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汉官六种

漢官解詁一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孫星衍敘錄

隋志:漢官解詁三篇,漢新汲令王隆撰,胡廣注。唐志作三卷。後漢書胡廣傳:「所著詩、賦、銘、頌、箴、弔及(諸)解詁,〔一〕凡二十二篇。」不言此書卷數。續漢志補注引廣注,述此書始末極詳。王隆字文山,建武中為新汲令,見文苑傳。漢官篇仿凡將、急就,四字一句,故在小學中。今以隆書為正文,列廣注於下,末附胡廣漢制度十條。

漢官解詁一卷

漢太傅胡廣注

清孫星衍輯

王隆漢官篇

前安帝時,越騎校尉劉千秋校書東觀,好事者樊長孫與書曰:「漢家禮儀,叔孫通等所草創,皆隨律令在理官,藏于几閣,無紀錄者,久令二代之業,闇而不彰。誠宜撰次,依擬周禮,定位分職,各有條序,令人無愚智,入朝不惑。君以公族元老,正丁其任,焉可以已!」劉君甚然其言,與邑子通人〔郎中〕張平子參議未定,〔二〕而劉君遷為宗正、衛尉,平子為尚書郎、太史令,各務其職,未暇恤也。至順帝時,平子為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說,乃欲以漸次述漢事,會復遷河閒相,遂莫能立也。述作之功,獨不易矣。既感斯言,顧見故新汲令王文山小學為漢官篇,略道公卿內外之職,旁及四夷,博物條暢,多所發明,足以知舊制儀品。蓋法有成易,而道有因革,是以聊集所宜,為作詁解,各隨其下,綴續後事,令世施行,庶明厥旨,廣前後憤盈之念,增助來哲多聞之覽焉。續漢志補注案:漢官篇正文別作一行,其有未備者,以續漢志小字補之。

太傅錄尚書事。

猶古冢宰總己之義也。續漢志補注

司馬中外以親寵殊,平事尚書,宰尹樞機,勉用八政,播時百穀。北堂書鈔設官部兩引

下理坤道,〔三〕上和乾光,謂之司空。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將軍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北堂書鈔設官部

前、後、左、右將軍,宣元以後,〔四〕雖不出征,猶有其官,位在諸卿上。北堂書鈔設官部

太常,社稷郊畤,〔五〕事重職尊,故在九卿之首。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古文儒林,舊藝皆說。北堂書鈔職官部

博士稽合同異,講論五始,為春秋。北堂書鈔設官部

公羊傳云: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長者也。古禮,賓客得主人饌,則老者一人舉酒以祭于地,舊說以為示有先。續漢志補注

光祿勳

勳猶閽也,易曰「為閽寺」。〔宦寺〕主殿宮門戶之職。〔六〕續漢志補注

光祿大夫,〔七〕諫議大夫,揖讓群卿,四方則之。北堂書鈔設官部

光祿大夫,本為中大夫。武帝元狩五年,置諫大夫為光祿大夫。世祖中興,以為諫議大夫。又有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於古皆為天子之下大夫,視列國之上卿。續漢志補注、北堂書鈔設官部

武帝以中大夫為光祿大夫,與博士俱以儒雅之選,異官通職,周官所謂「官聯」者也。藝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溫故知新,率由舊章,與參國體,稽合同異,案:北堂書鈔引有此二句。皆能分明古今,辨章舊聞。北堂書鈔設官部、藝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案:北堂書鈔引此在「視列國之上卿」下。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引此在「所謂官聯者也」下。但此與光祿大夫不相比附,疑本議郎之職。今改為正文,而不復別出。

衛尉

衛尉主宮闕之內,衛士于垣下為廬,案:北堂書鈔設官部引作「為區廬于垣下」。各有員部。〔凡〕居宮中者,〔八〕皆施籍于門,案其姓名。若有醫巫僦人當入者,本官長吏為封啟傳,案:當作「本宮長史為封棨傳」,見續漢志。〔九〕審其印信,然後內之。人未定,又有籍,皆復有符。符用木,長二寸,以當所屬兩字為鐵印,〔一0〕亦太卿炙符,案:續漢志補注引作「長可二寸,鐵印以符之。」〔一一〕當出入者,案籍畢,復齒符,〔一二〕乃引內之也。其有官位得出入者,令執御者官,傳呼前後以相通。從昏至晨,分部行夜,夜有行者,輒前曰:「誰!誰!」若此不解,終歲更始,所以重慎宿衛也。藝文類聚職官部

諸門部各陳屯夾道,其旁當兵,以示威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續漢志補注

太僕廄府,皮軒鸞旗。初學記器物部

馬有廄,車有府。皮軒,以虎皮為軒。續漢志補注、初學記器物部、太平御覽車部

考工黃魏瑣連,孫吳之法。北堂書鈔武功部

兵書有黃氏瑣連之器,蓋弩射法也。北堂書鈔武功部

廷尉當理疑獄。北堂書鈔設官部

讞,質也。續漢志補注

鴻臚贊通四門,撫柔遠賓。北堂書鈔設官部

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贊導九賓也。太平御覽職官部

昔唐虞賓于四門,此則禮賓之制,與鴻臚之任亦同。太平御覽職官部

宗正

又歲一治諸王世譜差序秩第。續漢志補注

司農調均報度,輸漕委輸。續漢志補注

邊都諸官請調者,皆有調均報給之也。以水通輸曰漕。委,積也。郡國所積聚金帛貨賄,隨時輸送諸司農,曰委輸,以供國用。續漢志補注

侍中

掌侍從左右,無員,常侍中。漢書百官公卿表注

給事〔中〕,〔一三〕常侍〔從〕左右,〔一四〕無員,位次侍中、中常侍,或名儒,或國親。漢東方朔拜中郎,為給事中。劉向諫議大夫,拜給事中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尚書出納詔命,齊眾喉口。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

唐虞曰納言,周官為內史。機事所總,號令攸發。北堂書鈔設官部、文選、晉紀總論注、後漢二十八將論注、〔一五〕辨亡論注太平御覽職官部

機密之事。文選晉紀總論注

士之權貴,不過尚書,其次諸吏。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諸吏,光祿勳是也。太平御覽職官部

御史

建武以來,省御史大夫官屬入侍蘭臺。蘭臺有十五人,特置中丞一人以總之。此官得舉非官,案:北堂書鈔引作「舉法」,皆誤。當作「舉非法」。〔一六〕其權次尚書。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惠帝三年,相國奏遣御史監三輔。北堂書鈔設官部

孝宣感路溫舒言,秋季後請讞。時帝幸宣室,齋居而決事,令侍御史二人治書,御史起此。案:當重有「治書」二字。後因別置,冠法冠,秩百石,案:「百」上當有「六」字。有印綬,與符節郎共平廷尉奏事,罪當輕重。續漢志補注

執金吾,執禁典兵。北堂書鈔設官部

執金吾,吾者禦也,典執金革,以禦非常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衛尉巡行宮中,則金吾徼于外,相為表裏,以擒姦討猾。續漢志補注、北堂書鈔設官部

太子太傅,日就月將,琢磨玉質。北堂書鈔設官部

言太子有玉之質,〔一七〕琢磨以道也。位次太師。北堂書鈔設官部

少傅琢磨玉質,永承無疆。北堂書鈔設官部

言太子者,珪玉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將作大匠樹栗、椅、桐、梓。〔一八〕續漢志補注

古者列樹以表道,並以為林囿。四者皆木名,治宮室並主之。續漢志補注

中壘、城門,北軍士校,修爾車馬,以戒不虞。北堂書鈔設官部

漢掌兵官。北堂書鈔設官部

河南尹

武帝太初元年,〔一九〕左內史為左馮翊,主爵都尉、右內史為右扶風、京兆尹,治京師,以為三輔,皆如郡。〔二0〕主爵列侯,其職並鴻臚。〔二一〕世祖案:當有「都」字。〔二二〕雒陽,改河南案:當有「郡」字。為河南尹。北堂書鈔設官部

三輔職如郡守,獨奉朝請。成帝丞相張禹遜位,位特進,奉朝請。又以關內侯蕭望之、大司馬嘉皆進奉朝請。光武司徒孫資加特進,奉朝請。奉朝請之號,則非為官。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刺史十有三牧,分土食焉。北堂書鈔設官部

京畿師外,案:當有訛。十有三牧,分部馳郡行國,督察在位,奏以言,案:「奏」上當有「敷」字。錄見囚徒,案:「見」當作「視」。考實侵冤,退不錄職,案:「錄」當作「稱」。狀狀進一奏事焉。案:當有訛。北堂書鈔設官部

巡謂驛馬也,縣次傳駕之,以走疾,猶古言附遂。續漢志補注

縣邑囚徒,皆閱錄視,參考辭狀,實其真偽。有侵冤者,即時平理。續漢志補注

課第長吏不稱職者為殿,舉免之。其有治能者為最。察上尤異州,又狀州中吏民茂才異等,歲〔舉〕一人。〔二三〕續漢志補注

所察有條應繩異者,輒覆問之,不茹柔吐剛也。歲盡,齎所狀納京師,名奏事,差其遠近,各有常會。續漢志補注

中興不復自詣京師,其所道皆如舊典。續漢志補注

假佐,取內郡善史書佐給諸府也。漢書王尊傳注

冀趙常山。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曰「冀州既載」。居趙,今治常山。太平御覽州郡部

兗衛濟河。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曰「濟河惟兗州」。衛國,今治山陽。太平御覽州郡部

青齊河岱。〔二四〕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曰「海岱惟青州」。居齊國,今治焉。太平御覽州郡部

徐魯淮沂初學記州郡部、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淮沂其乂」。居魯國,今據豫州而東海。太平御覽州郡部

揚吳彭蠡。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曰「淮海惟揚州」。又曰「彭蠡既渚」。居吳國,今治九江。太平御覽州郡部

荊楚衡陽。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居楚國,今治武陵。太平御覽州郡部

益庸岷梁。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曰「華陽黑水惟梁州」。漢改梁州(治九江)〔為益州〕,〔二五〕今治廣漢。太平御覽州郡部

涼邠黑水。初學記州郡部、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居邠國,漢改雍州為邠州,國右扶風栒邑縣,屬司隸部,不復屬州。今治漢陽。太平御覽州郡部

雍別朔方。太平御覽州郡部案:續漢志朔方郡在并州刺史部,無朔方刺史,與此不合。

漢別雍州之地,置朔方刺史。太平御覽州郡部

交阯南越。太平御覽州郡部

漢平南越之地,置交州刺史,列諸州治蒼梧。太平御覽州郡部

幽燕朝鮮。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無幽州,而周官有焉。蓋冀之別也。居燕國,今廣陽是。太平御覽州郡部

并代晉翟。太平御覽州郡部

經無并州,而周官有,蓋冀州之別也。居燕國,今廣陽是。太平御覽州郡部案:「居燕國,今廣陽是」七字,當有誤。

太守專郡,信理庶績,勸農賑貧,決訟斷辟,興利除害,檢察郡姦,舉善黜惡,誅討暴殘。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案:太平御覽引作「誅殺殘暴」。

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穀入出,盜賊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歲詣郡,課校其功。功多尤為最者,於廷尉案:此當作「慰」勞勉之,以勸其後。負多尤為殿者,於後曹別責,以糾怠慢也。諸對辭窮尤困,收主者,掾史關白太守,使取法,丞尉縛責,以明下轉相督敕,為民除害也。明帝詔書不得僇辱黃綬,以別小人吏也。續漢志補注

都尉將兵,副佐太守。〔二六〕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案:北堂書鈔引作「都尉一人」。〔二七〕

言與太守俱受銀印部符之任,為一郡副將,然俱主其武職,不預民事。舊時以八月都試,講習其射力,以備不虞。案:太平御覽引有「

備盜賊也」四字。皆絳衣戎服,示揚威武,折衝厭難者也。北堂書鈔設官部〔二八〕

少官嗇夫,各擅其職。周禮天官疏

謂倉庫少內嗇夫之屬,各自擅其條理所職主。周禮天官疏

鹽鐵官

鹽官掊坑而得鹽,或有鑿井煑海水而以得之者。鑄銅為器械,當鑄冶之(事)〔時〕,〔二九〕扇熾其火,謂之鼓鑄。續漢志補注

諸王

諸王在長安,位次三公。北堂書鈔設官部

光武封諸子,各四縣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後漢妾數無限別,乃制設正適,曰妃,取小夫人不得過四十人。續漢志補注

列侯

列侯金印紫綬,以賞其有功,功大者食縣邑,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案:北堂書鈔封爵部引「大小隨邑縣鄉所食,臣其吏民也」。本為徹侯,避武帝諱曰通侯。舊時文書,或爵通侯也,〔三0〕後更曰列侯。今俗人或都言諸侯,乃王爾,非此也。藝文類聚封爵部、太平御覽封建部

諸王受封,皆受茅土,歸立社稷。本朝為宮室,自有制度。至於列侯歸國者,不受茅土,不立宮室,各隨貧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寵。續漢志補注、藝文類聚封爵部

車駕巡狩幸其國,諸侯衣玄端之衣,冠九旒之冕,其盛法服以就位也。今列侯自不奉朝請侍祠祭者,不得服此,皆當三梁冠,皁單衣,其歸國流黃衣皁云。續漢志補注

乘輿豹尾過後,罷屯解圍。續漢志補注

施于道路,豹尾之內為省中,故須過後,屯圍乃得解,皆所以戒不虞也。續漢志補注鸞旗,以銅作鸞〔鳥〕車衡上。〔三一〕續漢志補注

建蓋在中。續漢志補注

轂下,喻在輦轂之下,京師之中。〔三二〕文選曹子建責躬詩注、潘安仁在懷縣作詩注、曹子建求通親親表注、任彥升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

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長安時,出祠天于甘泉用之,名曰甘泉鹵簿。文選任彥升為蕭揚州薦士表注

宗廟是古者清廟茅屋。續漢志補注

古之清廟,以茅蓋屋,所以示儉也。今之明堂,茅蓋之,乃加瓦其上,不忘古也。後漢書光武紀注、續漢志補注

桶,桶也。諸侯丹桶,以丹色也。太平御覽居處部案:「桶」當作「桷」。〔三三〕

梲,梁上柱也。諸侯藻〔梲〕,〔三四〕為藻文也。太平御覽居處部

附:漢制度案:漢制度之名,不見于隋書經籍志。續漢志補注引謝沈書曰:「太傅胡廣博綜舊儀,立漢制度,蔡邕因以為志。」今群書所引,附于解詁之後。

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策書者,編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以命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賜策(書),〔三五〕而以隸書,用尺一木,兩行,惟此為異也。制書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詔三公,皆璽封,尚書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詔書者,詔,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誡敕者,謂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詔敕某官,他皆倣此。後漢書光武紀注、太平御覽文部

天子出,有大駕、法駕、小駕。大駕則公卿奉引,大將軍驂乘,太僕御,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法駕,公不在鹵簿,唯河南尹、執金吾、洛陽令奉引,侍中驂乘,奉車郎御,屬車三十六乘。小駕,太僕奉駕,侍御史整車騎。後漢書儒林傳序注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終則制廟以象朝,後制寢以象寢。光武都洛陽,迺合高祖以下至平帝為一廟,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次當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為祖廟,後遵而不改。後漢書光武紀注

列侯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特進,在三公下,不在車騎下。續漢志補注

是為猥諸侯。續漢志補注

戎,立車,以征伐。續漢志補注

春秋左氏傳有南冠而縶者,則楚冠也。秦滅楚,以其君服賜執法近臣御史服之。續漢志案:以下四條俱引作「胡廣說」。

高山冠,蓋齊王冠也。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近臣謁者服之。續漢志

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續漢志

意謂北方寒涼,以貂皮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續漢志補注

校勘記

〔一〕「及諸解詁」原作「及新解詁」,據後漢書胡廣傳改。

〔二〕點校本、汲本、殿本、集解本續漢百官志補注「通人」下均有「郎中」二字,據補。

〔三〕孔廣陶本(以下簡稱孔本)書鈔卷五二「坤道」作「川道」。

〔四〕「宣元」原作「宣化」,據孔本書鈔卷六四改。

〔五〕孔本書鈔卷五三「社稷」上有「掌」字。又此引還見於藝文類聚(以下簡稱類聚)卷四九,與孫輯引同,孫氏脫注。

〔六〕諸本續漢百官志補注「主殿宮」上均有「宦寺」二字,據補。

〔七〕孔本書鈔卷五六引作「光祿、太中」,與下文「諫議大夫」連讀。

〔八〕「凡」字據類聚卷四九引補。

〔九〕「本宮」,類聚卷四九、初學記卷一二、太平御覽(以下簡稱御覽)卷二三0俱引作「本官」。殿本續漢百官志亦同。黃山校補曰:「官本『宮』作『官』,是。今按:外人謂無官位者,考本官所遣,當封棨傳為信也。」孫案非,且脫注初學記、御覽兩出處。

〔一0〕類聚卷四九、初學記卷一二、御覽卷二三0「兩字」上均有「官」字。按續漢志作「宮名」,此處既指外人,則「宮名」亦當作「官名」。據此可知上述類書所引,「官」下當脫「名」字,而孫輯則全脫矣。

〔一一〕「符」原作「箸」,據諸本續漢百官志補注改。

〔一二〕初學記卷一二「復」下有「識」字,「齒符」下尚有「識其物色」四字。

〔一三〕據孔本書鈔卷五八補「中」字。此引又見類聚卷四八,亦作「給事中」。孫輯脫注。

〔一四〕書鈔卷五八、類聚卷四八、初學記卷一二「常侍」下均有「

從」字,據補。

〔一五〕此引見於文選范蔚宗宦者傳論注,不出於文選後漢二十八將論注。

〔一六〕影宋本御覽卷二二五正作「得舉非法」,孫氏所據本誤。

〔一七〕孔本書鈔卷六五引作「言太子如珪玉」。

〔一八〕點校本續漢百官志補注「椅」作「漆」。按劉昭注下引毛詩傳、陸璣草木疏皆以釋「椅」,未言及「漆」。汲本、殿本、集解本亦均作「椅」。據此則作「漆」恐非。

〔一九〕「太初」原作「太元」,據孔本書鈔卷七六引改。又漢書百官公卿表亦作「太初」。

〔二0〕孔本書鈔卷七六「皆」上有「職」字。

〔二一〕孔本書鈔卷七六「並」下有「屬」字。

〔二二〕孔本書鈔卷七六正有「都」字,孫氏所據本誤。

〔二三〕諸本續漢百官志補注「歲」下均有「舉」字,據補。

〔二四〕「青齊」原作「青州」,據影宋本御覽卷一五七改。

〔二五〕據影宋本御覽卷一五七刪補。

〔二六〕御覽卷二四一其下尚引「備盜賊也」四字。

〔二七〕孔本書鈔卷六三「一人」上有「郡各」二字。

〔二八〕書鈔卷六三兩次引及此條,孫輯脫注。

〔二九〕諸本續漢百官志補注「之事」均作「之時」,據改。

〔三0〕類聚卷五一「通侯」下有「是」字。

〔三一〕諸本續漢輿服志補注「鸞」下均有「鳥」字,據補。

〔三二〕文選求通親親表注「京師」作「京兆」,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又作「京城」。

〔三三〕影宋本御覽卷一八八兩「桶」字均引作「桷」,孫氏所據本誤。

〔三四〕據御覽卷一八八補「梲」字。

〔三五〕據後漢書光武帝紀注及御覽卷五九三引刪「書」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