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辨舌指南

卷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二十五章 灰舌類診斷鑑別法

灰舌總論四

《舌鑑》:灰色舌苔,有陰陽之異,寒熱之辨。直中陰濕,即時舌便灰色而無積苔。熱傳三陰,必四五日表證罷,而舌變灰色黑苔也。有在根、在尖、在中之分,亦有渾舌俱灰色者。大抵傳經熱證則有灰黑乾薹,法當攻下泄熱,以存其陰。若直中三陰,見灰色無苔之舌,又當溫經散寒,以扶其陽。更有蓄血證,其人如狂,或瞑目譫語。亦有不狂不語,不知人事,而面黑舌灰者,當分輕重,以治其血。切勿誤與冷水,引領敗血入心,而致不救也。

《辨正》:灰色不列五色,乃色不正也。舌見灰色,病概非輕,均里證,無表證。有實熱證,無虛寒證。有邪熱傳裡證,有時疫流行證,鬱積停胸症,蓄血如狂證。其證不一,而治法不外寒涼攻下。(寒涼以救真陰,攻下以除穢毒。在當用之時,不得訾為戕伐焉。)《舌鑑總論》為熱傳三陰,則有灰黑乾薹,皆當攻下泄熱也是。又謂直中三陰,見灰黑無苔者,當溫經散寒,此說甚謬。蓋灰黑與淡黑色頗相似,惟灰則黑中帶紫,淡則黑中帶白之殊耳。若寒邪直中三陰者,其舌淡黑無苔,宜溫經散寒。如熱邪直中三陰者,其舌灰黑無苔,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並用連投。失出失入,其害非輕。故望舌者,小心謹慎焉。(石頑云:灰黑舌者,足三陰互病。如以青黃和入黑中,則為灰色也。為痰水注於脈中,致血微停瘀也。然有傳經、直中之殊。蓋傳經熱邪,始自白苔而黃,黃而灰黑,或生芒刺黑點,不拘在根在尖,俱宜攻下泄熱。灰色之苔,據化學原子分析之,由炭尼酸與鐵化合而呈此灰色苔也。)

灰舌證治圖說

純灰色舌(第九十二)

第九十二圖

圖說:全舌灰色,或潤或燥。

《舌鑑》:舌灰滑無苔者,直中三陰而夾冷食也,脈必沉細而遲,不渴不煩者,附子理中、四逆湯酌治之。次日舌變,灰中有微黃色者生;如漸漸灰黑干縮者必死。吳坤安曰:舌苔灰黑而滑潤,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證也。外證必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沉細。宜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辨正》:純灰舌,全舌無苔而少津者,乃火邪直中三陰證也。外證或煩渴,或二便閉,或昏迷不省人事,脈必散亂、沉細、伏代不等。舍脈憑舌,均屬裡證。(凡灰舌無表證。)治宜三黃、白虎、大承氣並用,急連投服,至灰色轉黃轉紅為止,病則立愈。《舌鑑》專指為寒,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安得不致漸漸灰縮乾黑而死乎。(張石頑云:凡直中三陰,始病無燥熱,便見灰色,舌潤無苔,更不變別色,此必內挾寒食及冷痰水飲,或蓄血如狂等證,當隨證治之。又有感冒夾食,屢經汗下消導,二便已通,而舌上灰黑未退,或濕潤、或雖不濕亦不幹燥者,不可因其濕誤認為寒,妄投姜附。亦不可固其不潤誤與硝黃。此固汗下過傷津液,虛火上炎所致,其脈必虛微少力,治宜救陰為急,雖無心悸脈代,亦當用炙甘草湯主之,內有生地、阿膠、麻仁、麥冬之甘潤,可以滋陰潤燥。蓋陽邪亢盛,則用硝黃以救陰;陰血枯涸,則宜生地以滋陰,可不辨乎。)

灰尖舌(第九十三)

第九十三圖

圖說:舌尖灰黑,中漸漸紅至根。

《舌鑑》:已經汗解,舌尖見灰色者,宿食在胃口,或又傷飲食,熱邪盛膈於內也,調胃承氣湯下之。此釜底抽薪法也。

《辨正》:灰黑尖舌,傷寒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熱邪復盛之故也。以調胃承氣下之,《舌鑑》是也。若雜病裡熱見此舌,宜大承氣湯重加黃連。

灰多黃少舌(第九十四)

第九十四圖

圖說:中尖灰多,惟根黃色苔。

《舌鑑》:舌灰色而根黃,乃熱傳厥陰,膈熱盛而胃有食停也,調胃承氣湯下之。苔去後發熱、下利、汗出不止者死,正氣脫也。

《辨正》:灰黑根黃舌,如苔厚乾燥,刮之不淨者,乃熱入厥陰,臟腑實熱而脾胃之火尤熾也。其證多胃有積滯,二便閉,發燒熱,大渴消水,自汗不止(出至頸以下不出者,)諸病急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以收汗,服至二便利,則熱渴自汗必止,待舌色明淨則愈。《舌鑑》謂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渴,汗出不止者,正氣脫必死,其說未盡然也。

心灰弦黃舌(第九十五)

第九十五圖

圖說:舌心中根灰色,邊弦皆淡黃。

《舌鑑》:灰舌中,邊有微黃色者,是陰回陽復,胃土有氣。即宜調理胃氣,不可輕忽,否則不治。當隨現症治。中虛邪少者,補中益氣湯加溫暖藥治之。

《辨正》:心灰弦黃舌,臟腑本熱,疫毒復中脾胃也,宜三黃、大承氣急下之則愈。或傷寒證誤服補中藥,燥傷脾胃者,宜大柴胡湯下之。如下見黑糞,急以破格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至舌淨必愈。《舌鑑》云否則不治者,誤也。

灰根中赤黃尖舌(第九十六)

第九十六圖

圖說:舌根灰色,中紅,尖黃色。

《舌鑑》: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真水涸竭之候,必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轉矢氣者,急下以存真陰。如溫病熱病惡寒脈浮者,涼膈散、雙解散兩下之。

《辨正》: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也。如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以大承氣湯急下之;如瘟疫證、熱證、惡寒脈浮者,酌用涼膈散、雙解散,《舌鑑》之說是也。

灰色重暈舌(第九十七)

第九十七圖

圖說:淡灰舌中,起灰黑重暈一二層,或灰舌黑暈。

《舌鑑》:此瘟疫熱毒傳遍三陰也。熱毒傳內一次,舌增灰暈一層,最危之症,急用涼膈散或雙解散,黃連解毒湯、大承氣湯酌用之。一暈尚輕,二暈為重,三暈必死。亦有橫紋二三層者,與此重暈不殊。《舌辨》云:如有表邪,先宜解表,表邪盡,宜再攻裡,下黃糞者生,下黑糞者危。

《辨正》:《舌鑑》之論尚合理。惟熱毒傳裡已深,涼膈、雙解二方,嫌有表藥,亦不宜。解毒湯太輕,大承氣僅能利下,而不能涼透臟腑之熱,不如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四倍加生石膏,不次急投,服至灰暈退淨為止。雖見二三重暈,均能救治。(周澂之云:此由病久寒熱互結,夙有痰飲蓄血,又新加停滯也。若因內傳一次,即見一重,於理難通。或者邪氣化寒化熱,化燥化濕,轉變一次,即增一重。又或傷寒傷熱,傷食傷飲,多傷一次,即增一重也。又有灰舌黑暈舌,乃熱毒中臟腑,大氣交攻,故令舌灰色,內兼黑暈,為時疫熱毒內中脾胃,逼及於腎,多見此舌。傷寒救治失宜,邪陷厥陰,亦有此舌。不論何證何脈,將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二劑,先服大承氣湯,後服三黃白虎湯等藥,循環急投,至黑暈灰苔漸退則愈。若用酒泡大黃,(舊說有此法,)則誤矣。(凡治實熱及疫證,宜用生大黃,專瀉陽明之火。治陰虛證,宜酒浸九蒸九曬之熟大黃。治傷寒證,宜酒洗大黃,以一洗為度,若炮製太過,失其生氣,凝而不走,潤而不涼,投之實熱人,必將陽分之病引入陰分,更難治也。)

附:灰暈微紅舌

圖說:舌邊圍灰黑暈,中心有紅暈者。

《舌鑑》:此邪熱入心包之候,灼爍血分也。脈必數大,症必昏妄,宜涼膈散、承氣湯下之。《正義》云:舌苔黑暈二重,而中心紅者,陽明傳厥陰,熱入心包也,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凡黑舌偶有寒者,紅舌則無寒證,故黑暈間紅,可斷為熱也。

灰黑沿紅舌(第九十八)

第九十八圖

圖說:舌心灰黑,邊沿與尖皆紅。

《舌鑑》:此乃傷寒化火傳入陽明而逼太陽,宜承氣湯下三四次方退,若五六次下之不退者,不治。

《辨正》:灰黑沿紅舌,乃脾胃實火鬱結,不得流通也。傷寒化火傳入陽明而逼太陽者亦有之。不論何證何脈,大承氣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淨則必愈。《舌鑑》云:三四次下之方退,若五六次下之不退不治者,此未徹底明白之談也。

灰中帶紫舌(第九十九)

第九十九圖

圖說:邊圍淡灰,中根淡紫。

《舌鑑》:舌邊灰色,舌中淡紫,時時自齧其舌尖,為夾陰證也。乃少陰厥氣上逆,不自知其痛苦也,不治。

《辨正》:淡灰中紫舌,瘟疫中藏者居多,傷寒邪傳手少陰,熱逼心營者亦有之。其症多卒然倒地,不省人事,或狂妄昏迷,或疾呼大叫,或自齧舌尖,或拍胸嗟恨不等。治宜三黃瀉心湯加黃柏、連翹、木香、甘草,不次急投,服至舌色漸淨則必愈。若稍涉遲疑,則淡灰轉黑,淡紫轉蘭,為邪毒攻心己甚,而傷腐脾胃,則不治矣。《舌鑑》云:自齧舌尖,少陰厥氣逆上,非藥可治者,蓋誤於遲疑耳。

灰中紅底舌(第一百,無圖)

圖說:全舌紅底,中央灰色。

《舌鑑》:凡灰色見舌中央,而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者,此熱傳厥陰、寒傷胃口之候,烏梅丸主之。《舌辨》云:下之利不止,六七日來又當入府,胃虛客熱,飢不欲食,蛔聞食則出而吐,年壯者生,老弱者恐不治也。

《辨正》:灰中舌,乃傷寒證熱邪傳入厥陰。舌中央灰色,其症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宜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當歸、黃連、附子、川椒、桂枝、人參、黃柏。此丸能治寒痢,)《舌鑑》是也。若雜病見此舌,為實熱里證,宜大承氣與白虎湯合用。

灰苔黑滑點舌(第一百零一)

第一百零一圖

圖說:舌淡灰色,中間有滑苔點子四五點,深黑如墨汁。

《舌鑑》:此邪熱傳裡,內夾宿食不化也,大柴胡湯加乾薑、芒硝少許下之。(《舌辨》云:余見一人有此舌,墨滑數點。余用大柴胡湯加減下之,次早則舌滑俱無,而見少微紅色,後調理而愈。)

《辨正》:灰中黑滑舌,淡淡灰色,中間有滑苔四五點如墨汁,此熱邪傳裡而腹有宿食未化。宜大柴胡湯,《舌鑑》是也。

微灰生刺舌(第一百零二)

第一百零二圖

圖說:全舌微灰,燥生芒刺。

《舌鑑》:此乃疫邪實熱中脾胃也。宜三消飲,老人生脈散主之。

《辨正》:微灰生刺舌,乃疫邪中脾胃居多,或實熱人誤服溫補辛燥藥所致。不論老少,何證何脈,見此舌者,即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分兩劑,(先大承氣,後三黃白虎,)不次急投,至苔刺退盡乃愈。《舌鑑》用三消飲,則兼有表藥。(灰舌色屬裡證,不宜表藥。如羌、葛、柴胡,溫燥皆忌,檳榔、草果、薑、棗等溫藥皆忌。)老人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甘補酸斂,熱邪不解矣,)皆誤,不可從也。

灰尖干刺舌(第一百零三)

第一百零三圖

圖說:舌尖灰黑,乾燥有刺。

《舌鑑》:此乃熱極津枯,得病後又加飲食之故,是宿食不消也。雖症見耳聾、脅痛、發熱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下之,或解毒湯加消導藥,方可取效。

《辨正》:如《舌鑑》治法甚是。

全灰干刺舌(第一百零四,無圖)

圖說:全舌灰黑,滿生干刺。

《舌鑑》:灰黑舌中,又有干刺滿舌,而見咽乾口燥,喘滿昏妄。乃邪熱結於手足少陰,腎水涸極之候。不下必死,調胃承氣下之。又云:然必待其轉矢氣者方可下,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難。

《辨正》:灰黑干刺舌,傷寒邪傳少陰,口燥咽乾症,偶見此舌。宜大承氣湯下之。或臟腑實熱己極,煩躁大渴,胸中脹滿肉痛,飲食不進,一食即吐,常作乾嘔等症。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淨則愈。《舌鑑》:必待其轉矢氣乃下之,遲疑誤人矣。(《傷寒·陽明篇》云:少與承氣湯,腹中轉矢氣者,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彼以熱邪初傳陽陰,故用探試之法。今見灰黑舌,且有干刺,是熱邪已結陰分,無可疑矣。)若灰黑舌起裂紋者,血液灼枯也。內熱失治,邪火毒熾者有之,宜增液承氣湯,(鮮生地、黑無參、麥冬、小枳實、生錦紋、芒硝,)急下以救真陰,則裂紋自平。

附:灰黑裂紋舌(無圖)

圖說:灰黑苔乾燥,滿舌裂紋。

《舌鑑》:舌見灰黑起裂紋,是手足太陰二經邪毒至甚也。涼膈散、調胃承氣湯均可酌下,十中可救二三。下後渴不止、熱不退者死。

《辨正》:灰黑苔乾裂紋舌,此臟腑熱極。又因誤食熱物,或誤服溫補辛燥藥灼傷真陰所致。(凡裂紋者,多固誤食溫燥之故。)治宜破格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紋裂自平,則立愈。如《舌鑑》僅用涼膈散、調胃承氣湯下之,熱不退則不敢再用寒涼,遂歸於不治,姑息貽禍也。

灰短硬捲舌(第一百零五)

第一百零五圖

圖說:舌灰黑而燥,卷短而硬。

《舌鑑》:短硬或捲舌,凡舌短由於生就者,(乃初生時,將含口之血吞下之故,)無關壽夭。若因病縮短不能伸出者,危證也。傷寒邪陷三陰及實熱證火逼三陰皆能致舌短,不論何脈,當辨其苔色。如確是內熱,則宜大承氣湯急下以救其陰。若少陰自絕證,則不治。凡舌硬者,(即重舌、木舌、腫舌、大舌、強舌之類,)臟腑俱熱而心經尤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羚羊角三錢,不次急投則愈。

附:孕婦卷短舌(無圖)

圖說: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至久,熱深熱極,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里證至急,不下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如無譫妄直視、循衣撮空等危證,下之或可救十中之一二。

《辨正》:孕婦卷短舌,面黑而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傷寒化火傳足厥陰也。宜大承氣湯加元明粉,急瀉之則愈。《舌鑑》謂「不瀉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此見識未透耳。若明於醫者,除暴即以安良,無多疑慮。

第二十六章 紅舌類診斷鑑別法

紅舌總論五

《舌鑑》:紅色者,舌之正色也。舌屬南方火,其色本當紅。第紅光外露,不能內藏,斯為有病之舌。夫紅舌是少陰伏熱蓄於心胃,乃自里而達於表也。仲景云: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本煊紅,而面色亦赤。至溫疫之候,一方之內,老幼皆相似者,舌亦正赤,而加以積苔也。如或失治,則蘊熱內蒸,豈但舌赤而已,必舌瘡疳腐、癟細長短,病斯劇矣。然病有輕重,舌有微甚。且舌有根、尖、中、下、左、右種種之不同,皆瘟毒蘊熱之所化,以見病之淺深、輕重有殊,治法亦各不相侔。當清化者,內解其毒;宜攻下者,搜滌其邪。縱使元陰元氣無傷,庶不失中和之治。若論攻邪無過,達源解毒,梔子、淡豉、三黃石膏、大小承氣,皆是至於養正。又須滋陰養營,六味、七味,保元、左歸、生脈無疑矣。

《辨正》: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則為病。表裡、虛實、熱證皆有紅舌,惟寒證無此舌。如全舌無苔,色淺紅者,氣血虛也;色深紅者,氣血熱也;色赤紅者,臟腑俱熱也;色紫紅、瘀紅者,臟腑熱極也。中時疫者有之,誤服溫補者有之。色鮮紅,無苔無點,無津(津出舌底)無液(液出舌面)者,陰虛火炎也(有苔可作熱論,虛極不能生苔)。色灼紅,無苔無點而膠乾者,陰虛水涸也。色絳紅,無苔無點,光亮如錢,或半舌薄小而有直紋,或有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津液而咽乾帶澀不等。紅光不活,絛色難名(如豬腰將腐,難以言狀,)水涸火炎,陰虛已極也。瘦人多火,偏於實熱。醫者拘於外貌,輒指為虛,誤服溫補,灼傷真陰。或誤服滋補(名為滋陰降火,實則膩澀酸斂,膠黏實熱,引入陰分,)俾鬱火漸耗真陰,亦絳舌而為陰虛難療矣。(其初必有黃苔,醫者不知,久之內傷已甚,不能顯苔而變絳色矣。凡陰虛火旺之病,自生者極少,多由醫家誤服補藥逼成也。)不論病狀如何,見絳色舌則不吉。《舌鑑》引仲景云: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紅面赤。此專言瘟疫與傷寒也。而紅舌各病,實非瘟疫、傷寒所可賅括,勿泥古以致誤。(見圖十六~十七)

紅舌證治圖說

純紅舌(第一百零六)

第一百零六圖

圖說:紅赤如瘀血之色,不雜他苔。

《舌鑑》:乃溫熱內蓄,自里而達於表也。宜敗毒散去防風,加淡豆豉、蔥白,或葛根解肌湯。(炳章按:暑證多見此舌。宜鮮地、梔、翹、豆豉、黃連、黃芩、知母、青蒿、薄荷、益元散之類。不宜此法。)

《辨正》:純紅舌,非純而不雜,即瘀血之色也。臟腑極熱者、中時疫者、誤服溫補者皆有之,宜三黃白虎湯加連翹,或大小承氣湯等藥酌用。此舌亦有表證者,則兩臉周身必發熱,頭暈目眩,乍寒乍熱,脈浮數,邪熱在太陽也。宜用薄荷、荊芥、葛根、竹葉、生甘草等,以涼散表邪,不可遽用寒涼攻下。《舌鑑》專指表證,用人參敗毒散。(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川芎、枳殼、茯苓、甘草。)余恪守家訓,不敢妄用人參、柴胡,以升燥少陽經,及羌、獨活逼燥諸經,必須風邪深入方可用。若熱邪在太陽,用之適引邪入他經。

光紅柔嫩舌(第一百零七,無圖)

圖說:全舌鮮紅柔嫩,光而無津液,或謂鏡面舌。

《舌鑑》:舌色光紅,柔嫩無津,良由汗下太過,元精耗極於內,宜生脈、保元清補之,(張石頑云:光紅舌,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燥涸殆甚者,為甚行汗下,津液竭也,多不治。宜生脈散合三白湯主之。)更有病後絳舌,如錢發亮而光。或舌底咽乾而不飲涼,此腎虧已極,宜大劑六味地黃湯投之,以救其津液,(凡少陰虛證,舌形必圓大胖嫩。吳坤安曰: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紅者,外證必見躁擾不寧,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此腎氣大虧。宜人參八味湯主之。)

《辨正》:紅嫩無津舌,全舌鮮紅柔嫩而無津液,望之似潤,而舌燥涸者,乃陰虛火旺也,宜十全甘寒救補湯常服之。舊說用生脈散、人參三白湯,(人參、澤瀉、茯苓、白朮、白芍、薑、棗)醫家積弊,誤人不少。(五味、白芍酸斂,人參燥肺,苓、朮、薑、棗皆溫補。以此治陰虛人,則腎火愈旺,真水益虧矣。)若舌絳而光亮者,胃陰亡也,急用甘寒濡潤之品,如炙甘草湯去薑、桂,加鮮石斛、蔗漿、麥冬。(葉天士云: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宜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章虛谷云:淡紅無色,心脾氣血素虛也,更加干而色不榮,胃中津氣亦亡也,故不可用苦寒之藥,以炙甘草湯養營血以通經脈,其邪自可漸去矣。薛生白雲:舌光如鏡,外證口大渴,胸悶欲絕,乾嘔不止,此乃胃液受劫,膽火上衝,宜西瓜汁、金汁水、鮮生地汁、甘蔗汁,磨服木香、鬱金、香附、烏藥等味。章虛谷云:此營陰素虧,肝火素旺者,肝火乘胃,耗其津液,故舌先無苔。實津桔,非濁壅。胸悶欲絕者,肝膽氣上逆也,敵以諸汁滋胃液,辛香散逆氣。凡治陰虛氣滯者,可以仿此用藥。此證近時甚多,特附錄之。)

紅中微黃滑舌(第一百零八)

第一百零八圖

圖說:淡紅舌,中見黃滑薄苔。

《舌鑑》:紅中微黃滑舌,乃傷寒五七日,舌中見黃苔,則為陽明證熱勢初盛也。如脈沉實,譫語,雖苔滑,亦宜大柴胡湯。若苔乾燥者,內邪熱盛也,急以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凡傷寒見此舌,《舌鑑》治法甚是。如無病人有此舌,是臟腑本熱,而飲食復留濕熱也。行動即消化,可勿用藥。吳坤安云:若舌質絳,黏膩苔上浮,暑濕釀蒸痰濁蒙閉心包也。急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之品,如西黃至寶丹、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之類。若舌絳,中仍帶黃白等苔,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透營熱,荊、薄以散衛分表邪,兩解以和之可也。(章虛谷云:若其舌四邊紅而不絳,中兼黃白苔而渴,此熱不在血分,尚在上焦氣分,當用涼膈散清之,勿用血藥引入血分,以滋膩難散。若舌絳,望之若干,以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胃中濁氣成痰,蒙閉心包,宜用宣竅滌痰等法;若舌苔白底色絳者,熱被濕遏不得外透也。用犀角、滑石等藥以泄濕透熱。)

紅根黃尖舌(第一百零九)

第一百零九圖

圖說:舌根紅赤,尖苔黃色。

《舌鑑》:乃濕熱上乘心位,溫熱初起,多見此舌,宜銀翹散、涼膈散酌治之。

《辨正》:《舌鑑》法甚是。(當再與黃苔類第四十一、五十一舌參看。)

紅中黑斑舌(第一百十)

第一百十圖

圖說:全舌純紅,中有小黑斑點。

《舌鑑》:乃瘟疫熱毒陷於陽明也。熱極則斑黃、狂亂,身上亦有紅紫斑者,解毒湯合調胃承氣湯急下之,遲則不救。《正義》云:舌紅而中見紫斑者,將發斑也。元參升麻葛根湯;斑已見者,化斑湯;舌淡紅而中見紅赤點者,將發黃也,茵陳五苓湯。

《辨正》:生斑舌,全舌純紅,而有小黑斑點者,臟腑皆熱也。傷寒邪傳陽明府失治,以致邪火逼入三陰證,或疫毒直中三陰證,或實熱人誤用辛溫藥,燥傷三陰證,均有之。不論老少,何病何脈,見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犀角尖,連服必愈。《正義》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及化斑湯,(人參、生石膏、知母、生甘草,)誤人多矣。非陰火何可用元參;非表證何可用升麻、葛根;熱毒正旺時,以補邪火。吾願後起學者勿再泥古不化,甘受其誤矣。章虛谷云:舌紅極而有紫斑及紅斑,且周身亦發斑者,此陽毒入心,人參白虎湯加犀角、黃連治之。吳坤安云:若舌上見赤斑,而身上亦見赤斑丹疹者,此邪在營分血分,舌質亦必絳赤。宜犀角、鮮大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若斑疹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名曰白㾦),其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衣、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此斑疹㾦,各證治法也。

紅內雙灰干舌(第一百十一)

第一百十一圖

圖說:全舌紅色,兩畔夾兩路紅灰苔。

《舌鑑》:乃疫熱內熾夾宿食不化也,故身熱、譫語。脈滑者,一下即安;如脈澀,下黑糞者死,(張石頑云:紅中夾兩路灰色苔者,溫熱而夾寒食也。涼膈散加消導藥一二味。)

《辨正》:紅中雙灰干舌,乃臟腑皆熱而脾胃尤亟也。傷寒邪入胃府,發熱譫語、循衣摸床、神昏撮空者有此舌。實熱人飲食鬱結者亦有之。不論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分二劑(先大承氣湯,後三黃白虎,不次急投,循環速服,將黑糞下淨則愈。《舌鑑》謂下黑糞者死,謬甚。)

紅內紅星舌(第一百十二)

第一百十二圖

圖說:純紅舌中,滿布深紅紅星,如珠鼓起。

《舌鑑》:純紅舌中,紅星滿布,如瘡如瘰,乃溫熱傷於心脾也,盦而將欲發黃。宜茵陳蒿湯合五苓散主之,石頑云:紅舌中,紅珠鼓起如紅星者,心包絡之火上炎也,涼膈散主之。

《辨正》:紅星舌,乃臟腑血分皆熱也。中燥火者,中疫毒者,實熱人誤服溫補者皆有之。其病多大熱大渴、心胸脹滿、皮膚燥癢、日夜不能眠、大便閉、小便澀不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急投則愈。《舌鑑》指為傷寒將發黃,用茵陳蒿湯合五苓散,誤也。(按:熱毒傳裡,茵陳蒿湯不濟事,五苓散內有苓、朮、肉桂,皆不宜於熱證。吳坤安云:濕溫證舌現紅星點點者,此熱毒乘心,必神昏譫語,宜苦寒之品清之。狂亂者非川連、金汁水不解。)

紅內白泡舌(第一百十三)

第一百十三圖

圖說:舌紅短,而起白泡。

《舌鑑》:口瘡,舌短,而起白泡,聲啞咽乾,煩躁者,乃瘟疫強汗,傷其津液。傷寒未汗,遏熱傷經,瘟疫,黃連犀角湯清之;傷寒,三黃石膏湯汗之。(張石頑云:舌紅短起白泡者,炎氣燔灼也。固浮淺不入血絡,故起白泡,宜三黃石膏湯去麻黃。)

《辨正》:《舌鑑》治法亦是。

紅內紫瘡舌(第一百十四)

第一百十四圖

圖說:純紅舌,上起紫色瘡。

《舌鑑》:瘟疫多此舌。乃疫毒上熏,肺胃受病,故煩躁作渴,咳嗽多痰,宜解毒湯並益元散加元參、薄荷。尺無脈者必死,戰慄者亦死。(《正義》云:舌紅而尖起紫泡者,此心經熱毒也,黃連瀉心湯。張石頑云:紅舌起紫瘡者,此火氣鬱伏也,宜解毒湯。)

《辨正》:紅色紫瘡舌,瘡在心肺經位者,乃時疫毒中心肺,或楊梅毒注心肺皆有之,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黃連,不次急投,至瘡平則愈。《舌鑑》謂疫氣煩渴或咳,用解毒湯並益元散加元參、薄荷。(此時非大承氣不能驅毒,非白虎不能救陰解毒。益元散輕不濟事,元參為陰分涼藥。病屬陽火,而反瀉陰火,則無益有損,薄荷亦不對症,)尺脈無則死(病重脈亂,當舍脈憑舌,)皆不明治法之論也。

深紅蟲碎舌(第一百十五)

第一百十五圖

圖說:深紅舌中,更有紅點坑爛,如蟲蝕之狀。

《舌鑑》:乃水火不能既濟,熱毒熾盛於中也。不拘日數,宜小承氣湯下之。不退,調胃承氣湯下之。(《正義》云:舌紅而碎爛如蟲蝕者,少陰瘟毒也,小承氣湯二三下可愈。張石頑曰:紅苔紅點坑爛者,濕熱入脾也,小承氣湯加芩、連、半夏。)

《辨正》:蟲碎舌,紅舌中更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熱毒熾盛也。宜小承氣湯下之,不退,再用大承氣湯下之。《舌鑑》之說是也。然不如將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大承氣、三黃白虎等,二劑循環連服,以舌淨為度。(吳坤安云:舌絳碎而有黃白腐點者,此濕熱邪毒蘊久不宜,蒸腐氣血化為瘀濁,得風木之氣化而成蟲也。葉桂曰:舌絳而有碎點黃白者,當生疳也。黃連、金汁,皆可加入。)

紅色人字紋舌(第一百十六)

第一百十六圖

圖說:深紅舌中,有裂紋如人字、川字,爻字者。

《舌鑑》:相火上乘君位,致令舌紅燥而紋裂作痛也。宜黃連解毒湯加麥冬以寒潤之。紅極而紋裂者,燥熱入肝也,大承氣加柴胡、白芍,甚則加芩連。(如舌色赤紅,苔厚膩而裂紋者,臟腑實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犀角。如灼紅色(即比絳色略鮮),無苔無點而裂紋者,陰虛火炎也,黃連解毒湯加麥冬可也。陽火陽藥,陰火陰藥,誤投必敗。)舌深紅而碎裂如人字紋者,乃陽明熱毒熏蒸於膈上,傳熱於少陰心也。涼膈散加白蜜以潤之。如內實腹脹、口渴而轉矢氣者,大承氣湯合解毒湯下之。若舌淡紅而碎裂如川字紋者,外症神昏自利,用導赤散加黃連,後再用生脈散加黃連、棗仁。

《辨正》:人裂舌,紅色中有裂紋如人字者,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發裂也。如渴甚燥熱者,宜大承氣湯下之。《舌鑑》亦是。然不論白黃紅黑各舌,若中有裂紋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直槽者,多有實熱人誤服溫補藥,以致熱火在臟腑相爭。大承氣雖能下毒,而未能涼沁腸胃,宜以白虎湯與承氣循環服。不知者以為太重,實則力求周密之策也。凡治實熱內逼之症,皆宜如此。

紅尖出血舌(第一百十七)

第一百十七圖

《圖說》:全舌紅絳色,舌尖出血如濺。

《舌鑑》:邪熱內逼心臟,心血不藏,故舌尖出血如濺也。宜犀角地黃湯加大黃、黃連治之。(《正義》云:舌紅而出血如衄,此熱傷心包也,犀角地黃湯或回生丸。林慎庵將前方再加黃連、蒲黃炭更效。)

《辨正》:紅尖出血舌,乃手少陰心經邪熱壅盛所致,宜三黃瀉心湯加川柏、連翹、生地(各三錢)、真犀角尖(四錢),不次急投則愈。《舌鑑》論證尚合。用藥嫌雜,如犀角地黃湯。(黑犀角、鮮生地、西赤芍、粉丹皮,)內之丹皮辛攛上升,皆於邪盛時不宜。

紅細枯長舌(第一百十八)

第一百十八圖

圖說:舌色乾紅,枯而細長。

《舌鑑》:乃少陰之氣絕於內,石頑云:乾紅舌,忽瘦而長,為心絕也,)而不上於舌也。雖無危症,脈若衰絕,朝夕恐難保矣。(吳坤安云:舌形紫晦如豬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不治。)

《辨正》:紅細枯長舌,如絳紅無苔,乾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此陰虧已甚,手少陰之氣已絕於內,不能上通舌根,故不顯苔也,命絕難治。(即用滋陰降火,亦為敷衍而已。)若赤紫紅色,中間尚帶顯苔膩者,(黃黑不等,)雖有直紋透尖,亦為臟腑實熱證(不作陰虛),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合投可愈,(倘用二地二冬等滋膩藥引邪入陰分,即難治矣。)辨之詳慎,方不誤入。

紅脹出口舌(第一百十九)

第一百十九圖

圖說:舌紅長大,脹出口外,不餂者。

《舌鑑》:乃熱毒乘心,舌本弛長也。內服三黃瀉心湯,外用銀針砭去惡血,(從舌之脾經部位,輕以出毒。若誤治傷筋絡,則血出不止,亦足誤人,)以梅冰片和人中黃末摻於舌上即愈。

《辨正》:《舌鑑》治法甚善。如不針,則合用大承氣、三黃瀉心湯,不次急投,必大瀉頻瀉乃愈。

紅餂舌(第一百二十,無圖)

圖說:全舌紫紅,頻出口外,餂至鼻尖上下或口角左右。

《舌鑑》:乃熱傷心臟,熱極生風,舌故動搖餂出,時弄不止也。急用解毒湯加鮮生地,效則生,不效則死。(《正義》云:舌紅而吐弄者,此熱在心脾也,安神湯主之。)

《辨正》:紅餂舌,天行燥火時疫症多有之,全舌必紫而兼瘀。臟腑為疫毒內攻,逼迫心經,所以舌長出口外,時弄不止。或餂上下唇、左右口角,或餂至鼻尖不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川連、生石膏,不次即投,至舌收回乃愈。知治法者,可以十全。否則十無一生。《舌鑑》用解毒湯加生地,必不效也。

紅戰舌(第一百二十一,無圖)

圖說:全舌深紅或淡紅,蠕蠕瞤動於口中。

《舌鑑》:此因汗多亡陽,心陽不振,故漏風心悸而舌戰也。宜十全大補湯、大建中湯酌用。(《正義》云:舌淡紅而戰動難言者,此心脾虛也,汗多亡陽者有之。應用方中多加人參可救。)

《辨正》:紅戰舌,顫掉不安,蠕蠕微動也。深紅、赤紅而戰者,宜三黃石膏等湯;紫紅、瘀紅而戰者,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淡紅而戰者,宜十全大補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黃耆、川芎、白芍、熟地、肉桂。)鮮紅、灼紅而戰者,宜六味地黃湯,(熟地、萸肉、丹皮、懷藥、茯苓、澤瀉。)此舌虛火、實火皆有之,誤治即壞。《舌鑑》指為汗多亡陽,或漏風所致,且不詳辨,而概用溫補,謬也。

紅痿舌(第一百二十二,無圖)

圖說:舌本痿軟,不能舉動,色淡紅、深紅、赤紅、灼紅不等,故不能列圖。

《舌鑑》:舌本痿軟,不能轉動。此心臟受傷,心氣不振也。當參脈證施治,然亦十難救一也。(《正義》云:紅而痿軟不能言者,此心脾虛極或有痰也,死不治。張石頑云:舌痿不能轉動者,肝絕也,不治。)

《辨正》:痿者,軟而不能動也。淡紅痿者,宜補氣血。深紅痿者,宜涼氣血。赤紅痿者,宜清涼臟腑,紫紅痿者,宜寒涼臟腑,並攻瀉之。鮮紅、灼紅痿者,宜滋陰降火。惟絳紅痿者,為陰虧已極,無藥可救。《舌鑑》但云紅痿不治,而不分類,謬甚。(葉天士云: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天冬、生地等救之。緩則恐涸疾而無救矣。吳坤安云:舌形斂縮,伸不過齒,紫絳不鮮者為痿,為肝腎陰液枯涸而致。若舌色紅絳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如鮮生地、鮮石斛、鮮大青葉、蔗漿、梨汁之類。)

紅硬舌(第一百二十三,無圖)

圖說,全舌深紅或紫紅,舌根強硬不語。

《舌鑑》:邪結咽喉,舌根強硬,失音不語,死證也。脈若有神,外無危證者,急用清心降火,兼去風痰藥,亦有得生者。(《正義》云:舌紅而強硬,失音者,死候也。有痰者,舌必灰胖而硬,宜膽星、橘紅、豐夏、菖蒲、竹茹主之。內實者,可下之。大抵溫熱暑邪,舌硬不語,屬下證為多。雜證不語同中風,治用黃耆防風湯,或人參湯加竹瀝。)

《辨正》:紅硬,臟腑實熱已極,又為燥火浸淫。或誤服溫藥,則舌根強硬,不能言語,或時疫直中三陰者亦有之,均里證、實熱證,無表證、虛寒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必愈。若舌尖能動,而舌根胖硬,不能言語,此痰阻舌根,有內風上逆也,宜開降豁痰中加辛涼咸潤,以熄內風也。脾腎之脈,皆連舌本,亦有脾腎氣敗而舌短硬不能伸者,其形貌面色亦必枯瘁,多為死證也。

厥陰舌(第一百二十四)

第一百二四圖

圖說:全舌純紅或紫紅,內有黑絲紋滿布。

《舌鑑》:厥陰舌,舊圖全舌純紅或紫紅,內有黑絲紋環其後,方正而不達邊。余以為凡舌色純紅,兼顯黑絲,必非寒證。當是熱氣結於足少陰,宜用寒涼藥。《舌鑑》指為陰毒中厥陰,以理中四逆湯溫之,未知合否。寒涼之判,(吉凶所繫。余未見此舌,不敢妄斷,請識者辨之參《辨正》。)

孕婦純赤舌(第一百二十五,無圖)

圖說:全舌純赤,若有兼色,當參前各證看法。

《舌鑑》:孕婦傷寒濕熱,而見面舌俱赤,宜隨證汗下,子母無虞。若傷寒,面白㿠白而舌赤者,母氣素虛,宜溫中,如薑桂等溫暖藥治之,(桂不墜胎,安常所言是也。)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若臨分娩,則子得生而母當殞也。五六個月之胎,豈能生乎,亦必同死。(《舌辨》云:母面白如膏,舌赤似朱,此心熱乘肺。熱雖在裡,固初感寒邪尚輕,宜小柴胡湯加減以平其熱。若面黃舌赤者,面黃有淺深,舌赤有輕重,若感邪之多少也。宜清熱安胎,如黃芩、白朮、梔子等藥,治之則安。)

《辨正》:孕婦純赤舌。凡孕婦發溫,舌色純赤,此陰血素虛,少陰伏熱外發,臟腑俱熱也,必發斑,當養陰泄熱以安胎。實熱盛者,宜三黃白虎湯並投,則子母俱安,萬無可慮。《舌鑑》泥定傷寒,又指面白為氣虛,而投薑桂,竊慮如火益熱,有損無益,豈可不辨乎。

第二十七章 紫舌類診斷鑑別法

紫舌總論六

《舌鑑》:紫色舌苔者,乃酒後傷寒也。或由大醉露臥,當風取涼,或涼飲停積不散,或已病仍飲不節,或感冒不即解散,妄用薑蔥發汗,汗雖出而酒熱留於心包伏於經絡,血氣不能上榮於舌,或酒後雄飲冰水,致令酒之餘毒,沖行經絡,酒味入心,汗雖己出,心包絡內還有酒毒不盡,皆能令舌現紫色,且又有微白苔膜也。苔之初結舌之根尖左右,長短厚薄之變,紅黃白黑之色,涎滑乾焦之異,刺瘰隔瓣之殊,種種不同,當參脈證調治之。(周澂之云:推其所以,皆由寒氣束於肌表,酒力不能外行,而內積於胃與包絡也。)

《辨正》:紫見全舌,臟腑皆熱極也。紫之微甚,亦熱毒之微甚也。見於舌之某部,即某經之鬱熱也。傷寒邪化火者,中時疫者,內熱熏蒸者,誤服溫補者,酒食濕滯者,皆有紫舌。有表裡實熱證,無虛寒證。(若淡紫中夾別色,則亦有虛寒證矣。)凡辨舌無苔則論舌之本色,有苔則憑舌之見色,參之望、問以判表裡寒熱虛實之真假,雖不中不遠矣。餘數十年來,但知有紫色舌,未聞有紫苔舌。但見紫舌為各種熱證,未聞概屬酒後傷寒。《舌鑑》專指酒後傷寒,未免拘執。(見圖十八)

第十八圖

紫舌證治圖說

純紫苔舌(第一百二十六)

第一百二十六圖

圖說:全舌渾紫舌,上無浮苔。

《舌鑑》:舌見渾紫舌者,乃酒後傷寒舌也。或傷寒在表,不用藥而以蔥酒發汗,或未汗,又飲燒酒取汗,致令酒毒入心,心含酒毒,故舌見紫舌,況汗未盡,邪熱至甚,又加酒毒,愈助其熱,直升麻葛根湯加石膏、滑石治之,解酒毒又解其表也。若心中煩或懊憹不安者,梔子豉湯主之。否則發斑,身有斑者,黃連化斑湯加葛根、青黛。

《辨正》:《舌鑑》治法尚是,然紫舌非專屬傷寒也。如傷寒寒邪化火,或中時疫毒,或誤服溫補藥,或內熱鬱結諸症皆有之,均宜十全苦寒救補湯急服。

紫上白苔舌(第一百二十七)

第一百二十七圖

圖說:全舌紫舌,中心白苔上罩。

《舌鑑》:舌紫而中心見白滑苔者,此醉後傷寒或誤飲冷酒,停積不散,亦令人頭痛身熱惡寒,是酒毒在太陽也。有表者,葛根湯加生石膏,或兼服葛花解醒湯皆治之。《舌辨》用麻黃葛根湯以取汗。

《辨正》:紫上白滑舌,此臟腑本熱,或因感冒時邪,身熱惡寒頭痛者,宜紫蘇、薄荷、荊芥、甘草等輕表之。若白苔不滑而厚膩,則實熱內蓄也。如無表證,宜苦寒清裡藥。《舌鑑》謂酒後感寒,或誤飲冷酒所致,亦令人身熱頭痛惡寒,隨證解表可也。

紫上黃苔濕潤舌(第一百二十八)

第一百二十八圖

圖說:外淡青紫色,中有黃滑濕潤苔。

《舌鑑》:此食填胃口寒傷太陰也,心下必痛,小承氣湯加附子,或黃龍湯主之。(張石頑云:若舌質青紫,苔且黃厚,甚則裂紋,但覺口燥,舌仍不幹者,此陰證夾食也。周澂之云:青紫是有瘀血,非陰證也。濕是邪蘊結,深陷於血分也。脈或沉細而伏或虛大而澀。按其心下,或臍旁硬痛,此結痰與瘀血相挾,而間有矢氣者,即宜大承氣,另煎生附子佐大黃下之。若脈虛者,黃龍湯主之。熱極煩躁者,更加鮮生地、麥冬,夏月尤宜。若冬時陰證夾食、夾痰瘀者,舌上苔黃必不燥,宜附子理中合承氣下之。時常矢氣,非有宿食燥矢,即為氣脫之候,不可救藥也。總之,凡中宮有痰飲水血者,舌多不燥,不可因其不燥而延緩時日致誤也。

《辨正》:紫上黃苔濕潤舌,外淡青紫色而中有苔濕潤而滑,此食傷太陰也。脈必沉細,而心下臍旁,按之必硬痛,或轉矢氣者,小承氣加附子,或黃龍湯,《舌鑑》尚是。而石頑治法更備。余意熱邪既已深入,無須溫以附子、表以桔梗、補以參薑棗。原本專指傷寒證之傷寒者,若雜病里證,有黃苔必熱,宜下而兼涼。

紫上黃苔乾燥舌(第一百二十九)

第一百二十九圖

圖說:外紫干色,中有黃燥苔。

《舌鑑》:乃嗜酒食辛之人,又傷寒邪。至四五日,舌紫上積干黃苔者,是濕火內盛,宜大承氣湯加芩、連、葛根。如表證未盡,用大柴胡湯。如邪在半表半裡,其舌色微黃者,必有脅痛耳聾,止可用小柴胡湯,內少加鮮生地之類。

《辨正》:紫上黃苔乾燥舌,乃臟腑素熱,脾胃尤甚,或嗜酒積熱,或燥火入里,或誤服溫補所致。皆實熱里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對症加減,連服則愈。《舌鑑》用大承氣湯近是,用大柴胡湯則非也。

淡紫灰心舌(第一百三十)

第一百三十圖

圖說:外邊皆淡紫,舌心帶灰或青黑不燥。

《舌鑑》:淡紫舌,中心生薄青紫苔,或略帶灰黑而不燥不濕,此濕中生熱,熱傷血分也。下證復急者,犀角地黃湯加酒大黃微利之。

《辨正》:淡紫灰心舌,或青黑不燥不濕者,為傷寒邪傷血分,雖有下證,只宜犀角地黃湯(犀角、鮮生地、丹皮、西赤芍)加酒洗大黃微利之。《舌鑑》近是。

淡紫帶青舌(第一百三十一)

第一百三十一圖

圖說:全舌淡紫帶青,滑潤無苔,舌質瘦小。

《舌鑑》:舌色青滑,乃直中腎、肝陰證陰寒之象,急宜吳茱萸湯、四逆湯溫之,再加化痰之品。外證若見面青唇紫,男子囊縮,婦人乳縮,厥逆筋急,直視等症,厥陰敗症也,不治。

《辨正》:淡紫帶青舌,青紫無苔,多津滑潤而瘦小,為傷寒直中腎肝陰證,宜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薑棗,治胃氣虛寒、中夾寒飲者效、)四逆湯溫之,《舌鑑》是也。(肝色青,腎色黑,青黑相合,而見於舌,變化紫晦者,腎肝色泛也。此舌雖無邪熱,亦必難治。)

淡紫青筋舌(第一百三十二)

第一百三十二圖

圖說:舌淡紫,中帶兩路青黑筋而潤者。

《舌鑑》:此寒邪直中厥陰,真寒證也。外證必身涼,四肢厥冷,脈沉面青,宜理中、四逆二湯,並加葛花治之。脈沉面黑者,不治。

《辨正》:淡紫青筋舌,舌淡紫帶青而濕潤,又伴青黑筋者,乃寒邪直中陰經也。必身涼,四肢厥冷,脈沉緩或沉弦,宜四逆湯、理中湯。小腹痛甚者,宜回陽救急湯,(即四逆、理中,又加肉桂、半夏、五味子、茯苓、陳皮,)《舌鑑》之說是也。若舌不濕潤而乾枯,則是實熱,宜用涼潤之劑。(何報之曰:酒毒內蘊,舌必深紫而赤。或乾澀,若淡紫而帶青滑,則為寒證矣。須辨。)

紫中紅斑舌(第一百三十三)

第一百三十三圖

圖說:舌渾紫,而有紅斑滿舌者。

《舌鑑》:舌渾紫色,而上滿舌紅斑,或渾身亦發出赤斑者,此酒毒內蘊。濕中生火之證也。宜化斑湯或三黃解毒湯加青黛、葛根。有下證者,涼膈散或消斑青黛飲主之。(吳坤安云:舌苔兩旁有紅紫點者,肝臟伏毒也。急用犀角尖、鮮大青、人中黃透之解之。)

《辨正》:《舌鑑》治法亦是。惟消斑青黛飲,(青黛、川連、石膏、犀角、柴胡、人參、甘草、知母、山梔、元參、生地、薑棗,加醋一匙和服。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此陶節庵方。)之人參、元參、生地、柴胡、薑棗、醋七味,皆與陽火實熱里證不當,除去乃效。若泥古亦足誤人。(張石頑云:若紫中有紅斑,或紫而干黃,紫而短縮,俱宜涼膈散主之。)

紫上青腫乾焦舌(第一百三十四)

第一百三十四圖

圖說:舌邊紫,而中心赤腫或青腫。

《舌鑑》:紫上赤腫乾焦舌,乃是陽明受邪或已下後即食酒肉,邪熱復聚所致。若赤腫青潤,大柴胡湯微利之。若煩躁、厥逆、脈伏,先用枳實理中湯(即理中湯加枳實、茯苓,)次用小承氣湯下之,或加芩、連、葛花亦佳。

《辨正》:《舌鑑》是指傷寒證之寒食結胸也。若雜病見此舌,乃脾胃實熱已極。不論何脈,將十全苦寒救補湯分兩劑,(一大承氣湯,二三黃白虎湯,)循環急投,服至赤腫消盡則必愈。過於遲疑,勢必誤人。(凡舌忽然紫腫作疼,不能言語飲食者,用元明粉、枯礬、蒲黃、飛鹽各二錢,飛月石、薄荷、殭蠶各一錢,煅皂礬錢半,共研極細末,頻頻吹之,吐去涎痰遂愈。)

熟紫老幹舌(第一百三十五)

第一百三十五圖

圖說:舌全紫干老,如煮熟豬肝者,即死肝色也。

《舌鑑》:乃濕熱傳入厥陰,胃氣不化,陽極似陰也。其外證必厥冷,脈必沉滑,(血脈瘀阻,陽郁不達。)急宜當歸四逆湯加酒浸大黃、桃仁下之。然多不救。(周澂之曰:當歸四逆,尚嫌近補,大黃又嫌泄氣。此證宜宣散化血、通脈,使血開氣達耳。)

《辨正》:熟紫老於舌,乃臟腑熱極,又因邪熱傳厥陰也。惟有十全苦寒救補湯,分劑連投,(先服大承氣湯,次服三黃白虎湯加犀角尖等,)服至舌色嫩淨則愈。遲疑則不治。《舌鑑》明知是熱邪傳陰,而仍用當歸四逆湯之溫補,謬極。

紫尖㾦瘰舌(第一百三十六)

第一百三十六圖

圖說:舌色淡紫,尖生㾦瘰。

《舌鑑》:感寒後不戒酒食,或醉飽後感寒,遏熱於裡。血氣不得流通,而見咳嗽生痰,煩躁不寧,舌色淡紫,尖生㾦瘰。乃酒毒傷膽,咳痰傷胃所致也。宜小柴胡湯加葛花、滑石、鮮生地、赤芍治之。

《辨正》:紫尖㾦瘰舌,乃熱毒中心血也。時疫、酒濕、梅毒等症皆有之。宜三黃、犀角、連翹、銀花、生大黃、鮮大青葉各三錢治之。《舌鑑》謂傷寒不戒酒食所致,殊未當也。(若舌苔焦紫起刺,如楊梅狀者,此陽邪熱已入肝臟,險症也。大便閉者,急以更衣丸下金汁水、人中黃之類。)

紫短舌(第一百三十七)

第一百三十七圖

圖說:全舌色紫,短而團圞。

《舌鑑》:紫短舌,乃食滯津虧,熱傳厥陰也。而筋脈攣縮,五六日間至危困,恐邪毒又遺於脾土,即用大承氣湯下之。下後熱退脈靜舌舒者生,不然難治。(《正義》云:舌紫且腫厚者,此酒毒而又飲冷,壅壓其熱也。外證煩躁四逆,先進以理中丸撤其在上之寒,次以承氣湯下之。微有脈者可治。)

《辨正》:紫短舌,色紫短而團圞,乃食滯中宮又熱傳厥陰也,急以大承氣湯下之。《舌鑑》尚是。又云:下後熱退脈靜,舌柔和者生,否則死。是不知舍脈憑舌之治法也。余意必當下淨其積,涼透其熱。以十全苦寒救補湯分兩劑,循環急投。若偶爾嘗試,遲疑誤人。

孕婦紫青舌(第一百三十八,無圖)

圖說:全舌紫色帶青,不雜他色。

《舌鑑》:孕婦傷寒,面赤舌紫,乃感寒頭痛,身熱,腰脊強,惡寒,脈浮而緊。此寒邪在表,當發太陽經之汗即安。若誤用蔥酒發汗一二次,致令酒毒逼內傳經,則煩躁懊憹,宜梔子豉湯。不然則發斑矣。若不發熱,但惡寒,乃酒毒內傳,寒邪直中陰證。兼夾冷食者,舌必淡紫帶青,恐胎損腹中,枳實理中湯加味治之。如面赤舌青,母雖無妨,子殞腹內,宜即下死胎,用平胃散加芒硝下之。或用元明粉三錢,研末童便送下。或天花粉三錢為末,長流水調送下,胎即出也。或用黑龍丹研灌,皆能下死胎於俄頃也。

《辨正》:孕婦紫青舌,傷寒無此舌。其或有者,乃熱體誤投溫補,胞胎受熱上衝所致,宜用三黃解毒湯。誤藥則母子俱危。(紫青為熱,若青紫則為寒,辨之宜慎。)《舌鑑》謂傷寒夾食,非也。

第二十八章 黴醬色舌類診斷鑑別法

黴醬色舌總論七

《舌鑑》:黴醬色苔者,為黃赤兼黑之色,如物經久雨青黑,而曰黴色是也。乃夾食傷寒而復夾濕熱,胃氣不化,熏蒸於舌,故見此象也。傷之輕者,苔色薄,雖腹中疼痛不止、下利惡寒者,可用桂枝湯加枳、樸、橘、半,痛甚便閉不通者,加薑汁煮大黃。因冷食不消,加乾薑、厚朴、草蔻,甚則調胃承氣湯加炮姜下之。其苔色厚而腹痛甚,服藥不應者,必危,要知黴醬色乃老黃兼黑色釀成,食填太陰,郁遏不得發越,久盦而成醬色也。確是土邪剋水,水精不獲上榮,故口齒燥,唇乾焦,下利大渴,不能多飲。如胃氣絕,脈結代者死。雖應下奪,鮮有克愈者。(《正義》云:舌生厚苔而如黴色者,此夾食傷寒也。色淡者生,色濃者死。下之得通者生,不得通者死。周徵之曰:此即沉香色也。總是血瘀氣濁所致,濕熱夾痰亦常有之,不僅夾食也。黴音梅。)

《辨正》:黴醬色者,有黃赤兼黑之狀。乃臟腑本熱而夾有宿食也。凡內熱久郁者,夾食中暑者、夾食傷寒傳太陰者皆有之。凡見此舌,不論何證何脈,皆屬裡證、實熱證,無表證、虛寒證。《舌鑑》謂苔薄用桂枝湯加枳、橘、半夏,苔色厚為土邪剋水,鮮有得愈者,皆謬說也。(見圖十九)

黴醬色舌證治圖說

純黴醬色舌(第一百三十九)

第一百三十九圖

圖說:全舌黃赤兼黑之色,如沉香色。

《舌鑑》:舌見黴醬色,乃飲食填塞於胃,復為寒邪郁遏,內熱不得外泄,濕氣熏蒸盦而變成此色也。其脈必沉緊澀數,其人必煩躁腹痛,五七日下之不通者必死,太陰少陰氣絕也。

《辨正》:純黴醬色舌,為實熱蒸胃,為宿食困脾,傷寒傳陰,中暑躁煩,腹痛瀉利或閉結,大渴大熱,皆有此舌。不論老少,何病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連服而愈。《舌鑑》謂下之不通必死,駭人誤人。

中黴浮厚舌(第一百四十)

第一百四十圖

圖說:全舌灰黑兼紫,中黴厚苔如醬餅,浮於舌中。

《舌鑑》:乃食結中宮、濕滯不化之象。如脈有胃氣,不現結代,嘴不苦,齒不燥,不下利者,揩去舌苔不再長者,可用枳實理中湯加薑汁炒川連。若舌苔揩去復長仍前者,必難救也。

《辨正》:中黴浮厚苔,乃宿食在中,郁久內熱,胃傷脾困也。或刮不淨而頃刻復生者。不論何證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分三劑,(先大承氣湯,次三黃、白虎等藥)循環急服則愈。《舌鑑》用枳實理中湯加姜炒川連(此治寒實結胸者,)與此舌不對。

黴黃色舌(第一百四十一)

第一百四十一圖

圖說:舌黴色,中有黃苔者。

《舌鑑》:此乃濕熱之物鬱滯中宮也。二陳湯加枳實、黃連。若苔乾焦黃,更加酒大黃下之。

《辨正》:黴黃色黃苔舌,全舌黴色,中有黃苔,實熱鬱結顯然可見,宜大承氣連服。《舌鑑》謂二陳加枳實、黃連,恐未必效也。

第二十九章 藍色舌類診斷鑑別法

藍色舌總論八

《舌鑑》:藍色者,肝臟之純色也,因無胃氣而發見於外也。如傷寒日久,屢經汗下,失於調理,致胃氣傷極,精微不能上奉,而心火無氣,胃失其所依,而肺亦乏其生氣,則肝寡於畏,反假濁汙之氣以上乘膈中,而胃脘之陽和頓失,故純藍之色,見於舌上也。明知肺肝相併心脾,氣絕之候,是以必死。(《正義》云:舌見藍色者,為肺氣已絕,肝火獨盛,來侵土位也。)如舌色微藍,或略見藍紋者,脈不沉澀,(固正氣不至,脈形斷絕不勻也,)猶可溫胃強脾,調肝益肺,十中可救其一。脈微弦者,(氣能至而血阻之,故脈繃急也,)為臟氣未絕,可治。用小柴胡湯加肉桂、炮姜主之。若純藍色現,確是肝木獨旺,胃失陽和,雖無劇症,必死無疑。至葡萄瘟疫,其舌色青藍,或兼紫兼醬,乃是病邪致然。非若傷寒之藍色,必關臟氣為死候矣。宜並參合之。

《辨正》:藍者,綠與青碧相合,猶染色之三藍也。舌見藍色,而尚能生苔者,臟腑雖傷未甚,猶可醫治。若光藍無苔者,不論何脈,皆屬氣血極虧,勢難延年。《舌鑑》泥於五行肺肝相併,心脾氣絕,不分有苔無苔,概云不治,亦管窺之見耳。(馬良伯云:有微藍而不滿色者,法宜平肝熄風化毒。《舌鑑》主用小柴胡湯加薑、桂,然邪熱鴟張,肝陰焦灼,逼其本臟之色外見,再用薑、桂,是抱薪救火也。瘟疫及濕溫,熱鬱不解,亦有此舌,治宜芳香清泄。濕痰痰飲證,亦有舌滿滑膩中見藍色者,為陰邪化熱之候,法宜清化。周澂之曰:余常見癇厥及胃氣久病者,舌體全藍。此亦瘀血在胃,肝氣不舒也。故青黑藍絳,皆謂之濁,皆竭血分。須辨寒熱燥濕及痰血宿食、燥屎癥塊而治之,總以鬆動血分為主。)

藍色舌證治圖說

純藍色舌(第一百四十二)

第一百四十二圖

圖說:全舌純藍,如染布三藍之色。

《舌鑑》:舌見純藍,乃中土氣衰、胃陽將絕之候。見之則百不一生矣。

《辨正》:純藍色舌,凡病舌見藍光無苔者,不治。若藍色而有苔者,心肝肺脾胃為陽火內攻,熱傷氣分,以致經不行血也。其症有癲狂、大熱大渴、哭笑怒罵、捶胸驚怪不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生石膏、黃連,急服則愈。若孕婦舌見藍色者,胎死腹中也,宜下之。

藍紋舌(第一百四十三)

第一百四十三圖

圖說:全舌微藍,(如靛花五分、鉛粉五分調和之色也,上有藍色之紋。)

《舌鑑》:舌見藍紋,乃胃土氣衰、肝氣相乘之候,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炮薑、桑葉,若寒物積滯中宮,急宜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

《辨正》:藍紋舌,有藍色之紋也。在傷寒為胃氣衰微,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炮姜。若因寒食積滯者,宜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黃耆、當歸、桂心、芍藥、人參、甘草、半夏、附子、薑、棗,)急救。《舌鑑》之法尚合。

葡萄瘟舌(第一百四十四)

第一百四十四圖

圖說:全舌微藍,中兼青、兼紫、兼黃、兼醬等,具有五色雜呈。

《舌鑑》:葡萄瘟疫,乃瘟病中之一。原雜病氣、屍氣與雜氣蘊釀而成。其舌或青、或紫、或醬、或黃、或藍,猶可按法治之。

《辨正》:口舌起疱如葡萄,並有青、黃、紫、黑、綠色罩於舌上,唇腫咽痛,口穢噴人,臂斑或藍或紫,或起紫疱,甚則心胸亦見。灼熱神昏,便閉溲短,徹夜不寐,脈形細數而澀。此痰阻上焦,熱伏營分,氣機鬱結,熱毒上湧也。宜急用鮮生地、鮮大青葉、黑元參、人中黃、焦山梔、連翹殼、紫草、天花粉、金銀花、竹茹、枇杷葉、夏枯草、薔薇根、海蜇煎湯,調神犀丹等味為劑,不次急投。服至舌本轉赤,舌苔轉黃,疱平腫消為止。外以紫雪丹塗口舌紫疱上,並用錫類散吹喉。

附:孕婦辨舌通論

妊娠傷寒,邪入經絡,舌苔漸生,輕則子殞,重則母傷。枝損果必墜,母傷胎必傾,母子安危,當驗於舌。舌青面赤,子死母活;舌赤面青,母死子活;舌面俱赤,子母皆活。《舌辨》云:舌灰是傷寒里證,熱入子宮,恐胎不固,宜小柴胡湯加白朮、苧麻根等藥,內解邪熱,外固胎元,若面黑舌藍,主子在胎將死,因母傷寒後已過經,失於調理,致令如此,恐二命皆難保也。

梁特嚴云:余家訓望舌分經,察色辨苔,但求於表裡寒熱虛實,詳審明確,即得治法要領。初無男婦老少之殊,亦無妊娠傷寒之異名也。治孕婦勿誤用損胎之藥,然亦不能妄用保胎藥以助火而擾胎,夫表有感邪,必發散之;里有虛寒,必溫補之。倘里有實熱,留之為害,亦必攻瀉之,《內經》所謂「有故無殞」也。(有故者,有病也。宜用重藥時,適對其病,則病當之,而無害也。如孕婦或有黃黑舌厚苔膩芒刺,大便閉者,亦可酌用生大黃、元明粉等藥以去大熱,而不傷胎也。)如此,則不必別立妊娠傷寒一門。舊本《舌鑑》,既有圖說,因踵為之辯,不敢人云亦云,將錯就錯。(舊論謂邪入經絡,輕則母傷,重則子傷。而視母舌,以知子命,色澤則安,色敗則斃,面青舌青者,子死母活;面舌俱青出沫者,母子俱死。亦有面舌皆白,而母子俱死者,蓋色不澤也。)

梁玉瑜云:以上一百四十四舌,傷寒、雜病皆有之,大半為重病不常見者。其輕病常見之舌,分經別色,辨其表裡及某經寒熱虛實,不必拘定圖說。庶能隨機應變,虛則衛母,實則泄子;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審病用藥,以平為期;補瀉溫涼,無或軒輕。本書後附古案新案諸條,力言用補藥保全黑舌,不可枚舉。命意偏重溫補,是但知甘溫為補,而不知當用苦寒之時,雖瀉亦補也。原本又論燕都王生黑舌,既用甘溫大劑,復用冷水一二斗妄治而愈,彼亦不知其故,輒歸功於溫補。以余觀之,安知非熱病而得力於冷水乎。總之,黑舌有實熱有虛寒區別之法,已詳總論。若不將病源認明在先,而以探試幸中之藥味,表彰於後,斷定某藥可治某舌,鮮不傳誤。

[附錄」王文選《傷寒舌鑑》跋云:以手拭舌,滑而軟者病屬陰;粗而燥者病屬陽。胸喜熱物者病屬陰;胸喜冷飲者病屬陽。病在陰者,宜溫,宜散;在陽者,宜解,宜下。數語尚是。然閱者若固執鮮通,必多貽誤,何也?虛寒者,舌固滑而軟,邪初傳裡者,真熱假寒者,亦間有軟滑之舌。實熱者與邪入陰者,舌固粗而燥,陰虛水涸者,真寒假熱者,亦或有粗燥之舌。其別異處,虛寒證必全舌色淡白滑嫩,無點,無罅縫,無餘苔。邪初傳裡證,全舌白滑而有浮膩苔。寒滯積中者,舌亦相類,惟問所因以辨證耳。真熱假寒證,必全舌色白,而有點、花、罅裂、積沙各實苔不等,(面苔刮不淨,底色卻隱紅,多刮欲嘔或乾嘔。重刮沙點旁,或出血少許,假證最惑人,宜慎辨之。以上為滑軟舌之別。)真寒假熱證,全舌亦或有黑色乾焦罅裂、芒刺、厚苔,惟用老生薑切片,輕擦即脫淨,舌底必淡白而不紅,或口呼渴而不多飲水者也。(若用姜擦之而苔堅不退,或口極渴而飲水常多者,是實熱甚也,寒熱之判,關乎生死。)實熱者與邪火入陰之證,全舌必有或黃或黑積滯,乾焦、罅裂、芒刺等苔。陰虛水涸者,全色必絳色無苔,或有橫直罅紋,而舌短小不等,(以上為粗燥舌之別。)至若胸喜熱物者,不必定屬虛寒,胸喜冷飲者,不必定屬實熱,(真寒假熱者,胸亦喜冷飲。)又當別之舌色舌苔,參之望聞問切,以窮其變。

辨證諸條,輒言用苦寒重劑,不次急投。蓋察舌色苔狀與病證,毫無疑義確知急病不可緩治,必神速方能奏功。苟逡巡退縮,拘於一劑一日,勢必貽誤。古所謂藥到病除者,謂用藥已到勝病之分量,病方能痊。到者,藥力之到也,或數劑而到,或數十百劑方到,非入口即愈也。此中消息,惟閱歷深者知之。若心氣粗浮,察舌不準,審證未確,遽執余說,妄投重劑,又將致禍。所謂辨舌者,小心謹慎於表裡寒熱虛實六字,鑑別至當,庶幾經權正變,悉閤中庸。余恪遵家訓,用自攝養,非欲與世爭長,過承垂詢,不敢人云亦云,罄布愚忱,遑問知我罪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