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太無》乙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太無.乙甲》

《上經、玄言》曰:“道恒亡,常恒王。亡乃有,有乃生。王乃生,生乃道。道乃勤,勤乃常,常乃道,道乃久。

久:常以則,則常規,規常矩,矩常權,權常衡,衡乃道,用道長久,弗疾弗病,任意任生矣”。

故大聖諾諾,和之氣以正,用之百姓。大德撅撅,無己。昒性,給之弗得。大成癡癡,無外之志,鑒於細小之矍發。

故利、俐落者,孰辨思明,方能豁豁。湛其技精也,順理渙然。且宴乎至性,窮索其至玅,知微,果而不疲也。

故無心之心,為道之根。有心之為,執道,則行也。

知之於道者:一誠,入之。一默,守之。一柔,用之。如是也,醟誠似愚,醟默似納,醟柔似掘。夫如是也,則眘其中,忘諸物形之外。妄思妄志,不知我我。妄至極虛,豁然,洞開矣。

入道,知止。守道,知謹。用道,知微。知微,則慧光生。知謹,則聖德全。

知止,則大定安。樂於其道之中,由是醹也。定安,則智全。智全,而慧生。慧生,則與其道和一矣。一者,入微觀之門,周正治之宗也。

以此,是名眞妄。則能一之,則能進之。惟其忘,而合道一;以致無相,而眞心注。心注其中則和天地,而融我為圜初。圜初,是謂天人一。天人一,則入至妙之門,達至眞之境矣。

是故不學則已,學當如是也。不濟則已,濟則無所遺也。不目則已,目則由是至大成也。

是病非逆乎外,即剝乎內也。何謂哉?夫先動之水火,升降營衛。後動之水火,葆拊精氣。精氣者,生身之華,精之粹也。營衛者,血之榮,氣之養也。先動水火者,心之動靜也。後動之水火者,即飲食入內,而六陽致化也。六陽致升化,而傳乎五臟;髒得清陽之給,而營運無息也。

故外擾乎陽,則內刑於陰。外幹於邪,則傳於腠裏。否氣內迫,而擾及臟腑。故陽濁而陰鬱。則內熱極,則表寒而粟,此冬刑太陰之過耳。

經曰:“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兮不亢,故不卑也。亢卑則日月不明,邪幹孔竅,陽氣塞,地氣冒明。雨䨳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交通不表,(士上旵下)(音掠,陰陽悖也)萬物命,故不施也”。

故衛(氣下火,音氣)和平,則陽華於表,臟腑營秘,則正(氣下火,音氣)葆和不息,患何從生。

是以神識明慧,則目暗者,太過也。志智純,而明於竅者,不及也,皆邪害空竅之過也。勞勞乎傷其氣,累累乎害其營,非識明者胡能保乎。

《太無.乙乙》

陽氣沖和,則為風為熱,天氣從之。傷氣薄激,則為飄為暴,地氣受之。甚,則閉其竅,而塞其絡。陰氣冒冒,則為雲為露,為濕為邪。地熱應之;則翳掩精明,血道雍阻,盲於目。

日月不光於無間,悶悶掩神則少明,天道其亦然。何故耳?夫陽盛,則地氣無以上應,弗應無交,陓時則病。陽吸陰呼而生物。物生則氣形,形與物備,則物之道成。物道實,因其燥也。陰極,則天氣不能下交,遠陽無以克巨陰也。陰陽交流,其通而道不擴,則萬物欣榮之氣斂。故花木多枯,而生機歸根。

淩冽之否氣不散,熱則風雨無度。故賊風數至,而暴雨頻起。嘗若悖逆天地四時之沖和,而數犯六淫八風之害。於自然之道遠離,則病無可醫矣。唯輜重者,從之;故身無奇疾,眞氣不失,生機無歇也。

春,發也。多飲少食,清勿腥。精神活潑,氣機葆和,行止避風。逆之,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鬱塞不通。澄漬,則木髒臃腫。

夏,伸也。多飲節食,勿使滿盈。節欲寬志,息以子午。忌風避雨,勿使寒侵。逆之則太陽不長,心(氣下火,同氣)內洞,而心營不足,夜緒無眠。

長夏,極也。多食少飲,無助乎濕。呼長吸短,以散其鬱,無思無憂,寬以宴脾。就清離濁,以資胃陽,去濕就溫,資衛清榮。

逆之,則木土相刑,脾氣散渙,精力不濟,疲憊不堪。不及,則中滿厭食,胃氣不宣。食陰冷過,則潰乎胃腸,恙及脘腹,此氣傷於形者也。

秋,斂也。飲食各半,葷腥三,菜食五,無飽傷脾。遠蕭凋之思緒,汗勿當風。勿使陽傷,深吸淺呼,拳拳其心,恬淡而為。逆之,則太陽不收,肺氣焦滿。陽明濕火所刑,大便秘結。夏客於風,長夏宿變則下血,不及則濕淫胃腸,咽喉幹澀,土竅壅塞。太過則克及厥陰,風氣內動,久咳不已。金木相戰而居中,濕遇風熱而上行,則喉如綿纏,嗝噫上逆。

冬,蒙也。多腥少鹹,食五菜三,以燥其寒。勿風勿冷,無傷於陽,日出而動,養陰維陽。恬心慰志,葆和精(氣下火,同氣)。逆之,則少陰不髒,火蒸水鄉。太陽不收,夜尿頻多。腎氣濁沉,白濁遺精。

太過,則腰腿不利,類風鶴膝。秋刑其子,則肩肘不舉,指節疼痛。不及,則病癃閉;過之則足腫陰癢,命門火衰;腹冷胃寒,痹痿不仁。

是以衛生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溫夏晾,秋平冬熱;食之不違,則益乎陽而固乎陰,勿違乎常。順應自然之時序,全其陽而陰生不息也。然世之庸者,多補其陰而抑其陽。是謂全陰而制陽,反害其常。莫若與萬物沉浮,輿生長之門矣。順天時之變,則陽氣蠢蠢;應地德之王,而陰者自全。嘗逆其根,則伐其本。違其本而雍其根;形有餘,則動之喘喘;內(氣)虛,而形懶肢墮,漸而非寧矣。

《太無.乙丙》

故從陽則生,從陰則長。逆乎陽,而形有餘。逆於陰,而氣不足。唯從四時之序,之則養。逆乎時序,之則亂。故曰:反順為逆,是謂內格。陽濁而生火,陰鬱則生濕。濕火相伐,而生核瘺。寒熱交戰,而積(病頭中水下火)(音病,水留熱蝕而涎粘若痰)涎。陽勝陰而形消,陰勝陽而身滿。土水不溶而流失,木不和土而煩滿。陰極否塞,則化火自焚。陽極鬱結,壅泥血路。故病之求醫,不如未病求己,以順時而衛生也。衛者:維也,護也,順以養者也。

明自然之道者,通乎衛生矣。陽者,養於形表,六淫毋傷。故聖人以天道變化,闡及陽道之體用,為其無形也。陰者,營乎諸內,無感七惑。故聖人以地道,萬物之消長,而比類以述,為其有質也。陽無陰,則不生,陰無陽,則不長。陰陽調和,則萬物榮。

故五氣相接,其華共榮。違之,則六邪所幹,以致內變。是以和為生身之本者。非陰陽之氣沖活,則不能生矣。

故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鞏固;雖有風邪,弗可害之。失之,矢陽氣。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塞九竅、而外壅肌肉。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氣自削也。

陽傷於寒、則陽氣內封,而昏暈不時,起居若驚。神氣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陽傷於暑,則多汗煩躁,喘渴有聲。不燥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多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陽傷於濕,則頭如裏濕,熱不能除,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松耎無著於力。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為急,為拘。肌肉松耎,無著於力,為痹,為痿。

陽傷於氣,則氣疾、而濕熱互剝。氣濕熱爭,肌肉腫脹。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氣衰微。故疲,勞傷筋骨而擾神氣。煩惱,幹陽合而亂營血。若是則天眞耗竭,筋脈嗔脹,肌肉積結而為核癭。陽傷於夏氣,則使人少(氣)而善怒,少(氣)善怒,則陽火不治。乃,肝氣不得節治,而火動也。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氣皆忌之。

春之風,冬之寒,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四時怒之火,謂六淫。六淫者,六邪化也。天眞,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是以腎傷,則膀胱竭,目暗不可以視。腎之竅在耳,耳閉不可以聽。其勞甚、則精神耗散,而氣血脫。虛火播,而身若國將滅之,四分五裂、而無所王。虛極陽火亢進,則愈難禁乎欲思,終至竭滅矣。

故六邪相侵者同也,其邪勝正與不及之變,差之一毫,去之千裏。若其氣正,而順應乎天然,則其病微,而其症輕,其治亦不難矣。

《太無.乙丁》

若(髟付)。三陽互搏於內、則外衛缺缺。裏燥表虛,營血上聚,而陽弗下行。故在上、則氣血逩併,在下、則營衛空虛。頭重,腳不著力,氣短身重,悶悶若塞。此怒火,思甚之過耳。甚而勞火交加,外傷風淫。則內剝之氣迫筋傷絡,肌緩骨縱,著力如綿,無功負形。陽薄於內,而血脈妄形。血脈妄行、則偏汗偏沮,半身不遂,汗出淋淋。為寒濕之變,則內熱外散,毛孔閉塞;內熱外濕,結於皮腠之間,而為疣為疚,為痤為疿。

若是也,辛膩太過,則濕毒內結。違其常,則為(病頭下水)為疢。其氣逆,則發疪(病頭姊去女)。脾胃病(病頭水下火)濕勝,逢淫風於腸;其內外交結,則為疥癩與鉤(病頭古),酸痟痛首。甚則臟腑鬱毒,內發瘤積(病頭,區多口)癘,外作(病頭水)疢癰疽。其反入骨,則肌病擠(肉網肉,痛如撕也),出傑(骨合骨,力不可動也)矣。

夫六淫之變也,赤朱(病,病頭上水下火)毒,鬱火之濕所發也,膩脂淫血亦發之矣。紫青風火之毒也,其怒火由血而發之者也。紅白濕邪之淫也,瘙癢不禁,外(音秀,病頭酉)多發。乃思欲傷氣,滯乎脾腎者,淫氣之散也。

瘺耗(病頭皋)癑潰(病頭貴),鉤(病頭古)癢痤痡,邪氣併而傷乎皮者也。顫(病頭亶)績(病頭悉)癍白,金失血榮;顫(病頭亶)績(病頭悉)癍紫者,氣傷榮血;以此類別矣。

肌裏肉腠,為膏膜流溢之膩所遺封害,則內熱蒸泄。而風濕之邪,幹乎四肢。凅其發也疔生四梢,此陰毒之襲虛也。寒涼形勞,汗出淒風,外搏膚腠;脂液遂凝滯於毫竅,滲涸皶漬於皮膚。陽鬱於內,濕火拼發,發為朱疽,此陽毒之客於穴也,大甚則焫出之已矣。

《太無.乙戊》

陽氣(氣下火)精華;其上養神明,其下生精氣(氣下火)。其柔榮筋,其眞養絡。邪從(內幷風)之,則皮腠開闔不得,其名曰脈痞;乃寒之襲也。肌裏之邪、積無從瀉,因生僵痿不利。寒陷於脈,留舍經血;濕溜之,則發為瘍瘺。肉腠相連,背脊中寒,則陽氣為邪所變化,肌僵筋淤,沉重濇痛。

其傳臟腑,則畏懼生,驚駭甚,恐徨日增。陽悖陰逆,則營逆血鬱。血鬱則火毒結,結則墊塞。與濕並之肌理,而為膿臃;血鬱結水,而腫滿氣短。汗未止,則形虛氣消。風寒傷之俞穴,遂閉熱不出。至秋則兩熱相爍,振振而憟,寒熱相移,名為風瘧。

故曰:‘風者,百病之始。病(病頭水上火下)者,萬惡之源。淫者,糜亂之端。寒者,百滯之泉也’。是言暴病之來,此非天災也,乃人不慎之過耳。若是者,久病而不以為然,入而傳化也。或壯而未知之,其大作耳。

世人寄以祝巫,其心神之所病已。其志恐畏栗(病頭術)者,可己。其身之所病,則可虞也。若致上下陰陽,互不交通。否隔日進,良醫無力,則神工亦弗能為也。故有風,有濕。有寒,有熱。皆鬱毒封害經脈肌肉者也。

上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氣者,災害之源也。故焦燥失神,風之戶也。鬱悶憂煩,風之合也。心清神靜,則內腠閉拒。雖厲風苛毒,弗能為害。體應自然,則和同生道。雖病痛雜疾,莫可為殃矣。

若(髟付)。病者:皆陰陽失合,氣血搏激散渙之故也。是以三陽內畜,怫結不通曰隔。隔者:非病於形、而病於氣者也。當急宣之,瀉之。不然、則陽燥爍其陰,陰枯陽竭矣。是以日作夜息,以和陰陽。晝動養陽,夜息養陰。旦日之中,陽氣之所生。日夕、則陽氣虛,而氣穴閉闔矣。

故午後則陽明氣收,太陰司衛;拒外之能薄弱,當作無勞乎筋骨,息無勞心志。子後則少陰氣收,少陽司衛;靜心息養,則和於陰,而滋乎陽也。

反此者,形削骨枯,氣機搏否。陰者,營形藏精,營養五臟者也。夜則澆灌以營陰,晝則流注以滋陽。故‘陽失陰則厥,陰失陽則懣’。

《太無.乙己》

平旦至日中,陽中之陽。日中至黃昏,陽中之陰。黃昏至雞鳴,陰中之陰。雞鳴至平旦,陰中之陽,此曰四相者也。

以人形而言之,背之陽,陽中之至陽者,首也。背為陽,陽中之陽者,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背為陽,陽中之至陰者,髓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是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是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是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陽者,牝牡也。

其。所以明陰中隱陽,陽中隱陰之理者。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秋病在陰,春病在陽也。故肝為陰中之陽,多病於氣與食,肺為陽中之陰,多病於病(病頭水上火下)與風。脾為純陰,多病於肝火濕鬱。腎為陰中之陽,多病房勞,虛疚之恐驚。心為陽中之陽,多病憟(病頭術)疫情勞,痬蝦(病頭夾)瘞傷。

何謂也?夫陰陽相合,而生陰者肝也。陰陽相和,生於陽者首也。首為心闕,故為陽中之陽也。故惆患生,則營血搏亂。房勞過,則陰極。陰極則陽疎,陽疏則不拒閉。憂則傷陰,悲則傷氣。是以聖人,諭自然之可見,傳衛生之道者,類別而至理一也。

五臟之和,五氣擾之。五臟之生,源乎五味。五臟本氣,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則肝木勝,而脾土石。脾土石而水消。

味過於鹹,則骨壯血瘀。筋骨僵硬,則心氣(氣下火)抑鬱而澀難。

味過於甘,則脾盛。脾盛則中氣喘滿,腎氣受制,是以失其衡而消下。

味過於苦,則心火得滋而脾土實寒,胃氣不調,筋骨痿逆。

味過於辛,則肺得之宣,而筋脈沮弛,,多涎汗瀉,精神不密,內塞以虛。

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調泰。慎知五害,則諸邪不幹,陽氣固密。

《太無.乙庚》

膏胝者,心之餘也。肓肪者,心力之源也。膋脂者,肝之屬也。育膜者,臟腑之分也。胰(人上肉中土下)者,脾之闕也。朢(朋中三口)突(肉骨肉)者,肺之寓也。肒(歡音)脁(條音)脙(休音)者,腎之關竅也。臍虛者,五臟六腑陽氣之牝也。凡此奇墟者,皆諸病伏匿之所,不病則已,病則不可治也。

何謂也?膏胝肓肪,膋脂,育膜,胰(人上肉中土下)朒,茫(朋中三日)突(肉骨肉),肒脁脙六者;衡營澬沃之域,皆留邪之墟也。其風火寒熱,入則不去。久則邪凝,反復生變,而流諸虛。病之發也,則無可治之。覷之,而已矣。

臍虛者,天地之關竅,陰陽之總樞也。其和也,骨剛筋柔而氣血平秘,臟腑定安也。其病,則志懦,性墮;妄思,神離而感病不已矣。

下經曰:陰陽互併,則臟腑氣爭。熱爍其陰,而流脂四布,其生病(病頭水上火下)肪(月傍上口下方)癤瘤。陰併陽,則髒氣(氣下火)外泄於腑。髒氣(氣下火)泄於腑,則陽氣壅塞,而生臃腫。脘腹弩痛。減,則留膏內瘀而巨肥。陽併陰,則腑氣上行,焦滿氣爭也。

上經言:‘陽者:天布之,而地呈者也。陰者,地發之,而天施者也。故陽從日,而陰從月。陽從虛,而陰基域也。陰無損而不潰,陽無染而不感。陽失陰而賁,陰失陽而瘀。此道之常也’。

以形言也;則‘傷逢濕而瘀,病(病頭水下火)逢火而結。熱逢傷而潰,濕逢毒而發。病(病頭水上火下)逢毒而妄,風逢燥而糜。寒逢濕而不仁,風逢寒而熱。風逢濕而痛,寒逢濕而厥。故則(病頭水)疚疢疵,痍疽癳鬁形矣。故病(病頭水上火下)水逢而蒙,火逢風而循經痛也’。

故曰:‘陰陽反隔,則生弦暈。陰陽反害,則生欬喘’。故病者,蝕也。淩也,過也。孰無失而恙者歟?孰有過而無失者歟?

《太無.乙辛》

夫泄者,盜也。有泄,則虛也。有侵,則刑也。虛,則受其逼,而知之也。夫邪氣之客人也,其乘有六。火逢風,曰敗金。濕逢風,曰囚氣。火逢寒,曰傷中。濕逢寒,曰病蝕。熱逢風,曰蝕陽。寒逢風,曰腐陰也。

夫傷者,刑也。入則內變,內變則感。感陽而敗陰,則竅塞而內滿。傷陰敗陽,則熱煩肢墮而內剝於淫;其症消而毒內伏,積久而病,不治矣。何故焉?其非泄乎腎則傷乎眞氣也。

望非心則不察。不察,無以知其病。從微知著,知其病,而治其無所遺。觀,其氣色之變而知表裏。衡,其部分而知臟腑。五行五氣五色之應,必有颋系;其內變而其外見,知從所部,以窮其機矣。

法陰陽,而知病從逆。應四時,以明生死。故“欲知變化相移,和常逐色於動靜。知自然之要,為體症之樞也”。

病有始,始有逆從。人有其形,其分五類。逐天地五十之數,而知虛實病夭者;極變而窮造化之方矣。

‘知其類,窮所部,其患當已。用以度,明所以,醫體天然。微辨析然,析然知悟。精而勿濫,用而知變。求大道之和,而為治症之縄准耶’。

故‘陽者三,少陽,陽明,太陽。少陽陽明太陽者,亦各有三;清陽者歸髒一也,和陽者爕理二也,巨陽者衛秘三也。以此窮之,數九’。

‘陰者有三;少陰,太陰,厥陰。少陰太陰厥陰亦三,一曰胎陰,司舍固氣。二曰靈沖,濟腑和眞。三曰元精,上滋神明。其氣三,其行二。質從形,乃從官,合之以六。故陰之極,從之以六’。

肝合東方。其經曰厥陰,其府膋胞脙前陰,其勝應陽明。其氣養乎神明,而濟乎心。故其氣逆,則頭暈目弦。其氣滯,則脅滿脘痛,志焦滿煩。其氣泄,則腹脹弩痛。前陰,男子腎病,女子血疾。

心合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腦膈諸器。而府膏肓,應下腹。其比小腸,而應太陽。其氣開闊神明,而活於脾。橐龠而灌溉血脈者也。故其氣下逆,則脘臍弩痛。其焦爍則男子削,女子不月,患無常曰癔。其畏病(病頭上水下火)濕,其惡風寒。因其火象焱上而不基下也。其眞不足,則小指屈,循經不利也。

脾合中央。其經曰太陰,其府六墟腎朒,府胃胰(人肉土)而應太陽。其養元益氣,而流精四布。故其氣逆於上,則心肺壅滿而太息,肢墮嗜臥。其氣下行也,客腎流濁,男子癃閉五淋。女子牝注不常,骶痹不月。

其脾也,胃之所本,長養之髒也。胃者,水穀之庫,承運消磨之坻,膽之府也。飲食入胃,精氣(氣火)歸於臍。其華應脾,而支五臟者,胃氣之使也。故胃者,資生陽氣而養髒之府也。故曰胃者,陽穀之海也。膋膜者,腸之寓也,亦支胃屬也。故胃氣有餘,則瘠;胃氣不足,則大腹也。

肺合西方。其經曰太陰,其府筋肌皮膚,府茫(朋中三日)突(肉骨肉)而應陽明。其精氣(氣火)屬腎,其華上映神庭,而活躍臟腑。橐龠運化,換氣柔血之間也。

故古曰腑者,輔矣。其氣守,則下應關元。其氣滯,則背脊強痛。其氣散,則腹脹結水。實鬱,則四肢虛浮。其氣不應,則少腹寒弩,面目虛浮。前後滯利,膚幹色枯焉。

腎合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經脈核漠,府肒脁脙。其勝肓膜膋胝,而應太陽陽明。其華充給神庭,其精氣(氣火)合肝而興生陽之道。其氣內守,則水穀流行。其氣上逆,則頭浮而痛。其氣虛滯,則腎腰強直而腹滿溺淋。濕邪交併,而秋石結。此其何也?命門火熾之過也。其陽明滿,則其客膋肓而大腹。鬱而生寒,滯則生火,前後不常也。其太陽虛則多溺而滯,實則閉而淋漓。燥火相加則溺血潰脂,即夜不息也。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合和,生道興也。故天之陽者,地陰呈之,地之陰者,天陽發之。道虛質基,氣致圜極。

《太無.乙壬》

夫陰陽,虛實者;病之從來也。表裏,寒熱者,所患之大象耳。故亦虛亦實,表裏釀釀。亦寒亦熱,陰陽憬憬。釀釀易反,憬憬則變。交感之治,慎,則為之酏也。

陰,實則舉。陽,虛則邪併之易。陽實則氣迷,陰虛則濕鬱。陰道故柔而氣當布。陽道故靖而氣利清也,故陰當平而陽益秘矣。

故是雲:立天之道,利明乎自然。立地之道,理從乎常規。天地之道立,醫之道化成。治者:衛生之徑也,活人之法也。是以聖人立言炎炎,以明其機者,畏其誤生也。

是以窮造化之玅者,奪天地之常。極天地自然之常者,取造化之功。生有所病,其常也;因其宴生之要於日用也。為之,則唯四時六淫八風之所客,客則病矣。病者,亦其常也。不病,亦其常也。何謂也?言強者不病而弱者病也。是故聖人,立治之道,乃盡其天年者,樂其無窮而窮其功也。

夫上古有眞人者:先其動也,正其心。使其腠理固秘;布其氣,使其邪不得入。拳拳導引,使其氣衛,故無可病也。以其不濁,故壽二佰四十而衰。平人清無盛食,命數三六,亦佰八十而壽焉。佰八十者,人生命數也。今之人厭走,而去六十,少動之夭也。夫聖人之動也,合於自然,宴乎至性。其作也,心不二志,至中無外。故無常病,故無常用。無常思,亦無常行故也。

“陰陽為綱,萬物為紀;生殺變化,猶然以序。故求症類陰陽之變,而知其病;明病之因。曰:治病必求於本,逐本以求原,無不已矣。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氣火),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生清而冷,熱生濁而鬱。熱見風寒而病(病頭水火)生,寒逢濕邪而厥成。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月眞)脹。此陰陽反作,病之從逆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而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故《上經.時病》曰:‘至前為陽以含陰,而得溫病。至後為陰以含陽,而得傷寒。’‘虛實寒溫,不可重客。重客者,並傳而入也’。

《太無.乙癸》

故《眞意、微解》曰:“胰(人肉土)者:脾屬之而攝於津,胰(人肉土)病者,亢(氣出地上之形,極於上而生變者也)夫邙((朋中三曰),濕熱上結於賾)突(肉骨肉)膏肓,而生燥抑。(燥抑生)則肒朓脙膋,育膜六墟內亂。(六墟內)亂則榮衛不調也;(榮衛不調)則肉宙(肉中裏)從(內並風)啟(氣下火),皮痛寒熱也。故食不滿,飲無節,無力身浮。病(石下火)從(內並風)者,項突(肉骨肉)也。煩恐寒熱,汗出頭弦心縣絕,氣滿不得息”。

三傳厥陰,為黃為瘟。瘟者,溫毒也。黃者,內大癰也。其之並至者,癰毒俱發也。其面目身皆黃,右脅眇(月少)腹中痛。時氣所疫,感瘟汗出,一日悶息不得。二日不知人,交三日死。交感而發,三艸入泉飲,不日已’。

故‘三傳少陰,病(石下火)從(內並風)心薄。下為從(內並風)腎,溺膏毒。‘病溫,三傳而為溫毒。病溫三傳太陰脾,為啟(氣下火)消。客太陰肺,為病(石下火)突(頸中肉也)啟(氣下火)消者,冒冒為脾胰(人肉土)阪(病頭扁),為嗌閉死。亦為之肝絶,為心膏屍,為腎枯(病頭古)。

故曰:‘溫之毒從(內並風)積於太陽,血肉溺淋。溫之毒從(內並風)積於陽明,嗌隔不下,後秘不利。溫之毒從(內並風)積於少陽,神昏,結黃,日夜不寐’。其言溫之毒從(內並風)積者,久積風溫之毒,從(內並風))以墊積也’。

故曰:‘寒之毒積(肉網肉,病滯肌不用也)結於太陽,白濁石淋,癃閉弗通。寒之毒積(肉網肉)結於陽明,則洞泄寒中,背脊強直。寒之積(肉網肉)毒結於少陽,則頸項不利,頭暈目弦’。

故曰:‘風從(內並風)宙(肉中裏),肌裹僵而筋不用。則擠(肉網肉)堀(骨合骨)而僵旲(強痛屈伸不能也),而濕邪縱。客從(內並風)臟腑,則邪併皮膚而病(石下火)竭(糸頡糸),結毒於皮膚,爍癢皮蛻如,煩心而夜不能寐也;則諸邪幹而啟(氣下火)病(石下火)凝矣。

故曰:‘傷於寒,三傳為陰結’。故曰‘三傳少陰,瘀血內遏,結黃節脁。病心,赤面唇舌,動不得息。病腎,腫脹喘滿,水溺臟腑’。

《眞意、微解》曰:‘其腑之悖,則其髒逆。經之塞,則其府悖。故病者;虛者塞者是也。故其啟(氣下火)者,啟(氣下火)之虛鬱而已矣。其病(石下火)者,病(石下火)之實結是也’。

‘其經滲(病頭辛),則痹成。其脈頹,其器廢’。故出其血而使其解,刺其絡而通其經。以湯醴之辛甘以緩其刑,寒則溫之,熱則噵之。合其氣,以調水火;疎其滯,以暢衛禦。得此,入衛生治病之門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