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情感散文 > 人与人之间 都是这样走散的

人与人之间 都是这样走散的

作者: 未知 时间: 2024-04-28 阅读: 74 次

三观不合,

是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

作者:洞见·许朝暮

前几天,久未联系的阿美,发朋友圈晒自家儿子的照片。

我本想私信她聊聊天,但在输入框里删删改改,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放下手机,突然有点难过:

曾经无话不说的好友,怎么会变得无话可说了?

上学时,我、阿美和其他几位同学,关系好得不分你我。

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但约定好每次放假都要聚会,将来还要参加彼此的婚礼。

一开始,我们拉了微信群,隔三岔五就会分享各自的近况。

放假回家,也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直至深夜也舍不得散场。

然而,步入职场后,大家的生活节奏各不相同,联系也越来越少。

说好见证彼此的人生大事,但谁也抽不开身,只能送上一句轻飘飘的祝福。

去年春节,大家好不容易聚齐了,却发现除了回忆,一切都改变了。

有人结婚生子,为生活的琐事而烦恼;

有人去了外地,为工作的压力而焦虑;

还有人继续求学,为未来的发展而迷茫。

除了聊些陈年旧事,比如某位同学的糗事,某位老友的变化。

大部分时候,只有话不投机的尴尬。

生活环境的变化,人生境遇的不同,让我们再也无法找回当初的默契。

知乎上有人问:

好朋友为什么会逐渐疏远?

一个高赞回答直戳人心:

渐老的岁月和渐远的三观。

人世间的种种离散,没有惊心动魄的理由,只是时光变迁,各自成长的必然结果。

交集少了,隔阂多了,就再也无法走进彼此现在的生活;

境况变了,分歧多了,就再也无法理解彼此内心的世界。

一见如故的情分,终会化为一别两宽的怀念。

不是谁做错了什么,也不是距离带来的隔阂,而是圈子和三观的鸿沟难以逾越。

1

圈子变了,只能相对无言

电影《山河故人》里,有句耳熟能详的台词: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这句话,正是贾樟柯和表弟韩三明从亲密到疏远的真实写照。

韩三明是贾樟柯二姨家的儿子,每年寒暑假他都住在二姨家,与三明朝夕相处。

兄弟俩年纪相仿、性情相投,一块放羊、收核桃,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

然而,随着渐渐长大,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贾樟柯上高中时,韩三明辍了学,辗转于当地的铁矿、煤矿打工赚钱。

贾樟柯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时,韩三明成了家,肩负起养育孩子的重担。

时间的流逝、距离的遥远,让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多年之后,贾樟柯功成名就,回到家乡看望二姨一家。

三明得知他要来,早早就等在门口,激动地来回踱步。

两人都有满腔的思念,但真正见了面,却相视一笑,不知该说什么好。

后来,贾樟柯回忆起这段往事,哽咽着说:“虽然我们已经非常陌生,但我知道,他的内心涌动着所有的感情。”

其实,他们都没有变,骨子里还是年少时的模样。

只不过是圈子不同,难再相融。

一个是知名导演,身处灯红酒绿的名利场,一个是普通工人,生活被日复一日的劳作填满。

他们再也读不懂彼此的喜怒哀乐,触不到对方的内心深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感情流逝。

一旦走进不同的圈子,只能渐渐疏远,渐渐陌生,直至消散于岁月的长河里。

有些人注定只能共青春,无法同沧桑。

如果圈子变了,不必费力强融。

彼此保持距离,淡然处之,就是对远去的友情最大的尊重。

2

三观不同,只能渐行渐远

《红楼梦》中,邢岫烟人缘极好,妙玉则清高孤傲。

看似性格迥异的两个人,曾是交情深厚的知己。

当年,妙玉在蟠香寺修行,邢岫烟租住在庙里,仅一墙之隔,时常找彼此作伴。

妙玉满腹经纶,邢岫烟便师从妙玉识字学诗,两人既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缘。

后来,邢岫烟穷得走投无路,投靠了荣国府贾家大老爷。

孤苦无依的她,受尽白眼和冷落,性格变得随和安分。

妙玉虽养尊处优,但她被迫出家,因佛门戒律倍感压抑,性格愈发孤僻任性。

机缘巧合下,两位故交在贾府重逢了。

邢岫烟真诚坦荡,融入到了大观园的热闹氛围中,平日和大家一起吟诗作对、侃侃而谈,黛玉、宝钗都同她交往密切。

妙玉却自视甚高,嘲笑黛玉不懂茶,看不起刘姥姥的贫苦粗俗,还刻意摆出超凡脱俗的姿态。

有一回,宝玉过生日,妙玉故作高深,在拜辰帖上自称是“槛外人”。

邢岫烟看到后,忍不住评价:“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的,成个什么道理。”

此后,两人偶有交往,但邢岫烟明白,妙玉对她并非真心看重。

本就出身不同,在命运的巧合下相识,随着三观的渐行渐远,情谊也就淡去了。

张爱玲说:

“如果老朋友再会晤的时候忽然不投机起来,那是以前未分开的时候,已经有了某些使人觉得不安的缺点,已经有了分歧。”

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感情终究无法长久。

三观不合,是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

频率相同,才能心意相通,相处起来毫不费力。

有时候,走着走着就会发现,过去的朋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了。

与其拼命挽留,不如在人生的岔路口好聚好散。

3

相遇是意外,离别才是常态

朋友之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越走越远的?

英国牛津大学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分析了320万份欧洲手机用户的信息和通讯记录,结果发现

人们会在25岁到达一生中的交际巅峰。

此后的20年里,朋友的数量会逐渐减少,交流的频率也会有所降低。

45岁时,朋友的数量会进入平台期,数量变化不大,并持续十年左右。

一旦到了55岁,朋友的数量会再次稳步下降。

能陪你走到最后的人,也许寥寥无几。

人生大抵如此,年少时风华正茂,在无忧无虑的时光中纵情欢笑,前呼后拥着结伴而行;

中年时疲于奔命,在无穷无尽的琐事中耗尽精力,勉强维持着点赞之交;

老年时力不从心,在无依无靠的孤独中对抗岁月,反复咀嚼着过往回忆。

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

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有人向你奔赴而来,又半路匆匆退场。

就像作家郑执在《生吞》中所说:

“散伙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又不是什么例外。”

人生每一场觥筹交错的热闹,最后都会走向曲终人散的寂寥。

迎来送往是常态,不要奢望把谁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

圈子不同,无法强融;三观不合,无话可说。

当彼此的志趣、观念、人生选择出现差异,或早或晚,会变成两条失去交集的平行线。

不必遗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聚散不由你我,惟愿各自安好。

蔡康永说过:

“永远不要把友情放在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个阶段带给自己美好东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脆弱。

哪怕相见恨晚、形影不离,也难以抵挡命运的变幻莫测。

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领悟世间的无常,珍惜缘份的可贵。

聚则不辜负每一寸真心,离则不沉溺每一段过往。

只要坦诚相待过彼此,尽力包容过对方,美好的回忆就永不褪色。

即使要相忘于江湖,也可以笑着说再见。

  • 上一篇: 人到晚年:兄弟姐妹家走一圈才明白 谁老了都可怜
  • 下一篇: 蒋勋:如果有一天 最亲的人忘了你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