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

壬二、傍辨彼义2 癸一、引释诸经11 子一、乐空闲等3 丑一、牒经言

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当乐空闲,勤修观行,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者。

丑二、释彼义2 寅一、乐空闲2 卯一、释名

谓能远离卧具贪着,或处空闲,或坐树下,系念现前,乃至广说。名乐空闲。

或处空闲等者:声闻地说: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名空闲室;大树林中,名林树下;空迥、冢间、边际卧坐,名阿练若。(陵本三十卷六页2501)此中空闲及与树下,乃至广说,如次应释。

卯二、显义

当知此言显身远离。

寅二、内心安住正奢摩他2 卯一、释名

若能于内九种住心,如是名为内心安住正奢摩他。

卯二、显义

当知此言显心远离。

显身远离及心远离者: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是名身远离。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行作意,是名心远离。亦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八页2507)

丑三、明渐次3 寅一、引发奢摩他

若乐处空闲,便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

寅二、引发毗钵舍那

若内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发毗钵舍那。

寅三、引发觉了

若于毗钵舍那善修习已,即能引发于诸法中如实觉了。

子二、修无量等2 丑一、牒经言

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于三摩地当勤修习,无量、常委、安住正念者。

丑二、释彼义2 寅一、显修相2 卯一、略标

谓先总标于三摩地勤修习已,后以三事别显修相。

卯二、别释3 辰一、第一义2 巳一、出体相3 午一、无量

无量者,谓四无量。

午二、常委

常委者,谓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故名常委。

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者:由于无量及住正念,勇猛无间,能常修习、能委修习,无懈无惮,是名常有所作、委悉所作。

午三、安住正念

安住正念者,显于四念住,安住其心。

巳二、明所说3 午一、征

何故说此三种修相?

午二、释2 未一、标列

谓依二种圆满故。一者、世间圆满,二者、出世[1]圆满。

未二、配属3 申一、修无量

修无量故,便能引发世间圆满。

申二、修正念

修正念故,便能引发出世圆满。

修无量故便能引发世间圆满等者:前三无量,应知安乐意乐所摄;后一无量,应知利益意乐所摄。修习此故,堪能摄受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名能引发世间圆满。菩提分法念住为先,修习此故,展转殊胜证八道支,名能引发出世圆满。

申三、常委修

常委修故,于此二种速得通达;由此因缘,处二中说。

午三、结

是故但说三种修相。

辰二、第二义3 巳一、无量

又无量者,显奢摩他道。

巳二、住正念

住正念者,显毗钵舍那道。

巳三、常委

常委者,显此二种速趣证道。

辰三、第三义3 巳一、无量

又无量者,显趣福德行。

巳二、住正念

住正念者,显趣涅槃行。

巳三、常委

常委者,显趣二种速圆满行。

寅二、明渐次

先于奢摩他善修习已,后与毗钵舍那方得俱行。修此二种三摩地故,如实觉了所知境界。

子三、等持等至善巧等2 丑一、善巧非善巧2 寅一、牒经言

复次,如世尊言:修静虑者,或有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广说如经嗢柁南颂。

寅二、辨差别2 卯一、配释四句2 辰一、显彼相4 巳一、第一句2 午一、等持善巧

云何等持善巧?谓于空等三三摩地得善巧故。

午二、非等至善巧

云何非等至善巧?谓于胜处、遍处、灭尽等至不善巧故。

巳二、第二句

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谓于十种遍处等至及无想等至,若入若出俱得善巧,非于三三摩地。

巳三、第三句

云何俱善巧?谓于彼二俱善巧故。

巳四、第四句

云何俱不善巧?谓于彼二俱不善巧故。

辰二、指随应

如是于先所说等持、等至中,随其所应,当善建立。

如是于先所说等持等至等者:先总标中,等持、等至说有多种,今指彼文,随其所应,当作善巧、不善巧四句分别。于前文中,唯说空等三三摩地名为等持,及与胜处、遍处、灭尽名为等至。当知且举少分为论,故于此中例于一切,故说如是,理应有故。

卯二、别广二句2 辰一、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

又说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者,谓于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别,非于能入等至诸行状相差别。

辰二、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2 巳一、征

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

巳二、释2 午一、约一类说

谓如有一,善知能入随一等至[2]诸行状相,亦能现入;而不善知此三摩地名句文身差别之相,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别。

午二、约菩萨说2 未一、辨相

有诸菩萨,虽能得入若百若千诸三摩地,而不了知彼三摩地名句文身,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别。

未二、简位

乃至未从诸佛所闻,及于已得第一究竟诸菩萨所而得听闻,

已得第一究竟诸菩萨所者:菩萨十二住中,最上成满菩萨住,应知名到究竟地,由是此说第一究竟。

或自证得第一究竟。

丑二、住出等相11 寅一、住2 卯一、征

云何为住?

卯二、释2 辰一、辨相

谓善取能入诸三摩地诸行状相,善取彼故,随其所欲能住于定,于三摩地无复退失。

辰二、结名

如是若住于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寅二、出2 卯一、征

云何为出?

卯二、释3 辰一、略标

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定地不同类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

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等者:如五识身自性不定,名非定地,是名定地不同类法。然此唯说意识所缘,由是说言分别体相所摄。如有一类闻声出定者,于尔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是故出定。义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三卷九页5049)当知彼相此类所摄。

或随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于定。

或随所作因故等者:随所应作,名随所作;定所应作,名定所作;要期所作,名期所作。如下自释,随文可知。

辰二、别释3 巳一、随所作

随所作者,谓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

巳二、定所作

定所作者,谓饮食便利、承事师长等诸所作业。

巳三、期所作

期所作者,谓如有一,先立期契,或许为他当有所作,或复为欲转入余定。

辰三、总结

由此因缘,出三摩地。

寅三、行3 卯一、征

何等为行?

卯二、标

谓如所缘作种种行而入于定。

卯三、释

谓粗行、静行、病行、痈行、箭行、无常行等,若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

何等为行等者:此中粗行、静行,世间离欲道摄。病行、痈行,乃至无常行等,出世离欲道摄。此中等言,等取苦、空、无我,或复苦集灭道,或复真如、法性、实际。如三三摩地有空、无愿、无相行转,如是所余一切三摩地亦有各别行转,是故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

寅四、状3 卯一、征

何等为状?

卯二、标

谓于诸定临欲入时,便有此定相状先起。

卯三、释2 辰一、自了知

由此状故,彼自了知:我于如是如是相定,不久当入,或复正入。

辰二、师了知

彼教授师由此状故,亦了知彼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

寅五、相2 卯一、征

何等为相?

卯二、释2 辰一、标列

谓二种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

辰二、随释2 巳一、所缘相

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

巳二、因缘相2 午一、标能入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由此因缘,能入诸定。

午二、释资粮2 未一、列种类

谓随顺定教诫教授,积集诸定所行资粮,修俱行欲,厌患有心,

修俱行欲厌患有心者:修俱行欲,谓取欣乐相。厌患有心,谓取厌离相。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一页2613)

于乱不乱审谛了知,

于乱不乱审谛了知者:谓能了知诸相、寻思、随烦恼中所有乱相,及能了知心一境性随六想修诸不乱相。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五页2624)

及不为他之所逼恼。

未二、随难释

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声所作,或功用所作。

或人所作等者:此释他所逼恼诸差别相。谓所居处,若有怨敌、盗贼、师子、虎、豹、豺、狼诸恐怖事,是名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之所逼恼。又彼处所,昼时愦闹,夜多音声,是名音声所作之所逼恼。又彼处所,随顺身命众具不易可得,求衣服等甚为艰难,饮食支持有所匮乏,是名功用所作之所逼恼。

寅六、调善2 卯一、征

云何调[3]善?

卯二、释2 辰一、标相2 巳一、举不调善

谓若三摩地犹为有行之所拘执,如水被持;或为法性之所拘执,不静不妙,非安隐道,亦非证得心一趣性;此三摩地不名调善,不随所乐安隐而住。

巳二、例调善

与此相违,名为调善。

不静不妙等者:所治烦恼未永寂静,是名不静。自地烦恼爱味相应,是名不妙。所得之道有退转故,是名非安隐道。未得无寻无伺地故,是名亦非证得心一趣性。

辰二、随释2 巳一、有行拘执2 午一、征

云何犹为有行拘执?

午二、释2 未一、举有行2 申一、由俱思

谓由誓愿俱行思故,制伏外缘,持心于定。

谓由誓愿俱行思故等者:此中誓愿,谓欲令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由是其心不为外境之所缠扰。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七页2505)思与俱行,名俱行思。

申二、由功用

又于作意,要由功用方能运转,不令内心于外流散。

未二、结被持

故作是说,如水被持。

又于作意要由功用方能运转等者:前作意中,说有四十作意事,当知此为力励运转作意所摄。谓修始业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故。(陵本十一卷十七页922)

巳二、法性拘执2 午一、征

云何法性之所拘执?

午二、释2 未一、观粗静性

谓观下地为粗法性,观于上地为静法性。

未二、观寂静等

寂静微妙,得安隐道,及能证得心一趣性,如五圣智三摩地中已略解释。

寅七、所行2 卯一、征

云何所行?

卯二、释2 辰一、举于三摩地2 巳一、标

谓三摩地所行境界。

巳二、释

由所得定,过此已上不能知故。

辰二、例于根度等

如初静虑,不能观见第二静虑。如是根度、数取趣度,亦不能知。

如是根度数取趣度亦不能知者:度谓分齐。显扬论说:由缘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缘唯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缘唯二修故,唯二行可知;缘唯二行故,唯二补特伽罗可知。(显扬二十卷一页31,578b)此五唯二,谓彼分齐胜劣差别。今举初后,略不具说,当知一切皆不能知。

寅八、引发

云何引发?谓能略摄广文句义,及能成办诸胜功德。

云何引发等者:如前说引发相应知。(陵本十一卷二十三页957)

寅九、等爱等3 卯一、等爱

云何等爱?谓惭、愧、爱、敬、信、正思惟、正念、正知、根护、戒护,及无悔等乐为最后。由随乐故,心便得定。

根护戒护等者:修根律仪,是名根护。受戒律仪,是名戒护。由戒清净,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如是次第,其义应知。

卯二、不等爱

与此相违,名不等爱。

卯三、等爱亦不等爱

云何等爱亦不等爱?谓如有[4]一,于惭愧等少[5]分成就,少不成就。谓具惭愧而无爱敬,乃至广说。

寅十、增减2 卯一、增

云何为增?谓所得定转复增长。

卯二、减

云何为减?谓所得定还复退失。

寅十一、方便2 卯一、征

云何方便?

卯二、释2 辰一、出二道

谓趣彼二道。

辰二、指三相

又止、举、舍,当知如前止等相中已具分别。

云何方便等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趣彼二道。即此二道,名为方便。又止、举、舍,亦名方便。如前三十二相中说。(陵本十一卷二十页[6]941)

子四、有倒无倒2 丑一、牒经言

复次,如分别静虑经言:有静虑者,即于兴等谓之为衰,乃至广说。

丑二、释彼义3 寅一、略标释

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

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者:于兴谓衰,有其二转,是名颠倒。于衰谓衰,亦有二转,是名无倒。由依如是倒、无倒处安立四转,当知二时通倒、无倒。由倒为先,故且举说二时颠倒,二无倒相后方说故。

谓于三摩地若退堕时,若胜进时,趣退及退,俱名为衰;趣胜进道及与胜进,俱名为兴。

谓于三摩地若退堕时若胜进时者:此中退堕及与胜进,如前顺退分定、顺胜分定,应知其相。(陵本十二卷三页973)

寅二、广分别2 卯一、有倒2 辰一、胜进时摄2 巳一、征

云何应知于三摩地进时颠倒[7]?

巳二、释3 午一、标彼相

彼谓我今退失离生喜乐,我今退失胜三摩地。

于三摩地进时颠倒者:此中进时,谓趣胜进道时。于进谓退,故名颠倒。

午二、释所以2 未一、举所由

谓静虑者勤修习故,心趣寂静,随舍行故。

心趣寂静随舍行故者:于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是名心趣寂静。由内等净随顺住舍,名随舍行。

从初静虑入于第二静虑近分,然于此事不善了知。于此位中,初静虑地喜乐已过,第二静虑地中所有喜乐犹未能得。

未二、明作念

便作是念:我[8]今退失离生喜乐。遂还从彼退摄其心。

午三、结颠倒

当知如是修静虑者其心颠倒。

辰二、退堕时摄2 巳一、征

云何应知于三摩地退时颠倒?

巳二、释3 午一、举所由

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为涅槃故,积集资粮。彼于涅槃,已得所修资粮圆满;

于三摩地退时颠倒者:此中退言,谓世间定所生喜乐不复现行。于尔所时,起厌离想作意现前,据实应言是胜进时。于此胜进谓为退失,故成颠倒。

由此因缘,或由功用,或复任运,起如是想作意现前。

起如是想作意现前者:谓修涅槃道时,于断界、离欲界、灭界,观见最胜寂静功德,修习断想、离欲想、灭想,或由功用、或复任运而得现前,是名起如是想作意现前。

由如是想作意故,于诸色中乃至识中,了知如病乃至无我。

于诸色中乃至识中等者:谓于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了知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应知。

由如是想作意故,从此无间,因世间定所生喜乐不复现行。

午二、明作念

便作是念:我今退失定生利益,及所依止。遂还从彼退摄其心。

我今退失定生利益等者:所生喜乐,是名利益。所得转依,名所依止。

午三、结颠倒

如是当知修静虑者于三摩地退失颠倒。

卯二、无倒2 辰一、辨相2 巳一、举初无倒3 午一、征

云何当知于三摩地退失无倒?

午二、释3 未一、由爱味

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便生喜足,不求上进,唯起爱味。由起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遂便退失近欲界定。彼于此衰能了是衰,由此因缘,当知无倒。

于三摩地退失无倒等者:此中退失,谓趣退时。于此趣退了知是退,是故无倒。以于此中说彼于所得定不求上进,唯起爱味,应是顺住分舍。由此故知,唯趣退时,说名退失。

未二、由高举

又由所得静虑定故,自誉[9]毁他。谓我所得此静虑定,非余能得。由起如此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盖缠转增转厚,便从定退。彼于此衰能了是衰,由此因缘,当知无倒[10]。

未三、由贪求

又以所得静虑诸定显示于他,为诸国王及王臣等当供养我。从定起已,寻思此事。由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盖缠转增转厚,余如前说。

午三、结

如是当知修静虑者于三摩地退失无倒。

又由所得静虑定故至退失无倒者:自下显示第二无倒。此中退失,谓退堕时,由下说言从定退故。言诸盖缠转增转厚者,谓贪欲盖等诸随烦恼,是名盖缠。余如前说者,谓如前说从彼定退。

巳二、翻倒第二

第二无倒,翻初无倒,应知其相。

第二无倒翻初无倒应知其相者:初说无倒,谓于不求上进,唯起爱味。知为退失,非谓已退,是趣退时。第二无倒,谓由盖缠转增转厚,便从定退。知为退失,是已得退,即退堕时。依此说言翻初无倒,应知其相。

辰二、明位

此二无倒,亦于二时应知其相。

此二无倒亦于二时应知其相者:此中二时,亦谓于三摩地若退堕时、若胜进时。第一无倒退堕时摄,当知趣退,名为衰故。第二无倒胜进时摄,由彼所得静虑,非唯初静虑故,既胜进已,从彼退故。

寅三、结安立

由依如是倒无倒处,安立四转。

子五、四检行定2 丑一、举经

复次,如分别四检行定经中,由四种相,检行一切三摩地等。谓此等持是顺退分,乃至此是顺决择分。

丑二、释义2 寅一、略

云何检行?谓此是劣分、此是胜分、此殊胜分、此最胜分,如其次第。

由四种相至如其次第者:是劣、是胜、殊胜、最胜,名四种相。是顺退分,乃至此是顺决择分,是名一切三摩地等。等言,等取三摩钵底。顺退分定,即是劣分;乃至顺决择分,即最胜分;由是说言如其次第。

寅二、广2 卯一、征

此复云何?

卯二、释4 辰一、劣分摄2 巳一、出种类

谓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于诸静虑不复乐入,亦不思惟此行状相。

于诸静虑至此行状相者:四种静虑,名诸静虑。于此出离不能了知,故不乐入。又于入初静虑诸行状相,亦不殷勤恳到而善取之,名不思惟此行状相。

然欲俱行诸想作意数数现前,如先所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修静虑者应自检行:我三摩地今成退劣。

如先所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者:如前爱味相应静虑等定中作如是说:其所爱味,当言已出。是故此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

辰二、胜分摄2 巳一、出种类

又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得闻随顺此定教法。谓初静虑诸行状相。殷勤恳到善取其相,令所得定坚住不忘。如是随念顺定法故,成顺住分。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应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其胜,我三摩地已得安住,非退、非进、非趣决择。

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者:谓观所取及能取法,如言住观于坐等是。

辰三、殊胜分摄2 巳一、出种类

又静虑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得闻随顺第二静虑教授之法;既得闻已,第二静虑道俱行诸想作意数数现前。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应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殊胜,非退、非住,唯是胜进,非趣决择。

辰四、最胜分摄2 巳一、出种类

又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闻苦谛等相相应教法;既得闻巳,苦谛等俱行诸想作意顺决择分数数现前。

巳二、明应检

彼于尔时,当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最胜,非退、非住,亦非胜进,然趣决择。

子六、不受诸想3 丑一、举经言

复次,如经言:有眼、有色,乃至有意、有法;而诸苾刍,于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尚不受想,何况无想。

于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等者:诸法真如、法性、实际,是名为实。诸法是苦、是集,或是病等,是名为有。于此思惟,发起胜解,是名领受。今说苾刍以无漏作意思惟诸法,于所缘相未生胜解,是故说言都不领受。于彼是苦、是集,或是病等诸所修想尚不领受,何况堪能领受真如、法性、实际离诸相想。

丑二、征所以

此复云何?

丑三、释彼义2 寅一、不受法想2 卯一、辨安住2 辰一、举初静虑2 巳一、明无想等

谓诸苾刍于初静虑具足安住,由此因缘,厌坏眼色乃至意法。

于初静虑具足安住等者:此初静虑,谓是世间证根本定,名具足住。以此为依,进修无漏,于彼诸法起过患想,由是厌坏眼色乃至意法。

由厌坏故威势映夺,遂于眼中无有眼想,然有其想;乃至于法无有法想,然有其想。

遂于眼中无有眼想等者:谓于眼等诸法不受自相,名无眼想,乃至无有法想。然于其中思惟是苦、是集,或是病等,名有其想。此中思惟,当言犹为闻思间杂,未至领受,由是前说尚不受想。

巳二、别释有想2 午一、征

云何有想?

午二、释

谓于眼等,作意思惟是苦、是集,或是病等,彼于诸法不受自相。

辰二、例余诸定

如是乃至无所有处。

卯二、出作意

此中正说无漏作意。

寅二、不受无想2 卯一、征

云何名为不受无想?

卯二、释2 辰一、依无相辨2 巳一、辨相

谓不思惟一切相故,于尽灭中思惟寂静。

巳二、释名

此中意说离诸相想,名为无想。

辰二、依灭定辨

又说安住灭尽定者,一切诸想皆不生起。

云何名为不受无想等者:此中无想,如文自释,亦即诸法真如、法性、实际。此不受义,例如前释。

子七、四种趣道2 丑一、举经问

复次,如经中说四种趣道。云何宴坐,于诸法中思惟简择?

丑二、依义答2 寅一、别辨相4 卯一、最初趣道2 辰一、辨

谓有苾刍,先已证得初静虑等,而未见谛。由听正法及多闻故,而能宴坐,依三摩地,于苦等谛发起现观。

辰二、结

如是行者,依增上心,修增上慧。

卯二、第二趣道2 辰一、辨

又有苾刍,如实知苦乃至知道,而未证得初静虑等。彼便宴坐,思惟诸法。

辰二、结

如是行者,依增上慧,修增上心。

云何宴坐等者:谓于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加趺坐,是名宴坐。由此因缘,速发轻安,能经久时故。言思惟者,谓于静虑诸行状相。言简择者,谓于不共四圣谛法。

卯三、第三趣道

第三行者,名为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杂转故。

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杂转故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声闻地中显示其相应知。(陵本三十一卷十六页2600)

卯四、第四趣道2 辰一、依增上心修增上慧

第四行者,先已证得初静虑等,未听正法,未习多闻。后从大师或余尊所,闻见谛法,或复得闻断余结法;由此得入真谛现观,或复证得阿罗汉果。

闻见谛法等者:苦等谛法,唯圣能见,名见谛法。既听闻已,由是因缘,得入真谛现观。修道烦恼,未断应断,是名断余结法。既听闻已,由是因缘,证得阿罗汉果。

辰二、依增上慧修增上心

彼既证得出离所引大善喜悦,由能制伏诸掉举心,复还宴坐。如是坐已,安心住于静虑、等至。

证得出离所引大善喜悦者:谓由前后勇猛精进,已得安住所证差别,由随念此,复于后时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发喜悦意故。

寅二、结略义

最初趣道,引见道故;第二、第三,引修道故;第四趣道,为俱引故。

子八、四净胜2 丑一、举经问

复次,如经中说有四净胜。为求清净,此最为胜,故名净胜。云何为净?云何为胜?

丑二、依义答2 寅一、释净胜2 卯一、净

谓所得、所证、所引戒等,若圆满、若摄受,是名为净。

卯二、胜

发勤精进,未满令满,是名为胜。

谓所得所证所引等者:此中所得,谓于尸罗。所证,谓于三摩地见及与解脱。于此得证,说名圆满;于此所引,说名摄受。如是差别,其义应知。

寅二、辨四种4 卯一、尸罗圆满摄受2 辰一、征

云何尸罗圆满摄受?

辰二、释2 巳一、尸罗圆满2 午一、释2 未一、简非

谓若有一,虽住具戒,亦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而于轨则及所行中未能具足,未于小罪深见怖畏。

虽住具戒至深见怖畏者:此中诸相,声闻地中广辩应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页1893)

此于尸罗,未名圆满。

未二、显正

若于一切皆悉满足,乃名圆满。

午二、结

如是名为尸罗圆满。

巳二、尸罗摄受

若于长时串修习故,便于根门善守而住,广说乃至即于尸罗摄成自体,自性安住。如是名为尸罗摄受。

即于尸罗摄成自体等者:此说无漏律仪。若得阿罗汉果时,清净最胜,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由阿罗汉诸漏永尽,不能习近五种处所。一者、不能故思杀害诸众生命,二者、不能不与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习淫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语,五者、不能贮蓄受用诸欲资具故。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六页2813)

卯二、三摩地圆满摄受2 辰一、三摩地圆满2 巳一、征

云何三摩地圆满?

巳二、释2 午一、显正

谓若已得加行究竟果,或第四静虑,乃名[11]圆满。

午二、简非

于此下位,皆未圆满。

谓若已得加行究竟果等者:七作意中,加行究竟果作意最为后边,故名圆满。诸静虑中,第四静虑最为后边,故名圆满。于此加行究竟果及第四静虑下位,非最殊胜,皆未圆满。

辰二、三摩地摄受2 巳一、征

云何三摩地摄受?

巳二、释2 午一、令清净

谓彼所得三摩地等后时清净。

午二、令调善

又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乃至广说。

谓彼所得三摩地等后时清净者:此中清净,谓得自在,由无爱味、慢、见、疑、无明等诸随烦恼所染污故。三摩地相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修所成地广释差别。(陵本二十卷十页1743)此中次第,应如是知。

卯三、见圆满摄受2 辰一、见圆满2 巳一、征

云何见圆满?

巳二、释2 午一、释正见

谓闻他音,及如理作意故,正见得生。

午二、释圆满2 未一、简非

由此正见,虽能知苦乃至知道,若未如实,犹不得名正见圆满。

犹不得名正见圆满者:此中正见,谓是世间。非正通达证现观故。

未二、显正

若能于彼如实了知,尔时方名正见圆满。

尔时方名正见圆满者:此中正见,谓出世间。由于尔时所缘能缘平等平等之所生故。

辰二、见摄受

云何见摄受?谓于后时诸漏永尽,乃至广说。

卯四、解脱圆满摄受2 辰一、解脱圆满2 巳一、征

云何解脱圆满?

巳二、释2 午一、简非

谓若由有学智见解脱贪等,未名圆满。

午二、显正

若由无学智见得解脱者,乃名圆满。

辰二、解脱摄受

云何解脱摄受?谓若行、若住,常不退失现法乐住,如是名为解脱摄受。

子九、心清净行苾刍思惟五相2 丑一、举经言

复次,如经言:心清净行苾刍,于时时间,应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广说。

丑二、释彼义2 寅一、心清净行2 卯一、释得名

方便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为心清净行。

卯二、明彼障

诸恶不善欲等寻思,及亲里等所有寻思,皆于此行能为障碍。

诸恶不善欲等寻思等者:摄事分说八种寻思。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轻懱相应寻思、家势相应寻思。(陵本八十九卷九页6747)前三寻伺,能堕恶趣及障于善,是故说言诸恶不善。由是种种寻思令心扰动故,于心清净行能为障碍。

寅二、思惟五相3 卯一、标补特伽罗

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由软中上寻思行者,有差别故。

卯二、摄所思惟相3 辰一、软品寻思摄

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

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等者:此中初言,谓即软寻思行补特伽罗。由于彼相不正思惟,故诸寻思未生令生。今于彼相如理作意,或复思惟阿那波那念以为对治,名正思惟彼所余相,由是寻思不复现行。

辰二、中品寻思摄2 巳一、标二相

第二由见寻思深过患故,或复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

第二由见寻思深过患故者:此谓中寻思行补特伽罗。此所思惟有其二相。于诸寻思取过患想,见深过患已,彼不复现行,是第一相;或复不念及不思惟,是第二相。

巳二、随难释

云何不念及不思惟?由善于内安心等故。

由善于内安心等故者:谓由不念作意,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十一页2582)由此加行善正除遣,故名为善。令心内住、等住、安住,乃至广说及以等持,由是故说于内安心等言。

辰三、上品寻思摄2 巳一、由渐制伏

第三[12]补特伽罗,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现行,要当方便令寻思行渐渐歇薄;粗既息已,渐当制伏。

巳二、由多厌患

若犹未能于寻思路寻思所缘深生厌怖,当以厌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于彼寻思俱行之心调练制伏。

第三补特伽罗等者:此谓上寻思行补特伽罗。此所思惟,亦有二相:令渐歇薄,及渐制伏,是第一相;由多厌患,调练制伏,是第二相。如文可悉。

卯三、结成五种相

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分为五种。

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分为五种者:第一补特伽罗唯有一相,第二、第三补特伽罗各复有二,如是分为五种应知。

子十、陶炼其心2 丑一、举经问

复次,荡尘经中,佛世尊言:当如陶炼生金之法,陶炼其心,乃至广说。如是等义云何应知?

丑二、依义答2 寅一、举陶炼金2 卯一、标列

谓陶炼生金略有三种。一、除垢陶炼,二、摄受陶炼,三、调柔陶炼。

卯二、随释3 辰一、除垢陶炼

除垢陶炼者,谓从金性中,渐渐除去粗中细垢,乃至唯有净金沙在。

辰二、摄受陶炼

摄受陶炼者,谓即于彼郑重销煮。

辰三、调柔陶炼

调柔陶炼者,谓销煮已,更细炼治瑕隙等秽。

寅二、喻陶炼心2 卯一、举心净行者2 辰一、喻法性

如金性内所有生金,种性位中心净行者,当知亦尔。谓堪能证般涅槃者。

辰二、释得名

问:从何位名心净行者?答:从得净信求出家位。

卯二、辨三种陶炼3 辰一、心除垢陶炼2 巳一、辨垢秽2 午一、标

此于在家及出家位,有粗、中、细三种垢秽。

午二、释2 未一、在家位3 申一、标二障

其在家者由二为障,不令出家。

申二、别列释2 酉一、不善业

一、不善业。谓常乐安处身语恶行。

酉二、邪恶见

二、邪恶见。谓拨无世间真阿罗汉正行正至。

申三、明障位

此于已得净信位前,能为障碍。

未二、出家位2 申一、欲等寻思

欲等寻思障出家者,令其不能心生喜乐。

欲等寻思至心生喜乐者:此中喜乐,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离欲、恚、害寻之所生故。

申二、亲等寻思

亲等寻思障喜乐者,令其不能恒修善法。

亲等寻思至恒修善法者:此中善法,谓定地摄,掉举、恶作能为障故。

巳二、喻除垢

由断彼故,恒修善法,速得圆满纯净之心,有寻有伺,如净金沙,是名为心除垢陶炼。犹如生金仍未销煮。

辰二、心摄受陶炼

若有复能止息寻思,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是名为心摄受陶炼,由能摄受无寻无伺三摩地故。犹如生金已被销煮。

辰三、心调柔陶炼2 巳一、辨相

若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乃至广说,是名为心调柔陶炼。

巳二、喻成

于神通法,随其所欲能转变故。如彼生金,已细炼治瑕隙等秽。

若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等者:此三摩地,随其所乐安隐而住,已调善故,是故名心调柔陶炼。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不为法性之所拘执,寂静微妙,得安隐道,及能证得心一趣性,如前已释,是名此中广说应知。

子十一、思惟三相2 丑一、举经言

复次,如经言:应于三相作意思惟,乃至广说。

应于三相作意思惟者:此中三相,谓止、举、舍应知。

丑二、释彼义2 寅一、明对治2 卯一、略标

应时时间作意思惟奢摩他等差别之相,不应一向。

应时时间至不应一向者:梵语奢摩他,此云为止。等言,等取举、舍。如是三相,有其差别,应时时间随应修习,不应一向。此复云何?谓应了知止相、止时,举相、举时,舍相、舍时。声闻地中广释差别。(陵本三十一卷八页2572)

为欲对治沈掉等故。

为欲对治沈掉等故者:此中等言,等取不尽诸漏应知。

卯二、别辨2 辰一、止举相2 巳一、出过

若于止、举未串习者,唯一向修,是沈掉相。

若于止举未串习等者:谓于止、举未串习故,或于一时一向修止,或于一时一向修举,由是因缘,令心惛沈,或掉举故。显扬颂云:为断于沈掉,相应道二种。(显扬十九卷十九页31,577c)云何二相应道?谓取自心相,及取少分可爱外相。由取自心相故,能断掉举,是即名止。由取少分可爱外相故,能断惛沈,是即名举。若于此二不善修习,名未串习。若一向修,不见彼过,沈掉当生,由是说言是沈掉相。

巳二、辨位

如此修者,当知住在方便道位。

辰二、舍相2 巳一、辨位

若时时间思惟舍相,如是在于成满道位。

巳二、出过2 午一、由无思择

亦由于此一向修故,于缘起法及圣谛中不思择故,心不正定,不尽诸漏。

午二、无现观等

于诸谛中,若未现观,不能现观;或已现观,不得漏尽。

寅二、显略义

初之二种,是三摩地能成办道;第三一种,依三摩地尽诸漏道;是名略显此中要义。于时时间作意思惟,遍一切故。

于时时间作意思惟遍一切故者:此中一切,谓止、举、舍。随其所应而为修习,是名于时时间作意思惟。

癸二、摄持圣教4 子一、标

复次,有四正法,摄持圣教。

子二、征

何等为四?

子三、列

一者、远离,二者、修习,三者、修果,四者、于圣教中无有乖诤。

有四正法摄持圣教等者:谓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或圣弟子依自所证,无倒分别诸法体相;是名圣教。初二正法,于此圣教能正摄受,令得自义故;后二正法,于此圣教能正住持,令不坏灭故。

子四、释4 丑一、远离

远离者,谓山林、树下、空闲静室。

丑二、修习

修习者,谓住于彼勤修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

丑三、修果2 寅一、释2 卯一、辨方便2 辰一、先止后观心得解脱2 巳一、征

云何已习奢摩他,依毗钵舍那而得解脱?

巳二、释2 午一、明渐次

谓如有一,先已得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彼即依此三摩地故,如实知苦乃至知道。

午二、明解脱

彼即依此毗钵舍那,于见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

辰二、先观后止心得解脱2 巳一、征

云何已习毗钵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脱?

巳二、释2 午一、明渐次

谓如有一,如实知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发生静虑。

午二、明解脱

即由如是奢摩他故,于修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

卯二、辨诸界2 辰一、略标

如是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已,于诸界中而得解脱。

辰二、别释3 巳一、断界

见道所断诸行断故,名为断界。

巳二、离欲界

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离欲界。

巳三、灭界

一切有执皆永灭故,名为灭界。

寅二、结

是名修果。

于诸界中而得解脱等者:此中诸界,谓即断界、离欲界、灭界。烦恼相应有漏诸行,是名见、修所断诸行。三界苦依,名一切有。即于一切萨迦耶见,名一切执。于无余依涅槃界中皆永灭故,是名灭界。

丑四、于圣教中无有乖诤2 寅一、标随顺

于圣教中无乖诤者,所谓大师及诸弟子,若义、若句、若文,于文句义平等润洽,互相随顺;非如异道施设见解,种种非一,差别不同。

于圣教中无乖诤等者:谓诸圣教前后法义相应而无乖违,是名平等润洽,互相随顺。由是不为诤论安足处所,名无乖诤。非如外道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故。

寅二、释彼义2 卯一、显正

第一句者,所谓前句。若以此句问于初一,即以此句而问第二。

卯二、简非

设于初一依蕴而问,复于第二依余问者,便不得名与第一句平等润洽,互相随顺。

第一句者所谓前句等者:思择诸法,有顺前句、顺后句等差别,是名为句。谓即法义。顺前句者,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如是二句,更互相问,能顺思择,故无乖诤。设于前句依蕴问言:诸无常者皆是行耶?复于后句依余问言:若是诸法皆无我耶?如是为问,便不得名与第一句平等润洽,互相随顺。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丙五、非三摩呬多地2 丁一、结前生后

已说三摩呬多地。云何非三摩呬多地?

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略标

当知此地相略有十二种。

戊二、列释12 己一、由自性不定

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

谓五识身者:五识自性不恒相续,要托外境而生起故,由是说名自性不定。

己二、由阙轻安2 庚一、标

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

庚二、释2 辛一、出体

谓欲界系诸心心法。

辛二、释义

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

或有阙轻安故等者:善十一中,轻安一法唯定地系,故阙轻安,名非定地。以无离生喜乐之所滋润,是故说言无含润转。

己三、由不发趣

或有不发趣故,名非定地。谓受[13]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着,而常受用。

己四、由极散乱

或有极散乱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

己五、由太略聚

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内略心惛睡所蔽。

己六、由未证得

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14]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法不名为定。

然犹未得诸作意故等者:声闻地说: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从是以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页2665)当知此即初静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今说未得作意,如应当知。

己七、由未圆满

或有未圆满故,名非定地。谓虽得作意,然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为定。

谓虽得作意等者:此中加行究竟,谓加行究竟作意。言彼果者,谓加行究竟果作意所证诸根本定。由是当知,名有作意。七作意中,前五所摄。

己八、由杂染污

或有杂染污故,名非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为种种爱味等惑染污其心。

己九、由不自在

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谓虽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无烦恼染污,然于入、住、出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随所欲,梗[15]涩艰难。

己十、由不清净

或有不清净故,名非定地。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己十一、由起定

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谓所得定虽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为定。

己十二、由退失

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谓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为定。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丙六、有心无心二地2 丁一、结前生后

已说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

丁二、标列随释2 戊一、标列

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

戊二、随释5 己一、地施设建立2 庚一、有心地2 辛一、全分摄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

辛二、一分摄

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

庚二、无心地

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己二、心乱不乱建立2 庚一、释名2 辛一、乱心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

辛二、不乱心

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

庚二、辨地2 辛一、无心地3 壬一、标义

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

壬二、引喻

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故。

壬三、结成

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

辛二、有心地

若不乱心,名有心地。

谓四颠倒颠倒其心者: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名四颠倒应知。

己三、生不生建立2 庚一、释生等2 辛一、标二种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

辛二、释因缘2 壬一、不生

谓根破坏故、境不现前故、阙作意故、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谓根破坏故等者:要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作意正起,心方得生。前意地中已释其相。(陵本三卷五页204)此中前三,翻彼应知。言未得者,谓为生缘之所摄受,由说生缘摄受增长[16]之因,名为定故。(陵本五十二卷九页4171)言相违者,谓为他缘之所障碍,由依障碍因依处,施设相违因故。言已断者,谓伏断现行。言已灭者,谓永害彼种。言已生者,谓生已谢灭。由是八因缘故,心不得生。

壬二、生

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

庚二、辨地别2 辛一、有心地

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

辛二、无心地

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己四、分位建立2 庚一、有心地

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

庚二、无心地2 辛一、列位

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

辛二、结名

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者:谓于极重睡眠、极重闷绝位中,前六转识皆不现行,是故名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

己五、第一义建立3 庚一、标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17]心地。

庚二、征

何以故?

庚三、释2 辛一、显正

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

辛二、简非

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一

丙七、闻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

已说[18]有心无心地。云何闻所成地?

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略标五明

谓若略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

名句文身无量差别等者:共知增语,是谓名身;能令种种共所了知故。名字圆满,是谓句身;摄受诸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句所依,是谓文身,亦名字身;随显名句名为文故。由是三种有多差别,摄释分中别释其相。(陵本八十一卷一页6165)堪能解了诸所说义,名有觉慧。由此为先,属耳而听,了知音韵差别,是名听闻。又复领解文句差别,是名领受。于此文句讽诵温习,是名读诵。思惟修习,明记不忘,是名忆念。

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身义中,无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地。

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身义中无倒解了者:摄释分说: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陵本八十一卷一页6163)由是当知,依文释义,方能无倒解了,以彼文义互相随顺,无有乖违故。

戊二、广释其相3 己一、征

何等名五明处?

己二、列

谓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

己三、释5 庚一、内明处5 辛一、征

云何内明处?

辛二、标

当知略说由四种相。

辛三、列

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三、由摄圣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

辛四、释4 壬一、事施设建立相4 癸一、征

云何事施设建立相?

癸二、标

谓三种事,总摄一切诸佛言教。

癸三、列

一、素怛缆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

癸四、指

如是三事,摄事分中当广分别。

事施设建立相等者:此中事言,谓各别说色等、眼等诸法体教。如下决择分说。(陵本六十四卷六页5096)或复事为依处,方起言说,从所依事,彼能依言亦得事名。此中事依处略有三种差别。一者、根本事依处,二者、得方便事依处,三者、悲愍他事依处。摄释分中广释其相。(陵本八十一卷六页6185)于彼彼事,由语及欲,次第编列名句文身,是名施设。次第编列已,略为他说,是名建立。梵素怛缆,此云契经;梵毗奈耶,此云调伏;梵摩怛履迦,此云本母。如是三事,普摄一切所应说义,是故说言总摄一切诸佛言教。

壬二、想差别施设建立相2 癸一、征

云何想差别施设建立相?

癸二、释4 子一、初颂摄2 丑一、标

嗢柁南曰:

句迷惑戏论 住真实净妙 寂静性道理 假施设现观

想差别施设建立相等者:决择分说:想差别教者,谓广宣说诸蕴、界、处、缘起、处非处、根、谛等名想差别。又复广说诸念住等名想差别。又复广说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等名想差别。如是无量诸佛世尊广说诸法想差别教。(陵本六十四卷六页5096)此应准释。下有四颂,一一别列,随文可悉。

丑二、释12 寅一、句2 卯一、列释2 辰一、声闻乘说13 巳一、六处

云何句?

云何句者:若法、若义施设安立,皆得句名。下文所列,种种非一,皆句差别应知。

谓内六处无量境界、无量方所、无量时分。

谓内六处无量境界等者:此说一切有情自体,由内六处为所依止,故有无量境界以为所缘,无量方所以为居止,无量时分流转不息。

巳二、三界2 午一、初义

复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午二、后义

又有三界。谓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巳三、四众

复有四众。谓在家众、出家众、邬波索迦众、非人众。

复有四众等者:此中前三,人众所摄,后非人众摄余一切。问:何故此中唯说邬波索迦众,不说邬波斯迦?答:邬波斯迦堕在家品故,相似学所显故,当知摄属邬波索迦。决择分中,近事律仪,不说近事女律仪,(陵本五十三卷七页4232)义同此类,故准彼释。

巳四、三受

复有三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巳五、三世

复有三世。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

巳六、三宝

复有三宝。谓佛宝、法宝、僧宝。

巳七、三法

复有三法。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

巳八、三杂染

复有三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巳九、四圣谛

复有四圣谛。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

巳十、九次第等至

复有九次第等至。谓初静虑等至,乃至灭想受等至。

复有九次第等至等者:谓四静虑、四无色,及灭尽定,是名九次第等至。

巳十一、三十七菩提分法

复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

巳十二、四沙门果

复有四沙门果。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最胜阿罗汉果。

巳十三、众多功德

复有众多胜妙功德。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六神通等。

复有众多胜妙功德至六神通等者:此中等言,当知等取声闻乘中除前已说诸余所未说句,如蕴善巧等,及有色无色等,皆应广说,故置等言。胜妙功德,声闻乘中唯有尔所,更无所余为等取故。

辰二、唯大乘说14 巳一、五事

复有方广大乘五事。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

复有方广大乘五事等者:谓大乘中诸所说句,于十二分教方广一分摄,由是说言方广大乘,不共声闻,是故别说。于中五事,谓若略说,所有言谈安足处事,是名为相。即于彼相所有增语,是名为名。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是名为分别。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是名为真如。唯出世间正智及世间出世间正智,是名为正智。决择分中正广分别应知。(陵本七十二卷四页5570)

巳二、二空性

复有二空性。谓补特伽罗空性,及法空性。

巳三、二无我性

复有二无我性。谓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

复有二空性等者:补特伽罗唯假安立,应观为空;而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诸相可得,应观不空;是名补特伽罗空性。又法自体,随名假立,应观为空;假有所依,其事非无,应观不空;名法空性。二无我性,随应准释。声闻地说: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陵本三十四卷十五页2773)如是空、无我性差别应知。

巳四、离二边行

复有远离二边处中观行。谓离增益边、离损减[19]边。

巳五、四种真实

复有四种真实。谓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巳六、四寻思

复有四寻思。谓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

巳七、四如实遍智

复有四如实遍智。谓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

复有四种真实及四寻思四如实遍智等者:此中差别,皆如真实义品中说。(陵本三十六卷八页2927二十二页3000)

巳八、三种自性

复有三种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复有三种自性等者:此如决择分中正广分别应知。(陵本七十三卷十二页5654)

巳九、三无性性

复有三无性性。谓相无性性、生无性性、胜义无性性。

复有三无性性等者:此三差别,决择分中广释其相。(陵本七十六卷七页5827)

巳十、五相大菩提

复有五相大菩提。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

复有五相大菩提等者:此亦如决择分中广释应知。(陵本七十四卷九页5698)

巳十一、五种大乘3 午一、标

复有五种大乘。

午二、列

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

午三、释

最初发心,悲愍有情,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自他相续成熟。

最初发心等者:此中五句,如次配释前说种子等义。为显不共声闻、独觉,是故名为五种大乘。谓由菩萨自乘种姓为先,是故能发最初无上大菩提愿。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普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愿令离苦,是名悲愍有情。若入地已,如其十地次第差别,圆满修习十种波罗蜜多,为熟有情,行四摄事,是名摄众生事。如是自加行满,无间能证二障清净,名自相续成熟。又复于他三乘种姓补特伽罗,随其所应,令乘三乘法而得出离,名他相续成熟。

巳十二、五无量想

复有五无量想。谓有情界无量想、世界无量想、法界无量想、所调伏界无量想、调伏方便界无量想。

复有五无量想等者:此五无量,如菩萨地广辩应知。(陵本四十六卷十五页3715)

巳十三、真实义随至

复有真实义随至。谓于一切无量法中遍随至真如及于彼智。

复有真实义随至等者:此中真如,谓七真如。一、流转真如,二、实相真如,三、唯识真如,四、安立真如,五、邪行真如,六、清净真如,七、正行真如。此七真如,遍满一切无量法中,名遍随至。能缘真如无漏智见,于一切法如理思惟,名于彼智。

巳十四、不思议威德胜解等

复有不思议威德胜解、无障碍智、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种随形相、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拔除习气、一切种[20]妙智等。

卯二、结摄

如是诸句,略唯二句。谓声闻乘中所说句,及大乘中所说句。

复有不思议威德胜解无障碍智等者:已入大地诸菩萨,及诸如来所行境界,最极甚深,名不思议。诸佛菩萨威力自在,最极广大,是名威德。广大阿世耶、广普阿世耶二平等解,是名胜解。如显扬论说。(显扬三卷九页31,493c)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是名无障碍智。如菩萨地菩提品释。(陵本三十八卷一页3099)三十二大士夫相,乃至一切种妙智,皆如菩萨地建立品释。(陵本四十九卷七页3928)此大乘中,除前已说,诸余所未说句,皆应广说,故于最后,更置等言。

寅二、迷惑

云何迷惑?谓四颠倒。一、于无常计常颠倒,二、于苦计乐颠倒,三、于不净计净颠倒,四、于无我计我颠倒。

寅三、戏论

云何戏论?谓一切烦恼,及杂烦恼诸蕴。

云何戏论等者:此中烦恼戏论所生,及彼诸蕴亦为戏论之所依缘,由是因缘,皆名戏论。

寅四、住

云何住?谓四识住,或七识住。

云何住等者:此中四识住,如决择分释。(陵本五十四卷一页4282)七识住,如七种佛教所应知处释。(陵本十四卷二十三页1266)

寅五、真实

云何真实?谓真如及四圣谛。

寅六、净

云何净?谓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二、境界清净性,三、分位清净性。

谓三清净性等者:摄大乘论说:有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摄论二卷九页31,140b)今说三种,随应准释。自体清净性,即彼自性清净。境界清净性,即彼生此境清净。分位清净性,即彼离垢清净及得此道清净应知。

寅七、妙

云何妙?谓佛法僧宝名最微妙,堕最第一施设中故。

寅八、寂静

云何寂静?谓从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得果,皆名寂静。

寅九、性

云何性?谓诸法体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等。

若自相若共相等者:诸法体相,若有若无,应正观察自相乃至果相,是名五种所观有法。思所成地一一别释应知。(陵本十六卷一页1365)复有所余所观无法,故于此后,更置等言。

寅十、道理

云何道理?谓诸缘起及四道理。

云何道理等者:十二有支,名诸缘起。唯前前支引后后支,无有作者及与受者,是名缘起道理。四道理者,谓观待道理等。声闻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二十五卷九页2105)

寅十一、假施设

云何假施设?谓于唯法假立补特伽罗,及于唯相假立诸法。

寅十二、现观

云何现观?谓六种[21]现观。如有寻有伺地已说。

谓六种现观等者:有寻有伺地中唯列其名。(陵本十卷十九页832)决择分中正广分别应知。(陵本七十一卷二页5515)

子二、第二颂摄2 丑一、标

复次,嗢柁南曰:

方所位分别 作执持增减 冥言所觉上 远离转藏护

丑二、释13 寅一、方所

云何方所?谓色蕴。

方所谓色蕴者:由诸色蕴有其方所示现义故。

寅二、位

云何位?谓受蕴。

位谓受蕴者:由苦、乐等受前后分位变异故。

寅三、分别

云何分别?谓想蕴。

分别谓想蕴者:由想能了有相、无相,或小、或大、或无量等差别故。

寅四、作

云何作?谓行蕴。

作谓行蕴者:于行蕴中,思为最胜。今此偏说,谓思名作,由思能作善、染等差别故。

寅五、执持

云何执持?谓识蕴。

执持谓识蕴者:于识蕴中,阿赖耶识最胜。今此偏说,谓阿赖耶识名为执持,由阿赖耶识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

寅六、增减2 卯一、举增

云何增?谓有二种。一、烦恼增,二、业增。

卯二、例减

如增有二种,当知减亦尔。

寅七、冥

云何冥?谓无明及疑。

寅八、言

云何言?谓诸如来十二分教,说名为言。

寅九、所觉

云何所觉?谓彼彼言音所说之义,名为所觉。

寅十、上

云何上?谓四沙门果。

寅十一、远离

云何远离?谓五种远离。一、恶行远离,二、欲远离,三、资具远离,四、愦闹远离,五、烦恼远离。

谓五种远离等者:受律仪戒,远离十种不善业道,是名恶行远离。修习梵行,远离淫欲贪故,名欲远离。成就杜多功德,远离受用资具贪故,名资具远离。住远离处,独一无侣,是名愦闹远离。解脱三界一切烦恼,是名烦恼远离。

寅十二、转

云何转?谓三界、五趣。

寅十三、藏护

云何藏护?谓追恋过去,希慕未来,耽着现在。

云何藏护等者:当知藏护,即是贪之异名。异门分说:藏者,谓于内所摄自体中爱故。护者,谓于他相续中爱故。(陵本八十四卷十六页6401)今于此中,三世分别,随应当知。

子三、第三颂摄2 丑一、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思择与现行 睡眠及相属 诸相摄相应 说任[22]持次第

丑二、随释9 寅一、思择3 卯一、征

云何思择?

卯二、列2 辰一、句差别思择

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

谓一行至无事句者:此中一行,即问论法。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问,如是一一问一切法。顺前句者,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四句者,谓于所问,作四句答。无事句者,谓如计命即是身者,彼计我是色;若计命异于身者,彼计我非色;若计我俱遍,无二无阙者,彼计我亦是色亦非色;若为对治此故,即于此义中,由异句异文而起执着,彼计我非色非非色。此第四句,即无事句,唯由异句异文而起执故。如是等类,皆应例知。

辰二、义差别思择4 巳一、有色无色等

复有有色法、无色法、有见法、无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有诤法、无诤法、有味着法、无味着法、依耽嗜法、依出离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系属法、无系属法、内法、外法、粗法、细法、劣法、胜法、远法、近法、有所缘法、无所缘法、相应法、不相应法、有行法、无行法、有依法、无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异熟法、非异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有果法、非有果法、有异熟法、非有异熟法、有执受法、无执受法、大种造法、非大种造法、同分法、彼同分法、有上法、无上法,又有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系法、色系法、无色系法、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所断法、修所断法、无断法。

复有有色法至无断法者:此中差别建立,多分如思所成地决择分广释应知。(陵本六十五卷六页5172)唯除粗法、细法、劣法、胜法、远法、近法、有所缘法、无所缘法、相应法、不相应法、有行法、无行法、有依法、无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异熟法、非异熟法。当知粗法乃至近法,如蕴善巧决择中释。(陵本五十六卷[23]五页4492)有所缘法乃至无依法,如四无色蕴决择中释。(陵本五十五卷四页4402)由顺益义,是名因法,此有十种差别。由成办义,是名果法,此有五种差别。如有寻, 有伺地中广释应知。(陵本五卷九页355)与此相违,当知非因及非果法。临命终时最后念心,是异熟法。若结生相续无间之心,亦是异熟。从此以后,所有一切自性住心,皆是异熟。此异熟法于一切处,当言唯是无覆无记。如决择分有异熟法中释。(陵本六十六卷六页5264)与此相违,名非异熟。

巳二、四缘

又有四缘。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又有四缘等者:此如决择分别释应知。(陵本五十一卷十六页4123)

巳三、四依

又有四依。一、法是依,非补特伽罗;二、义是依,非文;三、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四、智是依,非识。

又有四依等者:如三摩呬多地及菩萨地释义应知。(陵本十一卷十四页906、四十五卷一页3613)

巳四、四无量等

又有四无量法、四念住法、四正断法、四神足法、五根法、五力法、七觉支法、八支圣道法、四行迹法、四法迹法、奢摩他法、毗钵舍那法、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解脱法、胜处法、遍处法。

又有四无量法至遍处法者:此中四行迹法,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二十六卷十一页2202)四法迹法,谓即无贪、无瞋、正念、正定。如摄事分别释应知。(陵本九十八卷二十四页7396)所余诸法,繁不具指。

卯三、结

如是等法无量无边,应当思择。

寅二、现行

云何现行?谓诸烦恼缠。

寅三、睡眠

云何睡眠?谓诸烦恼随眠。

寅四、相属2 卯一、征

云何相属?

卯二、释3 辰一、自身六处摄

谓内六处于一身中,当知展转互相系属。

谓内六处至互相系属者:由内六处一有情身为所依止,是故当知展转互相系属。

辰二、能引所引摄

又若此法能引彼法,当知此彼互相系属。

辰三、能取所取摄

又诸根境,当知能取、所取互相系属。

又若此法能引彼法等者:如缘起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名此法能引彼法;由是故说此彼互相系属。

寅五、摄

云何摄?谓十六种摄。一、界摄,二、相摄,三、种类摄,四、分位摄,五、不相离摄,六、时摄,七、方摄,八、一分摄,九、具分摄,十、胜义摄,十一、蕴摄,十二、界摄,十三、处摄,十四、缘起摄,十五、处非[24]处摄,十六、根摄。

谓十六种摄等者:前十种摄,所谓界摄乃至胜义摄;后六种摄,所谓蕴摄乃至根摄。如是摄义,总有十六,如决择分别释应知。(陵本五十四卷七页4308)

寅六、相应

云何相应?当知此相略有五种。一、与他性相应,非自性;二、于他性中,与不相违相应,非相违;三、于不相违中,软中上品与软中上品自相应,非余品;四、于软中上品中,同时相应,非异时;五、于同时中,同地相应,非异地。

云何相应等者:当知此说同行相应。谓心心所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故。如集论说。(集论三卷九页31,673b)

寅七、说

云何说?谓四种言说。一、见言说,二、闻言说,三、觉言说,四、知言说。

寅八、任持

云何任[25]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任持等者:由此四食,任持有情,令住不坏,故名任持。此四食相,如决择分别释应知。(陵本五十七[26]卷二十三页4677)

寅九、次第

云何次第?谓六种次第。一、流转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宣说次第,四、生起次第,五、现观次第,六、等至次第。

六种次第等者:谓缘起支,前为后缘,是名流转次第。工巧智为先,随彼勤劬为建立,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工巧业处办;如是等,是名成所作次第。摄释分[27]说:释经次第略有三种。一者、圆满次第,二者、解释次第,三者、能成次第。(陵本八十一卷十五页6212)是名宣说次第。有寻有伺地说:自种子为先;除种子依,所余若有色、若无色依及业为建立;助伴、所缘为和合故;随其所应,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诸法生。(陵本五卷八页347)是名生起次第。六种现观,是名现观次第。九次第定,是名等至次第。

子四、第四颂摄2 丑一、标

复次,嗢柁南曰:

所作及所缘 亦瑜伽止观 作意与教授 德菩提圣教

丑二、列10 寅一、所作

云何所作?谓八种所作。一、灭依止,二、转依止,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五、得果,六、离欲,七、转根,八、引发神通。

谓八种所作等者:此中前四所作,谓修瑜伽者瑜伽所作。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69)

寅二、所缘

云何所缘?谓四种所缘。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烦恼所缘。

谓四种所缘等者:此如声闻地广辩应知。(陵本二十六卷十三页2208)

寅三、瑜伽3 卯一、征

云何瑜伽?

卯二、标

谓或四种,或九种。

卯三、释2 辰一、四种

四种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

辰二、九种

九种瑜伽者,一、世间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胜进道,七、软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四种瑜伽等者:如声闻地一一释其差别应知。(陵本二十八卷九页2354)

寅四、止

云何止?谓九种住心。

寅五、观3 卯一、征

云何观?

卯二、标

谓或三事观,或四行观,或六事差别所缘观。

卯三、释3 辰一、三事观

三事观者,一、有相观,二、寻求观,三、伺察观。

辰二、四行观

四行观者,谓于诸法中,简择行观、极简择行观、遍寻思行观、遍伺察行观。

辰三、六事差别所缘观

六事差别所缘观者,一、义所缘观,二、事所缘观,三、相所缘观,四、品所缘观,五、时所缘观,六、道理所缘观。

谓或三事观等者:初,即三门毗钵舍那。次,即四种毗钵舍那。后,即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三十卷十一页2518)

寅六、作意

云何作意?谓七种作意。了相等,如前说。

寅七、教授

云何教授?谓五种教授。一、教教授,二、证教授,三、次第教授,四、无倒教授,五、神变教授。

谓五种教授等者: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一页2317)

寅八、德

云何德?谓无量、解脱等。如句中已说。

寅九、菩提

云何菩提?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寅十、圣教

云何圣教?谓授以归依,制立学处,施设说听,建立师徒,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诃欲爱味,示欲过[28]失,显说杂染及清净法,教导出离及与远离,称赞功德,乃至广说无量无边清净品法。

谓授以归依等者:此中归依,如决择分释。(陵本六十四卷一页5071)制立学处,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八卷一页2323)施设说听,如摄释分释。(陵本八十一卷十七页6218)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乃至称赞功德,当知此为善说正法者初时所作无倒言论。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故。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四页2086)无量无边清净品法,当知此说诸出世道相应言论。

壬三、摄圣教义相2 癸一、征起

云何摄圣教义相?

癸二、列释10 子一、能修习法

此中有能修习法。谓于诸善法专志所作、相续所[29]作方便勤修。

有能修习法等者:谓能勤修诸善方便,是名能修习法。方便有二。一、殷重,二、无间。如次名为专志所作、相续所作应知。

子二、所修习法

有所修习法。谓所有诸善法。

有所修习法等者:此中善法,通世出世应知。

子三、有过患法

有有过患法。谓应遍知法。

谓应遍知法者:此说苦谛所摄诸法应知。

子四、有染污法

有有染污法。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

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者:此说集谛所摄诸法应知。应正思择,厌坏对治,名应不着。应正修习,伏断对治,名应制伏。

子五、障碍法

有障碍法。谓违逆现观究竟法。

谓违逆现观究竟法者:此说萨迦耶见,及彼相应诸法应知。

子六、随顺法

有随顺法。谓随顺现观究竟法。

谓随顺现观究竟法者:此说道谛所摄诸法应知。

子七、真如所摄法

有真如所摄法。谓应觉悟法。

谓应觉悟法者:此说灭谛所摄诸法应知。

子八、胜德所摄法

有胜德所摄法。谓所应引发法。

子九、随顺世间法

有随顺世间法。谓应习、应断,及断已现行法。

谓应习应断等者:世间善法,说名应习。世间染法,说名应断。若阿罗汉诸漏已尽,彼相续中所有世间善法,名断已现行法。

子十、得究竟法

有得究竟法。谓究竟自义所应证法。

谓究竟自义所应证法者:诸漏永尽,心善解脱,是名究竟自义。无学正见、正思惟,乃至无学正解脱、正智,是名所应证法。

壬四、佛教所应知处相2 癸一、征

云何佛教所应知处相?

癸二、释10 子一、一种3 丑一、标列

当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种。谓日[30]别住、尽寿住、善法可爱生展转住。

丑二、配释

初由食增上力,第二由命行增上力,第三由于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

丑三、料简

于诸不善、无记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如于杀生等事及威仪工巧等中审谛而作。然于善法不放逸者,于现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于后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

谓日别住等者:有情自体,于日日中,由四食力任持不坏,名日别住。由命根力,于彼彼处所生自体任持相续,乃至寿尽以为边际,名尽寿住。由修善法,感可爱生,依可爱生复修善法,如是展转因果相续,是名善法可爱生展转住。

子二、二种21 丑一、摄诸戏论

复次,依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有二种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谓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

依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等者:一切有为,或异不异及二俱非有相可得,于此若问、若答、若思,是名戏论。诸有为法,是所戏论,名戏论事。决择分说:无为诸法,非所戏论,唯有为灭之所显故。(陵本六十五卷十五页5200)翻彼,应知有为名戏论事。有情世间,诸行所摄心心所法,名能取法;有色诸根,名所依法;一切所缘,名所取法。若器世间,诸行所摄唯为所缘,是所取法。由是故说依二世间,有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

丑二、杂染根本2 寅一、世间摄

又诸世间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能引无义无利杂染。谓于真实无正解行,及彼为先希求无义。

寅二、外道摄

又正法外,若诸沙门、若婆罗门,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推[31]求我常,推求我断。

略有二种杂染根本等者:此中二种,谓无明、爱。谓于真实无正解行,是即无明。及彼为先希求无义,是即为爱。

丑三、众苦根本

又诸有情略有二种众苦根本。谓于有漏法喜爱俱行所有期愿,及非理所引厌离俱行所有期愿。

略有二种众苦根本等者:此中二种,所谓有爱及无有爱,如次应知。

丑四、教授教诫相违顺法2 寅一、举相违

又有二种师及弟子教授教诫相违之法。谓诸弟子不能堪忍教诲语言;及师倒见,习行邪行。

寅二、例相顺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

丑五、违顺正行2 寅一、举违越

又有二法,甚能违越世出世间正行境界。谓于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爱果无有顾虑,于所作罪无有羞耻;及于现法他所杀缚衰退等事无有顾虑,于所作罪无有羞耻。

寅二、例随顺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法甚能违越世出世间正行境界等者:此中二法,谓生后法罪业,及生现法罪业,如次应释。由此二法,违越世间增上生道及出世间决定胜道,是名违越世出世间正行境界。

丑六、无倒建立

又有二种无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于梵行,终不唐捐。一、正立学处。若有违越,便获大罪;若不违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离。令违越者速复出离。

又有二种无倒建立等者:此中正立学处,谓增上戒学。正立出离,谓发露悔法。

丑七、得自他利

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远离者,心常安定现法乐住;二、居愦闹者,有来求法,时时为说,能令正法相续久住。

丑八、令入现观或诸根熟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他音二因缘故,于现法中入谛现观,或令当来诸根成熟。

或令当来诸根成熟者:此中诸根,谓信、精进、念、定,及慧。于当来世能入现观,或般涅槃,是名诸根成熟。

一、于因所生法,正通达因。

于因所生法正通达因者:有寻有伺地说:于因无知云何?谓起不如理分别,或计无因,或计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不平等因所有无知。如是于因无知,于从因所生诸行亦尔。(陵本九卷十七页709)彼说无知,此说通达,翻彼应释。

二、于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应经,一切缘性及诸缘起,随顺作意数数思惟。

甚深相似甚深空相应经等者:空无我性,非定有无,故名甚深。经中依此说胜义空、内空、外空等众多差别,是名甚深空相应经。又缘起支虽离有情、作者、受者,然似[32]不离显现而说。故世尊说:缘起甚深。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十卷十六页812)由是说言相似甚深。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是名一切缘性。十二有支,名诸缘起。

丑九、令证通慧

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补特伽罗速证通慧。一、于教授教诫远离谄诳;二、厌离为先,身语意行离诸调戏。

一于教授教诫远离谄诳等者:谓修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故,名于教授教诫远离谄诳;及修正语、正业、正命故,是名厌离为先,身语意行离诸调戏。总略而言,初修慧摄,后修戒摄,由是故说二法能令速证通慧。

丑十、令梵行者共住安乐

又有二法,令居一处同梵行者,展转皆得安乐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恼,二者、自不逼恼于他。

丑十一、令梵行者互无违诤

又有二法,令居一处同梵行者,未生违诤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无斗、无讼、无诤、无竞。一者、展转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财法。

丑十二、令得定地清净梵行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净梵行。一者、忆持久远所作、所说增上力故,若有所犯,如法悔除;若无所犯,便生欢喜;昼夜随学,尝无懈废。二者、于身语意一切事业能正了知增上力故,于诸过失终无违犯。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净梵行等者:此中二法,谓念及慧。由念力故,速令心住。由慧力故,得三摩地清净梵行。

由此因缘,亦无忧悔,随生欢喜,广说乃至解脱知[33]见。

由此因缘至解脱知见者:依初因缘,说无忧悔,随生欢喜,由是速令心住。依此因缘,得四法迹,是名清净梵行。四法迹者,谓无贪、无瞋、正念、正定。由无贪、无瞋,能持尸罗蕴法义。正念,能持三摩地蕴法义。正定,能持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法义。如显扬论说。(显扬二卷十八页31,490b)今于此中略不具说,唯举最后解脱知见,故于中间置乃至言。

丑十三、能越众苦

又有二法,能越众苦。谓能超越诸恶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见现法、当来诸过患故,远离恶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习菩提分法。

又有二法能越众苦等者:此中二法,谓世间道、出世间道,如次配释应知。

丑十四、令修断等得安乐住

又有二法,能令修断居远离者得安乐住。一者、于诸境界不生杂染,无恶寻伺扰乱其心;二者、凡所啖食,要为利益,称量消化,能随顺断,令身调适。

又有二法能令修断居远离者得安乐住等者:此中二法,谓修根律仪,及于食知量,如次配释应知。

丑十五、令修善品时无虚度

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诸苾刍等时无虚度。一者、于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时知量,少习睡眠。

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诸苾刍等时无虚度等者:此中二法,所谓经行及与宴坐,如次配释应知。由于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为除惛沈睡眠障故,说此二法,令修善品诸苾刍等时无虚度。

丑十六、成坏增上心学慧学2 寅一、举能坏

又有二法,能坏增上心学、慧学。一者、建立邪学,违越正学,及怀犹豫;二者、增益、损减邪见决定。

寅二、例能成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法能坏增上心学慧学等者:此中二法,谓疑、邪见,如文可知。

丑十七、令成熟者速入现观

又有二法,能令已集菩提资粮未入现观补特伽罗速入现观。一者、思惟现在、过去自他衰盛,二者、勤修谛行所摄无倒作意。

又有二法至无倒作意者:此中二法,谓厌及欣,如次配释应知。谓自衰损及他衰损,现在会遇正现前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若自兴盛及他兴盛,过去尽灭离变坏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十八页2605)是名思惟现在、过去自他衰盛。

丑十八、令速圆满离垢梵行

又有二法,令观行者最极究竟离垢梵行速得圆满。一者、修谛现观;二者、于后离欲方便勤修,于诸等至无有爱味,离诸障难。

又有二法至离诸障难者:此中二法,谓慧解脱及心解脱,如次配释应知。声闻地说:阿罗汉果,至极究竟,毕竟无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乃至广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页2809)此中最极究竟离垢梵行速得圆满,如彼应知。

丑十九、令速引发一切胜德

又有二法,令观行者速能引发世出世间一切胜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种事,以正定心思择诸法。如声闻地当广分别。

又有二法至当广分别者:此中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如次配释应知。声闻地中广释其相。(陵本三十卷九页2511)

丑二十、诸观行者清净差别

又观行者有二种净。谓作意净及所依净。于三世中远离愚痴,智清净故,名作意净;远离三界诸烦恼品粗重法故,名所依净。

又观行者有二种净等者:于三世行,远离无明,如理作意相应,名作意净。远离三界身心粗重,谓所依净。

丑二十一、心解脱者内证差别

又有二法,心善解脱诸阿罗汉内自所证。一者、于现法中苦因永尽;二者、由此为先,当来世苦毕竟不生。

又有二法至毕竟不生者:此中二法,所谓尽智及无生智,如次配释应知。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三

[1] 「世」,磧砂作「世間」。

[2] 「至」,磧砂作「持」。

[3] 「調」,磧砂作「謂」。

[4] 「有」,磧砂作「育」。

[5] 「少」,磧砂作「劣」。

[6] 「二十頁」,披尋記原作「十二頁」。

[7] 磧砂無「應知於三摩地進時顛倒」。

[8] 「我」,大正作「於」。

[9] 「譽」,磧砂作「舉」。

[10] 磧砂、大正、陵本無「由此因緣當知無倒」。

[11] 「名」,磧砂作「各」。

[12] 「三」,磧砂作「二」。

[13] 「受」,磧砂作「愛」。

[14] 「嬈」,磧砂作「繞」。

[15] 「梗」,大正作「硬」。

[16] 「增長」,卷五十二原文作「增盛」。

[17] 「無」,磧砂作「未」。

[18] 「說」,磧砂作「記」。

[19] 「減」,磧砂作「滅」。

[20] 「種」,磧砂、大正、陵本作「相」。

[21] 大正無「種」字。

[22] 「任」,磧砂、陵本作「住」。

[23] 「五十六卷」,披尋記原作「五十七卷」。

[24] 「非」,磧砂作「攝」。

[25] 「任」,磧砂、陵本作「住」。

[26] 「五十七」,披尋記原作「五十九」。

[27] 「攝釋分」,披尋記原作「攝事分」。

[28] 「過」,磧砂作「逈」。

[29] 「所」,磧砂作「此」。

[30] 「日」,磧砂作「曰」。

[31] 「推」,大正作「雜」。

[32] 「似」,披尋記原作「實」。卷十原文為「似」。

[33] 「知」,大正作「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