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情感散文 > 歇 伏

歇 伏

作者: 未知 时间: 2024-04-28 阅读: 62 次

戚思翠

进入三伏,天气酷热。每天一早,太阳就上了岗,将火热的心抛洒人间,大地到处像下了火似的。此时,恰是农作物生长旺季,农人们只需对农作物稍加管理即可。而上学的孩子们也都放了假,村子里就显得闲了些,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之为歇伏。

那年代,苏北乡村既没电,更谈不上空调了,夏天显得异常酷热而漫长。特别是进入三伏天后,成天汗流浃背,心浮气躁,吃不好,睡不安。乡人称这样的夏天叫:苦夏。为了防止中暑,公家规定从小暑开始,利用早晚凉上工,其余时间蛰伏在家。左邻右舍,聚在树荫下,摇着蒲扇,唠着嗑,喝着绿豆汤、凉茶,嚼着凉瓜什么的,或下河泡凉消暑,顺便在河里捞些蛤蜊、螺蛳,作下顿饭菜之美味,享受着别样的三伏天。

母亲们是闲不住的,充分利用歇伏之机忙着浆洗、曝伏,拾掇家务,将家里搞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她们一边忙碌着,一边在心底酝酿着一件大事:带女儿歇伏!说不清是何时兴起,是谁兴起的。带已嫁闺女回娘家歇伏,实质就是找个理由让嫁出去的女儿回来聚聚,生怕她在男方家里过度劳累。过去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出去的女儿同样是父母的心头肉。

那年代是大集体,田里有没完没了的活。嫁出去的女儿成了婆家劳力,平时每天按时上工,下工回家还要侍奉公婆,拾掇家务,难得有空回娘家。那时兄弟姐妹多,带女儿回家歇伏,自然摊上放暑假的孩子跑腿。孩子不明事理,便问父母:这大热天的,家里又没啥事,带姐回来干啥?父母不高兴了,挥起手掌佯打:你说呢?姐在家累,带回来歇歇呀!又来一句:你玩还喊累呢!孩子听明白了,拔腿就跑,朝着自己姐家方向。

回家歇伏的女儿,除买一些礼品给父母外,还要买些糖果小吃啥的,家里有一群弟弟妹妹盼着呢,左邻右舍的孩子瞅着呢,难得回来一趟,岂能丢了做姐面子?尽管娘家人竭力挽留多歇几日,但没过几天就要回婆家。心里清楚:自己口粮不在娘家,婆家有一堆活等着去做。临走前父母亦送上一些夏天避暑物品给女儿,如油布伞、麦秸草帽、凉鞋等。条件好的再扯一块花洋布。母亲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千叮万嘱,将女儿送出老远。

又不知何时,兴起了带新女婿或准媳妇上门歇伏。男女双方定亲后,两家便成了“亲戚”关系,男青年即可到女方家走动,此时的未婚女婿称之为“毛脚女婿”。每年盛夏,岳丈家便邀请新女婿来家歇伏。新女婿必定带上大礼,其中需带两条大的咸鱼为礼物(为何带咸鱼,至今是谜)。通常规定新女婿歇伏三天,有女方家为了让新女婿觉得女方没拿他当外人,便留他住上十天八天的,女婿如半子嘛。但大多数人家很谨慎,生怕新女婿趁歇伏之机,来个“生米煮成熟饭”,那样不仅破坏女方门风,还让人家耻笑。至于准媳妇去未来婆家歇伏,不但什么礼品都不需带,且婆家是一点不能怠慢的,有女儿的,将女儿叫回来相陪。大鱼大肉地招待,拣好话说,总之要让人家姑娘开心。但有个规矩,姑娘家绝对不可在婆家过夜。所以,一般情况下,离得太远的准媳妇不会去婆家歇伏。

现如今,开放年代,婚姻自由,农村城市化,一切都靠机械化。农村人跟城里人一样,伏天窝在四季如春的空调间里,看看电视、上上网、听听音乐、下下棋,对“歇伏”二字几乎也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简介:

戚思翠,笔名田心。江苏盐城人(现客居常州)。生于1963年5月,中专文化,工薪族,已退休。喜文学,爱涂鸦,亦常获征文奖。 座右铭:为梦而活,活在梦中。不图名利,享受过程。

  • 上一篇: 河南人朋友圈流传的12张照片 暴露了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高贵
  • 下一篇: 日本小学一年级学生获奖作文:我和爸爸的便当盒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