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16 平城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迁都平城京

之前说到了持统天皇八年兴建藤原京,而藤原京地处大和三山之内,四方远眺的景色都十分美丽,这一点之前也引用了当时的和歌作为说明,想必大家能够理解。

话题一转,想必大家在正月时都玩过歌牌吧。在歌牌上所记载的“百人一首”中,有一首持统天皇的和歌:

春過ぎて 夏来にけらし しろたへの

衣ほすてふ 天の香具山

《小仓百人一首》里对这首歌进行了一些修改,持统天皇原来的和歌收录在《万叶集》里,有几个地方与百人一首有些不同:

春過ぎて 夏来たるらし しろたへの

衣ほしたり 天の香具山(二八)

这才是这首和歌原本的模样。人们在天香具山上晾晒着衣物,而持统天皇看到青山被白色的衣物染白的样子,意识到夏天来了,因而发出感叹,这就是这首和歌的意思。如果按照百人一首修改后的“衣ほすてふ”的话,意思就变成了“听说人们要在天香具山上晒衣服”,即持统天皇不是直接看到天香具山上的情况而是根据人们的话语想象天香具山上的样子,然而如前所述,从藤原京内是能够直接看到天香具山的,因此这是一首持统天皇根据实际的所见所感而作的和歌,决不能是“衣ほすてふ”,而只能是“衣ほしたり”了。

然而在大和三山的环绕之中,被人们认为会像井内喷涌而出的泉水一样长久不衰的藤原京,也不过在十六年后就被别处所取代了。持统天皇之后即位的文武天皇,在年仅二十五岁时就不幸英年早逝,之后他的母后即位,是为元明天皇。元明天皇在和铜元年二月颁布迁都诏,三年三月将首都迁到了平城(なら)。这个地方后来一般写为奈良,而在当时一般用的是平城这两个汉字。大家都知道“平均”这个词吧,平城这个地名就因土地的平整而来。至于为什么要放弃藤原京、迁都至平城京,我们并不清楚其原因 [1] 。迁都诏中提到帝都的建设需要大量费用和劳力,因此天皇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迁都时机,但是因为迁都是大家的期望,“众议难忍”,最终做出了迁都的决定。而奈良之地的山野地势最合适修建新的都城,但天皇希望在秋收之后百姓的闲暇时间再让百姓从事道路修建等工作,不要给百姓增加负担,因此可以知道这次迁都是根据人民的希望而进行的。

青丹吉宁乐

此前的藤原京已经有不小的规模了,平城京自然对区域规划有进一步的要求。平城京大约四公里见方,是一个东西稍短、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在正中间有南北向的朱雀大路将左京与右京一分为二,南北共有九条大路而东西则有八坊 [2] ,将城市分割为若干个区域,而原本建立于飞鸟地区的诸寺也逐渐移建了过来,兴福寺、大安寺、元兴寺、药师寺等都逐渐移建到了平城京内,成为新都内的一道风景线。圣武天皇神龟元年时,出于向来朝的万国使节显示国家威严的必要,朝廷放宽了身居高位和家财雄厚之人修建房子的限制,允许他们用瓦铺设屋顶,将柱子涂成赤红、墙壁涂为白色,可以想见京内因此变得更加美丽了。藤原京以大和三山的远眺风景为美,而对于平城京的居民而言,三笠山就是让他们魂牵梦绕的风景。

在接下来的元明、元正、圣武、孝谦、淳仁、称德、光仁七位天皇约七十余年的治世期间,平城京都一直作为日本的首都繁荣昌盛。由以下几首和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究竟有多么喜爱这个首都。

青丹よし 寧楽のみやこは 咲く花の

薫ふが如く 今盛なり(三二八)

(奈良之都,现在正如怒放的花儿一样,迎来了它的鼎盛期。)

这是小野老所作的歌,“青丹よし”是“奈良”这个词的枕词,从这个枕词中能多少感受到平城京的美丽。

藤浪の 花は盛に なりにけり

平城の京を 思ほすや君(三三〇)

这是大伴四绳的歌,“藤浪の花”指的是藤花,当藤花满开、微风吹起之时,藤花的摇动就像波浪一样,因此有了这么一句和歌。这首歌的意思是,当藤花盛开之时,你一定会想起平城京藤花的美丽风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都城的深爱之心。

沫雪の ほどろほどろに ふりしけば

平城の京し おもほゆるかも(一六三九)

这一首是大伴旅人的和歌,意思是说每当看到粉雪铺满庭院地面,就能感受到对平城京的爱意。

不仅当时的人们喜爱平城京,即使后世首都迁到平安京(现京都市)之后,奈良也作为日本人的精神故乡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例如《小仓百人一首》中就有这样一首歌:

いにしへの 奈良の都の 八重桜

今日九重に 匂ひぬるかな

(当初盛开在奈良之都的八重樱,现在它的香气就像这样飘散在九重禁里之中。)

这是伊势大辅的歌,作于奈良不再是首都的两百数十年后。不仅如此,芭蕉在九百年后还写了这样的俳句来怀念平城京:

奈良七重 七堂伽藍 八重桜

然而最打动人的还是阿倍仲麻吕的和歌。仲麻吕年轻时就聪明伶俐、博览群书,因此在元正天皇灵龟二年时被选拔为留学生派遣去了唐朝,时年十六岁。他的相貌、学问出众,态度良好,当时唐朝的皇帝玄宗将他提拔为唐朝的官员,因此他错过了一次回国的时机。他与当时著名的诗人,例如李白、王维等人都有交流,不知不觉中就在唐朝度过了三十多年。仲麻吕也到了知天命之年,思乡之情愈发强烈,正巧遇到了藤原清河作为遣唐使访唐,就向皇帝提出想要与这一批遣唐使一起回国。当时唐朝的友人们举办宴席作诗送别他,仲麻吕也仰望月亮,咏了如下这首诗:

あまの原 ふりさけ見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も

(仰望高挂于天空的明月,我不禁想起故乡。想必在此看到的月亮,和在故乡春日地方的三笠山上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吧。)

想必成长在平城京的人,对于三笠山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吧。但是仲麻吕所坐的船在海上被台风吹离了原来的航线,最终漂流到了安南(越南)。在唐朝的首都长安,仲麻吕的朋友诗人李白误以为仲麻吕因为海难遇难,作了如下一首诗悼念他: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仲麻吕后来又回到了长安,得到了唐朝朝廷的优待,结果最终还是没能回到祖国,七十岁时在异国他乡离世。虽然他是以留学生身份被派遣到唐朝去的,却没能回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但是他在唐朝与李白、王维等当时一流的诗人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和展现了日本人的才能,这一点得到了日本朝廷的好评,他后来被朝廷追赠了正二位的位阶。

* * *

[1] 藤原京是以《周礼》理念所建的都城,而此后的遣唐使见识到长安的规模后意识到藤原京的不足,为模仿长安而建新都,此为近年平城迁都理由的通说。——译者注

[2] 平城京有北边坊等区域存在,并非完整的长方形。——译者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