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13章 “莫蒂默十字”战役与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精彩看点

爱德华四世获得“莫蒂默十字”战役的胜利——爱德华四世处决兰开斯特派战俘——爱德华四世与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会师——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麾下大军的组成——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安茹的玛格丽特派军偷袭约克派大营——亨利六世册封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为威尔士亲王——兰开斯特派没有选择进入伦敦——兰开斯特派的顾忌

韦克菲尔德战役的大溃败并没有摧毁约克派,但约克派的一些主要将领丢了性命。如果约克公爵理查德早点亡故,那么玫瑰战争的一大诱因将不存在。然而,事到如今,玫瑰战争不但关系到约克公爵理查德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亨利六世对其大臣的信任。玫瑰战争的爆发在于英格兰王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一部分人对兰开斯特家族及其治国理念深恶痛绝。因此,尽管丰功伟绩的约克公爵理查德英年早逝,但约克派的势力依然存在。然而,不难预料,群龙无首的约克派会变得势孤力薄,最多只能牵制兰开斯特派,并且与兰开斯特派处于僵持状态。因此,全面有序的统治愈发遥不可及。拉德福德桥溃败和韦克菲尔德大溃败后,约克派能迅速取胜,证明反对派内心的不满远比表面看起来的强烈,也证明了在英格兰,有一大批人支持约克派。这批人虽然没有参加这些战役,但彼此心照不宣。单凭足智多谋的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以及风华正茂、坚忍不拔的马奇伯爵爱德华,不能让约克派迅速反败为胜。但有了英格兰各城镇及比较安定地区的暗中支持,具有优秀品质的马奇伯爵爱德华和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才能成就约克派的大业。

父亲约克公爵理查德在韦克菲尔德被杀时,马奇伯爵爱德华正在什鲁斯伯里的威尔士边境地区,率部准备迎战贾斯珀·都铎的部队。听到父亲约克公爵理查德在韦克菲尔德兵败,兰开斯特派的军队向南开拔前往伦敦后,马奇伯爵爱德华决定立即离开边境地区,并且率领旗下所有部队火速挺进英格兰米德兰地区,在那里与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的部队会合。抵达伦敦前,兰开斯特派的军队可能已经遭遇马奇伯爵爱德华和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率领的约克派联军。但突然间,其他情报传来,贾斯珀·都铎和奥蒙德伯爵詹姆斯·巴特勒集结了一支精锐之师,包括来自法兰西、布列塔尼和爱尔兰的士兵[1]正全力以赴北上,已经到达威尔士边境地区。而马奇伯爵爱德华率军进入了英格兰米德兰地区。此时,他的军队正在赫里福德。因此,马奇伯爵爱德华立即命令自己的军队掉转方向。在威尔士边境地区拉德洛和赫里福德中间的“莫蒂默十字”,马奇伯爵爱德华率军遭遇了贾斯珀·都铎率领的精锐之师。1461年2月2日,约克派与兰开斯特派再次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在兵力上,约克派的军队似乎占据上风。战役开始前,据说,东方天空似乎出现三个太阳。三个太阳先彼此独立,后又合为一体。看到这一景象,马奇伯爵爱德华跪下祷告,感谢上帝。[2]“不久,他便精神抖擞,气宇轩昂。他立刻与兰开斯特派的军队开战,直到打得兰开斯特派的军队落荒而逃。最终,马奇伯爵爱德华的军队歼敌三千人,并且抓捕、斩首了一些兰开斯特派军队的将领,但贾斯珀·都铎和奥蒙德伯爵詹姆斯·巴特勒从战场上逃走。他们乔装改扮,仓皇逃离‘莫蒂默十字’。”对“莫蒂默十字”战役,人们知之甚少。如果三千名兰开斯特派的士兵被杀,那么兰开斯特派的军队一定是一败涂地。在威尔士边境地区,约克派贵族拥有众多庄园,他们名下的佃户不太可能窝藏庇护逃犯。

马奇伯爵爱德华

“莫蒂默十字”战役

马奇伯爵爱德华率军大获全胜后,便开始心狠手辣地对待重要俘虏。显然,他效仿了韦克菲尔德战役后兰开斯特派贵族领主的做法。这些要犯包括贾斯珀·都铎的父亲欧文·都铎。欧文·都铎是伟大的都铎家族的创始人。他娶了亨利五世的遗孀瓦卢瓦的凯瑟琳为妻。瓦卢瓦的凯瑟琳曾为亨利五世带来一份贵重的遗产,即半个法兰西。在赫里福德集市,欧文·都铎被枭首示众,他的头颅被挂在集市的十字架上。直到最后一刻,看到斧头和垫头木,欧文·都铎都无法相信自己会被处决。“他身着紧身上衣,盼望赦免死罪,直到他红色天鹅绒紧身上衣的衣领被撕破。他悲叹:‘我的头颅将靠在垫头木上,再不能靠在瓦卢瓦的凯瑟琳的大腿上。’他开始全身心默念上帝,安心受死。”[3]欧文·都铎身首异处后,一个疯女人梳理了他的头发,并且将他脸上的血污洗净。然后,这个疯女人拿起蜡烛摆在欧文·都铎遗体的周围,约一百支烛火在摇曳。

经过休整后,马奇伯爵爱德华立即班师穿越米德兰地区,与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的部队会师。会师前,在约克派曾经高奏凯歌的地方,即圣奥尔本斯,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的部队被兰开斯特派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韦克菲尔德战役结束后,[4]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从苏格兰回到英格兰,并且加入位于约克郡的兰开斯特派军队。这支军队召开将领会议,决定立即向伦敦进军,帮助亨利六世摆脱约克派的控制。向伦敦进军的计划显现出安茹的玛格丽特的过人胆识和充沛精力。据说,此时,兰开斯特派的军队中有来自苏格兰、威尔士及英格兰北方的士兵。他们越过特伦特河向南挺进,走的路线与现代英格兰大北方铁路的线路大致相同。兰开斯特派军队经过之处只留下一座座被洗劫一空的城镇,因为他们大言不惭地声称,他们有权在特伦特河以南任何地方烧杀掳掠,为所欲为。[5]接下来,格兰瑟姆、斯坦福、彼得伯勒、亨廷登、墨尔本、罗伊斯顿等地,都留下兰开斯特派军队洗劫破坏的痕迹。[6]1461年2月16日,在邓斯特布尔,兰开斯特派军队遇到一支据说由该镇一位屠夫率领的约克派军队。[7]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指挥兰开斯特派军队打败了这支约克派军队,约克派军队战死近两百人,羞愧难当的屠夫上吊自尽。

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率领一支庞大军队,士兵主要从伦敦和肯特郡募集。与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同行的还有亨利六世、诺福克公爵约翰·德·莫布雷、阿伦德尔伯爵威廉·菲茨阿伦、埃克塞斯伯爵亨利·鲍彻、威廉·邦维尔男爵。当安茹的玛格丽特率军抵达圣奥尔本斯时,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已经在圣奥尔本斯北端一块叫“巴尼特荒原”的地方安营扎寨,设兵布防。[8]此外,他安排一批弓箭手驻守在圣奥尔本斯的中心,靠近大十字架附近。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的军队阵营强大,因为他拥有一支精良的炮兵部队。这支炮兵部队受精心制作的网格栅栏系统保护,上面布满刺钉。[9]从友好同盟佛兰德斯伯国那里,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得到一批勃艮第“火枪手”。对勃艮第“火枪手”,我们几乎难以用一个现代词语形容,因为每位“火枪手”都必须将炮管搁在炮架上,这些笨重的武器很可能损己利敌。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一点确实一语成谶,大风迎面向火枪手们吹来,炮管内的火焰吹到他们脸上,十八名火枪手被活活烧死。[10]

1461年2月17日下午,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打响。[11]参战双方势均力敌,各有五千名士兵[12]。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军队由萨默塞特公爵亨利·博福特统领。他经验老到,领导有方。兰开斯特派的军队主要由北方贵族领主的家臣组成。他们分别隶属各自的贵族领主,每人佩戴着各自贵族领主的徽章,“这样,通过佩戴的徽章,每人就可知晓自己所属的贵族领主。”[13]他们还佩戴同行的安茹的玛格丽特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的徽章。这枚徽章有黑红相间的“绑结”,以及鸵鸟羽毛图案。老兵安德鲁·特罗洛普率领兰开斯特派军队的突击队。

显然,出乎约克派军队的意料,他们遭到兰开斯特派的突袭。约克派的侦察兵或者警戒队铸成大错。“约克派的侦察兵没有带回任何消息,或者报告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具体位置。只有一名侦察兵回来,禀报说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军队在九英里开外。”[14]因此,一切都“为搜索对手方位而乱了套”。兰开斯特派的突击队进入圣奥尔本斯,但被驻防在大十字架附近的弓箭手击退并四处逃窜。与此同时,安茹的玛格丽特率领军队的余部向北推进,并且袭击了约克派军队的主营地。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的手下惊慌之余,竟不曾使用阵中的大炮回击。约克派军队的将领试图改变作战队形,以便更好地迎敌。但在弃旧换新,即旧阵形解散,新阵形布置完成的关键时刻,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军队扑了上来。[15]

据说,约克派的军队有人背信弃义,叛徒无疑是所谓的“肯特郡首领”洛夫莱斯。战斗正酣之际,亨利六世逃脱,回到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身边。如果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军中没有叛徒里应外合,那么亨利六世绝没有机会逃脱。据说,亨利六世逃走实乃言而无信,但很难把责任全部归咎于他。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和诺福克公爵约翰·德·莫布雷侥幸逃出生还,但他们手下大概一半士兵战死沙场。[16]

为庆祝兰开斯特派军队旗开得胜及与家人团聚,亨利六世册封时年未满八岁的儿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为威尔士亲王,还封加来老兵安德鲁·特罗洛普为骑士。在拉德福德桥战役时,安德鲁·特罗洛普投奔亨利六世。从那以后,他一直在圭斯尼与萨默塞特公爵亨利·博福特并肩作战。此时,在韦克菲尔德战役及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中,他为兰开斯特派带来了好运。由于脚部受伤,安德罗·特罗洛普几乎无法行动。虽然只是一介武夫,但为感谢被册封为骑士,安德鲁·特罗洛普对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的致辞倒也得体。他说:“殿下,我受之有愧,因为我只杀了十五名对方士兵。我站在原地没动,约克派的士兵杀过来,全被我杀得动弹不得。”[17]

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

兰开斯特派大捷后的另一续幕却不那么令人愉快,这表现出英格兰战争礼制的崩溃。任何一方获胜后,处决战败方的要犯似乎已经变得理所当然。但特别令人反感的是,处决约克派要犯竟然当着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及其八岁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的面进行。据说,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甚至被教唆下令处决犯人。据勃艮第的让·德·沃林讲述,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问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好儿子,你看那边两位骑士,该怎样处死他们?”这两位骑士是托马斯·克里爵士父子。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答道:“应该砍了他们的头。”[18]另一位约克派的重要将领威廉·邦维尔男爵也命丧黄泉。

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胜利庆典总算落幕。约克派军队被打得七零八散,伦敦向兰开斯特派敞开了大门。正如历史不断重演的那样,又一个问题摆在兰开斯特派的面前,即他们是否应该立即勇敢挺进首都伦敦。坎尼战役后的汉尼拔、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后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埃吉希尔和布伦特福德战役后的查理一世,都面临过同样的问题。伦敦富贵尊荣,是约克派最重要的基地。此时,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与伦敦之间已经没有约克派军队的阻挡。安茹的玛格丽特身后跟随一支大军,由于大战告捷而精神抖擞,气势如虹,至少当时许多人这样认为。

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结束后,伦敦市政府表示乐意见到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于是,伦敦市市政府立即派出两位贵族夫人,即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卢森堡的雅克塔和白金汉公爵夫人安妮·内维尔前来调停,准备迎接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由于估计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随时可能抵达伦敦,两位约克派的重要神职人员,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鲍彻和埃克塞特主教乔治·内维尔,仍在坎特伯雷静候事态发展。然而,兰开斯特派没有选择进入伦敦。相反,他们从圣奥尔本斯撤到邓斯泰布尔,“亨利六世和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这一撤退决定简直是自取灭亡。”[19]

此时,人们普遍认为,亨利六世和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没有率军进入伦敦是希望伦敦市市民不再惶惶不安,担忧兰开斯特派军队将伦敦洗劫一空。“因为伦敦市市民认为,如果兰开斯特派军队的士兵进入伦敦,那么残暴成性的他们一定会疯狂劫掠。”[20]威廉·伍斯特认为,伦敦城防守薄弱,伦敦市市民毫无斗志。“如果亨利六世和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携军队进入伦敦,那么其梦寐以求的一切将唾手可得。”[21]在先前的战斗中,伦敦市市民并没有显示出任何抵抗兰开斯特派军队的意向。但有迹象表明,兰开斯特派军队如果不武力强攻伦敦,就无法进入伦敦。伦敦市市长及市议员运送一部分物资,即“面包和食物”,以及一定数额金钱前去安抚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然而,伦敦市市民截获了这批物资,并且将其据为己有。此外,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派出由鲍德温·富尔福德爵士指挥的一支军队前去占领威斯敏斯特宫,但这支军队遭到伦敦市市民的围攻,寸步难行。

一位伦敦编年史家认为亨利六世不敢轻易攻城。“亨利六世和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打算来到伦敦,处死反对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人,但伦敦的普通市民既不允许反对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人,也不允许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的任何手下进入伦敦。因此,亨利六世和安茹的玛格丽特北上了。”[22]据称,马奇伯爵爱德华正率军从威尔士赶来。因此,即使亨利六世能进驻伦敦,处境也十分尴尬。亨利六世将面临骚动不安的伦敦市市民和在“莫蒂默十字”战役中获胜的约克派大军。因此,英格兰王室的军队撤到了约克郡。正如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编年史家拉斐尔·霍林谢德所说:“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对埃塞克斯郡心存疑虑,对肯特郡东猜西疑,对伦敦缺乏信心……她从圣奥尔本斯启程回到英格兰北方。英格兰北方各郡才是她的根基,会对她施以援手,提供庇护。”[23]

注解:

[1] 《三部15世纪编年史》,第77页。——原注

[2] 《三部15世纪编年史》,第77页。——原注

[3] 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1页。——原注

[4] 威廉·伍斯特:《布里斯托尔史》,第775页。——原注

[5] 威廉·维特哈姆斯蒂德:《圣奥尔本斯修道院记事簿》,第1卷,第234页。——原注

[6] 《三部15世纪编年史》,第155页。——原注

[7] 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2页。——原注

[8] 约翰·维特哈姆斯蒂德:《圣奥尔本斯修道院记事簿》,第391页。——原注

[9] 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3页。——原注

[10] 《三部15世纪编年史》,第155页。——原注

[11] “战斗结束后,夜幕降临,不得不停止追击溃军,故这场战斗不可能持续太久。”参见约翰·维特哈姆斯蒂德:《圣奥尔本斯修道院记事簿》,第392页。——原注

[12] 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2页。——原注

[13] 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2页。——原注

[14] 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3页。——原注

[15] 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2页,第213页。——原注

[16] 格雷戈里认为,这场战斗中,三千五百人被杀,参见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2页。威廉·伍斯特曾指出,约克派军队被杀人数有可能为两千人。参见威廉·伍斯特:《布里斯托尔史》第776页。——原注

[17] 格雷戈里:《编年史》,第214页。——原注

[18] 勃艮第的让·德·沃林:《大不列颠编年史》,第330页。——原注

[19] 威廉·伍斯特:《布里斯托尔史》,第776页。——原注

[20] 格雷戈里:《编年史》,《编年史》,第214页。——原注

[21] 威廉·伍斯特:《布里斯托尔史》,第776页。——原注

[22] 《三部15世纪编年史》,第76页。——原注

[23] 拉斐尔·霍林谢德:《编年史》,第3卷,第661页。——原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