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本草详节

卷之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谷部

胡麻

一名巨勝,味甘,氣平。胡麻即脂麻之黑者,巨勝即胡麻中丫葉而八稜者,前賢辯論雖多,不出此兩語而已。得茯苓良。凡使,以水淘去浮者,曬乾,酒拌,蒸熟,再曬乾,略舂去粗皮,以小豆拌炒,豆熟,去豆用。

主補中益氣,潤五臟,補肺氣,填腦髓,堅筋骨,風痛,步蹇語澀,傷寒溫瘧,大吐後虛熱,催生落胎,初食利大小腸,久食即否。

按:胡麻,黑色入通於腎,不寒不燥,而能平潤,補肝腎之佳谷也。取油以白者為勝,服食以黑者為良。治痘瘡變黑歸腎;煎湯下百祥丸,則又取赤者,能解毒也。

薏苡仁

味甘,氣微寒。生各處。一種黏牙者,尖而殼薄,米白色如糯,即薏苡;一種圓而殼堅硬者,即菩提子也,不入藥。凡使,糯米同炒。

主健脾益胃,肺痿肺癰,水腫,理乾濕腳氣,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

按:薏苡仁屬土,故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筋急、風痹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至拘攣一症,以《衍義》觀之,因熱因濕可用,因寒不可用。丹溪則以寒病筋強,熱病(注:原作「痛」,顯誤,改)痛筋短,濕病筋弛三者,以濕為病源,寒與濕類,寒濕留久,自變為熱,三者皆可用也。然外濕非內濕啟之,不能成病,故湎酒而魚肉繼之,甘滑燒炙辛香,皆致濕之因也,但勢力和緩,以多用見效。性主秋降,虛而下陷者,不宜。妊娠久服,亦能墮胎。

神麯

味甘、辛,氣溫。陽中之陽。入胃經。陳久者良。凡使,火炒黃。造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麵百斤,青蒿、野蓼、蒼耳汁各三升,用汁和麵,以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作餅,麻葉包罯,如造醬法,待生黃衣,曬收。

主健脾暖胃,化水穀宿食,癥結積滯,除痰逆,霍亂,泄痢脹滿,閃挫腰痛,其功與曲同。又主胎上搶心,血流不止,亦能下胎。

按:神麯,功勝酒麴,酒麴行脾胃滯氣,收臟腑風冷,若神麯乃專造以供藥用,用生能發生氣,熟用能斂暴氣,不止消導而已也。脾陰虛、胃火盛,與孕婦,俱不宜。

糵米

味苦,氣溫。凡谷皆可生,功用相同。入脾、胃經。豆蔻、砂仁、烏梅、木瓜、芍藥、五味子為使。凡使,炒焦方有功力。

主溫中下氣,開胃健脾,止吐逆,消痰痞,破癥結,腹內寒鳴,心腹脹滿,催生下胎,化米麵、諸果、食積。

按:麥芽、神麯二藥,胃氣虛人宜服之,以代戊己腐熟水穀,諸果食積所必用也。久服亦須白朮諸藥兼用。

赤小豆

味甘、酸,氣平。陰中之陽。生各處。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及淡紅色者,並不治病。合魚鮓食,成消渴;作醬同飯食,成口瘡。驢食腳輕,人食身重。

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痢,痢後氣滿不能食者,煮食一頓即愈。利小便,消腹脹,下水腫,闢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解小麥熱毒、酒毒,療癰疽如神。

按: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又性下行而通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所治諸症,皆病之有形者也。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令人肌瘦身重。其吹鼻瓜蒂散,及闢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同桑根白皮煮食,去濕氣痹腫;同鯉魚煮食,甚治腳氣;塗癰疽,恐其性黏,入苧根末即不黏,此法尤妙。

藊豆

(附:花、葉)

味甘,氣微溫。二月種,蔓生,葉大如杯,團而有尖,花如小蛾,有翅尾,形莢凡十餘樣,白露後結實。有黑白二種:黑名鵲豆,性小冷;惟粗圓白色者入藥。凡使,連殼炒用。

主暖脾胃,補五臟,和中下氣,消暑,除濕熱,止泄痢,消渴,霍亂,解一切草木、酒、河豚魚毒,生嚼及煮汁飲效。

按:萹豆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脾胃經氣分,通利三焦,升清降濁,所以治中宮之病。然亦泥膈,不可單食。

附:花,主女子赤白帶下,乾末,米飲服之。

附:葉,主霍亂,及吐利後轉筋,生搗,以少酢浸汁服;醋煮食,治瘕。惟患寒熱入勿食。

火麻仁

(即大麻子中仁)

味甘,氣平。生各處。骨可作炬心,皮堪績布。入脾、胃、大腸經。凡使,極難去殼,以帛包置沸湯中,浸至冷取出,垂井中一夜,勿著水,日中曬乾,於新瓦上挼去殼,簸揚取仁,粒粒皆完。

主大腸風熱結燥,小便淋閉,皮膚頑痹風癩,骨髓疼痛,風水腹大,腰臍重痛,中風汗出,嘔逆,消渴,妊娠心痛腹痛,逆生倒產,產後惡露不盡,小兒赤白痢。

按:火麻仁,木谷也,而治風,同氣相求也。陽明病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燥也,故用以通潤,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古方代脈用之,以其復血脈而益中氣也。

罌粟殼

味酸、澀,氣微寒。生各處。花開紅白二種,子結千百粒一罌,細如葶藶。凡使,醋炒,忌多用。

主胸膈稠痰凝塞,致食不下,止瀉痢,固脫肛,斂肺,澀精,及心腹筋骨諸痛。

按:罌粟殼,收斂固氣,故能入腎,主骨病。其治咳、痢二症,須先散邪行滯,去其病根,然後投之,否則閉塞邪氣。得補愈甚,變症作而淹延不已,豈藥之罪歟?

飴糖

味甘,氣大溫。諸米皆可造,惟糯米作者入藥,粟米次之。入脾經。凡使,用膠飴,色紫如琥珀,牽成者不用。

主補虛冷,益氣力,消痰,潤肺,止嗽,撲損瘀血,熬焦酒服,能下惡血,解附子、草烏頭毒。

按:飴糖,成於濕熱,過用之亦動火生痰,凡中滿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腎病尤不可服。

稻米

(附:稈、泔)

味苦,氣平。即粳米之糯者。

主溫中,止泄,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

按:糯米性溫,為補脾胃、益肺氣之谷。釀酒則熱,熬餳更甚,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

附:稈,味辛、甘,氣熱。主黃病如金色,煮汁浸之,仍以谷芒炒黃為末,酒服;燒灰浸水,飲,止消渴;淋汁,浸腸痔;藉靴,去寒濕氣。

附:泔,味甘,氣涼。主煩渴,霍亂,解毒,消鴨肉積。

粳米

(附:米泔、炒米湯、秈米、秈稈)

味甘、苦,氣平。種近百,各各不同,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為第一。凡使,新者動氣,陳者下氣。

主溫中和胃,長肌肉,壯筋骨。煮汁,主心痛,止渴;合芡實作羹益精志,強耳目。常食干粳,令人不噎。

按:粳米,天生所以養人,非諸草木可比,其有益於脾胃所不待言,古人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用之,正恐寒涼之藥,有礙中州,藉之為助正氣,如此直截一言可了,好古之云,則多歧亡羊矣。

附:米泔,主止煩渴,利小便,涼血。風熱赤眼,睡時冷調洗肝散、菊花散服之。

附:炒米湯,主益胃,除濕。

附:秈米(即早收黏稻),主溫中益氣,養胃和脾,除濕止泄。

附:秈稈,主殺反胃生蟲。

粟米

(附:泔)

即小米。味鹹,氣微寒。種類數十,大抵早粟皮薄米實,晚粟皮厚米少。凡使,惟用陳者。

主養腎氣,去脾胃中熱,止胃熱消渴,利小便,霍亂熱腹痛,泄痢,鼻衄,解諸毒。

附:泔,汁主霍亂轉筋,卒熱心煩,飲之立瘥,胃冷者不宜。酸泔及澱,洗瘙疥殺蟲;和臭樗皮煎服,治小兒疳痢。

秫米

味甘,氣微寒。即粟米之糯者。

主寒熱,利大腸,療肺瘧,及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成瘕,妊婦下黃汁,敷漆瘡。

按:秫者,肺之谷也,故能去寒熱,利大腸。大腸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熱也,《千金》治肺瘧方用之,取此義也。岐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瞑,半夏湯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甚矣。但動風壅氣,不宜多食。

粱米

有黃、白、青三種:黃粱,味甘,氣平;白、青粱,味甘,氣寒。粱皆粟類,細論仍別。黃粱,穗大毛長,穀米俱□於白粱,而收子少,食之香美,勝於諸粱。白粱,亦穗大毛長,而谷粗扁長,不似粟圓米白而大,香美亞於黃粱。青粱,殼穗有毛而粒青,米亦微青,而細於黃白粱,早熟收薄,味短色惡,故人少種之。

主益氣,補中。

按:粱米,調和脾胃,力倍諸谷,惟黃獨優者,蓋得中和之氣多耳。

稷米

味甘,氣寒。稷、黍一類二種: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二種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殊散,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黃、黑數種。

主益氣安中,涼血,解暑,壓丹石毒發熱,解苦瓠毒。多食發冷病,不可與附子同食。

黍米

(附:赤黍米)

味甘,氣溫。

主益氣補中。燒灰和油,塗杖瘡止痛,不作瘢;嚼濃汁,塗小兒鵝口瘡。

按:黍米,氣溫,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骨;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蟲。

附:赤黍米,味苦,氣微寒。主咳逆上氣,霍亂,泄痢,除熱,止煩渴。生服泔汁,化鱉瘕,不過一二度愈。

味辛、甘、苦,氣微寒。一種黃白色,一種紫黑色,紫黑者有毛,人謂之鳥禾,可以救荒。

主益氣,宜脾。

小麥

(附:浮麥、麥麩)

味甘,氣微寒。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長,南方者,四氣不足,故有毒。入心、腎、小腸、膀胱經。凡使,用陳者。

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心氣,止漏血唾血,煎湯止暴淋,虛汗,殺蛔蟲。

附:浮麥,味甘、咸,氣寒。即水淘浮起者。焙用。主益氣,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附:麥麩,氣味同浮麥。主時疾,熱瘡,泄痢,湯火瘡爛,撲折瘀血,醋炒罯貼之;又醋蒸,熨手足風熱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良;末服,止虛汗;小兒暑月出痘瘡,爛不能著席,用夾褥盛麩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附:麵筋、麥奴、稈)

味甘,氣溫。有微毒。畏漢椒、蘿蔔。

主補虛,久食實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按:面,產北方者,多受霜雪,復入地窖出汗,故無毒;產南方者反是,故有毒。惟第二磨者涼,為其近麩而無石末在內也。糟發者,發病、發瘡。

附:麵筋,味甘,氣涼。主寬中,益氣。

附:麥奴,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奴者,即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

附:稈,主燒灰去疣痣,蝕惡肉,膏中用。

大麥

味鹹,氣微寒。大、穬二麥,一種異名:穬麥,乃大麥中皮厚而青色者也,主不甚相遠。大麥,亦有黏糯。石蜜為使。

主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穀食,止泄,不動風氣。作面,無熱燥。

按:大麥,功用與小麥相似,而性更平涼滑膩,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歲全食之,不亞於粳米。有人患纏喉風,作稀糊令咽而平,以助胃氣,無燥熱也。

蕎麥

(附:秸)

味甘,氣平、寒。生北方者,滑細如粉,亞於麥面;生南方者,但可作粉餌。

主煉五臟滓穢,壓丹石毒。

按: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瘀,而治濁滯泄痢、腹痛上氣之疾,氣盛有濕熱者宜之。若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鬚眉。

附:秸,主燒灰淋汁,取鹼熬干,同石灰等分蜜收,能爛癰疽,蝕惡肉,去靨痣最良。穰作薦,闢壁蝨;淋汁,洗六畜瘡。

大豆

(附:黃大豆、白豆)

味甘,氣平。有黑、白、黃、褐、青、斑數種,色黑而小為雄,入藥更佳;黃者,可作腐、榨油、造醬,余但可炒食。

惡五參、龍膽草,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諸膽汁良。服厚朴者,食之動氣;小兒與豬肉同食,壅氣致死,十歲以上不畏也。

主浸酒,去風痹癱瘓,補腎經虛,下水鼓腹脹,制風熱,活血;同甘草,解諸藥毒,療產後諸疾。

按:黑大豆,屬水、性寒,為腎之谷,以形以色,宜其入腎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所謂同氣相求也。

附:黃大豆,味甘,氣溫。主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腫毒。多食,生痰動嗽,令人身重。

附:白豆(即飯豆),味甘,氣平。主補五臟,暖腸胃,助十二經脈。

大豆黃卷

味甘,氣平。惡海藻、龍膽草。

主濕痹,筋攣膝痛,及胃中積熱,破婦人惡血。綠豆作者堪為茹,解熱醒酒。

豆腐

味甘,氣寒、平。暑月恐有人汗滴入,食之生疔。

主消脹滿,下大腸濁氣。

大豆豉

味苦、甘,氣寒,一云溫。陰中之陰。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咸豉。凡使,用淡豉。

主傷寒頭痛寒熱,傷寒溫毒,發斑,嘔逆,傷寒勞復、食復,虛煩懊憹,及瘧疾,骨蒸虛勞,喘急,兩腳疼冷。作餅,灸發背、癰疽。

按: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窨,故能升能散。得蔥白,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止汗,亦麻黃節根之義也。春夏之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患腳人常漬酒飲之,而以滓傅腳皆瘥。

綠豆

(附:豆粉)

味甘,氣寒。生各處,圓小者佳。行十二經絡。

主解一切藥草、魚蟲、牛馬、金石等毒,除煩熱,風疹,消渴,生研汁服之;霍亂吐逆,奔豚,和胡椒等分,冷水末服;又煮食,消腫,下氣,滲利小便;作枕,治頭風痛,明目。入藥須帶皮,否則壅氣。

按:綠豆,屬木,通於厥陰、陽明,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

附:豆粉:味甘,氣涼,平。主解諸毒,痘瘡不結痂疕者,干撲之。脾胃虛弱者勿用。

豌豆

味甘,氣平。秋種,苗柔弱如蔓,葉對生,三四月開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結莢長寸許,子圓如梧子。又有野豌豆,名翹搖,粒小不堪,惟苗可茹。

主調營衛,益中氣,消渴,淡煮食之。

蠶豆

味甘、微辛,氣平。秋種冬生,方莖中空,葉如匙頭,本圓末尖,面綠背白,一枝三葉,二月開花,紫白色,如豌豆花,結角連綴如大豆。

主快胃,和臟腑。

豇豆

味甘、咸,氣平。三四月種,一種蔓長,一種蔓短,俱本大末尖,花有紅、白二色,莢有白、紅、紫、赤、斑駁數色,長者至二尺,可菜、可果、可谷,乃豆中上品。

主補中,補腎,解鼠、莽毒。

刀豆

味甘,氣平。蔓、葉、花,多如豇豆,但莢長尺許,似皂莢扁,有劍脊三稜。

主溫中下氣,益腎補元,燒存性白湯下,止呃逆。

味鹹、甘,氣冷利。凡使,用豆醬陳久者。

主殺一切魚肉、蔬菜、蕈毒,並蛇蟲、蜂蠆、湯火毒。

味酸、苦,氣溫。有數種,俱酸烈,惟米醋陳者入藥。

主癥塊堅積,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酸水,痰飲,散瘀血,治黃疸,黃汗,產後血虛發暈,用炭燒紅,以醋淬之。

按:米醋最釅,入藥多用,取其穀氣全也。有酸收、散瘀、解毒之功。人食酸則齒軟,蓋齒屬腎水,酸為肝木,木氣強,水氣弱,故軟也。

味苦、甘、辛,氣大熱。有毒。

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御霧露瘴氣,解馬肉、桐油毒。

按:酒性大熱,冬寒不凍,通行一身之表,上中下無處不到。辛者多散,甘者多居中,苦者多下,淡則走膀胱而利小便。但濕中發熱,近於相火,醉後寒慄,即此可知,正所謂惡寒非寒,明是熱證然也。膽得酒而壯,醉人所以易狂,又醺亂氣血,面故發赤,而至酩酊無知也。性又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大傷,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皶,或泄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去之;其久也病深,為消渴,為內疸,為肺痿,為鼓脹,為失明,為哮喘,為癘瘵,為癲癇,為痔漏,為難治之病,非具眼未易處也。藏器曰凡酒忌諸甜物,照人無影不可飲。合乳飲,令人氣結;同牛肉食,令腹內生蟲,酒後不得臥。又得咸而解者,水制火也。酒毒,葛花、紅豆解之,寒勝熱也。

燒酒

味辛、甘,氣大熱。有毒。

主消冷積寒氣,燥濕痰,開鬱結,止水泄,霍亂,瘧疾,噎膈,心腹冷痛,陰毒欲死,殺蟲,闢瘴,利小便,堅大便,洗赤目腫痛。

按:燒酒純陽,得火即燃,異乎他酒。其能開怫鬱而消沉積,通噎膈而散痰飲,皆其升揚發散、勝濕祛寒之力也。飲之日久,爍金耗血,大腸受刑,必致便燥;與姜蒜同飲,必致痔生。過於醉飲者,以豆腐貼心,冷水浸發,其毒為何如也。若夫暑月飲之,汗出而膈快身涼。赤目洗之,淚出而腫消赤散,亦從治之方耳。

味甘、辛。臘月及清明、重陽者(注:原者後復有「者」字,或衍,或誤)佳。

主溫中消食,除冷氣,殺腥,去草菜毒,罯撲損瘀血,浸水洗凍瘡,傅蛇咬蜂叮毒。

按:糟,以曲糵造成,酒之重濁者在焉,故能活血行經,血活而痛止矣,此所以有療(注:療,原缺,語不通,增)傷損之功。溫中、消食、卻冷氣,無非其性之辛熱為之也。

漿水

味甘、酸,氣微涼。造法:清明日熟炊粟飯,乘熱投瓷缸內,冷水浸五六日,味漸酸,生白花,故名漿水。或酷暑當茶,或薄暮作粥啜之。醉後飲之失音。

主通關開胃,解煩止渴,嘔噦,霍亂,泄利,利小便。

按:漿水,性涼善走,故解煩渴,而化滯物。

紅曲酒

味辛,氣大熱。

主破血,殺毒,闢山嵐寒氣,療打撲。

按:紅酒,系蓼汁曲造者,性重下行,辛熱過甚,腳氣,腸風、痰喘諸疾,尤忌。

菜部

茴香子

味辛,氣平。生各處。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如麥粒,輕而有細稜,俗呼為大茴;小者為小茴。番船來者,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仁味更甜,俗呼船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入心、腎、膀胱、小腸經。

主嘔吐霍亂,乾濕腳氣,膀胱、胃間冷氣,補命門,暖丹田。

按:茴香,本是治膀胱藥,以其先丙,能潤丙燥,丙與壬合,故入手足少陰、太陽,以開上下三經之通道,而回陽散冷也。用入食料,小茴宜之;大茴過食,損目發瘡。

生薑

(附:皮)

味辛,氣微溫。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生各處。四月取母姜,種原隰沙地,五月發苗,似竹葉對生,秋社採食無筋,霜後則老。秦椒為使,殺半夏、厚朴毒,惡黃芩、黃連。

主風邪寒熱,頭痛鼻塞,咳逆喘嗽上氣,化痰涎,止嘔吐,翻胃,冷痢,腹痛轉筋,破血,去胸中臭氣,狐臭氣,殺長蟲,解菌蕈毒,早行含一塊,御霧露瘴氣。

附:皮,味辛,氣涼。主和脾胃,消水腫,除脹滿,去目翳。

按:生薑之用有四:製半夏、厚朴毒,一也;發散風寒,二也;與棗同用,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三也;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四也。孫真人云:姜為嘔家聖藥。蓋嘔乃氣逆不散,姜辛行陽而散氣也。人但知為胃藥,而不知胃系與肺系同行,肺系入心,故又通心肺,心肺氣正,則一身之氣正,而邪氣不能容矣。丹溪云:留皮則冷,去皮則熱。蓋留皮則行表而熱去,去皮則守中而熱存耳。又謂補肝虛者,肝氣鬱,得其辛散而鬱舒,故云補也。

乾薑

味辛,氣溫。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以白淨結實母姜曬乾為之。心、脾氣分藥。凡使,宜炮用。

主胸滿,咳逆上氣,寒冷腹痛,止血,出汗,逐風濕痹,中惡霍亂脹滿,皮膚間結氣,反胃乾嘔,目睛久赤,腸癖下痢,夜多小便,瘀血撲損。

按:乾薑辛熱,盡有生薑之功,而力量更雄。辛入肺,乃其本也,又入脾、胃、大腸、腎經,則黑附為之引耳。其止血者,蓋物極則反,血去多而陰虧,致陽氣飛越,無所依附,得此以助陽之生而陰復矣,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用此而熱自退,亦無非助陽生陰,而從治之法得其中也。且炮則味昔色黑,守而不走,血安得不止,熱安不退?然必病久氣虛,亡陽而多盜汗,及手足冷者,方宜用之。今理中湯明是用以回陽,反言泄,不言補者,蓋辛熱能泄脾中寒濕邪氣,非泄正氣也。又云:服乾薑以治中者,必僭上令人目暗喉痹,佐使回互,不可不講。《經》云壯火食氣,則多用亦耗散元氣,須生甘草緩之,得其用矣。惟孕婦忌食,令胎內消,性熱而辛散故也;然血寒者可多,血熱者用三四分為嚮導可耳。

山藥

味甘,氣溫、平,一云涼。入藥野生者為勝,供饌則家種者為良。入肺,脾經。凡使,取皮赤,四面有須者,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日乾,炒黃用。

主健脾胃,補陰虛,療乾咳,止腰痛,消腫硬,闢霧露,又治泄精,皮燥,驚悸,瀉痢。

按:山藥,色白歸肺,味甘歸脾。其言益腎者,金為水母,金旺則水生有源;土為水仇,土安則水不受侮,此腎氣丸以其涼而能補,而用之強陰也。惟和麵飪食則動氣;為其不能制面毒也。

白芥子

(附:莖葉)

味辛,氣溫。有數種:一白芥,中空性脆,子色白,如白粱米;一青芥,似菘有毛,大葉,子細青色;余紫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子亦可入藥用,不如白芥子之辛烈甚也。凡使,用莖大中實者,其子入藥尤勝,煎湯不可太熟,熟則力減。

主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燒煙及服,辟邪魅。

附:莖葉,味辛,氣溫。主冷氣,功與子同。

按: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性頗猛利。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則性之猛利可知,古方同甘遂、大戟之苦寒,為控涎丹,內而臟腑,外而皮膜,誠祛痰之勁旅,然必視痰為何等,而佐以的藥,同蘇子、蘿蔔子之辛溫,為三子養親湯,又必視氣之虛實,藥可籠統概用哉?

萊菔根

(附:子)

味辛、甘。葉味辛、苦,氣溫。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堅而辣,乃蔬中之最利益者。入肺、脾、胃、大腸經氣分。解面毒。凡使,不可同地黃食,令人發白,為其滲血而澀營衛也。多食動氣,惟生薑能制。同羊肉、銀魚煮食,治勞瘦咳嗽;同豬肉食,益人。

主熟食,下谷,消氣,去痰澼,寬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消渴,吞酸,肺痿,吐血,痰嗽,及失音不語;搗服,治禁口痢,吐血,衄血,解豆腐毒,煙薰欲死。

附:子,味辛、甘,氣平。主下氣定喘,消食除脹,止氣痛,發瘡疹。又吐風痰,研汁服;消癰腫,醋研敷。

按:萊菔子,辛甚於根,生升熟降,比根尤烈。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止氣痛,皆是利氣之效。丹溪云蘿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亦取氣利則痰利之義。又云根,煮食過多,令人成溢飲,亦言之不然者也。

(附:子)

味辛、微酸、澀,氣溫。入肝經。春食則香,夏食則臭。多食則能昏神暗目,熱病後食之即發,不可同蜜及牛肉食。

主腹中冷痛,胸痹刺痛,胃脘間瘀血,及一切血證,反胃,消渴,中風失音,婦人經脈逆行,打撲傷損,俱搗汁澄清,和童便飲之。葉,煮鯽魚鮓食,斷卒下痢。

附:子,味辛、甘,氣溫。主暖腰膝,夢泄精,溺血,小便數遺,女人白淫白帶,補肝及命門,燒煙薰牙蟲。

按:韭,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血中行氣藥也。凡人食熱物及怒郁,致死血留於胃口,而心痛者,有腎氣上攻而心痛者,有水飲痹聚胸膈,氣不得舒而刺痛者,古並用韭汁佐諸藥取效。蓋韭性急而去滯,能令氣血通和,且行而帶補,故病人亦可久食。又同薑汁,下氣消痰和胃;牛乳解熱潤燥補虛,合治膈噎有功也。

蔥莖白

味辛,氣平。凡四種:凍蔥,夏枯,莖葉俱軟;漢蔥,冬枯,莖實硬而味薄;胡蔥,莖葉粗硬,根若金燈;茖蔥,生山谷,不入藥。入肺、胃經。服地黃、常山人忌之。凡使,白冷青熱,傷寒湯中,故不用青;不可同蜜食,壅氣殺人;合棗食令人病;合犬、雉肉食,令人病血。

主傷寒骨節痛,中風,面目浮腫,霍亂轉筋,喉痹,風濕身痛麻痹,奔豚,腳氣,心腹痛,陽明頭痛如破,陽明血痢,衄血,利大小便,陰證回陽,陰毒腹痛,脫陽危症,明目,安胎,殺一切魚肉毒,小兒盤腸內釣,婦人妊娠溺血。

按:蔥白,專發散解肌,通上下陽氣,夫陽氣為人身主宰,或寒邪外束不得發越,或陰氣內塞,埋沒無餘,其害在於頃刻,惟用連須蔥白,可以急救,勿以尋常而厭忽之也。虛人及已得汗者,勿用。

蔓菁子

(附:根、葉)

味苦、辛。氣平。南北俱有。根長而白,短莖粗葉,大而厚闊,夏初起苔,開黃花,四出如芥,結角亦如芥,子均圓似芥子,而紫赤色,六、七、八月皆可種。

主明目,黃疸,利小便,煮汁服,治癥瘕積聚,霍亂,心腹脹。入九藥令人健,尤宜婦人。

附:根、葉,味苦,氣溫。主消食下氣,治嗽,止消渴,去心腹冷痛,及熱毒風腫,乳癰,妒乳寒熱。

大蒜

味辛,氣溫。有毒。凡使,用獨子者佳。服補藥人不可食。

主背癰惡瘡,疥癬,丹毒,蛇蟲蜈蚣咬,並搗貼之,或隔蒜艾灸;又治水惡,瘴氣,疫氣,蠱毒,中暑,霍亂轉筋,腹痛,嚼爛溫水送下;貼足心,止衄血。

按:蒜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癥積肉食,北方食麵,尤不可無。但辛散氣熱助火,有傷肺、損目、昏神伐性之害。灸法用之,勝於用藥,令毒氣發泄,自然解散。惟頭及項以上,切不可用,恐引氣上,更生大禍也。

小蒜

(附:山蒜)

味辛,氣溫。有小毒。腳氣,風病人,及時病後,均忌。

主霍亂吐(注:「吐」後似有脫漏)雞瘕,蠱毒,溪毒,傅蛇蟲沙蝨、疔腫諸瘡。

附:山蒜,味辛,氣溫。以醋磨,傅積塊血瘕多效。

甜瓜蒂

(附:瓜、子)

味苦,氣寒。有毒。生各處。其類最繁,有青、白二種,其形、其子、其色、其瓤,俱不一樣。凡使,用青綠色瓜,氣足時其蒂自然落在蔓上,採系屋東有風處吹乾用。兩蒂兩鼻,及沉水者,殺人。

主黃疸,瘜肉,腦內寒熱齆,吐風熱痰涎,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諸果食填塞胸中。

按:瓜蒂性急,能吐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經》云高者越之,在上者湧之,古方瓜蒂散是也。惟諸亡血家,久病胃弱,產後均禁用。

附:瓜,味甘,氣寒、滑。主止渴,消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壅氣,治口鼻瘡,暑月食之不中暑。多食,損陽氣,秋必作痢。

附:子,捶油,水調末服,止月水太過。

味辛、苦,氣溫,滑。狀似韭,韭葉中實而扁,有劍脊;薤葉先滑,中空,似細蔥葉而有稜,氣亦如蔥,二月開紫白細花,根如小蒜,一本數顆。入大腸經。凡使,去青留白,白冷而青熱也。

主久痢冷瀉,陽明氣滯下重,少陰病厥逆、泄痢,胸痹刺痛,肺氣喘急,腳氣,婦人赤白帶下,利產,俱搗汁飲之;與蜜同搗,塗湯火傷甚速。合牛肉食成瘕,生食引涎唾。

按:薤,性溫而補,滑而泄滯,故治諸病。

味甘,氣寒。為百菜主,即冬葵也。生各處。有紫、白二莖,以白者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仁輕虛如榆莢仁,四五月種者,可留子;六七月種者,為秋葵;八九月種者,為冬葵;正月複種者為葵。然宿根至春亦生。

主利小腸,滑大腸,解熱毒下痢,通乳,滑胎,丹毒,出癰疽頭。

按:冬葵、菠菜甘滑,凡人久病,大便澀滯,及痔漏之人,宜常食之,自然通利。根、子、葉同功。

菘菜

即白菜,味甘,氣涼。有二種:一種莖圓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葉皆淡青白色。北地有一本重十餘斤者。

主通利腸胃,解酒渴,瘴氣,止熱嗽,和羊肉食美。

按:菘菜,性小冷,氣虛、胃寒人,多食噁心吐沫,以生薑解之。

莧實

味甘,氣冷利。凡六種:赤莧、白莧、人莧、五色莧、馬莧、紫莧。惟人、白二莧子,可入藥。大為白莧,小為人莧,霜後子熟,細而色黑。

主肝風客熱,翳目黑花,利大小便,殺疣蟲。葉和馬齒莧末服,令婦易產;同鱉食,生鱉瘕。

按:莧,入血分逐瘀,故通經、治目有功。

馬齒莧

味酸,氣寒。有大小葉二種,入藥用小葉者。節葉間有水銀,每十斤有八兩,然至難燥,以槐木捶碎,向日東曬三兩日即干。凡使,去莖。

主血痢,疳痢,痃癖,三十六種風,封疔瘡出根,解馬汗毒。子,主青盲白翳。

按:馬齒莧主病,皆取其散血消腫之功。

萵苣

味苦,氣冷。微毒,有紫白二種,葉尖而青,折之有白汁黏手,四月抽苔,高三四尺。剝皮生食如胡瓜,糟食鹽曬,謂之萵筍。蛇虺觸之,則目瞑不見。

主利五臟,開胸膈,去口氣,白齒牙,明眼目,通乳汁,殺蛇蟲毒。白苣功同,多食寒中。

苦菜

味苦,氣寒。有赤白莖二種,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葉似蘿蔔菜葉,而色綠帶碧,上葉抱莖梢,每葉分叉竄挺,如穿葉狀,開黃花,如野菊,結子,如茼蒿子,花罷則斂,子上有白毛茸。

主諸痢,傅疔腫蛇咬,拔根,滴癰上立潰,點瘊子自落,薰洗痔瘻。

按:苦菜,於夏三月食,能益心,和血通氣,故《嘉祐本草》有調十二經脈之稱。

薺菜

味甘,氣溫。有數種:葉花莖扁,名小薺,味美;其最小者,名沙薺;科葉大者,名大薺;莖硬有毛者,名蓂菥,味皆不佳。

主利肝,和中。子,治目翳;根葉,燒灰,治赤白痢。

按:芥可為羹,取一二升,入淘米三合,生薑二指大,生油一蜆殼,不用鹽、醋,水三升煮之,不可攪動,俟熟取食,大能引血歸肝,不可忽也。

壺蘆

味甘,氣平、滑。有長瓠、懸瓠、壺蘆、瓠瓜、蒲盧,大小長短,各有種色,其實一類,古人壺、瓠、匏皆通稱。

主除心熱,利小腸,下石淋,鼻口中肉爛痛。

胡荽

(附:子)

味辛,氣溫。微毒。莖柔葉圓,根軟而白,立夏後開細花,成簇如芹,淡紫色,五月採。

主通小腹氣,拔四肢熱,通心竅,發沙疹,豌豆瘡不出,作酒噴之。久食損人,發狐臭,腳氣。

按:胡荽,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闢一切不正之氣。其發痘瘡者,以諸瘡皆屬心火,營血內攝於脾,心脾之氣,得芳香則運行,得臭惡則壅滯,故爾惟兒虛弱,天時陰寒,用此最妙,否則,反助熱毒,變成黑陷,又不可不慎。

附:子,味辛、酸,氣平。主蠱毒,五痔,以油煎塗禿瘡。

水芹

味甘,氣平。生陂澤。有赤白兩種:荻芹,白色,取根;赤芹,取莖。葉葉對節而生,莖有節稜而中空,氣甚芬芳。

主除煩熱,利大小腸,退五種急黃,女人帶下。和醋食、損齒。

蕓薹

即油菜,味辛,氣溫。莖、葉、子同功。伏蓬砂。

主風遊丹腫,乳癰,癥瘕血結,產後血風,及瘀血,瘭疽,豌豆瘡。

按:蕓薹,能溫能散,長於行血滯,破結氣,故治諸症。小兒驚風,貼其頂囟,則引氣上出。

茄子

味甘,氣寒。有紫茄、黃茄,南北均出;白茄、青水茄,惟北土有之。入藥多用黃茄,余止可作蔬茹耳。

主散血,止痛,消腫,寬腸。老裂者,燒灰治乳頭裂。

按:茄,類易繁,南北均蒔為蔬。《開寶本草》言其損人,後賢亦言蔬圃中惟此無益,獨王隱君用之治瘧,有草鱉甲之稱。夫瘧久傷脾,痰血結而成痞,古方鱉甲煎丸主之,茄能散血,故與同功。史國公治中風癱瘓,用茄根為君,數倍他藥,亦以癱瘓之病,熱則筋急,筋以陽明為長,茄味甘,入陽明,氣寒,能散熱,所以治也。有云甘以緩大(注:「大」,疑誤植),有云去風濕,有云散血消腫,皆約略言之,而未大有發明,何也?若中冷者,避其寒利,又不必言。

竹筍

味甘,氣微寒。凡使,以苦竹筍為上。煮之宜久,生必損人。

主利膈下氣,化痰,消渴,中風失音,風熱腳氣,蒸煮食之。

按:筍雖甘美,而滑利大腸,無益於脾,俗謂之刮腸篦,惟生薑、麻油能殺其毒。嘗見世醫發痘,多取筍湯,不知痘瘡不宜大腸滑利,人暗受其害而不察者,多矣。

菠菜

味甘,氣冷滑。秋、冬、春皆可種,莖柔脆,中空,葉綠膩柔厚,直出一尖,旁出兩歧,根長數寸,大如桔梗,色赤而味甘。

主利五臟,通腸胃熱,解酒毒,服丹石人食之佳。

蕹菜

味甘,氣平。干柔而中空,節節生芽,葉似菠薐而味短,須同豬肉煮,令肉色紫,乃佳。

主搗汁和酒服,治產難;煮食,解野葛毒。

莙薘菜

味甘、苦,氣大寒,滑。葉青白色,似白菘菜而莖短,莖亦相似,但差小耳。生熟皆可食。

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痢,搗汁飲之;傅灸瘡止痛,及諸禽獸傷立愈。

苜蓿

味苦、澀,氣平。生各處田野。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數十莖,一枝三葉,似決明葉而小,秋開細黃花,結小莢,圓扁,老則黑色,內有米如穄米,可為飯,釀酒。

主利五臟,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根,搗服,治黃疸;煎飲,治沙石淋痛。

豆角菜

味甘,氣平。

主開胃,解暑。多食久食,滯氣困脾。

蓴菜

味甘,氣寒。生陂澤。莖細如釵股,黃赤色,短長隨水淺深,故名為絲蓴。味甜體軟,人取作羹,勝雜菜。

主消渴,熱痹,熱疸,補大小腸虛氣,逐水,解百藥毒。

按:蓴,性冷而下氣,亦逐水而性滑,不可多食。

鹿角菜

味甘,氣大寒。生東南海中石崖間。長三四寸,大如鐵線,分丫如鹿角狀,紫黃色,以水洗、醋拌,脹起如新,女人用以黏發不亂。

主下熱風氣,療小兒骨蒸勞熱,又解面熱。久食發痼疾,損腰腎,令腳冷痹。

石花菜

味甘、咸,氣大寒,滑。生南海石上。高二三寸,狀如珊瑚,有紅、白二色,枝上有細齒。一種梢粗似雞腳,謂之雞腳菜,味更佳。

主去上焦浮熱,發下部虛寒。

紫菜

味甘,氣寒。閩粵海中附石生。大葉而薄,挼成餅狀,曬乾色紫。

主熱氣煩塞咽喉,癭瘤,腳氣。

龍鬚菜

味甘,氣寒。東海石上叢生。根鬚甚長,白色。

主癭結熱氣,利小便。

苦瓜

味苦,氣寒。

主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

西瓜

味甘、淡,氣寒。

主煩溫暑熱,酒毒,喉痹,血痢,含汁治口瘡立愈。

按: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號,多食有傷脾助濕之害。凡瓜皆寒中,惟木瓜則溫中也。

胡瓜

即黃瓜,味甘,氣寒。有小毒。不可多食,小兒尤忌。

主清熱,解渴,利水道。

絲瓜

(附:藤)

味甘,氣平。凡使,取老者。

主除熱,利腸,去風,化痰,涼血,解毒,大小便下血,燒灰,快痘瘡,及治癰疽,齒䘌,偏墜,痔漏,胎毒,下乳。

按:絲瓜老者,筋絡貫穿,房隔聯屬,故能通人脈絡。

附:藤,用近根三五尺者,主蟲食腦中,鼻流黃水而痛,燒存性,酒調服。

南瓜

味甘,氣溫。

主補中益氣。多食髮腳氣、黃疸。

越瓜

即稍瓜,味甘,氣寒。

主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燒灰敷口吻瘡,及陰莖熱瘡。生食多冷中動氣,令人心痛,臍下癥結,發諸瘡,暗人耳目,不益小兒,天行病後不可食。

冬瓜

(附:瓜練、瓜子、藤)

味甘,氣微寒。三月生苗引蔓,葉團而有尖,大者如斗而長,皮厚有毛,初生正青綠,經霜生白粉。忌酒、漆、麝香、糯米,觸之即爛。不被霜,食,令人反胃。

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消渴,除心胸滿,解頭面熱。發背、疔癰,切片置瘡上,熱則易之,甚良。

按:冬瓜,性走而急,故能分散熱毒氣,又能下氣。但久病、陰虛者,均忌之。

附:瓜練,味甘,氣平。主五淋,絞汁服之;又可浣衣膩,去䵟𪒟。

附:瓜子,味甘,氣平。主腸癰,除煩滿不樂,去皮膚風。

附:藤,燒灰,可去繡黥;煎湯,洗黑䵟、瘡疥;搗汁服,解木耳毒。

胡蘿蔔

味甘、辛,氣微溫。八月下種,苗如邪蒿,莖有毛,辛臭不可食。冬月掘根,似鮮地黃,有黃、赤二種,微帶蒿氣,生熟皆可啖。

主下氣,補中,利胸膈腸胃。

味甘,氣寒,滑。二三月生芽拳曲,長則展開如鳳毛,高三四尺。莖嫩時採取,以灰湯煮去涎滑,曬乾作蔬;根紫色,搗臼有白粉,掘取亦可救飢。

主去暴熱,利水道。多食,泄陽氣。

味甘,氣寒。枝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即野豌豆之不實者也。

主久食不飢,下浮腫,利大小腸。

芋子

(附:野芋)

味辛,氣平,滑。有小毒。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之而生者,為芋子。

主寬腸胃,充肌膚,破宿血,飲汁止血、渴;和鯽魚煮食,下氣;浣衣膩。

附:野芋,味辛,氣冷。有大毒。主醋磨,傅蟲瘡,惡癬。

木耳

(附:桑耳、槐耳、柘耳)

生樹各種,性味亦異,惟槐、桑樹者良,柘木者次之,其餘樹耳,多動風氣,發痼疾。

附:桑耳,味甘,氣平。主漏下赤白,血凝月閉,產後血凝,癥瘕積聚,衄血,腸風瀉血。

附:槐耳,味苦、辛,氣平。主五痔,脫肛,下血,陰中瘡痛。

附:柘耳,主肺癰,咳唾膿血腥臭,用一兩,同百齒霜二錢,糊丸,米飲下三十丸,甚捷效。

香蕈

味甘,氣平。生松、桐、柳、枳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濕氣薰蒸而成,易與土菌相亂,慎之。

主益氣不飢,治風破血。

磨菇蕈

味甘,氣寒。埋桑、楮諸木於土中,澆以米泔,待菇生採之。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中空。一種有窠眼者,名羊肚菜。

主益腸胃,化痰,理氣。

土菌

味甘,氣寒。有毒。凡煮,投以姜屑、飯粒,色黑者殺人,否則無毒。

主燒灰,傅疥瘡。

按:菌,冬春無毒,夏秋有毒,有蛇蟲從下過也。夜中有光者,欲爛、無蟲者,煮之不熟者,煮訖照人無影者,上有毛下無紋者,仰卷赤色者,並有毒殺人。中之者,必笑不止,苦茗、白礬,勺新水,咽之即愈。

皂莢菌

味辛。有毒,不可食。

主積垢作痛,泡湯飲之,微泄效,未已再服;腫毒初起,磨醋塗之;腸風下血,溫酒下一錢。

石耳

味甘,氣平。

主明目,益精,大小便脫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