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卷二十四(经文卷五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

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

丑四七大圆通。前五大即尘。后二大即识与根。虽不出前根尘识三。而特具用遍广大之象。故别得大名。就分为七。寅一乌刍火大。分为三科。卯一作礼陈白。

style='color:teal'>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

温陵曰。乌刍瑟摩。此云火头。即火头金刚。

卯二陈白之言。又三。辰一因欲得观。又二。巳一宿生多欲。

style='color:teal'>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

欲。即淫欲。诸圣远劫俱有在凡实因。不可作别端回互而释。

巳二遇佛授观。

style='color:teal'>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

温陵曰。多淫之人。本由暖触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炽。故成猛火聚也。○教我下。即令观身火大也。末句冷字。译文误耳。应云诸暖触气。方顺火大。而且合结文。盖多淫之人。既火大增炽。而业火将起。故令遍观百骸四肢中火大。先欲其知惧。而顿息淫心。然后将错就错。可成妙观。

辰二观成得名。

style='color:teal'>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禅观中。遍见身中惟一火聚。既怖且厌。而远离欲念。然火虽热恼。而体具光明。今淫心息而无复热恼。惟见光明。即智慧火。故曰神光内凝等也。末三句虽表得名。亦显其为诸佛同印许矣。

辰三证果发心。

style='color:teal'>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住火光三昧者。遍十方界惟一火光。从此三昧成阿罗汉者。由此正定。发如来藏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成因地心。证七信以去。入于住位也。末三句发心护法者。良以火光三昧。虽是内境。能现外相。温陵曰。佛陀本传云。师入火光定。其室如焚。○近世亦有梵僧至京师。住是三昧。人于夜见火光满寺。远近奔救。足知威力能怖魔怨。

卯三结答圆通。

style='color:teal'>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观百骸四肢中火大。即是观身。察其皆由淫心炽盛所发。即是观心。暖触。总目火大也。淫心已息。而不成业火。故无碍也。神光智火。融于藏心周遍法界。故流通。漏销者。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何所不尽。生大宝焰者。火大圆通之妙用。摧魔护法。无量威力也。登无上觉。则显明大本齐佛。而示居辅化之位矣。大抵诸圣德位相侔。而迹有权实。言有隐显。学者当略迹取本。得意忘言。不可妄分大小。而岳师必待如此文明说。方成半许。何执泥之深乎。且解中为一冷字所误。平释四大触尘。滥五圆通。安有此理。火大圆通已竟。

寅二持地地大。分为三科。卯一作礼陈白。

style='color:teal'>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先平外地。因了心地。遂持本悟圆证藏心。故名持地。

卯二陈白之言。又三。辰一积平地行。此科全叙平外地也。又分为二。巳一正取平地之行。又三。午一从古佛世。

style='color:teal'>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

午二出家平地。

style='color:teal'>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要路指陆地言。众所必由之路也。津口指水处言。即渡头也。田地不取种植。但重行路。俯仰高深曰险。左右迫狭曰隘。不如法者。不宽平也。隘则必妨。险则多损。高则平之。下则填之。桥梁以利津口。沙土以治要路。

午三经多佛世。

style='color:teal'>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正取平地之行一科已竟。

巳二兼叙效力之行。又分三。午一丰时全舍。

style='color:teal'>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阛。市垣也。阓。市门也。诣。往也。不取其直。不受雇价。盖别希胜报。不邪命活也。

午二饥年节取。

style='color:teal'>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惟取一钱。

吴兴曰。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意以饥世乞食则难。略取存命。不多贪也。

午三神力拔苦。

style='color:teal'>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愿行所在。而助以积劫福报。故感具神力。遂其愿行耳。积平地行已竟。

辰二蒙平心教。夫平地之行。志在普利。效力之行。不检亲疏。其心亦久平矣。何至此而方蒙平心之教乎。盖前属事相平心。未能悟理。今令悟知内心外地本惟一体。故惟务平心。不分情器。则境随心转。无有不平。较前岂不天渊乎。又分二。巳一因平地待佛。

style='color:teal'>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

时。即佛在世时。平地者。即修佛过之路也。

巳二领平心之教。

style='color:teal'>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摩顶者。悯其事行久劳。摄受加持。令其归理也。平心地者。通达有情无情俱为一体。正报依报无分自他。乃至凡圣因果等一切皆如。是也。世界地平者。外由内感。物随心变也。天台云。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故知娑婆心险。感陵谷之高深。极乐心平。致地平之如掌。此其验也。故如来因其惟务平地。而特教平心。令知要也。

辰三权实双证。因其文中有回心。故知由权入实。以渐而入。盖不定性中。声闻菩萨不定者也。良由多劫愿行偏主利人。非纯求自利之辈。分二。巳一悟取权乘。先取小果也。又三。午一悟内外地同。

style='color:teal'>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此之心开。便与声闻不同。既达地大平等。非惟不复执身为我。亦将达法唯心矣。

午二于诸触自在。

style='color:teal'>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此即分达法空。知微尘自性空无所有。则知能触地大。与所触地大。一切皆然。故刀兵为外地大。身为内地大。以身触刀。如斩光截影。了无所伤也。肇法师云。将身临白刃。犹若斩春风。彼但证性无伤。六祖延颈。刺客三挥利刃。俱如斩影是也。

午三悟无生证果。

style='color:teal'>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此无生忍。且取生空。达蕴中毕竟无我也。譬如打铁。粗垢先落耳。以分达法空时。尚悟地大了不可得。况地大中我。岂不速空乎。此阿罗汉实证四果。悟取权乘竟。

巳二回证知见。

style='color:teal'>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盖虽暂取生空。而利人习性。惟乐菩萨愿行。是以速即回心也。言今入者。盖指贤劫为今。未必独指释迦会中。盖旷劫为事行菩萨。至庄严劫尾。方断见思。成阿罗汉。贤劫初。即回向真乘。诸如来。意指贤劫四佛。及十方现在如来也。法华会上闻知见地者。盖法华知见。即此经如来藏性。悟此为地。所谓一乘寂灭场地。首先证明者。由其从凡入圣。自权向实。皆持地大为起行入理之门。而今复闻此究竟性地。机缘契合。是以为法华证明上首也。

卯三结答圆通。

style='color:teal'>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此备叙前悟而已。二尘。即内外二地大也。虚妄发尘者。盖悟地大相妄。而其性但是如来藏性。循业妄现而已。人知持地为法华上首。而不知如来知见。契彼究竟地大。此经方以显其大本矣。尘销智圆者。相尽性现。理智一如也。成无上道者。已入最上一乘之知见也。持地地大已竟。

寅三月光水大。分三。卯一作礼陈白。

style='color:teal'>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童子乃菩萨别名。表童真德也。世人即作幼童之想。如塑画善财是也。又儒者闻大权经说孔子为定光童子。则怒其卑小。不知文殊为释迦九世师祖。而亦称童子。何有卑小之意乎。月为水摩尼所成。故号月光。

卯二陈白之言。又三。辰一古佛授观。

style='color:teal'>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水天者。证水大彻于性天也。或此佛亦从此大入圆。或佛具万德。而但观时机当从此入。故示号与观相应耳。末三句。总示所授观法。其详在下修习中当自见之。

辰二依观久修。又二。巳一习观初后。初身后界。以渐而入。观之序也。分二。午一初观身中。

style='color:teal'>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

首二句总一略标。无夺二字。作不相乖异释之。与下一同二字相为叫应。初从以下。释成无夺之意。涕唾便利。近外水相。津液精血。涉内水相由外及内。自内而外。故曰身中旋复。又涕唾津液。水之清相。精血便利。水之浊相。清浊虽异。水性无别。故曰水性一同。即无夺之谓也。然发解入观必始身中者。欲其深观成时。则我法二执俱空。

午二后合界外。

style='color:teal'>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观内既熟。引伸外广。资中曰。准华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诸香水。一一香水海。为诸佛刹世界之种。华藏世界在香水中。故云浮幢王刹。华藏二十重。累高如幢。最为高大。故称王。今观身水与彼海同。故曰浮幢王刹诸香水海也。○须更知华藏是总一大香水海。其大莲华是总莲华。其莲华中有无量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华。上擎二十重刹种。每重世界。皆以刹尘增数纪之。今观水大。惟论于海。幢刹但带言耳。即此观境大不思议。诚非凡小权乘可及。然充扩至此者。欲其深观成时。则了达性水真空云云。乃至周遍法界。则我法二空不待言矣。

巳二观成浅深。上方领旨习观。此科乃观成之相。然先浅后深。亦成之序也。就分二。午一初成未得忘身。分二。未一标身未忘。

style='color:teal'>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是时。即初授习时。成此观者。即成身中水性一同之观也。但见其水者。盖入定之时不见一物。但见湛水遍十方界。此句便是观成之相。末句。正表初成尚浅。未至空身也。

未二即事以证。证其尚为身累也。又三。申一定中现水。

style='color:teal'>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惟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首句。时也。次句。即作水观。入正定也。满室现水。资中谓为定果色。然此色系独影境。惟自见之。而前之火观。今之水观。皆能令他人见之。亦观力殊胜。不思议境也。

申二投物心痛。又二。酉一正叙痛由。

style='color:teal'>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舍利弗水边入定。由宿冤故。被违害鬼一掌。出定头痛。今出定心痛。故言同彼。

酉二无知起惑。

style='color:teal'>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欲知罗汉有病无病。当明子果二缚。夫宿种。今种。应召来果。而尚未受身者。谓之子缚。宿种所召。今已受身。即身应受。谓之果缚。若实行声闻。新证四果。已将子缚断尽。不受后有。然现身尚未灰灭。则果缚犹存。所有病苦。即身应受。故舍利头痛。毕陵身痛皆斯类也。问。前言舍利古佛。岂有果缚。答。既示同实行。但依实行论耳。若入灭后。悲愿再来。则二缚俱无。更无实病苦矣。今此菩萨久证再来正同此类。故起斯疑。

申三除去如初。如初。谓无痛也。分四。酉一童子具陈。

style='color:teal'>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

捷。速也。

酉二教以除去。

style='color:teal'>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

酉三复见依除。

style='color:teal'>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

酉四出定无恙。

style='color:teal'>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温陵曰。汉州绵竹县水观和尚。迹同月光。

午二后方亡身合界。

style='color:teal'>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

逢无量佛。则所经多劫可知。住于浅定。经时甚久。而上叙久得罗汉。则知罗汉果位虽具神通。而受身不免身累。且在定痴暗。进果迟钝。悉可见矣。如是乃至下。明深观方成之时也。亡身合界真空无二者。观境极深且大。性合真空。所谓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周遍法界。回视此身。如巨海一沤。岂不易忘而得自在乎。夫论观行位中。浅观深观。皆难定于果位。今约前浅观。已言久证罗汉。则斯深观成时。合是超过七信而证于初住圆通之境。大抵详此菩萨。亦是先权后实。以渐次而入者也。

辰三今证菩萨。

style='color:teal'>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如来指释迦。预。在也。菩萨会盖是深位。非前信住可局也。

卯三结答圆通。

style='color:teal'>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一味。即身中水性一同。流通。即界外刹海无二。得无生忍即性合真空。是因地心。圆满菩提即证彻法界。是果地证也。似与佛位齐矣。月光水大已竟。

寅四琉璃风大。又分三。卯一作礼陈白。

style='color:teal'>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取后所悟洞彻。得琉璃号。

卯二陈白之言。又三。辰一古佛示观。又分为三。巳一标远劫佛名。

style='color:teal'>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

声。乃脐轮风起。鼓之而出。此亦名合风大。

巳二示能观本智。

style='color:teal'>开示菩萨本觉妙明。

本觉妙明。具含三德。本觉即法身。妙即解脱。明即般若。据此科。但是本智。望下科所观故此作能观。为发照之源也。

巳三示所观风力。

style='color:teal'>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此科尚是佛所示观。总言依正皆属风力所转。详在下科别示。妄缘二字发风之端。人知世间有风。不知妄心缘动所感。所谓摇明风出是也。

辰二观破群动。即从本觉妙明发照而观。故此为所观之妄境也。又三。巳一历观动同。

style='color:teal'>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吴兴曰。界为方位。故安立。世为迁流。故动时。○界之安立。风轮执持。时之迁流。风气宣使。身之动静。风力所转。心之动念。风起之源。诸动总该界等。无有差别。原归上文通一风力。

巳二了动虚妄。

style='color:teal'>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首四句。自觉妄也。来无二句。同空华也。若实有从有至。即非虚妄。末三句。觉他同妄也。十方微尘者。且举广多众生同一妄也。

巳三阅世喻狂。

style='color:teal'>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上科是法。此科是喻。如是乃至者。扩充极尽之辞。三千下。尽一世界。喻意有二。一喻其小而非大。二喻其妄而非真。良由以本觉妙明为体。故空生大觉。如海一沤。极大成小也。微尘国土。沤灭本无。诸有虚妄也。观心境同。但偏风大耳。观破群动已竟。

辰三顿证彻悟。上科总是观行。此科是彼观行所证也。又三。巳一逢佛速证。

style='color:teal'>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逢佛。即逢无量声如来也。未几。明取证之速也。既了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万法当体皆无生灭。即本觉体。故速入无生忍位矣。

巳二心开事佛。

style='color:teal'>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

已悟无生。故本觉心开。见动中不动。而亲于东方不动如来为法王子。乃至遍事。克肖诸佛。

巳三身心无碍。

style='color:teal'>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此得名之由也。了妄身心皆属风力。见法身真心洞彻。如净琉璃也。

卯三结答圆通。

style='color:teal'>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观察风力。了妄也。悟菩提心。达真也。入三摩地。证圆通也。合十方佛。同佛果也。传一妙心。化众生也。妙心。即性空真风性风真空心也。琉璃风大已竟。

寅五空藏空大。分三。卯一作礼陈白。

style='color:teal'>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卯二陈白之言。又三。辰一标同佛证。

style='color:teal'>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无边身。即佛十身中虚空身也。与法虽无异体。而义相须别。法身离一切相。而遍融一切。此虚空身。带目前空一显色。而遍融空大。清凉云。混虚空为体性是也。此科略以标尽。下乃详明。

辰二详明神力。由后文总结云此大神力。故取为科名。亦明所证无边身相。非同凡小所取顽断沉冥无用之境也。又二。巳一空色无碍。又为二。午一会色归空。

style='color:teal'>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此科于三大中先得体大。证法身德。如珠体。如净金也。四大宝珠旧注误。因后文四大无依之句。而断四大二字作地水火风。即以此为四珠。不知四大是所观之境。须取能观之智。方有珠义。按华严取海中有四宝珠能消海水。今菩萨有四智珠。以消散善法爱等性海中波浪也。今此约照空尘刹之智。应是人空。法空。俱空。真空。四珠也。当以大宝二字连珠字读之。大者表其称性洪广。宝者彰其利用可珍也。手执者。明授持有自也。然前三破迷。第四证体。下十方尘刹。方是统言四大成空也。尘刹具足依正。即内外四大也。虚空兼含遮表。遮谓遮惑空无。表谓表性空净。问。所表真性何亦言空。答。妄尽真纯。成第一义空。所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非谓真体亦断灭也。

午二融空即色。

style='color:teal'>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此科于三大中次得相大。证般若德。如珠之光。亦如将前净金成诸妙相也。大圆镜。即大圆镜智。内放十光者。从一镜智而现十智同真。如华严三世智。乃至知无边诸佛智。或即十力亦可。以十力元即十智。况经明言神力。问。与前四智何别。答。前属趋体智。此属起用智。而大圆镜乃总智体也。灌十方空者。照十法界。穷极空理。悉成严妙所谓大智慧光明遍一切处矣。

巳二依正无碍。此科于三大中后得用大。证解脱德。如珠之影。亦如将前金相种种运用成妙庄严也。问。前言十智。已属起用。与此何别。答。十智双属体用。望上科真空之体。乃为照用。望此科运为之用。复为照体。又与此科并称为用亦无不可。盖彼是鉴照之用。了因所成。如灯照物也。此是办事之用。缘因所成。如灯下作为也。分二。午一摄刹入身。

style='color:teal'>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首三句。刹入身也。圆镜智即称法身智体。故能摄诸刹海悉入其中。由理摄故。事亦能摄。故下言涉入我身。此身即色身。所谓菩萨于一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也。末二句。身包刹也。所谓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也。一毛尚然。况全身乎。极小同大。优有余地。故不妨碍也。总显能包之用。

午二分身入刹。

style='color:teal'>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上科虽有入有包。而独显身之能包。此科更显身之能遍也。所谓无刹不现身也。于一一刹随机普应。现十法界身云弥满无尽也。广行佛事者。于一一身上弘下化。遍行无量诸利益事也。得随顺意兼自他。随自。即如意神通。得大自在。随他。即恒顺众生无量机缘也。详明神力已竟。

辰三总由观空。

style='color:teal'>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神力。总收上会色融空摄刹分身四科也。由我下出神力之本。盖凡外小乘执四大心外实有。成大障碍。此菩萨观四大离自心性无体可得。故曰无依。妄想生灭者。所谓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念起似有。念息全无也。虚空无二者。言四大既同虚空。虚空岂有差别。佛国本同者。盖四大为能成。佛刹为所成。四大既空无二相。佛刹亦平等皆空。所谓虚空为同。同即空也。于同发明者。即悟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末句即寂灭现前入圆通境也。

卯三结答圆通。

style='color:teal'>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我以三句。即空色无碍科。妙力圆明。即依正无碍科。圆通极境也。空藏空大已竟。

寅六弥勒识大。分三。卯一作礼陈白。

style='color:teal'>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温陵曰。弥勒。正云梅怛利曳那。此翻慈氏。为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愍物迷识。故示迹发明也。

卯二陈白之言。分三。辰一上古得定。分四。巳一上古佛世。

style='color:teal'>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

巳二出家求名。

style='color:teal'>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此盖叙古在凡夫地。内轻外重。身虽出家。心慕豪贵。好游族姓者。喜亲近国王大臣也。此远因实事。不必回互解为贪著名相等意。且前之多淫。复作何意回互之乎。况唯识正是名相。岂不增病。

巳三教修惟识。

style='color:teal'>尔时世尊教我修习惟心识定。入三摩地。

因其重世名族。外求驰散。故授以惟心识定。令其通达万境惟我心识变现。一如梦幻。生灭非实。岂可不究明心识。而反重其所变之境乎。由是但自观察惟识。止其外慕驰散。而定心成就。所谓因病而药者也。

巳四久习忘名。

style='color:teal'>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惟识定深。万境如电。外轻内重。无复驰求。故求名心灭。此先显对治悉檀。破恶益也。

辰二中古定成。分三。巳一确指佛世。

style='color:teal'>至然灯佛出现于世。

巳二惟识极成。

style='color:teal'>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积功虽历多劫。入理在一刹那。盖前所习者。不离五位惟识。尚属权宗。至此穷极识理。所谓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融入如来藏性。故曰无上妙圆。此方显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也。

巳三一切惟识。上科方极惟识之体。此科乃极惟识之用。又为二。午一世界惟识。

style='color:teal'>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国土。举无情器界之总相。有无。即成坏也。此虽以唯识为入门。上科既曰无上妙圆。则今所谓变化者。亦非同相宗但由妄发。乃达缘起即是性起种种变化。皆生于妙圆真心矣。

午二诸佛惟识。

style='color:teal'>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吴兴曰。流出如来者。从法身识性。流出报应佛身也。○此说妙圆识性即为法身。从法身而起应化其身无量。虽理趣颇通。然此但约自己。不尽他佛。似是无量身。而非无量如来。又须极果方能。非是本具顿悟之境。今解。如来者。有情根身之总相。首句。了即悟也。承上结定。转起下文。言我悟达惟识。至于穷界万法如此。由是不但只见世界惟识。乃见藏识海中。三世十方无量诸佛皆从流出。所谓众生心内诸佛时时成道是也。又如华严中菩萨证真。见佛无边皆在自心出没。末当云。如来尚惟识性流出。况余九界众生。流出可知。

辰三得补处记。

style='color:teal'>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夫穷极唯识。圆证法界。既见诸佛依正皆是自心。而自心岂不成佛。故得授补处记。即补释迦佛位。次当作佛也。

卯三结答圆通。

style='color:teal'>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惟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清凉引护法释三性云。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皆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资中引喻圆成如麻。依他如绳。遍计如蛇。○遍计有名无体。依他有相无性。惟圆成实是彼体性。今言入后一者。悟证真实体性也。远离前二者。不复为名相所迷也。此经圆成实性即如来藏心。所以结入圆通。弥勒识大已竟。

寅七势至根大。又复分为三。卯一作礼陈白。

style='color:teal'>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温陵曰。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名大势至。○又言此菩萨举足下足皆动一切世界。震荡三途。令成解脱。凡入诸佛会中必先震动。故得是名。且悲华经言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乃其次子。今在极乐。居于弥陀左右。伦者。类也。

卯二陈白之言。分四。辰一古佛亲授念佛。

style='color:teal'>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本弥陀自具十三号中。有斯二名。详弥陀势至同时发心所师佛号乃古如来。非即弥陀。二号既同。余十佛名或亦多同十三佛号。以师资一道。不异古今。如释迦观音之类。念佛三昧。据下文。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

辰二详喻感应道交。此取天台观经疏科名。以众生对佛。此感彼应。不同解入相应。生佛一体也。分二。巳一先以二人为喻。又分二。午一单忆无益。

style='color:teal'>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一专为忆。喻佛念众生也。佛作菩萨时。自果未圆。尚于念念不舍众生。何况果后。更无余事。惟念众生。岂非专忆之至乎。一人专忘。喻众生不念佛者也。以如来专念众生之力。故若逢或见。如诸圣不违本愿。游化娑婆。故令众生偶逢偶见之类是也。以众生无心念佛之力。则虽逢不逢。如佛在世时。亦来此国住七日。而众生冥然不知。良由不念业障。佛亦无奈何矣。是冥中或逢。而显中实不逢也。虽见不见。如见文殊者。但睹老人贫婆之类是也。是圣岂作意诈隐。实由业覆而妄见劣相耳。如薄福见宝为蛇为蛙。岂彼无情之宝亦能变化。诈隐其本相耶。吴兴引舍卫九亿家证此。略而未详。尝闻九亿分三。三亿见佛闻法。三亿但闻名字。三亿名亦不闻。不闻名者不与此例。其但闻名字者。即逢而不逢者也。以但逢佛在世。与之同国。而未遭遇形声也。其前三亿。若更分之。当亦有见佛而不闻法者。即是或见不见。以徒见不蒙法利故也。诸义皆通。取要言之。以如来专忆。故或逢若见。以众生专忘。故不逢不见。不能成决定逢。决定见。正意示人不想念佛者。决无见佛往生之益。

午二双忆不离。

style='color:teal'>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二人相忆。喻生佛念同也。意言众生念佛。能如佛念众生。非惟必成决定逢见。且如形影。常不相离。正意示人想念佛者。决定获见佛往生之益矣。

巳二后以母子合喻。又二。午一合单忆无益。

style='color:teal'>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首三句。合一人专忆也。世间慈念最切者莫过于母。然子若悖逆过甚者。母念或衰。佛念众生更过于母。逆恶愈甚者。佛念愈深。故佛大悲心相常照阿鼻众生。是以求往生者。不可思惟己恶而疑佛不来接引。此乃不达佛心。自生疑阻。殊可怜也。若子逃逝。合一人专忘也。虽忆何为。合若逢不逢虽见不见也。

午二合双忆不离。

style='color:teal'>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首二句。合二忆念深。末二句。合从生至生等三句也。详喻感应道交已竟。

辰三合喻显示深益。合喻。谓兼合前二喻。然但合双忆不离。不合单忆无益也。深益。即往生成佛二大利益。分二。巳一必定见佛益。

style='color:teal'>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忆佛。兼事相圆融二种观门。念佛。兼事一心及理一心二种三昧。现前见佛。谓不离现身。于定中见。或于梦中见也。当来见佛。谓报终阴坏。见佛接引。及弹指往生。华开见佛也。事相观。谓注心一方。缘佛金身相好而已。圆融观。谓以假空中三观。观佛法报化三身。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圆融也。详在观经疏中。事一心。谓专心念佛。无一毫杂缘而已。理一心。谓达法界一相。举一声佛。则全包法界。圆住三身。详在弥陀略解。所见之佛。亦随观念理事而不无胜劣矣。问。势至叙古。今何全取西方法门证释。答。菩萨明说此界摄人归于净土。而所示观念。岂非导人观念极乐。应不必疑也。

巳二速得开心益。上益虽具理观理念。皆可开心。然且专说得见他佛。未及正明自心开发。显露自佛果体。故知上科但论见他佛。此科乃说成自佛也。分三。午一近佛故开。

style='color:teal'>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去佛不远有二意。一者未获往生。在观念中。须取理观理念说其不远。以全住三身。圆持法界。与佛同身共命。故曰不远。不假方便者。不用别门方便。但由悟达他佛三身。而本觉果体豁然显现。二者已得往生。常亲近佛。不假方便。自然心开者。以近佛闻法。及加被威力。故速令心开。果体显现也。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又解。先见色身而睹相佛。则将邻法身。而真佛不远矣。夫本觉显现。则显是自佛彰明。奚止于惟见他佛耶。

午二喻以香熏。

style='color:teal'>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喻中以近香故。身亦成香。法中以近佛故。心亦成佛。故知心开非同浅浅。应即是本觉佛现也。

午三出三昧名。

style='color:teal'>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三昧名。亦法门名。不离观佛念佛。以佛法身香光庄严自性佛也。

辰四述己自利利他。

style='color:teal'>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首三句。自利也。此之述己念佛。便非用分别识心所念。乃摄根念也。其法以一念不生。六根湛寂。不妨圆照三身。洞彻四土。遂至信满入住证无生忍也。由此反观前之心开。正相似觉发耳。下三句。利他也。此界即娑婆界。净土即极乐界。摄者。以威力加持。令不退念。又临终接引。令其必获往生。

卯三结答圆通。

style='color:teal'>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者。令六根不动也。净念相继者。即圆照三身四土也。得三摩地。即三昧成而证圆通境也。若约现位。迹在等觉。或本已齐佛。今追论初心。亦同众之信满入住矣。夫各摄一根。则属六根圆通。都摄六根。则属根大圆通。旧注释为意根。当滥须菩提所修矣。通论二十五门。寻常六尘皆始于色。今始于声。而复留耳根在最后者。正以诸门虽均是教体。而不尽当此方之机。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今始于音而终于闻。所以为教体之纲领。而独当此方之机。且权小入门。多循音教。圆实法要。直反闻根。故二圣示迹。浅深不同也。又七大本先始于地大。而此中火大为先。以多淫召火。合此经堕淫起教。所以警多闻人先除欲漏也。又七大终于识大。而今终于根大者。以势至念佛圆通。稍次观音。大本弥陀经云。极乐清净。次于泥洹。观音所修。乃诸佛一路涅槃之门。正是泥洹极果。今令不能修自心泥洹者。其次莫若念佛求往生也。此固经文不终弥勒。而终于势至之深意也。诸圣略说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