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太虚》午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太虛.午甲》

聖哉!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言能,幼而詢齊。樸樸敦敏,一至元亨。盡人之苦,極天地變。乃師歧之文伯,立治之道。知天之和,致長生之法。

人之有其所病也,其有動作,其有食用。不知常,奉乃進。有妄其形,其乃苦成矣。故建言以知之:從自然,揣節度。勞不驟,汗勿扣(象形,洞風冷淋,伏流牛飲也)。食無躁,行度力。心神一,萬事移。恒有已,不及之可及。恒有得,涓涓來機。規天下,用小已知其常。知牝牡,得其可運之稽式。以和我形,以奉其生。以治其所不治,以先其機而用之,大矣。

微微乎,似若一也。然其變之極,非察形望色切脈渾一者,弗能奧也。孰知乎?一脈之上,有陰陽虛實。有類似,有妄通者。聖道其微,良工極細。若眞妄之恍然而一,則非心止於斯者,莫之能矣。大以言者,恐不可以辨。微以言之,畏其疑而不斷。我亦猶難之,明形盡象矣。

諾者,王仲康之弟也,智而靈有焉。然之患有年耳,良工不能愈其腹疾(病頭朿),其苦甚焉。當季秋耶,馳騁於郊。不慎,墮穀破腹卒矣。少順(頁心,古順字,流失快也),知焉,痛處宴然若失。俯苦起之未己,洞處出物,有如幹脂,其大如爵,去之,破衣裹之歸,旬月而已,以為其有神助之也。

已,或人病釡腹者,諾以豁然去之,世謂其失常。其畏若鬼神,以為巫焉,遠而徙之。噫兮!此時人惜死焉,惡生之甚耳。

有所經發,孰其為過?可利之用,世所忤焉。其常耶?其不常耶?謂其不常者,孰非不常焉?愚若是一也,智若非一也,其是非本一也。人有莫可以知矣。去惡,去喜,以用生乃從之,是非孰多耶。

“物備其用,用有其方。方有則,則有常,常乃法,法啟其用。知此,可以存其德,可以長久,可以盡天年。”。“故物本常也,時以間之。物本亨也,氣以客之。有間則反其常,有客則逆其生,反常曰病,逆生曰病(病水火)。是謂失德。失德者,失其衡也”。

故曰“諸脈之急者,多寒。諸脈之緩者,多熱。諸脈之大者,多氣少血。諸脈之小者,氣血俱少。諸滑者,陽氣盛而微溫熱。濇者,多血少氣(氣火)以有微寒。”此人病之脈六變也。故其病之變化也,則脈先至耳。

曰病心之變: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者,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者,為狂(病頭狂)笑。微緩者,為伏粱。其在心上下行,時唾血。太甚者,為喉吤。微大者,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者,為善噦。微小者,為消癉。滑甚者,為善渴。微滑者,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濇甚者,為音瘖。微濇者,為血溢,維厥,耳鳴,顚疾。

曰病肺之變:脈急甚者,為癲疾。微急者,為肺寒熱,怠墯,欬唾血,引腰背胸若是,鼻瘜不通。緩甚者,為多汗。微緩者,為痿瘺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太甚者,為脛腫。微大者,為肺痹引胸背,痛不得臥,惡日光。小甚者,為泄。微小者,為消癉。滑甚者,為息賁上氣。微滑者,為上下出血。濇甚者,為嘔血。微濇者,為鼠瘺。在頸支腋之間,下不甚其上,其應善酸矣。

曰病肝之變:脈急甚者,為氣怒惡言。微急者,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急弦者,息變為賴(病頭來,惡結內也)瘤。緩甚者,為善嘔。微緩者,為水瘕痹。太甚者,為內癰,善嘔衄。微大者,為肝痹陰縮,欬引少腹。小甚者,為多飲。小急弦者,為痞癪症瘕。微小者,為消癉。滑甚者,為潰疝。微滑者,為遺溺。濇甚者,為溢飲。微濇者,為瘈攣筋痹。

曰病脾之變:脈甚急者,為瘈瘲。微急者,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沃沫。緩甚者,為痿厥。微緩者,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太甚者,為擊僕。微大者,為疝氣,腹裏大,有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者,為寒熱,微小者,為消癉。滑甚者,為潰(音會,瘍也)癃。微滑者,為蟲毒蛕蠍腹熱。濇甚者,為腸潰。微濇者,為內潰(音會,瘍也),多下膿血。

曰病腎之變:脈甚急者,為骨癰癲疾。微急者,為沉厥犇豚,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者,為折脊。微緩者,為之洞。洞者:食不能化,下,嗌還出,胃不受食也。大甚者,為陰痿。微大者,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者,死,不治。小甚者,為洞泄。微小者,為消癉。滑甚者,為癃潰(音會,瘍也)。微滑者,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濇甚者,為內生大癰。微濇者,為不月沉痔。

《太虛.午乙》

“神人無病”:非其異於人也,是其邪之無可聚以為患耳。“聖人無方”:合行於諸而順以治也。治之,則無不去矣。“眞人無可病”:其神合眞,眞合其氣,氣合其眞,眞存形合,止為其功。是以諸因不能動,諸邪不能幹,而諸病無可以形。故《玄珠》曰'知其道之在天地,猶川穀之於江海’。

故曰“五臟為嶽,血脈為穀。六腑為海,經絡為川。天地之道,揆度以合。故治上以散之,治下以通之。暅(火遠切音亙)中之治,和以陽之。暅中者:膈下臍上,脅內皖中,為一身陽和之牝牡也。湯醴灸刺,其用一也”。

故曰“兒嬰食之過甚,則積於胃而熱之邪幹乎膽,其氣動肝,故生乙(病頭丕,腹病腰不能申也)痋(徒冬切音同多動病也)。疻生瘭(病頭丙臼文,疽之有根在血脈也)瘣(乎罪切音賄),寒生比(病頭畢,足寒不力也)宥(病頭又,氣痛莫忍也)。熱生疦(呼決切音血)故(病頭古,膚下結塊柔滑也),踨(氣下盅)之乙(病頭丕,腹病腰不能申也)而為痲。老耄氣衰,血之疚而為痋。

損(病頭辛,傷寒骨痛,冷顫膚悚也)之瘁而為怯(病頭夾),疢之宥(病頭西,二太陰極熱之氣惡也)則為洫(病頭或,膽少陽之風痛也)。濕熱之下注而為之渥(病頭出,婦人下龡而帶濃也),冷之積久而為之宥(病頭西,二太陰極熱之氣惡也)。悑(病頭甫,痞滿脹痛也)之生於癮僅(病刀心,心痛如豁也),疪之自寒而至”。

病之從由而來也,其邪合形。故疫者,鱗介之氣所生也,其行有中有不中。瘟者,蟲嘼之氣承淫而至也,其感有染有不染也。故其來飆飆,非大旱大濡大澐,而莫之以行也。濕濡蟲腐,流氣為疥癩。蟁蠅蝱蠆,涎蠹入食而為症瘤。是以,食飲者,不可不慎之也。起居者,不可不攝之也。

天之常,無所不攝也。地之道,無不容也。是以病疛為閉,病癲為風涎。癇為腦風心間,血脈閉溢為中風。渥(病頭出)為之滯,秘乃實邪。僅(病刀心)者為懣,夷(人肉土)疢乃痟。濕勝則脛歱(病頭童,足腫轉筋也),絡塞則面偽(病頭為)。食肉過而結瘤,病(病頭水火)涎疢而內疽。

火毒外發而為疥癩,飲太過則濕病(病頭水火)贅癖。氣之兇殺結毒癘,肺肝癆鬁呌(病頭睾,血疝在下也)染。疚病肺而癭,脾同睡(病頭水)而成僻(病頭奰,腫滿而滑也)。熱勞急(病頭及,熱心痛而劣也)疚為籍(病頭吅欠吅,脈結大塊也),濕熱結下而痿。此常之所以也,孰不可已先知之乎?微乎,能知之精。察乎,可辨於形。類以索之,知惡何其難。

六腑之病也,熱則痛,寒則脹。實則痛,虛則脹。故面熱者,足陽明之病也。魚絡血者,手陽明之病也。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之病也,此胃之脈也。大腸之病者,腸中切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腹嗔(月眞)脹,胃皖當心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裏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者,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茬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其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案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又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下陷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太虛.午丙》

歧伯師見於仲顥曰,“稅(病頭水)疢之禍,人皆病之,何如達之治要?敢請夫子言之”。

仲顥曰:“息汝心,沐汝神,聽之以靜。容汝性,合汝志,冥冥洞洞。見汝之眞,合汝之行,窈窈曠曠湛湛。知之常,明之道,達致一,豁陰陽,啟法度,類物心,自自然然。用揆度,合天葩(恒去下橫),窮物之道,則治之要德矣。

慎知謹為,細解微辨。作之而勿以惑,用之而無以驕,如是而已矣。汝志治與百姓,以教之知。知則病微,知微無患,道行矣”。

法有其利,利有所不足。綱有其文,文有所不盈。形與神不秘,則其氣從內亂。營與衛不合,則其志不果。宗氣與意不步,則其精必竭。

故暮夜當息也:則氣回三焦,其精歸膽足少陽。亦氣回於肝足厥陰,其精歸肺手太陰。俾五臟六腑之氣皆朝於膽,膽司外布衛,以衡陰陽也。

故人寅而息已,則其氣(氣火)回大腸,其精歸足陽明太陽,陽氣大動而起矣。是當起也,則其氣回脾足太陰,其精歸肺手太陰。亦氣朝百脈,精宗合神而用也。

是以若作若息,當有其常。若食若飲,亦葆其度。不失其常度,則無消乎膏肓膋育六墟。六墟不失其眞湻,則營衛不失其一,而六腑調五臟安也。

知常,常也。不知常,峊也,亦其不知容也。無容,則不進矣。饑者,常以天下為小,而食為之大。公子謀者,常以萬物為小,而其位為大。

故《上經、玄珠》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故襲常者,知嗇矣。夫為嗇,乃惜其身。事天、攝身以嗇。攝身以嗇,乃治已。是以知嗇合時,謂之常。常恒,道之度一也。

《太虛.午丁》

故《上經,解》曰:“經者:徑也。絡者:網也。溪者:溜也。穀者:空也。俞者:若也。穴者:舍也。

故經者,經氣(氣火)精水之徑也。絡者:榮衛交溜之網也。溪者:水經氱衛之溜也。穀者:嫘宗經涎所注之空也。俞者:所輸營積之萃也。穴者:精晶衛氱之匯也。故諸針之道,乃調給之樞也”。

故《經》曰:“濕生濕蝕,物之常也。濕斜(象形,草發生也,旁生,偏盛也),生也。濕過者,病(病頭水火)蝕峊也,痞畜滯也。辛穼(凡人)散也,利穼通滯也。其瘤(象形,草發生也)生,濕以外利。滯之以成,逐之可行也”。

湯者,蕩也。醴者,理也。藥者,效也。石者,伐也。針者,較(象形,蓄用也)也。灸者,疏也。故知治之所從,不可以遂心,欲之矣。

故經絡溪穀之俞穴,其有所不同者;譬五穀之入胃,各有其榮,歸其所類者營焉。故外積九針之介,案蹺導引之利,以成不世之功矣。乃其俞穴所部,自有所畜營之益矣。

故有言曰:“知用、不竭。知弊、不惴。知往、不衰。知常、不壯。知恒、不盈。知利、不豐。知功、不道。”故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疢,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刺者不診,診者惡知經”。'譬痛之在經怵怵,太陰手之動脈細牢,而兩關人寅氣口後細而緊,此足少陽陽明之病也。若其惡知經絡,以其傷寒而調之,則非良診者也’。

且人之始生也,先成其精,精成而腦髓依次以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榖入胃,脈道通,血氣(氣火)乃行。

故知其經,則診備矣。知其絡,則其注知矣。知其血絡,則其和與閉明矣。知其溪溜與穀空之所歸與臟腑,則其診洞矣。

《太虛.午戊》上

肺手太陰之經,起乎中焦,下絡大腸。環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手少陰心脈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外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循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丣(與久切音酉)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之彌(不上日下,昏昧)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熱。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丣而欠。氣虛不足,則肩背痛寒。肺昃熱,少氣不足以息,嗌中病(病頭水火)涎甚,溺色變。

為此諸病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下以灸之,峊以血出之。絡有色以去之,爪節絡血出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經,起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廉,鬪肩,出髃骨之前廉,出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卝(音貫)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丌黃,口中幹,亓(音齊)鼽衂,喉凷(音執)痹。肩前臑痛,亣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經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惈,亓浸(象形,澇也)演(弗也,象形乾枯傍出也)複。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演(弗也,象形乾枯傍出也)以灸之,峊以血出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大於寸口。虛者,寸口大於人迎也。

胃足陽明之經,起乎鼻之交,頞中。傍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行頥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髪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嗌中,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拮(象形,交會也)至氣街,略(象形,其欲之散其邪,故薄以號憾出之)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象形,一入,合也)循脛外廉,入(象形,一人,行也)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浸(象形,澇也)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溺數,呵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之,獨閉戶塞牖列(象形,若暗冥自是也)處,甚,則欲亢高略(象形,其欲之散其邪,故薄以號憾出之)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太虛.午戊》下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衂,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甚則身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㽞之。陷演(弗也,象形乾枯傍出也)以灸之,阜以刺血出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寸口反大於人迎也。

脾足太陰之經,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亢踹內。循脛骨後,較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上屬脾。絡於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虛(空穀流氣也)氣,旿則快然,昃衰其邪(偏盛也),故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稅(病下水),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剮(頂矗也)急痛,便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則疾之,寒以留之。陷演(弗也,象形乾枯傍出也)以灸之,腫以燔針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人迎反大於寸口也。

心手少陰之經,起於心中。演(弗也,象形乾枯傍出也)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出者,複從心系上肺,卑(氣之下也)演(弗也,象形乾枯傍出也)亦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厥陰心胞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銳骨之端,入掌後廉,循小指內出其端也。

是動:則病嗌幹,心匷(虛悶也)痛,渴略(燥其宗而熱欲之散邪也)欲飲,是為暜(扶雨切音輔象形阜邑也)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厝臥少氣,心惕惕而不眠,步則喘滿,面顏浮。

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演(弗也,象形乾枯傍出也)以灸之,峊以刺出其血。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人迎反大於寸口也。

小腸手太陽之經,始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上循臂骨下廉,演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演肩解,繞肩胛,較(經紀緯織也)肩上,入缺盆,絡演心,循擆(生於表也)咽,卑較膈,略抵胃,毌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較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拙(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亦(貝一口,熱腫乾裂也)病嗌痛,頷腫不可申(用力之不可也)顧,肩似拔,臑似折,厝半後幹欬,嗌似加,日少丣,溫熱不已,善畏。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擆聾,目虛黃,頰腫,頸頷弩痛,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大甚,結症留瘕,溫久即癰,寒泄即疝。

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演以灸燔之,阜有以刺出其毒,尋略蹺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寸口反大於人迎也。

《太虛.午己》上

膀胱足太陽之經,始於目內眥,亢(象形,氣發於上)支額,交陶巔。其支者,至耳上循。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雙音字又神,象形,一人,生化之和也)循膂,內絡腎,虛(象形,氣亢上而不散)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毌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毌胛挾脊,內遏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腘中。以匸下毌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病沖頭痛,目虛(象形,氣亢上而不散)似脫,頸項似拔,脊中強痛,腰內似折,髀不可以曲,腘中如結,踹中如裂,旲前溫熱,汗已亡氱,厝後溫熱,悶脹多斜(象形,苗出土)太息,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㽾痔,焁瘧,疾狂,癲癇,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衂,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太過,溺赤,痝痳,淋漓不得以息。

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㽞之。陷掩(象形,頂立有支)以燔灸之,峊㞢以尋案躁蹺,火刺宣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寸口反大於人迎也。

腎足少陰之經,始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斜(象形,苗出土)於然穀之卑(象形,氣淫下),循內踝後,絞(象形,會畜溶)入(雙音字又神,象形,一人,生化之和也)跟中,㕥亢(象形,氣發於上)踹內,出腘內廉,循股內後廉,毌脊絞(象形,會畜溶),內屬腎,略(象形,手遮目以息)絞(象形,會畜溶)膀胱。其直者,從腎上毌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斜(象形,苗出土)絡絞(象形,會畜溶)心,注胸中。

是動: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病饑不欲食,面若漆柴,欬唾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有血,欱欱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無所見,心如縣,若饑狀。氣不足,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戼丣當善恐,心愓愓,有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厥(象形,氣滯下而不用)痛,煩心,心中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廉痛,卑(象形,氣流於下)痿亢(象形,氣發於上)厥,少炅嗜臥,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㽞之。陷掩(象形,頂立有支)以灸之,阜出以案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悶列(象形,排列)閉之,則強食生肉不能以消,不能以消而積脂水髒,是以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擠(會意,糾結)。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人迎反大於寸口也。

心主手厥陰包絡之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毌膈,歴絡三焦。其支者,循胸斜(象形,苗出土)脅,卑(象形,氣流於下)亦三寸,上抵亦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斜(象形,苗出土)其端。

是動: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病手心熱,臂肘攣急,亦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火動,面赤目黃,旿中熱,煩不禁,目幹息熱,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悶悶,心中脹痛,掌中熱,眠列(象形,排列)昏昏飄然,多夢見霪濕黃紅物,㕥畏之,嗌涎,神志若虛。

凡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則疾之,寒則㽞之。陷掩(象形,頂立有支)以灸而疎之,峊㞢以镵針去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人迎反大於寸口也。

《太虛.午己》下

三焦手少陽之經,始於小指次指之端,亢(象形,氣發於上)斜(象形,苗出土)兩指之間,循手走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毌肘,循臑外,上肩而交斜(象形,苗出土)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卑(象形,氣流於下)毌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斜(象形,苗出土)耳上角,咦(凡人)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病耳聾,渾渾焞焞,嗌中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腫,喉痹。弗有焉,積熱中焦下焦,發為溫熱,亦名為幹瘧,是昃斜(象形,苗出土)發為潮熱,頭沉心縣,有其所畏者。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掩(象形,頂立有支)以灸爕之,峊挾案瀉出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寸口反大於人迎也。

膽足少陽之脈,始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頭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亢(象形,氣發於上)胠,絞(象形,會畜溶)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挾頰車,下頸,合缺盆倚(凡人)下胸中,毌膈,絡肝,卑(象形,氣流於下)屬膽。循脅裏,斜(象形,苗出土)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倚(凡人)卑(象形,氣流於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卑(象形,氣流於下)斜(象形,苗出土)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毌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悶悶而喘。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胲欬不眠,昃溫熱。太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氱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暮弗以眠,日憺憺。缺盆腫痛,亦卑(象形,氣流於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掩(象形,頂立有支)以灸去之,峊又刺血蹺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寸口大於人迎也。

肝足厥陰之經,始於大指叢毛之際,亢(象形,氣發於上)走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斜(象形,苗出土)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毌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雙音字又神,象形,一人,生化之和也)入頏顙,連目系,亢(象形,氣發於上)斜(象形,苗出土)額,與督脈,會與巔。其支者,複從肝,別毌膈,上注肺。

是動: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潰疝疢(病頭來),痛引睾;婦人症瘕結(病頭出),上沖心。少腹腫大,甚則嗌幹,面黯塵,脫色弗顏,頭脹而弦暈,上氣逆,不可以步,嘔吐。

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飱泄,狐疝,遺溺,閉癃,血寒而泣,大頭,不可以轉側。

為此諸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掩(象形,頂立有支)以灸之,峊掩以出其血。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人迎反大於寸口也。

《太虛.午庚》

“病生於併,併有亢(象形,氣發於上)卑(象形,氣流於下)。積始乎勞,勞患急疾。急者氣怒,疾者血泣,怒則氝亂,泣則實結。形本以和,失之則妄。故血者,陽中之太陰也。氣者,陰中之太陽也。陰本宗(任脈也)和(沖六陰也),陽本宗(象形,中二八,脊也)(祖賓切音尊脊中也督脈也)氱(大九陽也)。故宗者,諸陰之會也。和者,天地之交也。宗(象形,中二八,脊也)者,氣之樞也。氱者,陽之合也”。

是以廣成子語黃帝曰:“養汝心,合汝宗(象形,中二八,脊也),汝神即清。齊之和,同之氱,汝氣自營。窮乎天地之道,而以汝為中,則與道相契矣”。

夫天地之道,即人之教也。萬物之道,即人之標也。勞勞乎,無所之。累累乎,無可忻。是以人有事而無事者,小遏而大已矣。人有無事而有事者,小不盡而大來也。人有有病而無病者,治之於未絞(象形,會畜溶)也。人有無病而有病者,小不已為然,而及至而晚矣。故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也。

宗陰之經,始於極底之陰會,前沿曲骨挾足少陰,自中而上,亢(象形,氣發於上)毛際入腹中,毌臍,突闕,行膻中,至天突,上廉頦,環口,會中宗於齦交。其支者,自頦上會足陽明。

是動:則病丈夫(病來)癘七疝,女子(病出)痭症瘕。是宗陰之所生病者,諸血,諸陰,濕病(病頭水火,)內結,上冒清涎,赤自濁淫,塵疵面烏,腹中痛,口苦辛,煩亂少眠,多汗,手足心俱熱,日中昏悶,夜清不眠。

為此諸病,盛以平之,虛以舉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掩(象形,頂立有支)以溫灸之,峊以針散之。不盛不虛,以經溜之。經虛者,循經而脹疢。邪實者,僵直而不用也。有其客,則寒熱往來。二脈弱,則其不久作也。

宗(象形,中二八,脊也)陽之經,始於極底之陰會,循尾閭,過長強,從脊中而上行至身柱。其支者,斜(象形,苗出土)絞(象形,會畜溶)風門,而絞(象形,會畜溶)斜(象形,苗出土)陶道行亢(象形,氣發於上)。經大椎,上風府入腦中,行強閑,致百會,神庭出腦循額,下准至素髎,兌端,出齦交,接宗陰於承漿。

是動: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脊強直,不可以顧。頸中痛,俛仰不能。是宗(象形,中二八,脊也)陽之所生病者,腰痛,腿痛不用。寒濕若而為熱,為客邪觸引,以致經氣併乎宗和而逆上,自少腹沖心而痛,前後不下,是為沖疝。女子則宗和虛而無子:閉癃瘨瘣,痔瘺(病酉)(病出),遺溺淋濁,嗌幹,上冒。

為此諸病,盛以消之,虛以長之。熱以疾之,寒以留之。陷掩(象形,頂立有支)以溫灸之,峊以針散之。不盛不虛,以經溜之。經虛者,循經痮疢。邪實者,強直而弗用也。

《太虛.午辛》

《上經、五治》曰:'忘物無我,宴神息志,服氣嗇精,致元氣和,天之道也。導引案蹺,引領至和,煆煉精神,以致平秘,地之道也。衰乃知衛,病方知醫,好聞異說,從乎喜惡,人之道也’。

'是以醫之為道,以治為天。弗以喜惡,弗以貴賤,弗以難易,弗以輕視。故曰知人心,投喜惡,和法度,天之治也。故知人心,則順其理;順其理,則其心合於治矣。投喜惡,則氣合;其氣合,則針石不逆而致矣。和法度,則不傷;不傷,則無亢(象形,氣發於上)卑(象形,氣流於下);無亢(象形,氣發於上)卑(象形,氣流於下),則愈不危也’。

故曰:'等揆度,知陰陽,齊物和,地之治也。故等揆度,則虛實服;虛實服,則用道備矣。知陰陽,則表裏洞;表裏洞,則藥砭醴針啟矣。齊物和,則用自拊;用自拊,已然功矣’。

故曰:'望以精,方為機,知時氣,聖智之用也。故以望知氣,以色知榮,以榮知離闔,則治之道湛矣。方為機,知其風土之異,明乎剛柔之變,以知其虧盈。則用之道立矣。知時氣,明自然之化機,以衡其病,逆順生死之道服矣,乃為工也。衛者不越其道,合之以常,治之以時者也’。

《太虛.午壬》

《上經、大要治》曰:“氣有多少,血有盈虧。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合有奇偶。順逆其氣,虛實其血,上下其支,盈弱其形。其病有遠近,其證有中外,辦有輕重,治有緩急,當之適之,其至所為故也”。

故曰:“君一臣二,竒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竒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故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益厚。制以緩,緩則氣味益薄。言當適之,其至所為故者:此之謂也。病所以近,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臨之,無過其域也。病所以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

是故治氣平榮之道,近而竒偶,制小其服也。遠而竒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

“竒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故藥,本非常用,用非久存。存而非宜,益之在德。用以為治,弗為長葆,長葆之道,唯當而已。其有毒無毒,所治為則。主適大小,以為制要也”。

“是以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二臣四佐六,制之小也。君二臣五佐八,制之中也。君二臣六佐十,制之大也。前者一而去病,後者三而保生。去病以清,保和乘濁也。前者清,而其用一也。後者對,而其制自和,漸已矣”。

“故寒以熱之,熱以寒之。微以逆之,甚以從之。堅以削之,客以除之,勞以溫之。結以散之,留以攻之。燥以濡之,急以緩之。散以收之,損以溫之。逸以行之,驚以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止之挫之,適事為故。故逆治以正,從治以反。從多從少,觀其事也”。

“是以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和氣,可使必已。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疎氣令調,則其道也”。

“故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調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治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