报,这样所修的功德,其实都是庄严自己的佛土。

释迦佛说金刚经时,已经说法快四十年了。过去为权教菩萨说法,告诉他们说,你们要发大乘心,广修六度万行,修六度万行就是庄严你自己的佛土。你们看那十方诸佛的世界,他们的佛土都是用七宝庄严,多么的清净,这都是他们在修因的时候,自己所庄严出来的果报。你们现在还没有成佛,要多修功德,在修因的时候要努力去庄严。这是过去为权教菩萨所开导的教法,先建立菩萨的法相,才能离开凡夫的相,二乘的相。但是在这金刚般若会上开示大家,却连那个菩萨的相都不要著了。现在我问你们,过去我常常开导你们,要你们广修六度万行,庄严自己的佛土,这个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不也!世尊’,须菩提悟到很深的道理,菩萨庄严佛土,他没有庄严,‘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经上时常出现像这样二句三句的经文,前面说过,‘佛说佛法,即非佛法’,此二句可配上二谛的道理。说佛法是按世俗谛说的,不说佛法众生是无法了解的。如果按真谛上说,一切法没有相,一切法皆空,‘即非佛法’。为什么佛没有说三谛的道理而先由须菩提说出来呢?这就是要我们知道,须菩提已经悟到了三谛甚深的道理。庄严佛土是假谛,假谛就是世俗谛,这个假相是有的,还是要任运的庄严,这叫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空谛,是不住庄严之相,一切法皆空无所住,也没有个实实在在庄严之相是常住不变,可以住著的。所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只不过是假有其名而已,而名之为庄严。既然是假有其相,那怎会有个实在的庄严佛土呢!这是在浅的道理上说,是以二谛来了解。再深入一步来说,一定要用三谛来解。三谛是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是依中论上说的。龙树菩萨做了一个偈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天台宗慧思大师看中论时,看到这里,悟到一心三观之理,就是悟到三谛的道理,他才修这个空假中三观。怎么说一切法皆空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法无不是从因缘而生,因缘会合这个法生起来,因缘散开这个法就没有了。没有一个法是有本体,有自性的,是随因缘起灭,当体即空。一切法只是随因缘暂起的和合假相而已,这就是因缘所生法的实相,‘亦名为假名’。以世俗的道理上讲,这空是不碍假的,一切是假名假相,你不说明这个道理,众生是不会理解的,这叫做假谛。‘谛’是真实不虚之理,假虽是假,他还是有个真实之理存在。这个中道第一义谛,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要怎样去修行呢?不著相就是空谛,庄严佛土就是假谛。把即空即假会归中道就是非空非假。明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要‘空不碍假’的去任运庄严佛土,广修六度万行,我虽然终日终生,生生世世修行六度万行,但是我从来不去生心动念,不去著相,这叫做‘假不碍空’,这样子去修行,就可以会归中道第一义谛了。

为什么金刚经的法门要用三谛来解释呢?因为这是释迦佛陀,他金口亲说:金刚般若之法是为大乘人说的,是为最上乘人说的。大乘人是菩萨,最上乘人也是菩萨。这里的大乘人指的是权教菩萨,依五教家说,正合于始教的空宗,而般若就是空宗。到了金刚般若会上,佛说了二十二年般若法门,已接近圆满的时候,此时正要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的时候,所被的根机是最上乘人。这最上乘人就是五教家里的终教、顿教、圆教菩萨。如果不用中道第一义谛,又怎能向最上乘人应机说法呢!这不是勉强的解释,这是佛金口所说,是对这二种人说的。对大乘人你说二谛就够了,对最上乘人说,不说三谛又怎能应机呢!作二谛三谛的解释,这是坚固我们的信心,让我们真实的趋入中道第一义谛,让我们究竟安住。

金刚经上的我等四相,不是平常的我相,平常的我相阿罗汉老早把他断掉了,这是大乘人要发心度众生的那个我相,那是很微细的我相。我们现在要学最上乘法,因此不要把自己限定在凡夫位上,我把度众生的相都不著,我还著这个凡夫我相作什么,这样那个粗的我相自然可以把他灭除了。我们懂得了三谛的道理,要怎样去修学呢?譬如你发心讲金刚经,天天讲,年年讲,尽此一生讲,生生世世讲,但是不许著相,这样子你就修学对了。你讲金刚经就是在‘庄严佛土’,但是不去著这个讲经有多少功德与讲经的相,你只要尽心尽力的去讲,这就是‘即非庄严’。你完全站在法布施的立场上去讲,以三轮体空的心去讲经,行法布施,这样子就与‘三谛’的道理相合。又譬如你作功德,随力随份,三宝门中来,三宝门中去,于三宝门中行布施时,供佛供法供僧,造佛殿,造佛像,给佛贴金,庄严佛身,这是供佛。印送经典,请法师讲经说法,这是供养法。打斋供众,为僧伽服务,供养僧众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供僧。把这些布施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自他同登菩提觉岸,这样随份随力的去行布施功德,而且不去著这个相,一著相就与大乘法不合,这样子修学就会导归于中道第一义谛,这种庄严佛土的功德将是无量无边的,这样子就是依三谛的道理在修学。

庚三、总以结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的文法很特殊,他是由印度文法翻成中国文法的,鸠摩罗什在翻译此经典时,是在东晋朝姚秦时代,是用中国古文,加上印度文翻译出来的。因此现代的人读起来很难理解经义。经上释迦佛说法大都是用问答方式,一问一答,就像我们现在二个人在谈话,辩论这个道理一样,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把道理辩论明白,使大家都能明白为目的。经文绝不用高深难懂的文法与文字。这部金刚经的经文就是当时的中国古文,是由梵文翻成这种文字的,虽然是深奥难懂,但是若是你能够把金刚经的义理完全深入了解之后,读诵起来还是跟白话文一样。现在有人提出,要把古文的佛经翻成白话文,这个意见很好,但是这个工作不是简单轻松的。首先你要明白,用白话文做一些普通的文章,都已不容易把他作好,何况要依著艰深难懂的佛经义理翻成白话文章呢!经典上的道理,你没有完全了解以前,是无法究竟无缺的把佛经义理完全传达出来的,所以这个工作是很困难的工作。有的人就依著自己的意思,硬要把经文完全翻成白话,那叫做粗心胆大。为什么呢?因为他翻出来的经典,不懂的人还是看不懂,懂的人根本不去看。为什么呢?因为懂的人知道他翻得不够味,不懂的人看了他所翻的不同义理的文字,看了还是不懂。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把经文的道理究竟说明白。讲到这里,我还是鼓励各位,把金刚经的经文读熟悉了,把经文的义理了解熟悉了,这样读诵起来就会感到义味重重,不忍放手,这样就会越读越觉得古人翻译得微妙恰当,会出口赞叹不已。读诵金刚经没有什么艰难,所谓艰难的地方,是因你对文不熟,义不熟,只要你把经的文义都弄懂了,读诵起来就不会有障碍,一路通顺下去了。

现在讲总以结示,为什么要‘住心无住’这个道理呢?‘是故须菩提’,这‘是故’二字,是决定之词,这里就是要把前面说过的经文总结起来,固定最后决定的道理。不用‘是故’,难以总结前文。‘是故须菩提’,这句话是要表达前面经文中,须菩提与释迦佛,一问一答,为什么要授记无住,严土无住的道理,世尊再给他补充一下,这一段文就是要来作一个圆满总结。‘是故须菩提’,要知道‘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之故及前面授记无住之故。‘须菩提’这是告诉当机者,‘诸菩萨摩诃萨’,这里是指著发心的人讲的,不是指那些已证圣位的菩萨。菩萨是大乘弟子,摩诃萨是大菩萨;菩萨是指发权教大乘心的人,摩诃萨是指发实教大乘心的人。这里不按证圣果的人来讲,这是依金刚经下面有一句明文,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是为了发心的人说的。‘应如是生清净心’,那些证圣果的人,他的清净心已经生起来了,他才能证入圣果,所以‘诸菩萨摩诃萨’不是指著证十地菩萨,证等觉的菩萨,不指著证圣位,证圣果的人,而是通指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的人而说的,应该这样的生起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们的心被外面的六尘境界一染污,就不清净了,不清净的心,叫妄心。尘有染污之义,我们一生心一动念,都是对著外面的境界才生心动念的,你的眼睛看见外面的色境界,这就动了色的心,耳朵听见声音,你就动了声的心,你闻到香的味道,你就动了香的心,你吃了东西,尝到甜酸苦辣咸淡,你就生了味的心,身体上接触到冷暖涩滑,你就动了触尘的心。五个尘境虽然都没有去接触,但是你心里面在打妄想,这叫做法尘。一天到晚想东想西,心中不能了然无尘,都是在分别取舍上起诸尘劳妄想,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心落个生灭不停,自生法尘,这样心就不能清净了。你能离开六尘,这个心就无所生了。现在叫你不住六尘,但心不落于断灭,生这个不被六尘所染的无住清净心。这个清净心不容易生,一生出来,心就解脱自在了。下面是总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是真心得自在的真实受用处,不被一切六尘所染,不住世间六尘境界,心安住在无所住中,这个心才清净。依禅宗的话头叫做‘净裸裸,赤洒洒’,这个清净心生出来,没有一念为六尘所染,昼夜六时中,这个心还是‘净裸裸,赤洒洒’,活活泼泼,这就叫做清净心。禅宗里还有一句话‘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点点。你有一念取著六尘的心,心就被六尘所染污,我们的真心原本就像大圆镜子一样,你被六尘所染,就像这个大圆镜上被擦上黑墨。心为什么会被六尘所染?因为你取执六尘,贪爱不舍,念念住著,你本来的无住真心才会被染污,这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心印疏引禅宗的公案说‘直饶你寸丝不挂,万里无云,即虚空也该吃棒子’,意思是说我什么都没有,我空空洞洞跟虚空一样,你应该挨棒喝,应该要吃棒子,因为你虚空还没打碎,粉碎。参禅谈何容易呀!难在清净心生不出来,就是生出来他还会走动,你是不是能使他安住不动呢!如果昼夜六时都是清净心,那你成佛有份了。修顿超法门,不一定要等到三大阿僧祇劫,一念清净心,就与实相般若相应了。

你们要特别注意此处经文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金刚经的经心,也是金刚经的经眼。每一部经都有他最重要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句子,也就是全部经文的经心。这等于一个人的五脏六腑以心为主一样,也等于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睛是最重要的。你心中是不是开智慧眼,就在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你必须深深的把他的妙处抓到,再进一步的拿来受用,你才能会有开悟的一天。‘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大家要用心注意,作精深的研究。他是什么意思呢?了解了这个清净心是怎样生,你才能学会参禅,于学教上才会有大开圆解的一天,于参禅才会有个大彻大悟的这一天。现在举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公案告诉大家,大家听过了以后,也就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的重要性了。

禅宗由初祖达摩传入中国,传到惠能为第六祖,从六祖后禅宗大兴盛,遍布整个中国,以后就不再称祖师了,都叫做禅师。中国禅宗分成渐禅与顿禅。渐是渐次性的慢慢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的来,五祖座下的神秀大师在中国北方传这种渐禅。顿禅是顿超的,由惠能大师在南方传布流通一顿超法门。神秀大师与惠能大师都是五祖弘忍大师座下弟子,一个在北方传渐禅,一个在南方传顿禅,这叫‘南顿、北渐’。可是以后,南方的顿禅大兴起来,而北方的渐禅慢慢的消失减退而失传。因此以后中国已没有渐禅,中国的禅宗完全是顿禅。禅宗遍及中国后,大多数的寺院都加上了‘禅寺’,如‘某某禅寺’,少数教下的才叫做‘某某讲寺’,那是少之又少,这就是禅宗遍于中国的原故。也有一部份的人说,禅宗遍于整个佛教,他代表佛教实践修行的精神。但是中国顿教禅宗是由谁发扬光大呢?就是由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教禅是从那里出来的呢?就是打从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出来的。六祖惠能大师从小父亲就别世了,母亲守节把他辛苦的养大,家里非常的穷困。他长大以后非常孝顺母亲,靠砍柴卖来的几个钱来过生活,生活非常清苦。每天要把山上砍下来的柴锯好劈好捆好,挑到城里面去卖,不是马上就可以卖得出去。有一天他把柴挑到路边,等著买柴的人来买,他站的地方正好是人家的窗口旁边,此时里面有一个居士在那里念金刚经,六祖惠能大师,他是有大善根的人,传说他是三地菩萨再来的。他在那里一听,马上就听懂了,这就是‘文字般若’现前,他听懂了以后就随文作观。人家在那里念,他就在那里作智慧观照,这个观想就是‘观照般若’。当他听到人家念到经文中的一段‘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碰到了他的真心,就豁然开悟了。开悟后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了,不跟凡夫的知见一样,他就进去请问这位居士说:‘请问老先生你念的是什么经典?’,老居士就告诉惠能大师,他所念的这部经典叫做金刚经。六祖惠能大师马上开口赞叹说:‘这部金刚经太好了。’老居士很惊奇,一个乡下打柴的年轻小伙子,只廿岁左右的粗大汉,你怎么知道金刚经好呢?六祖惠能大师就告诉他,我听到你念到经文上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突然间就明白过来。居士一听就说,那你讲讲让我听听看,这个居士也懂佛理,但是没有六祖惠能大师懂得透澈。听完后马上惊讶赞叹,你这个年轻人了不得,真是稀有难见,你是宿世于佛法中有大善根的人,我这金刚经是跟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学来的,看来你是个有大善根的人,你应该再去亲近五祖弘忍大师,不要埋没人才。五祖在黄梅,黄梅在湖北,六祖这时正在岭南,就是现在广东少官。惠能大师就说:‘我是十分愿意去亲近五祖大师,不过我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我家里很贫穷,只靠著我打柴过生活,我不忍心抛下母亲。’此时这个念金刚经的居士一听,马上发了大心,要成就惠能大师的道业就说:‘你安心去亲近弘忍大师,你母亲我会把她接到我家里住,一切生活的费用我会供养她,这个问题你不用操心,我给你盘缠钱(旅费),因为这里到湖北的黄梅有好几千里的路程,你安心去好了,一切我都会帮忙你。’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听到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公案。从这个公案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件事,就是这个最初帮助六祖去黄梅亲近五祖的居士,真是太伟大了!要是没有他的发心帮忙,那时六祖惠能大师的因缘又不知会怎样!佛门中是讲因缘成就的,凡事都要因缘具足。佛法要我们在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位居士这一个发心护持成就惠能大师道业的功德,将与日后六祖大兴禅宗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同俱,尽未来际永垂不朽。

六祖惠能大师到五祖的会下以后,他还要再进一步的去证明,他在未见五祖以前就开悟了。怎样证明呢?禅宗不是讲经方式,他是上堂说法,大家有问题可以出来请问。他看人家请问的仪式,他也学会了。有一天他出来在法堂的中间叩头顶礼,就跪下来请问问题,五祖要开口问他,一看之下才发现这年轻人不是出家人,还是个在家居士而已,就问惠能:‘你从那儿来?’,惠能说:‘我住在岭南。’这时湖北是中国的最内部,文化水准算是很高的地方,岭南是个文化落后的地方,是獠族所住。‘獠’字是一个不尊敬的名字。五祖为了要试探他的根机就故意说:‘原来是个獠子。’下面的答话,就证明六祖他已先开悟了。他一听‘原来是个獠子’这句话,是含有轻视他的话,他答得很锐利,马上答覆五祖,他说‘请问和尚,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吗?’,意思是说我住在岭南,我是獠族,我人住在南方,你五祖住在湖北,你是北方人,人有南有北,佛性有南有北吗?哗!这一句是惊天动地的话,六祖惠能这一问,问得五祖弘忍大师答辩不出来。这时五祖心中有数,这个年轻人不是简单的人,不是普通的根器,就说:‘看你还是有一点善根,你要来跟我学佛,你要是能够吃苦,从今天起到舂米房里去为大众舂米修福。’,然后就派他到舂米房去。因为常住所收的都是谷子,谷子得自己舂,舂米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快八个月了。有一天五祖就向大家宣布一件事说:我年纪已老了,不太能再弘法了,你们那一位要是已经明心见性了,就可以接我这个祖师位。叫你们自己说出来,你们可能不肯,那么你们可以写个偈子给我看看,我就会知道,你如果明心见性了,我就把我祖师位传给你。要传祖师位给人是佛门中一件大事。这时五祖会下没有一个明心见性的,大家都异口同声说:我们不要瞎忙了,不要冤枉多费力气,我们的教授神秀和尚比我们这些人高明得太多,五祖不上堂,就是教授和尚代理上堂,他时常替五祖说法,我们这些人那一个还能超过教授和尚呢,我们大家就等著他去接祖师位吧!别人都不敢去做偈子,就是他们都还未明心见性。可是神秀大师自己就考虑了,我是五祖座下第一首座和尚,我不作是不行的,而且自己又是大众的教授和尚,考虑之后还是作了。这偈子是:‘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偈是做好了,自己没有把握,想拿去给五祖看又不敢拿,他不是开过悟的人,只是依文解义,凭著他多年来深入佛法所了解出来的道理,作了个偈而已,根本就没有开悟。于是他想来想去不敢拿去见五祖,他想了一个办法,我把这首偈子贴在走廊墙壁上,有人看见了就会去告诉五祖,五祖一定会鉴定的,五祖如果说作得不好,那就算了,如果他说作得好,明心见性了,我就出来承当,想妥了以后,半夜里起来,就把这张写好的偈子贴到走廊墙壁上。到了第二天果然有人发现了,就去告诉五祖,五祖一看,就开口赞叹说:这偈子作得很好,依著这个偈子修行,将来一定可以开悟。五祖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开悟,而是将来会开悟。经五祖亲口这么一印证,大家都去念诵这个偈子,甚至有人对著那个偈子叩头礼拜,越来越热闹,于是摆出了香案烧香献花,哄动全寺院。外面来的香客与信徒,也都围著去念诵去观看。有一小沙弥半念半唱,一边走一边念,经过舂米房,惠能大师正在舂米,就问小沙弥说:‘你念的是什么?’那个小沙弥就跟他寻开心说:‘一个獠子懂啥?你舂米好了。’惠能就说:‘我就是因为不懂才请教小师父的。’小沙弥说:‘不知是那位大德作了个偈子贴在走廊墙壁上,五祖看了就向大众说,只要依这个偈子修行,将来一定明心见性,你把他念熟了就有无量功德,你要是能去烧香叩头礼拜那样也可以得大福报。’惠能就问:‘这偈子在那里?请你带我去看看,也让我种点善根,培点福报。’小沙弥答应了以后,就带著惠能走到偈子的地方。惠能此时还未出家,他姓卢,叫卢行者,不是叫做惠能,他看到大家都在那里高声朗诵,惠能越听越不是味道,头一直摇。很多来参拜五祖的人听说走廊出现了微妙偈子的事,大家都先来看看,有一位江州刺史也正好到这个庙来,他也去看,看了以后他赞叹这首偈的确很好,此时他发现旁边有一个人,直摇头好像不赞成的样子。他是当官的人,相当有学问也懂佛法,特地来亲近五祖。他一看这个人不太赞成,就问他,你对这首偈子是不是不满意?如果认为他不满你的意,你可以做一首比他更好的偈子来。惠能就说,我是能作偈子,但是我不认识字。刺史官一听就说你不认识字,怎样会作偈子呢!真是稀奇!惠能便说:‘作偈子不在乎认识字不认识字。’一听之下,这个长官马上发现这青年人所说的话,蕴含著高深奥妙的道理在里面,就不敢再轻视他,就对他说你作偈子我马上替你写上。惠能说,那太好了。马上作了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一作出来,就把神秀所作的偈子完全给驳掉了。刺史官一听这年轻的行者所作的偈子,太高深微妙,于是用笔把他抄在纸上,给他贴在神秀偈子旁边,大家一念,似懂非懂。有人就去告诉五祖说,卢行者也作了一首偈,偈子的长短与前面所贴的一样,五祖一听马上出来看个究竟。看过之后,知道卢行者简直是了不得的人,当初一见面就知道他悟性很高,现在是真正明心见性的一个人了。现在很多人都想这个祖师位,如果此时一印证,对惠能可能很不利,五祖一考虑之下,马上把惠能所作的偈子撕下,说这个没用,你们依旧念前面所贴的那个偈子,念那个将来就可以开悟。在五祖机智的处理之下,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等到晚上天快黑的时候,五祖到舂米房去探望卢行者,二人所对答的话都是禅机,五祖说:‘米熟也未?’,惠能答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前者是问你这个米舂好了没有?后者答说我这个米老早舂好了,只要过篮子筛一筛就好了。意思就是说,我老早就开悟了,就差了祖师给我印证一下而已。二个人在那里打禅话,外行人听不懂,五祖听了不再讲话,把手上拿的竹杖在地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五祖的意思,因为那时候没有时钟,是靠著打更来计时,意思是叫惠能半夜三更天的时候到五祖那里去。到了三更惠能准时来了,五祖就在半夜三更传衣钵给惠能为第六祖。拿金刚经来印心,四祖到五祖,五祖传到六祖惠能大师,都是用金刚经印心的。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是用楞伽经印心的。你说你已经明心见性开悟了,但是还要经过真正的善知识拿经典来给你印证才行,如果发现不合经义,与佛经不相对,那就表示你不是真正开悟的人。例如五祖拿金刚经来给六祖印心,知道六祖所悟的与经典相符,完全是一点都没有偏差,于是五祖才传衣钵给六祖。五祖把初祖达摩祖师所传下来的衣钵给了六祖惠能大师以后,就从后门把他送出去,对他说:你弘法的因缘还未成熟,你先隐藏一个时期,等因缘成熟了再出来,现在很多人想要得到祖师的衣钵,你在这里对你很不利,你现在就马上偷偷的离开这里,好好的珍重。因此惠能大师就从此离开了五祖的会下,一直往南方走去,因为他是岭南人,南方的人情风俗他熟悉得多一点。六祖离去以后,五祖就不上堂了。五祖二、三天都不上堂说法,大家就问五祖的侍者说:五祖是否病了?侍者回答:不是。大家就再问:前天和尚说过,要是有人明心见性,他要把祖位传给他,这样五祖就可以休息,可以不用再说法。大家都在猜想五祖是不是会把祖师位传给教授和尚,但是教授和尚到现在为止,手中并没有祖师的衣钵呀!于是大家就怀疑卢行者所作的那首偈子,可能与这个传祖师位有关系,很可能是这个人得到了。而且这二、三天都没有见到卢行者,决定是五祖已把祖师位传给他了,他偷跑了。这下子大家就要去追卢行者,把衣钵夺回来,因为谁有这个衣钵,谁就能当祖师。大家就这么地去追赶卢行者,在大众中有一个人名叫惠明他会武艺,因为他有武术在身,所以走得比别人快,眼看著就要追上六祖惠能大师了,六祖一看后面有人追赶他,他心里知道这个人是为追赶衣钵而来的。他就把衣钵摆在路中心,他自己藏到芦苇丛里面去。后面追赶他的人看得很清楚,跑到了衣钵的地方,一手想要把衣钵提著就走,没想到手一拿,却拿不动,这衣钵的份量是很轻的,而且他又是会武术的人,拿这个衣钵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奇怪为什会拿不动呢?’他这么想,他算是一个有善根的人,心里一回光返照,心中马上生起惭愧心,用心一想,这衣钵是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法宝信物,不是用武力就可强夺的。生了惭愧心以后,就开口大声说;‘卢行者啊!我叫惠明,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卢行者听了就从芦苇中走出来,就说:既然你明上座是为法而来,我就说法开示接引你,因为你跑得很急,心中一定还很慌乱,你先把心静下来,我才向你开示说法。坐了一会儿的时刻,惠能大师就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六祖称呼他为‘上座’,是因为尊敬他是老前辈。‘本来面目’就是在没有流转生死以前的那个面目,那就是我们的真如妙性,也可称为佛性。现在我们这个心叫妄想心,妄想心思虑不停,不是思想善,就是思念恶,你这个时候放下思虑善恶的念头,用你明明了了的智慧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位惠明上座就依著六祖这个话头一参,突然间大彻大悟,明白过来,就站起来万分诚恳的礼谢惠能大师的接引。在卢行者惠能大师还没有出家以前,就先开了一个参话头的法门,以后禅宗的‘参话头’,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的话头,也就是从这个地方起的。所以我们中国顿教禅宗不叫‘坐禅’,叫‘参禅’。坐禅是渐宗的禅,你想学禅,要先学打坐,这叫‘坐禅’。顿教的禅宗,不执著「坐’只要‘参’,‘六祖坛经’上有一个偈子呵斥坐的,他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处立功过。’意思是说:你活的时候,白天你打坐,晚上你也打坐,不卧著睡觉,这叫做‘不倒单’,睡觉时你也不卧下去睡,这叫‘生来坐不卧’;可是有朝一日,你命终了,你两脚一伸直,又卧下去了,这时再叫你打坐,你也不会坐了,这叫‘死去卧不坐’。无论是你活的时候在那里坐,或是死了伸直脚在那里卧,都是‘一具臭骨头’。‘何处立功过’,功过在那里立呢?还是叫你‘参’,所以古来大德才说:参禅是全凭心地用功的。为什么中国禅宗叫‘参禅’不叫‘坐禅’呢?你要是内行人,你就会了解这个‘参禅’的因缘,是从六祖惠能大师当初在接引惠明上座所用的法门,即这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正那个时候,你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本来面目。’从这句话头开始,才会有‘参禅’法门的流通。这句话头的重心点就是要你自己去明白,如何是自己的真如佛性,你找到了真如佛性,就是明心见性了,依金刚经来说,应该是‘如何是我的实相般若?’,你在‘参’的时候,就是‘观照般若’,你在念这几句词的时候,就叫做‘文字般若’。后来禅宗又换了一句话头,‘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来的面目。’,意即父母生我以后,才有我这个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这个话头也是从六祖的这个因缘而来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别离开以后,六祖就躲入猎人队里有十五年之久,时常随缘给猎人讲说佛法。后来到了广东,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从出家以后,他才开始大转法轮,把禅宗大兴于中国。中国顿教禅宗就是从六祖这里大兴,六祖的开悟是从五祖那里印证出来的,他才传承了祖师的衣钵。没有见五祖以前,六祖就开悟了,他在那里开悟?就是卖柴时听那一位居士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当下就大彻大悟。金刚经的经文有一段说:‘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这一段的经文,我们更能证明,金刚经接引众生明心见性,是真实不虚的。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从这经文的八个字,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经眼,是金刚经的经心。

我们依文解义懂了,还要再去深究,怎样才能生出‘应无所住’的这个心。生了心还是无所住,这是什么心?这就是经上所说的‘生清净心’。你有所住,就会住于六尘,会被六尘把你染污。你有住著,你说你证入最高深境界,还是个法尘,总而言之,你离不开六尘。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尘污染,就不能生清净心,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所以要‘应无所住’。心无所住著,这个心就是清净心。这是推广无住的道理,推广那里呢?就是推广前面第四分‘妙行无住’的这一分里面,‘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虽然心无所住,你还是要去行六度万行,庄严因地,那个布施包括六度在内,不教你住著色来行六度,应该无所住著而行六度,由这地方把它推广开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虚空里,你还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万行,财施、法施、无畏施,随缘随份的去广修功德,庄严自己的因地。但是不要著相,这样你的清净菩提心就会生起来,而永不退转。你把这个道理研究清楚以后,你自己就知道,怎样来修行佛道了。其实所谓‘修行’,就全在修我们的心,你的心修清净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污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转成真心。一动妄想心,贪嗔痴慢就炽燃不停,这就是养无明,无明越养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脱离凡夫位。你现在发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须勇猛精进的,去广修六度万行来养这个清净心。清净心越养,你的智慧会越开,福德会越来越深厚,这样子永不退转的修下去,最后决定会圆满的成就佛道。你这样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远离六尘,一念不生,才不致落入断灭空,而能在‘心无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万行,无所障碍。现在再把前面第四分与这里合起来,就晓得这里是推广前面第四分的道理。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们要生信解,由那个信心才能开悟。由什么信心呢?由那个清净的信心,就是一念清净心生出来,你才能开悟。信心很重要,你相信三宝的功德,你才会来皈依佛法僧。你对三宝有正信了,就永远的不会去皈依天魔外道。这里是更深一层叫你‘净信’。清净的信心是怎样去信呢?‘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于常,不落于断’。你执著有,有变了一个常见的外道邪见,你说什么都没有,偏于空,就落入了断灭空的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这个断常二见为根本。这种外道邪见,不是落于常,就是落于断。这里要你生‘净信’不偏于空,‘生其心’不偏于有,而‘无所住’,这叫做‘净信’之心。由‘净信’开悟,悟到清净无住的道理。这样子去学佛法,才能学到佛法的真实处,不会走到错路上去。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而无所住,这才叫做‘中道第一义谛。’。这个中道第一义谛,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心。讲到这里为止已把‘总以结示’,为什么‘授记无住’,‘严土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心中才不会生起我、人、众生、寿者相,这样才可称为‘菩萨’,才可称为‘摩诃萨’的道理解释清楚。下面就讲到第二科得果无住。

己二、得果无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里说了一个譬喻,是说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么高。梵语‘须弥’,翻成中国话叫做‘妙高’,他是四宝所成叫做‘妙’,出水八万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意即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这么高,你说这个人的身体算是大还是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啊!世尊。’这是须菩提顺著世俗的譬喻,在一问一答之间而说的。其实须菩提也知道佛所问的用意,并不在这个像须弥山王,这么大的‘大身’叫做‘大’。下面须菩提自已加以解释,因为‘佛说非身’,才是名为‘大身’。‘非身’是什么身呢?是无相之身。‘无相之身’又是什么身呢?无相之身就是法身。前面说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指报身。报身最大,但是他还有数目,譬如他高得像须弥山王,八万四千由旬这么高,但是如果又有一个人,他的身体是八万五千由旬而超过了他,这样一来,他就算是比后者的他小了。所以说,凡是有个数目字可数的,这个不叫‘甚大’。真正的大身,是非身,是无相之身的法身,是没有数目字的。法身无相,你要怎样才能证得这个法身呢?在‘得果无住’这个科文上会告诉你,你得了法身,就是证得了佛果。证得了佛果你就得到了这个‘非身’的大身。但是你还是不可以住著,何以故?因为你一住著,又落到‘相’上去,一落到相上了,你那个大身就不是大身,你所证的法身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是无相的,你怎么会有个相在呢!所以说,证了果也不许住著,讲到这里,已把戊二‘推广住心之法’这一科讲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