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别行篇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别行篇中分为六门┬一敬佛仪相

├二入寺法式

├三造像塔寺

├四瞻视病人

├五离诸非法

└六出家宗致

第一门 敬佛仪相

敬佛仪相中分为二章┬一先示敬仪

└二正明敬相

第一章 先示敬仪

▲事钞云“若塔庙支提受用之物、乃至拟造堂殿床座材石等已经佛像受用者。纵使风吹雨破、当奉敬之如形像无异。 故四分中。王以园施佛。佛不受、当令奉僧。何以故。若佛园及园物、房舍房舍物、衣钵坐具针筒、便是塔庙。一切诸天世人沙门魔梵不能受用、应恭敬如塔。若施僧者、我在僧中。” 资持释云“初受用功胜中、初正明。准前盗戒、佛受用物、乃至为佛亦不得卖易支提亦翻为庙。 故下引证。王即瓶沙王。施佛则永不通僧、施僧则兼通于佛。”

△事钞续云“增一云。告诸比丘。礼佛承事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见佛像、发欢喜心。二者好声。由见形像、口自称号南无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三多财报。由以华香供施故。四生长者家。由见形已、心无染著、志心礼故。五命终生天。此即诸佛常法、当如是学。” 资持释云“二承事感报。五功德前四别报并列因果、后一总报通前为因故但示果。南无经音义、翻为归礼、或云归敬、或云度我。此即下劝修。诸佛所行、下凡宜学。”

△事钞续云“智论。礼法有三。一者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至地、是为上礼。 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 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肘、以手承足、然后顶礼。后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不相乱也” 资持释云“三设礼仪式中、初引三礼。口即言相审问、名下礼。屈膝即跪、为中礼。头至地即稽首也。 地下示五轮。地持语通、故引阿含续释。五处皆圆故名五轮、四支及首名为五体。轮则别指五处、体则通目一身。 先下正示礼仪。正立者摄身仪也。合掌者定心想也。两掌相抵、指掌齐合、今人但合指耳。屈则先下后上、起则先上后下、故注云不相乱也。手承足者舒手仰承、表敬之极。今人有结印者、不知法也。世衰法丧、不识礼仪。或览此文、宜须依准。”

△事钞续云“智论云。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赞叹。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过于父母师长君王 、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谦逊畏难、故云恭。推其智德、故云敬。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又云。植佛福田者、植谓专心坚著也。随以一善、礼诵香华等、至佛无尽。由智胜故。” 资持释云“四对境用心中引论两段、前段、初三句总标。知下牒释。六义通是敬心。别分三业、恭敬二字义必兼身。又通约能敬、尊重二字则兼所敬。 又云下引次段、上举喻。佛如肥田、专心如好种、坚著如投种于田。随下法合。一善等是因、至佛是果。由下显意。”

△事钞续云“毗尼母。不得著革屣入塔绕塔。富罗不得入塔者、彼圭诸人著者皆起慢心、故不听著。寒雪多处听著靴富罗。 三千云。绕塔法。一低头视佛、坏得蹈虫、三不左右视、四不唾地、五不与人语。 又当念佛恩大难报、念佛智慧、念佛经戒、念佛功德、念佛精进乃至泥洹。又念僧恩师恩父母同学恩。又念一切人、皆使解脱苦。又念除其三毒、求出要道。见塔上草、念手去之。有不净、即分除之。若天雨、当脱履塔下、乃上礼佛。” 资持释云“五入塔法中、母论。西国以跣足为敬故不得入塔。此方以穿著为礼、或著袜履亦须洁净。寒雪处听者谓开边国。 三千中、初明绕法。一现卑下、二示慈心、三离轻掉、四离触秽、五离愦闹。 又当下次明用心。念佛恩者无量劫来、为度我等、不惜身命、求菩提故。念佛智者权巧方便、不思义故。念经戒者三藏教法、开发我故。念功德者威神相好、无与等故。念精进者乃至无一芥子地、非舍身处故念泥洹者示现灭度、令诸众生、追慕勤修故。乃至者略降生成道转法轮故。僧是福田、师则摄诱、上即三宝父母生育、同学琢磨、皆思报故。念一切人即利他。念学慧即自利。念除草即营福。天雨脱履者即知天晴亦通著上、但须净耳。如上所念、不出三宝亲友慈悲福慧自利利他、寻之可见。”

△事钞续云“五百问云。比丘绕塔、女众随者、不得。有优婆塞、不犯。 大论、如法供养法、必应右绕。 善见云。辞佛法。绕佛三匝、四方作礼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于顶上、却行。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 资持释云“六旋绕法中。五百问息嫌疑。智论示绕法。善见明礼辞。”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上来敬佛仪相中第一章先示敬仪竟

第二章 正明敬相

正明敬相中分为三节┬一总斥非法

├二坐立差异

└三修供时节

第一节 总斥非法

▲事钞云“佛像经教住持灵仪、并是我等所尊敬、则至真齐观。 今多不奉佛法。 并愚教网、内无正信、见不高远。致亏大节。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偏指圣仪。或端坐倨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迎奉。 致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 资持释云“初通斥轻慢之相二、初斥非致毁中二、初叙合敬。我等者通指末代。敬像同真佛、敬经同真法、故云齐观。 今下次正斥又四初指非。 并下示所以。初句无智、次句无信、三即无识。由无此三、不守礼度、故云亏大节也。 或下出非相。文叙多事、不出三业。攘谓揎袖出臂。惮难也。 致下明过状。”

△事钞续云“故僧祇中。礼人不得对于佛法。乃至悬施旛盖、不得蹈像、别施梯邓。以此文证、明敬处别。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至堂殿塔庙、如履冰临深。睹形像经教、必慑然加敬。此则道俗通知奉法、贤圣达其信心。且如对王臣令长、事亦可会。凡情难任、圣法宜遵。” 资持释云“二引教佛诫中二、初引文。礼人悬幡。俱非恶事、犹诫轻侮。良由对圣、更无所尊、故云敬处别也。蹈谓足践。 既下次申诫、初勉慎。至下示法。履冰临深喻其悚惧。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今借用之。此下彰益。上句规他、下句感圣。且下举况。令长即郡县官典。凡下劝依。任信也”

△事钞续云“此世中、多有在下床上礼佛者。 此全无楷模。敬人尚自被责、敬佛自心在慢。有心存道者、必不行之。 作亲问天竺诸僧。诸国无有此法、来此方见。” 资持释云“二别斥居庆设礼中、初指非。下床即低床。今时愚徒、多习讹风。有识苟闻、幸宜悛革。 此下正斥。祖师尝游晋魏、亲睹其事、乃于床上与僧设礼、彼反责之、故云敬人等楷模即指法律。 余下引亲传以验。既非西竺之法、显是此土滥行。”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准事钞释高大床戒注、于下湿处、应开得在柽床上礼佛。见前持犯篇、遮罪、高大床节。

第二节 坐立差异

▲事钞云“智论云。外道是他法、故轻佛、来至佛所自坐。白衣如客、故命坐。一切出家五众、身心属佛、故立。若得道罗汉、如舍利弗等、皆坐。三道已下、并不听坐、以所作未办结贼未破故。” 资持释云“前二俗众俱坐、命不命别。后明道众或坐不坐、学无学分。三道即三果、凡夫可知。未办谓所证道、未破谓所断惑。” 归敬仪云“今有安坐像前、情无敬让。可谓无事受罪、枉坏身心。如上三果尚立、况下凡乎。像立而坐、弥是不敬。比今君父、可以例诸。此言易矣、临机难哉。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不尔虽让、不救常习。思之惟之。”见释门归敬仪第一

案白衣已受归戒者、似应同道众、立而不坐。与论云白衣如客者、异也。

▲事钞云“十诵、得对佛加趺坐。” 资持释云“或为瞻想、或复禅诵故。”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三节 修供时节

▲事钞云“僧祇、佛生日乃至涅槃日、为大众说法称扬佛德。 萨婆多云、二月八日成佛亦以此日生、八月八日转法轮亦以此日取涅槃。若依瑞应等经、多云四月八日生。涅槃初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复度十仙、云过三月已入涅槃。月德太子经、八月十五日入灭。 此并由众生见闻不同、故时节不等。智论云、舍婆提城九亿家、尚三亿见或闻、由慢业故。佛世犹尔。何况末法转轻、心业最重。” 资持释云“前引僧祇通示四时。文略成道转法轮二日故云乃至。今时但知降生涅槃二时供养、余二举世未闻。闻者行之。 萨下次定日月又二、初引文示异三、初多论总明四日。但二日重叠。今取下瑞应四月八日降生、复准涅槃二月十五日灭度。则四日各、修供可行、复是此方机缘所乐。故一年四日、释门时节。二月八日成道、二月十五日涅槃、四月八日降生、八月八日转法轮。适时之义、勿事专隅。次引瑞应别示降生。具云太子瑞应本起经、有二卷。后引涅槃月德别明入灭。涅槃初云者即第一卷序分中文、简后三十故。一经前后自别、今时即用后文。月德中与上多论相近。阿含亦云如来八月八日涅槃。 此并下二约义会通、初正明。二引证。舍婆提即是舍卫。文中且举见闻。准论具云、舍卫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由慢业者出不见及不闻之所以。我辈生不值佛、岂非慢重。抚膺自责、深痛沉沦。呜呼。佛下举况。灭后正法不及现在、像不及正、末不及像、故云转轻、谓奉佛之心薄也。心业即慢习也。”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上来敬佛仪相中第二章正明敬相竟

上来别行篇中第一门敬佛仪相竟

第二门 入寺法式

▲事钞云“俗人士女入寺法。先出文意。息心静默非喧乱所集、轨法施训岂漏慢所践。 且心栖相表、形异世仪。归奉凭趣、理存规则。故应其俯仰、识其履行。是敬事仪或、如法亲觐。 岂可足蹈净刹、心形懈慢。非唯善法无染、故得翻流苦业。可不诫哉。” 资持释云“初叙寺处清严。僧居有二、一者慕静即自行、二者施训即化他。居静不宜喧、禀训不当慢。此四句即约行显处也。 且下次叙入须法式二、初明所应为。上二句标境胜、下六句示须法所以。应合也。俯仰即仪貌。履行即所为事。 岂下次示不应为。蹈履也。形见也。非唯等者谓无益有损。流坠也。”见事钞记卷三十九

入寺法式中分为二章┬一中国旧法

└二今师要术

第一章 中国旧法

中国旧法中分为二节┬一入寺法

└二出寺法

第一节 入寺法

入寺法中分为二项┬一清信士法

└二清信女法

第一项 清信士法

清信士法中分为二支┬一示正法

└二斥非法

第一支 示正法

▲事钞云“今依祇洹旧法出。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 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若未见佛供养、设见众僧不先与语。 礼佛已。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 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检意则殊。今以俗情检道、意诫非易。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 、终无出期。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乃入。 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 资持释云“初礼敬舍恶等法有五、初入寺门二拜总礼三宝。 先下次礼佛。 礼佛下三礼僧。户外总礼如今众堂之处。 若下四诫守慎、初叙诫。注中俗阙者谓同俗流、阙于道行。背僧即不信心生、取异谓求见僧过。经下引证。 顺佛下五示行法。顺佛行即右绕、西入东出、佛在我右、偏袒右肩示有执作之务。逆行即左绕、反上可知。缘碍左绕者示权开也。入出身佛者假事表心、归依不背也。”

△事钞续云“礼拜佛法僧者、常念体唯是一。者。觉法满足、自觉觉他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一体无别矣。始学时名僧、终满足名佛。僧时未免诸过、佛时一切恶尽一切善满也。今我未出家学道、名俗人、回俗即是道器。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云何轻侮。宜志心归依、自作出家因缘者。是名围绕念佛法僧之大意矣。 低头看地、不得高视。见地有虫、勿误伤杀。不唾僧地。 当歌呗赞叹。若见草土、自手除之。” 资持释云“二想念慎护等法有三、初念三宝。佛僧能觉、因果虽分、所觉道同、故云一体。道即诸佛果源、众生心本。极证名佛、始学名僧。僧现学法、终至佛果。若此待僧、岂容轻侮。注中初教念僧、则三宝备矣。今下次令念己、与僧不殊。尚当尊己、岂敢慢人。 低下次离诸过。初二句舍憍慢、次二句止杀害、后一句离触秽。 当下三修净福。”

△事钞续云“若有因缘寺中宿者、不得卧僧床席、当以己物藉之。亦勿卧沙门被中。应自设供、供养于僧。岂损他供、自害善器。 并调戏言笑、说非法事。 沙门未眠、不得先寝。为除憍慢故。 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俗中贵士之座、犹不许贱人升之。况出世高僧、辄便相拟。是以经中、共僧同床半身枯也。如是因缘如别广说。 若至明晨、先沙门起。修恭敬之行” 资持释云“三有缘暂宿等法有五、初护毁损。注云他。供即卧具等皆他所施故。善器即自身堪受道故。 并下除调戏。 沙门下不先卧。 又下敬僧坐处。举况引证、寻文可了。经中即宝印手经。又文殊问经云、死坐铁床上。 若下不后起。”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九

第二支 斥非法

▲事钞云“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也。” 资持释云“初示入寺本意。入道缘者善要由发故。净土因者心静净故。出离轶者期解脱故。轶即是辙、车所从之道也。”

△事钞续云“今末法中、善根浅薄、不感圣人示导、仅知有寺而已。不体法意。都无敬重佛法超生因缘、供养福田、而来入寺也。如此者多、非谓全无敬信者。 多有人情来往、非法聚会。又在寺止宿、坐卧床褥、随意食啖。乞索取借、如俗去还、逐意则喜、违心必嗔。系缀胸抱、望当图剥、犹牛羊之抵突、恣顽痴之鄙情。或用力势逼掠、打扑抄夺。具造恶业、必死何疑。一但横骸、神何可灭、随业受苦、永无救护。可共悲哉。非三宝不能救由此人不可拔 若有智之人、终不行此敬重寺法、准而行之。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 故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园。斯言实矣。当知衰利由心、非前境咎。” 资持释云“二明非法之相二、初叙无知。仅犹略也。不体法意者总迷上三也。都无下二句反上因缘也、供养福田反上出离轶也。 多下次出非法三节、初叙无智造业又四、前斥聚会。今世多然。又下斥侵毁。图剥谓谋害。抵突即触犯。恣顽痴者即不畏因果。或下斥规夺。具下总示因果。 二明有智获益。 三引经合证。经文双喻、下云衰利即合田园。蒺藜有刺、如菱而小。前境谓僧寺。”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九

第二项 清信女法

▲事钞云“清信女人入寺、仪式同前。 唯不得在男子上坐。形相语笑。脂粉涂面、画眉假饰。非法调戏、共排荡、持手撑人。 必须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养。忏悔自责、生女人中常成碍绝、于此妙法修奉无因。不得自专、由他而办、一何苦哉。应深生鄙悼。若见沙弥、礼如大僧、以位注而不加敬。此于大僧为小、于俗为尊。出家受具、便入僧娄。不得以小儿意、轻而持接。设有说法、当谨听受。勿复唤名而走使。” 资持释云“初指同。 唯下次彰异又二、初指过。排谓推排、即牵推等。荡谓纵放。撑触也。 必下示法。碍绝谓系属于人、不自在故。鄙谓厌恶、悼即悔恨。敬沙弥者恐谓具、不加敬故。”见事钞记卷三十九

上来入寺法式中第一章中国旧法竟

第二章 今师要术

▲事钞云“此入寺法、中国传之矣。余更略出护过要术。谓一切天人龙鬼、是出家人修道之缘。一切出家人、为天人龙鬼生善境界。出家人既为四辈生善之处、不得对彼幽显轻有所失。彼四辈既是出家修道之缘、又不得辄便见过。佛已敕竟、假使道人畜妻挟子、供养恭敬如舍利弗大目等莫生见过、自作失善境之缘也。” 资持释云“初明道俗相资。修道缘者假彼外护故。生善境福智由生故。四辈即天人龙鬼。幽通三趣、显则唯人。”

假使道人等文出贤愚经、如下第五门第一章中具引。

△事钞续云“凡出家者、长标远望、必有出要之期。始尔出家舍俗、焉能已免瑕疵也。 智士应以终照远度、略取其道。不就同彼愚小、拾僧过失。 所以天龙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护助众僧者。非僧无过、以克终照远耳。 今人中、无察情鉴失之见。情智浅狭、意无远达。暂见一过、毁辱僧徒。自障出要、违破三归失于前导、常行生死不受道化。可谓惑矣、小儿痴矣。” 资持释云“二诫拾僧过失中、初叙道众志远行薄。 智下次教俗士取志舍行。终照即即深识不责目今、远度即大量不见小过。略谓拣略。 所下示幽灵同赞。克犹究也。克照皆龙天之心、终远即出家之志。如感通传、韦天告祖师云。天竺诸国、不及此方。此虽犯戒、大涂渐愧、内虽陵犯、外犹慎护。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见造过、咸皆流涕、悉加守护、不令魔恼。 今下斥凡俗多讥。初叙其愚迷。自下彰过失。上句障圣道、次二句失善利、后二句招苦报。可谓下结叹。”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九

上来入寺法式中第二章今师要术竟

上来别行篇中第二门入寺决式竟

第三门 造像塔寺

造像塔寺中分为二章┬一造像塔法

└二造寺法

第一章 造像塔法

造像塔法中分为二节┬一造像

└二造塔

第一节 造像

造像中分为二项┬一通叙经像意

└二正明造像

第一项 通叙经像意

▲事钞云“造经像法意者。如来出世有二益。一为现在生身说法。二未来经像流布、令诸众生于弥勒佛闻法悟解、超升离生。此大意也。” 资持释云“现在即化相佛法一期益近、未来即住持佛法三时益远。即经云、应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作得度缘是也。”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二项 正明造像

正明造像中分为二支┬一中国造立元缘

└二此方制度渐失

第一支 中国造立元缘

▲事钞云“恐后生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图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 至于下天、此像垂地来迎。世尊命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 因垂敕云。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体。” 资持释云“先叙目连图写。以佛生七日、摩耶命终、生忉利天。佛后成道、思报母恩、升天说法、经于一夏。按造像经、时优填王思念如来、命目连引三十二匠往彼天中、以栴檀木各图一相、如是至三方得圆足。文云恐者若论图写似指目连、取后垂诫须推佛意。虽缘在优填、意存来世。 后引如来垂诫中二、初明授记。即优填王闻佛下天、将像至宝□所、像即迎佛自行七步。佛为摩顶授记、辞如钞引。低首曲身故云垂地。 因下次正诫敕。法身仪则者威容相好、法身之表。得念佛三昧者由见色像、三昧易成故。具相好者由生欣慕、能感胜报故。如是者即指檀像、敕后效之。”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二支 此方制度渐失

▲事钞云“所以中国传像在岭东者。并皆风骨劲壮、仪肃隆重、每发神瑞、光世生善。 逮于汉世仿佛入真、流之晋宋颇皆近实。并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准圣模样。故所造灵异。” 资持释云“初前代近真中二、初引西土传来。岭东即此震旦、在葱岭之东。风骨劲壮言其体貌、劲即直也。仪肃隆重言其威势。每发神瑞言其灵异。光世生善言其动人。 逮下次引此土创制。汉世佛法初来、至于晋宋已前也。仿佛犹似像也。并下总出所由。初句心重、次即追慕、三谓法古。故下结成所引。”

△事钞续云“今随世末、人务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 但问尺寸短长、不论耳目全具。或争价利钝、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贪淫俗务、身无洁净、心唯涉利。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 乃至钞写经卷、唯务贱得。弱笔粗纸、恶匠鄙养。致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贱、法仪灭矣。” 资持释云“二后世失法三、初明非法中二、先叙得失。与之且言福敬、夺之过在无法。 但下次列非相又二、初斥造像。上四句是营勾人非、酒下四句即匠者之非、致下二句显其无功。 乃至下次明造经。”

△事钞续云“致令经像训世为诸信首、反自轻侮、威灵焉在。 故致偷盗毁坏、私窃冶铸、焚经受用、多陷罪咎。 并由违背世出世法。现在未来受无量苦、皆由失法之所致也。” 资持释云“二示过患中三、初叙无灵。经像住持功高故为信首。 故下显过。偷盗是遭夺失、毁坏即风火所损、私冶铸谓金铜等像镕为别物、焚经受用即金银字经烧取余用。多陷罪咎谓累他也。 并下出意。薄贱轻侮、乖俗礼教、非佛严敕、故云违背世出世法。现未两报因像而致、后之制造可不慎耶。”

△事钞续云“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鸟兽不敢污践、何况人乎。 但能奉圣像仪、佛亦垂形示迹。” 资持释云“三明应法中、初明合法有灵。 但下次明至诚感圣。”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二节 造塔

造塔中分为六项┬一示名

├二显报

├三敬护

├四造处

├五供养修行

└六造毁二报

第一项 示名

▲事钞云“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 塔、或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也亦云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 资持释云“初示名。舍利及塔、名通凡圣。今明造立、多是佛塔、亦通余圣。无名支担谓安形像、故下释云庙貌也。 塔或下翻释。”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二项 显报

▲事钞云“增一阿含云。初起偷婆、补治故寺、并受梵福。 云何梵福。如阎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转轮王功德。如是西东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禅总多、此一梵主功德。 此为梵福量。当如是学。” 资持释云“初示因果。初起谓新创也。梵福谓梵天王福最胜也。 次校量梵福。 此下劝修。”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三项 敬护

▲事钞云“四分。若起塔者、应四方若圆若八角。以石堑、木作。作已、用黑泥乃至石灰白土等。应安基。四边作阑楯、安香华著上。听安悬幡盖物。 不得上塔上阑楯上、护塔神嗔。若有所取与、开。彼安幡盖、不得蹈像上、作余方便梯凳安之。 若塔露地供养具、雨渍风飘、鸟乌不净者、作种种舍覆之。 地有尘、种种泥泥之。 须洗足器、安道边、外作墙门安置。 若上美余食、用金宝等器盛之。令白衣伎乐供养。若饮食、当与比丘沙弥优婆塞。经营塔作者应食。 舍利安金宝塔中、若缯绵中。若持行者、若畜生若头上肩上担戴。 若拂、应用树叶雀尾拂。 多有香华、罗列基上阑上。□上。响中、绳贯悬屋檐前。有香泥、作手轮像。乃至有余、泥地等。” 资持释云“初明造立。安基为坚牢故。作阑为外护故。悬幡盖物即梯凳也。 不得下次制践污。 若塔下明覆盖。 地下明泥治。 须下明器具。以西国俗风多跣足故。安道边者登上便故。外作墙者恐触秽故。 若上下明献供养饮食得与道俗即守塔人。经营即造立者。 舍下明护舍利。 若下明帚拂。但可去尘、余物皆得。 多下明庄严。手轮者旧云佛手中千辐轮。”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四项 造处

▲事钞云“僧祇。塔事者。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地、作塔处。 其塔不得在南在西、应在东在北。中国、伽蓝门皆东向、故佛塔庙宇皆向东开。乃至厨厕亦在西南、由彼国东北风多故。神州尚南为正阳、不必依中土法也。 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 资持释云“初明择地。规谓看视。 其下指方所。须东北者以寺门向东、即在前面左边二方为之。 注中、前示西土。亦合作并。东北风多则秽气不至殿塔、此示寺门向东所以。下明此方应南西。今此厨多在东北、亦以南西风多故也。 不得下制侵犯。西土佛法僧地各有分齐、不相混滥。”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五项 供养修治

▲事钞云“善生经云。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应当志心勤修、供给身灭身形像塔庙。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 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作生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 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 若以一钱一线一华一香一偈一礼一匝一时、乃至无量宝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他作。善男子。若能如是志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若涅槃后等无差别。 若见塔庙、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 资持释云“初劝化供养五段、初劝修。一切智者总收十界世出世智无不圆足、含蕴无穷出生无尽故喻如。生身即现在、灭身即舍利。 若自下明营办。自有功德者谓富于道行、人所信重者。于己莫轻者以能供养、获大福德故。 凡下明用心。 若以下明施物。现在灭后无差别者谓所得福、存没正等故。 若见下明供具。”

△事钞续云“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人所坏处、亦当自治。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 资持释云“二见塔涂治。自作劝人、随力所构。”

△事钞续云“若作宝塔及作宝像、当以种种幡盖香华奉上。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讫、亦当幡盖香华伎乐种种供养 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华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当塞治之。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 任力香涂。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若白土涂。作塔像已、当以琉璃真珠绫绢锦彩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 应以种种华贯散华、妙拂明镜、末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舞供养、昼夜不绝。 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 资持释云“三造立庄严中、初明造立。 若是下明净治。 任下严饰。 画下明杂秽。此土多用鱼牛等胶、虽复腥膻、且图久固。 应下明供养。 不下示非法。酥涂乳洗皆外道法故。”

△事钞续云“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藏覆、劝人令治、治具足已然后显示。见毁坏像、应当志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自若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作助之。” 资持释云“四接续毁 损。令密藏者不生善故。令恭敬者恐生慢故。今时有作涌壁、或画佛首相、并宜藏之。”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第六项 造毁二报

▲事钞云“无垢清信女问经云。未知扫佛塔地、有善报。佛告女言。扫佛地得五福。一自心清净、他人见已亦生净心。二为他爱。三天心欢喜。四集端正业。五命终生善道天中。 涅槃云。不犯佛物、涂扫佛僧地、造像若佛塔、常生欢喜心。皆生不动国。” 资持释云“初扫治善报二、初无垢女经。五福一是内感。二三即外应。四五即来报、四是别报、五即总报。 二涅槃偈。彼云。东方有佛世界名不动、佛号满月光明。无畏菩萨白佛、此土众生造何等业、得生彼国。佛以偈答、如钞引。上四句即四种因、正取中二。下一句示果。言不犯者谓不侵损也。”

△事钞又云“十轮。若破寺、杀害比丘。其人欲终、支节皆疼、多日不语。堕阿鼻狱、具受诸苦。” 资持释云“二毁坏恶报。破寺报重、反明造立功深。”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上来造像塔寺中第一章造像塔法竟

第二章 造寺法

▲事钞云“有盛德法师造寺诰十篇。 具明造寺方法。只桓图样、随有所造必准正教。并护持匡众僧网纲要等。 事繁不具、略引宗科造寺一法。” 资持释云“初标人法。即灵裕法师。称美道行故云盛德。 寺诰即彼文通题。 具下示其所述。 事下明今所引。”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造寺法中分为二节┬一应法生善

└二无法致损

第一节 应法生善

▲事钞云“谓处所须避讥涉、当离于尼寺及市傍府侧等。佛殿经坊极令清素、僧院厨仓趣得充事。如此、则后无所坏。 只桓图中、凡立木石土宇并有所表。令人天识相、知释门多法。故能影覆邪术、禽兽畏威。形仪隐映、为世钦仰。” 资持释云“讥谓讥嫌、涉即干涉。经坊即今经藏。 木石等者植树、表其生长。立石、表其坚贞。戒坛居东、表发生之义。无常院在西、菜倾没非久。立刹表边者知归。楼观、表道品阶渐。池沼表魔外洗心。栽莲、表行人心净。余如彼说、须者寻之。图经、近日本将至、文有两卷。即祖师撰者。影覆邪术谓使魔外无其威势、影犹闭也。禽兽畏威谓令异类不敢侵犯。形仪隐映谓像设可观。为世钦仰即士庶生善。”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资持注云图经等者。宋时由日本赍远、旋复佚失。今再由日本请归。天津刻经处刊本、名只桓寺图经、与戒坛图经合为一册。

第二节 无法致损

▲事钞云“但历代绵积、秉教陵迟。事存法隐、错举意旨。俗人既不晓法、众僧未解示导。但相仿效、虚费财物、竞心精妙、力志胜他。房廊台观务令高显、过彼便止、都不存法。” 资持释云“初造立非法。绵积犹言长久。秉即执也。错举谓每事废立皆任意耳。仿效谓互习讹风。竞心谓斗竞为怀、力志即竭力用意。高显即副竞妙之心、过彼乃称胜他之志。”

△事钞续云“又还自腾践、如己庄宅。众僧房堂、诸俗受用。毁坏损辱、情无所愧。屈道承俗、如奴事主。是名寺法灭也。其甚者、打骂众僧、种种非法。取要言之。从僧强力抑夺、贷借乞请。乃至停尸僧院、举哀寺内、置冢澡浴等。并非法也。” 资持释云“二腾践毁坏。明俗人愚暗。文叙本主、义通余人。毁坏约物、损辱约僧。承即奉事。此科大字并引寺诰、故注以助之。乞请即求索。 请观诸事、彼时尚然、今何足怪。更有殿堂饮宴、僧厨宰杀。寄著杂物、贮积粮储。或射作衙庭、或编为场务。婚姻生产、杂秽难言。斯由道众之非才、岂独俗儒之无识。每恨法门之覆灭孰为扶持、更嗟狱报之艰辛谁当救疗。必怀深识、岂不再思。是知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有力能济、传而勉之。”

△事钞续云“若改往修来、追法更新、慎敬无犯者、是则护持寺法也。俗人造寺、本为求福、作出家之因、得道之缘。唯应礼拜供养、为法咨请、时时觐问、如法往来。彼此利益、自他无恼、名护持也。 故增一云、阿阇世王得信已后、敕国中、无令事佛之赀输迎送。 岂非僧传正法、得信于人乎。” 资持释云“三引劝俗流中、初正劝。改往谓悔上诸过、修来谓期后超升。追法即依教、更新即起敬。 次引经证。阇王逆邪见、后方归佛求悔、故行此敕。赀输谓科配财物也、迎送即只奉官僚、事佛之家俱令免放。 岂下推得信所以。”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

上来像塔寺中第二章寺法竟

上来别行篇中第三门像塔寺竟

第四门 瞻视病人

瞻视病人中分为四章┬一制意

├二简人

├三安置处所

└四说法敛念

第一章 制意

▲事钞云“制意者。夫有待之形、多诸婴累。四大互反、六府成病。 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则无所托。 然则世情流变、始终难一。健则亲昵、病弱则捐舍。鄙俗恒情、未能忘此。 故如来深鉴人物、知善来未崇、恶必相遵、故亲看病。” 资持释云“初叙意中、初叙病患。多婴累者通目众苦也。四大等者别示病恼也。 若下次明瞻视。 然下三示凡情。 故下彰圣引导。按西域记、只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佛间、汝何所苦、汝何独居。答曰、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事钞续云“故律中。佛言、汝曹不相看视、谁当应为。乃至世尊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扫治卧处极令清净、数衣卧之。 便立制云。自今已去、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若有欲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 佛为极地之人、犹励诸比丘、亲自下接。况同法义重、如何相弃。” 资持释云“二引证中、初引缘。 便下立制。 佛下结劝。”

△事钞续云“问、供养病者等佛何耶。 答。谓悲心看病、拔苦与乐、慈心行同佛故也。 又论云、随顺我语、名供养佛。” 资持释云“三释疑中、征上律文、欲彰功行。 答中、初约心行同佛。 又下次约随顺法制。”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

上来瞻视病人中第一章制意竟

第二章 简人

△事钞云“二简人中。四分。若有病者、听和尚乃至弟子、从亲至疏。若都无者、众僧应与瞻病人。若不肯者、应次第差。 若无比丘沙弥优婆塞者。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优婆夷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 资持释云“初制本众有三、一亲属自看。二僧与。三僧差。准无比丘、应令沙弥净人看。 若无下次开女众。”见事钞记卷四十

上来瞻视病人中第二章简人竟

第三章 安置处所

▲事钞云“三安置处所。若依中国本传云、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其中。堂号无常、来者极多、还反一二。即事而求、专心念法。 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脚垂曳地。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手执幡脚、作从佛往净刹之意。瞻病者烧香散华、庄严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随有除之、亦无有罪。传云。原佛垂忍土、意在拔除烦恼、不唯粪除为恶。如诸天见人间臭秽、犹人之见屏厕、臭气难言。尚不以为恶、恒来卫护。何况佛德而有爱憎、但有归投者无不拔济。乃至为病者随机说法。命终恒在佛所、不得移之。” “中国本传戒坛图经所谓别传是也。日光没处者坛经云、西方为无常之院、由终殁于天倾之位也。今寺亦有、但方隅不定、不知法故。 其堂中下次明设像。立弥陀者归心有处也。然十方净土而偏指西方者、系心一境、想念易成故。西方诸佛而独归弥陀者、誓愿弘深、结缘成熟故。是以古今儒释、靡不留心。况浊世凡愚、烦恼垢重、心猿未锁、马难调、舍此他求、终无出路。请寻大小弥陀经十六观经往生论十疑论等诸文、详究圣言、必生深信矣。像面向西病者在后谓将终之时已前、常须瞻像、令其系心。忍土者梵语娑婆、此云堪忍、大悲经云此界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人间臭秽者感通传、天人云。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嘱、令护于法。佛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恒在佛所者恐心无系、念世事故。”见事钞记卷四十

上来瞻视病人中第三章安置处所竟

第四章 说法敛念

说法敛念中分为二节┬一余人劝导

└二瞻病劝导

第一节 余人劝导

▲事钞云“四说法劝善者。十诵。应随时到病者所。为说深法、是道非道、发其智慧。先所习学、或阿练若、诵经、持律、法师、阿毗昙、佐助众事。随其解行而赞叹之。” 资持释云“深法但是佛教、通得云深。是道谓出世法、非道即世间法。”

△事钞又云“传云。中国临终者。不问道俗亲缘、在边看守。及其根识未坏、便为唱读一生已来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内心欢喜、不忧前途。便得正念不乱、故生好处。” 资持释云“令唱读者准此、生前所修一切功德并须记录。凡为看病、常在左右、策其心行、恒令念善。以舍报趣生、唯在临终心念善恶。”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

第二节 瞻病劝导

▲事钞云“其瞻病者、随其前人病有强弱、心有利钝、业有粗细、情有去取、当依志愿随后述之。 或缘西方无量寿佛。或兜率弥勒佛。或灵鹫释迦本师。 或身本无人、妄自立我。或外相似有、实自空无、如至焰处则无水相。或为说唯识无境、唯情妄见。 各随机辩而诱导之。” 资持释云“初明说法中二、前明量机。病强弱者观其健困也。心利钝者智明昧也。业粗细者粗如营福、细如禅讲等。情取舍者所乐异也、如下西方兜北等是。此四观察、义无不尽。随宜方便、临事自裁。 或下次明说法三、初令缘佛。或教称名、或令观相、或叹功德令生欣乐。 或身下次示心观。即性空相空唯识三观。至焰处者喻相空也。谓如渴鹿逐于阳焰、遥见似不、至彼元无。 各下后示随缘。不必如上故。”

△事钞又云“应以经卷手执示其名号。又将佛像对眼观瞩。恒与善语、勿传事。 华严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命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复劝令归依佛、因是得成明净光。”  资持释云“二示经像中、初示经像。 次引华严为证。”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

上来瞻视病人中第四章说法敛念竟

上来别行篇中第四站瞻视病人竟

第五门 离诸非法

离诸非法中分为五章┬一别请僧众

├二受僧食物

├三诵罚可否

├四食肉

└五畜养猫狗

第一章 别请僧众

▲事钞云“五分。僧次请者。凡夫、圣人、坐禅、诵经、劝佐众事、并为解脱出家者、得入僧次。唯除恶戒人。 若言次第上座者是僧次摄、又不知齐几为上座。佛言、上无人者皆名上座。以法取人、不称名字、犹名别请、为佛所诃。” 资持释云“初简能受人。文列五种、并堪预数、不可拣择。 若下二示僧次法又二。初正示。以下显非以法取者虽不定名、简其所学即非僧次。此谓虽通而别、非平等故。 十诵下三引文证。彼云。有人请佛五百罗汉。佛言。不名请僧福田。若能于僧中请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果报。与下增一意同。”见事钞记卷二十三

▲事钞云“梵网云、别请物者即盗四方僧物。仁王经、亦呵责别请过。 既僧僧次福大。有凭请者、应说僧次功能、开悟俗心、勿令别请。” 资持释云“初引文示。仁王亦呵责者彼云、诸恶比丘受别请者、是外道法、都非我教等。 既下二令劝赞僧次。”见事钞记卷三十八

▲事钞云“增一云。师子长者别请五百罗汉。佛言、不如僧次一人、福不可量。因说如饮大海、则饮众流。师子言、自今已后、当不别请。佛言、我亦不令别施、以无有福。师子便平等施、亦不言此持戒犯戒。佛赞善哉、平等之施获福无量、平等施者施中第一。 贤愚经。以毯施佛、佛让与僧、义意同此。正使将来法垂灭尽、比丘畜妻挟子、四人已上名字众僧漫请供养、应当敬视如舍利弗等。” 资持释云“前引增一。彼云、佛在罗阅城、长者请舍利弗目连等五百人。佛诃如钞。饮大海者由心通僧宝、无所简择、虽得一人则为供养十方凡圣故。 贤愚中。姨母自纺绩作一端金色毯上佛。佛言、可以施僧、得福无量。挟抱也。名字僧无实德者。”

▲资持云“问、前引五分除恶戒者、此何相违。 答。疏云。五分简人、精也。贤愚取人、粗也。破戒受施、且取外生物信、令于僧海自感施福。非谓行缺能消信施。疏中意也 私谓。五分除恶戒等、并谓极诫内众、使自策勤。增一贤愚十诵善生、皆据导俗、恐忽慢僧徒自招枉坠。是知受须戒净、不净则自陷无疑。施必普周、不周则所施无福。用斯往判、谅无所违。”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三

上来离诸非法第一章别请僧众竟

第二章 受僧食物

此章诸文、多诫道众不得妄与。而俗众亦可因是了知于僧食物、不得妄索妄受也。

受僧食物中分为三节┬一明用与

├二约缘开

└三示污家

第一节 明用与

▲事钞云“佛法中无贵贱亲疏。唯以有法平等、应同护之。人来乞索、一无与法。若随情辄与、即坏法也。” 资持释云“初劝依法。一无与者谓不非用也。心能依法、如下则听。”

△事钞续云“俗人本非应斋食者。然须借问。能斋、与食。不能斋者、示语因果、使信罪福、知非为吝、怀欢而退。此中非生人好处、非生人恶处。不得一向嗔人、一向任人不斋者而食。必须去情存道、善知处量也。 是以谨守佛教、慎护僧法、是第一慈悲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 资持释云“二示损益二、初守教之益中、初明善用。注云非生好者以任情故、非生恶者以依法故。 是下结益。”

上云斋者、如宗体篇八戒中委明。 白衣能受斋者得食、出五分律。

△事钞续云“若不守佛教、随情坏法。谓听俗人不斋而食。有来乞请、随请辄与。 令诸众生不知道俗之分、而破坏僧法、毁损三归。既无三归、远离三宝。令诸众生沉没罪河、流入苦海、失于利乐。皆由坏法。 是以不守佛教、不闲律藏、缺示群生、自昏时网、名第一无慈悲人也。” 资持释云“二违教之损中、初明非用。 令下二示过、初明失利。后令诸下明堕苦。道俗分者道修智分为俗福田、俗修福分当供道众。今则反乱故云不知。毁三归者失彼信心、侵陵三宝故。 是下三结损。”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七

第二节 约缘开

▲事钞云“五分。若白衣入寺、僧不与食、便起嫌心。佛言、应与。便持恶器、盛食与之、又生嫌心。佛言、以好器与之。 此谓悠悠俗人见僧过者。若在家二众及识达俗士、须说福食难消、非为悭吝。” 资持释云“初引文。 此下义决、初指前文且据无信。悠悠谓远离三宝、无所归者。若下次明有信。福食谓檀越求福、施众僧故。”

△事钞续云“十诵。供给国王大臣薪火灯烛、听辄用十九钱不须白僧、若更索者白僧给之。恶贼来至、随时将拟、不限多少。 僧祇、若恶贼檀越工匠乃至国王大臣、有力能损益者、应与饮食。多论云、能损者与之、有益者不合即是污家。若彼此知法、如律亦得。” 资持释云“初引十诵明用分齐、初给王臣。十九钱者彼土大铜钱、一当十六、当今三百也。下明贼难。不可约数。 次僧祇中。通列五人、上三可解。下示王臣须论势力、必无力者应非所开。多下引决。由上律云损益皆与、既是有益理不当与、在文有了故续决之。若下通上律。俗知僧物难消必无虚受、僧知污家非法必无妄与。但有缘须给、微亦通之十诵通开、谅在于此。”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七

第三节 示污家

▲事钞云“比丘凡有所求、若以种种信施物、为三宝自身乃至一切、而与大臣俗人等、皆名污家。 由以信施物与白衣故、即破前人平等好心。于得物者欢喜爱乐。不得物者、纵使贤善、无爱敬心、失他前人深厚福田。 又倒乱佛法故。凡在家俗人常于三宝求清净福、割损血肉以种善根。今出家人反持信物赠遗白衣、俗人反于出家人所生希望心。 又若以少物赠遗白衣、因此起七宝塔造立精舍乃至四事满阎浮提一切圣众。亦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供养真实法身。” 资持释云“凡所求者总收多事、不问公私善恶皆不许之。 纵贤善者据比丘言之。”

△事钞又云“律不犯中。若与父、母、病人、小儿、妊娠妇女、牢狱系闭、及寺中客作者、不犯。”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九

与父母者准母论、须父母贫苦而先受归戒者乃可施与。

上来离诸非法中第二章受僧食物竟

第三章 谪罚可否

谪罚可否中分为二节┬一别列

└二会通

第一节 别列

别列中分为二项┬一劝俗敬护

└二劝俗治恶

第一项 劝俗敬护

▲事钞云“十轮经云。若诸比丘护持戒者、天人供养、不应谪罚。 除其多闻及持戒者。若有破戒而出家者、能示天龙八部珍宝伏藏。应作十种胜想、佛想乃至礼足。后生豪贵、得入涅槃。是以依我出家、持戒破戒、不听轮王宰相谪罚。况余轻犯。 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麝香眼药烧香等喻。破戒比丘为不信所烧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不听谪罚。” 资持释云“初四句明持戒。 除下明破戒为二、前约报劝、上二句拣除如法。若下明破者功能。此明破戒、必约犯重。天龙下彼具列夜叉乃至人非人等、今文束之。应下劝俗恭敬。后下示报。是下结意。 破戒下次约喻劝、初举喻。牛黄下经云、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又云、譬如估客入于大海、断无量众生命挑其两眼和合成药、若盲冥无目乃至胞胎生盲者以此药涂其眼明净。彼人虽死其药有功又云、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下合法。上三句合牛麝人死及香体坏、能下合香药有用香气熏他。以是下结意。”见事钞记卷七

第二项 劝俗治恶

▲事钞云“涅槃云。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及于四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学正法。 若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大臣四部应当苦治。” 资持释云“初令劝学。四众即僧尼士女、下云四部亦同。正法者经作定慧。 若下二劝苦治”

△事钞续云“大集云。若未来世、有信诸王若四姓等、为护法故、能舍身。宁护一如法比丘、不护无诸恶比丘。是王舍身生净土中。 若随恶比丘语者、是王过无量劫不复人身。” 资持释云“初明护如法之益。四姓者西土姓种统之唯四、一刹帝利王种二婆罗门净行三毗舍商贾四首陀农人 若下二明随恶人之损。”

▲事钞云“大集云。若末世中、有我弟子多财多力、王等不治。 则为断三宝种、夺众生眼。虽无量世修戒施惠、则为灭失。广如第二十八卷护法品说。” 资持释云“初明国王纵彼造恶。 则下显过。断三宝者翳障正法也。夺众生眼者损他正见也。戒施灭失者损自功德也。”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七

第二节 会通

▲事钞云“问、前十轮经不许俗治、涅槃大集令治恶者。” 资持释云“问中。二经相违、故须和会。”

△事钞续云“答。十轮不许治者、比丘内恶、外有善相、识闻广博、生信处多、故不令治。必愚闇自缠、是非不晓、开于道俗三恶门者、理合治之、如后二经。 又涅槃是穷累教本、决了正义。纵前不许、依后为定。 两存亦得。废前又是。” 资持释云“答中、初两存释。 又下废前释。穷即训极、累谓嘱累。一代所归故云教本。决前不了故是正义。 两下双结。”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七

上来离诸非法中第三章谪罚可否竟

第四章 食肉

食肉中分为三节┬一引大废小

├二引小急制

└三通禁诸物

第一节 引大废小

▲事钞云“诸律并鱼肉为时食、此是废前教。 涅槃云。从今日后、不听弟子食肉。观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者命者怨。故不令食。广如彼说。 经云。前令食肉、谓非四生之肉、但现化耳、为度众生” 资持释云“初引涅槃制断中二、初示前废教。 涅槃下次引后制断。尔前虽断、如楞伽等、但通指其过。涅槃终穷、正为开会、故特引之、出如来性品。初引废前文三、初二句立制。次一句教观厌。经云。如夫妻二人、共携一子、同行旷野。险难粮尽。杀子而食。垂泪而飧、不得滋味。今若观一切众生肉如子之肉、作是想时、必不贪食。夫下显过患。大慈是佛心、即于己他断佛种故。水陆空行者举处摄物、沉潜飞走无所不收。今食肉者、由害彼命、即彼怨仇。 经下次引决前文。欲彰前教无诸过故。四生胎卵湿化。经云、为度众生故、示现食肉、而实不食。”

△事钞续云“楞伽云。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略说十种。一者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二狐狗人马、屠者杂卖故。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四众生闻气悉生怖故。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凡愚所习、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七令咒术不成就故。八以食肉、见形起识、以染味著故。九诸天所弃、多恶梦、虎狼闻香故。十由食种种肉、遂啖人肉故、如斑足王经说。” 资持释云“二引楞伽示过。楞伽中十过最须观察。 初恐食啖父母、成恶逆故。梵网经云、一切男女皆是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是也。 二恐食其同类、非仁心也。 三谓禽畜交合精血所成。腥臊秽物、自内于口、深不净者所为。故有食啖、无善名称。 七谓或持咒术、必须精洁。尚诫荤辛、何况肉食。 八谓凡遇畜形、即思遂啖其味。 九中三过。天报清净、所以舍弃。不习善法、故多恶梦。身同畜气、故为虎狼所食。 十谓由此相因、遂啖同类。斑足王者其父游猎至山、染师而生、人形斑足。后绍王位。一日掌膳者阙肉、求得小儿肉以充之。王觉味殊、因敕常供。杀害既多、众欲杀王。王变飞行罗刹、十二年中常食人肉。”

△事钞续云“今有凡愚多嗜诸肉。罪中之大、勿过于此。 故屠者贩卖、但为食肉之人必无食者、亦不屠杀。故知食者、同屠造业、沾杀生人 。可不诫乎。” 资持释云“三伸诫中、初明过重。如向列故。 故下次明业深 。同屠杀故。”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三

第二节 引小急制

▲事钞云“僧祇云。若为比丘杀者、一切七众不应食。乃至为优婆夷杀、七众不食亦尔。” 资持释云“初引僧祇急制。为一众杀而制七众者、以同沾佛戒、意所通故。彼律得食三种净肉、谓不见不闻不疑为我故杀者。是知虽云得食、还同禁断。下引四分、其意益明。”

△事钞续云“今学戒者多不食之、与中国大乘僧同例。 有学大乘语者、用酒肉为行解。则大小二教不收、自入屠儿行内。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此乃阎罗之将吏耳。” 资持释云“二斥学罔时、初明学戒。中国学大乘者、皆依梵网楞伽涅槃等制。既修大行、慈济为先、安有大乘方行杀戮。 有下指斥。行谓为之无耻、解谓执之不疑。二教不收者以大小俱制、反不依行、教所不被故。教既不被、非佛弟子、无慈好杀宜入屠行。天魔报胜净因所克、外道苦行飧风自饿等。故知啖肉未及魔外、阎罗将吏信是同伦。将吏谓夜叉鬼卒之类。”

△事钞续云“四分云、若此杀者行十恶业、为我故杀乃至大祀处肉、不得食之。以办具来者心无定主故。今屠者通杀、则依教无肉可食、正断食肉也。 律云、若持十善、彼终不为我故断众生命、如此应食。准此、何由得肉而啖。” 资持释云“三显四分密断中、初明制断。为我大祀二皆不净。今下显意。 次明开食。前与肉者须行十善。岂有行十善者而有肉耳、故云何由得肉等”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三

第三节 通禁诸物

▲事钞云“楞伽云、酒肉葱蒜韭薤之属、悉不尝之。” 资持释云“酒肉兼五辛、文缺与渠。或谓阿魏、或云自有兴渠、根如萝卜。蒜音算、韭音久、薤胡介反、并荤菜也。梵网云、一切食中不得食。楞严云。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等。”见事钞记卷三十三

又南山律中、严禁蚕衣。乳蜜唯开重病、不许辄饮。如南山释门章服仪云。囚犊将乳。劫蜂贼蜜。过之大者、无越蚕衣。比夫屠猎之量、万计倍之。诸文至繁、今不委引。

上来离诸非法中第四章食肉章竟

第五章 畜养猫狗

▲事钞云“或畜猫狗、专拟杀鼠。是恶律仪。 杂心云、恶律仪者、流注相续成也。善生成论、若受恶律仪、则失善戒。” 资持释云“初显过。 杂下引示。流注者恶业遍也。相续者念念增也。所以然者、由彼害心非止一境、复无时限故。 善生成论失善戒者恶势强也。恶业顺惑、势力猛盛、一切善戒并绝相续故。有云、且望一类鼠上、善戒不续、非谓余戒俱无。又云、此乃诫勒之切耳。”见事钞记卷七

▲轻重仪云“养畜猫狗、专行杀害。经论断在恶律仪、同畜便失善戒。出卖则是生类、业障更深。施他还续害心、终成缠结。宜放之深薮、任彼行藏。必系之显柱、更增劳役。但依前判、彼我夷然。便自生杀怨家、亲树慈悲圣宅。”见量处轻重仪卷上

上来离诸非法中第五章畜养猫狗竟

上来别行篇中第五门离诸非法竟

第六门 出家宗致

问今辑在家备览、何以最后列出家宗致门耶。答。凡俗士尚未出家、而欲出家者。须先了知出家之后、如何发心、如何苦行、自量己力、以定可否。若其力有未能、应即知难而退、不须率尔出家、免致将来忧悔。以是之故、出家宗致、为在家者所应预知。因以此门、殿于卷末焉。

出家宗致中分为三章┬一出俗本意

├二先说苦事

└三应知五德

第一章 出俗本意

▲事钞云“少弥建位、出俗之始。创染玄藉、标心处远。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滥迹相济、世涉多有。” 资持释云“初叙本示滥中四、上二句示位。此中须分形法二同、若但剃发名形同沙弥、若受十戒名法同沙弥。次二句明本志。上句言其始、下句示其终。玄藉通目佛教、处远直指佛果。复次二句示律可依。后二句斥世无训。”

△事钞续云“然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 如未晓此。徒自剃著、内心无道、外仪无法、纵放愚情、还同秽俗。 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触事面墙者。良由自无奉信、圣智无因而生。但务养身、宁知出要胜业。” 资持释云“次明信智二门中二、初叙二法之要。道由信立故为道原、德自信生故云德母。治业由智之力、破惑在智之照、故为解脱因也。非信道德无以发、非智业惑无以除、出家之人为道求脱、故云必先此二也。 如下叙不明之失、初明形心混俗。 所下次显愚法所以。皓首即白头也、面墙无所见也。无信则智不发、无智则不慕道、饱食暖衣悠悠卒世、故云但务养身等也。”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出俗本意中分为七节┬一出家元缘

├二劝出有益

├三障出有损

├四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五明出家已行凡福行

├六明出家已行圣道行

└七大小乘相决同异

▲资持云“标列七科、前三明功、次三明行、后一决疑。”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济缘云“次列七科、统明出家始终行相。学者至此、当须自检。若唯徒说、于己何益。说食数宝、目击多矣。”见业疏记卷十一

第一节 出家元缘

出家元缘中分为二项┬一出家文证

└二引诫劝修

第一项 出家文证

▲业疏云“如华严偈。若有不识出家法、乐著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 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 以此文证。众生无始缠著家属、无思解脱。故大士引出于世。” 济缘释云“华严二偈、前偈为不识故立法示之、后偈为著欲故方便引之。初偈、上二句示不识之过。下二句明立法之相。云菩萨者即指释迦因行为言。舍国财者菩萨在家为王太子、次绍王位、国城财宝一切自在、欲明难舍犹须舍之、况余凡庶不足恋矣。寂静即涅槃果。 后偈、初句示著欲。下三句明方便。文略下二句、具云、示现不乐处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脱。 以下疏家结显推功归佛。”

△业疏续云“广如郁伽长者、涅槃经中。家及非家相比显过、方起欣厌、得预法门。” 济缘释云“郁伽长者经、秽居品云。居家菩萨当知在家秽污之事常念作故名为居家、断诸善根本是名居家。乃至居家如罗网如毒蛇如火烧身等。 涅槃云。居家迫窄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长。若在居家不得尽寿净修梵行、我今应当剃除须发出家学道。”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云“净住子说出家有十八法难行能行。父母孝恋难遣、而能辞亲。妻子是恩染难夺、而能割爱。势位是物情所竞、而能弃荣。饥苦是人所难忍、而能节食。滋奈是人所贪嗜、而甘啖蔬涩。翘勤是人所厌倦、而能精苦。七珍是人所吝惜、而能舍离。钱帛是人所畜聚、而能弃散。奴僮是人所资侍、而自给不使。五色是人所欣睹、而弃之不顾。八音人所竞闻、而绝之不听。饰玩细滑人所保著、而能精粗无碍。安身养体人所共同、而能忘形舍命。眠卧是人所不免、而昼夜不寝。恣口朋游人所恒习、而处静自检。白衣饮馔不知绝极、而近口如毒。白衣日夜无所不甘、而己限以晷刻虚腹。白衣则华屋媲匹诣切配也偶、而己以冢间离著。此齐文宣王萧子良撰、要故录之。”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第二项 引诫劝修

▲业疏云“然世浊惑深、厌苦求乐。 初虽欣出终坠欲海。不修行业。故徒行也。” 济缘释云“初斥浊世不修二、初示时机。谓厌在家营趁之苦、求出家供给之乐。即涅槃云为衣食而出家者。 初下次明退堕。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即斯类矣。徒行谓出家无益也。”

△业疏续云“如智论云。六情根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 禽兽皆亦知、欲乐以自恣。而不知方便、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宜勉自利益。不知修道行、与彼亦何异。 龙树引诫、为极言也。闻而不行、犹是不闻。今重引告、何得不用。” 济缘释云“二引圣论极诫二、初论文三偈、初偈。上二句明报胜、下二句嗟不学。六情根者情即是识、谓根识无缺也。智能鉴物故云智鉴。唐虚也。身对初句、智慧对次句。 次一偈举况。畜是痴报但知欲乐。即经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也。 后五偈中。上半合初偈、下半合次偈。 龙下结告劝依。必应此偈出在他经故云引诫。以畜况人、为诫深切、故云极言。”

△业疏续云“道行何耶。一切无染者是也。 良由众生无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之起染、缠缚有狱。 故世钝者多著财色、少有利者多贪名见。四科束之、鲜不收尽。 终归死去何事迷乎。” 济缘释云“三示所修行相二、初示道行。以偈文未显、故特征示用开心路。一切之言通收善恶尘境、染恶则增业、染善则成障。能于日用所行所学触境无染、无染之智即是般若、背尘合觉绝缚入道必始于此。深可体究、慎勿诵文。 良下反释所以又三、初示染本。封著是贪爱、此彼得失即分别。由斯二种轮回不息、能离此者即名道行、非别有道、故下云道在虚通达累为本是也。 故下次举世情。财收八秽、色乃荒淫、名谓虚声、见即妄执。上二常流所著故为钝、下二学者所求故为利。此且一往分之、然有具四或复互轻不必一定。鲜犹无也。 终下重诫。凡在同徒、用斯自照、有一于是、未脱轮回。积财荒色、诤见沽名、迹混世尘、不思出要、形出心没、何所利乎。”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

形出心没者、业疏云虽形附道而心沈世也。

第二节 劝出有益

▲业疏云“如出家功德经。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无边。 譬如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年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于一日夜出家受戒。谓由前施虽多有竭、是欲界系。为法出家、非三界业、故说过前。 又云、纵起宝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一时欣出、虽未可数、然其积微是高胜本。” 济缘释云“初叹德。 譬下次引喻有二、初供圣喻、前引经。谓下出意。有漏有竭、无漏无穷、优劣可见。 又下二宝塔喻、前引经。一下示意。”见业疏记卷十一

第三节 障出有损

▲业疏云“如出家经。为出家者而作留碍抑制、此人断佛种故、诸恶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在闇狱无有出期。” 济缘释云“诸恶集身等谓业深广、故喻如 。癞病堕狱即现生两报。”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出既有功、障则损大。留碍如亲里不听、抑制如王臣禁断。”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第四节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业疏云“据论罪本、皆由事缚。不思厌背、师心妄造。 如大宝积经。出家二缚、谓诸见利养也。 如律缘制由名利故、但生有漏。因制诸戒、为防罪业、障三涂也。” 济缘释云“初明罪本中二、初正示。言事缚者即上四科。因之生罪故为罪本。 如大下引示。宝积诸见即人法两执、利养谓所须四事。 律缘即舍利弗请佛制戒、佛言我自知时、未得利养过漏未起。后须提那等皆由利养丰盈、向道心薄、遂生过漏。故知名利毁戒之缘、欲脱死生深须远离。”

△业疏续云“今世出家、翻种苦本。不畏沉溺、多起下业。 故彼文云。又有二痈、谓求见他过、自覆己罪。 向诸行者知来实苦、决定现世不造苦因。如知火烧汤烂、无有纳手足者。 佛说罪事、深宜远离。以不信所烧、随心造罪、更增俗人。“ 济缘释云”次明造恶中二、初指世垂诫三、初伤时众。业能生苦故云苦本。出家脱苦、今既造业故云翻种。下业即三途因。 故下次引文示。即是宝积、前已标名故此略之求他覆己于心为患、故喻痈疮。 向下三正垂诫二、初劝知果断因。向谓语告。纳犹入也。 佛下次明违教造业。不信能丧善根功德、故如烧焉。” 资持云“宝积二缚喻不自在、二痈喻不清净、并喻自心。智才幸宜自照。慎勿自谩、谓是他也。”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业疏续云“故十诵云、未来世中、出家人入地狱、白衣生天者。 以俗人无法在身、但专信故得生天也。 出家有法、为世福田、乃反毁犯。妄受信施、开诸恶门。令多众生习学放逸故。” 济缘释云“二引教转证三、初十诵二、初引文。 以下显意、前明白衣生天。 后明出家入狱。一反道法、二妄受施、三令他习学。白衣无此、故升异焉。”

△业疏续云“四分中。为说利养难消。六十比丘得无学也、六十比丘热血从面孔而出、六十比丘畏佛语理退还俗。” 济缘释云“二 。六十得果即清净者。六十流血谓毁犯者。六十退道即初入者。”

△业疏续云“余如涅槃、为利出家、驱逐净行等。” 济缘释云“三涅槃。彼云。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涅槃为饥饿者、以出家人衣食易得故。见有持戒驱逐杀害、自无戒德、恐相形比失于利养、生嫉忌故。”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已上明出家已行凡罪行业疏文科表、别列于下、以备对阅。

┌初明罪本┬初正示

│ └二引示

└二明造恶┬初指世垂诫┬初伤时众

│ ├二引文示

│ └三正垂诫┬初劝知果断因

│ └二明违教造业

└二引教转证┬初十诵

├二四分

└三涅槃

第五节 明出家已行凡福行

△业疏云“凡出家者出有为家、为觲脱者谓脱缠缚。此为本也。” 济缘释云“出家求脱经律通言、牒以释之示其行本。有为总目三界、缠缚且论二惑。”

△业疏续云“今有行者、但知持戒、无心在道。道在虚通达累为本、此而不思、但持戒善、自余讲解修习观务悉为非道。内多嗔忿、久污净心。 此戒取结、谓为最胜。又是见取。体是欲界、增生下业。” 济缘释云“明凡福行相中四、初持戒二、初叙持戒昧道。言虚通者道之体也、言达累者道之用也。余为非道者是此非彼也。内多嗔者怒他不坐己欲也。 此下结示行果。凡夫具十使、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五利使也。今此执戒为胜、即二种结使烦恼耳。既无禅观、未脱欲有、故是下业。”

△业疏续云“若修世禅、缘色缘心。虽经上界、终还生死、未有出期。” 济缘释云“二修禅。世禅即四禅四空定也。缘色故生色界、缘心故生无色界。”

△业疏续云“若修多闻讲诵经典、不为解脱。并增欲有、未成无漏。” 济缘释云“三多闻。多闻讲诵多为名利养、驰骋见解、是非相胜。皆是下业。学者闻之、宜乎自省。”

△业疏续云“若营世事、供养三宝塔寺等相。心无欣道、最是我所。或沦下趣。 由造善时、自爱憎他、行谄行诳、杂惑成树、故受鬼趣相似果报。以心非实生在恶道、以福事成故受胜处。” 济缘释云“四营事二、初明行果。 由下次推心因。以强胜故自爱憎他、以追求故行谄行诳。此等不一故云杂惑、积集既众故喻如树。恶道是总报、胜处即别报。”

▲济缘云“愚者见此、便谓持戒多闻皆不足为。而不知徒行无诣故为世福、若真求脱无非圣道。但心有通塞、事岂替废耶。”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准知修道、事行难分。自非达人、何由可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第六节 明出家已行圣道行

▲业疏云“但出世道、无始未经。皆由著世、惯习难断。 今既拔俗、智鋻明利。若不行者、禽兽无别。” 济缘释云“初叙难行所以。 今下次劝励力须修。即用上文智论偈意。”

△业疏续云“然圣道行、经说乃多、并随机缘故药无准。要而言之、不过三种。”

△业疏续云“一者小乘人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 二小菩萨行。观事是空。知无我人善恶等相。 三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 济缘释云“三种观法并云观事者事即观境、统收诸法。文中且举我人善恶、故云等也。 初观生灭、灭已见空。次观幻化、生处见空。后观唯心、生灭幻化无非心变。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有相相如幻化、二乘小圣见之为空。而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故大菩萨但了唯心、圆修三观、不偏性相故名中道。 意言分别者谓观一切诸法、皆由心思口议分别前事、故有差别。万法皆归思议不出自心、摄末归本、故云唯心。 下引摄论即摄大乘论。愿乐位通收加行三贤也、究竟位别指最后妙觉。行虽浅深、皆观唯识、即是中道、故云观中。缘谓能观、意言分别即扎观故云境也。”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三观并云观事者、事即是境。心依境起、随境立观、谓色心阴入界有情无情善恶无记等。 若论智解须达诸法、若于时中观心为要。随心所起、起即是事若善若恶。三理照之、乃知颠倒、但有妄计、本无所有、随心动用一切皆空。 或推相见性谓之性空、即相知幻谓之相空、达相是心谓之唯识。犹如梦事、或推梦想从何生灭、或知睡梦当相不实、或知唯心所变无别梦事、喻上三观略知浅深。 然行位有三、观境唯一所谓事也。见理有二、前二性相虽殊皆以空为理也、后一以心为理。前二为权、后一是实。然出家超世、通学三乘。今依业疏、准开会意、专指佛乘为出家本矣。 性空中、初句标位。次句示行。观即能观智、事即所观境。下二句见理。以我人善恶性本自无、缘会故生缘散即灭、生灭灭处名为空理、即是二乘所至之极。 次小菩萨中、位行理三同上分之。 三大菩萨中、初句标位。次句明理。观法唯心、即事显理故。下句示行。以一切诸法本唯一识、一识之外更无别法。无始妄动、横计心境、有彼有此内外差别。穷此差别、皆是意思妄起取著、由取著故妄构名言。是故智者欲观唯识、必以意言为所观境、由此意言皆一识故。是则不离思议、即于差别达无差别。故下引证。”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资持云“上之三科总论十界之因故并名行。凡罪即三途行、凡福即修罗人天行、圣道即三乘佛果行。历示心行、令识因果。舍罪修福、革凡成圣、厌小慕大趣一佛乘。是故业疏专指大乘为出家学本。即戒本云、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是也。”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第七节 大小乘相决同异

▲资持云“相决同异。同谓进修方便唯是三学、无别途故。异乃心志广狭故分二乘、用与别故。”

▲事钞云“三乘道行、如上已明。 今通决正、不出三学。一切圣人无不行此。” 资持释云“上二句蹑前。 今下正示。”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大小乘相决同异中分为二项┬一小乘三学

└二大乘三学

第一项 小乘三学

▲事钞云“若据二乘戒缘身口、犯则问心。执则障道是世善法、违则障道不免三涂。” 资持释云“初戒中。缘身口者谓制法也。犯问心者推业本也、此据四分空宗为言。执下二句明持失也、或专慕人天则滞于凡福、或计为至道则堕于利使。违下二句明犯报也。”

△事钞续云“定约名色、缘修生灭为理。故佛性论云、二乘之人、约虚妄观无常等相以为真如。 慧取观照、与定义别体同。” 资持释云“二定慧二、前明定学。名色即所观境。一蕴是色四蕴是心、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总云名。缘修即能观心、生灭即所见理。以色心二法念念生灭、生灭故无常、无常故无性、无性故空寂、空寂即灭谛涅槃真如之理。故下引证、彼明小乘所证非真见佛性故也。虚妄即名色、无常即生灭、 真如即空理。 次慧学中。定是澄寂、慧取照用、动息不同故云义别。同一心体故云体同。水澄物现、镜净像生、定慧一异喻之可解。”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第二项 大乘三学

▲事钞云“若据大乘戒分三品。律仪一戒不异声闻、非无二三有异、护心之戒更过恒式。” 资持释云“初戒二、初标示同异。三品即三聚。 准智论中二乘但有断恶一聚、虽有作持还归离过。不修方便教化众生故无摄善、自调自度故无摄生。是以今文但举律仪比校同异。 言不异者准业疏圆宗谓同三聚。彼云。戒分三品、约义收缘不异诸律。由非明制故云约义如杀一戒具兼三位、息诸价缘即摄律仪、常行慧命即摄善法、护前生命即饶益有情。此一既尔、余戒例然。已上疏文性戒并例此说。若论遮戒、如酒宝等、离畜饮过即摄律仪、常行对治即摄善法、息世讥嫌即摄众生。 若取大小戒本以分、则小教四夷大乘十重、四夷大同余六并异。以至畜宝然身等异相极众。且云二三、意显同多异少故也。 护心戒者防瞥尔也。如梵网制不悭不嗔等、又涅槃隔壁闻镮钏声分别男女心染净戒之类。” 济缘云“若准智论、声闻戒但有断恶一聚。今用大意决于小宗、约义明同、莫不齐具。疏中且举杀戒、余并例作。如淫息诸染缘、常修梵行、不污前生。如盗则离侵损缘、常行惠施、不恼前生。如妄则离虚妄缘、常行实语、不诳前生等。”见业疏记卷十一

三聚之义。于宗体篇、五戒、豫习发戒、依境发心支中、委释。

△事钞续云“智论。问云。菩萨住于实相、不得一法。得破戒否。 答曰。以住于实相故、尚不作福、何况作罪。虽种种因缘、不破戒人。” 资持释云“二广示异。檅三、初智论住实相者心冥妙理、空无所有故不得一法。既无所得则无善恶、既无善恶则无持破、既无持破则无有戒、既无有戒则应任意施为不须守戒。世多邪见、故问决之。 答中、以福况罪。不作福者不取福相故云不作。种种因缘谓方便化导、随所动用皆离过故。”

△事钞又云“摄论云。菩萨得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由有胜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恶。由前有利益故、自无染浊过失。纵有利益、有过失不应行。 准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 资持释云“二摄论中。胜智即无分别。方便谓诱化众生。 准下判位。初地已上者故知十圣方许行之。地前三贤犹制不合、况余凡愚安可僭滥。” 济缘云“无分别智谓观诸法如实平等、故无分别。唯一真体、外尘本无、故尘不显现。方便即权巧。有利益者谓利他也、自无染者谓自利也。具此二利虽行无犯、互有所缺亦不行之。故云纵有等。 今时愚人不量位地、不知权行。作恶无耻、妄引为例。自误误他、难可救也。”见业疏记卷十一

△事钞续云“涅槃。持息世讥嫌戒、与性重戒无别。 因说菩萨持戒相、罗刹乞浮囊喻。” 资持释云“三涅槃中、初明持相。息世讥嫌即目遮戒。遮性等持故云无别。 次以喻显。渡海人喻菩萨、罗刹喻三毒、浮囊喻具戒。”

▲事钞云“若论定慧。小观相空、深观唯识。 钝见空时不分别色、利知唯识不分别空。” 资持释云“次定慧中。由小菩萨涉于大小、小据观智大约志求、小大虽异并菩萨乘故。且一往通收大中。初示观别。如上所明。 次校浅深。钝即小菩萨、在大为钝望小则利、不分别色异上二乘析色故。利即大菩萨 、不分别空超过菩萨故。由观唯识住于中道、了一切法无非心识、识非色空非不色空、尚不分别识何况分别空、若知唯识则住实相无分别故。”以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上来出家宗致中第一章出俗本意竟

第二章 先说苦事

▲羯磨注云“僧祇云。若初欲出家者、为说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学问。答能者、度。”见随机羯磨第三 次科亦尔 业疏释云“为说苦事者以世网苦辛、多厌求乐、初虽慈许、终有退败。 一食者佛教之中、一食为本。托缘开二、不是长途。至今西域、统五天竺、常行一食。希见东华寺别两顿。 一住者一坐跏趺、周时方起、自非味重何以致斯。 一眠者中夜之时、暂尔倚卧、分星月次、寻起缘念。 多学者慧心常运、不许浮散也。” 济缘释云“世网苦辛谓工商士农经营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厌之求安闲乐、故反说苦事知其志愿。初慈许者谓师辄受也、终退败者谓资疲厌也。 一食中、初二句明本制。托下示缘开、因病开粥故。至下引据希下斥非。今时见便进啖、岂止两顿。律崩法坏、一至于此。悲夫。 周时谓尽一日。味重谓禅定乐。 倚卧谓倚身而已。分星月次不使长久故。 慧心常运即遗教云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也。”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僧祇、先说苦事。欲令知叹、免后悔故。 四分、则有十种。谓能耐风、雨、寒、热、饥、渴、毒虫、恶言。一食。持戒。”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上来出家宗致中第二章先说苦事竟

第三章 应知五德

▲羯磨注云“如请僧福田经。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业疏释云“初德发心怀道者创发蒙俗、情厌诸有。唯欣出要、常怀佩也。佩谓带持之者也。 二德毁形应法者道俗路乖、反形易性。故割其所重、服彼所轻。明志绝奢靡、与世违也。 三德割爱怀舍者以无始所亲、慈恋难断、终归死别、然不早悟。今近割俗缘、远成济度、且从道业两舍亲疏也。故善见云、瓦钵贯肩、以四海为家居。知谁可爱憎也。 四德委命遵道者明崇奉三学、死而有已也。 五德志大度人者奉行极教、兼济于他。” 济缘释疏云“初德中、初释上句。唯下释下句。 二中、初通示。故下别释。上二句释反形、下二句释易性。奢则华侈、靡谓美丽。 三中、初叙情爱。世俗贪生不知有死故不早悟。今下释永割。两舍亲疏。谓无适莫、适字音嫡。故下引证。 四中。奉崇三学释下遵道、死而有已释上委命。 五中。大乘穷理尽性谓之极教。”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此之五德、出家大要。五众齐奉、不唯小众。终身行之、不唯初受。疏云、斯德始终通于五众、俱堪物养、人天师范、故使诵持、无轻受体及形服也。”见事钞记卷四十一

上来出家宗致中第三章应知五德竟

上来别行篇中第六门出家宗致竟

上来第四别行篇竟

弘一大师晚岁辑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费时二载、极费苦心、稿凡三易、方得告成。原拟全部写成现代文言、俾浅显易读、而未果遂。据持犯篇注、本书应有附录、而手稿中无之。妙莲法师检大师遗稿、有戒体章名相别考、日中考、古今尺略图、受十善戒法等、酌取以充附录。犹恐未尽契合大师本意、嘱为附带声明如上。案持犯篇末注云、周尺体量、如附录中周尺考委明。今检古今尺略图后、附有周尺别形、及南山律尺量、因合编为周尺考。又沪泉两地所藏手稿、微有出入。沪稿经校勘后、再寄晋江、由慧容法师就泉州藏向覆校。遇异同处、往复函商、斟酌取舍。原稿偶有笔误或疑问时、则以所引原书为准。例如二一三页六行拾僧过失、同页十行诫拾僧过失。两拾字原稿均作舍。检大正藏续藏、及大师亲校津刊钞记会本、皆作拾。舍字系笔误。又如一七七页八行岂复有教、有字原稿作囗。检四分律戒相表记、及亲校津刊会本、扶桑古刊本、大正藏本、续藏本、均作有。惟心灿法师扎录大师校正钞记副本、批注云、有字疑是误写。足征备览作囗、系表阙肄俟考之意。盖大师先编戒相表记、次乃校正津刊钞记会本、后始编辑在家备览。编备览时虽疑有误、而未考定。兹仍从原书作有。犹虑校对不无疏忽。倘续发见讹误、当俟再版攸订、期臻完善。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