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道源法师讲述

民国六十四年讲于志莲精舍

民国六十九年能仁佛学院同学依录音带共集于海会寺

民国八十八年释法律重新整理于基隆灵泉禅寺及海印寺

愿道源长老再来人间(摘录自道源老法师纪念集)

印顺导师

四月十六日,八九高龄的道源长老,久病而终于离开了人间。对中国佛教来说,是一件大事,值得举行追思与赞颂的!

道老曾亲近前辈名德慈舟老法师,并辅助慈公讲经。道老一生弘法,著重在持戒,念佛,应该是有得于慈公老法师的。道老来台湾四十年,在基隆八堵的正道山,建立起庄严的海会寺;曾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东山佛学院院长等;讲经与传戒,那是次数太多了!晚年,常听说他老有病,又常听说在香港等地讲经。一生为法而尽力,虽说海会寺重修还没有落成,不能主持海会寺今冬的戒会,似乎有愿未尽,其实世间事是从来没有圆满的,尽了能够尽到的责任,应该是无所挂碍了!

民国四十六年五月,我与道老一同出席泰国佛元二千五百年的庆典。我这才知道,也就从此赞说:‘讲经法师中,道源长老第一’!他不但口才好,尤其态度的恳切自然,说真就像是真的,说假就像是假的,真是不可多得!六十年初冬,我在大病中,拒绝了第二次开刀。我自己知道,即使再开刀而好转,体力衰弱,也不能对佛法有什么裨益。但是道老来了,凭他舌灿莲花的口才,说得我非再挨一刀不可。就是这一刀,使我拖到了现在,道老却先离去了!我一直有这样的信念:‘业缘未尽死何难’!一生福薄缘悭,体弱多病而还要活下去,实在乏味!先走一步的长老们,我总是羡慕他们,称赞他们是有福的。道老以八九高龄,功德无量而去,那真是太有福报了!.

道源长老应该是愿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不过从佛法衰微,人类苦闷著想,我祝愿道老,还是再来人间吧!

上道下源老和尚行状(摘录自道源老法师纪念集)

晴虚法师

源公长老,法名能信,又名腾钦,别号中轮,生平以道源之字行。光绪廿六年十月初五日诞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周口镇,俗姓王,父讳德馨,母陶氏。长老生而资禀颖慧,幼即入垫读书。不幸年方九岁,即生母去世,二十岁时,相依为命之胞姊及婶母亦先后亡故。因之顿感人生无常,油然葫出世志,盖以慧根宿具,遂投本镇之普静堂,礼隆品上人为师而披剃出家焉。民国十二年,赴汉阳归元寺依觉清律师,圆受具戒。从此之后,迈向参学佛法之大道,精进无间,敦励志行,历七十载如一日,以上弘下化为职志,绍隆圣教为素衷。盖亦大权菩萨乘愿再来,为度众生而示现者乎!

长老为河南人,故于早岁参学、弘法之机宜,亦多在北方。曾参学于常熟虞山兴福寺之慈舟大师,苏州灵岩山寺印光大师,故于二老所弘之律、净二门,聆益熏修者独深厚,于平生之自行与化他,亦以此为素志而不踰也。虽然三十岁时曾至武昌佛学院,亲近当时领导革新运动之佛教泰斗 太虚大师,然不久即离院,而迳往洪山宝通寺闭关潜修。盖因机教所异,抑志趣使然耶?

自三十四岁以后,为长老踏向教学弘法历程时段。先应开封铁塔寺净严长老之聘任为佛学院教师;民国二十五年,受慈舟长老教命,南下福州代理法海寺之法界学苑教务。四十一岁以还,历任北平宏慈佛学院、八敬学院,及广化寺佛学院等主座讲席。长老曾于三十九岁时受聘任河北上方山兜率寺主持,即倡导举办僧众结夏安居,讲解律仪;并从此后,约十年间,曾六次任戒坛教授,每次必主讲三坛戒本,倡弘律制,开千百年来提倡敷演毗尼之弘范。长老在教学弘法之余,为仰慕佛教圣迹,尝朝礼四大名山之三—观音菩萨灵场之普陀山、地藏菩萨灵场之九华山、及文殊菩萨灵场之五台山,所过或随缘应请讲律、弘法,广结善缘。且自早岁,即曾辅佐慈舟长老在北平净莲寺开讲华严大经,尔后即时常应请至各地敷讲经律。我国佛教,自唐朝末叶武宗灭法之后,教运即衰颓不振,历千余年来,讲经弘法者略无其人,偶或有之,传统成习,不出‘四部头’而已!而源公长老虽师承传统佛教,然生平不仅致力演扬经律,且所敷讲经典,扩及大涅槃经、仁王护国经、华严经、净土三经、梵网经、遗教三经、般若心经,及大乘起信论、净土往生论等,多所阐扬。虽云十九为真常心系之经论,然以向为中国佛教传统所重者,长老倾注心力发而宣讲弘扬之,盖亦难能希有之事,故每有敷讲,必座无虚席,概见法缘之胜也。

民国三十八年,神州变色,先于是年三月,江南局势已趋混乱。源公长老,因得挚友同参白圣长老之劝,遂结束大陆之弘化事业,联袂飘然来台。初驻锡于台北十普寺,嗣于基隆宝明寺讲经之缘,得修果、绍愿师徒之助,于民国四十年四月,即开山创建海会寺于八堵桥头之正道山。自尔以还,长老之弘法活动,展开了新页,其足迹遍及于全省各地,或应请敷讲经律,或主持传戒,或出长教会,或开办学院作育僧才,弘法宣化之勤,为法为人之诚,不倦不厌,亦不知老之垂暮矣。古德有云为‘大法忘身’、为‘圣教亡躯’之者,源公长老实当之非愧也。虽云扼于时局形势,然以盛德所被,能不局于台湾海岛,不仅频应香港教界之请,前往讲经、传戒;且亦时应海外侨界之请,远至南洋星、马、泰、印各地;或领团前往日、韩、美等国,弘法游化。四十年来,源公长老之弘化业绩,有目共睹,亦为我教界所同景仰。

学出舟、光二老之门,以师承有自,因之,长老亦以律净双修为务,平生以此自励与作为化他之宗本,而致力弘戒法及念佛行门,老而弥笃!且亦时常主导结七熏修念佛,并出有‘佛堂讲话’等专者,宣扬净土法门。

源公长老,生而单寒,原本体弱。于来台之初—五十一岁时,即尝一病至于昏迷三日,几至不起!幸得孙章安妮女士、曹永德夫妇之悉心延医救护,乃得痊可沉痾。自是吉人天相,抑亦与台疆之因缘有在也。然以不胜之躯,而一生为法为教,又值世局变迁之会,历尽炎暑风情,劳累不息,竟能克享遐龄至八十九岁,可云奇哉。正所谓‘仁者必寿’乎!以近九十年之岁月,其行历事迹,固非后人所能详悉。幸长老在生之日,曾自述其行年史事,由弟子仁光记述之成‘事略’一书,于长老生平之行谊,叙之颇详,可作为‘年谱’之初稿也。惟于长老出家祖庭及嗣法、传法之事,未及详之。据悉,源公长老之剃度师隆品上人,系承临济宗下,即‘本觉昌隆、能仁圣果’之隆字,源公法名为能信;而长老又曾受法于鼓山涌泉寺复仁老和尚,故嗣曹洞宗法于寿昌下鼓山续派第四十九世,法名腾钦云。

佛言:世间无常,娑婆极苦!源公长老于无常之世克享长寿;于苦迫之地,兴隆三宝,作大佛事,声教广被于华夏,功果庄严于净土。惟今者遽尔西归安养,将此音容永邈,四众悲悼之情,溢于言喻!祈愿长老寂光之灵垂慈,早日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中华民国七十七年五月三日 嗣法门人晴虚(今明)

纪念道源法师(摘录自道源老法师纪念集)

默如长老

人皆有他的行事和历程,甚或有他的个性和特点,道源长老是我六十年来的同学,在我意识上简要的分析一下,我觉得他有这样的三类型态是很值得大家一致的学习和仰慕的:

一、不怕浊浪摧击的岩石。

二、荷负忏悔主义的使命。

三、亮起福德光明的灯塔。

一、地球是成住坏空的,人生是生老病死的,没有一个人不死,没有一个地球不灭。只是受时间的冲击,慢慢的来,有一天到来,免不了要消要完的。江山要改,社会也变。如何的改、如何的变,不是我们能推算的事。怎样是好,怎样是不好,也不十分标准的。也有人说:多数人赞成为好,少数不能敌过多数的,这种理论是无可非议。试问:世界上,是作恶者多,还是行善者多,媒体新闻打开来看,社会究竟是会什么事?儒家主张隐恶而扬善,媒体新闻该具道义感吗?我们的道老,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上,虽然他不参预任何是非的场合,尽管东风吹来,西风吹去,他是安然自得,不能动其心、改其性。举世溷浊的污水恶浪袭击冲拥而来,他是一幢坚牢特挺的岩石在那儿卓立著,能与万浪敌。此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夫!

二、文明是个美听名词:精神文明,是道德的升华。物质文明,是科技的升华。虽然,精神也有伪善的文明,科技更有残害的文明,因此,精神物质两种文明,都不能真的文明起来了。文明的真价一旦失去,这世界要蒙被上黑暗的阴影。三十日的到临,这个罪恶的帐无法结清。基督教的弥撒,佛教的忏悔应运而生。活的人要拜忏消灾,死的人要拜忏往生,宗教徒有了事做了,由此获利而谋生而弘法利人。虽然,这并非全无济世利人之功的。因为,人的世界,造罪满大地,积恶如恒沙,举足动步,无半造业,人生何其不知苦也。我们的道老,他也在拜忏吗?他不是现在宝岛风行七皇九皇的人,他是怎样荷负忏悔主义的使命的呢?他在这滔滔争夺的世界上,他是不争不夺,静以制动,适时而安,息下人我是非,创造安宁的天地,使得罪念无从得生。这便是古人说的‘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对于当前诸般颠倒的纷争中,他能不随风倒,一面倒,而能提起正义感来。在中正的立场上去唤晓大义,开示因果报应。如果言之无效,他也不必强人所能。原来他是荷负忏悔主义的,若如迫人而为,结人以怨,那又不合忏悔主义了。如此,他是能荷负忏悔主义的使命了。

三、一个人,要修德、要积福、要勤学、要利人,而后才能使人敬、使人服、受人恭养、得人资助,获得福果、延续寿命。道老诸缘具足,贤子贤孙满庭芬芳。创办教育、誉满中外,桃李遍天下。荣任中佛会长。正道山上、创建伟大道场。法徙授记,传灯有人。寿命延长,八十有九,强过释尊十年。由其德学利人悲愍深弘之愿,自然而有事业功德之效果啊。真华法师说:‘道老万福具备,似乎作品不多。’其实,言教不及身教的,老子五千言,肇论也不怎样长篇大作,道老何作让焉。

道老悼文,我已有一篇,其令孙函索为文,兹再等从其原则性发之,恕不一一事证。

民国七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台北市法云寺

当代‘说法第一’的道源长老(摘录自道源老法师纪念集)

真华长老

多年前我曾约略统计:从民国三十八年以后,由大陆各地陆续来台的长老、法师,总共不过七十人左右。可是,目前再屈指算算,健在的尚不到三十人。在这尚不到三十人之中,八十岁以上的占五人;七十岁以上及将近八十岁的占四人;六十五岁以上及将近七十岁的占九人;其他有的已过六十岁,有的已到六十岁,有的则已接近六十岁。照此情形看来,过个十年八年,大陆来台长老、法师们,就所存无几了!我说这话并非意味著,没有大陆长老法师的领导,在台湾的中国佛教就会灭亡,而是说现在许多本省青年法师,虽然也能讲能说能写,但在统理大众方面,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似的,份量和形象,在广大的信众心目中,似乎都显得有些那个。现在大家熟悉而又甚受敬重的道老走了,高僧又弱了一个,言念及此,怎能不令人觉得中国佛教界,愈来愈感到空虚贪乏了呢!

那么,道源长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位长老?兹就所知,略述如下:

长老名能信别号中轮,道源乃其字也。民前十二年(即公元一八九九年)旧历十月五日,诞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周口镇。俗家姓王,父讳德馨,母亲陶氏,七岁入塾就读,九岁生母弃养,因不容于庶母,由婶母收养抚育,得以成长。年二十时,不幸相依为命的胞姊及婶母亦相继去世,顿感人生无常,及恩爱别离之苦,遂毅然投本镇普静堂隆品上人座下剃度出家。民国十二年长老二十四岁,赴汉阳归元寺依觉清律师求受三坛大戒,从此迈向参学求法,自他二利的道路。长老生平参学、弘法的事迹虽然甚多,总不外大陆和台湾两个时期。

长老在大陆受戒后参学时期,曾于常熟虞山兴福寺亲近律宗大德慈舟大师,于苏州灵岩山寺亲近印光大师,于武昌佛学院亲近佛教泰斗太虚大师,以及于上海圆明讲堂亲近圆瑛大师,并与历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的白圣长老有同参之谊,一齐闭开于洪山宝通寺。据白老所撰‘恭祝道源老法师八十大寿’一文中说:‘民国十九年,我接道源法师到洪山宝通寺闭关。....道老在关中,非但持午,且打过饿七—七天仅喝开水,不吃任何东西。也不与外人接触,有事由我代表传言。记得太虚大师到关房看他,也是由我接待(按:白老此时也在闭关,二人的关房且仅隔一墙壁。)’从这几句话中,即可以看得出,长老为道牺牲的精神,和守善固执的性格。大家都知道生逢末法时代,出家众‘持午’者尚不多见,况‘打饿七’乎?又,长老亲近太虚大师的时间,并没有多久(据长老自述事略说:三十岁诣武昌佛学院,亲近太虚大师;三十一岁同白圣法师闭关于洪山宝通寺。),竟能够蒙当时教界独一无二的国际级的大师垂青,是何等的荣幸?然而我们的道老,却不因此而破例予以‘接待’,这不正是所谓‘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的具体表现吗?

长老于洪山闭关三年后,即应河南省名德净严法师之聘,至开封河南佛学院任教,并利用假期之便,朝礼九华、普陀二大名山以广见闻。民国二十五年,受慈舟老人之命,代理福州法海寺法界学苑教务;翌年该学苑迁往北平净莲寺,复助慈老讲华严经,并提倡‘持戒念佛,解行并重’,一时声誉远播,四众景仰。二十七年长老三十九岁,任河北省上方山兜率寺住持,举行结夏安居,为众讲戒;四十一岁任北平宏慈佛学院(二十年前,因往印度朝圣寂于加尔各答的续明法师,即出身于宏慈佛学院)及八敬学院主讲,同时又兼广化寺佛教学院教授。从此直到离开大陆前夕,长老曾六次连任戒坛教授,每次必讲沙弥律仪,及比丘、菩萨戒本,俾使受戒者,由受戒而学戒;由学戒而持戒;由持戒而弘戒。戒坛中提倡讲戒,实从长老始,因以往传戒师多‘说’而不‘讲’故也。除此之外,又曾任察哈尔佛教会理事长,于朝五台山时,应广济茅蓬寿冶和尚请讲比丘戒,于天津居士林讲圆觉经,于大悲院讲地藏经,于长春般若寺讲金刚经,并于三十七年冬,重游普陀山时,于百子堂讲普门品,及代理上海静安寺佛学院院务等。

民国三十八年,长老五十岁。是年三月,上海已进入备战状况,北方陷入中共地区的难民,潮水般的涌向京沪一带,以致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眼看一片大好锦绣河山,即将变成火海!长老在不得已的情势下,只好结束大江南北弘法利生事业,而随白老来到台湾,展开另一将近四十年的弘法活动,显得更积极、更勇猛、更忙碌;忙碌的几乎到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地步。先是在台北十普寺讲八大人觉经,接著到新竹灵隐寺协助慈(航)老办学。是年九月到十二月之间,又分别应中坜圆光寺及基隆宝明寺之请,讲金刚经与主持佛七。一个半百老人避难初抵宝岛,即如此匆匆的到处奔波弘法,真可说当时长老中的健者!实际上他老却是个体弱多病的人,不然也就不会在三十九年初即大病了一场,几乎不治。可是,病得虽是那么严重,出了医院在宝明寺调养期间,仍计划著,如何创建海会寺弘扬净土法门;如何将中国佛教的优点发扬光大,使深受日本佛教不良影响的台省教胞,在观念上能有所改变。因为他初到台湾就有这种想法和看法。所以在民国五十年,海会寺传授三坛大戒,他以得戒和尚的立场,才慨乎其言的把他的看法很详细的说出。他说:‘台湾的佛教,受了日本统治的影响,有住庙为住持而仍结婚生子,并自以为是出家人者,此是末法时代的衰弱现象!不过,日本佛徒之如此者,可以原谅;台湾僧人之如彼者,则殊为痛心!我们知道:日本僧人娶妻,始于亲鸾上人,因为日皇御妹,逼婚亲鸾,如若不从,整个日本佛教都将遭大劫,所以亲鸾上人权衡轻重,牺牲自己。但于结婚之后,即退出寺院,另组居士佛教的日莲宗以专宏净土,复因得皇族拥助,此宗大展,今之东本愿寺、西本愿寺,便是其支派。日本寺庙,总数约五万,东、西本愿两寺即约占三万,其势力之盛,于此可见!距今六、七十年前,日本‘明治维新’,鉴于人口之不足,便通令青、壮年僧人,一律娶妻,老年僧人则仍保持其净戒。但后来老的日益衰谢,代起之者,均为有妻有子的和尚了,但这都是由于恶王的逼迫所致。台湾的和尚,未受政治的压迫,何以也要学日本和尚娶妻生子?’接著又说:‘民国三十八年以前,台湾的出家人,在社会的地位日渐衰落,人民对佛教的信仰也日益下降,故只有还俗的没有出家的。自三十八年以后,由于大陆来台的大德们,提倡传戒,到目前为止共传十一次,道源本人即参加了八次,所以风气已经好转。....将来本省佛教之兴,全赖出家众,尤其男出家众;因为女众往往化度不如男众,男众是社会中坚之故。然而既然出家受戒,便得持戒清净,不可再去半僧半俗,食肉娶妻了!否则自己破了戒,佛教也无法振兴起来!’

道老这种为法为人的精神,以世俗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佛法说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在大陆时期他老求法弘法的经过,已略如上述,其在台湾将近四十年的弘法过程,大约计算一下,所讲经、律、论,大小部头即有二十八种之多,其中包括:法华经、楞严经、大涅槃经、圆觉经、仁王护国经、净土三经、贤首五教仪、大乘起信论、往生论、以及律典各种戒本等;一种且有讲数次或十数次者。他如:主持佛七,参加传戒,办佛学院等,无一不尽力而为,亦无一不讲不说。记得民国五十三年三月,我随侍印顺导师环岛游化,路经屏东东山寺时,道老正在那里上课。他以院长身份,请导师为学生开示,并要我也请几句。不料这一讲,即与东山佛学院结下了当一年教师,任六年院长之缘,说来这还真要感谢道老!

由于道老讲经时口齿清晰,辩才无碍,引喻说譬,生动精彩,常使听众笑不可仰,或泪流满面。然道老高居法座之上,却如如不动,照讲不误,绝不因为听众之哭笑有所改变,其定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他讲经时,不管场所大小,一定是座无虚席;有时坐在地上的听众,比坐在椅子上的听众还要多。因此,我觉得:道老实不愧是目前中国佛教界长老中‘说法第一’的长老!

从民国四十一年,台南白河大仙寺第一次传三坛大戒时起,台湾每年都有一次传四众戒的大会(民国四十四年有两次:一是台北十普寺,一是基隆月眉山),除白老外,担任戒坛三师和尚次数最多的就是道老。计有:七次任得戒,三次任羯摩,十二次任教授,一次任尊证;传在家菩萨戒被聘为得戒则多达二十次。道老也曾当选过中国佛教会理事长;于理事长任内不仅曾率团出席在印度召开的第七届世界佛教徒友谊大会,第一届世界华僧大会,也是由他和白老共同主持其事。除此之外,他有十次以上出国或游化纪录,足迹遍及美、加、日、韩、印、泰、星马等国,而香港更是他老经常前往弘法之地,法缘之胜,少有人及。道老七十六岁那年,自己创办能仁佛学院,为了培育僧材,除了每日亲自上课外,并请戒德、显明等法师讲学,我则被聘为挂名‘教务主任’,且讲‘唯识三十颂’及‘广五蕴论’等。忆及此事,仍感到他老人家办学的苦心十分可佩!当时海会寺的设备及其他条件,并不能办学,住处不够,几个男众睡在骨灰塔下;经济不足,每日喝冬瓜汤!我那时住在台北市木栅栖霞山庄,每周到八堵上课,有时需转两次车,坐车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还多,为了节省时间,就干脆乘计程车。当道老知道了这件事,就说:‘真华法师!我可是个穷办学的啊,来回坐公车的车马费,我勉强供养得起,坐计程车来上课,我可没办法供养哟’!其实,我压根儿就没准备要他老供养,他老却一定叫仁光一次送我两百元的钟点费(车马费在内,一节课一百元),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的收下。不过,每一个月拿到仁光交给我的台币八百元后,待适当的机会我总是以供养老法师为理由退回。所以三年来我不仅是挂名教务主任,也是义务老师。我所以这样做,在公的方面是,他是为佛教培育人才;私的方面说,他是我们河南省唯一在台湾的长老。因为这种关系,民国四十三年我在基隆暖暖山上住茅蓬,即常去海会寺去亲近他,听他开示。那时默如老法师也住在我茅蓬旁边的金山院。一天我陪默老去看道老,中饭的菜肴很丰富。饭后默老问他:‘你平时吃的菜,也跟今天差不多吧?’道老说:‘今天的菜是专为老同学(按:道老与默如是虞山兴福寺同学)来才准备的,平时半个月我也难得吃一块豆腐!’我则插嘴说:‘老法师的戒子满台湾,皈依徒弟也很多,随便供养一点也够你的生活费用了,何必这样刻苦呢?’他说:‘人家供养是求福的,应该用在建寺、印经、救济苦恼众生方面,怎可以用在自己享受方面去。’默老听了眯著眼晴对道老微笑,我也无话可说了!

民国六十五年,美国开国二百年纪念,中国佛教会名义上是组团前往致贺(其实此时美国已与我国没有外交关系),实则是参观访问。道老担任顾问,我为副团长,团长是悟明法师,净心法师则是秘书。因为全团都是素食,旅行社怕麻烦不愿包办,每到一处必须自己设法解决民生问题。有先见之明的团员们,多带有个人可以吃一个月的素菜,住进旅馆有白饭、开水(美国人多饮水生,入境随俗,所以也有喝生水的。)即可就食。道老师徒好像没有此项准备,所以一到吃饭时,大家纷纷供养;如偶尔遇到华人开的菜馆可以买到素菜,各人则把自己带的菜收起,全体出钱,同桌而食,但道老的一份,总是有人争著付账。因此他老不止一次的说:‘大家对我太好了!’其实,全团几乎百分之八十都是他的戒子,有机会能够向他老表示些许敬意,谁不满心欢喜?由以上两件事,即可知道他的物质生活,是如何的清苦了!按常理推断,他生活得应该是很好的。

道老晚年,虽视觉已欠聪,但其心识的反应,讲说的辩才却无稍减。民国六十八年新竹翠壁岩寺传授四众大戒,白老得戒,道老羯磨,我敬陪末座,忝为教授。那时道老体力虽已很差,出入且都需人扶持,然讲起戒来却毫不马虎。不过,由于二千几百度的老近视,戒本上的字必须写成一寸大小,才能勉强看得清楚。尤其是在比丘戒登坛时,因为时间有限,他念得太慢,我替他著急,也替他难过。心想:你老人家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何必再这样子辛苦呢?后来我把心内所想,亲口告诉了他。他说:‘真华法师,我很感谢你!我那想再参加戒期,是不得已呀!这次戒期过后,以后绝不再参加传戒!’可是,三年前台北临济寺传授五十三天的大戒,他老人家又被聘担任教授和尚。当他老人家带著九名新戒,高喊著「汝等随我登坛受戒’后,即由两名侍者先把他老架上坛座时,我坐在尊证位子上看到难过得几乎流出泪来,与我邻座的一位尊证则说了一声:‘残酷’!但我知道他老人家又‘是不得已’的!

大约就在妙通寺传戒后不到两个月吧?确实的日子我已记不得。不吃人间烟火食的广钦老和尚圆寂了!接著又有几位长老、法师,和两位长者居士接踵而逝!我因去临济寺为贤顿法师传供,听说道老住在三军总医院,传了供用饭后,即邀广元、圣严二师同往看他。他的双目那时虽已几乎完全模糊,但大声跟他讲话,尚能分辨出我们三人的声音。我们向他问好,并希望他早日康复出院。看似玩笑他却又很认真的说:‘阿弥陀佛近来正在极乐世界,召开净土大会,广钦和尚,贤顿、煮云二位法师,李炳南、朱镜宙二位居士,他们都参加大会去了!我道源已向阿弥陀佛请假,等到民国七十七年,海会寺传了戒,我再去报到。’可巧今年正是七十七年,但距海会寺传戒的时间却还有半年多!这是因为他老人家假条子上没写明日期呢?抑是阿弥陀佛有重要案子要与他商榷,才提早请去的?然不管怎样,这次海会寺传戒,他老未能亲自主持,的确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据说在他往生半月以前,仁光也将去世时,对仁光开示说:‘惟一是今年的传戒不能圆满!你不能看到戒场圆满,我也不能,这是我们的福报修得不够!’其实,他老人家的福报是不错的。他生平虽没有什么物质享受,但在教界的德望却是很高。寿命已将近九十,徒弟徒孙无数,戒子信徒更是满台湾;久病住院,有人扶持;一切所需,应有尽有;临命终时,四众助念;有病无苦,安详而逝!最难得的是不久前又收晴虚、宏荣二人为法子,这些那是没福报的人能够拥有?至于不能够亲自主持传戒,不能够亲眼看到海会寺重建落成,听说也已有了妥善安排,老人家也应该心无挂碍了!我觉得道公老人,生平美中不足的只有一点:‘就是讲的经典虽多,留的著作太少’!‘佛堂讲话’虽已出了许多版;‘阿弥陀经讲录’也已问世,如以他老一生对佛法的成就,实在不成比例。希望他老人家讲过的法华、楞严、大涅槃经等,有人保存笔记或录音带。自动献出,请其法眷、学生发心予以整理,一年至三年之间,能够出版流通,才能使他老的‘法身常在而不灭也。’一星期前赞颂会推我给道老写传略,抱病写了两千多字以限时挂号寄去海会寺。前天朱斐居士来电话说,菩提树要为道老出纪念刊,也要我写一篇凑数。只好把早几天写的传略加以补充,题为‘敬悼当代‘说法第一’的道源长老’,这实在不够格作为道老的正传,但将来如有人发心为他老人家写传,多少也许会有点参考价值吧!

大德云亡,人天眼灭;祈我道公,乘愿再来!

七十七年五月十日真华于新竹福严佛学院

跋文

学僧释法律

学僧在家时以《金刚经》为定课,曾拜读不少《金刚经注解》版本,对于‘空性道理’的解析依然无法了解。后来因缘成熟得遇道源长老的《金刚经讲录》,才将末学几年来的困惑,悉皆销释。那时对长老独特的讲经方法—有条理、有次序、有章法、不乱说、不瞎扯、不错讲,并利用很简单浅显的字汇,把深奥的道理阐述无遗;纵使是初学佛者也能立即了解,这些特点是长老讲经独到的地方,让学僧法喜充满,尔后遂逐一拜读道源长老一系列的讲记。

末学于民国八十四年出家后,在南普陀读书时,有同学提起道源长老还有《地藏经》、《大乘起信论》等的讲稿均未整理付印。那时《地藏经的注解》在外面流通的并不多(现今已有净空法师、圣一长老等诸多《地藏经讲记》问世)。于是期间学僧曾多次挂电话到基隆海会寺去寻请讲稿,但均未获下文;后于民国八十七年底,至基隆月眉山灵泉禅寺挂单时,才得抽空亲自上海会寺会见当家—宏品法师,法师才据实相告:‘因手稿是由几位学员听录音带,逐字腾写出的初稿,部份段落前后次序错置,并未整理妥善,所以不宜对外流通!’。感谢宏品法师托付学僧《地藏经之初稿》、及仁光法师所讲的《地藏经》录音带,以便辅助长老讲稿之不足(长老录音带因存放时间过久,已严重损害受潮!),并赐赠一帧长老的庄严法照。

在整理讲稿时,于文字语义上一直保留著长老,生长年代以及他老人家独特的口语化。例如:对世尊把末法度众大事付嘱地藏菩萨,引喻为帝制时代的‘金册顾命’;对外道大肆宣扬所谓的白阳期,弥勒掌天盘的愚痴邪见,所做的痛批指正;对现代人不信因果,而迷信老太婆经的颠倒,与过份渲染神异鬼怪,都有极浅显而又现代化的引介,长老字字句句都是契入新新人类的时代观。难怪会被赞誉为:‘民国以来请经法师中,道源长老第一’啊!

又一般学佛者所容易犯的毛病,长老均能一一指出,并详述正确修行方法。倒如:如何荐亡、如何超度祖先、如何安胎解厄,为初生儿消灾祈福、如何增长智慧;以及如何植福消业障,如何替久病在床,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病人,解除业障缠绵的痛苦,如何将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趣向佛道等,均有精辟解说。即使在经典细微的字意上;如世尊为何三次放光?第一次放光与第二次放光之意义不同何在?在何时又第三次放光,长老皆不辞劳苦详尽说明;又世尊在对不同请法者,而有不同口语回应,例如:‘善哉善哉!’;‘谛听谛听!’;‘恣汝所问,吾为汝说!’;‘汝当谛听,吾今说之!’等这些容易疏忽带过的语气,长老均能深入了解世尊说法时的心意,而有不同期待的口吻诠释。从这些微细的剖析,长老好似一位精明的领航者,引导末法众生重回两千年前,世尊的法座尊前亲濡法语般的真实!

道源长老在民国七十七年已圆觉归真,长老一生讲经虽多,但留世的著作太少,所以此本讲记更弥足珍贵。《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蒙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的加被,得与大众见面,并祈祝一切众生皆能亲闻受教,使这一部佛陀为在家居士所说的‘孝经’,经过长老生动细腻的阐述以后,更能入佛正知正见,得证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早成佛道重返娑婆广度众生。学僧才疏学浅,未能深入长老法海之中,倘有遗珠之憾或错误之处,祈请诸山大德长老不吝指教为盼!

中华民国八十九年元旦于基隆海印寺

地藏菩萨本愿经

今天要与诸位讲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在未讲经之前先‘悬谈’一下本经大意;也就是说要讲一部经,都必须先要把这一部经的大意讲明,这名字就叫‘悬谈’,悬者是‘远’意,先远远的谈一谈。这是讲经的规矩,久听经的人知道法师讲的是什么,可是初听经的人就不知道听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么今天所讲的是要如何对这一部经生起‘信仰心’。为了让大家发起信仰心,所以先把‘地藏经之重要性’跟各位谈一谈,这就是悬谈的题目。

大藏经中经典很多,讲到地藏菩萨的经也很多,但是专经只有三种,专经就是专讲地藏菩萨的经。(请看参考资料):

‘地藏菩萨有专经三种:一曰地藏十轮经,二曰地藏占察经,三曰地藏本愿经,现在所讲的就是本愿经,然而因为经中文句易解,义理显明,竟致引起一般人之轻视,实为不当!’

虽然有三种地藏菩萨的专经,而我们所讲的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因为经文翻译的太浅显,很容易了解,而里边所说的道理,都是因果报应,多谈地狱名相,差不多识字的人一看就可以懂,也因为义理很显明,于是就引起一般人轻视忽略这部地藏经,这轻忽心一生起来,信仰心就生不起来了,如果您也认为这一部经是很浅显的经,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用不著专心去精深研究,这实在不应当啊!这实在是大大的错误啊!

‘故在未讲之前,略言本经之重要性,藉以助发听众之信心,俾得本经之真实利益焉?’

所以在未讲地藏经之前,简略地讲一讲本经的重要性,帮助启发你的信心。我们听‘佛经’不是听世间的学问,听一部经要在经上得真实利益,真实利益是什么呢?就是‘改过迁善’,地藏经上说要深信因果。恶事不要做,一定要做善事,这个样子您就得到真实利益了。然而因果,善恶只是很浅显的道理,浅显的道理一忽略了,就发不起信心,所以一定要把信心给他引发起来,才能脚踏实地的改过迁善。

第一段之重要性:‘犹如金册顾命’

专制时代的皇帝要册封太子,将国家大事交给他继承,这个太子要受封过,封过的一个证明的东西就叫‘金册’。‘顾命’就是老皇帝要别世的时候,把国家重要的大事付托给大臣他们,这叫做‘顾命’,这个地藏经就等于那个老皇帝对太子,封的地藏王菩萨,把国家大事都委托给地藏王菩萨。等于‘金册顾命’那样重要的大事,所以这地藏经的重要在此。

‘经云: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

引地藏经证明说:‘世尊伸开金黄色的手臂,像师父对弟子般或父亲母亲摩小孩子的头一样告诉地藏菩萨说:‘你(指地藏菩萨)应当观察我释迦世尊累劫勤苦,为的就是要度化南瞻部洲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仍然不舍弃教化这些刚强难化而受大罪苦的众生,已调伏者不说,那些还没有调伏的众生他造作恶业,造恶业就要受报,受报就堕三恶趣,最恶的就堕地狱道受大苦,那个时候佛已经涅槃了,谁去救他们呢?就靠地藏王菩萨;‘汝’指地藏菩萨,你应当忆念想到我世尊今天在忉利天宫,殷勤恳切的付嘱给你。’

‘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这释迦佛涅槃了,第二尊佛出世就是弥勒佛,在弥勒佛还没有出世以前,这个教化众生的责任叫谁负呢?叫地藏菩萨负,所以说你(指地藏菩萨)要负责任,在弥勒佛出世以前娑婆世界的这些众生统统你要救度教化,使他们都得解脱,永远离三恶道之苦,乃至六道轮回众生亦永离诸苫,将来遇弥勒佛授成佛之记。地藏经上这一段文非常重要,真是‘金册顾命’。所以说:

‘如世间国王,为国家之事,或册封太子,以预国事,或顾命元老,以掇朝政。世尊为度生之大事,岂无册封顾命之举乎?’

前面讲过,就是指一个国家的事情,那个国王他要负责任,他一定要找一个继承人,就是太子。要册封太子,叫他参预国家的大事。或者到临命终要别世的时候,要顾命那‘元老大臣’,叫他们帮助太子来掇理朝政,‘朝政’就是国家政治。一个国家的事情,尚且还这样重要,世尊为度众生之大事,岂没有册封顾命之举动吗?

‘若无此遗嘱,则世尊涅槃之后,弥勒未来之前,一切众生将无依止矣!而一般外道,竟有‘释迦退位,弥勒掌教’之妄言,皆因未见地藏经之过也。是地藏经者,实乃佛教之金册顾命也,其重要可知矣!’

假若地藏经上没有这么一段付嘱之文,那释迦佛涅槃之后,弥勒佛未来之前,我们这些苦恼众生就没有依止了。所以地藏经里面,这一段文太重要了。而这一般外道,就是指‘一贯道’也叫鸭蛋教,他们说释迦牟尼佛已经退了位了,现在是弥勒掌大盘,而不是叫掌教,这就是妄言;他们根本就不看地藏经。这是劝我们佛弟子,你看了地藏经了,应该相信,释迦佛涅槃之后,有遗嘱付给地藏王菩萨,在弥勒佛出世之前负起度生的责任。弥勒下生经上有说:还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才出世。所以如果有外道在妄言胡说,可以叫他看看这一段文。那么这一部地藏经,就等于一个国家的老国王册封太子的那个‘金册’也等于顾命元老大臣的那个‘顾命’。所以这部地藏经在整个佛教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

第二段之重要性:‘现在正应合时机’!

有的人看过地藏经,说地藏经上尽讲些因果报应,多说地狱名相,按现在是什么时候了,现在是科学发达的时代,这部经已不合时代了,尽讲迷信;如果你也这么讲,那么你是在帮助那个邪知邪见的人来破坏佛教!你不是佛弟子!如果你是佛弟子,你应该宏扬地藏经,不应该帮那个邪知邪见的人说地藏经是宏扬迷信,那你自己岂不是变成邪知邪见的人了吗?

‘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

我们上药店买药,并没有说什么叫贵药,什么叫贱药,对症的就是良药,不是价钱贵就是好药。譬如说你伤风感冒上药店去买药,价钱最贵的就是人参,你若患感冒,你吃人参,越吃感冒越重;那药不对症嘛!你若买了感冒的药,虽然价钱很便宜,但它能把你感冒治好,它就是良药。对了症它就是良药。那佛所说的法呢!‘法无高下’,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法就是佛法,那有什么高的法低的法,‘应机则是妙法’,不应你的机,再妙的法,你都听不进,都不是妙法,应了机就是妙法!地藏经应了什么人的机,正应合现在人的根机。你说现在是科学时代、太空时代、登月时代、是廿世纪、廿一世纪;这都是那帮邪知邪见人来破坏佛法的话。地藏经正迎合现在的时代。不信你看:

‘观明莲池大师为比丘‘性安’撰地藏本愿经跋,可以知之。’

‘观’就是看,‘明’,就是明朝,在莲池大师那个时候,有一个比丘叫‘性安’,他把大藏经里面那个地藏本愿经找出来,重新刻板,刻好了之后,请莲池大师作一篇序文。作在经文前面的叫‘序文’,作在经文后面的叫‘跋文’,你看看这段跋文,就知道地藏经正迎合现在时代的时机。

‘文云:地藏经译于唐实叉难陀。而时本译人为法灯、法炬,不著世代,不载里族,于藏无所考。’

跋文上说:地藏经是翻译于唐朝,而翻译的法师,是西域的实叉难陀所翻译。然而当时流通的一种地藏经的本子,其翻译的人为法灯、法炬二人共同翻译的,是什么时代翻译也没有写,法师是什么地方的人也没有写。在大藏经里面也没有这个文字记载可供考据。譬如金刚经、心经等都有译人,在藏经中只有实叉难陀翻译本有译人,而法灯、法炬的译人则没有记载在大藏经中。

‘虽大同小异,理固无伤,而覆实传信,必应有据。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刻唐译易之。’

两种译本的地藏经,里面文字虽然只有小小不同,道理也没有什么大差别,按常理说也没有什么大伤,可是若要考核实证传之于后人令生信心,则这个地藏经是释迦佛在忉利天说的。应该有梵文本翻译传到中国来,在大藏经里必定有记载根据的。就是这个叫性安比丘的,承受他师父的遗志,把唐朝翻译的地藏经刻了版流通开,以取代当时流通的本子。

‘或谓是经,谆谆乎众生因果,地狱名相,无复玄论,不足新世耳目,奚用是订正为?’

或者有人说:这个地藏经里面说来说去,尽是谆谆乎地说众生的因果报应,说些地狱名相,没有什么玄奥的理论,也没有什么令世人耳目一新的地方,那何用再来订正它呢?莲池大师接著就讲地藏经的重要性!

‘噫!布帛菽粟,平时不如明珠,凶年则为至宝。救末法之凶年,是经岂可少耶?’

‘噫’感叹之词:‘噫’不以为然之感叹词也。‘布帛’就是穿衣服的粗棉布料。‘菽粟’就是最平常所吃的米谷,在太平盛世固然不如明珠、宝珠。可是到了饥馑的凶年,明珠便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当衣服穿。你只要有米,有粗棉布那反而成了至宝,就不会饥饿受寒。佛法有正法、像法及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佛涅槃之后,法运已经二千多年了,正法、像法时代都已经过去了。到了两千多年以后的末法时代,这个末法,就是佛教遭了凶年,就像没有布也没有米,救这个末法时代的凶年,你跟他谈最玄、最妙、最难懂的那个玄奥之佛法,最不容易研究,很不容易了解。而这个地藏经多谈因果报应,多谈地狱名相,正是救末法凶年的众生,这地藏经可以少吗?一定要地藏经才可以拯救末世之凶年!

‘若夫‘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之士,试终身味之。地藏经多说因果报应,实的现时应机之妙法,有志救世救人者,岂可忽诸?!’

这地藏经,你以为经文容易懂,而往往把它玄奥之理给忽略了。例如地藏菩萨叫做大愿菩萨,他的愿怎样大呢?就是这十六个字:‘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只要还有一个众生在六道轮回受苦,地藏王菩萨就不证菩提果;六道众生属地狱里的众生最苦,他发愿要把地狱众生度空,假若地狱还没有空,只要还有一个众生在受苦,地藏菩萨他誓必不愿成佛!’如果你是个探玄之士,喜欢研究玄奥道理的人,那么你好好研究,你研究一生一世都研究不完这个道理。地藏经上多说因果报应,这正是迎合现在的时机的一个妙法,假使你有志愿想要救世救人,怎可把地藏经忽略了呢?这个时代,谁要是多谈因果报应,谁就挨骂!骂什么呢?骂你迷信,谁也怕戴迷信的帽子,所以都不敢说因果报应,那么佛教永远不能宏扬兴隆,而众生永远不能得度。佛教没有人讲因果,众生就不了解因果报应的道理,于是这个社会越来越乱,打开报纸社会版你看看,杀、盗、淫、妄、层出不穷,杀父、杀母、抢劫诈骗;他怎么敢造这些大罪业呢?就是因为不知因果!他就不怕因果报应。还有我们中国的儒教家,他是讲‘体’讲‘仁’,那些做恶的人他说要打倒孔子的儒教,他说儒教是‘吃人的礼教’,谁要是信孔子的教,谁要是讲礼讲仁,那你就是‘帮凶’,因为那礼教他是吃人的,他为什么要造这个恶口呢?因为他做事不能合礼合仁,所以他先要打倒礼教。因为他做事不讲因果,所以他先要打倒因果。我们知道他不讲礼不讲仁要造恶;不但害别人;害自己;更害一切人;所以我们不能怕戴这迷信的帽子,尤其是出家人;我们更应多宣传因果报应,才能救世救人;才是真正的度众生。

第三段之重要性‘属于密宗的要典,地藏经属密部。’

这个大家要注意,有的人不懂说是讲经都属于显教,念咒都属于密宗。但地藏经就是属于密宗的经典。显宗跟密宗有什么不同呢?

‘显宗都以理显事,密宗都以事显理。地藏经之少谈玄理者,即在经中所指示之事相上,无不显发妙理也!’

要把这句话牢牢记住,不是讲经属于显教,念咒属于密教,不是这个样子。显宗多以理来显事;先讲道理,把道理讲明白了,再显出事相。密宗宏扬密法,多以事显理,先教你照这个事相去做绝不会错误。因为这事相都是由真理显发出来的,看到地藏经经文所谈玄奥的道理很少,因为他属于密宗,密宗他注重事相,所说因果报应是事相,地狱名相是事相,这些事相如果与佛教所说的妙理若不相契合,那地藏经根本不会翻译到中国来,就算翻译到中国来,古大德也不会宏扬。因为他所说的事相,统统都与佛所说的妙理相合,皆是藉事显理的密典。

第四段之重要性:‘是乃佛门孝经’。‘地藏经科注之著者灵乘大师,其缘起曰:地藏本愿经者,乃我佛所说之孝经也,原其说者,弭不知恩分之深谤、隆谕亲于道之大本也。’

这部地藏经只有一部注解,就是灵乘大师所著的‘地藏经科注’,后来弘一律师请他的一个同学著了一本‘地藏经白话解’,但也是依著科注翻译而成白话的。灵乘大师在他的科注缘起文上说这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儒教也有一部孝经,就是为人儿女的应当孝顺父母。释迦佛为什么要说地藏经,推原他所说的意思,就是要消除社会上的人,都诽谤我们出家弟子、佛弟子不知孝顺父母,不知父母恩深,这是一个甚深的毁谤。地藏经正可以消弭这种诽谤。‘隆’是兴隆,要兴隆谕亲于大道之大本也,佛教行孝,要行大孝,要叫父母能够学佛道,修学佛法,出三界永离诸苦,究竟得乐,这样才能真正报父母恩,真正行大孝。

‘是以我彿,将熄应火,升忉利天,为母谈说,令见道迹。正以示出世之大孝,其在我释氏欤!’

‘将熄应火’,就是那个应化身,等于智慧火,这智慧火要熄灭了,就是应化身要入涅槃了,于是将熄应火,还没有入涅槃之前,上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令母亲能够见到佛道之迹象。令修佛道,正显示佛弟子出世间之大孝,实在是在我释氏佛教门中啊!

‘然必乘时放光、集分身地藏于天宫者,举行孝之样子也,以大士因地、为婆罗门女、为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僧那。与我佛之心,同声合响,故说此地藏本愿之经也。是地藏经者.实佛门之孝经也。其重要可知矣!’

释迦佛为母说法,为什么乘这个时候大放光明呢?把地藏菩萨所分身地藏菩萨都招集到天宫来干什么呢?‘举行孝之样子’: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就是孝子。‘僧那’是梵语,华译叫‘大愿’,地藏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做过婆罗门女、做过光目女,皆因为救度他母亲,始发菩提大愿;与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报母亲的恩,那个志愿相同,等于同声合响。所以说此地藏经者,实佛门之孝经也。

第五段之重要性:‘诸祖皆共崇信’

历代的祖师皆崇信地藏经。前面说过莲池大师他崇信地藏经,还有明朝的蕅益大师,他说:

‘智旭深憾夙生恶习,少年力诋三宝,幸赖善根未损,得闻本愿尊经,知出世大孝,乃转邪见而生正信。’

‘智旭’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名。深深遗憾我前生前世有这个恶的习气。这蕅益大师十几岁就会作文章。他学的是儒教。年青时极力诽谤三宝,所幸善根尚未丧失,能够听闻到地藏菩萨本愿经,才知道出世间之大孝,才得以转那邪知邪见,而于佛法生起正信之心。(后来蕅益大师出家而成为一代的大祖师)。

‘又民国弘一大师:‘自惟剃染以来,至心归依地藏菩萨,十又五载,受恩最深,久欲辑录教述,流传于世,赞扬圣德,而报深恩,今其时矣!’’

弘一大师是民国的人,俗名叫李叔同,做过大专学校的教授,出了家叫弘一大师,持戒精严,专宏四分律,所以又称弘一律师:他自己思惟,自从剃头著染衣出家以来,至心的归依地藏菩萨已经十五年了,受地藏菩萨的恩最深,早已想到要把地藏菩萨教化众生的事迹辑录出来,编成本子,流传世间。以赞扬地藏菩萨的圣德,报地藏菩萨的深恩,现在正是时候了。(弘一大师作了一本‘地藏经圣德大观’这本书。)

‘蕅益、弘一皆一代祖师,其崇信地藏经,不遗余力,我辇后学,知所取法矣!’

明朝的蕅益大师,民国的弘一大师都是一代大祖师,这两位大祖师尊崇诚信地藏经不遗余力,我们后来的学人应该跟祖师学,应该相信地藏经啊!

现在打开经本看看地藏菩萨像。这个地藏菩萨像是我们中国供的地藏菩萨像,旁边的两个侍者,左边的这个青年和尚是‘道明和尚’,右边的这个老长者叫‘闵公’,看后边有一段文说明:

‘按神僧传云:佛灭度后一千五百年。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主家,姓金,号乔觉。唐高宗永微四年。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西来。至安徽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华山头七十五载。’

佛灭度涅槃以后一千五百年,地藏菩萨他能分身无量数,就分个身到新罗国,降迹生国王家。‘新罗国’是古国名,于朝鲜半岛,为三国之一,另有‘高丽’、‘百济国’,合起来就是现在的韩国,降生帝王家当太子,姓金名乔觉,于唐朝永徽四年年廿四岁,国王不做就出家了,带了一只白犬叫‘善听’,怎么叫‘善听’呢?因为这金乔觉出了家,他要是打坐,这白犬就在旁守护不动,他要是拜佛、念经,它就坐在旁边听闻佛法。他携白犬善听航海到中国来,韩国在我们中国东边所以叫西来,到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也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一住七十五年。现在九华山上有一个‘地藏寺’,那是后来造的。

‘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之,衣遍覆九峰。逐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尘网。反礼其子为师。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闵公,职此故也。菩萨入定二十年,至正德二年七月三十日显灵起塔。至今成大道场。’

于唐朝开元十六年七月卅日夜成了道,年龄九十九岁,我们每年给地藏菩萨做圣诞就是七月卅日,其实也就是金乔觉的成道日。当时有一个长者,叫闵阁老,阁老是尊称他的官,他做大官,大家不敢直称名字,叫他闵阁老,所以名字也失传了。当发善心斋僧供养一百位出家人,一定要留一个位子等洞僧,请他凑足一百个出家僧,这金乔觉看闵阁老是个正信老居士,敬重他,就跟他化缘,乞一块袈裟大小的地,那闵公答应了,随即把袈裟取下来往空中一撑,显了神通一件袈裟就把九华山九个山头全覆盖住了,这闵公本就素怀善念,这一看洞僧有大神通,很欢喜:‘好!’九华山全舍给你。九华山又叫九峰(或九子山),因为有九个山头,像莲花的花瓣,所以叫九华山。山高三十华里,上山到十五华里有肉身塔,肉身塔再过去有座闵院,是闵阁老住的花园,经过闵院再往上爬十五华里到九华山顶是‘地藏寺’,才能看到山势雄伟壮丽大大的九峰围绕著。闵公的儿子求出家,法号叫‘道明’。闵公后来也出了家,反礼其子为师。站在菩萨右边。我们中国以左为上的缘故。菩萨入定二十年,到唐肃宗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显灵起塔、建寺,终于成为中国四大名山的大道场。所谓四大名山:一、浙江省普陀山:乃观音菩萨的道场。二、安徽省九华山,乃地藏菩萨之道场。三、山西省五台山,乃文殊菩萨之道场。四、四川省峨嵋山,乃普贤菩萨之道场。

‘地藏菩萨;在释迎牟尼佛寂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众生赖以救护,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其状圆顶,手持宝珠及锡杖以救苦难。’

释迦佛灭度以后,把我们这些受苦的众生交给地藏王菩萨,因他发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要度六道众生,所以示现人间或天上,或示现于地狱之中,他的像是比丘相,圆顶光头,手持摩尼宝珠及锡杖,以救度苦难众生。释迦佛就是比丘相,他因为要住持佛法。所以不能现菩萨相。菩萨相就是头戴花冠,身配璎珞。我们所供奉的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菩萨相。释迦佛付嘱地藏王菩萨:弥勒佛未出生以前,由他住持佛法,他要做个好榜样,所以现比丘相。有的人说地藏王菩萨常在地狱里度化众生,阎罗王是地藏菩萨,这是错误的。既然是比丘相,那我们常看到的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戴著五方毗卢帽呢?因为我们中国在唐朝时密宗大兴,放焰口的佛事很普遍,放焰口就是密宗的佛事,焰口佛事正座中间就代表了毗卢遮那佛,所以戴著毗卢帽放焰口,这放焰口的人就是破地狱啊,救度地狱的众生!这就是地藏菩萨的事,所以地藏菩萨也应该戴那个帽子才庄严,这是后来佛弟子给他加的毗卢帽。

解释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这是这一部经的题目。‘地藏’两字是怎么解释呢?

地藏十轮经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此乃是从比喻去解释‘地藏’德号。这菩萨他的大愿第一、他的忍力第一,地藏经经文一再讲到‘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苦恼难度,菩萨好辛苦把他从地狱救出来,他一转个身,又造恶又堕到地狱里去了。但是菩萨他耐烦,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再度去度他出来,这就是他安忍的力量像大地一样。我们现在居住的这地球大地,众生住在地上,完全是大地载著我们,像个大船。不但载著我们,又资生很多东西如粮食布帛来养护众生,但是我们对大地都对不起,今天给他挖个洞、吃它所生的东西,还要给他弄些小便、大便、垃圾、它都安忍承受,不为所动。这个‘大地’它有两种意义:

一、住持义:普能住持一切众生故;菩萨亦如是:普能救度一切众生故。

二、生长义:‘生长一切药谷茎果、供养一切众生之生命故。菩萨亦如是:能说一切妙法,长养一切众生之慧命故;’

再者‘藏’:那是世间之宝藏,亦有两种意义:

一、含覆义:能含藏盖覆诸珍宝故:菩萨亦如是,广集一切功德故。’宝藏就是装珍宝的一个柜子,它能含藏覆盖一切珍宝,所以叫做宝藏。这菩萨他要救度一切众生,见功德就修,修集一切功德,像是收集珍宝一样,然后装到宝藏里而去。

二、宝藏义:‘出用义:如需救济贫苦,成就事业,乃当出用故。菩萨亦如是,能布施一切法财,令诸众生离苦得乐故。’所以菩萨利益众生有含覆义,出用义,叫做藏。合住持义、生长义,就叫做‘地藏’。这宝藏又是秘藏,乃是最高无上的宝柜,不能随便显露出来,地藏菩萨的秘藏就是他的静虑高深,表示他有大定力,梵语‘禅那’,华言叫静虑,中国话的意思叫‘禅定’,表示菩萨有大定力,高深莫测的禅定静虑之力,所以叫深密,密藏在宝柜里面别人不知道。犹如密藏。’以上乃就‘喻’解。

若约‘法’释:

‘地即心地,藏即是如来藏,此菩萨彻证本心地具有之如来藏性,故名地藏。’以上是依十轮经上的譬喻解释‘地藏’两字,但如果以‘法’来解释呢:‘地’就是心地,就是菩萨的心地,也就是我们众生的心地。‘藏’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怎么讲呢?就是真如在缠;缠就是烦恼,这真如妙性在烦恼里边藏覆著叫如来藏。如来藏者藏如来也,里边有含藏著一个如来,这就是众生的佛性。我们众生有个如来藏自己不知道?里边含藏著有如来也不知道,但菩萨他彻底证得本心地具有之如来藏性。这个‘本心地’就是本性的如来藏心也就是佛性,所以叫做地藏。以上以譬喻、以法将地藏两字解释明白了。

再解释通名‘菩萨’两个字: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说话爱简略,把提与埵删掉简录下来叫‘菩萨’。华义叫‘觉有情’。菩提叫觉,萨埵叫有情,为什么叫觉有情呢?‘上求‘觉’道,下化‘有情’之大乘弟子也。’因为是大乘佛弟子。大乘佛弟子做什么事呢?一方面上求觉道,上求正觉,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众生,也就是普度众生。

再讲‘本愿’两字,‘愿’者志求满足也。就是立下志向,誓必要求满足,那‘本’字怎么解释呢?‘本’有二义:‘一、本来之愿:此菩萨从初发心,即发是愿,故名本愿。’第二:‘根本之愿叫本愿。’为令众生了生死,成佛道,乃根本之大愿。要发愿救度众生,如果叫他来生来世转一个富贵人,或来生来世升天堂、享天褔,那也只是人天乘的愿,不是根本愿。根本愿是为令众生了生死,但只了生死是二乘人、成阿罗汉,成辟支佛也是了生死,但他不是成佛道。那根本大愿是什么呢?就是度一切众生了生死直至成佛道之愿。‘又者: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为‘行’之本,故名本愿。’先发个大愿来引大行,大行引发起来了,就以大行来填满这个大愿,不然这个愿成个空愿,但是光修行不发大愿,这行也修不大,所以要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为行的根本,故名本愿。这地藏菩萨最初就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个大愿,一直到现在还依著本愿来度众生,这是他的根本大愿。

‘经’:经是一切佛经的通名,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国话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契’者合也。契合诸佛深奥之理,但经上讲的很浅显,所以又能契合众生根机。

翻译的人题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现在讲翻译这地藏经的人题:‘唐’是指中国的唐朝。‘于阗国’是西域国名之一,‘阗’要念ㄊㄧㄢv,中国话叫‘地乳’形容这国家的地形比别人高像人的乳房一样,所以叫‘地乳’。于佛灭后约二百三十四年建国,后来国王年老无嗣,祀毗沙门天而得子,初儿不饮人乳,地涌乳而育之,故名地乳。其地大约在今天的新疆省疏勒县东天山南麓一带。‘三藏’:指经藏、律藏、论藏,是后人把佛陀及祖师大德的论著给予分类而成。但是贯上‘三藏’二字就不简单,那表示要贯通融会经、律、论,才能叫‘三藏沙门’。‘沙门’华义‘勤息’是出家人的通称,简说是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之意。‘实叉难陀’是他的德号,翻中国话叫‘学喜’,修三无漏学而得法喜也,三无漏学就是戒学、定学、慧学,都是了生死的学问叫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都是断烦恼的学问叫三无漏学。戒定慧都修好了在佛法上得了法喜。‘译’就是将这部经的梵文翻成中国文,是他翻译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前面解释经题已大都解释清楚了!我们稍加补充,‘地藏’是这位菩萨的别名,例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大势至’都是别名。

而‘菩萨’:是指依释迦佛修学人乘佛法的大乘佛弟子的通称,出家弟子受了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以后加受菩萨戒。在家弟子受三归五戒后,发大乘心进受在家菩萨戒,这是中国的大乘佛教,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称。

‘本愿’:本来的根本大愿,初发心时的大愿。

‘经’:是一切释迦佛所说的法的通称。除了前面已解释的之外,尚有:

涌泉义:像水从地涌出。

绳墨义:像木匠用的墨斗,用以楷定邪正标准。

华鬘义:如花环般庄严尊贵。

经尚有‘贯’‘摄’‘常’‘法’四种意义:

‘贯’是把佛所说的佛法用线贯穿起来成为一部经。

‘摄’:摄受众生,众生因听了这经而归依修行、摄持所化之机。

‘常’:不变为常,这道理从古到今都适用不变。

‘法’:是三世同遵,不可增减之意。

‘卷上’因为这部地藏经的经文很长,有卷上、卷中、卷下。‘卷’就是现在的‘册’,也就是上中下三册,唐朝时的经不是像现在是本子,一册一册。而是用一根小木棍把它卷起来成一卷,所以叫‘卷上’。

解释品题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地藏经经文很长,一共分成十三品,也就是分十三个段落。第一品就是忉利天宫神通品。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天,佛教里讲天有二十八层,在欲界第二层天就叫做‘忉利天’,这忉利天有三十三位天王。按我们国家来说,有三十二个省主席,中央有个总统,合起来就是三十三个王,以中央的大天王最大,就是弥陀经里的释提桓因;释迦佛就在这大天王的宫殿里说地藏经。‘神通’:就是释迦牟尼佛含笑放光,显‘神通’。神是神妙不测,通者通达无碍,乃智慧之妙用地,我们凡夫都不能测度叫不测,怎么会得到神通呢?先得了智慧起了妙用,先得了智慧起妙用就有神通,但受学佛法千万不能求神通,先求开智慧,得了智慧自然起妙用就有神通。神通大致有六种:

一、‘天眼通’:天眼通不起障碍,无论多远都能看到。

二、‘天耳通’:得了天耳通不生障碍什么地方的声音他都能听到。

三、‘他心通’:得了他心通也不生障碍,一切众生心里想的什么念头都能知道。

四、‘身如意通’:身体起了如意变化,能通身飞行。一个身体变成好多身体,好多身合成一身,或者变大或变小,这叫身如意通。也叫神足通。

五、‘宿命通’:前生前世多生多劫以前的事情都能知道。

六、‘漏尽通’:漏是烦恼的别名,烦恼断尽没有烦恼叫漏尽通。这叫‘六通’。

今世尊含笑放光,光中还有音声,是属于那一种神通呢?叫‘身如意通’,也就是‘神足通’。讲品题竟。接下来开始讲经文了。这讲经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就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自害害人,瞎了众生的智慧眼,引著众生走入邪道,所以不能讲错。

证信序(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这就是六种成就的一段文,这六种成就就叫做证信序,属于序分,有这一段经文,就是六种成就,证明相信这就是佛所说的经,所以叫证信序。所谓六种有成: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六种因缘具足方能成就讲经道场。凡是佛的经,开头都有这六种成就的序文。为什么要在经的开头用‘如是我闻’呢?原因是释迦牟尼佛于娑罗双树林下将入涅槃时,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泣不成声,这时天眼第一的长老阿那律尊者乃对他说:‘阿难:佛将要入涅槃了,你哭泣是没有用的,你应该赶快去请示佛,有四件事以后该怎么办?’阿难说:‘我现在什么都忘了,您叫我去问什么呢?阿那律尊者就说:‘第一、佛住世时,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我等依谁而住?第二、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以谁为师?第三、佛住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入涅槃,恶性比丘,如何处理?第四、佛住世时,说法甚多,佛入涅槃,结集经藏,以何为首?这四种问题,你应该向佛请示!’

佛告诉阿难:‘比丘应依四念处而住。’所谓四念处就是;(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佛告诉阿难第二问题说:‘我入涅槃以后,当以戒为师。’戒者防非止恶,有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沙弥(尼)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戒为一切佛弟子的师父。佛告诉阿难第三个问题:‘对付恶性不守规矩的比丘,应默而摈之!’就是不和他讲话、不理睬他,令生忏悔心而改过迁善。佛告诉阿难第四个问题:‘将来结集经藏时,经典前面当用‘如是我闻’四个字。’意即‘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所以只要前面有这一段文,就知道是佛经,检别不是外道经典。

现详解六种成就大意:

第一、信成就:要想看佛经,研究佛经,须要有信心,佛法如大海甚深广大,必得有信心,才能深入佛法大海。例如外道他也在看佛经,但他根本没有信心,只是找材料来诽谤佛教,造谣说坏话,所以他听经、看经就不会有成就。

第二、闻成就:闻思修三种智慧,第一个就是闻慧,虽于佛法有信心,纵使丝毫不起疑惑,但是不听经不能开智慧,由闻而思,思而修,三慧具足,才能成就佛法。

第三、时成就:要有讲经的时间,有法师来讲,但也得大家有时间来听,像天下大乱的时候,逃难饥饿自顾不暇,那有功夫讲经、听经吗?时间不成就要听佛法很不容易的。

第四、主成就:得有个说法的主人,佛经上说法的主人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五、处成就:讲经说法得有个地方,没有个处所在那里讲呢?

第六、众成就:主成就有了,处成就也有了,但是如果没有听众这个讲经道场还是不能成就。

‘如是’二字就是信成就,信顺之辞,信仰顺从之意,释迦世尊怎么讲法,我们就如是如是的信。亦指法之辞,例如在讲阿弥陀经,如是二字就指阿弥陀经;讲金刚经,如是二字就指的金刚经;现在讲地藏经,如是二字就指著地藏经。又是显理之辞,显出经典的真如实相之理。‘如’者:不动谓之如;‘是’者:无非谓之是。什么法才不动无非呢?只有‘真如之法’不被四相(成、住、坏、空)所迁,不被三际(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所易,不被时空所变易,所以真如之法它是如如不动,绝对无非,只有真‘如’才‘是’。就是人人本具的实相,人人本具的佛之性,理之体。为什么要讲显理呢?因这地藏经是密宗的经典,它是以事来显理,说的全是事相,显的都是真如妙理,要是真如之理,才是佛法我们才信顺,信顺这真如妙理之法!

‘我闻’是闻成就。‘我’指阿难尊者自称,他是多闻第一,佛陀涅槃以后,由阿难尊者把佛陀所说的法背诵出来,经五百大阿罗汉证明无误,这就结集成声闻乘的经藏:要是属于大乘法宝,虽然仍是由阿难尊者所诵出,但却是由文殊菩萨给他证明。所以‘我闻’就是我阿难亲从佛闻。没有佛陀的说法,众生根本闻不到佛法,没有阿难尊者把佛经给诵出来,就没有结集经藏之大小乘等经典得以流通到现在。所以我们不但要感念佛恩甚深,还要感念阿难尊者的法恩。前面跟各位说过,讲佛经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讲错自害害人。要讲得最浅:这一句话怎么讲呢?如是这部地藏经(指法之辞)是我阿难亲从佛闻,就叫‘如是我闻’。

‘一时’:就是时成就。为什么不说某年某月某日呢?因为佛法不单在人间说,也在天上说,天上某年某月某日怎么记载呢?就算在人间,印度国的某年某月某日,与中国的某年某月某日还是不一样,时间久了光考据这个时间就不容易,可能随个人考据还不一样,越考越生疑惑。所以就写个一时。那怎么解这个‘一时’呢?古大德解释:‘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师就是师父,资就是弟子,师父愿意讲经,弟子愿意听经,这个道相合了,就是师资道合。说法的把法说究竟了,说圆满了,说清楚了,听法听经的也听圆满了,听明白了,这叫说听究竟。

‘佛在忉利天’这个佛就是主成就。‘在忉利天’就是处成就。‘佛’梵语叫‘佛陀’,华言‘觉者’,就是大觉悟的人。佛在人间示现成佛,表示人人都可以觉悟,人人都可以成佛。佛者觉也,何不翻成觉者就好,还要称佛呢?因为梵语佛陀,有具足三觉之意,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简称为佛。是佛的德号都是超九界以独尊。佛经上把圣人与凡夫众生分成十个法界,叫做四圣六凡,六道众生都叫凡夫,就是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与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六道众生因尚依业轮转生死,所以叫做凡夫。要是超出这六道轮回,出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叫做圣人。圣人有四个阶位,小乘圣人就是声闻、缘觉。大乘圣人就是菩萨、佛,合称十法界。佛具足三觉,第一就是自觉,自觉就超六道凡夫法界成为三乘圣人,因为六道凡夫都迷而不觉。第二是觉他,不但超越六道凡夫法界,也超二乘法觉而成就菩萨法界,能自觉也能发心度众生令他觉悟。不像二乘圣人虽能自觉,但不觉他,不发心度众生。佛不但自觉、觉他,而且还觉行圆满超过菩萨法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他还没有圆满成佛。唯有佛是超九界以独尊,所以才叫三觉圆满。初学佛的人常问:‘究竟是仙公大还是佛大?’(有的问是天公大还是佛大?)仙公是属于神仙,天公是指忉利天主,都是尚未出离三界的凡夫,而佛不但超六道凡夫,更超过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圣人,怎能跟佛比大比小呢?‘在忉利天’这忉利天已解释过,从略。

‘为母说法’这一句是地藏经很特别的经文,在其他经上,六种成就没有这一句。佛母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以后七天就别世,升到忉利天。这地藏经是佛门孝经,佛为尽孝道报母亲的大恩,于说法四十九年快圆满时,于入涅槃前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也许您会问,要报母恩说法为什么不在成佛证道时就去,而要等到说法四十九年之后才去呢?要知道十方诸佛菩萨来这世间弘法利生,他有本有迹,本是他的本位,迹是他的迹相(行迹),也就是应化的事相。释迦牟尼佛他是个化身佛,这是按他的迹相上讲,也叫示相,要按本位说,无量劫以前就成了佛,而摩耶夫人与净饭王也同样有本有迹,都是诸佛再来,依迹相则示现国王、王后,是佛的父亲母亲。为什么要特别讲他们的本位呢?也就是说一个应化身佛(指释迦佛)他早已成了佛,那世间的凡夫男人、女人,能有多大的福报能生个儿子成佛呢?佛门有句话,能生个凡夫儿子出家就很不容易了,何况还生个儿子成佛,所以他一定是诸佛乘愿再来。释迦佛当然也知母亲也是诸佛示现,生下他愿满了,生到忉利天并不是普通天人,也只是示现一个迹相事迹而已,所以不必急著去跟她说法。这是约本位上讲。

若约迹相讲,则度众生是要依众生因缘成熟时节,四十九年人间说法,就是人间众生因缘成熟,等因缘成熟才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但在地藏经中,只看到摩耶夫人跟地藏菩萨说法说了一小段,没看见释迦佛为母说法。大藏经里有一部经叫做《佛为母说法经》,就是为他母亲说了法才接著说地藏经的。那为何已有为母亲说法,又要说地藏经呢?因为佛要入涅槃,弥勒佛还没有来,这中间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久没有佛在世,这些苦恼的众生要交给谁呢?要付嘱给地藏王菩萨,这是在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的主要因缘。既然这样,又为什么地藏经一开经就要‘为母说法’呢?因地藏菩萨在因地就是因为要救度母亲,发了甚深广大菩提心要度众生;这是真正的佛门孝道,佛上天宫为母说法也是为了要报母恩行孝道,更是为了要提倡佛门真正的孝道。莲池大师七笔钩上有这么两句:‘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也就是说要父母亲都脱离了生死轮回了,做儿子的孝道才算有成就。中国传统的儒家行孝怎么做呢?‘生事之于礼,死葬之于礼,祭之以礼。’就是生的时候好好侍候衣服饮食,死了依礼好好埋葬,逢年过节依礼祭拜,这就是儒教家的孝道。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只讲人间活世的事,他不讲六道轮回,像地藏菩萨因地当婆罗门女,他母亲堕地狱受大苦,如依儒教则无法尽孝于亡亲之后,更何谈了脱生死呢!纵使像佛母上升天上,天福也有享尽的一天,还是要再轮回,所以一定要度父母出三界。才是真正尽孝道。

度父母亲出三界,已尽了孝道,为什么还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去度众生呢?佛门中的尽大孝,不光是度这一世的父母。梵网经菩萨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单讲人道吧,有前生前世的父母亲,有多生多世的父母亲,更有多生多劫的父母亲,累劫以来互相做过父母儿女眷属,所以度众生就是度父母,更何况六道轮回中,有多少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眷属。这样才是行大孝!真正的佛门大孝之法。

梵网经又说:‘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至道’就是至高无上之道,也叫佛道,要想求佛道,就得先修孝道,如果对父母都不孝顺,还能修学佛道吗?戒者:防非止恶、制止,就是不许为非作恶,所以受菩萨戒,先行孝道,孝就是菩萨戒,连父母都不孝,还能当菩萨吗?当菩萨先不要杀生,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六道众生多生多劫都是我的父母眷属。杀生不就是杀前生前世的父母了吗?吃肉不就是吃前生前世父母的肉了吗?所以行孝道自然就不杀生害命,自然就不吃众生肉,慈悲心才能长养。佛陀先为母说法,再找这位行大孝发大愿广度无量众生的地藏菩萨,托付度生重任,也就是为了报一切父母之恩。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就是众成就。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叫十方,十方世界有无量数的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每一个世界都有一尊佛,那是指一个小世界,要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有百亿个化身佛,因为世界无量,一切诸佛也是不可说,不可说。‘及大菩萨摩诃萨’,‘摩诃’华言‘大’,即大菩萨中的大菩萨。三贤位的叫菩萨,登了地的菩萨才叫大菩萨。那大菩萨中的大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十地圆满的等觉位菩萨叫摩诃萨。‘皆来集会’,统统到忉利天宫来参加这个地藏法会。为什么他们要来参加这个法会?这些诸佛、诸大菩萨都是地藏菩萨度化成功的,现在释迦佛要把人天大众,六道苦难众生嘱累给地藏菩萨,他们为了报地藏菩萨的大恩,都来参加法会,做影响众来拥护地藏法会。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这么多无量无边的诸佛,诸大菩萨都在称扬赞叹我们的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佛在印度释迦族的姓,中国话叫‘能仁’,能仁就是能慈悲仁慈的利益一切众生。‘牟尼’是他的名,华言‘寂默’,谓智慧离相也。佛有大智慧叫寂灭离相,寂灭而能远离一切相。佛又有大慈悲能仁慈利济一切众生,这是悲智双运的嘉号,‘嘉’者佳也,就是最好的一个德号,能仁慈悲愍利益一切众生,但是绝对要寂默,要远离一切‘度生利生’的相,要是光只慈悲一切众生,而不知道离相的道理,就是有能仁而没有寂默,那就落于凡夫,所做功德都落于人天福报。如果单单寂默离相而不去慈悲利益众生,那又落于二乘(声闻、缘觉)的自求解脱。所以一定要一方面行慈悲,一方面要用智慧,要离相,这才叫悲智双运,合起来才是度众生的大乘之车,能载度很多众生。大乘比如大车,要有两个轮子:一个悲轮,一个智轮,要是只有一个轮子这车子会翻车,一定要悲智双运,才能运载众生度脱生死河到涅槃岸。我们学佛法讲到那里就要学到那里,要是不发慈悲心不宏法利生,则不合能仁的意思;而宏法利生要是著了相,则不合寂默的意思。如说只要宏法利生就好了,不一定要离相,你不离相你就生烦恼,生贪名、贪利、贪众生的烦恼,把烦恼夹杂在功德里面,我们常说修学佛法要怎么学,就是做功德就把它当功德做,不要一面做功德一面又把烦恼夹杂上去。现在的佛弟子都知道宏法利生,却不晓得离执著名利、离执著众生的相,这是很粗浅的烦恼。功德夹上烦恼,就像佳肴加上毒药,自害害人。

五浊恶世;第一叫劫浊,劫者时间也,约四浊立名,这劫浊没有另外一个法体,就是具足以下四个浊,时间变混浊了。第二叫见浊:以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体,这五个见都不正,把我们的知见搅浑了,知见浑浊不清就叫见浊。所谓身见: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依著这个‘身见’去造种种的业。‘边见’:就是不执著常见就是执著断见,老执著一边,‘中道’的正见生不出来。‘邪见’:这五利使的知见都是邪见,此是大邪见;拨无因果,你谈因果,他就骂你迷信。‘见取见’:上边的‘见’字就是见了一部份道理。取者取著之意,他就执著他那一部份的道理,以偏概全,却自认把道理都弄懂了全知道了,生出个知见叫见取见的知见。例如有些多闻的学问家,像哲学家、科学家,也都研究了一部份的真理,但他往往自认已全部的认识,就叫见取见。‘戒禁取见’:戒禁就是外道的禁戒,他执著地自认自己所持这个戒最好,例如牛戒、狗戒、别个戒都不对而生了这外道的知见。第三叫烦恼浊:就是以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为体,那五利使的知见起得很快、最利。而这五钝使,他的本性迟钝,正知见起来的迟,断烦恼习性的时候一下还断不了,要慢慢的断,就是迟钝的意思。他对什么道理都起疑,没有主见。其他如贪,什么都贪,因贪造恶业,嗔心一起不肯忍耐而造种种恶业!痴心一起不明道理,认假作真而造种种烦恼恶业,慢心一起,不知谦虚和起恭敬心,故于佛法不能上进,这种种烦恼就是烦恼浊。第四叫众生浊:合见浊、烦恼浊的果报。这见浊是因,因浊了,自然结个永远在六道里生生死死的果报,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这叫众生浊。第五叫做命浊:寿命不满百而且还多灾多难,如同朝露一般,一口气不来就没了命想求平安都不容易,这就是命浊,命不好也。

这部地藏经翻译的很好、很浅显,一看就懂。但里头含义却很深;譬如前面的‘为母说法’,和这句‘知苦乐法’里边所含义理很深很广。知苦乐法,这还得释迦牟尼佛来讲吗?可是众生的愚痴颠倒也就在这个地方,第一是愚痴;怎么个愚痴法呢?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苦,什么叫做乐,这就是愚痴,愚痴还不可怜;再加上个颠倒,他不但不知道苦不知道乐,反而以苦作乐,这才真正叫可怜愍者。‘知苦乐法’这四个字,就包括一代佛教的教理,佛陀最初转法轮度五比丘说的就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法门,到临入涅槃说涅槃经的时候还是说的四谛法门。佛陀说了四十九年的法,说的也就是这四谛法。苦就是苦果,集是苦的因,这叫世间因果,这是苦法。灭谛是出世间的乐果,道谛是出世间的乐因,这两个谛都是乐,但众生不知道,须要佛陀一说再说说了四十九年,好让众生知道苦、知道乐,因此这一句知苦乐法含义甚深甚广。

为众生说法要先说苦法,这苦细说有无量苦;先讲人生八苦:

第一、就是‘生苦’:由母亲怀胎在肚子里住了十个月,肚里一点光明都没有,等于堕在黑暗地狱,肚里有血有水,等于堕血湖地狱,有大便小便等于堕粪尿地狱,所以还没出生,就已在受地狱之苦了,等怀胎十月圆满一出生,一堕地就呱呱大哭,表示他很苦。佛经上形容小孩刚出胎,与外面的空气冷风一接触,如‘风刀截体,触火烧身’。婴儿皮肤嫩,风一吹,像刀割一般,稍碰到较硬的东西则像火烧一样。身体疼就感觉到苦,所以一出世就哭,这属于生苦。

第二、叫‘老苦’:婴儿出了世,大人尽盼快快长大高兴,殊不知长大就是长老,到了七老八十,真正老境现前了,那才真苦!六根暗钝,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清,鼻子不灵还流涕,舌头不听指挥话说不清,记忆力也衰退,出了门回不了家,身体更是老态龙钟,弯腰驼背不打紧,连走路都没力气。

第三、叫‘病苦’:老了不说,还害了个病,倒卧在床爬不起来,饭也吃不下,要是得了急症、癌症要动大手术,开肠破肚,再把肚子缝起来,不见得有用,只好等死,自己痛苦,眷属愁容满面,学佛的人,不妨到医院看看,什么病都有,有朝一日病苦临身,好好提高警觉,赶快修行佛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

第四、叫‘死苦’:不学佛的人,连这个‘死’字都记不得,他不知生死只在呼吸间,所以他不敢讲不敢想也不愿意听,因为这死苦太苦了,生苦、老苦、病苦还能苟延残喘,只这一死,只能死一次,没机会死第二次,纵使你如何忌讳这个死字,它偏偏会有一天等到您!因为有生必有死。

第五、叫做‘爱别离苦’:爱是有情爱的人,也就是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夫妻眷属。当然期盼时常相聚在一起,结果往往不能如愿,叫做生离死别。尤其现在这工商社会,人人都在忙,忙生活;这生育儿女防老的时代已过去了;你住台北,儿女找工作在高雄,结果家里还是只有老俩口,甚至于先生住台中,太太在台北工作,还是不能相聚在一起,更增加这份爱别离苦。

第六、叫‘怨憎会苦’:怨是怨恨,憎是憎恶,令你讨厌不喜欢的冤家对头,偏偏聚在一起。例如你在机关上班,有一个怨憎会苦的人,你看他不高兴,他看你也不喜欢!结果天天要见面相处,这很难过,想想你申请调职到基隆,没想到他随后也给调到基隆,这就是怨憎会苦。再者生了个儿子本来就不是很孝顺,娶了个媳妇更不孝,老俩口不被气死才怪,要离离不开,要住住不下去。这就是怨憎会苦。

第七、叫‘求不得苦’:求衣服穿没有衣服穿,求饭吃没有饭吃。求个房子住也没有房子住。出门坐车连个车钱都找不到,衣食住行都求不得。这叫求不得苦。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已经现前了想脱离都脱离不开。这都属于求不得苦,谁都不想生病,但偏偏谁都会生病,小病还好,来了个严重的绝症,自己受苦受痛,还得连累家人连医药费都筹不到。

第八、叫‘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阴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这四个名相就是指我们那颗心。指身心交织起来的一种痛苦。身上感觉痛苦,心里也感觉痛苦,像火烧一般难过,叫做炽盛。

这人生八苦是人们苦乐夹杂的果报;这是佛说的,这是依凡夫的知见上讲的。如按佛法来说,人生根本就没有乐,乐就是苦的因,你贪了这个乐,苦恼接著就来。凡夫颠倒以苦为乐。譬如凡夫自认最大的乐,莫过于男女相爱结婚。这是依情感上讲,凡夫叫有情嘛!按真理上讲,你结了婚,就得增加苦。比如你是男孩不结婚,你只照顾你自己一个人,这女孩也只照顾她一个人,可是结了婚,男的照顾女的,女的照顾男的,增加一份牵挂的苦,又担心婚变感情变质,生活也增加了苦,再生个小孩,两个小孩,小孩的养育费、教育费,如果再生个病三长两短,所以凡夫人生最乐的结婚,才是真正的苦因,大家要深深思惟。

再讲这个第二种:六道轮回。不要以为人生八苦虽然苦,这问题不大,人生不过百岁,苦个一百年也就完了嘛,没完!来生来世还得受生,就算转个三善道做人,这生老病死等等八苦,还得重新走一趟,这苦够大了吧。六道就是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佛教讲的三界天,详细的分为二十八重天,这都属于天道,下面会讲到。人道就是我们人类,阿修罗道:华言‘非天’,有天之福,无天之德,福报与天人一样,却无天人之德性,喜动嗔怒,喜欢打仗,男丑女美这就是阿修罗道。造了三品恶业上中下,才转成地狱、饿鬼、畜生,如经云:‘轮转无有出期。’都是造了恶业,死此生彼。前世守五戒修善,今世得人身,如果修十善得生天人,如果一面修善又喜发脾气,则转生阿修罗道!造恶亦是如此,此死彼生;像井轮子回转,古时候,水井上面绑一个架子,架子上绑一个滑车轮子,系上一个井绳吊两个水桶,这个水桶下去,那个水桶上来。等于忽然人天,忽然地狱,永无止息,你想不轮迥都不可能,所以叫六道轮回。

如果想要止息那轮回之苦,非得学佛作观想,启发智慧不可,依佛陀所说了生死的方法,来修那个不生的道,才能证入不生不死的寂灭涅槃。不学佛法,不了解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不知前世怎么来,也不知死了来生到那里去!你要记著:‘就是由业道而来,也从业道而去!’你造了人的业,才能转生为人,你造了十善的善业,就投生天道,你想来生不要生,都不可能,因你造了受生的业。这个‘业’就是‘动’的意思,也就是‘因’,动什么呢?动身口意,一动身口意不是善业就是恶业!你我就随这个业而受生这叫做‘业感缘起’,由这个业感招来的这个生死果报。这个业就是缘,这缘起法是二乘的说法,大乘佛法研究说是第八识,叫阿赖耶识缘起。再往上研究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最高的法界缘起。我们只能就业感缘起加以解说。业感缘起虽是小乘法,但对外道来说就是菩提法。外道说:‘人是上帝造的,信我得永生,不信下地狱!’人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呢?中国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都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人,一生为民为国为众生尽做善事,难道他因没信你的教就要下地狱吗!当然绝不是这样的,而是我们众生自己造了生天的业性,或造三恶业,堕三恶道,这就是投生转世的一个‘原始理论’,也叫做‘业感缘起’!

接著讲二种生死:三界之内叫分段生死,三界之外叫变异生死,或叫不思议变异生死。三界以内的六道众生其生命都是分成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的。寿命都是有限度的死此生彼。例如生命最短的是朝生暮死的小虫子。如果生到天上当天人,则寿命几劫,而且身高是几由旬高。如果投生当蚂蚁、猪狗畜生、或投生做人,身高六尺寿命最长一百,不管是长或短,或大或小,寿命有分限,身心有段落,亦即六道见思惑的凡夫,作诸有漏不善业,以烦恼为助缘。感生三界六道的果报,有分段分段长短不一之差别叫做‘分段生死’。前面所讲的要了脱六道轮回之苦,就是指的了脱分段生死,超出三界,脱出三界就成了佛教中所谓的圣人: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圣人’。三乘圣人他还有生死苦,叫做‘变异生死苦’。就是已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以上之圣者,作种种无漏胜善功德之业,依所知障为助缘,感生于三界外之净土果报。这种圣者所感生的果报,因为没有色身的胜劣与寿命的长短,但因迷想渐灭,证悟渐增,迷与悟不断迁移前后变异,神化自在妙用莫测,因此叫做不思议变异生死。这种生死不但凡夫感觉不到,就是二乘圣人也感觉不到,只有菩萨以上才能感觉到有这个变异生死苦。例如有人将一根极细的毫毛,轻轻的放在你的手上,你手粗感觉不到,但如果将毫毛放在你的眼睛里,你马上感觉到,因为凡夫心粗,三界外的苦不知道,要到菩萨的境界才知道。但他还是有苦,一直要到成了佛,这两种生死才通通了了。

那个知苦的法讲好了,再讲那个乐法,前面谈到人生欲乐是不知苦因。生到天上(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乐也是不常久!也要坏,感到乐会坏就叫坏苦。纵使到了无色界,身体空掉了,他还有个心在念念生灭,那叫行苦,苦苦没有乐叫苦苦,等到成了佛,得了二种究竟大乐,一叫菩提乐、觉法乐,二叫涅槃寂静乐,成了佛,有能证的智慧,就是菩提,华言叫觉。有所证的理体,不生不灭的理体,就叫涅槃,是寂静不生不灭,叫寂静之乐,这是佛的乐。得了佛的菩提智慧,无法不觉这叫觉法乐,我们依文解义,要解到心里去,例如诸位以前没有听过佛经,佛经上的道理不了解,现在听了经,明白了,内心觉得这道理真对,真好,这种乐的感觉,就仿佛那菩提觉法乐。住台北的人都知道,实在是够吵够闹哄哄的,为了生活又不能离开,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到山上清净一阵,到了寺院,好静好静,内心的感觉是宁静安祥又幽远,就仿佛那个涅槃寂静之乐一般,这就是乐的法。

这忉利天宫的地藏法会十方无量世界的诸佛,都来了,而且各都带了一个侍者大菩萨摩诃萨,来向世尊问讯请安,为什么佛与佛不见面,直接互相问讯请安不就好呢?因为这十方三世诸佛同共一法身,就是这个道理。大乘起信论上说:‘佛与佛,无有彼此相迭相见!’十方三世诸佛,他的法身是一个,法身叫理性,真理之体没有两个,统统共一个法身,因为共一个法身,这佛与佛就没有彼此的身相,没有彼此,怎能迭互相见呢!每一个佛都有三个身!证得了真如理体了,才成了佛,这以法为身叫法身佛,没有相没有身体,没有形相。第二叫修身佛也叫报身佛,报是报他修行的功德,小乘讲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大乘家成佛要修无量阿僧祇劫,他修那个成佛的功德,所以他得了一个功德果报之身叫报身。第三种叫应化身佛,也叫应身佛,应是应这个人天二乘之机,化是变化身,合起来叫应化身!人呀!善根成熟就应该见佛,但是见报身佛呢?还不够格,我们见的佛叫应身佛,二乘人见的也还是应身佛,报身佛是大乘菩萨见的,报身佛有相,应身佛有相,但法身佛没有相,在忉利天宫有释迦世尊,他有相,有十方无量世尊无量诸佛都有身相,看你的根机,天人及二乘圣人看见的是应身佛,要是这些大菩萨所见的则都是报身佛,但是佛与佛都是法身理体,没有两个彼此,所以佛与佛没有个相可以见面。

再说这部地藏经属于密宗的经典,他是藉事显理,佛陀在忉利天说法,十方诸佛都来参加这个法会,这都是属于事相,各遣侍者问讯世尊,这也是有相的,佛与佛为什么不见面说话,就叫我们藉事显理,显这个无相之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凡夫相是虚妄,三乘圣人的相也是虚妄,佛的相仍然是虚妄的。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理就是唯一的,没有两个,是绝待的,有两个就成了对待了,那就不是真理,这道理很容易了解。什么叫三乘圣人呢?这是对著三界内六道轮回的凡夫众生所说的,因为他超出了三界了。但依佛的立场说呢,九法界都是凡夫,都是众生,这是依对待而立的一个假名,相同的,如果九法界的众生全都成了佛,这个‘佛’的名还能建立起来吗?还能解释得出来吗?立一个名,立一个相,无非都是对你而言,待你而讲的一种道理!就像十方诸佛,那有彼此身相,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理之体?学佛法要学到他的纲要:‘实际理地一法不立,佛事门中一法不废。’,要把这两句话记好,实际理地就是真如实地,那个真理之地,一法不立。不但九法界众生之法不能建立,连佛法也不能建立,只要建立一种法,都不是实际理地,讲真理的时候,众生法,九法界的众生法都把他空掉了,连佛的法也把他空掉了,这叫实际理地一法不立。讲理还要事呀,我们凡夫在事相中流转生死,在佛事门中一法都不能废掉,例如修善业不造恶,就转生三善道。造恶业就堕三恶道,六道有分段生死的轮回之苦,所以一定要学佛求出离,出三界断轮回,可这三乘圣人尚有变易生死之苦,所以一定要成佛,才能得二种究竟大乐,一法不废就是要你把这些纲要记住!否则学了佛,反而自生障碍。你如看到有关‘说空’的经典,内容是这也空,那也空,不但众生空相,连空相也空,就算了解佛法,一切皆空嘛,你成佛了没?其实你一点也空不掉,一餐不吃饭,就肚子饿,一晚不睡觉,明天就没有精神,如果凡夫说圣人的话,这是打的大妄语,那或者执著事相来修行,说那么高的‘空理’干什么?但不说你怎么知道佛教的无相之理呢,不跟你说这空相之理,你处处著相,学了心外之佛岂不成了外道了。

发起序(别序)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

是时是指十方无量诸佛及诸大菩萨等集到忉利天宫的时候,如来要发起地藏法会了,放光招集有缘之人,宣说妙法。放种种的光明,每一种光都要遍满虚空,像云一样而且是遍照无量世界。无幽不烛,高山不能阻,屋瓦不能障,比日月等光强过百千万亿倍,故曰‘大光明’。云者荫覆滋润的意思。佛陀放光滋润一切众生,解除热毒烦恼,滋润心田的善根生长,众生的心地得到光明,明白孝敬父母双亲的道理。在地藏经中,如来一共三次放光。这第一次为什么要含笑放光呢?表示佛陀化缘将尽,嘱累有人。该度已度,未度者已种下得度因缘。再住世对众生也没有利益,不是佛不住世,而是众生的善根因缘不够,不成熟,那怎么办呢?所以佛陀找了一个发大愿、发大菩提心的地藏王菩萨,来度化这些未得度的众生,所以佛陀面容含笑放光。也就是:

(1)‘大圆满光明云’:广大而且普遍曰大,大圆满就是指佛的三个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万德齐备,福慧庄严,万行周遍,种智圆成,具足一切世出世间的圆满功德,像云一样到处覆荫利润众生,普令众生无畏而且安乐。

(2)‘大慈悲光明云’这是指佛的修行用功,一切行门都圆满了,而所谓成佛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九法界的十方无量未成佛的众生,全部给予安乐,拔苦,所以称为大慈悲。

(3)‘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般若念ㄅㄛ是梵音直译。古唐音叫般若,华言智慧,两句实际是一个意思,就是指佛陀的权实二智,一个是真实的智慧,一个权巧的智慧,佛放大智慧大般若光明云,摄受众生使令显发人人本具,个个现成的本性妙智。以破除众生一切妄念痴迷。

(4)‘大三昧光明云’:三昧华言‘正定’。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禅定,佛于大正定中放光明云,照彻众生令息狂心,安住定境受持佛法。

(5)‘大吉祥光明云’:要是你能遇到佛,你就有缘看到这光明云,不但能消灾免难,而且断烦恼、破无明,所以叫最吉祥的光明云。

(6)‘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福德是修福的德,例如财布施上供三宝,下度众生之修福。功德是用功修行。例如念佛、礼佛、诵经、持咒禅修等功量之德。一个是修福得培福之德。一个是用功修功之德。

(7)‘大归依光明云’:放这种光明云是叫众生认识只有佛才是真正归依处,为什么?因为佛五住究竟(五种根本烦恼:1、见一处住地 2、欲爱住地 3、色爱住地 4、有爱住地 5、无明住地)二死永亡(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也就是说三界以内的四种烦恼他断尽,三界外的根本无明亦断尽。三界内的分段生死解脱了,三界外的变异生死亦没有了,所以只有佛才是大归依处。你们平时到寺里归依:我(指道源长老)只是代表三宝给你说归依而已,我自己也是个凡夫,不是归依我,我也得归依三宝,归依佛啊!而在家弟子应该在出家众前受归依,归是归投,依是依靠,只有佛才能给众生靠得住的。

(8)‘大赞叹光明云’:赞叹谁呢?就是赞叹佛,及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也就是赞叹三宝,佛在世时赞叹佛等于赞叹三宝,因为他本身就是出家众的一份子入僧数的,是僧宝之一。佛放光就是赞叹佛的功德,因为佛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福报,具足一切智慧,是真实功德上起的这个‘佛’的名,有真实功德,自然有大名闻,佛不自己赞叹,什么人也不会赞叹,所以佛放光明云,叫那些善根不成熟的那些众生,知道佛是大归依处,具足无量功德,应该到忉利天来参加法会,应当亲近佛,亲近僧,听闻佛法,这样子赞叹,是为众生而赞叹。佛所放的光明云很多,多到无法说清楚,前面十种不过是略说而已。就以‘不可说’来总结。放完了光明云以后:

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放了光明云之后,接著又放出很多极微妙好听的音声,也就是佛的法音。佛出世间,为利乐一切众生故,设种种方便善巧之法,如良医对诸病者开种种药方,医治诸多杂症。所以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为说八万四千法门而对治之。檀就是‘檀那’,华言行布施,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也就是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证了佛道,转凡成圣了生脱死叫到彼岸。‘尸罗’华言持戒,要持戒才能了生脱死。‘羼提’华言忍辱。修行离不开众生,要度众生就得修忍辱度,忍辱能度嗔恚。布施能度悭贪。持戒则能度毁犯。毗离耶华言精进,要行菩萨道一定要发菩提心度众生,但众生刚强成性,难调难伏,你遇见众生难度就退道心,就懈怠,这不行,要像地藏王菩萨尽未来际修下去,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要用精进度。禅亦叫禅那。华言静虑,也就是禅定,是度散乱。凡夫的心像猿猴被关在有六个窗子的屋里,一下跳这个窗,一下跳那个窗,散乱不安。让散乱的思虑心能静下来。一种是万缘放下一念清净,这一念是清静的思虑,所以叫静虑。‘般若’华言智慧,而这里所谓的般若是指人人本具的智慧,不是世间上依文解义的那个智慧,这个大彻大悟悟出来的智慧叫做无师智、自然智,不是修行以后造作出来的,而是本来现成,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与佛无二无别的那个智慧叫做‘般若’,只因众生人人在迷,为无明烦恼所覆,所盖,只要你把这个无明烦恼的覆障给照空了,照透了,这本来的‘般若’显现了,般若不是外来,而是本性具有的智慧。以上这就是行菩萨道的六度,六度细开万种行门,也就是无量行门摄归六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正是依这六度而行。

底下再讲这四个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个‘大’字怎么讲呢?就是无量与平等的意思,也就是对著无量的众生,平等的普行六度,先发大慈心给予无量众生安乐,并给予拔除热恼痛苦,无量众生是无量的差别,众生以差别为性,但大约分成二类:(1)跟我们有缘的,叫亲的众生。(2)跟我们无缘的,叫怨缘众生,有缘的众生要度,无缘的众生也要度,否则不平等,这无量心变成有量心,所以要怨亲平等才叫大慈大悲。第三叫大喜无量心,喜就是欢喜,不是自己能离苦得乐而生欢喜,而是看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心生欢喜,这个心才叫大喜。这么说好像这个六度万行很难行啊!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我们这个心发得不够大,不平等,例如自己的儿女生病了,有苦恼很难过,母亲马上替他请医生,给他吃药,这就是悲心,一心要把儿女的病苦拔除,这个儿女的病好了,就煮好吃的东西给他吃,给他好玩的玩具,这就是慈能与乐,悲以拔苦。儿女的病好了很快乐,做母亲的看见自己小孩快乐,她自己内心感觉非常欢喜,这就叫做喜心,但这个心发得太小,只对自己的儿女才有这慈悲喜,不是她的儿女就发不起这慈悲欢喜的心,因为她的心发得不够大,不平等,所以不能叫做大慈大悲大喜,因为母亲毕竟是个凡夫嘛,纵使是自己的儿女,有孝顺父母的,也有较不孝顺的,可那做父母的就是较疼孝顺的!就不太疼不孝顺的,这个也是不平等啊!这种父母亲对儿女的慈悲喜,你把他扩大起来大到无量,你把他平等起来,你这个心就变成菩萨心了。这第四个心是大舍,这是更进一步的工夫,你对无量的众生发这个慈悲喜三个心,还要把这些个相全舍掉,如果你一著相,就变成有漏的诸法,不是成佛的正因。你任运的对无量的众生行大慈大悲大喜,而不著相,三个心的相全舍了这才叫大舍。舍那个无量的心的相,舍那个怨亲平等的相,全舍了,这才真正的大舍。以上就是六度四无量心。

‘解脱音、无漏音。’解脱梵语‘木底’或云木叉。义译解脱。远离烦恼等惑业的缠缚,超脱三界无边生死的苦果,纵任自在,无挂无碍,尘累不能拘,障染不能留,所以称为解脱。我们凡夫在六道里流转生死,能出三界的有四种圣人:小乘二种、大乘二种,通通解脱了三界内的分段生死。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就只有佛获得真正解脱。所以这个九法界呀!三乘圣人与六道凡夫对佛来讲都是众生。‘无漏音’,漏是烦恼的异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不但三界内的烦恼没有了,三界外的烦恼也没有了,叫做‘无漏音’。烦恼为什么给他起名叫漏呢?漏有两种解释:一种叫做漏落,第二种叫做漏失。这个漏落等于房子上有个洞往下落雨水,这叫漏落。这个漏失等于做饭的鼎有个洞,把饭里头的水都给漏掉,这叫漏失。比如你用功修行,但你著相修行,你所修的这个功德都变成福德。结果来生转世变成富贵人,或到天上享天福,可是天福享完了,又堕落下来了,等于房子有个洞,雨水往下漏,这叫漏落。而这个漏失呢?就是你的果报给漏掉了,本来你用功修行!功德很大,但因你处处著功德的相,结果功德就变成福德,到天上享福,享完了也没有了,等于一锅饭,或一锅好汤,因锅里有个洞,这好汤或饭全漏光了,没有了,这叫漏失。这是佛陀警策我们的意思。

‘智慧音,大智慧音。’梵语‘若那’译为智。属第十度,梵语般若译为慧,属第六度。简择事理,决断无疑,真俗并照,能所皆亡,故名智慧。智慧与般若,义理虽然无异,事相确有差别,般若如母,能生万法,智慧系从彼所生。智慧,纯系自利,像二乘法门之修行,获得出世妙智,便以为足,更不前进,安住于偏空涅槃的化城,虽然如此,但比起外道或凡夫,仍然是智慧音。大智慧则自他兼益,菩萨自虽得度,仍不舍有情,广设种种善巧方便,化导众生,使令安住佛法,直至了生脱死到清净彼岸,然后自己才般涅槃。大智慧音是指大乘菩萨行法。‘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师子,梵语僧伽彼;在群兽当中,能够无畏降服一切,所以为兽中之王。佛陀从无数劫来修诸胜行,具足无量威德功行,所以对于一切邪魔以及外道,无所畏惧而降伏之,因此称佛陀为人雄中的师子,或师子王,师子一吼百兽惊伏。此处师子吼音指二乘人说的出世法,大狮子吼是指大乘法门为圆顿大士说世出世间的妙法。又:自己能够在大众当中说决定妙法,心无所畏名师子吼。自己能于众中演说无所畏惧,亦能施予众生说法而无所畏惧。名大狮子吼。‘云雷音,大云雷音。’云是普覆之义,雷是震惊之义,佛有大慈大悲能降伏一切众生,佛说法普度一切众生,如云覆虚空,所以佛说法等于大雷音一样。前一句云雷音,系震惊之意,比喻众生愚痴没有智慧,非得说个像打雷的法才能震惊觉醒,那打雷的法是什么呢?其法有二种:一种是摄受语;一种叫折服语。要摄受众生就说众生爱听的话,要说苦切语,例如:‘你可不要做恶业啊,做恶业一定要堕地狱啊!’这些苦切语也就是那个震惊语,尤其是对凡夫及外道的邪知邪见,就如同打雷般的威力能震惊众生,这是指云雷音,喻指二乘法音。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出如是等不可说......’是总结前文,引启后文,前面略举各种微妙法音,其实佛所释放的妙音,是多到无法计数的,所以一言以喻之:‘不可说不可说!’娑婆世界就是我们所住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之所摄化。梵语娑婆华言堪忍,也就是说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的众生,对于贪嗔痴种种苦患,能堪忍受。又菩萨化导一切众生,为欲利乐一切众生,所以对种种嫉妒怨恨众苦逼恼,堪能忍受而不生怠退之心。‘他方国土’就是除了我们娑婆世界以外,虚空中尚有无量世界的国土,为一切有情所居住的地方。无量亿天龙鬼神:无量亿形容数目很多,天界果报殊胜妙乐,系由往昔修五戒十善及诸禅定所感得来。这里泛指三界诸天。龙属水中之王,龙王有大神力,能够变大变小。为八部众之一,能保护国人拥护正法。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两类:一有福报的鬼,如夜叉罗刹有神通力能害人,享受人间祭祀。二是无福报之鬼,如饿鬼、咽喉如针,饥火炽燃。神,指有灵妙莫测之德者的通称,具大势者能够移山倒海,小势力者能够隐显变化。在天的神叫天灵,在地的叫地祗。在人间的叫做鬼神,这么多无量亿天龙鬼神,通通聚集到忉利天宫来了,这个有无量亿的天龙鬼神,也还是总表。

下面就别名,都来些什么天众呢?‘所谓四天王天’这个天呀分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所谓超出三界就是指这三界的天给超出。而六道轮回都在欲界里,且有欲界的天众。欲界天有六层,第一层就是四天王天,第二层就是忉利天,忉利华言三十三,也就是佛说地藏经的地方。这两个天叫地居天,没有离开地,四天王天在须弥山半山腰。忉利天在须弥山顶,没有离开地。须焰摩天华言时分天,为欲界第三层天,日月光所不能照,这个天上有莲花池,以莲花开合分昼夜,天人身上自己有光明,所以不要日月之光。从这个天以上的天都是这个样子。‘兜率天’亦叫兜率陀天,华言知足天,为欲界第四层天,分内院外院,外院是天人住的地方,内院是补处菩萨住的地方,佛陀未下生人间之前也是住在这内院。现在弥勒菩萨住在那儿,这个天的天人受补处菩萨的教化,对于五欲都知足,所以叫知足天。‘化乐天’此天五欲之乐自己能随意变化,叫化乐天,此天一昼夜等于人间八百年,是欲界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这一层天就是欲界天的天顶,梵语婆舍跋提,华言不劳做作,夺他人所化而为自由自在的受用,故叫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就是这个天的天王。所谓欲界天就是指这个天尚有男女的淫欲心。这个色界天的色不是指男女之色,而是指色身,指色身非常清净,所以叫梵天也就是清净的天,这个色界天分四禅十八重天。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是指初禅的三天,亦即离生喜乐地。也就是说初禅的天人,已经脱离了欲界淫欲等粗重杂恶诸趣,而得生在色界寂静清净无染的梵地,心中喜悦快乐,所以叫离生喜乐地。前面六欲天以十善戒行即得感生。梵天则除十善戒行外尚须兼修四禅八定等法。梵众天系指梵天里面的庶民百姓。梵辅天系指梵王的臣佐官员。大梵天系指统摄梵天庶民的大王。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是二禅的三天,亦即是定生喜乐地。二禅的天人,禅定胜进,定水滋润心田,发明本有慧光,由于慧光明照,觉观俱离,是以一切忧悬所不能逼。定久功深,故能调伏粗漏,因得此定,生极喜乐,因此叫做定生喜乐地。少光天因喜相初生,所发出的慧光尚劣,不能遍照,所以叫做少光天。无量光天,由于定功渐深,慧光渐胜,由于定中所发出的光明,随著定的境界,遍照无穷无尽,所以叫做无量光天。光音天:二禅天天人无前五识,但用光明表达言语。以光为音所以叫光音天,又叫极光天,是二禅天天王所居住的。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为三禅的三天,亦即是离喜妙乐地。由于三禅天的天人永离喜动,随顺胜定享受胜妙的快乐,所以叫离喜妙乐地。灭却二禅天的喜动,而生出净妙的快乐,这种乐趣不是境界,乃系出乎净性,然而定妙净空的乐初显,未得广大周遍,所以叫少净天,是三禅天的庶民百姓。当定心辗转增胜,能够引发这定中的净乐,扩充到廓然广大,无边无际,所以叫无量净天,是三禅天中的臣佐官员所住。当身心遍于依正,净乐圆融,世界身心无处不遍,因触处都是净乐所以叫遍净天,是三禅天的天王所住。

第四禅中,总共有九天,前四天为实报凡夫天人所居,后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后五天亦名圣人天。‘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生到这个天,又叫外道天。这第四禅天,苦乐双亡,心念都绝,一切妄想杂念,舍弃无余,所以此天亦名舍念清净地。

第四禅苦乐等受俱舍,修殊胜的静虑,得上地定,具殊胜的福力,而得往生,故名‘福生天’。禅天的寿报长远,动经劫数,所经时间既久,所修福德必多,这些福德是人所爱乐的,也是人所爱求,既是从人积聚福德爱乐而生的所以叫‘福爱天’,是四禅天中的臣佐官僚。初禅戒胜,二禅定胜、三禅慧胜、是则净德圆明。至福爱天以后,更增胜定,由于广大福德所感召的果报,得生胜处,所以叫‘广果天’。是四禅天中的天王。

‘无想天’系外道修无想定生到这个天,所以又叫外道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五天为纯三果圣人所居的地方,这些圣人以断除欲界九品思惑而得生此,以后永远不复再往欲界受生,因此叫五不还天,因为这些天人已经离却欲界染污,获得清净之身而居于清净之处。所以这五天又叫五净居天。色界天天顶就是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华言大自在,别于那个他化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色界的天主。‘非想非非想处天,’乃是无色界天最后一天。‘乃至’是超略概括之意,尚有:

(一)、空无边处天:因修空定,空掉了色界天人的色身。

(二)、识无边处天:因色空的粗缘已无,即转心而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所以叫识无边处。

(三)、无所有处天:今则空色俱亡,识心亦灭,能所缘寂,则一无所有,故十方寂然。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故名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也没有思想,亦非无思想,因为不存若尽,但无下地粗想,故云‘非想’。因为存而非尽,而又不达妄想无性,不入涅槃真真无想之道,故曰‘非非想’,修这种定功,得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到此已经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了。

一切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这八部众,因宿植善根,所以几乎佛每在一法会说法,他们都莅临坛场,维护道场听佛说法。天众龙众,也在这八部众之内,不是八部之外另有天众龙众。因为天众龙众最大,就标这天龙。第三是夜叉众,华言叫飞行鬼,系飞行空中的鬼神,它飞得很快。第四乾闼婆,华言香阴,是帝释天的音乐神,‘阴’是指他的五蕴身,这一类众生,不须段食饮食,他闻香之气,就可长养五阴之色身。第五叫阿修罗,华言非天,旧译无酒,新译为非天,或无端正,有天之福,无天之德。福报与天人一样,却无天人的德性,因嗔业所感,容貌丑陋,因此又叫无端正。有天修罗、人修罗、畜修罗、鬼修罗四类。天类阿修罗有大势力,口呵日月,日月失光,手搏须弥,须弥跛蹴,立地顶天,入海齐腰。性多嗔恚,常与梵天王,释提桓因及四大天王争权斗战,胜则入天宫中夺饮天甘露味,败则潜入藕丝孔中躲避。第六叫迦楼罗:华言金翅鸟,有大势力,扶持正法,以龙为食。第七就是紧那罗:华言疑人,是帝释的歌神,形状似人但头有角。第八叫摩侯罗伽:华言大腹行,是一种腹行众生,也叫莽神或蛇神。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衣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不但娑婆世界的,而且他方无量亿国土八部众,鬼神众也都云集忉利天宫参听佛说地藏菩萨的殊胜因地与愿行。管理海的神叫海神。主江的叫江神。管河的叫河神、主树的叫树神。主山的山神,管理我们五谷的叫苗稼神。管白天的叫昼神,如是等种种各有其司的神,有的是业报所感,但有的神是大菩萨发愿,拥护诸佛道场而大权示现的神王,这么多的神王护法皆来集会。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更有他方国土及此娑婆世界的诸大鬼王名目。这些鬼王系由于宿世广行布施,所以感生大鬼王,衣食充足甘美,能纵任自在而无碍,但因往昔谄曲不实的业力所牵,故而堕在鬼道,但这些恶鬼怎么能到忉利天宫呢?那都是受了地藏菩萨的教化而来到天上。‘恶目鬼王’,万法唯心,心诚于内而形于外,心善则面目慈祥,心恶自然面目丑陋,此鬼王心存刚愎,眼睛凶恶,怒目而视如见仇敌,所以叫恶目鬼王。‘啖血鬼王’:以血为饮食的鬼王。‘啖精气鬼王’:食吸人的精气的鬼王。‘啖胎卵鬼王’:当人生产时,此鬼俟产妇旁,等胎儿出生之后,取胎衣而食。‘行病鬼王’,即是施行瘟疫疾病的使者鬼,众生没病,他让你生个病,佛法将灭时,恶法增长,人的福报浇薄,灾难流行,疾病四起!这行病鬼下降于世,令众生众病侵凌,这些都是恶鬼。往下来就是善鬼他本来就善,现在又跟著地藏菩萨所以更加善良。‘摄毒鬼王’:世间所有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氧,此鬼能摄住这些毒物,令其不能为害于众生。‘慈心鬼王’:心非常仁慈,念念护持一切众生。‘福利鬼王’:众生没有福利了,他去给众生福利。‘大爱敬鬼王’此鬼见人持戒修善,作一切有利有益于众生的事,都大加恭敬赞叹,爱念护持。如是等等众多鬼王无数,仅列举九种,所有诸恶诸善鬼王皆来集于法会之中。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令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尔时就是十方世界及娑婆世界天龙八部云集于忉利天宫的时候,这个时候大众云集,遍满虚空法界,数目如此之多非大智者不能知其数;所以佛陀起问文殊师利法王子,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亦译妙吉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叫妙德,因此你能闻此名、见其相,乃至礼拜供养,都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吉祥,叫妙吉祥。世尊对于一切世出世法尽得通达自在。因此称佛陀为法王。文殊菩萨从佛所说正法而生,是法王的长子。于菩萨圣位上算是智慧第一,等于国王的太子,佛称法王,他是法王之子故名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摩诃’就是大,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你观看观看,现在在这忉利天里,十方世界的诸佛以及菩萨,还有天众、龙众、鬼神等众,这个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的国土众生,这么多众生今天全部到忉利天集会!你知不知究竟来了多少数目呢?’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世尊’是佛十种尊号之一,以佛为世出世间,人天大众之所钦仰尊重,所以叫世尊。‘神力’亦即神通之力,具有神妙莫测,变化无穷,融通贯彻自在之力用,所以叫神力。梵语劫波,华言长时间,经上简译为劫。测度犹言度量。文殊菩萨回答佛陀说,依我智慧神通之刀,就是用一千劫的长时间,也测度不出来啊!’由此可见地藏菩萨的神通愿力殊胜难思。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佛说你虽然神通智慧第一,你还是菩萨,拿你菩萨的智慧神通是测度不出来有多少众生的。就拿我的佛眼来观察,也不能尽其数,佛的眼真观察不出来吗?佛说法有真实。有权巧方便,不是佛眼观不出数目,这是用权巧方便在说法,其目的在强调这法会里的数目之多,主要在形容地藏菩萨的功德之大。

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已度则已成就,就是指十方世界来的那些诸佛。不但已经度了,而且成就了成佛了。当度、当成就,‘当’字不做当来,是当今之意,当今度的,虽然还没有成佛,但已经成了菩萨,这是当度、当成就。未度者,就是还没有把他度成佛。未成就者,就是还没有成佛。就是前边所招感来的那些天众、龙众、鬼神等众。这就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所成就的功德。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

文殊菩萨系诸佛之师,从无量无数劫来,经过长久广修众善,立下身口意坚固的善事根基,早已证得无碍智。所谓无碍智就是无量智,亦是了知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差别名相。怎么叫做无碍,这有二种相。智慧本来无相,为欲令众生了解才假立名字之相。这个相叫做义相;是义理之相,不是真实之相。依义理上讲的这个相有二义:(一)者叫做‘无著’,(二)者叫做‘无碍’。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叫做无著。亦叫无著智。例如释迦牟尼佛成了佛,他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界本来是无量差别的,但是你能看到他的自性清净,这就是那个无著智。这无著智也叫做如理智。‘如’者相合之意,相称之意,跟真如之理相称相合叫做如理智。这讲的如实,这也叫‘根本智。’无碍者:能以通达无量无边界名无碍,也叫后得智。证了无学位,根本智起了后得智的妙用。

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文殊菩萨已于过去久远成等正觉,名字叫龙种上佛,因为早经证得无碍之智,彻悟佛佛道同之理,所以能够闻佛所说,即毫无疑虑的信受奉行。可是小果声闻、缘觉以及天众、龙众及八部鬼神,以及未来世诸众生等,也就是指我们。他们听了佛经都知道佛经上佛所说的诚实之语,可是内心还是会感到疑惑不解,他想不通地藏菩萨怎么度了那么多的众生,而且还度了这么多的佛,而自己怎么没有成佛呢?假使要这些小果声闻、天龙八部以及未来世众生等,顶戴受持,他因疑惑不解所以难免兴起毁谤的罪过。请佛陀世尊慈悲,仔细广泛的宣说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他在因地之中他修的是何种行门,他立了何种大愿!所以能成就这样不可思议境界的事。疑惑众生见不可思议事,难免见果问因,没有因不会有果,所以讲经说佛法得讲因果。修行一定要先立愿,立愿引行才能成就。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在这一段文殊菩萨是当机者,佛不但告诉文殊菩萨以及小果声闻天龙八部,也告诉我们这些属于未来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教化的范围,于世界海当中,一个须弥山、一个四大部洲、一个四天王天一个日月、一个六欲天、一个初禅天,为一小世界。如是增至一千个小世界,覆以二禅,其中日月等亦各为一千,为一小千世界。累积一千个小千世界,覆以三禅,其中日月亦各增至百万,名为中千世界。累积一千个中千世界,覆以四禅,其中日月等亦各增至万亿,为名大千世界。言三千者,因为三次言千,所以总计叫做三千大千世界。这样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一草一木及丛林、稻麻、竹子、芦苇,把山石都碎成微尘,把三千大千世界的这些物,每一物作一数,算作一个恒河,每一个恒河都充满沙子,每一粒沙子算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再把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的每一粒微尘,再算一个劫。再把这一劫之内所积的微尘,每一粒微尘再算一个劫。这个时间简直长得不可思议。然而这尊地藏王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的时间,远超过上面譬喻千倍以上的时间。何况从发心以至于十地,其中必须经过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小果中的声闻、辟支佛等阶段。这正显出地藏菩萨广修胜行所历时间的长远,时间既久,功行必定也很深,所以能够现出种种不可思议神妙境界的事。

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这一位地藏菩萨,他的威德,他的神通,他的弘誓,他的大愿,实在不可思议,把它总结起来赞叹地藏菩萨,也就是告诉我们,教我们认识这位大菩萨,教我们对于这一位大菩萨生信仰心。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假如在将来的世界中,有善男信女听闻地藏菩萨圣号,即是有善根的男子、女人。这个‘闻’就是他的善根,没有善根的话,例如你印了地藏经结缘,他也不看,送给他他也没来请回去。所以没善根就‘闻不到’地藏菩萨的名,那么闻到地藏菩萨的名字,你就要修行,这地藏经告诉您怎么修行?这全是一种事相。它是密宗的经典,密宗的经典都是注重于事相,那怎么修行呢?或者称扬赞叹、或者瞻仰顶礼、或者称念圣号、或者广修供养、或者图绘雕刻摹塑地藏菩萨圣像,这种人当得壹佰次返还生在三十三天,享天福快乐,而且永远都不会堕落在三恶道之中。‘刻镂’就是用木材雕刻。‘塑漆’是用泥塑造的像。漆就是那种脱胎的像,或叫‘脱纱’。因为这个人在地藏菩萨面前种了善根,虽在人天道上常往来,还是常常念地藏菩萨的名字,诵念地藏菩萨的经典。这样就永远不会堕落三恶道中。这是释迦世尊对我们大慈大悲,只怕我们得到利益慢了,也许有人会生疑惑,就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要度一切众生成佛,我们学佛的目标不是这人天乘,怎么佛陀这么大慈大悲,却要把我们度到人天道中恒常往来,只学这人天乘的果报,就连小果声闻都比不上!这那里是大乘佛法呢?这下面会讲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事,而要行菩萨道,一定要在人天道,你看佛陀示现人间成佛,而报母亲大恩于天上。要是堕在三恶道,痛苦交煎,菩提心发不起来,菩萨道没法子行。佛陀不是叫我们求人天福报,而是要我们在人天道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想要如此,当然先保证你不会堕落三恶道。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这里叙述地藏菩萨最初发心时的缘起。长者在中国旧社会就叫老先生或老员外。在印度就叫长者。要具足十种德的方叫长者。(一)姓贵:印度就是婆罗门,刹帝利才叫贵姓,贵族之姓。(二)位高:一定做大官,社会地位很高。(三)大富:一定是个大财主。(四)威猛:要威严肃备。(五)智深:要有深深的智慧。(六)年耆:年龄要大是老年人。(七)行净:行为清净。(八)礼备:一举一动合乎礼节。(九)上叹:国王赞叹。(十)下归:全国人民归仰,具足这十种德才能称长者。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师子奋迅这比喻佛德。师子能伏百兽,佛亦如是,能伏九十六种外道。奋就是振动身毛,脱去尘土。迅是前进后退,非常快速,其他的兽类,要想退步的时候,它得转身,师子不然,要进就进,要退马上就退,不要转身。这是比喻佛法奋除一切微细烦恼,这叫振奋。再讲佛的迅,出定入定非常迅速,我们要学入定,还不容易得定。得到定要出定还很费劲,佛不是,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等于师子要进要退一样快速自在。故名师子奋迅。这是喻佛有师子奋迅的德用。具足万行是具足万种行门的功德统统修行圆满了。文殊师利!佛再叫一声当机者,地藏菩萨这尊大菩萨,在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这个劫太久远了,那个时候,他最初发心,身份是大长者的儿子,系属名门,当时这个世界有一尊佛在世,这尊佛德号是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具足万行,是所立之法:因师子奋迅三昧,能够顺利广修六度万行,速得圆满,中途不遭外魔所阻。以万行的因华,而庄严清净无上的果海,所以叫做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梵语多陀阿伽畎,是佛十种尊号之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来教化人间,所说所行,一切真实,并无虚妄,此一期教化完毕即成等正觉,故名‘如来’。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当时这个长者子,他有善根,佛出世他要亲近佛,一看这佛相好庄严,十法界当中,每一界都具有十善业,每一业各得一福,十法界共得百福,佛为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已经远超过十法界所修的善业。因此故说千福庄严。这是见果要问因,那个佛‘相好庄严’是修什么样的行业,立了何等的宏愿,才能得到如此千福庄严的相貌呢?观无量寿经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又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仟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当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他说:‘你想要证得我这个庄严的佛身相,就必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才能得到’。地藏经文字很浅显,一看就看得懂,一切大乘佛法都在这一句话里面,没有说两句法,所以佛法不在多言,有些人听了很多大乘经,仍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因没有将重点听进去。例如:‘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一句就叫妙法,为什么呢?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会成佛。一切大乘佛法都得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具足三种心:‘长远心’,你要度众生,得发长远心!不能今天发心要度众生,一遇困难阻碍,半途而废退了心,这怎能成就佛果呢,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度脱众生成佛道,叫做‘第一心’。把众生的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了脱了,这才叫度脱众生成佛。并不是度众生到人天道中享福,也不是度众生得个二乘果位。而且不是度几个众生,而是要一切众生都能度脱。这‘一切’两个字甚深广大。这一句就是三种心之一的‘广大心’。度脱两字就是‘第一心’,具足这三种心:(长远心、第一心、广大心)才叫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才算真正的行菩萨道。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令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这是地藏菩萨往昔为诸众生所发的愿言。因见佛说这一句法,就是无上的妙法,当时全部接受,于是就发大愿,我从今天开始,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度这些苦恼众生,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六道轮回的众生,叫罪苦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是业障深重,刚强成性,不容易度。我要以种种施设及善巧的方法,而便利一切众生。使令解除种种烦恼的束缚,脱除生死的苦海。通通安置于涅槃无为的境地,也就是叫这些苦恼的众生全部成佛了,然后自己方成无上正等菩提。众生梵语萨埵,新译为有情。言众生者有三种意义:(一)众人共生,劫初从光音天下生世间的时候,本无男女尊卑,共同而生。(二)众缘假合之法而生,假依四大五蕴等法和合而得生存。(三)经历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任何一种生物,有生必有死,所以叫众生。‘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这就是长远心。‘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就是广大心。‘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一切众生悉皆成佛。’这就是第一心。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就是因为曾在师子奋迅万行如来面前发下大愿说:‘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所以虽然到了今天已经超过了百千万亿不可说劫的久远,仍旧身为菩萨以普度众生。那由他华言亿数。然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四种之差别。此言喻其劫数之久远难以言说。前面文殊菩萨曾问佛说:‘一个菩萨怎么能度那么多的佛、菩萨及天龙鬼神等呢?这是因为时间长远的关系。这解了第一个疑惑。那第二个疑惑呢?他自己还只是菩萨,怎么忉利宫来了这么多的佛都是地藏菩萨度的呢?因为这是他的本愿:‘要把众生度尽,度成佛,他自己才要成佛的。’因为众生尚未度尽,所以今天他还是菩萨。以下举一个公案: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阿僧祇’:华言无央数。这无央数大劫的时间已经很长,上面再加上个不可思议,那个时间更久远了。那时世上有一尊佛住世,德号叫做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觉华定是禅定的名称。他修觉华定的禅定工夫。华是因行。修这个定等于开了一朵觉华,成了佛得了一个觉果,所以叫觉华定。彼佛于甚深三摩地中纵任自在,无牵无虑而能普缘法界一切众生并令度脱,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因此称为定自在。彼佛所得的三昧,于诸三昧中,最尊最胜,所以称为王。这尊佛的寿命有四百千万亿无央数劫那么长,这是地藏菩萨往昔为婆罗门女时,因母亲堕落而所发殊胜愿心。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佛灭度后五百年中叫做‘正法’。正者证也,也就是说佛虽然已经灭度,而佛的法教仪式未曾稍改,有法教可依,有仪式可行,有正果可证,是为正法时。正法后一千年中叫做‘像法’。像者相似之意。也就是说去圣时遥,道化日渐讹替,真正法教仪式弃之不行,而以相似之法行之。或有正教当前,但不能依法行持,视三藏圣典等如玄文,纵能依教修行,因不能彻底了悟妙契真常,所以难以证果。亦即有教有行,而无证果,只是相似的佛法而已。是为像法时期。像法以后的一万年中,叫做‘末法’。所谓末,式微之意。虽有教典存世,令人闻问及依法修行。亦无证果者,是为末法也。

‘婆罗门’是印度人四种种姓的第一种,华言叫净行,他是在家修道,行门清净。他们自认是从梵天的口中而生。四姓中最尊最胜、受人种种供养,凡有座席不与余三姓人同桌共行。依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岁以上学婆罗门法游方参学,清净梵行。至四十岁,恐无后代儿子,归家娶妻生子。年至五十,再入山修道。第二种姓叫刹帝利,就是贵族,做国王的大臣。第三种叫吠舍,就是商人做买卖的人。第四种叫首陀罗,也就是农奴。印度种田的人都是农奴,不像中国农夫,自己拥有土地。

这婆罗门女劝他母亲要生正见。也就是开示他母亲叫他信这‘八正道’,也叫‘八圣道’。修这八种道可以成佛做圣人,第一种是‘正见’。什么叫做正见呢?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世间因果苦集二谛,出世间的因果灭、道二谛,四谛法之理就是世出世间的义理他通通明白。叫做‘正见’。第二叫‘正思维’:就是要正意业。第三‘正语’:就正口业。第四‘正业’:也就是正身业。第五‘正命’:就是顺于正法而养活己命。第六‘正精进’:勤修涅槃之道叫正精进。第七正念:忆念正道而无邪念叫正念。第八叫‘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叫正定。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八正。为什么叫八正道呢?此八法离邪离非故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这是住于涅槃之根本大道。八正道第一个正见是这八正道的主体。盖因‘见地不正,余七皆非’也。如果正见不正确,那其余七个道全部变成了邪道。所以学佛之人首先必须具足正见!

蕅益大师的见梵宝偶谈,头一段就讲这个正见:‘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盖有行履者未必有见地,而有见地者必有行履。’行履就是脚踏实地的修行,也就是真正的用功修行。子就是尊称之意。您能脚踏实地的用功修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您的见地正不正。因为一个用功修行的人,未必能有正确无误的见地。而相反的一个知见正确的人,他必定会脚踏实地,依法用功修行啊。’

这个像法之中,有一个婆罗门的女儿。因往昔广行布施,持戒精进习定,所修宿福深厚,得到大众钦佩敬服,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法不缺失所以诸天护法神卫护她。然而其母亲轻信邪道,怠慢三宝,圣女百般方便,劝诱母亲要生起正确知见,而母亲将信将疑,不久命终之后,因业力所感,故而堕于无间地狱。言三宝者,佛法僧是也。佛是觉悟义。法是轨则义。僧是和合义。准皈依正范云:‘不为世法所侵凌,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三宝为世间之良福田。所以归依恭敬三宝,能获福无量。

言无间者:一劫之间受苦无有间断。因此叫无间地狱。有五种无间之别:(一)趣果无间,终此所受之罪,又复直入于彼而无间。(二)受苦无间:所受的苦无稍间断。(三)时无间:一劫之间,时间相续无间断。(四)命无间:一劫之中寿命无间断。(五)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无有间隙。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

当时这婆罗门女以因果之理推知,他母亲在世活著的时候,不信因果报应之理,不但信奉邪说,而且还时常怠慢轻视三宝,以此恶因,应当会随著这恶业招感,必定会生在三恶道之中,于是毅然将舍宅房子卖掉,大大购买种种名贵的香和花,及各种灯涂果乐茶食珠衣等,在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寺里面,大大的做著种种供养。‘十供养’:十种供养品其实并不算多。这里的十供养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取十十无尽之意,不管是十种供养,或千种供养也是以十种来表示无尽。第二种十是表圆满之意。而这十种:第一是香供养,包括各种名香、檀香、沉香。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中有一段:‘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以供养佛。’这么名贵的海此岸栴檀香。香是申供之首事,表诚之初门,香能辟人中秽气,上熏于空,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嘱,诸天不敢不来,所以香在佛法中为佛使。第二种花供养,也是种种的花。第三种灯供养。第四种叫做涂供养。涂就是涂香。是涂抹身体用的。印度富贵人家洗完澡,用一种香粉涂抹身体,叫涂香。现在我们要供佛用涂香,就是另外用一个水碗,水碗上面洒一些香粉。或读经典前先用香粉涂抹手上,而不以秽手污染经典,这就表示涂供养,第五叫果供养:果就是各种水果类都是。第六茶供养:没有茶就用白水供养。现在我们习惯于清晨早起供养一杯开水。也就是表示茶供养。水静止时一直都保持著水平,并随方就圆,供养时起观想,如水般清净、平等、自在,这是水供养最大用意。第七食供养:有饭有菜就叫食供养。我们习惯于初一、十五要上供。在上供时也要起大悲心,祈祝一切众生皆能饮食无缺,身休安康精进于菩提道上。第八宝供养:就是七种珍宝供养。第九珠供养:珠就是璎珞珠。我们现在的挂珠就是璎珞珠。第十衣供养:衣就是指袈裟。以种种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供养,在广修供养的时候,因为看到佛的慈容,非常端庄威严,因此更引发胜心,对于佛世尊更加敬仰,供养的心更加虔诚严肃。

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处所。

婆罗门女,瞻礼了世尊慈容,又瞻又礼,看这个佛像庄严,更加生起敬仰,听讲经,听到那里要学到那里,在这个地方要学著造佛像。不造则已,要造一定要求造个最庄严的。一定要问那一家造佛像最庄严。造佛像最好不要讨价还价,佛像造得庄严的店,他的价钱就贵,有时候一尊等高的佛像相差几万元。但是便宜的店所造的佛像不庄严,所贴的金不纯时,日子一久越变越黑,信徒看了升不起欢喜心。而庄严的佛像,虽然贵一点,自己看了高兴,众生看了起欢喜心,这欢喜叫‘法喜’,容易引发别人道心、敬仰心。反过来不庄严的佛像,还会引人造口业:‘唉!你造这佛像不好看!’这不就造口业了吗?所以要造佛像,要到最庄严的那一家去造,贴金也要到贴得最好的那一家去贴。这个婆罗门女一面瞻仰尊容,内心一面私自念著,这佛是一个大觉大悟而且具足一切智慧的人。如果佛仍在世的时候,我母亲死后而来请问佛,佛世尊必定会知道我母亲生在什么地方。可是现在佛已不在世了......。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令示汝母之去处。

此时这婆罗门女,在那儿落泪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面仰望佛像,眷慕如来,一面哭泣流涕,目不暂舍,久而不去,心里想著要求一个感应。经上说:‘佛不在世时,供养瞻礼佛像就是一种功德’。就在那里瞻礼的时候,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在那儿供佛的圣女啊!你不要再这么悲哀哭泣了,我现在就告诉你你母亲生在什么地方。’由于婆罗门女精诚所致,感动世尊临空安慰示母生处。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这婆罗门女听见空中有人说话,所以合掌对著空中说:‘是那一位神?那位大德来宽慰我的忧虑呢?我自从失去了母亲以后,白天、夜晚都在怀念我的母亲,他受业报,不知堕落在那一界、那一个地方?又无处可以请问。当时空中又再度发出声音告诉这婆罗门女说:‘我就是您所瞻仰顶礼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自在王如来已经涅槃了,所以叫‘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在这地藏经上,虽然文词非常浅显,但您随时随处都要注意。这位过去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现在怎么会跟婆罗门女讲话呢?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时间,时间都是一个假相,在众生份上,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但在佛的果位上,则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佛是有感则应。只要有诚心来感,佛随时都可以应您。我看见您忆念你母亲的孝思,加倍于平常众生的情分多多,所以特别来告示你母亲所生的地方。这一点也是解释我们凡夫内心的疑难,我们也是天天在那儿拜佛、念佛,上供瞻礼佛像,而我们怎么从来就没有听过佛跟我们说话呢?这就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像婆门女那么虔诚,甚至于超出一般众生的常情的诚心,如果没那种诚心,自然没那种感,所以也没那种应了。

为什么婆罗门圣女对他母亲会这样眷念呢?因她知道母亲生时不信正道,不信因果,轻慢三宝!死后又担心母亲堕诸恶道,无人救拔。所以母死不久,即卖诸舍宅,大兴供养于先佛塔寺,为母植福,时时刻刻呼天抢地的悲鸣不已,想要济度母亲于恶趣,因为父母对于儿女养育的恩典是非常广大的。除非是低等的畜生!如果稍有人性的话,任谁都会时时思念报答父母养育劬劳的鸿恩于万一的。增一阿含经云:‘若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百千岁,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亲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这婆罗门女正为不知亡母生界而感到哀伤之际,听佛世尊来告示母亲所生的地方,一时感念佛的大慈悲愍,一方面就要知道母亲之生界,是以内心感激,迫不及待,奋不顾身的举身自扑倒在地上。因为扑得太厉害,手脚肢节都损坏受伤。人也昏死过去了。左右两旁的人掖扶,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苏醒过来,他听见佛跟他说话。为什么要举身自扑呢?我们礼佛是要五体投地的,在中国是屈身下拜的五体投地的。这是因为听佛在空中说话,这时要拜,先向空中拜,所以举身向空中拜,太高了所以一扑,肢节皆损。一苏醒过来马上向空中说:‘唯愿世尊慈悲怜愍我,赶快说我母亲所生之处。我现在身心受损,可能也活不了多久,可能将会命终。’况且人命无常,今日虽存,明日难保,一息不存,转眼又是来生,故说身心将死不久。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这时如来告诉圣女,你供养完毕以后,早早返回你的家宅。端身正坐,并且要一心思惟我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自然会知道你母亲投生在那里。这里告诉他一个念佛的方法。‘端坐’就是正坐、结跏趺坐,端正身心威仪而趺坐著,思惟:就是念,跟念阿弥陀佛的方法是一样的。此圣女因信心坚固,听到那里,就信到那里,而且马上行到那里,也许你会疑惑,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你母亲下地狱了!’而要绕个大弯,叫他回去念佛呢?一般凡夫众生会有这个疑惑!要知道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他具足一切智慧,他会加被圣女,叫他精进用功,这个圣女虽然宿福深厚,但是尚未得到念佛三昧,世尊欲藉著他思念母亲的因缘,叫他去行这个念佛三昧法门,结果因为思母心切,一下子就证得念佛三昧,虽然这圣女宿福深厚,也没有亲自到过地狱,藉此因缘不但一念佛就证得三昧,也才能亲自到地狱看看受苦众生。这就是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权巧智慧,加被这婆罗门女,也告诉后世众生行念佛法门。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这婆罗门女当下就顶礼世尊,礼拜完了马上回到自己家里,因为内心深深忆念母亲!怀念母亲,想知道母亲生在什么地方。为了母亲所以依著佛教他的方法,端身正坐一心念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从这里更能体会佛的权巧智慧,这圣女现在念佛的心,没有念母亲的心重和殷切,所以佛就利用他思念母亲的心,教给他念佛法门,你想知道母亲生到什么地方,要念佛才能知道,这就是权巧方便。

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

婆罗门女,端身正坐,为了想知生母去处,口里念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圣号,心里思惟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尊容,念念恳切,字字分明,这样经过一天一夜,因念念澄清,念念成片相继,故能感应道交,就入了念佛三昧定中,在这个定中见到冥界之相,忽然看见自己的身体到了海边,这个海的海水不是普通海水!就像开水滚了一样的涌沸著,而且还有很多铁做的恶兽,在滚沸的海水上一下飞一下走,从东到西又西到东一下这边,一下子那边的快速追逐著,又看见涌沸的海水中有百千万亿的男子,或女人或沈或浮的出没海中。

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又看到这么多男子或女人有百千万亿数之多,在海中载浮载沈。这些用铁做的恶兽,尽都在吃著这些男鬼或女鬼(在海上这些不是人,是鬼道的鬼)而且互相争夺,痛苦万端,惨不忍睹。又看见很多疾捷恶鬼,这些吃人的鬼,最恶不过了。长得奇形怪状,或多手多眼,那些吃人的夜叉,嘴色很大又凸出牙齿很长,长到嘴唇外边,锋利的像剑一样,不但如此还驱赶这些受罪的人,使之接近恶兽,叫恶兽来吃。或者这夜叉鬼自己捉著罪人,把罪人的头与足抓在一起扭成一团,或扯之令长,或按压罪人使人令短,抛掷颠竖,各种惨状万端,令人不敢久看。这些罪人都是于生前纵贪嗔痴,或作杀盗淫罪恶之业。所以命终之后,随业受报,这是因果不昧的定律。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婆罗门女因为念佛的缘故入是念佛三昧定中,仗佛威光加庇,虽然看到这些惨烈惊恐的景像,心中仍然无所畏惧。且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依佛教化,经一日一夜摄心观像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圣号,入是念佛三昧定中,了达万法唯心,心既了不可得,境亦空无所有。心境既空,如幻如化,所以无所畏惧。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

此圣女感动鬼王无毒前来顶礼迎接,所谓毒是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祸害的源头,此鬼王已离此三毒,故曰无毒,并告白圣女说:‘您好,您是什么因缘来到这个地方啊!’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否?无毒答曰:实有地狱。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婆罗门女就问鬼王:‘我来到这儿,这是什么地方?’无毒鬼王回答说:‘这是大铁围山西面的第一重海。’圣女又问:‘我听说地狱就在这大铁围山之中,是不是真的?’无毒回答:‘正是实实在在的有地狱!’圣女又问:‘既然实有地狱,我是怎么样才能来到这地狱的呢?’无毒回答:‘如果不是具有威德神通之力,那就是必须要靠业力,造了恶业,被业力牵引著来。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形,是无法到达这里的。’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

圣女又问鬼王:‘这个海水是什么缘故,会像开水一样滚得那么涌沸呢?而且又有这么多罪人,和这么多凶恶可怕的恶兽呢?’

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

鬼王无毒回答说:‘这是南阎浮提洲,造恶业的众生,(造善业的已经转生天道或人道去了),而且还是刚死不久的罪业众生,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身阶段的寿命,他的家亲眷属,又没有给他及时广作功德,以救拔他的苦难。自己在世活著的时候,又没有做过任何一点善事因缘。所以只有依他自己所作所为的恶业,感应得到这地狱的报应,自然而然的要先经过此业海受苦啊!’

‘阎浮提’华言‘胜金’。新称南瞻部洲。这胜金本来是树的名字。其他东、西、北三洲没有这种树。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熟了以后流出一种汁,流到河里边,这沙子、水,通通变成金色,而且这金比金矿的黄金还要超胜耀眼,所以叫胜金。这人间的人死了以后,在未转生投胎之前,有一个身,叫‘中有身’或‘中阴身’,也就是依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身,这个身形依经典说有五六岁小孩那么大(大约2—3尺),一般人说死后变成鬼,这不叫鬼,要转投到鬼道以后才叫做鬼,在四十九天以内叫中阴身,每七天还要死一次,死而复生,他死的情形,就像人晕倒一样,晕死过一下子,自己又醒过来了,怎么每七日要死一回呢?这个中阴身是在等他的业缘,如果他要转生人道,得等他父母行淫的这个因缘,他才能入胎。中阴身的寿命最长四十九天,到时一定要随集转生他趣。如果在生是大善或大恶的人,造善的人死后直接生天道去享福享乐。造恶的人,一断了气,就直接堕在三恶道,所以不必经中阴身在那儿等七天死一次。死而复生。所以中国人于亡者死后每七天做一次七,诵经、持咒、供佛供僧,济度亡者往生善处,就是这个原因。

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在这海的东边过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中受苦的众生,比西面第一重海的苦还要加倍。又在这十万由旬之海的东方,又复有一海,其中众生所受的苦楚比十万由旬之海,又复加倍,更加的苦毒无量。这些众生所受此大痛苦楚,系由身口意三业引发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痴等十恶之所招引,由众业所招感,所以称为业海。这业海在经文上分三段叙述:第一是圣女问鬼王为什么海水涌沸,像滚水一样,这叫业海。第二段是众生身口意三业所感招,共号业海。下面尚有一段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佛教最高的原理,那来天堂、地狱、佛、菩萨,都是心所造的天堂、地狱、佛、菩萨。你心作天堂:行十善、修十善业自然升天堂,你心起三毒,造身口意诸恶业,自然下地狱,你持戒修六度万行,广度众生,发大菩提心,入诸禅定,功德有成,自然成佛成菩萨。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离开了心什么法都没有。懂得这个原理,你自己可以做主,你不要天天祷告上帝,你造了恶业,上帝就会饶你吗?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多造善业,不要作恶,自己自然非升天不可。你自己造恶业,纵使是身为上帝,也照样下地狱,是你自己的恶业那个识所变现。

起信论上的随业感缘起,一切法从因缘生,也就是缘起法门,缘起法最简单的说就是业感缘起。所以堕地狱,不是阎罗王叫我们堕的,也不是鬼王叫我们堕的!是我们自己身口意造诸恶业所招感来的。

‘由旬’就是驿站之名,小由旬有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这是印度译站名。中国在没有火车之前,政府有重要公文,都是用马儿跑,从这一站传到那一站,就是驿站。现在有了火车,驿站改成火车站,是一样的,由旬就像火车站一样,一站接一站。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地狱就在这三个大海之内。不是离开三个业海另有一个地狱。那大海里边尚有无数的地狱,有百千之多,而且由于众生之业感不同,众生心量高下不等,所造的业大小不一,自然所感受的地狱苦报,亦各各差别。而所谓大地狱有十八种地狱。次等的地狱有五百个,也是苦毒无比,第三等的地狱亦有千百个,所受的痛苦,仍是无量无边的苦,地狱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三类:(一)根本地狱:即八热八寒地狱,在阎浮提地下五百由旬,重重竖立,受重重寒热的苦恼。(二)近边地狱:即是十六游增地狱,是八大地狱的副狱,靠近寒热之处建立,因此叫近边地狱。(三)孤独地狱:即是杂受寒热的地狱,在山水间,旷野树下,以及虚空之中,受别业的苦报。所谓十八地狱者,是依据十八泥梨经所记载,谓有八热及十寒地狱,总名十八地狱。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

圣女不是没事跑来看地狱的,他是依觉华定自在王佛指示念佛:一心一一意想念母亲,到底生在何处!刚刚听说地狱繁多,又痛苦无量!其母生时,又造诸恶业,必堕地狱无疑。但究竟随业堕生何趣?是以请问鬼王明白指示。方不负此行本意。

所谓魂神:就是心识的异名,小乘人将之立为六识,大乘则将之立为八识,无论六识或者是八识,对于心识,通称为魂神。无量寿经云:‘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法句譬喻经:‘命如华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熟能致不死。从初乐爱欲,因淫入胞胎,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假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终始非一世,从爱痴久长,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又云:‘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

‘圣女你问母亲生到何处去,我得先知道你母亲在生时造了何等行业,做了那些事。也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因果,一切佛经都离不开因果两字。离开因果两字就不是佛经。以便根据所做的业,来查到底生到何处。’圣女答曰:‘我母亲在生时邪知邪见,信奉外道,时而轻视毁谤三宝。我就用种种善巧方便,想令他对三宝产生信仰,但是随即又失去信心又不恭敬三宝了。虽然死了没几天,但不知生到何处去了?’

‘行业’所谓‘行’是‘造作’、‘迁流’二种意思。业即作业,也就是身口意三业,造作种种善恶等业,能够迁流三世,由因趣界,随业受报,所以叫‘行业’。‘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这佛法僧三宝在世间能救渡众生。你毁谤三宝就是毁谤佛世尊及他的法子法孙,造了谤三宝的重罪,等于将苦海中唯一救度众生的舟航给弄坏弄沉了,那么这苦难的众生没得救了,所以造这个罪一定要堕到地狱啊!

法句经云:‘见善不从,反随恶心,求福不正,反乐邪淫。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后郁毒。死人行虐,沈渐数数,快欲之人,罪报自然。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甘心为之,福应自然。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阿含经亦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正是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自然受报。’

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这里为易于查问,所以必先问明姓氏。无毒问她:‘你的母亲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圣女回答说:‘我父亲母亲都是属于婆罗门种族,我的父亲名字叫尸罗善现,母亲叫做悦帝利。’中国古时候开始建立姓氏:一方面是源远流长,易于查考鉴别;另一方面就是专为婚姻问题而应有所别。同姓者不可通婚。印度族姓分四等。婆罗门种地位最高,甚至比国王大臣还高。其意为净行的人,或在家或出家,修净行求涅槃者之谓也。譬喻经云:‘诸外人计,梵王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帝利,胁生毗舍(吠舍),足生首陀。’梵语尸罗,华言为戒律,正译为清凉。善现是华言,或翻性善,是他前生宿习本性之善,今生喜于行善曰善现,由于持戒功德的增上,令善根日益显现,还复本来清净纯良的妙性,所以叫尸罗善现。悦帝利是梵语,未翻成中国话,所以不知其意。鬼王只问母姓氏,为什么要先回答父亲姓氏呢?盖多数地方,以妇必从夫而得以彰名,所以往往先举其夫之名,而后始知其妇姓氏。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

婆罗门种地位高于国王大臣,他们自认是大梵天所生,所以死了也归大梵天,不会堕地狱。佛陀就以因果律来破除他们这种不正确的知见。并不是婆罗门种高贵就升天,而是你自己造了升天的善业,假使你造恶,照样堕地狱,就如悦帝利罪女!这无毒鬼王看见圣女到地狱来,既不是来受罪的罪人,一定是圣女,现在一听说他母亲叫悦帝利,属婆罗门种,本已下地狱,又承这圣女孝顺之孝行,使母亲得脱地狱,所以更加恭敬,马上合掌来启拜圣女。惟愿圣女赶快返回你的本处,你不要再这样忧愁忆念与悲哀眷恋著你母亲。这个罪女悦帝利,已经于三天前就升天了,听说是承蒙他孝顺的儿女为他母亲修福供佛,大兴供养于觉华定自在如来塔寺,以此功德福力,不但悦帝利女得脱地狱苦报而生于天上,其中无间地狱的罪人,亦凭资布施功德福力,同时通通都已感生天上去了!

这个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已经入涅槃了,怎么供养他能获得大福力呢?这是因他虽入涅槃,佛像尚住持世界之间,而圣女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目的是度脱母亲出地狱,怎么连其他同在无间地狱的罪人也都升天了呢!这个完全是‘有缘’两字,悦帝利罪女他增长邪见讥毁三宝,合该堕地狱,但他怎么能得度,因他跟女儿‘有缘’,有一个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而且行住坐卧诸天护卫的女儿,懂得恭敬三宝大兴供养,所以卖家宅求诸供具以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就是这母女之缘,这孝女报母恩把母亲给超度了,这个道理懂了,还是从这‘有缘’上解释:这些无间地狱的罪人,怎么会同一个时间跟悦帝利罪女堕入无间地狱呢?也是‘有缘’。中国有一句话:‘同船共渡,前世有缘’连同船共渡,都不是简单的事,都是要前世有结这个缘才能同上一条船。为何说得这么严重呢?要是平平安安的渡过去,问题不大,要是遇见风浪,一下子把船打翻了,全部淹死了,要是前生不结这个缘,怎么会同上一条船。所以同一个时间堕在同一个地狱,又藉著悦帝利之女供佛的功德,全给超拔升天了,这叫‘同船共渡,前世有缘’。再举个例子解释这疑问,譬如有个有钱的人,而且他是做大官,有一天他父亲坐船到远方,或者要到外国去,船走到外海,遇到台风,这个船遇到危险了,就打电报回去求救,这一接到紧急电报,而且船里坐著一位大老官的父亲,于是就派了空军、海军去救援,结果全船的人都沾上了这个位大老官的光,全得救了,就是这个‘有缘’!同时也给我们众生启示:‘要与众生广结善缘,不要结恶缘!还要随时赞叹别人随喜功德!’才能结个好的‘有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世间有四种恩: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涅槃经云:‘宁以一日受三百矛,不于父母生一念恶。’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亦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纵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鬼王言毕,合掌而退。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鬼王承圣女问其母堕生何处?现在鬼王已经一一清楚回答并叙说其母所生处所,并给介绍地狱大概受苦情形。问答已毕,更无余事,所以合掌而退。这婆罗门女当下像在梦境一样的又回到家,回来了还是在自己的房间打坐念佛。从这件事令他大彻大悟,彻底的悟到‘因果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丝毫不爽。’—过去只是听人家讲,作善升天堂,作恶堕地狱。但谁也没看到天堂或地狱。所以信心不坚固,这时亲自到地狱中,亲自看见地狱这么苦,而且作恶一定要堕地狱。虽然他没上过天堂,那么反过来想到,作善一定升天堂。这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丝毫不会错。不但是事相亲眼所见,相信不疑,这个因果分明之理照样相信不疑。‘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佛的法力也不可思议’。众生造了恶业,要堕到地狱,他这个业力不可思议嘛!这是由他自己造出来的嘛!而你供养佛,就能把堕地狱的人超度出来,就是佛的法力不可思议。再来又了悟心力亦不可思议,这就悟到根本的理论。你说佛力不可思议,为什么佛不直接显神通救度地狱的众生呢?佛的法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是众生的业力更是不可思议,业力把它给障住了。今天悦帝利女能升天,是因为有婆罗门女的孝顺之心非常深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被婆罗门女所感动。由此可知佛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更显出婆罗门女的心力更是不可思议。就是因为他悟到这心力不可思议的道理上,所以就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发大愿,就是前面长者子所发的具足三心的大菩提之愿。第一的‘长远心’:长远大愿,愿我尽未来的劫数,对于一切造罪应受苦的众生,都将广设种种方便法门,我通通要度脱他们得到解脱而后已—这就是‘广大心’及‘第一义心’。这个弘誓大愿,就已经包括这三个大心。

我们听经学佛,要听到那里,学到那里,前面的长者子听到佛给他说法,只听到一句:‘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他当时就发大菩提心。而这婆罗门女,只亲自到地狱里去看一下,当下就发了菩提心!在人间的生老病死苦已经够苦了,等到看了地狱受苦的情形,那才是真苦,为了要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救度众生。我们在听经法会,天天讲‘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要真发,不要只是随文念一念就忘了。我们要发菩提心要怎么发呢?就像婆罗门女一样,在佛像面前发愿:‘我弟子道源从今天起,发菩提心,尽未来劫,若有罪苦众生,我通通广设方便,救度他们。’这就是一个菩提种子!若未真发,这个菩提行根本建立不起来。因为‘以愿引行’,没有愿引导?怎么能行得下去呢!例如我们以前在大陆发了菩提愿,要行菩萨道,到了台湾,不管怎么苦,怎么累,都要行下去。

举个笑话故事:例如你以前在大陆,是个作贼当小偷的,这逃难到了台湾,还是作贼当小偷渡日子,因为他立愿要作贼当小偷,到处偷人家的东西财物,他在大陆作贼,到了台湾还是贼,为什么?立愿立错了嘛!所以你一定要坚定信心,发菩提心度众生。而且不要求名求利,如果还是求名求利,那不是跟作贼一样吗?叫做‘佛法中的贼’。所以你一定要当菩萨不要当凡夫。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当时那位无毒鬼王,就是现在的财首菩萨。那位孝顺的婆罗门圣女,就是这位地藏王菩萨。’这是总结忉利天宫神通品的一段文,缘于文殊菩萨请问佛世尊,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由此可知地藏菩萨因地所做,皆是符合一个‘孝’字,所以佛说:‘孝名为戒,孝是至道之法。’上来已经把地藏经三大分之一的序分讲完。序分又分两小科:(一)通序:又叫证信序:叙述六种成就。(二)别序:又叫发起序。

正宗分:分四科

第一科:明能化主:就是第二品分身集会品

第二科:明所化机:就是第三品观众生业缘品、第四品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品地狱名号品。

第三科:明度脱缘:就是第六品如来赞叹品。第七品利益存亡品。第八品阎罗王众赞叹品。

第四科:明成佛因:就是第九品称佛名号品。第十品校量存施功德缘品。

流通分:分二科

第一科:别流通:就是第十一品地神护法品。第十二品闻利益品。第十三品嘱累人天品前段。

第二科:总流通:就是第十三品嘱累人天品后段。从‘尔时十方如来’开始到经文完为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