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5章 巴尔干问题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879年至1914年,欧洲强国之间的关系至少表面上看来很友好。除各国内部事务之外,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巴尔干问题。

《柏林条约》 1878年《柏林条约》与1815年《维也纳条约》十分相似。《维也纳条约》想要解决中欧与西欧的问题。《柏林条约》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巴尔干问题。根据《柏林条约》,保加利亚从土耳其帝国的多瑙河行省分出来。塞尔维亚、黑山与罗马尼亚的领土扩大。《柏林条约》规定,土耳其帝国的行省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由奥匈帝国管理。《柏林条约》第二十三条规定,土耳其苏丹承诺改善对马其顿的统治。希腊未能从《柏林条约》得到任何好处。《柏林条约》签订前的条约规定:塞浦路斯归英国管理。

《柏林条约》签订现场

之后三十年,《柏林条约》作为巴尔干国家宪章,一直是巴尔干国家公法的基础。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大大缩减。列强希望土耳其的统治更令人满意、更有效率。

达尔奇诺事件 在执行过程中,《柏林条约》需要受到监督。黑山问题一开始就比较棘手。根据《柏林条约》第二十八条规定,小公国黑山获得了阿尔巴尼亚人的两个村子——古西涅和普拉瓦及其他几处地方,其领土扩大了。然而,作为土耳其帝国的臣民,阿尔巴尼亚人不愿放弃这两个村子。多次协商未果后,欧洲列强甚至在阿尔巴尼亚海岸陈兵示威。1880年,土耳其最终将达尔奇诺港交给黑山,但没有交出古西涅和普拉瓦。根据《柏林条约》,黑山原本已经获得安提瓦里的一个小港。如今,黑山又获得达尔奇诺港。因此,它已经拥有长达三十英里的海岸线。黑山大公尼古拉打算在达尔奇诺建设温泉疗养馆和赌场。然而,这个想法转瞬即逝。黑山海岸最终未能成为“亚得里亚海的蒙特卡洛”。

色萨利 1878年,希腊非常渴望能调整国界。事实上,骁勇善战的希腊人很有政治头脑,没有参加1878年俄土战争。希腊虽然没有遵守承诺与俄国并肩作战,至少有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获得土地。根据《柏林条约》,土耳其政府已经做出了巨大让步。当列强提出希腊也要有所得时,土耳其政府自然置若罔闻。希腊人感觉受到了欺骗。1880年,希腊政府调遣军队,威胁对土耳其动武。由于无法容忍巴尔干爆发战争,欧洲列强组成一支联合舰队进行阻挠。最后,希腊政府明智地放弃了凭借武力调整国界的打算。1881年,希腊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在列强的诱导下,土耳其人将资源丰富的色萨利省(居民几乎都是希腊人)割让给了希腊。

东鲁米利亚 1885年,在1878年《柏林条约》确立的欧洲体系之下,保加利亚引发了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小危机。1878年柏林会议产生了保加利亚公国。经过多次讨论,柏林会议才慎重做出决定,将保加利亚边界定为北起多瑙河,南至巴尔干山脉。在巴尔干山脉以南,即巴尔干山脉与土耳其之间,是柏林会议上产生的东鲁米利亚自治省。东鲁米利亚是一个新名称,至今无人理解其意。东鲁米利亚主要居民是保加利亚人。之所以取名东鲁米利亚,是为了强调它不属于新产生的保加利亚公国,与它没有任何关系。东鲁米利亚的宗主国是土耳其,总督是基督徒,首府是马里查河上的菲利波波利。

巴腾堡的亚历山大 1879年,列强指定巴腾堡的亚历山大为保加利亚大公。巴腾堡的亚历山大是德意志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妻侄[1],一个出类拔萃的军人。1877年至1878年俄土战争中,巴腾堡的亚历山大加入了俄军。返回德意志后,他在波茨坦的普鲁士驻军任职。其间,他接受了保加利亚大公之位,史称“亚历山大一世”。当时,亚历山大一世年仅二十五岁,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保加利亚人渴望东鲁米利亚同胞回归祖国,而东鲁米利亚人归心似箭。强烈的民族感情在无形中感染了亚历山大一世。1885年9月,菲利波波利爆发了革命。民族主义领袖宣布东鲁米利亚加入保加利亚公国。在内阁大臣斯特凡·斯塔姆博洛夫的敦促下,亚历山大一世决定接纳东鲁米利亚。亚历山大一世率领公国军队进入菲利波波利,与东鲁米利亚军队组成联军。

斯特凡·斯塔姆博洛夫

本杰明·迪斯雷利

然而,土耳其与欧洲列强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土耳其政府只发表了官方抗议。虽然俄国政府态度比较强硬。但英国政府在首相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领导下,一反1878年在柏林会议的立场,表示完全支持保加利亚联军。当初,俄国政府一直想建立包括东鲁米利亚在内的“大保加利亚”。英国政府在两任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和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共同努力下,阻止了俄国政府的计划。事实上,英国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是1878年它已经开始担心“大保加利亚”会成为俄国的利用工具。然而,1878年至1885年,亚历山大一世领导的保加利亚政府一直对俄国不卑不亢。于是,在英国政府的影响下,东鲁米利亚与保加利亚合并得到默许。

斯利夫尼察战役

斯利夫尼察战役 然而,保加利亚邻国塞尔维亚竭力反对此事。塞尔维亚政府提出,既然保加利亚领土有所增加,塞尔维亚的领土也应该增加。接着,争端演变成了战争。1885年11月,塞尔维亚军队穿过了边境。最后,在巴尔干半岛西部风景如画的村庄——斯利夫尼察——遇到了亚历山大一世率领的保加利亚军队。战斗持续了三天。战斗中,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受到另一支塞尔维亚军队的威胁。于是,英勇无畏的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离开战场,返回索菲亚。最终,塞尔维亚人惨败。保加利亚与东鲁米利亚正式合并。

绑架亚历山大一世 斯利夫尼察战役大获全胜之后,亚历山大一世未能安享胜利果实。巴尔干政治非常独特,传奇色彩与悲剧色彩相互交织。1886年8月21日,一批保加利亚军官觉得自己在斯利夫尼察战役中劳苦功高,但未得到足够犒赏,便执枪闯入宫殿,绑架了亚历山大一世。这些军官乘坐蒸汽游艇沿着多瑙河顺流而下,将亚历山大一世送到俄国的雷尼港。这些军官是国家叛徒。宫廷卫兵收受他们的贿赂,与他们是一丘之貉。然而,保加利亚人民一直对勇敢的亚历山大一世忠心耿耿。一个星期后,亚历山大一世便重新回到首都索菲亚。不过,俄国政府不喜欢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一世曾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发电报,但遭到了冷遇。亚历山大一世随后退位,返回军中与昔日友人重聚。这次,他加入了奥匈帝国军队。

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 一连数月,保加利亚群龙无首。首都索菲亚派出代表前往欧洲各国寻找的合适君主人选。最终,在维也纳,有人推荐了科堡家族年轻而富有的军官——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此时,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正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保加利亚接受了这一提议。未经欧洲列强同意,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便来到中世纪保加利亚王国的首都特尔诺沃。1887年7月,他登上大公之位,史称“斐迪南一世”。当初,亚历山大一世备受俄国冷遇。新大公斐迪南一世对俄国的冷遇不屑一顾。斐迪南一世很有主见,其地位十分稳固。一连几年,直到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担任希腊首相,斐迪南一世一直是巴尔干政坛的风云人物。

继东鲁米利亚之后,克里特岛与马其顿是打破巴尔干平静局面的另外两个问题地区。这两个地区借助欧洲各国政府不断制造事端。

克里特问题 克里特岛是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作为现代国家,希腊自然渴望得到克里特岛。克里特岛多数居民是希腊人,他们一直盼着回归希腊。然而,与马其顿一样,克里特岛是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1886年,当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实现统一时,克里特岛要求回归希腊呼声日高。然而,欧洲列强反对克里特岛回归希腊,可以随时派出舰队封锁克里特岛。1889年,克里特岛发生骚乱,最后演变为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暴动。之后,克里特岛暴动不断,但规模都不太大。

希土战争 1896年,克里特岛起义的大火比以往更烈。克里特岛的穆斯林与基督徒互相残杀。迫于舆论的压力,希腊政府派出一支远征志愿军声援克里特岛的希腊人。然而,一直在克里特岛附近海域游弋的列强舰队出面干预。之后十年,欧洲列强海军一直驻扎在克里特首府哈尼亚。1897年,希腊国内群情激愤。很快希土战争爆发。其实,如果不是希腊国内呼声高涨,加上众多英国议员的鼓动,谨小慎微的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根本不会参战。战争仅仅持续了三十天。不过,对希腊军队来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在欧洲列强干涉下,希腊得到了解脱,最终走向了和平。与此同时,德国与奥匈帝国退出了“东部协调组织”。因此,处理克里特问题的欧洲强国缩减至四个国家,即英国、法国、俄国与意大利。

保加利亚军官执枪闯入宫殿

亚历山大一世被绑架,被逼写下退位诏书

希腊王子乔治 在欧洲四大强国诱导下,土耳其承认了克里特岛自治。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次子乔治王子担任克里特总督。在一段时间内,克里特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1898年至1905年,乔治王子担任克里特总督期间,颇受岛内居民欢迎。乔治王子卸任后,希腊前首相亚历山德罗斯·柴伊米斯担任克里特岛总督。看起来,克里特岛内的秩序已经恢复。1908年,经过协商,欧洲列强的驻军准备撤离哈尼亚。如果不是受到外部影响,克里特岛或许会一直平静下去。随着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及其产生的各种连锁反应,克里特岛突然沸腾了。这次,克里特人虽然没有动用武力,但公然藐视列强。克里特人声称要回归希腊,建立了临时政府,由名噪一时的克里特政治家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掌权,代表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管理岛内事务。

乔治王子

克里特回归希腊 希腊政府一方面打算收回克里特岛,另一方面顾虑重重,感觉此举欠妥。欧洲列强对希腊政府的态度十分满意,便将军队从哈尼亚撤离。尽管克里特人开始向希腊议会派议员,但雅典政府不愿接纳。1910年10月,希腊国内政治形势十分严峻。国王乔治一世命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任首相。至此,希腊局势渐渐明朗起来。明智的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决不会公开抵制列强,但克里特岛不久便会与希腊合二为一。在1912年巴尔干战争中,与巴尔干联军交战的土耳其军队吃了败仗。最终,希腊收回了克里特岛。

亚美尼亚问题 巴尔干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像一个即将引燃的火药桶,克里特岛只是其中的部分燃料。亚美尼亚形势也不容乐观。亚美尼亚人大部分是基督徒(约一百万),但受土耳其人统治。亚美尼亚人最危险的邻居不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农民——尽管这些农民一旦受到鼓动,就可能会走极端,而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库尔德人。整个19世纪,亚美尼亚人不断遭到屠杀,但土耳其政府几乎未曾制止。1896年,生活着许多亚美尼亚商人的君士坦丁堡发生了大屠杀。这次大屠杀似乎得到土耳其政府暗中支持。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发动了“宪政改革”,但亚美尼亚人的命运并未因此而改变。1909年,小亚细亚西南部的阿达纳发生了几场大屠杀。大屠杀不仅充斥着杀戮,还充斥着毁尸和其他暴行。人们想一想都会不寒而栗。

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

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妇女

列强的态度 不过,亚美尼亚问题并未引发大规模战争。法国、英国、俄国、美国虽然想终止亚美尼亚人的痛苦,但不愿动武。巴尔干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忙于抵抗土耳其。令人奇怪的是,德国与奥匈帝国似乎对亚美尼亚人的遭遇漠不关心。事实上,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专程访问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勒斯坦。1903年,土耳其政府特许德国财团在巴格达修建铁路。因此,德国政府一直在拉近与土耳其政府的关系。

美国近东救济会为亚美尼亚大屠杀制作的筹款海报

马其顿 与亚美尼亚问题不同,马其顿问题导致了一场大战。长期以来,马其顿农业一直遭受土耳其人的压制。1878年后,马其顿农民开始对土耳其人的倒行逆施有了清醒认识。不少马其顿人生活在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和罗马尼亚。目睹同族所在国家——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罗马尼亚纷纷取得独立,并且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马其顿人渐渐觉醒,渴望获得自由。

马其顿委员会 根据《柏林条约》第二十三条规定,土耳其承诺改变马其顿现状,改革管理方式。然而,土耳其言而无信,根本没有采取任何举措。随着内外矛盾日益尖锐,马其顿人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一场起义正在酝酿之中。1899年,为了实现马其顿自治,马其顿委员会成立。与希腊友谊社、意大利烧炭党的目标一样,马其顿委员会的目标也是争取国家自由。不久,马其顿委员会追随者武装起来,揭竿而起,打破了马其顿人的平静生活。

“米尔茨施泰格计划” 1903年,除了德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采纳了一个已经确定的计划。该计划的草案由奥匈帝国与俄国首次提出,在施第里尔的米尔茨施泰格拟定,史称“米尔茨施泰格计划”。“米尔茨施泰格计划”得到土耳其政府默认。根据“米尔茨施泰格计划”,刚果的德拉马地区由英国军官指挥的一支宪兵管辖。马其顿的塞雷斯由法国军官管辖。希腊的萨洛尼卡由俄国管辖。突尼斯的莫纳斯蒂尔归意大利。马其顿的斯科普里由奥匈帝国管辖。“米尔茨施泰格计划”虽然缓解了当前局势,但无法让巴尔干各国与马其顿人满意,马其顿北部大片土地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巴尔干各国政府心仪的计划(彻底解决各国之间纷争的计划)是马其顿成为基督总督管辖下的自治省,正如东鲁米利亚或1832年至1913年的萨摩斯。

巴尔干国家 随着巴尔干各国实力日益强大,它们开始向土耳其政府施压。巴尔干各国迫切希望,土耳其政府能根据《柏林条约》第二十三条在马其顿实施改革。如果土耳其政府不答应,巴尔干各国便发动战争。然而,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让矛盾重重的巴尔干各国团结一致。一旦巴尔干内部矛盾引发自相残杀,那么与土耳其作战,它们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两件事最终促成了巴尔干各国的团结:第一,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第二,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两件事都发生在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即总部设在萨洛尼卡的统一与进步委员会,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独裁统治后,将土耳其建成拥有内阁与议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次革命让西欧各国拍手称快。至少表面看来,土耳其正在转变为拥有高效政府的现代国家。然而,巴尔干各国认为,对它们来说,革命后的土耳其一旦稳定了局势,就将成为巨大的威胁。于是,巴尔干各国开始相互靠拢。

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 从多方面来看,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最初的确是一件好事。不久,土耳其革命便变质了。然而,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事件从始至终都是坏事。该事件由奥匈帝国外交大臣阿洛伊斯·莱克萨·冯·埃伦塔尔一手策划。奥匈帝国单方面抛弃了《柏林条约》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庄严义务。《柏林条约》第二十五条规定,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主权归土耳其,统治权归奥匈帝国。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奥匈帝国近三十年的统治之下,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秩序井然。对奥匈帝国来说,即使吞并了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现状也不会改变。然而,这意味着奥匈帝国公然违反《柏林条约》。当然,1885年保加利亚吞并东鲁米利亚也违反《柏林条约》。但保加利亚不是《柏林条约》的缔约方。无论如何,奥匈帝国作为代表国际道义的大国之一,严重违反了维护巴尔干地缘政治体系的《柏林条约》。于是,积累已久的巴尔干问题进一步恶化。可以说,从奥匈帝国违反《柏林条约》第二十五条那一刻起,巴尔干国家就失去了往日的安宁。奥匈帝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引发了连绵不断的动乱与战争,最终导致奥匈帝国于1918年走向彻底毁灭。

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版画:庆祝新宪法

阿洛伊斯·莱克萨·冯·埃伦塔尔

1908年危机 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主要居民是塞尔维亚人。因此,战争的首要威胁来自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军队已经接到动员命令,准备与奥匈帝国军队作战。与此同时,奥匈帝国军队也进入战备状态。战争当然不会限制在多瑙河河谷,整个欧洲上空笼罩着战争的阴云。后来,塞尔维亚被说服,遣散了军队。于是,危机得到了缓和。然而,战争的阴影并未消散,巴尔干各国的矛盾再也无法掩盖。

的黎波里战争 事实上,首先开始军事行动的是意大利。关于意大利人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权利问题,意大利与土耳其一直存在争议。这场战争又被称作“利比亚战争”,从1911年9月一直持续到1912年秋,随着1912年10月18日《洛桑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最终,土耳其将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原来,土耳其与巴尔干国家爆发了一场规模更大战争,史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别无选择,只能与意大利握手言和。巴尔干战争与非洲殖民地的命运无关,而与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命运有关。战火最后差点烧到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人在利比亚向意大利人投降

签订《洛桑条约》

巴尔干联盟 既有影响力又有远见卓识的希腊政治家——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推动巴尔干国家组建了联盟。1910年,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担任希腊首相。不久,他便蜚声巴尔干政坛。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不仅成功解决了克里特岛问题,而且奠定了希腊与西欧各国良好关系的基础。1910年至1912年,据说,在精明的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配合下,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促成巴尔干各国——希腊、塞尔维亚、黑山和保加利亚——结联,共同对付奥匈帝国(如果奥匈帝国继续蚕食萨洛尼卡)与土耳其。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关于马其顿改革问题,巴尔干各国政府与土耳其政府之间照会频繁。由于对土耳其政府答复十分不满,巴尔干联盟向土耳其宣战。1912年10月8日,黑山军队首先出动,攻入土耳其的桑扎克。接着,希腊军队、塞尔维亚军队和保加利亚军队分别进入萨洛尼卡、斯科普里和阿德里安堡作战。

希腊军队攻入萨洛尼卡

这样看来,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岌岌可危了。土耳其军被巴尔干军队打败。1912年10月26日,塞尔维亚军队取得斯科普里大捷。1912年11月8日,希腊军队取得萨洛尼卡战役的胜利。保加利亚军队打得更漂亮。保加利亚军队横扫色雷斯,在吕莱布尔加兹战役中连续作战五天,最后打到距君士坦丁堡不到三十英里的恰塔尔贾。在恰塔尔贾战役中,土耳其军队重整旗鼓。最终,擅长打保卫战的土耳其军队守住了恰塔尔贾,1912年11月18日保住了君士坦丁堡。然而,在塞尔维亚军队帮助下,1913年3月26日,保加利亚军队夺取了阿德里安堡,土耳其军队因急于赶往恰塔尔贾,不得不放弃深陷重围的阿德里安堡。

《伦敦条约》 与此同时,从1912年12月16日开始,在爱德华·格雷子爵主持下,欧洲列强在伦敦的圣詹姆斯宫召开会议,探讨结束战争的办法。1913年5月13日,土耳其和巴尔干联盟签署了《伦敦条约》。土耳其同意割让埃内兹至米迪纳以西(除阿尔巴尼亚之外)的欧洲土地。土耳其割让的土地经巴尔干同盟国家协商后再分配。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仅剩下君士坦丁堡、加里波利半岛与马尔马拉海北部海岸地带。随后,阿尔巴尼亚成为独立国家。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5月13日,《伦敦条约》签订。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随之结束。然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序幕同时揭开。尽管巴尔干各国之前已经签署再次分配土耳其割让土地的协议,但土耳其真的割让土地后,巴尔干各国无法统一意见,所签协议根本无法生效。巴尔干各国对在战争中的贡献争论不休,纷纷宣称比别国付出更多,要求更改旧协议。再加上新独立国家——阿尔巴尼亚,土耳其割让土地的分配问题变得更加复杂。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政府派出军队攻打马其顿前线的塞尔维亚军队。随后,双方便爆发了一场短暂的激战。在罗马尼亚军队的干预下,战役很快便结束。罗马尼亚并未参加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这次,罗马尼亚军队跨过多瑙河,直抵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1913年7月31日,当罗马尼亚军队进逼普列文纳时,保加利亚政府屈服了。一场没有列强参与的和平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1913年8月10日,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署了《布加勒斯特条约》。

《布加勒斯特条约》 英国坚持《伦敦条约》,否认《布加勒斯特条约》。欧洲列强中,只有德国承认了《布加勒斯特条约》。德皇威廉二世向罗马尼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发了贺电。《布加勒斯特条约》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由《布加勒斯特条约》直接引发,但它加速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根据《布加勒斯特条约》,希腊获得马其顿南部与萨洛尼卡。塞尔维亚获得马其顿北部和斯科普里。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虽然属于战败国,但获得了实际利益,尽管这不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应得利益。保加利亚获得了色雷斯南部及泽泽阿加赫——爱琴海港口城市。同时,保加利亚必须将自己的一片土地割让给罗马尼亚。趁着巴尔干联盟内讧,土耳其重新夺回了被保加利亚占据的阿德里安堡。

吕莱布尔加兹战役

恰塔尔贾战场上的保加利亚军队

签订《伦敦条约》

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

注解:

[1] 亚历山大二世之妻黑森的玛丽是巴腾堡的亚历山大的姑姑。——译者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