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脉经钞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四時脈十一

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名曰平脈也(下四條無「也」字。文不一律,今據《病源》五補),反得浮澀而短者(原注:《千金》十一「浮」字作「微」,案:與《病源》同,《翼方》又作「微浮而短澀」),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為賊邪(《病源》通無此類三字,下不復出),大逆,十死不治(原注: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三,忌庚辛」)。反得洪大而散者(原注:《千金》云「浮大而洪」。按,與《病源》同),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為實邪(扶字《病源》、《千金》通作「乘」)。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而,《病源》誤「滯」),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是病易治(《病源》作「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病源》有「土之畏木」四字)為微邪,雖病即差(二字《病源》作「不死」)。

夏心火王,其脈洪大而散(《病源》作「浮洪」。原注:《千金》十三作「浮大而洪」。按今《千金》注云,散,一作「弦」),名曰平脈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濡」,《千金》誤「滯」),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原注: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二,忌壬癸」)。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病源》無「細」字),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原注:《千金》「浮」作「微」。按,與《病源》同),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即差(二字《病源》作「不死」)。

六月季夏建未(《千金》十五上有「也」字),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四句《病源》作「六月脾土王」五字),其脈大(脾脈名大,僅此處大字不誤,可寶貴也。漢隸大作夥,後人不識,誤改為代。夫代、死脈也,豈有胃氣者哉),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病源》有「長夏以胃氣為本」七字。。大不至數,阿阿,蓋舒緩貌)。反得弦細而長者(《病源》作「弦而急」。《千金》作「弦而長」),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克」《病源》作「乘」),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原無注,疑脫)。反得浮而短者(原注:《千金》「浮」作「微」。按,與《病源》同),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扶」《病源》作「克」。《千金》作「乘」)為實邪,雖病自愈(四字《病源》作「不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原注:《千金》作「浮大而洪」。按、與《病源》同。今《千金》無「大」字),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病源》作「當差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凌土,為微邪,雖病即差(四字《病源》作「當差」)。

秋金肺王,其脈浮(《千金》十七「浮」作「微」。與《病源》同)澀而短,名曰平脈也。反得洪大而散者(原注:《千金》作「浮大而洪」。按、與《病源》同),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原注:一本云,「日月年數至四,忌丙丁」)。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四字《病源》作「不治」)。反得大而緩者(《病源》作「反得緩大而長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弦細而長者(《病源》無「細」字),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為微邪,雖病即差。

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濡」,《病源》作「細」),名曰平脈也。反得大(《病源》作「浮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剋水,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原注:一本云,「日月年數至;忌戊己」)。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澀而短者(原注:《千金》「浮」作「微」),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病源》作「可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原注:《千金》作「浮大而洪」。按、與《病源》同),是心之乘腎,火之淩水,為微邪,雖病即差(四字,《病源》作「治之不死也」。。並《脈經》三、《病源》十五)。

上詳舉五藏脈有平、有賊邪、有實邪、有虛邪、有微邪五種不同(《千金》每條平脈後,通以虛實賊微為次)。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治、謂乘其王時修其德令),當先至,心脈次之(次之,謂至夏三月心脈治也。下疑脫脾脈次之四字),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為四時(《千金》無二字)王相順脈也(王相見後)。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謂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當作季夏土王,脾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腎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來至,是謂脾反肝也。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腎反肝三歲死。何謂腎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腎反心二歲死。何謂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並《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五藏相反脈證(侮其所勝者二條,侮其所不勝,及母侵子者各一條,蓋使人類推。林氏謂其疏略,誤也)。

何以知(《千金》有「人」字)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無脾脈四季之月得病(《脈經》一)。

上以無五藏脈定五時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雞肉得之(西方雞肉俱屬金,金剋木故也。余類此),當以秋時發(據下條句首當有「不者」二字),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血腥死(血字據《千金》十一補)。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有脫誤)。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不,古通否。下同)。

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兔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豚與魚俱屬水,非謂河豚也)。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及獐鹿肉(《千金》十七無「鹿」字)得之。不者,當以夏時發,得病以丙丁日也(《千金》有「宜赤藥」三字)。

假令腎病,中央(據上文當有「行」字)若食牛肉及諸土中物得之。不者,當以長夏時發,得病以戊己日也(《脈經》一)。

上以五方五畜五時十干定五臟病之所起。

假令得王脈,當於縣官家得之(王、古通旺。縣官家,郡縣中之旺地也)。

假令得相脈(相脈者,得其母氣之脈也,如肝相冬三月之類,詳後五臟脈新撰),當於嫁娶家得之,或相慶賀者得之。

假令得胎脈,當於產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脈,當於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脈(疑脫)。其人素有宿病,不治(休者,蓋病後平復之脈。《爾雅·釋詁》:休、美也)。

假令得死脈,當於死傷家感傷得之(《脈經》一)。

上言居止某處,其脈亦因之而變。

何以知人露臥得病?陽中有陰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諸陽入陰也(《千金》二十八以此二條,並前段何以知人春得病五條另立一篇,名「何時得病」)。

何以知人食飲中毒?浮之無陽,微細之不可知也(有誤)。但有陰脈來疾去疾,此相為水氣之毒也(句有誤)。脈遲者食乾物得之(《脈經》一)。

上以脈之陰陽定露臥與夏月得病之所起。末條推及飲食中毒之脈。

五藏脈十二

肝(《千金》作「凡肝藏」。下逐條有此二字不復出)象木(原注:肝於五行象木),與膽為府(原注:膽為清淨之府),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原注:厥陰肝脈、少陽膽脈也,藏陰府陽,故為表裡)。其脈弦(原注:弦,肝脈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原注:冬水王木相),王春三月,廢夏三月(原注:夏火王木廢),囚季夏六月(原注: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原注:秋金王木死)。其王日甲乙,王時平旦日出(原注:並木也)。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跌(原注:並土也)。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日入(原注:並金也)。其神魂(原注:肝之所藏者魂),其主色,其養筋(原注:《月令》云,其臭膻),其液泣(原注:泣出肝),其味酸,其宜苦(原注:苦,火味也),其惡辛(原注:辛,金味)。肝輸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門(原注:直兩乳下二肋端);膽輸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原注:穴在期門下五分)。

心象火,與小腸合為府(原注:小腸為受盛之府也),其經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裡(原注:手少陰心脈,手太陽小腸脈也)。其脈洪(原注:洪,心脈之大形),其相春三月(原注:木王火相),王夏三月,廢季夏六月,囚秋三月(原注:金王火囚),死冬三月(原注:水王火死)。其王日丙丁,王時禺中日中(日在巳曰禺中,謂巳午時也)。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時人定夜半。其藏神(原注:心之所藏者神也),其主臭,其養血(原注:心氣所養者血),其候舌,其聲言(原注:言由心出,故主言),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原注:甘,脾味也),其惡咸(原注:咸腎味也)。心輸在背第五椎(原注:或云第七椎。按,五椎是,七椎乃鬲輸也),募在巨闕(原注:在心下一寸),小腸輸在背第十八椎,募在關元(原注:臍下三寸)。

脾象土,與胃合為府(原注:胃為水穀之府),其經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原注:太陰脾脈,陽明胃脈也)。其脈緩(原注:緩,脾之大形也),其相夏三月(原注:火王土相),王季夏六月,廢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跌。其困日壬癸(一脫「其」字),困時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原注:並木時也)。其神意,其主味,其養肉,其候口,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惡酸。脾輸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門(原注:季肋端是),胃輸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倉(太倉即中脘任脈穴,在臍上四寸。原注缺)。

肺象金,與大腸合為府(原注:大腸為傳導之府也),其經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原注:手太陰肺脈、手陽明大腸脈也)。其脈浮(原注:浮、肺脈之大形也),其相季夏六月(原注:季夏土王金相),其王秋三月,廢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原注:夏火王金死)。其王日庚辛,王時晡時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時平旦出。其死日丙丁,死時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聲,其養皮毛,其候鼻,其聲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咸,其惡苦。肺輸在背第三椎(注:或云第五椎也。按、三椎是,五椎乃心輸也),募在中府(原注:直兩乳上二肋間),大腸輸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樞(原注:夾臍各一寸半)。

腎象水,與膀胱合為府(原注:膀胱為津液之府),其經足少陰與足大陽為表裡(原注:足少陰腎脈、足大陽膀胱脈也)。其脈沉(原注:沉腎脈之大形也),其相秋三月(原注:秋金王水相),其王冬三月,廢春三月,囚夏三月,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時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時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時食時日昳。其神志,(原注:腎之所藏者志也),其主液,其養骨,其候耳,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鹹,其宜酸,其惡甘。腎輸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門(京門在監骨下腰中,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原注缺),膀胱輸在背第十九椎(一脫背字),募在中極(原注:橫骨上一寸,在臍下五寸前陷者中。《脈經》三)。

上新撰(題仍舊。原注云:並出《素問》諸經。昔人撰集或昆雜相涉,煩而難了。今鈔事要,分別五藏,各為一部。按《脈經》一書,均系鈔撮,惟此新撰為叔和自出機杼,類集而成,並自注之,則其為得意之作可知也。但既疵昔人撰集,何以全書復自蹈其弊?又如肝膽部,注既明,餘四條自可類推,而復或注或不注何也)。

五藏脈(下)十三

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起於夜半,肝家王(原注:冬至者,歲終之節,甲子日者,陰陽更始之數也,少陽膽也。膽者、木也、生於水,故起夜半。其氣常微少,故言少陽。云夜半子者,水也。按、《難經》徐注曰:自古曆元皆起冬至,其日必以甲子。然歲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日有零餘,每歲遞差,至日不必皆當甲子。此乃指至日之當甲子者,言至立春後十五日曆一甲子,木氣始盛,故少陽王也。若至日不當甲子,則總以六十日為限。按徐說是也。甲子可統六十干支言,今俗說猶然)。肝者,東方木(原注:肝與膽為藏府,故王東方,應木行也)。萬物始生,其氣來軟而弱,寬而虛(軟,《內經》作濡。原注:春少陽氣溫和、軟弱,故萬物日生焉),故脈為弦(原注:肝氣養於筋,故其脈弦。弦亦以木為體也)。軟即不可發汗,弱即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原注:言少陽始起尚軟弱,人營衛腠理開通,發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寬虛。通、利也。按、詳註意,虛當作舒,聲誤)。春以胃氣為本,不可犯也(原注:胃者、土也,萬物稟土而生,胃亦養五臟,故肝王以胃氣為本也。不可犯者,不可傷之)。

心者,南方火(原注: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於南方,應火行)。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原注:心王之時,太陽用事,故草木茂盛,枝葉布舒,皆下垂曲故謂之鉤也。按鉤當作絇,古字通作句,故致誤。《內經》曰:心脈來累累如連珠,正如履絇之謂。絇本形曲,然五脈皆以物形為名。絇自謂累累若絇,究不得謂其取象如簾之彎也。又此條文義兩截,以上似別出一書,以下似仲景平脈篇文,實不能相接續,以圈隔之)。心脈洪大而長(題下事),洪則胃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原注:脈洪者胃氣實,實則腠理密,密則氣無從出);大則營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原注:營者、血也。萌、當為明字之誤耳。血王故明,且大也。營明衛實,當鬚髮動,通其津液也。按萌、當作強,聲誤。薄、古通搏。洪、當作實,字誤。句為強實相薄也)。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原注:夏熱陽氣盛,故其人引水漿潤灌肌膚,以養皮毛,猶草木須雨澤以長枝葉。按,得,疑為搏字誤。引,猶求也。長洪之脈為熱,故求水漿以灌溉周身也。膚,換下韻)。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千金》十三作根枝。原注:太陽夏火,春木為其母,陽得春始生,名曰少陽,到夏洪盛,名曰太陽,故言是母軀也。戊已,土也。土為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牢根株也。按、牢,猶固也,子助其母,故根株牢固。《漢書·師丹傳》集註:牢、堅也)。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月枯䓸(《千金》作五內乾枯),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也(原注:月當為內,䓸當為干,枯燥也,皆字誤耳。內字似月,由來遠矣,遂以傳焉。人頭者、諸陽之會,時飲水漿,上出為汗,先從頭流於身軀,以實其表,是以五內乾燥,則胞中空虛,津液少也。胞者、膀胱之府也。愚醫不曉,故反下之,令重虛也。按、病本熱病,五月又為陽盛之時,故枯乾,以致胞中空虛。不破月字,亦得陽氣上出,故頭汗似謂齊頸而止也)。脈浮,有表無里,陽無所使(原注:陽盛脈浮,宜發其汗,而反下之,損於陰氣。陽為表,陰為里,經言陽為陰使,陰為陽守,相須而行。脈浮、故無里也,治之錯逆,故令陰陽離別,不能復相朝使),不但危身,並中其母(原注:言下之,不但傷心,並傷中肝)。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原注: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脾為土行,王於季夏,土性敦厚,育養萬物,當此之時,草木備具,枝葉茂盛,種類眾多,或青黃赤白黑,色各不同矣),故名曰得(「得」,《千金》十五上作「德」。均誤。據前四時脈篇六月季夏條,疑當作「大」,依余條故名曰長、故名曰毛例,則大乃脾之脈名,後人通以為代字,聲誤,遂不可通。弦鉤毛石,皆取物象為名,而皆以胃氣為本。大脈近於洪而不大,則為正藏之脈也)。福者、廣也(「也」字,據《千金》補。《禮記·祭》統福者、備也,廣亦有備義。原注:土生養萬物,當此之時,脾則同稟諸藏,故其德為廣大),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顛(一誤「巔」。釋名釋宮室:柱、住也,然則住猶柱也,豎也),蜎蜚蠕動,蚑蠷喘息(八者蓋蟲類之別。《詩·豳風》,蜎蜎者蠋。蓋蟲行貌也。蜚,古通作飛。《說文》:蠕動也。蚑蚑,蟲行貌。《荀子·勸學》注:蠕,微動也。王褒《洞簫賦》:行喘息。成公綏《天地賦》:蚑行蠕動,方聚類分。「蠷」,當作「躍」,字誤。躍,亦蟲行之能躍者。喘息則統人獸言也),皆蒙土恩(原注:懸根住莖,草木之類也。其次則蠛蚋幾微之,蟲因陰陽氣變化而生者也。喘息,有血脈之類也,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蟲,無不被蒙土之恩福也。按註文「蠛」字,一作「蛾」)。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太陰緩而遲。尺寸不同(原注:太陰、脾也。言脾王之時脈緩而遲,尺寸不同者,尺遲而寸緩也),酸鹹苦辛,大涉而生(「大」,一作「土」,均誤,疑當作「相」字。謂各含土之甘味以生也。原注:「涉」,一作「沙」,一作「妙」),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儘可常服(原注:肝酸腎咸,心苦肺辛,皆四藏之味也。脾主調和五味,以稟四藏。四藏受味於脾,脾王之時,其脈達於肌肉之中,互行人身軀,乃復各行,隨其四肢,使其氣周,匝營諸藏府,以養皮毛,皆不群行至一處也。故言儘可常服也)。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原注:冬陽氣在下,土中溫暖,夏陰氣在下,土中清涼,脾氣亦然)。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來歸(《千金》作「逃於」)水中。水自金子(自,《千金》作「為」),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也(原注:陽氣在中,陽為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歸水中而避火也,母子相得益盛。閉塞不通者,言水氣充實,金在水中,此為強固,火無復得往克之者,神密之類也)。土亡其子(「亡」、《千金》作「失」),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為池」,《千金》作「其地」),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原注:此為脾之衰損,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強,故水得凌之而妄行)。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原注:脾胃已病,宜扶養其氣,通利水道。愚醫不曉而往下之,此為重傷水氣,遂更凌之上侵胸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沒(原注:肺金肝木,此為相剋,肺浮則實,必復克肝,故畏之沉沒於下),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原注:荊棘、木之類。肝為木,今沒在下,則為荊棘。其身、脾也,脾為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邊,避木也。水流者、水之流路也。土本剋水,而今微弱又復觸木,無複製水,故水得流行)。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原注:心火肝木,火則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氣則實,克於肝心,故令二藏衰微,脈為沉伏也),工醫來占(《千金》作「上醫遠占」),因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陰陽(《千金》「亭」字作「停」),喘息則微,汗出正流(「正」,當作「止」)。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原注:轉孔穴者,諸藏之營衛轉治使順。甘液、脾之津液。亭其陰陽,得復其常所,故營衛汗通,水氣消除,肝得還著其根株。肝心為母子,肝著則心氣得通,肺氣平調,故言。亭亭,端好之意也。案、工醫,醫之工者也。《史記·秦始皇》:紀決河亭水,正義亭平也。《漢書·張湯傳》集註:亭、均也,調也。故注訓亭亭即平調之謂)。腎為安聲,其味為咸(原注:肺主聲,腎為其子,助於肺,故言安聲。咸、腎味也)倚坐母敗,洿臭如腥(《千金》洿作杇。。原注:金為水母,而歸水中,此為母往從子,脾氣反虛,五藏由此而相剋賊,倚倒致敗,則洿臭故云然也)。土得其子,則成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英(此條文義甚高,豈亦仲景逸文邪)。

肺者西方金(五字《千金》十七作「秋時」),萬物之所終(原注:金性剛,故王西方,割斷萬物,萬物是以皆終於秋也)。宿葉落柯,悽悽枝條,其(《千金》無「其」字)杌然獨在。其脈為微浮毛(《千金》無「毛」字。原注:悽悽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葉得秋,隨風而落。但有枝條杌然獨在。此時陽氣則遲,脈為虛微如毛也)。衛氣遲,營氣數,數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原注:諸陽脈數,諸陰脈遲,營為陰不應數,反言營氣數,陰得秋節而升,轉在陽位,故一時數而在上也。此時陰始用事,陽即下藏。其氣反遲,是以肺脈數散如毛也)。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原注:陰陽交易,則不以時定,二氣感激,故為風寒所中),陽中邪則卷(《病源》十一作「陽遇邪則蜷」),陰中邪則緊,卷則惡寒,緊則為慄,寒慄相薄(《千金》作「相搏」),故名曰瘧。弱則發熱(「則」,《病源》作「乃」),浮乃來出(原注:卷者,其人拘卷也。緊者、脈緊也。此謂初中風寒之時,脈緊、其人則寒,寒止而脈更微弱,弱則其人發熱,熱止則脈浮,浮者瘧解,王脈也。按、緊謂身體緊急,慄即惡寒之甚。末二句應隸下節也)。旦中旦發,莫中莫發(《病源》莫字作晚,言浮弱之脈,故發熱來出有如此之速。原注:言瘧發皆隨其初中風邪之時也)。藏有遠近,脈有遲疾,周有度數,行有漏刻(原注:藏,謂人五藏肝心脾肺腎也。心肺在膈上,呼則其氣出,是為近。呼為陽,其脈疾。腎肝在膈下,吸則其氣入,是為遠也。吸為陰,其脈遲。度數,謂經脈之長短周身行者,營衛之行也。行陰陽各二十五度為一周也,以應漏下百刻也)。遲在上傷毛採,數在下傷下焦,中焦有惡,則見有善則匿(原注:秋則陽氣遲,陰氣數,遲當在下,數當在上,隨節變[疑有脫文],故言傷毛採也。人之皮毛,肺氣所行。下焦在臍下,陰之所治也,其脈應遲,今反數,故言傷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之時脈常自不見,衰乃見耳,故云有惡則見也。按、採,古通作彩。皮毛傷則無彩色也)。陽氣下陷,陰氣自溫(《千金》作「則溫」。原注:言陽氣下陷溫養諸藏),陽反在下,陰反在顛,故名曰長而且留(原注:陰陽交代,各順時節,人血脈和平,言可長留竟一時)。

腎者北方水(《千金》十九作「冬時」),萬物之所藏(原注:冬則北方用事、王在三時之後,腎在四藏之下,故王北方也。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百蟲伏蟄(原注:冬伏蟄不食之蟲,言有百種也)。陽氣下陷,陰氣上升。陽氣中出,陰氣烈為霜(「烈」,《千金》作「冽」),遂不上升,化為雪霜(二字《千金》誤乙),猛獸伏蟄,蜾蟲匿藏(原注:陽氣下陷者,謂降於土中也,其氣猶越而升出。陰氣在上,寒盛,陽氣雖升而出,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謂陽氣中出,是十月則霜降。猛獸伏蟄者,蓋謂龍蛇冬時而潛處,蜾蟲無毛甲者得寒皆伏蟄,逐陽氣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溫養也)。其脈為沉,沉為陰,在裡,不可發汗,發則(二字《千金》作「發之者如」四字是也,與下文句法一律)蜾蟲出,見其雪霜(原注陽氣在下故冬脈沉,溫養於藏府,此為裡實而表虛,復從外發其汗,此為逆治,非其法也。猶百蟲伏蟄之時而反出土見於冰霜,必死不疑。逆治者死,此之謂也)。陰氣在表,陽氣在藏(《千金》作在「里」),慎不可下,下之者傷脾。脾土弱即水氣妄行(原注:陽氣在下溫養諸藏,故不可也,下之既損干陽氣,而脾胃復傷,土以防水,而今反傷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千金》無三字)如魚出水,蛾入湯(原注:言治病逆則殺人,如魚出水、蛾入湯火之中,即死)。重客在裡,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原注:重客者,猶陽氣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陽位尊處於上,今一時在下,非其常所,故言客也。熏,謂燒針及以湯火之輩熏發其汗,如此則客熱從外入,與陽氣相薄,是為逆也。氣上熏胸中,故令喘息)。無持客熱,令口爛創(原注:無持者,無以湯火發熏其汗也,熏之則火氣入里為客熱,故令其口生創)。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原注: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五十周而復會,如環之無端也。血為陰,氣為陽,相須而行,發其汗使陰陽離別,脈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謂陽氣逆而不復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陰陽錯逆,可不慎耶)。客熱狂入,內為結胸(原注:陰陽錯亂,外熱狂入,留結胸中也),脾氣遂弱,清溲利通(原注: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下利不息。清者厠也,溲從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謂下利至厠也。按:清即圊假字。並《脈經》三)。

上四時經(題仍舊,四條文法岐出,疑採自兩書,叔和但羼集之,題上事曰四時經,非別有一書也)

五藏脈證生死十四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苦」,原作「若」,據《千金》十一正。《千金》無「下」字),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千金》無「而」字),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千金》「背」字作「脊」)痛,足為逆寒(《千金》無「逆」字),時癃,女人月信不來(《千金》作「月事」),時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千金》二字乙轉)。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嚥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脾脈沉之而濡(《病源》三十七沉字疊,「濡」字作「喘」),浮之而虛,苦腹張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病源》無「而」字),大便難,四肢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病源》作「月事」),來而頻並(《病源》無「頻」字。使、當作信)。

肺脈沉之而數,浮之而喘(喘脈見《內經》。袁校云:當作濡。誤),苦洗洗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汗出當風。

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二句《千金》十九:「大而」二字均乙轉),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內,及勞倦發之(《脈經》六)。

上以五藏脈一浮一沉辨其主病。

脈來浮大者,此為肺脈也。脈來沉滑堅如石(「堅」字依袁校本補,泰定本空一字,居敬本不空),腎脈也。脈來如弓弦,肝脈也。脈來疾去遲,心脈也。△脈來見而不見為病,病有淺深,但當知如何受邪(《脈經》一)。

上言四藏脈象之常,末言以不見常脈為病。

肺脈之來也,如循榆葉曰平,如風吹毛曰病,狀如連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禺中,謂日在巳也)。

心脈之來也,如反筍莞大曰平,如連珠曰病,前曲後居如帶鉤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居通倨。鉤疑是句,古通為蜎字)。

肝脈之來也,搏而弱曰平,如張新弓弦曰病,如雞踐地者死,期庚辛日晡時日入。

脾脈之來也,阿阿如緩曰平,來如雞舉足曰病,如鳥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腎脈之來也,微細以長曰平,來如彈石曰病,去如解索者死,期戊己日食時日昳,黃昏雞鳴(《脈經》十)。

上五藏平脈、病脈及死之日與時。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足厥陰脈也。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手少陰脈也。

脾脈萇萇而弱(「萇」,《千金》十五上、《病源》十五俱作「長」。疑上「萇」字為「來」之誤),來疏去數(「數」《千金》作「概」。注:一作「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足太陰脈也。

肺脈來汛汛(《病源》十五「汛」上有「而」字。《千金》作「泛泛」),輕如微風吹鳥背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手太陰脈也。

腎脈(疑有來字)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脈經三)。

上五條首二句雜篡經言,形容五藏之脈,再至曰平五句見《難經》。《難經》統言,此必以五藏分載之,殊詞費。

五藏病證治法十五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脈弦長,此為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衝,秋刺中郄,皆寫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椎五十壯。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千金》十三下有「宜服」二字,注云: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寫之(原注:此是手厥陰心包絡經,《千金》註文作心主包絡)。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宜服平胃丸、寫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刺陰陵泉,皆寫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千金》十七「但寒」二字乙轉),時時咳(《病源》十五上有「欲」字),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寫之。季夏刺太淵,秋刺經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千金》無「背」字)第三椎二十五壯。

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當作呼吸),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當刺湧泉,秋刺伏留(即伏溜),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谿,皆寫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以上並《脈經》)。

五藏脈證相反十六

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舉,面目白(《千金》十一無「目」字),身體滑,其脈當弦長而急(「急」,俗本誤作「脈」),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剋木,為逆,十死不治。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蕩心(「蕩」,《千金》十三作「湯」,通用字),嘔吐咳逆,狂語,汗(「汗」,《千金》作「脫」)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反」,《千金》作「復」),此是水之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脾病其色黃(據前後條,三字疑衍),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

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病源》十四無此八字),小便不禁,骨節煩疼,少腹結痛,氣衝於心,其脈當沉細而滑(《病源》作「其脈當沉澀」),今反浮大,其色當黑而反黃者,此是土之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並《脈經》六與十七難,義相出入)。

藏府氣絕證候十七

據《千金》二十八,通篇出扁鵲,以《脈經》未標出,姑錄之。

病人肝絕八日死,一曰二日死(五字原作註文,今改,下不復出)。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原注:「汗」一作「泣」)。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筋絕九日死,一曰八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

病人心絕一日死,一曰目亭亭二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病人小腸絕(《千金》無「小」字。注云:一云小腸)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一曰五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

病人胃絕五日死,一曰腓腸平九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

病人肉絕六日死,一曰足腫九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腫(「皆」,疑為「唇」。《千金》無「皆」字),溺血,大便赤泄。

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虛張,短氣。

病人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人腎絕四日死,一曰人中平七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脈經》四。《千金》下有「已上五藏六府為根也」九字,疑孫真人註文。已,古通以。孫以藏府病證類敘於前,故曰以上五藏六府為根也)。

上五藏五府(六腑中無三焦)三主(筋肉骨也。五主中無皮毛)氣絕死期,皆以證言,惟末一條以脈言。

五藏雜論十八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必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疑有脫誤。舊附下條據宋本析出)。

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左脅下則傷肝(舊附下條)。

肝傷者其人脫肉,又臥(「又」,疑為「久」字,形誤),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藏所致也(藏下當脫傷字,據心傷者一條,知此為仲景逸文)。

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舊附下條)。

心傷者其人勞倦一條,出仲景,不錄。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舊附下條)。

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躁,舊誤操),肺傷氣壅所致也(此亦當是仲景逸文)。

凡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

凡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舊附下條,此類盡本《內經》)。

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此條七卷末重出,作脾傷即中風,陰陽氣離別,陰不從陽,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脾氣弱,病利下白,脾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並出《脈經》六)。

上五藏受傷證候。

肺乘肝即為癰腫,心乘肝必吐利(《千金》十一:二句乙轉)。

腎乘心必癃。

肝乘肺必作虛滿(宋本及《千金》十七無「滿」字。。並出《脈經》六,脾腎門失引)。

上五藏相乘證候。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原注:一云:「先終」。。《脈經》六)。

上胃病相鼻下法並及可治與不治證,末節言脾先落則臍出。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此條疑仲景逸文。《千金》十五上作「冷物即病,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脈經》六)。

上以能食不能食,分胃中宿食之冷熱。

奇經病候十九(據李時珍《奇經考》改)

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診得陽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支,《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作榰,古通用)。。診得陰維(四字當衍)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創狀(舊另條,今並)。

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奇經考》無「實」字),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奇經考》:「者」字作「為」)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奇經考皆苦二字作「若」。無下十字)。不者,必當由豫有兩心也(不、否,由,猶,並古通用字。由豫、狐疑也,如有兩心然,故曰兩心也。易豫,猶豫,疑也。《顏氏家訓》書證,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

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病源》二無「陽」字。「而」字作「之」),綿綿不可知(句),俱有陰脈,亦復細微綿綿(《病源》無「復、微」二字,復一誤「腹」)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家曾有病鬼魅(《病源》作「痱風」)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十七字袁校云衍。一本無。按《病源》引亦同。且下條與此文義不接,蓋叔和本採自兩書,不得削去而以下條充之也)。

診得陽蹺病拘急,陰蹺病緩(上條統言,此析言)。

尺寸俱浮,直上(《病源》五無二字)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病源》無下文),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疾。

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動」,一誤作「痛」),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也,宜灸頂上三丸(此條與上條義同文異,亦叔和來自兩書類集之者,故序次紊亂,詳略互殊也。一下有「正當頂上」四字)。

尺寸脈俱牢(原注: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為衝脈(《奇經考》「為」字作「乃」),胸中有寒疝也。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少腹病(《奇經考》作「痛」。與宋本同),上搶心,有瘕疝,絕孕(《奇經考》「絕孕」上有「女子」二字),遺溺(「遺下」舊有「失」字。宋本作「矢」,屎借字也。據《瀕湖脈學》引削),脅支滿煩也。

橫寸口邊丸丸,此為任脈。苦腹中有氣,如指(句)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脈來(《奇經考》引作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臍下三寸(謂關元穴。《奇經考》同。又一條作繞臍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並《脈經》二)。

上奇經八脈見於寸口之形狀與其主病。

陰蹺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陽女陰(二條據《奇經考》引《脈經》補)。

上言兩蹺當於足踝辨其緩急及男女不同。

病熱脈候二十

熱病陰陽交者死。

熱病煩已而汗,脈當靜。

太陽病,脈反躁盛者,是陰陽交,死;復得汗,脈靜者生(此條補入仲景)。

熱病陰陽交者,熱煩身躁,太陰寸口脈兩沖尚躁盛,是陰陽交,死。得汗脈靜者生。

熱病陽進陰退,頭獨汗出,死。。陰進陽退,腰以下至足汗出亦死。。陰陽俱進,汗出已,熱如故亦死。。陰陽俱退,汗出已,寒慄不止,鼻口氣冷亦死。

上熱病陰陽交部(題仍舊)。

熱病,所謂並陰者,熱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謂並陰,故治(原注:「治」,一作「活」)。

熱病所謂並陽者,熱病已得汗,脈尚躁盛,大熱,汗之雖不汗出,若衄,是謂並陽,故治。

上熱病並陰陽部(題仍舊)。

熱病在腎,令人渴,口乾舌焦黃赤,晝夜欲飲不止,腹大而脹,尚不厭飲,目無精光,死不治。

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膠者難解。舌頭四邊徐有津液,此為欲解。

病者至經,上唇有色,脈自和,為欲解。色急者,未解(此二條舊上連「結胸證,具而躁者死」。漏載熱病證候)。

上熱病死生部(舊題陰陽竭盡部)。

熱病所謂陽附陰者,腰以下至足熱,陰氣下爭,還心腹滿者死。所謂陰附陰者,腰以上至頭熱,以下寒,陽氣上爭,還得汗者生。

上陰陽相附部(仍舊)。

熱病三四日脈不喘,其動均者,身雖煩熱,今自得汗,生。傳曰:始府入藏,終陰復還陽,故得汗。

熱病七八日,脈不喘,其動均者生。微熱在陽,不入陰,今自汗也。

熱病七八日,脈不喘,動數均者,病當喑,期三日不得汗,四日死。

熱病身面盡黃而腫,心熱口乾,舌卷焦黃黑,身麻臭,伏毒傷肺中脾者死。

熱病瘛瘲,狂言不得汗,瘛瘲不已,伏毒傷肝,中膽者死。

熱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嘔膽吐血,善驚不得臥,伏毒在肝府(府,真本作肺)足少陽者死。

上熱病生死期日(仍舊篇名)。

熱病腹滿䐜張,身熱者,不得大小便,脈澀小疾,一逆見,死。

熱病腸鳴腹滿,四肢清,泄注,脈浮大而洪不已,二逆見,死。

熱病大衄不止,腹中痛,脈浮大絕,喘而短氣,三逆見,死。

熱病嘔且便血,奪形肉,身熱甚,脈絕動疾,四逆見,死。

熱病咳喘悸眩,身熱脈小疾,奪形肉,五逆見,死。

熱病腹大而脹,四肢清,奪形肉,短氣,六逆見,一旬內死。

熱病腹脹便血,脈大,時時小絕,汗出而喘,口乾舌焦,視不見人,七逆見,一旬死。

熱病身熱甚,脈轉小、咳而便血,目眶陷,妄言,手循衣縫,口乾,躁擾不得臥,八逆見,一時死。

熱病瘛瘲,狂走不能食,腹滿,胸痛引腰臍背,嘔血,九逆見,一時死。

熱病嘔血,喘咳煩滿,身黃,其腹鼓張,泄不止,脈絕,十逆見,一時死。

上熱病十逆死證(仍舊篇名)。

熱病肺氣絕,喘逆,咳唾血,手足腹腫,面黃振慄,不能言語,死。魄與皮毛俱去,故肺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熱病脾氣絕,頭痛嘔宿汁,不得食,嘔逆吐血,水漿不得入,狂言譫語,腹大滿,四肢不收,意不樂,死。脈與肉氣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熱病心主氣絕,煩滿骨痛(原注:「痛」,一作「瘛」),嗌腫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死。神與營脈俱去,故心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熱病肝氣絕,僵仆,足不安地,嘔血,恐懼,灑淅惡寒,血妄出,遺矢溺,死(矢,古通屎)。魂與筋血俱去,故肝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熱病腎氣絕,喘悸吐逆,踵疽尻癰,目視不明,骨痛短氣,喘滿汗出如珠,死。精與骨髓俱去,故腎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外見瞳子青,小爪甲枯,發墮身澀,齒挺而垢,人皮面厚塵黑,咳而吐血,渴欲數飲,腹大滿,此五藏絕,表病也。

上熱病五藏氣絕死期(題仍舊篇名)。

熱病脈四至,三日死。脈四至者,平人一至,病人脈四至也。

熱病脈五至,一日死。時一大至,半日死。忽悶亂者死。

熱病脈六至,半日死。忽急疾大至,有頃死。

熱病脈四損,三日死。所謂四損者,平人四至,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

熱病脈五損,一日死。所謂五損者,平人五至,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

熱病脈六損,一時死。所謂六損者,平人六至,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若絕不至,或久乃至,立死(通篇出《脈經》七)。

上熱病損至脈死期(「至」,當作「亟」,形誤。題仍舊,舊以損至分二篇)。

五積脈候二十一

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千金》十七:「氣」字作「時時痛」三字)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千金》有「結癰」二字)皮膚寒,秋差夏劇,主皮中時痛,如蟲緣之狀,甚者如針刺(《病源》、《千金》均有「之狀」二字),時癢,其色白。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病源·伏梁候》下有「時」字),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病源》無「胸滿」二字,伏梁候下無「悸」字),腹中熱,面赤嗌乾(《病源》、《千金》十三均作「咽乾」),心煩(《病源》無「心」字。一條又有),掌中熱甚即唾血,主(《千金》無「主」字)身瘛瘲,主血厥,夏差冬劇,其色赤(《病源·伏梁候》下有「唾膿血者死」五字)。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䐜起,與谷爭,減心下(《病源》無三字),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足上《病源》有「手」字)脛腫厥,不能臥起(《病源》、《千金》十五上「起」字均作「是」),主肌肉損,其色黃。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千金》十一有「氣」字)走心下,足腫(《病源》、《千金》「腫」均作「脛」)寒,脅痛引少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病源》作「病淋」),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差秋劇,其色青。

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痛(《病源》無「痛」字),飢則見,飽則減(《病源》有「病腰痛」三字),少腹裡急,口乾,咽腫傷爛,目䀮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脈經》八、《病源》十九)。

百病死生脈法二十二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難得,謂細小之至,難尋覓也。《病源》十卷溫病下同,七卷並下條屬傷寒,作「脈盛大者生,細小者死」)。

溫病(《病源》七作「診人」)穰穰大熱(《千金》「穰穰」作「時行」。注云:《脈經》「時行」作「欀欀」,從木),其脈細者死。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千金》另行)。。厥逆汗出,脈堅強急者生,虛緩者死。

溫病(《病源》七作:「凡病人」。《千金》作「熱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病源》作「身軀熱,脈疾」),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病源》無「而疾」二字。《千金》「疾」字作「絕」)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四字《病源》作「脈疾喜吐」。《千金》作「腹痛」),脈來細強(《病源》無「強」字),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病源》作「脈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病源》「手」下有「指」字),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不散者(原注:一作「不喘不數」。按、與《病源》九同),當喑。喑後三日,溫(《病源》無「溫」字)汗不出者死(《病源》此節置下條後)。

熱病七八日,其(據前後文及《千金》,知「其」字衍)脈數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乾黑者死(《千金》「干」字作「枯」。《病源》九作「脈微小,口乾脈代,舌焦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差(《病源》無此條)。

熱病已得汗(《病源》九無五字,下文置下節後),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原注:「大」,一作「專」。《病源》九無「大」字)。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千金》有「也」字)。

熱病發熱,熱甚者(《千金》只一「熱」字),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厥,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病源》一作:「虛數者生」。緊字作「牢」。《千金》「緊」字作「堅」)。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千金》作「又云」)脈實堅者生(脈下《病源》二有「緊弦」二字),脈沉細小者死(《千金》合上條)。

癲疾脈搏大滑者,久久自巳,其脈沉小急實(《病源》二:「實」字作「疾」)不可治,小堅急亦不可療(「療」,《瘍源》作「治」,知唐人避諱改)。

診頭痛目痛,久視(原注:一作「卒視」)無所見者死。

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病源》十九「弱」下有「急」字)。。又(《病源》有「積聚之脈」四字)實強者生,沉者死。。其脈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形長者死。

腹張滿,便血,脈大時絕極,下血(《千金》「下血」上有「及」字),脈小疾者死。

心腹痛(《病源》十六作「療痛」,《千金》「痛」字疊),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千金》無「小」字。《病源》無「遲」字),堅大疾者死(堅大,《病源》乙轉)。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懸即弦也。《千金》作「弦」),以藏期之。

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筋攣,其(《千金》無「其」字)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洞泄食不化,不得留(據《千金》,知三字衍文),下膿血,脈微小遲者生(《千金》無「遲」字),緊急者死。

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䘌蝕陰疘(「疘」當作「肛」,《千金》作「疰」),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咳嗽,脈沉緊者死(《病源》十四,「緊」字作「堅」),浮直者生,浮軟者生(《病源》「軟」字作「大」)。沉小(舊作「小沉」,依《病源》乙)伏匿者死(《病源》下二句與上二句乙轉)。

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病源》十四作「咳且羸瘦,絡脈形大堅」)。

咳嗽(《病源》無「嗽」字)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肌瘦,下脫形(原注:「下」一作「不」),熱不去者死。

咳而嘔(「而」,《病源》作「且」),腹脹且泄,其(《千金》無「其」字)脈弦急(《病源》十四「急」字作「弦」)欲絕者死。

吐血衄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千金》無「其」字)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吐血(《千金》作「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此本仲景)。

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本仲景。《千金》作「傷寒家,咳而上氣,脈數散者死,謂其人形損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千金》無「其」字),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原注:作「加利又甚」。此本仲景)。

上氣注液,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堅強者死。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生(《千金》作「滑則生」,與下文對)實而逆澀則死(順者,手足溫,逆者,手足寒。本《內經》虛實)。

痟癉(「痟」通作「消」)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懸,即弦也。《千金》作「弦」,無「脈」字)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病源》五無「短」字)。

消渴脈(三字《病源》作「又」,連上條)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水病張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

卒中惡,吐血數升,脈浮大疾快者生,沉細數者死(二句依《千金》乙轉,與前後文法一律)。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千金》作「浮緊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詳此「生」字當作「死」)。

病創腰脊強急,瘛瘲者,皆不可治。

寒熱瘛瘲,其脈代絕者死。

金創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創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創出血一二石,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有脫誤),血出不自止,斷者,其脈止(「脈」,袁校本作「血」),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四字《千金》無)。

從高頓僕,內有血,腹張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人為百藥所中傷,脈浮澀而疾者生(《千金》作「洪大而速者生」。注云:「速」、《脈經》作「遲」),微細者死(四字當在末句之下),洪大而遲者生(六字《千金》無。。並出《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五十九條以病為綱著其脈之生死,雜篡《內經》及仲景之說,又有不知所本者(傷寒溫 熱 痿厥 癲 頭目痛 積聚 下血 心腹痛 腸澼 泄注 咳嗽 吐衄 上氣 寒氣上攻 癉 消渴 水 中惡 創 瘛瘲 金創 僕傷 中藥)。

人病甚而脈不調者難差。

人病甚而脈洪者易差(久病脈洪,世皆以為熱,不知其為欲愈之脈)。

人陰陽俱結者,見其上齒如熟小豆,其脈躁者死(據《千金》補。原注:「結」一作「竭」)。

人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千金》無兩「而」字)。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脈微,陽羸陰強者生,脈焱大加息者死(《原注》:「加息」,一作「如急」)。。陰弱陽強,脈至而代,期月而死(「期」,舊誤「奇」,據《千金》正。。以上三條,俱形脈並論,上寒氣上攻條,當改置此間。《東都賦》:焱焱、炎炎)。

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也,其發病(《千金》無「發」字)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絕傷,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黍穄赤而死(蒼頡穄,大黍也。似黍而不黏,關西謂之糜)。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穀氣不充(充,《千金》作「足」),病得節輒動(得,《千金》作「交」。《說文》:動作也,緊辭。虞注:動發也),棘葉生而死,此病秋時得之。

左手寸口脈偏動(謂右寸無脈動,非脈名也),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千金》有「在」字)。仲夏得之此脈,桃華落而死(依上條當作「此病」。原注:「華」,一作「葉」)。

右手寸口脈偏沉伏(謂左寸浮),乍小乍大,朝來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下不至關中,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葉枯落而死(原注:「葉」,一作「莢」)。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動乍疏,連連相因(四字《千金》無),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谷猶不愈,繁草生而死(《說文》蘩,白蒿也。《爾雅·釋草》蘩之醜,秋為蒿)。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木,如循張弓弦。絙絙然如兩人共引一索者,至立冬死(原注:《千金》作「至立春而死」。按:《說文》絙,緩也。。並《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十二條以脈為綱而著其死之時日。

醫律二十三(題仍舊)

傷寒有五,皆熱病之類也。其形相象,根本異源,同病異名,同脈異經。病雖俱傷於風,其人自有痼疾,則不得同法。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譫語,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門法律》引作「如此死者」。下條同),醫殺之也(末二句與十二難同)。

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薄(薄、搏,通用字),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叉胸,叉手冒胸也),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醫殺之也(《脈經》七)。

上就熱病誤汗,正其名曰醫殺。

平婦人脈二十四

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一)。(《病源》四十一無此條)。。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是血氣和調,陽施陰化也(二)。。診其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妊」,《病源》作「任」。古通)。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三)。又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脈也。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四字《病源》作「妊娠脈也」)(四)。左右三部脈(《病源》、《千金》均無「左右」二字)沉浮正等,按之無絕者(「絕」上《病源》有「斷」字),妊娠也(五)。。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言寸脈數),至三月而尺數也(六)(言三月尺寸俱數。《千金》無至字)。。脈滑疾(疾即數),重以手按之散者(「散」上疑脫「不」字),胎已三月也(七)。。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八)(首法出仲景,二、三出《內經》。《內經》作「少陰動甚」,無「手」字,此以為心脈。第四又以為足少陰腎脈,余不知所出,殆匯萃諸家言為之。《脈經》九)。

上娠妊脈法。

婦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千金》作「左右俱疾」)為生二子(一)(以遲數分。《病源》無此條)。

又法,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沉,太陽脈浮(二)(以浮沉分)。

又法。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手俱沉實,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三) (以浮沉虛實分。猥,發聲詞。《病源》無「猥」字)。

又法,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大者,如實狀(四)(以大小分。《病源》無末五字)。

又法,左右尺(《病源》作「左右手尺脈」)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則女作男生(《千金》作「不然」。《病源》、《千金》均無「則」字)。左右尺(三字《病源》、《千金》均無)俱沉為產二女,不爾則男作女生也(五)(同第二法,以浮沉分女作男、男作女。未詳)。

又法(《病源》無「法」字,依前後文補),左手尺中脈浮大者男,右手尺中脈沉細者女(六)(此條據《病源》補。《千金》此下又有「若來而斷絕者,月水不利」十字)。

又法,(《病源》作「欲知男女」四字)遣妊娠人(《病源》無三字)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七)(《病源》、《千金》均無也字)。

又法,看上圊時,夫從後(《病源》有「急」字)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八)(《病源》無也字。《千金》無此條。迴、回,通用字。並上條同以左右顧分)。

又法,婦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九)(以夫之乳核分,蓋亦雜纂諸家言,而仲景法反見漏,後世所謂男腹如釜,女腹如箕,則又以妊腹形狀分。若僅以脈言,恐有時不準。。《脈經》九)。

上分男女法(九條。《病源》、《千金》或有或無,敘次不同)。

婦人懷妊離經(離經謂脈來洪急,異於平人。見《難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千金》二作為「今出也」)。但離經者不病也。

又法,婦人慾生,其脈離經,半夜覺(《千金》作「夜半覺痛」),日中則生也(《脈經》九)。

上平將產脈法。

診婦人(三字《病源》三十七作「又」,置下條後)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

診婦人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病源》有「脈」字),大緊實數者死。

診婦人新生乳子,脈沉小滑者生,實大堅弦急者死。

診婦人疝瘕積聚(《病源》三十八「積聚」二字作「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診婦人新生乳子,因得熱病,其脈弦小,四肢溫者生,寒清者死。

診婦人生產,因中風傷寒熱病,喘鳴而肩息,脈實大浮緩者生,小急者死。

診婦人生產之後,寸口脈焱疾不調者死(焱,大。見前老人脈弱條。或云當作猋,形誤。《楚詞》雲中君注:猋,去疾貌),沉微附骨不絕者生。

金創在陰處,出血不絕,陰脈不能至陽者死,接陽而復出者生(《脈經》九)。

上婦人雜病生死脈法(八條)。

平小兒脈二十五

小兒脈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

診小兒脈法多雀鬥(雀鬥,謂脈來急如雀之斗然也),要以三部脈為主(言一部不足憑),若緊為風癇,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氣。

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觀者(《說文》哯,不嘔而吐也。《廣韻》:小兒嘔乳也),脈亂(當從《病源》,作「脈和者」三字)無苦也(變蒸日數詳見《病源》。無苦,言不須治)。

小兒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冷清也。

小兒病困,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

小兒病而囟陷入,其口唇乾,目皮反,口中氣出冷,足與頭相抵,臥不舉身,手足四肢垂,其臥正直,如得縛,其掌中冷皆死,至十日不可復治之(《脈經》九)。

上小兒雜病生死脈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