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八十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一

润州

润州丹阳郡今理丹徒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谓其地为朱方左传云齐庆封奔吴与之朱方是也至鲁哀二十二年吴为越所倂地复属越楚灵王使屈申围朱方执庆封其地属於楚秦并天下为会稽鄣二县之境按吴地志云自句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汉初为荆国故荆王刘贾所都之地今郡城中贾墓尚存至吴王濞诛以其地倂入江都国武帝又分属丹阳会稽二郡之地後汉吴丹阳二郡地按後汉建安十四年吴孙权自吴徙都於京口十六年迁都秣陵复於京口置京都督以镇焉又吴志云京都所统蕃卫尤要是以为重镇後为南徐州置刺史镇下邳而京城有留局其後徐州或镇盱眙或镇姑孰皆留局於京口晋平吴又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元帝渡江都建康改为丹阳尔雅云絶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因为之京口宋因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而扬州如故齐梁以後并因之至陈六代常以此地为重镇隋平陈因废南徐州以为延陵镇移居於京口为延陵县属蒋州开皇十五年罢延陵镇以蒋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县置润州於镇城盖取州东润浦以立名焉大业三年废江都郡之延陵县为丹徒徙延陵还治故县属茅州六年辅公佑反复据其地七年贼平又置润州领丹徒县八年废润州以曲阿来属九年扬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县属润州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润州永泰後常为浙西道观察使理所皇朝为镇江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四

丹徒 延陵 丹阳 金坛

二县割出

上元【入井州】句容【入昇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西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六百七十里 东至常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宣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扬州六合县四百五十三里 北渡江至扬州六十三里 东南至常州一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昇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扬州界四十五里

唐开元户五万四千五百皇朝户主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客一万五千九百

风俗

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至今好用剑轻死易?自永嘉南迁斯为淳乡人性礼让谦谨亦骄奢淫逸婚嫁丧葬杂用周汉之礼

丹阳郡出四姓 许 左 甘 纪

人物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世居京口

唐桓彦范润州曲阿人以诛张易之功拜纳言为侍中扶阳郡

土产

贡方纹绫 水波绫 罗绵绢

丹徒县旧二十乡今七乡春秋吴朱方之邑汉为丹徒县地吴录地理云朱方後名谷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改云丹徒汉书曰丹徒县属会稽郡续汉书郡国志云属吴郡吴大帝嘉禾三年改丹徒为武进晋太康三年复曰丹徒南徐州记云京口北为徐陵其地盖丹徒县之西乡京口里也 万岁楼京口记云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名芙蓉楼楼之最高者至今存焉又按舆地志云俗传此楼飞向江外以铁镇縻之方已北固山在县北一里南徐州记云城西北有岭陡入

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刘桢京口记云囘岭入江悬水峻壁旧北顾作固字梁高祖云作镇作固城有其语然北望海口实为北观以理而推宜改为顾望之顾舆地志云天景清明登之望见广陵城如在青霄中相去鸟道五十余里 马蒜山在县西北三里晋安帝时海贼孙恩战士十万至蒜山来武帝衆无一旅横击大破之即此处也山生泽蒜因以为名 高骊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梁武帝舆驾东行记云自覆船山洒甖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醴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又搜神记云诸葛恪为丹阳尹出猎於两山之间忽见小儿衆莫之识参佐问之曰此事在白泽图曰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名曰系囊衆伏其博识 京岘山梁典云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也 谯山戍海口之戍也 伊娄河开元十二年润州刺史齐瀚以润州北界隔江为限每船绕爪步江沙尾迂回六十里多为风涛所损臣请於京口埭下直截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一十五里即达杨子县无风水之灾岁取利有亿并立伊娄埭自是免漂损之灾 西浦南徐州记云京口旧名项口异苑云交州阮郎晋永和中出都至西浦泊舟见一青衣女子云杜兰香遣信托好君子郎愕然云兰香已降张硕何以敢尔女曰伊命年不修必遭凶厄钦闻姿德志相存益郎弯弓射之即驰牛奔毂轩游霄汉後郎寻被害也 鲁肃墓续搜神记云王伯阳者家在京口东有大冢传是鲁肃墓伯阳妻卒乃平其坟以葬焉经数年忽一日伯阳方在厅事中见一人乘肩舆从者数十辈迳前怒谓伯阳曰我鲁子敬也冢在此二百许年矣君何敢辄相毁坏因目左右与之毒手从者遂牵下伯阳以刀环筑之数百而去登时即死良久乃苏其环筑处遂皆发疽烂寻卒焉京江水干宝晋记魏文帝临江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甘露寺在城东角土山上下临大江晴明轩槛上见

扬州历历诗人多留题唯卢肇云地从京口断山到海门回张祜云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周朴云几连扬子雾独倚润州城孙昉云地拱千寻险天垂四面青金山泽心寺在城东南扬子江按图经云本名浮玉山因头陀开山得金故名金山寺诗人多留题张祜云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孙昉云鸣?妨僧梦惊涛溅佛身以上二寺为江山之胜絶复有名人篇什故编之 武烈帝庙在县东南一里隋司徒陈果人也伪唐册为武烈其灵可畏 黄鹤山在县西南三里宋高祖丹徒人潜龙时常游竹林寺每息於此山常有黄鹤飞舞因名黄鹤山改竹林寺为鹤林寺招隐山在县西南七里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读书因

名招隐山今石案古迹犹存见有虎跑泉及玉蘂树唐李德裕在任作记石存 白兔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延陵县南一百里旧十七乡今十五乡本汉曲阿县地晋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以置也隋移治丹徒唐武德三年移於今理此非古之延陵地古延陵即今常州晋陵县也 句曲山一名茅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茅君内传云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名句曲古名冈山孔子福地记冈山之间有三仙人住是洞庭北门又能辟兵周时名其原泽为句曲之穴秦名勾金之坛山本茅君居因以为名南徐州记云山内有灵府洞室七涂九源交通四方有五穴南二东西北各一吴兴记云此山洞室地道交通五岳南徐州记云洞天三十六所句曲为第八金坛华阳之洞茅盈之祖曰蒙先於此清身厉行自许帝乡後天皇来授司命策书乃登羽车仗紫旌之节骖驾龙虎浮云而去茅山记云此洞昔东海青童乘独飊飞轮车来此山轮迹见在东海山岭上 延陵季子庙在县东北九里史记云吴王寿梦之少子太康地志云吴封季札州来而居延陵故曰延州顾野王云吴自有延陵州来此先已封季子非楚王来邑也祠前有沸井四所 梁简文帝陵有麒麟碑尚存陵有港名曰萧港直止陵口大河去县二十五里 韦昭冢吴书云昭字弘嗣墓在县西南去县七里 周氏墓在县西六里 包氏墓在县後一里

丹阳县东南六十里旧四十乡今二十乡本汉曲阿县地旧名云阳属会稽郡史记云秦始皇云阳为曲阿按舆地志曲阿县云阳地属朱方南徐之境秦有史官奏东南有王气在云阳故凿北冈截其道以厌其气又吴录云截其道使曲故曰曲阿汉封刘贾为荆王遂为荆国立六年为黥布所杀国废至景帝四年以曲阿县属扬州王莽又改曲阿为风美县梁改为兰陵县唐武德二年置云州五年改为简州以崔顺为刺史八年州废为县後隶润州天宝元年复为丹杨县以邑界杨树生丹以为名故今字从木为称 後湖亦名练湖在县北一百二十步南徐州记云晋时陈敏所立语林曰晋太傅褚裒游於湖狂风忽起船欲倾褚公已醉乃云此舫人皆无可以招天谴者惟有孙兴公多尘埃正当以厌天灾耳舆地志云曲阿出名酒皆云後湖水所酿故醇冽也今按湖水上承丹徒高骊覆船山马林溪水水色白味甘舆地志云练唐陈敏所立遏高陵水以溪为後湖又丹阳记云吴孙皓宝鼎元年丹阳宣骞之母年八十因浴化为鼋 天子道汉贾山上书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接吴楚即此道

金坛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二十乡今十二乡本汉曲阿县延陵之乡为吴之地按舆地志云秦汉属会稽郡後汉属吴郡晋元帝时属毗陵郡宋齐梁陈皆为延陵之南界隋平陈以隶蒋州开皇十五年废蒋州延陵之南界移於京口之地别置於金山府大业末乱乡人相保立为金山县隋亡沈法兴窃据江表仍於此置琅邪县唐武德二年李子通破法兴改琅邪为茅州县亦随隶其年九月杜伏威为吴王县名不改五年四月伏威入朝後县陷辅公佑七年三月赵郡王孝恭讨平之其八月於石头城置蒋州地又属赵八年并入延陵县垂拱四年以人物繁广复立金山县又以东阳郡已有金山县故改名金坛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按河图云乃有地胏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又真诰曰其地胏似洛中北?山水似长安丹凤门外井泉之味今按其地爽垲水深土厚历选江乘及之者鲜矣 茅山在县西六十五里 方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大柸山在县南五十里旧名小柸山 思湖在县南六里 长塘湖在县南三十里 高湖在县北一十二里灌田一十二顷此二塘梁普通五年庐陵王记室参军谢德威置隋废武德二年本州刺史刘元超重修复因以为名焉 北谢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荆溪阔四十步其溪山源在县东北丹阳县界内古京城前过溪口入珥渎至丹阳县五十里 官坊埭在县西北去州一百三十六里南去县四里齐梁之代埭北下塘村有周郑刘师等四姓并有官同居村坊於时共置此埭因以为名 袁宠墓晋吏部丹阳太守袁宠墓在县一十里 徐羡之墓宋书云司空录尚书徐羡之墓在县西南二十里 周只墓晋书云国子博士周只墓在县北七里 袁兴祖墓梁书云中书舍人给事中王国侍郎袁兴祖墓在县西一十三里 潘阐之墓梁书云散骑侍郎巴陵太守潘阐之墓在县东二十五里 谢笃墓晋书云常山太守谢笃墓在县东一十六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