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运气易览

卷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十六、論六十年客氣

司天在泉四間氣紀步,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客行天令,居於主氣之上,故有溫涼、寒暑、蒙暝、明晦、風雨、霜雪、電雹、雷霆不同之化。其春溫、夏暑、秋涼、冬寒四時之正令,豈能全為運與氣所奪?則當其時,自有微甚之變矣。布此六十客氣列於主位之下者,使知其氣之所在之大法也。其天符、歲會、平氣、支幹、逆順,氣與運相生、相剋,客勝、主勝、災化、分野、交時先後、淫勝郁復、嘉祥災變,各各不同。而六氣極則過亢,災害生矣。故氣極則反,由是所承之氣居下以乘之,經所謂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是也。又有中見之氣從之,經所謂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是也。蓋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斯五行相濟之妙用也。其中見者,乃手足經六合藏府相乘之化是也,在天地間氣自應之矣。

十七、論天地六氣(圖在主氣客氣文內)

五行陰陽之氣以布八方。蓋天氣降而下,地氣遷而上。地之氣靜而常,天之氣動而變。其六氣之源則同,六氣之緒則異,何哉?蓋天地之氣始於少陰而終於厥陰。經曰少陰所謂標,厥陰所謂終是也。地之氣始於厥陰木,而終於太陽水,經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是也。故天之六元氣反合地十二支,以五行正化對化為其緒。則

少陽司子午、太陰司丑未、少陽司寅申、陽明司卯酉、太陽司辰戌、厥陰司巳亥,天氣終始之因如是而已。

地之六氣反合天之四時,風熱暑濕燥寒為緒。則

厥陰風木主春,少陰君火主春末夏初,少陽相火主夏,太陰濕土主長夏,陽明燥金主秋,太陽寒水主冬,地氣終始之因如是而已。

經曰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者,乃上下相臨也。天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遷。地氣靜而守位。天氣不加於君火,則五歲而餘一氣,右遷相火之上,以君火不立歲故也。地之紀五歲一周,天之紀六朞一備。五歲一周,則五行之氣遍。六朞一備,則六氣之位周。與干加支之緒小同,取陰陽相錯,上下相乘,畢其紀之之意也。以五六相合,故三十年一紀,則六十年矣。

交六氣時日圖

歌見六氣遷移加臨之圖內。

十八、論主氣

地氣靜而守位,故春溫、夏暑、秋涼、冬寒為歲歲之常令,四時為六氣之所主也。厥陰木為初氣者,方春氣之始也,木生火,故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次之。火生土,故太陰土次之。土生金,故陽明金次之。金生水,故太陽水次之,皆相生而布其令,莫不咸有緒焉。木為初氣,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奇八十七刻半,自鬥建醜至卯之中,天度至此,風氣乃行也。君火為二氣,主春分後六十日有奇,自鬥建卯正至巳之中,天度至此,暄淑乃行也。相火為三氣,主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自鬥建巳正至未之中,天度至此,炎熱乃行也。土為四氣,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自鬥建未正至酉之中,天度至此,雲雨乃行,濕蒸乃作也。金為五氣,主秋分後六十日有奇,自鬥建酉正至亥之中,天度至此,清氣乃行,萬物皆燥也。水為六氣,主冬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自鬥建亥正至醜之中,天度至此,寒氣乃行也。六氣旋相,以成一歲之主氣也。天之六氣之客,每歲轉居於其上,以行天令者也,是故當其時而行變之常也,非其時而行變之災也。如春行夏秋冬之令,冬行春夏秋之令,此客加主之變也。故有德化政令之常,有暴風疾雨迅雷飄電之變。冬有燥石之熱,夏有悽風之清。此無他,天地之氣勝復郁發之致也,此則五氣麗乎太過不及之徵耳。

十九、論客氣

六氣分上下左右而司天令,十二支分節令時日而司地化。上下相召,而寒、暑、燥、濕、風、火與四時之氣不同者,蓋相臨不一使然也。六氣司於十二支,有正對之化。厥陰司於巳亥,謂厥陰木也,木生於亥,故正化於亥,對化於巳也。卯雖為正木之分,乃陽明金對化也,所謂從生而順於己。少陰司於子午,謂少陰為君火尊位,正得南方離位,故正化於午,對化於子也。太陰司於醜未,謂太陰為土,土屬中宮,寄於坤位西南,而居未分,故正化於未,對化於醜也。少陽司於寅申,謂少陽相火,位卑於君火,雖有午位,君火居之,火生於寅,故正化於寅,對化於申也。陽明司於卯酉,謂陽明為金,酉為西方屬金,故正化於酉,對化於卯也。太陽司於辰戌,謂太陽為水,雖有子位,以居君火對化,水乃伏土中,即六戊天門戌,六己地戶辰是也,故水雖土用,正化於戌,對化於辰也。此天之陰陽合地之十二支,動而不息者也。但將年律起當年司天,相對一氣為在泉,餘氣為左右間,用在泉後一氣為初之氣,主六十日有奇。至司天為三之氣,主上半年。(自大寒日後通主上半年也。至在泉為六氣,主下半年。自大暑日後通主下半年。)經曰:歲半已前天氣主之,歲半已後地氣主之者,此也天之六氣客也。將此客氣布於地之六氣步位之上,則有氣化之異也。經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者,謂司天曰上,位在南方,則面北立左右,乃左西右東也。在泉曰下,位在北方,則面南立左右,乃左東右西也。故上下而左右殊。經曰少陽之右,陽明治之。乃南面而立,以閱之至也,非論上下左右之位,而與顯明之右,君火治之之意同,謂南面視之指位而言也。

六氣正化對化之圖歌

少陰正化午對化子。太陰正化未對化醜。少陽正化寅對化申。陽明正化酉對化卯。太陽正化戌對化辰。厥陰正化亥對化巳。

歌曰

午(位火)寅(生火)同酉(屬金)未(寄土),戌(門水上伏天)亥(生木)正方由,十二支分半,余皆正化求。

六氣遷移加臨之圖歌 交主氣時日歌曰

厥陰之氣大寒初,君火春分二上居,小滿少陽三候主,太陰大暑四交秋(分),五定陽明位寒暑,終於小雪!(客行天命,有寒暑燥濕風火之化,主當只奉之,客勝則從,主勝則逆,二者自以多少為勝,而無復興常勝殊)。

四間氣之圖歌

四間:此以客氣論之,司天為三氣,在泉為終氣,余為左右間,司天左為四氣,右為二氣,在泉左為初氣,右為五氣。

歌曰

如推四間居何地,標準司天與在泉,左四天旁同右二,左初右五列泉邊。

二十、六十年主客加臨天氣

(子午)初寒切霜雪冰,二風雨蟲三暑烘,四雨霪零走雷電,五溫風兮燥寒終。(丑未)初蟲風,二疵疫,雷雨電雹三氣中,四乃炎沸五涼燥,大寒凝冽六之工,熱風時氣。(寅申)初是二雨,三為災亢攻,四風霧露五寒早,寒風雨蟲六驗攻。(卯酉)初風雨,二熱疫,三發涼風四雨蒙,涼風雨蟲五能致,蟄出不冰應六宮。瘟疫。(辰戌)初溫涼二,寒熱冰雹三所通,四風雨蟲五濕熱,寒雪地濕六不空。(巳亥)初霧昧,二雨熱,熱風雨蟲三卻同暴雨溽濕熱用四,雨五六蟄不冰窮。

此皆客行天令居上,故有是不同之化,然平氣至,必當其期,過不及則先後其候於交氣期,各差十三日而應。

六十年氣運相臨之圖歌

歌曰

六十年中紀運歌,運克氣者為不和,氣如生運名順化,運被氣克天刑多,小逆見之運生氣,氣運合則天符過。

(小逆如己卯歲,雖金與土相得,然子臨父位為逆。)

二十一、論無符

司天者,司直也,主行天之令,上之位也。歲運者,運動也,主天地間人物化生之氣,中之位也。在泉者,主地之化,行乎地中,下之位也。一歲之中,有此上中下三氣各行化令,而氣偶符會而同者,則同其化,雖無克復之變,則有中病、徐暴之異。是謂當年之中,司天之氣與中氣運同者,命曰天符。符之為言合也,天符共十二年,而十二年中,又有與當年十二律、五行同者,又是歲會,命曰太乙天符。太乙者,尊之之號也。謂一者天會,二者歲會,三者運會。只有四年,不論陰年陽年皆曰天符。經曰:天符為執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邪之中,則執法者,其病速而危;行令者,其病徐而持;貴人者,其病暴而死。蓋以氣令中人則深矣。歲會幹律(支也,又辰止。)同而非天令,言行令者,象方伯無執法之權,故無速害病,但執持而矣。

天符之圖

二十二、論歲會

夫當年十干建運,與年辰、十二律、五行相會,故曰歲會,氣之平也。故不以陰年陽年,乃是取四時正中之月為四直承歲,子午卯酉是也。而土無正位,各寄旺四季之末一十八日有奇,則通論承歲,辰戌丑未是也。外有四年,壬寅皆木,庚申皆金,是二陽年。癸巳皆火,辛亥皆水,是二陰年,是運與年辰相會而不為歲會者,謂不當四年正中之令故也。除二陽年,則癸巳辛亥二陰年,雖不明歲會,亦上下五行相佐,皆為平氣之歲,物生脈應,皆必合期,無先後矣。歲會八年中,內四年與司天氣同入太乙天符。

歲會之圖

二十三、論同天符同歲會

運氣與在泉合,其氣化陽年曰同天符,陰年曰同歲會。故六十年中,太乙天符四年,天符十二年,歲會八年,同天符六年,同歲會六年,五者離而言之,共三十六年。合而言之,止有二十七年。經言二十四歲者,不言歲會也。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按經推步,誠可知也。

同天符同歲會圖

天符太乙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總歌

司天與運及年支,三位相參太乙符;運合年支名歲會,土(土之年辰辰四正必)同途;在泉合運陰同歲,陽則同天符可呼;惟有天符何意取,司天合運是其區。

(符,合也。太乙,尊之之號,惟辰戌丑未寄位子午卯酉四正位,主歲會者,余不當正中之令,故耳邪之中人太乙暴而死,歲會徐而持,天符速而危。)

干德符歌

(無論無圖,讀其歌便諳其義,故附錄於此。)

不及年月干符同,未逢行勝氣亦平,行勝已後行復畢,本氣即得正位行。年前大寒交初氣,其日乾合年干位,交氣時干或合之,二者皆為平氣至。(如丁酉歲木運不及,當金行勝。正月建壬,與丁合,此未逢勝。己卯歲土不及,當木行勝,金行復至。九月建甲與己,金土乃遷位,此行勝己後,亦行復己畢也。年日時除交初氣,余雖相遇不相濟,今謂甲已已合之類是也。)

二十四、論手足經

經言人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者,乃論手足經三陰三陽也。其十二經外循身形,內貫藏府,以應十二月,即十二節也。五藏為陰,六府為陽,一陰一陽,乃為一合,即六合也。夫少陰之經主心與腎二藏者,蓋心屬火,而少陰冬脈,其本在腎。又居火,正司於午,對化於子,是以腎藏亦少陰主之。五藏為陰,不可言陽。水隨腎至,故太陽為府,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太陰之經主脾與肺二藏者,蓋脾屬陰土,而太陰陰脈在肺,又土生金,子隨母居,故肺太陰主之。金隨肺至,故陽明為府,則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也。厥陰之經主肝與心包絡二藏者,蓋肝屬木,又生火,子隨母居,故心包厥陰主之。火隨心包而至,故少陽為府,則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也。其手足經者,乃手經之脈自兩手起,足經之脈自兩足起也。以十二辰言之,蓋陰生於午,陰上生,故曰手經。陽生於子,陽下生,故曰足經,手足經所以紀上下也。又心、肺、心包在上,屬手經。肝、脾、腎在下,屬足經,亦其意也。藏府同為手足經,乃一合也。心包非藏也,三焦非府也。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在胸主兩乳間,為氣之海;然心主為君也。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有名無形,上合於心主,下合於右腎,主謁道諸氣,名為使者也。

手足經所屬之圖歌

手足經歌

太陽(手)小腸足膀胱,陽明(手)大腸足胃當,少陽(手)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兮足脾方,少陰(手)心經足腎部,厥陰(手)包絡足肝鄉。

藏府所屬地支歌,子腎午心辰膀胱,醜脾酉腸戌小腸,未肺巳肝亥包絡,卯胃申焦寅膽房。

二十五、論六病

厥陰所至為裡急、筋緩、縮急、支痛、軟戾、脅痛、嘔泄。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汙。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身重、胕腫、肉泥按之不起。少陽所至為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嘔湧溢、食不下、驚躁瞀昧、目不明、暴注、瞤瘛、惡病、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浮虛、皴揭,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腰痛、寢汗、痙流泄禁止,此六氣之為病也。按經旨,則淫勝、郁復、主客、太少皆至其疾,則邪之中人有淺深矣。又在人稟受、沖冒、畏避而矣。原夫人稟五行之氣生,亦從五行之數盡。若起居調養而能避邪安正,無橫夭殃矣。然為七情牽於內,六氣干於外,由是眾疾作而百病生。又況趨逐利名,食迷嗜欲,勞役辛苦,飢渴醉飽,沖涉寒暑,凌冒風雨,觸犯禁忌,殘賊真靈,如是論之,夭傷之由,豈數之盡也,歸咎於己而已。經曰: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於心,逆於生樂者,此之謂也。蓋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府;燥濕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是知病生之變,亦由乎我也。又或乘年之虛,失時之和,遇之空則邪甚矣。重感於邪,則病危矣。雖然氣運交相臨遇,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或瘟疫時氣,一州一縣,無問大小皆病者,斯固氣運自然,若我之真元氣實,起居有時,動作無相沖冒,縱使瘟疫之作亦微。是故聖人有養生修真之術也。或者以為天地五運六氣如何人病,蓋人之五藏應天地五行,陰陽之氣隨其卷舒衰旺故也。王冰以為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於天道?故隨氣運陰陽之盛衰,亦理之自然也,但五運六氣為疾而感之者多矣。又經曰:冬傷寒,春病溫;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痎瘧;秋傷濕,冬咳嗽。傷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又有四方之氣不同,為病各異,故經有「異法方宜」之論,以得病之情者是也。又或當歲有病,而非歲氣者,亦須原其所感,形症脈候未必盡為運所作,在工以明之,庶免拘於氣運也。

六病歌

厥陰筋緛縮裡急,緛戾支脅痛嘔泄。少陰寒熱慄疹瘍,驚惑悲笑譫衄衊。太陰積飲痞滿中,身重胕腫霍亂別。少陽喉痹嚏嘔瘍,耳鳴湧溢驚躁制,暴注瞀昧目不明瞤瘛惡病暴死滅。陽明鼽嚏皴揭(浮虛),浮尻陰股腨是病切。太陽寢汗若屈伸,流泄禁止腰痛折。

二十六、論治法

主客之氣皆能至其疾,下是主氣,上是客氣。經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咸;少陰之客,以甘寫之,以咸軟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寫之,以咸軟之;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瀉之;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此六氣主客之補瀉也。客勝則瀉客補主,主勝則瀉主補客,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也。而本經又有六氣司天在泉淫勝之治法,有司天在泉反勝之治法,有歲運上下所宜藥食之治法,如是不一,各依疾苦,順其運令,以藥石五味調治之。為工者當明其歲令,察其形症,診其脈息,別其陰陽,依經旨而極救之,何患疾之不差耶?五運之中又有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之法。《玄珠》以為太陽司天,取九月瀉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瀉金之源。少陰、少陽司天,取三月瀉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瀉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日瀉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法也。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主治者,此也。蓋用之制有法存焉,然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因宜而制,此用藥之大法也。或者以為歲運太角木旺土衰,迎取之當瀉其肝經,而益其脾胃,此非通論也,何者?豈有人人藏府皆同者,假如肝元素虛,脾氣太勝,遇此太角之運,肝木稍實,脾氣得平,方獲安和。若便瀉肝補脾,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而死者,醫殺之耳,是不容其誤,蓋害人增疾則尤甚也,何則?天下事物之理,益之則遲,而損之則速。若服一藥取其效,則緩而微。若食一發病之物,俄頃而知。由是觀之,成難毀易,可不謹哉?

六氣主客補瀉法歌

木主酸(收)瀉辛(散)補之。火主甘寫取舒緩咸補(取柔軟)施,土主苦寫(取堅燥)甘味(安緩)補,金主辛瀉(取散)酸補(取收)為,水主咸寫(取軟)苦順(取堅)是,六氣補瀉客後隨。苦(味)急(散)酸寫(辛補)甘(味)緩(收)厥,甘寫酸收(苦緩)少陰知,咸補甘寫咸軟相,甘補苦寫甘緩脾,酸補昔(味)寫肺經(氣上逆)施,苦補咸寫與水推,更以苦堅以辛潤,苦燥同極(太陽)尤其宜。

二火之氣雖殊,其用則一。木用辛補,酸瀉。經注辛味散,故補。酸味收,故瀉。《校正》云自為一義,今未詳法,復司氣可犯無犯,如夏寒甚,則可熱犯,熱不甚,則不可犯。

五藏所入之味歌

酸主收之屬肝藏,苦堅入心甘緩脾,辛性味散能調肺,咸則軟兮於腎宜。

六氣所宜之味歌

鹹寒二火木辛涼,甘熱當令治太陽,苦折太陰宜苦熱,陽明之味苦溫嘗。

二十七、論六病

明陰陽運轉之六氣,辨南北歲政之尊卑,察主勝客勝之由,審淫勝郁復之變,須在脈,然後為工矣。五運不及,則所勝者來克;五運太過,則不勝者受邪。天地六氣,互相臨遇,應則順,否則逆。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唯天地勝復之氣不形於證者,乃初氣終三氣,天之勝,四氣盡終氣,地之復。蓋以氣不以位,故不以形症觀察也,余則當知六脈。故經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其脈大而浮,陽明之至其脈短而澀,太陽之至其脈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不當其位者病,(見於他位也。)迭易其位者病,(左見右脈,右見左脈。)失守其位者危。(脈已見於他鄉,本宮見賊殺之氣,故病危,)此之謂也。然人之生也,雖五行備於一身,生氣根於內,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何以明之?謂如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毛,冬脈石是也。夫人感運氣而生,亦曰感運氣而疾。經曰:逆之則變生,變生則病,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當立歲氣以診別之,「平人氣象論」曰:太陽脈至洪大而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難經》引此亦論三陰三陽之脈者,乃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六脈者,(指前厥陰之至其脈弦等,)蓋言運與氣,勝復臨遇,正當行令,當其司化之時而應,故脈之動不相同。若交氣交運時日,及期而見,無相先後、不及太甚,方謂之平,若差之者,當知其病也。

二十八、論南北政

運用十干起,則君火不當其運也。六氣以君火為尊,五運以濕土為尊,故甲己土運為南政。蓋土以成數,貫金木水火,位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令,餘四位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所以有別也。而人脈應之,甲己之歲二運南面論脈,則寸在南,而尺在北。少陰司天,兩寸不應,乃以南為上,北為下,正如男子面南受氣尺脈常弱;女子面北受氣尺脈常盛之理同。以其陰氣沉下故不應耳。六氣之位則少陰居中,而厥陰居右,太陰居左,此不可易也。其少陰則主兩寸尺,厥陰司天,在泉當在右,故右不應。太陰司天,在泉當在左,故左不應,依南政而論尺寸也。若覆其手診之,則陰沉於下,反沉為浮,細為大矣。又經曰: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言死生之逆順者,更在診以別其反,詳其交,而後造死生之微也。

南北政圖歌

歌曰

土位居南號曰君,火金木水北方臣,運須濕土(起甲己故)當尊位,六氣仍先君火論。

南政司天之圖

北政司天之圖

二十九、論運氣加臨尺寸脈候不應交反說

經曰:陰陽交者死,謂歲當陽在左,脈反見右;歲當陰在右,脈反見左,左右交見是謂交。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非交也。惟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年有之。經曰:尺寸反者,謂歲當陰在寸,而脈反見於尺;歲當陽在尺,而脈反見於寸,尺寸俱反,方謂之反。若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應,非反也。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蓋造化之氣變常,則氣血紛擾而為病矣。經曰:先立其年,以和其氣,左右應見,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舉此為例,餘歲同法。粗工不知,呼為寒熱。攻寒令熱,脈不變而熱疾已生,制熱令寒,脈如是而寒疾又起,欲求其適,安可得乎?夭枉之因,率由此也。凡三陰司天,在泉,上下南北二政,或左或右,兩手寸尺其脈沉下,沉下不相應者,覆手,則沉為浮,細為大矣。

機按:左右交見,惟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年有之,上下相反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蓋太陰、厥陰主左右,言少陽主寸尺言故也。

尺寸交反死脈歌

如太陰司天,陰脈歲當見左寸,反見右寸,其右寸本然陽脈,而移左寸,曰陰陽交,交者死。若左獨陰脈不見,或右獨不見,乃不應陰氣,止病而已,尺同。惟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年有之。少陰司天,陰脈歲當見兩寸,反見兩尺,其兩尺本然陽脈,而移兩寸,曰尺寸反,反者死,尺同。尺寸獨義同前,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

歌曰

左寸交右右交左,右尺交左左交右,兩寸反移兩尺居,兩尺反移兩寸守。

南北政寸尺脈不應圖歌及古案

不應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若覆手診之,則沉為浮,細為大矣。尺寸本無上下,今以上下字言之,以別南北政,司天在泉所主耳。

歌曰

南政寸上尺居下,北政尺上寸下推,三陰司天不應上,在泉於下不應之,太陰須診左寸尺,厥陰右手寸尺持,少陰脈兼兩寸尺,此理微妙誠難知。

按脈不應,專指三陰言,然少陰君主也,故主兩寸兩尺,所以少陰司天,兩寸不應;少陰在泉,兩尺不應,子之左醜屬太陰,故太陰司天,左寸不應;太陰司地,左尺不應。子之右亥屬厥陰,故厥陰司天,右寸不應;厥陰在泉,右尺不應。但看三陰所在,司天主寸,在泉主尺,不論南政北政,此要法也。

一人臥病,醫診左尺不應,以為腎已絕矣,死在旦夕。更醫診之,察色切脈,則面戴陽,氣口皆長而弦,乃傷寒三陽合病也。又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血鬱而神懾,為熱所搏,乃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譫語,投小柴胡湯,減參,加生地,半劑後,俟其胃實,以承氣湯下之而愈,適是年歲運,左尺當不應,此天和脈,非腎絕也。

三十、五運主病治例

凡遇六壬年,發生之紀,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甚則忽忽善怒,眩冒顛疾。為金所復,則反脅痛而吐,甚則衛陽絕者死。

蒼朮湯 治脾胃感風,飧泄注下,腸鳴腹滿,四肢重滯,忽忽善怒,眩冒顛暈,或左脅偏疼。

白茯苓(去皮) 厚朴(姜葉制) 白朮 青皮(去白) 乾薑(炮) 半夏(湯洗) 草果(去殼)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

凡遇六戊年,赫曦之紀,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背肩並兩臂痛,身熱骨痛,而為浸淫。為水所復,則反譫妄狂越,喘鳴,血溢,泄不已,甚則太淵絕者死。

麥門冬湯 治肺經受熱,上氣咳喘,咯血痰壅,嗌乾,耳聾,泄瀉,胸脅滿痛,連肩背兩臂膊痛,息高。

麥門冬(去心) 香白芷 半夏(洗滑) 桑白皮 竹葉 甘草(炙) 紫菀茸 鍾乳粉 人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

凡遇六甲年,敦阜之紀,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中滿,食減,四肢不舉。為風所復,則反腹脹,溏泄,腸鳴,甚則太谿絕者死。

附子山茱萸湯 治腎經受濕,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脽痛,行步艱難,甚則中滿不下,或腸鳴溏泄。

附子(炮去皮臍) 山茱萸(各一兩) 半夏(洗去滑) 丁香(一分) 烏梅(半兩) 木瓜干 肉豆蔻(各三分) 藿香(一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

凡遇六庚年,堅成之紀,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脅小腹痛,目赤,背癢,耳無聞,體重,煩冤,胸痛引背,脅滿引小腹,甚則喘咳逆氣,背肩痛,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痛。為火所復,則暴痛,胠脅不可反側,咳逆,甚而血溢,太衝絕者死。

牛膝木瓜湯 治肝虛遇歲燥,脅連小腹拘急,疼痛,耳聾,目赤,咳逆,肩背連尻陰、股膝、髀腨。胻皆痛,悉主之。

牛膝(去茜酒浸) 木瓜(各一兩) 芍藥 杜仲(去皮,薑汁製炒斷絲) 枸杞子 黃柏節 菟絲子(酒浸) 天麻(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大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

凡遇六丙年,漫術之紀,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躁悸,上下中寒,譫妄,心痛,甚則腹大脛腫,喘咳,寢汗,憎風。為土所復,則反脹滿,腸鳴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甚則神門絕者死。

川連茯苓湯 治心虛為寒冷所中,心熱躁,手足反寒,心腹腫痛,病喘咳,自汗,甚則大腸便血。

黃連(去須) 茯苓(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車前子(炒) 通草 遠志(去心,薑汁製炒,各半兩) 半夏(洗去滑) 黃芩(去外腐)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

凡遇六丁年,委和之紀,歲木不及,燥乃盛行,民病中清,胠脅痛,小腹痛,腸鳴溏泄。為火所復,則寒熱,瘡瘍,痤疿,癰腫,咳而鼽。

蓯蓉牛膝湯 治肝虛為燥熱所傷,胠脅並小腹痛,腸鳴溏泄,或發熱,遍體瘡瘍,咳嗽,肢滿,鼻鼽。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乾木瓜 白芍藥 熟地黃 當歸(去苗)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烏梅半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筋痿腳弱者,鎊鹿屑同煎。

凡遇六癸年,伏明之紀,歲火不及,寒乃盛行,民病胸痛,脅府滿,膺背、肩胛、兩臂內痛,鬱冒矇昧,心痛,暴喑,甚則屈不能伸,髖髀如別。為土所復,則反鶩溏泄,食飲不下,寒中,腸鳴泄注,腹痛,暴攣,痿痹,足不能任身。

黃耆茯神湯 治心虛挾寒,心胸中痛,兩脅連肩背,肢滿,噎塞,鬱冒矇昧,髖髀攣痛,不能屈伸,或不能利,溏泄,飲食不進,腹痛,手足痿痹不能任身。

黃耆 茯神(去水) 遠志(去心,薑汁製炒) 紫河車 酸棗仁(炒,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鐘,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

凡遇六己年,卑監之紀,歲土不及,風氣盛行,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身痛,筋骨繇,並肌肉瞤酸,善怒。為金所復,則反胸脅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氣客於脾,食少味。

白朮厚朴湯 治脾虛風冷所傷,心腹脹滿疼痛,四肢筋骨重弱,肌肉瞤動,酸廝,善怒,霍亂,吐瀉,或脅胸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食少失味。

白朮 厚朴(姜炒) 半夏(洗去滑) 桂心 藿香(去梗) 青皮(去白,各三兩) 乾薑(炮)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

凡遇六乙年,從革之紀,歲金不及,火盛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為水所復,則反頭腦戶痛,症及囟頂,發熱,口瘡,心痛。

紫菀湯 治肺虛感熱,咳嗽喘滿,自汗,衄血,肩背瞀重,血便注下,或腦戶連囟頂痛,發熱,口瘡,心痛。

紫菀茸 白芷 人參 甘草 黃耆 地骨皮 杏仁(去皮,炙) 桑白皮(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飢時服,以效為度。

凡遇六辛年,涸流之紀,歲水不及,濕乃盛行,民病腫滿身重,濡泄,寒瘍,腰膕、腨、股、膝、痛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甚則胕腫,腎氣不衡。為木所復,則反面色時變,筋骨並闢,肉瞤瘛,目視䀮䀮,肌肉胗發,氣並膈中,痛於心腹。

五味子湯 治腎氣虛,坐臥濕地,腰重著疼痛,腹脹滿,濡泄無度,行步難,足痿清厥,甚則浮腫,面色不常,或筋骨並臂瞤瘛,目視䀮䀮,膈中及咽痛。

五味子 附子(炮去皮臍) 巴戟(去心) 鹿茸(燎去毛酥炙) 山茱萸(去子) 熟地黃 杜仲(薑汁浸炒去絲,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鹽少許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

凡六壬、六戊、六甲、六庚、六丙歲,乃木、火、土、金、水太過,為五運先天;六癸、六丁、六己、六乙、六辛歲,乃木、火、土、金、水不及,為五運後天。民病所感治之,各以五味所勝調和,以平為期。

三十一、六氣主病治例

風勝燥制火併湯

天南星(二兩半) 北桔梗(七錢半) 小梔子(一兩,取仁。已上三味入太陰肺經,助燥化制其風) 川黃連(八錢五分,此一味入少陰心經,瀉火抑母之甚。母者,木也。此實則瀉子也) 青皮(二錢半,引諸藥至風勝之地) 防風(三錢,去蘆) 薄荷(一錢,此二味散風之勢)

上製為粗末,每服七錢半,姜三片,水一大鐘,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水勝濕制風並湯

蒼朮(二兩,米泔浸) 白朮(二兩半,麥殼炒,去麥殼) 甘草(五錢,炙。已上三味入足太陰脾經,助土以制水甚) 吳茱萸(五錢) 乾薑(五錢七分,此二味入厥陰肝經,瀉水,少抑母甚。母者,水也,此實則寫子也) 附子(一錢乙字,引諸藥至水勝之地銼)

上銼為粗,每服七錢,大棗一枚,水一鍾,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火勝寒制濕並湯

黃柏(二兩半,鹽水炒) 知母(一兩,去毛。已上二味入少陰腎經,助寒化以制火甚) 片黃芩(五錢,酒炒) 梔子仁(小紅者,此二味入太陰脾經,助濕化抑母甚) 黃連(一錢,薑汁炒,引諸藥至火勝之地)

上銼為粗末,每服七錢,燈心七根,蓮子五枚,水一碗,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土勝風制燥並湯

川芎(一兩,去蘆,米醋炒。經云:木位之主,其補以辛,川芎味辛氣溫) 當歸(一兩半,酒洗。此二味入厥陰肝經,助風化,以制其溫) 南星(一兩,湯泡一次) 桑白皮(七錢,蜜炙,去皮土。此二味瀉燥奪母) 大棗(五枚,引諸藥至濕勝之地) 川萆薢(八錢,以散其濕)

上銼為粗末,每服七錢,姜五大片,水一碗,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熱制寒並湯

肉桂(二兩,去粗皮,此味入少陰心經,助熱化以制金甚) 當歸(一兩,半酒洗。此味助木生火以制燥甚) 澤瀉(一面,去毛。此味入少陰腎經,瀉寒以抑母甚) 獨活(六錢,此味與澤瀉頗同) 桔梗(三錢半,引諸藥至燥勝之地)

上銼為粗末,每服六錢,水一碗,煎七分,去滓溫服,燥易即止。

火勝陰精製霧漚潰並湯

天門冬(三兩,蜜湯浸,去心) 生地黃(二兩半,酒洗,此二味入陰經助水化以制熱甚) 柴胡(五錢) 連翹 黃芩(各三錢,此三味入霧漚潰抑甚) 地骨皮 黃柏(各二錢半,此二味引諸藥至熱勝之地)

上銼為粗末,每服七錢,燈心一撮,水一碗,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五運所化之圖

甲己歲氣土化之圖

歲土太過陽能 是歲泉湧河溢,涸澤亦生魚,風雨大。

歲運黃天 至十一崩潰,鱗見於陸。

敦阜之紀 平氣備化。

甲歲南政

太宮之音

歲氣雨濕流行,至陰內實,物化克成,其變震驚,飄驟崩潰。

腎水受邪,病則腹痛,清厥體重,甚則足痿不收,腳痛中滿,四肢不舉。

脾土勝腎水,木為水之子,復能剋土,則反溏泄,甚則太谿絕者死。(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中,腎脈也。(

臨辰戌為歲會,(甲辰甲戌。)下加太陰為同天符。同上。

歲土不及

歲運黅天

卑監之紀 平氣備化。

己歲南政

少宮之音

歲氣風寒大作,雨乃愆期,草木秀而不實。

脾土受邪,病則飧泄,霍亂,體重腹痛。

肝木克脾土,金為土之子,復能克肝木,則反腳脅暴痛,下引小腹。

臨辰戌丑未為歲會,(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上見太陰為太乙天符,(己丑己未,)下臨厥陰,(己巳己亥,)流水不冰,蟄蟲來見,民乃康。

乙庚歲氣金化之圖

歲金不及

歲運素天

從革之紀耳其 平氣審平。

乙歲北政

少商之音

歲氣炎火盛行,生氣乃用,燥石流金,涸泉焦草。

肺金受邪,病則肩背膂重,鼽血,血便,注下。

心火克肺金,水為金之子,復能克心火,則反心痛,腦痛,延及囟頂痛,發熱,口瘡,心痛。

臨酉為太乙天符,(乙酉。)為歲會。上見陽明為天符。(乙卯。)

復則水勝火,寒雨暴至,冰雹雪霜。

歲金太過

歲運素天

堅成之紀 平氣審平。

庚歲北政

太商少音

歲氣燥行,天氣潔,地氣明,陽氣隨陰,肅殺凋凌。

肝木受邪,病則腹脅痛,目赤,體重,胸痛,脅滿,引小腹,耳無聞,甚則喘咳逆氣,背肩、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痛。

肺金克肝木,火為木之子,復能克及肺金,則反血溢,心痛,腳:脅不可轉側,咳逆,太衝絕者死。

臨酉為歲會,(乙酉。)下見陽明為同天符。(庚子庚午。)

丙辛歲氣水化之圖

歲水太過 是歲雨水雪霜不時降,濕氣變物。

歲運玄天

流衍之紀 平氣靜順。

丙歲北政

太羽之音

歲氣天地寒凝,其變冰霜雪雹。

心火受邪,病則身熱煩躁,陰厥中寒,甚則腹大,脛腫,喘咳。

腎水勝克心火,肝為火之子,復能克腎,反腸鳴溏泄,甚則神門絕者死。(穴在掌後銳骨端,心主脈也。)

臨子為歲會,(丙子。)上見太陽為天符。(丙戌丙辰。)

歲水不及

玄運玄天

涸流之紀才 平氣靜順。

辛歲北政

少羽之音

歲氣水泉減,草木茂。

腎水受邪,病則身重,濡瀉,腫滿,腰膝痛,足痿,清厥,甚則跗腫,腎氣不行。

脾土克腎水,木為水之子,復能克脾,則反面色時變,筋肉瞤瘛,膈中痛,及心腹。

臨醜為同歲會,(辛丑辛未。)上見太陰。

下見太陽為同歲會,則大寒蟄蟲早藏。

丁壬歲氣木化之圖

歲木不及 是歲天地悽愴,日見朦昧,雨非雨。

歲運蒼天 睛非睛,氣慘然,氣象凝斂肅殺,甚之。

委和之紀 平氣敷和。

丁歲北政

少角之音

歲氣燥氣乃行,生氣不政,涼雨將降,風雪並興,草木晚榮,物秀而實。

肝木受邪,病中清,腳脅滿,小腹痛,陽明溏泄。

肺金勝肝木,火為木之子,復能剋金,則反寒濕,瘡瘍,痤疿,腫癰,咳血,夏生大熱,溫變為躁,草木槁,下體再生。

上見厥陰為天符,(丁巳丁亥。)臨卯為歲會,(丁卯。)上臨陽明,生氣失政,草木再榮。

歲木太過

歲運蒼天

發生之紀 平氣敷和。

壬歲北政

太角之音

歲氣風氣流行,生氣淳化,萬物以榮,其變震拉摧拔。

脾土受邪,病飧泄,食減,體重,腸鳴,腹痛,脅滿。

肝木克脾土,金為土之子,復能勝木,則反脅痛而吐,甚則衝陽絕者死。(穴在足跗上三寸,骨動脈上去陷谷三寸,胃脈也。)

臨卯為歲會,(丁卯。)下見厥陰為同天符。(壬申壬寅。)

戊癸歲氣火化之圖

歲火太過 是歲火燔灼,水泉涸,物焦槁。

歲運丹天

赫曦之紀 平氣升明。

戊歲北政

太徵之音

歲氣陰氣內化,其變則炎烈沸騰。

肺金受邪,病則發瘧,少氣喘咳,血溢,泄瀉,胸脅滿痛,背膂痛,身熱骨痛。

心火勝肺金,水為金之子,復能勝火,反狂妄,泄瀉,喘咳,血溢,甚則手太陰太淵絕者死,穴在掌後陷中,肺脈也。

臨子為太乙天符,(戊子為天符,戊午為太乙天符。)上見少陰少陽為天符。(戊午戊子戊寅戊申。)

歲火不及

歲運丹天

伏明之紀 平氣升明。

癸歲北政

少徵之音

歲氣歲寒乃盛行,火令不政,物生不長,陽氣屈伏,蟄蟲早藏。

心火受邪,病則胸脅膺背痛,鬱冒,暴喑,臂痛。

腎水勝心火,土為火之子,復能克腎,則反寒中,腸鳴泄注,攣痹,足不任身。

臨卯酉為同歲會,(癸酉癸卯。)下見少陰少陽為同歲會。(癸卯癸酉癸巳癸亥。)

六氣所化之圖

子午歲氣熱化之圖

少陰司天 陽明在泉

初氣 厥陰風木

太陽寒水加

天時 寒風切冽,雪水冰,蟄復藏。

民病 關節禁固,腰脽痛,中外瘡瘍。

二氣 少陰君火

厥陰風木加

天時 風雨時寒,雨生羽蟲

民病 淋氣,郁於土而熱,令人目赤。

三氣 少陽相火

少陰 君火加

天時 大火行,熱氣時至,羽蟲靜。(不鳴也,燕百舌杜宇之類。)

民病 厥熱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目赤。

四氣 太陰濕土

太陰濕土加

天時 大雨時行,寒熱互作。

民病 黃疸,鼽衄,嗌乾,吐飲。

五氣 陽明燥金

少陽相火加

天時 溫氣乃至,初冬尤暖,萬物乃榮。

民病 康安。伏邪於春為瘧。

終氣 太陽寒水

陽明燥金加

天時 燥寒勁切,火尚毒,寒暴至。

民病 上腫咳喘,甚則血溢,下連小腹,而作寒中。

丑未歲氣濕化之圖

太陰司天 太陽在泉

初氣 厥陰風木

厥陰風木加

天時 大風發榮,雨生毛蟲。

民病 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痛。

二氣 少陰君火

少陰君火加

天時 大火至,天下疵疾,以其得位,君令宣行,濕蒸相薄,雨時降。

民病 瘟疫盛行,遠近鹹苦。

三氣 少陽相火

太陰濕土加

天時 雷雨電雹,地氣騰,濕氣降。

民病 身重跗腫,腹胸滿感,寒濕氣。

四氣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加

天時 炎熱沸騰,地氣升,天氣否隔,濕化不流。

民病 腠理熱,血暴溢,患瘧,心腹䐜脹,甚則浮腫。

五氣 陽明燥金

陽明燥金加

天時 大涼,霜早降,寒及體。

民病 皮膚寒。

終氣 太陽寒水

太陽 寒水加

天時 大寒凝冽。

民病 關節禁固,腰脽痛。

寅申歲氣火化之圖

少陽司天 厥陰在泉

初氣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加

天時 熱風傷人,時氣流行

民病 濕氣拂於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滿痛,皮膚生瘡。

二氣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加

天時 時雨至,火反郁,風不勝濕。

民病 熱鬱,咳逆吐,胸臆不利,頭痛身熱,昏憒,膿瘡。

三氣 少陽相火

少陽相火加

天時 熱暴至,草萎,河干,大暑炎亢,濕化晚布,大旱。

民病 熱病,聾瞑,血溢,膿瘡,咳逆,鼽衄發渴,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氣 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加

天時 涼風至,炎暑未去,風雨及時。

民病 民氣和平,身重中滿,脾寒泄瀉。

五氣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加

天時 陽乃去,寒乃來,雨乃降,剛木早凋。

民病 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病則骨痿,目赤痛。

終氣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加

天時 地風正,寒風飄揚,萬物反生,寒氣至,雨生鱗蟲。

民病 關節不禁,心腹痛,陽氣不藏。

卯酉歲氣燥化之圖

陽明司天 少陰在泉

初氣 厥陰風木

太陰濕土加

天時 陰始凝,氣始肅,水乃冰,寒雨化,花開遲。

民病 熱脹面腫,鼽衄,欠嚏,嘔吐,小便赤,甚則淋。

二氣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加

天時 臣居君位,大熱早行。

民病 疫癘大至,善暴死。

三氣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加

天時 燥熱交合,涼風間發。

民病 上逆下冷,瘧痢,心煩不食。

四氣 太陰濕土

太陽寒水加

天時 早秋。寒雨害物。

民病 暴僕振慄,妄言少氣,咽乾引飲,心痛膺腫,瘡瘍寒瘧,骨痿便血。

五氣 陽明燥金

厥陰風木加

天時 春令又行,草木盛,生雨,生介蟲。

民病 氣和。熱行包絡,面浮上壅。

終氣 太陽寒水

少陰君火加

天時 氣候反溫,蟄蟲出現,流水不冰,此下克上。

民病 伏邪濕毒,季春發疫。

辰戌歲氣寒化圖

太陽司天 太陰在泉

初氣 厥陰風木

少陽相火加

天時 氣早暖,草早榮,瘟疫至

民病 瘟疫,身熱,頭痛,嘔吐,瘡瘍。

二氣 少陰君火

陽明燥金加

天時 大涼反至,早乃遇寒,火氣遂抑。

民病 氣鬱中滿,風腫。

三氣 少陽相火

太陽寒水加

天時 寒熱不時,寒氣間至,熱爭,水雹。

民病 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心熱悶瞀,逆,吐利不治者也死。

四氣 太陰濕土

厥陰風木加

天時 風濕交爭,雨生倮蟲,木盛生風,暴雨摧拔。

民病 大熱少氣,足痿,注下,赤白,血滯成癰。

五氣 陽明燥金

少陰君火加

天時 濕熱而寒,客行主令。

民病 氣舒。病則血熱妄行,肺氣癰。

終氣 太陽寒水

太陰濕土加

天時 地氣正濕令行,凝陰寒雪。

民病 病乃悽慘,孕死,脾受濕,肺旺腎衰。

巳亥歲氣風化之圖

厥陰司天 少陽在泉

初氣 厥陰風木

陽明燥金加

天時 寒始肅,客行主令,殺氣方至。

民病 寒居右脅,氣滯,脾虛胃壅。

二氣 少陰君火

太陽寒水加

天時 寒不去,霜雪冰,殺氣施,化草焦,寒雨數至。

民病 熱中,氣血不升降。

三氣 少陽相火

厥陰風木加

天時 風熱大作,雨生羽蟲。

民病 淚出,耳鳴,掉眩。

四氣 太陰濕土

少陰君火加

天時 熱氣反用,山澤浮雲,暴雨溽濕。

民病 心受邪,黃疸而為跗腫。

五氣 陽明燥金

太陰濕土加

天時 燥濕足勝,沉陰乃布,雨水乃行。

民病 寒氣及體,肺受風,脾受濕,發為瘧。

終氣 太陽寒水

少陽相火加

天時 畏火司令,陽乃火化,蟄蟲出現,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

民病 瘟癘,必腎相制。

三十二、六氣時行民病證治

辰戌之歲,太陽司天,太陰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乃少陽相火,加臨厥陰風木,民病溫,身熱頭疼,嘔吐,肌腠瘡瘍。二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少陰君火,民病氣鬱中滿。三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少陽相火,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心中熱瞀悶,四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太陰濕土,民病大熱少氣,肌肉痿,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氣,少陰君火,加臨陽明燥金,民乃舒。終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太陽寒水,民乃悽愴,孕死。治去甘溫以平,酸苦以補,抑其運氣,扶其不勝。

靜順湯 治辰戌之歲,太相司天,太陰在泉,病者身熱,頭痛,嘔吐,氣鬱中滿,瞀悶,少氣,足痿,注下赤白,肌腠瘡瘍,發為癰疽。

白茯苓(去皮) 乾木瓜(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 牛膝(去苗,酒浸,各三兩) 防風(去釵) 訶子(煨, 去核) 甘草(炙) 乾薑(炮,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其年自大寒至春分,宜用附子加枸杞半兩;自春至小滿,依前入附子同枸杞;自小滿至大暑,去附子、木瓜、乾薑,加人參、枸杞、地榆、香白芷、生薑各三分;自大暑至秋分,依正方加石榴皮半兩;秋分至小雪依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去牛膝,加當歸、芍藥、阿膠炒各三分。

卯酉之歲,陽明司天,少陰在泉,氣化運行後天。初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厥陰風木,此下克上,民病中熱脹,面目浮腫,善眠鼽衄,嚏欠嘔,小便黃赤,甚則淋。二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少陰君火,民病厲大至,善暴死。三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少陽相火,民病寒熱。四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太陰濕土,此下土克上水,民病暴僕,振慄,譫妄,少氣咽乾,引飲,心痛,癰腫,瘡瘍,寒瘧,骨痿,便血。五之氣,厥陰風木,加臨陽明燥金,民氣和。終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太陽寒水,此克上,民病溫。治法宜鹹寒以抑火,辛甘以助金,汗之,清之,散之,以安其運氣。

審平湯 治卯酉之歲,陽明司天,少陰在泉,病者中熱,面浮,鼽鼻,少便黃赤,甚則淋,或癘氣行,善暴僕,振慄,譫妄,寒瘧,癰腫,便血。

遠志(去心,薑汁炒) 紫檀香(各一兩) 天門冬(去心) 山茱萸(各二分) 白芍藥 白朮 甘草 生薑(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加茯苓、半夏、紫蘇、生薑各半兩;自春分至小滿,加玄參、白薇各半兩;小滿至大暑,去遠志、山茱萸、白朮,加丹參、澤瀉各半兩;大暑至秋分,去遠志、白朮,加酸棗仁、車前子各半兩;自秋分至大寒並依正方。

寅申之歲,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厥陰風木,民病溫,氣拂於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滿,膚腠生瘡。二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少陰君火,民病熱鬱,咳逆,嘔吐,瘡發於中,胸臆不利,頭痛,身熱昏憒,膿瘡。三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少陽相火,民病熱中,聾瞑,血溢,膿瘡,咳,嘔,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四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太陰濕土,民病滿,身重。五之氣,太陽寒水,加臨陽明燥金,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終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太陽寒水,民病關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藏而咳。治法宜鹹寒平其上,甘溫治其下,腹而作寒中。

白薇 玄參 川芎 芍藥 旋覆花 桑白皮 當歸 甘草 生薑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大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加杏仁、升麻各半兩;春分至小滿,加茯苓,車前子各半兩;小滿至大暑,加杏仁、麻子仁各一分;大暑至秋分,加荊芥、茵陳蒿各一分;秋分至小雪,依正方;小雪至大寒,加紫蘇子半兩。

巳亥之歲,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氣化運行後天。初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厥陰風木,民病寒於右脅下。二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少陰君火,民病熱中。三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少陽相火,民病淚出,耳鳴,掉眩。四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太陰濕土,民病黃疸,胕腫。五之氣,太陰濕土,加臨陽明燥金,濕相勝,寒氣及體,風雨乃行。終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太陽寒水,此下水克上火,民病溫厲。治法宜用辛涼以平其上,鹹寒調其下,畏火之氣,無妄犯之。

敷和湯 治巳亥之歲,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病者而反右脅下寒,耳鳴淚出,掉眩,燥濕相摶,病民黃疸,浮腫,時作溫癘。

半夏 棗子 五味子 枳殼 茯苓 訶子 乾薑 橘皮 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宜酸滲之,泄之,清之,發之。

升明湯 治寅申之歲,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病者氣鬱熱,血赤咳逆,頭痛,滿嘔吐,胸臆不利,聾瞑渴,身重,心痛,陽氣不藏,瘡瘍,煩躁。

紫檀香 車前子 青皮 半夏 酸棗仁 薔靡 生薑 甘草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加白薇去參各半兩,大暑至秋分加茯苓半兩,秋分至小雪依正方,小雪至大寒加五味子半兩。

丑未之歲,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氣化運行後天。初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厥陰風木,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少陰君火,民病瘟癘盛行,遠近咸若。三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少陽相火,民病身重,胕腫,腹滿。四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太陰濕土,民病腠理熱,血暴溢,瘧,心痛臚脹,甚則浮腫。五之氣,陽明燥金,加臨陽明燥金,民病皮膚,寒氣及體。終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太陽寒水,民病關節禁固,腰脽痛。其法用酸平其上,甘溫治其下,以苦燥之,溫之,甚則發之,泄之,贊其陽火,令御甚寒。

備化湯 治丑未之歲,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病者關節不利,筋脈脅急,身重痿弱,或瘟癘盛行,遠近咸若,或胸腹滿悶,甚則浮腫,寒瘧,血溢,腰脽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