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伤寒寻源

虚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虚烦者。其人无大热。心中温温欲吐。而又不能吐。致内扰而烦。然名为虚烦。而其证有因于虚者。亦有因于实者。皆邪热传里之候。宜分别施治。有邪热传入少阳而发烦者。经云。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盖少阳既不可发汗。而里未实又不可下。故以小柴胡汤两和其表里。表里俱和。则烦自除矣。又有阳热之气。下陷入胸中。而作虚烦。宜用吐法以宣其热。如经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又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皆取吐之剂。宜按其兼证。分别加减。其吐中有发散之义。足以升举下陷之阳邪。此乃吐虚烦之大法。至于烦之实者。非大吐不能除。如经云。病患手足厥冷。脉下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则同一取吐。而轻重又不同矣。病在胸中者当吐。其胃实者。又非吐法所能除。经云。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调胃承气汤主之。所谓阳明病者。胃家实是也。与调胃承气以涤其烦。是于微利之中。仍寓和解之义也。烦热者。因热而烦。其所患皆阳热之证。无阴证也。至虚烦。则有阳病。又有阴病。经云。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盖少阳为阳中之枢。少阴为阴中之枢。热伤少阴。津液被耗。邪热内扰。故各以其兼证。施种种存阴涤烦之法。亦和解之义也。至阴寒证。则反以烦为可转阳之机。故又云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为可治也。

少阳病有烦而悸者。此属胃。胃不和则烦而悸。和胃为主。又有悸而烦者。如经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是也。大凡先烦而后悸者。属实。先悸而后烦者。属虚。补虚泄实。治各不同矣。

别有所谓懊 者。比烦而甚者也。宜因证而分别吐下。如经云。阳明病。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宜栀子豉汤。此宜吐者也。又经云。阳明病。心中懊而烦。胃有燥矢者。可攻。此宜下者也。更有因蛔厥而时自烦者。经云。伤寒蛔厥者。其人当吐蛔。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此得之于时烦时止。得食复烦。与热郁者不同。临证时当细辨也。

有病已愈而犹烦者。经云。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又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脾胃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即愈。此可勿药。即药亦不过平调脾胃。慎勿再与泄热。重伤胃气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