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正释经文 甲二、正宗分 乙二、辨妙观(4)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丙十二、普往生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这第十二观叫做普往生观,普字作总字讲,作一个总观想,观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前面从第一到第十一观,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统统观想成功,这第十二个观想,观想着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叫做普往生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见此事时,是个什么时候呢?就是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和正报庄严观想成功——西方三圣的真实色身相观想成功,指的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观想你自己要生西方,你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作就是修观想,修什么观想呢?作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观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跏趺坐就是将两个腿子盘起来,我们平常叫做盘双盘。若是消文,那么跏者交加,趺即脚背,把两个脚背交加,放在两个大腿上,这样的坐姿,就叫跏趺坐。此处是叫行者修观想,观想你的面前有一个大莲华现出来,你自己坐到莲华里面去,两个腿子盘起来,这就叫于莲华中,结跏趺坐。再想到你坐在里面,这个莲华合起来,合起来又怎么样?合起来之后,这个莲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你自己观想着这莲华开了,作莲华开想;莲华开的时候,就看见有光明,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身想;西方极乐世界,遍界都是光明,这时观想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自己的身体。眼目开想者,作光明照身想时,眼睛还是闭着的,但觉得眼前很亮,这时候眼目可以睁开,就叫眼目开想。眼睛一开,见佛菩萨满虚空中,觉得惊奇高兴。哎呀!真是极乐世界!满虚空都是佛,都是菩萨,这就是前面讲的,化佛化菩萨畟塞空中。这个时候,不但看见还再听见“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先是眼睛看见的不可思议的境界,看见佛菩萨充满虚空。现在再听到那流水的声音亦说法,鸟叫的声音亦说法,乃至风吹树林的声音亦说法,还有诸佛都在说法,这就是有情、无情统统皆演妙法,所说的妙法,统与十二部经相合。“十二部经”一词,有很多人解错了。有人问道:“十二部经,我们只知道净土宗有净土三经,除了这三经外,还有九部是什么经?”又有人问:“我们看到过净土五经,除了五种之外,还有七部是什么经?”这都是解释错了,所谓十二部经者,不是一部部的经书。部是部份、种类之义,总指一切经典,可分做十二个部份,或说十二个部门,所以十二部经,又译作十二分教。教者,经教也,十二部经据智度论说:第一叫长行,这是一种散文体裁的经文。第二重颂,颂是偈颂,它是一种不须押韵的诗体,前面有长行,后面又有偈颂的,就叫重颂;例如普门品的“世尊妙相具……………”是也。第三孤起颂,前面没有长行文,单独的偈颂,就叫孤起颂。这长行、重颂、孤起颂三者,是指佛经经文结构的体裁。第四因缘,即佛经中的因缘法。第五本事,为诸大弟子前生前世的事。第六本生,是佛说他自己过去生中的公案。第七未曾有,是凡夫境界所没有的事,如神通、变化等。第八譬喻,佛陀说法,遇到不易了解的佛法,常用譬喻来说明。第九论议,高深难解的佛法,由佛弟子出来问,佛来答,一问一答,辩明佛理,如金刚经的须菩提与释迦世尊,一问一答,就叫论议。第十无问自说,高深的真理,无人能问,没有人问,佛自己说,这叫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以舍利弗作当机者,可是舍利弗一句话亦没有问,是佛叫舍利弗的名,对他说的。第十一方广,这是大乘方正广大的道理。第十二授记,如法华经佛为诸大弟子授成佛之记,就叫授记。综合起来,十二个部类,故名十二部经。在别个地方讲,它包括一切大小乘经,在这里它单指大乘经。

请看经文!你自己作观想:坐着莲华,生到西方,莲华开了,看见光明,看见诸佛菩萨,耳朵亦听到,听到有情、无情都在说法,听到的法,要与十二部经相合,那才是妙法;若不相合,那就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那叫魔境。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怎么知道那与十二部经相合不相合?这就是前面令修三种福,其第三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行者依教奉行,读过了大乘经典,知道大乘十二部经是个什么法,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听到那个法音,就都晓得,都和以前所读诵的大乘经讲的一样。现在试问你:前面说你欲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要修十六种观想,你必须修那三种福,其第三福就是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听懂了没有?听懂了。那末菩提心发了没有?没有发。深信因果,是不是深信不疑呢?这还有问题,读诵大乘嘛,更谈不上,既没有读,亦没有诵。劝进行者,你连一个人亦没有劝,你只是听了,听到固然好,种了善根,但实际你没有照听着的道理去做,没有做则福没有培;没有福,怎么能生西方呢?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舍。”这个地方要注意!所谓若出定之时,忆持不舍者,是指刚才你所看到的境界,是怎么见到的呢?那是入了定看到的。入定就是入的念佛三昧,前面讲你今作观想,已经得了念佛三昧的工夫,才能作自己往生的观想。平常说:念佛法门是仗他力的法门——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请看十六观经你就知道,光仗佛的力量不行,还要靠自己的力量,你自己不念佛,不把你接去,尤以十六观经第十二观,完全靠自力,你看这段经文,有说佛来接引吗?下面到三辈九品往生观,才说有佛菩萨来接,这第十二观,佛不来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我要往什么地方生,就往什么地方生。为什么?一切法都是唯心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我都能造成功,我还能把我自己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完全靠自己,自己怎么修就怎么去,心力不可思议,这是强调心的力量,完全靠自己。心怎么会呢?现在得到了念佛三昧,若是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欲想生,生不去,因为欲作观想观不来,必须自己能够入定,在定中观想自己往生西方去,出定之时,忆持不失,那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一直忆念不忘,不令它失去。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此处点出结名普往生观的道理,那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你亲自去看到了,前面所见到的,是你作观想观出来的,这是亲自到那里去了一趟,正报无量寿佛,依报各种庄严,亲自到极乐世界去游观了,等于我们听到美国好玩,就坐飞机去了一趟再回来,亲自见到了。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是说明观想成功,所能得到的利益。有西方极乐世界化身的西方三圣,常常到你这个地方来,那就是说你永远不会退心,亦永远不会退失行门,因为你入定可以到西方去,出定又能忆持不失,又有三宝常常加被你,得种种力,那就是生西方已决定的了。

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这第十三观,叫杂明佛菩萨观,杂明就是甄别分明,各尊佛菩萨的各种不同神力自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这第十三观,是教我们观想佛像的下手方法。你若是发了至诚恳切的心,我一定要生西方,但是依照前面所讲的观想方法,怎么观都观不来,你不要灰心,释迦牟尼佛老早就知道我们会观不来;那末有什么方便呢?有!你先观一尊应化身佛,应化身佛就像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他的身量一丈六尺高,你观阿弥陀佛像,亦观个一丈六尺高的像,在水池上。水池本来应当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池,现在你就观想有一个水池,池水上面有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阿弥陀佛像,这就可以了。如前面所说阿弥陀佛的身量高大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凡夫的心量观不到,前面佛真身观说佛的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师说那恒河沙三字是多余的,就说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高,还是观不来,那不是凡夫心力所及的,一丈六尺只比普通人高一倍,这是凡夫心力够得上。前面第九观和第十观,对佛菩萨的色身相,说了个身量数字,说佛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师说那恒河沙三字是翻译人翻错了,不要恒河沙三字,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才对。可是观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比佛高了二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于是有说八十万亿是十八万亿之误——写颠倒了。可是十八万亿又太低了。所以这样分别解释起来,愈解愈乱,把初学的人,他本来没有疑心的,因此反而生了疑心,究竟是多少高呢?我就依着这个经文讲,这不是我们凡夫心力所及,你就顺着经解下去,叫我们知道有最高最大、无量无边最胜身的佛菩萨就对了,只要你将来得了念佛三昧,自然会看见他们有多少高,现在不是我们的境界。既然不是我们的凡夫心力所及,佛在前面第九、第十观中,分别说佛菩萨身长数量干什么呢?那个不说不行的,因为如果前面不说清楚,你观丈六金身佛,会误以为见到真佛了,得少为足;说了便知这丈六金身,是方便法门,你观到丈六金身了,就容易入念佛三昧,既入了念佛三昧,就能亲自看见报佛之身,到此你就知道,所以一定要说,说了是叫你知道佛菩萨的高大身。至于初学观想,还是打从小的佛身观想起,等于说三种慈悲之时,例须说:佛是无缘慈悲,菩萨是法缘慈悲,我们凡夫是众生缘慈悲。那末,只说众生缘慈悲就好了,我们没有证得法空,法缘慈悲用不着;我们又没有成佛,根本毋须无缘慈悲。可是这不说不行,若是不说,你会误以为你的众生缘慈悲,就算圆满了,证到了究竟圆满果。一定要知道,上面还有境界,还有法缘慈悲,无缘慈悲,说时要说得究竟圆满,至于做就要足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做。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这是拂除我们的疑惑,世尊恐怕我们以为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不是佛的真身,这没有功效,生西方生不去。所以加以解释说:然彼如来,彼如来就是阿弥陀如来,有宿愿力故,宿愿力就是弥陀因地作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有哪一个众生,忆想到我阿弥陀佛的,必得成就,没有不成功的。“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这是以浅况深,单观想佛像,就能得无量福,何况能够观想佛的具足身相呢!“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阿弥陀佛他有大神通,他有如意身的神通,叫做身如意通。因此能于十方国土,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或者给你现个大身相,充满虚空,或者现个丈六高的小身佛相,或者现个八尺高的小身佛相。可是有一个原则“所现之身,皆真金色。”即无论现大身或现小身,所现出来的佛身,都是金色的。这个地方,有个丈六有个八尺,都是对的。本第十三观,开头叫我们观个丈六佛像,你能观得来那很好,你若观不来,可以观个八尺高的。八尺高是释迦佛住世时的普通人身长度,现在的人比较矮,你若是观八尺高亦观不来,即观现在的人身高就可以,在这经上有方便文的。若是再观想不来,那末你就去观雕刻的佛像,或是纸画的佛像。我们现今在志莲精舍,这里供有西方三圣像,你可去观想。这西方三圣只有三尺多高,你去观想之时,开着眼睛观,闭着眼睛想,等到你闭着眼睛想,能把这西方三圣想出来,这就进了步了;进了步,就能够把它放大。这三圣像只有三尺高,你就能观到八尺高,就能观到一丈六尺高,这都是方便。“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至于佛的圆光和圆光中的化佛,以及坐的宝莲华,都依据上面所说那么样子,毋须再讲了。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前面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那么观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就是八尺高,和众生一样高(佛住世时的众生身高八尺)。“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身相一样,但是首相不一样。观世音的帽子上有一尊化佛,大势至菩萨的肉髻上顶着一个宝瓶,你但观他们的首相,就知道哪一尊是观世音菩萨,哪一尊是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这两尊菩萨,他们受了阿弥陀佛的法恩,他们欲报阿弥陀佛的恩,所以常常给阿弥陀佛当侍者。助、帮助赞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是为杂想观,名字叫做第十三观。

丙十四、上品生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在开讲经文之前,有一个问题先行作答,有一位居士来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别的人会想问,所以在此公开答覆。那位居士问的是:这十六妙观的第一观是落日观,观想那快欲落山的太阳。第二观是水观,观水结冰,再叫它变成琉璃。他说,我们观到第三观以后,每次修观时,是不是还要从头观起¬——先观个日,再观个水,再观结冰……?要知道我们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先观想依报,依报就是世界,观世界先观想地,地就是琉璃地,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想不来,何况凡夫没有看见过琉璃地像什么样子,佛有大智慧,权巧方便,告诉我们方便观想——第一个先观想落日;第二观有三个次第:先观想水,再观想水结为冰,再观想冰变成琉璃,到能够观想出琉璃地时,那就是真实的观想,前面的日观、水观、冰观等三观就不要了。那三观是假设的方便观,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琉璃地观不来,才观落日、观水、观冰,在琉璃地观想现前之时,那前面的落日观、水观、冰观通通不要了。到观想正报的时候,先观莲华座,莲华座观成功,再观想一尊佛的像坐在上面,这亦是个方便,是个假设的观想,因为我们所观想的佛像是人工造的,泥塑的或木雕的佛像。这种佛像,我们看见过,观想容易成功。到佛像观想成功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坐在莲华座上。等到你把假像的佛菩萨像观想成功,再观真身的佛相,真身的菩萨相。你把真身的西方三圣观成功时,那个假像的佛菩萨像观亦不用观了。这是正报亦有假设的观想和真实的观想。等到观想到第十二个观想时,佛菩萨的观想都修成功,到第十三个观想,叫杂明佛菩萨观,就观想一尊丈六金身,或者是八尺的金身,那就是因为你观想那种真身佛相观不来,所以还是先观想小的佛像。由于有丈六、八尺的经文,于是我就说:你对丈六或八尺的佛相还观想不来,可再观想小一点的。现在我们志莲精舍供的西方三圣像,二、三尺高,你去观。你们家庭里面的佛像,比这更小,亦没有关系,你就把你家庭的佛像去作观想。怎么样观呢?你就对着你家里佛堂所供的佛像,先开着眼睛观,观过了再闭着眼睛想,等到你闭着眼睛能把佛的相貌想得出来之时,你就离开佛相去打坐。坐时,闭着眼睛观,观出来了再开着眼睛观,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前面没有佛像,你还能看见佛相,这就是你的观想工夫进了步了,进了步后你再把那佛像放大,放高八尺或放高一丈六。至于哪是真实的观想,哪是假像的观想,你去看善导大师的四帖疏,那里面讲的很清楚。

现在讲到第十四观,这十四观讲的是上品众生往生西方;上品善根又再分上中下,名为上三品,第十五观,讲的中三品,十六观讲的下三品,总名叫九品往生观。这十六个观想,前面讲过十三个观了,大家要记着,前面那十三个观,叫做观想念佛,要求证入念佛三昧,是要入定观的。现在这十四、十五、十六等三个观,不求证念佛三昧;不是不求,而是求不来了。十四观上三品,和十五观中三品,用的什么功呢?他不是修念佛三昧,而是用的回向发愿的功,作其他的功德,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把它回转过来,对向着西方,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用回向发愿的功。第十六观下三品,用的是称名念佛的工夫;称名即是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经讲到此,大家对全经大义就可了解了,你一了解就知道后面这三个观——九品往生,都是我们做得到的。就是前面的观想念佛,求一个念佛三昧,想入个定、入不来,我们的根器不够。虽然根器不够,佛亦不舍弃我们,因为佛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佛再开方便,开出来九品往生的方便,这都是我们当下用得到的。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告诉这两个当机者。“上品上生者,”上品往生的众生,再分成上、中、下,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虽说都是上品的根机还不一样,须再分上中下。现在先讲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假若有这种众生,愿生彼国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上讲的三种资粮:信、愿、行。这十六观经上亦是处处讲信、愿、行,愿生彼国就是发愿,为什么一定要加个信字?因为要有了信才会发愿,他若是没有信心,他绝对不会发愿的。所以若有众生,有信有愿,愿生彼国,他就应该发三种心,这三种心只要发起来,一回向就往生。如何叫即便往生?即便往生者,当下就往生也。

“何等为三”?佛自己问,自己答:“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做菩提心。记着!这上三品的人,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里虽然没有文说发菩提心,就是把它分成三种心了。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觉悟的觉,和佛道的道,就是求佛的觉道之心。这求佛的觉道,一定要下化众生,这不是求二乘的觉道可比拟的。所以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上三品的众生,统统都是发菩提心的众生。到下面中三品和下三品的众生,现在没有发,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去了,到了西方还是要发的。那就太急太忙了,你不如现在发,现在发的都是上三品往生。发菩提心最要紧,因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是怎么成的?成佛是先发了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一者至诚心,至者真挚,诚是诚实,合起来说,就是真实心。什么真实心?菩提真实心。我们大乘佛弟子,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用嘴说说就算发了,而是要从心里真实发出来,必须在佛前烧香顶礼,顶礼以后,至极虔诚,对佛发愿,而作是言:“我弟子某某从今天起,发菩提心,我从今天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你要自己检讨,你是不是真实发了?这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是马马虎虎发了个心,就算发了,必须发的至真,发的诚实,那就决定上品上生。去年我在这里讲过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要发三种心,和这十六观经的三种心相合的。大乘起信论上第一要发直心,第二发深心,第三发大悲心。直心的意义,大乘起信论自己有解释,直心者正念真如。直是正直,不弯不曲。正直心要怎么样才叫正直心?正念真如,能念到真如妙性,这个心就直了。若以配合此经的至诚心说,至诚心就是正直心,念佛要念到什么境界,才算至诚心?须念到真如妙性上,才算至诚心。第二深心,深心即是前面三种福中第三大乘福,深信因果之心,信因果要信到自己的最深地方,什么地方?信到自己的真如妙性上。一定要信到真如妙性上的信心才深,因为信因果要信成佛的因,要信成佛的果。成佛的因,是个什么因?成佛的因就是真如妙性。要相信我自己有个真如妙性,那就是成佛之因,将来一定可以证到成佛之果。这就是甚深甚深的一个信因果之心。这深心在起信论上亦叫深心,他有个解释:深心者,乐习一切诸善行——欢喜好乐修习一切诸善行。即是见到善事就做,大善事亦做,小善事亦做,叫做众善奉行。因为多多的修善,这个心就变成深广之心。前面讲到种福,其第三大乘福中,须深信因果。怎么能求到大乘福?须深信因果,但是你必须实际去做求福的行门。你既然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最浅的道理,讲到最深的道理,修行成佛,还是需要福。是故必须乐习一切诸善行。若是不修善行,不培大乘福报,自己成佛成不了,度众生亦度不了。为什么?没有福报,所以一定要广培一切福报。打哪里去培福呢?见善事就做,这叫做深广之心。第三回向发愿心,回者回转,向是趋向,把所做的功德,回转过来,趋向西方。趋向西方,即是发愿往生。若是不知道回向发愿的道理,光知道乐习一切诸善行,见善事就做,那么你做的这些功德,都变成福德。变成什么福呢?变成人天福报,来生来世转人,成个大富大贵的人;来生来世升天,升到天上享天福。这都是有漏的享福,把福报都给倒了。你今生今世好不容易修来的福,没有生到西方。既没有生到西方,应该有如是因,得如是果,你修的善因,一定得善果。可是你没有出三界,你的善果,在哪里报?在人天道报,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叫有漏——给漏失了。所以佛开示我们,不要求人天福报,就是这个道理。你好不容易修到点福报,被它漏的没有了。有漏无漏,这是佛经上的专门名词,漏是譬喻,有漏落和漏失二义。怎么叫漏失?等于做菜的锅,本来做了一锅的好汤,因为这个锅有漏洞,遂把菜汤都漏失了。漏落的意义,就好比房子有个洞,天下雨时会漏水,这就叫漏落。修行人没有回向发愿,把功德回向到西方,那么你修行的功德,就都成了人天福报,来生来世享人间福,大富大贵;享天上福,受五欲妙乐,这好是好,但是只第二生好,第三生决定不如意。为什么?他把福报一享受即漏失了,等于做了一锅好汤,因为锅子有漏给漏失了。漏失了福报,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啦!他要漏落。因为六道轮回,有四恶道,人天福报享受完了,就要落下去,落到四恶道去(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他是一定要堕落下去的。若是将所修的功德,都回向到西方,就变成无漏功德,它不会再漏失,亦不会再漏落了。所以你无论做了什么功德,都要回向到西方,例如我们讲经讲完了,要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讲经有讲经的功德,你们听经有听经的功德,我们把这个讲经和听经的功德,故说愿以此功德。通通回向到西方净土去,故说庄严佛净土——庄严阿弥陀佛的净土。那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庄严出来的,我们要生西方,我们亦得给它庄严庄严。我们拿什么庄严呢?我们拿现在所修的功德,庄严佛净土。将来要享清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那是无漏的福。这回向发愿心,和大乘起信论比配起来,就是起信论的大悲心,大悲心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心。这十六观经名之为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是愿生西方,愿生西方为大乘的行门,不是求小乘的偏空涅槃。我们求生西方干什么?要生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见佛闻法,证到无生法忍,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辩才,那时候还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叫乘愿再来。所以本经的回向发愿心,就配合那个大悲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具是完全具有之义,这三种心,不是三个人发的,而是一个人,一个人一定要发这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你欲上求佛道,就要发志诚真实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深信因果的心,发乐习一切诸善行的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愿回向,要发起大悲心,拔一切众生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分开说有这三种心。合起来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个心。再合起来,就是发菩提心。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更复有三种的众生,应当往生西方,“何等为三,”是哪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前面三种心,是一齐发的,叫做具发。发心就是立志发愿,既发了愿,就得修行,以大愿立大行。行是行门,就是修行的工夫,你得用功修行,若是没有修行,纵然发了再大的愿,尽是些空愿。所以说:以愿立行,以行填愿。这下面的三种众生,都是修的行门,就是足踏实地做的工夫。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个行门,包括前面三种福的第一第二两种福,慈心不杀者即前面第一种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这里只单说一句慈心不杀,因为你欲想生西方,必须先修行门,行门第一种就是慈心不杀。因为你发了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我要救护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众生没有乐,我要给他乐,这叫慈;众生有苦,我给他拔苦,这叫悲。众生的苦,我尚且欲给他拔除,我还能杀他吗?你杀害众生,还能叫做慈心吗?对于这一点,为什么自从前面三种净福以来,一再的多费解释呢?因为大家对杀生戒,还不大认识,学佛都是冤枉学了。你天天听经,若是不愿意学佛,根本不会来,学佛是件辛苦的事,你看看,你们大家都忙,下午下班,赶忙回家,回家吃晚饭,台湾天气热,还得洗澡,时间多么紧张!因为要来听经,急急忙忙的赶车,有的要转车,有的还要转两道车或三道车,赶得来听经,听了经你不真实的立个行门,什么行门?不要杀生。这个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前面立的至诚心,我真实要做,你如果真实要做,就慈心不杀,这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具诸戒行”修行的行字,在这里念作(heng音),即持戒的行门,行门就是工夫。具诸戒行,分在家弟子的戒行和出家弟子的戒行,前面已经讲过了。在家弟子,先受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以五戒为根本,再加上三戒一斋。就是第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以上是八条戒,再加一个非时不食,这叫斋,合称八关斋戒。五戒的第一戒就是戒杀生,因为杀生,断了众生的生命,这是个最大的恶业。众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没有两条,这唯一无二最宝贵的生命,你给他断了,所以你这个恶业最重,一定要落地狱,地狱罪受完了,你若是杀的畜生,得到畜生道受报,还他的命债。叫做“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看那羊,人杀他,他没有抵抗力,这叫弱肉强食,只讲势力,不讲道理。羊的力量弱,我们人的力量强,我就应该杀它,应该吃它的肉。那应该两字,是弱肉强食的应该,不是道理上的应该。因为它抵抗不了你呀!你若是走到深山里遇见老虎,你杀不了老虎,老虎把你杀了,那是什么道理呢?亦是弱肉强食,人的力量弱,老虎的力量强,所以人给老虎吃了。可是老虎杀了人,来生来世亦要还命债。我们人吃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来生来世,你得一报还一报,还它的命债。

第一不杀戒的这条戒律,是不许杀人,杀人不通忏悔,杀畜生可以求忏悔。国家的法律,只不许杀人,不禁止杀畜生,所以国家的法律没有佛的戒律那么完善。第二不偷盗,偷盗他人财物,国法亦是犯法的。第三不邪淫,在家戒和出家戒,这条不一样,出家戒这条要全断淫欲,在家戒不邪淫,就是正式的夫妻,正淫不戒。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干犯其他的一切男女,若是正式夫妻以外,与其他男女犯了淫欲,就叫邪淫。这在国家的法律来说,亦是犯法的,你干犯其他男女,妨害他人的家庭,是故国家法律不许。第四不妄语,佛教说妄语,分大妄语和小妄语,大妄语就是以凡滥圣,以凡夫滥称圣人,叫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没有得到圣人法,自己说得到了;没有证得圣人果,自己说已证到了。这都是大妄语,大家都要注意警惕!修行人没有事了,好和人家聊聊天,总是说:我用功得个什么感应,拜佛得个什么感应,打坐见了个什么境界,乱说一起,说着,说着,就犯了大妄语。你见的境界,得的感应,都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超出凡夫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你没有得,在那里乱说,未得谓得;你没有证得圣人果,你说你证得圣人果,未证谓证;这都叫大妄语,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语的意义,即是心口相违,口里所说的话,和心意相违,你心里想的这个样子,口里说的又是一个样子,口与心相违,就叫小妄语。这小妄语在佛教可以通忏悔。但是小妄语骗财,在国法亦是犯法的,而且骗财又夹着犯盗戒,绝不可作。第五不饮酒,饮酒这是国家不禁止的,可是这世界上,有的地方是禁酒的。像我们台湾,喝酒是不犯法律,但是佛教徒禁止的。

记着,五戒里头,没有吃素这条戒,可是我们中国佛教的四众弟子,都主张吃素,由于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出家弟子要加受菩萨戒。菩萨戒里头,尤其是梵网经菩萨戒本,有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之语,所以要吃长素。若单受五戒,便是小乘戒,不必吃素,但是要戒杀,不许自己动手去杀畜生来吃。若想吃肉,应到菜市场去买肉回来吃,那叫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而杀。在家居士受了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那八关斋戒的意义,前天讲三种净福时,已详细解释过,今不重述。“具诸戒行”者,包括出家戒,就是男的初出家受沙弥戒,女的出家受沙弥尼戒,再进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这比丘、比丘尼戒,叫具足戒。在我们中国,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再加持菩萨戒,这就是要吃长素的戒。虽说出家在家都要吃长素,可是在家吃长素,因为环境关系,全家人只你一个人吃长素,大家都不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当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个吃素的环境,一进寺院山门,非吃素不可,再想吃荤亦不可以了。此处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句,就包括前面三福的第一第二的两种福。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就是前面三福的第三种福,那个大乘福上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地方就说: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方等两个字,就是大乘经典内所说的都是方正平等之理,所以大乘经典又称方等经典。对本曰读,背本曰诵,你若是能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就是已发了菩提心了。前面第三种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才读诵大乘,才劝进行者。所以这就是前面的第三种福。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六念的前三念,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说,你要发心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之后,不要忘记,常常在念,这叫念佛、念法、念僧。第四念戒,这就是合乎前面的具诸戒行,在家人受了三皈依,而三皈依亦是戒,叫三皈戒,其余还有五戒、八戒。出家的人,有沙弥戒、比丘戒。这是说,在家出家的人,都要各念自己所受过的戒。第五念施,施者布施。第六念天,这念天按事相说,要求生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若是往深处讲,这念天是念第一义天,大乘第一义的道理,叫第一义天。把修行六念行门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里三种众生,不是一种众生,是各修一种,或者根机大,可兼修两种,若是根机更大的,三种通通修。至于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个总结,无论是修一种,修二种,或者修三种,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上品上生的人,上等的根机,他若是具足这个功德,只要他发愿往生,或者一天一夜报尽命终了就生,或者七天亦必乘愿往生,生到彼国。修净土的行人,命终往生,临死之时,必有瑞相,瑞相就是吉祥之相。我们佛教徒,死了往生西方的不知多少,都是示现瑞相,这是一个凭据。往生不往生,但看临终有没有瑞相。“生彼国时”,就是报终命尽往生西方的时候,因为“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还有“无数化佛,”还有“百千比丘,”还有“声闻大众,”还有“无量诸天”的天人,带着“七宝宫殿,”统统来接你。“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金刚宝的莲华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就是修行回向发愿生西方的人,这叫行者。到了这个行者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阿弥陀佛放光照到你身上。“与诸菩萨,授手迎接。”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授手就是伸着手。那阿弥陀佛老是伸着一只手干什么?那就是接引众生的。“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菩萨,都赞叹你,劝勉你,嘉奖你,教你精进。来接引行者的大众之中,有比丘,有声闻大众,这是个疑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比丘是因位的小乘,声闻大众是最高果位的阿罗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的,怎么来了这些人呢?要知道,这些都是先修小乘行门,后来回小向大,发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顺他的修行习惯,叫他先证小果。所以这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与回小向大的声闻。“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这个回向发愿,求生西方的行者,看见诸佛菩萨来接他了,大生欢喜,故名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自见其身,坐到金刚台上去了。“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那个时间很短,就生到极乐世界了。前面说西方世界去此不远,十万亿佛刹土,弹指之顷就到了。“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生彼国已,当时就见到佛的真色身,众相就是一切相好,悉皆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诸菩萨众,色相亦都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听见光明亦说法,七宝行树亦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前面讲,你若是得到念佛三昧,就在娑婆世界,就证得到无生法忍。这个是念佛三昧已得到的,上品上生,生到那里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就证得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一证了无生法忍,就得到神通妙用。经须臾间,就是很短的时间,历是经历,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历事十方诸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你既见到诸佛,因为你已证到无生法忍,所以见到的每一尊佛,都给你受成佛之记。“还至本国”,就是奉事诸佛受记以后,回本国西方极乐世界。“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在娑婆世界学法,发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在娑婆世界很不容易满,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满了这个愿,无量法门都学会了。“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说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说:上品中生的行者,对于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么,他做的什么工夫?“善解义趣,”他会讲经说法,而且讲解得很好。“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他对第一义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义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时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种第一义谛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对因果,信得很深,决不会毁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行此行者这句,上面那个行字,读作修行的(xing)字音,下面那个行字,读作行门的(heng)字音,此谓修行上品中生行门,将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的行者,他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拿着紫金台,来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刚台,这上品中生是紫金台,莲华台差了一级。“赞言:法子!”佛为法王,大乘弟子为法王之子,故称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门,了解第一义谛,所以我今天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一时授手。”来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统统同时授手来接引他。“行者自见坐紫金台”上,于是“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前面说一弹指顷,这里说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华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这个如字,作等字讲,他坐的紫金台,和大宝莲华相等。“经宿则开”经过一夜就开。这里和上品上生时间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莲华就开,这个要经过一夜才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这个行者,无论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里都变成菩萨相,和佛的身体一样,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他的足下,只要一抬足,足下就有七宝莲华托着。“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萨都放光照着你。“目即开明”你的眼睛自然开了,自然明亮。“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宿习就是过去的薰习,你过去读诵大乘经典,善解第一义谛,所以到了西方,尽闻众声,都说的大乘甚深第一义谛妙法。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下了紫金台,礼佛拜佛,合起掌来赞叹阿弥陀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经过了七日的时间,应时即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菩提果,在这里是菩萨的行门,就是得了不退转,即阿弥陀经上说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有三:一者,位不退,入圣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习大乘,不退二乘行。三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不退转,在阿弥陀经说为阿鞞跋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因为这时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飞行到十方世界,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因为他没有证得念佛三昧,所以还得去修学。“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时间,差了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了,才蒙诸佛现前,受成佛之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亦信者,显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对大乘经典,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他就是发了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发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他即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比上品中生者的莲台,又差了一级,前面是紫金莲华台,这里是金莲华台。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这里五百化佛,来迎此人。这五百化佛,一时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时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你能发无上道心,这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今迎接你。“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见此事时,行者见到佛菩萨与化佛来迎接他,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这金莲华就合起来,华合起来了,就随着弥陀世尊之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七日七夜,莲华乃开。”生到七宝池中,华开的时间,比上品中生,又迟了一点,前面是一日一夜,这里七日七夜。“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莲华开了以后,他见不到佛相,须七日之中,乃得见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他生在佛国,怎么不见佛呢?因为他只发了大乘心,没有修大乘行,他是以发大乘心的功德,回向愿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这七日之中,精进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这个道理,有这经文,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我们第一没有发菩提心,第二没有行菩萨道,第三种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若是发了菩提心,行了菩萨道者,虽然是带业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当下就可见到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观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这个行者,虽看见了佛身,只是见个大相而已,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见。这是由于上品下生的行者,是习种性位,虽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回向往生,但未能称性修行,转尘劳成相好,故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必须于三七日中,称性起修,进入性种性位,侵断尘沙惑,才对佛陀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一一分明得见。这时候耳根亦增胜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因为见佛闻法之故,道行大进,便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这即是弥陀经说的:常于清旦,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即初地。依地持云:从种性至初地须一大阿僧祇劫,而极乐世界,只要三小劫,便可证得。实由于娑婆修行,供佛闻法少;极乐世界,一个清旦,即可供养十万亿佛,闻甚深法。供佛闻法多,福慧双修之功德大,所以证果的时间速。“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这是总结观想之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