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生于佛陀出世的时代是稀有的机会。

有一次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的施主)去王舍城(rajagaha)探访他的妹夫时,第一次听到“佛陀”这个字眼。当他一听到“佛陀”这个字时,他即刻颂扬:“ghoso’pikhoesogahapatidullabholokasmimyadidam‘buddhobuddho’ti”──意即“朋友,在这世上能够听到‘佛陀’这个字已是很稀有难得的事。”

当佛陀住在鸯崛多罗波国(avguttarapa)的阿巴那城(apana)时,有一个闻名的婆罗门导师施罗(sela)从他的朋友哥尼亚隐士(keniya)口中听到“佛陀”这个字。当他一听到“佛陀”这个字时,他即刻说:“ghoso’pikhoesodullabholokasmimyadidam‘buddhobuddho’ti”──意即“在这世上能够听到‘佛陀’这个字已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不久之后,他跟他的三百位弟子都成为“善来比丘”(ehi-bhikkhu),再过七天之后,他们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些经典的摘要显示出,即使是听到“佛陀”这名词已是很稀有及难得之事,佛陀出世之难能可贵更是无以形容的。

关于这点,我们须了解,当人们提到“钻石”时,它可以是指货真价实的钻石或假货。同样地,在佛陀还未开悟时,早已有佛陀出世的广泛谣言。给孤独长者和施罗两人肯定早已听过六外道导师冒称自己为佛。就像只有提到真实的钻石的时候:“钻石”这两个字眼才能令一位懂得分辨真假钻石的人感到高兴;同样地,只有在提到真实的佛陀的时候:“佛陀”这一词才会令有高度智慧的给孤独长者与施罗感到欢喜。

就有如一个愚人把假钻石当真是一种错误,六外道弟子误以为他们的导师(六外道导师)是真的佛陀也是一种错误与有害的决定,即“邪胜解”(micchadhimokkha)。

为了更深入的体会与珍惜佛陀的稀有出世,(开始时)简要地知道以下有关菩萨与佛陀的事是相当重要的:

一、 菩萨(肯定以后会成佛者,即未来佛);

二、 菩萨的任务;

三、 佛陀(一位已经圆满菩萨的任务和觉悟的至上者);

四、 佛陀的任务(佛陀的日常任务)。

菩萨

菩提(bodhi,觉悟)是指四个道智(maggabana)。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可以有或没有跟它一同生起。

菩提有三种:

(1) 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sammasambodhi):此菩提是四道智连同一切知智。在此,正等正觉者没有依靠导师,而是自己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除了能断除内心的烦恼之外,它也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vasana)。一切知是明了一切值得了解之事。

(2) 辟支菩提(paccekabodhi):此菩提是指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

(3) 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avakabodhi):此菩提是指必需依靠导师(佛陀)的帮助才能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

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三藐三菩萨(sammasambodhisatta),即“未来圆满佛”。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辟支菩提者是为辟支菩萨(pacceka-bodhisatta),即“未来辟支佛”。有很强烈善欲想要证得弟子菩提者是为声闻菩萨(savaka-bodhisatta),即“未来弟子”。

三种未来佛(菩萨)

未来佛可分为三种,即(a)慧者菩萨(pabbadhika),(b)信者菩萨(saddhadhika)和精进者菩萨(viriyadhika)。

成佛即是证得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为了获得这至上的智慧,寻求者的心必须以智慧为主导。以智慧为主导这因素是指在作出一切的身语意业之前,都有一番细心的思考。如此,他的智慧一世复一世地日渐成熟,而在完全圆满时证得远远超越其他智慧的一切知智。

有如在俗世里,我们投资金钱以赚钱,同样地,我们投资知识以获得一切知智。

“慧者菩萨”的慧根最利,在每一分努力里都以智慧为主导,在勤修波罗蜜(parami)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即当成佛。

有些菩萨深信自己能够通过修习波罗蜜而成佛。他们的心最显著的是信。这类菩萨的信比智慧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被称为“信者菩萨”。由于他们并不是以智慧为主导,而是以信为主导来修习诸波罗蜜,因此不能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成佛,而必须在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

还有另一类菩萨纯粹依靠自己的精进力,智慧并不是他们的重要因素,也不太注重修习波罗蜜能够达到成佛这一信念。他们坚持精进就能成佛。因此,在修习波罗蜜时,他们把精进放在首要与优先的地位,而只能在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成佛。因此,他们被称为“精进者菩萨”。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慧者、信者以及精进者这三类分法只是应用于未来佛(菩萨)而已,而不是已经开悟的圆满佛。只有他们还是菩萨时才有这三类分法;一旦证得佛果之后,他们在智慧、信与精进各方面都是没有差别的。我们不能说某位佛在其中一方面比其他的佛更圆满。

pabbadhikanamhisaddhamandahotipabbatikkha;

慧者菩萨慧强信弱;

saddhadhikanampabbamajjhimahotisaddhabalava;

信者菩萨慧中信强;

viriyadhikanamsaddha-pabbamandaviriyambalavam.

精进者菩萨信与慧皆弱,但精进强。

三类菩萨差别的原因

如前面所提到的,有三类菩萨,以及三种圆满波罗蜜的期限,即是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和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这差别的原因是基于菩萨所选择的行道,即是慧者菩萨选择需要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慧行道;信者菩萨选择需要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信行道;精进者菩萨则选择需要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精进行道。

根据其他论师的见解[如《行藏注疏》(cariyapitakaatthakatha)中的“杂论”(pakinnakakatha)所述],三种期限的差别是由于三种不同的精进力层次,即是强、中与弱。[此见解认为慧者菩萨是由于显著的精进力而得以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时间里圆满诸波罗蜜。这一点免不了有“混乱的缺点”(savkara-dosa),因为它把慧者菩萨与精进者菩萨混合起来。]

根据护法论师(dhamanpala)与其他论师的见解,这些期限的差别是由于“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vimuttiparipacaniyadhamma)有所差异,即强、中与弱。

更详细的解释:在菩萨被授记时已可分为三类:

一、 敏知者菩萨(略开智者菩萨,ugghatitabbubodhisatta);

二、 广演知者菩萨(vipabcitabbubodhisatta);

三、 所引导者菩萨(neyyabodhisatta)。

(一)如果“敏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savaka-bodhi),即成为阿罗汉,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patisambhidabana)。这是被授记的八条件之一。

(二)如果“广演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三)如果“所引导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敏知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已经强到他只须在被授记之后,再修习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即可成佛。广演知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只是中等而已,因此在被授记之后,还须再修习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方能成佛。所引导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很弱,因此他在被授记之后,还须再修习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方能成佛。

于此,敏知者菩萨即是慧者菩萨;广演知者菩萨即是信者菩萨;所引导者菩萨即是精进者菩萨。

不可能在未圆满波罗蜜的期限之前证得佛果

需要三、四或五个月才能成熟的稻种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十五天或一个月即可收割的。即使在一天里浇很多次的水,它还是不能如你所愿地生茎、长叶、结米与成熟。同样地,这三类菩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四、八或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圆满波罗蜜期限之前,在诸波罗蜜还未圆满时证得佛果的。[即使是在被授记之后就每天有如维山达拉王子(princevessantara)一般地行布施及勤修其他的波罗蜜,如持戒等等,也是不可能提早成佛的。]

菩萨的任务

只空想获得财富而不事努力的人将会是一无所成。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我们才能期望获得目标。情同此理,欲证得佛果的菩萨必须圆满诸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以修舍离(caga)和善行(cariya)来培育美德。他们以修行作为证悟佛果的管道。

在商场企业里,能够赚取多少有视其资本与努力之多寡。当资本巨大与精进力强时,盈利也多。当资本与棈进力少时,盈利也少。情同此理,通过修习“导致菩提”(bodhiparipacaka)的波罗蜜、舍离与善行而证得的觉悟是与其他的觉悟有所不同的。其差别是与其所注入于修习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差异程度相等的。

其差别的分析如下:

三藐三菩萨(未来佛)在还未被授记时已经累积了许多的功德,以及在心中发愿成佛。

有如在《譬喻》(apadana)中的“佛譬喻”(buddhapadana)里的一段经文提到:

“ahampipubbabuddhesu,buddhattamabhipattayim

manasayevahutvana,dhammarajaasankhiya.”

“从无量劫以来,未来佛已当著无数尊佛面前,在内心里发愿成佛。”

如此,在难以估计的长时间里,他不断地在内心发愿成佛,以及累积特殊的功德,而(有如须弥陀隐士)具备了八条件时,菩萨将在一尊佛面前被授记。

在此须注意的一点是,发愿修菩萨道者所发的“至上愿”(abhinihara)是由两句短语组成的。在他还未具备八条件时,他在许多佛面前所发的愿主要是在内心里,而且是不具足的,因此,那时他还不能够成为菩萨。

然而当他有如须弥陀一般具备了八条件时,他就会开口说出自己的愿:

“iminameadhikarenakatenapunisuttame

sabbabbutampapunitvataremijanatamhahum.”

“愿我为这尊一切知的佛陀所作出的增上行(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之果,能使我得证佛果,以及得渡无量的众生。”

如此他的愿即刻具足,也令到他自己被授记成为不退转菩萨。

至上愿是由于省察佛陀的不可思议之素质,以及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而生起的大善心。这大善心有特殊的能力,可以激使他圆满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来修舍离及善行以培育种种美德。

当该大善心在菩萨的心中生起的那一刻,他已经踏上了朝向一切知智之道。由于他已肯定会证得佛果,从这一刻起他获得了菩萨的称号。由于上述的至上愿是大善心,他建立了菩萨愿,以及修习波罗蜜、舍离及善行之无可匹比能力。

也由于上述的大善心,他得以省察应该修习什么波罗蜜,以及它们的次序。他是以无需导师之助的“波罗蜜思择智”(parami-pavicaya-bana)省察诸波罗蜜。此智是证得一切知智的前提,接下来则是真实地实践与逐一地圆满诸波罗蜜。

有如《行藏注疏》里的“因缘论”(nidana-katha)所述,菩萨在被授记之后,即通过四成就[即:一、一切资粮成就(sabbasambharabhavana);二、无间断成就(nirantarabhavana);三、无时懈怠成就(cirakalabhavana);四、恭敬成就(sakkaccabhavana)。]不断和独特地修习证得阿罗汉道智与一切知智的先决条件之波罗蜜、舍离及善行。

在这四成就之中,(一)“一切资粮成就”是全面与完整地培育一切的波罗蜜。(二)“无间断成就”是在四、八或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圆满诸波罗蜜的期间里,毫不间断地实行,甚至没有一世是没有修习诸波罗蜜的。(三)“无时懈怠成就”是在漫长的期限里(最短为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毫不懈怠地实行,甚至少修一个大劫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四)“恭敬成就”是认真与透彻地培育波罗蜜。

菩萨的道德素质

当看到无助的众生在艰苦的生命旅程里没有归依处,必须面对种种无可忍受的痛苦,譬如生、老、病、死、仇杀、残废、谋生的困难及投生到恶道时的痛苦,已被授记的菩萨深深地被此情景所感动而激起大悲心。由于这大悲心,他能忍受盲目与无知的人对他所犯下的恶毒与残暴之罪行(譬如斩手、切脚、割耳等)所带给他的痛苦。而且他对他们的大悲心是永恒不变的。

他如此地散布悲心予他们:“我该如何对待这些折辱我的人?我是一个真正抱著帮他们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而致力于修习波罗蜜的人。愚痴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爱染是多么的强劲!他们是多么的可悲!由于受到爱染与愚痴的控制,他们对我这致力于帮他们解脱的人犯下了极大的罪恶。由于他们犯下了这些残暴的恶行,严重的后果正在等待著他们。”

如此地对他们散布著悲心,他尝试寻找解救他们的方法,而省思:“由于受到爱染与愚痴的控制,他们错误地把无常之事物视为恒常、苦的视为乐和无我的视为我。我该以什么方法解救他们,使他们得以解脱由因缘和合(有为)而生起之苦。”

当菩萨如此省思时,他正确地观察到忍辱(khanti)是唯一可以帮众生解除生命束缚的方法。对于向他犯下残暴的行为(如斩断肢体等)的众生,他甚至不会怀有最微细的嗔恨心。他想:“由于在过去世所造下的恶业,现在我是应受到这些苦的。我是导致这些恶行的祸首。”如此他视别人的恶行为己恶。

接下来他想:“只有具备了忍辱,我才有能力解救他们。若我以牙还牙,我将跟他们一样是个犯错的人。我将跟他们没有差别。那我又怎么能够把他们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救出来呢?我是不能够的。因此,依靠作为一切力量的根基之忍辱,和把他们的恶行视为己恶,我将忍受这一切。再者,以慈悲为引导,我将圆满诸波罗蜜。唯有如此实行我才能证得佛果。唯有证得佛果之后我才有能力救渡他们,使他们得以解脱由因缘和合而生起之苦。”如此他得以看透正确的情况。

如此观察之后,菩萨以独特的方式圆满诸波罗蜜,即十种普通波罗蜜、十种中等波罗蜜与十种究竟波罗蜜,一共三十种波罗蜜。它们是菩提的资粮(bodhisambhara)。波罗蜜的修习法是以上述的四成就方式实行。

圆满波罗蜜时不长住于天界

当波罗蜜还未完全圆满时(还正在修习波罗蜜、舍离及善行),由于大善业的果报,菩萨可能时常投生至长寿的天界。但是他选择“决意死”(adhimutti-marana)来缩短自己在天界的寿命,因为在天界是很难修习波罗蜜的。因此,他时常投生于人间以继续圆满诸波罗蜜。

波罗蜜与海洋的比较

无论海洋有多大,它还是有个极限的。它的下方界限是海床,上方界限是海面,而四周的界限是铁围山(cakkavala)。另一方面,菩萨所修习与累积而成的布施波罗蜜之洋是无限的。关于这布施波罗蜜的界限,我们是不能以“外物施”或“外财施”的数量,或所布施的血与肉之数量,或所奉献的眼睛与头的数量来衡量的。同样地,我们也无法形容持戒等其他波罗蜜的界限。因此,当把海洋跟波罗蜜之洋作比较时,我们应当知道前者无论多大都是有极限的,反之后者是无限的。

菩萨不会感到极端的痛苦

在夏季的中午时刻,某人可能潜入湖里冲凉。当他如此做时,他不会感到来自天空的炽热。同样地,菩萨将自己沉潜于大悲心之中,当他为众生寻求福利时,他把自己沉浸在波罗蜜之洋里。由于他把自己沉潜于大悲心之中,即使邪恶残暴之徒斩断他的手足等等,他也不会视这极端的苦楚为痛苦。

圆满波罗蜜需要极漫长的时间

菩萨在被授记之后,需要以最少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修习诸波罗蜜,直到波罗蜜完全圆满的最后一生(例如维山达拉王子那一世)。根据《相应部》(samyuttanikaya),一个大劫的时间相等于一个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把每世的骨头堆积成一座高山的时间。因此,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这漫长的时间里,菩萨出生的次数远比海洋里的水滴还多。在这无数世里,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亲眼看到他修习的波罗蜜,或是没有从中得益的。

《本生经》(jataka)里的五百五十个故事及《行藏》里的故事只是菩萨在这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极漫长的时间里的一小部份例子而已。它有如从大海洋里取来一碗海水,以便作为样本。佛陀是在因缘具足与情况适合时才说出这些故事的。已说和未说的故事就有如碗里的水与大海洋的水的比例。

在《胜者庄严》(jinalavkara)里有以下对菩萨修习的布施波罗蜜的称颂:

“sosagarejaladhikamrudiramadasi

bhumimparajiyasamamsamadasidanam

meruppamanamadhikabcasamolisisam

khetarakadhikataramnayanamadasi.”

“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菩萨所布施的己身之血已远比大洋之水来得多。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他所布施的己身之肉也超过二十四万由旬(yojana)广的大地。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他所布施的戴著宝石皇冠之自己的头堆积起来也比须弥山为高。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他所布施的自己的眼已多过宇宙中星辰的数目。”

辟支菩萨(未来辟支佛)必须修习波罗蜜长达两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如果他们修习波罗蜜的时期少过两个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他们是不可能成为辟支佛的。就如三藐三菩萨的情形一般,期限未到时波罗蜜是不能圆满的,所以不能证得辟支菩提。

弟子菩萨(声闻菩萨)有三种,即:一、未来上首弟子(aggasavaka),每一尊佛都有两位上首弟子,就如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一般;二、未来大弟子(mahasavaka),就如释迦牟尼佛时的八十大弟子一般;三、未来普通弟子(pakatisavaka),除了上述以外的阿罗汉。因此一共有三种未来弟子。

在这三者之中,未来上首弟子必须修习波罗蜜长达一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未来大弟子则须修习十万大劫;关于未来普通弟子的期限,经典里并没有提到。无论如何,注解《大本经》的“宿住论”之注疏与疏钞提到大弟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世长达十万大劫,而普通弟子的能力则少过此数。由于他们在每一生皆有修习波罗蜜,从这一点推测,未来普通弟子修习波罗蜜的期限是不会超过十万大劫的。因此,他们的期限是不定的,它可能是一百或一千大劫等。根据一些论师的看法,它可能只是一或两世而已,就有如青蛙的故事中所述一般。

佛陀

如前所述,三类菩萨(未来佛)在各自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即会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maggabana),以及能知一切事的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他们同时也获得了无限(ananta)与无量(aparimeyya)的佛之特质。这些特质是真的太多了,若一尊佛只是颂扬另一尊佛的素质而不谈及其他事,当一个大劫结束后,这些素质还没能说完。已证得这种菩提,在三界中没有相等的众生之圣人被称为一切知佛或正等正觉者(三藐三菩陀,sammasambuddha)。

当在两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辟支菩萨即能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但是他却不能证得一切知智和十力智等。这类圣人被称为辟支佛。

三类未来弟子在各自的期限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即会依靠一位导师(即佛陀)之助而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证得弟子菩提的圣人被称为弟子,他们是上首弟子、大弟子或普通弟子。

佛陀的任务

在这三类觉者之中(即一切知佛、辟支佛与弟子),一切知佛被称为济渡者(tarayitu);他是至上者,在自渡后再渡他人脱离娑婆苦海(即生死轮回)。辟支佛在佛陀与其佛法住世时是不会出现的,他们只出现在两尊佛住世之间无佛的时期。佛陀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及有能力教导他人觉悟它。辟支佛也是无师自通地觉悟了四圣谛,却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教导与使他人觉悟。在亲自觉悟了道、果与涅槃之后,他无法解说这些证悟的体验,因为他没有掌握对于这些出世间法的恰当文字。因此,辟支佛对四圣谛的智慧(dhammabhisamaya,法现观)被论师们譬喻为哑巴的梦或文盲农夫无法以文字来形容的生活体验。因此辟支佛已自渡,然而却不能渡他。

辟支佛可以为那些出家为比丘的人剃度,他们也可以教人“等正行仪学”(abhisamacarika),说道:“你应该如此平静地向前走、向后退、看、说等”。但是却不能教人如何分别名色(nama-rupa)以及观照它们的三相(三法印:即无常、苦和无我)等等,以使他人觉悟道与果。

弟子被称为受渡者(tarita),因为他们是受到佛陀之助与解救而得越渡娑婆苦海的。当乌婆帝沙(upatissa,后来被称为sariputta,舍利弗)听到阿说示尊者(assaji)说:“yedhammahetuppabhavatesamhetumtathagato.”──“由因而生之诸法,世尊已说出它们之因。”,他即证得了须陀洹道果。

从这一点,有人可能会以为弟子可以同时是受渡者(tarita)与济渡者(tarayitu)。但是弟子的教法是源自佛陀,而不是自己的。他不能不借助佛陀的教法去弘法。因此弟子被称为受渡者,而不是济渡者,因为他们是不可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而是只有在佛陀之助力下才能证得道与果。

因此,辟支佛是自渡者,弟子是受渡者。自从他们证得阿罗汉道与果后,他们时常进入果定(phalasamapatti)和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以体验寂静之乐,而不是时常致力于为众生带来利益。

在另一方面,佛陀是不会只停留在为自己带来快乐而已。事实上,在他圆满波罗蜜的时候,他已下定决心:“在我明了四圣谛后,我将使他人同样地明了它。”等等。因此,他日以继夜地执行佛陀的五项任务。

由于必须执行这五项任务,佛只在用餐过后休息一阵子。晚上时,只用后夜的三分之一时间来休息。其他的时间他都用来执行任务。

只有佛陀才有“独特与至上的精进力”(payatta),这也就是佛陀的多种成就之一;所以只有佛陀才能执行这些任务。执行这些任务并不是在辟支佛与弟子的能力范围之内。

省思佛陀的稀有出世

深入地省思菩萨与佛陀的四方面,即:菩萨、菩萨的任务、佛陀、佛陀的任务,能够让我们醒悟到佛陀的出世是一个非常稀有的现象。

详尽的解释:有许多人在看到或听到佛陀的威神力与成就之后。(譬如击败傲慢自大的外道、显现双神变等),都发愿成佛。当佛陀在三十三天(tavatimsa)教完论藏(abhidhamma)之后回来人间时,他显出“自天下降神变”(devorohana),令到人、天神与梵天都能互相见到对方。这自天下降神变的范围上至有顶天(bhavagga),下至阿鼻地狱(avici),四面八方则远至无边世界。那天看到佛陀之非凡风采的人群,没有一个是不因此而发愿成佛的。这点在《法句经注》的自天下降的故事及《胜者庄严疏钞》里解释三种神变时有提到。

虽然那些看到或听到佛陀的成就之后发愿成佛的人数很多,但是其中信心、智慧、愿力与精进力弱的人,在得悉有关波罗蜜的各方面,圆满诸波罗蜜的深度及漫长的时间,生生世世不可间断,以及必须认真、透彻及不惜牺牲性命地实行时,都退缩不前了。只有坚忍不拔地圆满波罗蜜才能证得三藐三菩提。因此佛果被称为“难得”(dullabha)之事。佛陀的出世是真正非常稀有的现象。

因此在《增支部?一集?一人品》(avguttaranikaya,eka-nipata,ekapuggalavagga)的第二部经里提到:

“ekapuggalassabhikkhavepatubhavodullabholokasmim:katamassaekapuggalassa?tathagatassaarahatosammasambuddhassaimassakhobhikkhaveekapuggalassapatubhavodullabholokasmim.”

“诸比丘,在这世上有一个人的出现是非常稀有难得的。那是谁呢?那即是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他的出现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在这部经的注释中也有解释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单只说到十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我们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两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万次,或一千万次,或十亿次,或一千亿次,或十万亿次就可成佛的。同样地,我们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两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万天,或十亿天,或一个月,或两个月,或十万亿个月,或一年,或两年,或十万亿,或一个大劫,或两个大劫,或十万亿个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两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罗蜜,即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与舍也是同样的情形。)事实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只有在这么久的时间里,非常恭敬、热诚、认真、透彻与毫无间断地圆满诸波罗蜜之后才能成佛。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

这部经的疏钞也强调只有至少修习诸波罗蜜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方法的。这是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

没有譬喻可以形容波罗蜜

菩萨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里的出生次数(如从须弥陀隐士至维山达拉王子),多过大海洋里水滴的数目。在生生世世毫不间断地圆满的波罗蜜已多至无可计数。实际上这些波罗蜜是无可譬喻的。在《胜者庄严》里有一首颂偈:

“mahasammuddejolabinduto’pi

tadantarejatianappakava

nirantatampuritaparaminam

kathampamanamupamakuhimva.”

“在须弥陀与维山达拉王子之间,

他出生的次数,

多过大海洋里水滴的数目。

有谁能衡量,

毫无间断地圆满的波罗蜜?

能形容它的譬喻到底在那里?”

除此之外,《道路粮经》(patheyyasutta)的注疏与疏钞和《胜者庄严疏钞》(注释有关一百种善业的美德或相,satapubbalakkhana)中提到:“若从须弥陀隐士在燃灯佛面前发愿成佛时算起,直到维山达拉王子布施马帝王后(maddi)为止的期间之内,把无边世界众生所修的布施等善业累积起来,再跟菩萨于同时期里所修的善业来作个比较,前者的善业也不足于后者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

即使欲成为菩萨也是非常艰难的

莫说成为一位正等正觉者,即使想要达到有如须弥陀隐士能够获得被授记的境界,也需要具备以下八项条件:

一、 是人

二、 是男人

三、 波罗蜜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证得阿罗 汉果。

四、 遇到一尊活著的佛陀

五、 是一位相信业力的隐士(kammavadi,佛教以外 的出家人)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

六、 具备四禅八定与五神通。

七、 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修波罗蜜的非凡精进力。

八、 善欲足够强大至令他发愿成佛。

只有具备了这八条件的人才能戴上“授记之冠”。因此,莫说成为佛陀,即使想要达到有如须弥陀隐士可以获得授记的境界也是非常困难的。

若欲被授记成为菩萨已是如此困难,对于在被授记之后还要以至少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期限,通过四成就的方式圆满诸波罗蜜才能成佛的难度是如何才能形容呢?成佛是真正很困难的。

由于佛果是非常难得的,佛陀出世的“时期”也是很难遇到的。关于这一点,《增支部?八集》(avguttaranikaya,atthakanipata)举例了在娑婆世界的八个“不幸的时期”。它们是:

一、 生于地狱(niray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生在这里的众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极端痛苦的折磨,他们是不可能行善的。

二、 生于畜生道(tiracchan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些生物时常活在恐惧里而不能修善,而且他们也不能分辨善恶。

三、 生于饿鬼道(pet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里的生命时常感到干燥、炽热和受尽极度饥渴的折磨,是不可能修善的。

四、 生于无想有情天(asabbasatta-bhumi),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里的生命是不可能修善的。由于他们没有耳根,因此连听闻佛法也是不可能的。(在《胜者庄严疏钞》里,无色界也 包括在内。)

五、 生于遥远的部落,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机会接触到比丘、比丘尼及其他的佛弟子与信徒。这里的人民都很落后与缺乏知识,因此他们不能修什么善法。虽然他们有耳根,但是却没有机会听闻佛法。

六、 生为一个持有“定邪见”(niyata-micchaditthi)之人;这是不幸的,因为即使持有“定邪见”的人生于佛陀出现的国度,法音之吼不断响遍全国,他也不能听闻与修习佛法。

七、 生为五根不具足之人;这是不幸的,由于过去世的恶业,他的“结生心”(patisandhicitta)缺少了三善因,即无贪、无嗔与无痴(ahetuka-patisandhika,无因结生)。因此他的眼、耳等五根不具足。即使他生于“中国”,也没持有“定邪见”,但是由于五根不具足,他不能得见圣者,也不能听闻与修习他们所教的佛法。

八、 生于没有佛陀出世的时期;这是不幸的,因为在这段时期,即使人们生于“中国”、五根具足与持有正见(即业报智),也没有机会修习戒定慧三学。

不同于上述的八个“不幸时期”(akkahana),第九个时期是很幸运的,它被称为“佛出世之第九时期”(budd’uppada-navamakhana),因为这是有佛出世的时期。生于这时期、五根具足又持有正见的人,将有机会培育与修习佛陀所教之法。“佛出世之第九时期”包括佛陀在生的时期以及佛法住世的时期。

让这“佛出世之第九时期”成为有成果的

现今的佛教徒有幸生为人、五根具足、持有正见及生在正法住世的时期,他们已遇到稀有的“佛出世之第九时期”。虽然已遇著如此殊胜的因缘,若他们懈怠而不修习戒定慧,他们已经错失了黄金机会。生于八个不幸时期的机会是很高与频密的,反之生于正法住世的时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只有在很漫长的无数大劫之后,才有一尊佛出现。因此“佛出世之第九时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现今的佛教徒已经获得了两项祝福。第一即是生于非常难得的正法住世时期,第二即是生为一个持有正见之人。因此,对于这“佛出世之第九时期”,他们应该认真与正确地省察:“我们如何才能了知佛法?我们不可错失了这个正法住世的黄金时期。若错失了它,我们将很凄惨地在四恶道里长期受苦。”

谨记这一点,得遇稀有的“佛出世之第九时期”的人们,希望你们能够培育与修习佛陀所教的戒定慧三学,直到证得阿罗汉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